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范文

时间:2023-03-14 18: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设情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在上高一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IT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2、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圆锥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因技术原因很难画得准确,更何况有谁能让黑板上的圆锥曲线连续变化呢?又有谁能一给出离心率就马上显示相应的二次曲线呢?笔者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形状”课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

3、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护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纠“错”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学生常常想当然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教师在黑板上很难表示清楚,无法使学生满意。笔者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边对应垂直的两个角”课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自主探索,自己纠错。

4、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2

情境教学的实效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导”,这种“导”决不是对课堂教学的绝对操纵,它应该给学生的自主发展留出空间,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行为,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对教师行为所做的各种积极的反应,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的同时,也要注重思维空间的创设,让学生通过情境,能够有所想,有所悟,真正体现出情境教学的价值。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引发思维的空间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保证学生对该情境的内容有一定的体验,才能使情境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感受,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进行情境创设。陶行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教学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没有生活的教育,是理论的空谈,而教育不能应用于实践,则是失败的教育。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学习无外乎就是经验的再习得,而经验来自生活,情境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有所体悟,从而在教师的协助下,自行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宪法》内容,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在某次公开课上,有教师在开课伊始,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找几位学生表演宪法地位之争的小品,虽然小品的表演活跃了气氛,使课堂一下子充满了激情,但是在为什么说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探讨环节中,学生们的表现却很茫然,反应快的学生除了翻阅教材,并没有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相关的个体经验,对宪法相关知识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无法进入相关的知识探讨环节。

2.渗透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强化预习的效果。课堂学习不是绝对的自学,但自学能力却是学习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知道,学习不外乎就是经验的再习得。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教育的功能上看,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所以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仍是主要的。间接经验的习得没有感性认识的环境,需要学生对即将探索的知识领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所体悟,从而激起学生对进一步的知识深化产生积极的思维动力。在上述情境设计的案例中,在学生没有相关的个体经验的情况下,就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之前,强化预习的质量,经过仔细预习的学生,对情境探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结合本情境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深入探究,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二、创设拓展思维的空间

在学习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能力,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创设引发学生不断深入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拓展思维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就是说,教师要善问,不能信口乱问,形式呆板,要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递进性,并在情境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各种发现,不要轻意下定论,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相反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恶,思维受到抑制。

这里,我们仍以上述宪法内容的教学为例。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就宪法地位之争作结论,不再深入探究下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仍然是浅显的,就好像过眼烟云,不求甚解,最理想的结果也不过是靠硬性记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宪法地位之争的基础上,继续设疑: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大法?你怎样理解宪法中的相关规定?这些相关规定说明了什么?宪法的地位给了你什么启示等等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同一情境的不断深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理出本课的知识脉络,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提升,而通过学生自行建构出来的知识,不仅容易被理解,也对其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和提高拓展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三、创设创新思维的空间

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既包括多角度分析,也包括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地处理。

创新思维与拓展思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拓展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正是在不断地拓展思维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不断地涌现出智慧的闪光点。

在上述情境中,教师可采取两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一,可不由教师指定情境内容,而是由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自行排演小品,有意地留出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宪法的理解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创造性地进行编排和演出,效果要优于教师预先设定任务;其二,在进行拓展思维问题设疑时,要多设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向思考的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难得可贵的种种创造性思想。此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比如,在谈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问题时,教师设疑:如果没有宪法,这个国家会怎样?宪法为什么要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如果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不是在宪法中体现出来,结果又将如何?这类能够引发学生逆向思考的问题,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而在进行宪法内容分析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宪法为什么要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主要内容?这些基本权利的保障要依靠哪些力量?引导学生从公民的身份和地位、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法律的执行部门即国家机构等方面进行多向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本人的学识和能力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对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要作适当地引导。

篇3

一、设疑

“疑”能使学生从心里产生困惑,教学中若能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疑窦顿生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十分有效。例:在学习SO2、Cl2化学性质后给出这样的问题:分别把SO2、Cl2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如何?把SO2、Cl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又如何?漂白能力是否一定加强?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都褪色;但第二个问题现象如何?学生顿时生“疑”,这个“疑”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起了“催化”作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了深刻的认识。

