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运营范文

时间:2023-04-02 09:3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联合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联合运营

篇1

为了满足中小企业这一需求,在HCC2015上,华为和SAP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

“华为基于数字使能平台与SAP共同打造的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云服务平台,目标为中小企业提供端到端的信息化服务,让中小企业能够搭乘‘信息化快车’,完成数字化转型,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华为数字业务产品线副总裁曹一鸣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

挑战重重

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制定更为完善的运营流程,让用户更为便利地获取服务,增加企业收入;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毫无转型经验的中小企业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曹一鸣认为,目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数字化的基础服务设施。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服务,未来的数字化经济则无法达成。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ERP系统的选择和构建。ERP,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运营流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小企业需要一套高质量的ERP产品来管理客户关系,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服务。如果缺失了这一环,那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即使搭建出,也没有任何效果可言。可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一款高性价比的ERP系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

第三个挑战来自企业办公协同服务。大多数中小企业不仅需要解决日常办公、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信息交流等常规协同的功能,并且在即时沟通、数据共享、移动办公等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寻找一个低成本、高性能、高整合、高智能的协同办公平台,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四个挑战便是如何享受增值服务。目前,不少来自银行、保险等领域的企业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多项增值业务,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可以享受到丰富的增值业务呢?这就需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SAP大中华区全球合作伙伴运营部高级副总裁韩碧雯同样认为,中小企业在进入数字化世界时,会遇到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含中小企业员工如何提高效率,中小企业如何通过不同的线上线下渠道连接客户以及如何使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

强强联合

综合这些挑战来看,中小企业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就需要借助一个开放的、简单的、高效的云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涵盖从底层的IT基础设施到上层的ERP管理软件。

这也是促成华为和SAP合作的重要原因。华为是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而SAP则是全球顶级的企业ERP系统提供商,双方通过联合创新,强强联合构建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云化解决方案。

曹一鸣告诉记者,在这个解决方案中,SAP提供的是专业的企业ERP软件服务,华为重点提供的是开放聚合平台Digital inCloud。Digital inCloud是华为的数字业务聚合平台,帮助运营商和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搭建了一个合作伙伴与运营商或企业之间数字商品分发和交易的桥梁。

韩碧雯告诉记者,SAP已经完全是一家云化的企业。而且在大家心目中,SAP的客户都是大型企业,殊不知,SAP的80%客户来自于中小企业,面向中小企业推出的产品便是BI,这款ERP产品植根于中国,由中国团队开发,面向全球推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内部得到广泛应用。

运营商搭台唱戏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以往搭建一套信息化系统,需要花费高昂的价格向运营商或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者购买宽带和租赁数据中心,同时聘请专业的IT技术人员维护系统。而如今有了云化解决方案,他们只需要购买云服务即可。

显然,在华为和SAP提供中小企业云化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服务者的角色,这个服务者建设和运营云化服务平台,并向中小企业出售服务。显然,运营商是这个服务者的不二人选。

“运营商在通信服务上的优势决定了其天然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能力和服务提供者。上海联通在7月份了互联网+白皮书,明确了其互联网+推动者和赋能者的定位。”曹一鸣告诉记者,同时,运营商通过该平台,可集成运营商在ICT领域的各种能力和合作伙伴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化的运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端到端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联通已经就这一服务平台展开和华为、SAP的合作,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小企业提供云化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一点是,基于这一平台的开放化、云化的模式,运营商可以广泛地与跨界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服务,如与银行合作提供“数据贷”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

篇2

[关键词] 电信运营商 价值链合作 合作模式决策模型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科技进步使得传统的分立形态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在信息化进程中,通信行业的发展将在多行业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电信网络不再只是一个话音或通讯的承载媒质,更是广大客户获取资讯娱乐的平台。过去电信运营商仅仅通过网络和码号资源的配置、发放及提供简单的通讯服务,就能为客户生活提供便利;现如今,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电信市场竞争加剧,电信市场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买方市场,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跳出传统行业,在信息服务大行业中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新型的产业价值链不仅包括传统的通信业、内容业、出版业还包括信息数据处理业务 。在新型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是整个产业的最主要驱动力量。如电信运营商继续单纯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独立运作必将降低其吸引客户的能力,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繁荣发展阶段仅能获得网络接入的小额利润空间,难以在激励的竞争中求得生存。所以,电信运营商应探讨有效的合作,以扩大整个价值链的价值流量。

电信运营商在确定采用合作形式开展业务后,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杰出的合作伙伴,面对众多的合作方其必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来运营。然而,现实中以及学术界对构建通信产业价值链的企业研究却并不一致。目前对价值链合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但这些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合作模式构建类型、特点及合作关系管理上。而对运营商而言,选择以适合的价值链合作模式开展合作是其确立价值链主导地位及优势发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求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价值链合作模式决策模型迫在眉睫。

二、合作模式决策模型的提出及验证

一般供求双方的合作模式根据双方关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以下四种:一般买卖关系;稳定的供求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但由于通信行业由运营商主导的特殊性,其合作关系又呈现出与一般供求关系不同的特点:首先,由于运营商掌控着广大的客户资源及整个通信网络,资金实力很强,对于某些市场前景好且竞争力强的业务合作伙伴,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对其进行掌控。再者,从技术角度来说,通信IT行业发展领域广、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大、各领域间技术融合性强,价值链各组成部分都无法独一包揽所有技术领域的研发实施,所以开展价值链合作时,技术性或垄断性合作模式成为该产业价值链合作的独特组成部分。

通过将价值链合作基础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与通信产业价值链以电信运营商作为主导者这一显著特点相结合,并采用标杆分析法,结合国际上著名电信运营商价值链合作情况的分析研究,创建了通信行业价值链合作模式决策二维矩阵模型。该模型以合作业务的增值率及合作方的竞争实力二个维度作为分析切入点及评判依据,实现电信运营商选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与不同合作方相匹配的目标。

1.交易型合作

这类合作方数量多,合作业务不仅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增值率相对较低。由于外界资源丰富且相关技术质量的标准化程度高,运营商转换成本低,所以归类为简单的交易型合作。运营商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着重从价格机制方面进行考虑及分析,适宜与合作方之签订短期合作协议,以保证运营商提供业务及服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及成本最小化。

在发展移动游戏业务时,NTTDoCoMo与众多游戏内容提供商就采用了交易型的合作模式运营。在日本拥有实力强大的传统游戏娱乐厂商,可对移动游戏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满足客户需求,NTT则专注于技术及平台提供和网络提供。NTT在前期已经做大了移动游戏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并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移动游戏业务是随着客户需求日益更新和变化的,业务的进一步多元化对其而言是维持竞争优势或锦上添花之举,所以,NTT主要是集中力量对客户需求进行跟踪研究,注重对合作方进行引导和支持,并侧重于业务平台的有效监管,主要依靠游戏合作方的努力实现游戏的提供,以实现用户良好的游戏体验。

