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营范文

时间:2023-04-10 03:3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运营

篇1

一、“城市运营”的概念

在国外没有城市运营这样的概念,这个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内较早形成城市运营理论的专家主要有两个:王志刚和王廉。

但是他们对于城市运营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王志刚认为城市运营实际是解决三个问题,即定位、定性、定量。他确立了城市运营的三个主要要求: 一、城市运作市场化。二、城市增值化。城市的内涵和价值必须历久弥新,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珍贵。三、城市个性化。个性化具有排它性,能够产生核心竞争力。他的看法是城市运营实际上是在做制度平台和基础平台,城市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平台之间的竞争。但竞争的态势主要还是围绕城市核心竞争力展开,因此,城市的定位研究便是城市运营的首要内容。

王志刚关于城市运营的理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城市的战略定位研究。第二步是城市发展的策略设计。第三步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第四步才到城市形象包装与推广。

王廉的理论是:城市运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定位、运营轨迹、模式选择、生活方式、品牌、土地运营、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高地--洼地--台地的设计,竞争力--发展力--城市智力,以及科技能力--教育能力--知识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文化产业化等,都必须从经营的角度进行“研究、设计、策划、规划”。他认为城市运营的基本要求是:无论城市大小,都必须从战略上定位,从战略政策上予以推进经营和管理。王廉更强调城市运营是一个过程。其城市运营理论认为城市运营应该包括5个方面:一是城市与产业引导性定位;二是城市品牌、文化、土地等的经营;三是智力、人才资源整合利用;四是竞争策略与时点、方式;五是战略政策的制定过程化与经营策划实施等等。

二、“城市经营”的概念

国内很多人也把“城市经营”经常称为“经营城市”。城市经营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就已经同时产生了,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期,欧洲的一些城市象罗马、威尼斯等就已经开始了其城市经营的漫漫征途。实践的同时,在国外,城市经营理念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美国的“市长经理制”和“城市增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欧洲实行的“企业家城市管理(Entrepreneurial Local Management)”等都属不同程度地延续了这一理念的实践。

什么是城市经营?

辽宁省省长关于城市经营的开发最为直观,他认为城市经营就是把城市作为重要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并增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章文惠教授的定义是:城市经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应用而生的全新理念;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与管理;城市经营既有政府行为,又有市场机制,“两只手”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城市经营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发展、建设方式的深刻变革。他特别强调了城市经营的目标概念,他认为:城市经营的目标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形象”的概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提出城市形象概念与构成的著名CI专家贺懋桦,他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城市形象识别理论,英文名称是:CITY IMAGE。他认为城市形象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城市信仰与城市基本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后来,一些专家和学者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了城市听觉系统的基本概念。

从理论上讲,学者蒲实对城市形象的定义比较专业和全面: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等特质予以提炼、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倾向,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创建名牌城市。

篇2

[关键词]城市运营 发展 投资 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30-02

长久以来房地产行业就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派生房地产业的发展;而科学的房地产开发,亦能激活城市功能,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中,原先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城市运营渐渐出现了一批具有国资背景的城投企业参与其中,其后又陆续出现了中铁、中房、北大资源、利海等各类房开企业的身影。另一方面,随着房开企业本身综合开发实力的日益提高以及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政府也越来越愿意邀请他们一同参与到“城市运营”的建设中来。

但传统的房地产行业又与现代的城市运营有很大区别。前者是“造房子”而后者却要“造市”。这就要求“城市运营商”有能力整合多方资源实现组合式经营,为城市的未来提供增值产品、文化与服务,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对于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除了要积极、主动地转化业务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外,对于土地市场的关注、研究学习已有成功开发模式,或许可为正处转型期的新城市运营商们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国城市运营的发展与运营商的兴起

传统意义上讲,城市运营概念是指政府和企业在充分认识城市资源基础上,运用政策、市场和法律的手段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而取得城市资源的增值和城市发展最大化的过程。包括:经营城市有形资产、培育城市无形资产、建立与推广城市品牌三方面内容。而对于城市运营商,则指围绕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城市发展的机遇,以市场化的方式,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自己的开发项目能够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组成部分的经营开发企业。其业务一般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及推广、二级物业开发销售、城市主体功能设施经营管理、城市品牌管理等。城市运营商在选择城市运营项目时,主要驱动模式包括:(1)产业办公驱动模式;(2)商业贸易驱动模式;(3)公建配套驱动模式;(4)生态居住驱动模式;(5)休闲旅游驱动模式。

国内城区开发在经历“城区自然生长”阶段后普遍进入“城区野蛮成长”时代,同时局部向“城区系统运营”的科学发展时代过渡。

第一阶段,城区自然生长。此阶段的特质是城市空间的扩大与更新均随着人口的导入自然向外延伸。表现出城区自然且又缓慢的发展,如蛛网般蠕动着向外延伸,城市功能服务设施逐渐老化,同时难以满足新增市民的需求,人们拥挤在城市中心,不愿到更偏远的地方居住,除了中心区,人们似乎没能够意识到其他区域的土地价值。

第二阶段,城区野蛮成长。此阶段的特质是城市资源市场化,尤其是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经营资源。表现出政府意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土地价值的差异性,城市得以最大程度的扩张,政府开始注重城区规划,但更多的是以土地财政收入增加为目的,同时政府开始引导人口居住,但带来的是更多居住群体的标签烙印千城一个面孔,城区个性缺失与城区长远发展乏力。

第三阶段,城区系统运营。此阶段特质是城市不再一味地向外扩张,开始注重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政府全面重视城区短期与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城区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土地出让与项目开发,政府开始注重人口可持续导入与更新,重视居住产品之外的服务提供,生态环保以聚焦,绿色节能成为首要。注重城区文化传承与性格的塑造。

