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范文

时间:2023-04-08 05:3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霍桑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霍桑实验

篇1

关键词:社会人;非正式组织;士气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着公司的竞争能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如果要获得成功,必须能够有效地激励雇员,使得他们具有挑战精神和奉献精神,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员工本性的不同假设决定了我们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现代管理学流派都是以一定的人性观为其理论基础。对人的科学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地要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梅奥作为行为科学的奠基人,其理论至今仍然对现代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一、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人”假设,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指出人类并不是“一堆无组织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些组织得很紧凑的团体”。人们存在工作中合作的愿望,管理者不能忽视人的这种合作愿望,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降低“士气”,从而降低劳动效率。

1、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在当时,经济人假设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时物质产品极不丰富,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基本需要已经满足,从而产生更高级的需要,比如友谊、爱情、尊敬等的需要。“经济人”假设只注重物质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认为人只是赚钱的机器,没什么感情需要。

2、社会人的假设。“经济人’假设使人丧失了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人就是赚钱的工具,而“社会人”假设并不完全否认“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他们还有其他的需要。“社会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3、人性假设的发展。梅奥提出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其关于社会人的假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认为,人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没有考虑到人的动机也可能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假设。该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影响他的行为:(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到复杂;(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满足,才会追求更高的需要。其需要的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但不足之处是,需要的五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何区分不够明确。最低需要的满足后,很难确定高级需要是什么,何时才能实现。其实人性是复杂的,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变迁,随着所扮演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环境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即不会存在在同一时间对所有人都起作用的管理方法。这要求组织在员工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和激励措施。

二、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对应正式组织的概念而提出的,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达到企业的经营方针、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所构成的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定组织体系。梅奥之前的组织理论都把企业看成一个技术经济系统,只承认企业的正式组织,认为决定组织效率的是对正式组织合理地进行设计和正确地进行指挥和控制。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更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所以,我们不能否定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应该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优点来为正式组织服务。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来讲,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功能。非正式组织的弊端表现为:(1)抵制管理当局的政策和目标。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般来说是和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异的,如果管理者不能很好地管理这种组织就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2)限制职工个人自由,强迫一致;(3)可能共谋组成管理当局敌对的工会;(4)反对革新和改革;(5)限制产量。

非正式组织的利表现为:(1)积极支持管理当局的政策和目标;(2)使个人有表达思想的机会;(3)提高士气,降低员工流动率;(4)以社会报酬的形式对员工进行补偿;(5)改善信息交流工作;(6)使员工在一个不讲个人特点的信息组织内有维持个人特点的机会;(7)提高自信并减少紧张状态。总体来说,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的利大于弊,应该正视并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积极正面作用表现在:它可以满足成员心理上需求和鼓舞成员的士气,创造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正式组织的稳定;弥补成员之间的能力和成就的差异,促进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还可以用来改善正式组织信息沟通的工具。

三、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足度

梅奥及其研究人员认为,提高士气是增进员工绩效的有效方法,进而指出如何提高工作意愿,促进高昂的士气是企业经营者及高层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员工的满足度又依存于两个因素:一是员工的个人情况,即员工由于其个人历史、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个人生活态度和情绪;二是工作场所的情况,即员工相互之间或员工与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组织士气和满足工人的需要:(1)成员对集体目标的赞同。士气是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它代表一种个人成败与团体成就相关的心理;(2)对工作的满意感。成员对工作的满意有利于提高士气。对工作的满意感是指对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适合他的才能,合乎他的兴趣,工作对他有挑战性,能施展他的才能;(3)合理的经济报酬。不合理的薪金制度会引起不满而降低士气,人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平,有了公平感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4)同事间关系的和谐。士气高的团体其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凝聚力高,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5)良好的意见沟通。如果沟通受阻,可能引起不满,产生误解隔阂,必然降低士气;(6)奖励方式得当。奖励必须符合职工的心理需要。

梅奥以霍桑实验为代表,探讨改进管理的路径,出发点依然是维护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寻求工业社会的和谐之道。从研究目的上看,他没有彻底否定科学管理时代的效率观和价值观。梅奥以及后来的行为科学,是对古典管理学的纠偏,而不是对古典管理学的否定。梅奥的贡献,在于通过霍桑实验等一系列临床式研究,进行管理问题分析,从中对管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类发展的综合症状进行诊治,进而对工业社会的根本性缺陷形成了新的认识。心理学和社会学进入管理学领域后,人的问题成为管理者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心理学弥补了以往“经济人’假设的理论缺陷;对于群体的人来说,社会学纠正了以往“群氓”假设的理论偏失。

篇2

由于开通两日以来,股市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中,中小投资者已按捺不住心头的焦燥和疑惑,各种质疑声纷至沓来。投资的机会还是投资的陷阱?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建议,市场不要关注沪港通短期带来的影响。针对南下交易比较冷清的状况,李小加认为,现在着急下沪港通不利于香港市场的结论为时尚早,“要多看看明天,多看看后天,南下交易为香港市场提供的流动性,今天没有看到,但明天一定有,后天大大的有。”李小加说,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大家全部都是赢者。

