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科范文
时间:2023-03-24 23:3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0.58%,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为了能够减轻由人口的快增长带来的沉重压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了“计划生育”的策略。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我国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也导致了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例如子孙赡养父母和老人的压力较大、受溺爱程度较高、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频繁发生。由此可见,计划生育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即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引发因素、防范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几点措施,希望对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引发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18-02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渐深入,一方面缓解了我国的人口负担,但是另一方面使得计划生育科的医疗纠纷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有效地防范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产生,必须先对导致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引发因素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一些改进。
1 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引发因素
1.1 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很多病人在进行计划生育的相关检查或治疗时,其家属对相关的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医疗结果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出现一定的偏差,便会使得病人及其家属觉得是院方的责任和计划生育医疗人员工作的不负责,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
1.2 病人经济状况的影响。目前,随着经济地飞速发展,物价也呈现着持续上涨的趋势,医药用品也不例外。医疗制度改革之后,由病人自己承担的医药费比例上升,使得病人的经济负担也随之增加。很多病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甚至无法承担起较高的医疗费用。这一现象造成很多病人无法得到有效地治疗,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医疗纠纷的产生。
1.3 医疗技术水平较低。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一直以来,计划生育的工作都非常顺利地展开,但是计划生育科的医疗技术仍没有得到较好地提高。相对于世界的计划生育科的医疗技术水平而言,我国的医疗技术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地位,严重阻碍了我国计划生育相关疾病的治疗,让很多病人恢复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的限制。
2 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
2.1 完善医疗制度。严重的医疗负担,让我国很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们得不到有效地治疗,使得疾病的恢复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国家应该不断地完善医疗制度,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病人进行有效地治疗保障,减轻他们医疗费用的负担,促使他们能放心地在医院进行治疗,保证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顺利治疗。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1.设定收支平衡的预算工作,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对相关财政基金进行有效、合理地管理。2.在政府的补助上,激励社会资金的参与,强调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利用社会慈善资金为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们缴纳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引导人们积极参保。3.将老年人和幼儿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工作的重心,分步实施相关的医疗制度。
2.2 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我国计划生育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由此可见,提高医疗技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国的医疗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为了能提高我国的计划生育科医疗技术水平,可以借鉴其他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的发展经验。通过引进较高的医疗技术和功能较强的医疗设备,为我国计划生育科的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促进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在工作时,医院可以加强技术交流,发展医疗方面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2.3 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素质。很多计划生育科的医疗工作人员,并没有拥有较扎实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容易造成一定的失误,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为了解除这一弊端,国家应该提高对计划生育科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应该有所松懈;医院应该注重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素质,录用医疗工作人员时应该采取相对严格的态度,做好医疗人员的职前培训工作;计划生育科的医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这些都能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产生。作为医生,应该熟悉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并应该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对待病人应该善意真诚。还需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4 医疗人员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很多病人对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的了解程度较低,使得在发生其他并发症后判定为医院的失职,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能让病人能有效地了解自己身体的真实状况,计划生育科的医疗人员应该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全面、通俗且真实地告诉病人其所患疾病的病情和诊断方法。并帮助病人及其家属分析治疗的利弊,从而选择适合病人真实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获得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改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预防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总结
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产生,使得医患关系紧张、患者的疾病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并且也严重都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计划生育科医疗纠纷的引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病人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病人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较高;病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落后;医疗质量较差等等。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以下改善对策:1.完善医疗制度;2.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3.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素质;4.医疗人员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到以上四点,便能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光荣;人口理论在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J];理论学习;2008年12期
[2] 刘书鹤;刘广新;解决农村“两大人口问题”的基本对策和首要对策――论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建立渐进尚齿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篇2
完善的宣传网络是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传播普及的重要条件。几年来,我们加大了“两室一校”建设力度,共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各级人口学校、服务站(室)建设和电教设备、宣传图板的购置。市、乡、村三级人口学校和服务站(室)进一步提档升级,全市177个村全部配备了电教设备和宣传图板,设立了图书角(镇级图书50种以上,村级30种以上),为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育龄群众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宣传和服务环境。市、乡、村三级都组建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宣传服务队,计生宣传员携带各种流动宣传展板、宣传资料和五期教育、优生优育及生殖保健知识录像带,不间断地深入村屯,巡回讲解五期知识、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知识(包括男性保健知识),同时播放录像,开展电化教学。我们加大了男性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服务力度,逐村举办男性生殖保健知识培训班,在市、乡两级服务站都开通了男性生殖保健服务热线,接待男性患者咨询,深受男性育龄群众的欢迎。对孕产期等特殊人群和居住偏僻的死角死面,计生宣传员还登门入户送知识、送温暖,将各种宣传品送到家、讲到人。为了保证宣传效果,我们在各村培训了一批村级计生宣传员,大的村有8到10名,小的村也有
5、6名。这些村级宣传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组织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学习,宣传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成为一支活跃在乡村的、永远不走的宣传队伍。现在,全市已经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全方位计生知识宣传网络,构筑了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二、强化宣传阵地作用,开展面对面教育,提高宣传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强化宣传窗口作用,搞好宣传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宣传环境氛围
