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范文
时间:2023-04-01 16: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农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固有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高毒性和环境迁移性,使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以及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为有效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有机农业作为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其生产规模得到大幅增加,到2003年全球有机农场数近10万家。至2008年末,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已达2800多家,有机食品市场规模已达81亿元。有机食品对农药要求严格,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生物农药才能用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有机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和生态预防基础上的可持续生产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近年来,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新技术示范推广都有了快速发展。
2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植物、昆虫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具有高效、无残留、无抗药性等优点,在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008年,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市场对生物农药的需求规模约36亿元,远远低于国际20%的水平,预计未来5年保持约20%的增长速度。生物农药在抗性管理、使用间隔期和残留方面具有优势;具有低的使用间隔期限制(0~4h),通常在作物收获前都可以使用;在植物叶子和水果上的残留可以被接受。生物农药对人畜毒性小,环境兼容性好,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性。至2000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77个,占农药有效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7.1%,产量接近10万t制剂,使用面积0.27亿hm2次。在国外有机农业生产中,普遍认可使用来自植物和微生物且具有杀虫治病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在温室有机农业产品生产中,由于温室的特殊环境条件和以病害和小型害虫发生为主,适合使用微生物制剂。通常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使用的真菌剂如百僵菌、蜡介轮枝菌和玫烟色拟青霉菌,也可使用皂角液、植物种子油。黄瓜叶甲的防治通常使用沙巴蔡芦、鱼藤酮或除虫菊,对马铃薯甲虫防治以Bt制剂使用广泛,同时真菌制剂和昆虫病原线虫和虫生线虫等寄生虫线虫制剂也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3生物农药的种类
有机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生物农药,按其来源分类,微生物农药按微生物(病毒、线虫和细菌)分类、来源于昆虫的信息素农药(性信息素和激素)和天然植物提取物(除虫菊素和从被囊动物提取的杀虫化合物)。
3.1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占整个生物农药95%,微生物源农药的主体为真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病毒等。
3.1.1微生物源杀虫剂
微生物源杀虫剂占整个生物防治剂90%以上,应用最广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Bt),我国年产量达3万t,第2代细胞工程和第3代基因工程杀虫剂可以克服杀虫谱窄、持效期短、药效慢等弊端。国际上开发Bt资源主要研制广谱高效制剂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质粒消除、原生质体融合、结合转移、基因重组来提高杀虫晶体的产量、扩大杀虫电谱和延长有效期[1]。据报道,制备生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产品达100多种,广泛用于防治稻苞虫、稻卷叶螟和粘虫、松毛虫、茶毛虫和玉米螟等多种害虫。
3.1.2微生物源除草剂
从微生物中发现许多除草活性的物质,主要有杂草菌素(用于防除水田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细交链孢霉素、茴香霉素。近年来,从微生物代谢产物开发新型除草剂最成功的有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双丙氨酰磷是从发酵液中分离的一种有机磷双肽化合物,德国赫司物公司又以双丙氨酰磷为模板,人工合成开发出草胺磷,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都为非选择性内吸输导型高效除草剂,广泛用于果园、苗圃、橡胶园等防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3.2植物源生物农药
3.2.1植物源杀虫剂从植物体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杀虫效果的成分,或是从植物体中分离纯化有农药活性的新物质作为结构模板,进行结构的多级优化,从而制造低毒高效的新农药。其中2个主要产
品是从菊属植物花中提取的除虫菊素[2]和从印楝树种子提取的印楝素和Queium(AgraQuestwebsite)。目前,国内植物源农药的产量规模和应用范围与微生物农药比较还相对较小,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3]。菊科植物的除虫菊,对菜青虫、蚜虫、蚊蝇等多种昆虫有毒杀作用;万寿菊提取物对豆蚜虫、菜青虫等具有毒杀或驱避作用;楝科中有印楝、苦楝、和川楝,印楝素为提取物,对果树害虫和蔬菜害虫有拒食作用;卫毛科中的苦皮藤的提取物对水稻、玉米和蔬菜害虫有防治作用。
3.2.2植物源生物除草剂与杀菌剂
植物源除草剂和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没有商业化的合成除草剂的活性高,因此,市场有限。
3.3动物源生物农药
从动物体内分离的激素、信息素、毒素等动物源生物农药,常用于生产的是昆虫信息素,全球已合成昆虫性信息素类1000多种,成为有机农业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对各种蜘蛛和黄蜂等动物毒素研究发现,这类毒素结构相似,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肌肉接点,阻断以谷氨酸为介质的神经兴奋的传导,这是一新的作用靶标,必然作为开发新型杀虫剂。据报道来源于甲壳动物外骨骼的几丁聚糖可被用于防治白粉病和葡萄孢病原菌[4],由动物产生的毒素或激素如脑激素和性信息素等,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干扰害虫的新陈代谢,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Jones等[5]在美国西部的果树农场的综合管理中利用补食性昆虫和蜘蛛降低了作物的被害程度和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增加产出[6]。
4生物农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1生物特效农药
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它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对人畜均无影响,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不产生抗药性。性诱杀虫剂是利用化学不育剂使害虫失去繁殖力,造成绝育而达到杀虫的目的,美国科学家利用此项技术成功防治危害牲畜的螺旋锤幼虫。#p#分页标题#e#
4.2动物饲料添加剂和药品替代产品
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下,天然饲料科技得到有机农业从业者的接受和支持,经过研究的新饲养方法与常规抗生素饲养法不同,它利用含有的益生菌、有机酸、脂肪酸、酵素、有机矿物质、天然霉菌毒素吸附剂,取代含动物性成分的同类产品以及许多其它相关产品。
4.3天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在未来10~20年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总趋势是向高产量、低成本、高效率、低污染、无残留方向发展。新型添加剂如金属螯合物、小肽、酶制剂、饲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添加剂、寡聚糖、卵黄抗体等将广泛应用,常见的植物性饲料添加剂为松针叶、刺五加、胡枝子、杨树皮等。
4.4中草药类兽药产品
畜牧产品的安全问题如药物残留、病菌耐性日益受到关注,开发中草药类兽药产品是生产有机畜产品的需求。其主要来源于被称为具有抗压力、适应因子及改善免疫功能的植物提取物,可解决抗生素和有害化学合成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减少和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中草药成分复杂,使用后能显著增强动物体质,减少用药,降低动物性产品的生产成本。
4.5非化学替代抗生素类产品
从酒精酵母细胞壁提取的甘露寡糖等寡糖类饲料产品,经过精密分析研究证实能起到和抗生素类饲料相同的性能,产品成分稳定,安全无害,有利于畜牧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调节。
篇2
1有机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三聚氰胺、瘦肉精、西瓜膨大剂等事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当前发展无污染、不损害人类健康、富有营养的有机农业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有机农业是指在无污染条件下生产的农业,具体来说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原料,而使用有机肥、人工除草、通过培养土壤自身净化系统除虫,在动物养殖中不使用饲料、瘦肉精、添加剂等成分,按照动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进行养殖。不使用转基因种子,按照物种的自然属性进行生产。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称为有机产品。目前有机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比较好,而在中国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少。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超过120万个有机农户,总面积3220万hm2。截至2006年底,我国内地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100万hm2[1]。可见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有机农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比较发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包括现代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早,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石油、化学农业在发达国家经过充分的发展,其弊端也充分的暴露,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的共识;政府从市场、资金和技术上进行积极的推动和扶持。
2我国目前有机农业落后的原因分析
