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范文
时间:2023-03-29 09: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课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境教学法功能
1.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
“教学重、难点问题”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来定义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要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究学习,重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情境教学法最大优势在于能把课堂中学生的身份,实现由“你”到“我”的转变,通过情境创设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参与课堂的机会、搭建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和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教学中所选用或创造的情境,全部来源于生活,甚至要高于生活,而生活化的东西最能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这些情境往往具有趣味性、悬疑性、故事性、探究性等特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
2.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o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从而为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一个关键性作用。
二、“极地地区”教学难点分析
1.极地地区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里使用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和“认识”,其中“认识”的要求层次更高,但是两者都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知识基础或者生活阅历作为前提条件,否则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同学对于极地的知识储备仅仅停留在“企鹅”、“北极熊”、“极光”和“冰山”这些简单的认知层面,而要他们去说出这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在哪里?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要”在什么地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同学们去实地考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何创造一种情境,缩短“我”与地球两极的距离,把学生带入遥远美丽的地球两极,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本章教学内容比较简明,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教材编写的落脚点是在:“极地地区环境保护”。课标中针对本节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突出位置,而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
三、“极地地区”教学课例展示
根据“极地地区”教学重难点情况和情境教学的特点,我选取“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新闻事件为背景,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雪龙号前去营救――两船均被困――两船成功脱险”故事为主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四、教学效果评析
本节课教学以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为主线,把教材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块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很好的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同时,采用这种故事情境的方式,把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故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地球仪上标点”、“模拟参加南极科考”、“参与极地环境保护”等活动平台,让同学们真正的参与了课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许多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都在活动中逐一解决。
篇2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是以上册认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几分之一为基础的,同时又为五年级教学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埋下伏笔,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学生若能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的表象,再把这“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并把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三年级上册平均分后得到的每一份都不足一个),同样的是一份,从不足一个到一个再到几个,这是为什么?这也从反面验证了现在平均分的对象不再是“一个”而是“一些”,如何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这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课标教材原主题图是这样呈现的(如图1)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这堆苹果的几分之几?由于桃子个数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学生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个数而不在份数上,个数和份数相比,个数属于先前知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强刺激。当桃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时,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这里的4到底代表平均分成4份,还是桃子总数4个,这里的1到底表示1份还是1个,容易产生误解。
再者,先看到桃子个数也干扰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1个,这应该是学生潜意识的想法。课堂上,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没能引起学生共鸣,也不构成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是教师为了引出每只小猴分到这篮桃的1/4时的一种告诉,这种告诉较长时间内都很难被学生认同。
我曾数次执教该内容,也曾多次听过该内容的公开课,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个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份数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习惯使然。由分一个物体,到分一些物体,且平均分的份数和个数相等,容易让学生将注意力关注到个数而不是份数,忽略对“平均分的份数”和“分得的份数”的把握,分数意义的建立落不到实处。
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戴春老师参加江苏省2010小学数学优课评比,执教《认识分数》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她的课堂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图,而是略有改变,使之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魔篮、魔圈、魔布”的有机组合,较好地突破了难点,现结合课堂片段,尝试探析教者以及她身后团队钻研教材的思维轨迹。
【课堂片断】
师:同学们都知道,猴子喜欢吃桃。瞧,猴妈妈采回了一篮桃,如果她把这一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每只小猴分得这一篮桃的多少呢?
生:每只小猴应该分到这篮桃的1/4。
师:那其他同学呢?你们觉得?
生:我觉得可以把一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一个桃就是1/4,
师:一定是1个吗?
生:不一定。
师:我们现在能知道每只小猴分到几只桃吗?
