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2:0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建筑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外墙外保温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特点;施工质量
将建筑节能作为节能工作的重点,这是建筑行业的需要,也是社会的整体需求,建筑行业应该对节能工作起到先期探索的作用,充分发挥建筑行业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有力条件,取得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化和深入发展。上世纪90年代,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建筑领域逐渐兴起,并受到建筑行业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在各方共同关注下,外墙外保温技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和应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实施过程和施工质量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差距,这需要我们应深入思考,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外墙外保温技术的提高。做好建筑外墙外保温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建筑节能意义的正确理解和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要对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优势有所掌握,也要对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施工特点进行了解,寻求完善建筑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的要点,为整个建筑业界提升外墙外保温技术运用水平,提高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实现建筑领域节能目标,做出来自基层的研讨和充实。
1、建筑节能的概述
1.1 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是建筑行业对社会、民众和国家的重要责任,要做到长期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严格的能源政策,对于中国这一人口和能耗大国,节能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节能的实现将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实现。我们倡导的建筑节能不是简单地消极应对,而是在结合建筑行业特点的前提下,以确保发展为目标,实现科学地节能,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建筑产业产出的节能。
1.2 建筑节能的内容
建筑节能分为几项内容,一是建筑的保温,这一内容的要求是,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面等热量易散失位置或热量易传导位置加强保温设计和施工,达到阻断热交换的目的;二是建筑物内环境的优化,这一内容的要求是,在建筑物内通过低能耗或者不耗能的情况下,实现温度、湿度等空气质量的提高。三是建筑的密闭,这一内容的要求是,密闭建筑物,阻断外界环境高温对室内的辐射,起到降低制冷能耗的作用。对于整体建筑节能来讲,特别是根据我国实际,建筑节能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筑保温,目前建筑行业通行的措施和办法为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
2、建筑外墙外保温的优势
一是,建筑外墙外保温可以通过保温结构隔离外界对建筑的各种侵害,达到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作用,进而可以达到延长建筑物寿命的效果。二是,建筑外墙外保温可以有效消除“热桥”对建筑物耗能的影响,建筑外墙外保温可以在“热桥”的外侧以保温结构阻断热桥的热交换,具有大大减少室内温度损失的效果,节能作用明显。三是,建筑外墙外保温有利于室内空气环境和热循环的保持和改善,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避免室温和空气出现较大变动,以稳定的温度和热环境创设起居和工作的新空间。
3、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施工要点
3.1 外挂式建筑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技术
将聚苯乙烯泡沫板、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仿石装饰保温板、玻璃棉毡和矿岩棉花钢丝夹芯墙板的保温板材利用外挂的方式进行保温施工,这是外墙外保温的主要技术形式,聚苯板这种具有好的性能的材料成本较低,应用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我们可以将固定件不容易吸水的保温板固定在墙上,可以形成装饰画面,并达到形成保护层的作用,外挂式建筑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技术安装较为困难,施工也较为费力,主要工作完成后才可以进行继续工作。
3.2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的保温施工技术
在剪体系中放置在模板中,在墙体外侧注入混泥土,聚苯板和混凝土集体一次浇筑成为复合体。这种技术效率较高,工作期限缩短,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在冬天施工,聚苯板有保持住温度的效果。界面部分包括地面、支柱、片墙和顶盖。三大空间界面组成半封闭的结构,具有界限不明的特性、宽高比例容易不协调。其中,隔断作用的柱子与墙壁同时负担着沟通外界、渗透的任务。柱子与墙壁占了较大地段,合理处之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较为常见的质量问题具有较难修复的特点。建筑工程节能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生活、以及工作和学习,作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建筑节能问题。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的节能性能,需要人为加强改进建设技术和方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才能使人工技术在建筑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单面钢丝双面钢丝是内置的,较为节省工作材料,而且这样造价也较为低廉,而使用钢材会降低墙体的保温效能。
3.3 聚苯颗粒外墙保温施工技术
将EPS加工后用作材料来调制保温砂浆进行外墙外保温施工具有施工便捷、可以减少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直接用其找补避免了脱落现象,该技术还实现了外墙外保温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使施工成本大大降低。
篇2
摘 要:由于气候特点限制,供暖始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季的头等大事。但随着近年来“电荒”和“煤荒”的一次次集中爆发,节能这一老生常谈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在建筑施工领域内,对当今非常受欢迎的钢筋砼结构墙体保温设计就具备了技术创新和节约能耗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外墙保温建筑施工施工技术
