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法范文
时间:2023-03-15 15:2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保障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是指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法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缴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奖金。
第三条残疾人保障金收缴管理和使用,要坚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为基本原则,以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出发点,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残疾人共享改革开放、富裕文明和谐成果,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为目标要求。
第四条州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残疾人保障金,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进行收缴管理。州财政局、残联负责州级行政事业单位残疾人保障金代扣代缴工作,各县财政局、残联负责本县行政事业单位残疾人保障金代扣代缴工作,并实行分级全额管理和使用。
各企业就业保障金收缴,按照州残联、州地税局《关于明确地税代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
第五条残疾人保障金代扣代缴范围是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比例的,分别与州县财政有预算拨款关系的州县全额行政事业单位。
第六条残疾人保障金按年度征收。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均要缴纳残疾人保障金。
残疾人保障金收缴数额计算公式为:应缴纳的残疾人保障金=(单位上年末在职职工总数×1.5%-已安排就业的残疾职工人数)×本单位上年度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依州县统计行政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已安排就业残疾人必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单位正式职工或与单位依法签订1年(含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国家规定由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职工;安排1名盲人就业的,按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单位上年末在职职工总数按照人事部门提供的人数核定。
第七条残疾人保障金划拨程序和办法。
(一)各用人单位必须在每年有月1日至月20日期间,携带《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报表》、单位职工花名册、在岗残疾职工花名册、残疾人证原件、残疾人从业人员劳动合同书及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等资料,分别到州县残联办理年审手续。
(二)每年月5日前,州县残联根据各单位年审情况开具《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核确定(告知)书》。对按时参加年审的单位,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核确定书》,确定各单位年审的残疾人职工数和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金额;对未参加年审的单位,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核告知书》,根据人事部门提供的单位上年末在职职工总数,按照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确定缴纳金额。各单位应在每年5月20日前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核确定(告知)书》进行复核确认,并及时向州县残联反馈复核意见。不按时反馈复核意见的,视作认可。
(三)州县残联在每年月5日前,将州县级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残疾人保障金代扣数额提供给州县财政局;州县级各单位在上报第三季度公用经费用款计划时将代扣的残疾人保障金以直接支付方式一并上报。
(四)残疾人保障金划拨账务处理。各预算单位根据州县残联发出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核确定(告知)书》和州县财政局批复的用款计划,录入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将扣缴的残疾人保障金支付到州县财政局的非税收专户中(开户银行、帐号等信息与州县财政、残联联系)。
(五)州县残联在非税收入专户开户到帐通知后的5个工作日内分单位开具“非税收一般缴款书”并交付非税收入专户开户行,以保证收入及时准确入库。
(六)各单位财务部门根据州县残联开具的“非税收一般缴款书”第四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经费支出(事业支出)——社会保障缴费
贷: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
第八条州县残联具体负责保障金的收缴管理工作,包括用人单位上半年末在职职工总数和在岗残疾工人数的确认、保障金政策宣传解释、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额核定、文书发放,催报催缴、汇总州县上报年审情况等工作。
第九条州县残联在每年按比例就业工作检查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瞒报、虚报录用残疾职工数或拒绝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单位,由同级财政、残联责令其足额上缴保证金,对既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在规定时间内缴纳保障金的,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用人单位对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条缴纳残疾人保障金,企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从管理费用中列支,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从预算经费包干结余或收支结余中列支。
第十一条残疾人保障金原则上不予缴纳或减免。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确因经费困难,企业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确需缓缴或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报同级财政和残联审批。
第十二条残疾人保障金使用范围
(一)补贴残疾人参加培训、教育和扶残助学费用。
(二)扶持残疾人从事个体就业、自主创业及社区就业。
(三)有偿扶持残疾人从事个体就业、旅游业及多种经营。
(四)补贴残疾人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险费用。
(五)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为改善残疾人就业条件,用于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费用补贴。
(六)奖励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的费用。
(七)适当补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费支出及有关就业服务费用补贴。
(八)组织就业困难残疾人开展职业康复劳动费用补贴。
(九)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和社会保障费用。
(十)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支出。
残疾人保障金必须按照上述规定使用,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十三条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
(一)残疾人保障金是政府性基金,专项用于改善残疾人就业环境、促进残疾人就业、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保障金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在预算上单独编列,专款专用,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二)州县财政和残联要建立健全残疾人保障金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保障金收支管理。州县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收支预测,编制下年度预算,按照预算内资金管理的要求,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列入财政预算草案,由财政部门划拨到残联使用。对预算外专项用款,经财政部门重新审核批准后,方可划拨。
(三)残疾人保障金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与标准使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各县财政、残联应及时将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应缴纳保障金审核情况,报州财政、残联。
(五)州县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残疾人保障金的监督管理,发现违法行为的要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
第十四条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障残疾人职工的合法权益。
篇2
第二条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协调残疾人工作的开展。
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接受政府的委托,管理残疾人事务,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所增加,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 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的监护人、法定抚养人应当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禁止虐待和遗弃残疾人。
第六条 残疾人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按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鉴定后,由县级残联核发《残疾人证》。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残疾人预防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确定的重点康复项目制定实施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本地区的残疾人康复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残疾人康复工作。
第九条 省、市(地区)人民政府应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康复治疗、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康复技术指导工作。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需要,指定医疗机构设康复门诊和康复病房,为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并提供康复服务。
第十条 省、地、市残联应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站,县(市、区)残联应逐步建立供应服务点,负责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供应和维修服务。
第十一条 残疾人为恢复功能所需医疗费,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或统筹医疗的,分别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或统筹医疗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列入当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使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年龄可适当放宽;残疾儿童、少年可就近入学。各类学校应当为残疾儿童、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杂费。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班,逐步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并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大力开展随班就读,保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