在充分发挥宣传网络和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又在宣传窗口上做文章,进一步强化了宣传环境建设。市、乡、村三级人口学校重新制作了1300块内容新、品位高的铝合金框宣传图板,供育龄群众学习时观看。在县城**镇内原有3块永久性大型计生宣传板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两块固定计生宣传板;市内路两侧、各乡镇主要街道和30个典型村新上了400块宣传灯箱和标语牌,悬挂过街横幅76条;全市新建计生宣传橱窗和宣传栏38个,开展了“计生宣传一条街”活动,设置了国策宣传墙,书写规范、美观、内容新颖的宣传标语500多处,营造了良好的宣传环境氛围。现在,市、乡、村每个角落都呈现出浓厚的计生宣传气氛,给人以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扑面来的感觉,广大群众可以在劳动之余随时学到计划生育科学知识。通过强化宣传窗口作用,既达到了宣传教育群众的目的,又为市、乡、村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国策风景线”。四、强化宣传媒介作用,多种形式并进,增强入脑入心
在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宣传,既避免了死板说教,又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达到了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目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我们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在广播电台每周
一、
三、五播出十分钟计生专题知识讲座,在电视台每月播出两期生殖保健知识专题,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二是利用农民科技节、“三下乡”、农贸大集和《决定》宣传周、“五·二九”纪念日等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大造了社会舆论。三是借助“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开展联欢活动之机,举办计生知识问答、有奖竞赛等活动,融宣传于游艺活动之中。四是利用秧歌队开展宣传。各乡镇组织秧歌队表演时,我们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写在灯箱和灯笼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五是举办了以“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争做少生快富文明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们从中选拔了9名选手到各乡镇和村屯演讲,用群众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现身说法,增强了宣传教育说服力。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滋润进人们的心田。
强化四个作用,使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得到了深入传播,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明显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促进”。
篇3
近年来,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红桥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使“标准”的落实成为常态,红桥区开展了“聚焦课堂”系列活动,采取多项措施关注课堂、走进课堂、深入课堂。全区各学校将课堂教学置于中心地位,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研究,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使课堂教学面貌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观。区教育局组成教育服务指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进行大规模、卓有成效的课堂听课,为学校提供实用的服务与指导。小组的工作方式不是表态式的消极检查,不是惩戒性的结果处理,而是动态的分析、研究问题,积极因势利导,改进学校各项工作。“周一同行”是“聚焦课堂”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每周一早晨7点,由政府督学、教研员、机关科室干部组成的教育服务指导小组准时集合,通过电脑随机选取当日走访的学校。小组成员通过巡课、听课、听取学校干部评课、察看课外活动、检查教学设施设备维护与使用、通过访谈了解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等方式,从软、硬件两方面综合检查学校日常管理,了解学校的常态教学、常态管理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小组与学校建立起民主、尊重、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通过小组的督查调动了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实效;小组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校的内部情况,为学校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和方案。目前,红桥区教育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开展不定期的“我们同行”活动,将“聚焦点”不再局限于周一,而是转移至每一节课的容量和品质上,对课堂教学质量常抓不懈,最终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为认真落实《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型未来人才,红桥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红桥区各学校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关注常态课堂,重视常态管理,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形成。
一是优化教学管理。各校在教学管理上力求实效,有的放矢地制定针对性措施。民族中学施行层级管理制度,采取年级分管教师专项检查―教学主管干部全面督查―中层以上干部重点深入―校督学专业指导相结合的监控模式,抓好日常集备4环节的落实,即个体备课―集体研讨―修正教案―交流反思。第八十九中学开展“三阶段”集体备课,即第一阶段学科组的课堂观察做课―第二阶段观察后的议课―第三阶段分年级的备课。西青道中学建立“课前一聚”和“课后会诊”制度,开展“集备落实课”、“人人奉献精品课”、“毕业班常态课”活动。第五十一中学制定了“三定四备五统一”的集备制度,校领导不定期抽查集备情况,适时监督,确保集备质量及实效;同头授课教师既有统一的学案和授课模式,又能结合本班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五中学校领导参与监督集备,实现“课表化、常态化”,集备中重在备学法、备学情、备“学困生”,创新形式,开展跨学科的集备活动,不同学科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坚持干部深入年级、深入集备、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的制度:“承包班干部”协助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发现问题共同解决,特别加大对“学困生”的帮扶力度,制定目标,跟踪检查,定期谈话,随时激励;“承包学科干部”参与每一次的集备活动,监控集备质量。新村小学、中心小学要求教师备课要体现出师生的双边活动。雷锋小学“助学案”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这些好的做法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优化课程改革。第一,提升课程领导力,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特色化。进一步提升区域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的水平,提高校长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教师把握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教研员指导课程实施的能力。各学校准确理解课程方案,整体规划课程计划,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培育学校课程文化,不断提高内涵发展的水平。第二,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活动开展。各高中校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任课教师为主体,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开发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促进高中校的特色发展。民族中学以特色高中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强课程文化建设,着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创建民族和谐教育特色。第八十九中学完善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修订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生必修和选修课程目录》、《课程介绍》及《课程纲要》等,并以必修课“八十九中掠影”为主线,辐射动漫设计、球类活动、“明星”主持、十字绣、健美操、跆拳道等20余门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第五中学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合作学习试点班”,与外省市课改先进校开展“高效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严格落实课程管理,打造“葫芦丝”、乒乓球等精品校本课程。
三是健全监控机制。第一,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周一同行”、“我们同行”活动的基础上,创新载体,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区教育局在教育服务指导小组的基础上,再组建一支由教研员、骨干教师和专家组成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研究团队,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诊断、反馈、指导系统,应用科学的教育测量手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抽查工作,指导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自我评估、自我诊断、自我矫正的校内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水平。第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维度,研究制定涵盖高中、初中和小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和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第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区教育局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力度,选择部分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实验。各学校结合实际,找准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广大干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教师或学科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第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认真分析各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严格控制课外书面作业总量,控制考试次数和难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参加体育锻炼和社团活动的时间,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篇4
关键词:课堂观察;中专泛读课的课堂教学;课堂话语;有效性
G633.41
一、课堂观察及其意义
