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户籍范文

时间:2023-04-06 21:5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户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户籍

篇1

要了解小城镇对周围农村发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就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人口问题。也只有对小城镇的人口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对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认识。

一、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回顾

农村改革后大量的农民进城谋生。因此1984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县城以下的集镇入户居住,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这是对50年代以来户口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自理口粮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国自理口粮人口428万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万人[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镇的经济缺乏活力。以1993年为例,在自理口粮就业人口中,从事工业的占26.7%、商业的占23.2%、服务业的占17.7%、建筑业的占10.7%、交通运输业的占6.1%、其他的占15.6%,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为小城镇自身经济服务的就业人口占半数以上。让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而小城镇给农民的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决定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范围是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对象是外商亲属、投资者、被征地的农民。在这一基础上,199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地方城镇户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蓝印户口”这种更加机动的户籍政策。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使用的印章为蓝色而得名。拥有蓝印户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户口的利益,但是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够转变为正式户口。最早采用蓝印户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镇也实行蓝印户口。蓝印户口的条件和价值与城镇的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镇地位越高,得到蓝印户口的条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国近400个小城镇进行户籍改革试点。从1998年开始,各地逐步开放小城镇户籍。在这方面,中西部地区开放的步伐迈得比较大。例如1998年贵州省在10个小城镇进行试点,在贵州省公安厅的《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中规定,在小城镇中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满两年,就可以办理小城镇的常住户口,并且不允许收取城镇增容费。

2000年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对县级市市区及以下的城镇,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对小城镇户籍的开放速度也相应加速。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小城镇的户籍改革进一步放宽,至此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在开放小城镇户籍这场改革中,对开放户籍促进城镇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其实从1997年开始小城镇的户籍试点改革到现在,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并没有明显的增强,没有出现大量农民迁入小城镇的情况。例如1999年在安徽涡阳县竟然要把城镇户籍以每个600元的价格摊派出售[2]。河南省小城镇的户籍开放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在一些改革试点小城镇竟然没有一个人申报[3]。为什么小城镇的户籍改革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这从小城镇人口状况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小城镇人口状况

关于小城镇的人口统计比较混乱,不同的资料来源有出入。资料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问题,按照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一个镇人口的身份至少有两种类型,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一些镇中则可能还有“自理口粮人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户口”等等。按照户口所在地又可以划分成本地人和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中又可以划分为办理了暂住手续与没有办理的两类。按行政区划来划分镇人口,时常会产生误导。因为大多数小城镇的管辖范围都比较大,包含了大量的农村,容易夸大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目前小城镇的范围界定也有待完善,因为在一些地方,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工业的发展,镇与周边农村在地理上已经连成一片,如果用原来的行政区域来计算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则容易缩小其实际的人口数量。鉴于上述情况,在本文中对小城镇人口的描述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只能是一种概况性的介绍。

表1与表2是来自不同资料的全国性小城镇人口资料,表1是历史性的回顾,表2是时间剖面的状况。表2的资料并不完整,缺了接近2000个镇的数据,占当年全部城镇数量的10%。如果比较两张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平均人口规模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而在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比较小,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统计范围的不同,前者是用镇行政区划统计,因此规模偏大,后者用建成区,因此规模偏小。由于农业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镇的建成区外,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比较大。又因为非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镇的建成区内,所以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相对比较小。上述的两个资料都有缺陷,但是相比之下用建成区统计的资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表1部分年份小城镇基本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中国人口年鉴》(198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根据表2中的数据,从60年代初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全国小城镇在数量和人口规模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的数量从1980年不足3000增长到1999年接近2万个,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5%;人口规模从5693万增加到37637万,平均每年增长率也为10.5%。虽然近年来小城镇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分析一下却可以看出小城镇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作为小城镇主体的非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8%,扣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迁移增长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第二个是在1980年平均每个小城镇有1.5万的非农业人口,到1999年平均每个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到4000人。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缩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部分人口规模大的小城镇发展为小城市,二是新增加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小,三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人口”没有被承认是非农业人口。

表2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人口情况人/个

地带平均人口平均非农业人口平均劳动力人数平均企业人员数

东部5842241531551516

中部511923782489857

西部331214601676505

全国5009216926121077

说明:①共17260个镇资料,根据这些镇的资料计算,下同。

②此表的人口指的是镇区的人口。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前几年大量的县城转变为城市,导致剩下的小城镇人口规模普遍不大,全国大约70%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不到5000人,非农业人口规模不到2000人。小城镇人口规模超过2万,或非农业人口规模超过1万的小城镇,占全部城镇的比重在3%左右。从空间的角度看,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以东部地带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例如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比西部高76.4%,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比西部高65.4%。根据17260个镇的资料,在人口规模最小的2000个镇中,约50%在西部地区。

表3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表4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分布%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由于大部分小城镇人口规模小,只要增加几千人就可以让不少城镇人口倍增,由此带来生活环境恶化,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因此短期内大多数小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大。

三、小城镇人口中实际非农业人口估算

在前面谈到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业人口”得不到承认为合法的非农业身份,这部分人在目前的城镇人口中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在部分小城镇中存在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在有资料的城镇中,有1226个镇的企业中的就业人数超过有当地户籍的劳动力人数,表明大量外来人口存在。这种情况以东部居多,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和重庆。如果大量实际从事非农业工作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对城镇户籍管理有益,这些城镇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表5企业人数超过镇劳动力总数的城镇分布

地区数量(个)比重(%)

东部65053.0

其中:江苏14311.7

广东14812.1

中部27022.0

西部30625.0

其中:重庆13511.0

全国1226100.0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到底小城镇中有多少人口应该属于非农业人口,这是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在小城镇中,有些家庭内部的成员可以分别从事农业与非农业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同时兼职农业与非农业。不过还是可以对目前小城镇中实际非农业人口规模作一大略估计,下面是估计的公式:

期望城镇非农业人口=1.8×(企业人员数+劳动力人数×0.1)

