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学范文

时间:2023-04-11 00: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法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法学

篇1

    一、francisco de victoria(1480?-1546) 维多利亚

    西班牙所谓黄金时代活跃过的着名神学家,为当代国际法学奠定初步基础的学者。生年生地不详,入黑袍教,在巴黎大学习圣托马斯的《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l),回国后,初执教于巴利亚多里德大学,1526年任萨拉曼卡大学神学教授,讲《神学大全》至逝世,是当时西班牙首屈一指的神学家,该国学术和文化的中心人物,推动西班牙第二期经院哲学全盛时期形成的中流砥柱。其讲义死后出版,冠名为《神学感想录》(relectiones theologicae),其中有两篇讲义即《关于最近发现的美国印第安人》(de indis recenter inventis)和《关于西班牙人对野蛮人的战争法》(de jure belli hispanorum in barbaros)是受到人们重视的宝贵的古典国际法.两者均提出了“印第安人问题”,即保护印第安人,使其免受西班牙殖民者的迫害问题,并根据道德神学的立场进行了论述,成为今天国际法的基本观念和出发点。

    二、francisco suarez(1548-1617) 苏亚利兹

    新教的先驱者,西班牙的伟大神学家。生于格拉纳达,曾在萨拉曼卡大学攻读神学、哲学、教会法,并在塞哥维亚、巴利亚多里德、阿尔卡拉等地大学教授神学和哲学,间中在罗马耶酥会学院讲学,后应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到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任神学教授,死后留下数量巨大的着作。他在学术界最负盛名的着作是《形而上学质疑》,阐述亚里斯多德——托马斯哲学的优秀权威着作,多年来被欧洲多个大学用做教科书。有关国际法的重要文献如下。

    1.《法律及神为立法者论》第2卷第17-20章的《万民法》(ius gentium) 论述了国际法的基本性质,分析了万民法的概念,将其分成各民族之间的法和各民族内部的法,严格的讲前者才是本来意义上的万民法,是由自然法发展起来的实在法。

    2.《论神学上的三德——信仰、希望和爱》第三编《论爱》(de charitate)中的《论战争》(de bello) 根据经院式的正义战争论观点进行论述,特点在于认为正义战争是对非正义侵犯所行使的惩罚权。

    三、hugo grotius(1583-1645) 格老秀斯

    着名荷兰法学家,誉为“国际法之父”。生于代尔夫特的名人之家,幼称神童,8岁能以拉丁文为诗,年12入来顿大学,15岁随使赴法,法王亨利四世称其为“荷兰的奇迹”,归途获博士学位于奥尔良大学,16岁为着名律师。后从政,历任荷兰州与西弗里斯兰州历史编纂官,荷兰、泽兰、西弗里斯兰最高法务官等职。1618年因卷入政教纷争被捕,囚于卢夫斯坦城,后籍妻助越狱,于巴黎政治避难,路易13庇护10年,1634年任瑞典驻法大使,1645年至斯德哥尔摩觐见克里斯蒂娜女王,辞职,殁于归途。有关国际法的着作如下。

    1.《捕获法》(de jure praedae) 遗稿,1868年出版,论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捕获竞争对手葡萄牙商船卡特里娜号案,格氏关于国际法学说的最基本文献。

    2.《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 把《捕获法》第12章改动后于1609年单独出版,阐明海洋自由原则而闻名,

    3.《对威廉?威尔伍德批驳海洋自由论第5章的辩解》(defensio capitis quinti maris liberi oppugnati a guilielmo welwodo) 与《海洋自由论》有密切关联,原书未出版,1872作为穆拉《闭海论》(mare clausum) 的附录发表。

    4.《战争与和平法》(de jure belli ac pacis) 根据《捕获法》第3-10章阐述的正义战争的基本理论假如此后的研究结果而成,主张禁止和限制战争,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国际法学体系,是国际法学上最重要的文献,多次再版,广为流传。

    四、albericus gentilis(1552-1608) 真提利斯

    格氏的先驱,国际法学史上之重要学者。生于北意大利

    的圣?几内西奥,毕业于佩鲁贾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后从事律师,新教教徒,避难英国,后任牛津大学罗马法女王讲座的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civil law)。有关的国际法着作如下。

    1.《外交使节论》(de legationibus) 以门多萨案件为基础,即西班牙公使煽动反叛英女王伊丽莎白事件,论述了外交使节起源、接受方法、特权和使节资格等。

    2.《战争法》(de jure belli) 以《战争法注释》(de jure belli commentatio)第1-3篇为基础,共2卷,论述了战争的正当主体和原因、战争的正当方法、战争的正当结束,即胜利者的权利及媾和条约。强调在战争中依然贯穿着法的支配。特点是从纯粹法律理论角度论述,还列举了许多文件和历史事实,用归纳和实证的方法进行论证,格氏在撰写《战争与和平法》时曾主要参考此书。

    3.《西班牙辩护论》(advocationis hispanicae) 。1605年任西班牙公使馆律师时,就西班牙与荷兰间于战争中发生的拿捕案件,在英国高等海事法院(high court of admiralty)诉讼的辩护笔记,死后由其弟出版,在论述国家对沿岸毗连海域的管辖权方面有重要意义。

    五、samuel pufendorf(1632-1694)普芬道夫

    继格氏后的国际法创始人之一,是所谓启蒙时期自然法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生于萨克森,父为路德教牧师,先于莱比锡大学修哲学、历史和法律学,后于耶拿大学师从昂格尔习笛卡儿哲学及其论证方法,以及欧几里德方法在道德学和法律学上的运用。1658年因丹瑞战争牵连入狱,撰写了《普遍法学原理》(elementorum iurisprudentiae universalis),运用了独特的论证方法即欧几里德的数学论方法,是一部论述法哲学的重要着作,1660年出版后获好评,1661年应聘任海德尔贝格大学新设立的“自然法与万民法讲座”教授。1670年任瑞典隆德大学教授,撰写了《自然法与万民法》(de jure naturae et gentium),详细论述了自然法的本质及其体系,其中多处章节涉及到国际法。1677年任瑞典史料编纂官、枢密院顾问,1688年任勃兰登堡史料编纂官,逝于柏林。其着作还有《自然法上的人和公民的义务》(de offocoos hominis et civis),是将前书压缩而成的,流传甚广。其学说的最大特点是认为国际法只能是自然法。