二、引辩

化学知识的盖子如何揭,除教师精心设计揭盖方法外,还应注意利用学生的不同意见,积极引发他们通过辩论创设一个自由、活泼的思维情境,往往能够起到把握实质、弄清问题的作用。通过有趣的激烈辩论,引发学生主动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制巧

有些化学问题,若用常规方法,则十分繁冗,很难下手,若能抓住题目的特征,寻求简捷、巧妙的解法,让学生置身于求新、求异、求巧的思维情境之中,亦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向100 mL 1 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70 mL 5 mol/L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铝元素以哪两种形式存在?其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常规方法学生做起来非常麻烦。此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整体分析,便能发现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AlO2和NaCl。利用电荷守恒得:n(Na+)=n(AlO2-)+n(Cl-),n(AlO2-)=n(Na+)-n(Cl-)=(0.35-0.3) mol=0.05 mol。又根据铝元素守恒得n[Al(OH)3]=n(Al3+)-n(AlO2-)=(0.1-0.05) mol=0.05 mol,n(AlO2-)∶n[Al(OH)3]=1∶1。学生惊叹:此种解法是何等的简单!

四、疏导

篇4

一、质疑问难营造情境,享受求知乐趣

教学伊始引入情境,激发阅读期待。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巧设悬念,质疑问难营造情境,享受求知乐趣。

请看《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当我看到小小的荷塘的时候,为什么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了呢?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生边读边思考)

师:读了这一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说池塘里的荷叶像一把大伞呢?

生:“嬉戏”是什么意思啊?

生:雨点怎么会在荷叶上唱歌,这是真的吗?

生:小池塘有小鱼,有蜻蜓,有风吹,怎么会是静静的呢?……

师:小朋友可真会提问题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里呢,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看你能不能找到?(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段,好吗?(配上一段优美的旋律,老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们所读懂的吧!

(生围绕刚才所提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老师我知道嬉戏的意思就是指那些小鱼在池塘里玩耍,他们与小伙伴们一起玩得多开心啊!

生:我知道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把大伞了,我看见图上的荷叶好大好圆,与伞特别像,要是下起雨来,摘下一片荷叶可以当伞呢!

生:是的,老师,那荷叶这么大,摘下来不但可以遮雨还可以遮阳,躲在下面多凉快啊!

生:我知道那雨点怎么会唱歌了,它从天上掉下来,落在荷叶上会发出“嗒嗒嗒”的雨点声,那不就是像雨点在唱歌吗?……

师:大家能够通过自己读书弄明白文章中不懂的地方,真是了不起啊!

这样的设疑、释疑环境,能让学生充分地展示思维过程,也使其他的学生受到“豁然开朗”的启示。学生就在这种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氛围中体验到了阅读分析的思维方法,积累了语言材料,丰富了语感经验,并体验到了自己读书寻求答案带来的成功和获取的求知乐趣。

二、放飞想象丰富情境,提升阅读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能打动学生,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第5节内容是这样的: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抓住诗歌最后的省略号创造意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释放自己的心灵体验,提升阅读深度。

请看如下教学实录:

师:可爱的小池塘长满了绿绿的荷叶,开着美丽的荷花,那荷叶静静地举着像一柄柄大伞,小鱼在下面做着游戏,雨点在荷叶上唱着欢乐的歌。多美的景色呀,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段,好吗?(配上一段优美的旋律,老师有感情地读着)

师:看这儿有一个省略号,什么意思呢?谁来说?

(生回答后明白小池塘里热闹着呢)

师:大家开动小脑筋,发挥你的想象,你还想在小池塘里变点什么?

(生在小组里交流)

生:我想变只小青蛙,捉了一天的害虫,在池塘里痛快地洗个澡,然后跳到荷叶上睡一觉,醒来在荷叶上呱呱地唱歌,多开心啊!

师:你可真是一只又能干又快乐的小青蛙啊!

生:我想变一只小乌龟,在池塘里与小鱼、小虾一块玩捉迷藏!

