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范文
时间:2023-03-18 12: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身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人身
保险,发挥保险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广大农民保险保障需求,对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定义、特征、概况等五个方面概括介绍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小额保险的基本情况。
【关键字】农村 小额人身保险
【正文】
一、小额保险的定义
关于小额保险的权威定义有两种:一是根据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小额保险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依照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所涉及成本按比例定期收取一定的小额保费,旨在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规避某些风险的保险;二是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关于小额保险的定义:是依据公认的保险惯例(包括保险核心原则)运营的,由多种不同实体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
综合上述两家国际权威组织给出的关于小额保险的定义,中国保监会在起草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中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小额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产品的总称,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 上述几种定义虽然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但关于小额保险的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 即小额保险是一种在成本、期限、保障范围和供给机制方面适用于中低收入群体的风险分担产品, 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
二、小额人身保险的特征
1.发展宗旨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
发展小额保险的宗旨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规避某些特定风险,特别是危及基本生活的风险,例如重大疾病开支、意外伤残、家庭财产的损失等,因而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
2.承保和赔付具有低成本、低保障特征。
小额保险赔偿和支付的水平较低,仅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为标准。
3.产品供给主体具有多样性。
小额保险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商业保险组织、互助保险组织、自保组织,还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互助组织等。
4.保障对象具有特殊性。
小额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不包括无法负担保费的赤贫阶层。我国保监会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人身保险产品的总称。
5.小额保险针对特定风险
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比,小额保险更关注于发生频率较高且一旦发生会危及低收入者基本生存的风险,所涉及的范围相对于传统保险来说比较狭窄,某些发生频率非常低的风险不在小额保险保障范围之内。在低收入群体所关注的风险中,疾病、死亡、残疾、财产损失等居于前列,而这正是小额保险所关注和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三、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概况
1.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我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6月17日正式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 的通知,表明我国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开始起步, 2008年8月保监会策划和启动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批准中国人寿等四家保障公司在河南,广西、山西等九个省、自治区部分农村开展小额保险试点;2009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增加其覆盖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自治区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已累计承保超过1110万人次,为农民提供保障金额近1700亿元。
2.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产品类型
2008年8月12日,正式推出9款农村小额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全部为保障型险种,其中7 款为人身意外险,2款为定期寿险。产品设计也体现了服务低收人农户的特点:保费低廉,费率比市场现行类似产品低:20%左右;保障适度,保额在1万到5万元之间,保单通俗,农户容易理解。
3.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运作模式
我国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对于居住地集中,或同属某个村组或组织的客户,可采用团体方式承保。如果以个人保险方式承保,保险公司可以只向客户提供简单的保险凭证;
二是借助与低收人人群有日常经济往来的小额金融机构、农产品零售商等,使小额保险产品的销售附加在已经存在的交易上,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一些费用支出;
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保险售后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机构的业务流程有效整合,使合作机构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简化索赔程序,加快赔付进度;
四是在有条件的试点地区,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公益组织机构、个人,或者农民所属团体机构,为农民购买小额保险提供保费资助,迅速扩大小额保险覆盖面。
4.政策支持
目前保监会提供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降低小额人身保险的成本上。通过减免其保险监管费,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放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资格的限制,鼓励业务模式创新,降低保险公司在销售和培训方面的成本;鼓励保险公司把小额保险的销售与农民日生活联系密切的各种服务连接起来,以降低管理成本。此外,对于在试点地区销售的小额保险产品,允许保险公司在准备金评估利率不高于3.5%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状况自行设定预定利率,增加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并且在坚持适度竞争的同时,对参与试点的公司给予适当保护,增强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长期经营、精耕细作的信心。
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现有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还不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保险产品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产品体系险种偏少、保险期限、保险费率和责任范围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不能完全适应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保险产品设计有待创新。如:缺少农民门诊医疗费用报销、养老、教育等保险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医疗、养老、教育等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2.农民的投保积极性有待提高。
维持续保率是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量化指标。农村
小额人身保险的险种多为短期意外险,出现意外事故才能赔付,因此造成赔付率较低。农民讲究回报,如果农民连续几年投保未发生保险事故、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或赔付,会认为买保险的钱打了“水漂”,投保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而且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虽然大部分农民希望得到人身保险的保障,但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收入水平、保险产品价格和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缺乏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购买保险。
3.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实现盈利较为困难。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讲,是否经营一个险种最重要的是该险种能否给公司带来“利益”,而能否盈利是商业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持续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关键。由于保险公司在农村布局的网点相对较少,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等因素,都加大保险公司的服务成本。由于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费用居高不下,部分保险机构对此项新业务持观望态度。
4.农村保险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亟待改善。
销售渠道单一。目前,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销售渠道仍主要是个人销售和银行。缺少完整有效的保险营销渠道体系,制约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长远发展。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保险产品的体制较为僵化,在相关规定不配套的情况下,个人销售仍是小额保险的主渠道。
集中理赔压力大。保险公司在村一级单位缺少分支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小额保险的理赔权一般都在县级分公司,大多数农村营销服务部和保险营销员没有理赔权。如果小额保险规模进一步扩大,将给基层单位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5.国家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政策支持缺乏长效制度保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扶持小额保险发展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承办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对此项业务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办业务的成本较高,却缺少必要的扶持政策,不利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长期发展。此外,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强调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竞争关系,片面认为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协助组织农民参保是额外负担,尚未认识到商业保险的功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忽视其发挥的社
