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运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5 17: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运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资本运营产权式商铺颐高模式万达模式
随着我国商业地产的迅猛发展,与商业地产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崭新课题。目前在商业地产领域有“万达订单模式”、商业地产产权式商铺销售运营模式、房地产投资信托等等。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是个系统工程,并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分析入手,结合成功案例和具体实践,从系统角度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商业运营商占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新型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构成研究
商业地产运营环节构成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环节应主要由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资本运营等三块构成。在商业地产整体运营中,商业是核心和本质,项目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商业运营的成败;地产开发是基础和表现,没有主要包括拿地和建设的地产开发,附着其上的商业运营则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载体;资本运营是线索和目的,商业地产运营的各环节都由资本运营实现耦合,并且任何商业项目都是以良性的资本运营为最终目的。
商业地产运营主体构成
根据运营环节构成,相应的运营主体应包括地产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和资本运营商。在商业地产实际运营中,可能出现主体重合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地产开发商同时承当了资本运营商的角色,并且承当了部分商业运营商的工作,这是我国现阶段商业地产运营的一个显著特点。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常用模式
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地产开发商除完成地产开发外,还参与项目选址、商业运营商的选择,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从功能来讲,地产开发是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和表现。地产开发是个阶段,而商业地产运营是个长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地产开发商并不适合整体运营的主导地位。但地产开发商具有资金雄厚、土地储备丰富、拿地、建设和销售流程熟悉的优势,并且由于商业地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认为首先是地产开发,然后才是商业经营。地产开发商占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具有先天优势。
万达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类型的代表,其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地产商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通过模块化的标准开发可大大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通过耦合大型商业,实现了商业地产运营的内在逻辑流程;在资本运营上,也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短期销售模式,而是以地产为载体(分零销售、整体销售、整体上市等)实现资本运营。
但万达商业地产模式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分别是: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地产开发具有地产项目本身的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以地产耦合商业,地产占主动对其在整个项目中的利益博弈并无益处,商业运营商可能的变更对地产运营商影响巨大。除通过地产的载体、租金的形式外,资本运营未与商业运营实现耦合。商业运营与地产开发商通过契约方式的耦合,在实现商业的持续经营上(尤其是在商业低迷阶段时)存在一定隐患。
万达商业地产模式要求作为项目主体的地产开发商同时拥有商业经营、资本运营方面丰富的能力。
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商业运营商除完成商业运营外,还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商业选址、商业设计和商业规划),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是商业运营,无论是地产开发、资产运营,最终的盈利都需要商业运营来体现。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有以下优势:商业运营商主导项目选址和前期规划,为后期商业运营的成功提供良好基础;商业运营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资产运营可与商业运营耦合,而不仅仅以地产为载体,可拓宽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渠道和手段。
下文以颐高商业地产模式为例,分析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具体情况。
颐高是一家以专业数码连锁业务为基础,IT蓝色房产、IT网络资讯为核心业务,融合IT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IT集团公司。其商业地产具体运营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产耦合:颐高早期采用租赁、品牌输出等形式实现商业扩展;近年逐渐采取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进入商业地产运营的前端,直接与地产开发商在资产上进行耦合,占据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参与并主导商业物业的选址;用资产的形式与开发商形成强耦合;在项目之初即与开发商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退出机制,获得项目建成后的资产处置权。
资本运营:颐高通过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获得房屋的产权处置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兼顾商业经营和物业资产的资本运营模式。
总结颐高资本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资产介入商业地产开发,建立完善开发商退出机制,完成开发商的资本周期(投入并获得合理回报);通过物业资产的部分销售、物业抵押、经营型贷款或引入信托投资等形式,平衡前期资产投入;部分物业长期持有,通过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商业收益,物业增值,满足投资人、信托基金的投资回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营商占据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该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充分发挥了商业运营商在商业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资产的强耦合关系实现商业运营在整体项目运营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商业地产运营以商业运营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地产开发商在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性;完善的退出机制,保障地产开发商利益的同时,强化商业运营对项目的主导作用;除传统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模式外,还可实现以商业经营为载体的资产运营,使商业地产的运营更具有持续性;颐高商业模式事实上是实现了以商业为核心,以资本为杠杆的商业地产运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对商业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商业运营的领域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利用资本杠杆把控项目整体运营的能力。
比较分析
篇2
关键词:BIM 商业项目 运营管理
现今,基于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现代商业项目运营管理应运而生,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超高精度数据分析和三维空间定位将成为解决运营问题的有力武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运营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更使整个运营具有可控性,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模型将是业主今后解决运营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BIM的概念
美国国家BIM标准定义下的BIM为一个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并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来看,BIM的理念同现代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都在于整合,它们既在横向整合各种与建筑设施相关的专业和供应商,又在纵向进行全生命周期跨度的整合,可见在商业项目运营中应用BIM理念和技术将能够为业主带来更高的建筑绩效,同时将BIM模型应用于商业运营管理也是BIM的最终目标和国内外研究BIM的团队推动BIM发展的最后进程,未来,BIM模型以其所拥有的丰富信息还将在运营阶段为使用者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BIM在国内商业运营管理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从2003年开始引进BIM技术后,相继“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都开始注重BIM在我国的发展,大型的设计院、地产开发商、政府及行业协会等都积极响应并协同在不同项目的不同程度上使用BIM技术,如上海中心大厦、银川火车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等典型项目。虽然BIM近几年在我国有了显著发展,但从项目中BIM应用的阶段来看,还普遍处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用到商业运营阶段的案例甚少。BIM在商业运营阶段的应用还未被广泛挖掘,这和运营相关的BIM软件开发有很大的关系,BIM的发展离不开软件的支持,现今,我国主要的BIM软件还在以引用国外研发的软件为基础,自主研发的BIM软件主要是鲁班、天正等研发的在设计和造价方面的软件,在运营方面的软件研发还处在原点。
目前,我国引用了一些国外的运营软件进行初级的商业运营管理工作,实践中发现运营阶段的BIM软件与其它阶段的软件交互性极差,造成BIM技术在运营阶段未得到充分应用,同时使得运营阶段在商业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处于孤立状态。为深化BIM技术在我国商业运营中的应用,2012年5月24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了2012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行业BIM的应用论坛,致力于同欧美各国建立以BIM为核心的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商业运营管理技术的研究,为以BIM为核心的商业运营管理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运营管理的弊端
现今,在开发商狂热追求商业项目开发所带来的高利润下,运营阶段作为商业项目投资回收和盈利的主要阶段,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升效率,达到稳定有效的运营管理成为业主们首要追求的目标。显然,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引领时代的浪潮,满足不了各大商户和消费群体不断更新换代的营销模式和快节奏生活方式,更不能提供对进行大型设施项目中大量流动人群的安全保证,可见日后传统的运营管理技术实现不了业主们的愿望,还将给业主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简单来说,传统运营管理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成本大、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及总控性差等三个方面。
(一)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消耗的成本大
传统的运营管理是在对人的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运营管理团队,运营团队是商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它要求业务人员具有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做到信息最快捷的传送和问题最有效的解决,但在这个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人才的培养和流失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项目团队中的核心人物的选择和提拔上,想要尽快地回收资金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的培养和任用几乎是不可能,并且随着物价指数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已经给业主带来了相当大的资金压力,由此得出传统的运营管理造成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的增加。
传统运营管理中的能源耗费量大也造成了运营成本的增加。应用传统的运营管理技术很难得到比较准确的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和确切的设备耗能量,致使运营团队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和相关工作计划时,缺乏有效的建筑能耗数据依据,从而使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二)运营管理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
传统的运营管理总处在被动状态上,对于将要发生的隐患缺少预见性,突发事件缺少快速的应变性。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涉及供暖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运输通讯系统、监控系统等大量的系统需要管理和维护,这里包含了大量的管道和管线,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维修与保养将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如:水管破裂找不到最近的阀门,电梯没有定期更换部件造成坠落,发生火灾疏散不及时造成人员伤亡等。这样业主总处在被动面,问题出现了才慌乱解决的传统运营管理模式,造成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消费者对业主在品质上的不信任、信誉上的不保障,这些损失往往是很难挽回的。
(三)总部对项目运营管理的控制性差