科学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课堂观察”的理论最早由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于1060年提出,后经不断修正互动分类系统,即采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的有意注意,以及有采用辅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观摩者和授课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扑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讲学法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首先,课堂教学观摩者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授课教师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其次,授课教师可以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课堂教学观摩者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并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它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可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观摩者可以学习授课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有机结合。因此,课堂观察为观摩者和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创新寻找到了自信。
二、课堂观察过程描述
1.本次课堂观察的背景
本次观察在2016年5月26日上午第四节课进行,地点为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观察班级是一年级的商务外语班。该班级共有学生52人,平均年龄 16到17岁。观察学科:英语泛读。授课教师是女老师,有15年的教龄。本次观察的教学内容是:Sleeping Spirits---A Full Box of gold。它选自马克・吐温的小说简写本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中的一个惊险片段。
2.本次课堂观察的过程描述
授课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很好,导入手法新颖,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上课刚开始,两个学习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各自推销一本好书,接着,余下的五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投票。在新课呈现中,教师一方面给出以下三个指导性问题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1)The full name of the novel is_______. (2)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novel is _______. (2)The writer of the novel is _____.另一方面,她让学生根据故事标题猜测故事内容。在while-reading中,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的主要场景和故事情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skimming”完成表格。同时指导学生进行“scanning” 来让他们体验人物的心理描写。在post-reading 中,教师开展了三个活动。一是对图片进行排序并复述,二是语言品读与赏,三是学生模仿故事人物进行对话表演。接着,教师引发小组讨论并汇报:“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of the story: Sleeping Spirits---A Full Box of gold?”和“Which character impressed you deeply? Why?”。最后布置小组作业:“ To make a poster to introduce the story.”。整个课堂共用了45分钟。
三、课堂观察分析
1.本次课堂观察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英语泛读课程的教学因操作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原因,出现低效的窘境。为此,如何通过摒弃传统的只重视词句的教学模式,用Z篇分析来完成教学是泛读课要解决的问题。该教师旨在尝试在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环境下,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和策略。课堂上没有整齐的桌椅、严肃的老师、苦闷的学生,只有开放的氛围,朋友般的师生和不间断的英语对话声。本次课堂的教学活动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使大多数学生有能力参与,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确定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而且她还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与经过学习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通过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目标是否在学生的能力水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据观察,在老师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还是很多的,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不直接纠正错误,而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老师也会对回答问题时紧张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加以表扬,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常常会有眼神的交流。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会适当地走动,走近学生,主动去与学生沟通。整节泛读课堂教学呈现了“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开展了任务型教学,“活化”了教材,设置了任务阶梯。
2.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用英语(80 %)与学生交流,偶尔( 20 %)会用汉语和学生交流,并不是100 %的纯英语交流。虽然,教师尝试在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但从课堂观察来看,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多媒体能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野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师所设计的情境画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更有逻辑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来对比分析故事的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反思与建议
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扬长避短。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一个核心的衡量指标就是英语教师是否能有效地使用自身的课堂话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功的语言习得。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提问的方式,延长候答时间,合理运用追问和链接等课堂提问的技巧、使用积极的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话语策略提高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课堂话语,提高课堂话语的可理解性
Krashen的“输人假设”认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他同时指出,我们的语言得以发展的自然过程即通过吸收超过我们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构,我们同时还能在课文情境内容的帮助下理解不能自然习得的语言语法知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话语,尽量在课堂中使自己的话语更具真实性、针对性、逻辑性、激励性、开放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性的目标语输入,以充分发挥课堂话语的指导支持、促进和激励功能,提高课堂效益。
2.S富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增强问题的开放性
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一方面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展示性问题虽然思维含量低,但它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特别是英语学困生参与课堂交流。参考性问题虽然更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启发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但运用不当,难免出现曲高和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问题的分类研究,充分利用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功能并注意这两类问题在一节课中的时空分布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情绪。当学生过度焦虑时,面对提问会陷入窘迫,从而又会降低其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企图逃避学习。同时,教师不当的提问也会加剧学生的焦虑,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本领,更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 、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建构新知。当学生当众答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全班学生并对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给予积极的点评和反馈。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或者请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完善。
五、结语
总之,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否成功地实现了促进学生语言习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问题的类型、提问的方式、回答的方式及反馈的方式等方面的课堂话语是否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学习的真实的交际情景,是否体现了知识的共同建构。因此,只有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保留好的方法,改正不足的地方,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真正的提高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更有效、更有深度,更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沈毅,崔允t: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课堂生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3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进行课堂活动预设的过程;而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1]。一个是“预设”,另一个是“超出预设”,两者看似不同,实则有很大的关联。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在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课堂生成。而课堂的精彩生成往往建立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以下结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实例谈谈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1 课堂实录
[预设演示实验1]教师演示教材中的铜-锌原电池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铜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产生的?
[学生A]溶液中的H+得电子变为H2。
[教师]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电子有得必有失,那么谁失电子?
[学生A] 锌失电子。
[教师] 为什么不是铜失电子?
[学生A] 因为初中学过铜和稀硫酸不能发生反应。
[教师] 有没有可能是通过这个“神奇”的原电池装置使铜可以失去电子了?
学生们面露笑容。
[预设问题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电子来自锌而不是铜?