这一公式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按目前中国城镇的实际情况,每个非农业劳动力供养1.8人(包括劳动力本人在内);第二,在一个镇内部的劳动力中至少有10%的人是从事行政管理、文教卫生、商业和服务业,应该说10%这一比重可能偏低。用这一公式计算出的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本文称为期望城镇非农业人口。表6是根据公式计算的结果,从中可知全国小城镇中,实际属于非农业的人口要比统计数多50%左右,其中东部地区大约多70%,中西部则在30%左右。要强调的是这些期望可在小城镇增加的非农业人口中,70%以上在东部地区。

从期望可增加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数量上看,除了局部地区之外,小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并非是无限的,它受到小城镇就业条件的限制。除了少数以交通、旅游、集市贸易为主要产业的小城镇之外,大部分小城镇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企业发展的制约,只要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企业存在,让小城镇人口大发展是空中楼阁。根据表2中的数据,全国平均每个小城镇只有大约1000人的企业员工。东部地区多些,平均有1500人左右,西部平均只有500人上下。而从表7的数据中可知,全国接近40%的小城镇中,企业员工数量不足250人,在西部地区这一比重是接近60%。从企业情况看,目前大部分小城镇容纳大量人口就业的前景并不乐观。

表6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非农业人口增长潜力万人,%

地带实际非农业人口期望可增加期望可增加非

非农业人口①农业人口比重②

东部1935130967.6

中部118933428.9

西部62017728.5

全国3744182048.6

注:①期望可增加非农业人口=A类城镇的期望非农业人口-A类城镇的实际非农业人口

A类城镇指的是:期望非农业人口>实际非农业人口的小城镇

B类城镇指的是:期望非农业人口<实际非农业人口的小城镇

②期望可增加非农业人口比重=期望可增加非农业人口/实际非农业人口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表7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企业员工人数规模分布%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从期望城镇非农业人口和小城镇企业规模的分析中可以得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让一些实际上已经在小城镇工作的人得到户籍,但是靠这类人口来增加小城镇人口的作法在东部地区可以比较有效,在中西

部地区的效果不大

四、关于小城镇人口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讨论

在对小城镇人口状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以从人口的角度对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作一点讨论。

首先,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普遍太小,对大多数服务行业来说,根本达不到许多服务业所能生存的“门槛人口”。在这些城镇中,要依靠企业中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拉动服务业人口的增加才可能发展。其实从“自理口粮”人口对小城镇发展起的作用有限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到开放小城镇户籍对大部分小城镇的发展帮助有限。

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从目前小城镇的人口状况看,大多数小城镇的劳动力市场潜力有限。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容纳劳动力的能力极有限。根据《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数据计算,在小城镇中平均每个企业的规模12人,其中东部地区平均16人,中部地区平均9人,西部地区平均7人,可以说相当部分企业是处于小作坊的水平。没有就业机会,白给农民一个小城镇户籍对农民没有实质意义。

第三,目前户籍制度改革并不限于小城镇,大多数小城市的户籍已经相当开放,甚至于石家庄这样大城市的户籍也基本上开放,与小城镇相比,城市的吸引力远大得多,而且对石家庄这样的城市来说,户籍开放后也没有出现大量人口涌入的局面。因此只要小城镇的就业机会无法超过城市,那么小城镇的户籍吸引力就有限。

第四,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根据目前小城镇人口现状,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实质是承认大批在小城镇工作、生活的人口,他们的身份已经不是农民,其目的应该是方便人口管理。如果把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定位在促进农村城镇化上,从前面的分析看,很可能要失望的。

第五,小城镇户籍改革的效果存在地区差距。在东部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比较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大城市的郊区,户籍改革对小城镇规模的发展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简单通过开放小城镇户籍,甚至是开放城市户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依然有限。

收稿日期:2002-1-21;修订日期:2002-4-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90年度与1993年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1993.

篇2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土地置换城镇户籍;关中地区;新市民;社会稳定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社科基金(编号:11H054);陕西教育厅2011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11JK0003)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民土地置换落户城镇户籍意向调查及分析—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日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纷纷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加快本地城镇化,通过各种途径将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政策,其中一个主要的政策就是通过农民土地置换城市户籍推进当地城镇化进程。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也提出要通过土地置换落户城镇的途径将60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的政策。城镇化发展固然是我国未来生活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农民市民化并不是将农民身份变为市民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诸多综合性的配套条件。城镇化将农民变为市民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提高我国城镇化率,更主要的是通过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帮助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距。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通过农民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政策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现象,给予农民的补偿金不但很低,而且农民进城后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业、保障房等一系列配套没有落实,使进城农民生活陷于困境,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土地的丧失使得农民缺失长期以来赖以维系的生活资料,生活没有保障,容易引发极端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强制推行土地置换的地区,上访人数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矛盾集中所在。鉴于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和作用,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不考虑农民的利益和诉求,应当了解农民对于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政策的意向、态度和需求,有助于明确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在置换过程中制定出切合农民实际的政策法规,维护好农民这一主体的根本利益,而不是通过土地置换再一次损害和剥夺农民权益,这对于通过城镇化途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于稳步推进当前城镇化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本次调查以地处中西部的陕西关中地区为例,针对关中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区的农民及在关中城镇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口,就他们对土地置换落户城镇政策的意愿、置换态度、补偿方式、置换需求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为98.8%。

一、关于农民对土地置换落户城镇政策的了解

在关于“是否知道政府目前出台了可用自家土地换城镇户籍这一政策”的调查上,调查结果显示听说过这一政策的占63%,不知道这一政策的占20%,知道这一政策的占17%。说明目前政府已经下力气在相关政策方面进行宣传,使得大部分农民都知道这一政策。但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农民只是知道,但并不是很了解,说明政策宣传还不够深入人心,政府对于该政策的解释和与农民的沟通是不够的,许多农民只是肤浅地知道,还有20%的农民根本没听说过这个政策。

对于一项涉及到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的实施,必须需要在政策实施之前对群众进行足够充分的宣传和沟通,打消群众对于政策实施的种种顾虑和疑惑,使得群众非常愿意遵行相关政策。在土地征用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坚持农民自愿、过程公开的原则,充分保障农民的意愿和知情权,避免由于“征地土地纠纷”引起的农民,保证土地置换始终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决不能在群众对政策一知半解、疑虑重重的时候实施土地政策,这必将伤害群众利益。