会功能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利于试点工作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6.农村金融机构对保险业务的管理有待加强。
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技术手段落后而且对保险业务的管理不到位。其营业网点保险大都是手工操作,受理客户业务后,给客户出具临时单据,在保险公司签署保单后,再转交客户。保单流转缓慢,最短也需要7天的时间,信息化建设亟需改善。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缺少完善的操作程序、标准化业务流程和内控机制,在人员、资金、单证、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的管理亟待加强,保险业务发展受到限制;部分营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的营业网点办理完保险业务后,没有登记保险台账,不利于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和风险防范。
五、建议
(一)对政府:
1.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军烈属等特定的农村低收入人群,由政府提供一定额度的小额人身保险保费补贴,缓解农民因收入原因而无法购买小额保险的情况,而且有助于扩大小额保险的覆盖面。
此外,对小额保险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提高保险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或减免营业税、对农村地区保险机构营业税实行一定比例的优惠政策,使保险营销成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最后,还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制度。为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长远发展,在放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资格、减免监管费、鼓励技术创新、放开预定利率、鼓励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将其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之中。
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结合。用其服务网络收费和提供相关服务,与政府惠农政策相衔接,使地方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等服务。并且依靠村委会向农民宣传和介绍保险产品。借助政府的力量号召农民参保,在农民广泛认可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符合条件的村民进行统一保险,减少农村小额
人身保险业务和经营成本。
(二)对保险公司
1.不断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让农民“买得起”。
把小额保险与扶贫开发机制相结合,探索与国家扶贫机制相结合的小额保险专属产品,促进小额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农村贫困人群。针对农村实际,完善现有险种(如在人身保险附加意外医疗保险等),减少一些免责条款,适当拓宽保障范围,使低收入农民买得起保险,为深入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了解农民需求、调整小额保险产品,因地制宜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适度、针对性强、适用性高的农村小额保险产品,才是一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在实际工作中探索保险销售模式,让农民“买得到”。
加强销售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销售渠道,借助供销社、互助社等各种组织机构向农民销售小额保险,拓宽营销渠道,降低销售成本。
在保费收缴中引进高科技产品。如:将POS机引入保费收缴、通过政府补贴账户直接划转或通过“激活卡”等技术创新,体现无纸化的绿色环保销售理念,以提高保费收缴的安全系数。
提升农村金融网点的主渠道作用。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的一体化金融的战略合作,推广小额信贷与小额人身保险的捆绑式销售,使小额保险产品能够在农村地区实现大众化。
3.提高保险服务质量,让农民“买得值”。
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公司、农村营销服务部和驻村营销员的基层服务体系。为实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保险公司在县级保险公司设立小额保险管理机构,以村为最小单位,以农村营销服务部、村委会、村卫生所等为依托,将医生、教师、村干部等发展为“驻村营销员”,拉近与农民的距离。
做好售后服务。逐步将交费、保全、理赔等服务权限适当下放到农村营销服务部,在村委会建立临时理赔点。
4.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愿意买”。
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宣传教育,激发农民潜在的保险需求,转换为现实
的购买行为;开展理赔宣传,用真人真事向农民宣传此项惠民保障举措;通过软广告宣传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民心工程,开展公益事业,在农村中小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在农民心中留下慈善、社会责任感强的印象,有利于农村小额保险的推广。
5.农村金融机构加快保险业务电子化建设,并对保险业务加强管理。
加快金融机构保险业务电子化建设可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研究开发适合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系统,实现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的联网,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均享的目的。尽早开办银保通业务,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能够电子化操作。
加强对保险业务管理可以在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中间业务部门,强化对保险业务的日常监督、管理、培训,引导保险业务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对农民
提高自我保险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中去。
【参考文献】
①庹国柱、王德宝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保险》 2009年第11期 8~17页
②庹国柱 王德宝 《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1期 12~17页
③王晓燕 《借鉴印度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调研世界》 2009年05期 36~38页
④吴珍胜 《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其创新》
《农村经济》 2008年09期 84~86页
篇2
一、巴彦淖尔市县域人身保险发展的重要性
实际上,县域保险是促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县域人身保险是县域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受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影响,虽然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完善,居民的保障程度较低,难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县域人身保险的创新发展,可以促使人们的基础保障提升,如保险公司可以与政府相互合作,积极开展医疗保险,提升居民的社会保障,并降低居民自身的财务压力,提高公民的生活积极性,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县域人身保险的发展还有助于政府降低自身的负担,缓解当前存在的医疗压力,实现“病有所医”,实现和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能积极促使当前的县域保险市场发展,县域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数量的70%,并随着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于保险的需求逐渐提升,为保险市场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县域人身保险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基础保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影响巴彦淖尔市县域人身保险发展的因素
(一)区域文化观念
实际上,对当前的县域来说,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人们的观念意识对县域人身保险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部分县域的乡土观念较重,注重亲情、家族等,习惯较多,居民习惯依靠亲情、友情等进行风险分担,人们对于县域人身保险方式认可度较低,而对于部分县域来说,人员流动较大,人们对商业人身保险认可度较高,不同的地区人们的观念存在较大的不同,进而其呈现出的特点不同。
(二)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应影响县域人身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进行商业人身保险投递过程中需要缴纳一定的资金费用,以保证其人身保险的保障。但部分居民受其缴纳的费用影响较大,由于自身的生活水平收入等原因直接影响其缴纳,阻碍县域人身保险发展。例如,以巴彦淖尔市为例,十年前该地区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差,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当前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人身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大,其市场空间不断扩展,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三)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对县域人身保险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繁荣发展,政府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重视力度,不断进行深化完善,如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明确我国健康险、商业养老保险、意外伤害险等多种保险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制度,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如我国提出的“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对保险发展提出要求,积极探索保险产品,实现农村多样化、多层次保险发展,针对特殊的人群提供优质的保障。政府扮演的角色较为重要,直接影响县域人身保险的发展,并影响其落实,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四)保险公司因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方针策略,尤其是对于其经营管理理念来说,因此应加强保险公司因素产生的影响,不断进行深化,促使其经营战略逐渐完善,优化自身的险种,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满足当前的需求。
