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8 11: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您好!有机会向贵单位递送自荐是我的荣幸。在庆幸之余更要感谢您在工作之中给予阅览。
我是XX大学经济法系应届毕业生。我们经济法系自设立至今虽仅有十年,但在一所理工大学里却显示出了她的活力与生机,是校园中最活跃、最引人注意的亮点。经济法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他们正兢兢业业地工作,我身为学院的一员,为此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法学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作为一名理工大学的学生,在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渗透了理工科优良的作风,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科学生的冷静。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继承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坚韧不拔和不怕苦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爱岗敬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我不能自比千里马,便我相信您一定是伯乐,选准您的千里马。希望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让单位满意,让您满意!
此致
敬礼
篇2
现代社会,用人单位除了对员工的学历要求比较高之外,对员工的实践能力还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所以学校在给学生安排课程的时候,除了安排日常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安排一定课程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下面我们看看法学专业实习时间的安排。
1. 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以一次为宜
学校组织的实习次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程安排,当然实习的次数越多,学生的实践技能就能得到更好的锻炼,但是实习次数过多的话,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实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实习才能达到对专业知识巩固的目的。针对法学专业来说,学校安排的大实习集中一次就够了,其他的时间学生可以自行去实习,学校可以给学生找实习单位,给学生的实习做牵线,但是不集中组织,采取学生的自愿,可以分散的去实习,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最为合适
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不应当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也不适宜安排在第五学期之前,因为第五学期之前很多知识还没学完,更谈不上实践锻炼,因此第六学期是安排实习的最佳时期。学生的最后一学年时间,可以说是比较忙的,学生开始进入找工作的忙碌期,有的学生也开始准备考研,还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这么紧迫的时间下,学生是难有精力来完成实习的,所以实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最佳。
篇3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专升本后对本科学校文化不够了解;参加学校活动不够积极,愿意参加专科院校活动和校外活动,不愿意接触新同学;专升本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信任度不太高,总认为自己是“后娘养的”孩子,和高考进入本科的学生有距离;专升本学生在校成就感一般;专升本的同学来自不同的高职专科院校,为了加强专升本学生的归属感,本科院校也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建设具有良好班风班貌,有团结精神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鲜明特色的班集体等,在客观上对专升本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一定意义,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也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教育上,本科院校的软硬件建设都发展很快,发展成果共享原则的指导下,专升本学生与原校本科生在饮食、住宿、授课、娱乐、升学、就业、医疗、接受抚助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校园服务。但是,专升本学生还是没有表现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对本科院校的热情。当然,这里也有个历史原因,在专科院校学习时,有部分学生一心只准备专升本的考试,既不担任班级干部也不关心班集体,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没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锻炼,这种消极行为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笔者曾对近几年升本的156名学生进行过调查,认为法学本科课程设置较好的占76%。认为本科课程与专科课程衔接较好的占52%,认为学生管理和就业安排较满意的占49%。
二、法学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现行教育制度是法学类的专科生专科毕业时要发专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升入本科院校后成绩合格的颁发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专升本学生的本科毕业证书与高考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所持的毕业证书有很大区别。普通高校“专升本”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误解,有时甚至是歧视,很多招聘单位在用人时直接就写明拒绝接收专升本学生或者写明要求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变相拒绝专升本学生,还有些单位的人员不太清楚学校的一些情况,将专升本学生与函授本科、自考本科学生归类在一起,忽视人后续进步的可能性,认为高考没考好,没读上好学校、好专业、正规本科的学生都存在些问题,带有个人的偏见;法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还与其他专业有所差别,法学毕业生瞄准的就业单位多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而进入这些机构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媒体也多次报道过,很多公务员岗位都是几百人选一人,多的甚至几千人选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也是人们心中认为法学专业不好就业的现实表现,与之相对比的是依法治国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单位甚至基层的执法单位多少年甚至从来就没有过专业的法学毕业生。