沪港通开通的意义,绝不是丰富了一些投资品种这么简单,表面来看,这优化了市场结构,为境内外投资者投资A股和港股提供了便利和机会,有利于投资者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实力。但最重要的是,随着沪港通的顺利进行,这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无独有偶,多位大佬们的观点,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在沪港通开通的各路环节中,中国银行有着特殊的作用,它即是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唯一的结算银行。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公开介绍,沪港通的开通,未来的发展非常清晰,人民币走向全世界,变成全球很重要的交易货币,不仅仅是个结算货币;此外,沪港通的顺利开通,也为中国下一步人民币可兑换性奠定了一个基础条件。“从我个人角度看,这已经是一百步走完九十步,剩下就是全面可兑换”。

沪港通是国家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我国资本市场新一轮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升级版。对参与的各方来说,这都意味着在朝着国际化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11月17日的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开通仪式上,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沪港通开通是推进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它有利于投资者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肖钢说,沪港通是推进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沪港通的构想来源于市场,顺应了投资者的需求。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

篇3

从窗外望去。看见一大片的雾,在想,哎,好大的雾啊。看都看不清。那时我觉得雾是最烦的了,但是现在我并不这么认为。

美国作家霍桑在成名之前还是一名小小的船员。可是有一天,他被老板开除了,连维持生计都有成了问题。他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儿之后并没有责备霍桑。而是去鬼他说:“正好啊、我们还有一点积蓄,你可以专心写作了!”就是妻子调整了霍桑的心态。使霍桑成为了美国着名的作家。

现在霍桑的成就就是在他被裁员,没有丧气反而更加努力所形成的。在他被裁员的那一刻,他就遇到了一场特大的雾,但是他肯在这迷雾中继续探讨,所以我认为在人生中,难免会遇到”雾“的存在,只要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就会迎来更加幸福的明天!!

天宝实验学校初二:朱丹

篇4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说明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被关注和受重视的感觉,这样让人心里有种与众不同的错觉,会产生一种盲目的心理愉悦,但又可以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现实生活中,面对一节又一节课,一门又一门作业,一场又一场考试,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会积聚成学生的不满和懈怠。对此,教师应该运用“霍桑效应”,积极营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当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有时只需耐心听完即可;有时只需表示理解和同情就够了;有时可给予认真的引导和说服。事实上,最让学生感动的是能够受到教师的真正重视。此时学生会正视自己,树立信心,从而产生精神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一、不要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最后“一棵稻草”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两元钱。

这个故事说明了关注过多、过强和刺激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的批评,导致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的地步,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人们常说“磨刀不费砍柴功”,但如果每天都磨,甚至每节课都磨,不仅占用了砍柴的时间,而且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因此,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应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不该反复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不然学生就会认为你唆。上课拖堂也是令学生很讨厌的事。事实上,拖堂时间内讲的知识没有几个学生能听进去、记得牢的。

二、老师对学生要适度“侵犯”

美学上有句名言:距离产生美。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陌生人之间一般会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否则会构成对别人的威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空间侵犯”。

人们办事有时喜欢迟到、早退、拖拖沓沓,有时过急,有时过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时间侵犯”。了解这些心理现象,对于教师合理调控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巧用“空间侵犯”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课。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上课的位置不一定利于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听课时精力不够集中,说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这些学生一般离老师的空间位置都比较远,如果老师走下讲台,站到离这些调皮学生比较近的位置,适度“侵犯”他们的空间,给他们心理造成压力,他们就会有所畏侄集中精力听讲,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2.避免“时间侵犯”

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取得理想效果,还应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进行精心设计。既不能拖拖拉拉,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导致对学生的“时间侵犯”。

首先,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拖堂;其次,作业批改要及时;最后,课堂提问也要注意恰当的时间距离。

3.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教材作为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积累形式,往往传统的知识比较多,而对新知识、新动态关注不够或来不及关注。这一点在人文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语文教材中就是传统的文章偏多。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文章中的人物遭遇、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家的主观感情等,与学生有较大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使他们不容易理解把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也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引进时代源头活水。

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篇5

关键词: 霍桑 《胎记》 生态女性主义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声誉,正是由他及爱默生、梭罗等人开始,美利坚有了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学。183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重读一遍的故事》让霍桑在文学界崭露头角,而1850年出版的《红字》更是让他一举成名,并赢得了评论界的热切关注。霍桑的小说技巧精湛,内容丰富,蕴涵深邃,耐人寻味。女权主义兴起的时候,霍桑的作品成为女权主义阅读的有效文本。国内对霍桑的研究大都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其长篇小说《红字》,而对其短篇小说的关注明显不够。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通过对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深刻揭示文本深层结构中隐含着的父权制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物化和女性的自我内化,以及在父权制社会里一些受极端科学主义思想的人对大自然的肆意侵害所造成的后果;并且揭示霍桑对男权意识形态、父权制社会的二元对立的自然观的批判意识。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其宗旨在于揭示在人类思想领域和社会结构中,统治妇女与统治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反对各种形式的统治和压迫,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生态女性主义的首要内容是女性与自然的认同。与自然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地位相仿,女性代表了父权统治下人类社会中的他者,她们在公共场合中被迫缄默,成为社会的二等公民。生态女性主义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和社会结构。这些价值和结构不是建立在把自然和妇女作为资源来统治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一种能使男性和女性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基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保持之上的。生态女性主义的另一重要观点是对于西方现代科学观的批判。西方的理性、科学模式和自由观念都是建立在自然对于(男)人意志的屈服、建立在人对于这种依赖的战胜和超越、建立在人对于自然能量的摆脱之上的。而生态女性主义主张把“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把妇女解放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女权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