2.技术性合作

技术性合作指有偿的、商业性的技术转移或共同开发,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组织、企业或个人之间,按一般商业条件,将技术的使用权授予、出售或购买的行为。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类型的合作在整个价值链合作中占比较低,合作业务增值率相对较小,但对电信运营商核心能力是具有贡献价值且不可或缺的。由于合作涉及的技术具有专有性和难以替代性,合作方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及专长,合作双方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

手机娱乐业中的佼佼者――韩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SK电讯于2004年开通了有线无线互通音乐门户“Melon”,让音乐“无所不在”的“Melon”业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SK在与广大CP进行价值链合作的同时,注重提高自身能力,与著名软件商德国Coding Technologies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音频编解码技术。通过此次合作,SK电讯战略技术部部长吴世贤表示:“SK与CT合作,与保有原创技术的企业共同研发,将能够给我们的顾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SK将能够掌握适合手机环境的用于音乐服务的音频编解码核心技术,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音乐服务。

3.股权掌控

这类合作业务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合作方可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要么合作方竞争实力较弱,但其产品与通信产业融合后具有很高的市场前景;要么合作业务管制很强,开展合作具有很大的阻力,进入困难;要么合作方处于关键的地理位置,对运营商开展业务具有关键作用。运营商可通过不同程度的股权掌控方式(参股、控股及创办合资企业)把握核心资源,扶植其发展。

股权掌控这类合作模式在通信行业比比皆是。众所周知,对希望提供全轨音乐下载服务的移动公司来说,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让用户付费,而是首先购买到音乐内容的版权。音乐许可证的制度极其复杂。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每一首歌至少有两个版权(一个是关于音乐及歌词的,另一个是关于实际声音录制的),而获得这些版权可能会涉及到多个颁发许可证的团体及生产者和音乐人。为了突破这一合作瓶颈,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娱乐内容,韩国SK于2005年2月收购了韩国综合娱乐企划公司IHQ公司21.7%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又于同年5月收购了拥有韩国唱片市场份额17%的YBM汉城唱片公司。SK电讯通过收购YBM汉城唱片的旧股和发行新股方式掌握了其60%的股份,从而取得了YBM汉城唱片公司的经营权。此举使得SK电讯拥有了大量歌曲的知识产权,为旗下的音乐门户MelOn和DMB服务提供了更加稳定的音乐来源。而英国电信(BT)为了拓展其在美国的ICT业务,也重金收购Infonet公司,为重新进入了美国企业IT服务市场做好准备。

4.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为实现各自在某个特定时期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或合作协议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长期联合体。此类合作对电信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贡献大,价值高,会影响到运营商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这类合作甚至可能对运营商的业务类型及流程运营产生重大影响。合作方往往是某一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数量相对少,因此转换合作关系的交易成本很高,适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此合作模式以英国电信(BT)和雅虎的合作较为典型,即电信运营商主要负责网络平台,由专业的互联网公司提供增值业务,两者结成战略联盟,捆绑了接入和内容等服务,以联合品牌网站的形式向客户提供。根据双方协议,雅虎将分享订购该业务的BT宽带用户的订购费,而BT分享该网站中雅虎的广告、电子商务和付费内容的收入。通过战略合作,BT和Yahoo!都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BT也进一步迈进了向“基于网络的综合信息通信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步伐。目前,双方的合作仍加强。

三、结束语

处于当今商业环境中的电信运营商,需要密切关注其运营实践中有关对外合作模式的选择,这关系到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及价值链中地位的归属。运用通信行业价值链合作模式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可以在实际运作中,帮助电信运营商根据自身的战略部署,在充分研究合作业务前景及合作方实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开展业务。

参考文献:

篇3

“我们需要重新架构我们的数据中心,我们需要一起来进行创新,让数据中心需要由应用和服务来进行定义。”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数据中心事业部总经理柏安娜强调。

大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而且还意味着一种提供商业价值的机会,提供商业上的洞察力,商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行为,更好地管控安全和风险,让数据的分析把不需要的垃圾清除出去提高运营的效率。大数据是一个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价值的市场,大概到2020年将达到5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搭载在英特尔架构基础上,因为英特尔能降低40%成本,并提高90%效率,能够使得大数据的解决方案真正成为可能。

此外,除了自身推出大数据处理的Hadoop发行版,英特尔还和cloudera有稳固的合作关系,英特尔上周已经宣布对该公司投资7.4亿美元,并获得后者18%的股份。英特尔对Cloudera的投资估值为41亿美元,并且放弃自己的Hadoop版本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英特尔将从自己定制的Hadoop版本中逐渐转移到Cloudera版本,这样可以提供全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用户抓住500亿的市场机遇。

数据中心除了对计算能力和伸缩性的巨大要求以外,随着云计算技术、理念与网络的逐步结合,通用芯片计算能力的极大提升和业务需求走向多样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正在成为整个业界的趋势,而对于处理器厂商出身的英特尔来说,这个市场也是它发挥自己优势强力进入的新疆界。

“尽管整个市场价值160亿美元,但是我们目前在市场上的份额大概是在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的增长是有非常大的潜力。” 英特尔公司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裁,通信与存储基础设施事业部总经理Rose Schooler对此市场充满了期待。网络负载有四个主要环节:第一个首先是应用,像计费、运营的真实系统在应用范围内;第二个是控制,控制包括路由选择协议、对话管理;第三个是数据包,这里面有QoS、数据压缩等;最后一个是信号,信号包括转码及信号处理。原来这些任务都通过不同的专用硬件设备来处理,现在英特尔通过不断提高处理器性能以及集成图形处理器和信号处理器的方式来完成对各类专用硬件的替换,好处就是平台通用,功能完全依靠软件来完成,而不需要购买昂贵的专用硬件设备,数据中心由此得到重构。

物联网时代的端到端智能系统方案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万物智能”的时代,2013年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间互联设备数量实现了300%的增长。但由于很多智能系统缺乏与云、存储等技术的联结,往往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做出快速反应。英特尔希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未来不论是安防、交通、环境等用途的基础设施,能够更好的串联在一起,通过在前端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再借由云平台等后端力量有效的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

与环境监控公司罗克佳华的合作是英特尔在环境的监控和减排领域做出的新尝试,英特尔为罗克佳华公司提供后端云平台的服务和终端网关器件,借由完全基于英特尔架构上的计算解决方案,从终端到云端。罗克佳华能够用网关器件去整合各个碎片化的传感器信息,而后将信息提供到云端进行处理,保证煤矿的安全、企业排放检测和控制,双方的合作能够很好的对大企业能量污染排放进行控制。

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应链整合视角下分析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构建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模型;模型分析显示,供应链整合管理视角下物流运作过程的优化以及物流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各种物流功能的集成与整合以及物流流程的再造和重组,从而形成创造物流价值的能力;还分析了物流的采购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附加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供应链整合 动态重组 物流价值