第十四条 特殊教育经费列入教育事业费支出,并随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而相应增加。教育费附加中要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努力做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班从事特殊教育(含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师以及手语翻译,可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第十六条 各级残联应积极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待业调查、就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和职业中介、咨询、指导等业务。
第十七条 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发展残疾人经济,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鼓励、帮助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个体开业。安置残疾人达到规定比例的,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推动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的组织指导工作。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的比例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 残疾人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工商行政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有关部门应在场地、信贷等方面给予照顾。
第二十条 各单位应根据残疾职工生理、心理障碍情况分配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劳动保护、养老保险等方面,与健全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企业解散、破产后,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必须妥善安置残疾职工的生活,积极创造条件,使其重新就业。
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
第二十一条 盲人按摩院(所)取得职业许可证的盲人按摩人员符合条件的,可按国家规定评定专业职称。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应在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指导城乡基层组织开展有益于残疾人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对残疾人文艺团体应给予扶持。
第二十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兴办适合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服务并适当减免收费。
公共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应当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方便和照顾。
第二十五条 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在城镇的可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社会救济或由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在农村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按当地“五保户”规定保障其生活。
其他生活困难确需救济的残疾人,由当地有关部门、单位给予救济。
农村残疾人承担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县、乡(镇)人民政府应予减免。
流浪外地,以乞讨为生的残疾人,由民政部门予以收容,送回原籍。
第二十六条 各级残疾人组织接受社会捐赠的残疾人福利基金,应专款专用。
第二十七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以下优待:
(一)到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优先购票,优先入场;
(二)盲人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免费邮寄;
(三)搭乘长途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优先购票,优先搭乘;
(四)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免费携带、寄存;
(五)优先挂号就诊,盲人就医免收普通挂号费;
(六)城市公园免收门票。
第二十八条 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好每年的助残日活动,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第三十条 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投诉、检举、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或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法受理查处,不得推诿、拖延。
残联和残疾人所在单位,应支持被侵害的残疾人进行诉讼。
第三十一条 人民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其诉讼费和法律服务收费应酌情减、缓、免。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这一的,由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或者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国家分配的中专以上残疾毕业生的;
(三)无合法理由辞退、开除残疾职工、学生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安置残疾人就业的;
(五)其他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
篇3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工作。
第三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为同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服务,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四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培训、就业服务、文化体育生活、法律服务、志愿者助残、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
第五条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歧视、侮辱、伤害和虐待、遗弃残疾人。
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履行应尽的义务。
第六条残疾人经县级以上医院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残疾标准》进行残疾检查后,由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对残疾检查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残疾鉴定机构申请复查。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残疾鉴定机构,负责残疾检查结论的复查工作。残疾鉴定机构的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七条市、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乡(镇)、街道办事处逐步建立康复站,为残疾人实施康复医疗。
政府鼓励卫生医疗单位低偿或无偿为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
第八条市、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设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
残疾人购置必备的专用辅助器械确有困难的,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应给予适当帮助。
第九条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招收基本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入园、入托,并针对残疾幼儿的特点进行早期智能开发和听力语言训练;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不得拒绝招收基本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等学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不得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考生入学。
政府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十条学校应当为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减免学杂费。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优先获得奖学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在盲校、聋哑学校、弱智学校(班)就学的贫困残疾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
第十一条市、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建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部(所),开展残疾人待业登记、能力评测、职业培训、就业介绍、咨询服务等工作。
第十二条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根据就地就近、方便生活的原则,多渠道安置就业:
(一)政府鼓励社会各界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应当按不低于其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三)政府鼓励、支持残疾人自谋职业。
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前款第(二)项规定比例,应当按实际差额比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其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本地职工年平均工资额计算。达不到当地平均工资额的,按实际发放工资额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三条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残疾人福利企业应给予特殊扶持:
(一)对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优先安排并对某些产品逐步实行专产;
(二)税务部门应按国家规定给予优惠;
(三)对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出口供残疾人组织和个人所需的物资和物品,海关应按国家规定提供方便,并给予减免税优惠。
第十四条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符合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并减免管理费;税务部门在税收方面按国家规定给予优惠。
第十五条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残疾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与健全职工同工同酬。
用人单位不得向残疾职工收取风险抵押金以及各种名目的附加费用。股份制企业不得强迫残疾职工认股。
用人单位应当尽量安排残疾职工在岗。对确需下岗的残疾职工,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十六条市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建立残疾人活动中心,县(市、区)和残疾人比较集中的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广泛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第十七条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新闻单位应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反映残疾人的生活,并在部分电视作品中逐步增加字幕和手语解说;