随着商业开发项目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项目信息繁杂,不断地增加了总部的管理压力。传统的运营管理依托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定期的整理项目信息,并以报表、图形、文本等形式把运营信息传达给总部,再等待总部各方面的决策。信息以这种方式传递,促使总部不能及时地了解项目最新的运营信息,不能给予总部最快捷的决策支持,不能发挥总部管控的最大效力,更使得总部不能对各个项目运营进行实时控制。
无疑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了运营的成本,却没有提升产业品牌和形象,没有增加项目利润,更没有发挥运营管理的最大效力。
基于BIM的运营技术价值和应用
BIM有效地整合了规划设计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的关联基础数据,完全无误地将其导入了运营数据库,再结合相关的网络技术,使商业运营管理更具有应变性和可控性。BIM在商业项目运营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如图1所示:设备的运行和管控、建筑的能耗监测和管控、安保和应急疏散管理及数据分析和资料整合等。
(一)设备的运行和管控
BIM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帮助业主轻松地查询、搜索、定位到其所需的设备,并且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全部信息,这里的信息不仅仅是传统运营管理下二维平面中的长宽高,非几何信息也可以清晰表达,如:设备的型号、生产日期、使用年限、采购人员等。BIM模型不仅提供了完整的设备信息,可视化下的设备定位,将能够把设备定位在一个点上,使精准的设备安拆与维修变得简单。通过BIM和相关运营技术的结合,可以便捷快速地进行设备运行检查、维护和控制,同时系统使设备拟人化,具有感知功能,室内外温差,室内有毒气体的含量等达到相应标准时,设备会自动对管控中心发出警报。BIM技术下的运营管理使设备更智能化、更具生命力,这不仅加强了业主对设备的管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应查询、定位、检查设备的信息等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
(二)建筑的能耗监测和管控
中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其中商业项目的能耗更是惊人。基于BIM的运营能耗管理可以大大减少能耗,缓解上述问题。BIM可以全面了解建筑能耗水平,积累建筑物内所有设备用能的相关数据,并进行能耗分析和建筑运行的节能优化,从而促使建筑在平稳运行时达到能耗最小。BIM还通过与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结合,将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起来,对建筑物能耗进行诊断和分析,当形成数据统计报告后可自动管控室内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等所有用能系统,它所提供的实时能耗查询、能耗排名、能耗结构分析和远程控制服务,使业主对建筑物达到最智能化的节能管理,摆脱传统运营管理下由建筑能耗大引起的成本增加。
(三)安保和应急疏散管理
在商业项目中,提供商业人群的安全保障是商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前提。BIM技术所采用的主动化应急管理措施为应急疏散提供了最快且最安全的解决保证,在发现异情时,业主可以通过控制平台直观地确定异情发生地点,控制设备运行(如:及时切断电气开关,打开最近的消防龙头等)防止异情扩散,并且找出最安全、最便捷的疏散通道,BIM还可确定安保人员位置,快速地指导各个安保人员对人群进行保护。基于BIM技术的运营管理不光对应急事件进行快速指导,还可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如日常的火灾模拟、人员疏散模拟等,以此减少真正异情发生时,因组织不当和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发生火灾时争取一秒都很重要,业主可以通过BIM信息平台及时地掌握火灾蔓延的范围,并快速地指导各个安保人员对其附近人群进行安全疏散,做到最迅速的指导救援和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可见BIM技术下的运营管理比传统运营管理对将要发生的隐患更有预见性,对突发事件更具快速的应变性。
(四)数据分析和资料整合
商业运营的发展离不开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基于BIM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进行的运营数据资料分析,整合及共享将取代传统运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据整集和传递过程,成为日后业主对商业运营项目总控的支撑和保障。商业项目运营中不断积累的大量数据是日后运营管理的基础资料,BIM技术可以将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合,细化各个阶段和步骤,对信息进行最完整的保存和最便捷的共享,它还以最快捷的信息共享方式将各大商业运营项目资料传递给总部,使总部实时了解项目运营状态,它的分类整合、精确分析及信息集成共享将能够给予总部最快捷的决策支持,成为日后业主运营管理中最有效的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商业运营管理将能够解决传统运营管理中难以克服的问题,有利于业主在商业项目开发中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并带来更多的盈利。
结论
在我国进入商品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建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业主追求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就是追求了投资的高回报和低风险。在运营管理中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将把被动化的运营管理变成主动,高速的信息整理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使问题在还未发生时已被解决,严密的预警措施,大大降低了因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越是复杂,解决方案越是重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集中整理分析也变得必不可少。高效的信息平台,稳定的操作和管理,使已发生的问题在最小损失下被解决,精确的定位、直观的能源数据分析,使运营管理变得简单。总之,利用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商业项目运营管理是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又一大历史变革,更是商业项目经济快捷平稳发展的时代所需。
参考文献:
1.师征.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与组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何关培.BIM总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何清华,钱丽丽,段云峰,李永奎.BIM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1)
篇3
关键词:运营管理;后台集中作业;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6-0033-05
近年来,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营管理改革的首要理念,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应运而生。实施流程再造后,各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成立了独立部门负责后台集中作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其复杂性、广泛性、高强度性的工作特点,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随之而来的是现行的人员配置状况无法适应后台集中作业的快速发展,亟需探索新形势下有效提高营业机构临柜人员劳动配置效率以及优化后台作业中心人员配置管理的方案。
一、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研究
随着各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台集中作业建设的内容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适应后台集中作业带来的人员配置方面变化,现以某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探索新形势下有效提高营业机构临柜人员劳动配置效率的方案,促进柜面劳动组合人员的合理配置。
(一)后台集中作业实施后营业机构劳动组合人员配置状况
各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多以存款规模、贷款规模为指标进行营业机构劳动组合人员配置,未充分考虑柜面业务量实际情况,产生了部分营业机构人员相对宽松而部分营业机构人员相对紧张的状况。后台集中作业实施后,营业机构人员工作量确有下降,但临柜人员并未实现有效释放,部分规模大、后台人员配置较为充分的营业机构,可减少1-2名后台柜员,但由于岗位设置的制约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后台集中作业内容未完成分类全覆盖等原因,后台作业人员无法从事更多工作,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无法得到有效释放。从后台集中作业实施后的实际情况看,集中后的近期内,只减轻了柜面劳动量,而未真正解放出劳动力,大部分营业机构劳动组合人员配置方面问题突出。亟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营业机构人员配置要求,优化后台集中作业后营业机构柜面劳动组合。
(二)营业机构临柜人员劳动配置研究过程
1.样本数据选取。
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覆盖区域较广泛,业务种类繁多,为更好的体现数据的准确性及全面性。在充分考虑营业机构地理位置、机构类型、临柜业务种类等因素后,将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所有营业机构进行分类分组,利用分组抽样方式,有效区别地理位置不同、业务种类差别等因素对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的影响。
2.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原则。
(1)标准业务量测算原则。标准业务量是用来衡量柜员劳动强度的统一标准,以熟练柜员在两分钟内办理完毕的简单存取业务的劳动强度作为一笔标准业务量单位,并依据此标准将各类柜面业务量按照设定好的折算系数进行折算,从而使各类业务具有可比性,便于统计和分析。
(2)业务复杂程度测算原则。根据各支行及各营业机构不同经营地理位置和不同业务种类的复杂程度进行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充分考虑系统无法自动采集至标准业务量的特殊业务,根据该类业务的实际工作内容及工作强度合理增配临柜人员,实现业务量及劳动强度与临柜人员的合理配比。
(3)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最优原则。在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下,持续对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进行优化重组,不断降低柜面工作压力,实现柜面人力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力争达到从一种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到另一种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在没有使任何人柜面工作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柜面工作处境变好的状态,即在任何其他人柜面工作压力不增加的情况下,不可能再减轻某些人的柜面工作压力。
3.条件与假设分析。
(1)有效区分营业机构柜面业务与非柜面业务。根据营业机构实际情况,柜面业务与非柜面业务处理种类不同,业务量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柜面业务以系统业务为主,非柜面业务以手工业务为主,系统中无法全面统计手工业务量,若综合考虑系统业务量与手工业务量,将存在更多的人为约定及假设,得出的分析结果将会与实际数据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影响营业机构人员配置方案的制定。全面分析柜面系统业务量情况,借此得出较为合理的营业机构柜面劳动组合配置。
(2)综合考虑节假日业务量与正常工作日工作量。大部分营业机构在节假日正常营业。但节假日的业务种类及业务量水平一般均小于正常工作日,需综合考虑节假日业务量及正常工作日工作量。经过对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量数据分析,得出节假日业务量约为正常工作日业务量的一半,以此为依据分析得出营业机构日均业务量状况。
(3)工作压力承受能力设定。根据营业机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影响不同营业机构之间临柜人员柜面工作压力:一是营业机构的实际业务种类及业务情况不同;二是临柜人员的技能水平不同:三是临柜人员的个人工作压力承受能力不同。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情况,以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标准业务量占比为衡量指标,设定前台柜面工作强度达到前台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全行平均数的80%(含)—120%(含)为正常水平。
(4)充分考虑日常倒休情况。根据营业机构实际情况分析,临柜人员存在日常轮休情况。由于轮休柜员的日常业务量在营业机构临柜人员业务量统计分析中不可或缺。不考虑临柜人员的轮休状况,无法真实反映营业机构临柜人员的实际人均业务量情况,实际工作强度及人员配置状况将与真实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因此,需在业务量统计分析中,充分考虑临柜人员日常轮休情况,从而使统计数据准确、全面的反映实际情况。
4.统计分析指标。为了能够充分了解目前柜面工作情况,详细分析柜面人力资源配置情况,随机抽取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个月的柜面业务量进行深入统计分析。
(1)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将营业机构系统标准业务量与现金收付标准业务量进行求和,再减去非柜面系统业务量,根据正常工作日与节假日业务量的变化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得出“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将该数值进行排序比较。为了更好的表现各营业机构日均标准业务量情况,将其人为分为5个档次进行对比,其中日均标准业务量1500笔(含)以上的有7家营业机构,占全部营业机构的2.06%:日均标准业务量800笔(含)—1500笔的有93家营业机构,占全部营业机构的27.43%;日均标准业务量500笔(含)—800笔的有153家营业机构,占全部营业机构的45.14%;日均标准业务量300笔(含)—500笔的有64家营业机构,占全部营业机构的18.88%;日均标准业务量300笔以下的有22家营业机构,占全部营业机构的6.49%。根据分析可以得出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在500笔(含)至800笔。
