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运营范文
时间:2023-04-04 11: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价格竞争互联互通重复博弈竞争合作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选择互联互通对于通信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文章提出,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一、引言
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以来,伴随着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进程,中国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通信运营商们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夺消费者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运营商纷纷降价,由此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而在互联互通方面,各通信运营商有意无意地给其他运营商设置障碍。这使互联互通受到阻碍,而互联互通的障碍会影响到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论证各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问题上有选择合作的必要性,也有选择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通信运营商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我国电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背景
1.我国通信市场的整体环境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独家垄断时代的结束,从此我国通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信市场由垄断逐步走向竞争1999年2月,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寻呼业务并入中国联通。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铁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颁发了运营牌照。2001年底,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北方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至此。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长途、本地、移动等在内的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通信市场的竞争态势初步形成。
2.主要通信运营商的基本情况
中国电信2004年经营收入1612.12亿元人民币,实现纯利润280.2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截至2004年底。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用户为1.86亿户,宽带用户为1384万户。中国移动2004年营业收入为1923.81亿元。纯利润达420亿元,市场占有率为64.3%:从业务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移动2004年用户总数达2.04亿户。中国联通公司2004年营业收入达到793.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2004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208.1万户,累计用户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5.6%。中国网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649亿元,纯利润92.48亿元。
从业务收入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名列前茅,中国电信紧随其后,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收入水平相当,实力较弱。
3.细分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
(1)固定电话领域。随着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先后获得固定电话经营牌照及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原来独家垄断的固定电话领域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目前,就通信网络资源而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南北各自拥有自己的接入网资源,并且拥有全国范围的长途骨干网资源:铁通公司也拥有全国范围的通信网,主营固定电话业务,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中国联通目前只在几个城市开展了固定电话的运营,规模有限。可以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从用户规模的角度可以开展平等的竞争,虽然两家运营商现有接入网络的覆盖重点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在地域上不重叠,但两公司在业务层面已经开始相互渗透并展开竞争,如网通的无线桌面移动电话对电信的固定电话发起了有力挑战。
(2)移动通信领域。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后,与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形成了双寡头的移动市场竞争结构。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至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分别新增4197万户、5955万户、6139万户和6269万户。特别是2004年,我国新增移动用户达到6400万户,成为近年来新增移动用户数量最多的一年,用户总数达到3.34亿户,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随后,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和中国网通“大灵通”加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特定的区域中,“小灵通”和“大灵通’,对移动手机在功能上(如移动通话、发短信、彩铃等)有较强的替代性,而资费水平相对比较低廉,所以,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已由双寡头变成多寡头竞争结构。
4,小结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通信市场结构已经由原来的独家垄断逐步向竞争性结构演进。在通信服务领域,包括同定、移动、增值业务等各类主要通信服务都已经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已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可以看出,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通信市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各通信运营商已经陷入了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使得运营商们把降价作为其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降价扩大了通信行业的整体市场,但由于ARPU的降低,运营商的总收入并没有上升,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在互联互通方面,运营商为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以遏制对方。这种做法,在限制对方的同时,对自己也造成了损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第一,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并非一定会以非合作而告终,在一定的条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结果显然优于不合作的结果,运营商之间应该合作。第二,各运营商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合作会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增进,那么他们在互联互通的博弈上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均衡,从而在互联互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三、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1.通信运营商价格竞争问题的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例子,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下面我们将以“囚徒困境’,型分析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价格竞争。我们取移动通信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博弈的局中人,给出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见图1)。