篇2

国际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法实例很难,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国际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提高学生学习国际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解决思路、方法等的掌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般的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1]。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国际法案例教学易出现的问题

(一)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

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案例报告的规范化和权威性。在目前的国际法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简单的援引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虽然在系统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穿插案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和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这仅仅是系统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从案例选择到课堂设计的一系列过程。

(二)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处于同等地位。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却将其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过于依赖案例教学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案例教学应当与其他方法并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课程分配上的均匀。案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将其与其他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搭配。

(三)案例选择的不恰当

案例的选择存在有难度,一旦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选择困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案例来源不充足,另外一方面因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没有把握好标准。在案源上,困难的不是案例的数量问题,而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案例质量问题;在教师选择案例方面,既要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这些因素处理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很难达到

通常的讲授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课、记笔记,在课堂上没有主动性。这种影响呈现在案例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在台上陈述案件事实,讲述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总结案件的意义,其中插入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案例讲解,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一种,只是将系统知识换成案例,而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当,过于主动,就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二、国际法案例教学的课堂实践

选择精确、有效、典型的案例,是实行国际法案例教学成功课堂实践的第一步。所谓精确,是指所选案例内容要与有关国际法理论相吻合;所谓有效,是特指国际法案例的政治性。国际法调整的国际法律关系除了包含法律因素外,更多的还要包括国际政治因素和国际关系的现实,与国际政治太过脱节的案例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典型,是指该案例在相关法律领域具有代表性。

实例演示:以WTO海龟海虾案为例

该案件的案情如下: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投诉美国对某种虾和虾类制品的进口限制(WT/DS58)(禁止进口没有使用排除海龟捕捞装置捕捞的虾)。1996年10月8日,上述联合投诉方提出磋商要求。争端起因是1996年5月美国颁布609条款,禁止在捕虾时没有安装防止误捕海龟的装置TED的虾类产品进口。投诉方认为美国违背了GATT1994第1条、 第11条和第18条,并造成了利益的丧失和损害。1997年1月9日,马来西亚和泰国要求设立专家组。1997年1月30日,巴基斯坦也提出这一要求。1997年2月25日,DSB设立了一个专家组,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危地马拉、墨西哥、日本、尼日利亚、斯里兰卡、中国香港等11个国家(地区)保留第三方的权利。1997年2月25日,澳大利亚也要求就同样的争端事由设立专家组;1997年4月10日,DSB同意这一要求,决定由同一专家组合并审理澳大利亚的要求。专家组认为,美国禁止早虾和虾类进口的措施违反了GATT1994第11条第1款,不能被认为是GATT第20条中的例外。1998年5月15日,专家组报告由成员各方传阅。1998年7月13日,美国对专家组适用法律和法理解释问题提起上诉。随后,专家组推翻了专家组的一项调查结果,即专家组认定美国的被诉措施不包括在GATT1994第20条的序言允许的范围内。上诉机构推断出,美国被诉措施虽然符合第20条g款的要求,但却不能满足第20条序言中的要求。1998年10月12日,上诉机构报告由成员各方传阅。

该案若实践案例教学,大致可以分成如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先将海龟海虾案分配角色,角色的分配应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在该案中,教师可以设定主持人1人,该主持人负责介绍案情,并以一段开场白开始这个案件的模拟。教师设定申诉方4人,分别代表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四方;设定被申诉方2人,均代表美国,由其2人共同搜集资料加以抗辩;设定第三方11人,这11人分别代表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危地马拉、墨西哥、日本、尼日利亚、斯里兰卡、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设定专家组成员3人;设定上诉机构成员3人;设定一定的评委(最好基数),由评委对上述人员进行打分。第二步,专家组审理程序。这个过程先由申诉方发言,然后由被申诉方抗辩,期间听取第三方的意见,最后由专家组做出裁决。这个过程评委应该对各个人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取平均值。

第三步,上诉机构审理程序。这个程序是上诉程序,具体设计跟第二步大致相同,最后由上诉机构做出终裁。

第四步,由评委进行核分,并将结果予以告知。同时,旁听观众(未分配任务的同学)可以向任何发言的同学就其所陈述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这个环节要求准备案例的同学需要课下认真准备,确保就自己负责的部分了然于心。

第五步,由教师进行最后总结,并就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将核心争讼点详细阐释,并积极给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或推荐相关书籍、论文,以便学生在课后能够及时查阅。

第六步,由学生课下及时查阅资料并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在下一堂课时检查学生阅读资料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法教学中可以援引案例的选择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际法院的判决。国际法院对国家的管辖权是建立在国家自愿的基础上的,由它审理的案件数量、范围有限,但根据国际法对国际法院职能的规定,国际法院除了拥有诉讼管辖权外,还有咨询管辖权。所以国际法中的教学案例除国际法院审理的成案外,还应该包括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仲裁机构的裁决、以及国际关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等等。这些意见、裁决和事件虽然不同于法院审结的成案,但它们都可以说明与论证国际法的原理、原则的产生和存在,同时也能说明国际法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所以都应该在国际法案例教学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三、国际法案例的教学设计

国际法案例教学设计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一)案例的选取和整理

法学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2]一个好的国际法案例必须具有实际价值,从法学教育来讲,首先,国际法案例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案例中体现出的法律知识与法律运用;其次,国际法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性,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避免凭空虚构案例;再次,国际法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这是案例教学目的的要求,启发性强的案例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最后,国际法案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争议性强的案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讲授的技巧

国际法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不同的课堂讲授方式和手段,恰当的形式可以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讨论法和质疑法是案例教学中常见的方法,组织学生就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讨论,发现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不迷信案例中的结论,在论证结论的正确与否的过程中达到对案例知识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进程,在应当给与提示、启发或者进行总结的时候能适时地做出反应。除了这些一般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判或者邀请非课堂人员参与课堂讨论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篇3