生:不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猴妈妈篮子里桃的个数被遮住了。
【赏析】
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的现实。”“认识分数”的教学,看起来只是情境图的“改变”,其实,这是对儿童数学学习的一种“服从”。图1很直白,没有一点神秘,而图2就显得很神奇。戴老师在读懂教材,读懂儿童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如何实现由“一些物体”到“一个整体”的华丽转身,教者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篮子”。
对比前后两次情境图,我们不难发现,图1学生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桃子,而把它看做“一个整体”的构想是虚拟的,是老师的一种告诉,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表象。反观图2,桌面上出现的是“未掀开布的一篮桃”,由于桃子个数未知,这时学生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个数而是“一篮”,学生有且只能把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一个整体”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可感、可知、可触摸,有了“一篮桃子”的生活原型,学生方获得“一个整体”的表象支撑。
师:你们想知道篮子里有几个桃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几个?
生:4个。
师:那你知道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吗?
生:每只小猴分到一只桃。
师:那这一个桃就是这一篮桃的?
生:一个桃就是这一篮桃的1/4。
师:是不是1/4呢?让我们来分一分。
师:首先把这4个桃用一个圈圈起来(闪烁),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接着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闪烁),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
生: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这一份就是这一篮桃的?
生:这一份就是一这篮桃1/4。
师:另一份呢?一齐说。
生1:也是这一篮桃的1/4。
生2:这里的每一份都是这篮桃的1/4。
【赏析】
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曾指出:“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总的说来,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时,往往需要把内容具体化,用形象的方式呈现所学的内容。从生活原型“一篮桃”到视觉直观“4个桃”,从“遮着布”到“圈一圈”,表面看,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其实它遵循了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实物(模型)图形,从具体抽象,从感性理性,学生学到的是程序性数学。
“你们想知道篮子里有几个桃吗?”“把4个桃用一个圈圈起来。”由于4个桃原来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整体”,现在把它移到篮外,还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怎么办呢?用一个圈圈起来(视频闪烁),这里衔接非常自然,由于生活原型的“铺垫”,“一个整体”所依托的载体亦很自然地由“篮子”过渡到“圆圈”,顺利实现了概念的第一次抽象。从分4个桃开始,圆圈内桃子的个数就是平均分的份数,每份的个数就是一个,学生容易将思维聚焦在“1”和“4”的关系上,从最低层次上理解1个桃是4个桃的1/4。
师:如果篮子里有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谁愿意先来分一分?
生:用一个圈把8个桃圈起来。
师:你们看,他把这8个桃看做了一个整体。接着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怎么分?
生:中间用小棒隔开。
师:每只小猴分得这一篮桃的几分之几呢?仔细观察这幅图,动脑筋想一想,和周围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组内交流)
生:把8个桃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这一份是它的1/4,那这一份呢(闪烁)?
生:这一份也是它的1/4。
师:依次闪烁第三份、第四份,
生:这里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1/4。
【赏析】
杜威曾对“经验”作过如下表述:“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经验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4,如果是8个桃呢?学生尝试的过程亦是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创造1/4的过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回避学生原有的表示习惯: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每份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它的个数,这应成为孩子学习新知的“垫脚石”。如果把不同个数的桃子用圈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借助小棒来平均分,学生做了以后,知道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1/4。一个整体的1/4,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这种认识是逐层递进的。
师:如果桃的个数再多些,现在有几个?
生:现在有12个。
师:也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1/4。
师:反应真快!现在有几个桃?
生:有16个桃。
师:也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一齐说。(答略)
师:如果桃的个数再多些,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一起说!(答略)
师:仔细看,4个、8个、12个、16个等等,还有这里的1/4,看着这幅图(如图7),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师:说:得真好,真善于总结!