图1支付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两公司的实际市场占有比例虚拟的。在这里,我们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出,(降价,降价)是一个占优均衡,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降价始终都是其最优选择。这样,双方将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但是从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能够很好地合作,采用(不降价.不降价)策略,两个运营商的收益都比恶性的价格战为优。其中,移动得到7000,联通得到3000,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运营商更好的选择。合作的结果明显要优于不合作的结果,理性的企业应当选择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不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应当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实现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们将讨论通信运营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囚徒困境”的博弈便可能出现合作解:第一,博弈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穷多次博弈中,选择背叛者即使从第一次的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利益,它将会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来自对方的报复,最终得不偿失。第二,参与博弈的人数少而稳定,各博弈参与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会减少,并在以后不断的合作中趋于稳定。第三,有严格的外部约束机制,惩罚博弈中的背叛者,如在“囚徒博弈”中,两个犯罪嫌疑人均受到威胁,如果选择了坦白,他们将会性命不保,而其家人也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两个囚徒就有可能达成合作协议。我们用一个假想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说明局中人合作的条件。
假设A与B是通信运营商中的实力相当的两家,社会的贴现系数为6=1,(1+),是某一时期的市场利率,它们所面临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支付矩阵表明,如果A、B都选择合作,将各得5个单位的收益,都选择不合作各得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不合作者可得6个单位收益,而合作者则只能得到1个单位收益。由划线法可得,(不合作,不合作)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如果将这一博弈演变成无限重复博弈,结果会有所不同。
我们假设企业A首先选择合作,一旦发现企业B在此次选择了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同样会选择不合作,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因此,博弈方可供选择的总策略有两个:一是合作;二是报复。下面分析两个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
(1)合作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Rb.,由于双方均选择合作,各得5单位收益,因此长期合作下去,各自的收益现值为:
(2)报复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2,Rb2,企业A先试图选择合作策略,当发现对方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选择不合作进行报复,并将永远报复下去。此时,企业A、B各自的收益总现值为:
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任何,都有Ra->R啦,因此,对于企业A来说合作策略收益最高。第二,若可推出,也就是说,当时,合作是企业B的最优策略。这样,当B>I/3时,两企业从一开始就会选择(合作,合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贴现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参与博弈的各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并且由于背叛将会招致报复,它们谁也没有积极性脱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意义就是,两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预见的时期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关系,要一直持续下去,对双方来讲,这种竞争可以等同于一种无限次重复博弈。既然是无限次重复博弈,从理论上讲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它们更愿意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第二,从前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通信服务市场上的运营商少而稳定,相互之间容易达成合作协议。第三,政府可以限制和干预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竞争分析中所得的结论,可以适用于在固话、数据、增值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其他通信运营商。
2.通信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
互联互通是通信业这种具有网络型特征的产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或是网络内部的不同节点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网络的价值就要打折扣。互联互通是通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竞争性通信运营商开展业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原来在电信垄断经营时代,互联互通不存在问题。但是,电信拆分后,不同的运营商控制着不同饷网络资源,互联互通出现了较多问题。目前,互联互通问题表现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或者是对网间通信采用与网内通信差别定价的价格歧视措施。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多重利益,通信运营商常把互联互通作为竞争的武器。
从理论上讲,对于拥有独立通信网的通信运营商来讲,只要有自己的主体利益,实现互联互通应该是理性的选择。下面用一个假想的博弈模型说明这一思想(见图3)。
假设通信市场中有两家企业,其中企业A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大体是企业B的两倍。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不能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只是来自网内的客户(2,1);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互联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不仅来自网内用户,还会因网络效应产生整体的提升(6,4);如果企业A选“通”,即为企业B提供接入便利,但企业B选“不通”,不给企业A提供接入便利,则两运营商收入为(5,2);相反,企业A选“不通”,企业B选“通”,两者收入为(4,2)。
根据划线法,可以得到均衡解为(通,通),两个通信运营商的收入为(6,4)。毫无疑问,运营商的理性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联通便利,因为这样,两者的收入都会有所提升。
3.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信市场中的运营商,对待价格问题,既有实现合作的必要性,又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对待互联互通问题,运营商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互联互通的便利,因此,从理论上讲,合作应该是竞争各方的理性选择实际上,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时有发生,运营商之间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为什么实际情况会与理论相背离?对此,我们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得到通信运营商可以实现合作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中国通信运营商虽然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而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中国联通参股的主体最多),但是,其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其经营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市场中的行为就会表现出与私营企业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暗含的建议是,要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问题和互联互通的障碍问题,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看来不可避免。
