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估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24 07:1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评估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绩效评估 信息资源共享
[分类号]G250.7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早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系统内确立和实施统一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之后,这一研究热点逐渐分化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图书馆两个方向的研究,前者是以图书馆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体系;后者主要集中于数字资源的利用绩效和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使用及服务评价”、“数字信息资源及服务统计和绩效评价”的探讨,可帮助图书馆确定在馆藏体系变化和图书馆转型中的具体目标,这些都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伴随着由欧盟支持的跨国图书馆合作不断发展以及各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发,地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也随之显现出来。尤其是LibQUAL+TM和E-Metrics等图书馆绩效评估和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进行资源利用和服务质量的标准量化评估。统一标准的实施为图书馆进行利用和服务的比较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提供了必要准备,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具备了“实用主义”的砝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规模虽然远不及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现为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成果少的特点,但仍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研究角度: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综合研究
该角度的研究开展得最早也最为广泛,相关的研究项目的开展和会议研讨所制定的评估指标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国外早期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中,1996年McClure和Lopata的“Assess-ing the academic networked environment:strategies and options”可谓是“开山之作”。该指南分四个部分,系统地论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的基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的指导方针及建议;从用户、成本、网络传递、利用、服务和支撑6个关键评估要素人手,设计绩效评估体系。该文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框架,将系统绩效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提出评估的重点;将建立绩效评估策略和机制放在关键的位置上,强调多方配合去构建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式。然而,受到时间的局限,它针对的是以传统图书馆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所提出的绩效评估指标有待更新。
1999年8月,“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第三届诺森比亚国际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围绕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指标设计、绩效评估的具体操作及实现等问题展开的。
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资助的Na-tional Data Collection Models for Public Library Network 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和加拿大的“APLEN绩效评估战略”都是围绕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通过绩效评估统一数据的采集,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经项目的实施发现,公共图书馆、联盟和国家图书馆机构都可以实现统一数据的采集,在变化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统计指标还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机构负责成员的合作和绩效评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对绩效评估试验、推广和发展必要的。APLEN开发了一套绩效评估的指标(核心指标、选择性指标)和质量标准,基于此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随后也公布了大学研究图书馆网络统计和绩效评估数据采集指南。这个指南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视角,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叙述了图书馆的利用和用户状况,帮助成员图书馆识别和选择数字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的统计及测量指标,规范了统计和评估的范畴及过程,提高了对统计和测评收集、分析、报告等数据的关注程度。
这些国外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强调建立统一评估标准使绩效评估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绩效评估指标可定量描述并易于采集和分析,但因受到统计指标的约束,很难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体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更适用于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之间和成员内的横向比较评估。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和发展角度的研究
该角度主要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如何利用绩效评估推动自身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借鉴管理学中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该角度强调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发展出发,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科学的探讨。
在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认识上,Malviya和Kumar在对图书馆网络和联盟管理技术的探讨别指出,利用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能有效地提高成员参与图书馆网络和联盟活动的效果,从而可提高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这也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应用方面,Bundy和Amey建议利用成功关键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绩效评估,采用持续的自我评估和周期性的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措施,将会降低成员的抵制,强化成员之间的协作。Ching等结合台湾电子图书馆网(TEBNET)的实践,利用所设计的PA-TOP模型(Philosophy,Assumptions,Theory of Organising和Practices),判断系统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效果,并利用绩效评估引导系统的战略转变,对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协调,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2007年,Kettunen开创性地应用平衡记分卡方法,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数字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出发,设计了成员、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相互关联的四个维度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估模型,在绩效评估与战略实现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关联。
该角度的研究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绩效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到利用系统成功因素的绩效分析,最后到利用相关绩效评估理论方法模型设计以系统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打破了绩效标准限定于可统计分析的指标的评估模式,在这
个过程中,战略导向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思路得以逐渐确立――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提高,才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角度的研究
图书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服务质量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也得到了体现。该角度是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着手,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估,并通过服务利用统计和成员/终端用户的调查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价。
2004年,Bertot在前期提出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输入一输出评估方法综合模型,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出和服务质量,强调成员参与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应让成员分享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相关数据,实行标杆管理,特别要收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流程中的数据,这对于提高成员的服务绩效也是至关重要的。McClure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为评估对象,认为理解评估的情境、计划、培训、组织确定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管理数据和目标用户调研等,是评估能否成功的要点。
Gatten则在OhioLINK定期的评估报告基础上,对其84个成员馆利用LibQUAL+TM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统计和评估,以掌握系统整体层面的服务绩效状况,涉及到编目、数据库、电子期刊、数字化媒体、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服务,并指出成员之间的持续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国外从该角度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依然保留了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对多种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如投入产出评估、效果评估、用户满意度的评估,力图全面掌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和利用绩效。但研究中缺乏针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的专门研究,对共建共享产生的绩效也认识不足,未能突出共享绩效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重要地位,而是着重强调各成员服务质量的提升。
除了上述三个角度对信息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外,围绕特定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展的案例绩效评估研究能与系统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关案例研究主要围绕着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展开。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对芬兰电子图书馆(FinELib)成立以来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成为2008年IFLA年会上各国开展信息资源共享调研和绩效评估的范例。这种案例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绩效评估不仅能达成系统与成员对战略的共识,成为系统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持,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系统和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机制是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实践的必然要求。
4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的启示
结合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一致认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不但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而且更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然而,由于国内外研究基础和实践模式上的不同,目前所研究的成果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从成员绩效评估的角度出发,将共享的绩效作为图书馆绩效的一个部分,通过数据统计说明如何利用共享系统发展来提升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理论或问题的研究,其显著的特点是结合特定案例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借鉴管理学绩效评估的成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以图书馆绩效评估统计标准为基础,设定评估的参数,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定量统计比较分析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在研究内容上,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与成员图书馆资源存取和服务提升结合起来,引导绩效评估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实施和策略制定。
篇2
关键词:学生学习效果评价;BP网络;软件系统设计;系统有效性验证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2-065-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Effect Assessment Software System
WANG Yingxian
(X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710032,China)
Abstract: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ssessment is introduced and the neural network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study effect evalution,with modification to the gray thoery_based method.A new learning effect assessment method is proposed.A soft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using VB6.0 and Matlab mixed programme.By applying to the course and analyzing the assessment result,the system validity is confirmed.
Keywords:learning effect assessment;BP network;software system design;system valid confirmation
0 引 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各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校都在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思考和判断,并提出相应对策,其中“评学”工作最为普遍。“评学”工作就是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的综合评估,它能直接反应教学的效果。目前进行的“评学”工作多是学校自己组织,其方式主要有单个老师就某门课程进行评价,或是学校组织对学生学习方面某几个指标的打分,这种“评学”方式存在选择评价指标的不合理,更不能科学地体现一个学生总体的学习效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效果新评价系统,对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1,2]。
1 学习效果评价软件系统的设计目标[3,4]
学习效果评价软件系统向学校教务人员提供一个易于操作和使用的评价软件系统。通过该软件,教务人员可以方便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进行学习效果评价首先是列出相关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再对评价指标进行分配分值,具体评价分值如表2所示。用BP神经网络对数据样本进行训练,训练后样本数据生成学生数据库,库中包含学生的信息。所以软件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 软件人机交互界面要简洁,操作要方便;
(2) 软件要有对学生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的查询、修改,数据库新记录的添加、删除等;
(3) 灰色评价方法权值的修改功能;
(4) BP网络结构参数的修改、训练功能;
(5) 对新输入记录的评价和报告功能。
2 学习效果评价系统软件设计
该软件系统的开发,选择Windows XP SP2 环境,采用Visual Basic 6.0对Matlab 6.5进行二次开发,软件系统依据ActiveX 技术设计各功能模块。
2.1 总体设计[5]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软件系统既要满足学生评估的各种功能要求,又要尽量做到简洁美观。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登录界面设计
由于该系统是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中还包括对学生信息以及打分的存储管理,软件应具备一定的保密性,因此该软件设计了登录界面。双击该软件桌面上的运行图标,运行该程序,进入登陆界面,在登陆界面下,要求使用人员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软件系统。
2.3 数据库管理模块界面设计[6,7]
该界面主要包含学生姓名、学号、评价人员姓名,以及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在学号框内输入相应的学生学号,单击界面左下方的“查询”按钮,即可查询数据库中该学生各指标的得分情况;点击 “下一个”或者“上一个”按钮,可以按学号向后或向前查询其他学生信息;当要修改数据库中某个学生记录时,可以首先单击“查询”按钮,找到该学生的记录,然后在相应记录框内修改信息,再单击“修改”按钮,就可以把修改后的信息存储到原数据库中。数据库添加新记录时,可以首先在各个文本框内添写相应的学生信息;然后在菜单栏上单击“添加记录”,就可以在原来数据库末尾追加一条新记录,单击“退出”按钮,或者在菜单上单击“退出本系统”,就可以退出该系统。“学生学习效果数据库”管理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学习效果数据库管理界面
2.4 BP网络训练与评价模块设计[8,9]
2.4.1 BP网络的综合评价步骤
BP网络的综合评价步骤如下:
(1) 确定评价目标体系,指标个数为BP网络中输入节点的个数,即BP网络的输入层神经元数目为18。
(2) 确定BP网络的层数,该系统采用具有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的三层网络模型结构。
(3) 明确评价结果,输出层的节点数为1,即为某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
(4) 对评价目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5) 用随机数(一般是0~1之间的数)初始化网络节点的权值和网络阈值。将标准化后的目标样本值输入网络,并给出相应的期望输出。
(6) 正向传播,计算各层节点的输出,计算各层节点的误差。
(7) 反向传播,修正权值。检查是否所有样本对输入完毕。
(8) 计算误差。当总误差小于给定误差时,网络训练结束,否则转到步骤(6);继续训练。
(9) 训练后的网络就可以用于正式评价。
2.4.2 样本数据的准备及网络的训练[9,10]
训练样本数据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合理性,样本的质量关系到网络训练的质量,一般输入量必须选择那些对输出影响大,且能够检测或者提取的变量,并且要求各输入量之间互不相关或相关性很小,输出量代表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笔者通过对西安某高校某专业某年级的学生进行考察,从中抽取了200名能普遍代表该校学生学习效果的学生作为考察对象;然后找到相应的课程老师及实习老师,按上文列出的18项指标对这200名学生进行十分制打分。在把样本数据输入网络前,要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当输入向量的各分量量纲不同时,应对不同的分量在其取值范围内分别进行变换;当各分量物理意义相同,且为同一量纲时,应在整个数据范围内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统一的变换处理。
2.4.3 BP网络训练与评价模块的设置界面
应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函数,按照上述确定的网络结构参数,构建BP网络并进行训练。通过多次尝试性训练,网络达到了精度要求。最后确定BP网络的结构参数为:隐层神经元14个,训练误差0.001,动量因子0.98。
点击菜单栏上的“BP网络模型”,可进入BP网络训练与评价模块的设置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BP网络模型”界面
在该界面可以对BP网络结构参数进行重新设置,输入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数是由系统自身决定的,而且不可改变的。界面的下方灰色方框内用于显示BP网络评价结果。该系统无论是训练网络,还是用网络进行评价,实现时都要启动Matlab。
进行BP网络评价时,首先在“学生学习效果数据库”管理界面下将要评价的学生分数输入到相应的文本框内,然后单击菜单“BP网络模型”进入图3所示的界面,点击“训练网络”按钮,系统会按照设置的结构参数,以及神经元权值和阈值来建立BP网络,并对该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包括优、良、中、差程度,以及BP评价得分)会在 “BP网络模型” 界面下方的灰色框中显示。
点击“结束”按钮,系统返回到“学生学习效果数据库”的管理界面。
3 系统有效性验证
从我校机电系07届毕业生中抽取6名学生,作为网络的验证样本,检验建立BP网络的合理性。结果发现,该BP网络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现有的评价系统中数据库样本的数量偏少,如果将近几年来的学生信息都输入数据库,则训练网络的准确度会进一步提高。
4 结 语
应用BP网络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克服了专家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具有广泛的适用前景。通过采用变步长算法,大大改善了网络的收敛速度,提高了学习训练效率,从而给出较满意的评价结果,为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庞思勤,徐承俊.大学扩招后教学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72_75.