(二)文化、教育、出版等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盲人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积极兴办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室);
(三)市、县(市、区)图书(文化)馆应当有计划地增加盲人读物的征订和收藏,方便盲人阅读;
(四)文化、体育等部门适时组织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并提供方便和优质服务。
有关部门组织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文化、体育比赛等活动的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解决。参加活动的残疾职工在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单位应当照发其工资并保证其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八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设立残疾人事业福利基金。基金来源:
(一)政府拨款;
(二)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从社会福利彩票本级留成中按一定比例划拨的资金;
(四)各级残疾人组织兴办经济实体筹集的资金;
(五)接受的捐赠;
(六)其他资金。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具体比例,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残疾人事业福利基金由各级残疾人联合会管理使用,专款专用,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对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免除各种社会负担,并依法给予生活保障。对其他残疾人应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减免政策。
第二十条拆迁人在实施房屋拆迁安置时,应当对盲人和重度肢残人在楼层安排上给予照顾。
第二十一条计划、公安部门应对城镇残疾人中农业户口配偶及子女的农转非给予优先解决。
第二十二条残疾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享受下列待遇:
(一)搭乘火车、飞机、公共汽车时,优先购票和搭乘;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免费携带;
(二)盲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
(三)残疾人专用交通工具,可就近免费停放;
(四)盲人读物普通邮件免费寄递;
(五)残疾人就医,优先挂号、就诊,盲人、双下肢残疾人、多重残疾人免交挂号费;
(六)残疾人免费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宫)、美术馆、展览馆、文化馆(室、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公园免收门票;使用收费公厕免费;影剧院、体育场(馆)提供半价优惠。
第二十三条本市新建、改建或扩建市区道路及公共设施,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执行。
第二十四条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个人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下列人员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班)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
(二)在残疾人福利机构中专门从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
(三)经过手语专业培训并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员。
上列从事特殊教育满二十年或虽不满二十年但连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十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退休的教职工,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退休费基数。
第二十六条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本级残疾人联合会做出责令限期缴纳的处理决定。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讼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残疾人联合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篇4
刑讯逼供、超期羁押、搜查犯罪嫌疑人住所不规范、律师按照刑诉法规定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以种种理由拖延等等侵犯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今后在本市检察机关中将被全面禁止。8月29日,市检察院一分院就《全面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工作规则及实施细则》出台召开座谈会。高检、市检的有关领导及10余位刑法学、刑事诉讼法方面的专家参加了座谈,称这一举措是落实《刑法》、《刑事诉讼法》精神的一大创举。市检察院检察长许海峰在会上表示,该工作规则进一步推敲定稿后将向全市检察机关推广。因该规则对本市诉讼参与人有很大的服务性,为此本刊将重点内容编发。
-对犯罪嫌疑人严禁刑讯逼供、诱供、体罚
-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应在48小时内安排
-对举报人严格保密,严禁将举报材料转被举报人
-被告人享有辩护权、申请回避权
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一直是落实《刑法》、《刑事诉讼法》精神的重点。全面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工作规则规定: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获得法律帮助权、辩护权、申请回避权、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权、控告申诉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检察人员在办案中,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必须在法律规定期间内按时告知,并将告知情况记明笔录。对其中文化水平较低、不理解法律术语的,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对于犯罪嫌疑人为外国人、无国籍人、不通晓汉语的人或者聋哑人的,应当聘请通晓其本国、本民族语言或者聋哑手势的人员为其进行翻译。
犯罪嫌疑人提出聘请律师给予法律帮助或者为其辩护的,检察人员应当让其书写委托书,于三日内将委托书转交犯罪嫌疑人亲属或者有关的律师事务所。因地域条件限制无法转交的,可以邮寄。
-对犯罪嫌疑人传唤拘禁不得超过12小时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传唤或拘传时应当向被传唤人或被拘传人出示《传唤通知书》或者《拘传证》,传唤或者拘传后要立即讯问。传唤或者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或者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检察人员依法对犯罪嫌疑人的住所或者其他有关处所进行搜查,必须首先出示搜查证。搜查时不得损坏财物,不得扣押与案件无关的物品。因搜查造成损害的,应予赔偿。搜查完毕,应当填写《搜查记录》,并由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邻居及其他见证人在《搜查记录》上签名。对于扣押的物品,检察人员要填写《扣押物品清单》,注明扣押物品的准确数量、具体名称和特征,一份交犯罪嫌疑人家属留存,一份入卷备查。贵重物品应当封存扣押。
扣押物品应当妥善保管,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坏的,应当赔偿。扣押的物品一经查明与案件无关,应当及时发还。不准使用或者调换扣押物品。
-对犯罪嫌疑人严禁刑讯逼供、变相处罚
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认真听取其陈述。对于犯罪嫌疑人提出的证明自己无罪或者罪轻的理由和根据,应当详细记录,及时查证。不得置之不理、偏听偏信,不得只注重收集有罪证据而忽略收集无罪证据。
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应通知其法定人到场,因地域条件限制无法到场的除外。
严禁刑讯逼供和指供、诱供,严禁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使用违法手段获取的口供,不得作为认定和指控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
讯问记录必须交犯罪嫌疑人阅对,没有阅读能力的,检察人员应当将讯问笔录向其宣读,犯罪嫌疑人提出记录有误的,应当由其本人进行更改或按其意见更改后由其签名确认。
检察人员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犯罪嫌疑人申请回避的,承办案件的检察人员应当立即向主管检察长汇报,并及时答复犯罪嫌疑人,不得隐瞒不报或者擅自驳回。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调取新的物证,检察人员当及时调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检察人员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审查结果,在五日之内明确给予答复。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应当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进行,并将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被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提出取保候审请求的,检察人员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提出是否准许的意见,经主管检察长审批后及时答复请求人。批准取保候审的,检察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法律手续,不得拖延。-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立即撤销强制措施
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在法定期限内无法移送审查起诉或者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及时作出撤销案件、变更强制措施或者不起诉的决定。犯罪嫌疑人在押的,应当立即释放。对于经审查没有犯罪事实而被错误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立即撤销强制措施,予以释放,并向有关部门说明情况。必要时,在适当的场合为当事人恢复名誉。
检察人员在出庭支持公诉时,应当客观、公正,不仅要出示证明被告人有罪和罪重的证据,也要主动出示证明被告人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情节的证据。对于违反诉讼程序,侵犯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情形,要依法提出纠正意见;对于判决因认定事实有误、适用法律不当,导致量刑畸轻、畸重的,应当依法提出抗诉。
检察人员承办上诉案件时,应当注意维护和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一审判决遗漏或者未充分考虑被告人所具有的从轻、减轻情节,量刑不当的,应当依法提出改判的意见。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受侵害可以控告
对于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服刑人员,要严格为其保密,并及时将检举材料转有关部门查证。经查证属实的,要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对检举人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予以减刑、假释的建议。对于经查证不属实的,应当将查证结果及时反馈给检举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服刑人员,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等行为提出控告的,检察人员应当及时查证,不得推诿、搪塞。经查证属实的,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并答复控告人。
-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须在48小时内安排
律师不愿刑事案件,刑诉法中规定的律师该享有的权利得不到保证,是目前十分突出的问题,为此该《工作规则》规定:检察人员接待律师或者其他辩护人,要文明、礼貌,严禁语言生硬、态度蛮横。严禁故意寻找理由,拒绝律师或者其他辩护人的合理要求。