四、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企业持续性存在,每个参与方可以用隐含的报复来威胁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看重未来利益的企业,便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2.通过对互联互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互联互通对于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在竞争性市场中,互联互通应该表现为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3.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4.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l]刘红梅.以博弈论看待电信企业问竞争.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l0-l3.
[2]曾剑秋,赵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通信世界,2002,(14):4-4l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l996.15一l7.
篇2
关键词:BIM技术;地铁运营;通信信号;应用
1引言
地铁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通信信号保障运营的顺利进行,能够将地铁的设备运营情况、工序衔接等串联起来,使地铁安全运行。地铁通信信号运营并不是单个技术的功劳,而是利用多种技术实现的,但是利用多种技术来进行监控必然需要复杂的操作技术,并且由于不利因素的阻碍,可变性较大,会直接影响到地铁通信信号的不稳定性。通过BIM技术可以有效保障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以及运营中的安全。
2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其中文名称对应的是建筑信息模型理论。BIM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率先由美国的专家和学者所提出并且加以运用的,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多种技术运用在一起所产生的弊端问题,使得其所表现出来更加立体化、形象化,根据地铁运营的实际情况调整施工顺序,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使用,避免步骤繁杂,使得工程完成效果显著提升,并且能够为之后的验收以及运营提供较大的便利。利用BIM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地铁运用过程中的误差以及损耗,而在现如今运用较为广泛的是以三位数字模型为基础的建筑信息模型,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关专家以及学者将会着力探讨以四位数字模型、五位数字模型以及六位数字模型为基础的BIM技术并且将其大力推广。
3BIM技术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中的应用
(1)及时反馈地铁通信信号运营的信息。BIM技术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反馈信息上。地铁通信信号工程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有着较高的难度,并且难以单凭人力分析出其中所包含的危险要素,使得地铁通信信号运营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严重的时候会造成一些安全事故发生。此外,地铁通信信号运营并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掺杂着其他的技术,进而使得地铁通信信号运营的安全指数较低。所以,当前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关人员利用BIM技术及时将地铁通信信号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控制中心,以便相关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地铁的运营情况,从而能够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挽救,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上保障人员安全。此外,通过BIM反馈地铁通信信号运营的信息有助于相关人员加强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保障管理工作的效果。
(2)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可以实现协同效果。利用BIM技术可以帮助有关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协同效果。以前,对于地铁通信信号的处理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难以有效地使得地铁通信信号顺利发挥其作用。针对地铁通信信号运营,有关人员积极考虑到其中的交叉操作,因为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不仅仅要依靠地面上的一些设备和管线,在地下还有诸多的电缆槽道、通信信号设备等等需要准备。这些工程交叉操作会影响到地铁的通信信号正常运营。很多人员不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到地铁运营轨道、车站等形象的信息以及布局,所以会导致交叉施工的情况出现。一旦出现交叉操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进行沟通,并且会使得问题处理的时间延长。利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电缆沟槽、车站主架、地下管线排布等体现在一个直观的、立体的、形象的数据模型中,避免交叉操作的反复出现,不仅仅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还能够保障相关人员的安全。
(3)为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信息。利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为地铁通信信号运营提供一定的数据。利用BIM技术能够尽快找出施工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同步信息,便于处理有关问题。BIM技术主要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中能够同步信息,比如对于施工的地质情况、管线排布、水位高低等等都会影响到地铁的正常运营。如果持续采用原本的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进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调整问题处理方案,帮助所有的部门都能尽快得到信息。通过BIM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合格的方案在施工方案中出现的次数,能够尽最大的限度减少资源浪费。此外,通过BIM技术还能够为有关人员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之初出谋划策,利用精准的数据分析为相关人员提供合适的施工方案,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基础之上推进工程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帮助有关部门取得最大的利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4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中BIM技术应用的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BIM技术对于地铁通信信号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利于顺利推进BIM技术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中的广泛应用。BIM技术并没有在我国首先发现,而是从国外引进的,现阶段的BIM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应用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中的BIM技术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大量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开发和利用,不断地推广BIM技术,组织有关人员制定出BIM技术的标准,在现有的设备与人员的基础之上,加大BIM技术在地铁通信信号运营中的应用,培养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使得BIM技术能在我国的地铁事业乃至更多的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通信运营;项目管理;应用风险;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055-01
1 引言
当前,我国通信产业中,工作的重心由之前简单的通信服务逐步向互联网转移,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想要在转型中站稳脚跟,不仅要在产品、网络和服务等方面有所改进,并且要在通信运营管理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本文的重点在于通信运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且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通信运营企业的损失,并且能保C广大用户的服务质量和生活水平。
2 通信运营中存在的风险