职业教育应定位于本科层次,同时构建高职法学专业学士学位相关事宜,使高职教育有自己的独立学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法学类专业高职教育体系从专科到本科的模式,高职法学教育能够通向法律职业;积极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得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普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生方面知识的学习,由应用性转为应用研究型人才。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意见》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现有的专升本制度,是高职院校向普通院校输送生源,学生由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过渡,但是,从专升本的学生很显然大部分缺乏研究型人才的理论功底,高职专升本学生升本之后的两年原有技术不能进一步提升,逐渐倒退,理论研究无明显进展,结果成了“四不像”既不是熟练技工,也不是初级理论研究者,这是不恰当的转型带来的问题,最后只拿走一个本科文凭而已,达不到专业培养的技术要求;对于高职理论研究还是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践设备配备以及高职技术研发,高职院校都优于很多本科院校,对于法学类专业也是如此,法学类的专科院校多为行业办学,专业相关资源优于普通院校,师资队伍不逊于本科院校,唯一缺点就是不能颁发本科文凭,而本科毕业又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进入法律职业需要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报考司法考试的学历要求最低就是本科教育。为了使法学学生能在优秀的法学学习环境下多受到熏陶,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法学高职院校直接攻读本科。高职教育独立设置到本科,既巩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也促进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篇4
关键词: 法学专业 案例式考核 初探
一、法学专业案例式考核方法的教学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起,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介绍到中国。由于案例教学法不仅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等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尤其适合法律事件的重现与法律规范的应用分析,从而在高校法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法学教学方法之一。
目前国内关于法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环节。然而教学是多层次多环节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不仅应当关注于课堂教学环节,还应当应用于其他重要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教学效果的考核环节。考核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强化、反馈与检验,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意义重大,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法学课程考核环节中突出案例式考核,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深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教学地位,应当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法学专业案例式考核方法的实践价值
1. 案例式考核是对课堂案例教学的强化、反馈与检验。案例式考核继承了课堂安全教学风格的一致性,考核的过
程即是对课堂案例教学效果的再次强化过程,学生在案例式考核中的总体表现也是对课堂案例教学效果的检验,同时也能够反映出课堂教学过程成功的因素,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形成课堂案例教学的反馈机制,丰富了案例教学法的内容体系及表现形式。
2. 案例式考核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学应用能力。课堂案例教学法总体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有教师和教材的辅导,并有相对较为宽裕的时间去思考。但案例式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在压力下的法律思维与快速反应能力。
3. 案例式考核暗合国家司法资格考试的要求。与其他法治国家一样,在我国担任法官、检察官或从事律师工作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即司法考试。在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以后,国内教育界一直难以权衡法学教育的职业培训与学术研究这双重价值。但司法考试强调考察考生的应用能力,案例式考试占据很大比例:根据近几年的司法考试试卷分析,第四卷案例分析题占绝大比例,即使是前三卷的选择题,也大都是通过简化的、模型化的案例题来考察考生的法学应用能力。在法学教育中大力推行案例式考核,既可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司法考试应试能力。
三、法学专业案例式考核诸要素探析
并不是说包含一两个案例分析题就是案例式考核了,本文所述的案例式考核指就某次考核整体而言具有较明显的案例化特点,重要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应用知识主要通过案情表述与事件解决体现出来,学生答题可以比较灵活,评分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弹性。结合实际情况,法学专业案例式考核在实践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关于适用范围。案例式考核特别适合于民商、刑法等应用法学课程的考核,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考核其理论分析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分析评价,将案例式考核应用于法理学等理论法学的考核。
2. 关于考核方式。书面考试是案例式考核的主要形式,此外,课堂/外作业、现场面试,或者直接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实务操作,都是可行的选择。在笔者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时,曾经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在学校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三次公益诉讼,诉讼结束后每人再写一份体会作业,并根据他们的全面表现予以评分。这种考核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新闻媒体予以了正面报道,学生也普遍支持并能热情参与,收到了较好的学习与考核效果。
3. 关于案例选择。在案例式考核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除证据法、侦查学等专业课程外,大部分法学课程应当选择事实无争议或无需太多事实假设的案例,从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法律原则与规则的理解与应用上。对于法律适用上有争议的案例,需要指明争议并要求考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论证,同时应当控制这种案例所占的分值比例。
4. 关于答题指导与评分标准。对于一次考核,教师关注的是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考生关注的是自己所能获得的考分与评价,答题指导与评分标准则通过引导考生如何答题折衷着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美国大部分法学院考卷的答题指导都会说明:“我们的评价依据你对相关论点的语言组织论证能力,还包括你对相关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浓度。你所给出的最终回答并不是最重要的。”并且他们给出的参考答案也都非常详细,包括有争议的不同论点的论证,但通常并不设定很详细的评分细则,阅卷教师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正体现了素质考核的要求。
