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
时间:2023-04-11 03:4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具有与一般的单位、企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也造成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工资收益是激励职工圆满完成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因此,要重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使改革朝着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工作开展的方向发展。
一、绩效工资概述及其基本认识
薪酬包括物质薪酬和非物质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加班工资、津贴、福利等,绩效工资制属于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一部分,它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吸引和保留优秀员工,改善单位整体水平及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在职人员3000多万人,离退休人员900多万人,集中了大批优秀人才。事业单位社会影响大,如何设置绩效工资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1998年国务院,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定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绩效的核心是它所提供的公益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围绕其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来设置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的绩效是要同时注重业绩数量和质量的,不能只看数量而忽视质量,也不能只强调质量而不看数量。此外,绩效不仅有高低之分,且有正负、显隐之别。绩效通常可分为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绩效工资,既要考虑个人绩效又要考虑组织绩效。不过,事业单位无论是组织绩效还是个人绩效,因其公共服务的社会属性而使其绩效经常难以定量化,就更须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单位内部评价与社会公开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测定其绩效。所进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公益。这次绩效工资的薪酬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考评模式,通过考评拉开差距,激发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内部竞争机制,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是政府财政投人分配的一种方式。同时,薪酬设计的核心就是价值贡献度的度量,价值贡献度是对价值创造者各自价值贡献的评价,即事业单位职工及管理人员在机构中的贡献大小。从薪酬设计的程序看,还需要一套可行的价值分配方案,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时间支付薪酬等。根据角色的不同,分配形式也不同,而对同一个对象,为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应该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如果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分配方式,发挥各个价值创造者的最大效能,那么其发展必势不可挡。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历史沿革
从1949年算起,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历了1956、1985、1993、2006和今年五次改革。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是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大背景下,为扭转职工工资非常繁杂和混乱的状况而进行的。1985年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弊端,事业单位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改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1993年的工资改革,则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进行的改革。2006年的改革,则是为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尽合理,激励作用不明显,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工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日渐突出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革。今年的改革是对2006年改革的深化,原因在于目标是落实2006年的绩效工资改革,同时明确事业单位性质、遏制其创收冲动为目的。因此,从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历程上看,并不是因为每次改革收效不到,而不停改革,而是基于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和事业单位工资中面临的问题不同,而进行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计划经济下的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严重,既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励单位工作绩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一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焦点问题,虽然它伴随着我国的改革进程,但工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直到21世纪,以绩效工资为方向的工资制度改革才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基本结构是在1993年和2006年两次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职责、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鼓励创新机制;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一级一薪、定期升级”,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改革后薪酬由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和其他薪酬这三部分构成。其中激励薪酬包含根据单位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确定总量、根据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确定的绩效工资和国家实行统一管理和制定政策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2006年改革后,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在2006年下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而事实上,当前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仅落实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两项,无论是全额拨款还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绩效工资部分基本都未实施。因此,可以将2009年的这次改革看作是对2006年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化。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组成复杂,所以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方式也不同。事业单位工资发放依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大致划分为三种:一类是参照公务员工资发放,一类是工资由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还有一类是完全按企业标准自筹。
这之后事业单位开始建立符合自身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但“绩效工资”仪仪作为概念被提出未受重视。2009年9月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分三步走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出到2010年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会议上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
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这将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从过去计划、行政手段下的品位分类管理,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的体现岗位价值的岗位定价、绩效导向的绩效薪酬制。从这个意义来说,两次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初步成效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树立了正确导向,收到初步成效。可以有效解决事业单位人员“只吃饭,不干活”的问题,促进事业单位职工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激励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竞争,提高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减少潜在的营利性和自立性动机等。
1.增强了工资构成中的激励因素
绩效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把薪酬分配与公益绩效紧密联系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可以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绩效工资改革可以盘活我们事业单位僵化的工资分配体制,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有效竞争,激发人员潜力,有利于刹住事业单位自我牟利的冲动,从而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在组织方面,绩效工资收入的多少与事业单位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社会职能密切相关,并直接体现在事业单位创收与服务能力上。实施绩效工资,事业单位会在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个人方面,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目前事业单位使用的是较为简单的办法,如身份、学历、行政职务、技术职称等来确定薪酬,无法体现员工在本单位的实际价值,更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工资作为一种激励薪酬的发放与个人对单位的贡献、所做出的业绩密切相关,能够有效激发、引导、强化和修正员工的动机和行为。
2.调动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绩效工资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的统一工资分配模式与事业单位自身的工资水平、工资总量与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经济效益、个人贡献等脱节,没有利益驱动力,难以调动单位和员工两方面的积极性的局面正在转变,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进一步扩大,职工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有利于打破那些长期为人诟病的弊端,如严重、专业技术人员不被重视等,可以给事业单位以更多的评价权力,一方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从国家和事业单位两个方面来看,自主分配的权力空间都有所扩大。
