体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0: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央视评论员杨禹
自从四川大学新闻系“拟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说传出后,社会上褒贬不一,争议很大。10月22日,央视《朝闻天下》节目播出了记者对四川大学领导和新闻系负责人的采访。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直播节目中随即发表评论指出,不赞成川大新闻系“以新闻作品代替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不应取消,还应加强,因为本科论文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杨禹指出,近年来我国新闻学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遍地开花。大量的新闻系新闻系毕业生虽然总体水平不错,但暴露出一个普遍缺陷,就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脱节。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新闻学师资和课程设置脱离新闻实践。川大有关负责人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地、更早地进入到新闻实践当中,这是有益的。但如果按照川大的新规定,可以用学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新闻作品来替代毕业论文,就值得商榷。新闻教学增强实践性,和新闻教学保持学术性,这之间并不矛盾。现在很多走上职业岗位的记者,把新闻写成了论文;而他们在学校里,又把论文搞成了新闻。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新闻作品就代替了毕业论文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珍惜高校里的新闻学教育和学习,在增强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而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用一种形式代替另一种形式。
针对校园里普遍存在的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轻视现象,杨禹指出,当我们抱怨学生们“剪刀+浆糊”来糊弄毕业论文时,要探究一下,如何加强对这种现象的约束,而不是因此而取消论文;当我们抱怨老师不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时,也应探究一下,这些老师为什么不能来完成自己的教育职责。杨禹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现在从大学毕业生里,找到一个英文说得利索的,比找到一个中文写的利索的人,要容易得多。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太会用中文写作的方式,将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系统的逻辑思考表达出来。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放弃本科毕业论文这一要求,而是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用更多的办法来提高本科学习中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度,最终使本科毕业论文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和检验作用。
篇2
农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与写作是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四年的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实践应用、总结和检阅,学分较多,持续的时间较长。毕业实习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
一、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1.毕业论文研究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测试训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锤炼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了良好的理论知识,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经验,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
大学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指点、自己调研与思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有开题报告、任务计划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2.毕业论文试验与论文写作可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与作风
科研试验需要系统严谨的设计,试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偏差,这都需要学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不得有半点马虎,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事风格有重要作用。
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千锤百炼,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前进一步。修改培养学生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论文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些个过渡时期,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心理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毕业论文(设计)是老师指导下的系统工作与锻炼,是大学生上岗前一次综合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及综合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刻影响。有时候学生刚走上工作,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践太少,对生产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毕业实习正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心理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慢慢消除,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胆略和经验。
4.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实习的试验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一般是几个同学共同协作,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操作、结果分析总结和论文撰写,在此过程需要很多的沟通与协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
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
(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三、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
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把关,重要的做好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写好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外,增加实习过程的详细记录、心得体会(经验与问题分析),并成立毕业实习督导小组,对毕业实习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过去的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研究小组正在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所做所学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2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
[4]李英贵.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探计[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篇3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军(1979-),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何鹏举(1961-),男,甘肃庆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XJG-09-6-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21-02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本科生毕业人数从1999年的44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660万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从1999年的7.1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52.4万人,当一个国家的本科高等教育达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时候,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招生规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矛盾,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本科生教育是大学中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学习但不能没有研究性和实践性的训练;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教育,强调的是研究和创造性,但是也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以及人文社科和思想品德教育。大学中的基础教育与高层次教育是一个有机体,应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按照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设计和考虑,打通本科生高年级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1]
一、测控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尝试,是现行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的补充与延伸。推荐免试指由本科阶段直接保送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相应的还有硕博连读培养方式,就是硕士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生阶段学习,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大学(如清华大学)采取部分优秀的本科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的培养方式。我校在2009年正式开展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现已实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三年了,“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我校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所进行的有效补充,不但可以缓解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的矛盾,而且有助于吸引本校优秀本科生源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优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沿用了博士生培养方式中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概念。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培养方式是国家确定的博士生入学方式之一,缩短了研究生培养周期,对激励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硕博连读模式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有较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认同和借鉴。在当前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本科生努力学习、毕业后选择继续学习或者参加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一种尝试。
我校本科生教育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分制度,允许学生在修满规定的毕业标准学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主张以人为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了我校弹性学分制度的优越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
测控专业是光、机、电、计算机多专业交融的技术学科,针对测控专业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以“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机械及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等硕士点的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矿山、冶金、仪器仪表等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本专业的电类和机械类课程。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了层次设计和分类设计,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本科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相互衔接,以就业和读研两个方向灵活设置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满足就业和读研的需求。
在本科三年级结束后,根据导师组的考核意见以及学生个人的选择、能力和兴趣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另一部分达到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该部分学生不再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经过研究生阶段培养,最后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即可。
1.课程体系
测控专业毕业规定总学分为186学分,包括5大模块,如表1所示。
公共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思政、体育、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化等课程,按学科大类分类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专业必修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图、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Matlab语言、测控电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机电传动控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计算机网络、仪器总线、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设计技术、工程光学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涵盖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包括军训、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级公选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安排的人文社科、经管艺术、自然科学等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
篇5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影响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同智力活动的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他们同智力因素结合,在智力活动中发挥作用。燕国材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ⅹ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为原则,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扬其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真正热爱与追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但是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篮球战术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篮球选项课的如何完善与改进,以期在教学内容上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篮球技能上能有一定的提高,并能终身受益,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非智力因素的论述多集中于心理学层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生篮球教学的影响作用分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中学篮球教学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
1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作用进行调查分析
2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研究
2.1动机与篮球教学
2.2焦虑情绪与篮球技术教学
2.3情感态度与篮球教学
2.4.
