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著作范文

时间:2023-04-05 10:0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著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学著作

篇1

面对现状,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我国法学研究正日益走向多元。但是真正自觉地走向边缘也许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更强的独立意识。舒国滢教授的《在法律的边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首先吸引我的,正是其书名。与其他法学研究取向不同,该书内容似乎并无太多直接通常所谓的“现实关怀”。具体内容尚在其次,更能充实其意蕴的也许是其渗透于字里行间的一种“边缘精神”。在全书三十余篇或长或短的典雅而富有韵律之美的文字中,舒先生以其追求智慧的执着与冲淡从容的叙述,给我们带来一股远离尘世喧嚣的飘逸之风。

如果说舒先生的文字给人以“润含春雨”之感,那么,我倾向于以“干裂秋风”来形容许章润先生。许先生称其收集在《说法活法立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的文字皆为“发愤之作”:“发于困惑不安,愤激、喟然于世道人心、天命大化”。许先生具不俗的西学素养,但他似乎更愿意将其学术之根扎于中国。全书各文以“人生与人心”这一梁漱溟式的追问为共通主旨,既饱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孤寂,又不乏“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

许先生着意于接引前人智慧的旨趣使我想起民国先贤。梁启超先生并不以“法学家”之名为后人所知,因此应该感谢范忠信教授告诉我们:“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法学的贡献,不在沈家本之下。”(《梁启超法学文集》),我不得不承认,梁先生通过这些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学问见识是令后辈如我者汗颜不己。其实这一尴尬岂止在理论法学上存在,曾为民国民法典起草人的史尚宽先生的《民法总论》(张谷校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亦不失为二十世纪中国法学的经典。该书作为史先生“民法全书”的压轴之作,以其论证严密、资料详实而享有盛誉,即便是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民法学研习者无法绕过的界碑。

学术多元化的另一表现是法学教育的载体———教材的多样化。各种版本的法学教材层出不穷,彻底打破了以往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之势。然而,综观各种法学教材,它们似乎至少在两个方面尚未改变此前的编写老路:在内容上多属为现行法律被动作注以及在形式上注释稀少、甚至阙如。这与国外形成鲜明的对比。翻译出版的两本德国法学教材:《德国刑法教科书》(弗兰茨。冯。李斯特著,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与《德国民法总论》(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之所以殊受称道,绝非偶然。二者的共同之处表现于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态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注释绝不仅仅是形式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治学者的严谨态度与对于学术传承的珍惜。当然,我国的一些法学家亦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突破首先出自《西方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作者张千帆教授借鉴美国教材的写法,使用大量的立法、司法与学术资料阐述美国的宪法精神,他指出,“宪法不是一部僵死的文件”,而“假如我们未来的律师与法官———也就是今天的学生———不能以严谨的逻辑、多彩的文字来表达其法律思想和意见,那么中国的与法治也就渺茫无望了。”忧患之情溢于言表。可惜我国法学界似乎不太愿意将之视为教材。类似努力尚体现在《民法学原理》(张俊浩主编,刘心稳、姚新华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修订第三版)中。

学术批评对于学术发展的价值已无须多说,多元的格局自离不开自由批评意识的养成。严肃的学术批评往往因其“不讲情面”而令人却步,然而惟其如此,徐忠明先生的书评文集《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才更显出其分量。且不论评论质量如何(事实上我以为其中大部分皆属上乘),单就该书所呈现的学术性、严肃性而言便已值得佩服。通过阅读书中文字,我不仅获得了解读他人著作的有益指导,亦领略到了作者“通过批评而思考”的学术风景。

篇2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它要求我们应着眼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增长,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柳斌同志提出了素质教育三要素,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地发展。要主动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生物教学目标应从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角度去制定,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在讲授《细菌和真菌的生活》这节课时除了制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还制定了德育目标,通过讲述时期日军对我国广大群众使用细菌武器等残暴行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细菌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从知识点的挖掘、知识点的深度、知识点的能力价值、知识点的德育价值等方面入手。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去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口、手归纳出来,也就是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去设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把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归纳性质等知识点蕴藏在问题中设计出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创设恰当的情景,提出恰当的问题,为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表现为争先恐后发言,努力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为每个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三、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科学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生物学习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生物知识和情感氛围的学习活动,它有着承上启下、桥梁过渡作用。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观察实验、质疑甚至某个小故事或谜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含蓄地提出有趣、诱人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感,用问题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用问题来组织教学,用问题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讲完了发酵的原理之后,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质疑、释疑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利用我给他们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提出的问题要有连贯性。生物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事先把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使之有一定的连贯性,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且层层深入,使学生有一个完整、连贯、系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思考,便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的层次设计要与学生个体能力层次相吻合。教师应从学生潜在的水平出发,巧妙地设计思考的阶梯,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层层推理,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并主动发展。