《胎记》收录于霍桑成熟期所出版的小说集《古屋青苔》,与其作品《年轻人布朗》、《教长的黑面纱》、《拉帕齐尼的女儿》等并称,是美国短篇小说的瑰宝之一。《胎记》讲述的是主人公艾尔默是一位对自然科学做过杰出贡献的有才华的科学家,可谓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娶了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乔治安娜,她的脸颊上有一块小小的绯红的手印,被艾尔默认为是大自然在造物时在她脸上留下的瑕疵。艾尔默不能容忍妻子脸上的胎记,视之为悲伤、倒霉甚至是死亡的象征,竭力说服妻子去掉它,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妻子服下艾尔默配制的具有很强药力的药水,那块胎记消失了,可妻子的生命也随之而去。

F.O.Mattiessen在其美国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著作《美国文艺复兴》中指出,在《胎记》中“一位理想主义的科学家下定了决心要去除自己年轻美丽的妻子脸上的胎记,这戏剧性地表达了追求完美的主题。”他的阐释为《胎记》这篇小说的解读定下了基调。许多批评家看似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胎记》,却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实质:《胎记》是一则凡人追求完美而遭挫败的寓言。从表面上看,人们无一例外地都承认并强调在这则寓言中,妻子乔治安娜是艾尔默试验的无辜牺牲品,但是当他们将艾尔默的动机归结于“追求完美”的同时,他们和艾尔默一样,都已经默认了乔治安娜的胎记是不完美的烙印,乔治安娜的身体是需要提纯的对象,从而部分认可了艾尔默对妻子进行改造的原始出发点中的合理性,放弃了对艾尔默男性中心意识的全面拷问。《胎记》这篇小说,记录的其实是一个血淋淋的“杀妻”事件。本文将从这一表面上看已为大多数批评家所承认,实质上却为大多数批评家所忽视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杀妻”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同时作为科学家的丈夫随意对妻子的身体进行改造,正是父权制社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侵害。

男主人公艾尔默是一位“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十分出色的科学家”,他毫无保留地献身于科学,他对年轻妻子的爱“只有与他对科学的爱交织在一起,并且将科学的力量与爱情本身结合起来才能成立”。①他整天沉迷于实验,失去了爱的能力和温情。他娶了美丽绝伦的乔治安娜为妻,可妻子脸上的一块手形胎记成为他眼中不完美的象征。在艾尔默看来,胎记是死亡的象征。小说中,以艾尔默的视角提及胎记时所用的修饰语全都是“灾难性的话题”、“怪物之手”、“死亡的印证”、“可怕的手”等等。可见,艾尔默对妻子脸上的胎记的憎恨之深了。正因为如此,他极力说服妻子去掉那块“使她不完美的胎记”,他拿妻子当作实验品,从而导致了妻子的死亡。艾尔默是极端科学主义分子的典型代表,这个极端科学主义分子迷信科学至上,科学可以作为理性工具为所欲为已,失去了对人的精神的理解。而且他们自身的更高级的、更微妙的心质方面的本能已经物化了。也就是说,以艾尔默为代表的人类,在极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走得离道德、宗教太远了。由此可见,极端科学主义会导致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导致人类精神被异化。