关键词:涉外实务性;国际法学科;教学观念

国际法学科是我校重点(扶持)学科(作者本人是该学科负责人)。国际法学科的教师承担的法学院及全校本科及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有: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商法学、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法等,在这些课程中,包含了实体法、程序法和冲突法的内容,也涵盖了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范围,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具体的实务性。作者认为,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特别是广东的司法实践情况,更应注重加强涉外实务性教学观念,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广东处于改革开放排头兵位置的现实情况,服务于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发展。国际法学科老师特别注意的是要紧扣本世纪前后发生的对我国法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件事来开展教学和研究:一是上世纪末香港、澳门的回归,二是本世纪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港澳回归意味着我国已由一个单一法域国家转变为一个多法域国家或复合法域国家。“一国两制”观念及多元法制局面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中国有关的实体法、程序法、冲突法带来冲击,也将改变中国法制的整体结构。广东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涉港澳案件和涉外案件是全国最多的,据统计全国的80%的涉港澳案件在广东审理,约40%的涉外案件也在广东审理,这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强涉外实务教学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涉外性与涉港澳案件

涉外法律关系是指超越一国领域的具有涉外因素的那种法律关系。那么,那种法律关系中到底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涉外因素呢?学者们认为,法律关系具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那么,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律关系就是指在法律关系的诸因素(主体、客体、权利义务)中至少有一个因素与外国有联系。这包括以下三个情况:第一,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或各方是外国国家、外国法人或外国自然人。第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例如一个中国人继承一个在中国死亡的华侨遗留在外国的遗产,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三,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外国发生联系,即产生、变更或消灭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例如,一个华侨在外国死亡,作为其亲属的中国人继承其位于国内的遗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4条对什么是“涉外”民事案件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组织,或者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或者诉讼标的物在外国的民事案件,为涉外民事案件。”可见这里的涉外也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以及设立、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具有涉外因素的情况。最早,我们所说的涉外案件,实际上就包括涉我国港澳案件。但是,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发现涉港澳案件应该与涉外案件是不相同的。这种不相同主要是香港、澳门均不能算是国外,所以称其为涉外案件是不妥当的。但是,这些地区又是与内地不相同的法域,与在内地区域内所发生的案件有所不同,因此,这类案件我们认为它们应是独立的一类,我们称之为涉港澳案件。

二、涉外案件管辖权的特别规定

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行使管辖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涉外商事纠纷案件上。针对涉外商事案件的性质和特殊情况,我国民诉法对涉外商事案件的管辖权作出了特别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因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签订或者履行,或者诉讼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签订或者履行,或者诉讼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有代表机构,可以由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侵权行为地或者代表机构所在地法院管辖。②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的民商事纠纷案件合同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管辖的,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③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的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管辖。④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有管辖权的,但行使管辖权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可以以不便管辖为由,不行使管辖权。⑤适用民诉法关于管辖权的一般规定。“原告就被告”“被告就原告”“专属管辖的规定”等等在涉外民商事纠纷案件的管辖权的确定上仍然是适用的。

三、特定的法律适用

各国法律均就如何选择应适用的法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关于法律适用的规定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中。概括这些规定,我国法律关于法律适用的主要精神是:

(一)程序法方面

包括司法管辖权、诉讼过程中的文书送达、调查取证以及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等,应按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中的程序规定办理。但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除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应当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从目前程序方面规定的情况看,这些规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关于诉讼法问题的司法解释。

(二)实体法方面

确定实体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制适用中国本国法律。我国为了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干预涉外商事审判的法律适用。这些规定主要有:(1)关于外国人的缔约能力的规定。(2)关于不动产所有权法律适用的规定。(3)关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法律适用的规定。(4)三种合资、合作合同的法律适用的规定。(5)关于有关公共利益问题法律适用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50条规定:“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2.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合同应适用的法律。民法通则第145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外有规定的除外。

3.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未选择合同所适用的法律时,依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的法律适用。民法通则第145条第2款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什么是有最密切联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根据通行的提法就是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因素。什么是最密切联系的因素呢?在国际上主要有: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国籍所属国、当事人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受理合同争议的法院或仲裁机构所在地等等。

4.适用国际公约、条约、国际惯例原则。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四、涉外判决承认与执行的专门规定

民诉法第266条规定:“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被执行人或者其财产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当事人请求执行的,可以由当事人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则,请求外国法院承认和执行。”人民法院对申请或者请求承认和执行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公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进行审查后,认为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认其效力。需要执行的,发出执行令,依照我国民诉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认和执行。

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学科,设置

众所周知,,就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概念、历史渊源、调整范围、法律性质、学科与课程设置等在法学界还存在许多不同意见。我们拟就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学科设置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同行的进一步探讨。

按照部现行的学科设置的划分规定,在国际法(二级学科)下分为:国际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3个三级学科。目前,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都是按照这一模式来进行安排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规范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条约和惯例也随之日益增多,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得国际经济法的规则体系变得极其庞大。而目前我国对国际经济法的学科和课程设置却没有随之进行变更,由此导致的后果之一是,近几年编写的国际经济法教材出现了概念混乱、庞杂、体系不清等一些问题。由此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学科设置尚有不完善之处。

的学科设置,需要综合考量一门学科的概念、历史渊源、法律性质、调整范围、救济以及教学科研实践等各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在概念、历史渊源、法律性质、调整范围、救济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可以分别构成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①并且,从教学实务和科研的角度来看,将二者分立也是适当的。

一 从概念的角度看: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国际经济法可以解读为:国际经济的法和国际的经济法。目前,我国法学界的主流意见是前一种解读法。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的法人与个人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和。②这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不限于政府间或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平等主体的私人(包括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间的国际经济交往关系。这种观点我们可称之为“大国际经济法”说。

支持后一种解读法的学者则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规范国际经济关系的以公法性法律为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和。③这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法不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交易关系,我们可称之为“小国际经济法”说。