2.1 战略风险
通信运营公司的整体目标和战略制定出来后,只有制定战略的相关人员对公司的战略比较了解,并不是每位员工都准确及时的了解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使得在组织工作时,不容易达成共识,增加了工作的难度。而且企业内部很多人员的调动,加上企业在战略管理上的相关制度不完善,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并且企业内部尚未建立科学的战略业绩评价机制,使得通信运营企业的短期绩效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不吻合,从而导致了过分依赖资本资源的投入、追求短期成果等不良现象,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除此之外,通信运营企业对新产品和新业务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没有一个规范的销售渠道,资费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客户的个人资料不真实等市场中的存在风险,都是通信运营企业中存在的风险。
2.2 灾害性风险
自然风险和意外风险构成了灾害性风险。自然风险包括了洪水、雷电、暴雨、台风、泥石流、雪崩等不可抗力的自然性灾害。意外风险则包括火灾、偷窃等突发的状况,发生突然,这种意外性的风险造成的损失较大,让人们不能立刻解决。
2.3 网络建设和运行风险
在通信运营中,项目的技术、市场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不全面,投入的资本收不回,也达不成建设的目标,不合理的方案和盲目的投资,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对建设的项目管理宽松,也会造成工程中投资的浪费和损失。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在规定的工期完成相应的项目,影响了通信服务的提升。在重大的通信故障中,没有完整的应急预案,也对网络的安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4 财务管理风险
在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很多通信公司都有其自己的预算和目标,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预算远超实际的开销、管理失控等问题也会出现,这些问题会使得通信运营管理中困难重重。会计工作中的操作失误、报告的不真实、核算不规范等都会为通信运营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风险。
2.5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我国的人才社会一直在进步和发展着,在通信企业的人才发展和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通信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广泛,在开发过程中,通信企业如果能够开发出成本低且收益高的产品,会使得该通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除此之外,人才聘用及其管理等方面也容易产生劳动争议、纠纷等事件,都会对通信运营的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3 提高通信运营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营造良好内部环境,确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策略
通信公司的内部要树立良好的法人结构,对通信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通信流程的管理人员的设置要符合规定,能够对通信过程中的各个流程责任到人,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通信运营管理能够高效运转,营造良好的通信工作环境,并且有效制约通信企业的发展。对通信公司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要提前进行预测,并在通信运营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并制定针对通信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有效措施来规避风险。在通信企业内部树立积极向上的通信管理文化,在通信运行中,监测风险,把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通信企业的员工中,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3.2 积极预防灾害性风险
灾害性风险,有着突发性和不可避免性,在通信运营管理中,要重视灾害性风险对通信的不良影响,制定预防措施,减少外力对通讯设备等的影响,可以通过加强电缆等设施的受力程度,增加固定性、防水性,降低重心等来减少损失,除此之外,也要对灾害进行监测,并且通知广大用户做好准备,对用户进行防灾意识的普及,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灾害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3.3 网络、技术的规范性操作
针对通信企业目前网络和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市场不良风气和技术问题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加强通信运营企业自己的网络安全建设,比如说,在对通信的传输和系统更新时要用规范的程序和技术,通信流程的操作规范化,投资公司对通信企业的投资和方案上都要合理化,对通信企业运行中的应急预案要加强,避免通信的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对通信信息的披露也要恰当和准确,建立一个规范、完整的通信操作和通信管理系统。
3.4 加强财务管理
很多通信运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是潜在的最大风险,每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有着其特色之处,通信运营过程中,财务的损失可以直接对企业的运营造成金钱的损失。因此,在通信运营的过程中,要加强财务的管理,在人员的聘用上,要多聘请专业的财务高素质人才,对通信企业的建设和项目进行全面的考察,考虑到通信企业中不断更新和创新所需要的成本,作出准确的预算,对预算的范围做到一定的控制,不要任意的提高或者减少预算,对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也要进行规范。
3.5 重视人才,加强人才的输入输出
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信运营企业在聘用人才的时候,要有其优势留住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例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对通信企业的创新和开发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荣誉或者金钱上的奖励,并制定吸引技术人才的培训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不仅仅要重视通信企业的发展,也要重视人才在通信企业中的发展,在签订合同中,要多体现以通信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和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通信企业利益。尽量站在员工的角度上为他们考虑,减少与员工之间的纠纷,这样,才能使得各种人才真正为通信企业做贡献,为我们的企业着想,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自己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通信市场中站稳脚跟。
4 结语
通信运营随着我国的发展也开始逐渐运营起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资本市场中,受着各方面的不断洗礼,因此,对于公司的结构和治理,要吸取互联网巨头企业的经验,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从而提高通信运营的效率和利益,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为了能够在运营过程中规避潜在的风险,通信运营企业会积极贯彻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加强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通信运营的管理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IP多媒体系统(IMS)作为核心网演进方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投入商用部署,从而实现互联网、固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在此基础上采用成熟的商业通信套件(BCS),就能够向广大企业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融合通信服务。
运营商成为市场主导者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多习惯于采用通信或IT厂商提供的融合通信解决方案,运营商往往只能充当数据传输通道的角色,获得收益非常有限。随着3G商用和无线宽带接入的发展,为运营商带来了一个掌握主导权的良机:通过部署IMS和商业通信套件(BCS),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搭建起涵盖固网和移动两种接入方式的企业网络融合服务体系,在市场上确立优势竞争地位。