生:我想变一只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在池塘里飞来飞去,飞累了可以把荷叶当成我的停机坪,在上面休息。

生:我想变一只蟋蟀,躲在池塘边的草丛里唱歌乘凉……

篇5

一、源于生活,凸显实效

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方法应用的时候,素材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中撷取。通过生活情景的展现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真实”,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在生活中进行英语应用,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小学英语教材对于此方面也予以了高度重视,教师在进行情景演绎的时候,也要注重与教材的紧密联合,从而达到“左右逢源”的教学奇效。

比如,我在进行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In the kitchen教学的时候,将很多厨房用具和食品搬到教室中,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厨房的环境。我将学生们的课桌进行拼接,让其成为“灶台”,通过锅碗瓢勺的摆设,带给学生们厨房的氛围。同时,我还带来了很多食物素材,有马铃薯、面包、鸡蛋、西红柿等等,通过这些工具让学生们“炒”出一盘好菜。厨房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在厨房中进行英语使用,这无形中打开了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同学们依托于“工具”进行了厨房情景再现,有的同学说道:“I’m washing some potatoes.”有的同学说道:“I like the eggs.”课堂教学氛围愈加高涨,学生们应用英语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从生活中探究英语学习的路径,从生活中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是最可靠的学习,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式能够与之相媲美。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搜集关键元素,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落到实处,解决重点,提升学习能力。

二、融于趣味,展现乐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自我的把控能力还不足,课堂注意力非常容易涣散。具有趣味性、多种形式的情景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之上,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官享受。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进行情境创设过程中不断调整设置方法,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综合运用,将英语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

比如,我在进行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8 Dolls教学的时候,便带来了很多玩具,有女孩子喜欢的芭比娃娃,有男孩子喜欢的变形金刚,还有很多小动物玩具,音乐玩具等等。但是,我所带来的玩具并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们进行玩耍的,而是让学生们结合这些玩具,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表演。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探讨最佳的展现方式。有的同学组成小组,通过故事演绎的方式介绍芭比娃娃的外貌:“This is her hair, her hair is long.”有的同学则进行独剧表演:“I love this transformer.”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玩具的有趣,并在进行剧情演绎过程中对英语进行了深化和学习。

教师在创建情景过程中既可以借助于道具,也可以借助于语言,还可以借助于形体动作。总之能够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方式都可以进行尝试。教师要勇于开拓思维,带给学生更加多样化的情景创建渠道。

三、结合媒体,感受真实

多媒体的应用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对其进行高效利用,如何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则还需要教师们的认真思考。将多媒体与情景环境创建融合在一起,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具有学习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科学技术的辅助下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在进行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教学的时候,便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首先使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学生们经常会见到的“车水马龙”,在川流不息的车行人流中,出现了一个惊叹号的标志;紧接着画面发生转变,一个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去就餐,旁边一个叔叔刚要拿出香烟想要抽烟,小朋友则指着墙面上对香烟打着叉号的标志提示叔叔,叔叔很不好意思地将香烟收起来。此时,我看到同学们都沉浸在视频的播放中,于是借这个机会向同学们问道:“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symbol in the film?”学生们对于这些标志都非常熟悉,“Danger!”“No smoking.”等标志内容纷纷被同学们说出。之后,我还让学生们观看了No eating or drinking.No littering.No parking等标志的英文视频,这让学生们乐享其中,受益匪浅。

多媒体在创建情景教学环境中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视频的播放,还可以通过声音的传播来达到真实环境的模拟,从而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创造更大的空间。教师对多媒体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要做好素材的选取,让多媒体播放的内容能够与教学实质相契合。

