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29 03:2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高等教育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重投入、轻效益”的预算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时展,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对高校预算进行客观、全面的绩效评价,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而设计一套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评价工作的关键。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绩效评价“3E”原则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一、绩效评价“3E”原则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所谓经济性(Economy),是指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以较少的财政预算投入实现既定的绩效目标,克服财政支出活动中严重浪费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所谓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或较短的时间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资源投入或时间取得较大的产出,体现了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所谓有效性(Effectiveness),是资源投入所取得的最终产出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产出的质量、期望得到的社会效果、公众的满意程度等。
最理想的绩效评价结果应该是在既经济又高效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目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反映了绩效水平的不同侧面,在实际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而要对三个要素进行综合考察评价,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
二、指标体系设计
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凭借特定指标体系,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预算投入、支出及结果进行衡量、比较和分析,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工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评价目标,并对评价客体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体现在如何将绩效评价目标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并且指标体系的结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应满足系统化要求。因此,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以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明确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目标,形成目标层;其次根据绩效内涵,将高校预算资金流动过程进行分解,按评价目标确定各个环节的观测点,形成准则层;最后依据每个观测点的评价内容,遵循相关原则选取关键性评价指标,形成指标层,最终构建完成一套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树状结构指标体系。
(一)目标层设计
评价目标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动因和出发点,也是设计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南。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政府必须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私人产品应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应该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提供,根据其产品外部效应的大小,决定财政支持的力度。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政府有必要根据高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的大小,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同时,公共财政体制要求政府支出必须体现公共性特征,政府支出的安排要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内,并且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反应。鉴于以上理论,根据绩效评价“3E”原则,可将预算绩效评价目标抽象为三个方面:一是优化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该目标体现了“3E”原则对经济性的要求;二是加强预算资金支出管理,该目标体现了“3E”原则中对效率性的要求;三是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该目标体现了“3E”原则中对有效性的要求。
(二)准则层设计
根据Longman辞典的解释,绩效(performance)是“the action of performing,or the action of performed”,指正在进行的某种活动或者已经完成的某种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因此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评价时应关注预算资金流动的全过程。
高校预算支出作为一种特殊的投入和产出系统,投入的是财政预算资金,这些投入经过高校的管理与使用,转化为不进入市场、主要体现为具有社会效益的公共服务等公共品产出。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其生产过程可划分为“投入-管理-结果-影响”四个阶段。其中,投入反映公共产品或服务在提供过程中所占用和消耗的资源;过程反映对预算资金的配置和使用;产出反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反映所获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根据“3E”原则,在预算资金投入阶段,应该重点对投入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即评价预算资金是否被投入到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校,投入的经济性可用办学条件类指标体现,通过评价有利于实现“优化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的评价目标。在预算资金使用阶段,应重点对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进行评价,即评价高校使用资金的合理化程度,是否将预算资金配置到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面,管理的效率性可用管理水平类指标体现,通过评价有利于实现“加强预算资金支出管理”的评价目标。在预算资金产出阶段(结果和影响),应重点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即评价高校使用预算资金所形成的产出和效果,产出的有效性可用产出效益类指标和发展潜力类指标体现,通过评价有利于实现“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目标。
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可将预算资金流动过程划分为办学条件、管理水平、产出效益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的准则层。
(三)指标层设计
指标层是依据准则层的各维度内涵,按相关原则选择的指标群。为保证绩效评价结果达到预期目标,选择指标时,应遵循相关性、系统性、重要性、经济性等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能够反映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能够全面反映绩效水平;重要性原则要求从评价客体的实际出发,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指标;经济性原则要求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1.办学条件类指标
办学条件是指高校在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必须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数量。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办学条件,可选取师生比、生均固定资产和生均经费三个指标。其中,师生比=教职工人数/学生数,生均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值/学生数,生均经费=经费总额/学生数。
2.管理效率类指标
管理效率是指高校使用管理预算资金的合理化程度。通过分析预算资金的支出结构予以体现,可选取专职教师比、公用经费比和教学科研费比三个指标。其中,专职教师比=专职教师数/教职工数,公用经费比=公用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教学科研费比=教学科研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
3.产出效益类指标
高校产出效益是指高校履行高等教育职能所取得的外部成果。可选择学生就业深造率、人均科研经费和经营收入比三个指标来体现。其中学生就业深造率反映了培养人才的成果,人均科研经费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经营收入比反映社会服务的成果。学生就业深造率=学生就业深造人数/毕业生人数,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教职工人数,经营收入比=经营收入/总经费支出。
4.发展潜力类指标
发展潜力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人才,取得了科研成果,提供了公众服务,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主要体现在教职工素质的提升,筹资能力的增强,资产规模扩大等方面,因此可选取高级人才比、自筹经费比和总资产增长比三个指标。其中,高级人才比=高级人才数
/教职工数,自筹经费比=自筹经费
/经费总额,资产增长比=资产增长额/上年末资产额。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评价方法是绩效评价的具体手段,为了实现评价目标,应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目前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但在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为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1.比较分析法。它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在使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评价时,可采用基于同类高校平均水平的横向比较方法和基于自身历史平均水平的纵向比较方法,利用横向分析法分析评价结果,可以给高校定位,明确工作重点;纵向比较法又称为趋势分析法,即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几期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用以反映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各方面工作的进展状况。利用纵向比较分析法分析评价结果,可以找到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变动的性质,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而制定改进措施,达到提高经费的支出效率和使用效益的目的。2.因素分析法。它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其出发点是,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指标产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因素不变,从而确定每一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绩效评价,可清晰地看出各因素对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增加或减少),有利于高校发现自身发展的薄弱环节,为领导者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8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4] 吴勋,张晓岚.面向绩效预算的基层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规划[J].经济问题,2007(5).