而女主人公乔治安娜是自然之美的化身,她脸上的胎记就像人们所说的是“仙女把她的小手放在婴孩的脸上,在那儿留下印记,作为她众压群芳的魅力的标志。”②许多追求她的男人都愿意冒生命危险以获求一吻这神秘之手的特权。乔治安娜起初并不在意自己的胎记,相反她认为胎记是她的魅力所在,可是丈夫艾尔默看到胎记就会痉挛似的打寒战,而且总是噩梦缠身,似乎是胎记给他们本该幸福的婚姻蒙上了阴影,在这些压力之下,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来成就她的丈夫。胎记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属于科学家们“探索的奥秘”之一。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组矛盾:一组是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代表的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另一组是以艾尔默及其助手组成的人类与乔治安娜及其身上的胎记组成的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在极端科学主义思想以及二元对立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对大自然的态度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必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乔治安娜的胎记在别人看来是魅力的象征,但是在艾尔默看来却是堕落死亡的象征。而乔治安娜自己的观点却是随着丈夫而改变了,这就说明在父权制社会里,美的标准是由男人来确立的,女人失去了自己衡量的权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艾尔默将乔治安娜贬低为欲望客体和自己完美的造物,而且我们也看到乔治安娜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物化。女性成为一件艺术品,仅仅有男性艺术家是不够的,还需要女性自愿放弃主体地位。乔治安娜下意识里恪守妇道,惟丈夫命是从,这说明她自愿放弃了主体地位,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她自己充当了杀死自己的帮凶。与《红字》里的海斯特不同,乔治安娜是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遵从者。因此当她看到丈夫憎恶自己的胎记时,乔治安娜自觉地也认为这胎记是“可怕的特征”③,“就连艾尔默对它的憎恶程度都远不及她本人。”④事实上,在这里乔治安娜已经将男性的目光内化,在内化的男性视点的压制下,她实现了自我物化:她对自己沦为丈夫欲望客体的事实非但不感到愤怒,反而认为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乔治安娜为丈夫找理由,将丈夫为自己脸上的胎记耿耿于怀的行为解释为高尚的动机:“想到他高尚的爱情――那么纯洁,那么崇高,以至这种爱只肯容纳尽善尽美,却不愿屈就比他梦寐以求的稍嫌逊色的任何天性。现在她感到,这种感情比那种宁愿为她着想而忍受缺憾的劣感情宝贵得多,而将完美降格到现实水平就是对崇高爱情的背叛。她全心全意地祈祷,哪怕只能短短一瞬,也愿满足丈夫至高至深的观念。”⑤因此,即使她已经意识到了实验注定要失败,依旧顺从地接受了丈夫的意识判断,“我顺从你,我会狂饮你给我喝的任何药,可这样根据同样的原则,就是要你亲手给我喝的,哪怕是一剂毒药。”⑥因为在她的眼里,死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会伤害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价值的事情才是最可怕的:“危险?除了一种危险――那就是这个可怕的印记会留在我脸上!……除掉它!除掉它吧!无论付出什么代价!”即使是在她的临终遗言中,她还为丈夫辩护:“你达到了崇高的目的,达到了高尚的境界!你不要为你有了如此崇高和纯洁的感情而拒绝尘世给淤泥的最美好的东西而后悔。”⑦

艾尔默对妻子的试验正是他欲望膨胀的结果。故事中没有直接描述这位极端科学主义分子对大自然的侵略,而是间接地提到这一点。艾尔默探索过无数自然之谜,如“火山喷火之谜”、“喷泉之谜”等等,但是他也“极不情愿地承认一个真理”,那就是“我们伟大的创造者,自然之母,尽管她使我们有趣地看到她似乎不隐讳地在宽广的阳光下公开工作,却是十分小心恪守着自己的秘密。……她像个妒忌的专利者,绝不允许我们创造。”如果违背了这个真理,“一切探索者迟早都会在这里碰壁。”⑧虽然艾尔默意识到这个真理的不可违背性,可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违背了自然法则,所以他必将受到自然惩罚。那就是他妻子的死亡。试验室里,艾尔默“纤细的身材与白皙、智慧的面容代表了人类精神方面的类型”,而他的助手阿明拉达伯,“具有机械式地执行吩咐的能力,他虽不懂一点原理,却能熟练操作主人试验室的一切具体工作。”“他力大无比,有着粗厚的头发,烟熏的面孔及那遍布全身难以描述的土气,他仿佛代表了人类体力方面的特质”,⑨艾尔默和他称作“人类机器”的助手在一起就构成了父权制社会的人类。他们所进行的试验,违背了自然法则。在乔治安娜进实验室之前,就上演了一幕:在一瞬间一颗种子发芽,长出茎,开出奇妙的花,可当乔治安娜把花摘下来时,植物立即枯萎,叶子变成乌黑,仿佛被火烤焦了一样。⑩植物和人一样都在进行反抗。而在实验室里艾尔默给乔治安娜讲述长生不老药时,他说“可以调制出延寿多年,也许是无限延寿的药水”{11},可是当乔治安娜喝下他的美容药水时,美丽的妻子一瞬间香消玉殒,这无疑是对他巨大的反讽。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掌握在艾尔默这样极端分子的手里,无疑会对人类、对大自然造成可怕的威胁。

在《胎记》中,我们看到了父权制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物化使女性被迫与自己的肉体疏离,极端科学主义思想对自然的侵略将会导致更大的灾难。然而,被压制的身体却以死亡这种极端的形式游离出男权系统的控制,拒绝男性的规训,表达女性从潜意识层面捍卫自主性的决心。乔治安娜的悲剧之死以及实验室里植物的瞬间枯萎,说明了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物化以及女性自我物化的程度之深,也透露出女性反叛和颠覆男权统治,大自然颠覆人类战胜和控制自然这种二元对立观的可能。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更是日趋人性化的世纪。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男性欺凌女性、强者欺凌弱者的现实,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相信在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建立一种和睦相处、共生共存的关系将是众望所归。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分别引自《纳桑尼尔・霍桑作品导读》第87,88,99,96,97,99,102,92,92,94,94页。

参考文献:

[1]Matthiessen F.O.The American Renaissan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2]Judith Plant(ed.).Healing the Wounds:The Promise of Ecofeminism[C].Santac Cruz,CA:New Society Publishers,1989.