商业通信套件(BCS)是爱立信开发的一套融合通信业务解决方案,于2009年6月正式推出,是业内第一个基于IMS核心网架构实现企业网融合服务的商用产品。运营商采用BCS可以为企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统一通信服务,并通过在线状态通知、消息传送、聊天、视频、来电管理、文件共享和企业名录等简便易用的网络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运营商通过BCS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融合通信服务,不但技术架构简单、接入方式多样、功能强大,而且通信质量有充分保障,企业用户的使用成本也更加低廉。
发展企业融合通信服务三要素
现阶段运营商要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融合通信服务,并在企业用户市场上占据卓越优势,网络架构的全IP化、移动宽带接入和IMS是必备的三大要素。
通信网络向全IP化演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全IP的通信网络可以让运营商将话音和数据业务集成在一起,探索全业务运营模式,因此是运营商必然的发展方向。
通信的移动性是企业用户对通信方式的一个关键需求,而且能够带给企业网络通信以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现阶段不断完善的商用3G网络,则为运营商发展包含无线宽带接入方式在内的网络融合通信服务做好了准备。
目前IMS已经被公认为核心网的未来演进方向,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以IMS为基础发展多媒体增值业务。IMS架构能够确保业务提供与终端的类型和接入方式无关,支持终端在不同网络间漫游,充分满足企业用户对通信业务灵活性的需求。与开放的互联网通信服务不同,IMS支持策略控制并提供QoS保证机制,形成突出的竞争优势。此外,IMS架构还设定了由归属IMS网络对用户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式有利于运营商对网络的控制和管理,而且还使运营商真正成为业务提供商,掌握稳定的企业及终端用户,巩固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BCS让企业办公更自由
篇5
中国联通的SNS网站,整合了邮箱、即时通讯、实名社区和积分商城等业务,目前已经上线公测。此前,中国移动投资2亿用于发展旗下SNS网站.“”业务,计划将139社区提供的手机邮箱、手机即时通信等功能植入定制手机。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另一SNS网站也进入内测阶段。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通信运营商们经历了从品牌塑造到服务深化,再到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的转变。但实际上,传统的通信业务及增值业务始终无法满足运营商对于业绩增长的要求,收入的增长更多的是靠新兴业务带来。这些将促使运营商把竞争优势从手机端扩展到PC端,依靠多元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已突破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450万人。也就是说,已经有30%的网民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对于拥有6.16亿手机用户的中国运营商们来说,未来商用化的移动互联网将会是一座潜藏的金矿。
从即时通讯,电子邮箱,再到刚刚起步的SNS,中国的通信运营商们,一直在寻找进入互联网的机会。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运营商进军移动SNS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将数以亿计有着真实身份的手机用户接入互联网。这些真实的用户信息,正是通信运营商多年积累的用户资源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满足了SNS的前提一真实。
另一方面,作为产业链的源头的通信运营商,一手握有移动互联网的入网通道,一手握有数量庞大的客户,将两者结合,有效地减小了转投成本,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好事。对于移动用户来说,移动SNS可以完全摆脱对传统互联网的依赖,随时随地展示个性,建立圈子,体现社交的实际需要。
篇6
1.1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管理是依据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内各部门、单位进行相应的预算规划,分配、控制、协调、考核其财务与非财务资源,通过对部门或单位经营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业绩的考核与评估来确保企业达成最终目标的一系列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在合理的预算制定下,各部门按照计划有序地完成目标,将有限的资源效用最大化,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最终实现盈利。它主要涉及对经营预算、战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等方面的管理。
1.2预算管理的作用
预算管理的作用体现在:第一,有利于协调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工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第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调控能力,使企业实现过程的可控,防止因为过程产生的失误导致不满意的结果;第三,有利于企业通过量化的预算目标来进行管理与考核;第四,有利于各部门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将目标细分与责任到人,增加目标的可实现性;第五,有利于明确企业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实力。
2通信企业内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
2.1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第一,企业把预算管理划分到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进行编制与监控,一般没有设立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而且公司并没有赋予财务部门那么多的管理权限,这就使得预算管理无法推行;第二,预算管理体系不规范,没有建立相应的执行标准、考核标准、规章制度等,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第三,没有相应的审核、监督机构,使得预算工作中的违规违法现象屡有发生,如超出预算开支、预算分析不准确等问题无法解决。
2.2编制时间成本过高
由于通信业的运营企业均为全国性质的集团公司,其内部部门与组织框架比较复杂,所以本行业的预算编制比其他行业要更为复杂,再加上没有引进专业的编制人员与科学的编制方法,使得编制的工作效率极低。一般都是由年目标进行月度的分解,等到编制结果出来时,已经过了大半个月,预算编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更没有了执行的意义。
2.3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由于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培养不足,很多都是财务部门的员工进行预算编制,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于财务预算的流程、方法、实施及目的都缺乏认识,阻碍预算管理正常、有效执行。譬如管理人员仅对预算值同执行结果简单比对,没有深入地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就得不出或者得出错误的指导意见,完全失去了预算应有的监控调整作用。
2.4预算管理方法不科学
随着通信业的管理与组织框架的改革,预算管理并没有相应进行变动,而是依照传统模式进行管理,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是为了预算而预算,将预算的目的曲解化,同时,管理者和企业高层也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及意识。
3应采取的改善对策
3.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由于通信运营企业通常都是总公司统领各地方公司,所以建议以总公司为基准,向各分公司逐步辐射执行。首先,企业应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合理设置岗位,而且高层也要配合预算部门工作的推进,赋予其相应的权利方便其协调、处理管理工作。然后,需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监查制度、执行标准、考核标准等,让预算工作者有章可循,消除预算制度不规范或者形同虚设的情况,通过监查减少预算人员违法、违规现象,确保预算编制的真实性,使预算管理正常发挥作用,如考虑到通信行业提供的产品都是无实物形态,所以在进行预算之前,必须明确产品统计时的计量单位,才能确保数据的统一与准确。最后,需减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财务人员工作的干预,通信运营企业很多都是自行上报的方式来进行预算,以领导决定一切,必须改变此类做法。
3.2提升预算人员专业水平
首先,企业要加强相应的岗位培训,通过总公司组织或者是各分公司自己开展,从理论与操作两方面同时入手,及时获取最先进的金融分析、财务会计、统计管理、计算机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可以通过大力引进优秀的预算人才和管理人才,快速提升企业预算管理的整体实力。其次,企业需制定预算人员考核制度,将不具备岗位要求的人员进行调岗或者辞退,增加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让他们有主动学习提升的动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在工作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最后,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预算人员提出好的改革建议,分享高效的工作经验,由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3.3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