二、农民对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态度调查

(一)是否支持自己用自家土地换城镇户籍。调查显示63%的农民不支持这一政策,支持这一政策的只占到37%。这一数据非常重要,说明目前由于条件还不成熟,大部分农民对于土地置换城镇户籍这一政策是不支持的,这是政府在执行有关政策时需要考虑的民意。

(二)农民不支持土地置换落户城镇政策的原因。63%的农民不支持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政策,调查显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担心进城后的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没有办法落实,认同这个选项的占67.9%。可见,大部分农民不是不想进城,而是担心进城之后的生活没有保障。这些数据说明了以就业、医疗、住房为主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是农民首要担心的问题,也因此才不肯轻易放弃土地,依然采取着保守的方式,把土地当作是自己生活的保障和来源。

2、农民认为土地补偿金的数量太低,无法接受,认同这个选项的占62.6%。这说明对于那些愿意离开土地的农民,只要土地补偿金合理,他们是愿意进城的。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土地补偿金偏低,以陕西为例,目前农民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补偿政策是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农户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助,补助的标准按当年收回当年农业土地流转费用加农业直补,平均值以10年计算。对退出宅基地(含地上附属物等)每亩补助价格,关中地区为14~16万元。关中小麦产区土地流转费加上农业直补,以平均一亩地一年1,000元的收益计算,十年1万元,人均1亩多地,一对夫妇带上老人孩子只有七八万左右。宅基地按平均四分面积计算,每户农民得到的补偿金只有不到七万元,这样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得到的补偿每户只有十几万元,有的还拿不到这这么多。这些补偿金难以应付农民进城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得许多农民往往因征地而至贫。更有甚者,一些地区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拿到地之后,转手进行商业开发,高价卖地,大肆圈地,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成为许多农民不愿配合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政策的原因。

在对农民退出土地进行补偿标准的制定方面,必须考虑到农民进城后的各项生活成本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对承包地的补偿标准,不能仅仅按照年产值的倍数进行补偿,在对农民土地补偿时应当提高现有土地补偿标准和完善补偿方式,拓展补偿方式,实现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才能真正使得农民土地置换工作得以稳妥推进。

3、农民担心进城后的高物价,认同这个选项的占50.0%。可见,目前农民不愿失去土地进城的最大顾虑还在于对于城市高生活成本的担心。因此,城镇化发展速度要提升,首先要通过土地给予农民足够补偿,打消他们进城生活的顾虑。

4、农民认为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是生活保障,不能失去,认同这个选项的占60.9%。这个数据显示,受五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土地对于农民具有高度重要性,农民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既是生存所系,又是情感依赖。鉴于土地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在推行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政策中,决不能强制推行,一定要遵从农民自愿的原则,决不能大搞行政推动,使得农民被城镇化,伤害农民感情,由此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支持政府政策的农民想进城的原因。调查显示,有3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愿意通过自家的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政策。关于这部分农民同意原因的调查中,77.2%的选项集中在因为长年在城镇打工,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孩子老人都接到城里生活,自己可以在城镇生活下去。说明那些打工条件较好的农村务工人员是目前这一政策的主要支持者。可见,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政策在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自然会自愿选择全家进城,并不会因此产生强烈的社会矛盾,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农民市民化模式。因此,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发展城镇产业,给进城农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农民收入提高了,把家人接到城镇生活,自然就不会过多依赖土地,使得城镇化得以快速发展。

另一部分选择同意的原因是这部分农民希望得到城镇户籍,选择这个选项占的比重也很大,占77.2%。说明目前城乡二元分割经济造成了城乡在户籍方面的不平等,对于那些已经进城的农民造成诸多生活就业的困难,那些长期在城镇打工的人期盼着得到城镇户籍,使自己在许多方面可以得到与市民一样的待遇。

46.7%的选项集中在因为农村收入过低,希望借助进城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可见,目前大部分农民内心还是支持这一个政策的,但是关键是需要能够通过城镇化发展帮助农民致富。

39.1%的选项集中在城镇中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助自己。这一数据说明农民目前融入城市存在许多困难,而自己在城里有亲戚朋友帮忙,就成为自己能够进城的宝贵支持。目前,愿意通过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农民大多是可以通过城里亲戚朋友帮助在城里落户的。这一点也说明目前在帮助农民融入城市方面,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农民需要借助自己的人脉关系才可以在城市落户。但并不是每个农民都有城镇的人脉关系,对那些在城镇没有人脉关系的农民而言,他们就不敢轻易地放弃土地,这也使得目前的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工作更不能一蹴而就地推动,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需要在消除农民的顾虑中推进。

三、农民对置换金额及补偿方式的调查

(一)有关土地补偿金补偿内容的调查。调查显示,在该问题上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土地补偿金至少要包含进城后的医疗、养老社会保险及子女教育费用,认同这个选项的占88.9%。二是应当包含可以在城镇购买保障房的费用,认同这个选项的占75.6%。三是应当包含参加就业培训的费用,认同这个选项的占54.7%。四是应当包含在城镇2~3年的生活费用,认同这个选项的占34.4%。这些数据说明了,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依然是农民进入城市后首先担心的问题,他们希望土地补偿金的补偿内容应当包含他们进城后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和就业培训也成为了农民进城后关心的重要问题,他们认为有了保障房和就业培训,他们才能在城市中“住得起,稳得住”。因此,政府推行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政策必须在上述几方面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现有补偿标准是否能保障在农民进城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调查显示,92%的农民认为目前的补偿标准太低,不能够保障进城后的生活。说明绝大多数农民不满意现有的补偿标准,为顺利推进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政策,有必要提高当前的土地补偿金额度,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以陕西关中一家不到20万元的补偿金为例,进城后在住房上的开支很快就会将这些费用耗尽,如果再不能有满意的工作和收入,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使得农民进城后的生活很快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四、农民对置换方式选择的意向调查

(一)对置换方式选择的意向。调查显示农民最倾向的置换方式是尊重村民的意愿,占59%。其次是有足够长的过渡期,使农民可以接受,这个占39%。而可以忍受强制置换的农民只占到2%。这些数据说明农民希望置换是以自愿为前提,如果有一个使他们可以接受的过渡期,他们也会倾向于置换的。这就说明,在置换过程中,政策执行者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是大前提。

