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期望范文

时间:2023-03-20 06: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期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期望

篇1

【关键词】 数学期望;概率;随机事件

引 言 在17世纪中叶,以为赌徒向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一个使他苦恼长久的份赌本问题:甲、乙两赌徒赌技不相上下,各出赌注50法郎,每局中无平局.他们约定,谁先赢三局,则得到全部的赌本100法郎.当甲赢二局、乙赢了一局时,因故(国王召见)要中止赌博,现在要分这100法郎.1654年帕斯卡提出了分法,在其解法里面也首次出现了“数学期望”.

本文通过借鉴诗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山大学数力系翻译的P.L.Meyer的《概率引论及统计应用》和石庆东发表在中国科技信息上的例谈数学期望这篇文章,对数学期望的相关性质以及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1.数学期望的定义

由于随机变量分为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所以在定义数学期望式分两种情况.

1.1 离散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设离散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这里例题所求运用了期望的定理1,对随机变量所得函数进行了期望计算.

3.2 数学期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1 数学期望在商店进货问题中应用

例2 设某商店销售某种商品,该商品每周的需求量ξ是一个服从区间[100,300] 上的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正常情况下,每销售一单位商品可获利500元.若供大于求,则削价处理,每处理一单位剩余商品亏损100元;若供不应求,可以外部调剂供应,此时一单位商品获利300元.问该商店进货量应该为多少,可使平均每周的利润达到最大?

y实际上为变量,对y求导得0,得到y=23.33.又因为 E L ″ y=-15

3.2.2 数学期望在法律纠纷中的应用

在民事纠纷案件中,受害人如果将案件提交法院诉讼,其不仅需要考虑诉讼胜利的可能性,还应该考虑承担诉讼的费用问题.如果对案件进行理性思考,一般人往往会选择私下解决而不通过法院.现在以一个民事纠纷案件来说明.

例3 某施工单位A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居民B受伤,使居民受伤并使其遭受了20万元的经济损失.若将该案件提交诉讼,则诉讼费共需要0.8万元,并按所负责任的比例双方共同承担.而根据案件发生的情形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法院最后的判决可能有三种情况:

(1)施工单位A承担事故100 % 责任,要向受害人B支付20万元的赔偿费,并支付诉讼费0.8万元;

(2)施工单位A承担70 % 的责任,要向受害人B支付14万元的赔偿费,并支付诉讼费0.56万元,另外0.24万元诉讼费由受害人支付;

(3)施工单位A承担50 % 的责任,要向受害人B支付10万元的赔偿费,并支付诉讼费0.4万元,另外0.4万元诉讼费由受害人支付.

居民B估计法院三种判决的可能性分别为0.2,0.6,02,如果施工单位A想私下和解而免于诉讼,至少应向受害人B赔偿多少数额的赔偿费,才能使受害居民B从经济利益考虑而选择私下和解?

首先从受害人B的角度来看受害人通过法院诉讼所获得的期望赔偿.设受害人B上诉可获赔偿为:(万元),则ξ的分布列:

由上述分析和求解可以看出,若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私下和解赔偿给受害人B的数额应该不超过14.976万元,否则,私下和解对于施工单位A便失去了意义.

结束语

本论文主要涉及了数学期望的概念,性质,定理并通过商品进货,法律问题方面的举例来说明数学期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整体是由数学期望的理论转向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上述众多性质和所列举的例子中可以体会到数学期望的奇妙之处和应用的广泛性,它是减少随机性的重要手段,在涉及概率统计和决策时,往往会利用数学期望理论,但数学期望只是一种平均值,在实际问题中往往要结合其他的数字特征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茆诗聪,程依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 .北京:高等出版社,2015.

[2] P.L.Meyer著,中山大学数力系翻译.概率引论及统计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篇2

【关键词】数学期望;经济;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021

1.引 言

数学期望的定义:

设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为

若∑ixipi

2.数学期望在产品销售问题中的应用

例1 设国际市场每年对我国某种出口商品的需求量X(吨)服从区间[2000,4000]上的均匀分布.若售出这种商品1吨,可挣得外汇3万元,但如果销售不出而囤积于仓库,则每吨需保管费1万元.问应预备多少吨这种商品,才能使国家的收益最大?

