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21 17:2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设施

篇1

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重要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庆元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各涉农部门在农村经济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水利部门在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整治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嘀微喷灌工程”防洪非工程措施等各方面的投入了大量的项目的资金。如前三年投入建设庆元县“千库保安除险加固工程”马蹄岙水库小(1)型除险加固工程,兰溪桥水库中型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集体所有的地山、蛟塘、侧坪洋、大奔林等小(2)型水库及山塘除险加固工程省水利厅补助40%,县乡两级补助60%,相关村农村集体负责政策处理[.解除了隐患,恢复了库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如此,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各地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庆元县属欠发达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1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地方政府每年投人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千万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的庆元县淤上灌区灌溉面积由366.67ha增加到419.33ha灌溉保证率60%提高到9o%渠系水利用系数【J从0.52提高到0.7.许多小型的灌区一时无法顾及改造.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减弱,行洪保障能力下降.以2009年为例省水利厅及地方政府重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渠道,堤防的维修.全县投入维修补助资金350万元,重点堤防工程建设资金480万元,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1500万元,山塘除险工程1450万元,节水灌溉工程482万元,整合资金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1640万元,还是满足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

1.2缺乏资产经营管理

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业主行政村单位对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管理模式粗放.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1.3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遇到水文干旱年份供水保障能力下降,减产减收必将成为定局.

1.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致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水利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县水利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空白,中型水库也仅有3座,小型山塘水库53座,这些水库的功能主要是以发电为主,防洪、错峰,调蓄库容量小.灌溉能力十分有限,全县有效灌溉面积l0.03千ha,机电灌溉面积0.7千ha,有充足水源保证的不足20%,主要是靠天田.致使全县农田保灌面积较低.

1.5效益不高

缺乏统筹规则,因而合理布局不够加之管理不善.造成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如松源镇、屏都镇两镇涉及五个行政村的蛮渠上下两条灌排渠道全长3.2km灌溉面积660ha,2003年重新维修建成后日常维护管养经费无法落实,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受自然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造成灌溉能力下降.其它地方绝大多数早地和稻田没有水源工程和高标准的灌溉设施,中低产田地所占比重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但是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

2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水平.

2.1提高认识,树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应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2探索水利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集体投资的水利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连片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才能不断壮大水利产业.

2.3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水利基础设

施建设向纵深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资金的整合齐心协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在目前任务艰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是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前进的重要因素.如水利、农业、国土、农办、民政(扶贫资金)等部门的资金的整合就可以建设一定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的水工程项目.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各部门、各乡镇应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水利基础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人手,做到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以兴修水利为主,山塘水库的整治、节水灌溉配套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4择优扶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凡属国家下达确定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由县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凡属村、乡、镇辖区范围内事关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的水利项目,应由当地党政依据社情民意,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上应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绩、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择优扶持办法.

篇2

关键词:旱灾原因;基础设施滞后;建议

干旱是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河流及其他水资源短缺,而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条件,不能获得足够的低成本高品质的水,使当地农业,工业,城乡供水和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的严重短缺,水,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旱灾则可以理解为在某一地区出现干旱现象时,社会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足以解决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最低额水量所造成的一种缺水的灾害。

2009 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16个省市发生旱灾。2010年春季,我国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5省市遭遇世纪大旱,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部分良田绝产。面对旱情,相当一部分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排解旱情,这反映了我国目前水利建设设施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产生旱灾状况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天气因素是造成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极端的天气因素可以视为是造成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气象局对2009 年旱灾的介绍,2009年在中国北部的旱灾成因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的。虽然经历了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但冷空气未能带来降水,仅带来大风和降温天气,风大也导致了土地失墒,冷空气过后的高温进一步导致了水分的蒸发。而对于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的旱灾,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是,能够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暖湿气流输送能力较弱,2009年西南地区雨季结束较早,秋后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都是造成气候干旱的原因。面对旱灾可以减缓的对策应该是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和技术问题令人堪忧。这一现象在我地区特别严重,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原有的农田灌溉井水量不足,使原来的水浇地变成旱地,拿我乡来说原有机电井206眼,2年的时间现在能保证灌溉的机电井136眼,有70眼井不能使用了。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均是我国劳动人民主动改造水利设施,用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水利建设的手段。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和精心呵护这些措施,就可以有力地对应各种旱灾。然而,当前农村对水利设施的管理问题很多,由此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2.1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

