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9 11:4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城镇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建设 经济发展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等。
篇2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和谐社会
前言:
唐山八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围绕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同步推进“大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作为一个地级城市,唐山把建设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抓手,这符合唐山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各县区、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在不少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还而临一此问题与困难,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1、 目前小城镇建设现状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个城镇都在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规划,都在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如果所有小城镇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有选择性地建设小城镇,处理好积极推进与重点发展的关系。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所谓阶段性目标,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建设各有不同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例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个性和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所谓小城镇建设长远目标就是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中来,实现城镇的人口集中。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镇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或者说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从唐山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二是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三是重经济效益,轻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领导,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制定相关政策、部署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时,都要围绕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个根本目标。
2、加快小城镇建设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县区党委和政府在抓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必须把小城镇建设这个战略摆到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组织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参与唐山小城镇建设。只有领导干部扫除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乡村干部及广大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有吃有穿就是小康的自满思想及“离土不离乡’的思维模式,从而动员农民群众及其它社会成员积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中去,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2.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建设。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小城镇规划要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首先,科学地对唐山小城镇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挖掘潜力人的城镇,重点城镇发展起来后带动其它城镇的发展。其次,合理制定、全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确定一个合理的城镇规模。在研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时,应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避兔盲目建设和建设过程中因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也可以保证环境建设及规划与城镇规划、环境与城镇建设、环境管理与城镇管理同步进行。
2.3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人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人包人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结果导致小城镇因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平断,人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在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2.4健全法制,不断完善小城镇政府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在确定事权的基础上,完善小城镇政府的功能。将县级有关管理权限向小城镇政府下放,逐步实现事权、财权、人权配套,责、权、利统一;二是按照“小城镇、人服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不突破所核定政府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财政开支 。三是建立小城镇社区管理组织。作为小城镇政府依托的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一般可采取建立混合型居委会的形式,综合负责镇区住宅、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小城镇的规范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
2.5小城镇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没有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脆弱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年,唐山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因此,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打造产业特色,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使小城镇的发展更有生命力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产业特色不突出的小城镇,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路径。经济的繁荣发展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并不是只有工业这一个领域。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甚至通过建一个大市场,就可以富一方百姓。如滦南县姚王庄镇就是以精细化利用土地,发展蔬菜大棚,发展成为生态农业主导型小城镇;遵化的东陵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借,发展成为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还有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的,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总之,唐山有200多个小城镇,特点各异,应实行区域化、多样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唐山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3、结语
总之,小城镇建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本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认真研究政策,结合唐山实际,加快步伐,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娜•小城镇建设难题待破―――关于小城镇居民区现状的调查[J]•人民论坛,2006, (12)•
篇3
一、主要做法[文秘站网-]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机制
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城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制订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城镇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任副组长及党政班子成员组成的城镇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并下设宣传、动员、监督等多项工作推进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组织机构网络,使城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群众集资、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的城镇建设管理投入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制订地方性法规,保证城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自治区、市、旗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镇实际,镇党委、政府制定了《*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镇建设管理处罚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了《*镇地区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方案》、《市民公约》、《卫生公约》、《防火公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小城镇建设管理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夯实基础,建管并举,全力塑造靓丽镇区新面貌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城镇加强综合管理的基础。面对新世纪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旗镇两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镇中心优势和区位优势,牢固树立抢抓意识,以文明城镇创建为龙头,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做法,从居民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抓起,规划、建设、整治、管理四管齐下,经过不懈的拼搏,实现了城镇面貌的根本性变化,初步建成了一个集商业、工业、居住、教育等功能完善的、布局合理的、给排水和电力通讯设施完备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个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新型城镇。