接受委托的律师,提出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要求的,检察人员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的具体时间,办理必要的会见手续。对于贪污、受贿等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可以在五日之内安排会见的具体时间。检察人员不得限制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次数。对于因案件涉及国家秘密不批准律师会见的,要在五日内作出答复,并向律师讲明理由。
接受委托的律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申诉、控告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在查清事实后七日内答复律师。律师犯罪嫌疑人提出取保候审申请的,检察人员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提出是否准许的意见,报主管检察长审批,在五日内作出决定并答复律师。
-辩护律师可以依法查阅、复印诉讼文书
检察人员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并为辩护律师依法查阅、摘抄、复制诉讼文书、鉴定材料提供便利。
对于辩护律师提出的向被害人调查取证的申请,承办案件的检察人员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在七日内作出是否许可的答复。对于辩护律师申请检察机关调取、收集证据的,公诉部门应当及时研究,需要调取的应当在十日内调取;不需要调取或者无法调取的,应当向辩护律师讲明理由。
对于辩护律师依法提取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新证据,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应当及时查证,在法庭审理阶段,应当建议法庭予以核实,不得随意予以否定或者置之不理。
严禁检察人员为律师及其他辩护人依法履行辩护职责设置障碍,严禁对律师及其他辩护人进行人身攻击。违反上述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训诫或者通报批评。
篇5
一、制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专门法律,是我们残疾人生活的保障
1987年国务院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后国务院认为残疾人是数量相当大的一个群体,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其权益。
在《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了这样的条文: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残疾人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以上些条文都是对我们残疾人起保障作用的。在立法层面,保障有两层意思,一是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是促进保障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使残疾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残疾人保障法》给我们残疾人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支持,还有更多的“实惠”。《残疾人保障法》一是重申残疾人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并保护其不受伤害;二是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回想起1990年12月28日,《残疾人保障法》获得高票通过后,我们是何等的激动啊,热烈的掌声伴着我们感动的泪水。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着:祖国啊母亲,我们感谢你!
二、法在我心中,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过去的二十多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贯彻实施,随着残疾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意识的增强,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条件、劳动就业、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状况的有很大改善,但是,社会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残疾人保障法》虽然明确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但在执行中也不尽其然。九八年我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我义务担任任组织委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我们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受到街道组织部的称赞。为了更好的发挥余热,我应聘到社区居委会工作。记得我第一次到街道办事处应聘时,虽然我的笔试和面试成绩名列第三,但最终还是因为我腿有残疾没有被录用。
经过我多次用《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的条文进行申辩后,在我第二次又参加了应聘时,我终于被聘用了。我觉得《残疾人保障法》是大前提,如果没有《残疾人保障法》,我们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残疾人保障法》也在我心中扎下根。
三、法在我心中,共筑中国梦
学法、懂法、用法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提,只有在法治框架内,社会才会有秩序的发展,人民生活才会得到更多的保障。《残疾人保障法》在保障我们权益的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应尽的义务。在《残疾人保障法》中有这样的条例:残疾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国家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残疾人,社会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关爱,我们更应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要以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和社会,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生活。我要以关心社区建设为己任,积极支持社区和居委会的工作,积极参加街道给社区布置的各项征文活动,支持社区开展文娱活动,为社区创作许多群众喜闻乐见原创作品,为社区奉献我的微薄之力,在创作中体会着为社区服务的甘甜,享受着付出的收获和快乐。
定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不仅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能量,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梦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生动力的源泉,实现中国梦要靠我们的努力拼搏去赢取成功。让我们树立信心,在生活中塑造梦中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成就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6
一、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法律依据:
1.《**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第十九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每少安排一名残疾人,每年按上一年度当地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额,在规定时间内,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十一条:“凡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按实际差额比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本地职工平均工资额计算。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属地原则向当地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
其它具体行政行为(共7项)
一、责令限期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法律依据:
1.《**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第二十七条:“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市和各区(市)人民政府委托本级残疾人联合会作出责令限期缴纳的处理决定。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讼,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委托残疾人联合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二十条:“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同级残疾人联合会作出责令限期缴纳的处理决定。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残疾人联合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滞纳金的收缴
法律依据:
《**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十五条:“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数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三、办理残疾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第三条:“残疾人证由中国残联统一制发,套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章。地方残联负责具体发放和管理(以残疾人户口所在地为准)。”
四、残疾人就业管理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七条:“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
2.《**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二十七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把残疾人劳动就业纳入当地劳动就业规划,统筹安排。”
3.《**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残疾人,是指持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自愿劳动就业的公民。”
五、对安置残疾人就业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与奖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二条:“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六、组织和指导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2.《**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就业服务、文化生活建设、法律服务、志愿者助残活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
第十四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点)的建设,保障残疾人用品用具的供应和维修服务。”
七、组织开展残疾人宣传文化体育活动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七条:“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于社会公共文化活动,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
第三十八条:“国家和社会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等形式,反映残疾人的生活,为残疾人服务;
(二)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在部分影视作品中增加字幕、解说;
(三)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四)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的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
