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数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08: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好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注重积累;复习;预习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贯穿我们的小学、中学、中专和大学。数学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多数的学生费了好大的劲儿总是学不好数学。课堂上老师讲的都明白可是课下自己做题总是无从下手。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下面将给出一些见解。
第一,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是一样的,在课前要进行预习,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哪方面薄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抓住听课的重点,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但是许多学生预习的效果不佳,存在预习的误区。我们应该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课前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理解学习的方法,重点做教材中的例题。这样有针对性地去看书,注重理解书中的概念和解题技巧。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善于总结课本中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看不懂或者是不太明白的地方以便于上课仔细听讲,寻求突破。
第二,学会听课。在上课时要注意一些听课技巧。听课首先要专心,认真做好笔记,在听课的同时多问自己为什么,仔细考虑老师是怎样分析题目的,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手、心、脑并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三,要多做题,善于做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我们做过的题多了,了解的解题方法也就多了,看到相似的题型就很容易下手了。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有时候题海战术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在做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些要求:(1)认真审题,只有明白了题目的要求,我们才能知道这道题是让干什么,要分清哪些是条件,哪些是结论。(2)学会分析题目,要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逐步地去解决这些小问题,最终解决整个问题。从而培养自己做题的自信心。
第四,要经常的去看上课的笔记,由于人类记忆规律的存在,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忘记一些解题方法。时常的复习有助于我们记忆的牢固。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看过去的笔记时有时会产生新的见解。这就是儒家思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我们要复习前面的知识。
第五,学会总结和概括。好多学生学习只是泛泛的学习,认为归纳总结只是浪费时间。这只能说明学生还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学会总结和概括,这样我们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书本例题、习题和课外练习的作用。在课前做到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的复习和完成作业。同时要注重找到适合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习数学才不会成为难事,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才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邹婷婷,杨田.中专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究.科教导刊,2011(15).
篇2
一、帮助“差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每个学生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面对“差生”,教师应确定学生能学好数学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应细心寻找“差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写这样一些鼓励的话:“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在作业前忘了复习,我相信你是能够解答的”等等,以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唤起“差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差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从思想上尊重他们,在学习上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知道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他们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差生”要经常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及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有关的民主气氛,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
受到鼓舞和激励,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提高”差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结合所学内容,联系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既能激发“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应用能力。如用数学结论,解决生活中的用水、用电问题;用数学思想,解释摸彩游戏的中奖率问题;用数学方法,揭穿江湖骗子的猜数(猜姓)游戏,等等。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中利润的最大值问题。
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他们将看到“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可归为数学问题”,数学在广阔的现实中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并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当然提高“差生”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还应该与家庭、学校多方协调,与班风、学风建设密切配合。大家共同携手为这些“差生”创造一个成才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学好数学,提高素质,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告诉“差生”可操作的学习方法
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对这些所谓的差生的辅导,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数学没有学好的“差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小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我们的辅导要做相应的配合,如:知道“差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也尝尝成功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学校的教学进度。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比失败的教训更能激励“差生”的进步。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差生”数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如:认真仔细并且耐心地把题目看完,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最后设未知数列方程。这些最基本的做题习惯,几乎所有的“差生”都没有掌握。知识点和做题习惯,要双管齐下,这是“差生”转化的秘诀所在。
五、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规律;活动实践;厘清概念
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而小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又缺乏耐心,所以如果我们将数学课堂上成抽象的学术演讲那肯定不会赢得他们的喜欢,肯定会使数学课堂陷入僵局。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然后参照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灵动活泼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牢牢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强化理解数学概念,训练和提升解题及动手实践能力。鉴于此,笔者特从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如何引导小学生学好数学展开如下讨论,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定三维目标
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否则课堂就成了散漫的集体活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孩子们的认知实情和知识经验以及反正需求来有针对地设定三维目标。比如,我们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对三维目标进行了如下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和折等来制作一个圆,然后来牵引他们观察圆的各部分组成,然后试着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让孩子学习各式各样的画圆的方法,重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具体操作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画的圆进行各部位拆分和简析,通过观察、想象与分析、验证在合作交流中掌握圆的概念,以及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积极高涨的情趣展开探索互动,并能联系实际解说圆的用途和特点。
如此规划三维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索和学习,充分调动大家讨论和探索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
二、教师适时指导,构建实践活动
知识有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照着书本给学生们宣布概念和结果,那肯定没有记忆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然后将抽象、枯燥的数与形的知识转换成活泼、直观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认知。笔者认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一是创建活动情境,给学生们一个探索认知的理由和情感驱动;二是探索过程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步走,实现知识迁移内化,生成数学能力;三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查漏补缺,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告诫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譬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有“铺一铺”教学活动,就是让我们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动手实践来强化对平面图形诸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腰梯形等的统筹搭配。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深入学生探索互动中来,或者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当然,教师的指导只是辅助,主体实践活动还要由同学们共同完成,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让学生体味到知识生成过程,强化大家对该模块的理解。
三、巧设错误陷阱,诱导学生反思
有些细节问题如果不让学生出一次错,就不能产生深刻印象。所以,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要单纯地追求一路顺水顺风,没有人质疑,没有人出错。毫不客气地说,针对新知识如果大家都没有问题,才是出了问题。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大家普遍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故意设置陷阱问题,让大家在细节问题上栽一个跟头,然后就能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效果,防止将来麻痹大意,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比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很可能大家都能记住这个规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不代表大家在实际中能信手拈来为自己服务。于是笔者就通过以下问题让学生来反思,生成能力: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中有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请问大家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吗?