不管是“大国际经济法”说,还是“小国际经济法”说,都强调了国际经济法具有公法性。而国际商法的概念与国际经济法是有区别的。目前,国内学者公认的权威的国际商法的定义是,“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商事组织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因此,国际商法调整的是国际商事关系这一特定的对象。所谓国际商事关系,是指某种商事关系,其主体不论是个人、法人、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只要这种商事关系的当事人分属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或国际组织,或其所涉及的商事问题超越一国国界的范围,这种关系就可称之为国际商事关系。用以调整所有这些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都属于国际商法的范畴。显然,国际商法的内容主要属于私法的范畴。④

二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产生有着不同的轨迹

对国际经济法的产生背景和时间,目前,法学界仍有不同看法。但其中很有的一种观点是,国际经济法作为法的一个新兴部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形成的。⑤这些学者认为,二战结束前后所缔结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开始了用多边条约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新,标志着国际经济法的产生。我们认为,如果从“国际经济法”是“国际的经济法”这一解读法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经济法在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时期。特别是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及其一揽子协定,标志着国际经济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在世贸组织体系下,国际经济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一揽子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反倾销、反补贴、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等等。⑥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国际商法的产生时间要早于国际经济法。调整商人跨国交易的法律在古罗马法即有体现。⑦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商人习惯法”是一种处于萌芽期的“国际商法”。这时的“国际商法”具有跨国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它不是由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却普遍适用于各国从事商业交易的商人,这些“法律”也不是由一般法院的专职法官解释和运用,而是由商人自己组织的法院来解释和运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规范国际商事交易的统一实体法逐渐增多。如关于海运提单的1924年的《关于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则的公约》(海牙规则)、关于航空运输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简称《华沙公约》,1929年通过,1933年生效)、关于票据的1930年的《统一汇票本票法的日内瓦公约》和1931年的《统一支票法的日内瓦公约》等等。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由非政府组织编纂的国际贸易惯例。例如,国际法协会在1932年制定了关于国际贸易术语的《华沙——牛津规则》,国际商会在1935年制定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等等。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日益增强,经济活动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建立调整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统一的国际商事实体法和规则。许多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也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如罗马国际私法统一协会、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和国际商会等,都积极进行国际商法和国际商事惯例的制定和编纂工作,国际商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新的国际商事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不断出现。例如:1964年《关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的统一法公约》(1964通过)、《关于国际货物销售的统一法公约》(1964通过)、《国际货物买卖时效期限公约》(1974年通过)、《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即《汉堡规则》,1978年通过,1992年生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1976年通过)、《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1980年通过,1988年生效)、《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1980年通过)、《国际货物销售公约》(1983年通过)、《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1987年通过)、《融资租赁公约》(1988年通过)、《国际保付公约》(1988年)、《国际商事合同通则》(1994年通过)等等。总之,从历史角度看,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各有其自身的轨迹,因此,将二者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学科是可行的。

三 从二者的法律性质的角度看: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分别从属于公法和私法的范畴

虽然可能还有学者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我国在法律部门分类和体例方法上基本上接受了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强调在逻辑上对法律部门进行系统划分。[2]按照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分类的方法,全部法律区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部分。

不管是“大国际经济法”说,还是“小国际经济法”说,都承认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调整范畴。而世界贸易组织的一揽子协定基本上都是有关规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管理活动的国际公约,从其法律性质上说,应当划分到公法的范畴。这些协定的强制性特征非常明显。例如,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第2条第2款规定:附件1、2、3所含的各协议及其相关法律文件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有约束力。该《协定》的第16条第4款规定:每个成员方应当保证其法律、规章与行政程序符合附件各协议规定的义务。国际商法所包含的国际商事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虽然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的内容,⑧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将其划分到私法的范畴,因为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中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通常可以由当事人通过协议选择适用,⑨也可以通过协议部分或全部排除其适用,⑩其性质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相比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从法律性质上来说,显然应当将其划分到私法的范畴。

因此,我们认为,按照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法律性质,将二者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学科是适当的。

四 从二者的调整范围的角度看:国际法和国际商法亦有必要分别进行设置

由于我国的法学界受大陆法系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分类标准的,在法学教材编写方面,学者们通常也是按照这一法律分类标准进行编写。但是,从近几年我国出版的各种国际经济法教材的看,其涵盖范围通常极其广泛,根本无法进行这样的划分。例如,许多权威的国际经济法教材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国际经济法概述、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票据法、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和国际贸易欺诈、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国际产品责任法、国际竞争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设备租赁、国际工程承包、国际项目融资、国际货币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税法、国际商事仲裁。这些内容显然既包含公法的内容,也包含私法的内容,因此,根本无法判断国际经济法到底是属于私法还是公法的范畴。美国著名国际经济法学者杰克逊1989年在其著作《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和政策》中指出:有些学者对国际经济法的定义过于宽泛,使得几乎所有国际法都可以包括进去,因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各种规则都可以说与国际经济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显然,应该对国际经济法进行较有节制的界定。[3]1998年,杰克逊在《国际经济法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全球经济和国际经济法”一文,对如何界定国际经济法作了讨论。杰克逊认为,国际经济法可分为交易性(transactional)国际经济法、管制性(regulatory)国际经济法(包括各国对国际贸易交易进行管理的国内法和调整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机构法)。前者主要私人和其他当事人的跨国交易中的法律,后者强调机构或国际组织的作用。也许基于实用和务实的理由,国际经济法传统上主要研究跨国交易,但是有理由认为,在当今世界,理解国际经济法及其对政府和私人生活的影响时所面临的真正挑战,表明有必要将国际经济法主要视为“管制性法律”(类似于国内法中的税法、劳动法、反托拉斯法以及其他管理性法律)。[4]杰克逊教授的这一主张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且,美国的法学中,就是将二者分开进行教学的。[5]我们认为,不论是按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将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的,还是按照杰克逊教授对国际经济法的分类模式,将我国目前的国际经济法学科分为两部分是必要的:交易性国际经济法设定为国际商法;管制性国际经济法设定为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与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国际支付、国际商事仲裁等有关的国际公约、惯例以及相关国内法。国际经济法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竞争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