*镇作为全旗的对外窗口和*市通往*重要的公路大通道,为发挥中心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实行“旗镇两级”建管并举,使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加大规划管理力度,投资*万元,完成了*镇总体修编及中央街详细规划,为城镇规划和建设进行了战略定位。将20__年确定为“小城镇建设攻关年”,全面启动和加快了小城镇建设。20__年实施小镇带动战略,将中央街改造、“三线”下埋等*项大的建设项目列入全旗重点工程。20__年,更是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建设集中供热、二环路等*项工程。20__~20__年,累计完成城镇建设项目*个,完成投资近*亿元。这些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广场、儿童公园、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行政中心、行政中心广场、苗圃公园、道路及自来水工程、集中供热、排水及输电线路改造等*余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建道路*公里、*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多个、*万平方米,自来水管线*公里,排水管线*米,人行道板*万平方米,绿化*万平方米,公园*处面积*万平方米、广场*处*万平方米,小眼网围封垃圾场*万平方米、污水氧化处理场*万平方米、密封式垃圾转运站*座,拆迁面积*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了城镇的品位。
前几年,成群的牛“漫步”在镇区的国道之上,不仅阻塞交通,也成为*镇人为之尴尬的独特“风景”,生产生活垃圾更是遍布了大街小巷,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镇在20__年率先提出人畜分离,制定了《镇区牲畜管理办法》,划定了牲畜禁养区和圈养区,实现禁养区内无牲畜,圈养区内无散放的目标。镇党政领导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全镇*个居委会、*多个居民小组,逐户进行调查研究,做居民思想工作。在迁畜户的安置上,*镇制订了奶牛业发展规划,新建了*个奶牛小区,实行优惠补贴政策,无偿提供电力供应、通讯、修路、打井等基础建设。为牲畜搬迁户免费审批地号*个,减免相关费用*万元,协调解决贷款*万元。仅一年多的时间将镇区禁养区*户的*余头奶牛迁移。
通过经营城市,改善城镇形象,为群众营造了一个舒适整洁、环境优美、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城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多头管理,分散建设的局面,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体制,使住宅建设逐步向二三产业用房发展,重点开发商贸小区、居民小区,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搞好交通、通讯、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镇区长年积水,泥泞不堪,“行路难”成了困扰居民群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镇采取公助民集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投资*万元,共修*条*公里的“便民路”,使各个巷道全部贯通。为解决镇区排水问题,实施“排水工程”,建设*延长米地下排水管道,较好地解决了镇区排水难题。对沿街建筑进行综合改造和粉饰,在广场、儿童公园、各单位门前种草植树,绿化面积达*万平方米;清理中央街两侧*户洗车房、修理部,新建修理一条街;对商业性牌匾、广告牌进行专项整治;在镇区中央街绿化带种草植树;中央街两侧铺设颜色各异、图案美观的步道板*平方米。今年还投资*万元实施道路光亮工程,安装“五纵八横”道路网路灯*基,沿中央街两侧的楼房全部安装了造型各异的饰灯。如今,当你漫步在巴彦库仁街头,便会深切感受到这个草原小城路宽了,楼多了,夜亮了,城更绿更美了。
(四)强化管理,抓好城镇环境整治
“三分建,七分管”。城镇面貌如何,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为此,我们把加强城镇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依法管理约束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成立*镇城镇管理监察大队,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职权,全面负责镇区的管理。以中央街为重点,实施“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五化工程,开展文明城镇“三个五工程”。即:镇区镇容秩序、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卫生秩序、食品卫生秩序等五项综合整治工程;马路市场管理、街道卫生保洁、镇容卫生管理、交通秩序整治、门前“四包”责任制落实等五项推进工程;宣传动员、治理整顿、“双城”会战、检查验收、总结评比等五项措施。二是对环卫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大力推行垃圾袋装化、容器化管理,实行定点投放和定时收集,推行环卫清扫、保洁、清运承包新体制,组建了*人的义务卫生监督员队伍,镇区各单位包片包区负责,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文明城、卫生城”双城大会战,组织干部、职工、学生清理“白色”垃圾,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出动车辆上万台次,人员万余人次,清运生产生活垃圾*余万吨,镇区环境卫生状况彻底改观。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居民的规划意识、绿化意识、环卫意识,使居民养成适应中心城镇要求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居民在参与城镇管理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为实现城镇的长期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规划滞后,建设质量不高。一是规划水平不高。仅限于用地布局的控制,在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点、设计和建设的先后顺序上没有依据。二是缺乏区域性合理布局。只重视规模的扩张,忽略整体效应的发挥。三是规划管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建设,过分迁就投资者的需求,没有良好的竞争机制。四是建设质量不高。建筑分布比较零散,普遍为一楼一底的火柴盒式的房子,缺乏独特的城镇文化特色和风格。
2、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近几年,*镇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虽比前些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全市其他城关镇相比,相差甚远。其原因主要是:一是信贷支持难。由于在银行融资的条件十分苛刻,使争取信贷资金投入举步维艰。二是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对个人投资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机制,导致部分居民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顾虑心太大,不愿过多投入,难以满足现代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居民”等“国家”、“政府”等“上级”、“干部”等“开发商”的情况。
3、环境欠优,配套政策滞后。一是环境卫生工作起点低,办法不多,存在“五不畅”,即清理不畅、管理不畅、宣传不畅、经费不畅、收费不畅,致使环境卫生工作压力大,整体效能不高,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仍未根本好转。二是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没有一套完整的,涉及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的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
4、管理不力,对外形象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部分居民文明素质不高,城镇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给城镇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管理和卫生管理带来难度;城镇综合执法人员较少,管理执法难度大,小商小贩仍沿街叫卖,居民仍乱搭乱建、过往车辆仍乱停乱放,行人对广场、公园及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仍随意毁坏。
三、几点建议
1、抓认识,创新经营理念,明确整体工作思路。一要强化领导,在实干上下功夫。要按照旗委、旗政府部署,进一步强化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可成立规划协调、拆迁安置、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和文明城镇建设五个工作组,重点抓好环境卫生整改,分设宣传报道、监督检查、经费保障等专项推进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整体推进,最终形成领导谋划小城镇建设,干部思索小城镇建设,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更新观念,在发展上下功夫。要把小城镇建设摆到与工业、农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来抓。要充分利用*镇的区域、交通和资源优势,与培育城镇市场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发展全镇经济相结合,把其建成*的卫星城镇、草原观光城镇、生态
旅游城镇和商贸流通中心。三要落实规划,在特色上下功夫。要按照“合理布局,有利发展,产业互动,突出特色”的原则来具体落实规划,把规划细化到块、到点,并引导业主和居民在建设上突出规模和档次,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独具特色的小城镇。2、抓机遇,发挥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全镇经济。紧紧抓住全旗小城镇建设重点城关镇和*国道改造升级建设等机遇,立足实际发挥中心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培育骨干项目支撑小城镇发展,增添小城镇建设的活力和后劲。一是抓好*镇工业建设。继续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意识,落实党政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着重抓好__*、__*、__*、__、__等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壮大财力,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是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奶业基地和*奶源科技示范基地奶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做大*羊育肥、出口创汇蔬菜等农牧业优势产业基地,促进*畜产品加工企业达产达效,提升产业品位和效益。引导城镇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和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獭兔、貂、鹅、雁等特色养殖业,加快人畜分离进程,使特色养殖成为城镇居民增收的亮点。三是抓好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贸市场的作用,利用区位优势,靠市场牵动和活跃城镇经济,把*镇建成周边苏木镇的物资集散地。
3、抓载体,创新投入机制,确保建设资金投入。坚持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部门投入和招商引资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政策引导。大力推进*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二是经营生财。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搞好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既确保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又对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公用设施和重点建设等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把几个市旗重点企业的生活区纳入规划,鼓励境内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兴建办公楼、生活区,扩张城镇规模,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三是部门支持。以工代赈、建设、交通、水利、扶贫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镇小城镇建设;金融机构应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小城镇建设。