我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市场,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同比增15%,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由数据分析可知,一方面,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服务业中占据突出地位。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与物流业组织结构相关的很多问题,我国物流业市场规模扩张,而物流企业规模却普遍较小,物流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企业间恶意竞争现象较普遍,行业平均利润率偏低、服务满意度低等。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仍是物流业的主导,分散的经营以及单一的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无法提供一体化服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物流业的市场绩效偏低。深入研究并提出改善我国物流产业组织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物流企业产品与服务结构单一,经营渠道分散,服务功能狭窄,组织管理与一体化服务水平、业务综合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功能的集成与动态重组

供应链整合管理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效率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得到提高。供应链整合管理是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中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资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职能有机集成并同步运行。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物流综合运营商需要设计出更开放的、模块化的物流业务组件,构建出能够获得更高价值的动态物流运作模式。

(一) 供应链整合下物流功能要素集成

李宝山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集成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也就是说在各个要素的结合过程中,融入了创造性的思维。要素仅仅是简单的结合在一起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配置、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成为集成。

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只有在物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流动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性是供应链整合及物流流程的客观要求,也就是说,物流的每个功能要素必须依靠集成才能实现物流价值。比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海、航空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如果是互不衔接,互相封闭、自成体系,单独成网、各行其是,则会出现运力分散、互相争夺货源现象,削弱物流系统应具有的整体功能,造成物流资源的大量浪费,综合经济效益下降,物流成本提高。如图1所示,物流的每个功能要素都具有集成性,供应链整合管理通过信息流、存货流使得物流功能从一个松散地联接着物流企业的群体,转变为一种能够提高物流效率和增加竞争能力的合作力量。

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有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横向集成是指供应链同一层次上或其他供应链相同类物流功能在物流资源上达成集成和运作上达成协调。例如配送中心、仓储中心等就是承担的这一物流功能集成处理。这就是不同供应链上的物流功能集成,实际上是将不同供应链生产经营的商品集中起来通过物流的某项或几项功能达成供应链间物流运作的协调,并实现规模效益。一般地,不同供应链横向物流功能集成处理的商品范围很广,实际中应用普遍。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整合下同一层次的物流功能集成处理时,节点企业物流情况和商品流转信息比较容易为竞争对手所获得;物流功能集成处理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也是物流提供商和物流需求者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纵向物流功能集成是指供应链整合下,物流综合运营商通过设计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对原材料采购、产成品经销由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的所有环节的物流功能进行集成处理和一体化运作,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相互协调,形成合作的、衔接的物流运作体系。

(二)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

在供应链整合下,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运作是在物流运营商的统一管理下以物流工作团队(Logistics Work Team)的方式进行运作,实现供应链的物流需求。物流工作团队是分布式的,分布式团队也称虚拟团队,“虚拟”被查尔斯. M.萨维奇博士定义为“虽然没有实际或者明确的表现,但是却能够同样有效”,物流工作团队是供应链上物流运作的基本组织单元。物流工作团队的特点是:团队以人为中心,实现组织、人员和技术的有机集成,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物流功能;团队之间的耦合是即插即用式的,能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对供应链物流需求做出有效反应,发挥1+1>2的整体功能。不同团队的动态组合围绕着物流需求实现过程的需要,实现物流流程的动态组合。用TEAM表示物流工作团队。如图2表示的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动态重组模型。

模型解释。在供应链整合管理环境下,物流流程动态重组作为提高物流综合运营商响应速度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物流流程动态重组被很多企业采用,特别是综合物流运营商,需要在企业中建立流程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流程的管理和优化。

在物流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物流价值创造,强调物流运营商整体的反应速度,要求能够从整体上提升物流运营商的竞争优势。

物流一体化运作。供应链整合管理的关键是面向用户、顾客的需求,因此,物流流程的建立是围绕顾客进行的。而且,供应链整合下的节点企业是一体化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些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实时互动联接实现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快速流动,使得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实现敏捷动作(Agile manufacture,AM),要求物流工作团队要对整个流程良好运行努力工作,顾客的满意度是流程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满足顾客将是物流工作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

供应链整合下的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运行需要物流系统无缝连接和物流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全球供应链环境下物流服务是一个涉及环节多、范围广的服务领域,物流活动总体上数量庞大、业务分散、时效性强,单个物流功能要素越来越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另外,单个企业拥有一个或几个物流功能要素,其利益总量相对有限,物流运作整体优化可能带来的利益空间会随着物流组织效率的提高而相对无限地扩容。

体现物流综合运营商的一体化管理思想。在供应链整合下,要求物流业务流程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形成无缝联接,解决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瓶颈”, 因为,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每一秒的延时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延时。因此, 物流活动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衔接紧密、无阻碍运行是整个供应链增值的关键, 也是物流综合运营商对业务流程重组的要求。

(三)创造物流价值的能力

从商品供应体系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整合下的协作物流,以供应链整体最优为目的,通过物流过程中功能要素的有机集成和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以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优化,从而形成创造物流价值的能力。

供应链整合过程要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根据最终需求市场的信息,制定采购、生产和分销配送的计划,使供应链上的存货在一个顺畅的物流渠道中有秩序地流动。因此,供应链整合下物流运作需要建立起基于上下游企业间战略合作的物流协调运作的渠道。

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物流功能围绕核心企业的物流协调同步运作。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的需求的不确定性是增加的,要求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就必须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同步采取行动,加强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供应链顾客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节点企业需要将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需求不确定性进行调整到物流协同运作的区域。

供应链整合管理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协调优化是供应链整合成功运营的关键。在影响供应链整合成功的因素中,低流量的库存单元是其主要的障碍,为了保证供应链整合的成功,物流协同运作在库存这一功能方面的表现是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和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

供应链的价值分布及物流价值

如表1所示,在供应链的价值分布上,物流价值(采购价值和分销价值之和)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和行业中都占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制造价值不到一半。对于易耗品、耐用消费品和重工业产品,物流价值的比例更大,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物流价值的意义。供应链整合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物流过程的有效率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起关键作用。

(一)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

供应链整合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配置。物流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模式:一是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基本思想是,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用分散的模式,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利用物流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二是外包形式。供应链整合下的产品生产是外包给世界各地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通过全球物流网络发往同一个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产品送往客户。在供应链整合下,能保证实时的物料供应和同步化运作。

在上述物流资源配置的两种模式中,信息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物流联系,及时交换物流信息,并且能够同时基于的市场需求信息,同步化地做出采购、生产和产品分销等方面的安排,以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可以同步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利用信息技术对供应链整合过程的库存做出合理安排,组织存货在不同节点企业间的流动,削减不必要的库存,消除“需求放大效应”带来的多余库存,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盈利能力。

(二)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效率

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效率取决于物流快速反应。Linc.WR 等认为物流快速反应的两个主要目标是: 在确保产品可得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销售数量, 通过消除不增值活动控制供应链的成本。在供应链整合下,合理规划物流活动的时间,保证成本与效率优化的平衡前提下,使需求产品或服务在顾客所希望的时间、地点,按质、按量、按价提供,并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供应链整合管理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进行系统化、 集成化的管理,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价值。物流效率的提高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得以实现的原因是:一是供应链整合管理使得节点企业协调同步运作,可以针对物流流程的每个环节压缩时间,包括存货流动的时间和物流信息流传递的时间;二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化运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供应链上的冗余环节和无效作业,降低供应链成本,也促进物流低成本运作;三是供应链整合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以系统的、整体的眼光在供应链范围内将物流功能进行动态集成,这一集成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充分体现物流的核心价值,为顾客创造增值价值,目的是整体供应链的物流达到最优。