[3]陈榕.驯顺的灵魂和叛逆的身体[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4]陈喜荣.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2002,(5).

[5]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

[6]罗婷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张勤,唐艳芳.纳桑尼尔・霍桑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快乐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感也是一种竞争力。

一个不快乐的人,是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人。一个弥漫着不快乐气氛的企业,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当今,有专家甚至表示:“快乐指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最佳指标应该是快乐,而不是GDP。

2005年度CCTV中国年度雇主调查上榜企业,如联想、海尔、爱立信、万科、STARBUCKS、百度和阿里巴巴等,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一个快乐的企业是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宿感的企业,是老板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企业,是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人尽其才、公平竞争的企业,是重视业绩表现、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企业。从这些企业良好的发展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是,一个快乐的企业也是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企业。

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记得一次宴请几个重要客户的糟糕经历。那是一个很重要的谈判,谈得很艰苦但谢天谢地最后谈成了。谈判结束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我们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就在一家酒店上面,自然地我们就到酒店的中餐厅去就餐,顺便好好庆祝一下。但酒楼的工作人员萎靡不振、懒懒散散,服务不热情令我们很不愉快。我好奇地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他们的回答是老板从来不给他们加班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总之,他们在这里很不愉快。不知这家酒店的老板是否知道,正是他让他的员工不快乐,服务质量低,导致我们消费得很不快乐,从此再也没有在这家酒店消费过!

最近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访者中有61.8%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工作并不快乐。一个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保持基业常青吗?

在此,我们有必要提及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霍桑实验”。

霍桑是一家专门制造电话机的工厂,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一直不理想。1929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霍桑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与研究,结果发现:原来假定对工厂生产效率起影响作用的照明条件、休息时间以及薪资待遇与工作效率的相关性很弱,工厂内的群体气氛和工人的工作情绪、责任感与工作效率的相关程度反而较高。换言之,职工士气、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等心理环境,而非工作条件等物理环境。

这一结论具有相当的震撼力。1933年,梅奥撰写《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并提出了与古典管理大相径庭的理论:不能忽视员工的心理尤其是快乐状况,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理性和逻辑化的“经济人”,而应将其看做“社会人”。

“当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人不能越来越像机器。管理是任务,管理是原则,但管理本身也是人。”

那些只关注销售额、利润率,但从不关心雇员的士气、人际关系与职业发展的雇主们应该深思除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外,还须在创新企业文化和营造组织氛围方面下一番功夫。我们的经验表明,同一家公司,在相同的薪酬体系下,仅仅因管理层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员工之间的绩效便有惊人的差异。毕竟,所有的员工都希望受到尊重,希望在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上得到满足,而不仅仅是获得优厚的物质待遇。“霍桑实验”提醒我们,高明的雇主方能造就快乐的雇员,快乐的雇员才能造就企业的未来;要想创造更好的绩效,我们的雇主们都要努力成为营造宽松工作环境的专家,使雇员们“工作并快乐着”。

2005年7月,微软前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转投Googde,担任其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这一举动不仅引来微软的大动干戈,也让业界人士深感震惊。当被问及跳槽原因时,李开复如是说:“很多人说是Google花了钱让猎头公司来找我,其实没有这回事,是我自己找Google的。因为我想回中国,而且我听说很多朋友到了Google都非常快乐。”

李开复的“快乐观”引起了众多企业人的共鸣,其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工作并不快乐。

篇7

所罗门4组设计:

控制组、实验组各两组,两种类型的组中各有一组接受前测,实验结束对4组都进行后测,每组被试随机分布。是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组合。

有研究显示,分组测试的方案有时也不能测出真实的培训效果,因为会出现霍桑效应受训者可能因为有机会参加培训而积极性高涨,工作绩效得到提升,但这与培训本身的关系并不大。为克服这一误差,学者所罗门设计了所罗门四小组方法,通过增加对照组的数量,尽量减少测试误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1 “成就动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假如有人让你在一个无人的屋子里独自一人玩套圈游戏。你可以自由选择起点位置。你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近的位置,百发百中?还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远的位置,鲜有套中者?还是选择距离目标适中的位置,约有一半次数套中目标?