第三十九条:“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和其他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劳动。”
篇7
残疾学生 教育权利 劳动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权利保护)中规定: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或者其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依法向法院。由此可见,残疾人作为社会一分子,与其他人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是一致的,维护其权利义务对残疾学生而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维护残疾青少年受教育权利,提高其文化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少年儿童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杂费,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人,否则,当事人或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校招收。”
《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五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招收。”
《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八章第五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一)拒绝招收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当招收的残疾人入学的……”
法规是明确的,可实际操作与法规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根据2009年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少年儿童总数近40万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平均入学率只有达77%。
造成残疾少年儿童不能就学的原因很多,如特教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在城市,随班就读的师资力量薄弱,残疾儿童居住的自然条件恶劣,偏远等等。而贫困,仍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民政部、社会福利司和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资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试点的通知》文件,开展以减免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杂费、教材费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制残疾学生提供生活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部分残疾少年儿童就学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但仍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多开展一些捐资助学的活动。
残疾学生还面临即使考分超过了录取分数线,想圆大学梦也难于上青天的问题。
就在前不久,一名残疾学生还在为就学的问题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他叫丁亚伟,左下肢基本正常,右下肢大腿肌肉萎缩,文科,本已被一所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法学专业录取,但办理报到手续的时候却收到学校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原因是校方认为丁亚伟属双下肢不能运用,不属于录取范围,尽管有关专家已经指出这是一个错误的认定,但该校依然振振有词,不愿收回成命,这样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
残疾考生说:“我们残疾考生最害怕的不是自身的缺陷,而是社会不给我们一个和健全人公平竞争的机会。都说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我们认为,知识太少导致的智力的残缺比身体的残障更让人心痛。我们希望能够与健全人同在一条起跑线上奔跑,为社会减轻负担,为我们的自立自强创造更好更多的条件,可是录取为什么总是这么难?”
残疾只是一个人身体的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健全。残疾人中有很多智力比健全人还好,如果能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就可以成材,回馈社会,如果将他们拒于大学门外,一方面是对其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真的沦为社会的负担。
二、维护劳动权利,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
国家劳动部副部长朱家甄曾说:“劳动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
1.地方政策的倾斜存在不平衡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和社会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工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和其他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这对于残疾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可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盲校毕业的学生为了生存,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开按摩诊所,却有喜有悲,原因在哪里呢?经过调查发现,社会扶持的按摩医疗机构寥寥无几,只有被社会扶持的按摩医疗机构才会有好的效益,不被社会扶持的按摩医疗机构则生存艰难,就更无从谈及效益了。国家在政策扶持上要人人平等,不要有先后之分、薄厚之别,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
2.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缺乏更多的保护政策和有效的监督。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曾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有利于倡导社会文明,促进残疾人和谐地融于社会;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促使各单位均衡地承担社会义务;有利于残疾人参加社会劳动,给他们参与竞争的机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保障社会的稳定。”
我国按比例就业的宗旨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国家就业工作的总原则,适应劳动制度改革的总方向,拓宽残疾人劳动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达到普及、稳定、合理。
我国每年残疾毕业生就业是国家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家虽然已制定法律规定,安排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可有些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也不招收残疾人,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认为,首先,招收残疾人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没有特别适合残疾人的工作。第三,不愿承担照顾残疾人的义务。第四,企业将来破产残疾人会成为企业的包袱,因为没有任何企业愿接收有残疾人的破产企业。种种原因造成法律规定与现实操作间存在巨大差异,使我国残疾人的就业非常困难。相比较而言,国外对安置残疾人的企业则实行更多的保护政策,前苏联法律规定,国家计委、国家供应局、各部及主管部门和各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必须按照计划向被指定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的企业提供原材料和设备,以及为在家工作的残疾人服务的小吨位运输工具。波兰通过制定和实施5年计划,对残疾人生产合作社在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及交通运输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因此,我国也应该对安置残疾人的企业拓宽保护政策,从而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
三、结语
对残疾人的重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残疾学生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弱势小群体,需要国家、社会的关爱和扶助,以此保障残疾学生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残疾人,系指持有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统一制发的《残疾人证》,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自愿劳动就业的本市城镇居民。
第三条 提倡、支持和鼓励残疾人就业。
各部门、各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四条 北京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工作。
市和区、县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业务上受同级劳动、人事部门指导。
第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福利企业除外)、事业单位都应当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按上述比例计算,应当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人数在0.5至0.9人之间的,按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计算;安排1名视力残疾人就业的,按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第六条 各单位必须在每年年底前,向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交报《单位职工情况表》,如实填写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等情况。
第七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按照差额人数向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各单位填写的《单位职工情况表》,确定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名单及其应缴纳的数额,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款通知书》。
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缴纳或者不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对逾期缴纳的部分,按每日5‰计收滞纳金。
第八条 因亏损等原因需缓缴或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须凭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年度财务结算或决算报表,报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审核,并经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批准。
第九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范围:
(一)补贴残疾人待业期间基本生活费用;
(二)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三)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部门、单位;
(四)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或者个体经营;
(五)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
第十条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所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部上缴财政,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其收支情况由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和检查。