[2]李保亚.学习效果评价的原则[J].安徽教育,2003(17):42_43.
[3]张志涌,徐彦琴.Matlab教程――基于6.X版本[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4]郝志恒,刘舫.新电脑课堂Visual Basic编程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王跃强,王纪龙,王云才.VB程序中实现调用Matlab的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1,21(2):95 _96.
[6]张弘强,王春红.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进行教师评估[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5):43_46.
[7]张磊,向德全,胥杰.基于灰色理论的军用信息系统安全效能评估[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27(1):223_225.
[8]段岳明.基于神经网络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评估模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77_79.
[9]张攀,王波,卿晓霞.基于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智能评估系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1):129_132.
篇3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系统;结构;规划方法;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配网系统逐渐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无论对于整个配网系统,还是各项电气设备、线路等的运行都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能够维持配网的高效经济运行,最关键是要掌握规划技术与方法,从而创造最大的规划效益。
一、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主站系统、子站系统、终端,每一部分有自身独特作用和功能。
1.主站系统
负责系统故障的判断、分析与诊治,回归子系统功能。
2.子系统
全面管理自身所对应相位置的柱上开关、监控装置等,达到对自身所处系统与馈线的监测与控制,同时,也能积极传输信息、数据,使之抵达主系统,从而控制主干道信息传输,有利于电能的自动化传输。
3.系统终端
监测其所负责范围内的变压器、开关、环网柜等,同时,能够达到遥测、故障识别等功能,也可以独立控制相,达到同主站间的合作性运转,同时,高效检测出系统故障,达到对配网运行的高效管理。
二、配网自动化系统规划的原则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要遵循特定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其中供电半径、范围等要科学适宜,供电半径不易过大,应该确保规划期内,配网线路负荷极限值下依然能高水平供电,而且要强化线路间的联系,达到转供电目标,保证线路高效使用,要围绕高质量、高稳定供电原则来设计线路的分段数,科学安排段点。其中干线分段:根据负荷相等理念来对干线分段,集中分析重负荷的分配,在负荷极值状态下,配网依然高效运行,负荷可以高效转移。科学控制分段数量,对于小于3km线路应该分成3段,超过3km的线路,段数要控制在5段内,而且单个段可以负责7~9个用户。
为了能够实现转供电,线路之间要建立连接关系,例如:各个变电站10kV线路之间的连接等,形成一个具有较强转供电能力的合环电网系统。或者搭建出一个网络式供电系统,建立分支线路间的链接,按照负荷大小、增速等来设置联络点,确保导线能被充分使用,各个联络点的开关应该以闭环的形式链接,并开环运行,以此来确保供电的安全持续。对于放射性线路也应该实施分段处理,以此来减少故障威胁,确保安全、稳定、持续供电。
选择多层次分布的系统结构来构建管理系统,实际规划中要积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多层程序结构等来执行相关操作,并深入利用GIS、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等来为系统的自动化规划提供数据、信息作为依据,同时,也能实现同供电方与客户方之间的服务、沟通、协作。
此配网系统将GIS系统、SCADA系统等当作平台,来实现数据、信息等的综合分析与处理。各类客户也根据自身需求来对应选配子系统模块,不同模块间能够相互接受彼此的格式,逐渐打造出一个综合自动化系统。
三、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方法
1.自动化系统结构的规划
(1)中心站的规划
科学选配硬件平台:以TruUnix为基础的操作系统和Windows系统,两大系统作为工作站支持自动化系统运行,同时,商务数据库当作数据支持系统,选配特定软件系统支持GIS的运行。整个中心站系统软件具有开放、对外、统一化的思路。系统集成则包括:负荷管控、自动化系统、FM系统等,打造一个人机交流界面,用来展示多种信息、呈现多种图形信号,发挥多项功能,例如:打印信息、数据交接等。
(2)子站的规划
子站属于中间层,来自于RTU、馈线终端设备、配变终端等的信息数据传输至配网主站,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子站通常安装于变电站开闭所中,应该尽量丰富通信模式,实现对上、对下同多条馈线终端、主站等之间的信息传输。
(3)终端设备
位于系统的最底部,主要负责各类电气设备的信号采集、分析、加工、处理与监测、控制。
2. SCADA系统与GIS系统的配合
主站应该实行SCADA系统与GIS系统的同步配合,双方一体化运行,从而实现自动化,这就要求两大系统有着一致的底层平台,二者相连的接口能够为GIS系统供应及时、到位的信号、数据,以此达到两大系统的密切联系、无痕对接,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
同时,也要确保自动化构建出配网拓扑数据系统,要形成一个DMS网络拓扑,从中总结出急需的拓扑数据。
3.控制中心系统
控制中心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应该重点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例如:网络节点的设计,第一步形成网络节点,明确其性质,利用网络媒介把修改的配置传输至运行节点,这样网络系统就能依据全新的配置来工作。中心系统需要充分支撑冗余双网机制,用来处理冗余问题,同时,要动态监测网络系统中不同节点、分段等的运行情况、工作状态,再围绕系统来组态,以此来调控信号的传送,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发出警示信号。
任务进程的设计与配设,具体是指进程的增删、修正与完善等,同时也包括初始化进程的开启、运行,以及数据库初始化等。开启应用程序,动态监督程序的工作状态,当发生问题时发出警示信号,在此基础上再次启动。
4.终端设备的规划
主要采用:馈线终端(FTU)和信息采集终端(TTU)。其中FTU能够发挥:三遥作用、获取故障信息、自动重合器、故障自动化隔离、分析谐波等,能够为线路运维检修、故障判断、供电质量分析等带来准确、安全的数据,而且尽量让FTU类型多元化,同时配合一次开关、子站等凭借信息的通信、传输实现故障信号的判断、分析、隔离、诊断等,同样维护非故障段的常规化运行。
采集终端(TTU)重点负责城区配变的监督与控制,实际性质、功能为:达到对配变Q1的同线路监测、控制,监督配变的工作状态,对应提供配变负荷的相关数据,作为负荷管理的参照。同时,能够采集一些流量信息,例如:油温、油压等,作为设备、线路以及故障监督等的参照。
四、配网自动化系统规划的效益评价
配网自动化规划能够为整个配网系统带来直接与间接的效益,从整体上来看配网线损得到控制、运维成本下降、提高电能输出效率。实际的评价采用生产函数法、逐步计算法等。
1.直接效益的评估
配网自动化所带来的最直接效益就是:控制配网停电时长、提高售电效率、控制了线损、维护了配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了运维成本的投入,总体上实现了高效、便捷、经济的目标。
2.间接效益评价
配网自动化改造后,一些经常出现故障的区域,在自动化断路器等设备的支持下能够自动隔离故障,并实现负荷转移,无功补偿设备也有效控制线损,提高线路运行效率,同时,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抄表,控制了抄核收各个环节的成本,同时,科学的负荷调节、控制,能够维护电源安全供电。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无论对于整个配网系统,还是各项电气设备、线路等的运行都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能够维持配网的高效经济运行。
结语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配网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现阶段,配网自动化系统逐渐得到了发展、普及与应用,必须创建一个科学完善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来支持供电企业的高效经营,支持电力的营销,从而提高配网供电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高校毕业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0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对企业选择缺乏系统认知感,如何评判、选择企业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层次分析法”的功能是采集被确定对象的思想行为信息,分析评价被确定对象,对企业综合评估赋予量化的尺度。本文将根据已有信息建立一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从而更客观、高效、科学地为高校毕业生选择企业提供依据。
篇5
[关键词] 皮质类固醇激素; 抗生素; 异质性; 疼痛开始缓解的平均时间; 疼痛消除平均时间; 上呼吸道感染; 医源性咽喉痛;“咽喉痛”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 R7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5-22-03
咽喉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约占住院病人的1/50。大部分咽喉痛具有自限性[1],且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或腺病毒感染所致。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成人咽喉痛中大约占10%,小孩中占15~30%。
