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0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化率

篇1

城镇化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区域的不断减少,城镇区域的不断增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下降及第二、第三产业份额的上升;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城镇功能对农村的辐射影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

城镇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

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

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1339724852人,其中乡村人口6.74亿人,城镇6.66亿人,城镇化率为49.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世界城镇化率为50.3%),这主要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同1978年相比(见下表),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了31.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接近一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提高了6.7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期。

篇2

近日,城市中国计划的“探索更为高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项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根据测算,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2020年,如果政府债务控制在60%以内,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或达20万亿元。

专家指出,由于在现有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中,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融资责任极大。为避免因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应大力发展非债融资,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据了解,城市中国计划由麦肯锡携手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合作创建,是致力聚焦中国城镇化的独立的公共-私营部门联合智库。

“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和市政公共设施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城市中国计划研究员李晓鹏表示,据2010年的《中小城市绿皮书》推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这意味着,期间将有2.5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根据我们估算,如果将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剔除,传统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约在20万亿至30万亿元之间”。

除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外,传统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也将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创造出不少于1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如果加上城镇化所需的20万亿至30万亿元,到2020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可能需要30万亿至40万亿元。”李晓鹏说。

“与此同时,按照当前价格水平计算,如果中国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在60%左右,则到2020年可新增的政府债务(按不变价格估算,含国债)不会超过20万亿元。”

李晓鹏说,在政府安全的负债空间范围内,我们预计,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般城镇化建设、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以及信息化建设等资金缺口,大概在10万亿至20万亿元。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10万亿至20万亿元资金缺口并不离谱。

李晓鹏同时表示,在现有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中,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融资责任极大,除负责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纯公共物品提供外,还需铺设地下管网、公共交通、社会保险等。随着地方政府需要融资支持的领域不断扩大,其结果必然是债务成本和风险不断上升。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如果地方政府失去偿债能力,中央政府负有不可推辞的救助责任,而政府同时是银行体系的主要所有者和控制者,这就意味着,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体系安全和国民经济捆绑。”李晓鹏表示,由于融资主体的单一性,任何一个方面风险过大出现危机都会对整个政府支出和债务偿还造成影响,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大力发展非债务融资,拓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渠道,让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避免政府融资责任过大形成系统性风险。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也表示,在城镇现有居民中,有2亿多人长期居住,但是没有取得户籍,没有得到真正市民化待遇。而获得待遇不仅仅是户籍的问题,还需要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就需满足老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包括就业机会、养老保障、教育条件、医疗系统,还需有住房保障。“所有的这些投入肯定是天文数字。因此,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资金从哪儿来?”贾康表示,应利用多方合力,迅速打开资金支撑空间。他认为,未来资金将是由财政性资金、商业性金融资金、企业、民间市场主体的资本财力,以及一些可能加入公益性资金形成合力,形成PPP(公私合作关系)资助模式。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立峰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方债务压力较大,地方政府已明确认识到应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但在面对市场关系问题上,观念却未能转变,因此,虽想吸引但总是失败。“我前一阵去海拉尔印象非常深刻,海拉尔供水公司希望吸引民营资本,民营企业也愿进入,但谈了30多个企业后仍未成功,原因是认为民营企业要价偏高。”刘立峰说。

篇3

关键词 :城镇化;土地利用;主成分分析;动态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03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0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在建设用地供应日趋紧张的同时,土地资源浪费、低效利用的现象却一定程度地存在,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改变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现状,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建立,为其积极探索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供了契机。国内外许多学者普遍赞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有利于城镇化推进的观点。关于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然而,许多学者的观点却不一致。Wieand,K.[1]通过建立多中心大都市空间利用均衡模型,对双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有利于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和有效利用。而Braid,R.M.[2]和William Lockeretz[3]分别从人口就业、居住区开发和农村耕地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指出城镇化加速了城市就业人口的增长,居住区的扩大和低素质人口的增加挤占了大量工业和商业用地。此外,Heilig,G.K.[4]和Verburg, P.H.等[5]分别从以往在 土地利用中被人们忽视的各种因素和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定量化方面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进行了分析。近年来,也有学者从解决人口压力角度研究土地的利用,研究认为深入的城市化能够改变土地的利用模式,可以使品质低的土地更加集约利用起来,从而解决更多人的温饱和居住问题[6,7]。在我国,针对城镇化对土 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会大量地蚕食耕地,致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8,9];另一种则与此相反,认为城镇化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的主要途径[10-13]。总之,国际国内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多数是关于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定性分析,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难以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区域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此,本文以长株潭地区为背景,通过建立综合反映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体系,对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动态计量分析,以探求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机制及贡献度。

1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建立

由于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但能够描述和反应系统内部状况和影响因素,而且能够评价系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结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体现。构建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系统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原则。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具有多维涵义,包含众多因子,主要涉及到人口、经济、空间、生活方式等方面。从表现形式上看,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它是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从经济内涵看,它是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演进和升级的过程;从生活方式上看,其实质就是农业和非农业生产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与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趋于一致,城乡差距逐步消除的过程;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是一种构成这一特有的经济空间的第二、三产业区位的形成、聚集和发展,以及伴随此过程而产生的消费区位的形成和聚集的过程。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人口和空间扩张是其表现,生活方式改善是其最终目标。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城镇化四个方面来测度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并且综合考虑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和资料搜集的可能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城镇化系统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构建指标体系的总框架(见表1)。

廖进中等: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期节约用地所体现的是减量化原则,希望用尽量少的土地占用量,来实现土地使用的基本功能。集约用地是指在土地资源使用量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土地的有效投入和优化土地利用与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更大功能[14]。集约所体现的是功效最

大化原则,注重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实现土地利用的更大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15]。所以,本研究主要从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四个方面对构建城镇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见表2)。