4、抓改革,兑现优惠政策,调动居民建设积极性。尽快出台经营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既结合上级政策,又根据本镇实际,及时制定房屋拆迁政策,降低小城镇建设成本;制定小城镇管理政策,切实优化巴镇对外形象;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并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如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实行有偿使用,调动业主参与积极性,提高投资回报率。
篇4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新的成长阶段,而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协调,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成为平衡城乡差异的有力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首先应明确小城镇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地位,其次应积极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农业、农民三大主体的进步和发展。
(一)小城镇的界定及其战略地位
对于“小城镇”的界定,目前我国学者各执一词,本文以教授的界定为参考,他认为小城镇是一种过渡性社区,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其过渡性指的是小城镇是从乡村性的社会发展到多种产业并存的逐渐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中间性社区。相比于城市和农村而言,它比城市区域低一层,比农村区域高一层,是农村与城市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仍然是一个经济区域,它的主体是由一批逐步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走向非农产业的人口组成的。其结合形式是一种多要素的空间结合,主要要素包括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量的各种农村生产和生活要素,以及城市生产和生活要素,这说明小城镇既不同于城乡两个区域,又与城乡两个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发展的形态来看,小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工业主导发展型、农工结合发展型、市场带动发展型、交通枢纽发展型、城郊发展型、旅游开发发展型和工矿服务发展型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皆能弥补农村依靠单一产业发展的不足。此外,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处在城乡交汇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拉动内需,有利于做大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总体来说,小城镇在带动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
(二)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过渡性社区,不仅能减缓城市对于农村的冲击,还能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步伐,通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逐渐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农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根据增长极理论,小城镇作为增长极可以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将区位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培育成经济增长极,使其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同时有效的规划配置资源,推进小城镇和农村工业机制,使小城镇和农村的有限资金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从而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扩散效应,进而带动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小城镇作为城市的边缘性社区,相比于农村来说能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辐射,以小城镇接收到的城市化内涵向农村辐射比城市直接影响农村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城镇对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物资、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辐射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第一产业分布较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明显不足,而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弥补了这一不足,为其提供了第二、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小城镇已不是人口稀少的社区,对商品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可以满足的,为满足城镇消费需求,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下会逐渐改变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乡镇企业的应运而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人们消费层次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村镇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的配套逐渐形成复杂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逐步在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模式的调整、优化,同时还可以提高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
第三,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三农问题之一的农业一直都是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的发展关乎农民,关系农村,是解决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进程问题的开山之石。没有达到农业现代化的农村不足够称之为一个现代化的农村,而农业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讲的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了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必须使土地相对集中,这意味着有一部分拥有土地的农民必须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到另一部分人手中,成为寻求就业机会、外出工作的中的一员。毫无疑问,小城镇的发展给农民就业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小城镇在发展伴随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交通、信息的发展,同时它本身也会成为周边区域的增长极,可以为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撑。依托现代化城镇发展起来的农业必然会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
第四,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总是形影不离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及时补充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是将城市科技、文明辐射到乡村的最佳传输带,应肩负起带动广大农村社会进步的重任。而小城镇作为区域性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农民在进入乡镇企业就业时,一方面可以获取报酬,另一方面还可以感知小城镇的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氛围,不但学习了技能,增长了见识,还可以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成为融入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人。由此可见,小城镇是城市形态的前奏,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乡村的过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需求的拉动效应
小城镇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具有推动和拉动作用,表现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保障农村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即是对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见图1)。
(一)城市对于农村的拉力因素
城市与农村是既冲突又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极,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口流动的过程,城市化的“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说即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没有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化就难以真正形成。城市化还意味着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快比率的增长。从城市对处于农村的人们具有吸引力的角度分析,城市对农村的拉力因素是关键。城市人民相比于农村的高收入水平、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同时,农村本身的环境条件推动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首先,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其次,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单一产业低下发展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另外,身处现代社会接受教育、媒体的影响的新一代农村青年有了新眼界,交通的大力发展减少了迁移成本,这些都极大推动了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迁入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新的工作。这些也即是城市对于农村的拉力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第一,小城镇建设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主要取决于小城镇的发展致使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刺激了需求市场,从而影响供给方,也即是说城镇消费需求的缺乏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小城镇为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依托。从实际情况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是市场化的发展,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产业是否能发展和发展的规模,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决策必须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只有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城镇的农副市场开发不足,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较小,农副市场有着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增加消费人群是改善这一情况的有力措施,因而小城镇人口的增加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拉动力。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对于农业产业的优化作用表现在提高城镇人口对于农业的需求层次,据测算,一个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每年在粮食方面的直接消费量会明显下降,而相反的,对于经过加工、品质较好的食品需求显著增加,可以预测,引导农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可以迎合市场需求。同时,小城镇作为城乡的过渡区,是商品贸易流通的中心地带,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便于农副产品进入当地市场、大中城市市场,从而推进农村农业的发展。