我国根据自身的气候特点对建筑工程进行了墙体传热系数的限值规定,即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气候特点考虑墙体结构的传热系数,又要同时考虑到太阳辐射对建筑物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建筑施工要选择不同性能的墙体材料,必须使材料的隔热和保温性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而钢筋砼结构因为其材质的特殊性、结构可行性、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刚度和延展度等多方面优点,现在被广泛的建筑项目所采用。
一、我国墙外保温技术常见问题归纳
外墙保温技术优点众多,比如:可避免外墙受冷时结露、可延长建筑结构的整体使用寿命、可避免“热桥”现象的出现、可大幅度的减少温度应力、不会占据很多的使用面积等等;但它也有着自身突出的“硬伤”,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一,火灾隐患,尽管现在广泛的应用自熄型乙烯板,但当发生火灾时保温层内的聚苯乙烯仍会被燃烧,导致火势蔓延;第二,在高层建筑中,高楼层(尤其是背风面上)所要承受的风力非常巨大,连带负压所产生的吸引力有时会造成保温板脱落的情况;第三,在室内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容易由于水汽外渗导致墙体与保温层间产生“结露”现象。而钢筋砼墙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小或避免这些外墙保温施工中常见的硬伤。
二、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
对于墙体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为:首先,对常规粘贴式聚苯板(无防火设计)的使用只可用于十层以下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其次,10―19层的建筑施工项目所才用的墙外保温用聚苯板必须具备防火设计(如:添加防火浆料或设置防火槽)。对于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通常会采用一些防火涂料――也就是吸水性和不透水性比较适宜的涂料,这样可以使水蒸气顺利的进行排除。但防火涂料的寿命一般是有年限的,要及时的进行补刷才能达到预计效果。
三、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要求
(一) 所选材料要求
首先是对所选用做保温层的聚合物的要求,常规的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聚合物材料大多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粉末状的,这类聚合物在施工现场直接按相应的比例放入水,然后进行充分的搅拌便可以使用;第二种是由部分粉末和液态胶体组成的,使用时用水泥按比例的混合粉末以及液态胶体成分,再进行充分的搅拌就可以使用;第三种是由石英沙,水泥以及供应商提供的悬浊液组成,将这三者按比例进行融合搅拌即可。其次,网装编织物的选择。通常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网状编织物,是由防水聚合物和耐碱纤维编织混合而成的,它具有增强墙体外保温强度及增强其抗裂能力的作用。最后,锚固件的选择,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锚固件是用来固定保温板进行拼接的,常选用的有塑胶钉和有防腐蚀涂层的金属钉。
(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施工要求
第一,出于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后裂缝产生情况因素的考虑,施工操作进行时气温应满足大于或等于5℃;墙外风力小于或等于5级的前提。要避免施工作业墙表温度过高,切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第二,进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各种管线(水、电、天然气等)、墙体中必须的的各种埋件、门/窗口均以施工完毕并经过检验。
第三,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基墙要求,必须保证其表面光滑,无凸凹;保证其与找平层粘连牢固无“脱层”现象和“空鼓”现象的存在;同时基墙墙体湿度应达标,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进行。
第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相关粘贴技术要求:在施工前要进行聚合物胶的调配工作,采用手动或电动搅拌器对配制好的聚合物胶进行充分搅拌,观察其粘稠程度用水进行找平处理,然后静放几分钟后,重复一次,其粘稠度以不流淌,黏度适中为宜。而聚合物胶的调配量,以3小时内可用完为标准。在粘贴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点粘施工法时,用胶刀按板背面抹好胶液,宽度视胶刀规格而定(常规为45mm―55mm),厚度应适中不可过薄或过厚,沿板长途留两开口,在板中均匀点6点―10点,涂胶面积不得小于板面积的1/3,由于点粘施工法对墙面平整度的要求比较低,所以是当前比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当采用条粘法时,需要用锯齿胶刀,在整块板面均匀涂满胶液形成胶条,此方法效果好,但对基墙的平整度要求比较高,视情况而用。另外,粘贴施工时,板侧不可留有胶液,如有则立即清洁。当粘贴施工完成后,要在胶液干涸后用砂纸将不平整的地方进行打磨找平。
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具体施工方法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中现在比较广泛的施工方法是:在完成钢筋砼骨架后在它的外侧覆盖一层保温板,然后再依次的进行常规的支模和浇注砼程序,这样的就可以使钢筋砼、保温板的符合结构在完成拆模工序时与外墙体融合为一,最后再对保温板进行常规的外墙装饰步骤。其具体的步骤为:
1.根据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设计并加工出外墙所需求的钢筋。同时根据窗口的相关数据加工或拼接成各种所需求规格的保温板,有对接需求的地方必须加工成企口板,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编号,方便施工过程的进行。将施工中所要涉及的部位进行基层清洁,比如:门/窗口、松散砼、弹墙等。
2.根据外墙墙体的模板进行保温板的安装。所有的保温板对接处必须用胶粘进行密实处理,防止缝隙出现,其中当保温板进行拼接时要注意锚固;当进行锚固时,如出现锚筋伸出钢筋砼墙体外的情况时,一定要记得对外延部分补刷防锈涂层;其中当钢筋砼外砼浇筑到建筑顶层标高时,要在墙体外侧留出与楼板厚度相同的企口;其中在各规格模板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模板的校准工作,以保证模板拼接的坚固性和紧密性,在此过程中切忌保温板与模板的相互压靠。
3.进行钢筋砼浇筑时要注意层次。要做到分期,均匀,连续,每一层浇注时不可过薄或过厚(常规浇筑厚度范围为80cm―1m);钢筋砼浇筑下料时要从两侧同时进行,并保证下料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线。当浇筑高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将上表面进行平齐处理,浇筑完成后进行监测当砼强度达到标准时(如掺杂防冻剂时注意砼强度的规范增量)可进行拆模步骤,由外而内,要注意对边、角等部位的修整工作。如出现部分保温板材的掉落或缺失,则要及时的用相应的保温材料进行添补。
篇3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目录;专业目录;比较研究;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会员会颁布实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2011学科目录”)。新的学科目录(本文把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简称为“学科目录”)在“艺术学”门类下设了5个一级学科,但未设置二级学科,并明确说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本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①