3.激发了事业单位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倾向于平均主义,绩效工资的实施有利于搞活工资分配机制,给事业单位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革除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固疾,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允许事业单位从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通过提高和保证人员工资,可以稳定一些社会急需的基层技术人员、服务人员队伍。部分单位和岗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从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绩效工资改革将对小部分高收入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调节,降低他们乱发补贴津贴带来的相关收入;另一方面,把大多数收入不高人员的收入提上去。同时,改革遏制了公益性组织的牟利动机,保证其公益性回归,对维护社会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用
一、事业单位应用绩效工资的意义
所谓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则是围绕其所提供的公益的质量和数量来设置的,这其中既包括单位绩效也包括个人绩效。2009年9月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并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即: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执行时间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的矛盾。按照现行工资制度政策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已经从2006年7月起执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原则上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具体标准由当地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统一制定。而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事业单位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确定。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由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行“三步走”,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执行时间就有所不同,而机关公务员规范并兑现津补贴又比中小学教师执行绩效工资提前1至2年时间,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同机关公务员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新的不平衡。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混岗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成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大矛盾。
2.部分其它事业单位至今还未实施新的绩效工资标准,给这部分单位职工及退休人员生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至2012年底,省直非驻宁外地其它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绩效工资还未实质开展,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还未公布,何时能够执行到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因此,对这类单位在职职工来说,自2006年7月1日起,至今六年多的时间内,除了每年增加一级二、三十元的薪级工资外,再无其它增资,而同期的物价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这对于一些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和收入较低的事业单位职工来说,生活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这部分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讲,已有六年多的时间未增加退休费了,他们期盼已久的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迟迟不能兑现。这让退休人员对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已形成很大的不满情绪。
3.不同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的高低和经费拨款渠道的不同造成了单位之间很大的收入差异,甚至引起一些上访事件的发生,需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原则上按单位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由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和单位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由事业单位自筹负担的经费,其经费来源渠道和支出办法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由于不同事业单位自身创收能力的不同,就造成不同单位之间绩效工资存在巨大差异。而各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是一致的,而得不到财政支持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又没有能力完全负担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造成这类单位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无法落实到位,形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4.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目的在于形成激励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使事业单位更有活力。但是,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部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上级部门解决:一是绩效工资制度与事业单位整体改革不同步。收入分配改革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部分,需要纳入整体改革全盘考虑,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职工全员聘用、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等。也只有其他改革顺利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才能有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缺少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案,考核量化评价标准难以准确把握。对于规模较大、岗位较多的事业单位,要对每个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很大。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或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导致绩效工资方案难以实施。国家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制定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案。要在政策层面提供更为详尽参考依据。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方面,考核标准、考核程序需要更加规范透明且易于操作。对于掌握考核评价决定权的部门和人员要有较为完善的监督制衡机制。三是要防范制度实施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有利于形成比贡献比成绩的工作氛围,也可能出现争抢功劳、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团结。
三、完善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对策
1.要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类别、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现行津贴补贴发放水平和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下达到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为了保持本地区绩效工资的平衡,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应尽量大体一致。
2.要完善分配程序。各单位要根据上级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结合单位自身实际完善分配程序。一是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征求全体工作人员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具体分配办法时,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二是完善内部考核制度。要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健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要及时公开考核制度、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运作程序等。要认真分析考核方案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修正完善考核方案,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正常运行。
3.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涉及这些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责任重大。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现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保证实施工作扎实平稳推进。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4.要做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定工作量,建立健全考勤制度、目标管理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责任、风险等因素,科学地测算和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标准等。
5.要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要及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
总之,各单位应在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按岗定薪,岗变薪变,才能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才能切实把好事办好。
参考文献:
[1]赵宇凌:切实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01)
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绩效考核
据统计,我国事业单位总数已达130万个,工作人员也有4000多万人,60%从业人员曾接受过高等教育,全国科学研究人员70%以上集中在事业单位中,全国教育、医务人员90%以上也集中在事业单位中。可见,事业单位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最主要推动力。因此,研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问题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结合实践来研究这一问题,笔者对北京市朝阳区A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研究。
一、A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现状分析
1、薪酬管理现状
A事业单位共设10个部门,正式员工有54名,另有部分临时聘请人员。目前,A事业单位执行的薪酬制度主要有两套: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薪酬制度和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的薪酬制度。两套薪酬制度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增长机制都不尽相同,带来了一定的内部公平问题。实行的薪酬管理方式是工资总额管理制。从调研的结果来看,A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较为复杂,按照细项来分,共有14类,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类(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补贴类(工作性津贴、岗位津贴、房补、手机费、固定电话费、适当补助、劳保、其他补贴等)以及奖金类(季度奖和年终奖)。从薪酬总额的结构来看,奖金类工资约占工资总额的60%左右;从薪酬总额的纵向比较来看,A事业单位管理层的薪酬大约是科员的四倍。