三、巴彦淖尔市县域人身保险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促使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实际上,县域人身保险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例如,人们生活水平高,生活较为富足,则其日常支配的资金较多,可以将资金转化为对自身的潜在的需求,增大其资金投入力度,促使当前的县域人身保险市场繁荣发展。因此工作人员应明确当前经济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积极促使地区经济发展,例如巴彦淖尔市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刺激地区经济发展,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灵活利用地区的优势进行创新,带动县域经济迅速增长,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受我国地域影响,地域辽阔,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地理等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县域之间的经济存在明显的差异,需要县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创新,实现因地制宜发展,促使县域人身保险发展。在当前的时代下,县域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模式不可能进行统一,因此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区域来说,其发展必然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应合理进行制度完善,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盲目进行发展与模仿,需要以实际经济情况为主,积极研发县域人身保险种类,提升县域人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优势,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实际,积极促使县域居民进行产品购买,增大居民自身的投保意愿,建立完整的营销渠道,优化其客户服务,促使县域人身保险发展。
(二)充分发挥出政府的优势加强引导力度
县域人身保险的发展需要以当前的政府支持为基础,充分发挥出政策的优势,不断进行完善创新,从整体上进行优化,加强政府的引导力度,如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政策为基础进行指导,促使人们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得措施进行深化,适应当前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积极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切实落实中央的政策,不断进行深化,如将新医保与农合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商业险的优势,深入参与基本医疗服务,带动现有的大病保险与基本医疗相融合,并实现商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以及救助信息等实现共享,建立优质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出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优势,实现创新发展,为县域人身保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时展需求。以巴彦淖尔市为例,该地区政府积极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以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切实落实国务院的政策制度,在税收与财政方面进行优化,明确县域居民人身保障的重要性,积极落实当前的医疗服务、保险信息、公共卫生、基本医保以及医疗救助等信息共享,建立优质的系统平台,推动当前的基本医保、商业健康险以及医疗救助的相互融合,整体上进行优化,提升县域居民的保险保障。
(三)灵活利用保险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扩大市场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合理进行深化,优化县域人身保险,促使人们明确县域人身保险的重要性作用,规划发展战略,遵循现有的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县域人身保险市场,适应时展。例如,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完善,积极研发相关的产品,实现多类型发展,以县域自身的特点为基础,不断进行深化,如开发养老、医疗、意外等相关的产品,并合理计算,从整体上针对性开发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提升人们的生活保障。积极建立完善的县域人身保险销售体系,合理进行市场开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营销网络,不断提升销售人员的素养水平,从整体上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市场范围。例如,以巴彦淖尔市为例,该市以居民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设置完善的客户服务方式,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县域人身保险的需求,并对现有的理赔手段进行简化,全面升级服务,调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积极性,提升居民保障水平,实现社会的稳定。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人身保险;消费行为;保险服务
“经济新常态”,是相对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调整之后出现的一个过渡阶段经济运行态势。经济新常态对人身保险市场影响体现在2个方面:①人身保险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愿。当经济运行在“新常态”时,保险业作为风险保障的典型化市场手段,能够主动弥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风险点。②保险服务领域扩宽,面临跨界竞争更加激烈。在经济新常态下,从国家战略上看,“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都蕴含着巨大的保险市场,另外,在养老、健康、政府采购、责任险、农险等领域,保险业也大有作为。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与广大消费者的保险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保险业必须进行大调整,包括产品、渠道、服务方式等根本性调整,通过调整加速转型升级推动大保险、大养老、大健康格局的形成,实现保险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1消费行为问卷调查概况
影响消费者保险消费行为的因素众多,但从消费者本身的影响因素看,主要是收入、人口特征和社会阶层。课题组设计了“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分为5个部分,共52题:①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涵盖了最基本的人口统计信息及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信息等内容;②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风险认识,涵盖了符合一般意义上对被调查者客观风险的度量信息及其自我主观感受,体现了将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相结合的思想。③第三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保险认识,涵盖了被调查者对保险产品的基本看法和具体的保险消费行为和未购买保险的原因等信息。④第四部分为被调查者对保险行业包括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人的基本看法等信息。⑤第五部分为被调查者对政府在保险消费活动中的影响力的看法。
2问卷结构
此次问卷调查对宜昌市城镇居民通过网络方式共发出多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答案188份。将收到的188份答案进行统计,初步描述如下:①已婚者居多,比例达到73%.从文化的角度看,已婚者更多关注家庭健康,其对保险的关注相对较高,也愿意参与此项调查。②女性居多,比例为68%.女性在家庭中消费欲望更强,更多关注子女、丈夫、父母的身体健康问题,更有保险意识,特别是爱护自身身体的意识。③从受教育程度上看,88%以上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本次调查以照片为载体,以微信为主要传播平台,实际上已经排除了年龄较低者和年龄较高者,也正是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构成了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也更加认同保险。④从职业分布看,80%以上为企业职工、政府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个体户比例不到8%.⑤从年龄上看,99%处于18~55岁,且各年龄段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9%、30%、33%、18%、1%.这既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人群,又有利于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保险消费行为差异。⑥家庭收入状况。除了极少数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外,均匀地分布于7万元左右,对个人收入结构的考察发现存在中间大、两端小的特征,笔者认为家庭收入应当具有比个人收入更加有意义的参考条件。
3人身保险消费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3.1消费者对保险的了解状况分析。从消费者对保险知识的了解途径的看,当前宜昌市居民了解保险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保险人员宣传”“自学”两项,达到总调查人次的50%,同时,各种媒体特别是微信、电视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另外,利用2种以上手段来了解保险的人占到了60%,由此可见,本调查样本中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对保险知识了解的愿望。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看,基本赞同“了解保险的渠道太少”的达到总调查人数的33%,同时,有60%以上的人认为保险公司宣传力度不够,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保险知识以及保险信息的了解不足;6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没有保险推销员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购买保险,反映出当前宜昌市场上,消费者购买保险活动对保险人的严重依赖,也反映了当前宜昌市民对保险的自主购买意识、力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2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认同状况分析。从被调查者对保险行业诚信感受指标调查结果来看,有31%的消费者认为保险行业的诚信不可靠,反映出消费者在总体上对保险行业的诚信度仍存质疑。在“保险人是为了赚钱才去推销保险的”指标中,有81%的基本赞同,这说明消费者普遍认为保险营销员展业出于经济利益动机。总体来看,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认同程度仍然很低,意味着即使消费者本愿意购买保险,也可能受阻于对保险行业的不信任而无法实现。该调查也反映出近70%的消费者认为保险行业是可靠的,但又有高达81%的人认为保险推销员是为了赚钱才推销保险的,笔者认为,这不意味着消费者都认为保险推销员是可靠或不可靠的,因为保险销售本身只是一项工作,获得其佣金是其推销保险的最基础目标。只有当推销员有很高的收入时,才会真正将推销保险作为一项事业去工作。值得注意的是,66%的消费者认为保险合同存在霸王条款,这是保险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对于宜昌市而言,需加大保险正面宣传力度,进行诚信展业,站在客户角度为其寻找索赔的理由。3.3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消费者在涉及人身保险购买时的感受和想法,本文设计了相关问卷指标。其中,在“你购买保险的目的”指标中,消费者选择“防范疾病风险”的占样本人数的51%,选择“投资和保障”的占样本人数的33%,这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者两种重要的倾向:①在保障保险的需求中强调疾病风险防范;②投资型保险需求也占据重要位置。另外,对防范生命风险和子女教育储金的需求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购买保险时主要考虑的要素有哪些”的指标中,消费者仅考虑一个因素的占总样本人数的33%,考虑因素达到四个因素以上的也有15%,大部分消费者都是组合地考虑多种因素来决定是否购买保险产品。而在具体的考虑因素中,又主要集中在“保险责任条款”“保险产品价格”“收入充足性”等几个方面,“保险公司声誉”“保险产品预期收益”也是相对重要的考虑因素。考虑因素的分散说明消费者已日渐成熟,同时,也表现出需求的多样性特征。在“未购买保险的理由”指标中,消费者将“收入不够”“产品不符合”以及“保险公司理赔的不信任”作为三大主要理由,选择均达到三成以上。这说明收入、保险产品以及保险行业诚信服务等都已成为阻碍消费者未购买保险的重要原因。为了了解消费者何时做出确切的购买行动的规律,本文设计了“促使您购买第一份保单的原因”指标,消费者有45%选择是“自己意识到风险”而行动,有30%选择是自己所信任的人推销,还有20%选择生孩子成为促成购买行动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消费者要进行保险购买决策,从内心感受到风险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保险购买渠道还主要集中在个人人和银邮渠道两个方面,银邮渠道在险种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所以,合适的、值得信任的人也往往成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定的重要刺激因素。此外,“生小孩儿”“观察到他人灾害损失”“爱人的要求”原因选择比例虽然不高,但也正在逐渐成为促使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直接动因。在“结婚以及生育小孩对消费者风险感知的情况”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结婚后所承担的责任风险更大的占调查人数的95%,认为生育小孩后所承担的责任风险更大的占调查人数的98%.据此可以推测,结婚和生育后代己经十分明显地让消费者感觉到了相应的家庭风险。