5. 关于试卷规范化。教育规范化要求考核规范化。试卷规范化要求试卷应当列明试卷名称、考试编号、考生情况、考试时间、题型及分值、答题特别要求等内容,对于法学专业案例式书面考核而言,还应当注意两点,一是案例答题指导,这对于考生的答题方向与方式有重要影响,二是考试纪律申明,这对于法科考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国外法学试卷上普遍会作出类似的特别说明,“请注意,根据校纪法典,如果你发现了本考试中的违纪现象,请与×××联系(校纪执行部门人员名称,作者注),否则你也是违纪行为。”
6. 关于考核的反馈。目前国内高校考试普遍缺乏反馈环节,对学生而言往往是试卷一上交就意味着考试结束,本课程的学习也结束。其实反馈环节很重要,是考试的延续,也是课程学习的延续。因为案例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评分重点更重视答题的论证过程,所以在考核结束后,案例式考核的反馈环节更为重要。本文建议高校在考试制度中增设反馈环节,即在考试结束后的合理时间内,教师要尽早向学生讲评试卷内容,尤其是案例题的答题参考,不要让学生还遗留着课程问题就开始另一门新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曾树桂.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2]罗世荣等.案例及其法律案例教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5
法学专业实行研究性教学是21世纪我国高校培养法学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我国高校应在清晰认识法学专业教学当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经验,结合国情和校情,积极探索构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研究导向;创新;法学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相关考察
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运用于法学教学领域,就形成了具有法学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本文仅对法学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作一些探讨。早在古罗马后期,注释法学派的法学家们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去考证、探究和解释罗马法的规则,具备了早期“研究性教学”的雏形。“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倡导研究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使得‘研究性教学’的思想逐渐引起重视。19世纪末,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探讨了科学探究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纳斯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动‘研究性教学’日益走向实践层面。不过,真正意义的大学‘研究性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并影响到各国的大学教育改革。”[1]
1998年,博耶委员会(BoyerCommission)提出了一份《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的报告,对美国当时的本科教学在教学理念、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检讨,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发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结论。2001年,博耶委员会又通过了《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的报告,对研究性教学的进展进行了检讨。上述两份报告引发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潮流,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成为许多著名大学提升教学和科研成效的秘诀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相关报告中也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知识……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教育为培养个人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做出贡献。”[1]可以认为,在大学本科教学方法论方面,实行研究性教学就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述报告精神的一种回应和贯彻。我国高校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等文件中也正式使用了“研究性教学”等表述,以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取得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公认成果,证明了研究性教学的应用价值。从相关调研和教学实践现状看,国内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均衡合理。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如何,涉及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研究性教学课程本身设置的科学性等问题。其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对研究性教学具有直接影响。例如,有的大学法学院为了给大三、大四学生腾出充裕的时间去实习、考研、寻求就业岗位,将大量专业课程压缩到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导致低年级学生每周承受过于繁重的课程学习压力,无力投入“研究性教学”;高年级学生则基于毕业前的现实压力也缺乏积极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如何使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均衡合理?以何种形式设置研究性课程?这是实施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首先应考虑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其二,教师科研能力不足难以设置好研究命题。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课程教学中研究命题的设置至关重要。如何给出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准备命题材料、选取合适的命题形式等,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备课,深入把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具有相应的科研素质和能力。这对于不擅长科研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难题,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必然影响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其三,教学评价面临新问题。相较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对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在法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中,通常采取学生分组完成作业的形式,而如何准确评价学生个人在完成小组作业中的贡献实属不易。二是由于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答案具有开放性,通常不预设标准答案,学生的作答有时可能超出教师的知识贮备和能力范围。三是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困难性。