(1)有机农业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不足。有机农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古代的中国进行了几千年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早在东魏(531~550年)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就写就了鸿篇巨著《齐民要术》,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成就。对园艺、种植、嫁接、畜牧乃至酿醋制酱都有详尽的描述,还对旱地如何防旱保墒,如何通过轮作保持地力,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利用微生物及救荒备荒的措施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但是近代以来,现代化学农业生产方式传入我国改变了这种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由于产量高、投入劳动少而受到了现代农民的青睐,所以目前中国的农民中大部分都没有继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而老一辈农民虽掌握这项技术但是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就导致很多有机农场尽管想生产有机食品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2)公众对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认识不足。有机农业这个词在很多消费者的心里还比较陌生,不清楚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机食品的价格较高,所以对有机食品并没有兴趣,导致有机食品难以销售。
(3)有机食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有机食品退出市场。有机食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机食品的售价应该高于无机食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生产者知道食品的质量,而消费者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辨别哪些是有机食品,哪些是无机食品,所以就算是有机食品,农民应该索要一个高的价格,但是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他们无法确定是否是有机食品的时候,是不会掏高价钱的。这样,有机食品无法卖出高价,只能卖和无机食品一样的价格,农民生产有机食品的结果是赔钱,所以不愿意再生产下去了。以猪肉市场为例,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因为付出了更高的饲养成本必须索取更高的市场价格,消费者也愿意为不含添加剂的猪肉付高价,但是有些管理部门人浮于事,工作不到位,不去检查市场上销售的猪肉质量,消费者也无法用肉眼辨别哪些是不含添加剂的猪肉,最终只会选择价钱便宜的猪肉,这样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就会退出市场。
3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
3.1发展有机农业是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选择
按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要生产和出口自己在成本上相对比较低的产品,这样才能通过国际贸易增加自己的收入。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说明:一国只有充分使用自己资源禀赋比较高的要素生产产品才能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如果一国的资本比较充裕,那资本的价格就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一国的劳动力很丰富,劳动力的价格就比较便宜,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就比较低。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少,这正适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充裕,资金技术不足,所以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生产成本比国外高,质量比国外低,在竞争中不具有任何优势,造成了“农业真危险”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生产有机农产品,就会改变农业的状况。我国的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劳动力比较少,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这就使得我国有机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有机农业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应该利用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生产自己并无优势的无机产品,这样符合现实的需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强大的竞争力。
3.2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在1994年7月批准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这个观念在我国的农业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多少应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根据生物生长的化学属性来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根据植物生长需要不断往土地增加氮、磷、钾等化肥、氮肥。实践结果表明这些化肥、氮肥虽然一时促进了植物的高产,但是长久使用的结果是土地板结、环境遭到污染、微生物系统被破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而有机农业是根据农业的自然属性依靠微生物技术来改变土壤的质量,因而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生物物种就能够和谐共生;水资源不受污染,人蓄可供饮用的水资源就增加了,可以缓解大旱时期的水危机,粮食产量从长远来看是增加的,科学家研究证明,有机农业的是现代化学农业产量的3倍[2]。#p#分页标题#e#
3.3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大大节约了劳动,造成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目前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他们大部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只能进入简单的产品加工行业,收入低,没有固定的住所。农民工在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进城打工,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又失业回到农村。所以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受苦受穷的命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而发展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有机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不会那么多了。农民不用进城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这才能造就美好和谐社会。
3.4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济参考报调查发现2009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约有6.5万人,其中投资移民申请人数较2008年增长数倍。财富精英偏爱移民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少人认为国内空气、水的质量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不能保证。这些数据表明三聚氰胺、添加剂、瘦肉精、膨化剂、农药等已经让人们对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6月的调查报告称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家庭超过100万户,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近年调查称中国有机食品只占食品数量的1%多一点,表明我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的有机农产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要。
4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4.1.1加强有机食品的宣传
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知识的普及不应该是某一个有机农场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而应该是政府的工作。这项工作如果由企业和农场来做一是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同时这种广告自吹自擂之嫌,说服力不强。所以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来做。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媒体来做公益性的广告,或者通过电台、电视台专题栏目来介绍有机食品的知识。让消费者明白有机食品与无机食品的区别,在消费中真正愿意消费有机食品,并愿意为有机食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4.1.2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解决有机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我国对出口的有机食品已经采用了严格的认证制度,出口产品都贴上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签,而且出口产品也受到进口国严格的标准检测,所以销售比较好。但在国内的销售中则没有实行销售证制度。有些产品虽然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但是并没有专业的、权威的认证机构标志,这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消费者不知道销售的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在购买中害怕自己上当受骗,因而不会轻易购买这些食品,所以建立严格的销售证制度是让信息对称的一个办法。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严格把关,对有机食品做到认真检测,对真正符合有机标准的产品颁发销售证,使得真正的有机食品能够卖出有机食品的价格,树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心,放心购买有机食品。