二、城市运营业务模式与盈利模式探讨

针对城市运营的发展和城市运营商的兴起,可以发现:目前开展城市运营业务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众多城市运营企业发展中,主要以央企、大型国企为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具备较强的地域属性;特别是具备一定实力的民企开始成为土地一级开发市场新的参与者。同时,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其业务模式及盈利模式,进而便于带来一些新的探讨与启示。

(一)城市运营业务模式

目前的城市运营商主要还是聚焦于土地一级开发,仍具有较强的政府属性,资源获取较多仰赖政府相关部门。

除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企业生而肩负一级开发使命外,其他企业从传统房地产甚至其他产业领域转向土地一级开发业务的驱动因素,本文认为主要有“政府关系驱动型”与“专业能力驱动型”两种情况。特别地,“专业能力驱动型”根据驱动因素分为:(1)产业资源;(2)基建资源;(3)旅游资源;(4)商贸资源;(5)新城镇建设;(6)旧城改造。

其中,“政府关系驱动型”占主导地位,未来的趋势是这些企业全面介入所在城市一级开发业务,转型为城市运营商,他们紧跟国家政策热点,一级开发业务实现全国化布局。“专业能力驱动型”则占辅助地位,未来的趋势是这些企业专注专业领域做大做强,与各地政府互补性合作,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

(二)城市运营盈利模式探讨

作为城市运营商,如何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值得探讨。土地一级开发业务的常见盈利模式主要有六类:

1.从一级开发本身获利

通过政府支付固定的一级开发利润获利。分享土地出让金:通过与政府就土地出让金的分成而获利。包括三种形式:

篇3

关键词:城市经营 房地产开发商 角色转变 条件 措施

一、房地产开发商应向城市运营商角色转变面临的挑战

眼下去库存和房企转型,已成为时下房地产圈最热词语。在行业发展面临“天花板”的背景下,不少开发商纷纷喊出“转型”口号。如何转型?从哪些方面转型?也成为摆在房企面前的共同课题。

伴随着国内经济转型的深入,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的表现为:

1.城市土地减少,城市发展受到约束。相对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城市土地资源不足。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占用土地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一些地方以非市场化的方式低价征用土地,高价出让获得差价收益,将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作为变现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造成土地大量被占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但是逐渐减少的耕地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对房地产开发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不牢,产业升级调整,就业问题突出。一些区域资源集中用于城市建设,也用于房地产开发,或者是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面积,忽视产业发展,造成城市发展中的产业“空心化”,进而影响就业人口,最终影响房地产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以往降低。城镇人口更是大幅减少,是城市房地产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3.城市公共产品短缺,社会管理滞后。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进城人口对城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如何为这些人提供城市生活必须的公共产品,这是城市公共服务所要面临的问题。

复旦大学房产研究所的蔡为民提出“如果开发商把房子修成碉堡,建筑成本的投入一定非常高,但最终会有多少人喜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楼盘的价值和开发商对建筑成本的投入,并不成绝对正比”,这其实引出一个问题:过去房地产开发商靠投资升值获利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这种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将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受到挑战。

在房地产的“微利时代”来临之际,开发商究竟该如何创造价值?金地、万科、世贸和天朗等不少品牌房企正在实施的战略转型,从“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转身,这给予了其他房地产企业很多的启示。

这种转变,从拿地层面已经开始,据有关机构数据表明,近两年,国内的商住综合用地成交比例猛增,未来居住综合体将取代单体住宅。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看好运营服务,为了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进而达成更好的销售业绩,全力推进城市综合运营,这比单纯做好物业服务具用更强的竞争力。

城市综合运营的内涵非常宽泛,在许多房地产企业未来的地产规划中,都同时在“社区健康产业”、“教育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及“原有的社区服务系统”四个方面发力,努力向提供“多元服务的城市运营商”的角色转变。现在房企已经进入不光上项目,还包括了投融资机制、物业管理、项目后期的运营以及民生工程等,在向城市运营商过渡。

二、房地产开发商城市营运的角色转变的条件

所谓城市运营商,是指围绕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通过发挥企业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城市发展的特殊机遇,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使自己的开发项目能够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经营开发商。

要做一个好的城市运营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和能力。

1.房地产开发商城市营运的角色转变要具备强大的项目融资能力。城市营运过程中项目的开发往往是一块面积比较大的地块,为了保证项目的持续开发,必然涉及巨额的资金,如果没有强大的融资能力,这一切很难办到,很难支撑起这么大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商都深刻体会到资金已是一个严重制约发展的瓶颈。对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解决好融资问题成为许多房地产企业的重中之重。

2.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营运商的角色转变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雄厚的土地资源整合能力。如果没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不可能形成一个城区,因此城市\营对房地产开发商还有一个前提能力要求,就是土地,需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要有雄厚的资源整合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在调研中涉及的全面数据收集、专家学者的规划建议、产业要素梳理过程中的产业资源整合吸收能力;二是土地资源整合能力,在对现有土地进行深入分析勘察的前提下,对土地中的相关资源、生态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挖掘出土地本身的宝藏,发挥其最大化价值。

3.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营运商的角色转变要以科技进步作强力支撑与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立足点。作为城市综合运营商要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把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立足点和强力支撑。把握和引导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巩固科技成果和专利水平,提高专业领域研发实力。同时,通过推进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以引进消化吸收方式,取得先进的新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

4.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营运的角色转变需要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有准确的把握。城市综合运营是一个庞大、跨时代、高社会效益的城市建设综合服务体,将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具有个I生的产品、物业服务,如各种楼盘、市政基础设施、物业管理服务等。因此,城市综合运营商提供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硬件设施或服务,而是涉及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此外。城市综合运营商需要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而配合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这些策划和规划不仅改变城市的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进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才有可能转型发展成为城市综合运营商,承担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房地产开发商在向城市运营商角色转变中的措施