应用抗生素治疗咽喉痛,在减轻疼痛症状和发烧方面仅是一种适中的治疗方法[2,3]。但是,其使用率极高[4],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了抗生素的耐药性[5]和医源性咽喉痛,且增加了其患病率或复发率[6,7]。在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应用抗生素预防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性咽喉痛。在10000例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中,扁桃体脓肿患者不到2例,而非化脓性并发症(如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极为罕见[3,8,9]。为治疗咽喉痛,而减少抗生素应用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个难题。皮质类固醇激素抑制人类呼吸道内皮细胞的促炎症反应介质(可以引起炎症并导致疼痛)的转录。皮质类固醇激素对其它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窦炎、哮喘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也有利。因此,我们做出了皮质类固醇激素也可以缓解咽喉痛疼的假想,因为它具有抗炎作用,且以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价和检测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成人和小孩咽喉痛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Cochrane中心,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DARE数据库,国民保健卫生经济学数据库。试验在儿童或成人非住院病人之间,进行皮质激素的对照研究。包括有临床症状的急性扁桃体炎或咽炎(扁桃腺或口咽的炎症)和具有“咽喉痛”综合征(咽喉痛,吞咽痛)的患者。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扁桃体切除术或插管或扁桃体脓肿并发的咽喉痛患者。应用术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咽喉痛”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强的松”)和病毒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1.2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分组演绎分析包括年龄、皮质类固醇的给药途径、细菌培养阳性或其抗原的检测,咽喉痛(包括渗出型)的严重性。在STATA里,偏位回归分析测验了分组对结果的相互作用。我们从那些研究(在单个研究中,应用不同的治疗量)中,选择了最接近单一剂量治疗方案作为我们的保守治疗方案。同样地,如果口服和肌内注射的数据都有效,那么我们用口服给药途径的数据做全面分析,并用肌注给药途径的数据做适当的分组分析。
1.3 数据综合及分析
我们把两分结果表达为相对危险度和95%可信区间,把连续变量表达为加权平均差和95%可信区间。如果数据充分的话,我们除了可以在RevMan4.2中计算风险差外,还可以应用相对危险度和概率来计算治疗人数。我们用I2统计值来检测每一项结果的统计学异质性[10]。
2 结果
在确定的3257个可能性相关记录中,有26个记录与咽喉痛、扁桃体炎和咽炎有关。见图1。进一步研究排除了17例病人,因为他们是术后或插管后咽喉痛(13例)病人、包括住院病人(1例)、无对照者(1例)或被重复提及者(2例)。9例病人符合我们的选择标准,1例因未行随机抽样[11]而被除外。
743名病人(369名小孩,374名成人):348名(占47%)渗出性咽喉痛病人和330名(占44%)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阳性病人。皮质激素的应用包括:倍他米松2mL(评估剂量8mg,1例),地塞米松(大于10mg,6例;或者泼尼松60mg,1例)。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给药途径:肌注(3例),口服(4例)或两者均有者(1例)。结果测定包括:在24h(4项试验)和48h(3项试验)疼痛完全缓解的情况,疼痛开始缓解的平均时间(5项试验),疼痛消除的平均时间(6项试验)和复发率(4项试验)。
8项试验都应用了抗生素,既包括试验组也包括对照组且允许简单的止痛。在4项试验中,使用镇痛药者,在对照组和皮质激素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有两项试验是在24h或72h内限制应用扑热息痛止痛,应用W6和没应用W7组的试验结果没有差异。4项试验分别报道了细菌病原体阴性和阳性的病人W3-W6。24h或48h疼痛完全消除:有4项试验W1.W2.W6.W7汇总分析了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病人,其结果显示在24h内疼痛更可能完全缓解(相对危险度3.2,95%可信区间为2.0~5.1,P
个体反应时间的较大变异引起了高度的异质性(I2=73%)。灵敏度分析排除了每一项试验的次序因素,并揭示了5.1~7.2h之间的一些加权平均差,但差异不大。不均一性的主要因素源于Tasar等人所做的试验,该试验应用小标准差W7夸大了皮质激素的有益性。
在渗出性咽喉痛病人中,皮质激素也减小疼痛开始缓解的平均时间(加权平均差为6.2h,95%CI:8.4~4.0)。同样地,在细菌性咽喉痛(相对危险度为5.3,95%可信区间为8.0~2.6)和该试验中入选的严重性咽喉痛(相对危险度为7.2,95%可信区间为10.1~4.3)中,我们也记录到了疼痛缓解平均时间的减小。三类咽喉痛(渗出性,细菌性和重型)无显著性(P
在成人对照组、口服和肌注甾体类药物的试验组及未入选的严重型咽喉痛患者组中,疼痛开始缓解的平均时间起效趋向相似。对儿童对照组,那些不足50%的渗出性咽喉痛组和非细菌性病原体阳性组的影响没有意义。在儿童对照组,不足50%的渗出性咽喉痛组和非细菌性咽喉痛组中,我们没有发现疼痛开始缓解平均时间的显著改变。
回归分析揭示,所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12]。症状完全消除的时间:5项试验评估了疼痛完全缓解的平均时间W3 W5 W7 W8。疼痛完全消除的时间范围在皮质激素组为15~45h,在对照组为35~54h。
有害事件、复发率:只有一个125名参与者的试验,报道了有害事件:5名因补液住院的病人(3名甾体类应用者,2名对照组病人),和3名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病人(1名甾体类应用者,2名对照组病人)。4项研究试验报道,症状复发率没有差别W1 W4(在治疗后5d~1个月的检测),然而,在对照组,有一项研究实验发现了复发率的明显增加W6。
3 讨论
皮质激素的应用显著增加了咽喉痛在24h和48h完全消除的病人的百分比。在24h内,持续忍受咽喉痛而需处理的病人不足4例。尽管皮质激素使疼痛开始缓解的平均时间降到了6h,但是汇总分析表现出了明显的异质性。抗生素不具有这些作用。
我们发现皮质激素对严重性、渗出性及细菌性咽喉痛的疼痛缓解起效平均时间的作用是一样的。对轻度咽喉痛的治疗作用不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在疼痛开始缓解平均时间上,没有发现不同组(如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年龄、咽喉痛的严重性等)间的相互作用。
皮质激素对消退疼痛的作用,在最初的24h最明显,但前提是皮质激素的剂量要充足。此外,一项3d剂量和单次剂量的地塞米松对比试验发现,作用没有差异。
除抗生素外,皮质激素为咽喉疼痛症状的缓解提供了治疗方法。在现行研究中,大部分参与者具有严重的或渗出的咽喉痛。分组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在试验组间没有差异,这包括严重的咽喉痛和那些没有提及的严重性。在儿童中,我们没有发现明显有益的证据。进一步研究应该以抗生素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Bisno AL. Acute pharyngitis[J]. N Engl J Med,2001,344(4):205-211.
[2] Vincent MT,Celestin N,Hussain AN. Pharyngitis[J]. Am Fam Physician,2004,69(3):1465-1470.
[3] Woodwell DA. Nation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1998 summary[J]. Adv Data,2000,295(5):1-25.
[4]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SIGN guideline 34.Management of sore throat and indications for tonsillectomy[J]. Adv Data,1999, 294(6):27-37.
[5] Del MC. Managing sore throat:a literature review. I Making the diagnosis[J]. Med J Aust,1992,156(7):572-575.
[6] Linder JA,Stafford RS.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sore throat by community primary care physicians:a national survey,1989-1999[J]. JAMA,2001,286(8):1181-1186.
[7] Del Mar CB,Glasziou PP,Spinks AB. Antibiotics for sore throat[J]. Coch- 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6,142(4):13-23.
[8]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 guidelin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antibiotic prescribing. Prescribing of anti- biotics for self limiting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primary car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144(4):14-27.
[9] Standing Medical Advisory Committee S-GoAR.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M]. London:Department of Health,1998:16-27.
[10] Little P,Gould C,Williamson I,et al. Reattendance and complications in a randomised trial of prescribing strategies for sore throat:the medicalising effect of prescribing antibiotics[J]. BMJ,1997,315(3):350-352.