篇2
关键词: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平衡记分卡;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0日
一、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在全球竞争中,建设应能适应在该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只有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评价,才能全面系统地考评一个企业的绩效情况。
(一)财务评价指标及其缺点。财务评价指标因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度量性,使得行业内部比较、历史数据对比成为可能,也使不同的使用者在判断某一阶段经营活动时有了客观根据。但财务评价指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务评价指标大多数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这样的会计数据在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时滞性)会带入财务评价指标中;二是反映最多的财务指标是企业和运行现状的历史,而不能反映当前的操作行为对未来价值的影响;三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市场的变化以及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得企业绩效评价中不可计量的、不确定性的成分越来越多,经营活动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单纯的财务评价指标难以包括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二)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的互补性。非财务指标因为会计信息的局限性没有影响,可用来评价各种经营行为,另外,非财务指标通过现有的经济行为的直接描述,反映企业未来价值的信息。因此,只有将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平衡记分卡是目前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融合在一起的最佳典范。
二、平衡记分卡
(一)平衡记分卡的基本结构。针对传统财务评价指标在评价企业绩效时的缺陷,卡普兰和诺顿提出平衡记分卡的概念。平衡计分卡从公司评价的四个角度,包括财务角度、客户角度、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维度。这四个角度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果链为:学习与成长视角――内部业务流程视角――顾客视角――财务视角。而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在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统领下完成的。
财务角度聚焦于怎样满足股东。完成指标评价的程度主要是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具体指标可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设置,一般有经济增加值(EVA)、净资产利润率、利润、投资回报率、现金流量等。
客户角度只要考虑为达到财务目标,公司必须做些什么以满足顾客。具体如目标市场占有率、客户保留、客户获取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能力。一般认为顾客主要考虑的是时间、质量、性能与服务、成本四个方面。间隔期用以衡量公司满足顾客所需要的时间。现有产品的质量可以衡量顾客所看到的产品的残次水平。性能与服务可以衡量产品和服务在为顾客提供价值方面能起的作用。价格只是顾客负担成本的一部分,其他的是供应商造成的。要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公司就应从这四个方面出发,提高自己。
内部经营过程指标最能说明平衡记分卡与财务绩效评价之间的区别。而内部经营过程的评价指标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上,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它主要考虑的是为了支持产品市场战略和实现公司财务目标,公司内部经营过程需要做好那些工作。主要指标有产品制造周期、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退货率、设备利用率等。
创新与学习指标回答的是平衡记分卡所强调的投资重点是未来的投资项目,而不是传统的投资领域。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员应不断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得信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该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三个主要方面:(1)员工能力;(2)信息系统能力;(3)激励、权力和协作。
这四类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不断得到改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不断进步,才能使客户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财务目标,最终使股东满意。
(二)平衡记分卡的优点。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平衡记分卡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首先,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这一飞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上,它说明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可能性,为以后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实务上,扩大了非财务指标的应用。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管理中一直被广泛的运用,但作为绩效评价的指标其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第二,平衡记分卡防止了次优化行为。平衡记分卡把四个方面所有重要的绩效评价指标放在一起考虑,强调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某一方面的改进不能以牺牲另一方面为代价。平衡记分卡迫使企业管理人员以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待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利润和持续发展,立足于企业绩效的全面提高;第三,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通过平衡记分卡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经营管理者可以计量和控制公司及其内部各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进行创新和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
三、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的关系
企业实施平衡记分卡的目的就是建立战略导向管控体系,层层分解战略目标,使全体员工能清晰理解公司战略、不断提升个人高绩效工作支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现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得到精神的、物质的奖励。因此,激励制度与绩效评价的结合是一柄双刃剑。
我国作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其角色定位与西方国家企业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差别。对我国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应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进行,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等,由于不同的具体情况,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不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个人及公司的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潘和平.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篇3
一、H银行现行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H银行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了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内控的核心内容。H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此指引作为本行绩效考核的根本依据,同时根据本行自身发展状况、战略目标细化设置了绩效指标。在具体实施办法上,H银行实行行长长期考核与分行绩效考核统筹的绩效管理模式,加强了资源整合力度。
(二)H银行现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绩效考核指标未能与H银行的战略充分衔接。H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较传统、通行,只反映出了银行经营的共性,没有从银行的战略逐层分解,不能很好地引导员工超银行的整体经营目标努力。第二,绩效指标设置的笼统性使得其不能够与不同性质的部门很好地匹配。经过多年的发展,H银行已逐步发展多个分支部门,且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差别较大,而目前这种统一性的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显然与实际工作状况有所背离。第三,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文化因素。H银行经过多年的积淀与总结,构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要素,而这些企业文化要素在该行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员工绩效管理缺乏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文化不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员工的日常行为中。
二、基于BSC、KPI、EVA三者结合的构想对H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H银行近年发展战略H银行近年来年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卓越品质,建设最具价值成长的区域型银行”。为实现目标,H银行确定了这三年的六大战略,即:聚焦战略、轻资产战略、电子银行战略、人才立行战略、信息决策战略与综合化经营战略。
(二)指标设计基于前述BSC、KPI、EVA结合的设想与思路,结合H银行近年发展战略,对H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
1.财务层面(1)完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利用率①资本性占用减少额=年初资本性占用-年末资本性占用余额-当年减少的资本性占用②活期存款占比。提高此占比,可以减轻银行付息压力,改善经营状况。③生利资产周转率。生利资产包括贷款与投资,此周转率可以使管理者了解资金来源的利用效率。(2)提高信贷资产质量①不良贷款下降额=(上期不良贷款余额+上期待处理抵债资产余额)-(当期不良贷款余额+当期待处理抵债资产余额)-当年呆账核销额-当年划转全部不良资产-当年做债转股财务处理的不良贷款②逾期贷款回收率。从中看出对于逾期贷款催收的努力程度。(3)提高银行获利能力①贷款实收利息增加额=(当年贷款利息收入-当年应收利息新增+当年冲减的存量已核销应收利息)-当年回收抵债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②中间业务收入净增加额=当年中间收支净额-上年中间业务收支净额(4)控制各项费用①成本相对下降额=(上年成本/上年毛收入-当年成本/当年毛收入)*当年毛收入②营业成本率、费用贡献度、费用预算完成率等指标。费用预算完成率=(归口管理费用+自管费用)/计划数。归口费用是指支行在下达费用计划以内,需分行有关归口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列支的费用;自管费用是指由基本费用、绩效费用、统筹费用所产生的效益以及人员高度的合理性。③营业收入与用人费用比。每单位用人费用所产生的收入比率,反映每单位用人费用所产生的效益以及人员调度的合理性。
2.顾客层面(1)获得稳定可靠的传统资金来源①存款日均新增人民币=当期存款日均余额-上期存款日均余额②贷款日均新增人民币=当期贷款日均余额-上期贷款日均余额(2)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新增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数、新增产品或服务收入贡献度等指标(3)提高信用卡附加值:新增发信用卡发卡量、信用卡购物交易额等指标(4)加强前台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①业务运转时间。即每笔交易服务花费时间、平均电话等候时间等。②客户满意度指数。将顾客满意度调查的分数分等级,做长期追踪了解银行服务是否有所改进的依据。(5)留住旧客户,发掘新客户①客户保留率=1-客户销户数/上期客户数②新增户数。包括存贷款新增户数、代缴费业务新增户数、业务新增户数等。(6)优化网络银行。网点撤并专项计划完成率用以评估各部门、支行撤、并工作的完成情况,以降低撤并网点对业务造成的影响。