供应链整合下物流价值的实现

(一)供应链整合下物流采购价值的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工业企业的成本构成中,采购的原材料及零部件成本随行业不同而不同,大体在30%~90%之间,平均水平在60%以上。从世界范围来说,对于一个典型企业,一般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零部件)要占到60%;而在中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要占到企业销售成本的70%。采购成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采购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例如,某企业购进5万元的原材料,加工成本为5万元,若销售利润为1万元,需实现销售额11万元。如果将销售利润提高到1.5万元而利润率不变,那么销售额就需实现16.5万元。这意味着公司的销售能力必须提高50%,这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假定加工成本不变,可以通过有效的采购管理使原材料只花费4.5万元,节余的0.5万元就直接转化为利润,从而在11万元的销售额上把利润提高到1.5万元。这说明了良好的采购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和价值,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供应链整合下采购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即时采购实现的,而供应链整合使得即时采购得以实现。采购管理将从简单的购买向"合理采购"转变,即选择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按合适的质量,并通过合适的供应商获得。供应链整合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供应商,并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能够使采购过程质量控制卓有成效。从即时采购的实践来看,准时化采购成功的关键是与供应商的关系,最困难的问题也是缺乏与供应商的合作,而供应链整合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这也是即时采购得以实现的供应链保障。

在企业采购中,存有大量的不增加产品价值的活动,如订货、修改订货、收货、装卸、开票、质量检验、点数、入库及运转等,把大量时间、精力、资金花在这些活动上是一种浪费。供应链整合加强了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大大地精简了采购作业流程,因此消除了这些浪费,极大的提高了采购效率,实现物流采购价值。

(二)供应链整合下的物流时间价值

时间正逐渐成为物流竞争的重点,供应链整合下物流的时间价值是指物流对供应链的响应时间、 交货可靠性、 交货速度和顾客响应性等。供应链整合管理是个集成管理过程,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在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两个方面高度集成,并共享信息。业务流程(产品开发—订单管理—制造与采购—生产计划—生产—交货)在同步化计划和集成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价值分析和业务过程重组减少并消除非增值活动实现对顾客订单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通过准时化采购、连续化补给、即时配送实现交货的可靠性,从而实现物流的时间价值。物流时间价值的实现需要注意成本问题,要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只有在供应链整合管理下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共享才能实现。

(三)物流空间价值

建立动态联盟的物流合作关系网。全球供应链整合下,节点企业分散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供应链结构的虚拟性及信息技术的密集性决定了物流过程更为复杂,物流空间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海关、港口、机场等环节,而且有不同的运输工具。选择最佳合作伙伴,动态地调整供应链结构,改变传统的链状结构,从而建立动态联盟的物流合作关系网,通过与当地的物流企业联盟,部分业务外包(销售、运输、库存、联合经营等)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这种动态的网络结构体现为供应链节点实体不断变化和业务过程的重构,有利于优化、灵活性和快速响应。

(四)物流附加价值

综合物流运营商为了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其的产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展一些补充加工的业务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从而形成物流的附加价值。供应链整合环境下物流附加价值是通过延迟策略实现的,提供了一种减少物流预估风险的战略,这种延迟就是将一种产品的最后制造环节延期到收到了客户的订单后再进行,避免不合适或错误的生产及库存。理想的延迟应用是制造相当数量的标准产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化经济,而将最后的特点推迟到收到客户的订单以后。延迟策略可分为生产延迟和物流延迟两种。生产延迟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减少销售预估的不同产品的种类,降低物流风险;二是轻型生产和最后的集中组装可以利用物流设施和渠道关系来完成,产品的客户化、个性化安排在在最接近客户终端市场的地方被授权完成。物流延迟需要注意的是,在供应链网络中建设几个主要的中央仓库,根据预测结果储存必要的物品,不考虑过早地在消费地点存放物品,尤其是价格高的物品,一旦接到订单,从中央仓库处启动物流程序,把物品送往终端客户。物流延迟的优势体现在随着加工和传送能力的增长以及具有高度精确性和快速的订单发送可以替代当地市场的预估库存,而并不降低物流服务水平。

结论

供应链整合管理环境下的物流运作与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不同的,它是从供应链战略整合的角度,跨企业组织的物流运作,通过有效完成各个物流功能要素的集成和物流流程的动态重组,保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同步化运作,从而具备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实现供应链上物流的采购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附加价值。从实践角度,IBM整合的供应链,是一个核心的战略业务单元,触及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成为公司价值创造、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另外,据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调查,全球用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IT投入每年高达约2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供应链整合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合作的管理方法,能够给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与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已经密不可分,丰田、沃尔玛、戴尔的成功也是供应链整合的成功。

参考文献

1.Donald.J.Bowersox,David.J.Closs著,林国龙等译.Logistical Management: 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戴斌,何建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传统物流的业务流程系统重组[J].现代管理科学,2007.4

3.詹姆士·斯托克,莉萨埃拉姆.物流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赵林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供应链;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

改革开放的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大家庭后,其发展脚步更为迅猛。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且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市场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市场供应链及产业链,市场经济呈一片繁荣的景象。供应链实质上就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它包括了商品采购、生产、分销、零售各个环节,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市场营销环节在商业经济活动特别是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及时的反映市场需求并与之市场相融,充分发挥供应链价值,更好的为企业实现盈利。所谓市场营销资源指的是企业实现最终盈利所需要的一系列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仅要面临残酷的国内市场竞争,还要迎接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离不开市场营销资源的保障,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对销售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及整合,优化供应链结构保障其正常运转。

1.市场营销资源主要类型

1.1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指能为企业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有借鉴意义的市场信息资料,包括外部市场信息资源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这些市场信息资料进行采集分析,并将有价值的信息传输给企业,使企业在市场中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资源。1.2人才资源。人才是企业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及根本动力。也就是说,市场的维系和开拓离不开人才,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其价值,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才资源既包括基层员工也包括管理层及领导层的员工,企业要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努力为员工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协调好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力求共同发展,进一步深化市场营销效果。1.3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各项基本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物质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及盈利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大的资金支持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活动,就没有利益可言。也就是说企业想实现某一预期盈利目标,就要购进固定资产、采购原材料、雇佣员工、组织生产等等,而这些活动都需要资金。除此之外,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做好市场调查、信息收集、调动员工积极性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同样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1.4营销手段。众所周知,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营销手段,营销手段是市场营销的重中之重,它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增强营销效果。营销手段的合理运用,需要营销人员掌握一定的营销技术,如市场开拓技术、销售技术、宣传技术及售后服务技术等。1.5销售市场。销售市场从本质上来理解就是商品销售所针对的目标顾客群体及区域,是商品流通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企业实现盈利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企业所生产销售的商品,没有销售市场或者市场需求不大,那就意味着该营销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可观。