4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让居民正确认识、理解、消费保险,不仅关乎到居民资产保值增值、风险抵御,也关系到保险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宜昌市的调查以及当前市场的发展速度,保险公司应加强保险宣传,培养居民保险消费意识;克服人身保险产品特性的缺陷,努力实现消费者预期;不断完善人队伍建设,提供消费便利。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发展综合金融。
参考文献:
[1]方姿,张绪俊,植敏斯,等.武汉市80后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特征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9).
[2]王垒.互联网人身保险购买意愿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6.
篇4
关键词:保险代位求偿权 人身保险 保险法
2009年2月28日修正颁布的《保险法》在第二章下人身保险合同一节第46条明确规定:“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这一规定沿袭了2002年《保险法》第68条的规定。在立法上再次明确了人身保险中保险人一律不享有保险代位求偿权。然而理论界对于人身保险保险人是否享有代位求偿权却争论颇多。在2009年新保险法颁布之前就有诸多学者对原保险法第68条的规定提出质疑,纷纷撰文就原68条的规定是否妥当、未来立法时该如何改进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然而,学界的呼声并未体现在此次保险法的修改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保险法“人身保险无保险代位规范适用”的立场是不可置疑的。在笔者看来,我国保险法不区分人身保险的具体类型而一律排斥保险代位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的适用是欠妥当的。
一、“人身保险无保险代位规范适用”立论基础之质疑
“人身保险无保险代位规范适用”之判断,其立论的观念基础是“人身无价”观。其经典性论断大致如下:“人身保险之保险标的是无价的,尚无以经济上利益评估其价值,自无赔偿超逾损害之双重获利情形。此观诸人身保险之保险给付,多采定额给付理赔,而不计被保险人实际经济损害若干自明。因此,若容许保险人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之损害赔偿请求权,则将人身价值局限于某一价格,自属轻蔑人类之生命、身体。”豍正是在这种“人身无价”的观点下,人身保险既不适用补偿原则也不存在被保险人获得双重利益的问题,因此得出“人身保险无保险代位规范适用”的结论似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此种推理看似十分圆满与周延,但是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其忽视了人身保险中既有定额保险者又有损害保险者。而这个错误的根源则在于我国理论上和立法上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严格的二元划分制度。在这种二元划分制度下,财产保险适用损害填补原则,而人身保险不加区分的一律不适用该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以是否为“人身保险”作为能否适用代位求偿制度的唯一标准和理由。然而,如日本学者所言:“按现代保险法理,损害填补原则及其派生制度适用范围,以基于保险利益之存在基础是否为经济上之利益,亦即得否以金钱估计之利益为标准予以衡量,可由金钱计算其价值者,需受损害填补原则的规范,非客观的金钱价值可计算者,则完全不受损害填补原则之限制。而在人身保险中,如限额性医疗费用保险、限额型失能给付保险,其损害实际为金钱上可以计算之具体损害,在性质上应属损失填补保险,故应也有损失填补原则之适用。因此,就此一观点而言,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之二分模式并无法妥善地厘清损失填补的关系,故实有不足之处。”豎
我国的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不符合目前的国际发展潮流(如美国是按照寿险和非寿险进行划分的),而且就国内的实践来看,严格区分也是不可能的,两大险种的渗透与融合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固守此种做法,必会造成与现实的冲撞,且也会影响我国保险业的顺利发展。
二、人身保险适用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基础分析
依“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之二元论作为保险合用的分类标准及其体系架构,进而对保险代位规范范围作体系定位之做法,由于未顾及到人身保险的二元性差异,忽略了在人身保险中也有如财产保险一样属填补经济损失性质的险种,因此,不能有效厘清保险代位规范范围与保险合同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学说上的争议与实务上的困扰。反观国外,保险合同之分类于学说发展上,以损害填补原则及其衍生之保险代位、复保险、超额保险之制度规范范围为依归,实际上早已脱离了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之分类架构模式,而改由保险合同的给付基础加以分类为损害补偿保险与定额给付保险二分模式及其架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须首先对保险合同之分类的立场加以调整或修正为“损害保险”及“定额保险”。人身保险有无保险代位规范之适用,应以防止被保险人从其损害中获利的原则为出发点,区分损害保险与定额保险而异其适用。
依保险合同法理,如果保险合同系属损害补偿保险,则当然适用利得禁止原则。但如果是定额保险,因其给付基础并非为填补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经济上所蒙受的损害,而是以约定方式在事故发生时给付保险金,所以无从判断被保险人是否获致大于
实际损害的利得,也就无保险代位求偿权适用的余地。但是,如泛指人身保险时,能否适用保险代位求偿权则应有所审慎,尤其于人身保险中的给付系建立于损害填补的基础上,如伤害保险中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或如死亡时填补被保险人之实际丧葬费用之支付等,由于这些损害均可在经济价值上加以估计,所以有利得禁止原则之适用。
三、保险人代位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的具体适用
基于上述分析,故有必要对人身保险下的各具体类型的给付基础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有无保险人代位求偿权之适用。具体而言,人身保险又可以分为人寿保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分述如下:
(一)人寿保险保险金给付模式及其代位权之适用
依照我国学者的说法,人寿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以其生存或者死亡为保险事故而成立的保险。由此可见,人寿保险中,有生存保险、死亡保险和生死两合保险。
在生存保险中,由于其以被保险人的生存为保险金支付前提。若被保险人在合同约定期限届至后依然生存,则保险人应当向其支付保险金。此时,保险金给付对象是被保险人。若被保险人在约定的期限届至后死亡,则不属于保险责任,保险人无需承担保险责任,自无请求的主体。由于生存保险中不存在第三人之侵权行为,所以代位权自无存在的空间。
在死亡保险中,若被保险人死亡,则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此时,保险金的给付对象应该为受益人。若被保险人因为第三人之行为死亡,则被保险人之利害关系人(包括其人、抚养人、赡养人等)均可以向第三人提出赔偿请求。此时,被保险人之利害关系人既可能包括受益人,也可能不包括。在不包括的情形下,保险人自无代位权。若包括受益人,由于生命之无价,受益人亦不构成不当得利,保险人亦不能行使代位权。
在生死两合保险中,若被保险人在期限届至后生存,则保险人应当向其支付保险金,保险金给付对象为被保险人;若被保险人死亡,则保险金给付对象为被保险人之利害关系人,所以生死两全保险中不存在保险人代位权。
(二)健康险保险金给付模式及其代位权之适用
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通常情形下,健康险中被保险人残废死亡原因是非由外来因素所致;但在某些情形下,被保险人之疾病由可能为外部因素所致,如因环境污染导致被保险人疾病。 疾病所致损害可能产生三种结果。一是被保险人死亡;二是被保险人残废人;三是被保险人治愈且无残疾。对于非由外界原因所致疾病,无论何种结果,由于无侵权人存在,被保险人、受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可能一方面获得保险金,另一方面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故而并不产生过分补偿和不当得利,保险人也不应享有代位权。
对于因外界原因所致疾病,情况将有不同。若被保险人死亡,则保险人应将保险金支付给其受益人。此外,利害关系人还可以向侵权人依侵权法请求第三人赔偿。此种情形与死亡保险中之被保险人死亡一致,不再赘述。若被保险人残废,保险金给付对象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获得保险金后,若其继续向第三人请求赔偿。由于人们身体法益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所以即使获得超额补偿,被保险人也不构成不当得利。此时,保险人不应当享有代位权。若被保险人痊愈,则保险人应当停止向其支付医疗费。同时,若其继续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则不免发生过分补偿。若其放弃权利,则第三人将免于责任。无论请求还是放弃,均不妥当,所以此时保险人应当享有代位权。
(三)意外伤害险保险金给付对象及代位权之适用
意外伤害险是保险人在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伤害及其所致残废或者死亡时,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
1.意外伤害险致人死亡。被保险人死亡,则保险人应当依照保险合同之约定向保险合同受益人支付保险金。若意外伤害系因第三人行为所致,则被保险人之利害关系人尚可以依照侵权法之规定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基于被保险人之生命、身体无法以金钱衡量,所以不产生不当得利之情形。
2.意外伤害未致人死亡。在意外伤害未致人死亡时,保险人应对依照保险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由于意外伤害将给人造成痛苦,通常情形下也不产生代位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意外伤害险中,有医疗费用保险。该保险之目的在于补偿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所产生的医疗费,其具有十分浓厚的补偿色彩。若被保险人在获得保险补偿之后,依然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则必然产生不当得利。所以保险人应当享有代位权。
综上所述,人寿保险中保险人无论何种情形均无代位权;在健康保险中,因外部原因所致疾病且被保险人痊愈时,保险人应享有代位权;在意外伤害保险中的医疗费用保险,保险人应该享有代位权。
我国现行《保险法》相关规定,因立法者持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之二元论,过度强调人身无价,加以法条结构之形式逻辑
推论,认为保险代位规范不适用于人身保险。上述立法论及解释论,忽略了伤害保险中之医疗费用给付性质上属于损失保险,亦应有保险代位规范适用之余地。因此,所谓“人身保险不适用保险代位规范”之论断,在逻辑上并不精确,有待修正。
总而言之,人身保险有无保险代位规范之适用,应以利得禁止原则为出发点,区分损害保险与定额保险而异其适用。
注释:
①②自樊启荣.“人身保险无保险代位规范适用”质疑——我国《保险法》第68条规定之妥当性评析.法学.2008(1).
参考文献:
[1]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约翰·f·道宾著.梁鹏译.美国保险法(第4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杨华柏主编.保险业法制年度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齐瑞宗,肖志立编著.美国保险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胡鸿高,李磊.保险代位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适用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9(1).
[6]刘恩媛.论保险代位权的适用范围与法理基础.学术交流.2007(7).
[7]肖和保.人身保险代位权探析——兼评我国《保险法》第68条.湖湘论坛.2007(2).