距离很近,绝对不会失败;距离很远,则别人也成功不了,自己也不会失败而被别人小瞧。相反你选择了最后一种,则表明你是一个成就动机很强的人,你不断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内挑战自己、追求可能的成功。

而对于一所初中校而言,每年的中考成绩是检验该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那每次月考习题难度的设置就是一项很有学问的考验了。我以去年(2011年)中考几科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今年我校中考考得较好科目为历史、英语,几项具体指标均位列包头市第一,而语文、数学学科几项指标在昆区排位也不是特别理想,这两科几次期中及月考测试均分及试题难度如下表1示:

这两科几次考试试题难度系数有一个很好的规律可循:即难度系数均在0.3-0.4之间,属于难度系数居中,不大不小,且越接近中考试的考试难度系数越低,使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心理预期及暗示,越临近中考我的成绩越高,这说明我这阶段的复习卓有成效。(如表2)

这两科的难度系数第一个特点是语文学科有点低,将近0、3,而数学学科有点高,基本在0、4以上,且没有一个系数的逐渐降低的过程,这样对学生应考状态无明显帮助。

2 “霍桑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霍桑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设备先进,具备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及养老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感到愤愤不平。于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一个由心理专家参加的多方面专家研究小组,在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实验初期没有任何进展,后来,工厂增加了车间照明,调整了工间休息等,工人的生产效率稳步提高。

分析发现,致使生产效率提高的真正原因是参加实验的工人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加倍努力地工作,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随着我校办学声誉的不断提升,学校班级数目逐年增加,班容量渐渐超额,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各科任教师的作业批改量渐渐加大。鉴于此,针对作业的布置及批改诸事宜并达成以下共识:

2.1 关于教师布置作业的规定

1、每节课给学生预留10--15分钟课堂作业时间。

2、家庭作业当堂布置,不允许在自习课布置家庭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题目典型,难度与量适中,让所有学生均学有收获。

3、语文大作文每两周布置一次,同时要有适量的随笔、小作文 英语书面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十五篇。

4、非毕业年级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作业当堂完成,不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

2.2 关于作业批改的规定

1、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次数英语、数理化、毕业年级政史地生不得少于17次;语文作文批改次数不少于6次。

2、教师批改作业时,应做到:

(1)反馈及时:批改后的作业应在下一节课之前返还学生,时间过长,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就失去了作业本身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课堂效率

篇9

[论文摘 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了企业自身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管理思想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成为了发展不竭的源泉。本文主要从一些过去和现在实际存在的生产方式的分析,来阐述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在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导致了这些变化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经历了不断的革命和创新,发展至今,渊源颇深。然而真正繁荣和昌盛却是在最近100多年中,才得以完美诠释。有这么一项统计,最近一百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远远超出了以往所有年份的总和,这真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而财富的创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产业的变更,由农业走进了工业时代,而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制造产品。所以过去一百年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亦即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其发展的依据。毫无疑问,管理方式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完美结合,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生产方式的改善和巨大飞跃。

机器的发明促成了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巨大改善,这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社会带进了机械化时代,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取代,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了当时时代的主流,社会上出现了专业的分工和集中化加工,企业和企业间出现和更多的合作,而不是各自闭门造车。但是随着机器生产和合作化生产的发展,企业内部协调和企业间合作的秩序很难控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普遍不高,老板和工人的关系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鉴于这样的现象,泰罗的科学管理应运而生,从而第一次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打破了以往的经验式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对人的管理,针对工人的各种怠工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无数企业纷纷效用,于是企业的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工人的控制和管理上,生产效率发生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却存在着缺陷,泰罗当时以人为本的假设只是建立在把工人当作经济人这个基础上的,认为工人的一切出发点就是金钱,然而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大量企业加强了对工人的管理,然而生产效率仍不见提高,于是一轮新的对于工人的探索实验逐渐展开,历史上将其称为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经历了“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四个阶段,深入细致地探索了工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生产效率,最终证明,工人并不能够单纯地作为经济人来对待,工人也不是机器的延伸,而其心理归属感和团队感知以及其工作满意度才是影响工人效率的最主要的维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管理的激励理论开始迅速在企业中应用,企业领导对工人有了更高的重视和关怀。

二战之后,经济迅速膨胀,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高的竞争力以及获取更高的利润价值,无数企业开始对于改善企业内部价值链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探索,最后,以大规模生产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这也被现在称为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逐渐下降,这样既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同时也使企业迅速扩张。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专业化生产出现了,人员分工更加细致,员工技能分散专一,工作更加熟练,这样的生产方式成为当时乃至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

然而随之,一个新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大规模的专业细致的分工,导致了生产环节的大量增加,进而导致了生产的每个环节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库存,而且生产秩序的控制难度也进一步加强,前后之间的缺乏联系使得部门之间效率不一,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有效产出。基于这样的混乱情况,以色列物理学家以小说的形式阐释了混乱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知道,现在这个理论被成为TOC约束理论。高德拉特提到,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重要指标有RIO、现金净流量以及利润率,但是这些指标却很难指导实际的生产作业,于是提出了有效产出、库存和营运费用这三个新的指标来衡量生产效率,这三个指标可以被实时观测,而且包含了生产型企业的全部内容。企业中的生产环节普遍存在着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统计波动是指环节内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平均效率必然意味着有时高于平均有时低于平均,依存关系是指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的结束后才是另一个环节的开始。由于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的存在,每个生产环节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不平衡,生产并不能按照预期的平均效率发展,而只会由效率较低的环节决定,这叫TOC中的慢制约,于是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瓶颈,瓶颈必然产生了大量的库存,瓶颈处的损失和浪费就是系统和总的有效产出的减少,所以要针对瓶颈做相应的努力。当时提出的想法是鼓--绳模型,进行流程式的管理,大致的思想就是生产环节的统一化管理和步调一致的生产,但是这只是一种思想,在当时技术环节特别是信息行业还相对落后的时代很难做到统一化管理和生产,问题仍然存在。 转贴于