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同行听课等授课质量反馈信息对教师进行教学业绩评价,而且这样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探索构建适应于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譬如,既要对教师授课的“质”作出合理评价,也要对其授课的“量”作出准确评价———毕竟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比传授式教学更多的额外备课工作量。如果教学绩效考核的新机制没有建立,如何让教师不继续采取传统的熟悉的“填鸭式”教学,而有动力消耗大量精力去投身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研究性教学?其四,学生参与不足。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感兴趣,但能否始终保持兴趣和全面参与则是另外一回事。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呢?首先,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业、就业压力较重的情况下,研究性教学显得“不必要”或“不可行”,还有部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畏难心理。其次,不少学生自小已习惯于传授式教学,尚未养成主动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去的学习习惯。再次,多数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更缺乏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这也会影响到其参与研究性教学的信心。
二、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有关经验借鉴
我国本科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未来图景如何?研究性教学怎样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如何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我们有必要考察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考察我国台湾地区著名的研究性大学———台湾大学之法学院案例。台大法学院的重要特色在于将注重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向的案例教学有机结合。从本科课程设置看,台大法学院将学生分为法学组、司法组、财法组三类,分别规定各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司法组课程设置的实践指向较浓,体现为一系列实例研习、案例专题讨论等课程。例如,开设“法律实习”“劳工法实例研习”“国际人道法案例专题讨论”“美国宪法案例专题讨论”“最近刑事判决研究”“刑事审判实务”“民事审判实务”等一系列具有浓厚实务色彩的课程。法学组、财法组则研究性理论教学色彩明显,体现为各种大量的理论“专题课”。法学组设立初期,旨在培养比较法研究人才,还开设了“语文选修”课(拉丁文、德文、法文、日文和英美法学名著选读)。台大法学院本科课程设置中的研究性的理论教学课程占据大多数地位,约有上百门之多,可谓包罗万象。例如,在法学组开设有“比较民法”“法律经济分析”“法学科际整合专题”“法学名著选读”“东亚法院专题讨论”等颇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课程;在财法组开设有“法律文化研究专题”“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战后法律发展史专题讨论”“美国女性主义法学专题讨论”等研究性教学课程。“台大法学院的研究性课程设置比较自由,从王泽鉴主任时代起,改变了以往开课须由系主任决定的做法,除必修课外,任课教师都可自由选择开设选修课程,其中较多是各具特色的研究性课程。”[2]
得益于研究性教学模式,台大法学院毕业生的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令人瞩目。再看美国的大学法学院的教学改革经验。长期以来,美国的大学法学教育流行的是“兰代尔案例教学法”模式,采取苏格拉底式问题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对话讨论案例和问题,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和能力训练。但是,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兰代尔案例教学法”重逻辑、轻经验、效率低等缺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许多名校的法学院开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法学教育改革,更加注重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幅压缩传统的案例课程,新增“立法与规则”“国际法/比较法”“问题与理论”等以研究创新为价值取向的理论课程。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美国名校法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并增强研究性取向,以割除传统的“兰代尔案例教学法”的弊端,适应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为例,这种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从大一开始就给新生提供研究体验,营造研究性学习及学术氛围。主要采取的做法是:“(1)开设新生研讨班。调查发现有76所大学(80%)为新生举办学术性的研讨班,其中32所大学(42%)新生参加研讨班的比例在一半以上。(2)建立‘有计划的学习团体’,使得新生在课程学习中有固定的学习伙伴,学校还为这种学习团体提供跨学科的课程研讨……”[3]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因为传统案例教学的弊端以及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正是我国高校法学院(法学专业)在本科教学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三、推进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建议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法学专业研究性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压缩式”的课程体系造成的。将大量专业课程压缩到大学低年级阶段开设,必然导致低年级学生无力投入研究性课程学习,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没有心思参与研究性课程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尽可能将均衡与侧重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尤其是应将大三阶段作为开设研究性课程的重点阶段。在低年级设置的研究性课程与高年级设置的研究性课程,应当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由于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为薄弱,教学目标应当采取较低的定位,在兼顾系统知识和理论教学的同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习惯,不宜追求过高的创新成果。相应地,可以更多地采取理论教学方式,以各子学科“导论课”的形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并弱化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的区分度。就高年级开设研究性课程而言,教学目标可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多地采取“专题讨论课”的教学方式,以鼓励学生深化研究。根据大四学生考研、就业等现实状况,也可在某个阶段灵活地适当减少安排研究性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差异是法学研究性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性要求的体现,也能促进学生参与课程的全面性,使得法学研究性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区分定位,既让低年级学生保持信心全程参与课程,也让高年级学生深入“扎进”课程。课程设置的研究性导向尤其应体现开放性,即由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和专长开设“导论课”“专题研究课”等研究性课程。国内已有一些高校作出这种探索。如西南大学法学院在2013年通过的新教学改革方案中就鼓励任课教师自主申请开设相关研究性教学课程。具有研究性导向的法学专业课程应当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作为选修课较为恰当,这样可以和传统的理论主干课较好地衔接,兼顾本科法学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研究性要求。