(2)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数量。全面统计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数量,将各营业机构按临柜人员数量进行排序,最多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数量为24人,为了更好的分析不同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数量情况,将其人为分为5个档次进行对比,其中临柜人员数量为0-4人(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55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16.22%,临柜人员数量为5-7人(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160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47.21%,临柜人员数量为8-10人(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101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29.79%,临柜人员数量为11-13人(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14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4,13%,临柜人员数量为13人以上的营业机构数量为9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2.65%。根据数据可以得出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将近一半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数量为5-7人(含)。
(3)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根据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和“临柜人员数量”计算出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全行平均数为151笔,人/天。为了更好的分析不同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情况,将其人为分为5个档次进行对比,其中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为0-60笔(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7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2.06%,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为60-120笔(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54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15.93%。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为120-180笔(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197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58.12%,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为180-240笔(含)的营业机构数量为68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20.06%,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为240笔以上的营业机构数量为13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3.83%。可以看出,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营业机构数量在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全行平均数点达到最高点,并且形成相对集中在此点周围的对称形态。
(4)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标准业务量占比。将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除以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全行平均数,得出各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标准业务量占比,用以对比不同营业机构柜面工作压力。为了更好的分析不同营业机构临柜人员标准业务量占比情况,假定柜面工作强度达到临柜人员人均标准业务量全行平均数的80%(含)—120%(含)为正常水平,低于80%为柜面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高于120%为柜面工作压力过大。其中临柜人员标准业务量占比低于80%的营业机构数量为67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19.76%,临柜人员标准业务量占比高于120%的营业机构数量为77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22.71%,临柜人员标准业务量占比在80%(含)—120%(含)正常水平值范围的营业机构数量为195家。占全部营业机构的57.52%。
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近60%的营业机构柜面工作压力正常,但存在67家营业机构柜面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同时存在77家营业机构柜面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
(三)柜面劳动组合人员配置方案
1.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1100笔(含)以上的营业机构。
临柜岗位编制一般应为14至17人左右,其中后台综合柜员2名,低柜柜员2至3名,高柜柜员10至12名。日均标准业务量大于1200笔的,每增加100笔业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名临柜人员:同时可根据特有的复杂业务种类,每类复杂业务增设1至2名临柜人员。
2.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900笔(含)至1100笔的营业机构。
临柜岗位编制一般应为12至14人,其中后台综合柜员2名,低柜柜员2名,高柜柜员8至10名。可根据特有的复杂业务种类,每类复杂业务增设1至2名临柜人员。
3.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600笔(含)至900笔的营业机构。
临柜岗位编制一般应为7至10人,其中后台综合柜员1名,低柜柜员1至2名,高柜柜员5至7名。可根据特有的复杂业务种类,每类复杂业务增设1至2名临柜人员。
4.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400笔(含)至600笔的营业机构。
临柜岗位编制一般应为5至8人,其中后台综合柜员1名,高柜柜员4至7名。可根据特有的复杂业务种类,每类复杂业务增设1至2名临柜人员。
5.临柜人员日均标准业务量400笔以下的营业机构。
临柜岗位最低配置为5人,均为高柜柜员,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1至2名低柜柜员。
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台集中作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一)后台集中作业弹性工作制与联动工作制
1.引入弹性工作制的理念。
部分后台集中业务受经济时段影响波动较大,产生了每日业务量不均衡,波峰波谷间落差较大的问题。例如,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某后台集中业务高峰时段出现在上午10:00-12:00和下午15:00-17:00:另一种后台集中业务峰值为16000笔/日,而业务最少时为5000笔/日,之间相差3倍。同时,部分后台集中业务时效性要求强,形成每日处理时限内工作紧张而处理时限外相对轻松的现象。为此,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尝试采用了弹性工作方式,在保证合理工作时限的基础上,采用不限于固定工作时间的工作模式,引入“业务分缓急、时间分早晚”的灵活工作方式。通过建立业务流程模型,划分业务阶段,前一环节业务工作人员先于后一环节业务工作人员投入工作,为后续阶段做好准备;对时效性较强的业务,通过业务量统计分析,对历史同期数据、上期数据、同业数据等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模拟测算业务量分布图,制定相应工作时间方案。对于高业务量工作日,采用提早上班、压缩午休时间、提早下班的工作方案延长时限内业务处理时间;对于业务流程模型后环节的业务,采用推迟上班、下班时间的方式避免前松后紧的工作状态,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2.建立多团队“联合作战”的工作模式,缓解后台集中作业人员紧张的状态。
从单个团队来看,由于业务种类的不同,每天在不同时段形成较有规律的业务量波峰、波谷现象,造成不同团队在不同时段的忙闲不均,但是也为人员的错峰安排、调剂使用创造了可能。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有限度的打破后台人员的团队界限,通过对各个后台作业团队作业规律的观察,根据业务时限不同的特点,在保证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的基础上,将后台作业工作划分为三类,分别进行人员在不同团队之间调剂使用,尽量做到“人尽其用”。第一类为高时限性业务,要求即时进行处理。对于这类高时限要求业务,联合多个团队共同在业务峰值期间进行处理,业务处理完毕后再进行各自团队工作;第二类为阶段性业务。业务高峰期内,各团队联合集中处理阶段性工作;第三类为低时限业务,对于此类业务一般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利用各业务团队的“空闲期”进行处理,从而平滑业务强度。
3.通过提高电子化水平,加快业务处理速度,为相对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提供支持。
目前,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使用多套后台集中作业系统,包括自主开发系统和购买的社会化服务商系统,各系统建立初期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每套系统都有较为独立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系统资源、空间资源的浪费。为了有效解决多系统组合和不同系统间用户切换不便的问题,提出整合修改方案。系统改进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资源共享、数据互通。二是提高数据自动识别提取,减少人工录入。三是切片分解,为引入外包服务提供基础。具体措施方面,提高系统界面友好度,减少操作失误可能;实现不同系统间同一台PC机用户的无障碍多向切换,提高系统切换效率,便于操作员用户名及密码的管理;建立系统差错记录机制,对后台集中作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系统问题进行及时记录与取证,为与系统提供方共同改进功能提供依据;完善系统自动限时升级改造功能,快速降低因系统问题或系统漏洞和人为操作所带来的系统安全隐患。
4.优化运营业务处理流程,完善已相对成熟的集中作业处理项目操作流程,最大限度提高劳动效率。
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对集中作业项目的流程进行重新审视,根据风险控制的完善程度,优化操作方式,剔除流程中过期和赘余的环节,在保证业务安全的基础上,使各环节达到阶段性最优,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根据业务处理人员的忙、闲状态,及时、合理的对各业务处理人员进行调配,根据每日各项业务量的实际情况,快速作出准确的人员配置方案,动态调整各环节工作人员数量,在不违反“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下,将部分业务处理人员充实到时效性较强和业务处理量较大的工作中。
5.做好外部协调及内部沟通工作。
为了有效提高运营管理后台集中作业人员使用效率,样本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与人民银行、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其他外部机构协调沟通,争取在政策、技术上的支持,采取相应的手段,做到提前一日或每日工作开始前,详细掌握当日业务处理实际数量,以便尽早合理安排工作开始时间及作业人员配置。同时,通过部内联络网及时短信通知每位后台集中处理人员工作安排及业务处理开始时间,便于合理安排各自工作时间,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后台集中作业风险防控对策
1.将后台集中作业纳入分行集中监管。
通过季度监管手段对后台集中作业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明确监管方案,安排专职监管人员,全面检查与实时监管相结合。防范由于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2.引入多层次联合检查模式。
改变原有上级检查下级和平级互查的模式,组织支行、营业机构相关人员对分行后台集中作业进行专项检查,便于发现过去从未被发现的问题。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制度,避免内部审计的非独立性所产生的影响,并可借鉴国内外同业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掌握国内外领先同业的运营方式,消除经验壁垒。
3.建立问题差错周知制度。
对于运营管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操作失误和业务处理不规范的情况,及时对各种情况进行纪录、统计,定期召开业务差错分析会议,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找出问题根源,将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阶段,有效防控安全隐患,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
4.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增强队伍人员的素质和活力,促进工作履职,发挥监管人员在推进基层创建活动及网点合规操作中的推进作用,提升柜面业务运行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建立有效的人员准入、培训、晋级、考核机制,将责任心强、专业素质扎实的人员充实到后台集中作业人员队伍,确保运营管理安全高效运作。
篇4
【关键词】BIM;商业地产;运维管理;应用研究
【引言】BIM技术从传统的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和建设阶段,为项目的高效合理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到如今已经更多的应用于商业地产项目的运维管理中。商业由于长期人群密度高和设备的高负荷运行,经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何能快速找到问题的所在并尽快解决,是每一个商业运营企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应用于商业地产运维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BIM的概念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简称,即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以建筑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并对相关细部结构、设备布置、性能指标、造价成本等进行分析,实时反映项目内部各个部位的状况,具有为决策者提供直观依据的作用。
二、BIM的特点
1、可视性
传统的商业运维管理,需要通过大量的商管和物业人员在现场进行巡逻,经常对各种设备和物质进行维护和检修。特别是当某些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根本就无从知道具体是哪个部位出现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找,效率极低。而在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应用模式下,可以一目了然的显示出哪个位置出现问题,定点对其进行修理,达到高效快捷的目的。
2、智能性
在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应用模式下,整个商业部分的施工图纸和设备、管道的分布情况全部输入在电脑中,它可以自动监控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商业整体的人流量和平面布置情况。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显示出各个需要的数据指标(如热工性能、设备的温控情况等)。只要是我们需要的数据,都可以通过软件来直观的找到,并提前预告各处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提醒商管人员提前进行控制。
3、高效性