1.注重充分发挥房地产转型作用。经济转型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赖关系,靠过去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都无法承受,要想取得长期发展必须转型。但经济转型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发展速度基础上,经济速度过度下降,投资、就业、收入都会下降,消费也会下降。民生问题就会更加凸显,特别是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会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转型进程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以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35%左右,在转型初期。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经济转型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多种产业支撑。但是,受市场需求的限制,再像过去那样盲目数量扩张也是行不通的。房地产本身也要转型,要减量提质,调整供应节奏,在转型中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作用。要在房地产开发中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品质投入,通过品质投入带来的效益弥补数量减少损失的效益。另外,经济转型就要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内需,提高内生动力。提高住宅品质,是扩大内需、放心消费的基础条件和有力保证,不转型不利于促进消费,不转型不能实现房地产业在经济转型中的应有作用。

2.全面提升开发项目的综合品质。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主体、核心主体和支配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直面调结构、转方向。调结构,目前主要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的、针对自住性需求的中小户型住房供应,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坚持稳中提质。开发成品住房是保持增长与转型提高的最好结合点,同时,提高项目的品质为突破口,因此,现在一些房企已经转型为城市运营商,房地产开发逐步走向城市复合功能的开发,而不是单一的住宅。现在房企已经进入三级开发,不光上项目。还包括了投融资机制、物业管理、项目后期的运营以及民生工程等,在向城市运营商过渡。在此趋势下,开发商和政府、金融机构的关系需要重新构建,做好长期运营的准备。以后可能很多企业要做持有型资产的经营,这也要求房企要构建这种运营团队,房地产业的定位和角色的扮演会出现转变。

3.注重创新发展实现房地产转型。住宅与房地产领域的创新重点是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通过科教创新增加“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应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提升住宅产品质量;通过体制创新实现设计总承包,提高规划、设计、施工的协同性,减少扯皮、有机配合、提高效率;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建筑、一体化设计,实现“社区健康产业”、“教育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及“社区物业服务系统”统一。当务之急就是要解放思想,彻底摒弃墨守陈规,尽快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模式,更新设计理念,让先进的设计理念得到应有的尊重,让综合、合理的设计方案得到有效实施。要加大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要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房地产转型。在经济转型中实现科学发展,并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服务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如从降低成本到获取附加值的趋势、从维持运营到实现转型的趋势等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服务的基本内涵,论证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产业细分及运营商类型、产业效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介绍了温江发展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目前业界还没有正式的定义。根据笔者研究,可做如下概括: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以云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租赁为主要模式,以大数据存储、处理挖掘和利用为主要内容,以向城市政府、企业、居民提供信息设施、数据、平台、应用等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维护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产业。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一个最贴近用户的环节,由于其距离客户最近、掌握客户信息最多、了解客户需求最深,往往成为市场采购的发起环节,因此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龙头链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需求发掘、服务策划、资源组织、建设管控、后期运维的角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驱动引擎。同时,从经济收益来看,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1 智慧城市产业链条

智慧城市服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作用于城市,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产业运作带来模式创新。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业务模式创新:

1、由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为帮助用户成功,实现用户所倡导的价值;

2、由直接提品获利转变为依靠产品服务获利,实现企业可持续性获利;

3、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转变为掌握关键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实现产业的产出效应最大化。

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内在动力

服务的质量是满足用户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在智慧城市高度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城市综合服务和可持续服务。智慧城市服务通过动态化感知、协同化管理、系统化融合使智慧城市服务系统具备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能使服务对象更加精准、服务内容更加前瞻、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更加高速,贯彻以人的最大便利为宗旨的城市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大量IT服务外包需求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外在推力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迅速推进,各类智慧化应用正潮水般涌入政府公务、企业商务、居民事务中。而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专业上看,都需要拥有更加专业的人才、更加稳定的队伍、更加规范的流程、更加具备实施能力的机构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需求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演进决定了运营的必要性。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需求发展迅速,时时处在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适时因应变化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跟进调适,尤其是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这也需要专业的运营商来应对处置。

3、IT项目交付模式变革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必然驱动

在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营维护有关。用户开展IT购买的资金,其中用于够买服务的比例将超过硬件,IT用户正在发生“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的变革;与之相对应,IT提供商也在从传统的“IT产品交付”向“IT服务交付”转变。未来,服务将在IT的业务中占有更大比重。目前,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在IT服务方面的投资占IT总支出的60%以上,而中国在IT服务上的花费不足30%,发展空间还很大。IBM认为,未来中国在IT服务上的比重将逐年递增。随着智慧城市发展,IT厂商正逐步由传统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供应商向IT服务运营提供商转型。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14年15%-20%的传统购买IT产品的消费将在智慧城市时代转变为在云端购买IT服务的消费。

4、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服务需要处理前端物联网传导的海量数据资源,云计算所支撑的城市服务后台系统可以对整个城市数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实现无远不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城市“云”服务。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IT服务交付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效,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均可实现基于云端的集中服务运营,客户端成为瘦终端,客户使用更加傻瓜化,更加安全,这也就导致支付方式,由一次性购买转变为长期多次的租赁式支付,对于客户来说,实际上市在购买一种专业服务。

5、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挖掘及安全管理需要专门的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应用带来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海量信息的存储、处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不断挖掘分析利用需要强大的基于云方式部署的数据中心来支撑,从而达到最有效的最高效的信息处理、最广泛的信息共享、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与备、最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撑。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让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对城市服务需求进行规律性统计和预测成为可能,并衍生出新的服务项目,这些业务也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的组成部分。

