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竞赛范文

时间:2023-03-17 20:0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竞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竞赛

篇1

还记得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我们换好座位,开始了我们的语文竞赛

卷子发下来,我用最快的速度浏览一遍试卷,接着开始了答卷。我写上了班级、姓名、考号。第一大题,默写出二十六个字母,大小写。这种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完,接着开始了第二大题。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是看拼音写词语,好多我都不会,有的会的我也写错了:飞扬跋扈写成了飞扬拔扈,鹬蚌相争写成了鹬棒相争……

前几天,考试成绩出来了,全班最高分69分,全级最高分78分。3班没有一个及格的,只有三个五十几的……自己考了57.5分,应该能得奖状。

我叹了口气。自己从没考过这么低的分数,看来学无止境这个成语是真的啊!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们永远也学不完!

篇2

关键词:竞赛 学生  主动  合作

谁能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在玩中学习知识,他就是成功的教育者。一直寻求一种能让孩子们玩着、学着并快乐着的课堂,《开心辞典》等节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类节目最大特点就是有现场观众参与,生动活泼,现场气氛轻松而又紧张,不乏愉悦,而且集知识性、娱乐性、欣赏性、游戏性于一体。其实这类节目与我们的课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只不过,一个是在活跃的氛围下,在竞赛的过程中,在玩中让人轻松接受;而我们的课堂在很多时候都在强迫。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尝试了以教室为舞台,以知识竞赛为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学习中竞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的种种乐趣。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

一 、课堂竞赛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语文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育在我们的课堂中随处可见。这种教育难以教出创新型人才,因为结论是老师灌输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学生既没在思维过程中得到上的提高,也没有在结论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因此他们学到的是死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努力扭转长期以来课程过于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课堂竞赛体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

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文化、知识程度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但行为习惯及个性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强;另一部分学生不善言表,不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展。要把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课堂上听讲格外认真,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 、课堂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很多时候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回答问题总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因此学生不爱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实行比赛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往往是老师的“抢答开始”还没落音,好多同学都已站了起来。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个有所收获。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周最盼望的就是上语文竞赛课,特别是知识竞赛,紧张而又兴奋,富有挑战性但有成就感,竞赛让我感到学语文有无穷的乐趣”。比赛规则把个人积分改为小组计分,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捆绑在一起,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要获得比赛的胜利单靠少数人力量是不行的,必须靠集体的智慧,人人参与,互相依赖、相互配合、荣辱与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避免答案不全面被扣分,小组内各个成员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热烈的讨论交流后才形成较为全面的答案。

(一)制定严格的比赛规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为保证比赛在文明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在比赛前,教师可以协同学生共同制定比赛规则,为以后每次比赛的成功实施起指导作用。①纪律要求:一切服从裁判,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要过于看重分数;文明参赛不哄闹,对于乱吵乱闹影响比赛秩序的小组和个人给予批评并扣除该组一定分值。②抢答不需举手,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但必须在老师宣布开始后才能进行,否则扣分,回答错误不倒扣分。(鼓励学生敢于回答,不惧怕错误)。③必答题必须经小组充分讨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力求全面,其他小组可就该小组答题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进行纠正和补充,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教师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竞赛课堂很容易启发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作好准备,精心组织课堂竞赛

学生“我要学”、“我要表现”的意识调动起来后,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组织。学生本人既是组的成员,又在学习活动中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学习。在位置安排上可以以组为单位轮流交换座次,突破位置上的呆板,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把学生分为若干队,并由队员商定对名,如:无敌先锋队、清华代表队、等。也可以进行男女生对抗赛。要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比赛过程中发现学生士气懈怠的时候,师生共同喊出口号以激起士气。

    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要科学,设计要精心,执行要有序。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学的需要,最好先出题,然后请学生做答,便于学生掌握。题目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要涉猎广泛不仅有课本知识,还可以包括大量的课外知识。

比赛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学习新课后组织5分钟左右的小比赛;也可以在学完某章后组织专题比赛;还可以把比赛穿插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让比赛贯穿课堂的始终。

(三)利用电教设备,营造气氛

想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自然少不了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配合。竞赛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插入一些节奏明快的动感音乐,更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投入。师生既是参与者,又是鉴赏者,在这里,人的主动性在充分发挥作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展现。为便于学生答题,可以使用小黑板、投影仪等教具出示题目。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准备其他教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门的竞赛场地,定期开张各类知识竞赛。

(四)适时总结,激励为主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 应用能力 竞赛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语文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现在,中职院校语文科目作为基础性文化学科,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却依然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上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语文教学与就业需求不对接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推进应用能力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1月10日,由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与文秘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在广东省旅游学校举行,这次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是广东省首届,也是全国首次,全省共117所中职学校、30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这次竞赛是广东省中职语文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大赛明确了语文应用能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向,提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挂钩,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1.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设置的四项考察项目是:①工具书及其他工具手段的应用能力;②记录、整理、书写能力;③语文要点概括、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④应用写作能力和常用写作能力。从出题原则和出题形式来看,竞赛紧紧围绕应用性组织题目,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突出测量学生生活、工作中的语文应用能力,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语文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2.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的对接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体现了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新要求,重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合运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结合参赛要求和参赛经验,及时完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制定出具有发展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社会职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技能要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职业规范,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

3.促进教师由单一的专业素质向“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素质转变

竞赛为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让一批担任教练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竞赛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应应用能力教学的需要,必须树立应用能力教学观念,努力塑造成 “双师型”人才,参与企业专业基层锻炼,实现向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竞赛为中职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自我测试、检验的平台,带动教学、评价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优化教学设置,对接社会需求

高质量的中职教学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就业需求的紧密联系。根据应用能力竞赛项目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系统化重构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在调整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加大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利用学校资源,将语文教学与演讲与口才、文秘实务、文书档案、公文写作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互动,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公共关系老师合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对演讲就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一次小型学生演讲比赛,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学生演讲的水平,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质量,使学生在演讲中既掌握了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又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加深学生理解度。

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实施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大力推进案例式教学,广泛搜集语文应用实践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竞赛是以社会生活、工作中涉及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的,竞赛的题型覆盖了几乎所有语文运用能力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教师授课时在深度和宽度要求上适当补充部分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意识地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的考察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加强语文应用技能的教学实训,促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1)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竞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项目,可采用分阶段的方式组织强化训练。如在实训中重点设计了“听说速记”、“语文工具运用”、“信息资料整理、归纳”和“应用文写作”四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若干个阶段训练子模块,同时对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应用能力要求,即学生能运用网络、查字典等工具检索语文资料,具备一定的记录、整理、书写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和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

