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11 20:2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贺州;城镇化;评价指标;对策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正确分析和认识贺州市城镇化水平、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探索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城镇化的含义和评价指标

对于城镇化的含义,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不同的学科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归结起来,可以对城镇化作这样的定义: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换而言之。城镇化从其含义上讲,就是一个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二、贺州城镇化历程及现状

(一)贺州城镇化历程

回顾贺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归结为两个阶段:

一是徘徊不前至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指1992年以前。当时的贺州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发展缓慢,城镇发展缺少工业发展的推动。1992年底,全市GDP只有25.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6亿元,第二产业7.04亿元,第三产业5.57亿元。全市共有建制镇21个(不包括县城),城镇化水平只有17.11%,比全国平均水平(27.6%)低10.49个百分点,比广西平均水平(17.24%)低0.13个百分点。绝大部分城镇是依赖于圩市贸易、农副产品初加工以及行政管理职能发展,乡镇企业不发达,城镇二三产业总量很少。作为政府,对城镇的发展也缺乏应有的科学认识,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二是稳步发展至加快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指1993年至今。这期间,各级政府对城镇的发展有了新的科学认识,对城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1993年。原梧州地区地委、行署提出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梧州地区和贺县设立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地区行署迁至贺州市,地区行署明确提出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点来抓,以八步镇、钟山镇、昭平镇、富阳镇四个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和信都、贺街、公会、桂岭、马江、五将、巩桥、公安、望高、西湾、朝东、麦岭、莲山等13个地区片中心和城镇体系主轴线上的中心镇为重点,全面加大城镇建设力度。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设立地级贺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给贺州的城镇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和大力发展商贸业、旅游业“三化两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以后。城镇化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贺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城镇化建设总指挥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决定》,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经济的持续加速发展,目前贺州市的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加快,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1%,比1992年底增加13.89个百分点。

(二)贺州城镇化现状

1城镇化规模小。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集中型城镇,只是有了块状城镇的雏形,辐射功能不明显。全市现有建制镇41个(不包括钟山镇、昭平镇、富阳镇3个城关镇和八步、西湾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已纳入市区的黄田镇)。从人口来看,只有八步区的信都镇和贺街镇城镇人口超过1万人,其中信都镇2.9万人;从建成区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是信都镇,也只是300公顷。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90%以上,主要起着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功能。

2城镇化总体水平低。据统计资料反映,2007年世界的城镇化水平为48%,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4.9%,广西的城镇化水平为36.2%。贺州城镇化水平只有31%,分别比全国、全区低13.9、5.2个百分点,仍有69%的人口是农村人口。

3城镇化质量不高。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本市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

4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贺州市大部分城镇财力薄弱,大多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运转,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而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全市41个建制镇只有20个建有自来水厂,享有人口仅为16.45万人。大部分农村城镇常常存在“灯不明。路不平,自来水常停”的现象。

5城镇体系发育不全。相当部分城镇职能单一,尚处于集市贸易这一最简单的职能上,各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功能发挥多处于盲目的、无序的自然状态,不同等级城镇间的纵向联系仅限于行政隶属关系,同一等级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十分薄弱。整个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缺乏有机联系。

三、贺州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工业化滞后影响城镇化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只有大规模的工业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尽管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目前贺州市工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工业不发达。2007年,贺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是118.01亿元,占GDP的49.33%。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工业产值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由于贺州市工业化得不到快速发展,城镇缺少产业支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城镇化水平不高。

(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影响城镇化发展

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看,还是从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提高。可以说,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形成和发展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越发达,吸纳的劳动力越多,城镇化水平就越高。长期以来,贺州市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不发达。近年来,随着商贸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2007年贺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56.65亿元,占GDP的23.68%,可见其总量仍然很小,水平仍然很低。正是由于城镇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大,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经济增长缓慢影响城镇化发展

长期以来,贺州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2007年,全市GDP只有239.2亿元.人均GDP只有11552元,低于广西平均水平1240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713元。人均GDP低,表明城镇经济实力不强,城镇二三产业不发达,反映城市实力的人均财政收入不高。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15.81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731元左右。正是由于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无力安排更多的资金搞城镇建设,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四)农业发展滞后影响城镇化发展

贺州的农业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力量严重不足,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规模小,难以独立消化吸纳先进的技术以及对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整理、使用,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

(五)缺乏高素质人才影响城镇化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接受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

(六)其他相关因素影响城镇化发展

城镇户籍制度、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的流转及置换、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加快推进贺州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城镇化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体制政策环境,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二是产业发展水平,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城镇化的保障。从贺州市的现实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加快城镇化建设要认真落实好以下措施:

(一)体制政策环境方面

1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城镇常住人口的准入条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凡在城镇有合法的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稳定住所的,其本人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并以此作为贺州市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2构建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由政府、用工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二是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实施全面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人才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发动民间组织、企业、个人以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发展各类社会福利事业。

3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逐步割断转移劳动力与土地的“脐带”。按照明晰土地产权、激活流转机制、规范操作秩序的总体思路,吸引产业资本介入农业,鼓励农户将他们承包的少量耕地转让或折算成股份加人农场,部分农户以农业工人的身份成为新组建的农场职工,更多的农民则进城务工经商。

4坚持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要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产业发展水平方面

1优先发展工业。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工业的发展,使其他部门或产业相应产生,各部门产生又使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商业、金融、交通、中介、媒体等城市功能,使城镇持续发展。近些年,贺州市委、市政府适时地实施了“五业并举,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2004年贺州市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二一三”的转变,这预示着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已经开始。今后一段时期,贺州要紧紧抓住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四化”发展,即集约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生态化发展和科技化发展。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商务会展、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鉴于贺州市将要形成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要加大力度,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要接轨大桂林,融入珠三角,特色鲜明化、旅游网络化、服务精品化。此外,要在扩大、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商务会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

3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粮食、果木、蔬菜、烟草、花卉、养殖、商品林等产业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在发展思路上,走规模化、商业化、品牌化、旅游化、科技化发展之路。在发展模式上,以立体农业循环经济为抓手,坚持“面向市场、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富民增收”为宗旨,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珠三角的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个性城镇。城镇规划直接关系到城镇品位的高低、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一是注重规划的先导性。规划编制工作一定要立足现状,着眼长远,独具匠心。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现代城镇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城镇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以超前的思维、科学的规划设计,凸显城镇的个性内涵和品位。二是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科学的城镇规划,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要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着力完善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并针对城镇防洪、绿化及自然和人文遗产保护的要求,科学编制专项规划。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好村庄规划,以解决好有新房没有新村的问题。三是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实施,不能随意变更。在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不符合城镇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突破规划控制范围。