3.内部流程方面(1)改进信息系统,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包括系统的完善程度、应用程序的自主研发程度、资产平均使用寿命、错误故障率(资料处理的错误次数、信息系统失灵次数、ATM故障停机时间)等指标。(2)健全管理制度,进行组织机构调整。①业务效率。业务内部流转的时间越短,运营效率越高。②制度的落实程度。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反映各部门、支行的制度落实情况。③组织机构调整计划完成情况,用于说明实施组织结构改革进度情况。
篇4
1平衡记分卡(BSC)与可持续发展
11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平衡记分卡源自Robert Kaplan与David 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最普遍的企业绩效衡量方法之一,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构建了内部因素业务经营状况、财务数据、学习与成长与外部因素客户角度相结合的绩效衡量体系,综合考虑了企业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平衡,是一种系统化的绩效评价工具,但是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从投资者、客户和员工角度考虑设计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考虑。
其他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企业本身及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客户外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如政府部门、相关社会团体、企业周边社会成员、资源环境等,这些因素在企业活动中直接或者间接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内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1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rundt land(布伦特兰)于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会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破坏后代人的生存需求。煤炭企业其行业的特点,对环境和地质破坏比较严重,考核指标的缺乏势必会加重对环境的压力,在目前尚未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到煤炭企业中至关重要。
现在诸多企业管理理论只注重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满足企业的最大利益,对企业存在意义以及作为独立体所要实现的价值考虑片面,短期的行为对未来的相关因素造成破坏时,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将可持续发展引入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旨在建立现代化和谐型企业,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实现多重目标的和谐发展。
2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图
企业绩效平衡记分卡围绕企业的战略管理设计的一系列评价指标,但该指标体系不能将企业的外部性考虑进去,不能很好地评价企业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很好地引导煤炭企业未来和谐发展(如图1所示)。
图1平衡记分卡结构图
22基于可持续发展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结构图
煤炭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而煤炭属于一次性能源,资源有限,建设矿井需要大量资金,受产量限制,煤炭企业投资回收期长,且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易造成地面塌陷等,因此在设计煤炭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时除了效益评价指标外需要加上可持续发展指标,即环境指标、社会指标等,如表1所示。
221效益类评价指标
根据平衡记分卡指标设计,针对煤炭行业的特点,效率类指标分为四部分,财务类指标与现行煤炭行业平均指标一致,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现金流量、制造成本等,计算方法与现行一致;客户方面指标主要包括销售量、供货及时率、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大客户比率、商品煤质量等;业务经营是挖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内部价值链,指标包括人均工效、产量、进尺、安全事故率、质量标准化程度、块煤比率等;学习与成长主要分析企业未来潜在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包括关键工种培训率、员工技能素质提升情况、职工满意度、员工创新、企业技术人才比率等。
222可持续发展指标
可持续发展指标根据煤炭开采的行业特点,可分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环境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指标:职工报酬率、纳税贡献率两个量化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职工报酬率=[SX(]付给职工总报酬(工资、福利、社保等)[]平均净资产[SX)]×100%
纳税贡献率=支付的各项税费-税费返还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职工报酬率和纳税贡献率都是正指标,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但是比率值过大,反而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因此,在该指标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盈利状况,结合行业的平均水平科学合理设计该指标值。
对环境的贡献指标:环保投入率,吨煤耗自然水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瓦斯利用率(针对瓦斯矿井),塌陷土地复垦率等几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环保投入率=每年环保投入费用/总成本费用×100%
吨煤耗自然水量=[SX(]企业耗用自然水量[]总产出量[SX)]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SX(]重复利用的水量[](重复利用的水量+耗用的新自然水量)[SX)]×100%
瓦斯利用率=[SX(]瓦斯利用量[]瓦斯抽采总量[SX)]×100%
塌陷土地复垦率=[SX(]塌陷土地复垦面积[]总塌陷土地面积[SX)]×100%
其中,环保投入率、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瓦斯利用率、塌陷土地复垦率属于正指标,吨煤耗自然水量属于逆指标,环保投入率上升会提高企业成本,因此,要结合现行国家政策,结合行业特性,合理设计指标值。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吨煤耗自然水量结合使用,降低污水排放量,减少新水利用量,可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我国目前最普遍的瓦斯利用的方式是发电,国家对瓦斯利用也有适当的补贴政策,因此提高瓦斯利用率可以为企业增加一部分收入,该指标越高越好。塌陷土地复垦率受土地结构条件限制比较大,企业要结合当地情况及国家政策,设计合理的指标值。
3评价指标的赋权与计算
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常用的有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权值因子判断法、排序法、层次权重分析法(AHP法)等,在日常使用中,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设计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权重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31建立阶梯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首先进行分层,即:目标层(A)、准则层(B)、措施层(C),层次结构划分是进行指标赋权关键的一步,决策者对所需要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了解,理清层次的划分依据,划分好层次结构。
32评价指标的权重――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假设上一层准则层元素为a,对下一层可支配元素设为x1,x2,x3,…,xn,根据xi元素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权重wi(i=1,2,…n),aij表示xi,xj其关于a相对之比,比较矩阵如下:
33矩阵一致性检验
由于在判断中诸多因素存在着片面性和不确定性,判断结果难以精确,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不满足一致性检验需要进行修正,确保通过一致性检验,然后计算特征向量。
综合指数Z数值范围0-1,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设立不同等级,09以上,08~09,07~08,06~07,06以下几档,分别设为优秀、较好、中等、一般、较差等。
管理层人员的判断出现失误,容易出现分层排序的不合理,企业在实现该方法时建议从不同角度多次比较,个别失误难以避免,多次比较后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排序。
4改进后绩效评价指标实施建议
41政府及相关机构方面
完善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方案,建立有价值的量化数据库,定期披露相应数据,督促煤炭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行业标准,用行政手段规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最低程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社会责任执行情况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费补贴、财政补贴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
篇5
关键词: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管理;业绩考核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5-016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5.082
1 工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种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结合统计学、概率学、运筹学、会计管理等多种学科方法,对整个企业绩效仿照一定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合理的分析和管理,通过严格的定性定量的对比,将同行业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绩效对照,从而能够对某个行业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做出公平、客观、精准的评价。对我国一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工作机构的企业范畴,积极结合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高效、有针对性的政府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维系政府企业内部的生产稳定运行和引导民营企业客观的评价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我国各种市场经济企业中,以政府企业引导开展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些小微工业企业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小微工业企业自身发展,实现其自身有效发展的同时对国民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从而惠及社会和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完善社会小微企业的工业生产和管理结构,在提高整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和转型,从而增加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和活力。总而言之,加强社会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政府企业和小微工业企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2 我国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的弊端
企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与整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系统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都在跟随市场经济的形势进行改变和发展,为了能够积极保障企业内部的绩效制度要求,需要积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合理、公正、高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从而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促发展、高水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整个企业的发展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本文对传统企业绩效考核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2.1 企业评价标准过于依赖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不均衡