时隔一年半后,201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为“2012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本文把面向本科生培养的专业目录简称为“专业目录”)在艺术学5个专业类(一级学科)下设33个专业(二级学科)。至此,纷纷争争的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已经尘埃落定。按照规定“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本科教育中称为“专业类”)和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中为“专业”)三级。”②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而言,新独立的“艺术学”门类所具有的“合法”目录是:5个一级学科,33个二级学科。
但是,尘埃落定并不意味着存在的问题已经解决,也不意味着“合法”的就是“合理”的,特别是对于新独立的“艺术学”门类而言。但是,尘埃落定却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学科目录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一级学科的调整每10年进行一次”,“二级学科目录每5年编制一次”③。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也明确规定:“《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④尽管如此,鉴于学科、专业目录是引导艺术学门类建设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既涉及严肃的学科范畴和学科逻辑建构的学术问题,也涉及面向社会现实需要搭建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我们更有必要对学科、专业目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未来5或10年的调整时机能够有所进益,使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目录日臻合理和完善。为达此目的,系统地比较、分析国内外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状况,认识不同的设置理念和原则,并思考我国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取向,当是一条重要的借鉴途径。
一、美、英、德、俄四国艺术类学科、
专业目录的设置与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学科目录及其下属专业的设置,根本的原则理应是既符合学科和学理逻辑又符合国家教育实际和需要。纵观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科目录,各国作为独立学科门类(或称学科群)“艺术”或“艺术学”都有自成体系的学科和专业群(参见表1⑤)。同时,它又是和其他学科门类有着明显的交叉、融合优势的生长学科群。不过,由于艺术教育自身所包含的“艺术技能教育”(术科)与“艺术研究教育”(学科)的天然差异⑥,各国在学科目录中对艺术学科门类名称的概括是不同的,只有德国最理性和客观,并列使用“艺术,艺术学”作为门类名称。但是,各国在一点上又是相同的,即该门类中都包含有艺术技能教育(术科)和艺术研究教育(学科)两类学科、专业,凸显了现代专业艺术教育“学术”与“技术”并重并相互结合的学科教育理念。
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艺术学学科目录的设置,大致可归为两类设置逻辑和设置状况:一类是以艺术的“种”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多又相互独立的设置格局,突出艺术品种、种类的专才教育。同时,又通过开设“综合”或“其他”学科,为艺术种类融合或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等新艺术学科、专业的拓展留出发展空间。这种设置格局以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另一类是以艺术的“类”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少并相对独立的设置格局,突出艺术类型、类别的通才教育。同时,它一般又在学科类别中设有少量的独立专业,或依据传统在个别学科中保持有较多独立专业。这种设置格局以德国、俄罗斯等国为代表。
下面不妨选取美、英、德、俄四个国家的艺术学学科目录为例,做些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学科目录最初是由统计高校现实的学科专业状况而产生的,因此不具有指令性职能,但近年来对高校的指导性作用已开始显现。CIP-2000于2002年定稿,划分为38个学科群(相当于“门类”),下设326个学科(相当于“一级学科”)。按学位差别总体上又区分为三大类:一是以学术型学位教育为主的学科群,共13个学科群124个学科。主要是人文、社科、理学、交叉学科等。二是以应用型与专业学位教育为主的学科群,共13个学科群168个学科。主要包括工学、医学、农学、法学、神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建筑学、新闻学等学科。三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学科群,共12个学科群70个学科。包括军事技术、各种职业技术、家庭科学、休闲健身等学科。为便于比较,我们可以不计它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群,这样美国的学科目录(适用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是26个学科群292个学科。
在美国的学科体系中,艺术学属于“应用型与专业学位教育为主”的学科群,下设9个学科(一级学科),52个专业(二级学科)。但它依然包含技术和学术两类学科和专业,并且在学科和专业两级都以设置“综合”和“其他”的方式为交叉和新兴学科、专业留出了发展空间(参见表2)。这是美国学科目录设置的一大亮点。这种亮点还表现为它在学科群中就独立设有“交叉学科”、“文理综合”门类,下设22个一级学科,为业已兴起的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开绿灯。与我国艺术学目录的第二个明显不同,就是保留有“工艺、民间艺术与手艺”一级学科及其专业,为传统手工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教育保障的途径。第三个显著不同是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显然是根据各一级学科艺术种类的发展和专业实际,采取“种”观念来设置的,专业数量较多,且各一级学科之间显然是“不平衡”的。以“美术”为例,二级学科(专业)并没有被整合为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等专业,而是按“画种”分设的。第四个特点是设有大量艺术与市场结合的专业,比如“戏剧艺术经营”、“影视制作与出品”、“艺术经营”(实为美术经营)、“音乐商业营销”等,为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传播和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此外,美国的“艺术教育”是被归在“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特定学科与职业教师教育”中,设有“艺术学教师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在“神学”门类下设有“宗教音乐”的一级和二级学科。“建筑学”是独立的门类,下设有8个一级和二级学科,其中有“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建筑设计”等学科和专业。在“农学与农业经营”门类中有“应用园艺/园艺经营”一级学科,设有“观赏园艺”、“风景与庭院美化”等专业。学科目录还设有“传播与新闻学”门类,下设有“传播与媒体”、“广播、电视与数字通讯”、“公共关系与广告”等一级学科。
(二)英国的学科目录也是由统计、综合高校现实的、具体的学科专业状况而产生的,至今对高校不具有指令性和指导性职能,至多只具有参考作用。JACS产生于2002年,由20个学科领域(相当于“门类”)组成,下设159个一级学科。其中,“创造艺术和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领域,共设有10个一级学科,44个二级学科。
“创造艺术和设计”门类所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状况与美国相似(参见表3)。一级学科层面也保留有“工艺”一级学科及其具体的二级学科;在二级学科(相当于“专业”)的层面,英国在部分专业的设置上比美国略显概括,比如用“音乐类型”、“舞蹈类型”等概括了具体的种类,又为按种类、类型设置和实施专业教学保留了空间;同时,在一级学科用“宽口径学科”、“其他学科”、在二级学科用“未分类学科”的方式,为新兴、交叉和综合学科、专业留出了发展空间。