4.1.3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发达国家有机农场会吸引许多硕士、博士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有机农场的实践中,很多农场的发展都面临着技术和人才不足的困境。技术与人才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出资鼓励农业高校研发更高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为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应该看到有机农业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扩大农业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并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学费上的减免政策,鼓励高素质、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2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快有机农业的发展
4.2.1引入风险投资,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家一户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正在被小规模的有机农场发展模式所取代。有机农业由于对原始生态没有任何破坏,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云南好宝箐生态农业园100亩的小农场投入400万人民币还是每年亏损的状态。日资在我国山东莱阳的有机农产品基地1500亩,计划投入1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还要投入220万美元用于弥补亏损。可见有机农业的前期投入资金非常大,见效还比较晚。单个企业很难支撑持续不断地投入和亏损,所以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合法经营,把企业的产品和规模做大做强,做成上市公司,而且目前有很多风险投资基金看好有机农业的前景,愿意把资金投入有机农业。
篇3
淄河与孝妇河贯穿博山区南北,森林覆盖率52.3%,南部鲁山主峰海拔1108.3m,北部海眼一带只有130.0m,平均海拔高度450.0m,是山东省24个纯山区区县之一。博山区东南部6镇方圆百里为水源保护地,无污染企业,多为土家肥种植自给自足模式,土壤富含有机质,有机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博山区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到7333.3hm2,其中,中药材2666.7hm2、林果2666.7hm2、杂品1333.3hm2、猕猴桃333.3hm2、茶叶200.0hm2、蔬菜133.3hm2,有33种农产品得到有机认证或转化认证,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桔梗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有机中药材、猕猴桃生产基地。
2气象条件对有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1温度
温度是影响有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1]。博山区气温地理分布较为复杂,随着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形变化,气温呈现着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从《淄博市博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2]和近几年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表1)可知,博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3.2℃,平均最高18.2℃,平均最低7.9℃,平均气温日较差10.3℃。气温日较差春秋较大,盛夏及冬季较小。板栗、桔梗、“黑五类”等生长季节为3~11月,在此期间,博山区平均气温日较差10.5℃。昼夜温差较大,白天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夜间减少高温呼吸消耗,对生育非常有利。山区气温垂直递减率冬小夏大,春秋次之。在400~600m高度层中,一年四季都有相对逆温,夏季气候凉爽,适宜越夏蔬菜等喜凉作物生长,也不易形成猕猴桃、茶叶等高温热害;冬季“暖带效应”为茶树、金银花等安全越冬创造了良好气候条件。博山区无霜期的垂直递减率呈现高层最大、低层次之、中层最小的分布规律,也证明了山区“暖带效应”的具体存在[3]。
2.2水分
由于博山区西部山脉为南北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南部山脉为东西走向,平行于盛行风向,受地形动力作用,西部降水多于东部,呈现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147.2mm(2005年),最少为442.2mm(1989年),相差705.0mm。博山区1~12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7.9、11.7、18.4、33.9、51.5、97.4、184.3、160.7、71.2、44.7、21.1和10.6mm,可见,降水量季节分配基本与气温同步变化。这种水热同季变化特点为有机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3.4%,且降水强度较大,春、秋、冬季较少,表现出典型的季风气候特点,也给春、秋季生产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果园选址应靠近塘坝、淄河等水源,并修建完备的排、灌设施。
2.3光
照据研究,农作物产量的形成有90%~95%来自光合作用,而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物质(氮、磷、钾等)仅占5%~10%。博山区最少年日照2069.9h(1992年),最多年日照2771.2h(1979年),年平均日照时数合计2424.7h,日照百分率55%,属北方长日照地区。主要有机农作物生长期(3~10月)内,各月日照时数都在200.0h以上,完全能满足其生长发育与开花结果的需要。博山区年日照时数地理分布总体上呈西北部和东南部高、大部地区适中的趋势。猕猴桃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随着树龄不同而异。幼苗期喜阴凉,成年植株要求光照充足,喜通风透光,但开花结果期怕强光暴晒,易造成“日灼”果和叶片焦枯。因此,猕猴桃大面积种植区应为温和半湿润的源泉镇河谷阶地及山前阶地,接近其自然分布状态。茶树扩大种植区为鲁山北麓的温凉湿润区域,符合其喜弱光、耐阴习性。考虑板栗喜光较耐旱,其规划区为海拔在700m以下、避开寒风口的丘陵地带。
3“十二五”有机农业区规划布局
根据对博山区温度、水分、光照分析和前期种植等地理分布,提出了“十二五”有机农业区规划布局。规划种植区内,森林植被好,空气湿度较高,土壤多砂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多为微酸性(pH为5.5~6.7),生物防治病虫害,远离化肥农药,所产桔梗、猕猴桃、茶叶等有机农产品品质独特、质量上乘。
4有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气象灾害影响及其防御对策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规划种植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机作物生长过程中常遇到冻害、霜冻、大风、高温热害、冰雹等多种气象灾害,影响产品的产量和品质[5-7]。
4.1冻害
因地势落差大,下垫面复杂,积雪融化时间较长,局部最低气温甚至达到-20℃以下(极端最低地面温度-27.7℃,最大冻土深度44cm),易造成作物冻害。小猕猴桃采取全株地下覆盖法;不易卧倒的大植株,可用秸秆、杂草、塑料薄膜等裹缠防寒;茶树可构架温室大棚越冬。
4.2霜冻
早春气温回升至10℃左右时为萌芽展叶期,若遇“倒春寒”,会造成猕猴桃抽生,结果枝少,或茶叶出现“麻点”,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为防霜冻,必须采取塑料薄膜覆盖,或搭设风障、地面熏烟等方式改善小气候条件,满足其生长生理学要求。
4.3大风
果树易受强风危害。早春大风会导致新梢折断、嫩叶受损,风大也会造成气温降低,幼苗及嫩叶易萎蔫,甚至枯死;秋季风大会造成果实擦伤。博山大风日数较多,果园选址应避开风口,或在风口设置防风林带。
4.4高温
热害当日最高气温≥35℃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称为“茶树热害”。同样,当日最高气温≥35℃时,猕猴桃也易发生“高温日灼”;≥38℃时,叶片易凋萎,甚至枯焦,果实“日灼”严重。博山极端最高气温为38.5℃(1997年6月23日),气温≥35℃的天数不多,但种植区多为山坳向阳坡,热量聚集较多,因此,高温季节应采取灌溉、人工喷雾或架设遮阳网适度遮荫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避免高温灾害。
4.5冰雹
博山区主要有东、西2条冰雹路径:①东路,淄河镇经黑风口进入源泉的北部、中部一带消失,该路冰雹几乎为2年一遇,冰雹次数多、灾情较重;②西路,由磁村镇进入域城、石马、盆泉一带消失,该路冰雹为2~3年一遇,灾情较轻。因此,果园选址应避开雹打线的地块。
5结语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与冲击。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充分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农业生产需求等。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无机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机农业又称生态农业,其主要特点是将各种先进的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传统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的化肥、农药以及生物生长调节剂等含有过多的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也威胁农业生态化境,对土地、空气等均有一定的污染。有机农业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有生物酶等元素的有机肥料,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少,可以达到绿色生产的目标。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无污染性应对我国当下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无机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的优势与不足
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所运用的生物肥料不含有污染性的元素,因此能够有效节约各种石化资源的运用,并且在较大程度上保护农田生态结构,使农业生产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均得到良好保护。因此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弥补无机生产技术的弊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要实现无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必须充分考虑2种生产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无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是不同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产物,必须充分认识它们运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农业生产模式虽然能够节约大量的石化能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物质投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但是其缺点是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增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往往需要各个协作部门的分工协作,因此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且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但它却需要消耗较多的化石能源和使用较多的物质费用投资,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上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无机农业生产技术则很难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实现联合。