学生们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A] 可以将两个电极均换为铜,看是否还有气泡产生,如果没有则证明没有锌的情况下铜不能单独失电子。
[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但还不够直接,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
[学生B]检验溶液中是否有Cu2+,比如加足量的NaOH溶液,看是否有蓝色沉淀生成。
[学生C]提出异议:不对,如果产生Cu2+,也会与锌发生置换,所以应该观察一段时间后锌片表面是否生成红色的铜。
[学生D]可以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表外接电源的偏转方向做比较。
[教师] D同学的方案非常简单,咱们现场做个实验。
[预设演示实验2]教师将电流表外接一节5号电池,观察指针偏转方向,再与刚才铜-锌原电池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做比较,进而确定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教师小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铜-锌原电池装置中,锌片失电子,电子沿导线定向传递到铜片上,溶液中的H+在铜片表面得电子生成H2,其总反应为:Zn+2H+=Zn2++H2。
[学生A]电子为什么要沿导线转移,而不从溶液中转移?
[教师]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其他同学怎么看?
学生们陷入沉思。
[学生B]因为溶液中的电阻远大于导线中的电阻。
[教师即兴实验]将电阻很小的电流表换为电阻较大的电压表,发现仍然有指针偏转。证明学生B的说法正确。
[教师]如果导线中靠电子的定向移动导电,那么溶液中靠什么导电?
学生们齐声回答:阴阳离子。
[预设问题3]溶液中阴阳离子如何移动?(提示:溶液是电中性的。)
[学生C] 负极附近由于锌失电子变为Zn2+,溶液中富集正电荷,为了使电荷平衡,溶液中的SO4 2-会向负极移动;同样,正极附近由于H+变为H2,溶液中的H+会向正极移动。
[教师]非常好!C同学的说法体现了电荷守恒的思想。
2 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什么样的生成是有价值的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既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生成。那么如何通过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2.1 做好课堂前测
做课堂前测时学生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会生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捕捉其中与教学目标相近的可用问题,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针对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有效突破。比如,本节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能够分析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分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如何移动。
通过课堂前测,发现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有学生提出疑惑——既然锌片已经与稀硫酸接触了,为什么不直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而要舍近求远在铜片上产生氢气?
(2)有学生认为通过“神奇”的原电池装置可以使铜失去电子。
(3)有学生认为电子也可以在硫酸溶液中定向移动。
在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时,有学生提出质疑:电子为什么要沿导线移动,而不从溶液中移动?其实在做课堂前测时,笔者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在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此问题已有所准备,但实际授课时,笔者故意将该问题抛给全体学生,由学生自主解决。在某学生作出合理解释后,笔者又抓住这一课堂生成的契机做了即兴实验,令学生印象深刻。
2.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所谓“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把“知识问题化”,把本源的、固定的、共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变化的、个性的、创新的认知体系与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2]。课前从整体上设计几个问题,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不但避免了由于教学环节预设得过于细致造成教师授课束手束脚,而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精彩的课堂生成。比如: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困惑,本节课预设的三个问题是:
(1)铜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产生的?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电子来自锌而不是铜?
(3)溶液中阴阳离子如何移动?
其中,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角度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的回答基本在预设之内,但从课堂前测的反馈情况看,仍有部分同学对锌失电子而不是铜失电子存在疑问;问题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意在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的角度更深层次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一环节笔者预留了足够的学生思考讨论时间。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生成多种方案。笔者均予以肯定。其中一种方案是符合课前预设的,所以在学生提出该方案后,笔者顺势又做了预设演示实验2,进一步证明和讲解如何判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2.3 捕捉学生生成,调整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可以是学生生成,也可以是教师生成。学生生成后,教师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它的价值,及时调整预设,使教学流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比如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笔者并没有将其作为预设问题,而是利用学生在回答问题2时提出的一种方案进行讲解。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在教师的预设之内,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和讲解;问题3也不是按照笔者的预设流程给出,而是由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引出。从实际授课效果看,这种引出方式更加自然流畅,课堂不再只是按部就班,而是变得灵动了。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不断积累经验,厚积薄发。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并在课前预设几个主要的问题或活动环节,课堂上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生成。教师随机应变,收放自如,既能根据学生的生成而生成,又能把握所有的教与学在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这样的课堂,才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参考文献:
篇6
一、生活化课堂的基本特征
1 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它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本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面对一个“浓缩”的、关于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无法直接感受的书本世界时,学生是依靠生活经验和实际阅历来理解这些真理和建构“意义”的。只有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生活化情景,来丰富和提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2 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根基于历史和现实,指向个体未来可能生存与发展方式的一种生活。课堂教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要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对现实生活的净化、指导和提升,从而为学生构建一种崭新的、更为完美的可能的生活。为此,生活化课堂必须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会规划和全面负责。
3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质上是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其过好每一天。生活化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设置生活化情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给养”,才能不失为真正的教育。
二、如何让英语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气息。在英语课堂中把握“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各种关切?笔者认为,应使英语教学内容、氛围、目的、活动方式及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让英语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充满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1 生活引入,引导参与
教师导入新课应创设较为真实的话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这还可以适度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烦躁等负面情绪。