篇6
关键词 有效性改进;流域生态系统恢复;条件价值评估(CVM);支付意愿(WTP)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127-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2
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是生态与环境经济学中较重要、应用较广泛的关于公共物品价值评估的方法,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价值评估方法。1963年CVM首次应用于美国缅因州一处林地游憩环境价值评估,从7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物品及相关政策的效益评估[1]。但由于CVM的假想特性、范围问题、不同引导技术的选择、WTA与WTP的巨大差异使CVM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受到许多质疑,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CVM相关文献便从实施CVM实验并报告内容和结果,向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向转变[2]。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CVM基本概念,90年代开始出现CVM实例研究。目前主要应用于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及健康,游憩等领域非使用价值的评估,虽然研究文献众多,但绝大多数尚停留在实施CVM实验并报告结果的阶段,评估技术亦较为单一[3-4],且缺乏较系统的有效性检验。
流域生态补偿是各国政府力图使其流域生态环境在现有的跨行政区域管理模式下得到合理保护和公平分配,并努力做到整个流域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5]。流域环境价值估算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技术。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要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排入长江的废污水量迅速增加,长江流域生态已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是恢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措施之一。
本文以南京市为调查地,利用CVM方法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的价值进行估算,研究过程中试图通过封闭式引导技术选用,调查问卷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调查数据筛选、WTP估值模型选择等方法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个,一是探索利用CVM方法对环境价值进行评估时如何提高其有效性,二是测算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恢复的价值,从而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 理论与模型
开放式问卷法与封闭式问卷法是进行CVM调查时采用的两种基本引导技术,关于两种问卷的优劣一直争论不断。开放式问卷直接询问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最大WTP,[HT9.5SS]尽管易于提问,但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却有一定的难度,易产生大量的不回答、许多“零”支付、部分过小和过大的WTP现象,对待评估对象不熟悉时尤为如此[6],此外该问卷易于引发策略行为[7]。封闭式问卷法,也称二分式选择法(dichotomous choice questionnaire,DCQ),采用该方式的问卷更能模拟真实市场,便于受访者回答,也克服了开放式问卷中常见的没有回应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择封闭式问卷法作为引导技术。
蔡志坚等:基于有效性改进的流域生态系统恢复条件价值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二分式选择法于1979年由Bishop和Heberlein引入,但大量应用是在Hanemann将随机效用理论引入CV研究,使得CV方法具备了经济学内涵之后。具体做法是,Hanemann[7]假定受访者效用函数由可观测部分和不可观测的随机部分组成,其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U(Y,X,Q)+ε(1)
这里Y表示收入,X表示其他社会经济变量,Q表示当前环境状态,ε为随机扰动项,假定具有零均值期望。当环境状态Q发生变化时(Q0Q1),假定询价为A单位货币支付,受访者接受这一支付价格的条件为:
U(Y-A,X,Q1)+ε1≥U(Y,X,Q0)+ε0(2)
这里假定ε0和ε1为具有零均值的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以封闭式单界调查方式为例,对于调查员而言,受访者的WTP为随机变量,这里假定有某种累计分布函数形式GWTP。受访者接受出价A的概率为:
Pr{“yes”}=Pr{A≤WTP}=1-GWTP(A;θ)(3)
根据受访者是否愿意接受对非市场产品的某个支付价格,可依据不同询价及其支付意愿划分为若干个子样本。当采用二分选择式问卷进行估值时,为了估计分布函数GWTP(A;θ),投标值A在样本中必须有显著变化,选取不同的投标值即可将样本划分为几个子样本。通常,分布函数GWTP(A;θ)可以设定为对数logit分布形式以及Weibull分布形式[8],也有设定为线性logit和线性probit形式[7]。
封闭式单界问卷可以进一步进行扩展,具体方法是在第一次询价基础上再追加一次询价,即形成所谓封闭式双界问卷。封闭式双界调查目的在于获得更精确的WTP分布信息以及更丰富的受访者信息,其估计效率因而也更高[9],不过也有不同的观点[10]。根据受访者对两次询价的不同反应,可以将受访者区分为四类:①两次均回答“是”;②两次均回答“否”;③第一次回答“是”,第二次回答“否”;④第一次回答“否”,第二次回答“是”,上述四种情形可依次表示为IYY,INN,IYN,INY四个指标,当两次都回答“是”时IYY取值为1,其余指标含义依次类推。封闭式双界模型的估计方法与单界模型基本类似,在封闭式双界模式下,样本的极大似然函数可设定为:
lnLD(θ)=∑N[]i=1IiYYln[1-GWTP(Aiu;θ)]
+IiYNln[GWTP(Aiu;θ)-GWTP(Ai;θ)]
+IiNYln[GWTP(Ai;θ)-GWTP(Aid;θ)]
+IiNNln[GWTP(Aid;θ)](4)
式中,Ai表示初始询价,Aiu表示较高的询价,Aid较低的询价。
2 问卷设计与统计描述
2.1 问卷设计
为满足二分式选择法中WTP定价范围需预先估定及样本量大的特性,本研究于2008年至2009年进行了三次随机抽样调查,样本量分别为300、300和1 700份。前两次为预调查,采用开放式以及支付卡式引导技术,目的在于取得合理的支付意愿以及恰当的投标值间隔信息,以便为接下来二分式选择问卷调查提供有效信息。
2.1.1 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共12个问题构成,具体包括:①受访者基本信息调查,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等级等;②环境认知度调查,包括长江水质趋势认识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调查;③支付意愿调查,首先调查受访者进入市场的意愿(Q1),对于拒绝的受访者,我们追问其拒绝的原因;对于愿意支付费用的受访者(Q2),我们进行第二轮追问(Q3或Q4)。调查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指标见表1的详细定义,本课题问卷设计流程见图1。理论上,图1显示的是双界二分式选择法的调查流程;单界二分式法的调查止于Q2(图1实线表示部分)。本研究的单界调查和双界调查在同一卷子上完成,止于Q2的调查数据作为本研究单界调查的结果。
图1 二分式选择法的调查设计流程
Fig.1 Survey design of dichotomous choice questionnaire
2.1.2 核心问题设计
对一般受访者而言,“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是个很难清晰界定的“环境物品”,由于水质恢复程度基本能反应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水平,特别是当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受访者描述长江水质恢复的程度时,则令受访者很容易明晰其所购买的“环境物品”为何物,从而解决CVM的假想特性问题。因此,调查问卷用“长江水质恢复”替代“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
按照正常决策过程,受访者首先选择的是“是否愿意支付”,其次才是“支付多少”。因此,为了判断受访者是否愿意参加“市场”,我们首先询问了受访者的态度表决问题:为了改善水质问题,是否愿意支付一定费用。如果回答“是”则说明该受访者属于“市场”一员,对于这一类群体可以继续传统封闭两分式问卷调查,随机挑出某个投标值进行询价。如果回答“否”则直接追问其拒绝支付的原因。
双界二分选择模式的特点是针对不同受访者,随机地就支付金额进行询价,因此投标值的设计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依据Kanninen[11]的建议并结合两次预调查的发现,我们设计的核心估值问题和17种估值水平如下:
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如果需要您每年从你家庭收入中拿出( )元,您是否同意? 同意(转向第二次询价) 不同意(转向第二次询价)
说明:( )中的数值从1,5,10,20,30,50,75,100,125,150,200,250,300,500,750,1000,1500这17个数值中选择水平。
2.2 调查实施
由于前两次预调查中发现调查员的调查技巧略显生疏、对项目的理解不够深入、临场反应略显生疏,而这些问题均可能造成“假设偏差”以及“调查者偏差”,严重的话会使虚拟的“交易市场”失去意义[12]。因此,在第三次调查之前,我们从访问技巧、对调查内容与调查方式的熟悉程度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内容,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具体实施时,按照南京市行政区划分配小组人员,由参与课题的研究生担任各组组长。在调查员的选择上,考虑到低年级本科生可能缺乏社会沟通经验,我们主要选用大三以上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员,负责责任区内某个村或某个居民小区。根据抽样原理,在控制误差不高于5%的情况下,第三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 700份,剔除信息不详的无效问卷108份,最后有效问卷1 592份,回收有效率达936%。
2.3 基本数据描述与分析
2.3.1 人口统计特征
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中,男性797人占所有样本数的50.1%,女性795人占49.9%;从受访者年龄分布看,25岁以下(AGE1)、26-35岁(AGE2)、36-45岁(AGE3)、46-55岁(AGE5)、55岁以上(AGE6)各样本组人数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41.6%、24.0%、14.5%、9.2%和10.1%,由此发现,样本中35岁以下受访者占了65.6%,中青年占主要部分;在教育程度部分,受访问者学历程度以大学(专)为主(EDU3),占46.3%,其次为高中(中专)(EDU2),占42.3%,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占14.0%;在家庭收入部分,收入不超过0.5万元(INC1)的家庭占8.8%,介于0.5-1万元(INC2)的家庭占11.8%,有24.3%的家庭收入在1-2万元之间(INC3),家庭收入介于2-3万元(INC4)的占209%,18.6%的家庭收入在3-5万元之间(INC5),106%的家庭收入在5-10万元之间(INC6),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比例仅占5%。根据《江苏经济普查年鉴2004》,南京市就业人员中32%为高等以上学历,37%为高中学历,31%为初等及以下学历,这与本次调查数据相比稍有偏差,不过其余指标均与《南京统计年鉴》提供信息非常接近。因此,可以认为本次抽样调查基本有效。
2.3.2 环境意识
有效样本中有131位受访者认为长江水质越来越好(Tr1),占总样本比为8.2%;有317人认为流域长江水质保持不变(Tr2),占总样本比为20.0%;总样本中1 144位受访者认为长江水质越来越恶化(Tr3),占到了71.9%的比例。仅有近2%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流域生态环境不重要。总体看,大部分南京市市民对环境问题比较关注,体现出较高的环境意识。
2.3.3 询价结果
在全部1 592份问卷中,在“身份识别”阶段有558人拒绝支付,因而不属于该“市场”,剩余1 034位受访者则愿意对水污染补偿给予一定支付。接下来进行的封闭式双界调查数据中,两阶段皆回答“是”的人群占51.26%;而第一阶段回答“是”第二阶段提价后回答“否”者占22.82%;第一阶段回答“否”而第二阶段降价后回答“是”者占1083%;两阶段皆回答“否”的人群占15.09%,由于这部分人群在“身份识别”阶段已经愿意支付,之所以两次都不愿意支付,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初始投标值选择过高导致“起点偏差”,二是这部分人群在初始问题的回答上可能存在盲目性或者“随声附和”现象(yeahsaying)。但就问卷设计而言,很难将二者甄别出来,各投标点的详细分布数据见表1。
3 模型估计
此部分主要研究南京市民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因素及测定其支付意愿。
