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范文
时间:2023-04-03 05: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生物不仅是初中实验教学的重要课程,而且在落实与实践素质教学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其重点在于结合教材上的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本文就侧重于研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重在改变理念与教学方式,展现生物实验的神奇与魅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一、现阶段初中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在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最严重的两大问题:(1)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我国教育行业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比较陈旧,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对许多知识都简讲,尤其是对一些生物实验就像讲语文课文一样,以言语带过,讲解的不够到位;(2)有的教师确实在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但是都是老师做实验,学生在一旁观看,这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足以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去做实验才能更好地把握实验的重点、知识的重点,才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接下来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1.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实验的课程,教师要利用生物实验的神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神奇与奥妙;其次,再给学生讲解实验步骤,让学生亲自体验生物实验的神奇与奥妙,教师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引导,有些学生在实验失败后比较丧气,会放弃做实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此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激发了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做实验,这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创新思维。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实验方案,增强生物实验的效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优化实验的内容以及实验方案为主,在内容的选取上要适合学生做实验,在实验的方案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实验方案,最终做到熟悉实验,简化实验方案,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实验,这样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3.实验本来就是在探究某个问题,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提议,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以及学习的兴趣。从当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看,教师在实验教学方式上比较死板,要求学生必须要以自己的实验步骤为主,而且对学生提议不加采纳,忽略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提议,对于好的建议可以积极地采纳,尤其是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的来说,实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也希望所有的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创新,充分展现生物实验的魅力,增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2
下面我们就“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四个经典实验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的生物实验分析方法。
1、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取。
2、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2.1 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分多次适中的加入,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否则色素会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2 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2.3 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或用自来水代替,则漂洗时,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3、第三步: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3.1 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碎开,这一步也易漏掉。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蒸馏水也将变蓝。
3.2 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3 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4、第四步:显微镜的使用分析
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管理;实验;规范;制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实验室是初中生物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加强实验室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服务,是初中生物课教学体系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因此,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应更加严格、细致和周密。
一、勤服务,抓落实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的得出来源于严谨的科学实验,一旦在某方面有了新的观点又会采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由此可见,实验在整个生物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人认为生物实验员应该本着“我的实验室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坚持每节课都到实验室指导。一是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二是要让学生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真正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在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操作不当,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帮助他从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开始就是规范操作。发现学生遇到难题或者困惑时,要能够及时伸出援手。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人类内在的各种素质。本人觉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符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上规范,强管理
针对实验室管理无章的情况,本人想到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制定了一套管理方案:
首先,座位固定化。初一年和高一年的新生第一次进实验室本人就要求任课老师上好第一堂课――学习实验室守则,并规定:学生的座位就按第一次坐的固定下来。学生跟自己的座位及其周围的财产是绑定的,以后你座位上的玻璃器皿、水龙头之类的东西不管是你损坏的,还是别人损坏的,都由你来赔偿。这样学生不但自己会爱护自己“辖区”内的财产,还能避免别人的刻意损坏。而且即使丢了什么东西,也能追究到个人。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责任到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因为我发现初中学生常有制造“课桌文化”的癖好,半个学期下来,整张课桌里里外外都面目全非了。在每次实验结束后,我们一经发现就能够及时处理,以免留下后遗症。
其次,及时归位,即仪器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为了减少实验仪器的损坏,本人要求任课老师上课前先让学生确认一下仪器设备是否齐全,之后在使用过程中,记得用完之后及时放回实验桌前面的架子上,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养成及时归位的好习惯,又能避免因不慎撞翻试剂瓶而带来的仪器损坏以及污染地板和桌面甚至人身伤害。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学生离开座位的可能。因为有些学生自己不做实验,喜欢跟别人凑热闹甚至发生口角,这样也容易打翻仪器。
再次,卫生包干到人。从学生上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开始就强调,严禁带零食和饮料进教室,但允许放在走廊。否则的话,一经发现就帮忙打扫教室。而且还强调,你带来的垃圾请自觉带走,或者随手扔进垃圾桶里面,保持实验室的卫生整洁。同样的,实验课上,你做实验产生的垃圾也是先放废物缸,下课后统一倒进垃圾桶,并用抹布及时擦净桌面。
三、制度化,日常化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室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管理。
而日常中实验室的工作是繁琐的,包括实验计划总结、实验通知单及使用记录、日常卫生、平时准备实验、兴趣小组活动、账册、盘点表……
面对繁琐的工作,本人开始将实验室的管理统筹规划,做到制度化、日常化。本人是这样做的:开学初让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将本学期的实验进度安排表交给本人,上实验课要提前一周到办公室填写实验通知单,以便本人及时做好实验准备。同时,本人会将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仪器破损情况登记表和课外活动记录表等挂在各个实验室里,这样只要有老师去用实验室的话就能随时登记。实验课结束后还要及时填写报告单。当然,每一节课上完(或者至少一个午别的课上完)之后还应该及时打扫整理实验教室,包括实验仪器的清洗和教室的保洁等。另外,我们学校每周二、四下午第三节都有劳动课,这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保持实验室的整洁美观。
在账册的管理方面,要做到账物卡的一致性。仪器设备、药品等摆放要有序规范,试剂瓶能根据实验的需求做到专瓶专用。有购入仪器设备等就及时入账,每学期期末盘点一次破损情况并及时报损。之后根据本学期的工作情况及时做好工作小结,以便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管理好实验室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以上是本人担任生物实验员以来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实验室的运作井然有序,但本人深知自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生物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性学习的规范落实等还有待加强。本人将不断努力进取,多为学校培养一些生物精英,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施展才华时有更多的资本。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生物教与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佚名.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06期.