意志、思想品质与篮球教学
3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篮球教学的深远意义
3.1对转变、更新篮球教学观念有着积极作用
3.2对篮球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有着促进作用
3.3对篮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3.4对完善篮球教学原则起着积极作用
预期目标:
1.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维持与调节、补偿与抑制等作用。它不是单独的某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与智力因素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影响很大,具有重要意义。非智力因素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3.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培养至关重要。应采取最优化的激励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稳定而积极的学习兴趣,热情愉快的情感情绪,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进而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1.本选题研究步骤:
本选题研究步骤分三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技能迁移与干扰规律研究方向的确定、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访谈调查、导师指导、文献综述撰写、题目确定、确立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包括:论文撰写工作的实施、走访调查、访谈调查。
第三阶段:完成阶段。包括:研究内容归纳分析、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答辩。
2.课题的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于非智力因素在中心篮球教学中运用的相关文献。
2.2访谈调查法:在研究的选题论证阶段,针对本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走访部分专家,广泛征求其对本课题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体育教师、学生和社区篮球爱好者进行随机的交流与咨询,以帮助拓宽论文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深度。
2.3逻辑归纳法:通过得到的资料与调查进行逻辑归纳与总结,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2.4数理分析法: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相关重要结论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毕业论文开题
3月20日—3月30日第一周
2.收集论文资料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3.形成论文初稿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4.修改论文
4月30日—5月5日第六周
5.论文二稿的形成与修改
5月6日—5月12日第七周
6.答辩稿的形成
5月13日—5月20日第八周
五、已查阅参考文献
[1]
刘福军. 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宁贺男.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1)
[3]
徐海滨. 篮球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
科技信息.
2009(34)
[4]
贺建福.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5]
李加奎. 目标——导控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4)
[6]
李俊平. 体育游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0)
[7]
费洪林.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8)
[8]
宋子祥.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0(11)
[9]
侯志岚,马侠.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科学大众.
2007(09)
[10]
陆培祥. 试谈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学大众.
2009(03)
[11]
李菲菲,葛文,刘丹.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竞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12]
王力. 非智力因素在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作用[J].冰雪运动.