五 从教学安排的角度看:分别开设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学科是适当的

过去,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规则体系相对简单,内容不是很多,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也未尝不可。但是,随着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日益庞大,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都已分别构成了内容丰富、结构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如果依然还将二者混为一体,就会导致出现很多问题。国际经济法教材变得越来越厚即是其中一例。最近几年,国际经济法的教材有体系越来越庞杂、章节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分散的趋势。例如,目前最有影响的三本国际经济法的教材其章节分别达到了25章、29章和39章。而过去,国际经济法教材的章节一般也就是10到15章左右。

将体系庞杂、内容繁多的资料合理、恰当地安排在一本教材内,对于编著者来说,是一项要求极高、难度很大的工作,因此,目前,各种版本的国际经济法教材在市面上流行,其涵盖的内容、章节的安排差异很大。讲授、掌握如此之多的内容对教师、学生来说,要求就更高了。目前,在一学期内,一门核心课的课时通常是72课时(18周×4课时/周)。除去节假日、运动会、准备等情况占用的课时,有效课时通常不足70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果要求教师讲授20多章的内容,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更何况,这些内容的法律性质、侧重点各不相同,即便教师能匆匆忙忙地讲授完这么多的内容,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来说,要在一门课程中,掌握如此之多的内容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如果把这门课安排在两个学期讲授,又会出现课程讲授时间太长、学生考试复习困难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从教学安排的角度出发,为了使学者编写出体系紧凑的教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的选择是,把目前国内国际经济法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按照调整范围、法律性质划分成两部分: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的公法内容)和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的私法内容)。这样的学科和课程设置更符合现实教学的需要。

六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从的、的或是逻辑的角度看,还是从开展学术研究和法学教育的现实需要的角度看,“大国际经济法”说的应当成为过去,将国际商法设置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时代已经到来。将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合二为一,导致了体系庞杂、逻辑混乱和科研教学的诸多不便,而将二者分立,则易于理清规则体系,也有利于科研的深入和教学的安排。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和我国已经“入世”的大背景下,二者的分立显得尤其重要。这正如“大国际私法”当初被认为当然地包括了“统一实体法”,而这毕竟已成为过去的一页。

注释:

①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主张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应当和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并立。例如,参见左海聪:《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例如,参见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修订版,修订主持人:余劲松,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7页;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沈四宝:《国际经济法》,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王传丽:《国际经济法》(21世纪高等院校商法经济法专业核心课精品系列教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 例如,参见何力:《国际经济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④不可否认,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商事组织的某些法律规范具有公法的性质,但这不是国际商法的主要方面,不影响其私法性,详见下文。

⑤例如,参见王铁崖:《国际法》(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1995版,第39-40页;吴志攀、余劲松:《国际经济法》(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郭寿康、赵秀文:《国际经济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余先予:《国际经济法教程》(财经法学系列教材),中国政法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⑥详见:《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附件1.

⑦古代罗马法有“市民法”和“万民法”之分,“市民法”调整罗马人之间的关系,而“万民法”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

⑧这在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定的公约或协定方面表现尤其明显。例如,《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第28条实际上是一条国际私法规范,即实际履行的救济按照法院地法来判决。该条规定:如果按照本公约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某一义务,法院没有义务做出判决,要求具体履行此一义务,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属本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愿意这样做。

⑨例如,《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第12条就规定了这样的情况。该条规定: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营业地是在已按照本公约第九十六条做出了声明的一个缔约国内,本公约第十一条、第二十九条或第二部分准许销售合同或其更改或根据协议终止,或者任何发价、接受或其他意旨表示得以书面以外任何形式做出的任何规定不适用。各当事人不得减损本条或改变其效力。例如,1976年在第31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但这套规则是供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的,在任何国家都不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

⑩例如,《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第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不适用本公约,或在第12条的条件下,减损本公约的如何规定或改变其效力。当然,这类公约中的某些条款在特定情况下是不能排除适用的。

[1]冯大同。国际商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1.

[2]范健,邵建东。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律编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1.

[3] John.H.Jackson. World Trading System:La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Relations[M].Cambridge:MIT Press,1989.21.

篇5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国际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实践中,诊所法律教育往往与法律援助相结合,所以目前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国内应用法学教学方面,许多高校建立了刑事辩护诊所、劳动法诊所、消费者权益诊所、妇女权利保护诊所等,开展了一系列援助行动。那么,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能否应用于国际法教学呢?这似乎是一个很合理的疑问,因为与国内法教学相比,在国际法教学中,法律规则相对而言是比较陌生和空洞的;更重要的是,教师不可能找到需要国际法帮助的当事人,学生也更不可能当事人到海牙国际法院去提供法律援助。然而,如果我们进行冷静的分析,或许就不会表现得如此失望。虽然诊所法律教育往往与法律援助相结合,但进行法律援助只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诊所课程都必须开展法律援助。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完全可以适应不同的法学课程。它不一定非得通过向不特定社会公众提供法律援助来开展,也可以是和一个村庄或一个企业的有效合作;不一定需要诉讼案件,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社区法律服务;不一定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场景模拟或者角色扮演。事实上,现在有很多曾被人们认为不适合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课程也开始运用这种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西北政法学院的立法诊所。在国际法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审判的方法开展诊所教育,也就是说,不办理针对具体当事人的法律服务或法律援助,而是就专门案例开展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基于国际法学科的特殊性,模拟审判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因为模拟审判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国家行政、司法决策的国际行动,是一种法律宣传的重要手段。比如,日本东京的慰安妇模拟审判、世界法律大会的模拟审判……,这些模拟审判实际上是法学家和社会舆论对具体问题或现象的民间裁判,是法学界表达态度和呼声的特殊形式,它往往会对国内和国际立法、行政与司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在国际法领域,专门机构或团体开展的模拟审判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针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公益诉讼”和帮助社会弱者的“法律援助”。此外,国际法中的模拟审判或模拟仲裁比较接近国际司法的真实情况。与国内司法及仲裁的严格的法定性和程序性不同,在国际纠纷解决机制中,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仲裁还是国际法院及专门法庭的司法审判,其处理程序相对而言是比较自由的,而据以裁判的规则又往往比较含糊。与此同时,各国的政治力量对比会对处理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法官或仲裁员的国籍、母语、教育背景乃至都是裁判结果的影响因素,因此结果是,国际纠纷解决往往不像国内仲裁或司法那样明确、及时和严格依法办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展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就没有太多具体规则的限制,他们在大原则、大框架之内可以有较大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辩中也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国际法教学中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国际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模拟审判的方式应用诊所式法律教育,但是要想在高校的法学院系中广泛应用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一)缺乏合格的指导教师一般来说,要有效开展国际法诊所教学,国际法诊所教学的律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教师必须要理论功底扎实,尤其要具备丰富的国际法理论知识;第二,教师要具备相当的司法实务经验,尤其要有国际法实务经验,这一点特别重要;第三,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具备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现实情况来看,目前许多从事国际法诊所教育工作的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都比较扎实,但一般缺乏国际法实务经验,而且对国际法实践教学也缺乏应有的热情。