[3]汪杨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实验兴趣.
[4]汪杨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实验兴趣.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能力,培养,方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实验安全进行的保证。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1 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对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我就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着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1.2 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有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为此,我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太厚,你能不能看清楚叶片的结构?如果看不清,应该怎么办?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用双面刀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提高了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2.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么“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更好。
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采集到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在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这样就会大大缩短观察时间,观察效果也很好。
还要给学生讲一些容易掌握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1 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比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受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在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观察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来,再观察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解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花的每一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也利于制作花的粘贴图。
2.2 运用比较的方法。
比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处理后的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颜色的变化。简要说明原因,并且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绿叶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又如,在进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装有新鲜蔬菜和烫熟的蔬菜的塑料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不同,简要分析原因,并且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这一生物现象发现这样一个生物学规律: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大有好处。
3.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还是苏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都加大了探究实验量,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篇5
通过新旧版本教材中各个实验的教学实践,新教材实验具有以下优势:
1.实验形式多样,使课堂注重培养素质。在新旧版本教材比较中,不难发现,旧版本只有一种实验形式,必修第一册有8个,必修第二册有4个,选修全一册中有3个,一共合计为15个实验。而新课标教材中,实验详细地分为4种形式,即实验、模型建构、探究和调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有9个实验,1个模型建构和4个探究。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有2个实验,1个模型建构,4个探究和1个调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共有1个实验,2个模型建构,3个探究和2个调查。合起来新教材有12个实验,5个模型建构,9个探究和3个调查。相比旧版本教材实验,实现了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实验更具体,更详细,有助于培养学生素质。
2.实验内容贴近生活,使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使实验内容更丰富。如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增添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复习了显微镜的使用,也练习了使用高倍镜,而且这两个实验材料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细胞,如酵母菌、水绵、植物叶中的保卫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另外,还添加了体验制备细胞的方法,体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过程材料是猪,还加了1个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以及4个探究。这些新添的实验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增加了1个模型建构,即建立成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和2个探究与1个调查。这些都贴近生活,比如调查人群中的传染病。通过调查人群中的传染病,了解几种遗传病: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篇6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就编入课外实验10多个,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其理由如下:
1.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的“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看看水分沿着茎的什么部分上升”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4.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等课外实验,学生不仅印证和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课外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再辅之以课外实验,既可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发挥 实验室 作用 创设 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11-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放生物实验室有利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能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等等整体素质。因此,我们必需随着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通过创设开放式生物实验室的方式,能更好地提高生物实验的效率和质量。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开放式生物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建立标本、模型开放室
就是将各种标本、模型按初中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高中生物教材各章节按顺序摆放,且每件标本都配有详略得当的说明。由于课堂教学中存在:标本的利用率较低,观察的时间短,观察距离较远,演示效果较差等问题。而开放实验室能有效地提高标本、模型的利用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进入开放室参观学习,对课堂教学上未看清、未弄明白的地方仔细观察,从而对看不明白的地方产生:疑问观察思考解答的思维过程。例如:初中动物学《鸟类的多样性》一课所需的标本、模型较多上较大型,只是用课堂的演示和电教过程都代替不了当面仔细观察更加直观、易懂。这样学生能体会到生物实验的实用性和生物标本对学习的有利作用,使学生产生制作标本的兴趣,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 创设科技活动室
就是将相关的生物学期刊、资料、模型制作图示、标本制作方法等分类摆放,并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在这里可按所设计的探究课题制定计划,参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整理制作标本,交流科学小论文。加强了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加强了师生间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学和教研学习。让学生能更多更好地了解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趣味性、广泛性及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生物实验用品配套开放
就是指每个实验所用药品、材料、工具成套地摆放于实验专用盘中,并配有相应的标签,有利于学生多次的实验尝试,提高实验的作用和实验开出率,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爱护实验仪器和注意搞好实验室卫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在创设开放式生物实验室后,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补充的情况总结如(表1):
4 引进电教手段
生物实验室应配有彩色实物投影仪、多媒体平台、显微投影仪。使实验教学能与电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实验效果。因为一个实验看到的现象很多,究竟哪个是需要注意的呢?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到“质”与“壁”的分离是先从四个角开始的,更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使用相应的电化教具说明重点,并理解该实验过程的关键,这样可以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准确性、趣味性,而且对较显微的结构部分可以通过显微投影放大,便于更仔细、更方便、更准确地观察,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必需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也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探索的欲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8
一、演示实验的时间性