2006(02)
[13]
聂武生.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14]
赵素云.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8)
[15]
刘福军.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6]
王建密.试论篮球教学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7]
荣敦国,刘一民.非智力因素在不同运动项群中的作用等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18]
崔树林.东北地区体育院系篮球专选班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
六、指导教师意见:
本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可行,研究步骤合理。同意上报。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七、系(教研室)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篇6
关键词 体育硕士研究生 校企合作 研究生培养 体育企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2
一、前言
近年来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体育研究生就业率呈现出下滑态势。在广州、吉林、四川等省出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一些用人单位则提 出了“研究生还不如本科生好用”、“研究生学的和企业用的大不一样”等问题。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加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力度,培育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目前中国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前者旨在培养教学型、科研型人才,后者则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看,对教学科研人才的需求远小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部分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将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工作笔者以为,要培养新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 三方受益,是一种效率高、见效快 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低下
近年来,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其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低下。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国家下拨的经费已经不能满足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而体育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研经费的不足,无疑限制了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许多较好的实验构思无法实施。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规模迅猛发展,但导师队伍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使得生源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工作实践不同,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可能理论知识欠缺,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想就业,而有的则打算继续攻读博士,从而导致他们求学目的不同。求学目的与价值观的不同要求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尊重个性,尽可能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自利。然而,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各培养单位普遍采用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单一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不利于研究生兴趣、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研究生的就业。
(二)研究生在校课程设置欠佳,教学形式单一
在课程的设置上,必修课程过多,专业选修课程选择面窄,跨专业(主要指跨学科) 选修难。这样设置不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不利于借鉴对方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已有成果,达成有效沟通,推动学科进步。在教学形式上以大班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少,缺乏必要的实践考察。近几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骤增,这种趋势愈发明显。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堂课自始至终控制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之中,缺少必要的讨论,即使讨论,也完全由授课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法培养研究生的发散思维,因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几乎没有实践考察,大部分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直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就只能纸上谈兵,不能针对现实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研究,结果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更为严重。
三、校企联合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模式以及其优势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传统的培养模式一般是两年的体育学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加上一年的在本专业之内的选题,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过分重视学术性教育,忽视应用性教育,这与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游离于社会体育经济和体育市场发展之外,研究生的培养和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我国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主要渠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体育产业部门不同程度地需要体育学高层次人才,这使得体育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软硬环境,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由于体育学极强的专业特点,按照所培养学生的专业背景,校企联合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建立以下两种主要模式。
(一)具有体育学专业学历背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具有体育学专业学历背景的研究生可采用如下模式:一年的体育学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加上一年的到体育企业的学习,最后一年研究生在体育企业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再回学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具有体育学专业学历背景的研究生,其优势是具有较强的体育学理论及丰富的体育运动实践经验,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对整个体育学理论体系已经有大致的把握,对体育学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只需要一年时间。就目前体育学本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学生对体育企业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因而还需要安排一年的时间到体育企业去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由体育企业指定有一定资质的导师来指导,在企业中结合实际工作从事科研或一定的实践工作,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校外学生实训实习基地
与企业紧密结合,采用联合式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习基地设在企业内部,实习场地设备由企业投资,实习按照企业模式运行。而理论课教学设校内进行,主要由本校老师完成,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回来探讨学习,在教学方式采用交替进行,即理论课与实训课交替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例如广州大学把广州德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广州大学体育学院的高校实训基地,学生把平时学到的知识和和业务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把技术上的问题拿出来探讨,在这过程中交叉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广州德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主要是从事羽毛球培训的一家培训公司,老板出自羽毛球世家经过多年积累了很多羽毛球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除了学习羽毛球业务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学习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而校企联合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四、结论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除了传统的培养模式之外,还可以走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校企联合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具有体育学专业学历背景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校企联合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提高扩招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高校体育学的办学水平和体育企业的研发能力。校企联合培养体育学研究生模式为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传统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于条件所限,过多地注重体育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校企联合培养体育学研究生模式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研究生通过在体育企业的学习,能够获得提高创新能力的软硬条件,其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涂丹,王芸.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2.
[2] 罗尧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基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3] 谭志敏,刘社欣.关于研究生创造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篇7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普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体系上。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实际,此类人才应具体包括三大类型,即应用型研究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其基本的培养模式应当是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引导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坚持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切实进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实施适合其发展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1 坚持本科生教育导师制是实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实施因材施教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本科生导师制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制度之一。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对本科生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选聘一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在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学生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它能更好的贯彻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彰显出高等教育的品质与价值。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实行学生教育导师制,为每个班级配备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导师工作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为原则,贯穿于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