由于通信行业分布极广,分支机构更是多达几千家,如果要逐级进行预算工作量大而且时间紧迫,这就需要引进更为先进的预算的编制方法、组织体系、审批权限等管理办法或者是软件系统。例如引进“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通过分析总公司的目标与近期规划,设立包含关键考评指标的整体计分卡,然后将总的目标分解到各个分公司以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单位内,之后每个员工再通过对自己部门的计分卡来建立自己的平衡计分卡,从而实现整体目标的方法。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方便统一管理,管理者只需要将所需的指标准确的设定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语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灾难备份业务的定义、发展背景及实现原理,对通信运营商运营灾难备份业务的优劣势及运营策略进行了透彻分析,最后指出灾难备份业务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1 灾难备份业务定义及业务发展背景
1.1 业务定义 灾难备份业务是一种信息系统遇到灾难时的系统备份和恢复业务,该业务在灾难发生时可用来最大限度的恢复信息系统的原始状态。将用户数据存储在不同地域的数据中心,当其中一地发生非可预测的灾难时,可以迅速恢复用户的数据和功能,提高用户系统的容灾性和安全性。
1.2 背景 整个灾难备份行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1979年,SunGard在美国费城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灾难备份中心,当时关注的重点为IT行业,比如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等;后来,IT备份发展到了灾难恢复规划(DRP)阶段,在IT数据备份中加入了灾难恢复预案、资源需求、灾难备份中心管理等功能应用;再后来,人们把灾难备份从IT角度逐渐转向了业务角度,用业务来衡量灾难备份目标。除了IT业务支撑之外,灾难备份还加入了业务影响分析、策略制定、业务恢复预案等,成为了业务连续性规划(BCP);在美国911事件之后,灾难备份又进了一步,除了原有的面向业务,还加入了紧急事件响应、危机公关和供应链危机管理等,功能日趋完善。
2 灾难备份业务实现原理
灾难备份业务常用技术含磁带备份存储、磁盘镜像、RAID技术、HotSpare、双机热备等。并且可实现多种技术的叠加应用,从而满足多方面多角度的应用需求。灾难备份业务的实现原理:
2.1 实现原理 灾难备份业务的实现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在不同物理位置上的存储设备所具备的网络连接功能,在远程平台对本地数据进行异地的备份或镜像,一旦本地发生灾难,存储在异地平台上的数据不会受到损坏,从而可以实现数据的安全恢复运营。
2.2 灾难备份业务的关键指标 由于灾难备份业务的重要性,因此业内提出针对灾难备份业务的一些关键指标,这些指标也是衡量灾难备份业务提供商水平的标志。
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指标:指灾难发生后,从系统宕机导致业务停顿之刻开始,到系统恢复至可以支持各单位运作,业务恢复运营之间的时间段。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指标:指对系统和应用数据而言,要实现能够恢复至可以支持各单位运作,系统及生产数据应恢复到何种更新程度,即企业可以容忍的数据丢失量。
3 灾难备份业务市场营销概况
3.1 灾难备份业务市场营销的特点 灾难备份服务市场目前主要指基于通信运营商IDC的增值服务,在IDC的调研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希望得到高品质、高服务的增值服务。IDC最为关注两项增值服务:数据增值与安全增值。而灾难备份业务可依托IDC的现有网络优势,提供高速、便捷、安全、高校的数据安全增值服务。
3.2 灾难备份业务市场营销的现状 目前国内通信运营商正在试探运营,如杭州电信采用H3C提供的共享式灾难备份解决方案,实现了杭州市政府各委办的共享灾难备份平台的建设和接入,达到了政府统一灾难备份的目标,此为中国政府部门第一个共享式灾难备份项目。由于通信运营商已经开始意识到这块市场的重要性,因此已经开始在各省市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用以提供灾难备份业务,目前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已经建设起了全国性的大型灾难备份中心。
4 通信运营商运营市场客户分类及运营优劣势分析
4.1 市场客户细分 灾难备份业务适用于政府、金融、证券类等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的客户,尤其适于政府,中小银行。灾难备份业务市场的主要客户群为政府与企业客户,就目前来看,政府行业市场为优质市场,需求非常明确,资金到位,可考虑与各地市信息办合作,共同拓展此项业务。在先期试点阶段,可采取价格策略,吸引一部分政府客户加入。最终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以及品牌效应。
4.2 通信运营商运营灾难备份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4.2.1 优势:企业品牌与本地化支撑:本地化服务最到位,可以长久托付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设施资源:可充分利用原有的IDC设施,节省初期投资。设备资源:运营商集中采购,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网络资源:可以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承载网查检、诊断、解决服务。客户关系:销售网络广、与行业客户长期合作,市场需求信息获取渠道广,客户关系较为稳固。
4.2.2 劣势:尚无规范化流程:诸多内部产品流程上尚未做规范化梳理,维护服务体制尚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一线队伍缺乏维护经验,决策效率不高:决策效率不高,内部流程复杂,对项目操作反应、决策较为缓慢。无传统业务重视力度:灾难备份业务是ICT业务中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组织内部对传统业务一样重视。
5 通信运营商运营策略
5.1 产品策略 共享灾难备份的核心为依托通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优势,把灾难备份建设中涉及到的链路,设备、管理和运维等各个方面进行打包,以“服务包”的方式交付给用户。通过共享灾难备份平台,向客户提供优质的灾难备份服务和解决方案,解决用户数据异地备份难的问题,能够满足目前市场上对于数据保护和灾难备份系统的迫切需求。服务产品按照客户需求可以分为初,中,高级,对应数据级,应用级,业务级。
5.2 价格策略 服务产品价格关乎项目的盈利点。服务产品的价格定义一般有两类,一是市场导向型,参考竞争对手的价格,二是成本导向型。建议定价依据参考以下几点:①灾难备份业务收费定位于高端市场;②定位高端应用,收费高;③由于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有限,为卖方市场。
5.3 分销策略 分销策略也称为销售渠道策略。销售渠道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市场营销中所面临的最复杂的决策之一。相同的产品,不同的销售渠道及模式将带来不同的销售及成本。销售渠道按中间环节的多少可分为直接销售渠道、一层渠道、二层渠道、三层及以上渠道。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运营商客户资源,形成健全的分销网络,以大客户作为业务推广发起点,依靠大客户的业务发展优势,有效吸引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同时利用大客户的营销推广系统,扩大市场宣传力度。
5.4 促销策略
5.4.1 搜索引擎推广 提升在Google、Yahoo、MSN三大国际搜索引擎和在新浪、百度、搜狐三大国内搜索引擎的搜索首页排位,确保在各大搜索引擎相关词汇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
5.4.2 网站广告位推广 在通信运营商专属网站开辟专栏进行业务宣传。尽可能多地寻找资讯类网站,将业务详细信息作为子站或子页的形式挂接在这些网站中。主要是加强搜索引擎的效果,同时配合超级链接的需要。
5.4.3 传统方式推广 传统的推广模式对灾难备份业务推广来说仍然有效,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推广方式包括:①通过印刷、投放产品宣传彩页、X展架等方式,配合产品市场的推广活动。投放方式主要以信函、杂志夹页和楼宇摆放为主。②另外在主要交通干道上制作业务大型户外广告,吸引广大客户的关注。
6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灾难性事故的频频发生,人们对于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更强。灾难备份业务通过远程安全数据备份功能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各大通信运营商依托自身业务及资源优势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灾难备份业务,同时又可通过此业务的使用带动相关业务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灾难备份业务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王会波.安全存储与云存储安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研究所、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2009年12月.18-19.
[2]李涛.信息存储与信息销毁技术.《信息安全与技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0年6月.45-48.
[3]许肖威,陈震.信息系统灾备保障核心——安全网络存储.《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9月.29-32.