3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处理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发展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而且农业结构比较复杂,就一个城镇而言,不同的地方也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但是可以通过设立近期目标的方式逐渐引导两相结合式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建立以有机农业为主以无机农业为辅的生产模式,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从而慢慢实现2者的有机结合。要确立长期的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目标,建立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的生产模式,在满足当下农业生产效率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农业生产活动的内部平衡,在生产过程中逐渐渗透各种先进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项目,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提高自然环境质量,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篇5
有机烟叶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等物资,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生产的烟叶。烤烟作为一种特殊用途农作物,经加工后主要用来供人们吸食,安全性显得十分重要,使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烟叶的安全性,特别是在控烟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从源头开始提高烟叶生产的安全性更加迫切。近几年,各地在提高烟叶安全性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部分烟区开展了有机烟叶认证,但国家认监委自2012年3月开始,不再把烟叶列入认证目录,以前已经通过认证的到期不再进行再认证。针对这一情况,各产区不仅没有放松对有机烟叶生产的探索,而是更加重视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在烟叶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潍坊烟区自2011年开始,借鉴有机农业技术,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1 有机生态烟叶生产影响因素
1.1 品种
品种是有机烟叶生产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植烟区域气候、生态条件以及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有机烟叶生产要求等因素,选择种植品种。根据每个基地的土壤肥力、生态环境等合理搭配品种,种植NC55品种73.79 hm2,云烟87品种19.00 hm2,云烟97品种7.67 hm2,ZC-01品系13.33 hm2,NC102品种6.00 hm2,中烟100品种13.93 hm2。从不同品种生育期调查看,中烟100最长147 d,然后依次为NC55、NC102、ZC-01(最短129 d)。从植物学性状看,NC55腰鼓形,叶型长椭圆。叶色绿色,茎叶角度中等,主脉较细,生长势较弱;NC102腰鼓形,叶形长椭圆形,叶色绿色,叶面较平,茎叶角度中等,主脉较细,生长势较弱;ZC-01株式筒型,茎叶角度较大,节距较小,叶色绿,叶面较皱,厚度适中,主脉较粗,生长势强;中烟100筒形,叶色绿,茎叶角度大,主脉较粗,生长势较强。从经济性状看中烟100上等烟、产值最高,其他依次是NC55、NC102、ZC-01。
1.2 施肥
有机烟叶生产用肥全部采用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严禁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有机肥全部作基肥,采用条施或大窝环施,施10.5 t/hm2。矿物质硝酸钾作追肥,分2次施用:第1次在移栽后8 d左右,按2%的浓度对水浇施(即1 kg硝酸钾对水49 kg),每株浇0.5 kg水;第2次在移栽后30 d左右,追施矿质硝酸钾450 kg/hm2(采用圈施),同时进行培土上厢,适当加淋洁净的沼液等1~2 次。
2 关键技术
2.1 选择地块
2.1.1 地块选择。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 GB5084 的规定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符合 GB3095—1996 中二级标准和 GB9137 的规定标准。
2.1.2 实施地点。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诸城市贾悦镇琅埠等14个农场为有机烟叶开发示范点,面积133.33 hm2,分布在全市5个产烟分公司,14个烟叶农场(植烟村),植烟户30个。其中诸城5个点、66.67 hm2,临朐3个点、26.67 hm2,安丘、昌乐、高密每个县市2个点,13.33 hm2。经检测14个点的土壤和水分全部符合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要求。
2.2 培育有机无病育苗
严格按照有机烟叶育苗技术规范要求,专门购进裸种,实施与普通苗棚隔离、进行单独育苗。在育苗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防病消毒措施,使用武夷菌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各类病虫害;加强肥水调控,努力培育高茎壮苗,所育有机烟苗茎高平均达到12 cm左右,并且做到了茎秆粗壮,整齐无病虫害[1-3]。
2.3 精准施肥
有机烟田及其轮作地块禁止使用化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或使用有机认证或经认证机构许可的品有机肥;钾肥、磷肥使用天然钾矿粉、磷矿粉。根据有机烟叶对肥料的需求和潍坊烟叶生产机械化较高的特点,经反复考查论证,联合生产厂家共同研发成功拥有知识产权的有机烟叶生产云涛有机专用肥,并顺利通过有机认证。该有机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6.5%、0.5%,钾肥不足部分由天然硫酸钾镁补充[4]。在施肥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一是根据实施方案和土壤检测结果要求,制订了到每个基地的有机烟叶施肥方案,统一使用当地生产的豆饼和云涛有机肥,施纯N 75~90 kg/hm2,氮磷钾比例1.0∶1.1∶2.0,全部肥料分基肥穴施、提苗肥和追肥3次使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二是按施用豆饼不少于375 kg/hm2的标准准备充足的有机肥,全部用有机认证的农宝营养胶发酵;三是高标准起垄、施肥。通过改造移栽机械,用于定点定量穴施有机肥料,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施肥质量;四是认真准备和使用移栽用提苗肥,移栽前按豆饼150 kg/hm2、有机肥150 kg/hm2、硫酸钾镁150 kg/hm2和鱼蛋白45 kg/hm2的比例进行搅拌发酵,移栽时将提苗肥全部离开烟株根系10 cm左右,并呈半圆型分布,既不烧苗,又保证了肥效;五是移栽还苗后,对小苗、弱苗实施肥水偏管,进一步提高了有机烟田整齐度。
2.4 大田移栽
有机烟田全部实行严格的定点定穴移栽,确保烟苗全部栽到施肥点附近;狠抓大苗深栽这一关键技术措施,努力解决高脚苗的问题,为培育烟株强大根系打好基础。
2.5 精细化管理
移栽结束后,立即投入有机烟叶大田管理工作,一是立即进行烟田中耕,提高地温,促进烟苗早发旺长。二是做好有机烟田及周边的卫生清理工作,人工清除杂草和各种废弃物。三是认真做好病虫害的有机防治工作,采取喷施生物杀虫药和波尔多液、人工捉除害虫以及使用黄板、太阳能杀虫灯和诱捕器等措施,对各类病虫害进行全方位防控,收到了良好效果,有机烟田病害发病很轻。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四是采取人工打顶和抹杈,禁止使用化学抑芽剂。
2.6 落实烤香技术
有机烟叶成熟后,进行人工采收,采收后的烟叶用麻片包被,防止外源污染,用专用车辆运至烤房处。使用有机烟叶专用烤房,采用密集烘烤增香技术,狠抓关键温湿度点控制,实现了有机烟叶烤干、烤黄、烤香。
2.7 烟叶存放、加工
使用专用麻片贮烟袋进行贮存保管,安全卫生储存;单独标记,单独存放、单独加工、单独交售、单独运输,杜绝烟叶受污染。
2.8 烟田清理
烟叶采收后,组织烟农及时连根拔除烟地内的烟杆,清除遗留在烟地内地膜和残叶等杂物,拔除的烟杆等及时运出烟田,并在烟田外集中处理,不能放在地埂或地边,以免造成病菌传播[5]。
2.9 烟叶收购、交接过程追踪
有机烟叶单独收购、单独调运、单独储存。烟叶标识须标注“有机烟叶、品种、产地”等。收购、仓储、运输过程中不得因烟叶包装物、收购场所、仓储环境、运输工具而使烟叶受污染。
2.10 烟叶收购
烟叶按照以村为单位在烟站交售烟叶,每一个村,一个代码。从村庄收购的每一批烟均打包并带有标签,标签上填写烟站、村庄代码、品种、等级、数量和收购日期,单收、单存、单放。
2.11 储运站接货
烟站烟包递交到储运站,在条码机内输入每个烟包标签上的信息,打印条码并将其贴在原有标签上。条码上信息包含县市、烟站、村庄、品种、等级、重量和收购日期。所有收购的烟包到储运站数据库中再分类和记录。
2.12 复烤加工
按照工业公司要求,进行复烤加工。条形码组成:烟包重量:50;县市代码:ZC代表诸城、LQ代表临朐、克米代表高密、AQ代表安丘、CL代表昌乐;烟站代码:01,02,…,20;村庄代码:V01,V02,…,V40;储运站接货日期:xxxx(月份及日期);等级:42个等级。
3 有机生态烟叶开发结果分析
3.1 生育期
从14个有机烟叶种植基地调查看,有机烟叶大田生育期略长于常规烟田3~5 d。
3.2 植物学性状
总体上看植物学性状,团棵前有机烟田烟株长势较弱,旺长至现蕾长势较强,与常规烟叶无明显差异。
3.3 农艺性状
有机烟田烟株株高低于常规烟田,叶数少于常规烟田,茎围、节距、腰叶长、宽均小于常规烟田。
3.4 主要病害
有机烟田赤星病、气候性斑点病、野火病、角斑病、病毒病发病率,均低于常规烟田。
3.5 原烟外观质量
总体上看,与常规烟叶比较有机烟叶颜色偏浅,结构疏松,身份薄至适中,色度较强,单叶重略低。
3.6 主要化学成分与评吸结果
3.6.1 主要化学成分。从检测结果看,有机烟叶还原糖、总糖含量高于常规烟叶,两糖差小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氧化钾含量高于常规烟叶。
3.6.2 烟叶内在质量。经农业部烟草农产品检测中心评吸,有机烟叶有机烟叶劲头适中,香气质好,香气量较足至足,余味舒适,杂气较轻,刺激性微有,燃烧性较强,灰色灰白至白色。农残、重金属符合国家有机食品(无公害烟叶标准)要求。
3.7 烟叶经济性状
133.33 hm2有机烟田平均产量1 711.2 kg/hm2,比常规低10.52%;上中等烟91.67%;产值29 838.9元/hm2,比常规烟叶低3%。
篇6
2月10日,《2016年世界有机农业年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据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有机农业延续了近几年迅猛发展的势头,有机农业用地总面积达4370万公顷,市场规模超600亿欧元。
2014年,全球有机农业市场增长迅速。据市场调查机构有机观察(Organic Monitor)估计,2014年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市场规模已超过600亿欧元,美国继续以271亿欧元的市场规模稳坐世界第一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宝座,紧随其后的是德国(79亿欧元)、法国(48亿欧元)和中国(37亿欧元)。2014年,瑞典人对有机食品表示出了极大兴趣――瑞典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增幅超过40%,这对一个较为成熟的消费市场来说增速惊人。人均消费额最高的国家是瑞士(221欧元)和卢森堡(164欧元)。
有机农业生产者达到了230万人的历史新高。在过去的几年里,有机农业生产者人数位列前茅的国家是印度(65万人)、乌干达(19万人)和墨西哥(16万人)。