2 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测算

本文用于分析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数据主要从各年《长沙统计年鉴》、《湘潭统计年鉴》、《株洲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以及历年各市统计年报和统计信息网上直接获取和计算加工而成,数据时间区间为1988-2007年。我们在这里将长株潭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得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各年数据后,再以三市人口为权重将历年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最终值,便于以后的分析,用URBAN代表城市化综合水平,用TDLY表示土地利用的综合指数。定量评价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得到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于两系 统指标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使得它们在信息上发生重叠,从而导致评价结果模糊,甚至产生矛盾。为尽量消除这些影响及人为因素,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两系统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鉴于原始数据间存在量纲不同和指标值的显著差异,在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前,需要首先将指标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zij=Xij-XjSj,i=1,2,...n,j=1,2...n(1)

其中Xj=1n∑ni=1Xij为第j个变量的均值;Sj=1n-1∑ni=1(Xij-Xj)2为第j个变量的样本标准差。利用SPSS16.0专业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各指标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根据1960年Kaiser提出的Kaiser 准则,只保留特征值大于 1 或者累计贡献率大于90%的前K个因子作为主成分的个数。在此情况下选择的K个主成分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公式(2),求得各主成分的得分。

YK=∑ni=1UKiXi(2)

式中,UKi为第K个主成分的载荷值;X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然后利用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公式(3),计算系统综合得分,求得各年的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YK=∑ni=1WKYK(3)其中Yi为第i年各指标综合评价指数(i=1,2,...n),WK为第k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k=1,2,...K);YK为第i年的第k个主成分得分。由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数值出现负数,为了便于以后的动态计量分析,根据统计学中的3σ原则,运用公式Yti=H+Yi进行坐标平移以消除负数影响,得到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系统各年的综合评价指数(见图1、图2)。

从图1可以看出,1988年以来长株潭地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1997年以后,其综合指数提高很快,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表明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城镇化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图2显示,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大体呈现先平稳,然后急剧上升的倒“L”型变化趋势,拐点出现在2002年,说明长株潭地区在近20年别是2002年以后,一直注重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状况良好。

图1 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Fig.1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ization图2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Fig.2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ization3 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动态计量分析

3.1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说明

3.1.1 模型设定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VAR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脉冲响应函数不需要添加不必要的假定约束,能够充分详尽地描述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轨迹,但需要进行序列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设定为:

Zt=A0+A1Zt-1+Vt(4)

其中,

Zt=YtXt,A0 =α10α20 ,A1=γ11 γ12

γ21 γ22,Vt=μytμxt

μyt,μxt,分别为Yt,Xt 的脉冲值。根据VAR的回归结果,可以估算出土地利用对城镇化一个标准信息扰动的脉冲响应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建立脉冲响应函数,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测算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作用过程。

3.1.2 实证分析方法说明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本文首先利用ADF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非平稳的序列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的序列。如果变量是平稳序列,可采用水平的VAR模型;如果变量是非平稳却是同阶单整的,我们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若存在协整关系,可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分析;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但不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将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将建立差分形式VAR的模型(差分以后变量成为平稳序列)对相关变量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以进一步细化探索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3.2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VAR模型中,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建立在误差向量满足白噪声序列向量这一假设前提之上。所以,我们首先对模型中的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平稳注:Δ代表一阶差分;括号内前两个字符表示检验的类型(c:含常数项,0:不含常数项;t:含趋势项,0:不含趋势项),第三个字符表示滞后的阶数;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从表3可知,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原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为一阶单整序列。可见,二者都是I(1)序列,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3.3 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

3.3.1 变量的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上分析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同阶单整的。用基于VAR(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对URBAN与TDLY进行协整分析。分析之前首先建立VAR模型。通过综合考虑AIC、SC信息标准以及LR检验结果,滞后期确定为2。协整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二者存在唯一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说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具有长期的一致性,即二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为进一步分析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变动的关系,我们将建立带有协整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即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D(TDLY)= -0.756491CoinEq1+0.825674D(TDLY(-1))-1.665817D(TDLY(-2))-1.319563D(URBAN(-1))-1.122695D(URBAN(-2))-2.911380+0.8088T;R2=0.9197

式中,T为趋势项。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各参数显著性良好,从系数估计值(-0.756491)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756491)的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符合反向作用机制。滞后一期与二期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对当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具有负面影响,这说明短期内,城镇化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但长期内二者存在均衡关系,具有长期一致性。3.3.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显示,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为揭示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是怎样的。我们首先对URBAN与TDLY进行一阶差分使其平稳,然后用Granger检验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5)。

结果显示:城镇化综合水平提高是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却不是城镇

以上分析显示,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具有协整关系,并且是土地利用状况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本文选用Pesaran和Shin改进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进行分析。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意思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所有的内生变量。由VAR 模型得到的向量移动平均模型(VMA)为:

Zt=Φ0et+Φ1et-1+…+Φpet-p+…(5)

式中:Φp=(Φp,ij)为系数矩阵,p= 0,1,2,… ,则对Yi的脉冲引起Yi的响应函数为Φ0,ij,Φ1,ij,Φ2,ij,…

我们给定城镇化一个标准冲击,得到了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脉冲响应函数(见图3)。 图3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土地利用对城镇化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3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脉冲响应Fig.3 Impules response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land utilization to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ization从图3可以看出,受到城镇化一个正的标准冲击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首先下降,第二期达到最小值后开始上浮,而且上升幅度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说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状况短期内会有小幅恶化的倾向,但长期内会得到不断改善,即长期内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这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基本相符。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短期内城镇的无序扩张使大量土地被征用,各级土地监管部门由于疏于管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二,即使监管到位,监管措施有效性的充分发挥也具有一定的时滞;第三,由于企业布局的分散性以及招商引资的滞后性等原因,产业规模偏小、集聚程度低,这就导致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等方面在土地上的投入不能立即获得预期收益,甚至会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集聚、再分配才能够使单位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这也是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影响短期内为负值的重要原因。而长期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各种监管措施有效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产业规模、集聚程度的提高会大大提升要素在生产发展中的贡献率,进而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益和质量,从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3.5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为进一步分析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我们建立方差分解模型。基本思路为:定义,Ψq=(Ψq,ij),1=1,2,…,则Zt的第i个变量Zit可以写成:

Zit=∑kj=1(0,ijεjt+1,ijεjt-1+2,ijεjt-2+3,ijεjt-3+…)(6)

求其方差,因为εjt无序列相关,故有:

E0,ijεjt+1,ijεjt-1+2,ijεjt-2+3,ijεjt-3+…)2

=∑∞q=0(q,ij)2σij(7)

式中,j=1,2,…,k,这是把第j个扰动项对第i个变量的从无限过去到现在时点的影响, 用方差加以评价的结果。此处假定扰动项向量的协方差矩阵Ω是对角矩阵。于是Zit的方差是上述方差的k项简单和:

var(Zit)=∑kj=1∑∞q=0(q,ij)2σjj(8)

Zit的方差可以分解成k种不相关的影响,因此为了测定各个扰动项相对Zit的方差有多大程度的贡献,定义相对方差贡献率RVC(Re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根据第j个变量基于冲击的方差对Zit的方差的相对贡献度来作为观测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影响尺度。如果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则q,ij随着q的增大呈几何级数性的衰减,故只需取有限的s项:

RVCji(s)=∑s-1q=0(q,ij)2σij∑kj=1∑s-1q=0(q,ij)2σjj(9)

式中,j=1,2,…,k。如果RVCji(s)大时,意味着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影响大,反之,则影响小。一个时间序列预测的误差方差是自身扰动项及系统其他扰动项共同作用的结果,冲击分解的目的就是要将系统的均方差(Mean Square Error)分解成各个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根据方差分解理论模型,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预测均方误差进行分解,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从第一期就受到自身以及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长期内,城镇化综合水平能够解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预测误差的55.83%,而且城镇化综合水平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影响逐期增加,到第十三期的时候超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自身成为影响其变动的主导因素,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由于城镇化综合水平变化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土地利用状况对城镇化的作用,使得城镇化综合水平变化一直成为影响土地利用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

第一,通过对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测算,我们发现:近20年来,“长株潭”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1997年以后,其综合指数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说明“长株潭”地区已经进入城市化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土地利用状况逐步改善,2002年以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急剧上升,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显示,二者存在相互制衡的稳定机制,因此,可以通过影响一个变量的变化来引起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

第三,短期内,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长期内,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经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均说明,短期内城镇化的推进会使土地利用状况出现较小幅度的恶化;而受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冲击,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长期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进一步的方差分解分析也说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预测误差的解释力度不断增加,第13期以后超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自身成为影响其变动的主导因素。

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短期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在编制和审核城镇建设规划中,城镇建设用地应该科学审核、严格核定,每一宗土地的交易都应该严格管理和备案,控制开发区、大学城、工业园等的盲目建设,防止“圈地热”现象的出现。

第二,加强企业集聚,促进产业规模发展,缩短投资回收周期。鼓励企业集中布局、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优势,吸引更多企业、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增加单位土地效益,缩短土地投资的回收周期。

第三,有步骤的推进城镇化,确保土地长期内集约经营。一方面,应有步骤地消除城乡制度差异,为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提供制度平台;另一方面,应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空间等多方面推进城镇化协调发展,试想如果只是注重城镇空间的扩张而忽视其它方 面的话,那么势必会使各方面的矛盾不断加剧,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在保证保护耕地 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合理的推进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ieand, K. An Extension of the Monocentric Urban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to a Multicenter Setting: the Case of the Twocenter City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7, (21): 259-271.

[2]Braid, R M. Optimal Spatial Growth of Employment and Residenc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8, ( 36): 79-97.

[3]William Lockeretz. Urban Influences on the Amount and Struc ture of Agriculture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88,(11): 229-244.

[4]Heilig, G K. Neglected Dimensions of Global Landuse Chan ge: Relations and Data[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95,(20):831-859.

[5]Verburg, P H, De Koning, G H J, Kok, K, Veldkamp, A, Fresco, L O, Bouma, J.Quantify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Use Change: an Integrated Approach[J].ITC Journal 3/4 Special Issu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Land Management, 1997,(8): 17-21.

[6]Peter H Verburg, Tom (A.)Veldkamp, Johan Bouma. Land Use Cha nge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Population Pressure: the Case of Jav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9,(9):303-312.

[7]Ramankutty, N, Foley, J Aand Oiejniczak, N J. People on the Land: Changes in Global Population and Cropland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J]. Ambio, 2002, (3):251-257.

[8]陈爽,姚士谋,章以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经济地理,1999,(4):111-116.[Chen Shuang,Yao Shimou,Zhang Yiben. Comprehensive Thought on the Appropreate Rate of Urbanization People in Chian[J]. Economic Geography, 1999,(4):111-116.]

[9]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J].城市问题,2002,(2):37-41.[Ouyang Tingping, Zhu Zhaoyu,Kuang Yaoqiu, Urban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Guangzhou[J]. Urban Problems,2002,(2):37-41.]

[10]史育龙.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 与环境,2000,(2):45-49.[Shi Yulong, Analysis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tion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0,(2):45-49.]

[11]欧阳婷萍.城市化――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J].城市问题,2003,(5):10-13.[Ouyang Tingping, Urbanization: An Important Way to Resolv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J]. Urban Problems, 2003,(5):10-13.]

[12]王国强,城镇化道路与土地利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6):60-63.[Wang Guoqiang. A Road to Urb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J].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2004,(6):60-63.]

[13]余方镇.城镇化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J].开发研究,2005,(2):80-82.[Yu Fangzhen,The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05,(2):80-82.]

[14]周伟,王秀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91-493.[Zhou Wei,Wang Xiujuan. The Research o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rifty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2):491-493.]

[15]杨建波,王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管理,2007,(3):40-44. [Yang Jianbo,Wang Li.The Research on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J]. Land and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2007,(3):40-44.]