(2)突出专业训练。衡量学生就业和发展水平,实用是重要标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训中应将的考察项目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侧重不同专业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如将应用文写作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在基础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写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密切相关的常用应用文,如一般书信、启事、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在应用写作专业模块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命令、决定、通知、通报、请示、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行政文书并掌握它们的格式、行文规则等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解说词、导游词等;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购销合同等,实现语文与专业相关人文素养的培养。

(3)强化实践性项目训练。要提高应用能力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件,并以此为向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若干个语文实训项目。如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模拟招聘、活动策划、营销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多方位地参与语文学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项目化职业语文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中职语文的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学方向。应构建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

(1)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加大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比重。首先,教师要把考核目标细分,除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写作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现场限时写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其次,考核内容不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应使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可以把语文课内外实训活动纳入学习成绩评价,从而考察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比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编写墙报,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其锻炼综合能力。

(2)引入运用能力竞赛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根据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通过定期组织仿真度高的专项性“模拟应用能力竞赛”,使之常态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气氛,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技能,又能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对应用能力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3)建立学生应用能力竞赛测试档案,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覆盖每一位学生的竞赛测试档案,收集学生每次测试情况,掌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对照了解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专业技能辅导,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以应用能力教学为“纲”,为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安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3月22日开始,3月29日结束,期间有33位各单位选拔来的优秀教师汇报了他们对新教材的认识的处理。现从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成绩方面:

(1)参赛教师基本上都是新面孔,是在新课程实验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新秀,他们理念新,素质高,角色定位准确,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二年级这个学习的特殊阶段把握较好,注意了复习和教学新知相结合,注意了逐步由识字向读写的过渡,注意了习惯的连续培养。对同一内容的处理各有千秋,使人明显感到,课堂上离“教参”渐“远”,离学生更近,在组织中激发兴趣,在参与中因势利导,在评价中总结方法,学生学习环境更为宽松,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体验,有效合作,探究创新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教育思想也得到较为充分的贯彻。

(2)这次活动的评委仍和过去一样,由教学骨干和教研员共同担任。23位评委大多数参加了去年的教学竞赛,是我市新课程实验的排头兵,他们用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看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既是评判者,又是学习者。在当天最后一位教师教学完毕,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感受,总结得失,独立打分,并且都写出了文字总结,我们相信赛讲中教师的经验首先会很快在评委们所在的学校推广。

(3)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我们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只是二年级学生,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过去更浓了,思维更活跃了,爱读书了,爱写字了,爱积累了,敢于发言,特别是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甚至还能给老师出一点“难题”。教改着眼于学生,落脚于学生,由此我们对今后的实验更加充满了信心。

(4)教学竞赛不是只为了给参赛教师分出个名次,而是要通过活动推动和引导我们整个实验能有效的向纵深进行,这是主办者的意图,也是广大教师的愿望。从第一天开始,就有大批来自各乡镇及局直学校的老师踊跃听课,我们既为这种现象高兴,同时也为安置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好几天都是人满为患。听课秩序井然,他们认真的做记录,不但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有时也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除了主办学校的老师上完课就赶来听课外,尹庄、焦村等地的老师积极性更高。在市一小赛点我们发现,有不少人是站着听课,还有人在连站都没有地方时,又匆匆赶往实验小学去听数学课。

(5)据我们了解的一些情况,很多单位都以非常积极的心态看待竞赛活动。有不少学校都是校长直接抓选拔和参赛,他们放大了教学的准备过程,做到了一人参赛,大家提高,可以说任何一节好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好课就是“研”出来的。试想,搞一次活动,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更加凝聚,我们对课改的认识更趋统一,我们整体队伍的水平能更上一个层次,这不就是最大的收获吗?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要遵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有的教师故意的混淆了课时的概念,取第一课时之头,用第二课时之尾,用意十分清楚,是想展示自己创设情境和拓展训练的水平,想给听者一个“亮点”,殊不知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2)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听课坐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上,比较多的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后的表现。这些学生在教学初始,和其他人一样的兴致勃勃,也许是担心老师看不见,举手时还特意站了起来,有时还向老师发出了请求的声音,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只叫靠前面的学生发言时,他们就渐渐的不举手,继而伏在桌子上,甚至相互交谈别的事情,在那时,我才深深的觉得自己过去的如此做法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我要呼吁我的同行们,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和进步的机会。

(3)提倡超越教材,但必须有正确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做基础,不然只能偏离方向。我们这次选定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识字7和识字8,是识字的新的形式,二是课文教学,因为学生即将进入第二学段。有的教师对识字教学的处理方法还和一年级时大致一样,字还是一个一个的教,一节课只教学两、三个生字;对阅读课文还是如过去一样一步一步的引,忽视了默读的训练。其实编者已为我们做了暗示,课后生字只是对重点做了提示,在抓好朗读的同时,又提出了让学生学习默读,这都是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学习需要安排的,今后我们还加大教师自学的力度,既包括教学理论,也包括新教材。

(4)要从教育的全局考虑,对学生的潜力要合理开发。我们有比较多的课堂安排的太满,没有给学生留下课间“喘息”的时间,有的教师用物质刺激,使学生始终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我认为,学生的体力和脑力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过度开采,不利于他们持久的发展,最起码不利于他们下一节的学习。

篇5

教育,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参赛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及主要成效;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三是班主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四是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法制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五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学校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专题教育教学光盘后的心得体会。

二、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

三、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各市(州、地)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设立在**教育报刊社。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征文竞赛活动组织领导工作。

四、竞赛活动的程序

竞赛于10月30日启动,至2010年7月30日截止。

(一)初赛阶段(10月30日至2010年5月30日)

1、各学校根据本通知确定的竞赛内容,组织本校师生开展本校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并按时间要求将本校优秀文章报送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经遴选将本县优秀文章报送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

2、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参赛征文进行复审,并于2010年6月15日前报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

各市(州、地)限报优秀征文90篇。

(二)复赛阶段(2010年6月15日至2010年7月10日)

1、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州、地)上报的征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提交省组委会审定。

2、经省组委会审定的评选结果在《**教育报》、《**教育》、《初中生辅导》等报刊上公布,并选登部分优秀作品。

3、评选结束后由省组委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征文初赛、复赛阶段,省教育厅《**教育报》、《**教育》、《初中生辅导》及团省委《少年时代报》、**师范学院《希望》、《**师范学院报》等报刊上均设置“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专栏”,各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可自由投稿。其中,《少年时代报》负责接受小学生的投稿,其他报刊负责接受学校、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的投稿。

竞赛活动结束后,获奖作品和优秀文章将汇编成集,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书后,免费赠送各地中小学。