2、改革的基础较好
A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比较好,理由:一是A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高度重视绩效工资改革问题,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A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是A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5.7%,且对单位的忠诚度也较高,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四是A事业单位近年来的经济效益较好,为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五是该单位前期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为本次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3、绩效考核体系逐渐完善
A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日渐成熟。在考核原则上,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绩效挂钩,岗位和职责相统一、岗位和待遇相结合的原则;在考核时间上,有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和年度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有个人述职、填写个人工作总结等;在考核主体上,A事业单位的领导、部门领导和一般员工均参与考核,较好地体现了“民主办会”的思想;在考核系数的分配上,坚持了适当向年轻人倾斜的思想,高层领导和一般员工的倍数差距控制在五倍以内。
二、A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薪酬水平有待提高
与同单位的其他人员相比,对自己的薪酬水平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人员占样本68.6%,说明大部分人员对自己的薪酬水平比较满意;但仍有20%对自己的薪酬水平不太满意。而与外单位的同学和朋友相比,对自己的薪酬水平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人员占样本的68.6%,说明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薪酬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仍有25.7%的人对自己的薪酬水平不太满意。
2、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不大
调查问卷显示,仅有部分工作人员(37.1%)认为物质奖励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而超过一半的人(57.2%)认为物质奖励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这充分反映出,物质奖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是很大。而且,认为物质奖励对员工不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的人员首先是部门领导(40%),其次是一般员工(30%)和处室领导(3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A事业单位要想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奖励以外,还要更多的考虑其它形式的奖励形式,更多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
3、绩效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通过访谈和问卷分析,可知A事业单位员工对于考核方案、考核方式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A事业单位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考核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一是虽然A事业单位的大部分工作人员熟悉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但仍有少数人员并不熟悉。大部分人(82.9%)熟悉A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只有少数(14.3%)不熟悉A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二是A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考核时间的看法不统一。大部分人(77.1%)认为一年考核一次,仅少数认为每季度(8.6%)、半年(8.6%)考核一次,说明对于考核时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三是A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考核群体划分的认识也不统一。分析问卷,可知接近一半的人(45.7%)认为目前A事业单位的考核是按职位职等分类考核的,37.1%的人认为是按职能部门分类考核的,20%的人认为是全员实行同一考核的。这反映出,A事业单位人员对目前单位的考核制度怎样运行并不是很清楚。
(2)绩效考核形式单一。目前A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基本上是由上级考核的,同事之间的考核、自我考核和下级考核等其他考核形式存在不足。绝大部分人(88.6%)认为A事业单位经常进行的考核通常是由上级执行的,其次是同事之间的考核(22.9%),再次是自我考核(14.3%),最后是下级的考核(11.4%)。这反映出,目前A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同事之间的考核、自我考核和下级考核明显不足。
(3)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够有力。目前考核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考核结果的运用,且考核结果的运用与奖金或工资的发放、绩效的改进、职位的晋升等方面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接近一半的人(45.7%)认为目前考核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考核结果的运用,其次是考核方法的选择(22.8%),再次是考核指标的设计(20%),最后是考核结果拉不开档次(11.4%)。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不到一半的人员(48.6%)认为考核结果主要是用来发放奖金或工资,部分人员(34.3%)认为考核结果主要是用来改进绩效,还有部分人员(31.4%)认为考核结果主要是用来晋升。由于这是一道多选题,因此,侧面反映了A事业单位目前进行的考核,其结果的运用与发放奖金或工资、改进绩效和晋升等方面结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4、津贴补贴有待规范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由于政府机构改革等历史原因,目前A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共有11类,人员构成较为复杂。如此复杂的人员构成也带来较为复杂的薪酬结构。目前A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3大类14小项,而其中的津贴补贴又包括工作性津贴、岗位津贴、房补、手机费、电话费、适当补助、劳保、其它补贴等8小类。如此名目众多的津贴补贴,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A事业单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有创收的部分,自然想到分配,而创收所得的收入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二是津贴补贴的发放不够透明,外单位人员根本不知道到底发了多少钱;三是处罚力度太小,如果被有关部门查出来,相应的处罚也只是勒令退还多发部分而已,起不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三、对A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建议
1、适当提高薪酬水平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可知A事业单位的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无论是与单位的其他人员相比,还是与外单位的同学和朋友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另外,由于A事业单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除了政府交办的工作外,还有部分工作能够创收,这部分创收所得的收入为单位提高总体薪酬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笔者建议应根据A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员工整体薪酬水平,在不降低员工现有薪酬水平的前提下,针对单位的部分人群,可适当提高涨薪幅度。同时,要建立起正常薪酬增长机制,可根据A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情况,及时调整薪酬水平。除了提高薪酬水平外,笔者认为A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统一的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薪酬制度,逐步实现不同薪酬制度的并轨;设置一套简单明了的薪酬制度,随着A事业单位发展及外部条件的成熟,逐步增加固定发放工资的比例;适当扩大岗位间的薪酬差距,给一般员工更大的涨薪空间。
2、重视非物质性激励
A事业单位在关注物质性激励的同时,更要重视非物质性激励,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是要重视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在日常工作之外,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单位人员提供学习、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建立起完善的晋升机制,对于工作优秀的员工要让其能顺利晋升。二是扩大单位员工的参与度,让更多员工参与到单位决策中来。通过访谈发现,单位目前的大部分决策都是领导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基层工作人员很少参与,而这些人员又都是做具体工作的。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让更多基层人员参与进来。三是优化单位人员的工作环境,重视单位文化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A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地为单位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3、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要保证A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能顺利进行,发挥出有效的激励作用,就应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一是构建统一的思想认识基础。A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及一般工作人员都要科学地认识绩效考核,明白绩效考核的目标和意义,在思想上对绩效考核逐渐重视起来,形成共识。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计划。计划的制定应根据A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目标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考核的对象和内容,确定绩效考核指标,选择适合的绩效考核方法、考核周期和考核主体等。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类,在考核过程中要合理搭配使用。四是运用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要根据考核目标、对象、内容等,运用科学的、有效的考核方法,同时还要保证考核方法的多样性。五是实施考核,落实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A事业单位组织教育培训、进行职员晋升和进行岗位调动的参考依据。六是建立监督、问责和反馈机制,确保绩效考核的落实。
4、规范津贴补贴