与传统的数据查找模式相比,它提前将整个商场的运营平面和图纸等传输进电脑。通过三维建模的方式,可以直观的显示每一个设备存放位置、整体平面布置情况、人流量的显示、各处性能指标的运行情况等。为各种突发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数据支持。
三、BIM在商业运维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故障分析可视化
在商场里,各设备由于长期的高负荷运行,经过一定时期后会出现各种问题。比较常见的如空调管道不严密导致制冷效果不佳、线路老化导致部分区域经常断电、某些耗电大的店铺集中使用大功率导致电压跳闸、消防设施损坏等。出现问题时,通常都需要采取保修、处理、查找图纸和问题来源、制定方案到处理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有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对商户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而且有时由于线路都已经封闭,很难找出故障的具置。
因此,在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应用模式下,可以采取3D建模的方式,将整个商业的运行情况与软件进行联动。一旦某些部位出现问题,在软件中就能及时的反映,并清晰的标示出其部位,便于维修人员针对性的进行处理,迅速解决问题。
2、隐蔽管线和设备的管理
现今的建筑工程中,管线大部分都是暗埋设在结构墙体或者天花吊顶内,而且施工企业在施工时,没有完全按照设计图纸的走向,具有太多的随意性。当施工单位和开发商的工程管理人员撤离后,开发商将商场移交给物业管理公司和商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这部分工程维修人员没有参与工程建设,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管线的埋设情况,更不用说后期进场的小商户。因此经常会出现商户在装修时破坏了公共部位的管线,或者将一些不能砸的墙体砸坏,更有甚者破坏了整个大楼的高压线路和天然气管道的埋设,引起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
这种时候,BIM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对各种管线的实际埋设情况进行清晰的描述,指导商户的装修,显示哪些部位可以拆改,哪些位置是不能触碰的。同时对于已经拆改的部位及时在软件中进行更新,实时将现场实际情况与电脑进行同步,确保管线和设备信息的完整和实效性。
3、公共安全管理的应用
商场作为人们活动的公共聚集场所,其安全管理要求非常高,最直接的就是人流的疏散和消防火灾等的应急处理。在传统模式下,都是发生了火灾之后,再来进行处理和人流的疏散。而在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应用模式下,可以提前进行预防、报警和及时的处理。
还是以消防火灾为例,一旦某些区域有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隐患,它可以通过烟感和温感传输来的信号进行快速的分析,分析是否有必要对其提前处理。一旦真正发生火灾,它可以及时显示出具体火灾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同时周边人群数量的多少、最近的消防疏散口的部位以及附近的工作人员有多少,最近的消防灭火设备的分布位置等。这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做好最合理化的处理办法,调动最近最有效的人员,采取最短的距离,拿到最实用的工具,将火势给予熄灭,并对人群进行疏散,减少伤亡。这比传统的找图纸确定位置,再来制定处理方案高效的多,效果也更加明显。
4、能耗数据分析
商场通常水、电、空调和天然气等都是由商管公司统一控制和安排的,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多商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其实是不够的,很多时候,长期将各设备处于高强度的运行负荷下,造成较大的浪费。如中央空调长时间的开放,在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后,也无人关掉,造成一种过度制冷的情况。
通过BIM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日常能源管理监控变得更加方便。通过安装具有传感功能的电表、水表、煤气表后,可以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初步分析、定时定点上传等基本功能,并具有较强的扩展性。系统还可以实现室内温湿度的远程监测,分析房间内的实时温湿度变化,配合节能运行管理。在管理系统中可以及时收集所有能源信息,并且通过开发的能源管理功能模块,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自动统计分析,比如各区域,各户主的每日用电量,每周用电量等,并对异常能源使用情况进行警告或者标识。
【结语】商业地产的运营维护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在做好公共设备维护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也要为广大商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商业管理公司应该更加深入的将BIM技术应用到后期的运维管理中,为广大的顾客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购物休闲环境,才能将商业经营的更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营运资金;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36
[中图分类号]F275;F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2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进入了寒冬,作为处于煤炭行业下游的销售商,在目前的经营形势下更要注重营运资金的风险及管理。营运资金风险是指因营运资金不足等原因给公司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营运资金不足,就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营运资金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通常情况下,煤炭商贸业务事前垫付的资金根据经营活动需要依次经过“货币资金―预付购煤资金―库存煤占用资金―应收客户煤款资金―货币资金”这几个过程,预付购煤资金、库存煤资金、应收客户煤款资金回归到货币资金的转化需视竞争情况而定,销售实现并收到销售煤款时才能使公司完成资金循环,而对公司来说,事前的资金管理不可能绝对保证准确无误,营运资金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复杂多变,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中,特别是客户对煤炭需求量大大减少的情况下,为开辟市场、做大销售业绩公司往往把赊销政策放宽,放松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造成资金被占用、坏账损失加大,加之外界偶发因素,营运资金风险的存在有其客观性。
营运资金风险是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现金风险,公司持有现金不足,不能及时抓住更好的获利机会,商机稍纵即逝,有好的项目时为筹集资金去银行贷款或票据贴现时又要付出额外费用;二是变现风险,由于煤炭销售不畅,导致煤炭积压,库存增加,占用资金不能及时变现,仓储管理成本加大;三是应收账款风险,为提高经营业绩开始大量赊销,为下游客户垫付资金,货款不能及时收回或超过预期还不能确认是否能收回,导致坏账风险,同时,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催促应收款项,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成本不断加大;四是流动性风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不合理,一方面应收账款与存货所占比率过大,公司日常支付能力差、偿债能力低,另一方面,没有将公司的正常营运资金用在经营中,而是将其投入到建设煤炭仓储基地,购置大量固定资产等长期项目中,而购置的长期资产项目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见到收益,现金流入滞后,造成公司营运资金不足。
在现实经济过程中,许多时候是由于管理原因导致营运资金风险或风险的恶化。一是公司经营目标与财务能力不协调。出于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渴求,公司往往热衷于做大做强,容易产生激进行为。如长期投资过快过大,挤占营运资金,造成原有经营规模资金吃紧,新上投资项目产生效益需要时间,这样以来资产流动性大大减弱。二是为开辟市场、做大销售业绩把赊销政策放宽,放松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造成资金被占用、坏账损失加大。三是缺乏对风险与收益的适度权衡。公司一味追求当前利益,如果忽视风险与收益的理性思考,缺乏统筹考虑,极易导致过度运用流动负债,频繁举新债还旧债来维持日常经营,负债偿还周期短,对现金的需要愈来愈迫切、资金越来越紧张。四是财务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非协调性。由于公司职能的分工,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情况可能分布在财务、运力协调、经营管理等不同部门,且各种信息存在着不同步性,而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就可能导致营运资金风险,如存货过多或过少、针对性的策略不及时,不能将煤炭价格、同业销售竞争等信息快速反映到财务上来,财务运作就可能会反应滞后,在资金结算、商业信用等政策上就可能缺乏实效性,造成营运资金周转缓慢、低效。
篇6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 零售商 第三方物流
为了提高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也应运而生。VMI作为一种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在生产商、零售商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内涵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是以供应链环境为基础,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
供应商管理库存被认为是一种降低库存及提高客服水平的高级管理模式。它打破了以往传统库存的各自为政、缺乏信息沟通和共享的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商和零售商达到双赢。在这种库存管理策略下,由供应商完全管理零售商的库存,根据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做出补货和库存水平决策,这样零售商库存便不会出现存货积压的状况,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对于供应商而言,可以根据零售商的库存需要调整生产、运输、补货和库存管理,使相关总成本下降。
二、零售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优势
(一)有效地抑制“牛鞭效应”
供应链上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即零售商向供应商订货量的方差会大于其向顾客销售量的方差。并且这种波动会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不断地扩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牛鞭效应”。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来自供应商、零售商、顾客等所有成员,并沿着供应链逐级传播。供应商可能由于生产故障或运输延迟而耽误交货,导致零售商建立一定的安全库存。零售商供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反过来,不确定的顾客需求又逆着供应链逐渐向上游传播,形成了不确定性循环。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下,由供应商完全管理零售商的库存。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零售商的库存信息,并做出快速响应,从而削弱供应链需求波动逐级放大的“牛鞭效应”,减少零售商的安全库存。
(二)降低供需双方的成本
供应商管理库存采用由供应商完全管理零售商库存的模式,使库存信息透明化,降低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减少了供应链中的需求扭曲现象。保证供应商及时、准确地响应零售商的库存需求,减少其安全库存,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创造了条件。供应商也可以通过掌握零售商的库存调整其生产、运输、补货和库存管理,减少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降低相关总成本。
(三)提高双方合作的稳定性
供应商管理库存建立在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管理的基础上,以双方合作伙伴关系为前提,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库存作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协调纽带,可以暴露供应链管理中的缺陷,为改进管理提供了依据。因此双方建立的合作关系是长期的,不会轻易改变,从而提高了双方合作的稳定性。
(四)加速资金和存货周转,提高客服水平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下供应商可以快速响应下游的需求信息,提高存货周转率,加速资金运作。同时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
三、供应商管理库存在零售业中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设施条件不足,投入风险大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需要运用MPR Ⅱ、ERP 等一些内部集成软件,而这些软件还未在国内全部普及,不具备安全快捷的通讯方式。同时购入这些软件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将对企业造成极大的财务压力。由于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在国内实施并不成熟,一旦运作失败,将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特别对于中小型供应商和零售商而言,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潜在风险。
(二)双方很难达到完全信任
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条件是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互信,达到信息共享,利用优势互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然而在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难免会有企业通过这种模式恶意泄露对方的相关信息。零售商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共享自己的库存水平、销售预测、销售情况等信息,这就给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造成严重的困难。
(三)双方利益难以协调
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中,由供应商完全管理零售商库存,增加了大量库存管理工作,必然造成供应商库存管理成本增加。而零售商处于销售链的终端,掌握着大部分好处。供应商管理库存实现的效益对于零售商库存方面能够在短时间内体现,而对于供应商而言,则需要在长时间内才能实现效益。因此在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初期,对于供应商不利。只有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才能顺利实施。
四、供应商管理库存在零售业中实施的建议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是最先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近年来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开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了充足发展,至今已服务于我国多个行业,并已开始进入零售行业。