2坚持高标准建设,打造精品城镇。发展是城镇的永恒主题,建设是城镇的根本任务,特色则是城镇的生命与灵魂。抓城镇建设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一是抓重点项目,在彰显特色上着力。近几年来,贺州市围绕扩容提质的总体要求,坚持凸显特色、创造精品的原则。突出抓好了一批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各建制镇和相关乡镇也要结合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各自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始终做到“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始终体现城镇特色,确保重点项目建一片、成一片、受益一片。二是抓配套设施,在完善功能上着力。在推进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狠抓城镇功能的配套完善。不论是市区、县城还是建制镇,对路网结构设计、公共绿地配置、市政设施配套、垃圾污水无公害处理等问题,都要高度重视,尽力实现全面配套。通过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城镇形象的确立和城镇品位的提高。三是抓人文开发,在提升品位上着力。要注重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和城镇历史文化特征,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着力打造精品城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努力把自然、历史、经济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到城镇及街道空间,逐步形成城镇标志性地段和标志性建筑,以体现城镇的个性特色。提高城镇品位,创造城镇品牌。同时,注重城镇建设的生态环保效应,按照路旁增绿、空地建绿、拆墙透绿、近山植绿、水体泛绿的思路,全面加大生态城镇建设步伐。

篇2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篇3

时展的号角催人奋进。现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大幕已经拉开,同志们城镇建设的潮流势不可挡。乡村建设将在手上翻开崭新的一页。让我铭记历史使命,承载人民厚望,以豪迈的气概、必胜的信念、创新的举措、过硬的作风,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努力铸就城镇建设的新辉煌。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誓师动员大会,今天。主要目的进一步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细花目标,强化责任,尽快掀起改变城镇面貌的新。相信,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擂紧我县城镇大发展的战鼓,吹响乡村面貌大改观的号角,打响乡村建设的功艰战,推进我县城市建设上水平、上品位、上台阶。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布置,讲三点意见:

进一步增强城镇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一、深刻认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现实意义。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县城镇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肯定。但必需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先进地区日新月异的城镇发展变化相比,与市委、市政府对我提出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突出表示在7个方面:一是乡村总体规划严重滞后(举例)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严重缺乏(举例)三是乡村管理严重缺位(举例)四是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极为单薄(举例)五是乡村的功能还很不完善(举例)六是城镇居民的乡村意识、市民”意识、法律意识还非常淡漠(举例)七是人民乡村人民建”齐抓共管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举例)八是发展”和“补课”双重任务还十分繁重(举例)这些问题疑惑决,不只影响到全县城镇建设的进程,而且直接阻碍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去年以来,省市分别就乡村建设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奋斗目标,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加快城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县是典型的三农”地区,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提升农业水平、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就“三农”论“三农”农村和农业中寻找解决“三农”出路,结果是永远没有出路,必需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推进城镇化。因为,加快城镇建设,可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可以拉动农村经济、辐射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某种水平上也可以说是治本之策。

第一,实现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

实现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

第二。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城镇发展始终是与工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是工业化的平台和载体。城镇化的发展,肯定需要发达的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作支撑,没有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而没有城镇化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工业化的提升跨越。

实现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

第三。县商贸、物流、信息业发展的肯定途径。城镇是第三产业的孵化器,商贸、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中心作用、依托作用和流转作用。保守的商贸、餐饮娱乐业离不开城镇化,现代的物流、金融、安全、信息及中介服务等更离不开城镇化的大发展。可以这样讲,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不只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体现科学发展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

第四。县旅游业大发展的肯定要求。近年来,县依托五岳寨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大。但从其他地方的胜利经验来看,没有乡村面貌的改变,乡村功能的完善,就会最终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试想,游客到五岳寨等地旅游,看到却是破烂的县城,简陋的购物场所,不尽人意的居住环境,怎么会提起旅游的兴致?

实现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

第五。提升乡村形象、提高我县竞争力重要途径。城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肯定要求,也是一个地方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乡村发展的水平,实现地方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无形资产”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很大水平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乡村。经济为什么落后,与我乡村形象差、效率低、实力弱、活力差、水平低不无关系。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就影响了乡村的协调性、带动性、辐射性、拉动性作用的发挥,就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阻碍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讲,要想在今后项目引进、各业的发展等方面的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需迅速改变乡村面貌,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彰显特色,塑造形象,千方百计提高城镇竞争力。这是唯一选择,舍此别无他途。

实现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

第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时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蓝天碧水、林阴绿地,更需要舒适的空间、清新的空气,更需要宽敞的住房、便利的交通。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迁往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周边地区的加快发展,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以及居住环境的极大改善,也使人民群众对我城镇建设寄予厚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效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上述要求,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有一个大的改善和提升。由此可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和谐,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全民发动,全县动员。坚决打赢乡村建设功坚战

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县委、县政府将这项工作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能不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对各级各部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希望大家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凝聚各方力量,全力实施突破,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

也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有关部门、乡镇要结合县委、县政府要求,1严格落实责任。今天会议上下发的方案已经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认真谋划,这场功坚战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承担起应承担的义务,履行好应履行的职责。要求真务实,层层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卡死责任,严明奖惩,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形成领导重视、干部带头、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县委、县政府将把三年大变样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和目标管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惩处;对认识不高、行动缓慢、存在畏难情绪,不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影响整体工作进度的要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严肃处理。整体建设过程中,只允许增砖添瓦做贡献,不允许任何人设置障碍和阻力。

篇4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政策、法律、制度、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土地制度、环境和耕地保护政策、城市管理等多部门的工作。金融作为配置资源的平台对城镇化的建设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互动机制,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集聚,扩大市场规模,促使市场主导型资本形成机制的建立,从而相应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如何运用好现代金融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值得我们研究。

一、现阶段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

1.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缺乏战略性

部分金融服务部门或机构对支持城镇化战略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甚至没有把金融行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主动和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引导和调控城镇化战略。在城镇化战略方面,主要是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金融发展战略与城镇化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认清世界金融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战略还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

2.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战略存在矛盾

金融业逐利性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性存在矛盾,城市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普遍具有超前性、社会性、公益性等公共产品属性,以及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沉淀成本高、需求弹性小等特点,这种特征与商业金融主要追求短期盈利的要求并不符合。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金融政策界定小清楚,服务范为宽泛化,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功能完善支持力度不够,相反,却一味地追逐利润最人化,在信贷投向上出现商业化的趋势,在一些传统服务领域与商业银行频频发生冲突,依靠政策州金融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日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功能相对弱化了,不利于城镇化。