有机农业用地达到4370万公顷,比2013年小幅增长了50万公顷。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因为有机牧场占有较大面积,分别以1720万公顷和310万公顷占据各国有机农业用地排名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美国有机农业用地面积(220万公顷)排名第三。从国家内部来看,全球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农业用地占总农业用地的面积超过10%,马尔维纳斯群岛(36.3%)、列支敦士登(30.9%)和奥地利(19.4%)分列前三位。
自2000年起,世界有机农业权威研究机构――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和全球最大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已连续17年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开展有机产业发展调研,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世界有机农业年鉴》(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近几年报告均在2月的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内容由有机产业专家撰写,主要包括世界几大洲和特定国家的有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被称为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的“白皮书”。尽管由于各国有机农业运动发展和管理水平不一,造成统计数据相对粗放,但从全面性和权威性方面来看,《世界有机农业年鉴》是目前全球有机业界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之一。
篇7
一、日本有机农业“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
从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体可分为20世纪70~80年代中期的“萌芽阶段”、1986—1995年的“迅速发展阶段”、1996—2000年的“无序徘徊阶段”和2000年以后的“再发展阶段”[9-10]。“再发展阶段”中生产者、消费者、加工和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201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对有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573份[11]。受访者的户主年龄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最小值26,最大值89,平均值59。有机农户户主平均年龄远远超过国际劳工组织对于老年劳动力人口的界定:45岁。大部分研究认为,老龄劳动力生理机能下降,体力差会导致有效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尤其强调老龄劳动力学习能力差、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僵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作业方式的应用,从而对农业产出产生负作用[12-14]。2000年以后才从事有机农业的受访者占整体的41%,且基本上为60~65岁的高龄农户。这是由于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高龄农业生产者从认知到采纳的过程相对缓慢。
(二)单位产量大幅下降和成本增加
与传统农业相比,在任何阶段,都存在有机农产品主要种类单产大幅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问题。以2010年为例(表1),除了大豆以外,其他几种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率都集中在24%~30%。产量减少率最高的是水果,高达30%,但其销售价格增加率却最低,只有16%。另外,米的销售价格增加率高达99%,其他种类的销售价格增加率都集中在30%~40%。同样,张文胜以水稻为例,对日本农户有机生产与传统生产的经营收支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有机经营费是传统的1.3倍,产量却仅是传统的0.8倍;收入虽然是传统的1.9倍,但劳动时间却是传统的1.6倍[10]。因此,有机生产在销售价格方面比传统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单位面积所需劳动时间却大大增加,单产也有大幅的下降,采纳有机农业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三)消费者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2011年,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对2000名消费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虽然“听说过有机农业”的受访者高达93.5%,但“关心有机食品”的受访者却只有56.0%,且“从未买过或吃过有机食品”的受访者为52.7%;对于“有机农业原则上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这一基本常识,只有40.6%的受访者“知道”;有55.1%的受访者“不知道”日本有机农业标准认证(JAS)标识,有40.7%的受访者“知道但不了解其内涵”,只有4.3%的受访者“知道且了解其内涵”[15]。
(四)营销缺乏效率
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者主要通过“产消协作”和超市购买[16]。“产消协作”是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的特征之一,大部分是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户团体与消费者团体“协作”,消费者和农户协商销售价格,1~2周给消费者送货一次。加入“产消协作”的农户平均经营面积为0.2hm2,以家族经营为主,实施多种类生产和多种流通渠道销售。“协作”消费者团体基本都在500人以下,且60岁以上的会员最多,高龄化现象突出,可以预测未来消费者团体的会员会自然减少。目前,“协作”消费者团体通过“环境问题”、“有机农业”和“厨艺”等学习会,积极吸纳新会员,但效果不是特别显著[17]。2009年,销售有机农产品的超市比2005年增长58.2%,这表明有机食品市场在逐步扩大。但有一半以上的超市,有机农产品销售额还占不到其整体的1%,在整体经营战略中的位置极其低下。主要面临与传统食品相比“进货价格高”、“销售剩余多”、“种类不齐全”3大问题。超市经营者期望能够建立安全便捷的供货体系,以解决种类不齐全和进货价格高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期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让消费者理解和关心有机农业,扩大有机食品市场[16]。
(五)政府支持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2011年,虽然有45个县颁布具有各地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计划”,但84.0%的村庄和街道还未推出“有机农业发展计划”。同样,2007年日本农林水产省“以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意识与意向调查结果”表明,有49.4%的农户表示,在政府支持体系完善的情况下,会从事有机农业;64.0%的消费者认为,具备一定条件时,会购买有机食品;64.0%的加工和销售企业表示,在政府支持体系完善的情况下,会从事加工和销售有机食品[18]。可见,无论生产者、消费者、加工和销售企业都期望政府支持体系能进一步完善。
二、日本政府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与效果分析
(一)日本政府的支持政策
对于上述有机农业“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日本政府从5个方面推出具体的支持政策和措施[19]。具体如下:1.促进年轻人从事有机农业为促进年轻人从事有机农业,实施每年增加2万青年农户政策。为了确保青年农户收入,增强其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5年内,给予每人每年15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5.85元人民币,2014)补助。对于雇佣青年的农业公司,给予每年最高120万日元补助。此外,日本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培训学校每年总计招收4800人,学生未满45岁者,培训期间可获得每年150万日元补助。2.提高有机农户生产积极性日本在2007—2011年,实施了土地、水、环境保全向上政策。2011年起,又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直接支援政策,除了按照400日元/公亩(日本1公亩等于中国的0.15亩)的国家标准补偿外,还有地方实施的“特殊认定”补偿;增加设施购买资金、从事农业准备资金和农业培训基金的额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基于各地的“有机农业推进计划”,日本各级政府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意见交流会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有机农户进行指导和建议,并逐步提高每年实施次数;向有机农户及时传递消费者需求、协助其获得JAS认证、加强与消费者团体的交流;在各地建立有机农业培训基地和商谈窗口。3.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在有机农业技术普及方面,2010年共有22个县配备有机农业技术普及员,并定期对农业技术普及员进行培训;编写实用的水稻、大豆、水果和蔬菜等主要种类的“标准栽培指导书”,并上传到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网站及其他民间团体网站。技术开发主要分为先进事例解析和与地域特性相吻合的生产技术开发。①先进事例解析是为了探明有机农业的科学依据和成立条件,具体包括水稻的有机栽培技术(杂草和病虫害抑制、养分供给、栽培管理)、蔬菜和水果的病虫害抑制、有机农作物代谢成分解析。②与地域特性相吻合的生产技术开发是为了开发能够对应不同地域条件的杂草和病虫害防除技术,具体包括东北地区等寒冷水田技术、关东地区的马铃薯栽培、关西地区的蔬菜和水果栽培、关西和四国地区的露地蔬菜栽培和九州地区的水田栽培。另外,日本政府对各地农户具体特例进行调查,开发能够对应栽培年限的病虫害防除技术,探明导致单产低的杂草防除技术缺陷,推广单产高的土壤养分供给技术。4.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为了让消费者更多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有机农业、JAS标识,增强消费者的理解和关心,日本中央政府在各地举办有机农业学习会,并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全面进行广告宣传;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农村则举办了厨艺培训、地产地消、农业体验学习等多种体验活动;通过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有效利用网络宣传、论坛、广告、杂志、超市的促销广告等,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知识的普及力度。5.进一步完善政府支持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政府有机农业支持体系,以农林水产省的生产局为中心,密切联系消费安全局、经营局、技术会议室和统计部等。其中,生产局负责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普及,消费安全局负责推广有机农产品标识,经营局负责培养有机农业人才,技术会议室负责技术开发,统计部负责把握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政府支持体系的完善目标还包括:日本48个都道府县,都要制订具有各地发展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计划”,50%的农村也要制订“有机农业发展计划”;有机农业全国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地方会议不定期举行;与民间团体进行意见交流,并举办各种研究成果探讨会;举办面向各地方员工的有机农业知识讲座。