解 设预备这种商品y吨(2000≤y≤4000),则收益(万元)为

当y=3500吨时,上式达到最大值.所以预备3500吨此种商品能使国家的收益最大,最大收益为8250万元.

3.数学期望在商品流通问题中的应用

例2 春季某服装店计划订购一批夏季服装,根据以往经验来预测,这批新服装销售量为40,100,120(件)的概率分别为0.2,0.7,0.1,这件夏季服装的订购价为60元,销售价为100元,如果夏季售不出以后处理每件为40元,试由概率统计知识来预测应订购多少件新服装?

分析 售出一件服装能得到利润40元,处理后剩书则将亏损20元,为决定进货量,应先求出在不同销售量时盈利的数学期望.

解 (1)订购40件,销售40件,盈利为40×(100-60)=1600(元),

则:Eξ1=1600元.

(2)订购100件,销售40件、100件,盈利分别为40×100-100×60+60×40=400(元),

100×(100-60)=4000(元),

则:Eξ2=400×0.2+4000×0.7+4000×0.1=4000(元).

(3)订购120件,销售40件、100件、120件时的盈利分别为40×100-120×60+80×40=0(元),100×100-120×60+20×40=3600(元),

120×(100-60)=4800(元),

则:Eξ3=0×0.2+3600×0.7+4800×0.1=3000(元).

根据盈利的数学期望大小,决定订100件这样的夏季服装.

4.数学期望在试验决策问题中的应用

例3 假设由自动线加工的某种零件的内径X(毫米)服从正态分布N(μ,1),内径小于10或大于12为不合格品,其余为合格品.销售每件合格品获利,销售每件不合格品亏损,已知销售利润T(单位:元)与销售零件的内径X有如下关系:

T=-1, 若X

20, 若10≤X≤12,

-5, 若X>12.

问:平均直径μ取何值时,销售一个零件的平均利润最大?

解 E(T)=-P{X12}=-P{X-μ12-μ}=-φ(10-μ)+20[φ(12-μ)-φ(10-μ)]-5[1-φ(12-μ)]=25φ(12-μ)-21φ(10-μ)-5.

两边取对数有

由此可得,当μ=10.9毫米时,平均利润最大.

5.数学期望在有奖销售中的应用

例4 某商店在年末大甩卖中进行有奖销售,摇奖时从摇箱摇出的球的可能颜色为:红、黄、蓝、白、黑五种,其对应的奖金额分别为:10000元、1000元、100元、10元、1元.假定摇箱内装有很多球,其中红、黄、蓝、白、黑的比例分别为:0.01%,0.15%,1.34%,10%,88.5%,求每次摇奖摇出的奖金额平均值.

解 每次摇奖摇出的奖金额X是一个随机变量,易知它的分布律为

可见,平均起来每次摇奖的奖金额不足6元.这个值对商店作计划预算时是很重要的.

6.数学期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5 某人回家探亲购买了上午9点的火车票,当日上午8:50从家乘汽车到火车站,途中有3个交通岗,假设在各交通岗遇到红灯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概率都是0.4,遇到红灯汽车需要等候5分钟,问此人能否在9点前到达火车站不耽误上火车?

解 设X为途中遇到的红灯的次数,易知X~b(3,0.4),故

P{X=k}=Ck30.4k0.63-k,(k=0,1,2,3).

则X的分布律为:

0.4=1.2,所以此人到达车站时间为8:56,能够按时上火车.

【参考文献】

[1]魏宗舒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这天晚上我正在为“鸡兔同笼”这种题型发愁时,忽然,我的身边飘起了一朵朵彩云,等云散去时,我身边的环境已换了一幅模样,天空中的云都是一个个数字,这时,走过来一个国王模样的数字,说:“你好,人类朋友,我们在数学探望镜中发现你为鸡兔同笼这种题型发愁,所以来请你了解一下。“呼”的一声,我的面前出现了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有一群鸡一群兔子在一起,总共有头50个,脚140只,多少只兔子多少之鸡?