班级导师负责班级30人的学习与生活,是学生最为亲近的老师,对班级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着最为直接和真实的了解。其具体工作职责包括:指导学生学习、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班级导师均为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在授课的过程能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尽早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适时进行调整。专业要求班级导师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
2 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设置课程是实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模式实施的工具,任何培养模式的实施都需要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课程设置来完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其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呈现宽基础、专业性不明朗等问题。这也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的局面,出现专业技能不强,无明显对口就业岗位等问题。
社会认可度直接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应当紧紧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通过“出口”培养“入口”。因此应当在保证专业共性的前提下,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依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去向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企业就业、国家省市地方政府部门就业、国内外继续深造。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针对这三大类就业去向,适时调整课程设置,缩短社会和校园之间的距离,切实做到多元化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企业,每年在此类型单位就业的学生占到60%左右,因此,应当开设有助于学生在企业就业的相关课程。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在企业从事行政助理大类工作,我们开设了文秘类(管理学、现代文秘、公文写作、公务礼仪等)、财务会计类(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课程。
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从专业本身特征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意愿,但此类工作大多需要进行全国或省市举行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当有侧重性的开设培养学生基本公共管理类能力素质的课程。如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行政法、社会工作实务、公共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也保证了学生的先进政治素养。同时专业也经常开设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情况介绍的系统讲座,提高学生公共管理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有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深造的主观意愿,而且部分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努力是有考取硕士研究生或是第二学位的潜力的。因此针对这部分希望并且具备一定潜力的学生来说,在大学四年内努力缩短其同一本、二本院校学生在理论掌握、知识系统上的差别,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也是本专业就业方向之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所学课程较为分散,知识体系较为多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的专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根据2008届至2011届毕业生考研的情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考取经济类、管理类、教育类等多学科大类的研究生。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实行多元化培养模式,针对本身成绩较好且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在数学、外语、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授课上实行AB班分层次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为拓展学生考研专业可选择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一)、(二)、(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门,合计15个学分的数学类基础课。为学生打下坚实数学基础,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候选余地。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是实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
各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管理专业往往存在着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应用技能缺失的情况,针对此情况,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技能培养。例如本专业开设了实用电子排版技术、Excel及行政管理应用、办公自动化操作、会计实务实训等校内实践课程。并配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认证、国际商务秘书资格认证、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等考试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国家及相关部门认可的证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今后就业做好硬件准备。
同时,本专业还积极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服务大厅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根据专业所学内容在行政服务大厅各办事窗口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工作实践。在此实践过程中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将专业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中,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为人处事、接触社会的实际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实施“3+1”教学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四年主要以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为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校内进行学习或在校外进行实践。即针对需要继续进修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在校内进行各类考试的准备,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针对需要就业的学生,可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在校外的实践单位进行毕业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攒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并将毕业实践单位和就业单位结合起来,缩短学校和就业单位之间的距离。在毕业设计阶段,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从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一边实习一边撰写论文。通过这一模式,学生毕业论文不再是空空而谈,而是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直接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工作。
篇8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 实验教学 科研 提高
当前,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我国现行的大学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近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因此,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水产养殖专业,必须强化实验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水产养殖专业的老师都承担着许多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的课题,内容有基础的研究、有应用性研究,如何把这些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设计成本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为此本人就依托科研项目来强化水产养殖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进行探讨。
一、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水产养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目前,水产养殖专业的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而综合型、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偏少。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师先讲解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得出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实验结束后,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根本起不到对水产养殖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效果不佳。
2.水产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适应水产养殖需要的教学体系,由于水产养殖品种繁殖和生长发育季节性很强,不同的季节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水产实验教学计划中很少做全面、系统、科学的考虑和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也造成实验在取材和实验安排上处于被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实验教学很少做全面、系统、科学的考虑和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
3.对实验质量和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看结论是否和书本一致,没有一个完整的实验质量、实验效果及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起不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4.科研内容和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作为实验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的实验不多。目前,我院教师承担水产养殖方面的课题较多,工作量都比较大,如何让学生参入到科研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同时,对水产养殖生产中存在实际问题如何以课题的形式发给学生供学生进行研究,以增加对水产养殖行业的接触和兴趣的内容不多。
5.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目前,具有丰富生产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和指导是实验教学的较少。虽然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实验的开展离不开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人较少。
6.生产实践氛围不浓,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产实践氛围很重要。缺乏定期聘请知名水产方面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专家进行讲企业的发展史和个人的创业史,参观知名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生产工艺,激发热爱水产养殖专业的吸引力。
二、依托科研提高水产养殖业的实验教学水平
科研项目主要是指经过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立项的政府资助纵向科研项目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或技术创新以解决现实存在的理论问题或者技术难题,具有特定的背景和研究内容,有一定科研经费的保证,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和实验才能完成科研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发挥科研在实验教学中的潜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作为实验教学内容