3.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结构功能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兴金融机构相继建立,金融组织结构趋于多元化。但金融机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有金融机构比重过大,缺乏非国有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比重过大,缺乏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比重过大,缺乏中小型金融机构;银行机构比重过大,缺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金融信息网络建设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金融机构服务手段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咨询、结算、等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金融创新能力不强,从支持城镇化的方式看,过于倚重传统的银行信贷手段,从城镇化建设融资的结构看,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而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难以满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4.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认为中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万元左右。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城镇化率为51.27%。按照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估计将转移农村人口1.2亿。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单一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往往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然而由于缺少专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从而制约了它们的壮大与发展,进而影响城镇经济和城镇化进程。

二、关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充分认识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

金融改革与发展既要考虑自身利益的需要,又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的规模效应和综合实力、井以此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从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金融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调控作用和支撑作用,从而推动经济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2.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信贷融资管理体系

金融机构应该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开发而向小城镇、乡镇建设项目的灵活多样的信贷管理模式;改变目前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局而,制定配套的信贷政策,出台相应的信贷操作办法,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对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明显且发展前景广阔的城镇和乡镇给予支持;选择有一定经营规模、抵抗风险能力强、效益较好的城建项目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以带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运行的制度基础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结构金融有很多复杂的产品模式,但长期以来,资产证券化是结构金融的基础与核心模式。由于很多经营性的城建基础设施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特征,成为优良的可证券化资产,在我国资本市场还较为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发展潜力很大。将基础设施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散金融风险。

4.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

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这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应是各级政府,政府可以建立基层财税体制,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渠道;可以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经济环境、提升社会信用环境,吸引外资;可以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机制,招商引资;还可以在土地开发上做文章;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也可以通过推行市政债券等方式,鼓励民间投资于城镇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郭新双.“十二五”时期金融支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J].中国投资,2010(7).

[2]郭新明.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政策思考[J].西安金融,2004(9).

[3]伍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5(2).

[4]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8(3).

[5]刘莉亚.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探讨[J].河北金融,2007(1).

[6]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篇5

一、城镇化及城镇建设的现状和主要成效

1、坚持高起点规划,城乡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灵魂,是指导城乡建设的“龙头”。近年来,我县开拓规划视野,借鉴先进规划理念,加大规划设计投入,高起点编制规划,设计品位加速提升。一是规划全覆盖。策应城市发展需要,积极对接抚吉高速公路,按照“一江两岸、一轴三区”的总体布局,实施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总规成果于11月组织省市专家评审通过,成果待市政府批准实施。全面编制完成城区控规面积13.5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统筹城乡发展,编制完成了城中村建设规划27个,二是规划投入大。近年来,县财政投入规划编制经费达1000万元,积极委托名院、高手,编制完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给排水、燃气、道路交通、商业网点等8个专项规划;完成了佐龙新区控规2.5平方公里,一期修规1平方公里,桥南4000亩工业新城控规准备报市专家评审,新城区3平方公里城市设计正在编制之中。三是规划精细。对城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按照“邀请招标、方案比选、名家设计、专家点评”的方式,精心组织编制了新区中轴线慢行系统、滨江公园、下西坊棚户区改造、环城西路行政区修规、抚吉高速连接线两侧城市设计和三桥桥头修规,努力塑造规划“精品”,力求使规划超前、科学、合理,富有特色,既符合时代潮流,也经得起历史考验。

2、坚持高标准建设,城镇品位快速提升。今年是我县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实施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达46个。为把各项重点工程落到实处,我们周密计划,精心组织,责任到人,科学施工。同时,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主要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现场,目前,各项工程正在按计划要求有序地进行,城市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抚吉高速公路连接线主体工程已完工,12月底建成通车;环城西路景观林带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2.6公顷;滨江大道与恩江南路连接线工程全面完成15米宽主车道建设;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企事业单位土地、房改房的征收补偿协议签定,各单位正在腾空房屋;肖家中路开发建设已签完拆迁协议,12月进行土地挂牌出让;恩江北堤城防工程和滨江公园一期建设完成方案设计;佐龙大道、迎宾大道街景工程已开工建设,2013年元月底完工;大道东段拓宽改造工程已完成征地、部分拆迁、施工图优化设计、项目审批、标底编制等工作;跃进西路“白改黑”工程全面完成;新城区中轴线慢行系统工程已经方案比选正进一步优化设计;规划六路工程待总规成果出来和征地工作完成后确定道路走向,进行测设;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一期)已确定经营主体,与香港华润公司(央企)合作开发已筹建天然气公司,正在开展调查、规划等前期工作;投资2000万元完成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工程;城区单位楼体及公园广场亮化工程完成招标,正准备开工建设,2013年元月底完工;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和两条道路的施工图设计,并启动招标工作;二是加快民生及公共建筑项目建设。麻洲水厂二期2万吨/日扩建工程11月中旬开工建设反应沉淀池;投资177万元完成环城西路东南侧、大园、曾盘岭、直街、濠李等城区小街小巷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物资农贸市场工程基本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启动招投标工作,确定施工队伍即开工建设;220KV输变电站工程已完成三通一平,正在实施土建部分施工;城中村及小街小巷市政配套设施改造12月底前完成排水管道、给水管、公厕、垃圾池等地下隐蔽工程,2013年春节前完成合同工程量;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12月底完成主体工程的80%,2013年3月完工;林垦系统危旧房改造工程第一、二期正在组织实施;桥南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进行征地及规划设计招标;信用联社大楼、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精神病医院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行政中心大楼已完成主体框架工程;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大楼、林业要素大楼及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已全面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公安刑侦大楼、消防指挥中心已动工建设;三是加快招商及商住开发项目建设。六一居国际大酒店(四星级宾馆)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饰,争取早日开张;城北物流园开发建设12月底完工;天成壹号小区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东湖花城小区(原皮革厂厂区土地开发)完成主体工程;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地块150亩土地出让开发开发单位正在制作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镇品位。为推进绿色生态建设,通过多方筹资,先后实施了一批“生态家园”建设项目,如葛溪河湿地公园、北晖园、市民广场、县城垃圾填埋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000万元实施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实施环城西路景观林带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2.6万平方米。七都乡投入100万元新建公园广场2000平方米。