(二)如果发生强制置换事件,农民的反应。对于该选项,调查数据显示,如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强制置换,65%农民大多数会选择坚决反对,保护自己的土地。随大流的只占到25%。甚至还有10%的选项是一部分农民会选择不惜一切,甚至采取极端方式保护自己的土地。因此,上述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尖锐的社会冲突和风险,这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部门在实施该政策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地群众的实际诉求慎重考虑实施的具体方案。

总之,鉴于土地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在实施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政策时,首先需要对农民土地置换设置合理的补偿标准,使得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可以得到合理的补偿,可以足够保障其在城镇生活的需要,决不能因为城镇化发展使农民的利益再一次受到损害;其次,城镇需要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中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再次,城镇需要解决落户农民低保、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最后,城镇需要解决众多农民进城的住房需要、解决农民进城产生的子女上学、医疗、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供应问题。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产生许多社会隐患。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有效稳妥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即将到来的中国城镇化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威.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相关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8.

篇3

(二)广泛开展宣传。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稳定。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改革和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各相关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政策交给群众,并注意掌握好宣传的重点和尺度,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防止呈现“一哄而起”盲目扩大规模。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积极慎重地抓好涉及到土地、社会保证、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从事非农产业外地农业户口转换后原享有的计划生育、宅基地、集体经济分红等有关权益的转换、衔接问题;抓好村级资产重组划分、土地转让、社会福利保证、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各项配套措施的改革,保证农民户口转换后,权利和义务到位,享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通过解决这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我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防止造成稳定隐患。

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各有关单位要做好此次户籍改革实施情况的信息收集、社会舆情掌控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掌握社情。并制定相关预案。确保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现就我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别。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工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努力实现城镇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相适应,促进我市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总体设计。设置准入规范。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

2.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接受力和资源承载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出现乡村贫民窟现象。防止农民流离失所。

3.完善保障。建立完善社会保证体系。待遇不变、生活得到保证。

4.综合配套。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

5.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户籍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进一步放宽我市落户条件。积极发明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政策机制和宽松环境。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口流动、增长规律。

三、科学设置户籍准入条件

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准入条件。最大限度地放宽城镇户口落户条件,继续依照省人民政府发13号文件精神。继续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切实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一)全市所有乡(镇)以及洎阳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城镇常住户口全面放开。自己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在居住地料理城镇常住户口。

1.对“合法固定住所”政策界定。合法固定住所”包括自建房、自购房(含商品房、房改房、存量房)单位公房以及出租私房。但为防止政策上的漏洞。>

2.对“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政策界定。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合法人均收入不低于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线标准。

(二)中专和技校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无论应聘与否。

(三)凡属我市高科技产业、重点企业或利税大户急需的人才。允许自己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市区落户

(四)凡在城镇投资守业人员。

(五)城镇购买店面或成套商品房的允许自己及其直系亲属在所在城镇料理常住户口。

(六)三投靠”准入条件

1夫妻投靠”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派出所。

2子女投靠父母”取消年龄限制。父母居住地落户。

篇4

关键词急诊;预检;护理机智;养成

Abstract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took the hospital quit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offices, nurse quick-wittedly smoothly develop to the nurse work essentially. The article explained nurse quick-witted concept, the discussion influence nurses quick-wittedly fosters the factor, the different stage nurses the training plan as well as the effect appraisal which quick-wittedly fosters, expected offers a few ordinary introductory remarks so that others may offer their valuable ideas.

Key WordsEmergency;Nurses quick-wittedly;Fosters

护理机智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护士护理才能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护士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淀和升华,所以,其获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主要靠临床工作中的教育培养和个人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总结。

护理机智直接影响护理质量高低,尤其是在急诊科,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集聚场所,其大部分工作都是非程序性工作、突发性强,患者不但多且流动性高,除了病人及家属希望得到快捷、高效、优质治疗和护理外,还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急诊护士除了具备一般护士应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护理技能技巧外,还特别要求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应变能力,在面对突况时,需具有较强应变能力,通过细致观察、敏锐思维和正确判断,善于从现象中发现、分析、找出问题本质。护士的这种综合分析和应变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技能技巧为基础的,并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逐渐培养和形成。因此,护理机智尤其是急诊科的护理机智养成对急诊护士减少纠纷、顺利开展工作尤为重要。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针对护士机智的培养制定并实施了系列培训计划,取得了满意效果,简单介绍如下。

1影响护理机智养成的因素

总体来说,影响护理机智养成的因素很多,如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技巧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除了这些以外,主体丰富的经验、阅历和宽广的视野以及个性特点,甚至本人的身体素质等都对护理机智养成与发挥有直接影响。当相同或类似刺激再次出现时,主体会有一定适应性和耐受性,急诊新手和老手在遇突发事件时紧张程度和处理方式大不一样就说明了经验对护理机智养成的意义;一个性格外向、乐观的人容易被别人理解和获得别人帮助,人际矛盾很容易获得解决;另外,疲劳、消耗、困倦、患病的肌体状态也会使主体处于非最佳心理准备状态,从而降低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下边简单说明影响不同年资护士护理机智形成的因素。

1.1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年以内的护士

1.1.1理论知识

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护士存在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欠缺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还表现在法律知识及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知识欠缺,我们知道,理论知识素养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理论知识欠缺不但制约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也导致患者对护士的低信任,因此,持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是护理机智养成的基础条件。护士只有掌握宽泛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才能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向医师提供可靠情况,防患于未然或使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也才能为不断提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2.2专业技能技巧

能力形成不是凭空的,在掌握了知识后还必须通过练习和操作形成初步技能和熟练技巧,才能形成自动化的稳定的能力。众所周知,急诊科的许多先进医疗仪器,急诊病人有别于专科病人的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等特点,这都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底气十足、神情气闲、有条不紊地处置突发事件,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一般来说,她们科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护理基本技能差、技术水平也比较低,所以不断加强临床专业技能技巧练习和培训是必须的。