津贴补贴作为绩效工资的“入口”,要想保证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控制入口,清理、规范津补贴。A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的清理和规范工作,可借鉴公务员津补贴的成功经验。根据A事业单位所属的单位类型,对津补贴的内容、发放水平和经费来源渠道进行全面清理。然后在清理的基础上,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津补贴的内容、水平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范,合理的部分可以保留,不合理的部分要调整或者直接取消。遵循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原则,将津贴补贴的清理、规范同绩效工资改革相联系起来。只有将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岳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内部收入分配的决定基础与模式选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 郝忠胜、刘海英: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评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4
摘 要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蓬勃发展,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与绩效工资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主要是事业单位对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评估,并及时反应工作人员的对单位的意见或建议等。这种绩效管理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内部工作者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也促进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而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绩效工资的改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管理 绩效工资 改革
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好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的事业单位有很多种,而对不同的事业单位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但不论怎样的事业单位,其最重要的部分还是绩效管理,对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是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绩效管理中,绩效工资改革是管理的关键。绩效工资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绩效工资是决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高低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及绩效工资进行分析。
一、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作为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的关键,对单位员工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绩效工资与事业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绩效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职位高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通过应聘进入单位,而单位中的不同职位有着不同级别,对职位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其中包括职位的工作量、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及工作所需技术等。
事业单位对绩效工资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绩效工资要求公平、合理、公正,要及时对单位员工进行考察与评价,以此来提高绩效工资的水平;②对不同级别的绩效工资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使各部分的管理人员加大力度改善绩效工资的不合理性;③事业的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单位的绩效工资进行管理,并合理的将工资分发给每一位工作人员;④对单位的离职人员进行补贴管理,可以不断强化绩效工资的管理水平。
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能更努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能使员工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实际的能力,并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自己的绩效工资。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与绩效管理的改革
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对单位员工的思想方面进行改革,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性质,单位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结果进行工资发放,并且给予一定的补贴。单位还应该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单位以往的绩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单位的日益发展,从而调动员工对绩效管理改革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单位的绩效工资管理,使管理改革合理的进行。另外,绩效工资管理不止是对单位的员工进行工资管理,对于单位的管理层也有重大意义,单位的管理者需要不断研究绩效工资的改革方式,对绩效工资改革进行合理的策划与分析,并保证在绩效工资改革后,可以与原定的工资改革计划相符,达到单位的改革标准。
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方法不同于私企的绩效管理,私企的绩效管理对员工的要求非常高,对员工的各方面进行考察、审核并统计,在年末对员工进行总体的评估。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没有私企的严格,但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进行改革时,可以引进私企的绩效管理方法,与原有的管理制度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引进私企管理制度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使事业单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员工的管理;②制定一系列对员工的评价准则,对员工要做到赏罚分明;③对绩效管理制定一定的计划方案,使管理层可以很好的根据计划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不至于使管理人员找不到绩效管理的重点;④对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改革在员工可以接受的范围内;⑤绩效管理一定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公平是所有管理的基本,没有公平的制度,就不会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改革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这又是一项对单位管理者的重大考验。要进行合理的绩效管理就需要做好单位的基本管理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对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对于单位员工的绩效工资,应该做到定时定量的发放,要本着公平合理的信念对绩效工资进行管理,并对不合理的绩效管理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总结:
事业单位实行绩效管理制度与绩效工资改革,对事业单位未来的良好发展有重大作用。绩效管理改革可以很好的对事业单位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进行纠正,并且使单位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单位员工的工作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后,秉着公平合理公正的态度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及绩效管理进行改革,使事业单位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并且对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娟贤.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大众科技.2009.26(11):67-74.
[2]郑艳红.浅谈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5(16):77-79.
篇5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过去在事业单位实行的体现收入分配的工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针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及其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解决绩效考核体系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在实践中能够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公共政策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多是由事业单位来提供。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原来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甚至于成为了事业单位提供优质服务的桎梏。然而面对我国庞大的事业单位系统和众多的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如何使改革更能符合现状达到最终的改革目的,成为了人民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就对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事业单位的含义及绩效工资制度
1.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
2.绩效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是指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由四部份组成:基本工资,年龄工资,岗位工资,奖励工资。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改革的背景分析
系统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来自环境需求的反应。它将公共政策的制定放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和解释。因此,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也有其特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
1.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搞好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的具体做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经济因素
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都是比照国家公务员工资标准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的收入分配体制已明显不能适应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以绩效工资带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加收入鼓励消费,以此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3.社会和文化因素
我国的事业单位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兴办与发展起来的,依附党政机关,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负担,经济效益好的事业单位还会发放额外的津贴补贴。这样一来,员工认为是在吃“大锅饭”,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改革存在的问题