许多同学看到这个问题这样回答:如果7厘米这个边长是腰,其周长就是7×2+3=17(厘米);设若7厘米这个是底,其周长就是3×2+7=13(厘米)。
看看上当了吧,大家想一想,假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长分别是3厘米,底边是7厘米的话,那两腰加起来才6厘米小于边长7厘米,那是围不成三角形的!所以,虽然分情况讨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注意到细节概念导致了错误,是不可取的。
上文是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如何引导小学生学好数学的讨论和研究。概括地说,数学课堂不是教师一方面的“教”的活动,而是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努力还原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地位,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透彻理解知识并迁移生成技能,服务于生活,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真灿.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学好数学[J].东方教育,2012(10).
篇4
关键词: 中职生 数学学习 兴趣 习惯 解题技巧
职高数学“难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老师和学生都有同样的体会。那么怎么办呢?数学是职业高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学生如何才能克服困难,化难为易,积极有效地使学生学好数学,以便将来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呢?我以为可从以下细节入手,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必胜信心
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指南,信心是一个人进行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悦纳自我,相信自己能行。职高生觉得数学难学,并不是先天不足,相反有的学生基础还是较好的,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先在上高中前他们就曾听“过来人”说“高中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加上进入高中后他们的切身感受的确如此,于是在他们不成熟的心里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障碍:数学真难学。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心态,让他们树立“数学好学,学好数学”的信心。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自信心,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就能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二、激发强烈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初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性质的理解就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对题,对数学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学习数学不应只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自己主动地学。兴趣能产生动力,帮助克服困难,使学习步步深入。兴趣的指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兴趣还需我们去培养,在学习数学时要克服,只为高考而学数学的功利思想,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数学对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高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比如喜欢几何,可以多做这方面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中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对学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在一开始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利用形象直观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诱发思维、活跃情绪:还可通过讲述数学历史故事、科学趣闻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培养良好习惯
坚强的意志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成绩,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相反这次考试的失利说不定恰恰是为了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让学生树立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才能稳步地提高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完成好作业、及时复习巩固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学完一节(章),能自己总结,会写复习提纲,找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应及时对知识进行回顾,看看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体会;自己要学会每过一段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把知识连成线,编成网,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平时要多回忆老师讲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这些思想的灵魂,在以后的解题中就能举一反三。
四、寻找最佳学法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五、掌握解题技巧
篇5
关键词:文科数学;自信心;毅力;学习方法;基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文科数学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针对这种现状,对如何培养文科生数学学习能力、兴趣,建立自信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信心
文科生在数学学习中首先要放下思想包袱,树立信心,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把标高放低。另外,在教学中要把数学问题趣味化、基础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敢亲近数学,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在教学中,更要变传统的“一讲到底”为师生共同参与,变传统的简单“对错”评价为寻找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从而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夯实基础
大多数文科生的数学基础都不是很扎实,特别是对题目中的易错点、转折点等不能很好把握。针对这些问题,我给学生制订了数学做题三遍法。第一遍用铅笔做,即使不会做,能想到多少写多少,能想起什么写什么,不能让题目留空白;第二遍是上课老师评讲时、认真听的同时,记下要点,思考自己的想法哪里不对,或者哪个部分不全,用钢笔简单标记;第三遍是利用课余时间再来总结此题,结合自己记的,结合老师上课讲的,感觉彻底弄懂时,用橡皮擦去铅笔痕迹,按考试格式把此题整洁、正确、完美地写出来。通过这样拉网式、反复强化的方法,确保学生对基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三、增强毅力
数学是文科中的主科,高考分值也比较高,所以学生也会很重视。然而,在最初的学习中往往热情高涨,可是,当做题时效果不理想,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作出了这么大的努力,却不见提高,再者,数学题千变万化,一道题目考查多个知识点。往往费半天时间才解出了一道小小的选择题,时间一长,难免失去耐心,产生倦怠!此时,老师的及时指导刻不容缓,首先要使同学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基础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学习数学要学会坚持。另外,数学的做题还有个题感问题,如果三天不做数学题就会觉得上手困难,思路不顺。因此必须明确,毅力远比热情重要,数学做题每天都要有,绝不能停笔。
四、训练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会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而文科生可能更习惯于死记硬背,在灵活运用、变通能力上可能稍差。在日常教学中不乏看到背例题,背习题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地和学生分享了一下我自己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1)人的很多潜能都是逼出来的,没有人能依靠,自己就会格外努力。(2)数学做题也要一气呵成,有时灵感往往形成于一瞬间,一旦被打断,就再也找不回来了。(3)限时完成对我们在高考中能把题目做完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平时做题中也要提高效率,不至于形成拖拉的作风。