1.1.3沟通能力

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矛盾纠纷的一剂良药,尤其是在急诊工作中,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对做好工作,减少投诉非常重要,很多情况下急诊出现的问题大多与主体的沟通技能技巧水平相关,尤其是刚步入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更是如此,因此要逐步构建以人为本核心理念,视患如亲,对服务对象耐心解释和沟通,把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沟通能力作为该阶段护士培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4护理经验欠缺

与高年资护士相比,新护士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往往是片面的,尤其是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护理工作经验不足表现的非常明显,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决策和应对,缺乏冷静分析和恰如其分处理。因此,介绍和学习间接经验、不断总结直接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1.2 三至五年以内的护士

该阶段护士的一般特点是:有了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专科理论、技术操作及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不够娴熟,有待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及法律意识亦需强化,个别护士对患者服务态度生硬,与患者沟通不良,因此,该阶段护士应特别注重其专科技能及服务理念培养。

1.3六年以上的护士

该阶段护士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扎实的护理技能技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做到处理问题冷静沉着,抢救病人快而不乱,已经实现了新手到老手的转变,具备较高的护理机智,若科研能力与管理能力再上台阶的话会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2针对各阶段护士特点,制定不同培训计划

2.1工作两年以内护士的培训

2.1.1理论培训

新护士到岗的第一个月,基本掌握基础护理学有关内容,熟悉抢救物品的位置、抢救物品及药物准备及使用,熟悉本护理单元工作环境及各类物品取放,为赢得患者对护士专业素养的高信任和护理机智养成创造基础条件。聘用期内除护理部、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及考核外,每月组织新护士进行理论考核,考核内容为三基内容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以外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等内容。

2.1.2综合素质培训

新护士到岗的第一个月,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由经过护理部带教资格考核、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经过科内培训的老师带教。第一个月内,基本掌握医院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岗位职责、护士仪表、行为语言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聘用一到两年内,学习并掌握实用期的内容,重点是学习并基本掌握沟通的技能技巧与方法。宏观层面树立重视沟通观念和意识,注重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培养,开展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需要,组织礼仪、美容知识讲坐,开展旅游、美在我心中等多项活动。

2.1.3操作培训

试用期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聘用期加强护士业务技能训练,定期组织操作、理论考核,制定每月明确的考核目标,强化训练,利用每周一和周五晨交班时进行科内理论知识随机提问,每月进行两项操作考核,如: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等,对重病人和疑难病例进行护理会诊等形式,使该阶段护士熟练掌握基础及专科护理操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持续提高。

2.2工作三到五年以内护士的培训

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与操作考试外,科内每月组织参加一项操作考试,每月进行一次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为专科知识及技能。使该阶段护士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良好沟通能力、熟练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及配合专科抢救的知识及技能技巧,并能指导临床实习生的实习工作。

2.3六年以上的护士培训

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与操作考试外,科内每两个月组织一项操作考试,每三个月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无故缺考或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均与奖金挂钩,使该阶段护士具有综合护理能力和熟练的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如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呼吸机、除颤仪的应用等),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掌握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急救技能技巧,具有一定的带教临床实习生的工作能力。

3灵活机动的排班制度

急诊科统管着急诊预检台、抢救室、留观室、暂观室和补液室几个科室,护士较多,能力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如何做到合理排班,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和互相取长补短,使每个护士都能够在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发挥最大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困绕护士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我科对工作两年以内的护士,以急诊补液室岗位为主,未取得护士职业证书前,不得单独上中夜班,这使新护士的基本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对工作三到五年的护士,以留观室和暂观室岗位为主,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使该阶段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工作六年以上的护士以抢救室、留观室和补液室主早班、带教老师岗位为主。同时每天排一个跳班,以备中夜班急救病人多,有突发事件如有成批伤时协助中夜班护士,该班由留观室和抢救室护士轮流执行,利于护士全面培养,为人员调配提供基础。

4效果评价

篇5

关键词:急诊护理;诊疗流程;覆盖率风险事件;护理满意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proces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 Choose 250 cases of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he management group,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outine hospital procedures,management group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with emergenc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compar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isk events and the incidence of dispute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Results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group,the incidence of disputes and in the process of risk ev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manage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es;Coverage risk events;Nursing satisfaction

在急诊科室的医疗服务流程简历中通过建立救治通道,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非常重要[1]。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患者进行急诊诊疗流程运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25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分别1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在6~78岁,平均年龄为33.9岁,管理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在5~79岁,平均年龄为34.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础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入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期间未进行急诊诊疗流程,按照常规的入院治疗程序进行急诊对症护理,管理组患者则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结合急诊诊疗流程接受急诊治疗[2]。其中急诊诊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对急诊工作中相关设备和器械作相应的整理,同时在科室内部张贴一些急救流程,在工作中尽可能为患者争取有效抢救时间[3];对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流程和操作的培训,在工作中加强技能的相互沟通,并且注重配合护理。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的同时采用平均值表示,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管理组患者在急诊护理过程中进行急诊诊疗流程其纠纷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管理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急诊诊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有足够的重视,还需要与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密切沟通,从而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中,管理组患者在急诊护理过程中进行急诊诊疗流程其纠纷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管理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贤英.急诊诊疗流程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提高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01):14-15.

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产妇产程;枕后位;枕横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1-02

枕横/枕后位,是指产妇在分娩时,胎头呈枕横位/枕后位衔接,其是产科常见的胎位异常。枕横位及枕后位分娩容易引发新生儿窒息、胎儿窘,增加围生儿死亡风险[1]。所以,对于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应当在详细了解产妇情况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促进产程进展、改善围生儿预后具有重大意义[2]。我院在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产程中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并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70例枕后位及枕横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本组产妇经阴道检查、肛诊、腹部扪诊明确诊断为枕横位,均无头盆不称。产妇年龄在20~40岁之间,平均(25.6±3.8)岁,孕周在33~41周之间,平均(38.2±1.3)周,其中初产妇59例,经产妇11例,单胎头位。随机将70例产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产妇分娩前均未无严重合并症、并发症,且羊水指数正常。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产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产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2.1 饮食方面