依托科研开展以真实内容为主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这种结合专业科研成果来开展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而且也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动力。《牡蛎三倍体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将科研成果分解成不同的实验如“贝类染色体制片及核型分析研究”、“贝类三倍体诱导技术研究”和“贝类三倍体新型诱导剂的研制”作为专业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内容新颖,应用性强,实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近几年我们根据课题组教师承担的多项国家、省市项目的课题和成果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综合与创新技能实验课程的内容。这些与教师科研和水产养殖密切相关的实验,明显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目前很多水产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关键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较好地实现了科研的依托作用。
2.依托科研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利用实验室的先进的设备,将教师的科研内容设计成综合创新实验、研究性实验及SRDP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加,可以建立本科生的创新观念,促进其创新欲望。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科研主体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本科生真正地表现出其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很大提高,真正实现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选择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实施程序为学生根据需要完成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自行收集资料;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交老师审阅;审阅通过后,学生制定实施方案,并按实施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并进行验收。
3.依托科研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实验教材水平
依托科研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了研究性实验内容,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强化实验教学的能力。同时,根据水产养殖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我们及时把教师承担的水产养殖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研究内容,及时补充到相关各科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及时补充到实验教材中,丰富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手段,以出版内容新颖、方法先进的新实验教材,提高学生对实验爱好和兴趣,以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4.依托科研项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建立了鳌山卫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生校内实习基地已很好完成了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普遍反应效果很好。实习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任务来查阅文献,对实习内容,相关工艺做到心中有数;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产种苗的生产工艺过程,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习报告中,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实习目的明确,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查阅、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初步具备了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真正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实践知识。
5.毕业论文选题与科研密切结合
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重视结合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应用性,选题来源于国家、省部级及其他课题占80%以上,保证了选题的质量。这些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毕业论文成绩的提高,其中有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相关内容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6.依托科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
由于与科研相结合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实验报告的方式,显然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所以一般采用实验报告(或者小论文)加平时表现的评分办法。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专业水准随时记录反映实验进展的实验日志,包括准备工作、设计思路、流程说明、测试方法以及实验中的数据记录、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或方案、实验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科学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此外,鼓励学生积极总结,撰写,目前已有学生的开放性实验内容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总之,依托科研引导学生求是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水平既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又切合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做了重要准备,有实事求是的进行实践,高擎创新的旗帜,才能让实践教学在大学校园中花开不败。
参考文献:
[1]靳天玉,吕振肃,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94-95,129.
[2]宋风琴,朱昌平,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96-97,140.
[3]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等.强化水产创新技能实验,培养水产养殖创新才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9,(12):295-296.
[4]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等,强化水产养殖专业实验教学水平,培养水产养殖创新人才[J].现代农业科学,2009,(7):273-274.
[5]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等.加强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09,(1):39-42.
[6]郭继强,陈晓艺,李长吾等,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76-78.
[7]王伟祖, 郑旭明,建立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74-75.94.
[8]杨晓波,冯冀宁,刘瑞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2):47-48.73.
[9] 刘德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学时代,2006,(04):131-132.
[10]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91-93.97.
[11]李俊,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互动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80-84.
篇9
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
(一)基本理念“全过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不间断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精神、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为指向,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个体、团队和学校组织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开系列化的能力培养过程。当今,能力这一概念无论在其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它的理解。就广度而言,能力已并非简单地指“教学技能”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能力形成的理念,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就深度而言,能力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具体操作层面的职业技能传授过程或课堂教学理论的形象解说与应用,而是既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的独有才能和心理差异,也强调情感体验乃至无意识潜能对于理智认识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教师要能像医生一样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决策,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与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因此,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是养成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开展教育实践要体现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一是广泛性。为践行公平教育的理念,首都师范大学将原来在城区优质校六周的实习调整为4+6模式,即4周在远郊区县农村校实习(大学三年级下学期),6周在城区优质校实习(大学四年级上学期)。4+6模式的实习能使学生对城乡基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有能力面对城乡不同的学生群体,施教自如。二是多样性。在教育实践进程中,首师大初教院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学院组织的实践与学生个体(社团)相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展音乐舞蹈艺术实践、美术野外写生、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三是层次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每个层次的要求不同、目标不同。2011年,首师大初教院在原有城区74所基地校的基础上又建设了54所远郊区县小学基地校并正式挂牌。另设有23个社会实践基地、艺术实践基地和野外科学考察基地。目前,学院各类实践基地已达151个,覆盖北京城乡各区县。(三)开放教学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要面向教育实际。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先后建成物理、化学、生物探究活动实验室,小学科技制作车模、船模、航模实验室,机器人设计制作实验室,电脑美术制作工作室,工艺、美术制作室,小学电教摄像、电视编导实验室,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实验室等25个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工作的经历,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生工作后受到一线小学的高度认可。2010年,学院学生代表队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与此同时,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篆刻一等奖、书法一等奖5项。2011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还有学生获北京市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四)设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研究能力是时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北京市教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培养内容上,学院确立如下培养重点,即培养学生关注小学教育现象、研究小学教育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用教育研究态度与方法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课程教学、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在做中学,使其不断加深和修正对教育研究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途径上,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调整课程设置,采取“123”的课程模块;整体设计,形成适合小学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形成探究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第二,在一系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中不同程度地开展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活动,形成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模式。第三,在教育实习中关注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的内容之一;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第四,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完善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管理制度。第五,成立由教授领衔的“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和全过程指导。为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科学有序展开,学院建立相关制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以申报院级学生科研课题,经过专家评审批准立项,提供经费资助;三年级申报校级课题,从院级课题中选拔,给予经费资助;要求四年级每位学生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学院“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项目研究的内容配备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对该项目的全程指导。(五)建立“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能力的培养只靠学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此,学生自发组织“音韵朗诵社”“墨池书社”“合唱团”“舞蹈队”“《凯风》杂志社”等各类社团,实施“早读我上讲台”工程、学生小教员辅导等。2012年成立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力培养搭建新平台,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整个校园一年四季充满着浓厚的教师文化氛围。