篇3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增长,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目标应从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角度去制订,生物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中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在讲授《细菌和真菌的生活》这节课时除了制订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还制订了德育目标,通过讲述八年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广大群众使用细菌战等可耻行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正确认识细菌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从知识点的挖掘、知识点的深度、知识点的能力价值、知识点的德育价值等方面入手。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去学。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口、手归纳出来,也就是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去设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把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归纳性质等知识点蕴藏在问题中设计出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转贴于

3.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创设恰当的情景,提出恰当的问题,为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表现为争先恐后发言,努力表现自我,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为每个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三、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科学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生物学习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生物知识和情感氛围的学习活动,它有着承上启下、桥梁过渡作用。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观察实验、质疑甚至某个小故事或谜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含蓄地提出有趣、诱人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感。这样用问题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用问题来组织教学,用问题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讲完了发酵的原理之后,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质疑、释疑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利用老师给他们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提出的问题要有连贯性

生物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事先把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使之有一定的连贯性,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且层层深入,这样使学生有一个完整、连贯、系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思考,便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的层次设计要与学生个体能力层次相吻合。应从学生潜在的水平出发,巧妙地设计思考的阶梯,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层层推理,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并主动发展。

四、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4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 班级管理 ; 主体作用

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班主任普遍有主观性、随意性。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无巨细都要管。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首先,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对新理念的学习,经常组织学习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等老师的优秀事迹,通过对魏书生等老师的学习,我把学到的一些新的理念与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融合在一起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

(一)对班级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班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这一点对班主任来说至关重要,学生在这方面也是看得非常重的。作为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听话的,还是表现差的;都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有所偏心。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学生有什么心事才会向班主任说,在行动上也会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二)关心学生,善于跟学生交流。可以说:“责任与爱是班主任永不变的主题。”热爱学生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同时,这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架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才能心灵相通,情意相融。

(三)善于帮助后进生,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班主任能否带好一个班的关键所在。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后进生决不是不可雕的朽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然,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后进生,班主任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耐心的工作使其转化。在生活上要多花些时间去接触他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同问题较多的学生谈心时,不能因为谈了一两次没有谈好就失去了信心,要继续谈,直到谈通为止。只要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实意为他好,他们一般都会被感化,并最终接受班主任的帮助和教诲。

第二,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观念,确认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以“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1 班级总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时,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一方面使用权学生既要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明确目标实现是每个个体努力的总和;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看到目标高而可攀,但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制定分解目标

分解目标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2.1 横向目标。横向目标其外延涉及学习风、组织上纪律、班风班容等。对每一项目标,都予以量化,变软性任务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我班每个小组都讨论制定了学习、纪律、路队等到的目标,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激发学生把潜在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每一级的情况有专人记录,每月一统计,评出优胜组,期末按目标评出各项最佳小组。

2.2 纵向目标。纵向目标 是指“横向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达到期具体标准,须明确设计。如达标运动会前两个月,我组织学生讨论班级达标目标:首先年级组争一保二;其次,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能制定个人目标;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达到 个人及班级目标,并制定个人训练计划。结果全班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有的还超过了目标。优秀人数从原来的7人增加到了13人。特别是两位男同学更加激动,因为他们摘掉了不及格的的帽子。

学生通过参政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心,使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班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三,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把“被动接受管理”变为“自主管理”。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说“管是为了不管”,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在班集体中,我常采用的是分层管理制,并根据不同的班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步骤。如在一些全新的班中,我会先实施值周班长制,让能力强的两位学生协助老师尽快稳定班的秩序,并树立班干典范,随后逐步过渡到值日班干部制及学生轮值制。为了让这一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工作笔记本,供值日班干部记载当天的工作实施情况。笔记本的扉页公示一些必须做好的工作职责,结束语加上“××班的进步全赖你的付出与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值日的同学每天以表格形式对班当天的出勤、学习、纪律、清洁、宿舍、饭堂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汇总,发现问题找班委商量解决,商量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主任解决。值日班干部每天要在后墙黑板上对全班进行总结,并每天把工作日志呈交班主任。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当好值日班干部,我把这一制度的实施与学生的德育操行分和每学期的评优相结合,让学生得到激励。这样让学生参与班的管理和决策的全过程,让学生有了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并从中体验到自身在班集体中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