第二,小城镇建设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就业率具有巨大作用。在我国,农村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地方,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改革,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引起农村生产力的变革,需要较多劳动力生产的旧农村面貌悄然改变,众多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的现代农村人口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同时许多城市对于人口的容纳量接近饱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题无法得到解决。由于小城镇相比于大中城市具有更接近于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低、转移的难度小、风险较小等优势,可以较好的处理农村人口聚集的问题,减轻了大中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小城镇自身的建设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成功带动了农村就业率的提升,据统计,从1985-1994年,全国小城镇就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4亿人。由此可见,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与途径。
第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获得产出效率的标准,由于农村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滞留严重影响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小城镇,大战略”的政策鼓励城镇化的建设带动农村城市化,小城镇一方面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另一方促进非农产业的重组和非农人口的增多,拓展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就业人口通过城镇化作用和转化为非农群体,劳动生产率获得提升。而一旦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在新的城市环境中的学习和进步,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也可以逐步解除,这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为44%。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提高农业产出水平,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四个方面。首先,农业的产出水平决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员,过去我国农村远离现代化,科技、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民观念落后,思想、价值观相对保守,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高产出水平的需要,小城镇的建设给农村带来了现代化理念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冲击促使农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高产出水平有了第一层保障。其次,农业产出水平取决于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给,传统的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生产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农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在此情景下,农业产出水平自然大打折扣,小城镇的建设无疑加速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完善了市场,从而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保障。另外,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规模效应。在农村,农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土地资源的集中程度,要使农业产出水平获得提高,一方面应改善土地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还应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一方面可以从减少农户着手,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减少农户可以提高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数量的减少加上土地资源通过承包、流转等其他方式集中,可以使得专业种植户充分发挥长处,从而达到资源和人才充分利用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进入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农民逐渐成为非农居民,成为向农村引进科学技术的过渡性人才,为家乡建设谋求了更多的福利,使得农业发展有了支撑,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三)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我国小城镇建设对工业的发展有两大作用,一种是对工业发展的极化作用;另一种是对工业发展的扩散作用。
第一,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极化作用表现在改变农村工业化结构,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给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企业集中向小城镇扩散,小乡镇的面积有限,成立于城镇的乡镇企业容易集中,可以进行连片开发,连片开发可以使得城镇的资源与要素得到共享与充分利用,例如共用城镇基础设施,共用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共同创新企业发展机制,共同开拓市场,这些都能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与效益。通过调查、测算得知,乡镇企业集中到小城镇,土地、交通这两项的运输费用可以节俭20%,政府对相关地区的公共设施投资可以节省30%,同时区域内的就业能力可以提高50%以上,这样的集中、连片发展模式带来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分散的乡镇企业效益。乡镇企业连片发展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将带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
第二,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扩散作用。首先,小城镇自身的发展需要城镇周边地区尽可能的生产商品、加大工业以满足小城镇建设对源源不断的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品的需要,这也意味着作为增长极的小城镇发展越快、经济越发达,对周围地区的需求越多,带动作用也就越大;其次,小城镇自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规模经济的发展相比于农村具有显著优势,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产品与技术会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辐射;最后,一般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会均衡布局,为避免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政府会强化扩散效应,小城镇相比于一般农村,具有交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对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较强,在政府强化扩散效应的措施下,能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村工业发展,形成工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8,这说明城市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一般来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处于低下水平,究其原因,农村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导致其市场的活跃性较低,相当部分的产品不需要在市场流通、交换,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对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需求量,依托企业和人口的聚集,只有当居民的整体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时,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才能开始形成和发展。小城镇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居民的“蓄水池”,推进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带动了农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由此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表现在:一是拉动了房地产市场;二是带动了餐饮、服务业、流通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小城镇甚至小城市对城乡人口流动户籍制度限制的逐步开放,农民进城落户对住房的需求增大,这在衣食住行等各大消费中成为最大的一次性消费,因此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建设刺激了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进行消费和投资,建房或购房成为农民富裕的标志之一,也成为农民长期储蓄和消费的动力之一。