“发展性”是小学教师教育的生命力
面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儿童世界的不断变化,小学教师更应该把终身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订发展规划的能力。小学教师既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生、与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小学教师要了解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不同年代儿童的变化,同时还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断追求新知和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提升教育智慧。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实践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特征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太多,远远超出了1~2个学科领域,除此以外还有诸多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类和通识类课程,使学生不堪重负。事实上,“综合性”不等于“大拼盘”,“所学之多”并不等于“所获之多”。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把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强调“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
篇10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等多门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对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潍坊学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施的情况下,经过2006年不断调整修订,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原有专业课程模块需要重新调整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势在必行。2010年,我们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特色,根据潍坊学院实际,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构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
2构建和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落脚点。依据学科、社会和学生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的措施,建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厚基础、宽课程、长实践”特色,从而拓宽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3]。
2.1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优化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由通知教育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平台,加大选修课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综合性优势,鼓励学生跨院、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坚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分级教学,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坚持计算机全程教学与应用,强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重视艺术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根据该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三个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培养计划中农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工程和环境类课程缺乏的局面,实现了农学、工程和环境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精选课程,推行小课制,对农学类课程中与专业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与学科专业关系密切必须保留课程的学时进行了压缩,使农学、工程、环境三类课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工程和环境类课程中增设了工程力学、画法几何、测量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等课程,生物类课程中压缩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等的学时,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由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密切结合潍坊特色农业,浓缩、精选核心课程,科学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模块方向。设施农业科学方向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两大内容,主要设置设施园艺学、设施植物保护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等核心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方向包括设施工程设计建造和设施工程环境调控两大内容,主要设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设施农业工程环境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在任选课的设置上,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力求体现专业特色,丰富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鲜明个性,新增设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除军训和公益劳动外,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因课程设置不同每个部分对应1~3门课程,学科基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重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后,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共达到33周,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7.5%。经过调整,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2∶1.8∶1,这与我国试行学分制以来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虑了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需要,促进了三元课程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个性人才的培养;实践课程学分得到提高,实验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比例增加,构建四学年“三四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设置实施特色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培养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6学分,选修课程32学分,实践环节和其他共33学分。课程设置具有“厚、新、宽、活、长”的特点。“厚”主要是强化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如在基础课设置中就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较一般的农学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化学的基础显著加强。“新”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结合潍坊是农业大市、寿光设施蔬菜发达和诸城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充分考虑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方向,其中设施农业科学方向中同时设置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相关课程,这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设施农业工程方向中,除了设置农业设施工程环境学、农业设施设计与制造课程,还设置了设施植物栽培学等农学类课程,从而将农学、工程和环境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宽和活”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专业类、拓展类和前沿类。
专业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如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饲料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拓展类课程则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前沿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学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自主选择相关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积极性。“长”体现在长实验、长实践上。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重点提高实验课程时数和质量,实验学时达476学时。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四层次实验课程,依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依次提高,特别是专业综合实践,在第7学期集中进行,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完,设置8周到寿光高科技园等校外合作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深入实践、到实际生产一线获取增长才干的机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含科研训练)在第6~8学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始进行,主要集中在第8学期。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树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把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人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了专业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加了设施农业工程方向模块,重点开设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自动环境调控技术、设施作物栽培、设施养殖等课程,真正体现了理农渗透、农工结合的宽口径特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他省份的学生可根据家乡地域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
(2)结合潍坊设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优势,依托校外寿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绿博园等联合教学基地,能够到现代化的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操作和锻炼机会。
(3)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年学分制,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由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来拓宽知识面。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农业发展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