1.绩效工资改革缺少科学的考核体系
从技术层面来看,绩效工资改革实施缺少科学指导,短期内阻碍了绩效工资效果的发挥。一是由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缺乏参考的科学标准,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在绩效工资改革中还存在考核尺度科学性的衡量。目前,事业单位实施的考核标准主要从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而在各个方面具体的比例及考核量化指标,缺少统一的标准,容易以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因而对绩效考核结果带来影响。
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工作细化不足
从操作层面来看,事业单位员工的劳动多属于知识密集型,因此员工绩效很难量化评价,而不像针对技术人员考核形成明确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应该从考核员工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效率着手,特别是对于员工的隐形价值和能力更不能用定量的方法来考核的,因此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很难细化量化,给绩效工资改革带来很大的难度。
3. 财政资金支持落实不到位
从财政方面来看,财政资金支持落实不到位,制约了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财政资金的落实已成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筹集资金困难,二是资金落实缓慢。
四、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改革的建议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绩效指标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难以做到像一般盈利性企业绩效考核标准的定量化和精细化,但仍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科学绩效考核方法,并结合事业单位从事行业领域的特点加以调整利用,构建适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度。
2、多元化利用绩效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员工绩效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标的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首先,要重视与员工的沟通和反馈,了解员工的工作期望和自身的绩效,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便于员工能够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
3、加强绩效管理,强化配套措施的改革推进
加强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管理,同时强化相应配套措施的推进执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加强对绩效工资改革支持的配套措施建立,一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水平提升;二是改革财政资金筹集体制,扩大合理财政资金来源,进而支持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绩效工资保障系统。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现阶段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应逐步提高绩效工资改革的效果。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对于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效益和服务质量,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岗位绩效和收入分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111-02
一、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概述
(一)绩效工资内涵
绩效工资主要是指与员工工作绩效和评估相挂钩的工资。绩效工资的评定主要以职工工作的岗位为基础,并根据岗位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技术含量来确定岗位的等级,并根据职工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大小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将劳动制度、工资制度与人事制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体现出贡献与收益成比例的原则,有利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及构成
随着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也在不断的规范中。岗位绩效工资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以及特殊岗位津贴组成。
岗位工资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岗位而确定的工资。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一般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以及工勤技术岗位三种。岗位工资能够体现出职工所聘的岗位职责和要求,不同的岗位所对应的工资标准是不同的,员工按照所从事的岗位来执行相关的工资标准。
薪级工资主要是按照工作人员的工作变现、工作资历以及其他因素等来确定的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的是工作人员的工作资历。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后工作人员工资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绩效工资体现的是员工的贡献和成绩,绩效工资主要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采用的是固定的工资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而奖励绩效工资则是变动比较灵活的一块。
特殊岗位津贴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发放的。国家一般对于特殊岗位津贴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项目以及实施范围等。
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岗位与工资不匹配的情况
从我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实施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将岗位绩效工资真正的落实。一些单位存在着岗位设置和岗位工资不匹配的状况,没有真正的做到因事设岗,甚至一些单位存在因人设岗、因薪设岗的状况,岗位工资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事业单位设置岗位工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岗位与工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整机制。因此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进一步进行岗位设置存在很大的困难,也为工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了阻碍。
(二)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使得岗位工资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从事业单位工资绩效评估的实践中看出,目前虽然很多事业单位都制定了绩效工资的评价方案以及标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绩效评价工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考核形式主观化、随意化的情况非常普遍,绩效考核难以发挥作用。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开展的最直接原因。绩效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绩效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绩效激励机制。首先,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指标往往都是定性指标,在定量指标的设置方面比较简单,导致绩效评价的结果比较粗放,难以为岗位绩效工资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比较松懈,绩效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很强,导致绩效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不足
虽然绩效工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市场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不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标准仍然没有达到市场同级人员的薪酬水平,使得事业单位的绩效工作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三、做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工作的对策
(一)更加科学的进行岗位设置
事业单位做好岗位绩效工资的前提是要对于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的状况,对于自身的单位性质、单位服务职能、单位职责以及其他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设置,确保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事业单位还要将岗位设置与工资紧密的结合起来,真正使得岗位工资标准能够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薪随岗变,才能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到实处。以地质事业单位的岗位工资设置为例,地质事业单位在进行岗位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要设置相关的岗位工资,单位的人事、财务部门应该协调做好这些工作。
(二)加强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协调
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的内部分配的时候,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绩效评价机制,从而协调好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的时候,要做好透明高效、民主公正,要将绩效工资与劳动贡献结合在一起,做到多劳多得。其次,事业单位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中的作用。
(三)创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的员工工作绩效会受到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绩效工资考核标准的时候,一定要对于激励、环境、能力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既要考虑定量标准,也要考虑定性标准。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评价标准,能够为员工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其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只有创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得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工资绩效考核机制比较单一,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考核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员工的工作结果,使得考核标准缺乏公正性。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责任、权利与利益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尽量制定相对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事业单位要将考核与员工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尽量的细化岗位职能和员工职责,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确保考核机制的公平公正。