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单一,在进行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中,完全依赖财务管理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导致不能公正、全面、合理地对企业整体的绩效进行分析和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开始呈现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的发展局面,相对于过去的大企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模式的出现给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动力。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小微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所以不能盲目、僵化地套用传统企业中的绩效评价标准,要积极结合小微工业企业自身现状,推进绩效评价系统的标准化,从而持续不断地带动经济向前发展。
2.2 企业绩效内容落后,财务收益阻碍绩效评估
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而言,其目的就是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现状,根据一个合理、科学、有效的审核标准对整个企业进行积极、公正的评估和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带动新型发展模式。对于传统的评估系统而言,财务收益作为整个企业发展的形式标准,成为整个企业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过于片面的财务管理严重阻碍了整个企业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从而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财务评估指标的正确性受到影响,不能对整个企业的各部门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是依靠财务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由于财务收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短期和长期财务发展状况不均衡,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和投资项目;其次,会计系统对于绩效评估的不适应性,成为局限企业正常利润评估标准的主要因素。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分依赖提高产能、压缩成本的生产模式,严重忽略工业生产的质量问题,生产质量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才是市场发展中比较重视的生产因素,所以要重视生产质量,而不是盲目提升产量,给整个绩效评估带来错误标准。
2.3 传统绩效评估内容不全面,忽略生态、社会等影响因素
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其评估标准多偏重于经济效益,往往较为片面,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不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整个企业发展的大环境要完全依赖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所以在进行工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严格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保证,因此在积极健全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系统的过程中,要将自然环境与资源、社会问题等因素考虑在企业绩效评估系统的内容中,从而在发展企业经济的同时积极承担保护自然和能源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3 当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内容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受到传统生产模式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对整个企业内部的运营和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同时由于绩效考核的片面性和内容的不完整性,导致很多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政府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认真总结传统业绩评估系统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考虑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对整个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工业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做了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从而健全了整个工业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当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结合以往问题,在整体的发展模式中遵循“公正合理、操作简单、指标科学、内容综合”四个方面核心宗旨,整个评价系统有了很大提高,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加强财务效益管理对绩效评价的作用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是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多方面的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的评价标准,是整个企业发展和投资的重要保证。财务效益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某段时期或一个季度的利润盈利记录,因此财务效益作为企业经济发展体现的指标,对于整个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标都是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对整个企业各个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所以要积极注重财务效益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的作用,保证企业评价标准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2 加强资产运营状况的分析
资产运营状况是整个企业总体资金有效利用和投资的现状,企业发展盈利的动力源泉就是不断加强生产效力,在已有资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科学的投资运营,提高企业总资本收益,保证整个企业持续不断发展。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系统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与资产运营相同,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稳定企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推进企业资本升值的能力,因此对于整个企业的绩效评价而言,加强资产运营是推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动力。
3.3 积极考虑企业债务问题和发展能力对于评价体系的影响
债务问题是企业对外负债和资产负债比例的综合形式,对于企业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包括财务收益和资产运营两方面外,债务问题也是影响整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因素,它在影响企业评价指标的同时,也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有着阻碍作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科学模式,三个方面是评价内容的基本组成,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合理的科学评价过程中要从这三方面出发,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4 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多样化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已经由原来的大中型企业向着小微型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根据国家相关数据显示,小微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小微企业经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4.1 生产类型单一,生产具有及时性
小微工业企业作为脱离大中型企业范畴的生产企业类型,其主要的生产模式是根据具体的生产要求进行生产和改装,具有很大的独立生产能力。小微工业中很大部分企业依托于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中间环节,进行较为简单且成本较低的产品生产,其主要的生产类型属于服务型的生产企业,所以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小微工业企业生产虽然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和特点,但是也会受到生产任务空白期的影响,所以整个企业生产存在不稳定性。
4.2 生产资金有限,生产潜力存在限制
小微工业企业作为独立性的生产企业,其本身存在很大的生产资金问题的困扰。根据相关社会企业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小微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问题就是生产资金问题,由于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有限,因此在进行贷款和融资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经常出现很多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借贷问题,存在企业盈利资金不能及时周转并且债务补偿不及时,进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陷入困境甚至被迫倒闭的情况发生。小微工业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需要积极考虑应急资金和盈利周转等问题,并且要积极结合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一定规模的创新和扩建,从而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4.3 提升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将技术因素纳入评价体系
结合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经营模式,小微工业企业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积极结合工业生产过程,引进生产工艺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充分考虑整个生产中的员工技术、员工素质以及产业发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对财务效益、客户数量等评价的基础上,积极考虑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健全整个工业企业的评价体系,为整个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6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价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取向,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其绩效,对于我国银行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宏观效率最优;第二,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在社会经济资源有限的发展约束条件下,政府追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必须考虑效率问题。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社会公平与稳定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突出的目定性,并不是简单的方法和工具。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对银行现有财务信息、客户信息和员工信息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绩效指标的目标值,从而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恰当地对当期的经营业绩和员工业务素质以良好的评估,并且为以后年度的绩效考评奠定基础,使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各期评价结果也具有相当的可比性。