2.供应链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资源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市场信息收集反馈及分析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若想合理、有效利用市场营销资源就必须要将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及分析等工作放在第一位,只有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及市场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另外,企业在及时收集、整理及分析市场信息的过程中,营销人员综合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做到科学、规范的指导并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企业整体运营及管理水平。一方面,企业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给予相应的支持,确保信息收集、分析等工作顺利开展。除了加强内部信息网络建设之外,还应做到内外兼顾,构建健全的外部信息采集及信息传输建设,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加强信息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制订相应的激励及奖惩制度,组织专业的技术培训,从而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综合素养,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信息收集、整理及分析等工作中来。2.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确保营销活动顺利开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效果,企业财务状况与企业营销活动方案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首先,企业要制订严格的会计聘请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入职门槛,尽量引用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财务人员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其次,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多组织财务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活动来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最后,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监督制度,例如制定监督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等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透明化、使内部监督体系规范化,合理有效管控企业资金,促进市场营销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2.3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推动营销活动有效开展。营销队伍质量与企业营销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高素质、高质量的营销队伍是保障市场营销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的重要前提。为此,企业要在营销队伍建设工作上多下功夫,把它当作“重点工程”来抓。企业可经常组织营销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另外,制定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并鼓励营销人员积极参加除公司以外的营销培训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学以致用,推动营销活动有效开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2.4加强资源整合并拓展营销渠道,为活动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整合内外部资源,是供应链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经过程。这就要求企业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及时掌控好市场需求及顾客消费趋势,在考虑及尊重消费者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策略及制度进行合理调整。另外,企业要拓展营销渠道,为市场营销资源提供更为广阔的运用空间。企业可通过建设个性化销售渠道及网络销售渠道等方式来拓展营销渠道。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始终遵循供应链理论指导,紧跟市场趋势,科学合理运用市场营销资源,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娜.试析供应链视野下的市场营销资源的合理利用[J].时代金融,2014(18).

[2]李昀.供应链下的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

篇6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最后于山东省流入渤海。流域面积79.5万km2,干流全长5464km,是中国第二长河[11]。1960年至今,黄河干流建成了10多座水利枢纽,总库容达到563亿m3,几乎接近天然径流量[12]。其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控制性水库共4座,分别为上游的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中游的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见图1)。这些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和效益,但也正是由于水库的大量蓄水,导致下游河道径流量急剧减少,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黄河下游几乎年年发生断流,致使河流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改变,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花园口水文站距小浪底水库下游128km,控制上游积水面积为73万km2,占到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7%。它是黄河干流最重要的控制水文站,担负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防汛指挥部门提供水文信息资料的重要任务,上游对其影响最大的水利工程分别为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为了分析上述4座梯级水库运行前后黄河下游生态系统水文要素的演变规律,本文根据花园口控制断面1949-2010年(缺1966年、1967年、1968年)的日径流资料,研究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水文改变指标法(IHA)河流水文情势改变指标(IHA),IHA指标分为5组,分别从月流量大小、频率、时间、历时以及变化率等方面计算33个具有生态系统表征的水文特征值。IHA一般利用长系列日径流资料计算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流,对影响前和影响后进行分析,具体指标及相应的生态系统表征见表1。

2.2变异范围法(RVA)为了定量描述各个水文指标受影响后的改变程度,Richter等在IHA的基础上提出变异范围法[4],通过对水库运行前后河道日径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来量化各水文要素变化的程度,通常把受影响前各指标发生频率的75%及25%作为满足河流生态需求的变动范围,即RVA阈值。若受影响后的流量特征值仍有大部分落在RVA阈值内,则说明建坝等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不大,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反之,若受影响后的流量特征值大部分落在RVA阈值外,则说明河流水文情势改变度较大,将会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定量描述各个水文指标受影响后的改变度,Richter等提出了水文改变度来量化,公式如下。式中Di为第i个指标的水文改变度;Ni为第i个指标受影响后仍落于RVA阈值范围内的实际观测年数;Ne=rNT为指标受影响后预期落于RVA阈值范围内的年数;r为受影响前指标落于RVA阈值范围内的比例,NT为指标受影响后的总年数。规定0%|D|i<33%为无或低度改变;33%|D|i<67%为中度改变;67%|D|i<100%为高度改变。Shiau和Wu[13]提出了整体水文改变度Do,即将各指标的水文改变度以权重平均的方式来计算水文情势的综合改变度,分为以下3种情况计算[5]:(1)如果各水文指标的改变值均小于33%,则整体改变度为33个Di值的平均值。式中Di为各个水文指标改的变化值;Nh为Di属于高度改变的个数,显然,计算得到的Do>67%,整体改变度将属于高度改变。

2.3研究时段的划分研究时段的划分以水库投入运行的时间为分界点。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蓄水,其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之后1974年确定为“蓄清排浑”,所以三门峡水库1974年开始正常运行;刘家峡水库1974年最后一台机组安装完毕;龙羊峡水库1986年建成;小浪底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但考虑到初期蓄水期的影响,选取2006-2010年作为水库影响时段。综上分析,设定1974年以前为天然状态,1974-1986年为刘家峡、三门峡水库联合运行阶段,1987-1997年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水库联合调度阶段,2006年以后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时期,为方便起见,下文分别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简称为龙、刘、三、小。

3研究结果

3.1水文指标改变度以1949-1973年为IHA影响前的日径流序列,并以33个水文指标各发生机率的25%和75%作为RVA的上限和下限,即RVA阈值。根据公式(1)提出的水文指标改变度,可计算得到不同梯级水库联合运行模式下各指标的改变度,计算结果见表2。

3.2整体改变度由表2计算结果知,3种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模式均含有高度改变的水文指标,满足Shiau和Wu[5]提出的整体水文改变度算法的第三种情况,由公式(4)可计算得到不同梯级水库联合运行下,黄河下游的整体水文改变情况,结果见表3。

4结果分析与讨论

4.1月流量变化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的改变程度随着梯级水库数量的增加而增强,刘、三联合运行,各月流量变化度均为中、低改变;刘、龙、三联合运行后12个月中有5个月都呈高度改变;而小浪底的加入后,只有6月呈低度改变,其余各月均为中、高度改变,其中汛期变化度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说明梯级联合调度的水库数量越多,对黄河下游的水文情势影响就越大。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不同组合模式运行前后,花园口断面平均月流量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天然状态下,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分配极不均匀,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汛期7-10月份平均流量为2143m3/s,非汛期平均流量为957m3/s。刘家峡和三门峡水库联合运行期间,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使花园口断面汛期平均流量较天然状态下变化不大。龙羊峡投入运行后,由于龙羊峡为多年调节水库,其“蓄丰”作用明显,致使花园口断面汛期平均流量削减为1205m3/s,非汛期平均流量占到全年的53.2%。四库联调阶段后,由于小浪底水库自2001年起开始实施调水调沙,其防洪冲沙的任务更加凸显,致使各月流量分配更加均匀平坦化,尤其是汛期变化较大,月平均流量速降至733m3/s,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种的繁殖和生存,危害河流生态健康。