(二)缺乏足够的资金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模式,其所需要的费用主要从两个途径产生,第一是国际法诊所建设中产生的办公费用,如场所建设、租赁费用、办公耗材费用;第二是诊所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主要是维持诊所运作的各项开支。从这些费用的来源来看,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开展的包括国际法在内的诊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教育经费和国外基金会的援助,但是国家的教育经费毕竟有限,能接受到国外基金会援助的高校法学院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国际法诊所教育经费捉襟见肘,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三)交流上的障碍阅读外文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语言限制,而获取法律资料与文献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在具体案件中,证据收集和信息获取的难度非常大,而且主要是传来证据和间接证据;学生对国际法律事务的了解比较缺乏,导致他们在具体模拟中往往依赖自我想象并流于表演;教师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不能给学生及时和详细的指导。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国际法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一)诊所教师的来源目前的教师主要是法学院的教师,理论知识多但实务经验有限,这样的教师结构显然不利于诊所教育的开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通过外聘有国际法实务经验的律师、法官等法律工作者,弥补法学院教师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外聘的兼职法律工作者必须是真正具有国际法实务经验,受过良好的法律教育的优秀法律工作者。其次,支持那些理论功底深厚的国际法教师积极从事司法实践兼职工作,在司法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升华,传授给学生。

(二)诊所经费的来源国际法诊所教育主要是通过模拟审判的方式实现,因此,诊所经费主要包括诊所教室的设立和教师经费。而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法律院系都有规模不一、面积不小、档次不低的模拟法庭,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国际法诊所课程的上课地点、办公地点、办公设施等问题。同时,学校管理层可以从有限的教育资金里拿出一部分支付参与诊所教学的教师的报酬。

篇6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一)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20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及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将“模拟法庭”模式引入国际法课堂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第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第三层次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

篇7

【关键词】网络;国际法;双语教学;正能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一大批熟知国际法知识、具备坚实理论基础,熟悉国际发展动向和具备开阔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就为中外贸易、国际争端解决等所迫切需要,国际法双语教学就应运而生,使得《国际法》课程双语教学具有必然性。因为国际法课程具备鲜明的国际性特点、适应国际关系发展需要的特点,成为法学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最佳选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双语教学”的内涵,整个国际法学教育界至今尚无统一界定。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定义,“双语教学”是指:“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亦即,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外语或者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式。通观国内国际法双语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法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的同时使用第二种语言或第二语言教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1]通过网络手段的应用以加强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效果,能够培养一大批既懂外语、又懂国际法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有助于中国更好地熟悉国际规则,进而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影响力。可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力实施国际法双语教学网络化计划,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路径之一。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国际法双语教学与这一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完美结合,便成为我们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国际法双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际法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本身难免存在诸多不足,即便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对此,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主要可能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国际法学生的学习都缺乏适当的外语使用大环境。截至目前,通观我国所有大学的外语教学,基本上从未走出“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但情况是,就国际法双语教学而言,其对外语使用环境的要求更高、专业性更强。譬如,许多涉及国际法专业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国际法模拟审判、国际法热点问题辩论、国际贸易实践等,都对国际法双语教学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难度也更大。

其二,目前,国际法双语教学非常需要合适的教学资料,但这却是十分奇缺。从当前国内出版的部分国际法英语法律资料和国际法英语教材的质量看,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翻译水平不高、内容新意不足、甚至出现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表达的情况。但是,作为一门重要的部门法,用法律术语去引介教学内容是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必然要求,国际法资料必须保持客观、全面和准确,即便不同的学者对同一法律内容可能持不同观点。国际法教材编写者本身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和外语应用水平,都应是编写国际法教材所必需具备的核心要素。但是,基于高水平的国际法专业外语人才严重不足,加之国际法资料有限,因此国际法双语教材匮乏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三,既有丰富国际法学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的国际法双语教学师资奇缺又是提升国际法双语教学水平的又一瓶颈。受我国传统语言和法学教育模式制约,许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要么外语基本功扎实,要么国际法学专业知识丰富,但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较为欠缺,故此难以胜任国际法双语教学重任。有些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但专业性法律知识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国际法双语教学。

上述种种问题,对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利用网络新技术为国际法双语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有力增强其教学效果。

二、网络在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国际法内容庞杂,有大量的概念、原则和法律条文,不少学生对国际条约制度感性认识不足,学生求知欲难以激发和学习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即便在教师讲授中运用大量生动事例。利用网络进行国际法双语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有利于国际法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譬如,在教授海洋法中关于领海基线的确定,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联系与区别,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水域的划分(内水、领海)、海湾与历史性海湾时,利用网络对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加以传输呈现,将生动、直观的图片及资料演示出来,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将枯燥文字叙述变为生动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乐趣。