六、竞赛活动的奖项

本次大赛分学校组、教师组、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并分别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及奖金。

七、相关事宜

(一)各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月20日前报送省征文竞赛办公室。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从“五五”普法年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比照省的做法,设立相应奖项,对本地评选出来的优秀征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篇6

关键词: 英语口语竞赛 现状分析 形式与内容 评判标准 口语语篇能力

大学阶段各级别英语口语竞赛是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很好的检验。对于学生而言,参加口语竞赛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还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对于教师而言,口语竞赛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在竞赛中获奖是对前一段教学工作的肯定,在竞赛中失利则能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此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南通理工学院于2014年5月正式升级为本科院校,在此之前主要参加的是高职高专类英语口语竞赛,主要有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口语技能大赛(原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下文简称英语技能大赛)和“外教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两大类。由于学院建校时间短,且原来是一所专科院校,学生平均水平较低,从2008年参赛至今,在这两类比赛中只取得二等奖两次,三等奖四次。但是,自从参赛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些赛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指导老师也逐渐熟悉了赛事和指导方向。与此同时,参赛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是为什么参赛学生尚未获得一等奖甚至更高奖,即参加全国赛的资格的原因。本文将对南通理工学院近年来参加英语口语竞赛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在今后的竞赛中取得突破。

一、学生参与面不广,拔尖人才不多

作为一所前身为高职高专的新晋本科院校,生源素质缺乏优势,尤其缺少英语拔尖人才。在校级初选中,许多班级很难选出语音较好、表达流利的学生,直接导致口语类的竞赛无法大范围展开,全院几千人学习英语,却只有二三十人参与竞赛,可见参与程度之低。个别表现比较突出的选手基本上囊括了各项赛事参赛的资格,比如本院就曾出现某些学生既参与了英语技能大赛又参与了英语演讲大赛,而其他学生基本无缘决赛。这些学生毕业后,后续人才接不上,无法形成代代接替的良性循环。

二、竞赛形式和内容与实际教学有较大的差距

前述的两项大赛都是省级比赛。英语技能大赛包括初赛与复赛,初赛为复述环节,复赛包括现场描述、情景交流、即席辩论三个环节。英语演讲大赛的安排则分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分组演讲和辩论演讲几部分。虽然当前的高职高专教学和本科教学都提倡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技能为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B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的等级考试。从而导致大部分课时需围绕等级考试,锻炼学生听、写、读、译的能力,而剩余的课时里虽然安排了说的环节,但是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只能采取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只有复述和定题演讲还具有可操作性,其余形式基本都不能展开。能参加英语口语竞赛的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口语水平是最高的,因此,平时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帮助很小。也因此,每次在组织学生参赛时,老师和学生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期短时间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这种短时速成的方法,虽然会有一定的效果,却与竞赛最主要的目的相悖。

此外,这两项竞赛的内容也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差甚远,例如在英语技能大赛情景交流这一项中,内容包括一般日常交际、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和涉外业务等,而实际专科英语口语教学的内容则以行业英语为主,有许多专业不会涉及这些环节,但会涉及其他环节,如数控专业的行业英语就只涉及各种操作控件的英文名、最新技术的说明等。实际上,最适合参加英语技能大赛的是工商管理类学生。这种不一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除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外所有专业学生的参赛热情,这种竞赛不能完全检验实际教学,不能反映教学中的不足,对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评分标准缺乏指导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能就日常话题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比较有效的交谈”。以英语技能大赛为例,初赛的评分标准是从选手的发音、语调、语法标准、交流效果等方面考评,竞赛时间不足或超时也会扣分;复赛的评分标准则看重参赛选手的语音语调、语法逻辑、信息覆盖、交流效果等,同样,语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由此可见,职业性在竞赛中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评分标准的片面性使得在选拔过程中“重语音轻能力”的现象时有发生,毕竟,语音语调的调整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有些学生因为总有一两个顽固音导致最终落选,十分可惜。此外,在语速的评判中,竞赛时间不足导致扣分这一点有待商榷,因为有些学生虽然本身语速很快,但是发音十分清楚,实际上并不影响整体的发挥,但是因为这个标准使得这些学生不得不放慢语速。在平时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能因此忽略不同行业的岗位对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的训练。

当然,要在口语竞赛中体现职业性对竞赛的形式、内容、评价甚至是场地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完全具备不太现实,但希望能在今后的比赛中逐步实现。

四、学生口语语篇能力有待提高

在日常教学和竞赛前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发现在“听、说、读、写、译”中,学生普遍存在“听、读”能力胜过“说、写、译”能力的现象。“听、读”属于输入性运用,强调吸收和理解,而“说、写、译”则属于输出性运用,强调内化和应用,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输入轻输出,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往往只能应付最简单的日常交际。

笔者在多场校内选拔赛中发现,学生应付日常交际一般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涉及的问题较为深刻,就会出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的发言虽然较长,但内容往往重复、空洞,只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有的学生无法正确地、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属于能听懂老师的提问但无法回答;有的学生说话没有条理,也没有逻辑性,例如一件事情的叙述既不按照时间顺序又不按照空间顺序,而是随心所欲,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还有的则一进入竞赛就紧张,无法正常发挥。此外,还有些学生口头禅、停顿、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情况与教学中以会话训练为主的模式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平均水平较低,就降低了标准,只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对话练习,缺少段落训练。

根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大量练习,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结构,不能在口语语篇中灵活运用是因为学生尚未将所学知识内化,缺少将知识熟练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和实践。例如根据调查,在进行图表叙述训练时,学生往往先在头脑里构建一个中文大纲,再根据这个中文大纲进行口语叙述,有些学生甚至需要在头脑里把每句话的中文都罗列出来再进行逐句翻译,在竞赛的紧张氛围下,学生很容易出现上文提及的现象。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个转化过程会越来越短,学生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根据指导经验,上下午各一小时,每天2小时左右的强化训练比较合适。当然,参加竞赛的学生口语语篇能力较强,一般的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大量的训练还没有结论。

总之,英语口语竞赛的进行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体现,是逐步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的体现,也是培养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体现。英语口语竞赛的进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极好的检测。由于各类竞赛的开展时间并不长,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对竞赛的形式、内容及评判标准做出改变,只能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语篇能力上下苦功。为使学生在英语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应对措施并改革教学方法,为参加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光伟.以写促说:提高英语成段表达能力.广西师范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李思然.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现状与问题应对策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篇7

  关于篮球比赛活动策划书1

  一、宗旨:

  为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各班之间的交流,满足同学在球类方面的竞争要求并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能动学生会特举办此次院篮球赛。

  二、面向对象:

  此次比赛面向能动大二、大三年级,以班级间组队的形式参与。

  三、比赛时间及场地

  2020年3月12日——2020年3月23日

  西篮球场

  四、奖励办法

  奖励前3名

  五、比赛办法

  1、每场比赛共40分钟,分为两节各20分钟。第二节最后2分钟记录净时间,其余均执行篮球竞赛规则;

  2、第一阶段分4组采用单循环制,第二阶段采用交叉淘汰制;

  3、循环赛名次决定:胜一场积2分,负一场积1分,弃权积0分,以总积分排列名次;如有积分相同的情况,则根据两队间的胜负关系以及净胜分情况决定排名。

  六、其他

  1、9月10日晚10:00由各参赛队代表在院学生会办公室(东一120)参加抽签。分a、b、c、d组,其中a,b,c,组有5只队伍,分别为a1—a5、b1—b5、c1—c5,d组有4只队伍,为d1—d4。

  2、参赛队员请携带学生证或相关证件以做身份证明。

  3、各参赛队请根据日程表安排准时到场比赛,迟到15分钟以弃权记录。

  4、比赛中必须服从裁判的判罚,如有不服,赛后可向能动学生会方提出异议。

  5、必须尊重裁判和对方球员,如有殴打辱骂裁判员,情节严重者取消该队参赛资格;若出现双方斗殴情况对两队暂且停止比赛权,事后商议后再处理。

  6、有特殊情况、赛程变更,我们将通知各队组织者,请各队组织者注意我们的联系与通知。

  七、赛程安排

  

  关于篮球比赛活动策划书2

  

  一、活动目的:

  1、构建和谐校园,增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和了解,丰富师生们的课外娱乐生活,活跃校园气氛。

  2、锻炼同学们的体魄,提高我系学子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提高篮球竞技水平,加强交流,促进团结,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二、主办部门:

  三、参赛单位:

  四、比赛地点:西院篮球场

  五、比赛时间:四月下旬(具体见附页赛程表)

  六、大赛组织委员会:

  大赛顾问:

  主席:

  副 主 席:

  委员:

  秘 书 长:

  七、仲裁委员会:

  主任:

  委员:

  八、大赛裁判组:

  总裁判长:

  裁 判 员:各队选派一名裁判员,听从裁判长调派(老师队不选裁判)

  九、场务及宣传工作组:

  负 责 人:

  成员:支部全体党员及预备党员,听从负责人调遣,各团支书全力配合负责人工作

  十、参加办法及其他:

  1、本次参赛对象为级冶金系全体学生及我院老师

  2、每队可报十二名队员,设队长一名(必须报上有效手机号), 报名参赛运动员必须是我系09级全日制在校学生及我院老师

  3、各队上报裁判员一名,并能保证由裁判委员会统一调配

  4、本次比赛共4支代表队,循环赛制(队队见面)

  5、各代表队应文明竞赛,端正赛风,注意安全,友谊第一

  6、参赛队员的健康状况由各代表队严格把关,若比赛中出现健康问题由队员所在代表队负责。

  十一、竞赛办法:

  (一)比赛为循环赛

  (二)循环赛决定名次的办法

  1、进行积分制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弃权得0分。

  2、积分相同的队伍按场均得分排名

  3、场均得分相同按场均犯规次数排名

  (三)比赛具体办法

  1、比赛采用4×10分钟(停表)四节制,第一、二节与三、四节之间休息五分钟,中场之间休息十分钟。前三节可各暂停一次,第四节可暂停两次,暂停时间为半分钟;换人不限名额,但第四节最后两分钟不能换人。若比赛在规定时间内比分打平,则休息两分钟,再打加时赛五分钟,必要时要延长几个这样的五分钟,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2、如参赛的队伍在超过比赛时间十分钟仍未到场按自动弃权处理。

  3、比赛规则:采用国际篮联通过的规则及新增条款。

  4、比赛服装:各参赛队比赛服装颜色统一。 每个队员运动服前后必须有清晰号码,单色并与运动服的颜色有明显的区别。

  5、各参赛队在比赛中应服从裁判,如有问题可由队长向仲裁委员会申诉。

  十二、名次与奖项:

  1、冠军代表队颁发集体奖、个人证书,亚军颁发集体奖。本次比赛将设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最有价值球员奖、优秀裁判员奖。

  2、优秀组织奖评比包括比赛队员按时到达,啦啦队按时到达,观众人数以及观众的秩序。每场比赛由本场负责人员结合裁判意见综合评比。

  3、体育道德风尚奖包括队员比赛动作适度,无危险,无不文明举动,整体秩序,场地卫生。每场比赛由本场负责人员结合裁判意见综合评比

  

  关于篮球比赛活动策划书3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有100多年历史的体育运动,既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又具有较好的参与性,既讲究团体协作又讲究个人能力,既讲究战术配合又强调身体对抗的特点,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

  篮球赛是我校的一项传统赛事,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本次为缓解我系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提高身心素质,培养对篮球的兴趣以及对篮球基本规则的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团队精神,展现土建系人独有的风采,我系学生会体育部特举办第一届系篮球比赛。

  一、比赛口号:团结拼搏休闲快乐

  二、比赛时间:比赛均安排在双方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具体比赛时间见附表。

  三、比赛地点: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篮球场。

  四、参赛队伍:06、07、08级各专业为单位组队,每支球队限报男生8名,女生6名,每队选出队长一名。大一四个队,大二三个队,大三三个队,共十支参赛队;分A、B两组,A组包括大一四支球队,B组包括大二大三六支球队。

  五、比赛项目:各个篮球队篮球赛三分远投赛

  六、参赛办法:

  1、运动员资格:运动员必须是青岛理工费县校区06、07、08级学生,上场队员必须是属各队报名注册人员,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或未经报名注册之球员,一律取消该运动员及该运动员所在球队比赛资格。

  2、比赛队员必须统一着装,比赛双方服装应有明显差异。

  三分远投赛每支球队限报男生2名。

  3、每个参赛队预交押金100元,赛后退还。

  如有违反体育道德行为及打架斗殴行、不服从顶撞裁判等现象,扣除押金;并按照学生手册中相关规定队恶劣行为给予相应处分。

  七、比赛形式:共10支队伍,分别分入A,B两组,每组内球队进行淘汰赛。A组二支球队和B组三支球队出线进入六强赛,六支球队再以单循环赛形式进行比赛,决出冠、亚军。

  八、竞赛办法:

  (一)各个代表队篮球赛

  1、此次比赛的执法由校体育教研室和系体育部负责,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最新篮球竞赛规则。