在建国后,我国也开展过数次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20世纪末期也重点开展了节水型灌溉,对部分农业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但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之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了农户个人手中,部分原归集体所有的水库、沟渠、机井等仍然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变成了被动的承受,甚至认为会增加农民本身的负担。如此,就造成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损坏等情况的日益严重。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资料,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设于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近30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 40% ,工程失效和报废逼近 3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 50%。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城市条件优势,以及相应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旱灾对城市的影响要小于对农村和农业的影响。而在近两年的旱灾中,农田灌溉保证率低,由于投入不足,水利设施(渠道)建设标准低,技术配套设施不完善,渗漏严重,无法保障农作物的灌水,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大部分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许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等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篇3

我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1998年以来,国家增发大量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国债资金K占年度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的70%以上。但只靠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停发国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又会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实际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继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以来,2006年又接近4万亿元达到39343.62亿元,2007年更是史无前例地突破5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财力条件。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我国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重心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比重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既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主要偏向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建设等,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必要的调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数据显示,2000-2006年各年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均低于1%,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44‰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又仅占到41%;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财政对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财政用于带有广泛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出比重偏高。“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型水利建设资金达1100多亿元,约占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的70%左右,而且大部分大型水利建设资金又被应急投入到了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性工程项目上。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也较高,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18.2%。大型水利、林业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而在统计数据时,这部分投入都是计入对农业的投人中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真正直接得到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建设中农民真正直接得到的切身实惠被放大了。

二、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

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不高,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有关。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被集中投入到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划归地方政府负责。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被大大削弱,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而在地方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中,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又是农业基建的“主力军”。财力不足,加之财权事权不对等,基层财政在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的财政基本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支持本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2003年起中央取消农村“以工代赈”的“两工”制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同时面临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建设极难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丰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针对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无力承担农业基建任务的实际情况,中央从2007g起开始逐步试点推行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从发起的初衷上看,一方面为了缓解基层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看,“一事一议”确实在诸如民主公开、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试图通过村民自治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如果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得不到政府的配套资金,就算自主筹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事一议”筹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很差。农民不是不想通过自身力量筹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日益加剧的贫困状况让其有心无力。尤其严重的是,越是迫切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贫困程度往往越高,“一事一议”的筹资难度越大,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其建设的滞后又反过来加重了该地区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在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一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具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条件,“一事一议”的筹劳制度因而难以得到落实。鉴于我国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建筑施工队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民的贫困程度,决定了通过“一事一议”自发出资找建筑施工队的办法不可行。

另外还存在组织的问题。一是集中村民难。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到农闲,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务工地点比较分散。同时,有不少村民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村内事情是村干部的事,召开村民大会议事的难度较大,村民到会率难以保证。二是意见统一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农户直接受益或全部受益,有的农户间接受益或部分受益,前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较高,后者则较低,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三是执行落实难。在实施“一事一议”过程中,即使提案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人表决通过了,但没有通过的一部分人在筹资过程中往往会拒交款项,而只要一户不交,就会引发其他农户相继拒交“一事一议”款,执行难度很大。

篇4

1.1 原有水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当前在农村农田使用的水利设施大都是由二十世纪建造的,其使用时间过长。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建造时没有考虑到现在的需求,即使得到很好地保养,在当前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而旧设施在建造时没有考虑周全,在使用的过程出现了大量浪费水资源的情况。除此以外还有没有考虑剧烈的天气变化的问题,在旱季无法满足灌溉农田的需求,而在雨季却无法完成排水任务。这样就急需丢原有水利设施进行更新。

1.2 建设新设施进度缓慢

农民对于水利设施不够重视,其对于更新水利设施的动力不足,加上对于规模较大的项目没有实力去执行。其次对于小规模项目,农民大都不会提高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而国家对于小项目直接投资又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就无法发挥各级的作用。由于两方面的不重视,加上统一建造水利设施本身难度较大,个人进行建造工作也因技术及资金等问题陷入困难状况,造成整体的建造进度缓慢。