4.2年极端流量变化图3为不同梯级水库联合运行模式下,年极端流量相对于天然状况下的流量变化幅度。图3显示,刘、三水库联合运行给年流量极小值带来明显影响,年最小1天、3天、7天(1周)、30天(1月)、90天(1季)流量平均值均增大,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166.25%、152.82%、163.54%、38.02%和5.04%。龙羊峡水库加入后,对年流量极大值影响显著,年不同历时的最大流量平均值均明显减小,且长历时极大值较短历时极大值变化明显,年最大1天、3天、7天、30天、90天平均值较天然状态下减小幅度分别为27.09%、35.34%、41.21%、35.78%、37.94%。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年流量极小值和年流量极大值均发生了显著性改变,年流量极值指标中,年流量极小值较天然状态下变化幅度分别为145.15%、134.89%、129.72%、11.52%和-13.38%,年流量极大值较天然状态下变化幅度分别为-30.62%、-25.19%、-18.45%、-41.61%和-43.58%。综上分析可知,梯级水库联合运行极大的改变了黄河流量的天然分配规律,特别是刘、三、龙、小四库联合运行之后,对黄河下游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虽然这种人为的水库调节方式对水量的分配、河道泥沙的冲刷有所益处,但会使天然洪水和年内丰枯周期逐步消失,极大地危害黄河下游生态功能,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4.3年极端流量发生时间图4为二库、三库、四库联合运行年极小值、极大值流量发生时间儒略日变化。由图4看出,梯级水库联合运行之后,年最小1日流量发生时间均有所推迟,主要集中在7~10月;年最大1日流量发生时间均有所提前,主要集中在1~4月。由于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繁殖和洄游产卵等行为一般发生在季节性洪峰时期,但是梯级水库运行后,季节性洪峰期逐步丧失,尤其是四库联合运行后,最小1日与最大1日流量发生时间仅相差12天,这会严重阻碍鱼类接近溺水和湿地区域,同时破坏了水生植物网结构的稳定性、延缓植被生长速度及再生率[13]。

4.4高、低流量频率及历时RVA规定高于影响前指标发生频率的75%为高流量,低于25%属低流量。由表2的计算结果知,年发生低流量次数都有所增加且历时缩短,高流量次数都有所减少且历时增加。二库阶段与三库阶段相比,高、低流量历时改变度均由低度转为中度;但与四库联合阶段相比,低流量次数和高、低流量历时均呈高度变化。可见,龙羊峡的加入对河道年高、低流量历时影响较大;四库联合调度后,虽然下泄流量过程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可最大限度地冲刷河道泥沙淤积[14],排沙入海,但是对高低流量次数影响显著,致使黄河下游小流量增大,大流量减小,将会降低河流对洪泛区水生生物的支持,逐步瓦解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4.5流量变化改变率及逆转次数受人类活动影响后,不论二库、三库还是四库联合运行情况下,流量平均增加率和减少率都有所降低且波动范围较大,尤其是三库和四库联合运行下,水文改变度均为高度变化。3种联合调度模式下,流量逆转次数的改变度都为中度,波动范围不大,而流量逆转次数与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周期息息相关,频繁的逆转虽然对下游河道调水调沙有利,但是会破坏河流的自然水文周期,扰乱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对河道内的鲶鱼、鲤鱼影响最为显著,损失量最大[15]。

4.6整体改变由表3可知,二库联合运行阶段的整体改变度为68.92%,三库联合运行阶段的整体改变度为73.21%,四库联合运行阶段的整体改变度为87.00%,均属于高度改变。可见,整体水文改变度的大小与梯级水库联合运行的数量呈正相关,水库联合调度的数量越多,黄河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度越大。不同数量的梯级水库组合运行模式下,33个IHA指标改变度的分布差异也可证实这一观点(如图5所示),与受人类活动影响之前的各IHA指标相比,两库联合运行时期出现了4个高度改变,占总数的12%;三库联合运行时期出现了11个高度改变,占总数的33%;四库联合运行阶段出现了21个高度改变,达到两库运行阶段的5倍,三库运行阶段的3倍,占到总数的64%。这是由于在三库联合运行期间,龙羊峡的加入,使水库整体的调节能力加强,防洪调蓄的作用在汛期尤其突出,大流量(如洪水)的水流过程被拦蓄在水库中,打断了天然的水流程,从而引发相关水文指标的强烈变动。当小浪底投入运行即四库联合调度之后,黄河下游水文情势改变最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使得下游流量过程变动更加频繁所导致的。

5结论

篇7

关键词:核心力量;羽毛球;能量代谢

近些年来,核心力量训练成为了国内外研究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如何将核心力量训练运用在羽毛球训练中,提高羽毛球训练的效率,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这对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至关重要。

一、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特点

现代羽毛球竞技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快速、全面和突出特长”3个方面。运动员的竞技实力是由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构成,而“狠”“准”“活”就是这三种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快”字为核心和能量统一论等价。能量是“狠”“准”“活”的统一点,也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的统一点。三者与能量的关系是:练体能是储备能量、练技术是节省能量、练战术是调控能量,三者关系尽管是统一的,但是有层次之分,体能和技能是基础层次,战术是高级层次,对体能和技能起支配作用。

二、羽毛球运动中运动负荷与能量代谢的特点

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组成。训练负荷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要承受或完成的身体负荷量,在竞技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如何安排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

运动员在承受不同负荷量及强度后机体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的生化指标得以客观地反映。在训练中,应用这生理生化指标来科学控制和调整运动负荷,避免过度训练和损伤的发生,以期提高训练的效果。

羽毛球比赛是高强度的运动,尤其是在单打比赛中,以快速突击为主的特点是影响羽毛球运动员赛后血乳酸量变的主要原因。根据体内各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把比赛的时间结构划分为0~9s、15s以上运动和15s以上间歇三个主要时间阶段。9s前的大强度运动主要是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15s以上的大强度运动则逐渐转为无氧酵解供能;运动后15s以上间歇,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得到一定的恢复,乳酸得到一定的转移和消除。羽毛球比赛的回合运动时间大部分在15s以内。在数秒内运动员要完成大量的启动、移动、回动、杀球等高强度、高速度的动作,所以,羽毛球比赛主要是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在运动后稍长的间歇内,机体的ATP、CP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但随着比赛的日益激烈,15s以上回合运动时间比例的增加,尤其是第三局的比赛,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ATP、CP的恢复和无氧酵解能力是获胜的关键。由于多拍数搏杀大多数在半分钟以内,过多拍数搏杀往往不是持续出现的,在激烈搏杀后的间歇时间内,部分乳酸能得到转移和消除。在当今日益激烈的比赛中,无氧酵解供能的作用更显重要。根据羽毛球比赛的时间结构和供能特点,在训练中必须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手段。除技、战术的训练外,还应结合专项特点,提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和衔接上下肢力量为主要功能的力量训练能力。相比较一般力量素质而言,核心力量更加突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与控制,更加强调小肌群的发展以及大肌群与小肌群之间的协作,更加注重力量与协调之间的联系。核心力量所属区域是人体的中心环节,在运动中对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及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于羽毛球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核心力量训练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需要运动员动作协调,思维敏捷,刚柔并济且有一定的爆发力。核心力量训练还能提高运动时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提高运动能力。另外,核心力量训练提高了人体上下肢体的连接,促使羽毛球技术动作发力过程更流畅。运动员的核心区域包括腹肌、臀肌、掴绳肌等,这些肌肉群所产生的力量很大,而羽毛球运动的时间较长,导致运动员疲劳。运动疲劳容易造成受伤,其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就是膝关节损伤。核心力量训练可以预防动作损伤,提高运动成绩。