  2、每场比赛参赛队必须在比赛开始前10分钟内将出场队员名单及号码交至比赛技术台,若比赛开始10分钟后一方仍未到场,则按该方弃权,对方赢记录。

  3、比赛分四节,男生参加一、三、四节,女生参加第二节。小组赛为每节15分钟;常规时间,犯规、出界、发球、罚球不停表;若双方平局,进行加时赛五分钟,加时赛停表。直至分出胜负。

  4、每场比赛,每方各有一次暂停机会;每队每场比赛有额外暂停机会一次,此次暂停只能在第3、4节使用,每次暂停时间为1分钟。

  5、小组赛如遇下雨等特殊原因,比赛顺延,时间另行通知;球队提出延期比赛需提前一天通知主办单位。

  (二)三分远投大赛

  1、预赛每人投10个三分球,限时间1分钟,五点定位投篮,每点投两个,投进个数最多的六个人进入决赛。

  2、决赛每人投15个三分球,限时间1分钟,按照NBA三分大赛规则计分,按得分排除名次。

  八、录取名次和计分办法

  1、团体赛名次取前三名的球队奖励。

  2、三分赛取前三名奖励。

  九、其他

  1、本规则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篇8

关键词:体育;竞赛规则;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8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78-04

Abstract:The rules of sports competition is that people in sports competitions in the decision to sport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in acts of a norma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it contains a response to the proc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values required.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examine the rules of sports competition, thus revealing its rich cultural purport, to establish "fair competi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to generate a harmon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 culture value

1 前 言

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是衡量社会理性化、文明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不是一开始就突变到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尽管现代文明也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版本。我们经常会看到隐退在人类文明化行为背后的动物性“野火”还时不时地迸发,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疯狂蔓延。人们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像动物一样展开没有规则的原始竞赛,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因此,有必要制定共同遵守的活动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以求获得社会活动的稳定秩序。奥地利法学家尤根•埃利希认为,规则可以分为法律规则与社会规则。法律规则是指“法院对人们的争执做出裁决的依据”;社会规则是指“法律规范以外的其他规范,如道德、宗教、伦理等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所有这些法律、道德、伦理等制度规范都是日常生活中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在竞技场上,要判定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与竞技行为是否合理,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从广义的或更原始的范畴看,这个标准就是“游戏规则”。没有规则,游戏无法进行、也就玩不下去。随着游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了规则的文明化,并催生了现代体育运动。体育竞赛规则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体育竞赛规则的出现是符合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体育竞赛以激烈对抗的游戏方式,承载着人们在体育中的竞争冲动和需求,集中展示和生动演绎人类的竞争文化。这种竞争文化极大地激发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创造的聪明才智,并使竞争者为“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竞赛规则就是体育竞争文化的逻辑规则,是体育竞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竞赛规则的运行机制是不允许被忽视的,作为一种通约性的社会示范,无疑是人类其他行为的活动典范。体育竞赛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文化价值得以显现的基础就是其竞赛规则――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竞赛规则作为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正是从文化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体育竞赛规则,从而揭示其内在的人文旨趣。

2 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解读

规则是由一定的行为主体制定的要求或者准许某一类人或者社会团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指令性原则[1]。更简单一点,规则就是用来评价行为主体的行动是否正当的规范性命题。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普遍的社会规范,那么他/她才能获得社会或其他成员的认可。同理,体育竞赛规则是评价运动竞赛行为是否正当的标准,是一种针对参与者而制定的行为规范。这些参与者主要是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比赛的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无疑,竞赛规则的完善是衡量体育竞赛发展程度与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认为,体育竞赛规则包括构成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两大类。构成性规则,规定着比赛的具体目标及达成目标时所允许使用的手段,是比赛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如何通过突破、运球、传球等方式将篮球投入对方篮筐的方式。而规范性规则规定着器械、场地的轻重、大小等方面,它可被看成是构成性规则的延伸,与构成性规则相辅相成,保证着比赛的顺利实施[2]。例如,足球场地的大小、球的物理形状、运动员触球使用的动作等。构成性规则规范着主体的行为,规范性规则规范着运动技术的标准。简而言之,竞赛规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规范,是一种设计的游戏规则,它以技术规则为基础,以道德规则为指引,共同维持着运动竞赛中的秩序,保证着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3]。总而言之,竞赛规则是对体育竞赛规律的应用。竞赛规则应是体育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逻辑规则,反映了体育竞赛的本身特征,因而,竞赛规则运行机制是不容忽视的。

体育竞赛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人类学对普遍文化系统的划分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李亦园教授根据这三层关系把文化界定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体育竞赛背后存在着的那种人文理念和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体的支配和约束来看,体育竞赛是一种制度文明。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产生是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后社会制度文明化而产生的。所以,西方的一些制度文明与社会价值观也无不反映在这种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之中。竞赛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产生的特定的文化活动方式。作为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约束参与主体行为的竞赛规则必然要产生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竞赛规则,是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文明,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撑体系[4]。因此,竞赛规则文化的内容,应该包括竞赛理念、竞赛价值规则、竞赛的伦理道德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具体表现为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等。

竞赛规则素来被称为竞赛场上的“法律”。它通过指引运动参与者的行为来维持竞赛秩序。在竞赛活动中,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行为方式是符合运动项目规律的应都以竞赛规则来判断。它为运动参与者提供了一定的模式、标准或方向,使运动员或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有法可依”,并按照规范性法规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在难美性的运动项目中尤为突出,这些项目都注重发展难度动作和连接动作,并重视动作的艺术性,提倡创新。以竞技健美操为例,每四年进行修改的竞赛规则使得评分判断越来越精细化、具体化,评分也就日益客观、准确,运动员的技术和整个比赛的发展都会随之发生质的飞跃,更符合现代体育文明的要求。一方面,项目的发展促使竞赛规则随之进行修改,技术发展又会促进规则的更新;另一方面,规则的发展对技术的发展有指导作用,规则的修改进一步推动项目的发展。竞赛规则总是和体育竞赛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任何体育竞赛的背后,总是存在着竞赛规则的制约。竞赛规则是体育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社会制度文明。

3 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意蕴

体育竞赛是人们理想中公平竞争的典范,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公开、公正”等社会诚信基准。这些原则体现在有一套完善的、不同于法律规则和社会规则的竞赛制度与规则。在体育竞赛相关的制度安排中,最为基础的是由各种竞赛规程和规则构成的规则制度系统,在基本的自然与技术活动层面维系着体育竞赛活动的运行[5]。普遍认为,体育竞赛中的竞争行为是各相关主体在参与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和执行规则的行为。完善的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很显然,对体育竞赛规则的理解大都是发生在对各相关主体行为规范的约束之上,并不能体现体育竞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要求。因为,体育竞赛本身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运动竞技活动。而作为保证体育竞赛正常运行并展示体育文化与伦理思想的竞赛规则,是与体育竞赛的本性相一致的,它从制度层面更具体地反映了体育文化本身固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旨趣。