演示实验对时间的要求比较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演示实验应要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许多演示实验对季节条件有一定要求。当有多个演示实验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采用时间比较节省的演示实验。对于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演示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到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演示“检验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一实验,可让学生提前完成植株的“饥饿”以及对叶片的遮光处理等步骤,在课上教师只需做“遮光叶与非遮光叶中是否存在淀粉”的演示实验。
二、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实验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又与原有经验存在强烈反差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再加以讲解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
三、演示实验的简洁性
演示实验没有复杂的操作过程、复杂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复杂的仪器设备,也不要求学生有复杂的知识背景。演示实验受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以及环境的限制,演示实验必须非常简单化,演示结果要一目了然。比如在讲人体骨骼的组成时,用人体骨骼模型来进行课堂演示,形象的模型让学生对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形态一目了然,老师不需要重复太多的语言加以叙述,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
四、演示实验的灵活性
在演示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演示后讲解,或是先讲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讲述或是边演示边谈话方法进行。有些演示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因而在课堂上只能演示其中的一部分。有些实验可以只演示实验的开始几个步骤,也可只演示实验的最终结果。可以对实验进行简单化:比如观察枝瘤,可以用自制教具来解决。
五、演示实验的目的性
篇9
关键词:生物学;生物实验;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发展和提高经历了不断的实践和理论过程,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才能得到更清晰的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验才能观察清楚,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写出预习报告,了解实验过程
学生在预习每个实验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解实验难点和要点时学生才能掌握要领,初中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经验不够,自觉性不强,布置的实验不一定都能按要求完成,所以必须对各班的学科代表和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去指导同学做。例如:在学生进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时,老师先对学科代表和学生骨干进行课前培训,并且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在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进行观察时应该两眼都睁开,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二、明确观察目的,提高实验效率
观察是我们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观察目的,仔细观察实验对象的特征并及时做好记录,在观察方法上可以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例如:在进行“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时,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让学生说明看不到血小板的原因,并注意要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观察的结果,可由老师通过提问来检查。
三、正视实验结果,加强探究学习
在实验中,常常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只满足于成功实验的,而不愿面对失败的实验,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致使实验失败,这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即使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或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失误,教师也要多加鼓励,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重新试验一次。
四、通过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10
关键词:生物实验 探究创新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发展时代,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这对我们广大教师就提出一个自身在教学中如何认识、如何创新、如何实践,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质性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加强探索实验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下面就以“探索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
为例简要说明:
一、挖掘实验探索点,克服思维定势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则失水。教材在讲述这一原理时,是从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入手的,也就是说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那么什么时候吸水,何时又失水可以确定为实验的探索点,可从如下方法开展探索活动。
1.上课前一天,教师事先准备好两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一只装满清水,另一只放入30%的蔗糖溶液,分别用来培养两株生长旺盛的小麦。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清水中的植株直立挺拔,而蔗糖溶液中的植株缺水萎蔫。
2.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每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实验操作过程:撕取洋葱表皮制作临时装片(每人一张),然后,第一人滴加清水,第二人滴加30%蔗糖溶液,第三人滴加50%的蔗糖溶液,第四人滴加5%的蔗糖
溶液(滴吸液重复3次以上)。显微镜观
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再作复原实验,并观察哪种溶液能使其复原,哪种不能。
3.讨论:①探索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时,你认为可选用哪些材料?②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浸入清水、50%的蔗糖溶液中,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③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浸入30%、50%的蔗糖溶液,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④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浸入清水、5%、30%、50%的蔗糖溶液中,能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是什么?不能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是什么?⑤你认为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用50%的蔗糖溶液为什么不能使其发生复原?
由于实验要求的变化及问题的深入,学生不能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才能作答。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在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营造了问题情景,既解决了问题,也使其能较好的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有效突破思维定势和树立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扩展实验外延,形成求异思维品质
创新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产生问题思维的前提。课堂上有学生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用那么到底用什么好?鼓励他们大胆地从多角度提问和作答,以进一步完成讨论的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有效地开展讨论,以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养成求异品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三、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进:课堂时间主要由老师占有变为主要由学生使用,学生只有在拥有充足的时间之后,才能充分地阅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多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发表见解的环境。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节省教师活动的时间,同时又能扩大课堂容量,让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活动。教师只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变教材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论证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又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概念,加深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今天的教育要求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研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发展潜能和积极创新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必须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还待继续研究新课程,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科学实验,批判地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携手共进,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