与美国和中国学科目录明显不同的一点是,它在一级学科中设有“想象性写作”学科,下设“剧本写作,诗歌写作,散文写作”专业。这对我国不失为一种启示,为艺术界呼吁将“文学”纳入“艺术学”门下提供了一种思路。其实,要将“文学”全部纳入艺术学门下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作为门类的“文学”,就是作为一级学科的“语言文学”也不能全部纳入艺术学。这里的关键是区分“语言学”和“语言艺术”,只有创作性的语言艺术才是属于艺术范畴的艺术种类之一。第二点不同是,美术学科下设有“精美艺术保存”专业,这应该是针对美术品的修复与保护专业。这个专业放在艺术门类中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第三点不同是,英国的艺术类学科、专业中似乎不涉及“电视艺术”领域,在学科目录中另行设有“大众传媒和文件”学科领域(门类),其中有“媒体研究”、“媒体生产”等学科、专业。
另外,英国的学科目录在“历史和哲学研究”门类的一级学科“专题历史”下设有“艺术史”、“建筑史”、“设计史”等专业。但“音乐史”、“舞蹈史”、“电影技术及摄影历史”等却设在“创造艺术和设计”门类中,这应该与他们的学科教育传统有关⑦。还有,他们的学科目录中没有明确设置“艺术教育”学科和专业,在“教育”和“创造艺术和设计”门类中均未见明确的艺术教育专业。或许包含在“教育”门类中所设的“教师教育-专门化”、“专业教育理论研究”等相关专业中。“建筑学,建筑和规划”是独立的门类,下设6个一级学科,在“园林设计”学科下设有“园林建筑”、“风景研究”等专业。
(三)德国的学科目录也是由统计高校现实具体的学科专业状况而来,对高校不具有指令性和指导性职能,只具有参考作用。德国的学科目录有两个体系,一是“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用于“学生和考试统计”;二是“专业群、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目录”,用于“人员和岗位统计”。简单地说,前者是学生学习专业的目录,相当于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后者是教师教研和科研专业领域的目录。相比而言,前者比较概况,后者比前者所设学科专业要多、也详细得多。
2004年的“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
录”共计10个专业群(相当于“门类”),下共有83个学习范围(相当于“一级学科”)。其中“艺术,艺术学”门类下共有5个学习范围,30个学习专业,相比于美国和英国的设置要概括、简洁得多。显然,学生学习的学科、专业都要宽泛得多,以某种“类”性质来归纳,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参见表4),可谓宽口径培养策略的体现。以一级学科为例,按我国的习惯来看,其设置基本可以概括成“艺术学、造型艺术、设计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5个一级学科,我国刚公布的“2011学科目录”与之有相似性。下设专业仅在“设计艺术”和“音乐艺术”中略显具体,其他专业均较概括。第二个明显的不同是德国重视“艺术研究”学科和专业,不仅是传统的艺术史和单科艺术学(如戏剧学、音乐学),而且为普通艺术学设置了艺术教育、艺术品修复学、艺术和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等专业。这不仅使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有了丰富的专业支撑,也表明该学科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内涵、发展空间和现实价值。这是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借鉴的方面。第三个不同点是将“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在“艺术,艺术学”门类下,既有综合的“艺术教育”研究专业,又有单科艺术教育(如舞蹈教育、音乐教育)专业。这种关于艺术教育的学科归属和层次设计,突出了专业性质和依托关系。
另外,在德国“建筑学”不是独立的门类,属于“工程科学”门下的一级学科,有“建筑学、室内建筑学”专业。在“农学”门下有“园林建筑”专业等。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传统的学制和学位制度比较特殊,经过近20年的引入国际通行制度的改革,形成了现行的大学教育的两种学制和学位体系(俄罗斯的副博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均属于大学后教育范畴):一是由学士到硕士的学制(4+2年),二是培养文凭专家的学制(5-6年)。前者获得“硕士学位”,后者获得“专家资格”(如工程师、经济师等),两者大致相当,都可以报考研究生,攻读副博士学位。这种设置大致可以理解为有如中国全日制研究生中的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之别。另一方面,俄罗斯近20年来也在努力改革传统的、以窄口径的“专业”培养人才造成的弊端,实施按照新的、宽口径的“方向”来培养学生的新模式,这方面主要集中在工科、技术科学等领域。同时,还在整个学科目录中设置了“跨学科专业”门类,为新兴、综合和交叉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教育实施途径。这样,就形成了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学科目录在结构上的特殊性。
2000年俄联邦教育部了最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目录,具有指令性职能。这个目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培养学士、硕士的方向目录,其中包括自然科学与数学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教育类、技术科学类和农业科学类,共5大类95个方向。二是培养文凭专家的专业目录,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农业经济类、医学类、服务类、跨学科类以及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专业类,共计10类170个专业。三是培养文凭专家的方向目录,其中包括技术与工艺类、农业类、艺术与建筑类、语言学与信息学类,共4大类84个方向。由于三个目录的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是相似的,本文以“培养文凭专家的专业目录”为分析依据。
俄罗斯学科目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或方向在三个目录中都有设置,且归属多个学科类,比较分散(参见表5),并大致表现为学术型、专业型、技术型的层次差异。在培养文凭专家的专业目录中,独立设置“文化与艺术专业”门类,其下设有可归属于不同种类艺术的专业30个。笔者按中国一级学科的习惯,大致归并了戏剧、舞蹈、音乐、电影、美术、设计与工艺、文学制作、图书馆与博物馆等8类,属于艺术的共7类27个专业。第二个特点是,专业目录在层次上只设两级,即学科类(门类)、专业或方向(二级学科),不设一级学科。与美、英目录相比,在专业或方向的设置上俄罗斯还是比较概括的,注意了宽口径的要求,但又用“按类型、按领域、按种类”等要求为保持专业性留出了空间。第三个明显不同的特点是,将专业化、应用性比较强的“文化”专业与“艺术”归为一个门类的设置作法,这其中应该包含着主张两方面结合的理念,特别是在“博物馆业与文物保存”、“社会文化活动”等专业方面,艺术与之联系密切又有共通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个归入这个门类的比较不同的专业是“文学制作”,这也是在其他国家的艺术学学科目录中未曾有的专业。第四个不同之处是,它的“艺术学”和“艺术教育”专业设在其他门类中,前者是“人文-社会专业”门类下的专业,后者设在“教育学专业”门类下,有“音乐教育”、“造型艺术教育”两个专业。
在另两个专业目录中,比如在培养学士、硕士的方向目录中,“人文与社会-经济科学”门类中设有“艺术”和“建筑学”等专业;在“教育科学”门类中设有“艺术教育”专业;而在培养文凭专家的方向目录中,在“艺术与建筑学”门类下又设有“建筑学”、“纺织与轻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两个专业。