3.1 竞赛规则映射着理性的社会价值理念

在体育文化发展的文明化过程中,体育竞赛规则的精细化、明晰化,对不同的比赛更有针对性,对比赛规则执行遵守的监控更为有效。并且,在这同一过程中,随着在比赛中高度的激烈对抗性与理性保护以避免两者之间平衡的建立,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不仅仅体现了一种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鲜明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展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必然规律的价值认识,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自觉意识。事实上,竞赛规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认识的延伸。依照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想无拘无束地行事,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约束和限制。而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其社会性,现实的社会生活使人们不能按照一己之私为所欲为而不顾其后果,否则势必导致人类社会变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战争以血的教训向我们揭示人性野蛮的魔咒是如何纠缠人类的理性精神。体育人类学家所认定的体育起源于战争的观点,也是从很多项目与军事斗争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只有通过理性协商,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和章程,人人遵守按之办事,最终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化和文明化,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和目的。从古希腊竞技比赛中,男性之间的赤身的竞争形式就可以看出一种裸的“平等、公开的元规则”。近代体育竞赛规则的完善已经内化在各个竞赛项目中,成为运动员自觉的自我约束,使他们的行为和感情都变得文明化了。竞赛规则的确立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社会发展的途径、方向和结果的理性追求,是对人的存在与发展意义的理解,包含了对人的社会存在意义和发展的价值认识。

3.2 竞赛规则内蕴人的现代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即“西方化”。它形成于18世纪启蒙运动,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现代化”是文明一元论或中心论,工业革命以后演变成西欧中心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即理性化”。 马克斯•韦伯把现代化定义为理性化,其意思是:现代社会,是合乎科学地、合乎进化规律地、合乎逻辑地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即在没有更好的理论出现前,‘现代化即理性化’这个看法是可以接受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的现代化也即是人的理性化。在终极意义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与完善。竞赛规则作为人类文明创造的一种理性选择,在本质上内蕴人的现代化。

体育竞赛的竞技性自然包括了对身体暴力的容忍,这尤其表现在那些直接的身体对抗性项目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体育竞赛对身体暴力使用和允许的习惯程度是不同的。以今天和古代的摔跤比赛为例。根据国际摔跤联合会规则的规定,在自由式摔跤中,勒颈、半勒、用力向双肩下握颈、动腿等都是犯规动作,另外还禁止拳打、脚踢或用头顶撞等动作。一场比赛不超过9分钟,分三个阶段,每阶段3分钟,中间分别有两次1分钟的休息时间,比赛有一个主裁判、三个裁判和一个计时员。即使有这些很严格的规则,许多人仍然认为自由式摔跤是不很文明、比较粗野的体育项目。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也有这项在场地内进行的摔跤项目(角力),当时十分普及。这种比赛有一个裁判,但是没有计时员和时间的限制,比赛直到一方放弃才告结束。竞技者可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进行角斗,他们手、脚、肘、膝、颈、头并用,斯巴达人甚至用脚进行角斗。摔跤选手可以允许彼此挖出对方的眼珠。不用说,在这种残忍的竞赛中,竞技者经常会受到骇人的伤害,丢掉性命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古代竞技运动的身体暴力程度较高,这绝非孤证,在拳击和其他同场对抗运动中还有遗留。现代体育竞赛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制定相关竞赛规则来形成对暴力冲动和手段的控制,我们自动地根据这些标准来衡量犯禁行为。这些标准在内化以后能够以多种方式形成抵御功能并强化我们抵御偏离理性的能力。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兴奋剂、运动员资格、球场暴力、假球黑哨以及科技异化等困难和矛盾最终导致了双重的道德和良知的分裂[6]。在现代体育竞赛规则的调控、约束下,比赛既充满着激烈的对抗但又极力避免出现过激、伤害行为。对竞赛规则不断地进行部分修改和增加补充说明,目的就是鼓励进攻,激励进球,坚决制止暴力行为和非体育道德行为,使体育比赛更富有创造性并更加精彩、激烈。比赛规则的强制逐渐变成内在自觉的自我约束,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和感情都慢慢变得更理性。这种由外在监控逐步走向内心自觉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心理的理性净化[7]。

3.3 竞赛规则蕴含人的现实超越本性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它目的直指人类能力的终极极限。2009年8月博尔特在德国柏林田径世锦赛中打破了100米(9秒58)和200米(19秒19)世界记录,也就在同一个月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苏黎世站上,俄罗斯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又一次把自己的记录提高了1厘米(5米06),这不禁使我们再一次地思考人类的极限在哪里?作为地球上唯一的实践主体,人在自己的主体性活动中不断改造自己所面临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从而使自己的本质不断地超越。体育竞赛是人类挑战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一种感性的文化活动。随着参与主体的自主性逐渐增大,以及其适应的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要求,就迫切需要一种与现实竞赛运动相适应的精神力量以使其能够自律。体育竞赛的实现就是要求有一套客观公正的、制度性的行为准则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竞赛规则往往禁止参与主体使用一些高效的手段达到预定的目的。因此竞赛规则在制度上保证了人们对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超越,并对未来可能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积极追求。这样,竞赛规则意味着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存在的否定与批判,是对社会改造和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深刻实践,它将把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与人类本质的实现与完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竞赛规则是在促进体育竞赛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中所确立的一个明确的选择,而不是毫无目的的纯粹自然或抽象的逻辑概念。体育竞赛允许兴奋和冲动,但同时又必须克制和收敛这种冲动,对这种冲动的克制和收敛就需要体育规则有张有弛、有利有节地进行调节。竞赛规则展现了现代体育竞赛对自身文明程度的不断超越,对比古希腊竞技运动和现代体育比赛中的体现的暴力程度,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非常具体的文明进程。

事实上,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都始终“以人为本”的,它要尽可能地满足作为主体的人对体育竞赛的需求,参照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定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竞赛规范。人是不断追求进步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动性的行为主体。人对自身的需求也反映在对竞赛的需求上面,在不断挑战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满足是在不断地从低级的需要向高级需要实现的,首先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再次是社交和尊重的需要,其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竞赛规则的产生和修改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和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可见,从人的需要层次来说,制定和修改出相对合理性和目的性的竞赛规则就是行为主体对竞赛需求的满足,其实质就是人超越梦想、不满足现实的价值追求。