三、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根据智慧城市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的不同,可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分为基础设施服务类(Iass)、平台服务类(Pass)和软件服务(Sass)三个大类。具体细分如表-1所示。

表3-1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四、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分类

当前,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仍然以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为主体。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加入进来,不少的系统集成商也迅速转型,同时国家还开放了一批虚拟运营商参与进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将进一步按行业、领域、区域进行细分。

1、电信运营商

主要是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其提供的业务主要是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类服务,但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传统电信运营商纷纷采用联合、并购或自开发方式,投入巨资开拓更具多样性、市场潜力巨大、高附加值的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2、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是指拥有某种或者某几种能力(如技术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市场能力等)与电信运营商在某项业务或者某几项业务上形成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2012年6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2013年底到2014年工信部已发放了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乐语、华翔联信、京东等3批共计25家虚拟运营商牌照。

未来,电信运营业的市场开发方式将向“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用户”转变。虚拟运营商将在整个电信运营业的链条中,处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21世纪电信企业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提供电信服务的前台主角,同时也是智慧城市运营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虚拟运营商一般都会通过租赁主运营商的电信网络,或者通过运营增值业务进行业务开展。

3、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

相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服务的商企,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新锐力量,也是未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的主体,其具有业务多样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优酷、土豆等社交、电商、搜索、电邮、视频服务等门户网站,以及提供各类一卡通平台服务的天府通、杭州通等;提供视频监控平台服务的海康威视、天地伟业等;提供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的德信行、远东资信等;提供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高德导航、四维图新等;提供健康顾问服务平台的熙康、毗邻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智慧应用的普及,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将不断涌现出来,以更加多样的服务区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的智慧化需求。

五、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效益预测

根据统计分析,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将是智慧城市产业的主导产业。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达14283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高于同期工业增长水平7.1个百分点,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为4285亿元,占比30%。

图5-1 2012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6万亿元,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占比将迅速增大,其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将达36000

图5-2 预计2020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亿元,占比60%;相关设备制造业收入将达 7500亿元,占比12.5%;网络服务收入将达3000亿元,占比5 %;软件开发收入10500亿元,占比将达17.5 %;系统集成收入3000亿元,占比将达5%。

六、温江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探索

温江区作为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温江地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的优势,在对成都周边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高位切入,抢占智慧产业高点;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经济亮点;借势发展,拔高智慧产业起点,挖潜发展,发挥温江资源优点”的策略,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温江智慧城市建设的补充和效益延展,并作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快建设“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的任务。

为此,温江区编制了《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规划》,提出了“大力引进和培育基于云数据中心的基础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平台产业,倾力打造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总部基地和企业集群,并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配套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为主导,集系统集成、软件研发、网络通信、硬件设备制造、科研咨询等产业环节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特色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其中,在核心链条――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方面,重点将发展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为技术支撑的行业服务平台类产业,包括医疗卫生平台、养老服务平台、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类数据托管灾备平台以及城市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社区服务、智能安防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温江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形成以运营商网络和平台为承载中心,广纳合作伙伴业务和产品,实现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慧城服务运营体系,成为西部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企业总部聚集区、四川省及成都市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中心。

结论

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主导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并正在催生“智慧城市产业”这一新经济板块,在可预见的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将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而由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IT项目交付方式正在由“交付产品”向“交付服务”的变革,IT服务交付将取代传统的IT产品交付成为智慧城市项目的主体交付模式,“智慧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龙头环节和主导力量,其经济效益可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具备大力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注:[1]赵刚.智慧城市的运营商

[2] 周俐.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服务

[3] 张克平.无锡正筹备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篇5

近日,IBM公司针对智慧城市推出了全新智能运营中心1.5版。新版IBM智能运营中心升级了所有软件组件,并引入一系列提升管理员和用户使用体验的功能,而硬件集群则可以配合各个特定领域的智慧城市项目落地。

通过统一的运营中心,使城市能够搜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城市系统及服务的信息,包括公共安全、交通、水资源、建筑、社会服务和机构等;分析实时信息,模拟和预见问题,尽量减少服务中断对市民的影响;整合来自多个城市系统的实时信息,从而以协调合作的方式制定决策方案,并快速响应各类事件。

据介绍,新系统中整合数据虚拟化、实时协作和深入分析功能,可帮助城市机构为解决潜在问题做好准备;仪表盘(Dashboard)功能可让决策人对所需及可用人员和资源进行实时、统一的查看和操作,改善城市各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协作及响应速率;可视化、可衡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及趋势,可了解当前资源的使用情况,并支持前瞻性的规划活动。

另外,新系统由于升级了所有原有软件组件,在原有基础上还推出了针对行业的智能水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一系列提升管理员和用户使用体验和硬件集群的新功能。其中,管理资源与位置图的交互、可定制化的报告等可将管理与事件相关联的资源和活动能力提升;新的系统检查工具可实时监测IOC运行状态;操作过程和工作流程的设置可实现标准化管理等。这些技术更新让城市可以利用信息和分析做出决策,例如,在水泵损坏前安排维护人员维修、在紧急情况下报警提醒消防人员打开消防栓,或预见交通拥堵提前准备疏导工作等。

据悉,在2010年,IBM城市运营中心开始建立整合的运营环境并投入使用。该中心集成了来自各部门和系统的信息,在提供协同合作能力的同时,提供了综合管理仪表板来管理、展示预案工作流的进度和状态。而在2011年,IBM又推出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为江苏省市政府搭建了镇江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指挥中心,通过利用分析技术,镇江市公交部门可预测潜在的交通干扰因素,从而尽可能降低影响,为本市居民和游客提供服务。