第三方物流是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是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企业提供所有或者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包括物流系统设计、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海关、信息管理、业务咨询、价格谈判等。
(二)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库存管理运作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由第三方物流作为供方和需方信息的枢纽站,负责库存信息的采集及管理。供应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之间应签订相关协议,如保密协议、自动补货协议等,保证各方的利益。首先由零售商将销售信息和库存结余等情况传送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自己的库存情况报告给供应商,供应商再根据这些信息发货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最后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将货物发送给零售商。
整个运作过程中,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库存管理的相关设施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为供应商和零售商共同服务,产生的费用由供应商和零售商共同承担。
(三)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
1、相关设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减少投入风险
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从事多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服务,通过收取服务费获得利润。由于相关库存管理设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为供应商和零售商减少了初期资金投入压力。用于库存管理系统的MPR Ⅱ、ERP 等一些内部集成软件也可用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其他类别的服务,即使库存管理系统运作失败,也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减少了投入风险。
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可以减少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冲突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完全由供应商管理零售商库存,很容易造成“卖方寄存”的误解,容易引起供需双方的潜在冲突。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库存管理模式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库存信息管理,可以很好地消除这种误解。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为双方服务,由双方共同负担费用,在利益分配方面的冲突也能得到缓解。
3、减少双方的工作量,可以集中发展核心业务
由于大量库存管理工作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供应商和零售商都可以减少工作量,集中力量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结束语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我国供应链环境下一种高级的库存管理模式,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由于受到很多现有条件的限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在零售业特别是中小零售业中的实施并不普遍,其具体运作和管理模式还有待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库存管理模式将会在零售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①张戈.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及其改进方式探讨[J].中国商贸,2010(2)
②杨娟. 浅谈供应商管理库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4)
③闫龙虎. 试论我国零售业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问题[J].经管空间,2010(1)
④陈媛媛. 以零售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J].物流科技,2011(6)
⑤刘北林. 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策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⑥许晓东,张显萍.第三方物流运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农业企业 供应链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能促进企业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业企业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透视,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着眼点。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文献。
1.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相关文献。Kenneth(1981)对五大类营运资金的主要战略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首次提出与战略相结合的永久性营运资金概念。Andrew(2005)指出实务中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要将企业组织内部营运资金的驱动力与外部商I和市场环境结合起来考虑。Wadhwa等(2006)认为通过供应链上的横向合作可以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缩短订货期,从而使制造商和零售商都获得节约营运资金的好处。David(2010)在一份对亚太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服务外包供应商、技术提供商和金融机构等企业伙伴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相关文献。对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研究,国外学者最先开始对单项流动资产管理效率进行评价。Richard等(1980)首次提出企业应当采用现金周转期指标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该指标衡量了营运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而Gentry等(1990)认为现金周转期仅仅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周转期简单相加,无法反映出企业处在不同时期的营运资金周转情况,因此他们结合各项目权重后提出了加权现金周转期模型。Shin和Soenen(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作为衡量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指标,与现金周期指标相比,净营业周期指标用销售额代替了销售成本。Jeng-Ren Chiou等(2006)以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营运资金需求和净流动性余额两个指标作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替代变量,并证明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对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重要影响。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替代指标,如净商业周期指标、综合流动性指标等。
(二)国内相关文献。
1.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我国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王金梁(2004)认为企业生产条件、经营状况、产品销售状况、结算方式等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宫丽静(2008)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因素,并指出应收账款质量、供应商规模、供应商信用和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郭晓莎(2010)认为供应链的有效协同对供应链中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韩建新(2013)对2007―2009年制造业企业实施ERP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选择合适的ERP并合理运营与把控,确实对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带来了帮助。曹志鹏和李倩(2014)对沪深两市57家钢铁企业2010―2012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供应链融资结构对资金密集型钢铁企业营运资金效率提升影响显著。
2.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相关文献。针对如何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问题,郁国建(2000)提出用购销周转率来考核,并认为一个综合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杨雄胜等(2000)认为现有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评价指标应由应收账款平均账龄和逾期率指标代替才能更好地反映应收账款在营运资金中的重要地位。王竹泉和马广林(2005)提出应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有机结合。王竹泉等(2007)将国内外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现金周转期和渠道理论相结合,提出“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评价指标。徐扬等(2012)结合价值链管理理论,按销循环原理构建了新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框架,并提出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管理的建议。
综上,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各有千秋,且研究视角开始从企业个体角度转向供应链角度,但现有研究刚刚起步,对不同行业的供应链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及其效率的探讨较少,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主要由营运资金周转速度来衡量,在营业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高,营运资金占用量越少,在一定程度上,越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的机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具体评价指标,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了王竹泉等(2007)提出的营运资金渠道管理理论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采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360/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业收入/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营业收入/(原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
(二)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供应链影响因素分析。供应链是围绕特定的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根据产品生产阶段,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供应链的结构如图1所示。供应链管理是把企业看成一个供应商――企业――客户的链条管理,企业要从整体上管理营运资金,必须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结合起来。
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离不开供应商、客户、关联方这些外部因素,也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息息相关。因此,对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占用供应链上资金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所谓占用供应链上资金,表现在企业对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资金的占用,企业向上游供应商更多地采用赊购商品的形式,尽可能地延迟付款时间,对下游客户则采取提前收取部分甚至全部货款的方式,加快资金回流。这些对供应链上下游资金的占用属于企业间商业信用的表现,是一种供应链融资行为,这部分资金通常包括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其他应付款。以2014年度农业上市公司为例,这四部分资金总和占到企业流动资产总和的30%,占总资产的14%,因此不难看出,上述几部分资金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减变动很可能对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它们的存在也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了企业对自有营运资金的占用,即对供应链商业信用的利用将使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供应链信用利用度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相关。
2.企业供应商集中程度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倾向于减少供应商数量,并加强对现有供应商的管理,力图降低原材料成本,缩短供应时间。但过少的供应商数量或者过高的供应商集中度意味着对供应商的依赖,这种依赖可能会降低企业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则借此抬高供应价格或提出其他苛刻的供货条件,难免会降低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效率。而当企业拥有多家供应商时,来自每处供应商的采购量只占总采购量的一小部分,此时企业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度降低,自身的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强,可以要求以较低的价格通过赊购的方式获得稳定供应,从而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特别是对产品周期相对较长的农业企业来说,较为分散的供应商集中度使得它们可以从容地“货比三家”,在与供应商的洽谈中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并且在有必要更换供应商时,面临的转移机会成本也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货风险,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据此,本文提出:
假O2: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负相关。
3.关联方占用企业资金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很多上市公司为大集团公司下的子公司,且在同一供应链(行业)中,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联方,这些关联方对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占用现象。以2015年度农业上市公司为例,关联方数量最多的亚盛实业有48家关联方,被占资金数额最大的则是中水渔业的1.68亿元,表现为对关联方的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和其他应收款的期末余额。关联方占用资金常常存在金额较大、拖欠期较长等现象,而且还款时常采用转让股权、债权、实物资产及其他非现金方式抵债,使得企业资产质量大打折扣,资本结构恶化,并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下降,进而使得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率降低。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3:关联方资金占用度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负相关。
4.企业存货周转速度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不仅受企业外部供应链的影响,与企业内部的存货周转速度也紧密相关,在企业的营运资金各项目当中,存货占有非常高的比重,以2013年度农业上市公司为例,企业总体的平均存货余额占流动资产平均额的48%,并且超过了当年企业营运资金的平均值,可见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高低也很可能影响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高。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4:存货周转率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基于上述假设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选定2010―2015年沪深两市农林牧渔业板块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样本选择过程中有如下考虑:(1)剔除ST板块公司;(2)剔除少量数据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特别异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最终在44家农业上市公司中剔除了景谷林业、香梨股份、温氏股份等公司,选择了31家上市公司6年总计 186个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变量与模型。
1.变量设计。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为研究供应链上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借鉴了王竹泉等(2007)的营运资金渠道管理理论,以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作为因变量来反映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自变量包括供应链信用利用度、供应商集中度、关联方资金占用度及存货周转率,控制变量为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及每股收益。具体变量指标见表1。
2.模型设计。根据研究假设和设计的变量,构建模型如下:
OWCRa=β0+β1ChainCr+β2SupRa+β3Occup+β4InvRa+β5DARa+β6OCFPS+β7EPS+ε (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1.描述性统计及分析。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的因变量、各自变量及控制变量指标作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因变量OWCRa的均值约为2.64,即样本公司的营运资金每年周转2.64次,该变量的标准差数值较大,接近2.96,可见同一行业不同样本公司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差异较大。四个自变量的标准差均不大,说明不同样本公司间这四个指标的差异相对较小,变量Occup的最小值为0,是因为有样本公司如神农基因、星河生物等部分年份披露的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数为0。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到控制变量的描述性概况,它们的标准差相对因变量OWCRa的来说要小得多。
2.相关性分析。下页表3为本模型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供应链信用利用度(ChainCr)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OWCRa)的相关性最大,这也验证了从供应链角度研究企业营运资金周转率的必要性。存货周转率(InvRa)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OWCRa)的相关性也很显著,印证了前文“存货周转率对营运资金管理影响较大”的理论分析。同时,其他变量间也不存在自相关的现象。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回归模型汇总及回归结果见下页表4、表5。从表4可以看出回归模型在整体上还是比较显著的,可决系数R2=0.648,模型拟合度可接受。F=46.752,Sig=0.000
(三)实证结论及分析。
1.供应链信用利用度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利用供应链融资的程度越高,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就越低,假设1未能通过。原因可能在于农业企业对下游客户的资金占用(如预收账款、应付账款)转为了存货等形式,使得从供应链上积累的资金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从前文对农业企业存货状况的分析来看,农业企业存货比例大这一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林业及种植业的部分农业企业,存货比重大而周转率又不高,拖累了自身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供应商集中度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这表明农业企业的供应商越集中,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低,结果支持了假设2。这可能与农业企业的行业特征有关,以养殖业企业为例,当其面临的供应商为数量众多且相对分散的养殖户、小作坊时,企业作为大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压低采购价格或通过赊购方式获得供应,同时更换供应商的机会成本也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货风险,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3.关联方资金占用度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这说明,农业企业被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程度越严重,其I运资金管理效率越低,支持了假设3。与前述两个自变量相比,关联方资金占用度对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4.存货周转率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相关。这一结果意味着农业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高,支持了假设4。这也验证了当前农业企业去库存、提高存货周转速度的迫切性。
另外,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每股收益对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与营运资金周转率正相关,企业运用财务杠杆可以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农业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越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低;每股收益与营运资金周转率正相关,说明收益越高的企业有较高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供应链各环节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农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对供应链信用的利用、供应商的集中程度、关联方占用企业资金以及农业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这四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产生影响,这一结果也对从供应链视角研究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必要性提供了佐证。
2.农业企业利用供应链信用未能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对外部供应链信用的利用节约了自有资金,但其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并未因此得到提升,反而还受到拖累,这是因为农业企业生产周期较长,存货周转速度受自然因素和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加快,从而影响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
3.农业企业加强关联方、供应商及存货管理可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减少关联方占用资金可以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加快自身资金回流,使得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农业企业在面对数量分散的供应商时有较高的议价能力及较低的转移成本,可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对占营运资金比重过高的存货加强管理,提升其周转速度,可以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
(二)建议。本文针对实证分析的结论,从供应链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推进供应链融资,建设供应链融资信息共享平台。目前,供应链融资仍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金融业务,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推动供应链融资的同时,农业企业还应注重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实时沟通,避免因融资过度引发客户及供应商的不满或因信息不畅导致不必要的资源占用和浪费,给营运资金管理带来副作用。
2.确定合适的供应商,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优势加强存货管理。农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需求确定供应商,并谋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双方优势资源在生产经营中的良好契合,同时配合以存货结构优化等措施,按供应链环节将存货管理细分为原材料管理、在产品管理、产成品管理等,并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库存和订单制定合理的采购及生产计划,根据政策指引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达到降低存货成本和数量以及节约资金的效果。
3.加强和关联方的沟通与合作,严控大股东资金占用现象。农业企业在与关联方发生正常往来的同时,还应当保持对自身资金链的敏感度,避免资金被大股东过度侵占,并积极通过集团督促协调、与关联方及时沟通、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监督等手段,推动所占资金的及时偿还,在谋求供应链全局发展的同时,将其对自身的负作用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Kenneth P N.The Strategic Determinants of Working Capital:A Product-1ine Perspective [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81,(3):207-219.
[2]Anredw H.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Difficult,but Rewarding[J].Financial Executive,2005,21(4):52-53.
[3]Wadhwa S,Kanda A,Bhoon K S,et al.Impact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on Customer Service Level and Working Capita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6,7(12):27-35.
[4]DAVID M K.Working It Out:The 2010 Working Capital Score card[J].CFO Magazine,2010:41-43.
[5]Richards V D,Laughlin E J.A Cash Conversion Cycle Approach to Liquidity Analysis[J].Financial Management,1980,9(1):32-38.
[6]Gentry J A,Lee H W.A Weighted Cash Conversion Cycle[J].Fm the Journal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0,19(1):90-99.
[7]Shin H H,Soenen L.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 (3):37-45.
[8]Jeng R C,Li C,HAN W W.The Determinan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2006,(9):149-155.
[9]王金梁.析零营运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2):84-86.
[10]宫丽静.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供应链的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08.
[11]郭晓莎,吕素萍.供应链理论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基于苏宁供应链运作的案例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2010.
[12]韩建新.制造企业ERP实施对营运资金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3]曹志鹏,李倩.供应链融资结构对钢铁企业营运资金效率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4,(6):115-118.
[14]郁国建.建立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流通经济,2000,(3):46-48.
[15]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0,(4):47-51.