2.建立导向正确的教学工作激励机制。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既对教师的研究素养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又受到绩效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缺乏研究素养会制约课程的开设效果,而教学绩效评价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则可能导致教师不愿耗时费力申请开设研究性课程,更缺乏动力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和水平。由于研究性教学的难度远远大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按照传统的课时计算方法核定教学工作量就明显不合理,必然压抑任课教师申请开设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在法学专业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核算方面,应当采取显著高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课时核算方法(比如按系数甚至增倍计算),以体现对任课教师申请开设研究性课程的激励。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要求高校加大对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经费投入。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有效保障。“目前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毋庸置疑,但至今推广的范围仍然有限,究其原因之一就是评价体系尚未建立。”[4]就推进研究性教学而言,其一,要重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中按试卷知识点评价方式相区别,在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准进行学业成绩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性取向。这样的评价方式具有开放性、相对主观性的特点。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设立“科研小组”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若干个小组参与学习活动,小组及个人提交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经教师评审合格之后,按学生的科研活动工作量、科研创新程度等指标评定出不同的学分。在对学生成绩给分时,不必采用过于细化的百分制,划分为优、良、中、及格等即可。其二,重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首先应建立在任课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基础上,可以重点参考学生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如填写匿名的教学评价表等),以及学生的研究性兴趣、研究能力提升的情况等等。与这种学生主导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相对应,还应当同时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人数达标开课、试听期可退选的评价制度,以建立起课程的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助推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具体而言,在任课教师申请开设相关研究性课程之后,学生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进行自主选课,在选修的人数达标之后开课(例如规定达20人可以开课);学生在规定的“试听期”可以退选课程,如果退选的人数减少到选课人数不达标,则课程自然终止。
4.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研究性教学。法学理论固然重要且是法学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法学研究性教学又必须与实践指向的案例教学相结合,以坚持法学教学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并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效果。这种被学者称为“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它不同于我国以往的实践教学方式,而以培养法律人实践理性为目标,重视实践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养成。”[5]否则,将会脱离实践而成为纯粹的理论灌输或讨论,丧失法学研究性教学的精义。同理,脱离理论研究的“案例教学”也会沦为就事论事的个案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在融合了案例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真实的案例可以缩短教学情境与法律实践情境的差距,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全面的案情,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去分析案件,领会应当适用的法律,培养法学问题意识。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有研究价值,即有理论探讨性,如果选取的案例本身过于简单浅显,缺乏理论探讨价值,则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也就背离了研究性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要提前选取有探讨性的案例并设计“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对此,已获得司法裁判的典型案件、指导案例等可以作为较好的案例选择素材。此外,法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还可以与“法律诊所”的研习结合起来,以真实案件为背景,由擅长理论的专家学者和实务专家共同指导学生探讨案件中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既可培养学生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其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是21世纪我国高校培养法学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我国高校应在清晰认识法学专业教学当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经验,结合国情和校情,积极探索构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育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育,2009(10).
[2]王泰升.“台湾法”的世纪变革[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5.