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angsha,Zhuzhou and Xiangtan

LIAO Jinzhong1 HAN Feng1 ZHANG Wenjing1 XU Didi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China;

2.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 y,Beijing 100029,China)

篇4

历史表明,一家追求卓越的企业,必须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

华侨城集团诞生于1985年。31年间,华侨城不断引领和超越,不断续写着市场和行业的未来。从主题公园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到文化产业多维布局形成集群,再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示范者,驱动华侨城一路发展的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华侨城意识到,“一招鲜,吃遍天”的老思路已成为过去,不创新就会落后。

近年来,随着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华侨城集团适时启动战略转型,在“旅游+地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等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业务与城镇化、互联网等领域融合。

在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2016年华侨城已进入了新的快车道,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新业态,公司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创新思维 力推改革新战略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旅游业也不例外。过去,旅游多为“观光型”,“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游客看完就走,深度不够,“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如今,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已开始升级为“度假型”,更注重体验和互动。

这对中国旅游业提出了新挑战,即度假型旅游需求大,但相应的供给没跟上。

旅游业该如何应对新常态?如何才能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回得去、还想来”?华侨城将目光投向了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城镇化并不是简单地造城,而是要建设新型城镇化,即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30多年来,华侨城造就了“文化”“旅游”与“造城”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过去的“旅游+地产”模式造的是“小城”。如今,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是华侨城核心业务的延续与提升,如果把握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华侨城的核心业务将从度假“村”变成一个“镇”,与居住、健康产业结合起来,将实现从“旅游地产企业”向“城市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文化+旅游+城镇化”成为华侨城集团的新战略,并开始在全国设点布局,开启了华侨城集团的新时代。

多措并举 深耕主业创佳绩

作为华侨城集团的重要一员,2016年,武汉华侨城继续深耕主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华侨城在华中地区的品牌影响力。

欢乐海洋二期项目“五一”惊艳开园,是武汉欢乐谷探索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尝试,以蓝色“海洋文化”为背景,以合家欢项目为主打,引发全民“家庭出游”的旅游娱乐新风潮。包括华中首个7D球幕飞行影院“飞越长江”、5D模拟过山车两大科技体验设备和5项家庭互动游乐项目,自开放以来深受游客一致好评及30家强势媒体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公园的产品吸引力,助推公园经营进入新高度。

2016年,武汉欢乐谷、玛雅海滩水公园首次实现“一票双园”联动经营。在暑期联合推出“水陆狂欢”概念,以“无狂欢,不夏天”的概念打造水、陆不同风格的狂欢节,水公园推出全民Running man、泡沫大战等丰富精彩的主题活动,以及激情狂欢盛宴DJ、巴西桑巴等互动表演,打造华中最大露天派对,与欢乐谷的泼水节、啤酒节活动相互呼应,为游客带来一场顶级狂欢盛典。

2016年,武汉华侨城精心打造更生态、更人文、更纯净的高端亲水社区,对东湖湖岸景观进行升级式保护,为城市提供优质的湖居体验。以“幸福就在华侨城”为理念,华侨城在旗下纯水岸东湖生态社区,引导着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搭建完备的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华侨城将东湖沿岸100-150米最好的区域退让出来,打造成为一个公共的区域,对所有市民开放。这座生态艺术公园,拥有 13万平方米湿地公园、1公里银杏大道、 10公顷原生水杉林,并在尊重和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园林雕琢,为游客呈现“花田、丘林、草地、湿地”等不同的景观空间,让居民感受身心的放松和艺术的熏陶。华侨城打造的1.4万方“运动生活中心”,为武汉社区最大的运动配套,伴随公园内的慢跑道、自行车道、亲水步道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滨湖体验,在运动中与艺术、自然进行亲密对话。华侨城持续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将人文、艺术、生态和运动串联成一条完整的文化线路。关注生活品质,打造人文关怀,华侨城通过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的构建,将幸福感灌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孕育城市全新生活方式。

武汉华侨城坚持创想精神,不断超越自我,每个项目及细节都考究周详,精益求精,循序渐进,努力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

积极作为 抢占市场制高点

2016年,围绕“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发展思路,武汉华侨城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打造集团在华中地区的发展新平台。

新项目拓展旗开得胜。2016年8月9日,武汉华侨城市场化拿地赢得满堂红,顺利拍得杨春湖启动区P(2016)072(A地块)。该地块为杨春湖启动区的核心地块,具有引领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发展风向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秉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业内优秀企业“金茂”、“首开”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杨春湖启动区P(2016)074(C地块),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施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模式的深厚经验,华侨城旨在打造全新的城市综合体,助推武汉新门户――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的崛起。

以杨春湖启动区为起点,武汉华侨城正式开启进驻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发展的新平台,破题“一城多点”发展战略,抓紧在武汉三镇布点,持续做大武汉本地市场。与此同时,武汉华侨城还拓展视野,将目光投向了周边地区,对华中区域重点城市开展市场资源调研,力争华中区域项目拓展早日落地。

勇于担当 争做“城市合伙人”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央企,华侨城深知,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光是做一些公益活动,更应积极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让当地百姓受益。

当前,中气十足的武汉,正举全市之力,吹响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号角。大江大湖大武汉,不仅需要做大经济总量、壮大城市实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功能。为此,武汉发出了“城市合伙人”邀约,邀请社会各方力量共建美好城市。

2016年,武汉华侨城积极响应武汉城市发展的号召,全速推进建设步伐,与城市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参与城市创新决策,参与城市大事件及活动的策源与实施,把华侨城从一个企业,变成一个城市的“造梦者”,成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合伙人”,助力武汉向世界级城市昂首迈进。

通过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深厚实力和影响力,武汉华侨城极大完善了东湖旅游产品体系,助力东湖晋级为国家5A级风景区,成为聚合武汉城市品牌的巨大产业力量。

凭借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公共艺术等方面的深厚经验,武汉华侨城独创性地提炼出“现代服务业成片综合开发与运营模式”,将旅游、文化、艺术、生态、商业、教育等要素充分融合,逐步兑现“四大文化公园”“三大人文中心”“两大主题酒店”“一个国际文化湾区”“一个人文社区” 的版块运营,形成立足自然生态之上,艺术与生态和谐的华侨城式优质生活。

华侨城开发的主题公园群,不仅助力武汉成为华中旅游文化的全新地标,还不断拉动关联收入,创造了就业岗位,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一切,体现了武汉华侨城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企业担当,和作为一个城市合伙人的重要使命。

与此同时,执掌文化大旗的华侨城,还赋予城市更多的活力与内涵。从2013年起,华侨城全力推进多元运动赛事开展,助力武汉向国家级规格的城市运动HYPERLINK策源地发展。2016年,华侨城首次冠名赞助武汉国际马拉松,并以全新的跑团风采亮相“汉马”,并将欢乐谷作为“汉马”的终点站,让世界看到华侨城崭新面貌。