保障金的具体收缴、管理和使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市财政局制定。
第十一条 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规定比例的单位,经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核定,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9
一
社区社会保障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一方面是确保国家规定的对保障对象各种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是对保障对象进行社区补充保障,即在实施了国家规定的基本保障外,对基本生存仍有困难的保障对象给予帮助的再次补充保障,带有“托底”的性质。如果我们将国家社区保障和服务体系比拟为大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是主干的话,社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就是基础,是“根”。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保障项目的横向层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二是保障主体的纵向层面,包括政府规定在社区范围内执行的法定基本保障、家庭的亲友保障、社区的补充保障等。总体上看,社区社会保障具有在社区保障对象享受了法定的基本保障和单位系统的补充保障后,家庭又无能力帮助的情况下救助、帮扶的“托底”保障功能。
社区服务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满足社区成员需要为目标,以社区服务机构为主体,发动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的总称。社区服务体系,是指在社区范围内以满足社区成员需要为目标,以社区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主体,以公益和福利性为特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所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网络。
社区保障和社区服务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一般来说,社区保障多是由政府和组织以强制性措施来推进,或以法定形式出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推进的,政策性很强,表现形式多是自上而下贯彻的。相比之下,社区服务则更体现出“扁平”性,是社区居民之间或与志愿人员及社会有关方面间产生的“协议”行为,并非以国家强制力推进的,表现形式多是民间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协商,显示出比较强的“民间性”。
二
就残疾人社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现实的情况和研究资料表明,残疾人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极不完善。突出的表现是:政府管办的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机构发展面临市场的冲击,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民间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发展势态迅猛,但资金存在着严重缺口,没有稳定、合适的发展场地,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各类服务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行业规范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机构之间缺少交流;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机构职能定位模糊,专业性不强,缺乏竞争力;机构服务布局也不尽合理,缺少科学发展的规划。
三
推动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工作全面上水平,以更好地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意识,形成工作合力,是当前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残疾人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而言,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弱中之弱”,“困中之困”,开展社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应遵循的一条重要法则就是:在保障其享有一般弱势群体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即享受普惠待遇的基础之上,政府和社会还应给予特别照顾,实行“普惠加优待”的政策,特别是对重度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优待。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政府和社会在财力上是有条件的。
残疾人生活在社区,是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残疾人社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把握好保障和服务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颇大,因此要找准社区社会保障和服务重点、难点和要点。
1.社区康复是重点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2015年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所在是加大社区康复工作的力度。
2.社区就业是难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残疾人的就业和收入是根本举措。解决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战略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不能仅仅着眼于补助、救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应是解决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战略。要推进残疾人就业,社区就业潜力最大,是增加残疾人就业的有效平台。
3.开拓社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新领域是要点
社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培训。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差,就业竞争力差,就业机会少。因此,要使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就必须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作,使残疾人能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深入探索,逐步建立起以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人才成长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
(二)发展和扶持各类民间残疾人服务组织是新的立足点
国家正在朝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迈进。社会建设日新月异,民间服务组织像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势不可挡。据调查,仅从事孤独症教育的民间组织就达500多家。各类民间残疾人服务组织主要服务在社区。在此大背景下,各级残联应乘势而上,有所创造。要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全社会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民办公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意识。在与民间残疾人服务组织合作方面,一些沿海地区已带了个好头,如对民间组织,不论性质如何,只要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就提供各项资金支持;对托养等机构做到补贴到床、到人,实行“费随人走”,另对困难残疾人进入机构进行补贴,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场地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工作。
(三)按照残疾人的分布与总体需求进行合理的保障和服务布局规划,制定保障和服务标准,对保障和服务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新的着力点
篇10
残疾人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建设上,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目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偏重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忽视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过于关注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构建,如保障体系的重构、保障模式的选择、针对具体保障内容的对策分析等,而对支撑制度的相关理论问题涉猎较少。在这里,我们认为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纳入权利视野,重视残疾人社会保障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残疾人各项权益的现实路径。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权利维度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一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为解除或预防贫困以及某些经济和社会灾害对社会成员造成的威胁,维护人格尊严,通过立法和一系列措施,为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提供保护。从表面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实质上,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对公民社会保障权的确认,是为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去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是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存在。社会保障权是指国家立法强制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出面举办,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家人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等情形下给予物质帮助,旨在保障公民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权的权利主体当然地包括残疾人群体,而且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完全是因为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造成的,因此与健全人相比,他们更需要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但这种帮扶并不是国家出于同情和怜悯给予残疾人的简单施舍,而是国家基于残疾人对基本生存的需要所作的制度性安排,是残疾人作为社会一员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要求的体现。因此,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其构建和运行必须以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权为主线。但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并不是简单的特殊主体的社会保障权,它既有一般意义的社会保障权的共性的方面,又有其作为特殊主体权利的个性的方面。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含义和性质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残疾人社会保障权是残疾人作为权利主体的社会保障权。作为一类特殊而困难的权利主体,残疾人因其在生理、心理或感官等方面的缺陷,无法与其他健全人在同等基础上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其生存和发展状况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残疾人有权利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方面得到国家提供的帮助,相应的,国家也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