分娩会大量消耗产妇体力,产妇在产程中若体力不支,将会延长产程,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产妇在产程中应当加强饮食护理,分娩前,可为产妇提供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禁食辛辣、过酸、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可适量进食新鲜蔬菜,以补充铁剂和维生素。不宜食用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食物,不利于消化。产妇在产后会排泄大量的汗液,所以可多摄入含水量丰富的食物。

1.2.2 心理方面

产妇在临近分娩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胎儿胎位不正,更会让产妇的焦虑、恐惧情绪加重,对自然分娩失去信心。所以,产科护士应及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缓解其不良情绪,耐心地向产妇讲解分娩流程、分娩安全性、分娩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以增强产妇的自然分娩信心,从而积极配合临床工作。在产程中,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合理休息,注意保存体力。

1.2.3 产程护理

在产程中,要对胎儿及产妇的心率、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第一产程,每隔30min听胎心1次,1-2小时胎心监测一次,密切注意胎儿胎心变化及产妇宫缩频率、宫缩强度,正确判断有效宫缩,密切观察胎先露下旋转及宫口扩张情况,每1小时肛诊一次 [3]。必要时指导产妇侧卧位、直立位、蹲位以利于胎头旋转。第二产程,宫缩时,指导产妇屏气,增加腹腔压力,以利于胎头下降。宫缩间歇期间,指导产妇放松全身肌肉,安静休息,下次宫缩到来时再屏气。在每次宫缩时,助产士可通过语言、握手等方式鼓励产妇,增强产妇信心。产妇取仰卧位,双手抱膝,屈曲双腿,紧靠腹部,充分外展双腿,以调整盆骨倾斜度,上抬耻骨联合,拉直产轴,改善骨盆径线,增加分娩空间,以利于胎头转向。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干预组中,有32例为自然分娩,3例行剖宫产术分娩,自然分娩率为91.4%;对照组中,有21例为自然分娩,剖宫产14例,自然分娩率60.0%,干预组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羊水指数及新生体重比较,详见表1。表1显示:干预组产程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羊水指数及新生体重比较()

3 讨论

枕横位及枕后位容易引发头位难产,对母体及胎儿的危害较大。所以,在产妇产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时纠正胎头位置,是预防难产、改善母婴结局的重要措施[4]。在本次研究中,在临产前,通过录像、骨盆模型、图片向干预组产妇讲解胎头旋转机制、胎儿方位、骨盆结构等知识,使其对枕横位、枕后位有一定的了解;临产时为产妇提供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增强产妇体力,鼓励产妇勤排尿,并以肥皂水灌肠清洁,以保持盆腔脏器空虚,刺激宫缩,加快产程进展[5];在产程中,通过调整以利于胎头转向。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尚小真,王晶晶,张玉秀等.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护理干预及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3,(4):271-271.

[2] 于秀梅,王传锐,陈婷等.干预枕横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6):2485-2486.

[3] 张昌清,李曼,吕春华等.分娩期护理干预对矫正胎位异常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3,42(6):297-298.

篇7

关键词:城镇管理;基本做法;建议;青海互助

搞好城市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人本精神和城市特色,必须围绕城市产业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同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纵观互助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可知,近几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的差距和不足。现将其基本做法及建议总结如下。

1基本做法

1.1精心策划建设,彰显城市特色

近年来,互助县的城市建设工作始终紧紧围绕生态型城镇这一规划定位,大到总体规划设计、区域布局,小到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片区改造、单体设计,无不在“精、特”2个字上下足了功夫。在园林绿化方面,以增绿量、建精品、创特色为目标,以公园景点绿化、道路绿化、单位庭院绿化为重点,高标准、大规模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道路绿化建设方面,在互助县主要街道进行了彻底改造及高标准、大规模、上档次、人性化的绿化、亮化,在重点地段还借助起伏地形实行立体绿化,追求绿化设计自然化、道路绿化公园化,一路一品、一街一景,形成了多层次、多格局的绿化模式;以拆墙透绿为突破口,抓好庭院绿化,将庭院绿地变成了街道景点。在城镇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出精品,他们始终坚持“不干则已,干就干精品,创一流”的原则,严把规划、建设、管理三关。规划上高起点,不论区域规划还是单体建筑设计,都进行综合评估、整体策划和多层次论证,择优选择规划设计单位;建设上严格程序,严格审批,严格标准,将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有形建设市场进行招投标,有关部门全程监督,优选队伍。

1.2多管齐下,重拳出击,彻底根治城市顽疾

近年来,互助县以创建和谐城管为目标,用大整治、重手法强化城市管理,由城管执法部门牵头,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势出击,开展了拆违、治乱、清脏、查黑、整容等一系列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一批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一是超前工作,清查违法建筑。按照“预防为主、超前工作”的思路,城管执法部门对城乡结合部、城市重要部位、重点建设工程周围进行定点蹲守、定期巡查,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有效杜绝了违法建设的发生。二是加大管理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变“劝、喊、撵”为“收、罚、拆”,提高上街巡查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马路市场、流动摊点等占道经营行为坚持不间断巡查清理。为巩固整治成果,采取集中行动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重点路段实行“四定一查”,即定人、定时间、定路段、定责任和上街督察制度,逐渐改变了占道经营的陋习,形成了坐店经营的良好习惯。采取“清、涂、呼、堵、奖”等综合措施,重点清理城市“牛皮癣”。组成清刷小组,全天上路巡查,对发现的小广告及时进行清刷覆盖夜间,执法人员采取巡查、蹲点等方式,架网抓获乱贴乱画人员。同时,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抓获乱贴乱画行为人的单位和群众给予奖励。这些办法有效地震慑了乱贴乱画小广告的违法行为人,使城市“牛皮癣”得到有效治理。三是双线包干,全天卫生保洁。在加大投入、健全环卫设施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聘请临时保洁工,并实行了环境卫生双线保洁责任制。即环卫处全体干部职工、临时保洁员为一条线,实行包路段责任制,一人一段,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奖惩;对包干范围内路段的卫生保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向沿街居民和经营业户发放宣传材料,与其签订保洁责任状,促使其自觉杜绝乱倒污水、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在白天实施不间断保洁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卫机动队,配置了小型垃圾收集车,实现了环卫保洁工作的全天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1.3建章立制,责任到位,实现城市社会化长效管理