3、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县城镇体系规划,全县恩江、藤田、沙溪等8个镇和潭头、三坊、上固、君埠、龙冈等13个乡初步构筑了联系密切、布局合理的三级城镇建设体系,形成了“一主”(县城主中心)、“二次”(藤田、沙溪两个次中心)、“三轴”(永抚、永吉、永龙公路分布的三条城镇发展轴)、“三区”(即北部城镇区、藤田城镇区、沙溪城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在乡镇小城镇建设中,按照市委、市政府小城镇建设要求,建立健全了示范镇督查考核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确定以藤田、龙冈为市重点镇,沿陂、古县两个乡镇为县重点建设示范镇,大力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沿陂镇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古县镇完成了阳丰商贸中心修规,征地近400亩,沿陂、古县、七都正在抓紧实施庐陵风格街景立面改造。加强对乡镇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的指导、监督,完成沙溪、沿陂、君埠、七都等乡镇总规修编,完成217个行政村规划和8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规划,乡镇总规和行政村完成率达100%。在农民建房审批管理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村(居)民建房规划管理实施意见》,农民建房均按照程序依法审批、发证。在圩镇建设上,全力推进乡镇建设“提升”工程建设,积极完善圩镇基础设施,截止目前乡镇圩镇基础设施投入近1.27亿元,圩镇的服务能力和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主要差距

我县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处偏远,基础差、底子薄,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

1、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县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推进较慢,目前全县城镇化率为40.09%,低于全市1.5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91个百分点;城镇人气还不是很旺,各项建设缺乏相应支撑,城镇框架和规模难以拉大,建设成效不是很明显。

2、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差,城区道路建设滞后,断头路较多;公园、广场休闲健身绿地少,群众业余活动缺乏场地;县城无管道燃气,群众生活成本较高;给水管网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刚起步,排水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收集率低,承载能力较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共厕所等环卫和消防设施不足,服务半径有限;停车场少,城市公交线路覆盖面低,公交设施老化,群众出行不便;到目前,县内尚无正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村镇管理滞后。由于国家扶持村镇建设资金较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心无力。全县除龙冈畲族乡和藤田镇以外,其余19个乡镇小城镇规模小、层次低,基础设施差,圩镇和村庄道路、给水、排水、公厕、垃圾收集等环卫设施不健全,环境脏乱差较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4、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巨大,目前我县大多数建设项目仍然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土地出让等收益,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市场化运作的步子不宽,思路不广,资金短缺仍然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

5、建设用地征用难。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中提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额将提高至现行标准的10倍,这将给土地征用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今后两年我县城镇化及城镇建设面临的形势、预期目标、工作思路、主要举措、拟实施的重大项目

(一)面临的形势:城市化、工业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动力,今后至少20年,城市化、工业化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中国国情,我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5%以上,城市化进程才会基本结束,而现在我国城市化率只有50%,还有20多个点需要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也落后于省、市,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清形势,继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预期目标:力争城市化率比上年底提高2.5个百分点,2013年底城市化率达42.59%以上,2014年底达45.09%以上;建成区面积比上年底增加1平方公里,2013年底达12.1平方公里,2014年底达13.1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上年底增加0.5平方米,2013年底达到12.8平方米,2014年底达到13.5平方米;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项目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30%以上。

(三)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加速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为着力点,以城区为主战场,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服务民生工程为重点,大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城镇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动我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建设进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四)主要举措:

1、以做大城镇规模为重点,加快城镇开发步伐。

(1)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一是积极做好《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成果的完善和报批工作,并根据总规对城市生态系统、供水、道路交通等城区专项规划进行修编。二是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会议制度,推进规划审批的科学化、民主化,所有城市规划设计项目都必须经过规划委员会的咨询论证。三是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场所和经费,实现人员的专业化,确保村镇规划建设“有人管”、“会管事”。四是启动重建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加大县城总体规划宣传和建设项目规划公示力度。五是进一步规范村(居)民建房行为,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活动。

(2)做大做强县城极核功能。以县城人口产业加速集聚、功能全面提升为核心,做好山水文章,融入欧公文化、庐陵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城市新形象,成为全县发展的极核。紧紧围绕“西扩南进、打造新城、完善老城”发展战略,加快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一江两岸、一轴三区”的县城新格局。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麻洲水厂二期2万吨/日扩建工程、物资局农贸市场工程、精神病医院、行政中心、信用联社大楼、林垦系统危旧房改造、林业要素大楼及行政服务中心、公安刑侦大楼、消防指挥中心、接待中心、天诚壹号小区、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地块、北晖公园北面B地块开发等13个继建工程建设。强力推进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肖家中路开发建设、恩江北堤城防工程及滨江生态公园一期、中轴线慢行系统工程、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恩江北路拓宽改造工程、跃进路中段市政配套工程、新城区二期路网工程、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新城区单位业务用房和2013年保障房建设等新建工程建设。

(3)重点打造各具特色中心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藤田、龙冈、古县、沿陂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中心镇。依托自身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三产”共生演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模式,成为统筹城乡的有力支点。重点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提高中心镇在产业、人口方面的聚集功能。创新中心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中心镇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实力和辐射功能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带动周边集镇及乡村的发展。

2、以美丽城镇建设为导向,提高城镇建管水平。

(1)积极开展“生态宜居城市”和“生态特色宜居村镇”创建活动。对照《省生态宜居城市评选办法》标准,积极开展好“生态宜居城市”和“生态特色宜居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我县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大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强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整体提升市政管护能力;科学制定年度管护计划,对公园、广场、喷泉、雕塑等进行美化改造,加大市政设施综合巡查力度,及时修复路面、管网出现的问题;实施城区立体灯光夜景工程,统一安装照明智能管理系统,对主要桥梁、沿街楼体、居民小区进行亮化,确保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及时维修更换各类设备,结合街景改造推行雨污分流制,逐步解决老城区雨季内涝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精心打造城市优质绿化空间。实施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工程,增加小型绿地、绿色广场数量,结合下西坊区域改造开展老城区绿化,增加老城区绿地面积,弥补绿化空间不足的缺陷;坚持高水平的园林建设理念,邀请知名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不断提高城区绿化档次;全面推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严格审核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绿化配套方案,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不予竣工验收,确保各项绿地指标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努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使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和道路反复挖掘、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创建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

(2)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乡镇总体规划要求,合理调整镇村布局,配合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完成所有村庄的规划编制。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将中心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修路、植树、保洁为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中心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支持有条件的村庄逐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合理建房,保持农村特色建筑风貌。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以繁荣城镇经济为目标,提升城镇产业发展承载力。

(1)加大城镇建设投入。一是确保各级财政对城镇建设稳定投入,并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县本级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城镇化建设,乡镇一级每年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随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同时,要严格执行市政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确保每年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设施配套费等项税费,全部专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二是提高土地收益对城镇建设投入的比例,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加大城镇土地调控与运作,保证土地收益对城镇建设的主投入。要切实落实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划拨的外,城镇其他国有土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严禁土地违规出让或低价划拨,最大限度盘活国有土地资产,确保国有土地收益最大化。同时,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城镇规划区范围的土地出让收益,除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税费外,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两年,县城规划区力争出让土地亩,争取实现土地收益亿元。