另外,相对于城市,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中间过渡带,进入门槛较低、进城成本小,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小城镇人口和企业的聚集意味着规模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聚集,这种集聚效应将极大促进餐饮、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篇5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普坪镇召开全县小城镇建设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工作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真抓实干加快城镇化进程,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刚才,镇党委书记班同志介绍了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县政府副县长同志宣读了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关事宜的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希望各乡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如何定位,怎么推进,抓什么亮点,思路要清,动作要快,迅速掀起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小城镇建设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县委提出了“实施五轮驱动、实现五县目标”的发展战略,其中的“城乡一体化”这个轮子就是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把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我县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普坪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偿试和探索,比如在市场化运作,调动群众积极性,重视土地储备、城镇规划、征地拆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前不久,县委、县政府组织领导干部到华东地区和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才会加快,城镇化水平才会提高,才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就我县而言,西城区开发,完善了道路、绿化、给排水、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社区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要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各乡镇、各部门就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研究新情况、找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目标,全力以赴抓好小城镇建设。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一)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在加快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一定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规划,坚持用规划指导城镇建设与发展。一是要科学编制规划。要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规划纲要,抓紧编制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段、主要街道及中心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搞好城镇形象设计。二是要切实抓好规划管理执法。规划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建设实施,严格执行城镇和重点中心村规划红线、绿线和蓝线“三线”控管和“一书三证”制度。必须建立规划公示制度、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重要规划的报告、备案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二)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发展。要认真规划发展支柱产业,要把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首要工作。支柱产业发展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才有基础。各乡镇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大工业骨干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要高起点地规划建设工业小区和商贸小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动产业聚集,引导企业向工业小区聚集,项目向主导产业集聚,壮大和延伸产业链。
(三)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没有特色,城镇的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安龙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乡镇在城镇建设上,要注重立面设计,力求色调和谐、式样美观,形成小城镇的亮点。要根据建设物的地理位置和用途,充分挖掘已有建筑物的设计精髓,请专家设计论证,结合现代居住要求加以改造利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各乡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区位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选择不同的城镇发展模式,走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四)统筹优化资源配置。一是注意规模适度,节约用地。小城镇建设不求最大,但求最优,要坚持把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放在首位,小城镇建设用地要按照经济合理、严格审批的原则,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做到既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又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土地使用权商品化。要把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避免“摊大饼”和沿路“鸡肠”似的发展。二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建设项目选择上,要大力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实行环境保护评价制度,项目实施要与环保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要大力实施整脏治乱工程,着力整治环境污染。要大力抓好城镇绿化工作,在建设用地上“保绿保水”,道路建设上“迎绿接水”,建设布局上“显绿露水”,景观建设上“融绿亲水”,坚持用绿化改善环境,用绿化美化环境。三是注重配套建设。要按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要求,配套实施休闲场所、居住小区、综合市场、液化气供应站、自来水厂、垃圾中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将小城镇建设成具有吸引力和吸纳力的中心,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
三、加强领导,创新机制,确保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领导责任,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和发展意识,建立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班子,要切实抓好城镇建设与环境打造,要抽调精干力量充实队伍,努力在小城镇建设上有新突破,有新作为。要强化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县建设局要进一步将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向乡镇小城镇延伸,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县国土局、县发改局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配套措施。目前,我县(乡)镇一级政府没有专门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各乡镇可采取普坪的做法,由一名镇领导负责,抽调2-3名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志组成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在县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资本运作,拓宽小城镇建设筹融资渠道,想方设法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县发改、建设等部门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认真研究投资方向,尽快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项目向上申报,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和扶持。要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调动开发商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努力通过招商引资选择投资主体,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搞好城镇建设。
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为推进小城镇建设,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乡镇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返还比例,县直相关部门必须把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对小城镇建设要开绿灯,行方便,决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收取规定以外的费用,增加建设成本。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办理土地出让等相关手续的优惠政策,要特事特办。广电、通信、电力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拆迁、改线,搞好配套建设。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提供好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让想建房的群众能到乡镇小城镇规划区建房,让有条件的群众能到县城规划区内买房,让条件好的群众能到商业规划区内经商创业,使小城镇建设达到群众安居乐业,以人气聚集财气、以创业拉动发展。
篇6
关键词:规划;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县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很多小城镇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乡(镇)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各乡(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
(四)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建设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设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等原因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乡(镇)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收费偏高。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因无工业用地指标,而致使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同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房价和土地租金偏高使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三)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一是县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二是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三是从小城镇建设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不够。四是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情况,个人认为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镇)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集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县、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四)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结语