1.3 新旧水利设施管理不佳

当前对于水利设施的管理不到位,首先是对于旧设施的管理不佳。当前对于一些水利设施实行了个人承包制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设施的管理状况,但大多数还是缺少科学荷花的整体管理,这样就会造成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没有科学化的统一管理模式,造成有些设施出现严重的问题,例如一些小型水利设施的荒废。其次对于当前新建的设施,其管理方法过于落后,这样又无法发挥新设施的作用。新建水利设施不能投入使用,就会给农田的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管理不善试着其中重要的原因。由于为保证农田的生产,一些农民基地挖沟,虽然这种做法现在少见了,但诸如这样的做法反而会使水利设施的管理更加困难。

1.4 产生问题原因思考

一方面是农民对其重视不足,没有在建设方面进行投资的欲望,而实现个人承包制以后,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多属于集体工作,而个人对其重视制度不高就可想而知。在地方政府需要组织农民进行建设时就会产生难以组织的问题,地方领导面临难题大,且建设工作本身压力大就导致建设进度缓慢。另一方面,即使农民想要进行建设,其资金难以解决,加上农民对其专业知识缺乏,就需要国家的扶持。

2 国外水利实施建设实例

2.1 项目总体规划

根据国外相关案例,对于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整体规划。由于外国本身环境所限,其自然资源有限,只有有效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才能做好农业生产,而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就极其重视。而对于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就极为重视。

项目规划工作重心为政府通过财政预案投资或补贴来支持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土地改良区来进行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而受益农户来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其整个工程结构完整,各级分工明确,这时期成功的基础,为后期的实际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2 水利建设供给机制

根据国外成功的水利基础建筑的有关经验,其成功的前提是在科学的管理流程下进行的。例如在国外某乡进行水利基础建设时,事先制定的项目流程,其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工作重心是供给主体,由供给主体决定工程项目的选定,并由其解决工程资金问题,最后由其来进行设施的运行及管理工作。其用科学的流程完成了水利设施过程中的大部分流程,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能进行很好的管理。

2.3 项目投资结构

根据上面谈到的国外实例,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制定了有效的项目流程,在对于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其涉及的执行主体及投资也将有不同。例如国外某乡对于农村及乡镇中水利基础建设不同的需求就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其对于不同规模的项目由不同的执行主体来进行执行。

3 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建议

3.1 加大对其投资力度

国家需要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仅是政策上的扶持,还需要在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对于资金的支持需要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投资的资金落实到位。其次根据设施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设计划,加大与地方及个人组织的合作,做好任务分工才能做到建设的项目是符合实际需求的。同时允许相关企业进行责任承包,由其负责进行建设及管理,并从中按比例获取一定的收益。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技术方面的难题,并且一并解决了建设及后期管理的问题。

3.2 鼓励个人对其投资

在大规模水利设施项目中,由国家进行主持执行能够发挥国家在执行力上的优势,但在一些小规模项目上过于依靠国家执行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并且其效益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一些小规模项目上,允许个人进行投资就可解决这些矛盾,其发挥的作用也极为重要。可以根据水利工程项目规模的大小来实施不同的模式。例如比较大型的水利设施可以以村为单位来筹集资金,实行共投共享政策,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中型的水利设施可以实行农民与农民之间自愿组织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3.3 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

完善水利设施管理措施,确定管理责任,确保设施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例如在小规模项目上可以给农民个人承包,其负责设施的日常管理,由于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将关系到农民的农田产量,这将会给农民进行管理工作有促进作用。其次在企业承包的项目中,由于一般承包企业有着相关管理经验,将设施的管理工作下放到企业,由企业来进行设施日常运行及维护工作也会对设施的管理有着良好促进作用。其次,要做好设施建设与农民关系,有水利设施将是关系到农民的收益,当前一些农民对于进行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概念。因根据农民的个人意愿,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进行水利设施的责任承包,确保建设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篇5