(二)日本有机农业支持政策效果
由表2可知,日本农产品国内生产总量一直停滞不前,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逐年减少,2010年比2009年减少16.2%。与此相反,有机农产品生产总量稳步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48172t增加到2010年的56415t,占国内农产品生产总量的0.2%。2010年,日本有机农田面积为1641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4%,与2005年的0.2%相比,逐年稳步递增①。日本有机农产品的种类主要有蔬菜、水果、米、麦、大豆和绿茶等。2010年,产量位居前3位的是绿茶、大豆和蔬菜,分别占国内生产总量的2.4%、0.5%和0.4%。与2005年相比,前3位的有机农产品种类没变,但所占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分别为1.6%、0.4%和0.2%)。消费者最经常购买的是蔬菜、米、水果和以大豆为原料的加工品,这反映了日本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基本达到了种类吻合。有机农户数也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5104户增加到2010年的11859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6%。有机农产品生产总量和有机农户数逐年增加的同时,平均每户生产量也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0.1t攀升到2010年的0.2t。这意味着每户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基于日本经验的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瓶颈与相应政策启示
(一)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与日本相比,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既存在共性问题,又有中国特有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共性问题(1)单产降低和成本增加。成本收益比较是生产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笔者在山东省青岛和寿光市对有机菜农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50.3%的受访者认为投入在蔬菜大棚和灌溉水井维护的成本增加,84.6%和88.7%的受访者分别不满意现有的有机肥料价格和生物农药价格,76.8%的受访者认为投入劳动成本增加,89.6%的受访者认为单产降低。(2)消费者有机食品认知程度低。笔者在城市展开实地调研,选取5个有机标识让受访者选择。结果表明,所有受访者皆没有全部“见过”和“识别”给出的有机认证标识,超过80%的受访者“见过”和“识别”的有机标识均在4个以下,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见过”和“识别”的有机标识数量是4。由此可知,受访者对有机食品认知程度低。(3)营销缺乏效率。小规模农户处于市场的不利地位,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当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宣传和建立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使得目前的有机产品市场存在鱼目混珠管理混乱和价格昂贵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和消费[20]。(4)政府支持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政府支持力度小,财政投入不足。相对来说,中国政府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资源投入。中国多数有机农业研究项目是受到来自于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资助和支持[21]。
2.特有问题(1)有机认证公信度有待提高。中国正逐步建立起“以中国有机认证体系为主体、适当引入国外认证”的多元化有机认证政策。国内已有可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各类机构20多家,认证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与投机行为,导致有机认证缺乏公信度。笔者的实地调研数据反映了这一基本现实,消费者对有机认证食品信任的比例,远低于不信任的比例,这也与尹世久研究中国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信任状况的结论基本一致[22]。(2)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推广服务体系薄弱。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缺乏关于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保持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家政策方面,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层次上的有机农业研究平台;在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员来开展有机农业的服务工作,尚未有效发挥对于有机农业的推广作用[23]。
(二)推动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篇8
政策体系及其特征
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纵观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在有效均衡环境保护与促进农业生产的关系时,均把规范法规、完善制度放在首位。美国近些年农业发展在吸取生态失衡的教训之后,面对农业生产和开发给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转向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农业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立法,强调农业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肥、石油的投放量控制在适合的水准,维护自然资源的自然繁殖性。美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1983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有机农业法规,对有机农业进行界定,并要求所有农药都必须在农业部登记,在使用的州注册,使用者必须经过培训合格方可领证。州农业厅每年对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投诉违法的案件加以处理。对生产、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者,采用投资课税的方式,征收农药税和化肥税。特别是美国政府于1985年修订的《农业法案》中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7.16亿hm2的农地纳入计划,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已经成为美国农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1990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成立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1991年在原来《有机食品生产法》的基础上,制定了《有机食品证书管理法》。1996年,美国政府修改《农业法案》,增加了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办法。2000年12月,隶属于美国农业部(USDA)的农业市场服务处制定了美国《有机农业条例》(NOP),对有机农产品的定义、适用性、有机农作物等作了详细的界定。2002年,美国出台《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该法案规定,“农业部通过实施生态保护补贴计划,以现金补贴或技术援助等方式把资金直接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2010年美国政府颁布《健康、无饥饿儿童行动》法令,该法令提出有机贸易协会将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进行有机食品的试验计划,用于学校食品计划中有机食品的提供。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使该法案成为美国第111届国会第353号法律。《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不仅有助于加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督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有助于保护有机农业生产者(丁溪,2012)。1991年6月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就制定了首个《欧共体生态农业条例》,它明确规定了那些被确定为生态产品的农产品和食品应该或者说必须如何被生产出来,它不但对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的物质作了具体规定,而且也对加工者如何加工和在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的物质作了明确规定,并明确说明那些未在肯定可以使用的物质单列中出现的物质即为不允许使用的物质,这同样适用于那些非农产品的食品配料。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产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传统农业附加料就应在产品中标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生态产品出售。这一条对于那些向德国等欧盟国家出口农产品的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要,因为德国已经明确规定,只允许进口生态农产品和生态食品,而这些商品要进入其国内市场,就必须经得起严格的检验,不得出现任何德方认为可疑或不明的成分。欧盟各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都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管理,通过制定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为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瑞典政府早在1969年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20世纪80年代,又相继出台了15个单项法规,在此基础上,1999年颁布了一部完整的《农业保护法》,对农药、化肥、水等的使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明确了污染者补偿原则,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生态环境原则等,并在法律别强调了政府的监督作用。欧共体于1988年规定,为控制生产和保护环境,实行20%的农地不耕作,对恢复自然植被的农户损失进行直接补偿,农户有义务按一定比例将低产农地转为生态用地,用于野生生物栖息,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就此与农户立下契约,最低期限5年,长期自愿者为20年。德国在2003年根据欧盟的《欧共体生态农业条例》制定了本国的《生态农业法》,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涉及水、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英国的《控制公害法》,将污染物流入水中视为犯罪,实行严格的污染者负担制。2000年以来,WTO贸易谈判形成的新的《农业协定》,促使欧盟诸国要强化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为主导的绿箱补贴政策,以代替原有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可持续发展、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指向的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正在逐渐成为德国最主要的农业保护手段。亚洲的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也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生态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有4部,分别是《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其中,1999年7月12日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是在对1961年实施的《农业基本法》进行评估后制定的具有新理念的政策法规,该法规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振兴,确保食物的稳定供应,发挥农业与农村的多种功能,是21世纪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方针。