4 竞赛规则的文化拓展

4.1 公平竞争与创造的共生

现实的社会交往得以完成和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的共同实践理性。首先这种理性具有社会性,它是为各相关主体所认同,符合大多数主体利益、需要的理性;其次就是实践性,它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础,以主体间性为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共同实践理性体现在一个具体的共同标准,也即是建立在特定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社会观为基础的规则文明。规则文明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创造及成果结晶,其公共性的具体内容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建构、改善。现代竞赛规则就是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规则来规范体育竞赛活动正常运行的文明形态[8]。确定性的竞赛规则,保障参与主体及其所属团体的行为活动有确定性的预期,最大程度地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竞赛规则的主体性原则、利益原则、竞争原则等规则体现了丰富的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与体育竞赛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建构竞赛规则过程中,应注重竞赛规则与文化内涵的互相契合,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文化。

体育的最终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把人的需要置之不理,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为了胜利而不惜一切,滥用和兴奋剂,最终将是对人性的抹杀[9]。在竞赛规则的制约下,不断实现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合理化、组织化、有序化。在古希腊甚至是中世纪以来的西方竞技体育的竞赛规则的产生、发展带有更多的自发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自觉建构、完善各个项目的竞赛规则,成为体育竞赛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重要内容。体育竞赛与社会发展一样是以规则建构、规则转换为核心的利益交往、意义交往与规则交往的良性互动。社会越发展,规则的重要性越突出,是否具有规则意识,能否自觉推动社会规则的完善与转换是衡量社会发展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准;自觉推动规则转换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社会发展自觉性的重要体现。

4.2 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

体育竞赛规则促进和提高了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公平竞争、公正竞赛”已成为当今世界竞技比赛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古老的拳击、转瞬间决出胜负的“飞人大战”,还是优雅的艺术体操,规则程序都非常完备和精细;从竞赛参与者来看,无论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官员、志愿者,都有严格明确的规范要求,甚至现场观众也有必须遵守的“观众规则”;竞赛规则的有它明确的约束力,竞赛场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要说有,那就是竞赛规则,裁判只是竞赛规则的化身,受托临场执行规则,而裁判员的执法也绝非随心所欲,更不允许亵渎规则,违背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同时,他们既要接受来自组委会、现场观众、新闻媒体等诸多方面的监督,也要接受裁判委员会本身的制约,一旦出现偏袒或不公,还要被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处罚。而对运动员来说,不管你是无名小卒,还是耀眼的明星,都必须严守规则,如果违反则要毫无例外地受到处罚。以上种种,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规则的无上权威和力量。

运动竞赛规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规范。竞赛规则是现代体育的有机部分,是体育文明的制度化产物。它与其他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它适合的人群主要是指文明所说的参与者,竞赛规则是针对这些参与运动比赛的特殊人群而制定的规范标准。从竞赛规则的适用性来看,竞赛规则往往对运动竞赛的参与者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在执行过程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具体性。那就是,它们一经制订出来,在类似的运动竞赛中,就有类似的竞赛规则。然而,根据比赛情况和参与者水平层次的差异,执行的标准也有可能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主体是人,不管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裁判员或者管理者都各有其权利和义务。他们参与竞赛活动的前提是平等的。作为主体的人参与竞赛活动必然有其身心的需要和对一定利益的追求,参与主体也希望通过竞赛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在交往、竞争与合作中发生的。竞赛规则在起源上是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产物,同时竞赛规则又是主体间相互竞争、合作的交往前提。当行为主体参与现实的体育竞赛时,首要的行动就是适应已有的竞赛规则,或者不参与竞赛,想参与必须遵守规则。从价值论上来看,竞赛规则为社会群体规范树立了典范的作用。社会良性、有效地运作必须要社会成员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标准。

4.3 和谐文化环境的生成

体育竞赛源于人类对和谐的追求。古希腊时代在“圣神休战月”举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最好的例证,它通过和平来实现城邦之间的和谐。现代竞技运动,尤其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古希腊的文明来教育和培养青年,传播真诚、友谊、和平,建立理性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明确地将公平竞争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立的“以弘扬体育道德价值与功能,捍卫体育精神――公平竞争原则”为宗旨的公平竞争国际委员会,旨在抵制体育竞赛中泛滥的混乱和保留、强化公平竞争意识。现代奥林匹克会通过费厄泼赖(Fair Play)来教育青年,运动场上,人人平等,自由竞争,公平获胜。不允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不允许投机取巧,只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比赛结果,努力在新的竞赛中赶超。体育带来的竞争不是破坏性的竞争,而是友好的、和平的、团结的竞争。国际体育赛场成为一个国家升起国旗而不会招致其他国家反感的场所,也成为倡导人类心灵健康的精神祭坛。倡导公平竞争、遵纪守法,这是体育竞赛对促进社会和谐所做的贡献。

竞赛规则是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规则成为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规则也为裁判员进行裁决提供依据。规则的合理性、科学性、恒常性使规则具有了权威性,同时也使竞赛规则成为体育竞赛中“公平、公开、公正”的标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比赛始终离不开“公开、公平、公正”这一刚性的游戏原则。“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所倡导的正是建立和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体育竞赛规则。竞赛规则如同法律一样调整着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人们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作为体育竞赛的理想追求,只有通过规则的权威才能使所有参与主体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公正,从而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体育在实现培养人的规则、规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0]。体育竞赛所倡导的广泛参与、交流、积极合作的大众精神和集体归宿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一致。通过交流洽作,取长补短,寻求共同发展,弥补由于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失衡,逐步达到共同参与、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目标。

5 结 论

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规则成为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中“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标志。竞赛规则建构所应生成的以人为本文化环境,只有通过规则的权威才能使所有参与主体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公正,从而维护参与主体间关系的和谐。这不仅是文化本质的必然追求与具体体现,而且对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德.规则及其哲学意义[J].江海学刊,2006(5):18-22.

[2] 刘淑英,王建平.哲学视野中的体育规则[J].体育文化导刊,2005(4):21.

[3] 张厚福.体育法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 于善旭,李先燕.中国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的法律规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3):258.

[6] 程静静,钟明宝,张春燕.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透视[J].东岳论丛,2009.30(6):165-169.

[7] 沙红兵.文明化、体育化、净化[J].读书,2008(8):114-123.

[8] 贾文彤.体育的规则之治:一个法律社会学视角[J].体育学刊,2007.14(1):20-22.