(五)加强对岗位绩效工资的监督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执行难度比较大的工作,其是关系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事业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重大。因此,在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监督,建立起人事、检查、财政等部门共同监督的制度,并建立畅通的诉求机制,即是当员工对工资考评结果产生异议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反应和申诉,维护自身的利益。另外,为了保证岗位绩效工资考评的公正性,还可以通过新闻监督、人大监督等形式来加强监督力度。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和应用。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及时的发现自身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好岗位绩效工资工作。
参考文献:
[1] 倪一平.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创新
事业单位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调查发现,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明显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资过低,工作效果好坏也会影响工资的高低,因此很多事业单位职工都出现了消极怠工的行为,此种行为如不改变,将会对事业单位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作用
1. 有利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我国的事业单位承担着行政、公益服务、生产经营等几大方面的职责。正是由于事业单位职责的履行,使得我国的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部门比较多,存在着分工不明确以及编制过多的问题,使得同样是事业单位,但是待遇却不同,这使得某些社会群众出现了不满的情绪,收入比较低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而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事业单位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而将某些作用不突出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再利用绩效工资,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缩小各个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充分发挥工资杠杆。另外,有关部门应该尽量在相同的阶段,相同的地区统一事业单位收入标准,这样可以防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2. 有利于提高职工积极性
我国现阶段的事业单位之所以会出现分工不清、服务效能低的问题,这与现有的工资制度有关。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实行的“平均主义”工资制度,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则存有“旱涝保收”的思想,所以工作并不积极,这非常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绩效工资制度的制定与应用,要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确定职工基本薪酬,之后再借助考核方法,再给予职工一定的奖励,基本薪酬与奖励工资相加,即为职工的薪酬。这种薪酬制度的实施会大大的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够挖掘出有能力的人才,为事业单位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3.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传统的薪酬制度,无论职工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质量如何,都不会对收入产生影响,这是事业单位服务质量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薪酬制度不仅会影响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也会影响认真工作的员工,非常不利于事业单位长效发展。采用绩效工资之后,能够有效缓解传统工资制度带来的负面的问题,有效解决收入差距大,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实施绩效工作之后,各个部门与员工都会展开竞争,而竞争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事业单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二、新时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问题
1. 对绩效工资改革实质认识不足
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内容,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受传统工资分配观念的影响,许多职工认为绩效工资是个人应得部分,拿出来重新分配不合理。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控制下,对部分高收入人员来讲,执行绩效制度后收入不增反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单位高收入群体和业务骨干的利益,甚至出现“唯绩效论”,而忽视工作的其他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责任性,背离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
2. 工资增长方式过于单一
随着经济发展,广大民众消费成本越来越高,民众只能够通过工资的增加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是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工资总量固定的前提下,由单位自主支配、用于绩效分配的金额有限,职工工资增加的部分只是薪级工资,再无其他方式,因此多大多数职工工资实际上并未比上年度增加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绩效工资,不仅无法真实的反应出各个岗位职工的具体劳动所得,也未必会起到激励职工的作用。可能绩效工资只会成为工资发放的一种形式,绩效考核难以奏效。这样国家既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事业单位的各项资源也未必能够得到优化配置。
3. 工资增减可调控幅度不大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工资晋升制度,并且相对比较完善。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年底考核来确定该名职工是否可以提升工资。但是从现实中,可以发现,职称工资占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绝大部分,薪级工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工资涨幅不会明显。而受事业单位性质限制,部分单位绩效工资所需经费要靠单位自筹解决,但工资上浮空间不大,所需经费缺口较大。这就导致工资增长价值十分有限,对于某些事业单位来说,甚至毫无作用,也就失去了灵活调整员工工资的目的。
4. 津补贴发放过于平均
事业单位发放津补贴时,需要与自身情况、职工的工作情况等进行合理发放,但是由于国家对某些津补贴规定了相应的标准,这就使得尽管岗位不同,付出的劳动不同,但是职工所获得的津补贴基本上相同。很多事业单位在发放津补贴时,也更多的关注平均,而忽视了效率。这非常容易产生不和谐因素,引发员工的不满。经过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职工能够得到额外补贴,其他职工几乎完全相同,这样会助长职工消极怠工的行为,对事业单位发展非常不利。
三、新时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创新对策
虽然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是必然的选择,但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否则定会出现上述困境,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为此,有关部门要依据事业单位整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采用创新手段,扬长避短,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在制定总体的方案之下,可以允许各个事业单位依据自身需求来灵活调整,这样既能够顾全大局,又能够照顾到细节。具体的改革创新对策如下。
1. 个人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对职工个人进行绩效考核,在制定薪酬标准时,需要考虑到职工的职责,薪酬与职责应该成正比。事业单位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可以按照各自内部管理现状、技术岗位职责、工作性质等设计工资标准。每位职工的工资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基础性工资、绩效工资。基础性工资主要是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定,每月必须按时发放,而绩效工资则需要看员工为单位所做出的实际贡献以及职工完成的工作量,具体如何发放,可以由事业单位自己决定。而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对每位职工的职责、能力以及工作态度都进行评估,以便能够给予职工恰当好处的奖励,真正的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2. 部门绩效考核
部门绩效考核过程中,领导与主管部门、职工需要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制定出让职工满意的考核制度,事业单位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职工参与考核制度的制定中,这样不仅利于员工了解考核制度,也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单位领导要全面了解基层职工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同需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并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改进,使职工熟知考核制度的内容、程序和要求,信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3. 注重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一是能够体现职工的业绩和贡献,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鼓励创造更多效益和效率的作用;二是绩效工资并不会增加既有固定成本,报酬向业绩优秀职工倾斜会使事业单位因工资发放目标集中而得以减少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三是严格、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必然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会使单位职工自觉改进工作能力和方法实现自我管理;四是绩效工资奖优罚懒导向会吸引或保留业绩效优秀的人才有效流动,从而提高单位的竞争优势。
4.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评体制
单位绩效考核体制和考核办法并不能仅通过单位领导的讨论,而是需要让单位全体职工了解、掌握本单位实情,并参与到绩效考核体制和考核办法的制定中来。只有在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原则之下,才能保证单位内部各部门利益的均衡,也才能保证改革整体的公平公正。在改革中,要牢牢关注单位职工的所思所想,要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注重对职工权益的保障,注重消除职工对绩效工资改革的消极心理,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由于传统的工资方式执行时间比较长,因此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境,这一点改革人员无必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在改革的期间,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全绩效工资制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绩效工资激励职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智强.关于创新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
[2]陈秋红.浅议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改革[J].办公室业务,2011(08).