(2)创新城市经营理念。整合资源,做好机关单位搬迁后的资产收储工作,捆绑城区存量房地产等优质国有资产,对接争取江信投资、农发行、赣州银行、稠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力争融资4亿元以上,重点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功能配套,熟化土地,促进建设、发展、投入步入良性轨道。合理规划户外广告布局、内容、主题等,对公交站亭、路灯、大型场所广告经营权实行有偿出让,盘活利用空间资源,借力社会资本,提升经营城市效益。

(3)抓好城市日常管理。坚持疏堵并重,加大“两违”整治力度,提高县城区村(居)民建房审批效率,坚决遏制非法买卖土地、非法占用土地及违规建房等违法行为。建立管护实效与经费支付相挂钩的管理机制,将广场、居住小区、道路、绿化、亮化等管护权、保洁权,通过竞争性谈判或竞价拍卖出让,选择责任心强的管护队伍作业;完善城市管理联系工作机制,强化市容、交通、市场秩序等方面管理,确保城市整洁卫生,人流、车流畅通有序。

(五)拟实施的重大项目:

1、基础设施项目(共28个):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肖家中路(跃进西路连接商贸城)开发建设、恩江北堤城防工程和滨江公园一期建设、永叔路街景改造、恩江北路拓宽改造工程、跃进路中段(地王大厦至跃进桥)市政配套改造工程、大道东段拓宽改造工程、新城区景观轴线慢行系统工程、规划六路工程、新城区一期景观优化工程、行政中心前广场及周边配套工程、

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一期)、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工程、城区单位楼体及公园广场亮化工程、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麻洲水厂二期2万吨/日扩建工程、城区小街小巷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城区截污干管工程、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工程、220KV输变电站工程、城中村及小街小巷市政配套设施改造、体育大道工程、文化南路工程、人民南路工程、桥南水厂5万吨/日扩建工程、工业新区道路配套、新城区道路延伸工程。

2、民生及公共建筑项目(共26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特教学校、体育中心、桥南九年一贯制学校、县机关幼儿园、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精神病医院、行政中心、信用联社大楼、2013年林垦系统危旧房改造工程、2013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林业要素大楼及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广电网络大楼、公安刑侦大楼、

消防指挥中心、交流干部楼、接待中心、环卫楼及垃圾压缩中转站、停车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楼、民政老建大楼、农行综合大楼、农发行综合大楼、移动公司综合大楼、审计大楼、交通局业务用房。

3、招商及商住开发项目(共10个):天成壹号小区(新城区北晖园北面116亩土地)建设、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1地块国际都会小区、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2地块天成中央公馆小区、新城区北晖公园北面B地块62亩土地出让开发、城南现代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城南建材、家居、医贸综合市场、产学研大楼、城南工业园综合服务体(园区办、商贸、商务、酒店、公寓等)、商会大厦、工业园标准厂房建设。

四、几点建议

1、恳请为我县规划编制结对帮扶指导。我县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等专业人才缺乏,请求提供城乡规划建设业务技术指导,帮助完成重点村镇规划编制,解决部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帮扶我县搞好城乡规划编制,带动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发展。

2、恳请在建设资金等方面安排专项建设资金,支持我县供水管网改造延伸、供水设施增产扩容及污水处理、天然气管网、道路桥梁、排水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城镇环卫、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补贴投入,给予优先立项扶持。

篇6

征地公告迟到三年

丽江村地处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味江河畔、著名旅游胜地青城山外。此次丽江村、石佛村被征的200亩地,主要集中在十二组。十二组人口250人左右,原本人均占有土地1.35亩,从1995年至今,经过房地产开发、修建人工湖、修建高尔夫球场等历次征地后,就剩下125亩土地了,除去20多亩非耕地,人均仅剩四分地。

村民们称,这次被征用为“小城镇建设用地”圈占的200亩土地,丽江村村干部曾于2001年口头对村民们说过是租用来修建一个生物研究所,当年村民停种了一年并得到了每亩地1000斤大米的市价赔偿。第二年因项目搁浅,土地由农民继续耕种,直到2004年6月21日贴出公告,村民们才知道这块地已于2001年被征占为“国有土地”。

村民们提出疑问:土地开发的是什么项目、有没有审批手续、小城镇建设用地是否可以转为商业用地等等。对此都江堰市统一征地办公室作出的答复是:200亩土地的征用是依据省政府2001年第二批试点小城镇有关政策批准的建设用地,此宗地的征用程序和对村民的补赔偿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10月29日,村镇组织村民开会,由征地办公室发给村民一份《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都江堰市2001年第二批试点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批复》和《科利科制药有限公司征用大观镇瓦窑村四组土地安置人员社保及就业补助方案》。11月2日,几位村民代表前往都江堰市国土局查询,才确知这块地已于2005年7月28日以36万元/亩的价格拍卖给了广州一家投资有限公司,土地用途则是定义不明确的“住宅”,土地使用年限标注为70年。经查询,该公司主营是房地产开发。

村民们说,此宗土地虽然在2001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试点小城镇建设用地”,但征占的土地距大观镇2.5-3公里,是否确属“试点小城镇建设”范围还存在疑问,而且用地单位也由科利科制药有限公司改为了房地产开发商,土地使用性质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更何况其间还经历了一次《土地管理法》把土地“征用”改为“征收”的变化。

新《土地管理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而丽江村200亩被征地的用途虽然只是含糊地说为“住宅”,但中标的广州某投资公司是用之来进行商品房开发的,这显然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原来拟“征用”的土地却变为了长期性“征收”。

都江堰市统一征地办公室反复强调这块地早在2001年已成为“国有土地”,而丽江村民则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总则第2条也规定了土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国有土地”也不能片面理解成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所有。

征地补偿仅为收益5.5%

2004年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明文规定:在征地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法定程序,特别是要保护被征地者的知情权。

村民们2005年11月2日在都江堰市国土局的查询却查出一张村民们称从来无被征地农民本人签过字的《都江堰市统征办征用200亩储备土地农转非人员自愿放弃参加社会保险登记表》。记者在丽江和临近涉及征地最多的石佛村听农民们抱怨得最多的除了赔偿过低,就是失地后无社保。丽江四组村民称按成都市人民政府[2004]19号文件,2004年1月1日以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因土地被征用农转非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而丽江十二组符合当地规定“男满60、女满50”以上的人员却由村组干部通过抓阄确定了14个名额,而在这张“保险登记表”上,已通过抓阄买了社保的邓光全、曾玉兰、赵玉良等人仍签字“表示自愿放弃参加社会保险”。