此外,我国在绩效测评时往往执行力不够,这也是设计时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现今最成熟的平衡绩效评价工具还是平衡计分卡,其综合了财务和非财务评价指标,并强调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的局限性,把传统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与组织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避免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以牺牲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为代价[5]。虽然平衡计分卡好评如潮,且经过不断的修正、完善,但该模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根本上说它还是属于财务驱动型模型,并且具有测评维度的片面性和行业的局限性。)为了更准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商业银行绩效,本文将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综合运用绩效棱柱、EVA等绩效评价模型,结合中国国情和银行自身特点构建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新模型。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新模型以平衡计分卡和EVA为蓝本,参照绩效棱柱原理,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考究和借鉴国外优秀银行绩效考评方式,构建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是一系列财务绩效衡量指标与非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的综合体,包括四个方面: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业务方面和学习与成长方面。其中财务方面的指标不是孤立的,它既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情况,又要作为另外三个非财务方面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作为平衡计分卡的因果链的核心因素,并贯穿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6]。在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时候,应重视自身计分卡与经营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各自特点决定了各行在战略管理目标和竞争手段上的不同,但各行在设计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过程中也不应偏离其四个主要方面,且这四个方面应被看作是一个模型而不是一种约束。一些指标只是提供某种思路,在实际管理中需要进行某些改进和提升,使其变成操作性更强的指标。
经济增加值EVA是一个经济利润指标,它等于经济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7]。由于各个银行自身情况不相同,其资产规模也必然不同,银行的EVA值也不同,为进行横向比较可以使用EVA回报率等指标来进行分析。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运用EVA与税后利润等的比值要对银行和其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进行更全面的评价。绩效棱柱是一种关于如何更好地了解组织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进绩效的创造性新观念。它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放在了核心位置,涉及到了采用整体分析方法管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8]。其实践意义较强,应用到绩效评价中也是顺理成章。
将以上三者有机统一到一起,可构建出新模型的指标类别,在每个指标类别中衍生出具体的关键绩效指标,最终形成新模型的具体指标体系。新模型指标体系设计结果如表1所示。该体系指标总得分满分值为500分,其中每个关键绩效指标的满分值由主观给分法确定,参考自资深银行业内人士意见以及现有文献设计。表2显示了对各关键绩效指标的等级判别以及具体给分方法。
表1 新模型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计划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及分值设置)
财务方面
(满分60) 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提高银行外部效益 增加收入
降低成本
控制风险
发展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 (15)
成本费用收益率 (10)
不良贷款率 (15)
营业收入增长率 (10)
三年以上利润平均增长率 (10)
顾客方面
(满分100) 以顾客为中心
增加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 顾客满意
顾客忠诚
市场份额
顾客获利能力 顾客投诉率 (20)
顾客保有率 (20)
市场占有率 (20)
顾客收益率 (20)
关系顾客保有率 (20)
学习与
成长方面
(满分60) 增加学习能力
保证组织健康成长 员工身心健康
资源最大化
多样性 员工满意度 (20)
受欢迎程度 (20)
业务开发能力 (20)
内部业务
方面
(满分80) 增加经营效益
促进组织变革 创新能力
服务质量
售后服务 金融创新产品数量与比重 (20)
服务方式、服务效率 (30)
售后服务质量、售后服务成本 (30)
财务模型
EVA指标
(满分130) 经济价值增值
银行价值最大化 为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
为股东创造最大化价值 EVA (35)(这里EVA的计算采用EVA=税后利润-资本成本=R-∑(a×c)×e,R为经过调整的税后利润。)
EVA回报率 (25)
EVA /税后利润 (35)
EVA/资本成本 (35)
外部利益
相关者
(满分70) 整体绩效评估
核心竞争力的比较 社会责任
区域经济发展贡献
区域社会发展贡献 公益活动成本/成本费用 (30)
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程度 (20)
区域社会发展贡献程度 (20)
表2 各关键绩效指标评分标准
评估等级 等级说明 评估得分
杰出 极其出色的完成指标,绩效明显优于其他银行。 90%~100%
很好 该项指标完成效果已超出要求,高质量的绩效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80%~90%
好 该项指标已经做到很成功了,但由于某些非组织原因,还有些缺陷。 70%~80%
需要改进 总的来说,基本达到了要求,但还有有些不足,有待提高。 60%~70%
不令人满意 指标测评出来水平总的来说无法让人接受,必须立即加以改进。 40%~50%
不作评估 在指标测评中无可以利用的标准或因时间太短而无法得出结论。 30%以下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的管理与发展也逐步走上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管理道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与使用效率的高低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尚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各种财务激励体系和约束管理体制等还不够健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属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附属机构,政府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尤其是对财务部门的收支情况上更是严格实施高度集中的统一化管理。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其中财务管理也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和资源分配的财务制度向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市场经济和资源的效用优化财务制度转变。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法律支撑 当今社会是存在各种规章制度的法制社会,人们的各种不道德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裁,法律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种财务评价体系是政府根据国家政策体系所实施的一种符合市场经济状况的有效监督管理体系,对国家高等教育学校内部财务状况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使高校的各种财政支出效率和市场协调能力能有所提高,保证了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对这一系统在理论上有了高度认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法律建设方面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撑,导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法律效力,制约了高校财务评价体系的实施力度。
(三)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配套改革滞后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我国各高校对网络系统和新型高科技产品的掌握不够熟练,制约了高校各种体系配套改革的发展。所以我国高校要努力提高学校师生对网络系统的应用能力,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使高校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高等教育收支分类体系等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内容
当前,高校在财务绩效指标方面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概念,同时,对其的定义也不够统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在一项有关高校管理的研究计划中将财务绩效指标定义为“一种用于测量部分无法数量化事物的数量价值”。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在1987年将绩效指标定义为“其主要是向人们提供部分比较性的数据,尤其是提供部分和学校实际开支相关的数据,同时,还提供诸多的和办学评价相关的能够完善学校绩效方面的信息”,认为绩效指标主要是采用一种数量形式,对高校所开展的活动特征进行全面的测量,这一形式的测量可以呈现出多种特性。国家之所以大力开展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全面的评价教育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分配与分配效果和评价教育资源使用过程中所获取的实际效率以及监督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管理效果等方面事项;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分析与研究教育资源使用过程取得的效果及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对地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从单一的评价主体角度上来看,按照高校财务绩效的具体定义,评价内容应涵盖了以下三方面:
(一)高校财务效果 这里所说的高校财务效果,实质上指的是对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以及实际产出过程中所得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得学校的收益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校的实际收入与资金投入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区别,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就是经费的获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人才培养,具体内容是对高校本科生进行培养,其中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该评价指标中的核心考核项目实际上指的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第二,科学研究,具体涵盖了高校的各项科研成果、学术奖项及论文的发表数量等,这些都能够将学校科研水平与技术开发以及服务能力充分的反映。第三,服务社会,各高校的中心思想已由传统的教学与科研两大主导方向,加入了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一全新理念。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把高科技成果通过规模化的生产,逐步转化成各种高科技产品,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起步伐,将高科技人才具有的智力优势转变为有利于生产和发展的经济优势,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二)高校财务效率 高等学校的财务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潜力的发挥程度,也就是体现着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中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合理安排及有效利用率。第二,资金的使用效率,学校对教育资金的安排与使用要做到及时、合理、有效,这样才可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如科研资金、教材、学习设备的购置资金等。第三,资产的使用效率,学校要尽量避免购置一些闲置资产,对购买的各种资产要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效率,如各类学习设备、图书、研究仪器等。