篇6

小学英语教材在教材内容编写上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和编排了大量视、听、说、唱、画、游、演、做等语言实践活动。现在的教材重视语言知识的扩展。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知识进行大胆、大量地扩展,最终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创设情境,脱离了生活实际,反而会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导致教学低效。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恰当地创设情境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1.贴近生活,展示情境。教师应该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作用,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所学致于所用,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2.从兴趣出发,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具有边学边玩的天性,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识。创设出一些情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3.时间张弛有度,难易适当。为了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教师可以编排有趣的故事,动人的音乐场景,当然故事中所涵及的语言是要难易适中的,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习得语言。若故事过难,有许多生词,学生们听不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情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问题情境,巧设悬念。首先,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一点问题,创设出一种信息差,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需要与愿望,以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BUnit1Who is younger?时,提出了Howold is Jack?课文中只提到了Tommy的年龄,同学们必须在理解了本文比较级的用法之后,通过理解句子He’s one younger than me. (he 是指Tommy,me 指Jack)后,得出问题的答案。

2. 故事情境,探究新知。儿童是伴随着故事成长的,故事对于语言教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故事中不仅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还蕴含着一定语言知识,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同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课程标准的一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反应,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比如本学期,我在教授牛津英语2BUnit2 At the zooPart B(词汇)时,学生在掌握monkey和tiger后,我用英语,配上肢体动作分别讲了有关猴子和老虎的小故事《猴子捞月》和《狐假虎威》,并且从这两个故事中,他们还学到一些新单词well (井)、fox(狐狸)等等,收获颇多。

3. 游戏情境,激发兴趣。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喜欢游戏、比赛的心理特点,注意创设任务情境,体现活动的合作性与互动性,并借此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创设好任务情境,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与互动作用,不但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每一个学习过程中,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创设好任务情境,还需要教师预先精心设计,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执教牛津5B Unit 6 A PE lesson时,为了对新授新知up/down/right/left进行反馈,每组选一名同学上讲台前来,蒙住眼睛,组内的其他同学帮助他,但只能提醒up/down/right/left,看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缺少鼻子的小人贴好。这样的游戏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使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音乐情境,揭示主旨。一直以来,在英语课前让学生唱一首英语歌曲是最好的热身手段,有助于将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有时在做新课前的Free talk 时,教师放一些缓慢的音乐,这样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度,使学生尽情发挥,大胆开口。所以,在儿童英语教学中,使用音乐已成为教师常用的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因为音乐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而且陶冶情操,如果使用恰当,还能解读中心思想。曾经在某学校听“英语阅读”模式课,有一位老师上的是The ugly duckling,在最后揭示丑小鸭变成天鹅时,执教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学生们在音乐声中体会主旨,升华内涵,教学效果很棒。

四、英语情境教学的后续思考

1.在创设任务情境时,教师要先作简明的示范。教师的指令、要求要清晰易懂;要保证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练习完后一定要组织交流、检测和评价。

2.利用实物、图片、手势、动作、语言及课件创设直观的情境,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并使学生从开始学习英语时就懂得语言是为交流服务的,让他们在实践中将英语与情境建立直接的联系,逐步减少利用母语的心理过程。

3.有时所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但若把它编成富有节奏、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或小儿歌,引导学生不时地chant,适当地辅之以动作,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这些顺口溜和小儿歌通常能加上语调,并能灵活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教学 生活情境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滋养自己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古人常说“情动而辞发”,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都说明了“情”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无论从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是心理特点,或是语言表达的特点都是符合学生写作规律的。因此,情境作文教学即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感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本文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1.充分运用课本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渗透,引导学生思考、作文。课本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文本,尽管每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只要挖掘,每篇课文都有很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创造的契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抓住那些有疑点的、有争论的、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再口头交流,然后写成文章。

2.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班级、学校、家庭)现象、社会热点话题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激发学生争论、作文。现代中学生活泼好奇,尽管平时学习负担重,但对身边、社会上的事情还是很关心的,尤其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环境及感兴趣的体育、文艺等方面。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捕捉住这些方面的话题激发学生讨论、争辩,进而完成作文。如现在网络歌曲很盛行,学生也很喜欢,但有些歌曲歌词低俗,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坏,一些老艺术家也痛批网络歌曲的恶俗风气。可以组织学生以“我看网络歌曲”为主题进行了讨论,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老师加以点评指导,然后自由作文。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智慧都有了碰撞,学生既能轻松地作文,又培养了口头交流、多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3.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指导学生体验、作文。学生作文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总觉得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没什么可写的。其实不是没东西可写,而是他们没注意观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点滴来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感受。