篇6

十二运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简称IBC)按照计划在2013年从8月23日对第一场赛事公共信号(跳水项目)的转播开始,直至9月12日本次全运会闭幕,每个比赛日均需要向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辽宁广播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在内的近30家,进驻IBC进行赛事转播及相关节目报道制作的广播电视转播机构,提供赛事公共信号。

IBC作为向持权转播机构提供赛事公共信号的主要机构,需要将所有相对独立的技术支持单元协调串联,并制定统一的的信号收发及表单传发流程标准,作为向转播机构提供相关服务的基础流程保障。IBC内共有总控、通讯传输、赛事信息共享系统、音频监控(PQC音频)、综合业务、各独立演播区域、广播节目制作、闭路电视等8个主要技术运营单元,PQC、MPC等2个关联运营单元。对此我们编制了信号的汇聚分发监控和表单传发及反馈全流程计划,并依此作为整个赛事转播运营期间的运营工作基本规则和指导思想。

本次全运会IBC共接收来此全省51个场馆,48个比赛项目的赛事公共信号,回传单边信号27路,2路风景摄像机信号,辽台电视大厦返送信号2路及央视奥体中心演播室信号2路。除少量单边信号外直接接入中央电视台主控机房外,所有信号全部均由前方场馆的传输机房传送汇聚至IBC传输机房,接入总控调度系统的前级调度矩阵。通过总控调度矩阵,对前级矩阵送来的所有信号会同新闻厅、IBC内辽视演播室等特殊信号源进行分发。分发后的信号会通过光纤链路送至IBC内赛事信息共享系统、视音频监控室,作为媒资存储、场记录入、信号源质量监控等重要功能实现的信号源;送至IBC内各独立演播区域、广播直播间,作为向各转播商公共信号提供的主要通道;作为返送信号送至IBC外的辽台电视大厦、央视奥体外景演播室、开闭幕式场馆、及大连赛区场馆。考虑到实际信号传送线路数量众多、实际物理距离较近及可节省大量光纤传输设备等诸多因素,方案经测试可行后, 采用IBC总控送至央视功能区域的信号传送链路利用同轴线缆进行传输的方式。总控向所有信号分发接收单元(IBC外返送接收单位除外)均安装了矩阵遥控面板,各接收单元均可根据需要自行选取源信号。

在参考对照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广州亚运会及深圳大运会的IBC技术运营模式后,对应信号的汇聚分发,我们制定了适合本次全会IBC情况,具有十二运特点的全流程整体表单传发制度。该流程制度既可保证同信号传送走向的一致性,又能保证技术运营管理上有较好的反馈效果。需传发的表单共分两类,第一类是比赛日前下发的公共信号传送时间表、单边信息汇总表、ENG传送时间表、媒资竞赛日程信息表,第二类为比赛日中随时下发的各相关表单的变更单。综合IBC运营各技术单元和持权转播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议定第一类表单为比赛日前一天的17时,由PQC开始传发至下游总控、通讯传输两个单元。表单内标明公共信号的竞赛项目、场馆位置、转播时间、单边传送时间、ENG传送时间及竞赛转播时段内比赛单元信息。相关表单经总控添加通道信息后,传发至下游音频监控、赛事信息共享系统、综合业务等单元,同时返回一份至PQC。赛事信息共享系统根据表单开展收录编单、场记录入、素材编目等各专项工作。综合业务接收到表单后,应在第一时间向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香港无线台等14家等各独立演播区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6家广播媒体,和MPC、闭路电视系统等下游单元进行传发,并签收回执存档。比赛日当天的信息变更单因前方赛场出现不可预见问题或临时赛事时间内容变更随时出现,数量较多,但传发流程与上述形式基本相同。我们对整个传发流程,不论何种表单,要求上下游单元间明确接发关系,不可相互倒置,不可无关联单元间发送,避免因误发误收导致责任事故的出现。B&P

篇7

一、城市轨道客运营销的影响因素

1.线路规模。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地铁运行能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关键,规模达不到相应标准,很可能出现亏损现象,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当地的人口密度以及相对应的客流情况对其收益多少至关重要,因此地铁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以外,还必须能够占有一定的交通份额,做到网格化运输,使乘客的换乘需求得到满足,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最大化地盈利。2.市民出行习惯。地铁运行区域内的市民出行行为习惯,对其收益情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市民行为与城市区域规划之间密切相关,比如当城市内居民区与商业区等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居民想往返二者之间,就需要乘坐一定的交通工具,从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与工作的日常需求。但市民对于出行工具往往有所偏好,此种偏好与选择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铁客流量的具体情况。3.出行价格。交通成本通常是市民出行选择交通工具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对于交通成本的支付能力与承受能力,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乘客消费习惯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对于不同区域来说,地铁的定价也会对居民出行选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某一固定区域内,地铁的价格主要受到国家调控及投资方等多方的影响,有鉴于价格对于客流量的影响程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地铁的收益状况。4.便利性。地铁作为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工具,对于未来城市发展十分关键,因此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充分考虑各个细节,使地铁效能得以最大化地发挥,如此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城市发展创造红利。在地铁正式投入施工建设之前,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当前的情况,而是应该以城市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定位,在站址、线路的设计过程中,对换乘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衔接等方面综合考量,从而确保其便利性,提高乘客的出行舒适度,进而达到加大客流量、增大效益的目的。5.客流服务设施。由于地铁主于地下,不具备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因此更需要清晰的导图等指引乘客便捷换乘,因此就必须完善检票系统、导引系统等,在相关场所规划以及基础设施构建过程中,以乘客为中心进行设计与安排,从而在导引、售票、行车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链状体系,确保乘客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二、城市轨道客运营销的具体策略