综合比较上述四个国家“艺术”或“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有共性又有各自明显的特点,都是在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大学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设置的,具有学理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各有所长。总结其中体现的设置学科的学理逻辑和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至少有两点是明显的:一是引导艺术学门类下领域和形式各不相同的学科和专业,相对独立地自我发展,突出其“种类”的专业性,以“窄口径”培养具有专精的专业创作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专门家,或具有深入的种类艺术学专业研究能力的专家为主要人才目标的教学理念。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学科目录。当然,这样的理念并不否定艺术类学科的综合、交叉等创新学科和专业的教育,专门辟有这方面的学科和专业发展途径。二是引导艺术学门类中相近、相关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融合发展,突出其“类型”的专业性,以“宽口径”培养具有兼容的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领域艺术家,或具有专业素养的艺术研究、艺术学研究专家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以德国的学科目录为典型代表。自然,这种理念也并不否认专业技能教育,它的实施得益于建立在比较发达的艺术学研究基础上的、学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教育。
二、中国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
专业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目录的变化历程,自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主要经历了四次变化⑧:第一次是1983年公布试行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含11个学科门类,64个一级学科和647个二级学科(含1985年增补的军事学门类)。同时,还有自1984年以来国家教委分科类先后公布实施的本科专业目录。第二次是1990年公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90学科目录”),共设置11个学科门类、72个一级学科和620个二级学科,设试办专业34种。同时有1993年公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93专业目录”),设10个门类(不含军事学),下设专业类71个,504种专业。第三次自1997年开始,《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以下简称“97学科目录”)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调整为382个。后经1998年和2005年两次补充修订,调整为89个一级学科,392个二级学科。同时有1998年公布的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98专业目录”),设11个学科门类(不含军事学,增加了管理学),专业类71个,专业249种。第四次是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增加了艺术学学科门类,共设置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未设置二级学科目录。与之相应的是新修订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12个学科门类(新增艺术学,不含军事学),专业类92个,专业506种。
下面以1990年以后学科目录、专业目录中的“艺术学”学科为例,统计其学科、专业设置数量的变化(参见表6),结合历次修订原则,概括分析其变化轨迹。
1.“90学科目录”中,“艺术学”属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16个二级学科,2个试办专业。另在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设有“文艺学”二级学科;在法学门类“民族学”学科下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在工学门类“建筑学”学科下设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在“纺织”学科下设有“纺织品设计”、“服装”专业;在农学门类“农学”学科下设有“观赏园艺学”专业。“93专业目录”中“艺术类”下设43个专业,另有控制设点专业3个(参见表7),还在“新闻学类”下设有“广告学”专业;在工学“土木类”下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在“林业工程类”下设有“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在“纺织类”下设有“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服装”专业;在农学门类下设有“观赏园艺”、“风景园林”等专业。
对于这次修订,“90学科目录”中写道:与之前的目录相比“有一批专业拓宽了专业面,调整、充实了专业内涵;同时,删掉或归并了一些划分过细、偏窄的专业,增加了一批新专业。”⑨这种修订原则也贯彻在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中,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修订后的专业数减少了309种。不过,这种拓宽专业口径和内涵的理念在“艺术类”方面并不明显,从对照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学科目录还是专业目录,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仍较多,且专业划分比较具体,突出的是以不同的艺术种类为基本专业的理念。这种设置状况很类似美国、英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然,目录在整体上也显示了归并的意图,这在“90学科目录”的二级学科设置上比较明显,在“93专业目录”中也显示了把设计与工艺、戏剧与戏曲、电影和电视设置在一起的意图。比较好方面是,目录在各个种类的专业群中,多设有研究、教育专业;另外,设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
2.“97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仍属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另在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设有“文艺学”二级学科;在法学门类“民族学”学科下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在工学门类“建筑学”学科下设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在“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农学门类“林学”学科下设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98专业目录”中,“艺术类”下设20个专业(参见表8),另外在“新闻学类”下设有“广告学”专业;在工学“土木类”下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下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以及包装、纺织工程等专业,在“环境生态类”下设有“园林”专业等。