篇5
酝酿、筹备5年之久的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项目近日正式启动,将于2005年3月首次开考。根据中国保监会下发的《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人身保险销售人员分为初级销售人员和中高级销售人员。初级销售人员是指通过原有的保险人资格考试的人员,他们可继续销售传统寿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而销售新型寿险、养老保险和专业健康保险者必须通过相关考试,获得中高级销售人员资格。虽然,该考试是保险人资格考试、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保险公估人资格考试、中国保险精算师考试等保险行业考试中最晚露脸的,但由于是进入人身保险业必过的门槛,相信随着人身保险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证书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考试简介
主考机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适用对象:从事或打算从事新型寿险、养老保险和专业健康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士。
考试等级:该考试涵盖了人身保险行业中管理、销售及各个专业技术岗位,每一个专业类别都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等级。
篇6
我国(保险法》第21条第3款将受益人界定为:“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美国保险法将受益人界定为“在被保险人死亡时,由保险单拥有人指定的接受保险金给付的人。”①和我国《保险法》第21条相比,这一概念有更多的优点。第一,明确指出受益人领受保险金的时间-被保险人死亡时,无论是在意外伤害保险中还是在健康、人寿保险中,只有被保险人死亡,才发生保险金向第三人给付的问题,也只有此时,受益人才有权领受。第二,明确指出受益人请求保险金的条件。我国《保险法》第21条的概念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受益人对保险金的请求权至始存在。事实不是这样的,只有满足被保险人死亡、受益人指定合法等条件,受益人才拥有保险金的请求权。第三,美国法中引人保单持有人的概念,而我国保险法只有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指定。这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有关。但应当看到,人身保险的保单具有现金价值且期限较长,其间会出现保单转让、质押等情况。虽然我国保险法未有相关规定,但依保险行业的发展规律,终有一天会发生保单的转让或质押等情形。这种情况下引人保单拥有人的概念是必要的。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将受益人定义为“被保险人死亡时,由保险单拥有人指定的接受保险金给付的人”是合理的。
对于受益人的分类,中外诸多法学家都有自己的见解,站在我国保险立法的角度,有学者将受益人分为指定受益人和法定受益人。②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对受益人做出如下分类:
依保单拥有人是否保留变更受益人的权利之标准,将受益人分为可变更受益人和不可变更受益人。可变更受益人是指保单中保留了变更受益人的权利,保单拥有人可依自己的意愿变更受益时所指定的受益人。不可变更受益人指保单中未保留变更受益人权利,保单拥有不可以任意变更受益人时所指定的受益人。这种分类方法的好处很多,首先,人身保险合同的长期性决定了保单拥有人和受益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变化,如夫妻关系的变化。而可变更受益人的指定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然后,受益人与保单拥有人关系密切性决定了他可能代替保单拥有人付保费或履行其他合同义务。因而不可变更受益人即体现了此时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而且两类不同受益人所拥有的对保险金的权利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在指定变更受益人时的要求亦不同。下文将作细致分析。
二、受益人的指定
受益人的指定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谁拥有指定受益人的权利。第二,如何指定受益人。我国《保险法》对第二个问题未涉及。第一个问题的具体规定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予以分别阐述。
(一)谁拥有指定受益人的权利
结合我国《保险法》第21条第3款和第60条第2款之规定可以看出: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均有权指定受益人,但投保人指定受益人需经被保险人同意。可见,依我国保险法之规定,受益人的指定,或者由被保险人实施或者经被保险人授权。投保人无独立指定受益人的权利。而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规定:受益人的指定由投保人决定。③比较而言,我国的做法更加合理。
首先,从人身保险合同订立的目的看,无论是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都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命或身体为标的设立的,受益人有保险金请求权的场合需以被保险人的死亡为条件,而只有被保险人才最关注自己的生命,所以由被保险人来决定谁是受益人最为合理。同时,受益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血缘、婚姻、友情等为基础的情感和经济上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受益人在获得利益时也会遭受严重的伤害,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因而,由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既体现了被保险人对自己生命利益的处分,也符合人身保险合同为第三人利益而设的目的。
其次,从防范道德危险的角度看,大多国家的立法对受益人的范围不作限制。但涉及到被保险人生命的重大问题,道德危险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被保险人自主决定受益人的场合,他会充分考虑有无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可能性。如果由投保人指定受益人,就容易出现投保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所指定的受益人对被保险人的生命关注甚寡的局面。同时,投保人又是人身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所以赋予其受限制的指定受益人的权利也是合理的。
(二)如何指定受益人
我国《保险法》中,未规定指定受益人的方法,而对投保人、受益人、保险人来说,明晰、确定的受益人指定是非常重要的。对投保人重要的是因为他买保险的目的就是为了特定人的利益。明晰、确定的受益人指定可以使投保人实现自己的意图。保险人则可以直接确定谁是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即可免责。受益人和保险人都免去了费时费力的官司纠缠,不适当的受益人指定则会导致许多麻烦,付出许多代价。因而法律规定指定受益人的方法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不同类型受益人的性质有所不同,故指定的方法也各异,现分别探究如下:
1.对夫对妻的指定。该类受益人对象单一,易确定,通常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姓名加夫(或妻),一种是只用夫(或妻),两种方法均有产生纠纷的可能性。第一种方法易出现虽姓名相符,但夫妻关系已不存在的情况。对于此种情况,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的做法都忽略夫(或妻)的指定,以姓名为准。④即法律推定虽夫妻关系不存在,但被保险人仍保有对前夫(或委)的受益人指定。如果被保险人死亡时已与指定的夫(或妻)离异再婚。就会出现前夫(或妻)与现在的夫(或妻)谁为受益人的争议。美国保险法分不同情况处理,如果离婚协议中已规定了对保险金的处理则依协议。如果未规定则归被保险死亡时的夫或妻所有。综合两种方法,以姓名加夫或妻的指定方法更为全面,且更确定,值得我国立法时借鉴。
2、对子女的指定。子女可以指定姓名,也可以指定类别,这两种方法均有优缺点,以姓名指定子女,受益人易分辨,但除非投保人记得,否则受益人指定后出生的孩子将被排除在受益人范围之外。依类别指定的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缺点。类别指定是将若干人作为特定群体指定,而不单独列出。⑤
3、对其他受益人的指定。除以上对夫或妻、子女的指定外,被保险人还可能指定其他人为受益人。如指定某公益团体、某好友为受益人等。以明晰、确定为目的的指定应满足以下原则:第一,确实反映受益人的现行环境。第二,确实反映被保险人的真实意愿,在此基础上采取细节描绘等方式将受益人确定出来。
三、受益人的变更
人身保险合同具有长期性的特征,指定的受益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被保险人的主观愿望都有可能发生变更。因而赋予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权利的同时,赋予其变更受益人的权利才可能真正体现被保险人的意愿。根据前文对受益人所作的分类,受益人的变更是以保单保留了变更受益人的权利为前提的,但保单来保留变更受益权利是否也可以对受益人做出变更呢?
从原则上讲,既然保单中未保留变更受益人的权利,所指定的受益人是不可以变更的,因为此时该受益人对保险金的权利已经成为既得权。⑥被保险人已无权再对该权利进行处分了。但有以下两种例外的情况:
1、受益人同意变更。既然对保单保险金的请求权是受益人的权利,他就可以任意处分,包括同意变更受益人。此时被保险人的变更行为可以分解为几个过程。首先指定受益人后将受益权委托给被保险人处分,然后才是被保险人的变更行为。
2、法定事由变更。虽然保单中未保留变更受益人的权利,但如果出现法律规定的事由,也可以变更受益人。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离婚,婚姻关系消灭后,指定原受益人赖以存在基础就消失了,此时应当允许变更受益人。
在受益人的变更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谁拥有变更受益人的权利。第二,变更受益人的方法。第一个问题和前文所述一致,主要研究一下第二个问题。根据我国《保险法》第62条之规定,变更受益人时应书面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收到受益人的书面通知后,应当在保单上批注。可见在我国,受益人的变更采取的是变更人通知加保险人批注保单的形式。依此方法,有一个问题需探讨:
有效的受益人的变更是否必须严格遵守该法定方法?如果必须严格遵守,那么变更行为须同时满足书面通知,保险人批注两个条件始能生效。如果不需严格遵守,那么变更人书面通知后变更即可生效,即使保险人忘记或迟延批注也不影响变更行为的效力。笔者认为能够做到后者已足够。因为变更受益人是被保险人的权利,并非和保险人协商的合同内容,因而无需双方达成一致,保险人的批注行为也不产生同意变更的效果,他没有权利去审查和否定被保险人所作的变更。批注既非保险人的职务行为,也非为保险人的利益而设的行为,只是对被保险人履行了通知义务的一种证明。因而只要被保险人能够证明被保险人已将变更受益人的行为书面通知了保险人,该变更就应当生效,而不应受保险人批注的影响。
以上是我国有关受益人变更方法的分析。从我国现阶段保险业发展状况看,采取这种较为保守和稳妥的方式还是必要的。但是在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该种书面通知加保单批注的变更方法已经受到了冲击。比如在美国,有些保险公司规定变更受益人无需提交保险单,仅凭书面通知就可以了,保险人采取归档的方式予以确认⑦这种方法对提高保险业的工作效率是大有好处的,值得我国借鉴。
四、受益人对受益权的丧失和放弃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64条之规定,所指定的受益人有下列故意行为丧失受益权: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杀害被保险人未遂;造成被保险人伤残或残疾。
我认为该规定对被保险人的保护是不全面的,因之只保留在被保险人故意的前提下,有时过失行为也可能造成对被保险人的伤害,这就需要作出具体分析:
1、受益人对被保险人的伤害行为构成犯罪的,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应丧失受益权。有些学者认为受益人出于过失行为造成对被保险人的伤害不应丧失受益权。⑧这种看法不足取,被保险人之所以指定其为受益人,首先因为他与自己有一种或亲或友的联系,自然对其信任,这是前提。在被指定成为受益人后,他虽不负有某种法定义务,但至少应当对被保险人更加关爱,所以无论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只要其对被保险人的伤害触犯了刑法,他的受益权应当丧失。
2、受益人对被保险人的伤害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应当区别情况对待。如果是故意行为,除受益人为正当防卫或受益人无行为能力的外,均应丧失受益权。过失行为造成被保险人轻伤的则不应丧失受益权。因为人身保险合同期限很长,其间难免发生受益人非因主观故意而造成的对被保险人的伤害,这不应当影响其受益权。