[16]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17]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篇8
一、泰安道五大院商业运营及街区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城市转型,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建设
城市名片的特色商业街区开发,是天津城市建设转型的一个代表。规划建设泰安道五大院项目,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加快城市主中心建设、推动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充分挖掘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载体功能、发展楼宇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泰安道地区历史遗存丰富,绿化环境良好,但现状使用功能以行政办公为主,大量宝贵的历史建筑和环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此次开发改造把功能开发放在主要位置,坚持市场运作,同步谋划好建设和业态,着力打造质量安全的示范工程,文明施工的样板工程,现代服务业的亮点工程,使历史街区重新焕发新的色彩。如今新建的泰安道五大院成功由“政治中心”转型为“经济中心”,更好地落实空间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适应了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该地区的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2.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
特色商业街区不仅是城市资产的价值,更是城市更新的种子,是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及楼宇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建成后的五大院,遵循城市文脉,融合内敛、精致、高雅的建筑特点,同时与津湾广场、新意街功能互补,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商誉,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泰安道五大院街区的落成,将成为联通南京路、滨江道、小白楼三大商圈的城市物业枢纽,与五大道旅游景区彼此呼应,形成商圈联动、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3.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
五大院以保护为本,按照“修旧如故、恢复原貌、安全使用、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市中心城区运用15处历史性建筑的丰富建筑语汇与文化空间,对城市予以活化,让古典建筑重新焕发生命力,吸引了《》、《寻路》等知名影视剧组和诸多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拍摄,展现了天津精致洋气的城市格调;二是五大院在与周边地区呼应互补的同时,结合传统商业行为,通过功能业态完善,建设特色鲜明的魅力街区,进一步提升区域形象和品位,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合的“城市磁力场”;三是五大院控制建筑体量与高度,富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及新建商业街区与城市园林景观相互协调,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保留街区尺度与形态,成为蕴含城市品位、展示城市建设的新名片和新窗口,赢得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好评,促进了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及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二、泰安道五大院商业运营及街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泰安道五大院商业街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三号院高端公寓,一、二、三号院沿街商业、四号院高端酒店、五号院shopping mall和甲级5A写字楼。泰安道五大院在招商中,按照“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思路,始终围绕高端业态下功夫,坚持建设招商并举,共引进了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服务业项目。项目共66家商铺,引进28家品牌,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占到40%,其中一号院以静态业态为主,二号院以总部办公为主,三号院以品牌旗舰店为主,集中了珠宝名表、服装定制、高端数码等丰富品牌组合,目前所有沿街商铺均已开业投入运营。
综合分析五大院特色商业街区,项目区域位置优良,不可复制,但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及竞争,商业街区运营和管理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市场环境方面。近两年由于市场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国外奢侈品牌商开店计划收缩,富足能力下降;同类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相继出现,与项目形成竞争,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项目的人流和商业氛围,给招商带来竞争和压力;而同时一个街区商业运营本身需要较大的培育成本及较长的培育时间。其次是项目本身因素。五大院项目商业地产运营利润兑现模式单一,在业态合理组合上,丰富度、差异性、互补性不够,注重时尚高端奢侈品牌,餐饮、娱乐场所功能性配置比例少,忽视了一站式购物的要求和市民的认同度。
三、加强泰安道五大院项目商业运营及街区管理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1.统筹协调,加强项目整体商业运营统一规划
由于五大院具有很多特殊性,又处在城市中心城区核心地带,规划性较强,同时保留一定数量的风貌建筑,在很多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和协调管理。按照“政府引导、加强宣传、调整业态、拓展空间、完善配套、强化服务”的方针,明确责任主体,统一制定专业的街区商业运营规划,分阶段加强对商业街区的培育和管理,同时运营方要发挥商业街主体优势,采取产权集中式的统一管理模式,加强对项目功能组合和品牌档次进行把握,加强商业功能的实用性、服务性、便捷性,制定商业运营规范和标准,发动整合更多的公共资源,促进五大院商业运营和管理系统化发展,使商业街区形成独特风格、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气氛,逐步形成人气、商气两旺的局面。
2.加强引导,注重打造项目商业街区文化与特色
泰安道五大院作为天津市中心地带,其承载的不仅是商业功能,更是展示城市个性特色的功能,因此建议在商业运营中,结合历史文化元素与消费群体心理,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融合健康、生态、休闲等商业特色,将街区商业人文环境文脉化、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借助海河观光的特色,打造集合风格化的建筑文化参观路线,全面营造开放式街区。同时注重分析消费心理,明确项目商业定位,充分迎合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感受,加强商业艺术化建设,加强引导性消费,将购物活动变成商业和艺术兼并的特色体验,从而真正打造五大院特色商业街区的历史文化与商业特色。
3.强调整体,注重项目商业整体风格的营造和业态组合
针对五大院项目目前业态较为分散的现状,建议一方面,继续加强酒吧街、珠宝、服饰、餐厅等功能性举措,以客户为导向,与周边商圈进行差异化定位,打造差异化主题,提供高附加值,提高项目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展空间,加强创新业态的聚焦,从而形成潮流中心和信息站的效益,加强文创产品、精致餐饮、特色专卖店以及主题店等服务主导性业态规划,真正将项目打造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饮食等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特色商业街区,满足区域全客层消费者需求。
4.加强宣传,全面打造项目品牌社会责任和品牌导向
从品牌长期建设的角度看,目前五大院品牌内涵不够完整、系统,品牌的核心魅力、品牌的社会责任和品牌导向也还不够清晰。建议加强项目社会责任和品牌导向建设。建立难以复制的独特的项目文化,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合作者,积极引进优质客户和特色客户群,以品牌集群、品牌平台奠定用户对项目的信心,引领口碑,建立起立体、整合的传播,让项目文化成为市场信任的坚强基石;通过探索公共关系和事件营销、社区营销等传播策略相组合,创造持续的传播话题和热点,不断对项目传播信息进行阶段化调试和优化,不断集聚项目的人气,不断增强项目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知名度。
篇9
在我国,农业是国之根本。农业类上市公司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市场化。同时,农业类上市公司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制度进行创新,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营运资金管理包括对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管理。其核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营运资金筹资的管理,包括企业正确预测资金需要量,以及利用商业信誉对借款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对营运资金运用的管理,包括对现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的管理。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对于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推动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不断吸收了国外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来提高自身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力。然而,营运资金管理不善和由此导致的资金短缺和资金效益低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国内企业,因此,研究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我国农业及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一共有47家,因两家数据不完整,本文选定其中的45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2013年的现金比率,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
1.1 现金比率差异大
现金比率是指企业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变现能力。45家平均现金比率1.37,9家公司现金比率超过平均值。其中福建金森、大华农、大康牧业、神农大丰和天山生物的现金比率都在4.05以上。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部分公司现金类资产持有过多,提高了资金成本,降低了资金效益。
1.2 存货周转率较低
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存货每周转1次的所需要的天数。4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存款周转率为3.27次,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为30家,高于平均水平的为15家。意味着只有1/3的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和存货管理水平达到了平均水平。而武昌鱼、福建金森、壹桥苗业、*ST景谷、永安林业、好当家、荃银高科、东方海洋、隆平高科等13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未达到1,标准差为4.257,由此看出大部分公司存货周转率较低,总体差异大。
1.3 应付账款周转率较高
应付账款周转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企业应付账款的周转次数。45家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平均值为14.83次。应付账款周转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有31家,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有14家。这表明31家应付账款比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对在市场上通过商业信誉所得的借款占用率更高,占用了更多的市场资源,但这也表示这31家公司需要关注自身的信用风险。
1.4 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年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周转次数。45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平均值为27.57次。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有30家,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有15家。大康牧业与万向德农的应收账款率分别达到了174和235次。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差异大,大部分公司需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1.5 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和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45家公司标准差为0.59,表明总体差异不大。45家公司的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01,有17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高于平均值,相当于提高了企业自身的资产效益和盈利能力。有28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低于平均水平,需要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