篇9

根据公司提升窗口服务、客实际情况选准劳动竞赛的视角,切入点准确并有针对性,户终端服务的需求,结合2012年“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工高起点定位,充分体现企业时代特色,做到企业中心工作作,确定了“提升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方案,将在哪里,劳动竞赛主题就在哪里,消除职工对传统竞赛活一线服务人员培训、“文明示范营业厅”创建、客户服务动形式认识上的疲劳感,让职工有心动的亮点和新鲜感,产技能比武等作为劳动竞赛集体的考核项目,竞赛贯穿日常生新的思想效应,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客户服务工作全过程。

竞赛组委会分阶段在公司例会上对们的主动性,使之赛出激情、赛出质量、赛出成效。每个单位参赛过程中的成绩进行通报和点评,并编发专题二是劳动竞赛内容应有操作性。劳动竞赛是一项系统工作简报,提高了各参赛单位比、赶、超的热情,各单位工程,整个过程涉及很多环节,要保证劳动竞赛的执行效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在细节上下功夫,服务窗口的软硬果,竞赛内容要具有操作性。劳动竞赛的内容必须与公司件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相适应,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公司的经营发展。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由单项突击型向复合型转变。不二是劳动竞赛促进了职工素质提升。人是生产力的第管采用何种形式,要特别注意过程管理,落实好每一个环一要素,职工的素质体现着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持续发展节,组织到位。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且这个目标必须经需求高素质的队伍。工会开展劳动竞赛为职工的成才和自过努力才能达到,在制定目标时,要从项目的实际出发,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平台,从根本上维护了职工的具体利进行调研,确定标准,力求准确和可操作性。益。铁通四川分公司工会在组织劳动竞赛活动中,把全面三是劳动竞赛激励应有导向性。

劳动竞赛作为一种广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竞赛的目标之一,以培训工作为泛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工会组织必须正确导向,统一思想抓手,协同相关部门首先举办了53名客服服务工作内训师认识,宣传到位。赛中及时发掘典型、总结经验,赛后乘参加的培训班,以他们为骨干全面展开新一轮的客户服务势而上,弘扬典型,让职工在竞赛中找到自己的差距,认技能培训工作,对一线客户服务人员的培训浅谈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定位与作用实行全覆盖。为检验培训效果,在劳动竞赛业、企业关爱职工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构建企业发展与职的第三个技能比武阶段,改变了以往决赛选手的选拔方工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劳动关系。四川分公司工会在组织劳式,采取单位推荐名额比例占50%、在参赛单位一线服务动竞赛活动中,每个项目比赛完成后都分别进行总结和分人员中随机抽取比例占50%的方法产生参加技能比武决赛析,注意营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劳动竞赛落下帷的选手,有效地推动了各单位的二次培训工作。技能比武幕后,工会及时命名表彰竞赛中涌现出的“文明示范营业项目完成后,在对理论和实作试题进行评讲时,组织全体厅”、技术状元、技术标兵、岗位能手,重奖获胜的优秀参赛队员观摩获奖选手进行的标准化演示,裁判员结合大组织单位,利用公司OA网络宣传竞赛获胜单位和优秀选赛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此举对大赛进行总结的同时,手的先进事迹,安排竞赛冠军参加公司工会组织的劳模休也起到了对参赛队员再次进行现场培训的作用,劳动竞赛养活动,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作为晋职提促进了员工客户服务技能的普遍提高,也达到了提升服务升的重要参考,推选优秀个人参加上一级青年岗位能手的质量的最终目的。评比等。这些举措强化了劳动竞赛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三是劳动竞赛促进了和谐企业的建设。市场经济条件营造了公司“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支持人才、争当人下,职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多样化,工会组织通过开才”的良好氛围,彰显了公司“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展劳动竞赛,建立公平竞争的良好机制,形成职工热爱企宗旨,促进了和谐企业的建设。

本文作者:陈文秀工作单位: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分公司四川分公司党群部

篇10

摘 要 发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是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竞赛 体育教育

根据我国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该大力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意志力,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可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军。但是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并不理想,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经验,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一、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

(一)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

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点内容,青少年体育赛事也主要由学校主办,教育机构相关领导的指示在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发展中发挥这重要的主导作用,为此,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以及学校的相关领导对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重视程度对青少年体育竞赛开展的现状有这重要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领导都不会对校园体育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很多领导会认为将时间放在体育教育方面会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所以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园体育教育中。由于缺乏领导的重视,所以,学校不会针对竞赛活动开展科学的体育训练,学校在体育竞赛活动举办方面所投放的经费数量也会很少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发展。由于缺少赛事刺激,导致很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无法发现真正存在的问题,致使其训练效果不佳。另外,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很多地区,学校之间进行体育比赛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每年能够举办正式的校园体育竞赛次数非常少,在学校会议中,大多数领导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教学工作,而很少提及校园体育的相关事宜,所以,导致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二)体育竞赛形式比较单一,不符合青少年成长教育理念

根据我国所制定的体育制度规范,青少年体育竞赛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赛会类和项目类,前者指的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所举办的城市青少年运动会和教育部所举办的学生运动会,后者指的是全国青少年单项赛事、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等。上述两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和我国所举办的成人体育赛事有着较高的相似度,所以,上述赛事所举办的目的和内容形式并不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也不符合使青少年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和快乐的办赛理念,参加此类赛事的青少年运动员,更多是为了在竞赛中获得荣誉,更多的是通过竞赛能够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由此可见,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青少年更多的是在接受被动的体育训练,当竞赛结束,很多青少年则不再会花较多的时间主动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说,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中,并没有将运动教育和休闲体育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出来,这并不符合青少年成长中的教育理念。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焦点问题

(一)“唯金牌论”成为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的瓶颈

在体育竞赛中,大多数运动员都会为获取金牌而拼尽全力,金牌可以说是运动员的最高荣誉,然而,青少年体育竞赛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而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我国青少年健康的成长,青少年体育是一个全民分享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如果将培养后背运动员作为我国发展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唯一目的,则会使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失去意义。我国很多地区举办城市运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挑选后背运动员,所以,体育总局希望相关参赛单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区城市运动会已然成为国家政府评价该地区体育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城市运动会上所取得的金牌数量则成为了该地区体育工作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很显然,唯金牌论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二)学校体育教育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

在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中存在的又一问题则是学校体育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竞赛的要求。在我国很多学校中都有专门的体育团队,如校篮球队、校足球队等,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日常训练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在很多地区,学生的日常训练被安排在每天的最后两节课,但是通常有效训练时间只有1个小时,而且,受到学生课业的影响,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能全员参与的情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团队配合,这样的训练并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育竞赛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进而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展开了探讨,分别是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体育竞赛形式比较单一而不符合青少年成长教育理念、“唯金牌论”成为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的瓶颈、学校体育教育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等。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儒鸿.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