这次两个目录“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⑩修订后与之前的目录比较,二级学科(专业)种数大幅减少,专业的内涵被大大拓展了。以艺术类为例,学科目录的二级学科被统一以“学”归并为8个学科,本科专业被归并为20个,专业名称设定为综合性很强的“类”概念。如“音乐表演”专业,涵盖了“93专业目录”的“指挥;演唱;键盘乐器演奏;管弦(打击)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等5个专业,“美术学”专业包括了原目录中的“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囊括了原来的7个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归并了原来戏剧、影视学科中的5个专业。这次修订使学科目录规范、简洁了,但也造成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专业方向之间名称的重复之弊。而且,二级学科“艺术学”之下未设本科专业,“舞蹈学”之下未设“舞蹈表演”专业,原“93专业目录”中的“工艺美术学”、“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完全被“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专业取代等等,这些显然也是不得当的。同时,“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被取消,另在新设立的“管理学”门类下设有“公共管理类”,下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
3、“2011学科目录”中,艺术学设为独立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另外在工学门类下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管理学门类下设“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但新的学科目录中未明确设置二级学科目录,这必然造成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设置将成为学科专业目录体系中的二级学科之实。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艺术学5个一级学科下设29个基本专业、4个特设专业,共计33个专业(二级学科)(参见表9)。
另外,将艺术教育方面的专业集中移至教育学门类的“教育学类”下,设有“艺术教育”专业(可授教育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在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类”下增设“文化产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专业,在“公共管理类”下仍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类”下设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专业;在历史学门类下设有“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T)”专业;在工学门类的“纺织类”下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T)”专业,“建筑类”下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T)”等专业;在理学门类“地理科学类”下设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专业;在农学门类“植物生产类”下设有“园艺”、“林学类”下设有“园林”专业。
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中,对“98专业目录”的评价是:“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本科教育观念,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对引导高等学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谈到存在的问题时说:“现行本科专业目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存在着与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划分不够一致、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困难等问题。”纵观20多年我国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轨迹,从1990年的修订原则到2010年的修订思路,可以清晰地看到,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适应性,改变过分强调“专业”的本科教育观念,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是国家这些年来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贯穿思想。这种理念的直观体现就是学科、专业的名称越来越向上层概念靠拢,含义越来越包容,学科和专业的数量越来越少,但专业指向性也越来越模糊。问题是,这种越来越普泛的学科专业目录,作为针对各个学科的全国一刀切的指令性、规范性的学科专业规范,是不是“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是不是解决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困难等问题”?从艺术学门类和艺术教育的情况看,并不能令人满意,事实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三、从中外比较中反思我国艺术学门类学科、
专业目录的设置问题
前文在比较分析美、英、德、俄四国艺术类学科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各国的目录设置是各有特点的。总结其中体现的学理逻辑和人才理念,不论是基于“种”概念还是“类”概念的划分,体现“窄口径”还是“宽口径”的理念,其目录的设置逻辑是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理念的贯通的,且很好地体现了现代专业艺术教育“学术”与“技术”并重并相互结合的办学理念。
我国近20年来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始终存在着要求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独立出来的呼声。如今,“艺术学”自立门户,但也面临着自身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含学科、专业目录的建构)方面的若干问题。这方面的建设并非单纯的学理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从中外学科、专业目录比较的角度,探讨和反思我国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和专业在设置方面的相关问题,无疑是会用所收益。
1.既整合又分离:学理基点和逻辑不统一现象
从总体上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总体布设方面类似美国的体系,在具体学科专业归并方面又类似德国体系,试图将两种体系的长处结合起来。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与艺术、艺术学教育相关的学科专业不仅集中在“艺术学”门类下,也按主要属性散布在一些相关学科门类中。但德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极少有这样的现象,突出学科归属清晰的逻辑取向,除了“建筑学”下的“室内建筑学”、“农学林学”下的“园林建筑”专业外,基本没有艺术相关专业设在其他学科门类下的情形。而且,这两个独立设置的专业与“艺术,艺术学”门类中“设计”学科下的专业也没有交叉之处。在这方面,英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也有相似之处。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整体布设方面显然更类似美国的学科目录取向,“散布”现象明显(参见表10)。