1.确定客运营销目标。第一要尽可能地吸引乘客。客流量越大,就越能使公共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化,这样不仅能够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同时也能够增加企业的盈利,改善其营业状况。第二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城市轨道的重要作用便是服务大众,因此要尽可能满足其需求,优化组合,达到消费者的满意度要求。第三要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相关企业密切关注乘客的需求,尽量使其得到满足,就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为其带去便利与舒适。2.科学设计营销策略。产品策略,尽量满足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所经历环节的各项需求,比如购票、咨询、检票以及换乘等,在各个环节中穿插基本的服务人员及基础服务设施,保证顾客出行的便捷性以及舒适度,从而达到增加产品销量的目的。价格策略,在进行价格制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利益,同时还应该注意价格的合理性,掌握目标地区顾客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水平,从而确保所拟定的价格对于乘客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在价格设计时,可以选取一些有创意的方式,避免一成不变的死板价格,比如在适宜的交通时段,对于部分人群推出相应的优惠价格等,进而达到吸引顾客,最大化利用资源的目的。促销策略,为了确保源源不断的客流,企业应该适当推出一定的促销项目,采用公共关系、人员推广等方式进行推广,从而引导公众选择轨道交通,使其对此类交通工具产生选择倾向。此外,在吸引乘客注意力时,也可以利用公司的相关标志,使得宣传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此外,相关企业也可以大力宣传轨道交通的优势,使乘客认识到其潜在的好处,包括环保、高效、安全等,吸引人们进行选择。3.创建区域营销平台。积极创建区域营销平台,以此作为与顾客联络的桥梁,聆听顾客需求,提升顾客价值。具体要做到:(1)依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2)要与客户之间维持多元合作关系,拓展业务范围,及时解决问题;(3)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区域经营模式的最大效能;(4)密切联系政府部门,实现区域性垄断;(5)通过试乘等方式,增大顾客的认可度,从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增加客流量。4.提供差异化服务。地铁所面对的乘客众多,乘客种类也有所不同,出行目的、收入情况等均存在差异,如果此时地铁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则有可能无法满足全部乘客的需求,因此就要做好差异服务工作,根据不同类型乘客的不同需要,制定合理的服务方案,从而达到便捷乘客的目的。5.进行市场化经营。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地铁的票价由政府进行统一调控,为了使乘客利益最大化,其所设定的票价往往相对较低,相关企业很难从中盈利,因此就需要以市场关系为基础,优化服务链条,从而确保地铁的运营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地铁的客流优势,实施商业联合,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店面引入,出售食品、报纸等,达到便捷乘客与增加收益的双重功效。

参考文献

[1]陈璞.浅析城市轨道的客运营销服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5):266.

[2]李文波.城市轨道的客运营销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6):94.

篇8

一、新城运动的起源

英国新城运动(New Town Movement)应始于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里表述的“田园思想”。霍华德先生认为,新城建设应是世纪之交摆脱英国拥挤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城镇是一种完全社会和功能化的结构,它能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围被绿化带环绕,并且不仅能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产品,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许多个这样的小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要的“社会化城市”。为了实现他的预想,1902年霍华德开始在离伦敦30英里的Letchworth建立它的第一座花园城市,1920年又在Welwyn开始建立第二座花园城市。两座花园城市建设的成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它的设想的可行性。

二、新城运动的过程

1、丘吉尔首相成立城镇和国家规划部负责战后重建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温斯顿·丘吉尔首相(Winston Churchill)指令Lord Reith开始研讨战后重建问题。Lord Reith组织了一批专家对战争赔偿、战后重建、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等非常棘手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同时,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实例、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发展状况、战前数年有限的规模经验、战争结束后面临的问题都纳入了专家小组的讨论研究范围。1943年,一个为适应战后形势而建立的新的城镇规划机构——城镇和国家规划部(The Ministryof Townand Country Planning)——成立了,Lord Reith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一年之后,一项旨在重建战争受害地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法案也获得了政府的通过,只等战争一结束,重建工作即可大规模展开。

2、确定新城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随着战争在欧洲大陆的结束,新任首相克莱门特·阿特利(Clement Atlee)任命LewisSilkin担任城镇和国家规划部部长。随着成千上万的军队服役人员不断返回家中,住房严重紧缺的矛盾也随即显现出来,因此新城的建设成了一切工作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一个由有关官员和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出了新城规划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法。新任城镇和国家规划部部长Lewis Silkin重新重用Lord Reith(BBC创始人,城镇和国家规划部第一任部长),让其出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对如何进行新城建设提供指导。在Lord Reith的指导下,委员会起草了一份十分详尽的计划提供给政府指定的负责新城建设的开发公司。这些政府指定的开发公司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并经过实践证明在大规模的综合开发项目方面很有经验的公司。政府对新城建设非常重视,除将新城建设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以外,还在1946年通过了新城法案(New Rowns Act),这是新议会通过的最早的城市建设法规之一。

对于那些为解决伦敦等城市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的问题而修建的新城,如何吸引到工人和工厂的到来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工作做人们是不会愿意搬迁的;工业家们也会犹豫:在离首都30英里的地方新建一座工厂需要更多的是信心而不是勇气。但随着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公布、道路的兴建、另外一些很有实力和前途的企业和工厂的不断建立,使他们开始增强了信心。一些厂址位于伦敦市中心狭窄地带,时常为缺乏空间和劳动力发愁的工厂抓住机会在城郊更阔的地带扩展自己的实力;那些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战后工业,对于城郊地区廉价的土地和政府为吸引工业而注入的投资非常欢迎。“涓涓溪流汇成小河”,仅仅几年之后,就不再有人对新城的前途感到怀疑了,而新城建设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三、英国新城建设对我国城镇建设的启示