笔者在导入牛津初中英语7AUnit6 Fashion这一单元中的新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人物的衣着打扮,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有关衣物颜色和质地的词汇:“Amy is wearing a yellow cotton blouseand a pair of blue jeans,Sandy is wearing clothes from the 1990s, She is wearing a black wool skirt, a pair oflong red leather boots and a red silk blouse,Simon's trousers are white and his shirt is purple, His tic is yellow and red,He looks very colorful.”接着导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What are you wearing?What iS your shirt made of? What is the color of her skirt? What kind of shoes do you wear for sports?”学生们觉得有话可说,积极参与,纷纷介绍自己所穿服装的质地和颜色,并畅谈自己所钟意的服装。可见,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必然会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背后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跃、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笔者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6 A charity walk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你是一名慈善团体的自愿者,你的学校有一位同学不幸罹患重病,他的父母是普通职工,无力承担庞大的医疗费用,眼看就要耽误他的治疗。因此你希望通过慈善行走这个活动来帮助他募集资金,要求把你的活动方案详细地记录下来。”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课文内容重组,增大了课堂容量,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主动关爱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3 小组讨论,人人参与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是生活化课堂的主要体现。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才有活力。无论是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还是讨论式教学,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讨论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但若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信息。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英语教师要结合英语的特点,启发引导,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What's your best friend like?”这一话题时,应预先设计一份充足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围绕表中的内容展开小组对话,使讨论更有意义。(见表)
三、生活化课堂评价
生活化理论要求,在教学评价上不再单纯以分数看人,不再设立所谓标准答案,而是看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因此,在英语课的教学评价上教师应当建立多元、开放、激励的发展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1 让评价具有人文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充满真的爱与真切的情,追求人文性教学评价。学生天性喜欢被表扬,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的几句赞美会形成无形的力量。笔者在教学中时刻不会忘记这一点,当学生有了一点进步,就会及时赞扬,轻轻的一句“Well done!”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运用积极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身心的活力。评价学生时,不仅看其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其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
2 让评价进发智慧的火花
课堂的生成性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能力时刻都在发展变化,这也是课堂生活化的重要特征。课堂上学生的实践练习或讨论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优美的或是有哲理的句子,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成长。
3 让评价具有多元目标和运用多种方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的做法,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而且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
学生的内心世界蕴藏着神秘的宝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中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充分展露思维全过程,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喜悦,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活跃,内在激情的焕发,让评价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取心灵的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四、实施生活化课堂的初步成效
“还课堂以生活本色”的实践,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跃起来,学生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使英语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 有情有景――语言表达更活
生活化英语课堂,不仅课程的内容活了、形式活了,而且通过师生在有情有景中的互动,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容易快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2 有内有外――学习方式更活
生活化英语课堂,使学生变得爱学习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对英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了指导。这也使学生学习的目标从单一性发展到综合性,学习的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跨越到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
3 有学有用――课堂容量更“活”
篇7
文化产业的宏观环境
《环球财经》:首先您如何看待文化体制改革这些年来的成效?请您谈谈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弊。
陈少峰:现在中国的文化改革搭建了一个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轨平台。原来一些产业和事业不分的部分已经理清了,所以目前基本上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事业企业机构在内的经济包括一部分经营性的转到产业方面,大体的格局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了。文化产业这几年发展速度也很快,特别是现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这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还是多头管理,管文化领域的部门很多,结果整个产业链或者资源的整合方面现在存在一些问题,即打造一个产业链或者资源整合的时候管理体制不太顺畅。另一个问题就是财政政策,国家下一步可能会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两个问题是主要的,需要多去推动和发展。
《环球财经》:说到税收这个财政政策,那么您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这方面的力度和手段有何看法?
陈少峰:金融方面,首先政府出台了一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使得金融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已经基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因为金融本身涉及到一个整体的金融环境问题,所以具体的金融政策现在还没有出台,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金融产品还存在控制风险的问题,文化产业的风险比较大,高风险高收益,所以金融进入的时候还涉及到一个控制的问题。
创新与积累
《环球财经》:我们知道现在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是在“啃老”,强行贴近一些历史掌故,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您认为文化如何接地气?
陈少峰:经济资源是直接可用的资源,文化本身,尤其历史文化本身只是观念上的一种资源,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遗存的历史文化,要真正转化成文化产业的资源,核心还是需要人的创造性,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都特别重视一个概念叫“发挥全民族的创造力”,这一点确实是特别重要。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可能更偏向于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传承,现在应该发挥文化创造力,包括推动创造环境的建设等等,而不是停留在历史的想象当中。
《环球财经》:现在很多地方大量兴建文化产业聚集园,您认为这些产业园区应怎样提升产值?
陈少峰: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一是文化产业园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最好这个文化产业园本身能够形成一个产业链,他不能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会比较好。另一个是文化产业园在建设上,政府和企业要对接,因为很多企业他只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幌子,实际上是在做房地产开发,这样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环球财经》:您说文化企业其实比别的行业的企业更加需要重视企业整体价值和持续的能力积累,皮克斯动画电影公司的成功就是范例。能和我们具体谈谈他对中国的动漫、电影产业有何借鉴之处吗?
陈少峰:像皮克斯这样的动画电影公司,在前期阶段、做动画电影之前做了很长时间的积累,而且把最好的人才都笼络在一起。先做一些动画的小短片,最后再做成一个长片,这个过程花了10年。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包括人才的积累,对动画本质理解的积累,还包括公司各方面能力的培育,需要有一个过程。其实从皮克斯的例子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做文化产业不能急功近利。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趋势
《环球财经》:您能跟我们谈谈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趋势吗?中国目前这方面还有哪些问题?