生:它们都是把一个整体的桃子平均分成4份,而且都圈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就是1/4。
师:你说的也很完整。
生:只要桃的个数越多,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就越多。
师:孩子们,为什么桃的个数不断在变,而每只小猴却总是分得这些桃的1/4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师:真聪明!现在我给这幅图加上省略号,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还有更多的桃子,但它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赏析】
徐利治先生说:“数学直觉既是抽象思维的起点,又是抽象思维的归宿。通过抽象性思维,对数学对象的本质有所洞察,有所概括,这样就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直觉,从而又可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用形象来滋养抽象,用直觉来涵养思维,是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法宝”。复习一个西瓜的1/4――探究一篮桃子的1/4――研究拓展材料(8个、12个、16个、……)的1/4――比较沟通新旧1/4。在对1/4“深加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体验和理解: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5];由于“一个整体”个数不确定,同样是1/4,可以是1个、2个、3个乃至无数个,在有限中渗透无限。
篇3
关键词 英语 情境教学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英语交际氛围与教学场景,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为小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全面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1英语教学现状
1.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全程控制英语教学课堂,缺少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重视英语知识的灌输,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重视英语词汇量的积累,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单词,以提高英语应试能力为目标,忽视学生的口语表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长此以往,一方面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缺乏模拟情境
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耗费在背诵英语单词方面,然而,英语的实际交流却非常少,导致我国学生英语学习处于“哑巴英语”阶段。学生不能够灵活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更不会运用英语进行思考,未养成英语的思维习惯,丧失英语学习价值,
1.3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
由于某些家庭优越的孩子,在学龄前阶段则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然而,另外一部分孩子则不具备英语知识基础,因此,一部分孩子比较容易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另一部分学生则无法理解英语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教学,顾及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
2英语教学中应用情境式教学法措施
2.1创设生活情景
首先,英语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融入国内外文化、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等,充分展现西方的生活状况,为学生创设出多种多样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开展情境对话提供更多便利。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英语教材内容,适当地开展语言情境对话,让学生的课堂中,掌握基本的英语口语及书面用语。
因此,教师在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充分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教学情境,了解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开展一定的英语情境,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言锻炼。
2.2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据心理学家表明,较强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好表现、争抢好胜”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转变自我角色,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起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增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师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3开展有趣的英语游戏
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英语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参与度,另一方面,减轻学生英语学习的疲劳感。学生在有趣的英语小游戏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帮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2.4引入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各个领域。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课堂中,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英语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动能,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注意力,增强小学生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英语水平,从而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2.5引入趣味小故事
小学生普遍热爱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常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教师应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课堂中设置一定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进入英语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教学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2.6加强学生间交流
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进行更好交流,因此,教师应设置一定交流情境,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应为学生进行英语沟通与交流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下,加强学生间合作与互动,提高英语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互相切磋中,发现自身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质的飞跃。
3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式教学法,是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小学生在情境式的英语教学环境下,加强师生与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增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感情,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从而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更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与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红红.小议初中英语的情境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2] 段文溪.小议情境英语教学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 郭凤娟.浅议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05).
篇4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教学法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三、情境教学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举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善,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不怕远征难”的模仿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唱游教学法