城管执法部门与沿街单位、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责任书,与十几个社区、单位联合建立城管共建机制,签订城管共建协议书,并聘用了专职城管协管员。极大地调动了市民群众参与配合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沿街各单位、经营业户都主动承担起自家门前市容环境管理的责任。

2建议

2.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拓宽城建工作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办法,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着城建工作的成效。要对照先进认真查找思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差距,进一步解决想不想干的精神状态问题、敢不敢干的思想观念问题、会不会干的发展思路问题、能不能干的工作作风问题。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破除盲目自满、固步自封的思想,增强危机意识;破除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充分调动各层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城镇规划,发挥好规划龙头作用

实践证明,城镇化发展,规划必须先行。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大规划投入力度,不仅要修编总体规划,而且要搞好系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1-2]。在县城,重点要对县城规划区内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使地面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协调统一,做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

2.3加大融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借助“外动力”。以商贸流通、旅游观光、生态建设等投资回报率高、发展潜力大、切合我县实际的项目为抓手,鼓励城市建设方面的招商引资活动,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建设系统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积极争取上级的城建投资项目、资金和对城镇建设扶持政策的倾斜。二是重点项目和公益项目要积极争取银行贷款。

2.4加快重点工程进度,将综合整治推向深入

3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城建项目也已进入建设,为保障整体工作进度,清障拆迁、绿化美化、道路管线建设等工作必须压茬进行,同步推进,赶在其他工作前面。要督促施工单位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轮流施工,歇人不歇设备,加快工程进度;各有关部门要调动一切力量,采取过硬手段,清除一切阻碍工程进度的不利因素,为工程施工开好路,确保所有重点项目、重点标段按时完工,力争提前完工。在整治内容方面,进一步扩大集中整治的广度和深度,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拟定部分专项整治的集中整治活动方案,确定一批重点路段、重点部位、重点“钉子户”作为整治对象,在近期集中力量,开展几次联合行动,彻底将目标区域整治到位,并加强对整治区域的后期监控管理,坚决杜绝反弹现象,为今后长效管理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加快新建改造道路沿线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加强新植绿化苗木的管理养护,确保成活率。

2.5加强长效管理机制的健全和落实

认真抓好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工作。同时,尽快研究制定城市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市场秩序、公交客运等方面的专项管理办法。认真研究分析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县级政府和部门执行城市行政管理处罚的类别和权限,避免在处理某些违规行为时出现上级法规无法沿用、本级行政部门又没有依据的情况,尽可能弥补政策、法规延伸方面的漏洞,为县城实施依法管理、规范管理、长效管理提供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依据[3-4]。

2.6强化队伍建设

在总结前期联合执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建设规划、综合执法、公安交警、卫生、工商等部门抽调部分人员,分别组建规划建设、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等城市巡查队伍,采取共同巡视、联合执法的方式在县城加强巡查管理,巡查时间向工作时间两头延长,突出一早一晚的管理空档,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或依法处置,照章办理。也可针对执法人员不足的实际,面向社会聘请城市协管员,授予其行政处罚权以外的部分管理权限,协助进行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分段包干,组成二线监督队伍,在工作职责以外,负责监督综合执法、环卫、园林、市政工作人员和联合执法队伍的工作,并定期向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汇报。

2.7强化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

在利用广播电视、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材料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与通信运营企业搞好协调,逐步启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的宣传手段,扩大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宣传面。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情况下,适当利用宣传媒介进行警示教育和处罚,如对城市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对制假售假广告人启用“追呼”系统进行处罚等。宣传教育要突破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的单向方式,尝试推行互动机制,使其感受到自觉维护城市容貌秩序的责任感,培养广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长效化。

3参考文献

[1] 王玉环,岳广垠.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问题和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6):115-117.

[2] 裴常青,周家山.浅析山区城镇管理问题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2(9):78-79.

篇8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系统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差异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均数均用(x±s)表示。见表1。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接诊时间为(1.2±0.6)分钟,无护理差错、医患纠纷,311份护理记录完整,319例患者满意。未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接诊时间为(4.1±1.2)分钟;3例出现护理差错(其中1例因医护人员经验不够,造成输液错误;2例因为基本操作不够熟练);2例发生医患纠纷,均是医护人员因为紧张、服务态度不好;182份护理记录完整,178例患者满意。

    2讨论

    医院在实施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之前,先开展了接诊人员培训工作。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向全院招收接诊学员,进行统一培训,最后进行实例模拟考试。依据能者居上的原则,选取可以快速正确评估患者病灶、病情,并且面对意外可以从容镇静处理的医护人员。医院内接诊救护人员应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及时联系,询问患者病情、症状以及将要到达的时间,可以在患者运送到达医院之前就做好患者所需药品、仪器的准备,减少患者进行交接时所需时间[3],也减少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接中出现慌乱的情况。开设了绿色通道,当危重患者运送到医院后,医院等待的医护人员将患者从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节省患者进入抢救室的时间,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本资料中的接诊时间,观察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在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中,医院会制定统一的表格[4],医护人员按照表格项目填写患者情况,交接时如实记录并签字,使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以往病情的了解与关注,也避免医护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本资料中,观察组医患纠纷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完整记录份数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人员交接时记录及签字的流程模式具有良好效果。本资料中观察组护理差错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推测可能与护理记录表的运用有关。患者入院后,接收双方的医护人员根据护理记录可以快速评估诊断患者病灶与病情,准确用药,减少了错误的发生率。签名制度会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避免了医患纠纷。护理关键环节管理的流程模式的顺利进行与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密不可分的,[5]资料中采用的流程模式是经过本院资深急诊科医护人员总结自身丰富经验与抢救护理知识编制而成,其实用性非常高。能够参与流程模式研究的医护人员均为本院优秀的医护人员,参加培训教学以后,又经实例模拟考试合格后才进入此次研究,所有医护人员对急诊护理质量流程已经非常熟悉,应变能力均较强。此次研究能够顺利进行与医护人员自身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急诊科护理与医护人员的培训与选拔也有一定关系。

篇9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结合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城镇人口与常住人口之比U作为衡量北京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单位为百分比;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I作为衡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单位为百分比;以I与U的比值IU作为衡量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协调性的指标变量,单位为百分比;以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逐年增长速度IS作为衡量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单位为百分比。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35年(1978年~2012年),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