华侨城持续关注武汉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分别冠名赞助第28届、第30届、第31届、第32届“楚才作文竞赛”,并开展“楚才大讲堂”等系列儿童公益活动,以文化灌溉幼苗,孕育城市下一代的精神气质。

连续四年举办“东湖全国青年雕塑邀请展”,数千名青年雕塑家呈现了他们的艺术观点; 41座满载创意和灵感的雕塑落户东湖,融入武汉人的生活。四年时间,为公共艺术的培育提供土壤,鼓励着青年艺术家的发芽成长,更让艺术点亮生活。

篇5

关键词:绿色经济;城镇化;发展;新型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是主要方向,绿色经济则是需要坚持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调控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在政府推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互促进下,坚持绿色经济的发展路线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最终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1.城镇化在明确城镇化的含义

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城镇”的含义。从广义的层面来说,城镇是城市与集镇的统称。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设定,城市中所居住的人口以非农业户口为主,具有一定的工商业规模。而集镇主要指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处,或是过渡处。“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国家的“八五”计划,并且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建设”。到“十五”时期,国家已经加大对城镇化问题的重视,认为我国已经到达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因此,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是一个城乡间人口转变的过程,也是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劳动力、资金等的流动过程等。

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在原有城镇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最早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过程而出现,到十时期,新型城镇化已经被公开认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令城镇化过程更加强调公平与效率,从而促进城镇化更好的进行。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来说,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要求也更高。新型城镇化延续了城镇化的基本内容,产业发展永远是第一基础,而人口的居住数量则是第二要素。到新型城镇化时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立都是极为重要的。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污染问题,城乡统筹问题等等,而具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内涵所在。

二、绿色经济概念的界定

1.绿色经济的含义

绿色经济的含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从总体上来说,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绿色经济的含义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绿色经济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息息相关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上的集中体现;第二,绿色经济主要体现在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强调利用资源、环境的公平性,把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紧密联合起来,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其他方面;第三,绿色经济中强调绿色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将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阶段“绿色化”。从长远经济发展目标来看,绿色经济应当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是一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经济形态。

2.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绿色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具有很多优点,其具体的特征也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绿色经济的运用领域十分广泛。经济发展涉及到许多环节,从生产、消费到分配、交换等,各个层面上都可以形成绿色经济产业链。绿色经济采用的是一种环保而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因此也很容易被公众接受,可操作性强;其次,绿色经济发展和所有经济发展模式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以及与经济系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绿色”发展。因此绿色经济就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要达到真正的绿色经济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到多方面的干预。除此之外,绿色经济还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性。在过去,人们总认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就很难做到公平。但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下,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和谐都是需要达到的目标,而绿色经济的理念也可以实现这些。绿色经济可以有效的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提高效率,保证公平。

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乡多元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城镇化朝着公平与效率方向发展。而绿色经济同样强调的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各种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城乡资源分配不同,流通障碍,财政拨款等多种问题。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来看,实现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最好方式应当是采取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创建绿色流通环境

和谐的流通环境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绿色经济的理念之下,城乡经济发展需要创建绿色流通环境。首先,建立城乡绿色流通目标,在发挥传统经济流通职能的同时,依靠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流通技术有机结合,在农产品来源地实现农业产品绿色化,让农民可以便捷的出售农产品,城市居民可以更好的享受绿色食品,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城乡绿色流通的制度体系。城乡绿色流通的实现,不能光靠个人,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安全卫生等体系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只有在外部制度上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城乡之间经济流通的规范与引导。

2.积极发展绿色财政

财政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深化财政改革,发展绿色财政,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过去,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而牺牲了环境。现在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绿色经济的理念也在慢慢深入人心。绿色财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财政手段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措施来合理调配自然资源与公共资源,增加污染严重企业的税收,对于节能环保的企业,则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从财政措施上来鼓励城乡企业进行绿色企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3.加强绿色经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可以采用法律与行政手段,如运用价格、协议、能源服务等手段实现绿色市场机制。加快绿色市场基础建设,完善投资机制,扩大政府的绿色投入以及民间资本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各个投资主体的重要作用。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倡导下,低碳技术是我们最常见的绿色科技。从目前来看,低碳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规划重点。从具体的措施来看,实现绿色技术的创新,首先,要实施绿色科技发展战略,明确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其次,国家可以加大奖励措施,鼓励科研机构研发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我们要从传统的资源依赖性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对采用绿色技术,减少污染排放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四、结语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国家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经济过度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生存危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都遭到很大的破坏。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后,很好的切合了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城乡经济发展本就是不平衡的,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主导下,在城乡经济发展中采取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公平与效率带来的矛盾,因此在未来的城乡经济发展中,我们仍需要坚持绿色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红贵,刘忠超.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

[2]欧阳志刚.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否阻滞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J].世界经济,2014(02).

[3]何璇,何克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全球商业经典,2015(08).

[4]余佶.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浙江安吉案例[J].2015(11).

篇6

关键词:绿色技术;新型城镇化;共生互助

1 绿色技术和新型城镇化概述

1.1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1]。绿色技术需要遵循绿色发展规律,立足于治理污染、节约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可循环使用,还需要保护生态,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说绿色技术的主体是企业,然而当下绿色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绿色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绿色技术所需的社会基础尚不充分等困境[2]。绿色技术急需展示的平台。2010年起国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为绿色技术的展示提供绝佳的平台。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3]。新型城镇化要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这一思想和绿色技术不谋而合。

2 绿色技术和新型城镇化和谐互助

2.1 新型城镇化为绿色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2.1.1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人们对绿色发展盼望已久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然而,由于为了经济增长或是意识没有到位。很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的。这种粗放式传统城镇化模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宝贵自然资源,而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导致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恶化。

因此,人们对绿色发展盼望已久,更加乐于接受绿色技术所产生的产品。这样有利于绿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1.2 新型城镇化是绿色技术的展示舞台