关键词:农村水利;成就;存在问题;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33-1

1 发展农村水利的成就及新时期农村对水利的需求

新时期农村的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水利工作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的需求,科学合理开发、保护水资源,解决饮水问题和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整治危险落后水库,推进灌区的水里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以及水土治理等将是水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环境质量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仅局限于要求安全的生产生活用水,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社会上水污染、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河道“三乱”等问题频发,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水的安全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是现有水利工程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农村水利工程多数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建设的质量比较差,日常管理也相对滞后。加之工程建成后,日常维护的投入也长期严重不足,导致工程设施老化,常年失修,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在质量上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二是农村的用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现有的农村供水工程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许多地方地表饮用水氟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部分城镇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因此,重要水资源的保护任务非常严峻。三是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在低于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还很低,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推行还存在诸多困难。

3 农村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是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保障生活用水的安全,从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大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水利工作还应积极采取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顺利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从而提升农田水利带来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利保障。水利工作者肩负这些重要使命和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实践农村水利发展新思路,牢固树立“四个观念”,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3.1 牢固树立四个观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生产用水的充足,让广大农民喝上清洁卫生的放心水,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无论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还是丰富地区,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适应节水新形势的紧迫度,重视建设节水型社会;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要建立和谐社会,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工作,其首要任务是维持水资源的健康平衡,切实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地;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这四大水问题时间的频频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大自然天灾,但从本质上分析来看,是人对自然肆意破坏带来的后果。为此,要运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水问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人类的行为带来的自然灾害。

3.2 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个关系

篇6

在农民参与到决策管理中来,其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从而达到促进节约用水的目的。我国传统的灌溉方式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这种方式浪费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将农民引入管理决策中来可以有效简化水费征收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有效降低了农民的水费负担,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极大提升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二、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户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和决策环节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一定的因素影响。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部分工程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中存在着工程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对一些支渠的管理,没有落实相关责任人。由于投入的力度并不大,很多支线的工程都出现了老化以及退化的情况。且工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乱扒乱掘的现象。当用水高峰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引水抢水现象,而用水较少的时候则没有人对工程进行管理,造成了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征税水费工作难以开展

征税水费很难有效开展是当前管理工作的难题,在征收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中间环节多、水费拖欠严重以及水费无法有效及时地足额征收等问题,这些都对我国灌区农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当前灌区存在着配水不合理,对水资源的使用存在浪费的问题。我国的灌溉方式基本上都是大水漫灌,这种方法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配水的不合理也是一大问题。这也造成了群众节水意识的薄弱,严重浪费了水资源。

三、农民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中的策略分析

基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对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考虑到我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1.完善相关制度,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政府应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制度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定期举办水利基础知识讲座,使农户更深刻地认识发展和参与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继续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提高农户对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的认识,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参与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的目的与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对直接受益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并采用物质奖赏或水价补偿机制进行激励。

2.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必须对水利系统的修复制定明确而又持续稳定的政策法规,而且要有费用分摊方案,即由政府支付一部分,农民支付剩余的部分。如果可能,协会应有一定的储备金。但储备金不够所需开支时,应有可负担得起的贷款来源。为了保证修复计划在技术上合理,需要从政府或私人机构取得技术支持。

3.应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建设

要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文化培训,放宽培训人员条件,尽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能力,改善农民之间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即农户参与工程管理的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同时采用各种因地制宜的宣传方式和培训手段普及管理知识,加深其对参与式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改善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逐步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的社区规范,从而推动参与式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4.完善参与式管理中农户参与的方法

加强对管理层的培训,促进其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和农户沟通。在管理中充分听取农户意见,加大信息的透明性,有计划、分批次将管理知识和农民急需的生产技术知识结合起来,对农户进行培训。并将普通农户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不断程序化,进而形成规范的制度,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参与式管理的规范、良性运行。

四、结语

篇7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由于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力气改观水利事业,但受当地的地质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发展水利,必须知道季节性施工,才能确保工程顺利完成。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只有懂得正确的季节施工的方法,才能保证工期,确保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1雨期施工

雨期施工是在降雨量超过年降雨量50%的集中季节进行,因此结合互助县的实际情况,每年以6—9月中的降水量分布较多,其在全年降水量中所占的比例约为73%,其中降水量最多的阶段集中在7—8月,其在全年降水量中所占的比例约为40%。