陈少锋:首先来说整体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出现了双驱动、双提升。文化和科技本身总体构成了一种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力。第二,文化本身可以提升科技,科技可以提升文化。第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有技术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果一家文化加科技的公司,在同等的盈利水平下,其市值要比别的公司大很多。第四,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主,我称之为数字文化产业。中国移动的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于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内容,中国移动还是最大的音乐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下载文化内容的企业。中国现在市值比较高的公司,比如百度、腾讯的市值都超过时代华纳公司。这些都是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企业。这种公司代表着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数字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成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有关的这些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大的平台。这种平台一方面要拉动海量的内容,另一个方面企业如果成功的话他的附加价值会很高。而且现在年轻人跟数字文化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代表着一种主流的消费,这也会驱动这个数字产业更快地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传统的产业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冲击越来越厉害。
我们国家今天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好,但是我们的软实力方面非常弱。中国人现在只赚中国人的钱,在软实力方面遇到非常大的挑战,这是最大的一个弱点。从商业盈利角度讲肯定是赚钱,但软实力提升太慢,无法并驾齐驱,这就显得过于商业化,软实力不配套。这是目前最大的挑战。
《环球财经》:您一直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娱乐产业,那么像图书出版这类行业该如何发展?纸媒是否已成夕阳产业?
陈少峰:图书出版现在的消费核心有两个,一个是为了精神的愉悦,这也是娱乐产业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教学。当然图书这个领域因为涉及到一些比较严肃的主题,所以有一部分娱乐性不是很强,但还是以娱乐为主。比如像《哈利·波特》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娱乐性强,多数人看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像教材方面,国外不像国内占的比重那么大。
接下来纸媒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个现象国外如美国已经很突出了。当然国内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也不平衡,信息化程度越高的地方,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就越厉害。这是一个趋势,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全国很多民营书店都倒闭了,传统的图书销售在下降。传统图书一方面库存很大,另一方面总体的利润都在下降,营业额也在下降。教材将来也有可能被电子教材所取代,国内有好多地方都在探索,所以纸质媒体与传统的图书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环球财经》:娱乐产业的核心消费者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些人有什么特征?娱乐产业如何迎合这些消费群体?另外如何吸引35岁以上人群的文化消费?如何开拓市场?
陈少峰:青少年成为数字娱乐主流消费者,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围绕着英特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内容消费和娱乐体验。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创作者,还是活动的主宰者,他们成为网络阅读、互动和体验消费的主体。中国40岁以上的人数字消费却在递减。
青少年也是电子产品消费和付费下载的主体。数字消费的时代,是技术加时尚才构成了电子产业的潮流。中国对于时尚电子产品的消费已经变成了新的潮流。青少年喜欢的东西正好是数字文化产业多数能够表达的。他们喜欢节奏更快、娱乐性、体验感更强、明星在场,明星出的更多、更大,以及互动性的体验等等。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青少年的消费活动促进了企业今后必须要选择新的产品战略,或者对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重新的定位和思考。
中国社会中35岁以上的人可能应酬比较多,他们也有一些娱乐,但是偏向于应酬型的比较多。年轻人更偏向于市场消费型,这是两种不同的角度。
在中国这恐怕不是一个引导的问题,应该是创造出这种产品,就能够实现这种消费的促进。就像电影一样,电影做得越好,肯定消费越多。中国目前适合中老年人的文化消费可能面临着一个转型,比如在数字化之后,传统的如读报这类方式都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所以他们要适应这种变化。我比较推崇内容为王,生产方要提供各种丰富的、不同层级的好的东西,自然就能够具有这种消费的引导性。
品牌与营销
《环球财经》:您曾经提到,在塑造文化品牌或者娱乐品牌方面,现在的传播条件更好,但是挑战也更大。所以,像《泰囧》的成功其实也是充满了运气成分和天才努力的组合。那么将来的文化产品像电影该如何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呢?
陈少峰:《泰囧》的成功是因为比较符合以青少年消费者为主导的娱乐取向,这个趋向在将来还是会作为主导潮流。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说,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就必须要去研究这个市场,国际市场上有很多规律,有一套成功的办法,这个办法并不是现在好多想搞文艺的人想的,越有文化特色搞得越好,你发现其实好莱坞的电影根本就没什么文化特色,可能是有一些讲故事的方法,有一套艺术表现手法,有一套营销的办法,但并不是像很多人所理解的。目前,好多人对电影的理解还是比较传统,不适合现在的一种格局。
我们在文化产品的塑造上要注重品牌化和延长产业链互相促进。以媒体品牌为例,新媒体和媒体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为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便利,产业链越长,品牌越多;品牌越多,产业链越长。出品牌效应就可以延长产业链,有明星演电视剧,收入就会更高,里面的广告植入就会更多,产业链就会延长。媒体的跨界整合可以带来资源的集约应用。中国好声音一边演出,一边利用收视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推广。节目第一次表演的效果很好,后面的口碑就快速建立,一周之后所有人都在讲中国好声音,这里就有很多传播的手段。目前奥运会在网络上的转播权已经很贵了。目前的一个趋势是,一个节目要形成适用于不同平台的不同版本,都可以形成一个链条上的消费。
《环球财经》:您估计微电影、小游戏和动漫短篇等视频会不会成为今后营销的主流方式之一,那么他的具体运作模式是怎样的?