[3]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4]黄亚平,陈小鸿,王惠.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篇6
(一)概念
这种教育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法学院学生无偿为社会贫困阶层提供法律服务的举措。什么是诊所法律教育?这是自此教学模式诞生起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总括中外各派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诊所法律教育是借鉴医学院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通过相关的法律活动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2)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由学生亲自担任法律关系中的某一角色,具体参与法律实践的活动,而不是处于法律关系之外来思考法律问题,参与方式既可以是接待相关当事人、解答法律咨询;也可以是实际办案,作为准“律师”出庭;(3)除传统的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与法律技能的训练外,诊所法律教育还包括范围广泛的其他社会活动。
(二)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与我们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相比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实施教学的场所不是单一的、虚拟的。
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的角色不是被动的、边缘化的。
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诊所法律教育通过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使法律固有的社会正义得到实现。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的具体运作
(一)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学科特色及其人才培养特点
现实中经常尴尬地看到,在传统法学模式下培养的法律院校科班出身的执业律师,往往对会计、税收乃至银行票据业务一窍不通。在如何查账、如何计税、如何应用票据手段进行融资往来等方面,由于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无从下手。市场经济现实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促使财经类院校承担起了培养经济法律专门人才的重任,纷纷设立了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专业,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点上财经院校的法学教育可谓是扬长避短。
(二)财经院校法学专业采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不仅需要诊所式法律教育,而且应该大力推行此种教育模式。
首先,它丰富了法学教育的内容。
其次,诊所法律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再次,培养了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伦理基础。
最后,诊所法律教育也为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做出了贡献。
(三)实践中的具体运作
1.模拟课堂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真实案件的工作,在此之前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模拟律师所面临的诸种情况,如庭审辩论、谈判调解、非诉讼和解、参与仲裁及会见接待等。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述案例或提供阅读材料,由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分别站在原告、被告、律师角度去分析理解案情,通过思辨,灵感的激发来组织自己的发言稿,最为逼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并不接触真实的客户案例,只是在虚拟的场景中扮演角色,这既是对学生的角色扮演技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诊所教师控制课堂教学场面的能力带来了考验。
2.真实案件法
许多美国法学院开设的诊所法律教育课程都要求学生真实案件。在这类“真实委托人诊所”里,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保证当事人能够得到合格的法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真实当事人案件使学生获得模拟教学法中无法获得的经验,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中学会人与人交往的技巧。因为场景不是人造的,学生会遇到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意外,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受控制的世界,势必将产生模拟教学中无法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它为学生提供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实验场,以确保通过模拟所培养的洞察力、观察力和构思在现实中继续保持稳定和准确。
3.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法
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法也是诊所法律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与传统的法学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反馈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含角色模拟、真实案件的)、为该实践所进行的准备以及实践结果进行反馈。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分享大家的智慧,扩大学习的机会。诊所法律教育中的反馈并不是简单列举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然后告诉学生怎么做才是准确的或更好的,而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理论进行思考的职业习惯,从而在自己执业时能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纠正。
三、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首先,诊所教师付出与所得的矛盾,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问题有待解决。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诊所法律教育需要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对学生的咨询、解答和辅导在时间上具有不固定性和随机性。在倡导敬业奉献精神的同时,如果不在薪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影响教师积极性。因此要适当给予诊所教师经济补助。
篇7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法学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学习了法理学、行政法模块、经济法模块等专业知识,通过实习积累了转丰富的工作经验。 大学几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课余时间我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我相信扎实的 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锐意进取,永不自满是我的座右铭。在法学专业课之外我又辅修了许多跨专业选修课,它们使我获得了丰富的文学,社会学,英美文化等知识,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作兼职家教、营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总之,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篇8
1.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枯燥,考核方式单一
法学专业学科理论性、逻辑性强,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基于上述特点,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成绩考核的方式单一,大多采取必修课闭卷考试,选修课做作业和论文的方式。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不乐于探究理论问题、懒于动手,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能力差,其中反映比较突出的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流于形式
过去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现在新的教学技术、新手段来了,很多教师不适应,不会运用。大多是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电脑、一个投影仪,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从“人灌”转变为“机灌”而已。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流于形式,多媒体教学等同于“电子板书”。
3.法学学科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学方式相对滞后
法学的学科内容发展迅速,但是教学方式发展滞后。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要求,不能很好的表达教学内容。
二、法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法学专业传统教育体制和理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法律专业一直是高等教育中较为热门的专业。现有的教学立足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教学与实际相脱节,满足不了实践需要,是困扰法学教育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整合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积极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优良的校园氛围。