第四,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活动特别是合作活动和交往有助于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在交往中和协作活动中每个活动的参与者不仅对活动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有较深的理解,而且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他一方面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成果有赖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集体协作对保证每个同学的利益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既能懂得纪律对个人、团体的约束、规范作用,也能体会到对个人发展,个人利益的保证和促进的作用。这样,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就不是被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或者说服从班集体利益成了他们的内部需要。这显然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有效得多。

因此,在学期初我就落实班委会广泛征集全体同学的建议。制定出了整个学期一系列有益身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并且保证每周有活动,而且尽量使活动范围涉及到每个人。除此以外,还要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时事或学校号召和要求等契机。适时地将其利用活动的形式融入当中,进一步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并且鼓励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使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还要在活动结束时,利用班会或活动课时间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中要对活动开展的意义加以充分肯定,对涌现出的好人或好事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对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也要进行适时地纠正和指导。最终使实践活动真正地达到预期效果,使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迈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第五,引进竞争机制,提升学生素质。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学生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们,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篇5

第一,倾听的艺术。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学会积极的倾听。倾听的能力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首先要表示出诚意。听就要真心真意地听,对我们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很有好处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而去听他人谈话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其次要有耐心,一是要等对方把话说完;二是别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有可能是你不同意的,但应试着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和情绪;三要适时进行鼓励和表示理解,谈话者往往都希望自己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在谈话中加入一些简短的语言,如“对的”“是这样”“你说得对”等,或点头微笑表示理解,都能鼓励谈话者继续说下去,并引起共鸣。

第二,观察的艺术。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可以达到了解其思想状态的目的。《小学班主任》一书中认为:班主任在工作中越是善于观察,就越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学生。观察力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观察要求能看出学生个性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品质,把它们跟表面的、暂时的、非固有的特点区别出来,并能认识学生发展的基本趋向。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性格、智慧、行为特征。教师应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有助于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困惑。例如一个平时上课很专注的学生一段时间里突然变得萎靡不振,上课走神。我注意到这一点后,私下向他了解,原来是家庭矛盾引起的。通过谈心,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又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

第三,谈话的艺术。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功。谈话是一种双向活动,它不仅需要真诚和信赖,而且需要技巧和机智。一要有充足的准备,要明确谈话的内容、方式、目的;二要拉近距离,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因而谈话时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角色,把学生当做朋友,以自己宽厚的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信服,如此,就像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助你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三要“说服”,不要“压服”,学生有不同的的观点,要耐心分析,谈自己的看法时要婉转,不要用命令的口气。

第四,管理的艺术。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小学生需要管的地方太多了,大到世界观的形成、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小到坐立行走、穿衣打扮,如果事必躬亲,无所不管,那就成了保姆的角色,容易陷于琐碎,也不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要管大放小,分清主次,学生能干的放手让他们去干,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篇6

2、锅中加入没过鸡骨架的水,再放入几片生姜片。

3、开火将鸡骨架煮开,第一批的水倒掉。

4、猪血先用料酒浸泡开,猪血中的血水给逼出来后用热水汆烫下。

5、鲫鱼头先要切碎,之后用糖和盐以及食用油稍稍腌制搅拌下。

6、鸡骨架中重新放入新的清水,之后大火先烧开再改成小火开始炖鸡汤。

7、鸡汤做好后,将鸡骨架捞出,鸡汤先过滤掉一遍油脂。

8、过滤过的鸡汤可以放入砂锅中,再烧开。

9、将大米和猪血放入烧开的鸡汤中,之后转成小火开始煮汤。

10、半个小时后,汤变得较为粘稠后就放入之前的鲫鱼头,搅匀。

篇7

数学教学学习主体正确引导主动学习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素质教育的关键精髓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应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通过他们的动手动脑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替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阅读过一份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为了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利用各项实验活动促使学生初步感知特性形成。教师运用三根木条,将木条钉为三角形框架,接下来请同学上台来用力拉这三角形框架,同学在试过之后会发现,不管怎样用力都还是拉不动。再让其他的同学都上台逐一实验,学生同时反映拉不动。这时学生们就产生了初步感性认知,对三角形各个方面的认知。

其次,展开变化对比促使学生形成认识特性。这时教师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给同学们进行演示,同时说:“同学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极易出现变形(同时用手随意拉动平行四边形),将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再次进行演示)。”接下来请同学们上台亲自拉动,学生怎么也拉不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应提出问题:“这次为何拉不动了?”促使学生们在变化对比过程中充分认识三角形稳定特性。