放弃受益权是指指定受益人在被保险人死亡后做出放弃保险金请求权的意思表示。对于放弃受益权的个体规定,我国《保险法》并未涉及。笔者认为放弃受益权的意思表示应向保险人做出。因为被保险人死亡后,在保险人与受益人之间产生了保险金给付请求权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只有放弃的表示向保险人做出才具有法律效力,向其他人做出均属无效。
注目:
①④⑤⑦LawandlifeInsurancecontractjanlceE.CreiderMuriel.-L.CrawfordWilliamT.Beadles1984P265、P127、P273、P283页
②⑨李宝明:《论受益人的若干法律问题》,/2—3—4.ntm
③《台湾地区保险法》第110条
④郑玉波:《保险法论),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357页。
篇7
原告李思佳,女,1994年1月12日出生。
被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宜昌西陵区支公司(以下简称人寿保险西陵支公司)。
2003 年5月7日,原告李思佳的母亲所在单位宜昌市职业教育中心在被告处为原告购买“学生、幼儿平安保险”一份(该保险保险期间为1年,附加有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并按规定交纳了保险费。2004年1月7日,原告乘坐李某驾驶的摩托车在本市城区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原告受伤,经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用去医疗费1313.90元。因原告在另一家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购买的四季长乐终生分红人身保险亦附加有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因此,事故发生后,原告持医疗费发票原件等相关资料到该公司要求理赔,该公司依保险合同为原告赔付医疗保险金1263.90元(实际支付的医疗费1313.90元-免赔额50 元)。之后,原告持医疗费发票复印件等相关资料到被告处索赔,被告不予理赔。
同时,被告庭审时提供的《国寿学生、幼儿平安保险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条款》第三条第一项载明:被保险人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或者本公司认可的医疗机构诊疗所支出的、符合当地社会医疗保险主管部门规定可报销的医疗费用,本公司扣除人民币50元的免赔额后,在保险金额范围内,按80%的范围内给付医疗保险金。
[审理]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为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是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所称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原告在被告处投保的“学生、幼儿平安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疾病或遭受意外伤害造成死亡或身体残疾,由保险人按约定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其附加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亦是以被保险人身体因遭受意外伤害需要治疗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其性质应属人身保险。因此,被告应按照保险法中关于人身保险合同的赔付原则支付原告保险金。被告关于该附加保险是一种财产性质的保险,应适用损失补偿原则理赔的答辩观点无法律依据,不予采纳。关于原告请求的医疗保险金的给付标准问题。因原、被告双方对保险合同关系的成立和生效无异议,现原告已依被告的要求交纳了保险费,尽管被告未向原告出具保险合同条款,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被告应比照公司承办此项保险业务对外公布的合同条款中载明的标准支付原告医疗保险金。原告以投保时被告未履行向其出具书面保险合同或说明合同内容的法定义务为由,要求被告对其发生的医疗费全额赔付的请求,没有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关于原告向被告索赔,是否必须提供医疗费单据等资料原件的问题。根据保险法和被告庭审时提供的保险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申请理赔,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其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其他证明和资料。但并未要求必须提供上述资料原件。因此,被告要求原告必须提供医疗费收据等资料原件方可理赔的辩称观点,缺乏法律依据,不予采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条、第十四条、第二十三条、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判决1被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宜昌西陵区支公司给付原告李思佳医疗保险金1011.12元[(1313.90元-50)×80%].2、诉讼费100元,由被告人寿保险西陵支公司负担。
一审宣判后,人寿保险西陵支公司不服,上诉至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法院认定事实同一审。二审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为李思佳购买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意外伤害保险划分在人身保险之中,属人身保险业务的范畴。本案李思佳要求保险公司理赔其意外伤害住院的医疗费,人寿保险西陵支公司以李思佳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属财产保险为由拒绝无法律依据。由于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生命或身体,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因此人身保险合同的给付性决定了保险人不应限制投保人的投保金额,也决定人身保险可以重复投保,保险人应按不同的保险合同分别给付保险金,不适用损失填补原则。上诉人以被上诉人未提供医疗费票据原件而不予理赔之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因上诉人对李思佳发生保险事故的事实并不否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系一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当事人双方争议的焦点有两个:第一,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是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2、被保险人向保险人(即保险公司)索赔,是否必须提供医疗费单据等资料原件?
1、保险法中所称的保险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根据保险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它与财产保险合同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被保险人只能是自然人,保险标的是人的生命或身体;第二,由于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不能用生命来衡量,因此,保险金额的确定,不以保险标的价值为依据;第三、人身保险合同是给付性合同。由于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是以被保险人身体遭受意外伤害需要治疗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故意外伤害保险附加医疗保险的性质应属人身保险的性质。同时,人身保险合同的给付性决定了保险人不应限制投保人的投保金额,也决定了人身保险可以重复投保。因此,保险人应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按不同的保险合同分别给付保险金,不应适用损失补偿原则。目前,对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中的附加医疗保险是否应按照财产保险的“补偿原则”进行理赔,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但在保险理赔实践中,将人身保险中的附加医疗保险按照财产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进行理赔,几乎是所有保险公司的操作惯例,显然不符合现行保险法关于人身保险合同的理赔规定。如果这样,虽然投保人充分履行了缴纳保险费的义务,但被保险人却不能享受应该享受的权利(即出险后获得保险金的权利),就不能体现保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对投保人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篇8
【关键词】人身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我国人身保险需求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我国人身保险需求的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从经济学上讲,人身保险需求主要是针对消费者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即保险的有效需求。这部分需求是人身保险商品使用价值量指标,可以用人身保费收入来表示。用保费收入作为衡量标准,截止到08年底,我国的人身保费总额收入已经达到7337.7亿元,增长十分迅速。从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总体上看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GDP的比值)和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额)也得到了提高,前者从1980年的0.1%上升到3.26%。后者则从0.47元上升到735元。相比于国际标准来看:美国是8.97%,日本为11.07%,印度是2.86%,而保险深度在8%左右的是发达国家,6%左右的是中等发达国家,4%的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统计年鉴》(1988-2008年)
从1978年恢复我国的保险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人身保险需求抑制被释放,得到大幅度增长,1992年中国保险市场开始对外开放,美国友邦保险子公司在上海设立,国外保险公司首次进入中国市场,而在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更加面临新的挑战跟竞争,各保险公司在竞争中优化管理努力创新险种,提升服务质量,使得我国保险业更加成熟与有效。
所以不管是从保险深度跟保险密度的数据上来看还是从保险业的发展市场来看,中国的保险需求都潜藏量巨大。
(二)影响人身保险需求的因素
1、文化制度因素
我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部分国民都有,相信神权。大部分民众对保险感到陌生,对于风险的防范或者控制,有时候宁可相信神灵也不会想到去投保来转嫁风险。受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多数人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都属于被动防御型,而不是主动控制型。这只是对风险控制采取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将其转嫁控制――购买保险――投资小额资金防范可能发生的较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之前,政府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受益于国家强制养老和医疗保险,形成了个人风险意识较为淡薄观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的员工政府强制保障水平相对下降,养老和医疗的费用逐渐大部分或全部由员工个人承担,这使得城镇人口的生活风险加大,从而对商业人身保险的需求大大增加。
2、人口因素