规划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党的以来,通过农村改革,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走上了城市和农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小城镇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小城镇,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开辟了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宣传中.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02)
篇7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3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目前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城镇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而轻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1.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与镇域规模过小、行政人员相对过多直接的关系。再次,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各乡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1.3 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①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②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③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④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4 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应用的主要是城镇建设规划,可是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现行规划成果所涉及的内容的。
1.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很不容易,至于控规、城镇建设规划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编制。城镇规划的一个实践周期为15~2O年,每3~5年修编一次,一个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批准最少需半年左右,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为更好发展小城镇,须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个体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这3个层次的规划。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1)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失。
2)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b.小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小城镇总体景观到 理念提出了挑战。
3)对图形、建筑单体特色的过分追求造成小城镇整体特色的减弱。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
2 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在市域和县城范围内,通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2.1 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2 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3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2.4 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2.5 要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6 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3 科学发展地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1)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用地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小城镇的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6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①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② 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③ 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节能型住宅和紧凑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筑。
篇8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定位;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33-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生提出“小城镇”思路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发展已将近三十年。纵观我国城镇体系,小城镇虽所处层次较低、数量庞大,却是连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促进城镇化,以城带乡,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业人口,均衡工农业间利益失调问题,实现工业化,还可以大大拓宽农产品市场空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近年来,宁德市党委政府狠抓落实小城镇经济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全力推进小城镇发展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各试点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所实施的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群,带动改善了乡镇环境,展示了新的形象,相关事业稳步发展。
一、宁德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状况
宁德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从起步实施到目前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取得了诸多成就与发展经验。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宁德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7.9%,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较,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2百分点。随着小城镇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宁德市的不少小城镇焕发新貌,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在2012年底福建省级试点镇考核评比中,宁德市赛岐镇和太姥山镇荣获首批省级试点镇二等奖;飞鸾镇和牙城镇分别获第二批省级试点镇的二等奖和鼓励奖。
但与全省城镇化建设进展相比较,宁德市城镇化率比福建省平均城镇化率低9.2个百分点。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宁德市城镇化率列全省第7位,与漳州、南平等农业产值比重大的城市城镇化水平基本一致,与莆田、泉州等工业增长强劲的城市相比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全市各县(市、区)的情况看,蕉城、福安、福鼎、柘荣等城市城镇化率较高,分别达到60.3%、58.7%、52.0%、56.6%,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其他县(市、区)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可见,地理位置较为优势和工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而地理位置偏远和工业经济较落后的区域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总的来看,宁德市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宁德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宁德市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匮乏、现有的城镇化水平低。这些问题都是小城镇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会成为小城镇发展的桎梏,甚至为城镇发展道路上的隐患。
(一)城镇规模偏小,聚集能力较弱
一般认为,小城镇人口规模只有达到五万人左右时,才能正常发挥城镇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宁德市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小,城镇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不能形成支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就造成了不仅缺乏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和聚集效应,而且不能有效引导周边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二)人口外流明显,中心城区带动力不强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宁德市户籍人口净流出51.0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5.3%。宁德市主城区超过二十万人的中型城市仅2个(福安、蕉城)刚达标,10-20万人小城市1个(福鼎),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偏弱。为了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力无法就地城镇化,大都外出打工,人口外流,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突出。一方面说明当地人力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说明迁出地无法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提供足够就业岗位。
(三)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不少小城镇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建设综合开发率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并带动改善整体环境。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等问题。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缺乏,难以从源头上解决“脏、乱、差”现象。此外,由于城镇规模所限,相对低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无法保障人才、项目引进,生产要素市场、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受到很大的限制,并直接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小城镇建设保障不到位