(三)高校财务效益 各高校在不断发挥财务最大效率的同时也要提高其效益,所谓的财务效益就是指资金实际投入使用后对预期目标与经济利益的实现程度。主要涵盖了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教学效益,其所呈现出的是财务的使用对学校各方面事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教学效益的高低也影响着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程度。第二,产业效益,高校的财务效率除了可以反映教学效益外,还反映着一些其他校办产业的经济效益,这些校办产业对学校总体财务效率也有着重要影响。第三,对外服务效益,其所反映的主要就是对外服务方面和科研项目方面的经济效益。
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离不开方法创新和内容拓展,而且还要对原有的仅是财务分析指标的进行完善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学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规划设计应该在企业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着眼于绩效评价的主导思想,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出一套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所以,高校只有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快各高教财政部门改革,根据科学可行原则,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等几个方面架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绩效评价、科研绩效评价、资产绩效评价、产业绩效评价和自筹能力评价。如表1所示: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总共有二十五个指标,而其中有十八个指标是从教育部和南京大学开展的《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研究课题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研究实际需要角度作为出发点,又新增设了七个指标,具体为教学绩效评价过程中专业教育者在教职工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重、教育费用支出与事业费用支出间的比重、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比例,这三项指标能够充分的反映高校人力资源实际利用情况及资金的利用效率,其中年度收入与支出比例是反映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的一个最好最直接的指标。在科研绩效中新增设了科研成果收益率,这一项指标具有的内容有:科研项目的个数和科研获奖情况以及投入产出比等方面的事项,充分的反映了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在资产绩效中主要增设了相关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以及资产创收率这三个方面的指标,有效的将学校所有资产设备的投资使用效果全面的反映了出来,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应将上述所述的指标贯彻落实到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去。
篇8
【关键词】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企业
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国际上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现代公司制诞生以后,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资本所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普遍采取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评价方法,考核和评判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和经营成果。1973年美国乔伊和米勒在《国际会计》中指出:一个设计良好的业绩评价系统,可以使企业高层管理者有效判断当前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程度、发现企业尚未控制或控制不到位的领域、更有效地配置企业现有资源和评断企业经营者管理业绩。具体而言,绩效评价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认知功能;二是考核功能;三是引导和促进功能;四是挖潜功能。其中,引导和促进功能表现为:绩效评价关注的是企业的真实绩效,并通过一系列合理指标,从各个不同侧面对企业绩效开展评价。因此,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将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行为取向引导到绩效上来,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创造良好企业绩效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如何评价企业绩效,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十分重大。主要表现在:可以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可以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发展战略的转变;可以有效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有利于推动企业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二、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主线: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以“实物产量指标”为主体内容的国有企业评价方法,到改革开放初期以“利润总量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评价制度,进一步到20世纪90年代以“相对比率指标”为基本内容的管理评价体系。这条国有企业考核方法逐步发展与渐进深化的主线,是与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过渡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相伴随的。贯穿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三个发展阶段的这条线索表明:评价方法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经营发展环境是基础,要求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又决定着评价方法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全面考察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实践过程,可以从中得出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一是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全面;二是对企业考核的方法应科学规范;三是对企业考核应充分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四是对企业考核的结果应关注其负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和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善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前期国家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一般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效果;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开始由行政审批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即只定位于“裁判员”,不再当“运动员”,这就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者业绩能够进行客观、公正和公平的评判。
(二)促进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隐患,面临当前经济全球化空前激烈的竞争,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实现从粗放型模式向效益型模式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环节,使企业的经营观念和发展战略建立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因而客观上要求构建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三)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管理科学”的实质就是促进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围绕绩效进行,以提高绩效为出发点,因而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四)加快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对国有企业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和健全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必要手段,如对企业经营者的科学考察和选用、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和期权制,都必须以客观、公正和公平的绩效评价结果为前提。
(五)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体系,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必将加快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体系的步伐,因此,应尽快建立以国际通行的投资报酬率为核心、国有出资人的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使中国企业评价方法与国际惯例基本接轨,将我国企业放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进行比较,以求生存、争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是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计分方法和评价报告等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三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四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
(一)构建有利于新制度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为出资人服务;评价体系应以财务效益分析为主体内容;评价方法应由传统的纵向对比向横向比较分析转换,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营的诸多因素,构建多层次、多因素、多因子绩效评价体系。
(二)构建有利于新制度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技术方法
以系统分析思想为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理论;以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为建立评价体系的科学基础;以投入产出分析为评价体系的内在核心;以多目标决策法建立多层次、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以隶属因子赋值法建立定性分析指标体系;以平衡计分法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以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不同权重;以沃尔比重法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比标准体系;以功效系数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计分方法。
(三)构建有利于新制度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步骤