2.“教”与“学”本末倒置,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我们习惯了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谈起教育教学,总是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出发,先考虑教师应如何如何。其实,在教学中,学是根本,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在新世纪,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传授学习的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法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在教学理念方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与法学学科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紧密联系;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学和训练方法多元化,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1.以人为本,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归结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上,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直接对象,因此,从学生的直接感受来宏观评价课程及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2.转变教学理念,推行“探究型”教学方式
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探究型”教学理念的转变。
3.重为学更重为人,寓育人于教学
把“师生关系融洽,课下指导、交流好”和“对学生要求严格”作为衡量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指标,要求教师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与自己的特长、个性紧密结合起来,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授课“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四、法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的措施和步骤
1.法学专业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措施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探究型学习”和“互动式教学”。教师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想当然地进行讲解,而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因势利导、按需帮助。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多提问题,让这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信息,通过讨论、辩论和总结等的研究、探索过程来解决。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生活实践──提出问题──探索与研究──总结。通过把学生带出教室去生活实践、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实验实习来体验身边的法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法学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体验中去领会、去探索、去学习。
第二种模式:搜集整理资料──提出问题──探索与研究──总结。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或教师搜集整理的大量资料,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索与研究,并得出结论。
第三种模式:提出问题──搜集整理资料──探索与研究──总结。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研究。在实体法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式。
各种模式中都有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动手的成分,其过程蕴藏着对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走近生活,在网上学习、在图书馆学习,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资源,让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除了学生提交作业、教师批改的基本功能外,通过邮件或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弥补专业课教师不坐班、课时有限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的效率,把“平面教学”转变为“立体教学”。
篇9
远程网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而在线课程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除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外,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还直接受到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课程设计、资源质量、技术应用四大因素的影响。对在线课程进行模块化、编组式设计开发,建立模块化质量标准,实施多元全过程监督是确保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在线课程;模块化;课程质量
教学质量是大众化教育的生命线,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当今信息、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远程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在线教学质量问题也广为关注。提高并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己经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一、在线教育及在线课程质量
(一)在线教育的内涵对于在线教育的认识和定义目前尚未统一。学者何克抗认为在线教育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本质。宋国学从五种不同的角度中归纳出“e-学习”具有信息更新快、学习自主性明显等内涵。笔者认为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把传统课堂搬到网络环境中,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在线课程质量课程作为知识讲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在线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部分。笔者根据对于课程质量的认识,结合大学在线课程概念,引入CIPP教学评价理论,把在线课程质量概括为:在线课程在环境、输入、过程、输出环节中表现出的满足学生需求,体现网络环境学习特点,达到设计者期望的状态。
二、大学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现状
当前,大学法学专业部分课程采取以网络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法学专业网络课程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与此同时,其网络课程质量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缺失。由于法学专业历来以校园教育为重点,对在线教育重视不够,法学专业的网络教育质量标准空缺,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更无从谈起。二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理念滞后。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传统校园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使得课程设计与开发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新要求。三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不足。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仍然由法学专业教研室组织专任老师,采用单一、低端的技术,直接影响课程质量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四是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资源不足。缺乏先进、真实、适用的法学专业案例素材,直接导致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三、大学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影响因素
国内专家学者基于实证,广泛的开展了在线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于秀云把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五个方面视为在线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徐旭东提出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学习对象、教师、学习资源、组织体系、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评价是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构成要素。2008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指标把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是评价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陈建钢认为需要从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心)、应用服务、评价认证与质量保证六个方面提高在线课程质量。笔者基于法学专业教学特征,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反馈认为,影响大学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质量主要包括四大基本因素即开发模式、课程设计、资源质量、技术应用。
四、大学法学专业模块化在线课程质量保障措施
借鉴英国开放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相关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引入课程组和模块化的设计与开发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法学专业网络课程进行模块化编组,建立模块化质量标准,实施过程化质量控制,以此保障在线课程质量。
(一)进行模块化拆解对法学专业在线课程进行基于知识结构的分解,形成在线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大小以学习者15分钟学习时间为限。将一门完整的法学课程拆解为40个知识模块。
(二)实施课程组开发由法学教研室组织法学课程专家、教学专家(专业教师、实践指导老师、辅导老师)、技术专家(媒体、视频等制作技术人员),形成课程组,由教学专家编制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专家形成课程方案,技术专家进行编辑制作。
(三)建立模块化质量标准基于总体课程目标和知识点目标,针对每一模块,从课程模块内容、开发技术、控制方式等方面,建立质量标准,形成模块化课程质量标准体系。
(四)实施全过程多元监督课程开发过程中,邀请校外法学专家、在线课程设计专家对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审定;组织法学专业授课老师和辅导老师试用,反馈试用效果;组织部分学习者远程在线测试,反馈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4.