据丽江村民们称,该村十年来很少召开过正式的村民大会,村组合并后的丽江村村支部书记、组长全由原瓦窑村四组组长杨文伏一人担任,他上任后对丽江村的村务多用口头传达,村里虽设有村务公开栏,但只是一个“摆设”;如丽江十二组前三次土地征用,村民们都不知道被征用的具体亩数;这次一次性的“征收”土地,也没有发放过正式的宣传册子,村民甚至没有与村上签订过《土地承包合同》,历次土地征用都是村、组长杨文伏一人签字。

都江堰市丽江村此次被征占的200亩土地,在以土沃田丰闻名天下、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这可是上等良田。十二组村民每人得到8500元的赔偿安置费,而土地被征用后转让拍卖每亩得36万元,农民获赔为实得收益的5.5%,处于2005年7月新华社研发文章所述“容易引起“的范畴。

征地办公室是依据1998年《中华人民土地管理办法》来赔偿安置的,补偿安置标准是按照2001年的标准来计算。而村民们要求,应依据2004年8月28日颁布的新《土地管理法》制定办法,也应该按照2004年的物价水平来制定标准。但征地办公室负责人解释说“两者是差不多的”。

“我们不眼红土地拍卖了每亩36万元,我们只想依法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补偿!”村民代表吴国辉反复对记者说。

农民生活艰难

经历次征地开发,丽江村及相邻的石佛村已被房地产所包围。“新丽江”、“人工湖”、“高山流水”……,这些诗意盎然、令向往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城市人怦然心动的楼盘名字后面,也潜藏着上千失地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和对未来的沉重忧虑。占地近两千亩的四川青城高尔夫俱乐部就在106国道一面与丽江村遥遥相对。每天,眼见城里人开着豪华高档轿车来俱乐部奢糜消费,一场球下来就是几千、上万元,丽江村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而就在这时,人工湖要“卖断”、高尔夫球场租用的地也要“卖断”的传言在村里散开。

“如果真是这样,这等于是断了我们的后路!”村民杨坤无奈地对记者说。

因占了一定的地理之利,丽江十二组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山区农村中还不算太差,村中大部分农家都修了房子。但谈到生活水准和今后的发展,村民们就大摇其头了。57岁的村民杨先有,一家5口人,儿子和父亲都是泥瓦匠,靠着在外承包点小工程每年能有万把元的收入,加上历年征地补的粮食款,10多年间积攒4万多元靠自己出人工修起了一座漂亮的二层楼房,在村中生活条件算好的。但他觉得一次性赔偿一点钱让他心里没底:“有地的时候,随便种点什么,生活也能对付,但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谈到打工,他连称现在的活路越来越不好做,“大型工程要施工证,自己没文化接不下来,小型工程伤亡事故赔不起”。

79岁的村民高顺富没能在抓阄买社保中买上社保,他语带嘲讽地称“不打工喝西北风(哦)”,“(村里)3天工人、5天工人多得很!”他18岁的孙女高华初中毕业后想进高尔夫球场当每月100多元正式工资的“球童”,但跑了三年关系至今没能进成。

68岁的杨保芳一家五口人,是97年征地拆迁后搬到“农民街”上来的。距大观镇政府所在地约1千米的“农民街”是政府为征地拆迁农民修建的集中安置房。杨保芳的儿子患了脑膜炎,她自己在这一次征地安置中抓阄幸运买到了社保。“家里没地了,就在这里开个铺子,可都是生意人对生意人,做的生意呀?想进高尔夫球场每天10元钱打工撬草都要凭关系!以后咋办呀?”她的脸上满是哀愁。

在“农民街”上,村民们纷纷拉着记者诉说修建的房子漏雨,有农民说有的墙壁裂缝曾经手指都能伸进去,“简直就成了危房”,政府去年花钱修补了之后仍然在漏。记者在村民王建英和黄正群等人家里的确看到四处墙壁和天花板上留有漏雨留下的痕迹。

“漏、漏,漏!”,情绪激动的群众拉看记者看完东家走西家,四处都在抱怨修补后的安置房仍在漏雨,记者当晚几乎就无法脱身。

10月29日晚20时30分,记者离开时,偌大的“农民街”上竟没几家点亮电灯。经打听才知是为了节省电费!

后续:

篇7

〔关键词〕特色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沈阳市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1.以美国为代表的城镇化建设:市场主导,产城融合,但缺少政府主导。美国的城市化重视工农业、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以此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政府对城市建设干预较少,过度尊重市场经济,注重产业与城镇化的融合,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城市与乡镇的高度结合,已成为了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城市化水平高达86%。但是,由于城镇化中缺乏政府干预,城市低密度向城郊发展导致空间与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被破坏、社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以西欧为代表的城镇化建设:市场主导、政府规划、可持续发展。西欧城镇化在注重市场主导的同时,政府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指导,在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干预。城市建设效果较好,可持续性强。3.以拉美、非洲为代表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社会问题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拉美、非洲各国在殖民的环境下,资源被严重掠夺、环境遭到破坏,经济水平持续落后,本土经济被外来资本经济侵蚀,大量村民被迫来到城镇,进而城市化水平较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城市化水平接近甚至高于欧美国家,但经济水平与欧美各国相去甚远。一方面,政府对城镇建设没有可行合理的规划,城市道路布局较乱,基础设施陈旧,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也没有产业作支撑,经济发展着实困难;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外来资本流入城镇导致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进而乡村发展落后,贫富差距加大,出现大量贫民窟、城中村,造成社会问题更加严重。

二、沈阳市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沈阳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省会城市,在拉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沈阳市的常住人口约有830万,其中城镇人口660万,农村人口170万,城镇化水平约为79.52%,位居全省地级市排名的首位。目前,沈阳市实施的是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受计划经济影响,沈阳市较早开始工业化进程,政府对城镇建设的参与较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城镇化。在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这种城镇化加速了城区的资本积累。2010年始,开始实行城镇综合配套改革,为沈阳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合理的拓展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的外迁,使得中心城区的商业得到繁荣,人口大量聚集。此外,工业产业的迁移也为郊区带来了一定的劳动人口。自此吸引来了大量的吉林、黑龙江等地区的外来人口,并且这种吸引力一直在加强。