1.1准备工作

为了有效地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应对气象部门的预测服务进行密切的关注,在施工前充分地进行估计并合理地对施工进行安排,防止雨水冲刷或浸泡地基基础并及时地防护,避免给工程造成损失。雨期施工主要以防为主,重点采取防雨措施和加强排水手段,确保雨期施工的正常进行,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为了保证雨期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好雨期施工准备工作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点和关键。一是编制雨期施工方案和技术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项目,不宜雨期施工的项目应尽量避开雨期施工,如围堰工程。二是做好场地周围的防水、排水措施,做好低洼地面的挡水堤,防止雨水浸泡地基;道路两旁要修好排水沟,保证雨后排水通畅。三是注意保护机电设备、存贮及堆放施工材料。保证水泥仓库周围的排水状况良好,做到地面不返潮、屋面不漏水,临时露天暂存的水泥也应用防雨布盖严;堆放钢筋的场地上,应尽量选择混凝土的地面或垫上枕木,上覆盖1层防雨的篷布,严禁雨水浸泡;机电设备应提前搭设好防雨棚和防雨罩。四是在雨期来临前,要对临时设施进行检修[1-2]。

1.2施工

基础工程在雨期进行施工时,应避免雨水对基坑的浸泡,防止出现土方坍塌、槽底淤泥等。对于土方基础工程,其在雨期施工的工作面不宜过大,其施工应逐段逐片地分期完成;基坑的四周应留排水沟,基坑边坡堆置各类建筑材料时,应该按规定距离堆置;土方的回填工作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若在雨季必须进行时,则要对土料中的含水率进行控制。在混凝土的施工阶段,大雨来临之际不得进行混凝土的浇筑;雨期施工的过程中,应测定混凝土中粗细骨料的含水量,以对现场施工的配合比进行及时地调整,对坍落度严格进行控制,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要求;塑料布的准备量应充足,确保在混凝土新浇筑后遇到大雨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覆盖保护[3]。

2冬期施工

当日平均气温降低到5℃或5℃以下,或者最低气温降到0℃或0℃以下时,用一般的施工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采取特殊措施进行施工方能满足要求的,称为冬期施工。以资料查得西宁地区的日最低气温降到0℃或0℃以下的初日是10月13日,终日是4月29日;日平均气温降低到5℃或5℃以下的初日是10月20日,终日是4月10日。由此可见,西宁地区的冬期施工尤为重要。

2.1准备工作

冬期施工首先要考虑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安全生产,编制的施工方案要因地适宜,既要技术上可靠,又要经济上合理,施工方法上要简单可靠,施工的速度要快,以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此外,对外加剂的选择也尤为重要,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等。

2.2施工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为保证冬期施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各类施工面积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冬期施工的造价高、工资低、时日短,因此不宜安排开挖土方工程,若冬期必须开挖冻土方,则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以节约材料、人力、能源,保证施工的质量,并加快施工的进度。凡是需要在冬季进行土方开挖的工作,则必须保证开挖工作不会间断。其具体做法是:在预先确定冬季开挖的地面上,先将土翻松,使翻松的土层中有许多充满空气的空隙,以降低土层中的导热性。面积较小的地面比较防冻,可以直接用保温的材料进行覆盖。在利用含有冻土块的土进行回填时,土壤粒直径不得大于15cm。

篇8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保证工程完好和安全,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洪、灌溉等效益,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省小型农田水利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小山塘、小泵站、小河坝、小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本办法所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体是指塘容在10万m3以下的山塘、装机在1000千瓦以下的灌溉泵站、排灌流量在5m3/s以下的农村排水渠、引水流量在1.0m3/s以下的河坝、灌溉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

第三条县水利局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作,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小型农田水利的有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小型农田水利条例》的规定和县水利局的委托,具体组织、指导、协调本辖区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

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当组织和动员村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

第四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是抵御农业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损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行为。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居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领导,宣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

第二章维护管理

第五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根据工程设施的受益和影响范围的大小,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确定。主要受益在一个村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负责维护管理;受益和影响范围在两个村及以上、一个乡镇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维护管理;受益和影响范围在两个乡镇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县水利部门负责协调,受益乡镇、村共同维护管理。以承包、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经营者负责维护管理,并应当保障其灌溉功能和防洪安全。