[2]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
篇10
(一)缺乏适宜教材
教学内容随意,与专业衔接不紧密目前,市面上经济法教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适用于法律类专业,如杨紫烜主编的《经济法》,这类教材的编著往往汇聚不同学者的观点,注重理论知识的陈述和法律问题研究;一类适用于财经类专业,如赵威主编的《经济法》,这类教材的编著注重财务经济的适用性,以经济法领域内的财经实务操作为主。而完全适宜非法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则几乎没有。缺乏适宜教材成为制约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基于经济法课程本身包含较多单行法,教育者在教学中往往重视全面性,面面俱到地对所有单行法逐一讲授,导致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内容繁重、重难点难以把握,时间紧、内容不易消化,法律实务能力培养更是难以实现等问题。同时,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脱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与专业课程之间有效衔接,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二)教学对象存在差异
开课设置不合理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会在第一、二学期的通识教育模块开设《法律基础》或《法学概论》课程,完成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而经济法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五、六学期的专业方向模块开设,导致法律基础课程与经济法课程开设间隙时间过长,知识衔接不紧密。非法学专业学生本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全面,这样的教学对象和课程开设现状,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课程时已经遗忘了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者要么重复复习占用教学时间,要么跳跃讲授,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不足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大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一类是其他专业出身,后来兼任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师。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讲授法,注重理论阐述与科学研究引导,专业术语的过多使用,学者的众多观点,课程内容的面面俱到,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非法学专业教师理论功底薄弱,基础知识讲解不清,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真实案例分析解答能力不足等,同样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非法学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教学的核心,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明确课程定位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非法学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定位应不同于法律类、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只有在准确的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育实效。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考虑以下两方面:1.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定位。经济法课程在非法学专业开设,首先要明确其课程定位,即属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哪个模块,与该专业其他课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课程定位,才能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经济法课程建议设置在法律方向模块中;其他专业同样建议设置在方向模块中,作为全校公选课设置。2.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经济法课程无论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开设,其目的均是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因此,确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结合课程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不能等同于法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法律科学研究能力或金融学专业以具备经济领域法律知识及相关实务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
(二)合理选用教材
符合时代需要课程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料,选取得当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基于市面上并没有针对非法学专业编著的经济法教材,作为非法学专业的教育者,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紧跟时代步伐,选择优秀教材。经济法课程包含较多单行法,而法律本身具有易变性,社会法律现象的变化即引起法律条文的变化,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出版时间,避免教材内容滞后于现行法律,或不能反映最新法律动态、法律精神。选择教材时,出版社也非常重要,建议教育者选择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
2.依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教材。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的目的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就其经济法在专业中的定位而言,其教育目标并非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而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更好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应避免理论性、研究性过强的法学专业大家编著的教材,这类教材仅概念就列举十几个学者的观点,加大了受教育者的学习难度,影响教育效果;也应避免选用财经实务操作性过强的财经类教材,这类教材侧重财经实务能力的运用,如税收法中大量的减免税计算,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习厌倦。建议教育者在选用教材时选择理论知识阐述清晰,案例针对性较强,章节前有重难点提示,章节后有问题设置,同时每章有推荐自学篇目的教材。
(三)取舍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学时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计划课时量较少,多则56学时,少则32学时,而教学内容涉及单行法近20门。要想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尤为重要,建议教育者可分模块确定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模块。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阵地,针对课程内容繁多、总学时数不足等特点,课堂教学模块中要注意处理好经济法所涉及的各部门法之间的取舍关系,切忌面面俱到。应依据专业选择讲授章节,如广告法在广告设计专业中应作为重点内容增加讲授学时,而在思政教育专业中则可选择自学进行。合理地取舍讲授内容,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
2.社会实践模块。经济法课程实践性较强,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社会实践。建议教育者可带领学生去司法机关旁听或组织模拟审批。此类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法律意识,而且能够有力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3.自主学习模块。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繁重,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学完成部分教学内容。自学的内容应结合专业选择,如前面所提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于广告法的内容就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但在自学模块中,教育者需要注意布置合理的作业引导学习,并抽取时间检验学习效果,如自学作业完成后应组织讨论并分析讲解。
(四)丰富教学方法
提升教育实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经济法课程特点,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多元式教学方法,提升教育实效。
1.稳步推进讲授法。讲授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适用。教育者可采用讲授法,完成概念、原则、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2.积极倡导案例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讨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法律意识。教育者既可自己编撰具有针对性的案例,也可选取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编撰案例具有针对性,适用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原则上应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真实案例联系实际具有说服性,适用于综合性复习。读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自主学习模块,教育者通过布置、检查作业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学部分课本内容或查阅相关学术论文。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帮助其及时掌握学科前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