第一步,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确定每一层次指标;第二步,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三步,完成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权重划分,综合计算对企业绩效评价的总得分。具体计分公式为:综合评价得分为定量指标得分乘以权重加定性指标得分乘以权重。评价结果是评价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对评价过程的概括和总结。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采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如运用第一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形成企业效绩的初步评价结果;运用前两个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形成企业绩效更全面的修正评价结果;运用三个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则可以形成企业效绩的综合评价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种业上市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了特定种业上市公司评价客体数量规模与数量水平的信息系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计算是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虽然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由来已久,但是针对种业上市公司的很少。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种业现状、发展战略、市场建设、结构调整、种业产业化和种子保护、营销等方面,而且大多是分品种研究的。侯军歧等(2001)分析了我国种子市场管理与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政府实施管理、市场主体的发展方向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李春宏、谭向勇(2004),李斌、张大勇(2005)分品种就我国玉米种子市场的消费、生产和加工、流通、价格以及国家政策法规对其的影响和天津蔬菜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玉米种子和蔬菜行业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一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有关于种业公司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胡宁、侯军岐(2006)以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为例,结合实际工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与高管人员面对面访谈,对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全面设计,研究了我国中小型种子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杨宁、高永乐、李春娇(2007)对当前我国种业公司绩效考核存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一般性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近几年陆续有人开始研究种业公司的核心能力建设和竞争态势问题:张峭、徐磊(2007)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我国种业市场竞争态势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程序
(一)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客观、科学、全面和公正地对种业企业进行财务评价,笔者认为应坚持引导性、SMART、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系统性和适应性原则。
(1)引导性原则。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起到引导种业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者努力方向的作用。种业上市公司依据公司的总体目标来设立自己的组织目标,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激励管理者和员工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2)SMART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是具体的(Specific),而不是笼统的,指标应该适度细化;是可衡量的(Measurable),验证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是可实现(Attainable),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是相关的(Relevant),评价指标必须与公司的战略目标、部门的任务及职位职责相联系;是以时间为基础的(Time-based),评价指标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3)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比较科学合理,能准确地反映主要相关数据的内在联系,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绩。由于种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绩效评价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真实反映其绩效水准,就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环节的、能综合揭示企业财务效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4)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种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全面性,是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来反映种业企业的财务效绩。然而,面面俱到的指标体系会使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毫无重点,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因此,指标体系应由那些能突出反映企业财务效绩的主要方面组成,而不是影响绩效的所有方面。
(5)适应性原则。目前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很多,但大多都是针对整个上市公司的。而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反映企业独特的特征,这也是权变管理理论的要求。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经营特点、战略目标都是不尽相同的,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指标亦不尽一致,例如金融业就没有存货周转率等指标;陆正飞、施瑜(2002)研究指出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应对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为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和经营特性。所以,种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能适合种业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的需要。
(6)系统性原则。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是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全面综合评价,不能以偏概全。设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各种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既要充分考虑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应使各指标之间评价的内容相互重复,确保评价完整的系统性。
(二)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程序 种业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了特定种业上市公司评价客体数量规模与数量水平的信息系统。构造一个种业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系统,与一般的统计指标体系构造类似,也要按照“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逐步深化、逐步求精、逐步完善。一般而言,这个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
(1)指标体系理论准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者应该对待评价领域的有关基础理论要有一定深度和一定广度的了解,应该全面掌握该领域描述性指标体系的基本情况,以储足理论“养分”。
(2)指标体系初选。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与方法素养之后,设计者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构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这是一个认知逐步深入的过程,是一个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过程。
(3)指标体系完善。这是对初选指标进行精选(筛选)、测验,使之臻于完善。
(4)指标体系应用。这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过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通过实例的计算,分析输出结果的合理性,寻找导致评价结论不合理的指标原因,从而进一步改进指标体系。
三、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初选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允许指标重复和不可操作性,即尽可能地求全而不是求优。选择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交叉法、指标属性分组法等多种方法,但最基本最常用的是分析法。综合法是一种对己存在的一些指标群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聚类,使之体系化的构造指标体系方法。因此,可以将一些公共研究机构拟定的指标体系作归类整理,使之条理化,或者是将理论界提出的许多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出一套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构造出相对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难看出,综合法特别适用于对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分析法是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度量对象和度量目标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组成部分或不同侧面(即子系统),并逐步细分(即形成各级子子系统及功能模块),直到每一个部分和侧面都可以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实现。这是构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第一步,对被评价问题的内含与外延作出合理解释,划分概念的侧面结构,明确评价的总目标与子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第二步,对每一子目标或概念的每一个侧面进行详细分解,直到每一个侧面或子子目标都可以直接用一个或几个明确的指标来反映。越是复杂的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这种详细分解就越为重要。第三步,设计每一子层次的指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指标”是广义的,并不限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意义上的可量化指标,还应该包括一些“定性指标”。
本文首先从已发表的财务评价研究文献中检索出大量财务评价指标,在对这些分析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种业上市公司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初步确定五个侧面40个理论上比较合理,实践上比较可行的评价指标。再对已筛选出的40个指标进行分类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试图根据实际评价法建立更适合、有效的种业公司财务评价指标。
(二)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只是给出了综合评价指标“指标全集”,但这些评价指标不一定是“充分必要的指标集合”,初选指标之间也没有体现指标之间数据上的亲疏关系与相似关系,且不一定符合特定综合评价方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初选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完善,包括“指标体系测验”与“指标体系结构优化”两个方面。这个过程主要采用定性测验为主,定量测验为补充的方法,在不失全面性的情况之下,尽量减少体系中指标个数,保证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单个评价指的科学性及指标体系在整体上的科学性,更加注重指标体系的评价功能、预测及决策功能的发挥。