四、小结

加强羽毛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很有必要。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提高身体的协调程度;同时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体能消耗,提高比赛的成绩和效果;减轻羽毛球运动员的疲劳程度,减小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和严重性。核心力量训练要根据运动员自身体质制定出合适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充分结合羽毛球专项技术特点与要求,使核心力量在羽毛球运动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辉.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2005,8(28).

[2]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教练员,2007,45(4):4-6.

[3]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 (2):12-15.

[4]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 11) : 59 - 61.

篇8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趋势

中国电子学会名誉理事长、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 “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这样评价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将进入后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的特点在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架构以及合作模式,使其更加集中化、智能化、服务化,同时无线接入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互联网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其实,仅仅三年前的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才确定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由此,2009年成为我国的3G元年,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也正式形成,并随着3G网络的搭建和快速运营而声名鹊起。

(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速超过PC互联网用户

根据百度的2012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从2010年7月开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速就开始超过PC互联网用户,并且这个趋势越发明显,移动互联网已经强势崛起(如下图)。互联网初期迅猛发展的时代,催生了无数创建性的应用和创业神话,移动互联网的真正到来,必将同样造就信息传播的再次提速与行业发展大变迁。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行业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吴基传强调,后互联网时期,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国有企业构成的小三角之间的竞争,而是呈现出在电信运营商、新兴互联网运营商和走向服务的IT设备商所构成的大三角综合信息服务中的博弈。这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运营商的发展策略是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手机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策略是将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终端厂商的发展策略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但是,“在这样一个更大的竞争中,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优势、运营经验优势、用户规模优势等都将受到新的挤压,而在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开发平台、新兴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及在体制、机制和应对市场变化灵活性方面,电信运营商还落后于互联网运营商以及IT、软件和设备厂商。”

(三)作为终端厂商的苹果公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在全球的终端厂商中掀起了一股移动互联网革新浪潮。我们都知道,iPhone售价并不高,但一般都与运营商签署比较苛刻的合作协议——要求对方提供高比例的收入分成(20%-30%)以及高额的终端补贴,并坚持通过在线商店向用户出售iPhone应用程序,苹果从运营商手中分走一笔可观的收入。以AT&T为例,签署iPhone服务协议的新用户,苹果每月可从每位协议用户中抽取高达11美元的分成,这开创了通信史上的一个奇迹。而苹果公司的三个云平台App Store、iTurn、iBook分别引领被视为未来移动互联网三大主流模式的应用商店、移动音乐以及移动阅读,从而立身于产品应用领导者的地位,无疑已经成为现代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标杆。

(四)开放、自由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多入口竞争成为可能

目前,包括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这三股移动互联网产业角逐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虽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入口。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为王”更使得多入口竞争成为可能,于是整个产业链形成了抢占入口的激烈竞争。

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业务大发展的战略机遇,而且,在运营方式转变不及时,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情况下,更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电信运营商能否顺应潮流,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企业转型,是其在后互联网时代重新洗牌中能否胜出的关键。

三大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演进策略分析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面对互联网公司产品的不断创新,信息网络的不断拓展,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三大运营商早已摆脱“通道”与“内容”的理论之争,纷纷表示,采取开放的心态与行动、充分利用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创新企业发展模式,不断加强集约化、专业化和电子渠道的建设,加快探索新形势下的产品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争取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保持主动和优势。

(一)以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先构建“3G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

高速宽带对用户的诱惑,以及在此之上,正在探索的互联网内容服务新模式对电信运营商的威胁无疑是致命的。目前,中国移动TD-SCDMA HSPA下行理论数据为16.8 Mbps,TD-HSDPA数据卡上网下载速度达2.8Mbps;中国电信CDMA2000/Rel.A下行理论数据为9.6 Mbps,CDMA-1X最高速率达153.6 kb/s,平均速度在70~110 kb/s左右,EVDO上网卡上网速率达到3.1Mbps;中国联通W C D M A / H S P A 技术的下行理论数据为14.4 Mbps,上行为5.76Mps。最近,谷歌公司在美国堪萨斯城推出了首个光纤宽带网络,其网速可以高达1G,比目前运营商规模商用的最高网速要快上百倍。谷歌此举也被视为互联网企业进军基础电信业的信号。

众所周知,传统话音业务将来会是免费的,Skype和目前的网络虚拟课堂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应主要靠内容作为业务和利润的增长点。高速宽带为互联网新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是移动互联网赖以蓬勃发展的基础。我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建设、带宽优化仍然是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第一要务,我国三大运营商都正在加紧推进“光进铜退 ”工程,以进一步提高带宽和速率。因此,加快推进网络建设是运营商的重要使命,也将一直是运营商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创新终端发展策略,竞相重塑移动互联网新优势

引入iPhone手机是中国联通最成功的终端策略,中国联通走了一条依靠明星手机提升用户质量的终端之路,3G时代成为联通扭转品牌形象的分水岭。为实现与苹果合作,中国联通作出了不少让步,包括给予一定补贴、包销一定数量的iPhone、内置苹果在线软件商店等。但从长远来看,吃小亏是会占大便宜的:早在2009年的美国,第一季度移动业务收入平均仅增长3%,但与苹果合作的AT&T公司却增长了9.6%,其主要原因就是苹果iPhone手机及其业务的应用;过去两年,iPhone手机帮助AT&T公司从其他运营商处抢到了约300万高端用户,这部分iPhone用户对同期AT&T公司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达到60%左右。“识时务者为俊杰”,新的形势下需要新的产业链定位,中国联通此举无疑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正确举措。今年以来,中国联通聚焦精品高端手机的同时力推1000元以下大屏幕智能手机,使得中国联通的终端策略游刃有余。

中国移动的TD终端“3+1方案”,即TD手机、TD上网卡、内置TD上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加上TD无线座机,多管齐下,加强了对手机终端的布局和拓展。同时,从TD-SCDMA到LTE,从Windows Mobile到Android,从APP Store(在网上下载大量的应用)到Ovi Store,再到 Mobile Market,中国移动携手TD产业联盟——大唐、中兴、华为、爱立信、诺西、阿尔卡特─朗讯等众多知名厂商,积极推进TDD技术产业链和产品开发的进展。中国电信则利用固网基础、天翼手机、CDMA上网卡、WiFi技术,在天翼套餐中增加了C+W(CDMA+WiFi) 手机上网模式,也充分发挥终端优势在移动互联网之路上争取主动。