到了90年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些专业化分工生产已经开始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在世界企业的无数次探索和尝试过程中,丰田汽车公司迅速崛起,在世界汽车界中具备了很强的影响力。而大野耐一,丰田汽车的前副社长,以其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迅速享誉全球。及时化、自动化、看板方式、标准作业、精益化是其方式的最精要思想。而“一人屋台”生产方式更是一改之前的专业化分工。以前总是一味的强调大规模生产,把工作环节分解得越来越细,以提高效率,然后大量的生产环节却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和大量的库存,同时伴随着较低的周转率,新的一人屋台方式的培养,要求培养更多的多能工,于是一个人可以做更完善的工作,浪费减少了,同时工人的工作也更有意义了,自身的价值也更好的得以实现了。正式由于这样的生产方式,丰田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各方面运营成本也大量降低,现在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而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方面,状况也明显好于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

而现在IT业迅速崛起,管理信息系统正在茁壮成长,大量大型企业都在尝试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之路,而企业IT的发展正是TOC理论中鼓--绳的最好工具,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将迅速使企业连成一体化,而基于此的大规模专业化分工的库存、波动和混乱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因此我认为“一人屋台”生产方式仅仅是目前信息技术还不成熟的一个权宜之计,随着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更加顺利,生产节奏能够以一个很一致的步调进行,那时大规模专业化分工合作还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参考文献

篇10

《马贡多小村》的情节比较集中,全文讲述了吉普赛人的四次来访。吉普赛人带来了外界的新鲜事物,令马贡多的居民吃惊不已。其中,尤以霍桑・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为代表,每一件新奇的事物都令他产生无尽的想象,并痴迷地投身于“发明创造”。看见磁铁神奇的吸引力,他决定用磁铁来开采地底下的黄金;放大镜能够将阳光聚焦,他便要利用放大镜的功能制造武器;获得几幅葡萄牙地图和几架航海仪器,他努力钻研这些仪器进而发现:地球是圆的。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霍桑・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实验,而他的研究对象,例如:磁铁、放大镜、航海仪器等等,都是在那个年代大家司空见惯的普通事物。

为什么马贡多的居民会如此孤陋寡闻?为什么年轻有为的族长霍桑・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会如痴如魔地陷入发明创造之中,他甚至带领全村的男人外出探险,去开辟一条通向外界的小道。马贡多人的惊讶,说明马贡多小村原有的孤独,它的四周被大海包围;说明马贡多人的孤独,他们贫穷落后、愚昧野蛮、因循守旧、与世隔绝。这主要不是地理上的封闭,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用马尔克斯自己的话来说:“与其说马贡多是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在《马贡多小村》里,作者通过村民们看待外界事物的眼光与心理,来揭示马贡多“孤独”的主题。在小说后文,“孤独”的主题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第一代霍桑・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后半生在小屋里制作小金鱼,第四代奥雷良诺第二反复地修理门窗,第六代奥雷良诺上校不停地缝制裹尸布,雷梅苔丝每天都花许多时间洗澡等等。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可以得出,文明程度低下、政治上麻木不仁、经济上贫困落后、思想观念保守陈腐,是马贡多陷入停滞不前、轮回重复的四重内驱力。在《马贡多小村》一节里,霍桑・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对妻子乌苏拉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在那边,在河对岸,就有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还在过着毛驴似的生活。”霍桑・阿卡迪奥・布恩地亚认识到马贡多的孤独,但是他试图冲破孤独的行动以失败告终,而又深深陷入自身的孤独之中。马贡多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孤独、马贡多的孤独,只是一天又一天,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地打发时光。

马贡多只是马尔克斯笔下虚构的一个小村,在现实中无法对号入座。但是,这个虚拟的环境却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如同卡夫卡曾言:“虚构是浓缩,转变为本质。”小说虚构了马贡多小村的百年历程,艺术地概括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百年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历史。马贡多的孤独,就是哥伦比亚的孤独,就是整个拉美大陆的缩影。而在题目中出现的“百年”字样,不是通常的时间单位。虽然全书着重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实际上它只代表一个循环单位,是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的象征框架中的现代神话,意味着“静止”“死亡”。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常为人们所称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可以画成一个大圆圈:“过去(遥远的下午)――现在(作者的叙述时间)――将来(许多年之后)。”这像一个走马灯,作者在轴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合起来。接着在下文,当霍桑・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带领全村人向周边探险时,却发现了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文中插入这样一段话,“许多年以后,这里成了一条定期的驿道,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也从这一地区经过时,看到这艘帆船只剩下一具烧焦的龙骨,在一片虞美人花地中。这时,他才相信这一段历史并非父亲杜撰的产物”。包括后文又以相同的笔法写道:“许多年以后,在正规军军官命令行刑队开枪前一分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重温了那个和暖的三月的下午的情景……”其实,在整篇小说中,类似的时间叙述还有很多。在这些描述中,每一次都隐含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时间循环与回归,每段所描述的内容先后又互成对照、互成轮回与循环,形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由于篇幅所限,《马贡多小村》一节无法完全展现整篇小说重复循环的象征框架。