1、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两周的学前教育期间。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通常要经过两周的常规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如果一上来就教学生稍息、立正、队列等课堂常规,学生会感到枯燥且不适应。通过唱游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觉得“上学、上课”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打消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促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2、经常作为准备活动的手段。准备活动总是做一种徒手操,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厌烦。如果结合教材经常变换一些新操,如“小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垫上操”、“圈操”、“球操”、“绳操”等,学 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即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3、作为整理活动的手段。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唱游教学法,可以克服整理活动中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娱乐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疲劳。唱游教学法,切实可行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身心负荷较宽松的欢乐气氛中,接受体育的启蒙教育。
五、儿歌教学法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体育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生活气息很浓,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简练的语言讲清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儿歌教学法正是如此。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喜爱。如齐步走的儿歌:挺胸抬头,摆臂有力,横排对齐,竖行对正,自视前方,先迈左脚。前滚翻儿歌:下蹲低头手撑垫,蹬地提臀向前翻,肩背着垫抱小 腿,蹬地团身是关键。
六、模拟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失去了趣味性,快乐体育亦不复存在。
篇5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教学;意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09
一、数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1. 情境中内含丰富的数学问题,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在“无理数”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能将四个边长都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此时大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学生非常轻松地得出了结果,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若正方形的个数减少两个,你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吗?若能,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又是多少?此时学生感到很疑惑,因为若设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x2=2。而在学生只掌握有理数的相关知识的背景之下,认为这样的根是无法求出来的,从而问题就无法解决了,此时学生就产生了急于知道这样的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数的强烈愿望,上课时看能巧妙地设计诸如此类的悬念,则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2. 良好的情境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活动(如数学游戏、实验操作、收集整理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正多边形的镶嵌”时,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1)用一种正多边形单独镶嵌平面;(2)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3)分别用全等的三角形和全等的四边形镶嵌平面。在进行这些教学活动时,笔者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组都有一个信封(里面装有若干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在桌子上拼,在拼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验证结论。又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几何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会乐此不疲地从事这样的数学活动,并十分兴奋地与同伴分享他创造和发现的喜悦,而通过创设这些动手性很强的情境活动,既为课堂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源于真实的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在课本上见到的数学问题,往往是已被加工处理、抽象化的问题,所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所得到的结论又恰好合适,而实际中的问题却往往不是这样的。实际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讨求解模式,自己去选择解题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实际背景、语言易于表达、条件容易寻找、求解线索较为“清晰”的问题让他们去求解,例如,在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我给出了一道开放型的题目: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
这是一道中考题,是运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的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想法。通过讨论,每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多姿多彩、无处不在的,通过一些实践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有了兴趣就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满足,并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二、数学情境创设应把握的原则
1. 情境创设要趣味化
好动是中学生共有的特征。在活动中动脑、在动脑中求知,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选择情境事例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能动手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这样组织活动,事先用纸给学生做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般的斜三角形。四人一组,每个组发给一套,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哪种三角形可以沿某条直线对折后完全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是?哪些图形又不是?原因是什么?但也有教师在这节课上会采取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看到不同的三角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是否能完全重合。这样的情境虽然也能让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但该情境只有教师在活动,缺乏学生参与。
2. 情境创设要系列化
篇7
关键词 教学;情境创设;儿童
作者简介 李桂生 1954— ,男,婺源县紫阳镇王家墩李子芳小学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 江西婺源 333200
相声、小品是我国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因为它们可以使观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起到让人“笑一笑,十年少”的作用。相声、小品的作用仅仅是为了逗人吗?否!相声、小品可以让观众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引发感想,得到启迪。一句话,它们真正的作用是寓教于乐。
由此,想到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新课程下,为了营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学习环境。但这要从教材、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多种活动。可以说,这种情境犹如相声、小品中的包袱,是为了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的活动。但如果滥用情境设计,喧宾夺主地引入,只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患上“视听”流行病。
那么,情境创设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笔者就自己从事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创设情境
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课题,各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也应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在备课中努力钻研教材,从而设计出精当的教学情境。