下面写着,鸡兔同笼有多种解法,最常用的是假设法这种,假设全部都是兔子:50×4=200(只)这样看,全都是兔子不可能,还多出了200?140=60只脚,为什么会多呢,那是因为你把鸡当成兔子了,所以才会多了60只脚,那咱们把它一个一个换过来不就行了,一只兔换一只鸡就会少2只脚,那60只脚就是60÷2=30只,所以鸡有30只,兔子有50-30=20只。或假设成全部是鸡。2×50=100(只)这样看,全都是鸡不可能,还少了140-100=40只脚,为什么会少呢,那是因为你把兔子当成鸡了,所以才会少了60脚,那咱们把它一个一个换过来不就行了,一只鸡换一只兔就会少2只脚,那60只脚就是60÷2=30只,所以鸡有30只,兔子有50-30=20只。

我看懂了,忽然我听到有人叫我,一睁眼,原来我睡着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白睡”!

篇4

关键词: 附加数据数据抽取专业学术期刊网站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55-02

1 引 言

专业学术期刊以文献形式发表研究成果时,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公布这些研究的数据,其中文献的补充材料是最普遍的方式。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研究实验以促进行业的发展,显得非常必要。如何将附加数据与其相关信息抽取出来,转换为统一的格式,并最终加载到本地数据库供用户访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探讨以数据仓库技术中常用的ETL工具??解决生物医学专业学术期刊网站附加数据的收集整理问题,通过数据抽取,将附加数据从网站抽取到本地??。

2 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Web生物学信息的抽取??一直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难点,各数据源网页自治和半结构化的原因,排序不固定等,都向传统的自动识别抽取技术提出了挑战。

通过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的期刊附加数据以电子格式在期刊网站的文献归档中,对10本国际知名生物医学期刊进行的调查,初步总结了附加数据的规律,如表1所示:

表1 附加数据规律分析

附加数据主要有以下特点:⑴层次性:多数期刊的文献归档具有层次性,依次访问归档入口、年归档、卷期归档和附加数据归档(或全文),便可到达附加数据的链接,少数期刊不具有层次性;⑵标记语言:期刊归档网页的标记语言为HTML或XML;⑶关键词:在卷期归档或全文页面中,可以找到链接到附加数据归档的附加数据关键词,但每种杂志的关键词不同;⑷分散性:附加数据与文献对应,由所属期刊维护,造成网页排版和数据形式多样;⑸时间限制:附加数据大多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访问。

上述特点得出,一个成熟的附加数据自动抽取模块??应具有以下功能及特点:

⑴提供交互式的操作界面,实现“半自动化”的抽取;

⑵提供归档查询的功能,根据用户的选择,可从期刊的文献中解析出附加数据的URL;

⑶提供附加数据页面浏览功能,辅助用户筛选URL;

⑷可进行下载控制,将数据存储至本地;

⑸可获取附加数据对应的文摘信息;

⑹为以后数据导入主题数据库提供支持;

⑺将所有查询、浏览、筛选、下载等操作以工程项目的形式串联在一起,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具体实现方法

程序半自动化抽取而实现从互联网自动下载数据,其中系统流程是设计的核心,我将其划分为URL解析、文摘信息获取和用户判断三个重要部分,各部分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3.1 URL解析

附加数据的层次性、标记语言和关键词等优势,可为编程人员所利用。根据手动下载的经验,页面链接一条记录一般包含多个字段,分别为如下含义:

jouranlID:(4位流水号,每本期刊分配一个不变的id);

jouranlArchiveURL:(期刊文章存档URL);

yearURL:(期刊按年份归档的页面URL,含正则表达式);

volumeURL:(期刊每卷的URL,含通配符,可以匹配期刊每卷的URL);

dataURL:(附加数据的URL,含正则表达式的字符串,用以匹配下载数据的URL);

keywords:(此期刊附加数据的关键字,可以是多个,并含正则表达式,以逗号隔开);

可通过以下步骤到达附加数据的下载页面:

⑴提供期刊Archive地址,作为程序的入口;⑵ 进入期刊按年份排列的归档页面,解析出所有的年份;⑶ 进入某一年份按卷期排列的归档页面,解析出所有的卷期;⑷ 进入某卷期的文章列表页面,解析出所有的文章标题;若没有附加数据关键词,进行第⑸步,否则跳至第⑹步;⑸ 查看全文;⑹ 寻找关键字;⑺ 进入附加数据的归档页面;⑻ 将附加数据的URL列表返回给用户。