三、沈阳市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存在的问题

1.人均建设用地过多。沈阳市的城镇化水平虽然很高,但与其他城市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发展速度过快但质量不高。在由传统的城乡结构向城乡一体结构转变、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城镇化。然而,由于不断进行房地产开发导致过度的城镇化。据有关数据分析,2014年全市的人均城镇用地较2010年增加了18平方米,中心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已经超出了国家规定的上线。目前,城市主城区人口密度很大,教育、医疗、环境的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经济发展缓慢。一是城镇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面对今天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优越的劳动力资源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而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缺少管理、技术等人才的普遍现象。二是“伪城镇化”的出现。人口流动、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分布不均匀、资源过于集中等诸多因素,使得城镇化中的人口数目虚高,城镇化不彻底。因此,我们应该找到影响其落户的现实原因,才是解决“伪城镇化”的良策。3.生态环境制约。沈阳市作为重工业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一直以煤炭、钢化、矿产等资源的供应与初加工为主,高强度的开发与加工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从固体废弃物排放看,1990-2009年沈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上升趋势,2004年以来年均增幅达到16.52%,主要是由于区域振兴后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另外,沈阳市的平均绿化率只有38.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33%,人均绿化面积更低,人们不能享受到好的居住环境,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经济吸引力较弱。

四、推进沈阳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户籍改革制度是从一个侧面来消除城乡间的壁垒,是实现“农转非”的关键一步。因此,应积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开放周边县镇的户口迁移政策,为其留在大城市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也需处理好农民的原有土地权益,一是取消农业人口户籍,实行城乡一体化户籍结构,完善城市周边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合理引导具有居住条件的人由原籍迁到现居住地。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口的流入,完善住房租赁机制,建立流动人口监测平台,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有效地控制城市主城区的面积与人口,积极将人口引入到周边的区县乡镇,并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政策。与此同时,加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如教育资源、医疗、体育、养老、旅游、商业等服务,让农民共享社会资源。另外,还要妥善处理好农业人口的原有土地问题,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免去其后顾之忧。2.打造特色小城镇。沈阳市生态环境较好,形成“东山西水”的格局,大多数乡镇依水而建,应重点建设生态、城镇、旅游三者为一体的“沿河城镇文化带”,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其经济价值。由于区域条件限制,沈阳市形成了“东汽西工、南科北农”的产业格局,特色鲜明。通过分析发现,传统产业型的乡镇占比较多,因此应重点培育建设依托高科技产业而成的新乡镇带。沈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多个民族在沈阳这片热土上和谐共生。因此,沈阳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重点建设旅游产业,走绿色致富之路。3.强化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战略。沈阳市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城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下行压力下,产值严重过剩。此外,财政资金减少也进一步制约了城市的建设。因此,沈阳市应主动对接世界经济形势,打造成为国际通道上的枢纽,坚持“引进”与“输出”并重,形成国际产业配置,加大物流基地建设,推动自贸区内贸易、金融的发展,进而推动沈阳向外的经济发展模式,强化城镇化的空间战略。

五、结论

篇8

1.1我国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简析乡土文化即农村区域文化,依附于农业、农民、农村,具有典型的“三农”特色。乡土文化和农业一样,具有弱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的演变,如不注重保护与传承,该种文化可能会逐渐消亡。因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过分注重物质追求和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性,由此而产生的技术泛滥、文化同化和城镇建设同质化问题,无疑使原本朴素、宁静和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乡土文化传承断裂、被逐渐解构甚至泯灭的风险[4]。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我国乡土文化发展较快,由表1可知,群众文化机构个数及从业人员数从1990年的9087个、70319人增加到2012年的43876个和156228人,分别增长了3.8倍和1.2倍。自1996年以来,群众文化机构个数和从业人员数趋于稳定,波动幅度较小,2006年后,从业人员数开始新一轮的增长,更多的人参与到乡土文化发展与传承工作中去。另外,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或载体,举办文化展览、开展文艺演出等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佳工具,2012年全国共开展各项活动80万余场,约为1990年的6倍,此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达到推广普及的效果。当然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有序的工作,打造和培养一只稳定的传承队伍,保证传承者和受传承者的持续性是维持文化长久不衰的重要途径[5],2012年全国共开展38.7万次乡土文化培训,不断充实、壮大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作为公益性事业,群众文化机构收入来源有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我国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财政拨款逐年增加,22年来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2012年国家财政拨款高达13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0.1%。总体来看,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资金供给能够维持其正常活动运转,除1999年(-66439万元)、2000年(-1541万元)、2001年(-679万元)、2007年(-27421万元)和2012年(-14202万元)存在当期财政赤字外,其余年份收入均大于支出。而赤字年份仅是当期收入小于支出,以往年份的结余累积足以弥补当期收支亏损。

1.2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简析近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3年的53.7%,年均每年增加1%左右。简新华(2010)认为这种较快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今后将会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继续推进,并在2020年达到60%左右。按城镇化率同比增加值的大小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78年~1995年),这一时期除1979年(1.1%)和1984年(1.4%)外,城镇化率同比增长均低于一个百分点,属于初始发展阶段;第2阶段(1996年~2005年),前8年内,城镇化率增长值保持在1.5%和1.4%之间,较为稳定,2004年和2005年则有所放缓,分别为1.3%和1.2%,但总体处于较高的增长阶段;第3阶段(2006年~至今),城镇化率增长处于波动较大的状态,2010年同比增加3.1%,创历年最高。我国城镇化的较快发展是由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共同推进的。人口城镇化是显性的动力,土地城镇化则起辅作用。土地城镇化推动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间接性地体现在城镇化率波动中。陈凤桂(2010)通过对城镇化率的分解,分析得出在2002年以后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大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并在2007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7],这种超前的土地城镇化并不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有悖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宗旨。但随着我国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要求的提升,内涵、高效、绿色的城镇化必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

2关于土地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归结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而土地是客体,同时土地与人又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之前,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以土地城镇化为主,即以城市扩张、农民进城为主要特征,强调的是量,追求是的高城镇化率.属于粗放型城镇化发展。在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村庄被整体规划、农户集体迁居新住所,有些地方出现“千城一面”、“规划混乱”、“好大喜功”、“伪造古董”等四大怪现状[8],即所谓的“统一规划”局面。不同地区、民族通过城镇化最终走向了大一统,却失去了象征区域特点的精神文脉。土地城镇化的推进不应是简单地造城运动,城镇化不仅要有具体形态,还要有文化内涵。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民族风情等打造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特色城镇品牌。尤其是古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要在充分保留乡土文化载体的基础上进行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嵌入旅游、商业化的思想。但商业化的深度要吻合地区文化的真实性,避免过度地商业化而导致乡土文化传承走向相反的方向。总之,土地城镇化要秉承“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原则,有保留的推进村庄整治,用科学的文化观指引新型城镇化建设。