不管是绿色技术的开发还是具体产品的应用,总是要在具体的区域进行。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绿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建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新型城镇化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不得不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绿色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其次,新型城镇化应是绿色、低碳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需要大力推动建筑的低碳化、节能化。国务院明确指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重点领域之一。按照“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发展超过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如何利用绿色技术来减少建材能耗、使用再生建材、减少室内污染源等内容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也为我国绿色建筑产业提供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综上,新型城镇化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

2.1.3 新型城镇化为绿色技术的创新提供资金的支持

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5年10月29日我国对“三废”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环境科研经费的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9年到2014年这5年间,国家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工业污染治理费用”的投入非常大,而且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六年来几乎翻了一倍;对于“排污费的征收”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方面我国的环境污染态势是较为严峻的,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绿色技术的发展已迫在眉睫了。其次也体现了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这些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

2.2 绿色技术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2.1 绿色技术可有效解决“城市病”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但城市的发展依旧是粗放式发展[3]。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重点在于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而忽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各种“城市病”迅速蔓延,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要解决这些“城市病”,就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能源发挥成倍的产出效果。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领域的节能减排。从而改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2.2.2 绿色技术可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城镇环境

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以“美丽中国”理念来发展。这需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绿色技术、低碳节约等先进的发展理念,使物质、能源在城镇化建设系统里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生态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城镇环境。到时候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互相交流,和谐共生。

2.2.3 绿色技术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绿色技术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是环保和生态知识的应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应用绿色技术,可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比如研发更环保更节能的绿色建材可以有效的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

在未来新型城镇化中,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和太阳能资源[5],或者充分开发各种热电联产与工业余热的低品位热源,替代目前的各类供暖锅炉,最大程度的满足城镇建筑供暖需求[6]。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改善居住环境。

3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绿色技术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合理而广泛的运用绿色技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丁树荣.绿色技术[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46.

[2]杜丽花.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0.

[3]刘晓圆,谢中起.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4.

[4]胡雅萍.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济南市为例[D].齐鲁工业大学,2015.

[5]王银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低碳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论,2013,5:76.

篇7

关键词:旅游业;城镇化;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持续快速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仅为18%,到2011年已经提高到51%,年增长率1%,城镇人口从1.72亿到6.91亿的转变,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六大以后的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运营土地,政府通过用较低的价钱从农民的手中得到土地,继而推高房价来拉高地价获取到卖地收益和房地产税收,获取到的资金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这种旧的城镇化之路是单一的发展模式,缺少产业的支撑。2013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要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涉及到产业的发展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在继续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动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和产业的重新调整。本文主要是研究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

二、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给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从而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依托

1.丰富旅游产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一项活动中来。纵观中国的城市旅游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城市发展旅游业主要是通过开发其人文旅游资源、休闲旅游等。单一的旅游产品难以吸引游客,而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大部分都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空间开始向周边地区延伸,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城镇空间扩大,城镇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得城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大大的改善,旅游产品更具有地方特特色,成功吸引到更多游客的参与到其旅游业。

2.合理的城市功能规划

城镇化的推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足的土地资源给城镇的发展提供新血液。城市的土地资源得到改善,解决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遇到的很多问题,如拥堵的交通现象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障碍。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功能得到合理的规划,能更加注重功能区在土地上的合理运用,重视发展旅游业的需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旅游旺季时候,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对中心城区的人流等方面提供缓解作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规模得以扩大,并且能有效地为游客提供宽阔的活动空间,最后城市中心地区的环境抑或交通等得到缓解。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市的功能得以合理规划,无论是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旅游业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城镇化进程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服务保障

1.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城市开展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城镇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相应的优化和改善。简而言之,城镇化进程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活力,城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城市的经济水平得以提升,进而完善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服务保障,使游客对于城市的旅游服务水平感到满意。

2.提供服务人员的保障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劳动力开始从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流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士的服务,城镇化的推动,城镇剩余劳动力流入到旅游业中,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服务人员。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进而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服务人员的保障。

3.完善公共设施的保障

城镇化的发展,在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同时有通过户籍隔离来减少公共服务的支出。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城市在城市功能配置、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本保障。城市的规划布局与旅游规划互相协调,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使得城市功能、城市建设更加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最终促进城市的旅游发展。

三、旅游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游客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消费,从而为旅游城市的经济带来收益。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刺激了旅游供应商的积极性,从而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应。经济效应包括带动相关产业效应和优化产业结构效应。

1.产业关联效应。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具有关联性强、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特点。游客参与城市旅游的过程中,游客的消费涉及了众多行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由此可见,城市发展旅游业可以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此外,旅游业还具有辐射功能,能作为一个增长极。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越发快速,城市本身的发展条件已经难以满足其的发展,于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2.产业结构效应

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城市的第三产业总体上得到快速的增长,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第一、二产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城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城市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经济随之也得到发展,由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型,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越来越大,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社会效益

1.社会就业效应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可以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以现有的旅游资源及人力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的矛盾。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就业城镇化,最大效的解决原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避免了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维护了社会和谐。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尽快加入到旅游业行业中来,解决了就业问题,为城市的经济带来了效益,继而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2.城市形象效应

城市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范围的提高,城市旅游功能越发的多元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服务保障,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的品牌形象的形成,吸引社会大众前来消费,推动城镇化向个性化、品牌性发展。

四、结语

发展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影响。未来政府要转变观念,在中国城镇化这一进程中,需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城市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应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作者单位: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篇8

1 我国城镇化现状

分析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在经历了恢复调整、萎缩停滞、缓慢发展、快速发展这四个阶段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入到协调提升阶段。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协调提升的阶段来看,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特别是农民工大量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是其中也非常容易遗留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城镇体系建设方面、城镇功能完善方面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基础上影响到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2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旅游行业已经从原本的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旅游行业的发展对城乡经济的推动也非常有益。但是我国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旅游管理不全面、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旅游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导致我国旅游行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定难度。加上同质化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出现更是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整体的角度而言,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这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3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

3.1宏观角度

从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快速推进与发展促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我国旅游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方面。我国始终重视与不断推动旅游的发展。鼓励人民走出去,旅游可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与习俗,增强消费意识,将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长。