1、政府应对新城建设高度重视,并制定统一的规划政策

由于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有关部门也未积极配合,英国新城建设从1898年霍华德先生在他的“田园思想”中提出新城建设思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将近4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也只是处于一种谈论的阶段。伦敦和英国其他大城市的规划问题、住房问题、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的问题均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而当政府强力介入新城建设时,工程进展就会十分顺利。丘吉尔首相在二战尚未结束之时,就派人负责处理战后伦敦和其他大城市规划和重建问题,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城镇和国家规划部——负责城市规划和建设。克莱门特首相时期将新城建设确立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并通过立法New Rowns Act1946——的形式确立新城建设的方针和策略。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城运动才得以大规模的展开。仅在1946年至1950年期间就有14座新城先后开工建设。1951年出任城镇和国家规划部部长的Harold Macmillian不仅对已开工建设的新城项目大力支持,而且还在1955年为缓解格拉斯哥住房紧缺的压力,决定在Cumbernauld新建一座新城。1961~1964年,新一轮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又开始了。位于Skelmersdale Telford Runcorn等地的新城建设项目不断开工建设,英国城市化建设从此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各地新城不断涌现。70年代之后,英国城市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在伦敦,100人以上的工厂约有70%迁移到卫星城,其他大城市周围也不断有新城涌现。城乡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从而使城市化的水平大大地提高。根据最新的人口和环境统计,英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过90%,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2、政府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城址的选定。任何一座新城的规划和兴建,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城址的选定。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整个城市(大城市,如大伦敦、大巴黎)的规划,而且还涉及到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新城的规划和建设都必然会对一些地方、一些特定范围的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英国,如果希望城市能满足各种设计功能的话,那么到底把这个城市建在什么地方,和建设多大的规模,能做出这个重要决定的只能是英国政府。因为它常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甚至有时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对。因为这上面寄托着城市建设成功的希望、建设成本、吸引工业和人口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地方越适合大规模开发或者说吸引力越强的话,那么把一个新城规划和建设在这个地方招致的反对就会越大。因为有人会说这个地方已经这么好了,不能再被破坏;当地居民也不希望被打扰或改变他们现有的生活方式。英国很多城址的选址都遇到了激烈的斗争,甚至有些城市设计出来之后由于遇到了太大的阻力,而最后不得不选定在条件较差的地方。因此,对于一座新城的建设,城址的选定和规划只能由政府根据国家的需要,利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来完成。

(2)正确处理好政府职能部门和开发公司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部门是代表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而具体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只能由开发公司来具体实施。每个人都很清楚,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企业的人。对于一座城市的兴建更是如此,因此选定一个一流的开发公司十分重要。在英国,从事新城规划和建设的开发公司是由政府经过严格的选拨程序之后确定的,进行开发建设的大部分资金也由政府提供,因此工程建设的进度、工程质量的好坏,政府都担负着很大的责任。但政府也不能因此就对开发公司进行太多的管制,这反而会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和开发公司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束缚了开发公司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篇9

关键字:建筑工程 总承包 运营模式 改进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的重要性及其现实作用认知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总承包引入运营模式,有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优化施工组织,切实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技术水平,有助于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推动总承包企业稳健发展。其重要性及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助于施工组织设计的有效优化与资源整合。依托总承包合同,工程总承包单位能够对项目工程的设计方面进行综合性与整体性的考量,以工程实际勘察设计为基础,高度重视设计方案并积极优化,从而在根源上解决工程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整合各种施工资源,有益于降低工程造价,合理控制施工工期。第二,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与技术水平。在优化施工组织的基础上,选择出较好的施工分包商执行施工作业,在总承包单位合理协调下,将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实现配合的密切性,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强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工期、施工造价与施工安全的控制,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其技术水平及综合效益。第三,有助于降低工程造价。引入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尤其是项目的统一管理方式,能够节省工程管理费用。采取总承包运营模式,有助于总承包主体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建筑工程,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推动总承包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二、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应用中存在的困境问题

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在国内发展时间较晚,其运营模式尚未成熟,在实际运营中仍存在着一些困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对工程总承包的准确认知

当前,建筑领域缺乏对工程总承包的准确认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及企业自身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于2003年不再设立工程总承包资质,让具备工程勘察资质、工程设计资质与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依据自身资质等级许可,可以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当前国内工程总承包项目较少,多表现为施工总承包,然而施工总承包其在运行中效益较差,利润较低,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较多的非市场因素干预,完善的分包市场尚未形成

在法律法规层面,尚缺乏对工程分包的明确规定,且其内涵及外延难以界限。在国际上,一些大型的承包商多是没有自身的施工队伍,而是在承包工程之后进行分包处理并交付给不同专业的分包商,而在我国,其规定主体结工程需要由总承包企业来实现,这种规定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项目总承包管理效益,影响了其发展效益。

(三)人才缺乏属于工程总承包运营的重要问题

缺乏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是影响我国发展工程总承包的人力资源因素。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土建专业人才,而缺乏具备大型工程项目投标组织能力,工程报价设计能力,合理承包与合同签订等能力的商业性人才,缺乏项目管理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工程施工质量、施工造价、施工进度与施工安全等领域,缺乏复合型的综合管理人才

(四)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中仍存在较多风险问题

工程总承包公司在进行工程总承包相关业务时,仍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问题,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非系统风险与系统风险两大类型。其中非系统风险指的是项目方能够通过管理手段与运营方式进行管理控制的风险,系统风险则指的是与市场环节相关,超出项目单位能够自身控制范畴的风险。工程总承包,其运营中所面临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违约风险、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三、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改进路径探究