[3]陈旭尧.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24).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绩效工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对绩效工资管理的简析
自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建立了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四部分组成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作为基础工资,是收入分配中固定的部分,其工作已结束。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职工的工作实绩和贡献。如何做好“活”的分配,本文就“活”工资分配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1.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精髓,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绩效工资体系是否能够科学建立并有效应用,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就无法获得有说服力的关键基础信息及数据,绩效工资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更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清理核查津贴补贴是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环节,前提就是要与清理规范津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核查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补贴外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单位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定的项目,如:事业单位自收、自建、自发津补贴就有住房、交通,餐补、降温费、过节费等等,五花八门津补贴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发到每个职工的津补贴有几项到十几项,复杂的工资单连本人都看不懂。
3.绩效工资是以岗位职责为重点,以绩效考绩为核心,把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岗位责任、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和劳动成果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新型工资分配制度。因此,在实施绩效工资前,必须要对不同岗位类型、岗位等级进行清理分类,对各类人员岗位等级要实行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工作梳理成型后,要对职工实施经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系统管理,稳步推进绩效工资的管理。
二、实施绩效工资管理的初浅认识
1.加大宣传力度就是要让广大职工清楚地认识到,实施绩效工资能给职工带来多大的回报,职工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增加绩效工资收入等问题进行思考。作为管理者则要认真分析绩效工资方案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一旦发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缺陷的要立即进行讨论修正,如果是职工在理解上有问题的则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真正从思想上进行疏导,以确保绩效工资的正常运行。
2.岗位工资体现岗位价值,岗位设置可根据岗位的技术含量、承担责任、劳动强度等确定岗位价值。因此,合理的定岗定员,是构建职工绩效评估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对绩效工资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要以聘用岗位为基础,可按照事业单位性质,设置公益性指标、岗位指标、责任指标等进行综合考评,建立科学的岗位分析和岗位测评评价体系。岗位测评的主要目的是比较组织内部各个岗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岗位价值等级序列,关键是在解决激励对内公平性问题。
3.完善内部考绩机制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手段。各事业单位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绩,可根据考绩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着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技术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职工倾斜。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单位内部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防止差距过大,引起不必要内部矛盾,这样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也有利于贯彻相关政策、法规,使绩效工资管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绩效工资的分配要和单位、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可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含量、工作难易程度,多个岗位等级来确定岗位系数,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绩效工资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要避免因个别原因导致绩效工资受阻,甚至降低绩效考绩标准等现象。
5.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体现职工自身价值,是在对职工进行严格奖励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发放的一种工资形式,搞活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拉开差距,激励职工才是重要手段。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是实施奖励绩效工资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要使绩效工资发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单位自主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职工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引入先进的绩效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6.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种方式和奖惩手段。更重要的在于为单位和职工提供了一个信号,一个促进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号,激励职工业绩持续改进,促进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7.绩效工资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必须要有合理的目标设定、前瞻的规划、实效的运作、完善的决策、精确的控制、有效的评估和全面的考核评价。绩效工资的管理可以提高单位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性,能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战略管理工资的执行能力,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绩效工资管理潜能。全面帮助管理者完成一系列绩效工资管理的各项考绩指标,提升绩效工资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只有改革以往的薪酬分配机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符合行业和岗位特点的绩效工资和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推进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余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处理技巧探析[N/OL].人力资源,2010-06-04.
篇9
事业单位是政府或社会力量为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而设立的,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按照社会功能的不同,体育系统属于公共服务类别,承担着贯彻制定国家法律法规、协调发展全民体育事业、监督促进经营性体育行业发展、指导和管理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等职能,体育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系统事业单位也势在必行,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构建完善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和健全动态的绩效薪酬制度,进一步促进全系统作风转变、效能提升。
一、当前绩效考核面临的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从业人员在众多等问题凸显,事业单位如何减政提效成为近年来改革的难题之一,如何通过科学、公正、合理的制度规范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激励员工发挥积极性、使事业单位回归公益性、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当前体育系统运行发展面临的难题。
1.对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认识不到位。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健全岗位考核制度与薪酬绩效发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由于受旧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绩效考核方面还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人员考核办法,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要求不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考核流于形式,经常是为考评而考评,绩效工资往往成为工资发放形式,没有体现业绩完成及服务质量,扭曲了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细化标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是放在年终考核,对平时的工作业绩缺乏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缺乏平时工作表现和业绩事实依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体育系统考核主要参考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分“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没有岗位类别、职务层级和内容要求,考评标准过于笼统,没有给出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考核评价弹性过大,只能凭印象打分,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差。
3.考核结果不够透明,缺乏激励导向功能。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大多数考核结果仅仅单位掌握,作为评先选优的依据,没有与职工进行正式的沟通和反馈,也没有分析目前工作绩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工作绩效的具体措施,考评结果对个人工作绩效的改进和人的全面发展帮助较小。
二、绩效管理与绩效工资特点
体育系统绩效管理的重点就是绩效工资管理。绩效工资就是“以绩取酬”。主要是以最终的劳动成果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简单说,首先对员工进行有效考核,以此为基础,实现工资与考核结果相挂钩。主要目的是考核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级别的职位上,工作量的多少,目标任务难易程度,执行力快慢,工作效率高低,工作业绩优劣等等。单位利用绩效工资对员工进行有效调控,以刺激员工的行为,通过对优异的和平庸的收入调节,鼓励员工追求符合工作要求的行为,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工作目标。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绩效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根据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考核内容与考核重点,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业绩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重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实绩取酬。