3.2微观角度

城镇化对旅游经济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可以说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城镇化进程实现了良好的基础建设,对发展旅游事业有着更好的帮助

4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4.1生活质量提高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其不再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种经济条件的改善为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越?碓蕉嗟某钦蚧?居民希望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去感受外地文化与习俗。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已经将旅游成为了一种常态,旅游已经成为了很多城镇化居民的固定支出,这种理念的转变为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例如,重庆大都市铜梁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打造文化旅游城市。铜梁区着眼小“一体两翼”中心城区,推进“东拓、南延、北扩、西进”,形成高端商务区、现代工业集聚区、文化休闲度假区、生态宜居区、都市农业展示区五大城市功能板块。紧扣城市发展新区功能定位,立足1340平方公里全域,加快形成“一个中心城区,两个小城市,N个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的城镇发展体系。

4.2城镇化人口的增加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城镇化数量的增加,其城镇化人口势必也会增加。城镇化人口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消费人群,其城镇化人口的增加势必会促进旅游需求量的增加,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的频率,提高旅游消费。这种趋势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面对这个契机,旅游行业应该积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创新提出各种新颖的旅游方案以及旅游优惠,从而推动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人数的增加势必会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乌海市村镇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早在2004年,乌海市就在自治区率先推行城乡一体,实现农区人口户籍城市化。今年初,该市又出台史上最宽松落户政策。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城镇化措施得到落实,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乌海市城镇化率达94.62%,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深圳、克拉玛依和佛山市。仅“十二五”期间,乌海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综合平均指数就比全区高2.75个百分点。但由于乌海是自治区生态和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之一,可利用土地面积小,要解放劳动力,走精品高效农业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是必然选择,而且要促进增收只能加快城镇化。基于此,乌海市近年来利用村镇已经形成的医疗、教育、道路、商业等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和特色葡萄种植采摘酿造。目前,已发展起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特色乡村体验景点3个,一些村镇的旅游节活动更是方兴未艾。近年来,乌海市农区居民医保和养老保险均得到普及,既方便了向城市转移农区剩余劳动人口,也让农区居民更安心地在家门口创业。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利用紧邻乌海湖的优势,兴起休闲旅游、采摘、饮食一条龙产业。

4.3乡村城镇化发展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从整体的角度而言总体上是积极的、正面的。这是因为我国典型的农村型社会原本就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有着良好的扩展旅游、开发旅游的条件。城镇化进程中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农村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实现城镇良好发展,农村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在保留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实现适当的改变,将其作为能够发展旅游的场所,这样一来既避免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在农村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城镇化,这对于城镇化进程以及旅游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扩大旅游范围、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发展理念,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要求和“一村一品”的模式,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建设产业型新村、旅游新村,逐步形成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建设模式和极具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乡村生态游的全面发展。力乍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大拆大建,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都保留客家的风情特色。村子民舍保留了原有的淳朴色彩,院落不起眼但整洁有韵味。改变的就是增加了污水、垃圾处理系统。村子的历史和原味成了他们创收的法宝,他们保留并??化古朴的遗韵和遗产,并让之产生效益,这才是保护性开发利用。那大屋基村玫瑰观光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集“高新特色农业+传统村落文化+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那大“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篇9

人类城市的进程离不开对城市的规划及美好生活的向往。绿道,作为其重要一项,将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的城市绿道为研究范本,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城市绿道的设计规划和设计管理两方面内容的表述,阐释城市绿道对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意义及绿色城市建设的积极潜能。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道 设计规划 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26-02

―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城市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基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提出,它力求以人为根本,以城镇为载体,逐步推进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城镇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标准,是该国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参考的重要依据。从世界范围来看,城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由农业向非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北美的城镇化率为81.5%,欧洲为73.4%,亚洲为47.5%(图1)。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推动城镇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绿色城市建设与绿道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加快发展新能源、小排量等环保型汽车、加快充电站、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馒行交通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在公共交通行业的示范作用。”作为将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联动的重要杠杆,城市绿道对促进城市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廊道建设,如河岸、河谷、山脉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一条运河、一条景观道路或者其他线路。美国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我国的城市绿道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分布于东部或沿海等少数地区。

二 珠海城市绿道的设计规划

(一)背景简述

作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一部分,珠海城市绿道规划源于2010年。

其中,绿道1号线和4号线途经珠海(图2)。绿道1号(香洲绿道)线途经珠海市香洲区,4号线(斗门绿道)途经斗门区。路段规划类型包括:滨海都市型、田园郊野型、历史人文型、体育竞技型、海岛休闲型和工业生态型,确立“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整体城市绿道规划(图3),并结合驿站、小广场和城市自行车等设施打造路段“兴奋点”。

(二)规划效应

珠海城市绿道的规划从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带动有机融合,形成串连和辐射效应。首先,城市土地。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将城市东部由北至南串连。北起珠海高新驿站,南达珠澳驿站,将唐家和香洲主城区连接,全长约81公里。绿道4号线(斗门绿道)由东至西串连城市。东起西沥大桥,西至斗门古街,途经新二村、白石村、西湾村和斗门村,全长约28公里。其次,自然风光。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的定位是珠江西岸山海休闲绿道,从北段唐家湾片区南行,绿道线路紧邻海岸线,沿线风景囊括山、海、树、花等景色,直达珠澳驿站。绿道4号线(斗门绿道)定位则以生态休闲为主题,通过河岸和乡村的绿道修建,带动河流、岸堤、村路等沿线绿道的风光开发和保护(图4)。再次,人文景观。珠海城市绿道借助公园、驿站打造绿道“兴奋点”。以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情侣南路粤海驿站为例,该驿站提供饮料、免费无线网路、洗手间等便民服务,市民或游客在休息的同时也可以欣赏海岸风景,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图5)