残疾人社会保障权作为特殊主体的社会保障权,它与一般意义上社会保障权在权利属性上有共性的一面。首先,它属于基本人权,它所关心的是残疾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蕴涵了深刻的人性关怀,因此,社会保障权的性质首先是基本人权。其次,它属于宪法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社会保障权,如果仅仅停留在道德权利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法定权利层面,那么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就不可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正因为如此,现代国家都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由人权上升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再次,它属于社会权。社会权是基于福利国家和社会国家的理念,为使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合乎人性尊严的生存而予以保障的所有权利的总称。它要求国家积极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保护和帮助弱者。而残疾人社会保障权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帮扶,属于典型的社会权。除此之外,残疾人社会保障权还具有其特殊的属性。即以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其基本权能,并以实现残疾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生存和发展是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人权的根本所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理论上被概括为生存权和发展权。生存权是人按其本质在一个社会和国家中享有的维持自己生命的最起码的权利。[2]生存权在实质上是满足人类最低限度生存需要的权利,是要求国家积极履行保障义务的权利。发展权是一种新型的人权,即所谓发展权是人的个体和人的集体参与、促进并享受其在不同时空限度内得以协调、均衡、持续地发展的一项基本权利。[3]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存在和行使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使残疾人不至于因残疾导致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手段的欠缺而陷入缺衣少食、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权利得以逐步实现,残疾人群体已经开始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的公民群体生活在社会上,他们的需求层次也已出现较大变化,由渴求温饱向多层次的发展需求转变。求发展,像健全人一样到社会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他们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生存需要,即对提高生存质量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对此国家和社会应设法予以保障。因此,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第二层级的目标是满足残疾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而提出的特殊要求,如就业培训、扶贫开发、文化设施建设等。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特点
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权一样,具有平等性、法定性、义务主体的特定性、实现方式的多样性等权利特征,但其具体内涵有其特殊之处。
(一)平等性。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无论公民的身份、性别、等级、民族、语言、财产、出身等,都享有该权利。即只要是该国公民,只要其处于需要社会保障的条件和状态下,就可以要求和获得国家的帮助,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残疾人作为一类特殊人群,虽然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有缺陷,但他们仍然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同样享有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因此,他们获取国家的援助时,不能因其残疾而得到区别对待,这样有违社会公正原则,也不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潮流。社会保障是针对所有需要得到帮助的弱势公民,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一样,平等的享有和行使社会保障权。
(二)法定性。残疾人做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社会保障权在各国宪法和法律中都有明确体现,其实现范围、方式、程度等也都由法律规定。如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也都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予以了规定。如1874年瑞士联邦宪法第34条第4项第1、2款规定:联邦可采取措施设立充分的老年、死亡和残废救济基金。该项基金来源于联邦保险费、职业保险费和个人保险费。《希腊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关心公民的身体健康,并采取特别措施保护青年、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并救济穷人。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第3款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在法律层面上,1601年,英国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颁布了《济贫法》,这一法令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制度回应。188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疾病保险法》,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这其中就包括了残疾人保障的规定。我国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专门规定主要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该章是社会保障专题。因此,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作为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它的享有和行使它不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且是有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依据的。
(三)义务主体的特定性。如前文所述,社会保障权的实现需要国家提供帮助,它属于公民的受益权,因此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义务主体单一的属于国家。从其内涵可以看出,残疾在享有社会保障权时,其处于生活陷入困境或生活质量降低的情形下,它内在地包含着残疾人已经经过自己的行为或努力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困境。因此,其社会保障权的实现是不能仅靠残疾人自己的。单纯从摆脱生活困境并保证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残疾人存在获得他人或社会组织帮助的可能性,但从现实性来看,并不是十分乐观。因为社会的帮扶存在覆盖面窄,帮扶形式的单一以及获得帮扶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让他人或社会组织承载这种功能事实上功效甚微。此外,对照社会保障权的概念可以发现,他人的参与或协助这一途径与社会保障权并不符合。因此,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实现根本上讲要依靠国家权力的帮助。这不仅是国家权力,更是国家义务,即当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出帮助请求时,国家应当以积极作为的方式予以满足。
(四)实现方式的多样性。虽然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但是基于国家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为了充分的实现残疾人的权利要求,国家将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满足残疾人的利益需求。首先国家在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实现中承担主导责任。政府责任体现在政策、财政、法律等多方面。如我国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费、残疾专项补贴,福利性收养机构将残疾人作为主要的收养对象,城市各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等。其次,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引导下拓展社会责任,因为社会对于残疾人具有无可选择的接纳义务与保障责任,它对于残疾人的保障责任应该是在国家之下的有力支撑。企业、事业单位、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中介组织向残疾人提供各种辅的服务,以弥补政府帮扶的不足。如我国正大力提倡以社区为依托的护理、照料等残疾人服务,让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和非政府支持共同起作用。这样,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的资金和服务支持,以弥补因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实施保障所产生的不足,使得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得以真正实现。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基本要素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为残疾人群体,义务主体是国家。因此,在这里我们分别对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进行探讨。
1、权利主体。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权利主体当然是残疾人群体,如前文所述,社会保障权是基本人权,而且被各国宪法所确认。因此,所有公民都应普遍、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权。然而并非所有的公民就因此可以直接主张该权利。相反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用社会保障权,即因为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等因素,暂时或永久性地失去工作能力或工作机会,以至收入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或相当生活水准时,方可向义务主体国家主张该权利。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权的实际主体只是那些社会的弱者,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连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都无法保持的弱势群体。而残疾人就属于这类群体。残疾人由于残疾的影响,特别是外界的障碍而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使得他们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残疾问题并非仅限于残疾预防和康复,更重要的是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残疾人与社会的严重隔离,使残疾人回归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因此,需要国家为残疾人提供特定的帮助和服务,以便使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实现事实上的平等。