3.1 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深入地了解南京市民长江水质恢复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对可能影响支付意愿的个人特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此处,我们没有对影响“是否愿意支付”的因
表1 双界两分式支付意愿分布
Tab.1 WTP distribution in dichotomous choice questionnaire
价格/元
Price/Yuan[][ZB(][BHDG10mm,WKW]A:人数B:比例/%
A:sample B:ratio/%[BHDG5mm,WK25mmZQ*3,WK3mm,WK25mmZQ*3,WK3mm,WK25mmZQ*3,WK3mm,WK25mmZQ*3,WK3mm,WKZQ*3W]Yes-Yes[][]Yes-No[][]No-Yes[][]No-No[][] 合 计[[]15.09[]1 034[]100[BG)F]注:A列为人数,B列为相应指标占样本总数(1 034)百分比,C括号内的数值分别代表问卷愿付金额的设计,例如:100 为第一阶段询问的起始金额,若第一阶段受访者回答愿意,则第二阶段金额上调为 125;若第一阶段受访者回答不愿意,则第二阶段金额下调为 75。
素进行分析,我们选择1 034份问卷,即关注的侧重点是“支付多少”会受到那些因素影响。被解释变量为受访者对两个阶段投标值的反映,若“不愿意”则赋值为0,若“愿意”则赋值为1,各解释变量的定义参见2.3说明。
3.1.1 影响因素的预期作用方向
(1)收入。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购买的概率越大。由于家庭的收入水平更能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定,因此本文采用家庭年总收入来进行分析。受传统习惯影响,直接问卷调查中很难得到连续性收入指标,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将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分成了7个等级(见表2),预期影响符号为正。
(2)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说,拥有良好教育的民众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购买环境产品的概率较其它群体要高。而且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客观的认知与评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预期其对支付意愿影响为正。
(3)年龄。我国尚处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期,诸如就业、房价、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会影响着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随着年龄的增加,年轻人面临着购房压力;中年人会面临双重压力:子女教育和赡养义务;老年人又会遇到“看病难”问题。因此,每个年龄层次均有其自身的负担,符号很难预先判定。
(4)环境意识。环境意识越强烈越可能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指标主要影响的是“初次决策”即“是否愿意”的可能性。在第二阶段的分析中,我们认为,这一指标的作用要下降,不会对支付多少产生太大的作用。因为一旦邀请受访者加入以价格作为甄别信号的真实市场时,取决于其购买能力的最终还是收入。最后,没有充分的理论能够说明性别指标会对支付意愿产生影响。
3.1.2 影响因素及其边际效应
表2的结果显示,给定“产品”价格水平下,在影响受访者WTP的各因素中,“家庭年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年龄”等指标会不同程度影响到支付意愿。根据各变量系数符号可以看出,以上变量的作用方向与预期大致相同,但每个指标的影响方式却各有特点。
(1)收入因素影响。就收入而言,从模型1的估计结果看,总体趋势是“家庭年总收入”越高其支付倾向越强。以最低级别的收入(小于5 000元)为基准组,收入等级每上升一个层次,其影响系数也随之增加,当家庭收入超过10万时,其支付意愿最大。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离散选择模型往往更加关心的是离散变量的边际效应,某变量从0变化到1后,相比于基准组对支付意愿的概率的影响。有鉴于此,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计算了每个因素对支付概率的边际概率影响。进一步观察模型2我们发现,只有收入水平至少达到收入5这一级别时(3-5万),无论是水平影响还是边际影响,均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与最低收入家庭(基准组,不足五千元)相比,家庭年收入在3-5万之间时,支付概率要明显大于基准组。而且,这种趋势随着收入的提高呈现加速增加的趋势。收入在5-10万元较基准组则提高了8%的支付概率;收入超过10万的家庭,其支付概率较基准组可以提高17%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看出,收入对支付愿意影响为正,但这种影响并非是线性的。
(2)教育因素影响。就受教育程度而言,从模型(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拥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较基准组(初中以下人群)具有更高的支付倾向,并且至少在10%的水平通过检验;而拥有高中文化程度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尽管符号上看要比基准组更高,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在模型2的边际影响模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从模
(2)LR为极大似然比,HL为HosmerLemeshow卡方统计量,McFadden R2为麦克法登R平方。
(3)为了提高运行速度,投标值同一缩小了100倍,这样会影响常数项同等比例。
(4)各变量定义参见2.3说明。型(2)的估计结果来看,拥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其意愿支付的概率较基准组别高出8.7%。总体来说,教育越高,人们的支付概率更高。
(3)年龄因素影响。从年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与25岁以下人群相比,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人群,其支付概率要明显地低于作为基准组别的25岁以下人群。从边际影响上看,这一人群的支付概率最低,较基准组要低-11%左右。至于其他人群,与基准组相比,其发生支付概率都有所降低。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与25-35岁人群所面临近乎残酷的社会竞争压力是分不开的(如工作、住房等负担),而作为基准组的25岁以下人群则暂时尚未完全面临社会压力,因而其支付意愿较高。
(4)环境因素影响。就环境意识而言,与预期一致,尽管从符号上看,环境重要性对支付概率会产生正向影响,但是非常不显著,可以认为与零无异,模型1和模型2都证实了这点。另外一个指标水质变化趋势来看也得到类似的结论。综合起来,环境意识对受访者支付概率的实际影响可能不像预期那么显著。
(5)性别影响。尽管已有文献发现女性的生态补偿意愿要显著高于男性[5],我们基于大样本调查分析结果并没有发现这一结论,尽管从符号看男性要低于女性支付概率,但从边际角度看,这种影响微乎其微,仅为0.03%,并且统计上非常不显著。实际上,很难找到一种理论解释,能够解释葛颜祥等的发现,这可能和他们的抽样不足有关。
3.2 支付意愿估算
3.2.1 WTP中值或均值的选择
当WTP的分布函数为线性对称分布时(比如线性probit和线性logit模型),中值和均值的计算方法一样,均由下式给出:
WTP+=WTP*=-α/β(5)
其中,WTP+表示均值,WTP*表示中值,α为模型估计常数项,β为投标值的系数。除了上述标准线性模型外,在其余分布函数下,WTP+和WTP*估计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差距大小与β系数有关[9]。
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在随机效用函数设定下,中值还是均值估计取决于对损失函数的选择。如果采用最小二乘法,则均值指标能够反映集中趋势;如果采用最小绝对值法,则中值指标能反映集中趋势。均值估计受WTP分布函数的峰度和偏度的影响很大[13]。传统估计设定隐含的假设是不存在零或负支付意愿,这意味着实际WTP分布函数存在“右偏”现象,导致WTP高估。此外,均值估计还会受到右侧“厚尾”(fat tail)问题的困扰。与此相比,中值估计则更为稳健(robust)。
从经济学角度看,均值估计与KaldorHicks的“潜在补偿标准”(potential compensation principle)相符,但是KaldorHicks标准存在逻辑不一致性问题并且因为隐含着较为敏感的道德取向而受到批评[14]。中值WTP*的理论依据则是“多数投票原理”(principle of majority voting):如果多数人愿意为某种改变而提供支付意愿的话,就应该支付。尽管投票原理亦被证明不满足帕累托最优效率,不过却具有良好的道德判断含义。最后,个人支付意愿要受到其可支配收入的限制,原则上不应该超过其全部收入,一般来说均值估计则很难满足这一要求[9]。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以中值计算进行分析。
3.2.2 单界与双界的选择
在单界模式下,以logit模型为例,考虑所有其它变量的影响后,WTP的中值估算结果为809.8元,其95%的置信区间为[730,889](见表3中的模型1),若不考虑其它控制变量,WTP估算结果为802.4元,其95%的置信区间为[724,881](见表3中模型2)。可见是否包含其它控制变量对估计结果影响不大。在双界模式下,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为模型(3)和模型(4),其中模型(3)考虑了其它控制变量,模型(4)未予考虑,从WTP大小看,考虑与否其它变量,对结果影响不大。Hanemann等[9]曾指出,单界模式下估计量不仅统计效率较低,而且往往会造成高估。我们的结论也证实了Hanemann的论断。从数值上看,单界估值约为双界估值的1.7倍。此外,双界模式下,WTP的标准误以及95%置信区间都要比单界模式下的估计结果更为精确。
3.2.3 对数模型与水平模型的选择
Bishop等[15]推荐使用的是对数logit模型。作为对比,模型(5)至模型(8)报告了在对数logit设定下WTP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模型设定的不同会导致估计结果相差很大。以不包含X的双界模型为例,logit模型设定下的估计值为446.7,而对数logit模型设定下的估计值则仅为2707,前者为后者的1.65倍。Bohara等[16]根据蒙特卡洛法模拟了当存在不同比例的零(以及负)支付意愿时,线性分布、对数分布以及Weibull分布函数对估计结果的影响。结论是,零(以及负)支付意愿比例越高,线性分布以及Weibull分布越可能导致对WTP的中值造成高估,这与我们的结论一致。实际上受访者不愿回答的数量越大,模型的选择对于估计结果的影响也就越明显,因为传统模型的潜在假设是不允许支付意愿为负,比较而言,对数logit模型的偏差更小些。使用这些模型难免会导致估计结果的偏差。我们的调查样本中,两次均回答“否”的比例为1509%,这个比例与Bohara的
蒙特卡洛模拟临界值非常接近。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对数logit模型更为可靠。
4 结 语
本研究通过引进二分式选择法、恰当的核心估值问题设计、大样本发放、多次调查及调查员培训、WTP支付水平影响因素的边际效用分析、WTP中值法计算等方法或多或少克服了CVM研究中存在的“假想特性”、“调查无回应”、“范围问题”、“假设偏差”、“调查者偏差”、二分式选择法的“胖尾”等问题。另外,在WTP估算中,由于双界两分式问卷在模拟市场方面融入了讨价还价过程而比单边界两分式方法能更加逼近参与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并根据调查样本中“零支付意愿的比例”选择对数估算模型而非水平估算模型,很好地提高了CVM研究结果的有效性。通过上述方法测算的南京市居民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的支付意愿为270.7元/户•年,而文献4利用支付卡式问卷估算的结果是100.66元/户•年。比较二者的研究结果,处在国际上公认的“两分式问卷的调查结果通常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的 1-6倍”[17]范围内,这也证明了本研究的有效性。
研究还发现,家庭收入变量对WTP的影响始终保持较好的稳健性,收入越高支付意愿越高,但收入对WTP支付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槛”: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消费者才有可能购买环境服务这一“奢侈品”。其余变量,如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环境意识虽均表示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但对受访者支付意愿的实际影响不像预期那么显著,性别对支付意愿影响不大。因此,大幅提高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是提高居民支付意愿最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茵,蔡运龙.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2):317-328. [Zhang Yin, Cai Yunlong. Using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to Valu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 Review[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s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5,41(2):317-328.]