篇8
[关键词]通信行业;3G时代;营销模式;客户导向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35-02
1引言
所谓“营销”,就是产品生产部门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产品,并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需要的客户。营销的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生产和销售商也会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市场变化等选择不同的营销模式,以便让自己的产品达到更高的曝光率,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和传统销售单纯追求卖出产品,获取利润不同,营销更注重于自身品牌的推广,更注重于一种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扩大,因而当前现代企业大都非常注重自身品牌的营销,我国通信运营企业同样如此。
2我国通信运营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通信运营行业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获得了每年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随着我国通信行业3G时代的到来,通信运营行业的业务和产品运营已经跨入了更高的级别,技术的进步和通信需求也得到进一步加大。各通信运营商为继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彼此间展开了较为激烈的竞争。通信企业经过整合,目前在市场上已经逐渐形成了联通、移动、电信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家企业为了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增加市场份额,纷纷想方设法,通过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段,占据市场份额。有研究认为,通信行业最显著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二是必须以网络运营能力为基础,三是要以其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为价值提升。依照这三个主要特征,通信行业的竞争也必须围绕产品、服务、市场、网络等内容而展开。在经历了运营初期的无序与探索发展阶段后,今天,随着我国3G通信时代的到来,各通信运营商也必须转换经营思路,不能把营销的思路仅仅停留在初期阶段,而是应该根据通信市场的变化,把市场营销能力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说,营销关系着企业能否获得充足的顾客资源,关系着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和品牌认知程度,进而也就关系着通信企业能否在通信行业的3G时代获得利润,关系着通信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
在3G服务的初期引入阶段,通信运营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将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2G体系与3G体系共存发展的状态。目前,营销竞争在各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展开已初露端倪。可以设想,随着我国3G体系的逐渐建成与完善,并且随着全业务竞争在国内通信领域的引入,这无疑将会引起各通信企业之间更加激励的市场竞争。而能否通过营销来牢牢占据企业必需的市场份额则决定着3G时代企业的生死与成败。在通信业的3G时代,客户感知、客户体验、客户忠诚度等要素对通信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都将更为敏感。而这也就意味着,3G时代的客户获取与客户维持都将对各通信运营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面对新的市场条件,营销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营销能力是3G时代尤其是3G初期通信企业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而营销也必将成为3G时代各通信运营商竞争的最前沿。
3我国通信行业营销模式的演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种新式营销理念得到引进与应用。具体到通信行业来说,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自2008年通信行业整合重组以来,营销的观念也开始得以在这一行业领域受到重视。
在2G通信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通信运营商的营销目标都是把追求最大客户规模放在首位。到网络运营阶段,随着通信行业原始积累的扩张与完成,各运营商就展开了对增量市场的角逐。在这一阶段,常用的营销手段主要有价格战、大规模促销、捆绑业务等。而具体的实例则包括各运营商在1999年展开的促销潮流、在2000年兴起的放号竞争、在2001年进行的激烈价格战等。而自2002年我国通信市场分拆形成“5+1”的行业格局后,品牌营销竞争的观念开始得到重视。2003年以后,各通信运营商通常采取各种营销手段综合运用的方式,既进行增量竞争,同时也进行质量竞争。可以说,自此以后通信行业的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逐步得到确立。
2008年,我国通信市场重新进行了整合,从而形成今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国鼎立”的市场格局。各运营商为能够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赢得更多利润,在营销模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渐形成了各自差别化的营销定位。如中国移动注重走服务营销路线,营销目标在于存量市场的业务量和增量市场的客户数。而中国联通则回归到品牌营销和促销战略上,重点在于增量市场,等等。可以说,在2G时代的末尾和3G时代的门口,各大通信运营商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营销竞争积蓄条件。
4通信运营行业3G时代营销模式分析
篇9
【关键词】 通信运营商 无线网络 规划
前言:无线网络具有动态变化性的特点,其使用行为、用户分布、无线环境、网络结构等,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业务模型、网络化无模型、网络覆盖规模复杂化、网络规模扩张等因素,也会对当前网络运行情况和性能产生影响。在通信运营商的运营当中,无线网络规划是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社会人们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大大增加。我国当前主要的通信运营商有3家,分别是移动、联通、电信,通信运营商应当对无线网络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设计,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无线网络的使用需求。
一、无线网络的相关因素
在无线网络规划及应用当中,需要对无线网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无线网络规划奠定基础。现有的基站技术参数包括了扇区发射功率、扇区下倾角、天线类型、天线挂高、小区方向、经纬度等。通常难以准确统计规划地区整体的网络覆盖情况,因此利用规划软件对模拟近似值进行获取,为无线网络进一步规划发展提供依据[1]。在当前的网络运营报表当中,包含了拥塞率、掉话率、实际业务量、设计业务容量等。根据网络忙时和各小区忙时,分别统计网络运营报表,单独分析突发事件、节假日下的业务量变化情况。为了对网络实际效果进行了解,应当进行网络实测,包括重要交通干线路测和重要城市普测等,此外,在一些重要城市当中,还需要进行通话测试。
二、无线网络规划的思路
在无线网络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以对基础资料的充分分析和掌握为基础,对现有网络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合理的预测网络分布和业务增长,同时准确预测近中期无线用户业务密度情况。在基站容量方面,应当以网络容量需求为基础,在基站覆盖改善方面,应当以覆盖需求为基础,在网络服务质量改善中,应当以网络问题解决[2]。对现有的网络进行调整和改造,使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对用户业务密度分布进行准确了解与合理预测,从而做好再拼配置和基站分布的规划,对用户的使用需求加以满足。此外,要对近中期无线用户业务密度进行预测,从而对未来的小区规划和网络结构规划进行确定。
三、通信运营商无线网络规划策略
3.1频率规划
随着网上载频数量的增加和基站间距的减小,在频率规划中,所面临的同邻频干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以往的无线网络规划中,得到相应载频数量之后,即完成相应工作。但是,随着网上频率的不断增加,用户对无线网络需求的增加,以及无线网络环境的外界干扰等问题,当前的频率资源已经难以对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加以满足。因此,应当根据边际网、郊区、市区等不同方面进行频率规划,从而进一步完善无线网络的规划。
3.2容量规划
在通信运用上无线网络规划中,无线网络的容量规划至关重要,在无线网络整体规划中,也占到了较大的比重,无线网络容量规划的合理性,将会对整个无线网络的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信道资源、频率资源等,会对网络容量产生较大的限制,如果网络容量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就会发生网络阻塞的现象,用户将可能切换失败或介入失败[3]。而如果网络容量超出用户需求量太多,也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所以,在容量规划中,要根据网络性能、用户行为、现网配置为基础进行合理规划。
3.3覆盖规划
在通信运营商无线网络规划当中,覆盖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网络覆盖包括了覆盖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其中,覆盖的广度主要是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结合,对业务需求、交通干线等覆盖要求进行满足,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单站效率进行充分发挥,合理规划新的站点,采用直放站等手段进行辅助,实现更为完善的无线网络覆盖。覆盖的深度主要是市区当中的室内覆盖,期对于无线网络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根据政府机关、写字楼、大会堂、火车站、展览会、机场、商业区、繁华市区、居民区等人口密度较大的位置,应着重增加覆盖深度。