人口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比较直接。从人口总量上说,人口数量越大,对人身保险的潜在需求就越大。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庞大,对健康保险、意外伤害险这种适合每个人的保险险种,有着巨大的需求。从人口结构上看,人口的就业结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空间结构等对人身保险需求有明显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将影响人们对寿险的偏好,从而对寿险市场需求产生影响。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均寿命在不断的延长,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65岁及其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8年的6.64%,短短20年间,上升到2008年的23.68%,差不多平均每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这就意味着我国寿险的潜在需求量巨大,寿险需求只会有增无减。另外,独生子女是各个家庭关注的中心,少儿的健康医疗险也将在人身保险中扮演重要角色。
3、保险替代因素
保险也是一种商品,那么就会存在它的替代品,如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跟社会的辅助项目、财政转移性支出等等。我国目前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本文研究的商业人身保险的替代因素之一,从1985年开始各地(有个别地区是1984年)纷纷重建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试点,到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覆盖面扩大,包括了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我国建立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直到2001年开始建立的“统账分离”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来源由三部分:国家、企业、个人组成,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在规模跟覆盖面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从1998年开始,政府基本上做到了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所以随着我国社会保险的推出跟发展,人们有了基本养老保障,那么会对人身保险需求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是正面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呢?下文将给出量化分析。
4、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整个人身保险市场最直接、最普遍的因素,其中包括:(1)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对保险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将导致人们收入的普遍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从而人们对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需求将逐渐重视,进而愿意投资寿险市场来满足安全的需要。从世界寿险市场的发展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寿险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一般来说,人身保险的需求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2)个人可支配收入。我国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8年的22698元,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情需求、被他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达到满足以后,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随之而来――安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所以我国的人身保险需求应该增长很快,并且应该有庞大的市场。(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寿险行业,通货膨胀直接影响人们对寿险需求的购买意愿。因为通过寿险分期支付给被保险人的资金(或者利率)是早在购买保险时就确定的,所以一旦发生通货膨胀,那么到期所得的资金就贬值了,所以在通货膨胀时期寿险的需求会下降,人们会转而把资金存入银行或投入股市以增值保值,而不是用来购买保险。90年代左右由于重复投资和计划的失控,导致我国遭遇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1985-1995年期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高达16-18%,对寿险的需求带来了负面影响。(4)保险费率。随着保费费率的上升,即保险商品的价格上升,保险需求肯定会下降,就我国而言,由于保险业才发展不久,所以在保费费率制定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保费费率普遍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需求。
二、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回归结果
(一)变量的选择
1、被解释变量
人身保险需求选取1988到2008年的人身保险保费收入――premium,作为衡量指标。
2、解释变量
我们从上文提到影响因素中选取以下几个并将其量化。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我国经济总量指标。
②人均收入――per capital income(PCI),用来衡量我国人均收入的上涨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
③物价指数――price index,物价指数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大小。
④保险企业职工人数――employee,用保险企业职工数来反映保险供给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
⑤老年人口比重――The proportion of old elderly,用老年人口所占全人口数的比重反映社会人口结构。
⑥为了反映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对商业人身保险需求产生的影响,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1。
D1=0(1988-1997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初步建立)
D1=1(1998-2008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保险金,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对回归模型的分析与解释
基于模型对我国人身保险需求的经济解释:
(一)解释变量GDP估计系数与预期相符为都正,说明了我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呈正相关的。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之间的弹性系数是2.94,表明我国GDP每上涨1%,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就会上涨2.94%,这也说明我国目前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保费收入的巨大推动力,这一结果也符合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即以经济增长来拉动保险需求。
(二)解释变量物价指数(price index)与回归模型(1)的估计系数跟预期相符都为负,即我国人身保险需求与物价之间存在负相关性,随着物价的上升保费收入会减少,这也与前文分析相符,但是这一反映通货膨胀指标的变量是检验不显著的,它存在66.8%的变异,不能很好的解释保费的变动。本文对此的理解是,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以及对保费费率认知是不足的,并且居民与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滞后的现象,大部分人都无法对通货膨胀的发生作出迅速的判断跟相应的反映,直到发现身边的物价都上涨,银行利率上调以后才意识到通货膨胀的到来,此时才发现通过寿险得到的钱贬值了,才开始减少对寿险的购买,所以在模型(1)中,物价指数这一变量检验不显著,不能很好的解释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变化。
(三)老年人比重,这是反映我国人口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模型(1)当中,我们看到回归的估计系数与预期是一致的,都为正数,意味着,随着人口老年人比重的增加,我国人身保险保费也会增加,但是它却是检验不显著的,存在53%的变异。本文对此的理解是,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逐步完善,很多老年人口都得以通过社保获得经济来源,所以商业保险养老的比重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了,而且受传统思想“养儿防老”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由自己的儿女赡养,少有购买寿险的想法与举动。
(四)保险供给。本文采用的保险公司的职工人数――employee作为解释变量来表示保险供给的大小,在模型(1)跟(2)中,其回归结果的估计系数均为负,与预期不相符,模型表明两者呈负相关性,本文对此的理解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即市场需求不足,如果保险公司只是通过增加员工数量扩大供给来提高保费收入的话,反而会增加公司的销售成本,使得保费费率中的附加费率上升,导致总保费费率上升,从而使得保险产品的价格升高,反而会使得保险产品的销售递减,保费收入降低,所以会出现模型中估计系数为负的现象。
(五)人均收入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由于模型中引入的是倒数模型,所以1/PCI的估计系数为正,则反过来说明,PCI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个也与预期不符,对此的解释是,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随着人均收入增长,居民大部分都是把它储蓄起来,以应对医疗费、教育费等的支出,或者购买汽车、房屋等耐用消费品,而不是购买保险。而且我国财富分配不均,20%的人口占了总存款的80%,所以在收入差距悬殊的环境下,在收入标准线以下的人有保险需求,但是无法支付,而富人则是买得起,却不会再次需求,比如一个富人,是不可能买好几分相同寿险的。所以人均收入对人身保险的需求并没有很大的正效应。
(六)表示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替代作用的虚拟变量D1,模型的回归结果是检验显著,很好的解释了因变量,但是其估计系数与预期数字相反的,本文认为,由于从1998年政府开始可以足额按时的发放养老金后,人民大众都开始实实在在的看到或体会到养老保险带来的益处,于是大家开始纷纷投保,也基于对保险的认识加深,人们除了社保以外也开始自己购买需要的保险商品;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提供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所以随着人均收入提高,手头上有闲置资金的人,也纷纷购买寿险,增加自己的养老金数额。
总的来说,从模型(1)到模型(2)的修正可以发现,物价指数与老年人口比重对我国人身保险的需求影响不大,而GDP、人均收入以及社保制度的实施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变化有很高的解释度,鉴于我国保险市场状况、人们投资习惯与观念的影响,使得人均收入,保险公司职工数,对我国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是负的。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我国人身保险的需求也会随之而增长。
注释:
①倒数模型是一个变量非线性,但是却是参数线性的模型,倒数模型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随着自变量的无线增大,因变量接近渐近值(asymptotic value)或者极限值。
参考文献
[1]叶浩然.中国保险市场需求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5-49.
[2]Damodar N.Gujarati著.张涛译.经济计量学精要(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193-196.
[3]吴江鸣,林宝清.我国保险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0):2-3.
[4]蔡秋杰.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2-3.