完备的财政扶持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003年6月,欧盟确定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完全挂钩,形成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农业补贴的环境保护功能改造完成。2003年欧盟出台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体系,并以此作为指导欧盟成员国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纲领性文件。欧盟各成员国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指标体系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国国情的农业生态环境最低指标体系。构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标准指标体系实施的激励机制,首先设置奖励机制,补贴标准以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额度为参照系。其次设立惩罚措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农业生态补贴项目是必须承诺预期成果和保证措施,若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能获得农业补贴。欧盟各国所有的资助项目都规定,农民必须按照生态农业标准耕种5年才能得到资助,否则必须退还所领款项。最后,设置评估监督机制,成员国每年对本国农业生态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并向欧盟监测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欧盟监测委员会综合各成员国过的评估报告形成欧盟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通过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对欧盟农业生态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农业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2%,农产品出口长期位居欧洲首位。法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实施了生态农业发展计划,目前,法国生态作物种植面积约为100万hm2,从事生态农业的单位或农户达2.5万个。近年来,法国生态农产品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为进一步鼓励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于2008年再次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旨在提高生态农业产量,同时将生态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占可耕地面积的6%。这一规划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第二,对从非生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第三,加强对生产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对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第四,在制定农业法规时,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特性和要求,从政策层面上放宽限制;第五,在生态农产品消费方面,政府加强引导,目标是到2012年,使生态农产品的消费比重超过20%。法国用于农业环境的资金,1992年为800万欧元,1993年上升到1.5亿欧元,增长近20倍,到2001年已高达3.7亿欧元。现在法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有3大方面:一是对生产的扶持,1999年德国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的补贴达1亿马克(1马克约合5元人民币,1999),在生态农业的范围内,转型企业每公顷农田和绿草地可得到300马克的补贴;在蔬菜栽培的土地上,转型中的生产实体每公顷可得到700马克的补贴,已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实体每公顷可得到350马克的补贴;参加州生态法案监控操作程序的生产实体,还将另外获得每公顷60马克。二是对
篇9
关键词:有机农业;信息不完全;土地分散;范围经济
本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有机农业及其发展
有机农业有众多定义,但其内涵是统一的。它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等;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众多发达国家由于对有机农业的巨大价值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再加上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比较快。
二、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1、历史优势。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和创造了“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等永续经营的经验和技术。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
晋代我国就开始利用黄蚁防治柑橘害虫,并应用植物性和矿物性药物以及农业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这些技术对于发展有机农业很有价值。吸收几千来积累的传统农业精华,在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这些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包括长期规划、详细跟踪记录以及对设备和辅助设施的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运用。而我国悠久的有机农业生产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将成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巨大财富。
2、劳动力优势。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尤其是妇女剩余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这有利于有机食品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农业生产的多数环节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相通之处,便于广大农民操作,发展有机农业可以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还主要是小农分散经营,而有机农业生产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纳入产业化的轨道,使我国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小农户的收入。
3、农业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气候特点差别明显,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而多样的环境和资源更适合开展有机生产。我国生物技术不如西方国家发达,主栽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生产中不存在基因工程问题。
许多植物种类还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特别是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许多野菜野果,通过野生采集可以很快转换为有机产品。
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许多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环境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适宜地区,有的地方不经转换就可以直接开辟为有机生产基地,或采集以后直接作为有机食品出售。
三、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劣势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道路非常曲折而漫长。2000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启动,截至2009年底,有机食品产值仅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亿多美元,占当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的1%;中国境内有机食品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02%,与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国内消费总额2%相比,相差达100倍。以下因素制约了有机农业这个朝阳产业的发展:
1、土地极度分散。我国人均土地少,而责任田制度让农村土地极度分散,每户多为几亩的小块地,有机农业要求地块相对集中连片,以利于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检查与监督,分散的土地使质量控制难度加大,这将增加管理成本;同时,一旦管理不善,出现质量问题,又将直接影响整体的信誉。分散的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经营,也给检验认证带来很大的困难,增加了外部检查监督的成本。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机农业实施统一管理,统筹管理,又能使土地规模提升,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同时合理地安排生产各种产品,又会产生范围经济效应,这也是解决我国当今土地过于分散的良好方式,土地的集约化将使土地产出效益提升。
2、认证制度和监督制度缺失。我国许多生产商为取得一个合法的“有机身份”,往往在小块地(30~50亩)上,生产经过严格程序控制的有机食品,一旦获得了认证,有了标签后,就对普通食品进行加工包装,其成本远远低于从源头开始的有机食品生产。