(三)加强内容、应用多样化,不断膨胀增值服务“长尾效应”

内容、应用等增值服务快速膨胀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网络的增值离不开众多个人和内容开发商(包括传统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参与。比如,建立增值的免费、无线网络社群和城市,打造合作开放的移动搜索平台,这将有助于持续增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黏性,培养手机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手机搜索的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家庭消费服务正在快速发展,如中国移动江苏分公司推出“移动之家”业务,广泛开展智能家庭业务应用;中国联通也推出数字家庭、3G地图、家庭在线、MMS多媒体和视频电话等家庭业务。另外,通过移动互联网搭建“互动式”富农信息科技网平台,开拓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都成为运营商探索移动互联网新应用的有益尝试。

篇9

关键词: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制订;管控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日益激烈。其中,企业内部竞争方向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下游客户之间的竞争,上游资源供给链亦出现了竞争。此外,市场需求、资源供给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对于产品的质量、成本、种类等,客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企业以往的生产运营计划而言,其重心集中于内部生产、物料需求等方面,忽视了外部供应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供应链视域下,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亟需改革生产运营计划。

1 生产运营计划概述

所谓的生产运营计划,即将客户置于主体地位,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施行统一管理、控制,在科学的成本范围之内通过供应商、制造商等环节将优质的产品输送给目标客户,并在业务合同等的约束下,形成紧密合作、高校传递的动态营销网络。生产运营计划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以优化系统流程、资源等为基础,能够快速回复客户需求,并规划、制定出适宜的产品运送、交付计划。

2 目前供应链时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1)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市场环境的不稳定,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a.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市场需求、外部环境临时生变,例如:供应产品不足、产品质量不达标等。b.系统内部出现不稳定,例如:接受订单缺乏原则性,系统不堪重负,人力资源短缺等。

(2)供应链相关企业协作意识有待加强。经调查发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相关企业仅仅明晰局部信息,对供应链信息缺乏整体把握。一般来说,利益是上游企业的出发点,下游企业则以客户需求为参考依据进行生产能力匹配,将自身最大程度的产量作为最佳生产运营计划。然而,现实中,供应链的最大产能并非是所有相关企业最大生产能力的加和。在缺乏协作的前提下,上下游企业极易在生产运营计划方面产生意见分期,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因此,供应链相关企业应加强协作意识,进而提升产业利益与声誉。

(3)生产运营计划制定的不完善。通常,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需要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参与,且分段完成。制定出的生产经营计划须满足预测准确度较高,部门之间要充分交流、沟通、紧密合作等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部门注重职能化,尚未一体化规划,致使生产运营缺乏统一、规范。为此,企业采取产销会以协调生产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利益不同,企业进行协调时难度较大,甚至会引发矛盾产生。

2.2 解决的对策

(1)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市场的准确把握。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是科学合理制定并管控生产运营计划的坚实基础。企业只有在明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熟悉上下游企业生产状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并及时修正生产运营计划,以确保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行[1]。

(2)企业建立基于客户的生产运营计划。客户对生产运营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建立与客户同步的生产运营计划,企业的制造加工过程、信息系统等须同步运行及作业[2]。以物流为基础,对预计、实际的客户需求制定生产运营计划时,企业须详细制定计划、目标,并与分销商等紧密合作,加速产品流转,实现供需平衡,进而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优化。

(3)针对供应链生产计划加强优化管理。加强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应确保信息的实时反馈,并建立完善的生产协调控制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的建立,确保了生产的同步性,促使供应链的生产与供求关系同步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须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以订单为线索进行全面监控与检查。此外,企业须注重分析子计划流程,及时察觉并处理其存在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以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结语

总而言之,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极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企业理论研究、实践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给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研究发现,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对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发展更加趋向于全球化、高端化、敏捷化等。我国各企业应正确认识自身实际发展状况,深入了解上下游企业生产状态,把握市场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运营计划,以提高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其自身核心竞争力。希冀,我国各企业通过采取建设性策略,在制定、管控生产应计划方面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使我国企业成为行业翘楚。

参考文献

[1]董鹏.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研究[J].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4:8-12.

[2]董鹏,刘立军,汪雁飞,余呈先.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续2)[J]. 汽车工程师,2015,10:16-20,55.

篇10

关键词 分散练习 集中练习 运动效果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作为练习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都是基于一定的练习条件下进行。两种练习方式所展现出的运动效果一直被研究领域广泛关注。与集中练习的方式有所不同,分散练习具有特定的间隔时间,单次安排练习的时间较短。这两种练习方式最早出现于1885年,后该方面被应用到认知研究层面,随后才被应用于各项运动的技能与掌握方面。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某中学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的方式对其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进而来观察运动效果。

2.2研究方法

首先,将研究对象分为两个基本组别,每一个小组50人,分别采用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的方式衡量并得出其运动效果及运动技能的掌握状况;其次,对两种练习方式的练习效果进行效果量的具体统计工作,分别从不同的形态入手,得出不同的运动效果;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效果量总体特征与分析

根据不同小组的运动效果得出整个练习掌握的效果量(ES),其中包括平均值(M)与标准误(SE),得出相应的统计数据如下表1所示:

A段SE阶段.0705持阶段.6227阶段和保持阶段效果量的统计表可以发现,练习掌握阶段效果量的平均值与标准误都已经得到,其中平均值M=2.070≥0.8,标准误SE=0.525。在练习之后的保持阶段调查,平均值与标准误结果分别为1.622与0.807。从这结果的上可以看出练习掌握阶段与联系后保持阶段相比,在平均值方面占优,说明其重要性较高,分散练习所展现出的运动效果也明显优于集中练习。

3.2不同练习分布方式的效果量特征与分析

不同练习分布方式的效果量特征与分析,根据调查得出表2:

阶段SE阶段.7238隔.4176持阶段.5140隔.6753当中的内容来看,练习掌握阶段与练习后保持阶段,练习间隔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的需要保持适当的练习间隔,保证练习单元安排在特定的周期之内,便于运动技能的具体学习与全面优化。

4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如下:(1)基于影响研究视域下的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运动效果比较,分散练习表现出良好的运用效果,学生的运动技能明显提升。这一点与集中练习相比保持较高优势,既能够保证运动技能的掌握,也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持续保持;(2)运动技能的全面掌握与持续保持方面,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依托于不同的肌肉类型与参与方式做好效果的检验,验证分散练习所表现出的效果与优势;(3)依据不同的分布方式作为分类标准与依据,对不同的运动技能掌握状况做好分析处理,从而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但在具体保持上,需要确定相应的间隔时间与相应作用,确定练习间隔与单元间隔,以便于展现出更好地运动效果。在开展运动练习的过程中多采用练习间隔对于运动效果的提升效用显著,有助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健,曲鲁平,赖勤.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