第二,通过网络对国际事件、案例的形象化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制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譬如,在学陆架的法律制度时,通过网络呈现我国东海大陆架和北海大陆架的地形、地貌及周边架构,结合大陆架的界线和标准,分析探讨中日东海油气争端问题,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方位思考,加深学生对国际公法上大陆架的界线、标准及沿海国对大陆架的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通过计算机储存的大量教学所需的视频、图片、教案、案例、练习等教学信息,教师可方便、快速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获取最新资料和信息,可以利用网络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并根据教学需要,及时修改、补充相应内容,提高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效果。例如,通过展示国际法院对1979年“美国驻德黑兰外交和领事人员案”的判决、事件发生的背景等资料讲授外交关系法中使馆的特权与豁免知识点,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制度内容。

三、网络提升国际法双语教学效果的路径

作为人类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络完全打破国家地域的自然界限,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地球紧紧连在一起,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互联网络也改进了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方式,有力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新的变革。

(一)网络极大丰富国际法双语教学的信息资源

只要动动鼠标,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当今世界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国家所拥有的绝大部分法律文件与法律资料信息都已公诸于互联网络,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法资料信息都可在网上查到。甚至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间的还是非政府间的,都已经将互联网络作为其信息主要的途径。譬如,WTO几乎所有信息都公布在其网站上。倘若某一国际组织的网站上无法搜寻到其某一文件,可向其网站邮箱发送电子邮件询问并很快得到答复。有些国际组织甚至开始停止用纸质文献公布其资料。

正是由于互联网络具备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于国际法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站,我们可以直接获得国际法的法律起草文件、最新资讯、法学家们的法律评论、间接信息、法律新闻等,如《法学家名录》、《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等资料信息,即便所有这些信息资讯有待进一步加工、提取。但毋庸置疑,网络确实能够向阅读者提供广泛有效的研究资料加以选取,用以弥补现有国际法双语教学教材之不足。

(二)网络促进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与情景互融

就国际法双语教学而言,网络这一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产生,必将为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学习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带来更多不同的选择、体验和感受,极大丰富国际法第一手资料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在一些年轻人聚集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开设账户,建立自己的博客、空间等,积极运用社交网络与互动元素,在线回答问题或者组织师生在博客、网站上观看视频、开展讨论或举办活动,下载国际法学教学音频视频资料。国际法学双语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引导他们上网学习国际法知识,提高他们学习国际法的兴趣,创造浓郁的国际法学习氛围。互联网络具有信息海量及可检索等特点,为国际法双语教学充分展示出自身超凡魅力。

虽然网络促进国际法双语教学在我国出现较晚,而且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顺应时代要求,代表未来国际法教学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借助互联网络为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模式,有利于解决国际法双语教学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从而推动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坚实理论基础的综合型人才。

(三)网络提供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先进教学模式与方法资讯

为了能让所有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能够通过互联网络被任何人自由地从任何地点使用,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曾宣称,将在十年之内将所有课程材料公布于互联网,供全世界的学习研究者免费下载使用(开放课程计划,MIT OCW),充分反映出每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不同教学风格。公开课程材料是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给全世界教授、学生、个体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免费资源。许多课程都包括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内容,如演示/学习工具、超文本的课本、问题/解答、作业、试卷、模拟、辅导和讲课的视频实况等,但这些公开课程材料中至少包括一个课程大纲、课程安排(日历)和授课记录。我们还可以自由地编辑、翻译、融人或与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课程更加适合学生之需要。互联网络搭建了一个传播知识和加强世界各国大学及其学者之间交流合作的新模式。[3]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开放式网络课程中几乎包含国际法所有分支法,可以通过参加课程学习接触该课程的最新的研究发展动向、背景资料、前期的成果和最新的教学方法、模式。通过这些课程材料,作为国际法双语教学主体的师生完全可以从中借鉴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全方位提高师生自身教学能力与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将在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精华,真正发挥国际法双语教学网络化的功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玉军,乔雄兵.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78.

[2]陈小红.审视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4(6):85-86.

[3]龚微,谭萍.试析互联网对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推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33.

篇8

 

关键词:国际法教学 国际法教学内容 国际法理念 教学改革  

    一、如何确定本科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知识 

 

由于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本科阶段法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专业知识的范围,各个高校的认识不尽相同。笔者参看了一些学校教师的教案,发现其内容基本上与我国的一些统编教材的内容相同,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全面地、平面地作为授课的内容。其特点是内容全面,条理清楚,但我认为这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学生,特别易使国际法的教学变成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其结果可能是学生可能很能应付考试,却不能掌握国际法的真谛,不能树立正确的国际法理念,不能用国际法知识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法现象,不能进行自我学习。 

教师对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往往认为让学生掌握的越多、越全面就越好,唯恐漏掉了什么知识点,结果将国际法的授课变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我们知道,国际法的内容浩如烟海,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际案例不仅多得无法统计,而且对刚接触法学专业知识的本科生而言,更仿佛进入迷宫一般,不知从何下手。加之国际法本身与我们现实生活直接联系相对较少,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产生兴趣。此时,如教师一味追求知识点的全面完整,平面地介绍教材的内容,必然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无法消化理解,抓不住中心和重点,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 

那么,确定本科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知识的指导原则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首要的原则是应当平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知识本身体系的完整性,但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那些基本的、也能为学生所理解的、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应列入教学内容。例如,国际法总论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有关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由于具备上述特点应列入掌握的内容;但对于诸如国际法的历史、国际法的编纂、国际法的效力则要视情况而定。因为这些内容繁杂,而且对理解以后的知识内容并无实质性的帮助,极易使学生将主要时间用于一些细节性问题的记忆,而对这一些重点性的问题却缺乏足够的理解,这对后续的学习与理解是不利的。当然并不是说不要学这些内容,但完全可以采用自学,或者以后在相关章节进行具体介绍的方法去了解。 