(一)切实提高对工程总承包的的认知

从广泛意义上来看,施工总承包只是属于建筑工程总承包的构成部分,而劳务分包与专业承包则属于分包内容。施工总承包企业仍属于传统类型的建筑企业,而工程总承包则不同,其不属于建筑类型企业,其在本质上以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工程总承包的主体可以是由具备相应实力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等来承担,其工程总承包管理的过程,即施工阶段分包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要求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自行完成项目工程的主体结构,则无法将其进行专业分包,不利于施工项目的管理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深化了工程项目合在设计环节、施工管理、管理环节与采购环节等方面的交叉联系,有助于降低工程造价,增加企业利润,其发展综合效益良好。为此,应积极推动智力密集型工程总承包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专业分包模式,提高工程项目利润水平

实施与落实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切实做好项目专业分包是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企业总承包项目部属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中心,由其中心实施各专业分包,积极探索科学的专业分包模式,引入分包竞争机制,让主承建单位与专业分包队伍参与竞标,通过签订分包合同,对分包权责利等进行明确规定,以合同及劳务资源为依托,选择实物量分包、平方米清分包、劳务清包等多种分包方式,以降低项目管理成本。在项目分包管理机制上,应明管理权限,避免出现多层管理与责任不清问题,加强管理与协调力度。

(三)推动建筑工程总承包人才培养

工程总承包运营,其不仅仅关注于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层面,要求项目管理不仅要明确工程技术,还需要认知相关的组织形式,掌握项目设计管理、施工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及相关项目管理知识技能。为此,应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内部人才培训,积极推动综合型商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四)项目总承包运营中的风险应对

在项目总承包运营管理中,要求管理阶层树立风险意识,切实认知风险对工程总承包所产生的相关影响与危险性。工程总承包其运营风险较多,但大部分风险属于可预测与可控风险。为此,应针对项目实际开展风险超前预测,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对策。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加强各个环节管理以降低风险,重视合同管理,降低合同风险,为实现工程总承包整体效益提支撑。

四、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推行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发展综合效益。在认知建筑工程中总承包运营模式引入的重要性与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运营中存在的困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提高对工程总承包的的认知,完善专业分包模式,提高工程项目利润水平,推动建筑工程总承包人才培养与项目总承包运营中的风险应对等措施,积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发展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崔华.我国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学家,2014,(12):299-299.

[2]孙鹏远,王雪.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转变探究[J].科技信息,2012,(27):336.

[3]张之华.浅谈建筑工程总承包绿色管理体系构建[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1):120-121.

[4]林春华.论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篇10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交通运营时代;优势;适应性

1.工程总承包在我国的发展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化工、石化行业的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展开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工程总承包这一科学的工程建设模式也在我国悄然萌芽。1992年至2002年,国家先后批准560家设计单位获得甲级工程总承包资格证书,订立了工程总承包的准入制度。遗憾的是制度并未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2003年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文),规定凡是具有勘察、设计资质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都可以在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松绑了受准入门槛束缚的工程总承包生产力。

我国虽然根据国情进行了部分制度的调整与修订,但相比国外,我国建设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地方保护的“特色”制约了工程总承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工程总承包将在法律定位、市场准入、招投标、企业管理范围、分包管理等方面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支持,其效能也将得到更高效的发挥。

经历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在石油、化工、钢铁、电力行业培育出了诸如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总承包企业。但在公路交通行业的新建项目中,项目的业主仍习惯于将设计、施工、检测、监理等分开进行招标,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应用尚少。

2.工程总承包概念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其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工程总承包模式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业主的注意力将从工程成本、质量和工期的控制转移到资金筹措和投资收回,而将固定资产的形成过程委托给专业公司完成,即产生了工程总承包。

3.工程总承包的优势

工程总承包的建设模式有较多优点:其一,它可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的深度交叉、融合。设计阶段的工作能更全面地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施工工艺及施工条件,实现优化设计,使得设计成果能更好地将成本、质量和效益融合在一起。同时,工程总承包模式有利于施工进程中有关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其二,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合同纠纷。工程总承包模式中,涉及的合同管理面较少,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取代了传统模式中业主与设计方、施工方等分别签订的合同,传统的合同管理大多融进了总承包商相对自主的管理工作之中,避免了合同责任盲区和相互推诿的情况,设计、施工、采购之间,工程进程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均由总承包商负责,综合协调能力大大增强,总承包商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工期、成本等的综合控制。其三,它可以使业主管理工作专业化、社会化,降低社会成本。

4.工程总承包在交通运营时代应用的适应性分析

所谓“交通运营时代”,系指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已形成并投入运营,固定资产的管、养、用成为交通行业新主题的时代。以高速公路为例,我国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约为8.5万公里,总量逼近美国,位居全球第二,高速公路路基、边坡、桥梁、隧道总量巨大,如何把已有的构筑物养护好,保持其应有的使用功能将成为交通行业新的问题。

工程总承包的优势在交通运营时代将具有比较好的适应性。交通运营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交通领域,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大规模新建将逐渐放缓。交通领域的重点将由固定资产的建造转变为固定资产的经营。

进入交通运营时代,由于工作重心的转变,业主将更愿意将工程总承包应用于既有工程的改建、扩建和养护维修,这样有利于降低自身的管理成本,总承包商承担了工程管理的大部分工作,业主便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其他更广阔的盈利事业中去;另外,单个的改建、扩建和养护维修工程投资相对新建工程小,但对工程技术尤其是设计能力的要求高,利于形成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建造模式,工程的质量、进度将能更好地得以控制和保障;第三,自加入WTO之后,国家一直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2006年,我国加入WTO的五年保护期结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必将在法律上制定更合理的框架和条款用于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工程总承包的发展。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总承包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将越发成熟,加之其在整合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工程总承包必将在交通运营时代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Jimmie W.Hinze.建筑施工计划与进度控制(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Scheduling,3rd edi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EB/DL],200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