3.4载频因子
对于无线网络规划来说,载频因子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数,能够对网络不同载频配置中,频率的利用率进行确定。在对无线网络利用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当对地区各种载频配置的小区数进行统计,根据市区和郊区不同的网损率,对各类载频对应的信道数理论业务量与实际忙时业务量进行统计,进而对实际信道利用率进行计算[4]。在这种方法下,需要根据郊区、市区等不同地点,对网络利用率进行分别计算。根据载频数对载频下网络利用率进行计算,同时对各类载频配置下的小区在所有小区中的占比进行确定,就能够得到全网利用率。
3.5位置因子
无线用户的特点和固定用户不同,不但具有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通过位置因子,对无线用户的流动性进行考虑,进而确定相应的参数,为通信运营商无线网络规划提供依据。在实际操作中,连续1周的时间,在每天的上午及下午忙时,收集2个小时的业务量,在小区当中,对上午及下午忙时的最大值进行计算,进而得出最大的总业务量。然后利用:公式忙时总业务量/最大总业务量×100%,得出一个参数,从而对用户流动造成配置无网络容量时的冗余量进行考虑。
结论:在当前的社会当中,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已经基本离不开网络。在网络的应用当中,为了提高灵活性、便利性,无线网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无线网络的使用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原有的无线网络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基于此,通信运营商应当对无线网络进行更加完善的规划,提升无线网络的性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陈明, 衣冠男. 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技术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16, 18(20):63-63.
[2]徐薇, 陇小渝. 电信运营商主导下无线城市的规划及实施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5(5):51-53.
篇10
摘 要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中国通信类上市公司作为国有大型通信企业,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本文从新会计准则体系所倡导的会计理念以及实施新会计准则预期产生的社会影响出发,把握新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运用会计学原理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中国通信类上市公司运营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通信类上市公司 运营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有24 家中央企业率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上市通信企业,中国电信运营业是中国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一种解读企业经营状况的语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实际上不会改变通信类上市公司的现状,但这一变革却可能让通信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内含价值产生巨大变化,甚至对整个电信行业的经济状况都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短期内对通信类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由于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呈扩大化发展趋势,加之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日趋复杂,新会计准则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这给企业留下可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新准则的执行在短期内对通信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相关报表产生相应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通信类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执行新会计准则将直接影响通信类上市公司损益。笔者结合中国通信类上市公司业务及会计实务,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通信类上市公司利润带来的影响及主要变化包括:
1.资产减值准备的变革。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第四章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原准则体系下,企业会在业绩大幅上升时计提大量减值准备,在行业不景气时或企业业绩下降时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调节当年利润。新会计准则明确了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以防止企业进行利润操纵。例如中国电信2008年的营业收入为1868亿元,增长3.3%,而净利润仅为9.79亿元。比2007年的237亿元下降了96%,这主要是由于小灵通资产减值带来的影响。
2.债务重组方法变革。债务重组也是通信类上市公司在进行重组改制、优化资产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新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债务重组溢利计入资本公积改为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在08年电信重组的过程中,联通和网通合并,新公司继承网通的全部债务,导致其净利润增速放缓,比07年同比下降了1.2%。
(二)新会计准则对通信类上市公司费用结构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将资产减值损失从管理费用中单独列示,从而会对通信类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产生影响。新会计准则还规定,销售通信产品支出被列入主营业务支出,也会对通信类上市公司的费用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对通信类上市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改革与变动,反映了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变化,新会计准则对通信类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引导通信类上市公司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较于以往强调的“当期营业观”,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强调的是“全面收益观”,强调企业价值创造和持续成长和企业资产质量和现金流量。这说明新准则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资本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未来的发展,避免了企业对现有收益的超前过度分配。
(二)影响通信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考核评价
传统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利润表为核心。新会计准则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加关注企业的真实价值以及价值的增加,为通信类上市公司今后的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了方向,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通信类上市公司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指导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需要更加关注对现金流、资产质量、经营风险的管理,修订业绩评价指标,使企业由关注利润表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完善通信类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应当把企业价值增加作为核心指标。因此,新准则的实施对于通信类上市公司健康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三)引导通信类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新准则的实施,在给通信类上市公司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的风险。如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要确认为当期收益,实际上当期并未实现,增加的只是企业的账面利润,却并没有现金流入,因此有可能增加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揭示的企业风险更为全面。新准则实施后,当企业潜在的风险达到会计确认要求就会通过会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和结果更加透明。因此新准则能有效的促进通信类上市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内部控制系统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