如一数学教师在教“小数的认识”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多媒体画面是一个中型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牌十分醒目。在浏览了一遍价格牌后,画面定格在几种儿童商品的价格牌上。然后,教师让学生回答这几种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表现形式。这个情境的设计就非常恰当: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形象直观地渗透了本节的教学内容,把学生轻松带入课堂。
二、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儿童团过来的,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儿时的情景。俗话说小孩喜欢找小孩的伴,因此,情境设计要考虑儿童年龄特点。笔者在教学《詹天佑》时,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有一个小孩,十三岁,就被当时的清政府派到美国留学。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他顶住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和施工的铁路。同学们知道他是谁?这条铁路是什么铁路?导入语中,故意把“十三岁”说成重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因为,六年级的孩子正好是十三岁,他们对詹天佑的兴趣自然是很高的。
三、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情境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使情境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相反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商不变”一节时,以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时说:我给你们每人四个桃子,你们分两天吃完。其中有一只叫皮皮的小猴子马上叫道:不够?选不够!太少!猴王说,那我给你八个桃子,你分四天吃完。皮皮说,还是少!不够吃!猴王又说,那我给你十六个桃子,你分八天吃完。皮皮又说,还是不够!最后,猴王一拍大腿说:给你三十二只,你分十六天吃完,高兴了吧!这回皮皮满意了,笑着说:这还差不多。看着上当的皮皮,猴王和其他猴子都哈哈大笑,只有皮皮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皮皮为什么上当吗?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抓住了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喜欢小猴子的心理特征,又紧密联系了教材内容,刺激了兴趣和求知欲,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要根据儿童的生活情景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口语交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际工具,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教师应设计多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生活积累,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说得有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位老师上二年级说话课“打电话”就是这样。上课前老师了解到第二天学生要举行爬山活动,他们最关心的是就是第二天的天气。上课开始时,老师打开收录机,让学生听事先录好的天气预报:明天有大雨。老师先请学生复述天气预报,然后说明天的活动要改期举行,可在外面开会的李老师还不知道,怎么办?学生讨论中自然想到打电话。这时,老师启发大家打电话要把话说清楚、全面,还要突出重点。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扮演李老师,另一位同学用小拳头当听筒练习打电话,最后,各小组选一对同学到讲台前表演。在此基础上,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办公室给李老师打电话。这种情景就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此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设计礼貌用语、日常会话、打电话、问路、购物等多种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五、根据教材设计创设情境
篇8
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态就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进行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应探索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课堂教学中所作创设情境的探讨。
一、创设激发求知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老师出示画有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上面画有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4厘米的两个不同形状的梯形。请同学用方格的方法说出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数了一遍又一遍,答案都不尽相同,有19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21平方厘米。老师接着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硬纸板,当场验证它与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梯形所拼成的面积相等。有些同学很快说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由于前面讲述了平行四边形是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同学们会很容易说出“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同学们的求知欲得到了启发。“是不是所有的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同学们的心扉被老师这话轻轻一拨,求知欲剧增,通往知识的大门不知不觉地开启了。
二、创设实际操作的情境
皮亚杰说:“数学的抽象仍是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更是数学课堂教学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再通过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让学学生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另外,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要做到适时,要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这样,操作活动就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接着老师让学生们用自己预备的学具(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各二个)与同桌同学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拼图实验。在操作前老师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并交代稍后要请同学发表意见,上台演示:
(1)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其中哪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已学过?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同学们边思考,边操作,边议论,不但觉得主动、积极,而且觉得轻松、活泼。同时,请学生发表意见,上台演示。在老师的指点下获得成功,这就使学生产生了自己获得新知的愉快心态,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获得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各抒己见的情境
老师在授完新课后,可设置练习,并按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如设计的练习富有思考性,趣味性,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和议论,使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展开议论,互教互学,强化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有赖于习题设计的科学性,练习手段的灵活性。
四、创设自我评估的情境
篇9
一、教学情境的设置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不大
【案例一】《比例尺》教学片断
播放洪泽湖风景区的风光片(用时2分钟)
师:洪泽湖的风景美吗?
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掌握了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我们就可以把风景优美的洪泽湖画下来……
本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优美生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偏离,容易误导学生。虽然作画也涉及“缩小”,但它与按一定比例描绘地图是不一样的。如果用这样的情境导入:先出示一幅较大的洪泽湖风景区导游图,再出示一幅缩小若干倍的小导游图作比较。小的导游图就是根据大的缩小一定的倍数画下来的。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与这有关,在比较中引课。
二、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切合实际
【案例二】《认识方向》教学片断
师:今天有许多教师来我们阶梯教室听小朋友们上课,小朋友紧张吗?(紧张),孙老师也很紧张,我一紧张就辩不清方向了,我们的教室哪面是东,哪面是西,哪面是南,哪面是北?谁愿意帮助老师?