篇8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评价对象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人们不得不终生学习。当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仍需对教师进行评价,但是,因为教师已经从中心主导地位转变到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者的伙伴,所以评价的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而课堂讲解时间的长短等一些表面形式的标准已经不能适用于新模式,是需要彻底屏弃的。
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把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以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所以评价方法也多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也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个人自我评价的优越性在于,学习者可以不顾及评价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评价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怎样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并且最终学生参与评价的效果如何,成为利用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优化课堂教学的关健。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们多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
2、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
(1)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2)教师要学会“倾听”
作为教师,我们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少“讲”多“听。教师只有学会倾听学生的评价意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3、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就必须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要采取三方面做法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
(1)建立课堂评价的常规
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建立一套完整的课堂评价常规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参与评价的步骤。课堂评价常规包括“听”、“想”、“评”、“听”。“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课堂上建立了评价常规,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更具有针对性。
(2)掌握评价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六种评价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以下的七项:
①多项评价,即让学生围绕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较常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②比较评价,即当问题的答案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进行比较,意在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③补充评价,即在听取别人的发言后,在赞同的同时,补充自己的意见,这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④建议性评价,即对解决某些问题提供参考意见,或针对不足提出解决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精神。
⑤争议性评价,即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主要是培养学生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精神。
⑥赞赏性评价,即赞同别人的意见,并说明自己赞同的理由,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⑦创造性评价,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让学生掌握评价的语式
篇9
摘 要: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其在各自的英语学习中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最终达到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利用课堂和课外两个阵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关键词:生源变化;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23-01
随着义务制教育阶段初中入学政策的调整,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需要随之变化。生源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英语的课内外教学,如何让英语课堂成为不同学生个性成长的舞台?面对学生的差异,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师调度、备课、施教、作业、评估、课内分类指导、课外兴趣调控、辅导分层、教学设置配套等方面都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培养规律,让个性化培养方式成为教学新常态。
一、个性化教学理论的探索
(1)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因材施教理论。朱熹有云:“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这句话概括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元人才培养观。孔子主张补偏救弊,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即处理同一个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最近发展区”理论。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量身定制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二、英语课堂内外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只备教材”转化为“兼备学生”。教师选择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步骤,而是贯彻一种教学的理念。受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层面。教师这种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同一个问题找到不同的突破口,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具备不断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
(2)小组合作中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沟通是它的第一要务。鉴于中考、高考的升学需要,学生们更注重英语的笔试能力,使得灵活的语言变成了死板的公式,进而使英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弱化。所以,教师应把活动式学习引入英语课堂,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3)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受中考、高考的影响,部分教师会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好坏。这种侧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常常会因为教师一己之见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英语课内外个性化教学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差异化教学,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从“只备教材”转化为“兼备学生”,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各个层次学生在面对同一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会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摘到桃子”,收获成功的喜悦。
(3)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课前“备学生”、课中“小组合作”、课后“进行多元化评价”来组织好个性化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个性化教学本身所引发的思考以及实施个性化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十分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基于学生生源变化的英语课内外个性化教学研究是指基于校情、师情和生情,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学情调查、精心预设,在课内外中通过多维互动促进学生自主生成,每个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成为“阳光、自信、有能力”的新时代学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遵循“尊重、发展、培养、合作、共赢”的教学目标,在个性化教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成为高中选修课程的重要内容。台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在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学校的科技教育通过开展“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整合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等措施,着力于学生生活技能和职业技术的培养。这一探索正契合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且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本期“视点”,我们采访了台州市第一中学的洪仙瑜校长,并约请学校的多位教师撰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具体情况,以飨读者。
洪仙瑜,现任台州市第一中学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台州市名校长、科研型校长,浙江省名校长培养人选、先进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十五”中央教科所先进实验工作者;2010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洪仙瑜坚持特色兴校的学校发展策略,完善了以“专题选修、课堂教学渗透、课外活动”三大课程为支撑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倡导并构建生活化科技教育模式,使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科学融通。近年来,在全省率先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实现普教、职教优势互补,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和省教科院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对此也作了深入报道。他先后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出版了《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走向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等著作,多篇论文在公开出版的刊物发表或获奖。
记 者 洪校长,您好!作为高中选修课程的重要内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贵校的科技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得到了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的高度评价。我想,成绩的取得一定是学校长期努力的结果。
洪仙瑜 是的。我校是一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从1989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了科技教育的探索。从“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起步,到实施生活化科技教育,我们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时间是1989—1994年,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科技教育。第二个阶段的时间是1995—1998年,这一阶段,我们开始构建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三个阶段的时间是1999—2007年,这一阶段,我们尝试在科技教育中切入学生现实生活。
从2008年开始,我校的科技教育进入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一是探索如何将科技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以生活的视角解决自然、社会科学中的问题,突出技术教育的地位,不断完善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使科技教育从面向部分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促使学校形成“崇尚科技、倡导环保、走进生活”的鲜明特色。
记 者 显然,学校在实践中越来越注重科技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听说学校的课题“高中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的立项,请您谈谈贵校对“生活化科技教育”是怎么定位的。
洪仙瑜 我们倡导的生活化科技教育,是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课程为依托,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让学生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方法来研究身边的实际问题,促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形成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科学情怀,养成创新素质,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生活化科技教育具有大众性、草根性、生活性等特质:大众性就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草根性就是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基础的、原始的;生活性就是一些科技问题来自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实践流程是:生活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为生活服务。
记 者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是怎样推进这项工作的?