基点和逻辑是统一的,可以概括成以理论研究为基点的“艺术学”、以创意应用为基点的“设计艺术”、以形象创造为基点的“造型艺术”、以形体演艺为基点的“表演艺术”、以音律创作为基点的“音乐艺术”五大类,而中国的五类归并显然是原“97学科目录”中8个学科的合并,虽然照顾到了学科间的相关性,但又不能说学理基点和逻辑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在专业层面,德国目录比较概括,特别是“艺术学”、“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学科中的专业,似乎还含有专业融合的倾向;只在“设计艺术”和“音乐艺术”学科中还保留有部分相对具体的“种”专业。对比可见,我国的“98专业目录”比德国更概括,已难以看到具体的“种”专业,几乎只剩下“类”概念。“2012专业目录”在总体上延续了这个特点,除了新增专业和4个特设专业外,其他专业没有变化,只是按新的一级学科并置(比如“音乐与舞蹈学类”下的专业)或合并(比如“戏剧与影视学类”下的专业)在一起而已。目录中最“显眼”的变化,是设计学一级学科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一夜之间又退回到了“93专业目录”的状态,变成了7个比较具体的专业,其中新增的专业有“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其他5个专业多为过去曾列入目录的专业的更名。一方面是“聚零为整”地拓宽口径,一方面又“化整为零”地缩小口径,我国“艺术学”学科专业目录所呈现出来的、这种在一级学科和专业双重层面的既整合又分离、学理基点和逻辑不统一的现象,透露出在“艺术学”学科建设和教育理念方面的紊乱问题,这方面问题的影响将是长远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宽口径或窄口径:专业和人才培养口径问题
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自1990年以来一直奉行的改革原则是:拓宽专业口径以改变过分强调“专业”的教育观念,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这在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上取得了明显的改观,例如“98专业目录”中的艺术类专业均概括成“类”概念。但是,这种改革在我国艺术类学科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收效却甚微――几乎所有招收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不论是专业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师范性、理工医农类大学的艺术专业,均是在“98专业目录”所列“专业”后面以括号加注“专业方向”的方式来实施招生和专业培养的。例如:绘画(油画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等等。这说明,过于笼统的“类”专业是难以实现专业艺术教育的,存在着培养“口径”模糊之弊。那么,对于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而言,究竟是“窄口径”还是“宽口径”更适合学科逻辑和人才培养,即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基点定于什么宽窄度更适合?对于这个问题,恐怕难以一概而论,各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存在宽窄两种口径就说明各有所长,同时又与各国的传统和国情需要相吻合。
以美、英为例,艺术学门类的学科是按照通常的艺术种类划分的,专业主要是按照“种”概念区分,但又没有无限扩张,主要是按照领域、品种来概括的;同时,也有类似“音乐演奏”、“音乐类型”、“舞蹈类型”等比较概括的专业,但又为按种类、类型设置和实施专业教学保留了空间。四国中德国的专业设置最概括,但在“设计艺术”和“音乐艺术”等品种差异较丰富的学科中又保留有较具体的“种”专业,这也可以说明某些艺术专业完全以“宽口径”恐怕难以实施。俄罗斯的学科专业目录具有和中国相同的指令性性质,并向实施“宽口径”专业方向改革,专业设置较概括,突出了“类”概念,但是又用“按领域”、“按类型”、“按种类”等要求为保证专业性留出了空间。上述国外的设置作法表明,只有平衡把握好专业层面的“类”和“种”的设置关系,才能真正有利于艺术学门类实施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鉴于艺术学各学科自身种类和关系的复杂性,专业(二级学科)设置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学者们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3.综合性与专业性:理论性“艺术学”专业的平衡
一般说,欧美国家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是比较重视理论性的“艺术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这方面我们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有两种体系,一是类似英国和俄罗斯的体系,将“艺术史”或“艺术学”专业设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中,又在艺术学门类中也设置部分种类艺术史专业。同时,把“艺术教育”设在教育门类下。这种体系突出了这类专业的人文和理论基础,以综合型学术性见长。二是德国的体系,将艺术学研究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置在“艺术、艺术学”门类中,不仅重视传统的艺术史,也重视普通艺术学,而且将艺术教育、艺术品修复学、艺术和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等专业设于其中。同时,在各类艺术一级学科中也重视专业艺术学(如戏剧学、音乐学/音乐史)和专业艺术教育(如舞蹈教育、音乐教育)的建制。这种体系突出了艺术学研究专业的艺术专业和理论基础,以专业型学术性见长。
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对待综合型学术研究性艺术学专业始终不够重视,长期未设置普通艺术学学科和专业,基本上是把艺术研究局限于专业之内,如在艺术类各二级学科中设置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历史及理论等专业,以及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等专业。这种状况在1990至2010年间实施的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97学科目录”中虽然下设了独立的“艺术学”二级学科,但在“98专业目录”中并未设置具体专业――也就是说,不在本科层面实施理论性“艺术学”专业教育。还需说明一点,“90学科目录”和“97学科目录”中,都在文学门类下设有“文艺学”二级学科,有人视为中国式的独立“艺术学”专业,但是,究其实毕竟不能等同于“艺术学”,而且同样不在本科层面实施“文艺学”专业教育。中国艺术教育的这种局限于艺术类型的史论专业、艺术教育专业的传统,虽然突出了专业性,但又极大地牺牲了人文性和理论性,难免导致艺术类学术研究的分裂和弱化,进而导致艺术学科教育被定位于技能型教育,普遍而轻视它的学术性属性,不仅造成了艺术学研究长期滞后于文学研究,而且长期误导了学术界、艺术界和社会大众――认为艺术基本没有、也不需要学术性研究,甚至是学艺术不需要多少文化水平观念。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艺术教育的严重缺陷。但是,这种缺陷在当前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2011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理论”虽被设为艺术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但其在“2012专业目录”中仅仅设了“艺术史论”一个本科专业。这根本无力弥补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和现实的缺陷,也无力扭转悲剧性的误导。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经验,既重视专业艺术史论的专业建设,更要加强“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普通艺术学、艺术史学、比较艺术学、艺术管理与产业、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等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目录的导向作用,树立艺术学门类学术性与技术型并重的专业品格。
4.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并重扶持的学科理念