篇6
关键词:高中生 数学学习;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184-01
部分高中的学生文化课在初中欠了账,没学好。到高中后,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就更难了。随着学习困难的加重,高中生对数学一类的基础文化课采取是淡然甚至是漠视的态度,加之不少学生在初中早已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之处。多数学生到高中学校是为了混张文凭以便就业,他们不愿意下功夫,更谈不上吃苦,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活动被动应付,大部分学生厌倦数学学习,导致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那么高中的学生应如何学好数学呢?
1.作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
高中的学生学习时间比较充足,要想学习好预习是不可缺少的 。"凡事预则主,不预则废"。课堂好比战场,学习好比战争,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如果第二天有数学课,第一天就要进行充分准备。一方面要通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看看哪些是懂得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过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识。把不懂的部分标注清楚,进行初步思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对教材后边的习题初做一遍,把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一起带到课堂去解决。这样做,就会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听课的效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培养读书的习惯,形成自学的能力。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上课时出现精力不集中,所以要把学习搞好,听课必须要提前进入状态,上课要专心听讲,围绕老师讲课要点,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课堂练习和课内作业,要争取回答得又迅速又准确。还要抓住老师讲课要领,做好课堂笔记,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典型例证。还要记下尚未听懂的问题,以便课后继续钻研或是请老师给予辅导。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时,要再次阅读教材,回想当天所学的内容,追忆老师讲课的过程,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读懂老师已讲的例题,理解和记忆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当天及时复习,能够减少知识遗忘,易于巩固和记忆。经常复习能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有利于运用,才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才有利于掌握更新的知识。复习要有计划,既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又要及时进行阶段复习。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乐院士在回答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时,就是很简短的三句话: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实践,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三是循序渐进。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多做题,在实践中熟能生巧,总结方法,它是练习运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一定要先复习后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要问,反对互相抄袭。要先审题后解答,所答要对所问。做完作业要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保证作业质量,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通过作业练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6.及时进行小结, 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学完一个章节,就要及时进行小结。就是把每一章节的有关知识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异同和寻找相互联系,提炼出实质性的东西,例如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等。把它们用简明的文字概括起来或是用图表表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特别是半期、学期考试之后,更要结合各科成绩进行一次学习方法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此时,有经验的老师还会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学习,使之学得又轻松又有效果,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让学习学习愈来愈有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进步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要有方法、计划和合理的安排;每一环节的落实程度如何,都直接关系到下一环节的进展和效果;一定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合理的学习方法、设立目标;从而为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引导高中生;学好数学;方法与策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高中学生三年的成长发展,不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思维水平、数学能力的提高,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三年发展看高一”。打好高一的基础至关重要。高一上学期,特别是一上的前半学期,是实现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转轨期”。这个“轨”轻得顺不顺,好不好,对于能否顺利适应高中三年数学学习特别关键。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同学,由于初三升学考试压力的解除,到了高中觉得一切新鲜。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盲目性很大。心想着三年时间长得很,不妨先放松一下。那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就到了期中考试。一些同学手忙脚乱,突击复习,直至数学成绩不理想才慌了神甚至大惑不解:我中考成绩不错啊?怎么到了高中突然大滑坡,不及格啊!高中数学学习要讲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方法科学,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一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二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三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从哪里来?这要从高中数学的学习规律,高中数学的各个学习环节(即全过程)出发,寻找适合身身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作业练习,课外学习,复习小统筹,各个时段,各个环节都要“优化”。总结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数学家、数学优秀生、数学特级教师的治学经验,我们归纳出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练习,复习小结等环节的要点,就是“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经常总结学习规律”。
首先,同学们要认识到高中数学的特点。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其次,同学们要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模式。面对每天内容多,难度大,节奏快的新知识,要做好笔记,及时巩固复习,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问老师。对待家庭作业一定要做到独立和全力。要尽快找到一种自己适应的学习方法,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使自己学得快,学得好。
然后,同学们要正确面对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个性品质。上课前要预习,预习可以让自己熟悉新课内容,找出难点疑点,从而上新课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知识学得更加牢固。课堂全神贯注,思维跟着老师走,做好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不懂的及时问老师。另外,还要有钻研精神,遇到难题不要轻易放弃,积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最后,我给同学们以下几个建议: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争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