(1)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问卷发放。本文在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种业上市公司特点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目的、作用及功能出发,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建立财务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山东、甘肃等地。通过与当地企业领导、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专业人员座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理论上建立的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校正,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采用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计量模型方法做进一步的分析检验。本次问卷共涉及7个省20多个地区的种业企业,共发放问卷242份,收回198份,其中种业上市公司的有7份,回收率为81.82%,实际有效问卷154份,回收有效率77.78%。其中对调查问卷采用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2)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分析及指标的完善。为了从调查问卷设计的40个评价指标中选出适合种业上市公司且更简练但又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本文对每个评价指标设计了6个档次的打分形式,从是否选用和如果选用通过分数的形式给出重要程度的角度给出意见。这样可以了解到专业人士在实际评价时对哪些指标的认同程度高,对哪些指标的认同程度低;那些指标重要那些指标重要程度不够,可选择出在上述问卷调查中认同程度比较高,同时理论上又比较合理的指标作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在分析调查问卷时,调查对象没有提出新的评价指标,这说明在问卷调查中提出的40个指标是比较全面的。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合理认为以排序靠前的指标作为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是比较恰当的。因此,以问卷调查排序结果作为进一步筛选分析指标的标准,从40个分析指标中选取排序靠前的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调查问卷指标从指标得分均值、标准差、评分在比较重要以上出现的频数及其所占比例四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均值高、标准差较小的作为初步完善指标,共16个;第二类是均值较高、标准差较大的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共15个;第三类是均值和标准差都很小的指标通过检查后作为淘汰指标。由此得出初步完善指标为五类16个指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上述指标在实际财务绩效评价中其重要程度都接近非常重要,且其标准差较小,比较集中,大家的认识比较统一,虽然不能反应种业上市公司特点,但也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所必须的评价指标,但在负债指标中,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重复,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的比率与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也有重复之嫌,因此,去掉流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留下的14个作为初步完善评价指标。
对于问卷分析得到的第二类指标共15个,其均值较高、标准差较大,这些指标的被选中频数出现严重的两极化现象(见表2),需要详细分析。
没被选中的和选中认为重要的占所有有效问卷的大部分,对于这种情况非常迷惑的本人曾致电咨询,得到的答案是对于没选的企业,大多是因为在实际中没有使用,但并不是说这些指标不重要,相反,这些指标对真实反应种业公司财务绩效非常重要,只是在现阶段来说使用它们有困难,他们还达不到使用这些指标的条件;而对于那些认为重要的企业来说,这些指标在实际的财务绩效评价中也没有使用,只是认为这些指标对种业公司是很重要的,所以选中,二者意思基本一致。因此,本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种业上市公司特点,选择出适合种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在最后的指标体系中加入反应科研实力和无形资产及现金流指标,并根据指标确定原则和种业上市公司特点去掉一些数据搜集困难、或指标间可相互推出有重复的,如R&D费用增长率,净利润现金流量比率与主营业务现金比率重复,去掉净利润现金流量比率,把无形资产增长率用无形资产率代替,并增加经营现金结构分析和长期资产适合率,最后确定种业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为共28个指标,作为再次完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陆正飞、施瑜:《从财务评价体系看上市公司价值决定“双高”企业传统企业的比较》,《会计研究》2002年第5期。
[2]胡志勇:《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3]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刘伟:《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及成长机理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篇10
【关键词】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为了了解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首先从宏观上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然后构建了评价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基本指标体系。
2.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协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为了验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传统的做法是根据现有的样本资料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然而,现实中的经济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我们可以应用协整理论实行数据平稳化。
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满足以下条件,则是平稳的:第一,该时间序列的均值和方差在任何时间均保持恒定;第二,该时间序列在两个时期t和t+k之间的协方差仅依赖于两时期间隔K,而与实际时期t无关。另一种表示非平稳性的方式是单位根。变量的一阶差分是稳定的,检验变量是否稳定的过程称为单位根检验,其方法通常有DF检验、PP检验和ADF检验。本文将使用ADF法检验各变量是否稳定,即进行如下回归:
(1.1)
其中表示一阶差分,原假设为,即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备择假设为,即序列为平稳序列。如果接受原假设而拒绝备择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反之是平稳的。
2.2 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
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有很多数学模型,例如多变量的Johansen检验、Engle-Granger两步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等,本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法,Johansen检验能够判定协整秩,即协整方程的个数。该检验的零假设和备择假设分别为::至多有p个协整关系,:有q个协整关系,检验统计量为,其中是所有特征值中大小排在第i位的特征值,T是观测的总期数。这个检验是针对p有不同取值。从检验零假设:即不存在任何协整关系开始,然后再检验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直到最多q-1个协整关系为止,总共进行m次检验,而备择假设不变。
2.3 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虽然回归分析能够识别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但是却不能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格兰杰检验就是识别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如下:如果X是Y变化的原因,则X应该有助于预测Y,即在Y关于Y滞后变量的回归中,添加X的滞后变量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此时,称X为Y的格兰杰原因,否则称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检验的步骤如下:
首先,检验原假设“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无限制条件回归:
(1.2)
有条件限制回归:
(1.3)
用(1.2)式和(1.3)式的参差平方和计算F统计值,检验系数,,…,是否同时显著不为零。如果是,就拒绝原假设。然后交换X与Y进行同样的回归估计。
3.构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来支撑政府建立的投入、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整套工作中,评价指标的构建是一项核心内容,其对随后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起到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的作用。
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反映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某一方面的主要信息,而不是次要信息。
(2)非重复性原则。所谓非重复性原则是指选择的指标之间所反映的信息内容应该彼此尽可能独立。不过,有些指标之间虽然反映的主要内容属于不同方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关联程度,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可以降低这些指标的权重,来避免这些指标间重复反映的内容。
(3)可得性原则。一个评价指标最终要应用到实际中,要求指标的数据是可以获得的,否则,无论评价指标多有意义,也是没有实践价值的。
(4)目的性原则。对于科技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指标全部采用。事实上,绩效评价的目标是总结过去工作和提高以后工作,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所以,反映目标达成效果的指标不应缺少,而与目标无关的指标也不应保留。
3.2 评价指标确定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原则,并参考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构建评价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基本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1)投入指标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指一地区一年财政直接拨款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以及其他部门事业费等。反映了一地区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投入程度。
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是指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职务)的人员和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职务)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指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GDP的比重。
(2)产出指标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科技论文数指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必须是首次发表的最原始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二,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应该能被同行重复验证,能在学术刊物上或其他文献上发表;其三,刊登在被选作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源的我国正式出版的学术类和科技类期刊上的科技论文,以及《SCI》、《ISIP》和《EI》三个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
涉及地方科技投入的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是指由专利机构对专利申请无异议,做出授予专利权,发给专利证书,并予以登记和公告的专利数。
技术市场成交额:指在技术市场中,各地区合同成交的金额。
4.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得到一个普遍的共识: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科技投入的强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的科技投入中,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立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春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30-34.
[2]王海鹏,田澎,勒萍.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5(7).
[3]刑占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指标评价体系创新思考[J].太原科技,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