最后,进行操作讨论促使学生们更加确信特征。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都拿出三根小棒,再将这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最后请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再学生摆完之后,其余学生则很快就发现这名学生只是将位置进行了转换,但还是之前的三角形。教师提出问题:“那下面同学们的呢?”这时学生一表示由于三角形三条边长都是固定的;学生二则表示不同看法,说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也是固定的,为何还出现了变形;学生们进入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并且争辩也随之持续深化。教师在适当时候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则学生三表示三角形是不易变形的;话音还没落,学生丁便补充到:“不对!不是不容易变形,而是根本不会变形。”可见,这时学生们对三角形稳定性已确信无疑。

上述教学活动问题场景创设,演示至实验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促使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及见解,这也将学生自己的思维充分激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注意教师的精准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不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什么都不讲,是对此类教学方式的错误认识。课堂上的课程精讲也是关键,精讲时要抓住时机,抓住关键,在学生的疑惑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等地方教师进行精讲。讲授的内容要准确、主动、简练、严密,讲授方法要得当,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我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学生在“阅读”环节就提出疑问,倍数及几倍之间是相同的吗?诸多学生认为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教师这时提问学生们:“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学生们开始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紧抓时机,设置问题:“这两者各自都是表示什么的?其分析探讨范围相同吗?”学生们这时进入分组讨论模式,但是在讨论之后却并未将它们这两者有效的区分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烈,迫切希望老师快点告诉他们,教师则借这个机会把倍数和几倍的区别正确简练地告诉他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数学教学中的“阅读”,形成学生主动学习

某些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则不注重“阅读”方面,认为“阅读”就只是跟语文课程相关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阅读对数学课程来讲也是非常关键,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也应教给学生更好的阅读方式,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初读时先初步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细读时讨论问题,理解知识;精读时让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探索,通常学生自己可以处理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让学生自己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并且,有问题的学生通过课后资料查找也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从而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积极主动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细读时讨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圆柱能否转化成为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怎样转化?学生在细读时就理解和掌握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转化过程。精读时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学生提了问题,圆柱和转化后的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操作学具观察后畅所欲言,学生就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注意课堂练习要全面,深化学生主动学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有着很好的反馈功能,因此通常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练习要有梯度,层次清楚,让全体学生练习中各有所得。练习情境应是富有变化及有趣的,如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游戏或者是儿歌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们能够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及满足感,加强学生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则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更能充分深化主动学习。

如我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课堂练习的设计:

1.出示投影:

10÷3=3.3 ……16÷5=3.2

40÷0.5=80

15÷7=2……124÷8=3

360÷12=30

提问:

第一行三个算式中,共有几个自然数?

哪几个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哪几个算式的被除数能除尽除数?

(让学生通过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与商各种不同情况的观察、比较,理解整除的意义,明白了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2.做教科书上的“做一做”(判断题)

3.出示:24能被整除。

内可以填几?怎样才能一个不漏地填出来?(提示:按顺序)学生口答所填的数后,提问:同学们填的这些数都是24的什么?(约数)24是这些数的什么?(倍数)24能被这数――?(整除)

篇8

一、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能动性

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

(一)课前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本节课的主人

如,上课前,先让学生互相检查,然后师问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可以上课了吗?”类似的问题,这时学生会高兴地说:“可以了!”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很自然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使他们感到“这节课我说了算,我是主人。”

(二)导入课文也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非常喜欢猜谜语,从这一点出发,比如教《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猜谜语,从而深刻认识“小象”的特征;接着利用挂图,从地图里找出“泰国”和“曼谷”,再利用电视或制作的课件,简单介绍曼谷的小象,说明曼谷的小象非常聪明,有人性。然后,鼓励学生提出“曼谷的小象为什么那样的聪明,有人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再如,教二年级汉语《家》一文时,师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我们都非常高兴。那么,你们可知道天上的白云、树上的小鸟、河里的鱼儿的家在哪里吗?”师边说边把制作的幻灯片拿出来,活灵活现,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很自然地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在字、词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字、学词,这样会减轻学生“学生字、生词难”的负担,反而会让他们喜欢“学字、学词”,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地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才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真正地自主学习。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发挥其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

如,教二年级《影子》这篇课文时,可以问学生:“自己能不能借助拼音学读课文,认识生字?”从而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读课文,认识生字,可有效发挥学生对自己活动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再如,在高年级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确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教学之后,还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比如,在教学中,我总是课前问学生:“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今天你们想知道什么呀?”类似问题,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准备,较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学习

篇9

关键词:教学;学生;主体地位;互助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20-0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互助合作意识”是根据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互助合作意识的必要性。这里所说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互助合作意识”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互助合作意识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是教师教学中逆向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再现,是质疑、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的结果,是探索与研究的必然,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自主创新的最终体现。