第六条县水利局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的指导与服务,引导、支持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其他组织及个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第七条农村灌溉小泵站由受益村组负责落实管理。对于实行土地流转的成片农田,其农村灌溉小泵站由经营者负责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其它集体所有广大群众共同使用小型泵站由村委会聘请专人负责管护,明确管理标准,落实管护经费。

第八条农村小泵站管护员职责:负责职责管理范围内灌排泵站及其所属渠道的日常管理和养护,灌排泵站应按照“经常养护、定期维修、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对闸门启闭机械、机泵动力设备、电气设备及附属设施经常养护维修,定期检查,保证设备完好、运转安全正常。

第九条山塘、河坝均由受益村负责落实管理。村集体所有的山塘、河坝,由村委会民主聘选管护人员,并从村集体经济收入或国家转移支付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管护人员的报酬。对于山塘中具备养殖条件的,可采取承包、租赁等市场化的经营手段,确定经营人,签订协议,一并落实塘坝管护责任。对于实行土地流转的成片农田,其中的山塘、河坝由经营者负责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

第十条山塘、河坝管护员的职责:负责管理范围内山塘、河坝的大坝、泄洪设施、放水设施、进水口等设施的日常管理、养护及防汛期的安全巡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置并上报险情。平时山塘要保持坝顶平整、坝坡整齐、无缺损、无乔灌木和高杆杂草,保持山塘的溢洪道沟坡平整、顺畅,保证溢洪道断面达到泄洪标准,保证大坝安全。河坝要保证河坝坝肩、进水口及启闭设施无损坏,运行可靠,保证大坝安全。

第十一条村级受益的各类渠道等由受益行政村落实管理责任人和管护报酬。对于实行土地流转的成片农田,其灌排工程由经营者负责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

第十二条渠道管护员职责:负责管理范围内各级渠道的日常管理和养护,保持过水断面无坍坡、无淤积、无农作物种植,保持渠道畅通;保持涵、闸、渡槽等配套建筑物和闸门启闭设施完整无损,运行正常。在灌溉及防洪期间负责引水、放水、泄洪等所有运行操作,做到科学调度,节约用水。对管理范围内的水事违章、违法行为及时制止。

第十三条乡镇、村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范围内,改变工程设施及建筑物的使用用途以及工程位置、布局、结构,应事先征得水利部门同意。

第十四条乡镇、村组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监管,定期组织检查、维修和养护,确保工程设施完好,保证农田灌溉、防洪、排涝的需要。

第三章工程保护

第十五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以下标准划定管理范围:农村小泵站建筑物以边线外1至4米为管理范围;填方渠道以坡脚、挖方渠道以渠顶外1至4米为管理范围;涵洞、渡槽等渠道配套建筑物以边线外5至10米为管理范围;山塘、河坝以坝脚和坝端外5米为管理范围。

第十六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的,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但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监管,不得进行损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设施的任何活动。

第十七条为了保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发挥工程应有的效益,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禁止损坏农村小泵站、小山塘、小河坝、小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机电设备及供电设施。

(二)禁止在堤坝、渠道上扒口、取土、挖坑、埋葬、垦种、放牧和毁坏护坡、林木草皮等行为。

(三)禁止在山塘、河坝、渠道等水域炸鱼、毒鱼、电鱼。

(四)禁止向山坝、渠道等水域倾倒垃圾、废渣、农药,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禁止排放的其它有毒有害的污水和废弃物。

(五)禁止擅自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范围内盖房、圈围墙、堆放物料、开采沙石土料、埋设管道、电缆或兴建其它的建筑物。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附近进行生产、建设的爆破活动,不得危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

(六)禁止擅自拆除、变卖、转让、出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第十八条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人员应经常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设备的检查观测,随时掌握工程动态,消除隐患,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

第四章用水管理

第十九条工业、农业和其它由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提供水源的用水单位和个人,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并按照国家规定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主体缴纳水费。

第二十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经费由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主体收缴的水费收入或村级集体收入、国家转移支付承担。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一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的土地建造房屋、设施或者垦植的,限期拆除、退出;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并处以一倍以上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阻挠、殴打依法执行公务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蓄意制造水事纠纷,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改变工程设施控制运行方案的,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肇事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其它情形,由当地人民政府和县水利等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理。