其次,要平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要认识到本科阶段毕竟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应当有较大的区别,如果一味扩大内容的范围与授课的难度,就会混淆这二个阶段的界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国际法教材中大多对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的具体领域有较多的介绍,甚至引入了一些其他专业的词汇,所介绍的有关人权、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也较为深奥。如果在内容的选择上把握不好,会出现一种“撒胡椒面”的状态,教师虽讲得似乎尽兴,学生却迷迷糊糊、不知所云。 

篇9

    讲授《国际法》课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国际法来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和私人的利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能对国际现状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以主权国家为本位的理念,找到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其真正明确学习《国际法》的重要意义。随着《国际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开放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用开放教育的教学优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1.邮箱、QQ是现代学生普遍采用的交流方式

    目前,很多开放教育辅导员老师都采用这种快捷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国际法课程可以采纳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邮箱、QQ等现代交流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指导,在这里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对学生过多的限制和说教,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消化知识,很好的掌握国际法中的法律知识。

    2.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方法,开展学期内典型案例或重要法条的研讨活动。具体实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讨论,可以在面授课堂采用,也可以在网络教学中实施,或者是通过建立QQ群进行实时讨论。

    三、加大与高校合作力度,共享模拟法庭课程

    开放教育应该与一些高校合作,让学生能够共享到高校的模拟法庭课程。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都很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非常逼真,能够很好的巩固国际法课程的专业知识点,深入的探讨面授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模拟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法学分析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使得学生增强法学学习兴趣、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四、为学生开拓在社会中进行法律实践、法律调查基地

    开放教育的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很少,学校应该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利用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为学生开拓更多的学习空间,现在学生的社会调查,多数是敷衍了事,没有很好的投入到实际学习的氛围中,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程中不断增加法律实践和法律调查的机会。

篇10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as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ZENG Wei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Abstract In the ca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select typical cases and the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ctual cases,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legal theory, spirit and principles of the law, enrich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f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thod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的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出结论,进而学习和掌握案例中的法律精神和法律规范,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法学教育具有浓厚的“实践性”,没有实践的教学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首先,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学生学习法律是为了实践;其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各种形形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实践。总之,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跨国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由此而发生的争议不仅数量上非常庞大,而且种类也各异,这一切无疑增加了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其实,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源远流长,众所周知,案例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具有优先适用的地位,自然,案例法的学习与研究是这些国家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早在1870年就已经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并大力推广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教师讲授与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是苏格拉底式讨论问题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去阐述概念或定义的含义,教学的重点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法律的理论与精神,达到提高学生法律理论水平,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预先根据教学计划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案件资料,学生在熟悉案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法律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出结论。在课堂上,授课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针对案件的基本事实,通过变换假设条件,提出一系列与案件有关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和理解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规范,并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案例教学法成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尽管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但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以致有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现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也日益重视案例的编纂与研究。

案例教学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学教育中也必不可少,因为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面临了全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唯有通过改革法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我国法学教育质量,培养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

2 国际经济法教学案例甄选的标准

案例是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可以说案例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甄选是否恰当。②在挑选国际经济法案例时,一般必须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2.1 结论的不确定性

挑选的案例的结论应具有不确定性,换言之,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案例的结论显而易见,那么这样的哪里对于教学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案例无法达到启发学生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学的案例,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当然一些经典案例,总会隐含着业界所共同认可的一些行动或对策,但这些行动或对策只对学生起某种提示或引导作用。总之,教师在甄选和制作教学案例时,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识地修改案件的案情,使得该案例具有可讨论性,避免限制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案情。案例结论的多元化可以让学生根据条件变化的不同情况,探寻解决案件的不同方法,并在比较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寻找更佳和更有效的解决手段。③

2.2 案例的典型性

案例的典型性是指在案例教学中的案件事实与拟讨论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较强的对应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能够较清楚的诠释某个或某些法律规则的意涵。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不同,案例教学不仅要达到传授理论知识的目的,还要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目的,在选择案例教学素材的时候,教师必须保证所挑选的案例既具有国际经济法理论价值,同时兼具国际经济法实践意义。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案例,才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律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才可能会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并举一反三,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论,并能够熟练的使用该理论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3 案例的针对性

所谓案例的针对性,是指不能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来挑选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并为教学的需要服务。因此,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挑选案例时,必须考虑案例在内容上是否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契合。这样,通过讨论这些案例,学生对于某些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就可能更为深入和透彻,也使得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和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众所周知,国际经济法既包含国际法也包含国内法,其庞杂的体系与繁多的内容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让学生真正掌握国际经济法知识,这要求教师所挑选的案例必须紧密结合拟讲授的理论知识,换言之,教师应该对原始的案件资料进行加工,剔除案情中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信息,不必面面俱到,尽量使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就能掌握案例的基本情况,当然,对于与理论教学紧密相关的信息必须要充分交代清楚。

3 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3.1 充分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案例的整个背景及发展情况,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并进行适当加工后,应该把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预习和准备。与此同时,根据案例资料的具体情况,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国际经济法条约、国际惯例、国内法规定以及其他的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案例。学生一方面要认真预习课本,另一方面要仔细研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案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提炼案例涉及问题的主要观点与依据,为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或阐述自己的观点、立场作积极准备。这样,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就可以了解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目的和步骤,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手段,亦即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偏重其中某一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是采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案例的教学与讲解。在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形式活泼等优点。④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会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而且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也会更具可操作性,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立体。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在学生已经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适当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做最后的陈述。总之,应该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⑤

3.3 案例实践理论化

案例实践理论化是案例教学法中的最后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经过前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案例资料的准备与消化,以及充分的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论,对其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不仅要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而且要分析其发生错误的原因,还要将课堂教学中所讨论的案例内容加以理论化,尤其要注意告知学生通过怎样的理论分析过程得到最终的案件结果,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或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升反思能力,而且也是对案例所涉及的国际经济法知识进行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对于重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案例,教师可提供相应格式规范,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小论文,以书面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能更好地了解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案例教学。⑥

注释

① 祁建平.论法学创新素质教育中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60.

② 肖天乐.《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探析.河南教育,2011(12):24.

③ 党伟.国际贸易法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用.航海教育研究,2008(2):67.

④ 伍艳.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初探.甘肃农业,201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