1.6 固定资产周转率较低
固定资产周转率是年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最大值为44,最小值为0.12,标准差为6.67,表明总体差异较大。固定资产周转率低于平均值的公司有31家,表明大部分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速度低于同行业水准,资金效率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少数公司现金持有量不合理,大部分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过低,而少部分应付账款周转率部分过高,流动资产周转率虽总体上差异不大,但只有一小部分公司高于平均值。总体上来说,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提高重视。
2 营运资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企业绩效可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合理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的目的。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评价时,总资产报酬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总资产报酬率为因变量,现金比率、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营运;管理控制问题;改进措施
一、商业银行会计营运中存在的主要管理控制问题
(一)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控制存在疏漏
这类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个别支行的凭证库管理不到位
调查发现,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凭证库保险柜密码损坏已久,并且只有库管员一人凭钥匙开关库门。
2.凭证库管员履职不到位,柜员超量保管重要空白凭证
2013年初,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某凭证库管员将当日调入的若干份人民银行现金支票全部发放给某凭证柜员,截至2013年末,该柜员凭证箱中尚结余人民银行现金支票若干份。截至调查日,在无新调入凭证的情况下,柜员凭证箱中仍然结余人民银行现金支票若干份;2014年初,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某凭证库管员将当日调入的若干份人民银行转账支票全部发放给某柜员,截至调查日,该柜员凭证箱中尚结余人民银行转账支票若干份。业务处理中心也存在相同问题。
3.对从他行购买的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欠规范
(1)表外付出账务处理不及时。前述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向当地人民银行或者其他同业机构办理现金领现业务时,均存在对现金支票表外账务处理时间滞后的情况。例如,2014年初某日,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向当地工商银行领现若干万元,核心账务系统中,系统外领现记账时间为9时45分,而工商银行现金支票的凭证付出时间却为14时06分。
(2)跳号使用重要空白凭证。例如2013年初某日,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某柜员付出人民银行现金支票80至83号;7月初,付出人民银行现金支票84至88号,期间,该柜员分别于5月中和6月末付出人民银行现金支票76号和51号。
(3)没有及时纳入表外科目核算管理。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均委托当地另一家银行现金领解现和资金划拨业务,至2014年9月初,该支行才将从另一家银行购买的现金及转账支票纳入表外科目核算。
(4)凭证柜员对领入的他行支票未在重要空白凭证登记簿上记录。象山支行未设立重要空白凭证记录簿对从工行购买的现金及转账支票的领入和付出使用情况进行明细记载。
(二)对同业账户的管理不规范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同业存放账户管理存在缺失
(1)投融资性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不合规。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为某市某农村合作联社开立了1个投融资账户,不符合商业银行关于“仅允许在省辖分行营业部以上营业机构开立,支行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得作为投融资性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银行”的规定。
(2)对存款银行的核实方式不合规。前述商业银行的某三家支行没有按照总行要求,至少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和上门核实两种方式向存款银行一级法人核实开户意愿的真实性,仅采取上门核实一种方式。
2.存放同业账户管理工作存在欠缺。
(1)每月对账工作欠规范。前述商业银行虽然能够指定专人按月集中核对存放同业本外币账户余额,但是没有通过开户行提供的对账单核对账户的发生额。
(2)存款限额控制不到位。2014年9月初,前述商业银行分别将其两家支行存放同业账户的日均余额限额调整一千多万元、数百万元。调查发现,2014年9月中至10月中的一个月,其中一家支行存放同业账户余额均在限额以上,期间日均余额也超出限额二百多万元。
(3)开立存放同业结算账户没有经过总行审批。2014年4月11日,异地支行某支行撤销原在当地工商银行开立的结算账户,在另一家银行开立了一个结算账户,但是没有经过总行审批。
(三)银行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管理工作存在控制缺陷
前述商业银行空白银行承兑汇票的客户领用分别由业务处理中心、2家地域偏远的市内网点和6家异地支行办理,8家支行又分别所属二级支行开户企业空白银行承兑汇票的客户领用业务;承兑会计确认业务由分行业务处理中心操作,分行的票据贴现业务由基层网点操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1.商业银行没有按照合同要求核实保证金相关信息
前述商业银行业务处理中心会计人员在办理承兑业务时,没有根据合同中保证金的收取要求,核实相应的保证金是否已经收妥,状态是否正常,与系统中录入的信息是否一致。
2.商业银行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办理空白银行承兑汇票的领用
2014年7月某日,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凭证柜员为客户领用空白银行承兑汇票16份,其中的3份空白银行承兑汇票于当日作废注销。
3.商业银行承兑会计确认环节控制不到位
调查发现,前述商业银行业务处理中心在办理承兑会计确认时,仅依据支行传真的银行承兑汇票底卡联和授信发放清单进行操作,底卡联传真件上虽然有签发支行营运主管的签字,但是业务处理中心没有留存支行营运主管的手工签字样本,并且个别支行底卡联传真件上没有营运主管签字。
4.商业银行对机打票据的手工签名管理存在欠缺
(1)没有对机打票据的手工签名与预留签字样本进行核对。业务处理中心办理承兑业务时,没有将机打票据上的经办柜员和印章管理员的手工签名与预留签字样本进行核对。
(2)个别支行机动人员没有在承兑机构预留签字样本。例如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没有将印章机动人员的手工签名在业务处理中心预留签字样本。
5.商业银行没有告知承兑行银行承兑汇票已经贴现的信息
调查发现,前述商业银行的8家支行在办理他行票据贴现业务时,均没有按照规定向承兑行告知本行贴现情况。
6.商业银行对承兑申请人预留印鉴的核验控制存在缺失
(1)到期承兑付款时的印鉴重合度偏低,并且没有找到防伪图码。例如2014年7月下旬,业务处理中心解付某编号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票据上预留印鉴核验时的重合度分别为45.2%、45.9%,并且没有找到防伪图码。
(2)签发时银承票据上的印鉴重合度过低。例如2014年9月末,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为开户企业某集团有限公司签发某编号的承兑汇票,预留印鉴的重合度分别为36.2%、10%;当日,前述商业银行的另一支行为开户企业某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办理的70笔银承业务,印鉴核验时强制通过23笔,其中,有8笔印鉴重合度在50%以下。
(四)对监管账户的管理控制存在缺失
2011年12月份以来,前述商业银行的19家支行陆续开立了37个预售资金、项目资金、投资资金和募集资金等监管账户。调查发现,该商业银行在办理账户监管业务中,没有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没有按照监管协议约定履行监督义务,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1.没有落实检查监督管理要求
前述商业银行自开办此项业务以来,业务管理部T尚未对业务进行检查监督,风险监督措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没有严格履行审批制度和制定操作流程
前述商业银行没有根据监管协议及实际情况制定业务操作实施细则,业务管理部门没有对账户监管业务的准入、监管内容、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批,没有对业务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3.签订协议中的要素填写不规范
(1)监管金额有误。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与某省某建设集团某投资有限公司、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募集资金三方监管协议中填写的2014年3月末专户余额为一千多万元,而核心系统中的账户余额为一万多万元。
(2)监管要素填写不完整。前述商业银行某支行与某市城市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甲方)、某市某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乙方)签订的《机场路快速干道与某高速互通立交工程资金监管协议书》中没有填写监管专户名称和账号;某支行与某半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某市某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签订《预售资金监管协议》、某支行与某市某房产开发有限公司、某市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签订的《预售资金监管协议》以及某支行与某市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某市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签订的《银行共管账户业务监管协议》均没有填写专户账号,容易产生法律风险。
二、改进商业银行会计营运中管理控制问题的措施
(一)总体思路
1.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有关会计基础规范以及重要空白凭证管理有关办法的要求,加强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从流程控制角度减少会计操作的风险。
2.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有关存放同业账户管理规定以及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有关通知的要求办理存放同业及同业存放账户业务,加强对同业账户的管理和控制,切实防范会计操作风险。
3.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票据业务手册以及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的相关规定办理票据业务,加强对票据业务的日常监控和管理工作,对具有潜在风险的业务环节应该予以充分关注并加以控制。
4.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账户监管业务的管理和控制,及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切实按照监管协议约定履行监督义务,防范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具体措施
1.商业银行督促相关支行将柜员超量凭证上缴至凭证库,加强对他行领入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凭证库管员切实履行职责,凭证柜员按需领取凭证。
2.商业银行要求各异地支行加强业务流程时效性监督,确保相关表外付出账务处理及时性,商业银行支行设立重要空白凭证记录簿并对从别行购买的现金及转账支票的领入和付出使用情况进行明细记载,责成相关支行营运主管加强柜面业务监督,指导柜员按要求使用凭证,防止跳号使用重要空白凭证问题的再度发生。
3.商业银行支行更换凭证库保险柜,由库管员与会计主管负责双人开关库门,同业存放账户开户支行已经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发送查询,对存款人开户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4.商业银行支行存在的存款限额控制不到位的问题,应该重新向总行申请变更同业账户日均余额,指定专人按月集中通过开户行提供的对账单核对账户的发生额和本外币账户余额。
5.商业银行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的核实,确保保证金已经全部收妥无误,要求营运主管加强对柜面办理空白银承领用业务的监控,确保按照需求领用。
6.商业银行营运管理部将重新梳理相关异地支行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会计确认环节,通过制定相关业务操作管理办法,对异地支行银承业务逐步实行支行确认、分行集中解付的形式。同城支行银承业务仍然采用分行集中确认及解付的方式。
7.存在机打票据的商业银行支行已经重新在业务处理中心留存了签字样本,中心对机打票据在承兑确认前需要核对手工签名与预留签字样本是否相符,商业银行还对没有告知承兑行银行承兑汇票已经贴现信息的问题进行了重申,要求各支行加强对贴现业务的监督,避免出现纠纷。
8.要求相关商业银行支行营运主管加强对银承票据印鉴核验的检查,确保有效通过率,对签发时银承票据上的印鉴重合度低于85%的,要求退回重新签发。对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托收核验时印鉴重合度偏低的票据,通过加强人工比对的方式,核验票据的真伪性,以达到堵截仿造变造票据,防范资金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