资金与人才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单一狭窄,尚无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筹措问题,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此外,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和违规建设,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奖惩制度,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人才保障不足也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乡镇很难拿出经费去进行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交流,以致乡镇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小城镇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也缺乏足够优势。在既缺编制又少经费,同时权限不足的情况下,小城镇的规划管理难以顺利地开展工作。
三、推进宁德市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推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进程
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00年以来,全省各设区市小城镇建设有加速发展的趋势。相比之下,宁德小城镇发展水平尚未发生根本变化。针对宁德镇区人口偏低现象,加快中小城镇和中心城区的建设,争取在十年内加快形成1个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初步形成对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绝非单纯的城市空间扩张,其实质在于社会化。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优势的差异,小城镇建设开始出现分化重组,可以分为这三类:一是少数发展快、潜力大、区位优势突出、符合区域城镇化布局、经济总量、人口和城镇规模等都超过或接近建制市标准的小城镇,将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二是一些发展较快,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在城市与农村中起到传递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大量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优势不明显、辐射力不强的小城镇,将作为农村社区的服务中心而存在。要加快促进社会化的转变,推进城镇化步伐,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解决以下三类社会成员平等享受诸如户籍、就业制度、土地使用和住房制度、子女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第一,解决居住农村人口仍然保持着传统社会化程度低的家庭生产方式人员城镇化问题,加大产业化经营培训和政策支持力度,创造条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促进农村资产社会化流转和社会生产的产业化转型。第二,加快解决常住城镇的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待遇问题。第三,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社会保障的均等化问题,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
(二)紧密结合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最好基地,它具有土地供应充足、劳动力聚集、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天然优势。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规划,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地布局企业项目,科学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规模连片发展。改善对落户企业的“软件”服务支持,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禁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不断吸引有条件有意向的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小城镇中来。只有不断紧密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才能够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三)加快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聚集
产业分工与发展必然推动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集聚,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集聚又进一步推进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从而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产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首先,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各种资源,大力推进各地特色产品产业化进程,通过实现生产的粗放经营向规模化、精细化产业化生产转变来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人口就地城镇化;其次,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是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重要手段,当前应适当强化对非社会化大生产单位和个人的税收征收力度,适当降低产业聚集度和精细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企业的税负水平。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小城镇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小城镇管理机构,保障专职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二是科学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思路,县直部门下放的机构和人员要与小城镇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密切结合,并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和服务实体,服务小城镇居民,企业,以及采取产业化等形式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服务。三是适当放权,集中力量抓好公共行政管理。小城镇政府可适时下放部分经济社会事务交由相关中介服务组织承担,政府重点抓好城镇规划编制及监督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政府职能工作,其中应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保障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纵观宁德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化,实现城镇群众建设管理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夏家栋.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2]王发典.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7).
[3]沙喜才.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
篇9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对策建议;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城乡协调发展政策中占有重要意义。发展小城镇,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渠道,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加快城市化建设和活跃城乡经济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年来,加快小城镇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乘积,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转移剩余劳动力
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资源的局限性,不可能大力发展大城市建设。滞留农村的劳动力,即使土地的回报率变大,收入也难以得到较大增长。要想是农民全部富裕起来,必须减少依附土地生活的人民数量,使一部分农门进入附近的小城镇中,不仅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还降低了城镇化成本,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对于化解农村深层矛盾,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2、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可以促进家电、夹具、电力、供水、环保和餐饮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对实现民营经济的增长,拓展乡镇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的现代化是以土地适当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退出,从而转移向小城镇,有利于农村产业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4、改善农村生活质量
农村一般零散分布在偏远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很难广泛发展,难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更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有利于文明文化的传播,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认知匮乏,缺少有利指导
在一部分地区,党政干部并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当做重要问题,并且缺乏小城镇建设的科学理论和管理知识,理念淡薄,缺乏长远的考虑,只看重经济发展,而忽略本身的建设。在机制和体制上也缺乏协调性,不能对现有的制约条件做出适当调整,对相关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2、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理论研究表明:只有当小城镇人口达到5万以上的时候,才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这个条件是很多小城镇难以达到的。另外,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若。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缺乏产业优势和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持,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能力弱;二发展水平差距大;三是不能有效带动周边农民积极性,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4、管理水平低下吗,社会化服务不高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小城镇配套的基础设施薄弱;二是设计缺乏特色,关键地点建筑与总体不协调;三是建筑方式落后,开发率不高,整体环境差;四是管理人员待遇低,缺乏专业知识,管理水平不高;五是小城镇由于规模限制,信息和金融等服务不够完善,对产业升级造成阻碍。
5、缺乏合理的投资机制
资金一直是小城镇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投资机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乡镇政府投资占得比重过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能够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6、缺乏建设重点中心镇的支持