一、因材施教,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初会对其学习的内容产生一种新鲜感,学习积极性很高。然而,好奇心无法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兴趣,尤其是学生逐渐深入接触到复杂的知识之后。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会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建和谐氛围,让积极健康的情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可以自由发言,自由提问。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促进作用,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融洽的氛围中思考,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上课时,教师应以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言语,悦耳动听的语调,富有奇闻的轶事,准确恰当的讲评,吸引学生的兴趣。爱的情感恰到好处地流露,会增强艺术感染力,并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回报。所以只有依靠内在的感情动力,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其全面发展。

2.运用直观教具教学,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在授课中若能充分应用多种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简笔画、幻灯片、电视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再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把他们再现出来。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会使学生精神为之大振,给他们以隽永的美感。他们就会全神贯注地听,如饥似渴的练。枯燥的课堂也就会变得生动有趣了。

3.激发潜能,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

精巧的问题,巧妙的提问,以及得当的竞赛活动,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长时间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对于学习成绩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大脑“活”起来。

二、重视小组活动

课堂教学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而集体学习模式的缺陷在于:课堂教学的节奏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体语言行为的训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加重,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进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师经常组织运用的活动。小组教学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能够增强学生使用语言的信心使学生获得自发进行交流的经验;与接受其他学生指出的错误相比,学生更有可能主动互相纠正错误。小组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协商轮流发言、如何提出或回答问题、如何对别人的贡献做出反应;如何有目的地使用语言并进行合作,如何开始新的对话阶段等。同时,小组活动能减轻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时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个别提问时课堂气氛往往比较紧张,学生回答问题时容易“卡壳”,而错误和挫折又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与外界刺激的强度有关,对一些消极、被动的学生来说,全班集体授课时的个别提问不能产生直接的刺激,只会降低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小组活动允许和鼓励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辩。学生在心理上可获得一种平等感。由于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展开的,气氛比较宽松,学生能消除紧张情绪,提高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参与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

【关键词】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

当前,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四十分要质量,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用较少的时间,较好的完成教训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思维积极性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实物的活动发展思维的。”小学生的认识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阶段,所以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动脑,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当出示例题“27+5”后,我让全班同学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思考,左边摆27根(2捆零7根),右边摆5根,把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先把什么相加?7根加5根是多少根?再算什么?通过动手摆小棒,然后找学生回答操作过程,这时学生都争着说过程,得出:先把7根和5根相加是12根,再把其中的10根扎成一捆,同原来的2捆合起来,再加上2根就是32根。随后,我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先把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这样,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如:“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放同样多的部分,再添上比它多的部分,看一看,所摆的是哪两部分组成的,说说每部分是多少,想一想,要求一共放多少?应该怎样算(学生很容易得出用加法算)。通过连续几次的练习,学生就能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用加法,是因为它要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再添上比它多的部分。这样的动手操作,一方面为了学生架起由感性到理性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本身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联系紧密的学科,许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先出现两道一步计算应用题,(1)红花20朵,黄花比红花少15朵,黄花有几朵?(2)红花20朵,黄花5朵,一共有多少朵花?学生很快解答这两道应用题,然后师生共同把第(1)题的条件和第(2)题的问题拼在一起,就成了两步应用题,红花20朵,黄花比红花少15朵,一共有多少朵花?这样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轻松愉快地学会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再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先出示复习题125×43314×35,让学生演算后,说出计算过程,然后在复习题314×35的基础上引出例题:314×235。学生看后愣住了,我微笑着鼓励大家:“这道题老师不讲,你们根据前面学过的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试一试,看谁的本领大?”我的话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个个兴趣盎然,积极进行尝试练习。这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试算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然后选择典型作业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评改。同时让学生说说,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时,乘得的数的末位数要和谁对齐?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最后组织学生看课本,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和书上是相同时,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喜悦。

三、“启导”创设情境,愉快导新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新知识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随意性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例如:在上“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采用了设疑激趣导入法,先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几个算式:4+4 , 3+3+3 ,2+2+2+2让同学们算出得数,并说说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写“5+5+5+5+5+……这时有学生奇怪地说:“这么长呀”!还有学生说:“这么麻烦呀”?这时我说:“是呀,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麻烦,算得也慢,同学们想不想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算式呢?”“想”!学生们瞪大了眼睛,急不可待地想知道这种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带着浓厚的兴趣,愉快地开始了这一课的学习。

总之,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阮观文,主题图要“图”现主题《垂直与平行》教学实践与思考,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