三 珠海城市绿遒的设计管理

(一)挑战万面

珠海城市绿道的设计管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规划。应遵循“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原则。从珠海城市布局看,东部以香洲为代表的主城区绿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需加强区内以街道为规划思路的绿道网络的规划与连通。西区,作为珠海未来城镇发展的重点,一是需紧密连接村、镇、乡和区,利用现有地形和路况,以斗门绿道为核心,带动西区绿道网络规划布局和建设并连接与东区香洲主城区的绿道网络。二是连接与珠海横琴新区横琴岛的绿道网络,形成基于绿道辐射效应的人口和资源的对接和连动,进而刺激消费与需求。其次,运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绿道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资金、技术、人力三个方面的良好运营。统筹三方面因素是珠海城市绿道的运营关键。在资金方面,可形成由政府和民间双重注资的保障机制,配合网络资金公开平台和季度预算、决算审批确保安全。在技术方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研发的道路铺设和维护材料,利用绿道双向开放空间架设太阳能、风能驱动的照明和绿化灌溉系统,降低火力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在人力方面,建立技术监督、运营维护、规划研发三套人才队伍的分工协作与统筹。再次,公众。提高公众参与的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高效的信息传播是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广播、电视、网路、微信等公众传播平台,在港口、码头、机场、车站等公众场所宣传,提升绿道的公众参与度,争强公众绿色出行的意识。二是制造快乐。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不定期举办以绿道为题材征文、艺术创作、户外健身等大众文体活动,使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二)潜力万面

任何小镇或城市,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会遭受劣质环境的影响。从世界范围内看,城市的发展正走向一种低碳、节能和环保的新型发展理念和变革。未来的珠海城市绿道将对城市的节能减排、交通出行、城市特质方面起到积极深远的意义。首先,节能减排。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珠海城市绿道的实施增加了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连通了城市区与区的空间,带动了以非机动车方式出行的生活理念。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于环保和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提出的“至2025年成为世界首个低碳首都”计划。其次,交通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意义在于减少堵车所带来的时间等待和交通堵塞。珠海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设立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方式。其中,主城区195个自行车刷卡租赁站积极带动人们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不仅提高绿道使用率,而且也可缓解高峰时段的“塞车现象”(图6)。再次,城市特质。绿道的规划建设不仅可以使节能减排、交通状况起到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特质。随着珠海横琴环岛绿道网路逐步建成,由情侣南路延伸线将把主城区绿道与横琴紧密连接(图7)。同时,以香洲绿道和斗门绿道为主干绿道的城市绿道延伸线将紧密连接东西和南北城区,提升城市的整体人居环境与生活空间,为城市向低碳、环保、宜居的城市转型和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绿化规划理念;技术;

目前国内小城镇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城镇编制规划,但是没有将生态理念、绿化规划理念增加到小城镇的规划中,致使小城镇的发展还是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绿色生活的要求,且还会产生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等问题。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环境效益的重要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只有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的小城镇。因此小城镇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寻找自身最佳的生态位,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促进小城镇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城镇。绿化规划理念就是在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将生态理念作为一种规划思想,丰富小城镇规划理论的内容。

1.小城镇绿化规划理念的依据和结构

在进行小城镇绿化规划的时候必须要参考城市绿地系统和村镇规划的标准,根据转型期绿化规划建设的特点,并参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和村镇规划的相关指标,确定小城镇绿化规划的指标体系。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不大,经济发展实力也十分有限,小城镇的发展往往以集中紧凑的团块状结构形态为主,小城镇绿化规划的结构形态应该是这样的:在分散的小城镇里建设区域景观,并以生态环境的结构格局为主。小城镇具有接近自然景观、周围环境好等优点,生态基质的连续性比较好,小城镇还保留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些优点均为绿化规划提供了可能性。

2.基于绿化规划理念的小城镇规划

2.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小城镇的建设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要对小城镇生态适宜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明确各种土地用地性质的适宜性,为小城镇的用地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土地资源利用和布局不合理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要坚持多样性、延续性、层次性和立体化的土地规划原则,并坚持环境保护与节约土地资源的建设原则,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对原有的历史、人文和生态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切不可以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要充分保留小城镇原有的人文、历史环境。

2.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国内的小城镇建设过程是基于产业的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然会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此小城镇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帮助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的核心任务就是维持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小城镇绿化规划强调从宏观上实现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将小城镇生态系统融入到绿化规划中。小城镇绿化规划中要以一个全盘统筹的战略眼光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比例,从小城镇历史沿革和功能的角度出发,从整体上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和景观的开发方式,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建设与生态系统相依、融会贯通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2.3坚持人文生态理念

小城镇绿化规划中融入人文生态理念就是要利用社会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文环境和产生、交融和形成的历史进行研究分析,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最大化小城镇的整体效益。小城镇在绿化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合理规划小城镇的用地和空间布局,不仅仅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还应注重小城镇历史人文价值方面的内容,在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会增加小城镇商业空间的活力,也能有塑造小城镇的形象。

3.小城镇绿化规划的技术研究

3.1加强小城镇生态系统网络建设

小城镇绿化规划要加强与生态走廊的结合,依据生态发展理念创建生态走廊,将走廊的可扩展性联系起来,使小城镇和山水自然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遵从自然法规律,在尊重、保护和利用现有地形特点的前提下,参照小城镇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规划。小城镇在进行道路规划的时候难免受到大城市道路规划思想的限制,因此小城镇道路规划不用按照垂直交互、广泛平坦的要求,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造自由式的道路网布局,使其更能适应小城镇的自然景观。

3.2现有资源要开发与保护并行

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土地肆意扩张和水资源缺乏等现象,有些建设单位由于各种因素使未完工的工程项目闲置下来,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如果是关于政府形象的项目则建设的十分完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缺乏不仅指的是水污染现象,更是人们的节水意识较差,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纵使有些小城镇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必然会造成水资源匮乏的现象。

3.3小城镇绿化规划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小城镇在建设发展过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对抗过程中增加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小城镇绿化规划要注重自然环境c发展规划的协调性,要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下发展经济,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保护强度,将小城镇周边的自然环境融入绿化规划中,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结束语

小城镇绿化规划中要融入生态理念,根据小城镇现有资源制定与自然环境发展相协调、人文深厚的小城镇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韩雪, 赵也. 小城镇绿化规划理念与技术[J]. 世界家苑, 2014.

[2] 闫力. 石家庄南部地区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 王B, 雷显显. 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探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