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中心镇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对周边地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资金投入、贷款扶持和税收等方面,还缺少特殊的优惠政策。
7、行政区域划分不合理
目前的城镇建设是按照区域设置,缺乏科学的规划,重复投资,重复金蛇,形成基础设施的浪费。
8、辔头改革落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三是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四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三、推荐小城镇发展的建议措施
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但是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下面从四个面面谈谈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建议:
1、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能够有效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城战配以凭借服务优势,成为二、三产业的聚集区;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收益,促进房地产、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三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小城镇中的文化科技信息远远先进与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2、因地制宜,精心策划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对小城镇的聚集力、辐射力和承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展城镇,避免重复建设。
(2)完整规划。完整的规划有助于操作顺利实施,规划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和规划本身的系统性。规划的系统性主要是建立好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星系规划,知道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可以确保建设和管理中依法行政。
(3)特色规划。大力发掘城镇的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在城镇建筑和城镇设计上增加特色。
3、经营城镇,加快建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市政基础建设的投入,以便促进规划蓝图的实现,提升群众对城镇规划的认知,提高级差地租;二是完善和提升配套功能,提升街道、绿地等静态环境的清洁美观程度,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完成从农村到小城镇的转移;三是改善投资机制,全面吸收社会资金,解决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财政问题;四是提升商业用地的开发效益;五是使用多种开发方式,这是加快建设和聚集人口的有效手段,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民到城镇落户;六是抓好建成区以外的开发,在风景秀丽出建造别墅,吸引大城市居民。
4、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这主要表现在加强规划和环卫管理,加快户籍改革制度,落实失去农民的保障等方面。
四、结束语
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具有占大的意思,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同步和谐发展,大力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和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江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措施研究——以达州为例[J].价值工程.2013.1:75——77.
[2]何衷,邓辉.抓住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J].新重庆.2009.5:32——33.
[3]祁学梅.浅谈乐都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J].山西建筑.2012.2:83.
[4]赵毅,周亮,纪秀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促进九江城乡协调发展[J].消费导刊.2009.11:53——54.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很多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规划整理,使其充分的发挥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土地面积比较大,但是人均数量较少,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在逐渐的减少。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对其使用不当,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是不合理,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势在必行。
2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成了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有所进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土地的规划利用等问题。其中对于土地的规划利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对此作出阐述。
2.1在我国现有的小城镇中,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自然村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散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此建设速度有所提升,在建设用地面积上不断的增加,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人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供应出现紧张的局面。
2.2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很多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在居住条件上也不断的进行改善。在很多历史比较久远的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移现象,这些迁出的人口需要建设更多新的住宅,由此增加了土地的占用面积。而旧的住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城镇建设。在新建设不断增加,而旧城镇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形势下,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出现了矛盾的现象,直接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
2.3在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就需要对现有城镇进行扩建。由于过去人们择居的习惯,城镇建设的位置一般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域,对于农田发展占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小城镇的扩建,就需要占据大量的良田,不仅在扩建面积上占有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对优秀的土地質量产生了危机,对于全国的耕地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2.4小城镇的居民点小而且比较散乱,要缩减或者迁并比较困难。我国的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落,大部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的特点,受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恋土情节、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诸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缩减或迁并多年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5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对农业生产却重视不够。所以,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用地,使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屈从于地方局部经济建设。
3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3.1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发展小城镇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在策划、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住宅的建设规划,其功能分区要合理,对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要有严格的控制,要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并且做到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要注重城市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小城镇发挥出潜力,对旧城进行改造,对土地进行整理,改善新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存量。为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3.3对小城镇发展的超标土地进行清查整顿。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时,要积极推动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要坚持贯彻这三个集中政策,缓解土地的供应和需求,以减少对土地不必要的占用,对于所有违法占地,应依法及时查处。国家倡导的行业、项目,应从政策、经济及用地上予以扶持,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后续的发展,也有利于对土地高效利用。
3.4小城镇要发挥出建设用地的发展潜力。小城镇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但它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却是无限的。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要遵循节约、高效,力争“极限利用”的原则,搞好立体利用。不但在平面上进行开发,还可以进行地面、地下、地上三层的纵向开发,使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增加,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5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多年来,对镇的评估,一般的经济指标就是总量指标,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很少进行考核,所以,应把建立评价和考核土地指标的体系提到重点。按照产业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小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发展小城镇需要从土地资源的事实出发,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划和布局进行合理确定,这样,可以为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镇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要严格实行,以确保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