洪仙瑜 生活化科技教育模式涉及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我们从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校外拓展以及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全面抓起,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各个环节相互补充、互相协调,多途径、多渠道推进模式的实施与开展。
一是依托丰富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我们的生活化科技教育注重建立包含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内容的课程体系,通过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特别是选修课课程体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大化的个性发展空间。(1)在必修课程中渗透科技教育。我们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并通过学科教学设计,借助课堂活动进行科技知识的渗透、科学方法的演练和科学精神的陶冶。(2)在选修课程中深化科技教育。在知识展类选修课程中,我们编写了生活化科技知识读本《科学·技术与学科拓展》,该读本尝试将科技知识、生活实际和高中各学科的学习紧密结合,尝试用高中生能接受的科技知识和具备的思维能力来初略阐明科技原理和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我们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3)在技术技能类课程中丰富科技教育。技术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2010年和2011年暑期,为了推进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椒江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课程学习。2010年暑期,开设了电子、电工、钳工三个专业,共有101名学生参加培训。2011年暑期,在原有基础上增设计算机CAD、计算机Photoshop、计算机网页制作等专业,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人数为208人,实现了成倍增长。
二是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提升科技教育品位。除上述通过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来推进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模式实施外,学校还从以下六个途径和环节保障模式的有效落实。(1)通过合理定位办学思想来加强指导。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校确定了“立德、立志、立业、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理性、开放、服务、卓越”的“八字”办学理念。其中,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立新”指的是“创新的思维;会学习,具有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相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我校最终确定了“崇尚科技,倡导环保,走进生活”的办学特色,并以此为追求目标,将其长期、持续地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2)通过规范学校规章管理制度来予以保障。为确保学校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模式顺利有效实施,学校制订了科技教育激励机制、学分认定与考核评价机制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保障“生活化的高中科技教育”的管理体系。(3)通过规划校园环境设施以创设条件。学校从美化和合理规划校园环境入手,使校园环境成为学生科技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科技创新中心,将原绿化带改建成船模比赛固定航道,兼作水波干涉、衍射实验用,将两侧走廊的水磨石地面作为车模比赛的固定场所,将半圆形栏杆的楼梯下方作为“鸡蛋撞地球”的固定赛区;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建筑模型教室、电子制作室、航模制作室等,建造了两个声波共振装置供学生动手尝试;地震科普馆由地震发生模拟器、逃生演练中心、地震科普知识展厅等部分组成,在地震体验屋,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地震,还能考验自己的动手能力。除了科技创新中心,学校对中心广场、人工湖等区域以及常规的科技教育设施进行了合理规划。(4)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来加速催化。学校已经实施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形成“和谐、务实、团结、进取”的精神;打造“尽责、好学、合作、创新”的教师文化;狠抓班集体建设,深入开展专项主题活动;以读书营造科技校园氛围。(5)通过提高教师科技素养来确保质量。学校主要通过校本培训和校本校验,构建教师文化,重建教研文化。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教学练兵、课堂研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提供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落实学校教研组教研制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6)通过拓展和建设校内外基地来丰富资源。学校在校内建设了“椒江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心”,中心设有各项技术设施、航模、建模、电脑机器人及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活动室等,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广阔平台。科技创新中心由小院士委员参加管理。每位小院士分别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并组织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建立科研小组。参加研究的200多名学生亲身感受研究过程,如采集样本、检测数据,整理报告等。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地生活化科技教育资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农业生产情况及新兴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实际,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十余个固定的科技教育基地。
记 者 经过这些年扎扎实实的实践,贵校在科教教育方面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洪仙瑜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校的生活化科技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一是使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助推学生成长。我们就“学习了职业课程,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一问题在高一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很有收获”的占52%,认为“有收获”的占43%。在调查中,学生表示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体会工作艰辛、培养劳动品质和成功体验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二是融合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的育人目的。我校通过尝试在科技教育中整合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高中必修课程“通用技术”校本化,注重学生生活中的实用技术,开展“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生活中的有用技术,而且更多感受到技术的价值和魅力。普通高中与职业中专资源整合的尝试,促进了普通高中与职业中专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
三是提升了学校的区域影响力,提高了办学绩效。我校的生活化科技教育,得到了政府、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我们经过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家长支持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在《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7日)撰写《试水“职业技能”:普通教育“突围之路”》一文,专门介绍了我校的科技教育情况。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专程考察了台州一中的科技教育,对我校在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中所作出的有益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台州一中所开创性的普职融通课程合作开发,成绩令人鼓舞,这种合作,很有价值,很有借鉴意义。
四是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使每位学生走进“科学殿堂”。学校每年举办红五月科技活动和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群体性科技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的不断丰富和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浙江省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在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机器人、航模、船模、建模等方面都取得过丰硕成果。
五是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二十多年的科技教育实践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特别是近三年来,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持续推进,学校建立了以总课题统领形成课题群研究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教师自主参与、师生实践互动的研究平台,合力推进课题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学校充分挖掘科技教育和其他课程资源,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各类选修课程,使科技教育从面向部分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从而大大丰富了科技教育的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独特的办学特色。
记 者 在取得这些成效的过程中,学校一定也克服了很多困难。
洪仙瑜 是的。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师素质的提升及管理评价制度的完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教育管理体系与教师考核体系尚未有效衔接。尽管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管理体系已建立,并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投入的精力及时间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缺乏有效量化考核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教师参与科研、投身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科技素养和科技教学技能的意识和兴趣。
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缺失制约着科技教育的深度展开。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对学生科技项目的指导,都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师资培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尽管在前期做了很多努力,但离工作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科技教师知识的宽度不够等问题,有些无法依靠学校自己解决。
三是学校及当地的科技教育隐性资源未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一些社会资源,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些是科技教育的一种隐性资源,但目前因为种种原因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使用一些校外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时候,学校往往存在学生安全、师资配备、时间安排等方面诸多顾虑和限制,有时会引起部分教师的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部分校外基地的闲置浪费等问题。
记 者 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深入开展生活化科技教育上有什么新的打算?
洪仙瑜 学校计划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改进教师管理评价制度,倡导教师自觉的科研文化氛围。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成功,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制度革新和教师文化重构。今后,我校要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革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通过管理制度跟进来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通过搭建校内教科研和培训平台来鼓励教师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加强学校精神的塑造来培育教师的教育信念,进而实现教师自觉文化的重建与沉淀。
二是加强对校外师资的利用和共享。今后,我校将具体研究如何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部门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机制,以便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学校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