2、义务主体。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国家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契约产生于人类自身局限性的克服。为了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人类成立了国家,所以国家的基本义务就是维护人类的权利和利益。现代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复杂性使得权利和自由不再是公民个人的事,完全排除国家干预的权利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权正是充分体现了这种国家参与性,残疾人群体要实现基本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单纯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很大困难,如果不对他们施以援手,将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而对他们予以援助的主体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有法定义务,才有能力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予以持续、稳定、有效的援助,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帮助都没有这种实效性,而且也不具有法定的义务。但国家只是个抽象概念,具体到履行对残疾人实施帮助义务的主体,主要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类国家机关。立法机关的义务主要在于:通过宪法确认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制定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单行法律,如专门的残疾人保障法;在其他部门法中增添有关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条款,如就业法、教育法等。行政机关的义务在于:作为残疾人保障措施的具体实施机关,严格执行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对残疾人提出的援助请求要及时答复,认真、有效的作出处理,对与残疾人社会保障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实施进行监督,对违反残疾人保障法规的行为和个人要依法进行处罚。司法机关的义务在于: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受到单位和他人侵犯,或者相关政府部门不履行保障义务时,残疾人有权通过民事或行政诉讼的途径进行救济,法院有义务受理相关案件。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客体。 即残疾人社会保障权指向的对象,也就是相关国家机关和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提供的,能够满足残疾人某些方面需要的特定利益。由于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内容丰富,形式各异,但按照法学的一般理论,残疾人社会保障权所体现的利益在于国家的物质帮助,这种帮助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货币形式的利益,如对残疾人发放的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费,国家补贴的社会保障基金费用等。二是实物形式的利益。如提供免费的残疾康复用具,对残疾人的住房保障制度。三是国家和有关残疾人保障机构向残疾人提供的特定项目的服务,如医疗康复服务、就业培训服务、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等。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内容。
基于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大致为社会救济权,社会福利权,社会保险权和社会优抚权四个方面,我们结合国内外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保障现状,将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残疾人社会救助权。公民获得政府救济的前提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费用,而且从其他途径也无法获得救济。但残疾人获得社会救助的情况更特殊,残疾人不同于简单的贫困人群,他们可能在经济困难、基本生存受到威胁的同时,还存在身体或心理的残疾,他们获得经济来源的能力比健全贫困人群更差。因此,对于这类既残且贫的群体,以及有残疾人的家庭,他们享有的权利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上的受益权,而且需要国家在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帮扶。如德国联邦救济法规定,政府救济机构的任务是,在没有其他康复机构承担康复义务和残疾人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向残疾人提供参与救济和生活费救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可以申领最低生活保障费,要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济制度,对生活无着的残疾人实施供养和托养,残疾人子女入学享受减免学费待遇等等。
2、残疾人社会保险权。社会保险权是指劳动者由于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因而没有正常的劳动收入来源时,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制度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的项目大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日趋完善。当残疾人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没有正常收入来源时,当然的享有社会保险权。但残疾人的社会保险权的内容相比健全人,更为丰富。除了可以参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传统保险项目,还应当将残疾人的康复、重度残疾人的护理等项目纳入社会保险的支付范围。因为残疾人如果要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必须尽快恢复生理或心理的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要维持基本生存必须要有常年的护理,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绝大部分的残疾人的经济状况堪忧,无法支付大笔的康复治疗或护理费用,这就需要国家的物质帮助,通过将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费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由国家进行补贴,这样才能起到最大限度的帮扶作用。如德国的《护理保险法》第一次把需要护理风险作为社会保险新项目社会护理保险加以确立。它的任务是,对严重护理需要者按照共同承担援助义务的规定,提供需要护理救济。
3、残疾人社会福利权。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政策和设施,使一般社会成员、特定社会成员及特定社会领域的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总称。社会福利包括公共福利、职业福利和特殊福利等形式。公共福利享受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职业福利享受的主体是本单位的职工及其家属。特殊福利则是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和无劳动能力的人专门举办的福利事业,包括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老年人福利等。[4]因此,在这里,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福利权,是残疾人群体享受特殊福利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发展自我的权利。这种特殊福利权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医疗福利权。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和医疗康复两个方面。残疾人因身体存在缺陷,疾病对他们的威胁也就更大,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要比身体健全者更为迫切。残疾人医疗康复则是指通过医疗装配假肢和心理疏导等手段,使残疾人身体某方面的功能获得恢复。这都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如在美国,各州设立健康护理住所,由州政府健康服务部门核发牌照,这些护理住所设有身体治疗、职能治疗、语言、康复娱乐治疗等方面的顾问,同时也备有心理医生、药剂师及医生等专职医务人员。且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5]
二是就业福利权。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是改善其自身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和权利的关键。而由于残疾人生理缺陷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因素的存在,单凭残疾人个人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政府帮助残疾人就业。如提供职业培训、建立残疾人福利企业等。在我国,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强制要求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已成为解决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渠道和根本措施。在德国,联邦劳动局下设了劳动促进机构。通过职业促进措施达到使残疾人不依靠别人帮助能独立劳动的目的。[6]
三是教育福利权。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也是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国家应该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如在我国,由政府出资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设立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美国,1975年制定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规定,必须向所有儿童,无论其残疾程度如何(零拒绝原则),提供一种无需其父母或监护人支付费用的、适合他们特别需要的教育。并为各州提供财政奖励以促使其为学前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7]
4、残疾人特殊扶助权。残疾人不同于健全人,在与其他生理、心理健全的普通公民享受一样的社会救助权、社会保险权等权利的同时,还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其生活提供便利,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称之为残疾人的特殊扶助权。这项权利的内容主要包括:其一,设立专项补助项目解决特定残疾对象的生活、就业、子女入学、配用辅助用具等困难。在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重病、大病、慢性病残疾人提供医疗救助金的政策。在德国,法律规定重度残疾人可以享受除额外年假和免费交通之外的重度残疾人保障待遇。[8]其二,城市各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如优先购票或免费搭乘与寄递等(盲人)。如德国法律规定残疾人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免费的公共交通、减额的车辆使用税、特殊的停车设施,以及电视和广播许可费免除等。其三,无障碍坏境的建设。由国家制定无障碍法规,规定城市道路、建筑物、文化体育场所、住宅社区和公共交通等,均建立无障碍设施;办公设备、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等,均采用无障碍技术,并由政府监督实施。英国的反残疾人歧视法规定,所有提供服务的服务商依照法律务必对出人场地进行调整,撤出或改变阻碍残疾人出人的任何固体障碍,以及妨碍残疾人使用服务设施及建筑结构。[9]
【注释】
[1]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徐建一主编.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问题解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23.
[3]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60.
[4]李乐平.论社会保障权的权项、权限和价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7).
[5]上海市民政系统赴美考察团.美国残疾人社会福利考察[J].上海外事,2000(1).
[6]刘翠霄,玫思娜.德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J].外国法评议,1996(5).
[7]杨柳.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