[2]Desvousges W H, Hudson S P, Ruby M C. Evaluating CV Performance: Separating the Light from the Heat[A]// Bjornstad DJ, Kahn J R.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C]. Cheltenham ,UK; Brookfield , US: Edward Elgar ,1996,117-144.
[3]张志强,徐中民,等.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条件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2,22(6):885-893.[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g, et al.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Zhangye Prefecture of Heihe River Basin[J]. Acta Ecologic Sinica, 2002,22(6):885-893.]
[4]蔡志坚,张巍巍.南京市公众对长江水质改善的支付意愿及支付方式的调查[J].生态经济, 2007,(2):116-119. [Cai Zhijian, Zhang Weiwei.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Yangtze River and Payment Mechanism in Nanjing Area[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2):116-119.]
[5]徐大伟,刘民权,李亚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条件价值评估研究:基于下游地区郑州段的WTP测算[J].经济科学,2007,(6):77-89.[Xu Dawei, Liu Minquan, Li Yawei.Contingent 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Services of Yellow River Basin[J].Economic Science, 2007,(6):77-89.]
[6]Carson R T, Hanemann W M. Contingent Valuation[A]//KarlGran M, Vincent J.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2005.
[7]Hanemann W M. Welfare Evaluations in Contingent Valuation Experiments with Discrete Respon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4,(66):332-341.
[8]Bishop R C, Heberlein T A. Measuring Values of Extra Market Good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9,(61):926-930.
[9]Hanemann M, Kanninen B.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iscreteresponse CV Data[A]// Bateman I, Willis K. Valuing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02-441.
[10]McLeod D M. Willingnesstopay Estimates Using the DoubleBounded Dichotomous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 Vormat: A Test for Validity and Precision in a Bayesian Framework[J].Land Economics,1999,75(1):115-125.
[11]Kanninen B. Opt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for Doublebounded Dichotomous 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J]. Land Economic, 1993,(69): 138-146.
[12]Mitchell R C, Carson R T. 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13]Stavig G R, Jean D G. Comparing the Mean and Median as Measure of Tendency [J].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1977,(45):63-70.
[14]Little L M. A Critique of Welfare Economic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5]Bishop R C, Heberlein T A. Measuring Values of Extra Market Good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9,(61):926-930.
[16]Bohara K, Kerkvliet J, et al. Addressing Negative Willingness to Pay in Dichotomous 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1,20 (3):173-195.
[17]Loomis J, Creel M.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Evaluating Benefit Estimates from Dichotomous 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ies[J]. Land Economy , 1991, 61 (1): 64-73.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storing Basin Ecosystem with
Validity Improvement:A Case Study for Yangtz River Ecosystem
CAI Zhijian1 DU Liyong1,2 JIANG Zhan1
(1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China;
2Jiangy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yin Jiangsu 214405, China)
篇7
[关键词] 食管癌;多西他赛;顺铂;肿瘤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3-38-02
The Evaluation of Chemotherapy Effectiveness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Used Docetaxel with Cisplatin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Tumor Markers
WANG Haiying SHEN Jie LIN Quanbing JIN Zhang QIU Enyi CHEN Zengbian
Wenzhou Cit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emotherapy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 used Docetaxel with cisplatin,and the level of the tumor marker. Methods All 50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were given chemotherapy TP,intravenous infusion of docetaxel 75mg/m2,d1.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cisplatin 80mg/m2, d1~d3, 21d repeat, 3 courses of chemotherapy,four levels of tumor markers CEA,CA19-9,SCC,CA724 levels were monited. The recent clinical efficacy,toxicity,1-year survival rate,tumor marker level chang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CR + PR) was 78%,1-year survival rate was 52%,the clinical stage reduced after chemotherapy.Main toxicity was myelosuppression,I grade leukopenia 13 cases(26%),Ⅱ 21 patients(42%),alopecia in 46 cases (92%), muscle or joint pain in 29 cases (58%), nausea and anorexia 27 patients (54%),fatigue in 16 patients(32%),were eased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chemotherapy side effects can be tolerated after chemotherapy ,the CEA, CA19-9, CA724, SC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chemotherapy. Conclusion The Chemotherapy contained Docetaxel with cisplatin have clinical efficacy,lower disease stage,light toxicity, reliable short-term effect, in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the patient can tolerate,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studies,and recommended the introduction of tumor markers evaluation criteria assessing the effect.
[Key words] Esophageal cancer; Docetaxel; Cisplatin; Tumor markers
食管癌是肿瘤科常见疾病,手术是目前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预后较差,复发转移高。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化疗方案效果不是令人满意,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初治患者未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探求新的有效的化疗方案是肿瘤医务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TP化疗方案治疗食管癌,并且以不同肿瘤标记物及临床疗效、1年生存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化疗方案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的50例食管癌患者是我院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住院治疗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查及手术病理活检确诊,均无转移。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5.4±9.9)岁。胸上段7例,胸中段33例,胸下段10例;病理类型分布为鳞癌40例,腺鳞癌10例;TNM 临床分期为I期5例,Ⅱ期15例,Ⅲ期26例,Ⅳ期4例;均无化疗禁忌证,并设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1.2 化疗方法
为预防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化疗前1d口服地塞米松,8mg/次,2次/d,连用3~4d,化疗期间给予雷尼替丁200mg静脉推注。所有患者入院后行TP方案化疗,静脉滴入多西他赛(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20543)75mg/m2,250mL生理盐水稀释,1h滴完,第1天;静脉滴入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H20023461)80mg/m2,第1~3天,21d为一周期,共计化疗3个周期,如果出现3级或以上的血液学毒性,立即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并将下一周期治疗药物的剂量降低25%或酌情延长化疗间隔时间,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3个周期的化疗,没有出现由化疗引起的死亡病例,化疗结束后3周复查并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
1.3 疗效标准与观察指标
①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近期疗效的四级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客观缓解率(ORR)指CR + PR患者占全组患者的百分率。②收集患者均在治疗前后10d早晨采空腹静脉血5mL送检,分别采用Roche 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瑞士)和Abbott IMX酶免疫分析仪(美国)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谷胱苷肽转移酶Pi、糖类抗原19-9、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CA724水平;③统计病例手术切除率,术后1年的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本组50例患者,CR 13例,占26%,PR 26例,占52%,NC7例,占14%,PD 4例,占8%,总有效率(CR+PR)为78%;所有患者经过1年随访,死亡24例,1年生存率为52%。
2.2 毒副反应
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I级白细胞下降为13例(26%),Ⅱ级21例(42%) ,脱发46例(92%),肌肉或关节痛29例(58%),恶心纳差27例(54%),疲劳16例(32%),均经对症处理后得到缓解,化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2.3 分期变化
由表1可知,化疗后患者的临床分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肿瘤标记物变化
由表2可知,化疗后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SCC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被发现时大多属于晚期,根治性切除术的效果不明显,术后复发转移较高,术前、术后需采用化疗配合治疗,90%以上患者术后1年内需开始首次化疗[1]。
多西他赛是临床常用的新型抗癌药物之一,能够诱导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时抑制已形成的微管解聚,产生稳定的微管束,从阻断了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了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行食管癌新辅助化疗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不良反应能耐受,不增加手术并发症[2],多西他赛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复治食管癌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老年食管癌患者的首选化疗方案[3];食管癌术后患者采用多西他赛加顺铂化疗配合放疗治疗其复发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明显降低[4],多西他赛已开始用于术前及术后的辅助化疗。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内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此类物质在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不产生或产生甚微量,反映了肿瘤发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5]。肿瘤标记物的血清水平一般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复发等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评价其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食管癌为常见的鳞状上皮癌,最敏感的肿瘤标记物是SCC,其次是CEA[6]。血清CA19-9、CA724水平动态联合监测可用于食管癌辅助诊断、疗效观察、以及对病期及预后的判断[7],多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阳性率更高,对于食管癌的诊断率、疗效评估、疾病发展转归更有益处,研究表明血清CA19-9、CEA、CA125、CA724、SCC和NSE水平联合检测可提高食管癌的诊断率及了解疾病发展转归[8],采用基于肿瘤标记物的效果评估能更有效监测其化疗效果[9-10]。
本文研究表明,TP化疗方案治疗食管癌总有效率(CR+PR)为78%;所有患者经过1年随访,死亡24例,1年生存率为52%,化疗后患者的临床分期明显降低;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I级白细胞下降为13例(26%),Ⅱ21例(42%),脱发46例(92%),肌肉或关节痛29例(58%),恶心、纳差27例(54%),疲劳16例(32%),均经对症处理后得到缓解,化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化疗后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SCC明显低于化疗前。
综上所述,多西他赛加顺铂化疗配合放疗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确切,降低病情分期,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耐受,近期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建议引入肿瘤标志物的疗效评估标准[11]。
[参考文献]
[1] 魏丽珍,张楠,何宏涛,等.食管癌手术患者1162例临床特点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20):2718-2719.