二、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

1.单位根(ADF)检验。首先对变量IS和IU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如表1所示,序列IS和IU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时间趋势。取一阶差分之后,D(IS)为平稳的时间序列,D(IU)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取二阶差分后,D(IS,2)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是二阶单整序列;D(IU,2)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是二阶单整序列。根据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非平稳序列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关系,因此在10%显著性水平下分析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2.VAR模型滞后期的确定。在进行检验前,必须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滞后期检验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滞后期为1时,4个评价指标FPE、AIC、SC、HQ都断定是最优的,应建立VAR(1)模型。

3.Johansen检验。VAR模型Johansen检验采用CE中含有截矩项不含确定性趋势项的方法,结果见表3。从检验水平判断,IS和IU的迹统计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上有14.25181>13.42878和0.446222<2.705545;IS和IU的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上有13.80559>12.29652和0.446222<2.705545,因此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接受至多有一个Johansen关系的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关系。IS和IU的非标准化Johansen参数矩阵,调整参数矩阵;IS和IU的标准化Johansen参数向量,调整参数矩阵。根据Jo-hansen方程,可以判断城镇化发展协调性每增加1%,经济增长增加近0.1%。Johansen关系式只能说明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趋势。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促进了经济长期增长,也可能是经济长期增长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为了明确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对这些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而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存在的影响是正向、逆向,抑或是双向的。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VAR系统Granger因果检验采用CE中含有截矩项但不含确定性趋势项的方法的形式,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看出,在0.1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IU不是IS的格兰杰原因,拒绝原假设IS不是IU的格兰杰原因,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是城镇化发展协调性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在短期内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保障脉冲响应分析的有效性,需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模型的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表明VAR(1)模型是稳定的。脉冲响应如图2所示,其中,横轴表示信息作用的期间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两侧的虚线是脉冲响应函数冲击响应的可能范围,四条函数曲线依次为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冲击的反映。从脉冲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系统对冲击的反应是不稳定的。在样本观察期内,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对自身的冲击随着作用期间数增加而稳定增加,冲击效应逐渐增强,增幅不大;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自身具有冲击效应,但随着作用期间数的增加,冲击效应逐渐减弱;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冲击效应较小,随着作用期数的增加,冲击效应开始出现,冲击力较弱,并逐渐收敛于某一稳定冲击效应;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协调性的冲击效应随着作用期数的增加,由负向效应转变为正向效应,并逐渐收敛于某一稳定冲击效应。这一现象说明,在短期内,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对自身及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度,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也有一定冲击力度,呈减弱趋势,响应程度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

6.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将VAR模型系统内一个变量的方差分解到各个随机扰动项上,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相对重要性。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法分析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冲击的贡献度和相对重要性,方差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1)短期内,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冲击对其自身的贡献最大,维持在在99.61%以上,且逐年递减,递减速度缓慢;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协调性的冲击在短期中维持在在0.39%以下,而且逐年递增,递增速度缓慢。(2)短期内,经济增长冲击对其自身的贡献最大,维持在92.75%以上,且逐年递减,递减速度缓慢。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较小,维持在7.25%以下,虽然逐年递增,但递增速度缓慢。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可以得出,在短期内,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冲击较小,但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三、结论

篇10

关键词规范化护理;手术配合;流程;急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因急诊阑尾炎收治入我院普外科,并拟行急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99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手术室规范化流程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模式组(对照组)。对照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37.7±4.2)岁;观察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41.2±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手术护理常规进行配合,具体包括术前相关物品准备、术中手术配合、相关安全防护、术后随访等内容。

1.2.2观察组

依据规范化流程护理进行护理配合。以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为基础,结合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意见、建议以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步骤,规范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配合流程。规范交接流程:与病房共同协作,规范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事宜以及术前术后交接的内容事项,缩短交接时间,避免术前准备不全或遗漏的发生。规范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用物准备:手术室器械敷料组的成员根据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器械敷料的使用情况以及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制订器械敷料用物清点单。手术人员按清点单进行用物准备,避免和减少用物准备缺陷的发生。规范手术护理流程:将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工作内容按照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时间节点进行整理、归纳,制订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配合图册以及手术配合流程图。手术配合图册内容包含术中护理、术中洗手护士配合步骤、麻醉配合护理、静脉输液的护理等内容,册中图文并茂,便于护理人员了解术中重点注意事项。规范术后回访流程:手术室护士于术后24h进行回访,重点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伤口的愈合以及疼痛、发热等。手术室护士将回访相关信息以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意见及建议记录于手术室术后访视单中,便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改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用品准备的缺陷率、手术相关时间、手术医生满意度等指标,其中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指标。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用品准备的缺陷率

两组手术用品准备的缺陷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手术相关时间比较

两组入室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及手术边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规范化流程护理减少了护理差错

急性阑尾炎因起病急,手术检查很难做全面,术中情况多变,更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充足的术前准备,娴熟默契、技术过硬的术中配合,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急诊手术成功率[5]。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用品准备的缺陷率明显下降,表明规范化流程护理模式可以降低手术配合缺陷率,减少护理差错,起到了差错预防的作用。

3.2规范化流程护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规范化流程护理模式基于手术室工作特点,为护士提供了井然有序的工作模式。实施过程中,不仅分工明确,而且还考虑到了护理规范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使护理的实施更加安全合理,提高了满意度,提升了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6]。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规范化流程护理模式使医生的满意度由原先的93.5%提高到96.2%,尤其是对年轻护士的评价较好。

3.3规范化流程护理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

研究指出[7],规范化流程护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做到无缝衔接,有效降低手术准备时间[8]。规范化流程护理使患者入室至手术开始时间明显缩短,从而有效地为急诊患者手术治疗争取宝贵时间。研究发现[910],手术边缘时间中潜在问题对于患者生命安全有极大的安全隐患。规范化流程护理模式使手术边缘时间缩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风险问题的概率。此外,手术时间的长短不仅与手术相关配合有关,还与急诊手术病情复杂多变以及手术医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故而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得出规范化流程护理对减少手术时间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