6、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1.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总结
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小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剪出一个圆形;再用这个圆形剪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折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教师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用八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学具盒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新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一个正方形剪出四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等。可以说,在这几番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篮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
四、积极评价,体验成功
篇9
【关键词】 方法指导 思维 数学学法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的:"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从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知识不断更新,学习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事情,一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完善以及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1、"读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解释,而且还应重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用发现的观点、要点和发展的观点研究知识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吸收知识的精华,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
2、"听法"指导。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愉悦充满教学课堂,吸引其注意力,鼓励参与,激活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另外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①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②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③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④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⑤听好课后小结。
3、"思法"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①设疑引思,从学生思维的最近点入手,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联想,解决疑点。②迁移求思。开变展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使学生学会转化。③探"源"深思。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学生学会深思。
4、"问法"指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②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③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④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5、"记法"指导。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②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③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④记课堂小结,并使学生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活动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利用它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篇1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后进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如何辅导“差生”在短期内学好数学,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后进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后进生”的“后”是暂时的,正因为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才更需要老师的帮助。下面就我平时积累的一些经验,谈几点看法。
1 注重情感教育。尽管是“后进生”,他们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护,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了教师,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地进行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仅是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后进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肯定“后进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捉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2 讲清楚数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后进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并指导他们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们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面对数学没有学不好的“后进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是一些重点知识、定理、公理、运算规律没有理解透等等。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要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比如:知道这几个“后进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去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尝尝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后进生”做不好计算型、证明型数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知识点和做题习惯,要双管齐下,这是让“差生”在短期内学好数学的秘诀所在。
3 要明确告诉“后进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这一方法学习,短期内,如三个星期或一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进步。要有相应的测试,测试成绩的提高是学习进步的主要标志。〔至少“后进生”是这样认为的)不要把验证进步的期限超过两个月,这样“后进生”会觉得太久。测试之后一定要及时与“后进生”共同分析错因。
4 在课堂上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说题”。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已知条件是什么?说出解题的思路。从“说题”入手,揭开试题的神秘面纱。鼓励他们说题,是短期内提高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招不只是对“后进生”有益,几乎对所有的学生都是有益的。“后进生”成绩之所以差,大多是不会思考,面对一个题不知从何下手,有时虽然能写两步,但最终还是想偏了,结果得不到分,等考试结束后,老师一讲,他们大都有所顿悟:“噢!原来如此!”但大都只停留在这一声感叹上,以为听懂了,就是会了。其实不然,你马上让他说一说解题思路及解答的书写,他可能立马就说不完全。隔几天考试时,再把这道题拿来让他做,便是“似曾相识”,却又做不出来。这就是“后进生”的“一错再错”现象。“说题”的最大功效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出来,把缺点曝露出来,老师便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当场辅导,辅导这一个,受益的是全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