3关于人口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土地城镇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2013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955和8896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9.7%和12.4%,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不断推进。在2030年之前,我国城镇化率将要达到70%,再次增加2亿农村人口的转移,实现更多的农民市民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存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被市民化的人口是否真正融入到市民群体中,市民化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存在“伪城市化”等问题都值得商榷。人的城市化本质就是文化重构,长期形成的价值观、财富观、职业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往往使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大的阻力与障碍[2],尤其是少数民族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受本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可能会面临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一方面这种冲突会带来生活上的不适与心理上的落差,阻碍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引发民族或城乡冲突。这会使城镇化的质量大打折扣。即使乡土文化能够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离农村土壤的乡土文化仍然面临着被主流文化同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消失等危机。因此,在乡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搭建两种文化融合的平台,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乡土文化特有的载体,使二者既有交叉又各具特色,避免彼重此轻。

4结论与讨论

篇9

目前,苏北的城镇已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基层乡镇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有能力进入县城生活的致富农民,对于经济后发达地区收入一般的农民来说,能迁入镇驻地生产生活是比较现实的城镇化;而目前经济后发达地区的一般建制镇,虽然具有与农村联系的距离优势,但镇域面积小,镇区人口少,二三产业规模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低,发展潜力不大。应进一步调整一般建制镇布局,培育一批建成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中心镇,这将是一条加快推进城镇化较为现实的途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力优化中心镇空间布局。一是形成以中心镇为“节点”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每个县(市)选择2~4个经济社会条件具有明显优势的一般建制镇规划建设中心镇。二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度、集聚辐射能力强度、产业群体覆盖半径等为依据,调整建制镇行政区划,形成合理的中心镇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三是认真修编中心镇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条件的中心镇要做好城市设计。四是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城郊结合型、专业市场型、开发新区型、古镇保护型等不同类型的建制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心镇。

我们应通过优化中心镇空间规划布局,采取“非均衡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产业、居住、人口“三集中”,深化相关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中心镇建设投入机制等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化。

一是集合政策优势支持中心镇建设。赋予中心镇更多的优惠政策,县(市)用地指标要向中心镇倾斜,省市县有关部门支持农村发展项目要向中心镇适当集中。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中心镇更大的自,允许中心镇在上级政府统一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设置机构、选聘人员,不要求上下对口,左右看齐。

二是积极引导产业、居住、人口“三集中”。加快推进产业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农村工业向园区集聚,对进入园区落户的企业,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加快推进居住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中的资产所有权置换成商品房、城镇社会保障和合作社股权,带房、带保、带股进入城镇。加快推进人口向中心镇集中。降低中心镇户籍准入门槛,凡在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本区域农民和外来人员,均可申请落户。

篇10

介绍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规划、资源、管理、环境四方面阐述了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新要求,探讨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以保障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城镇化,项目管理,绿色建筑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产业的建筑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这一切都对建筑业提出更高、更严、更多的要求。通过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推动建筑业整体水平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当前形势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如何面对并适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有效措施。

1城镇化带给建筑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其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2012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地说,在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城镇化步入了正式的提速和发展轨道。

1.1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机遇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建设必将有效的拉动市场需求,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相关的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带给了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1)城镇化意味着现有的城乡居住格局的改变。农村原有的独门独户的独立的居住格局将向系统的社区居住格局的转变,不同的社区,通过共享水电、管道、供暖、清洁等市政建设工程等纽带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城镇化意味着相关设施的全面升级,由原来独户格局向系统格局的发展。2)城镇化意味着居住需求的提升。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提出新的住房需求,其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3)城镇化对商业、服务、产业等居住配套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农村拼凑,而是类似于城市的系统发展,需要商业、服务、产业等配套设施协调发展。

1.2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挑战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在我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国外的城市化建设很少有与我国类似的情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建筑行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同时,还存在着整体基础建设低,规划布局相对薄弱,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大,开发建设管理手段落后的缺陷。针对每个建筑个体而言,规模小,内容多,这些都是以前很少遇到的。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需要分析城镇化建筑市场的特征,把握机遇,克服存在的困难,着眼于事关建筑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确保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2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项目工程管理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工程资源的管理机制体系,使人、机、料、法和环等五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协调统一的最佳状态。总体来说,我国的项目工程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在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对工程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城镇化建设对传统的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城镇化建设带给我国建筑行业的挑战来看:1)长远规划要求更高。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就有可能出现边拆边建,造成极大的浪费。2)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农村地区建设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信息化水平低、技术工人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都是项目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包向打包的转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是将工程进一步细化,由不同的专业公司分别负责,但是城镇化建设项目规模小,内容多,分包显然不适合城镇化项目管理,最好的是整体打包,一个承包商综合负责一个城镇建设的模式。4)宜居环境要求更高。重视建筑的文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是对建筑行业最高的要求。建筑师不仅是盖房子,更是建设城市,塑造未来的城乡宜居环境。建筑行业应将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改建、古旧建筑的合理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都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3创新工程项目管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可是,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影响着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项目管理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风险的合理分散,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1)通过项目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在我国,由于工程总承包市场并不成熟,可以通过重视BT,BOT,PPP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应用,实现发挥承包商在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作用。2)通过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实现建筑业企业现代化建造水平的提升。采用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工业化是一种科学的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是通过建筑设计体系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机械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来实现的,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研究表明,与传统建筑业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施工周期缩短约2/3,节约钢筋水泥20%~30%,节约木材80%,可降低水消耗60%,人工费50%,施工现场粉尘、噪声、污水等大大减少,建筑垃圾就可减少80%,总体造价降低10%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3)注重工程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识别并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在工程管理中,掌握风险识别技术,重视发挥合同在项目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警示和规避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合同执行中,要重视加强工程项目内在的管理风险的抵御,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同时,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承发包风险的规避,量力而行的承接EPC工程项目,加强BT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规避。4)重视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两个关键。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高度上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BIM技术,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重视形成企业自有的知识产权项目,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形成管理层面横向到边,项目管理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5)注重现场文明施工,提升和创新项目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是提高项目管理的重要资源,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6)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绿色建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4结语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进程,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项目工程管理如何适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合理把握城镇化带给建筑行业的机遇,同时,充分总结传统项目管理的经验,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挑战,针对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把城镇发展质量、品位、内涵、特色放在首位,真正建设宜居城市,走出一条健康有序、高度文明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创新[J].中华建设,2013(10):90-91.

[2]裴海强,王雅婷.城市化浅谈[J].山西建筑,2008,34(3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