2.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现行事业单位工资主要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目前,基本工资作为固定部分,只占全部工资的30%左右,工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绩效工资的实施在提升基本工资的同时,规范津贴补贴,发挥绩效工资指挥棒作用,体现效率公平。
3.绩效考核以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导向。通过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从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绩效管理与薪酬改革方面的建议
1.转变观念,更新对绩效考核的认识。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认识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体育系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一是要转变单位领导对绩效考核及工资发放的认识,加强对绩效考核的内涵、功能、目标和任务的学习,深刻理解到绩效考核工作在人事管理和单位长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本单位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定、组织和实施,同时,要求单位人事部门和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熟悉绩效考核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实行绩效考核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加强单位员工的思想教育,使员工认识到绩效考核不仅是领导层和人事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和全局工作的大事。单位以往的绩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单位的日益发展,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调动员工对绩效管理改革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单位的绩效工资管理,使管理改革合理的进行。
2.夯实基础,做好考核前的基础工作。一是科学制定考核制度。细化分类考核内容,根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的特点,实行分类考核,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工作业绩,考核结果要能反映员工工作能力的强弱、完成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好坏。二是科学设置业绩指标体系。结合三类岗位的职责、内容,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细化工作标准,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表现等主观性内容设置定性考核标准,对工作业绩等客观性内容实行量化考核,设置关键业绩指标和评分标准,关键业绩指标应以事实材料为依据,通过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力争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三是实行全方位考核。采取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个人自评与领导考核、群众互评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考核周期可根据工作实际确定为年、半年、季度或月度,将平时的考核情况纳入职工年度总体考核结果。考核评分者的选取应与职工绩效具有相关性,根据评分者的职级不同,确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权重,力争使考核能从不同层面真实地反映实际工作绩效。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绩效工资 现状 对策
自2006 年7月起,国家开始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关系到3000 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也将为下一步事业单位综合改革提供基础。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也随之成为我国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概述(体例余同)
1.1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含义
岗位绩效工资是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工资分配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础工资。
第一,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第二,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不同的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第三,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第四,特殊岗位津贴。对在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将规范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管理,明确调整和新建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条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1.2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优点
岗位绩效工资是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工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2.1引入绩效工资概念,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绩效挂钩,这是其与之前的工资体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我国事业单位原有的工资体制中,基本上都是固定工资部分,其中的津贴部分也是占职务工资的固定比例,且工资的审批程序严格,各单位在工资的调整方面缺乏自。而此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绩效工资部分,是这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中“活”的部分,各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从而促使各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同时,由于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工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
1.2.2工资各层级指标明确,操作简化。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明确分为四个部分,而现已执行的岗位和薪级工资也都有非常明确的工资标准。事业单位岗位工资的设置方面,把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只要岗位明确,只需对应该岗位的工资即可,操作比较简便。关于薪级工资,每个薪级分别设置一个工资标准,采取“一级一薪”的办法,并对薪级工资定期升级。如此明确的工资层级标准,操作简单容易。
1.2.3突出岗位职责,强化岗位管理。
岗位绩效工资是以岗位责任为重点,突破了原有的“身份管理”的束缚。事业单位原来对人的管理模式局限于人的身份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事业单位工资确定偏重于职务(职称)、资历,对岗位和绩效因素体现不够,形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工资’,贡献与报酬失衡。”原有的工资制度使一个员工的工资的确定与其岗位职责无关,只按他的身份对事情入座来确定他的工资,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容易出现推脱责任的现象。岗位绩效工资,以岗位责任为重点,按岗位管理,则兑现管理人员的工资,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现状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改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个人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已进行了2006 工资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部分均已实施,绩效工资和特殊津贴补贴尚未开始正式实施。2008年1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上通过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 年1 月1 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的绩效评估体系难以满足现行的绩效评估的需要,绩效难以有效评定;二是绩效工资的发放难以保证;三是其他配套措施尚未到位。
3.推动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对策
3.1做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基础管理工作。
推动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首先要合理地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合理的岗位设置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前提。各事业单位应当在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各级各类岗位,同时并严格进行岗位分析与评价,以确保岗位设置公平性。岗位的设置,必须坚持以引导和激发职工不断地进行工作创新、业绩创新、管理创新的原则,保证事业单位的整体优化和优秀人才群体的健康成长,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设置岗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描述、岗位分析和评价,准确的衡量各个岗位的价值,然后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合理的岗位,做到因岗设人,岗变薪变。
3.2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之上,绩效工资的实施是这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按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分配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分配激励导向作用。因此,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是非常关键的。绩效评价机制是指为了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所建立的一套评估系统,并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等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各个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制订。同时,各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以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3.3严格加强对岗位绩效工资的全面监督。
岗位绩效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系到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实施中要建立起人事、财政、监察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合理的申诉机制,就是让员工在觉得考核结果不合理的时候,可以通过申诉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同时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新闻媒体进行全面监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