生:我们教室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学生纷纷热情主动地帮助老师)
本案例是本人一年前在一次县级教材培训会上的课堂片断。这里的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熟悉的环境联系紧密,能够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创设情境还要注意尊重事实,切合实际。以上教学片断是在我校的阶段梯教室上的。老师、学生对这个阶梯教室很熟悉,辩不清方向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而编造出的,完全不符合事实,不切合实际。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了反思,如果把“老师辩不清方向”换成“小动物辩不清方向”就会比较恰当。
三、教学情境的设置目的不明
【案例三】《认识乘法》教学片断
动画出示风景优美的乡村情景画面。
师:小朋友,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1:我看到了大树,大树上怎么会没有小鸟?
生2:我看到了白云、小动物、小房子……
生3:我看到了小河、小河上有小桥、小桥上有两只兔子……
生4:我看到了许多小草,小鸡在草丛中捉虫子……
本案例中,情境图呈现的鸡和兔都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但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目的性、指向性,导致了学生漫无边际地侃着,使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进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如果本案例在出示主题图后,教师直接抛出:“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加法计算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具有宽泛性,又能培养学生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展开。
四、教学情境的设置离学生生活太远
【案例四】《商的近似值》教学片断
课件播放新马泰旅游风景区的画面。
师:我打算利用假期去这些美丽的地方旅游,但是去之前要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谁能帮助老师解决兑换问题。
教室内一片寂静
……
本案例中,教师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但我认为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由此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而本案例所呈现的情境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人为增加了难度,将本来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复杂化了。
综上所述,本人以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刻意追求形式,要三思而后行,类似种种非学生熟悉的,不符合实际的或者完全人为的编造的,与所学知识联系不多的,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甚至起阻碍作用的应坚决割舍。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怎样设置教学情境呢?本人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应当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
1.情境的速效性。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应力求体现速效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情境的适度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
展,并非教学情境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十多个教学情境,一会儿参观动物园,一会儿参加跳绳比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忙,教师更忙。在忙乱中一节课匆匆结束了。在这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情境的现实性。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1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高中生的个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打,历史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是具有较多琐碎的知识点的,因此每堂历史课都有较大的学习任务,历史教师基于教学任务对于课堂时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给学生构造时间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虽然历史教师的讲解工作是最高效的为学生梳理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意义,但是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自我消化,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也缺少了自主的感受和感悟,久而久之就使得高中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缺少了自我发掘的乐趣,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的降低。
1.2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讲而对于历史课本缺乏基本的阅读以及理解
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历史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都是基于冲刺高考的目的,这个时候的讲课方式往往是缺乏趣味性的,而学生在传统学习模式之下,习惯于在课堂上接收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以及思考的能力,由此学生对于高中的历史教材也就没有养成基本的阅读习惯,对于历史教材的忽视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是机械的,也是盲目记忆的,学生往往忽视了优秀历史教材中文字的意义,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点的记忆和印象加深。
1.3高中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做到给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
高中的历史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往往延续了填鸭式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本不放心,将所有的知识都梳理清楚之后教给学生,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考虑不足导致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往往是十分沉重和压抑的,严重的时候,会给学生的记忆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排斥情绪会逐渐增长。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2.1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记忆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乐观的学习心态,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学会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使得学生对于新知识有探索的欲望,并且,为了给高中阶段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高中的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学生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在教学讲解的时候为其营造宽松、自由以及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也使得学生大胆的将自己的疑问表述出来,这样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参与度更高,对于当堂课学习的知识也有更深刻的印象。
2.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搜集更多的图文资料加深
在高中历史学习的阶段,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不深,为了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历史知识讲解,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为此,高中的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搜集一些有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图文资料,这样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是深刻的,课堂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3高中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历史课堂上,历史知识是既定不变的,历史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应当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断的创新教学形式,为此,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深入的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发言以及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交流沟通,确保高中的历史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分析学生遇到问题的原因,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高中的历史教师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的教学素质以及历史知识储备。
3总结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历史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多的知识点,且历史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态度往往是认为其是枯燥无味的,为此,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的探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多个角度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历史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大大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之后高中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