如此看来,“百年”与“孤独”共同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可是,作者的思想并未自此驻足。马尔克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孤独”的主题,而且在后文中通过马贡多小村的百年历史,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孤独”的原因以及摆脱“孤独”的方法。但是这些,在《马贡多小村》一节中并未涉及。因而,《马贡多小村》一文的主旨仅是整部小说的一小部分。

《马贡多小村》一节突显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其艺术手法与它的思想内涵相辅相成,来源于拉美大陆的古老传统与社会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拉丁美洲“神奇的现实”(卡彭特尔语)融为一炉,同时他们又受到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基本题材都来自现实生活,但却被作家改变了本来面目而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第一,现实的魔幻化。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突出的是外部现实与人物心理认知之间的差距:当一个封闭的环境被新事物地入侵所打破,而新事物的奇妙超出了人们的理解和把握,他们便形成了一种用“魔法”来看待新事物、看待新事物给现实带来的变化的眼光或心理视角。例如文中描写的马贡多人眼中的冰:

箱里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中间有无数枚小针,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小针上,撞出许多五彩缤纷的星星。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看蒙了,但他知道孩子们在等待他马上作出解释,于是他大胆地嘟哝了一声: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不,”吉普赛人纠正说,“这是冰。”

在我们眼中冰是极为普通的自然事物,因而我们不会以“魔幻”的眼光来看待它。而马贡多人没有见过冰,也不知道在外面世界冰是如何形成的。冰的到来打破了马贡多的封闭,超出了马贡多人理解的范畴。因而,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和孩子们便以一种“魔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身都是可以认识的,是合理的,但作家为了使读者产生一种荒诞的感觉,便故意把它们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像魔术师那样变幻或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于是,现实在作者的笔下“消失”了,其意图是制造一种既超出自然又不脱离自然的气氛。从而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来自外界的新事物与马贡多居民心理认知之间的差距,表达了马贡多“孤独”的主题。

第二,魔幻的现实化。马尔克斯曾说:“避免去打破那些似乎是现实的事物和似乎是虚幻的事物之间的界限,因为在我力图表现的世界中,并不存在这种藩篱。”在拉美民族的传统中,魔幻情境和超现实情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平常的、普通的现实没有什么不同。人鬼混杂、生死轮回,许多千奇百怪、似是而非的神奇事物处处可见。如文中所述:

他(奥雷良诺)在娘肚子里就会哭,生下来时睁着眼睛。给他剪脐带时,他就摆动着脑袋辨认房间里的东西,还以好奇而并不惊慌的神态察看着人们的脸庞。

一个婴儿出生时的神奇表现,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在马尔克斯笔下,奥雷良诺的奇异特性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魔幻的情境与真实的情境交融在一起。这种观照现实的思维方式来自马尔克斯的外祖母口中神秘莫测的神话传说;来自于拉美那片神奇的大陆:古代和现代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交织在一起,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封建残余结合在一处,史前状态和乌托邦共存;来自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拉美文学的印第安文化……或许在《马贡多小村》一节当中,“魔幻的现实化”的特色并不十分明显,更多的是通过“现实的魔幻化”向读者展示当马贡多小村的封闭遭到新事物入侵时,马贡多人的内心状态。但是,“魔幻的现实化”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小说后文有许多精彩的描写片段,例如:吉普赛人带来的飞毯可以载人在空中飞翔,俏姑娘雷梅苔丝最后被飞起的床单裹着升上了天空,马贡多村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雨,等等。

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它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够面向世界。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很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百年孤独》诞生于拉美民族独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世纪以来,美洲的各个国家纷纷脱离殖民统治,形成民族意识。美洲文学共同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建立区别于殖民宗主国的文学文化?如何区分民族真实的身份属性和被殖民历史强加的身份属性?如何在弘扬地方性传统的同时面对它的局限性?一批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优秀作者,以文学的样式找到了自己的方式。阿根廷的博尔赫斯选择的是“文学唯心主义”,他把文学看作哲学思考的工具,用文学探讨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选择了几乎相反的道路――“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以文学的样式建构了民族的身份属性,并以现代文明的视角审视自身传统的局限性,给人们深刻的警醒和反思。

《马贡多小村》一文仅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一节,短短的文字不足以表现整部小说丰富多彩的情节内容与瑰丽多姿的文学特色。但是,通过《马贡多小村》可以让学生们初步感知小说“孤独”的主题,感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魅力。如果需要进一步的阅读与研讨,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