政府主管部门仅对形式进行管理,并不能对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监控。尽管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对有机食品生产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他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有机食品认证这些形式上,而对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缺乏监督或监督力度不够。
此外,自上而下的检查多因走漏风声,生产商有所准备,官方多得不到真正的信息,致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3、生产商诚信的缺失,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有机食品生产商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或不具备生产有机食品的实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生产有机食品,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严重退化的农田或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只有那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企业家才具备从事有机食品产业的基本条件。现实情况不是这样,一些有机食品生产商因实力不够,尚没有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往往唯利是图,多以次充好,或者干脆直接造假牟利。其实,有机食品产业具有很大的赢利空间,这需要经营商有超前的战略眼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过硬的经济实力。在食品价格方面,我国并没有将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价位合理拉开。
有机食品生产商诚信的缺失,造成了有机食品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发生了逆向选择,类似于经济学中著名的“柠檬市场”理论,柠檬市场效应往往使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这样,就把真正的有机食品驱逐出了市场。
4、潜在的可合作的贸易公司少。有机农业需要有前期成本投入,往往依靠农民自己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因此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尤其在边远地区搞开发会增加管理成本,以及农民很难保证产品的技术要求,外部的贸易公司或投资商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十分谨慎,这就造成了产品无人收购,而如果农民去市场卖又无人认可的困境,农民种植有机食品缺乏积极性,如果有合格贸易公司为他们服务,从生产环节一直到销售,整个产业链都得到支持,才能使农民对种植有机食品充满积极性。
四、解决途径
我国必须建立严格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有机农业认证严格把关,标准与世界接轨,并制定严格处罚措施,这样才能增强有机食品的产品可靠性,消除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币驱除良币效应。同时,还要鼓励成立各种对农民服务的贸易公司和有机产品生产商,在初期阶段对这些企业进行合理的补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农民土地进行联合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这些都是弥补现阶段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劣势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蒋高明.中国有机食品产业的艰难之路.中外对话,2008.8.
篇10
有机农业是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形式,从有机农业的定义概念上,就可以看出有机农业受欢迎的原因。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从有机农业的概念上可以看出,有机农业的生产更加自然,健康,符合现代人崇尚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再加上现在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种农药,化工药品添加剂对农产品的污染,使得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很广阔,属于农业中的新兴朝阳产业。
2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
有机农业按照严格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操作,不采用任何转基因工程,纯天然种植,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农药,催长剂,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完全遵循生物生长规律,绝不揠苗助长,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最大的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一般很小,而其农业部门结构较也比较单一,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尽管如此,传统农业仍不能完全摒弃,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加大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有机农业,其实是科学家们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近些年老百姓深受食品污染问题的困扰提出的。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天吃饭,一切都是纯天然的,人为的干预很少,但是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人类就开始了掌控和改变自然的时代,人类大肆掠夺着地球资源能源,抛弃自然规律,试图改变自然,尤其是在农业方面,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已经非常的严重,传统农业方式似乎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发展,于是新型的有机农业形式应运而生。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广泛被社会所认可。有机农业只有在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才能逐步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
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则
3.1尽量无公害,养分自然供应的原则
有机农业的种植中,一定建立起封闭的养分供应系统,要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要把平常生活中的各种有机肥料利用起来。比如各种有机废料,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这些原本可能是生活的垃圾,现在可以变废为宝,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系统内,要做到尽可能的不使用复合肥,农药,饲料等。这种循环的农业形式既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也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比如对土地的污染。并且有机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更加的健康,生态环保。
3.2要培育良好的土壤的原则
有机农业的操作是很严格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对于农作物至关重要的土壤。土壤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根基,没有健康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不可能生长出好的作物的。而有机农业的生产就是要努力研究土壤肥力的提高上。这对于有机农业长远的发展尤为重要。
3.3注意保护生态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生产就属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中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对生态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并且还耗用了大量的而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对土地的损耗。而有机农业变废为宝,最大限度的利用一些废弃资源来支持生产,这就会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有机农业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4.1基地的选择
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种植模式,并不是所有的常规农业生产都叫有机农业生产,因为有机农业强调转换期,是一种通过转换恢复活力的农业生态系统,所以有机农业基地选择必须注意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土地应该是完整的,它应该也保持远离城市和工业地区的特点,基地是没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特别是没有化工企业,水泥厂,石灰厂,炼油厂,等。空气应根据作物保护和大气污染物gb9137-88”最高允许浓度,空气质量监测量将保持。灌溉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周围的土地或是基地内都有保持土地含有丰富的有机肥料。生产、加工、储存场所及周边区域应保持清洁,坚决杜绝任何化学药品的使用等。在基地建设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规律,然后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来进行选择种植作物品种,养殖的动物物种,还有基地类型的选择等。
4.2转换期与平行生产的问题
传统农业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会在土壤中长期的存在。会对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作物又很大的影响。所以有机物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置一定的转换期。在转换期内必须按照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不能按照有机产品进行贩卖。只有度过了转换期之后的产品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有机产品。而对于平行生产的问题。在中国有机农业生产中规定有机产品要平行生产。平行生产是指在同一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的有机或常规产品相同的或难以区分的生产。有机农业标准允许生产单位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区分出有机和非有机植物来进行生产,但是单位在进行有机和非有机生产(包括土地,生产设施和工具)时应该可以从彼此完全分开,并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非有机产品和混合和违禁物质污染。如果有机农场进行平行生产,有机作物品种在生产,收获,储存和运输方面应该给以确定,以明确和常规的产品分开,防止混乱,有机作物的记录系统一定要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
4.3作物品种的选择和病虫害防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