欧美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待传统艺术专业和新兴艺术专业的作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在保留艺术传统专业方面,他们均将“工艺”和“民间艺术”纳入目录,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教育保障。例如:美国在“设计与应用艺术”学科之外独立设有“工艺、民间艺术与手艺”一级学科及其专业;英国也在“设计”学科之外开设有“工艺”一级学科及其大量的具体二级学科;俄罗斯也保留有“装璜应用艺术与民间手工”、“民间艺术制作”等专业。众所周知,基于工业革命而兴起的“设计艺术”与传统的“工艺美术”并非艺术取向和专业技能等同的专业,两个专业领域可以有借鉴乃至部分交叉,但并不能相互替代。我国原有的工艺美术学院先是纷纷并置开设“工艺”与“设计”专业,后又纷纷更名为“设计学院”而放弃原有工艺美术专业,一律改为“××设计”专业,终至将“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混为一谈、“工艺美术”被清除出学科专业目录。这种做法的危害到今天已经显示出了恶果,特别是在大力倡导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尤需我们及时纠正错误。“2012专业目录”在“设计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工艺美术”专业,可视为一种拨乱反正的举措。不过,笔者觉得还是很单薄,不足以挽救“工艺美术”自身众多专业的颓势。
在对待新兴艺术专业方面,欧美国家均将重要的、业已显示出发展方向特性的专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为开展必要的新兴艺术专业教育保驾护航。例如:美国不仅在艺术学门类的“美术与艺术”中设有“多媒体”专业,在“设计与应用艺术”中设有“设计与可视传播(综合)”专业,另外还在“传播与新闻学”门类下设有相关一级学科;英国也在一级学科“设计研究”中设有“交互及电子设计”专业;德国则在一级学科“造型艺术”中设有“新媒体”专业等。在我国,艺术院校开设“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网页设计”等专业方向,挂靠在“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学科名下招生办学的历史早已不是三年五年,但它们迟迟难以列入艺术类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虽然这次“2012专业目录”在“设计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谓一大突破,但是,类似的很多新兴专业依然面临着难以“名正言顺”的尴尬局面,比如下面谈到的“艺术管理”等专业。这里的关键是要设计出一种灵活的目录设置机制,能够保障社会所需新兴专业能够有“合法”的成长空间。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对“特设专业”规定的“每年动态调整”,“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等政策不失为一种改革。另外,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的目录设置方式。
5.艺术学科与社会:艺术教育的职业需求专业
当代艺术学科和艺术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技能教育,也不再局限于艺术自身的创作问题等小圈子中,而是更多地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保护、文博工作等相结合,使艺术类专业在学术性、创造性、技能性教育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和产业教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目录中设有大量的艺术与市场结合的专业,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为艺术在现代经济社会的生存、传播和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到俄罗斯在文化和艺术结合方面的理念,将与艺术关系密切的专业化、应用性比较强的“文化”专业与“艺术”归为一个门类,其中设有“博物馆业与文物保存”、“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专业。同时,可以看到英国在美术学科下设有“精美艺术保存”专业,德国在“艺术学”中设有“艺术品修复学”专业。
对于上述专业,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均不视为艺术学门类的专业,分别设置在别的门类和学科中(参见表10)。“93专业目录”中曾设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到“98专业目录”中竟因新增设“管理学”门类而被取消了,改在“管理学”门下设“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这种改变对于艺术学专业似乎没有多少作用,虽然有些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名下自设“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办学,但更多的艺术院校照样在“艺术学”下自办“艺术管理”专业、在“音乐学”下自办“音乐管理”专业、在“美术学”下自办“美术管理”专业等等。这说明我们的学科、专业目录不免脱离社会实际,也缺少新兴专业的生存空间。这种状况即使在“2012专业目录”中仍未改变,依然不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我国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急需的管理类、经营类或产业类专业,而是归在管理学门下。除了原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在“工商管理”学科下增设了“文化产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专业。这种设置格局虽然可以有所补益,但在实际办学中,这类艺术管理和艺术产业类专业又难以脱离艺术学基础。
类似的情形还有,我国的“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直设在“历史学”门类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通常设在“建筑学”学科中,没有像美国那样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中。近年来,艺术院校中也有开办“文物鉴定与修复”、“文化遗产”等专业的实践,并有不断增长趋势。就专业属性而言,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博工作等专业当然不完全属于“艺术学”范畴,但是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类项,又都属于艺术品和民间艺术范畴,对它们的修复、保护、传承和研究都离不开“艺术学”的基础,离不开与艺术学相关学科的结合。因此,在艺术学门类中开设相关的艺术遗产保护、鉴定和修复等专业,也是合理和可行的。英、德、俄的学科专业目录也说明了这种可行性。
6.文学及其他:需引起我们特别注意两点
欧美国家的学科目录,还有两点需引起我们特别注意。一是艺术学门类中设立“想象性写作”学科和“文学制作”专业的启示。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和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早已为全世界贡献了无数的经典作品。但由于艺术类学院教育的形成晚于语言文学教育,导致文学和艺术的专业教学长期分立,乃至“艺术”曾被长期置于“文学”门下的学科历史。笔者认为,这种倒置和分立状况最大的危害,是导致专业艺术院校日益走向单向度的技能教育,艺术的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乃至创造性日益贫弱。这种状况在中国的专业艺术院校中尤为明显。艺术院校应该开设“语言艺术”学科和专业,一方面是健全和完善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体系,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文学的敏锐、思考与创作,文艺学的批评、学术与厚重来激励姊妹艺术,共同创造艺术学门类的丰厚与辉煌。虽然这是笔者的理想,但并非乱想,英国学科目录的启示,我国延安时期“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和今日艺术学院设有“文学系”的实践,以及艺术院校现有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都证明这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