第六章附则

篇9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们国家承受着严重干旱的考验。在干旱灾害来临的时候,农田水利工程突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办法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了。严重的旱灾面前,突显出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尽快对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整修、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渠道防渗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土洋结合,采取渠道防渗、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多措并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加强领导,稳步推进。所以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才能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田水利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工程都到了设计年限,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问题严重,难以为继。综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的严重局面。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二)管理薄弱,运行困难是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亟待改变。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村劳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再则,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广泛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及施工逐步机械化、专业化,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真正需要农民投工投劳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以农民投工投劳的传统方式修水利,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在农业水利管理上,存在产权不明晰、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进行管理,但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水利服务站被撤销了。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是农民用水户协会,但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三)国家重视程度不够1980年以前,平均每年国家对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为6.7%。1980—2007年下降到2.84%。按目前国家对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改造的投入规模计算,需要75年才能完成。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拉动内需,其中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投入了相当一部分,这将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开新的局面。

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公众中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属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这一新形势下,国家应加强领导,下大决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田水利搞好。大兴农田水利有利于扩大内需、返乡农民工就业安排及农村的节水、节地、节能。

(二)加强管理,建立有效机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世界各国兴修农田水利都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农场范围以内是以农场主为主,我国也应确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各地组织返乡和当地农民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施工队,按市场经济原则,承担当地农田水利施工任务,并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篇10

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其产权天然归属国家所有,由县级人民政府授权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或授权镇(处)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较大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投资投劳修建的,其产权归工程所在地村组集体所有或者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所有,也可卖给村组集体、用水合作组织或者个人经营。以社会法人、自然人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投资修建的,其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受益户共同出资兴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其产权归受益户共同所有,由受益户协商推选产权人代表。受益农户较多的,应按照工程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其产权属用水合作组织所有。

二、规范确权方式

各镇(处)和县级水利主管部门要按管辖权限,对辖区内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实地踏勘,逐一登记造册,健全工程档案。县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人统一核发产权证书。产权证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权人、水利设施的名称、地点、主要参数、受益范围和产权人的权利、义务、管护责任以及其他相关事宜。产权人若要变更,必须报发证机关审批。

三、畅通流转渠道

坚持能包则包,将“小农水”承包给个人或团体,既积累水利资金,又解决了部分小农水年久失修、工程老化、管理粗放的负担。坚持酌情拍卖,拍卖能够通过竞价实现小农水市场价值最大化。但是各类拍卖都存泄露信息、故意压价、恶意串标围标等问题,且水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变得越来越宝贵,出让所有权的同时也是出让“小农水”的预期增值收益。鼓励股份合作。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农民可以入股,集体也可入股,资金可以入股,劳力、土地和技术也可以入股。政府和集体通过投资为导向,吸收农民的劳力和经营,达到优势互补。大力发展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协会属于民间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服务型社会实体。用水协会具有针对性,运作相对规范,协会作为民间组织,运作更加灵活。协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可以从事生产经营范围更广,收益更高,应该按照受益范围对村内联户、村集体兴建或跨村的工程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行使经营管理权。

四、完善管护机制

1.明确管护主体。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人即为该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应依法承担管护责任,确保其良性运行。管护主要内容包括防汛抗旱、维修养护、生产调度、设施设备管理、水费计收、档案资料管理等。

2.落实管护人员。管护主体(产权人)可依法自行确定经营管护方式,落实管护人员。除自行经营管护外,管护主体(产权人)还可依法采取承包、租赁、委托协会代管、组建专业管护队等多种形式落实管护人员,搞活经营管护。实行承包、租赁、委托协会代管、组建专业管护队方式的,必须上报镇(处)人民政府同意批复。

3.厘清管护责任。管护主体要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不论是自行经营管护,还是实行承包、租赁、委托协会代管,都必须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尤其是产权人在流转水利工程经营权时,必须依法与经营者签订书面协议,协议应明确相应管护责任。承包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除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外,其承包经营权依法予以收回,由产权人自行经营或再依法流转。在签订的管护合同中,要明确管护人员的主要经营范围必须优先保证农业灌溉功能。

4.保障管护经费。要广开思路、多措并举,广泛筹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资金,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统筹用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项目建设补助。各地各部门也要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机制筹措管护资金,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