[2] 郑春鹏,傅俊惠,徐建芳,等.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行食管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0,31(9):1153-1154.
[3] 仲琴,冯永,夏小天,等.多西他赛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治疗晚期复治食管癌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7):69-70.
[4] 陈俊强,陈明强,朱坤寿,等.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同期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14):1092-1093,1120.
[5] 李海霞,沈志祥,谭诗云,等.肿瘤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癌症,2003,22(1):83-85.
[6] 黄子初,蒲荣.血清CEA、SCC和CYFRA21-1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1,17(4):115-116.
[7] 张爱敏,焦晓青,张鹏.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食管癌诊治的临床评价[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15(2):65-67.
[8] 贾科.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食管癌患者中的意义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35(7):3-4.
[9] 许隽颖,刘超英,李江,等.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在乳腺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2):160-162.
[10] 刘云,黄汉扬,刘世维. 58例食管癌外科围手术期治疗体会[J]. 现代医院,2008,8(12):34-36.
篇8
(一)基于生产有效性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现状基于生产有效性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主要针对组织成员的某些特定活动,要求组织成员必须在特定时间和工作职能范围内开展的特定活动以及对特定活动的记录,绩效评估会根据生产有效性理论对特定活动进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基于生产有效性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就是对企业的产出与结果的一种衡量,在内部审计中,这种绩效评估的方法更加适用于内部审计活动。
(二)基于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估理论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估要求评估必须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现状,确保评估指标内容与企业日常运营项目的关联性,评估人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日常特定活动的控制是实现战略管理绩效评估的基础,所以企业要懂得利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内容,确立平衡计分卡构造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平衡计分卡设计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体系自身就拥有明确的指标,通过评估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可以计算出内部审计的综合评分,以此来对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实现了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估目标,其理论内容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审计工作中。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
(一)耦合关系概述耦合是一种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在各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这种耦合关系的形式应用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中,更加贴合绩效系统的评估指标,当评估指标权重达到临界值时,耦合关系会给出指导的意见,确定了系统的无序性和有序性。利用耦合关系的绩效评估也可以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简化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提高既依赖于各纬度自身的绩效结果,又与各纬度之间的耦合交互作用有关。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之间耦合关系的体现可以确定内部审计各纬度与战略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和管理战略目标,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必须要在耦合关系的引领下,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耦合关系要求每个纬度的绩效指标要满足内部审计的战略目标,要能促进企业发展,并保障各纬度之间耦合关系的稳定性,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中客户满意度的目标会依赖于流程质量和财务目标的耦合,所以一定要按照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判断,及时出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既是对企业财务的一种贡献,更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一种考验,在相关因素互相制约的条件下,很多方面的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到客户满意度。因此,在确保审计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审计人员要依据耦合关系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绩效评估能力,降低审计计划完成率存在的失误几率。笔者结合实际的研究内容,制定了如下图,以此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之间耦合关系。
三、基于耦合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建立指标模型建立的指标要基于系统耦合的特点,通过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耦合度就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度量。
篇9
论文关键词 政府绩效评估 评估方法 评估法制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经济持续增长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环境严重污染、能源和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使得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在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同时,必须有正确的政绩观的支撑。
一、政府绩效评估概论
政绩,从表面意义上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效果,而从本质上来说则是涵盖了一些具体内容,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制度,从而保障和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行。而政府绩效评估,则是指按照统一的评估指标和标准,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对需要进行评估的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业绩做出公正、客观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的过程。
实行政府绩效评估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绩效评估过程符合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我国努力建设民主政府;其次,通过绩效评估是的政府更加注重工作期间的透明化,有助于透明政府的建设;再次,绩效评估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助于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最后,绩效评估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文献综述
通过研究国内文献,可以看出国外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早且成熟,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且仍有缺陷。
蓝志勇将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萌芽阶段,发源于美国,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起步阶段,事实上是传统行政模式的延续,又被称为“效率研究”,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四阶段则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深化阶段。而我国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起步较晚。
蔡立辉曾在文中指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且发展的不完善。中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彭向刚在《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问题研究述论》中指服务型政府这一目标价值应该被我国政府所采纳。所以,政府绩效评估有必要代之以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盛明科也在文中指出服务型的政府理念对于我国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并且发展较不完善,我们应该结合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来推动我国政府建设。
三、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绩效评估起源于20世纪的科学管理,20世纪70年代,政府绩效评估开始大规模地引入政府绩效管理中,并在各国取得较好的成效。政府绩效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而其繁荣发展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进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也将服务质量作为衡量自身绩效的重要内容。21世纪至今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致力于确定绩效评估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制定绩效评估指标并且规范绩效评估进程。但是,由于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缺陷。
四、政府绩效评估指标
只有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绩效指标,才能正确、客观地衡量政府绩效。党的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GDP及GDP的增长这一经济标杆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但是GDP仍然不很全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政府绩效的内涵与结构
对政府绩效内涵进行全面的理解,首先必须理解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基本职能即政府在一段时期内行使其管理权力时体现出的能力,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管理时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二)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选择原则
1.系统性。政府绩效系统是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民生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绩效子系统综合组成的,这些子系统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时要足够全面以充分反映政府绩效的系统性特征。
2.可操作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其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得到使用,这就需要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易于操作和掌握。
3.独立性。要求入选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能互相替代。
4.可比性。要求入选的每个指标的含义、时间和适用范围都必须明确,确保评估结果能进行多向的比较,因此选择评估指标时应尽可能择相对指标。
5.动态性。政府绩效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既要选择能反应政府绩效活动成果的现实性指标,又要选择体现绩效过程的过程性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政府绩效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6.导向性。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是通过评估获得有效信息,因此指标必须具有导向性。
(三)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生成,主要包括政府职能,政府发展战略和规划,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及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通过对内部因素发生作用而对指标体系的形成产生间接影响,主要包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公民参与状况,文化传统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整合。
五、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政府绩效评估就是评估主体对与评估对象有关的绩效信息进行观察、搜集、储存、提取、整合和预算的过程。评估主体的心里特点、情绪态度、认知方式等都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选择评估主体,成为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中,绩效评估主体不仅有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估、上级评估,还出现了公众评估。但是由于我国起步晚,因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仍存在一些缺陷:
1.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缺少多样化。当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主要友政府及内部成员参与,缺乏一些社会公众,这样会导致在过程中,政府只重视自身评价,缺乏客观公正。此外,还缺少专业评估组织,也使得评估结论缺少专业知识,及理论局限性的影响。
2.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政府绩效评估采用上级评估的方式,使得评估主体在评估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完全保持客观公正性。
3.政府绩效评估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由于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的设置缺乏法定性,且评估参与主体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的既得利益者,导致评估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有所欠缺。
4.政府绩效评估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政府绩效评估是一个搜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只有信息对称,评估参与主体在政府绩效评估中才能有平等的话语权。
六、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
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的法制化,是指国家把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中较成熟有效、较稳定且有一定规律性的政策原则、制度和办法以法律、法规及条例的形式定下来,作为评估主体、评估对象和评估活动组织者等在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法制化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在法律方面引导参与评估的人做出合法规范的行为,进而规范完善政府绩效评的整个过程。只有通过一些法律规范来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绩效评估与管理活动有对应的章法可循,才能约束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行为,才能推进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活动的顺利规范进行。
绩效评估是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性政府,使人民对政府行为做出监督并最终满意。在明确立法宗旨的基础上,确立贯穿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整个过程、彰显现代行政精神、指导立法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立法的前提和基础。立法遵循一定的原则,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立法原则有:
1.政府责任原则。即在我国制定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时,应该从政府的角度去建立相关制度,要明确为规定级政府及各部门规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强化他们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2.民主性原则。政府绩效评估在本质上属于对政府的监督行为,是人民民主的体现,必须吸引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充分体现接受人民监督的本质。
3.透明原则。又称公开原则,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要求信息公开,激励公众参政议政。
4.科学性与服务性原则。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评估方法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科学的立法原则。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目标;原则
作者简介:张贝贝(1986-),女,江苏启东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团委组织部部长,助教。(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13-03
对于当前我国高校根据职称职级来进行辅导员收入分配的一般模式而言,引入绩效评估的管理机制在明确个人与组织目标、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然而,人员的绩效评估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对象、工作环境、长期的观念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绩效评估至今缺乏一套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有的一些评估举措也往往流于形式。其中,没有明确绩效评估为之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没有系统科学的针对高校辅导员特殊群体的评估原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一、基于当前困境的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制订
分析当前存在的不足是提出具体改进目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方法众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困境。结合当前实际工作困境,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评估工作的改进方向与目标,才能为构建系统科学的辅导员绩效评估原则提供前提与基础。[1]
1.评估主体的信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信度指的是对辅导员评价时各个评估主体所作出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如果评估主体之间对同一个辅导员作出的评价基本一致则说明这种评估的信度比较高。而当前我国采用的绩效评估方法中,信度不高的现状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评估主体不全面,常采用上级、同级和下级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不能将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其他服务部门的评价因素囊括进来,参与比较的因素较少,则信度难以保证。二是即使不少高校采用了360°绩效考核等较为全面的办法,但是评估主体提供的定性成分较多,主观因素的介入成分太大,信度因此不高。于是,完善辅导员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与方法,譬如将360°绩效考核与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结合使用,以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同时适当增强评估标准的刚性,减少主观成分,确保评价信度。
2.评估指标的效度不强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效度是指评估指标对辅导员实际内容进行评估的全面结合的程度。如果评价方法中各项指标与实际工作内容存在的交集较多,则评估方法效度越强(见图1)。
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指标效度不强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辅导员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方方面面,现有的一些绩效评估方法通常是设计出一些容易量化的、显性的指标,而容易忽视一些工作量小但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2]譬如学校的指示精神或其他信息传达的及时性与全面性。二是绩效评估指标中如果涵盖了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无关的内容,或者对于全校辅导员采用一刀切,不区分具体情况制订一些指标,则都认为是受污染的绩效评估,譬如用违纪处分学生的绝对数字来评估辅导员工作绩效,对于学生整体情况明显不理想的辅导员来说有失偏颇。辅导员绩效评估的目标是真正将人本管理的思想融入评估系统,既要从面上考虑辅导员队伍,又要关注不同层次与类别的辅导员的评估需要,还要充分考虑个性化因素,关注人力资源个人发展。
3.评估方法的普适性较低
评估方法的普适性包括评估过程中对于所有被评的辅导员的适应程度和对于所有工作内容的适应程度,如图2所示。
对于所有辅导员而言,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有差异性的工作动机,不同分工的辅导员需要不同的督促与激励,每个辅导员也有个性化的发展要求,而我国现有的辅导员绩效评估方法较少地关注层次性与个体的差别。对于辅导员工作内容而言,隐形的工作较多,很多事情或者是临时的,或者是做了也看不出成效但是不做却有负面效果的,或者是没有办法科学量化的等等。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力求多采用定量与长期一致性的方法,整体上的思路是公认的,但普适性仍较低,成为又一个需要改进的工作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估理论要求用数学来完善学科,故辅导员考评中定量指标越来越多;人员的绩效评估除了考察过去与现在,还用来预测未来,故辅导员考评关注长期、阶段性的表现……然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一般企业员工的工作相比,有很强的特殊性,它兼具管理型、事务型、研究型、学习型等多项特征。[3]因此将定性的、定量的、临时的、长期的、个性的、面上的东西综合起来考虑,找到一个切合点成为当前辅导员绩效评估的又一个管理目标。
4.评估结果的反馈性较差
当前高校进行辅导员绩效评估的主要用途是为辅导员的薪资、晋升提供决策依据,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都很难真正做到在个人回报中完全按照绩效评估操作,更容易忽视评估结果对于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也就根本无法做到通过绩效评估来告诉辅导员如何改进思政教育工作,如何落实教育方针政策等等。实际上绩效评估具有引导个人和团队朝管理目标发展的功能,其评估结果是具有多方面的激励效果的。评估结果的反馈性较差是一个常见问题,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和队伍建设中的问题,通过动态考查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易出现的一些状况,以动态的视野寻求辅导员绩效评估机制的运行以及评估结果的应有功效,这本身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基于目标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一般原则构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于分析辅导员绩效评估困境所得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一般原则才能更好地为建立整体绩效评估体系服务。[4]结合前面的困境与目标分析,在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手段、评估结果四个角度构建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一般原则。
1.立足于评估主体——统筹兼顾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五个统筹”,是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引,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体系中也必须统筹兼顾与其相联系的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其绩效评估必须包含辅导员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指标体系能够涵盖辅导员工作绩效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要素,既不能遗漏任何指标和任何流程,也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还要全面把握各个项目、各方关系。
(1)协调各方关系。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各级各类教职员工中的一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环。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随之需要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利益相关体的关系。这就要求评估主体在建立评估体系时,不仅需要保证绩效评估的指标,能涵盖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全面的实际表现,促使辅导员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且需要在与高校内部人员、部门的关系上相互促进、相互配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公开、公正、公平。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是科学构建绩效评估体系的一大前提。公开是指辅导员绩效评估时应最大限度消除所有利益相关体对评估工作的神秘感,评估指标、标准和水平通过充分协商来制定,力求取得一致的认同和信任。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上要坚持宽松的氛围和严谨的态度,避免主观因素与感彩影响其客观与规范。评估重点要放在实际工作成效上,广泛调查,深入了解,既要分析主观条件又要分析客观环境,既要看到现实能力又要关注发展潜力。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是指每一条指标对所有辅导员都不失偏颇,包括如何评估辅导员工作,并体现奖优罚劣,同时还包括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员工之间的公平,与同层次辅导员的职务、职称之间的平衡。
2.立足于评估对象——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辅导员绩效评估中不能专注于评估工作成果,而需要把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维护人的切身利益作为体系建立的第一标准。要考虑到不同层次辅导员的差异性,要考虑到辅导员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性需要,还要考虑到辅导员整体的方向和个人的发展。
(1)富有层次与个性。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育人为主,工作对象是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工作上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多样性的要求,因此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应当满足其差异性的需求。有调查表明,从事工作1年以内的辅导员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太繁琐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而从事工作2~5年的辅导员认为个人发展前途是主要因素;从事工作6年以上的辅导员则更关注工作成就感。因而在评估时要区分对象,富有个性,在给予某类、某个辅导员一定自由和自利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也要采取肯定成绩、正面总结为主的方式,并适当地拉开绩效差距,通过层次性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2)关注个人发展。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人员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金钱财富。因此,对于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更要以其发展、成长和成就为主。充分关注辅导员个人发展,是设计一套符合人才长远培养计划和符合人才实际需要的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原则。
3.立足于评估手段——形式多样原则
在现有的辅导员绩效评估手段中,往往偏重于民主测评、查看资料等时点性的评估,评估方式通常以填写表格为主,很少进行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过程评估。定向评估的指标多,定量评估的少。期末性的评估比较多,通常就是年底一次性总结,平时考核评估很少,无法起到管理过程控制的作用。因此一套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必须遵循评估手段形式多样的原则。
(1)定性与定量评估结合。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使用了数学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同样是一门科学,同样需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绩效评估中通常可以定性的因素较多,定量分析难度较大,仅进行定性考核只能反映辅导员的性质特点,仅进行定量考核则可能会忽视其质量特征。因此,评估中必须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尽量将定性的内容科学量化。日常的工作可以通过一定的工作数量表现出来,譬如出勤率、工作量、论文数等,但还有大量的隐性工作,譬如学生的思想教育、谈心等,难有定量的结果,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互补。
(2)时点与阶段评估结合。人员的绩效评估既是对已有工作成果的考察,也是对他们未来行为能力与表现的一种预测。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仅靠某个时点的总结报告和相关部门、人员的打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绩效评估系统定期化、制度化,评估过程灵活化和动态化,才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潜能。将某个时期末的时点总结评估和某个阶段内日常跟踪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辅导员这一工作群体极为重要。
(3)点与面评估结合。点与面结合的原则要求绩效评估体系中必须采用一致的考核标准,从面上保证横向的普适性和纵向的连贯性,才能区分评估对象的绩效差异。同时也要求在保证有一定的评估弹性以满足特殊情况处理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评估时的弹性,充分考虑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强化绩效考评指标的刚性,做到特殊问题特殊分析与避免随意性和感情因素的介入协调一致。
4.立足于评估结果——动态发展原则
动态发展原则要求人们关注事物的变化与趋势,这对于辅导员绩效评估来说目前常被忽视,特别是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中,既要加强双向沟通又要注重积极引导,既要立足客观评估结果又要关注渐进发展趋势。
(1)积极反馈。人力资源管理中,缺少反馈的评估与考核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对结果的积极反馈和利用是绩效评估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很少有高校对辅导员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使得评估的意义大打折扣。一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认可的辅导员往往与一些庸庸碌碌的辅导员在职称、待遇上没有任何区别。[5]只有遵循积极反馈原则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才能通过反馈与沟通让辅导员了解领导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客观认识自己的工作成果,了解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积极反馈原则还体现在绩效评估的结果应该与辅导员的薪酬管理、职位晋升、培训机会等紧密挂钩,赏罚分明,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2)渐进推动。在进行辅导员绩效评估时,要遵循渐进推动的原则,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结合起来,合理有序地推进,与时俱进,体现客观性、有效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在起步阶段,更是不能盲目跨越、急于求成,而是只能从各个高校的实际出发,渐进推动。
(3)发挥导向功能。导向功能的原则是选定绩效评估内容、确定指标权重大小的重要依据,对构建辅导员绩效评估体系的方向和目标发挥着引导作用。遵循导向功能原则的绩效评估体系就是将学校的目标层层分解到辅导员的个人目标,使辅导员努力的方向遵循学校的发展轨迹来进行;让辅导员明白什么样的行为和态度对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有益,将受到学校和学生的肯定,这都将引导辅导员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罗新远.企业管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龚健.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现状调查及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4):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