篇9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05-02
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寿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在这一双务合同协议中,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保险事故遭受死亡、伤残、疾病等后果,或在保险期届满时符合约定的给付保险金条件时,应当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现实中,保险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司法实践争议日益增多,人身保险合同受益人制度作为保险领域中很重要的理论,在现实中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一、人身保险受益人概述
(一)内涵
我国《保险法》第十八条明确界定了“受益人”基础内涵为:“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基于此,可以看出此条款先将外延界定在“人身保险合同中”,即“受益人”是人身保险合同中的特定概念;而对比财产保险,其中就只有“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等术语。其次,“受益人”的产生必须是经指定的,且法定指定人应为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再者,指出了“受益人”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第三人,除投保人外,受益人并非保险合同当事人,且不负交付保险费的义务。虽然,投保人将自己或者被保险人作为受益人无可厚非,但是将第三人作为受益人、且其与被保险人无保险利益的话,则存在道德风险问题,而这也将引出一个争议性的话题,即在人身保险中,是否需要有保险利益的存在?换言之,是否需要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二)法律地位
保险受益人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的人格、权利能力或者在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即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下文将从法理和法律规定两个层面上具体分析人。首先,保险受益人存在的理论基础,从历史角度看,在解决第三方受益人的问题时,保险合同最开始采用的是类似信托的方式,也即委托人(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基于对受托人(保险合同中的保险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被保险人的保障利益)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其次,从法律角度探讨保险受益人,我国法律原则认为人身保险受益人不受保险利益原则的限制,如《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本人;配偶、子女、父母;……”可见,我国法律只规定了投保人应具有保险利益,而忽视了受益人的保险利益。如此看来,这一项立法可能会造成被保险人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护,从而引致道德风险。
二、人身保险受益权解析
(一)受益权与继承权
受益权与遗产继承权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即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遗产的情形,则保险人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两者的相同之处为: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当受益人或继承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或者被继承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都会丧失其应享有的权利。而两者的不同点则在于:两者适用的法律当然不同、享受权益的主体及确定方法不同。此外,义务也不同。受益人只负有通知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的义务,而继承人的义务则较为复杂,如遗嘱继承人的附有义务、在继承的有限范围内有偿还债务的义务等。
(二)受益权与债权
债权是一方当事人请求他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司法上权利。其与受益权的相同点在于:其一,两者都是一种针对相对人(保险人或者债务人)的请求权,具有相对性;其二,两者都具有不可侵性,具体而言,虽然债权是私法意思自治的重要表现,但是其当然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他人不得干预这种既定的法律秩序;同样,受益权则是保险法中明确规定的,一旦相关法律条件具备,受益人对保险人的请求权则是确定性的、不可侵犯性的。而两者的不同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方式不一样、两者性质不同、权利消灭原因不一样。
(三)受益权与信托受益权
信托人将财产交予受托人进行管理或者处理,约定将相关利益给予第三方而产生的权益即是信托受益权。正如上文所述,早期人身保险合同采用的是信托的方式,因此,人身保险受益权与信托受益权存在较多相似之处,首先,一般都涉及三方当事人,人身保险关系中包括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信托关系中则有三个当事人,即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其次,人身保险合同和信托合同中的受益人的主体资格都限制较少,一般不要求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只要有民事权利能力即可。例如,未成年人甚至尚在腹中的胎儿都可以成为受益人。此外,在符合法定条件而实现受益权时,都需要保险受益权人和信托受益权人确定存在,否则会导致权益无效。例如,在人身保险关系中,受益人无法确定的或者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且没有其他受益人的,受益权即无效,保险金即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两者的性质不同。人身保险受益权是一种单纯的财产权,而信托受益权属于兼具物权和债权性质的财产权。二是产生的方式不同,保险受益权有法定和指定两种,而信托受益权是根据信托行为由委托人指定的,不存在法定的情形。三是两者权益的内容不同。人身保险一般是以人的健康乃至无价的生命为保险标的的,所以保险受益权一般包括保险金给付请求权和保险责任准备金返还请求权,并且保险受益人获得的数额在合同订立时是相对确定的;相反地,信托受益权益是可能随着信托财产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在合同成立时就已具有不确定性。
三、相关人身保险受益权的法律问题
篇幅有限,本文仅例举两个问题以供交流探讨。
第一个问题:关于受益人的指定问题。在人身保险合同三方当事人中,投保人开启了法律关系的大门,被保险人关系着保险关系的存续,而受益人则决定了保险利益的归属。因此,受益人的确定必须有着明确的、完善的法律规定。由《保险法》第39条的规定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首先: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可以指定受益人;其次,若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时,无需任何人同意;最后,若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则要经过被保险人同意,若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的,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其合理之处,一方面,法律赋予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有指定受益人的权利是合乎法理的,前者是保险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承担着保险费缴纳等义务,后者的人身重大安全是保险合同的标的,让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也是合理的;另一方面,被保险人要充分考量受益人指定这一法律行为对其重大人身安全的影响程度,因此,法律也要赋予被保险人以“同意权”,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二个问题:关于受益人丧失受益权的问题。我国《保险法》第43条、第45条规定了受益权丧失的条件。但是比较第43条第一、二两款的规定,仍然存在一点区别:受益人若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也会丧失受益权,可见,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既遂的情况才会导致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后果。因此,法律对于受益人的要求和限制更为严格。其次,在死亡保险中,合同成立之日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2年内,出现被保险人自杀的情况(除自杀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以外),同样会导致受益权的丧失。最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者因抗拒依法而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导致其自身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也免于赔付。总之,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实施一定行为时,都可能会导致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后果。关于这三条规定,笔者认为不足之处在于法律规定有疏忽之处,如果指定了数个受益人,而只是其中一个受益人实施了故意伤害被保险人的行为,其他受益人是否一律丧失受益权?若不丧失受益权,其受益份额是否包括丧失受益权之受益人的份额?这都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完善人身保险受益权的法律构想
以人身保险受益权在司法实务中的适用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对其完善的重要举措,即在于对人身保险合同受益人制度的法律规制,最大限度避免道德风险。因人身保险合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极易引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受益人制度的规制与完善应以尽量保证受益人利益与其他保险关系人之间的平衡为主要手段,严格限定受益人的范围,避免让投保人毫无约束的随意指定与被保险人无任何保险利益的第三人;换言之,不仅被保险人要充分考量受益人指定这一法律行为对其重大人身安全的影响程度,法律也应赋予被保险人以“同意权”,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对受益人的范围应当界定在“配偶、子女、父母以及与被保险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抚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范围之内。并且维持被保险人可任意变更受益人的法律规定,但要增加“除非明显违反投保人意愿”的限制条件,以适当均衡被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利益。
篇10
上午好!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我们在这里专门召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进会议”,不套会、不讲其他内容,其目的在于扩大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村人群人身保险水平,增强农村家庭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中国人寿支公司在我县开展小额保险产品业务,表示热烈欢迎,县政府将给与大力支持。刚才经理已经就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作了详细的解读,通俗易懂,便于操作。下面,我就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全会指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县委、县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实施了二十八项民生工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虽然没有列入二十八项民生工程,但他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是国家保监局推出的一项政策性保险,事关民生。明年就有可能列入,我们早抓,早受益。任何工作都是早抓早受益,就要求我们要抢抓机遇。我县有近80%的农村人口,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没有参加保险,低收入人群的保险保障严重不足。中国人寿推出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正是针对低收入农村最迫切的风险需求而设计,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优点的保险服务,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试点工作,我县决定在全县全面推开,县政府要求各乡镇要积极配合和支持,把这项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
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有利于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稳定;有利于完善农村的灾害救助体系,保护农民积累的财富免受自然灾害冲击,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完善农村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分散和转移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提高当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今年的自然灾害就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的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6月份我县连续两次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影响,遭到暴风、冰雹袭击,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了灾难。加之外出打工农民增多,遭受意外伤害的风险增大。据我到包点乡镇了解,很少有参加保险的农民,当广大农民群众在灾难面前遭受损失时,首先就想到了政府,甚至上访要求政府解决困难,然而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只能是救济性的,不可能是补偿或赔偿,无形之中很难满足受灾群众的诉求。如农民朋友参加了保险,政府在救灾抗灾的工作可能就好做多了,从而减轻政府工作的压力。
二、加强领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乡镇要加强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的领导,加强与中国人寿的联系和协调,定期听取公司汇报,积极指导、推动农村小额保险的开展,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和行政村要积极采取召开动员大会、编发简报、黑板报等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创造良好看舆论氛围,让农民知晓。只有宣传到位了,政策解释透了,农民才可能参保。各乡镇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惠民工程来抓,搭好保险公司与农民兄弟联系的平台,维护好正常保险秩序。这也是我们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各乡镇要成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务必抓到实处,确保此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对省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有条件的行政村可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保,发动能人富人行善积德出资,村委会与投保人共同出资等方式筹措保费,但不能强制,力争完成指导性任务。
三、精心组织,确保小额保险工作顺利工展
- 上一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下一篇:存款保险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人身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