4.充分运用阅读材料创设生活情境渗透,引导学生感悟、作文。有许多文章生动感人、富有哲理,阅读它们可以让心灵受到洗礼,触发写作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供这些文章的书面材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想象、感悟,而后交流讨论,进而当场作文。如:母爱、父爱、亲情类的作文是老生常谈了,学生经常写,就‘是写不出新意,不能从平凡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体会其可贵。因此,课堂上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如《爱与身体一起生长》、《母爱给了我力量》、《天底下最美的母亲》、《母爱无处不在》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感受、联想,敲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再进行交流、作文,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不是无病,“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有些文章能激发想象,可以进行再创造。如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小说、童话、寓言等),可以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认真阅读、思考、揣摩,而后进行想象,大胆地重编。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通过由读到感、由读到仿、由读到创,学到了作文的方法,增加了间接的生活积累,提高了作文能力。

5.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渗透,启发学生想象、作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可以给学生直观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以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如:课上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听,诱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展开想象,写成作文;听读故事或开头或结尾,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进行改写、续写或补写;让学生观看一幅或一组图画,进行想象编写故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多种感观被调动起来,视听训练与培养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果。

6.充分运用活动、实践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激励学生参与、作文。只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写出实实在在的有内容的文章。学生的生活体验较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先动起来,去做一做,玩一玩,然后再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最后再写一写,让学生在动中思考、积累,在动中归纳、作文。如要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让学生先做一个小制作、小实验等,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交流制作的过程、方法,再将制作的过程写下来;要进行游记写作训练,可以先带领学生游览某个景点,提出注意事项,游览过后及时记下游览过程、感受,教师组织交流,补充游记的知识,最后学生自由作文。要进行剧本写作训练,可以先确定范围、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进行表演,然后师生共同活动,明确剧本写作的’要求,再让学生形成文字。

篇8

一、对比分析,创设迁移情境

政治课的不少概念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的概念文字相同而涵义不同,如哲学中“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学生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认为物质就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物质就是山、水、土、衣服、鞋子等。为了让学生搞清概念,教师不妨分析几何中的某种多边形与具体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如“四边形”这个概念,它是从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四边形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共性,而不是指具体某一四边形的个别特性;但它又存在于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的个性之中,离开具体四边形的个别特性,四边形这个共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四边形”与具体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混淆起来。这样创设迁移情况,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

政治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想产生矛盾,从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例如:在讲“价值”的概念时,笔者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是商品,对吗?”这一下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多数学生做了否定的回答,笔者便接着归纳:“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但它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接着,笔者又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如未开垦的处女地、原始森林、矿藏等)也可以出卖,也有价格,这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又引起学生的激烈争论。这样,学生就在“无疑―有疑―释疑”的过程中掌握了“价值”的概念。

三、音乐渲染,创设联想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想象和联想,这种强烈与微妙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例如:在讲“联系”这一概念时,先播放歌曲《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思考: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我”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她”之间,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最后,教师再进一步指出这种关系就是“联系”。

四、漫画入目,创设直观情境

篇9

美键词:跳出课文 联系生活 表演 音乐 竞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如果语文教学仍像往常一样,教师凭借着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课本情境,我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大胆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使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挥,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嘴皮磨破,想把所有的知识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学生是无动于衷的,这样的收益也是甚微的。所以课堂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做到教师有“启”而学生有“发”。下面谈谈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滴做法。

初中语文课里有不少文章是蕴含着深情厚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含的深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对课文字字句句进行分析,更要引领学生跳出课文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如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们都明白这自然界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更是象征世上世世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的梨花。老师结合课文,再引导学生发掘在自己身边周围的好人好事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亲历生活中处处有梨花,处处有默默无闻帮助别人的人,学生也就明白了课文中体现的那群哈尼族小姑娘的美好心灵。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们创设7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绝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而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分析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这个时侯,同样需要通过巧妙的启发,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教学《人类的语言》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一语言实质,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那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从课本中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语言术语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领会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主动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过程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在教学课文过程中请两位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到讲台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从而调节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中去。再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的《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有很好的表现方面的素材。在《范进中举》中,让学生做出范进中举时的怕、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地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孔乙己》中,让学生以讲台桌作为酒店的柜台,让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通过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表达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朗读中的音乐效果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去感受意境美。音乐与文学本来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重视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课文教学有的时侯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过程中,在师生有感情地感受课文内容后,教师再放有柔和音乐配乐的朗读带,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听朗读带去想象四季如春的春天的画面,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上。再如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也放朗读加配乐的录音带。教师不但可以用语言激发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情境和意境,而且可以凭借那配乐来使课堂充满气氛,学生在婉转动听的配乐声中,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竞赛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阿累的《一面》的过程中,作者虽与鲁迅先生见过一面,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的,看谁找得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地、主动地、积极地、认真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也把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的问题也交给学生去理解。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篇10

关键词:情境;写作灵感;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62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正确对待社会语言现象。”这个目标又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把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经验的需要而作,这才是作文的真正目的。

文章贵在真情实感,惟有真情实感才是有灵魂的,才会打动人。这就需要设境。情境作文教学设境很重要。设境是教师根据写作要求以及写作题目创设写作情境。境设得好能使学生写作运笔如飞、一挥而就。境设得不好则会事倍功半,打不开学生的思路,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情思。因此,设境是情境作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作文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活动情境

情境作文教学把活动视作儿童主体的活动,突出儿童在情境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既有教师的意图,又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角色,使儿童投入再现教学内容的角色、体验角色和评价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产生进入情境角色的感觉。

1. 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科学实验、养小动物、栽花种草、制作小玩意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如我们当地一对年轻的夫妻为了救邻居双双毁容,我们班级组织了“爱心跳蚤”活动,学生将自己的东西搬到学校义卖,将卖得的钱捐给那对夫妻。事后,笔者请他们将这活动记下来,不管从哪方面切入都可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记录,扬扬洒洒,写得非常好。再如,我们班上假日小队的学生在情人节、母亲节卖花赚钱,然后写下的心理体验都非常形象生动。

2. 运用角色活动。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文章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亲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这样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一些可以表演的课本剧,如学生感兴趣的小品哑剧等,都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处理情节、登台表演。这样,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真实的情感体验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写作素材。

通过一定的活动情境的设置,学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一旦激发,便会如山涧之溪水,奔流不断,产生一吐为快之感。这样,作文的“要我说”就变成了“我要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文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与人交流、分享的需要,当然会产生亲切感与积极的情趣,促使情感的闸门不由自主地打开了。

二、创设节日情境

小学生爱幻想、善于模仿、心底纯洁、容易动感情,他们希望一见题材就能勾起喜怒哀乐,引起追思回忆,使他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中秋节、端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或其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只要教师用心布置、加以引导,很容易在这样一些特殊的日子营造出写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从而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例如,劳动节,我们可以设计别开生面的一次劳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清明节,用文字和自己亡故的亲人说说话;新年时,辞旧迎新,反思自己一年来的收获和不足,并写下自己新的一年的打算;“母亲节”“父亲节”或“三八节”等可以给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写一封信。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书信似乎渐被冷落遗忘,人和人之间哪怕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谈话都很少了,相信彼此心里肯定也有很多无法口头表达的东西,所以“通信作文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文本身。”一次母亲节,笔者就让学生每人给母亲写一封信,要求情感真挚,表达自己对母亲真实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容易被激起的,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善用特殊的节日情境,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作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再者“文以载道”,这样善用节日情境,对学生的心灵也有洗涤净化的作用。

三、把握特殊情境

情境作文教学以新颖的、优化的情境形态为刺激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教师留心,到处都会发现可营造学生写作情境的契机。例如突然下雪了,突然雾很大等。把握生活殊的情境,使学生从具有新颖性的特殊的客观事物的观察中,得到新的感官上的满足、愉悦,唤起学生运用语言描述特殊情境的热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鼓励学生把握自己生活殊的点滴小事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自我表达的兴趣,从而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说真话,抒真情,从而提高了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