3.2 文摘信息获取

除解析URL以外,获取附加数据对应的文章信息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数据管理和工程导出等操作。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⑴与3.1节的第⑷步联系起来,进入某卷期的文章列表页面;⑵ 解析出卷号、期号及文章标题??;⑶ 调用PubMed??提供的API,下载相应卷期的PubMed XML文件;⑷ 将文章标题与XML文件中的标准题目相匹配??;⑸ 根据匹配的正确标题,返回相应的文摘信息;⑹ 将文摘信息与附加数据相对应。

3.3 用户判断

这一部分是ETL技术中抽取和转换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归档网页中存在着数据更新、链接错误和多重链接等情况,目前的编程水平还无法针对所有期刊提出统一的解决方案,所以在抽取过程中引入人工判断是十分必要的。

在附加数据下载页面中,存在多种形式的URL,抽取程序可以将它们从源文件中解析出来,但无法判断哪些才是真正的附加数据URL。因此,我们根据手动下载的经验,将URL分为5个级别,辅助用户进行判断: 1级以常见文件扩展名结尾的URL 多数需要下载;2级“DC”+num+“/”+num结尾的URL多数需要下载;3级文章提供附加数据下载链接的页面自身取决于是否有页面数据与数据描述;4级由本期刊网站维护的URL(参考性页面)仅少量需要下载;5级由非本期刊网站维护的URL(参考性页面)极少量需要下载。

对于附加数据URL分级策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⑴在工程管理区的数据记录中,Level项表示附加数据URL级别;

⑵第3级的URL将自动显示在查询结果中,若此类页面存在用标记语言实现的数据或重要数据描述,则需添加至工程;

⑶第1、2级的URL多数需要添加至工程;

⑷注意:文献的全文(.pdf)属于第1级URL,但不需要下载;

⑸第4、5级的URL仅少量需要下载,若本文数据确实由这些网页提供,则需要下载;

⑹某些期刊要经过多级链接才能获得真正的附加数据URL。

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⑴与3.1节的第⑺步联系起来,首先将附加数据URL列表返回给用户;⑵ 用户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规则,浏览网页,筛选URL列表;⑶ 将筛选好的URL列表添加至当前工程项目,即添加到下载队列;⑷ 下载数据;下载任务在杂志内串行,杂志间可并行;⑸ 将附加数据存放到本地;⑹ 与3.2节的第⑸步联系,将附加数据与文摘信息对应;⑺ 导出附加数据存放目录及数据信息表,最终导入数据库??。

4 结语

学术期刊网站附加数据抽取,是ETL工具对附加数据的应用,能为主题数据库提供更多的资源;其次,数据内容是统计分析的重要资源,而附加数据描述可作为文本挖掘的研究对象,为挖掘隐含知识提供支持,若能根据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扩充附加数据抽取的功能,就能成为具有自动分类和文本挖掘功能的综合软件。最后,以上述技术为背景,可逐步实现包含分类系统的附加数据主题数据库,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注释:

Santos C, Blake J, States DJ. Supplementary data need to be kept in public repositories[J]. Nature. 2005, 438(8).

周茂伟,邓苏,黄宏斌.基于元数据的ETL工具设计与实现[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 6(21).

黄利辉.文本挖掘在生物学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6, 27(3).

成瑜,何洁月.基于本体的生物信息数据源的发现[J]. 微机发展,2005, 15(1).

张宁,贾自艳,史忠植.数据仓库中ETL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38(24).

王斯锋,史波.XML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06(4).

PubMed网站[DB].ncbi.nlm.nih.gov/pubmed/.

篇5

关键词 PBL;网络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36-02

Web-based PBL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 of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Chen Jiayu1, Chen Honghui2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traditional PBL teaching methods, but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t can have a new strateg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about the research of PBL and a series of rela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BL, then design a teaching process. Finally, it takes Primary Mathematics space and graphic for example, listed new presentation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PBL; network environm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Author’s address

1 Community colleg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314

2 Accounting Institute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 Technology, Jinan, China 25010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的,目前,已由单一的医学领域运用到本专科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我国对PB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领域和教育领域。其中,PBL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相对成熟,涉及基本理论、设计、开发与评价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对于一些应用型的研究比较困乏。

国外对于PB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关于学生业绩的研究、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关于元认知技能的获取与运用的研究和关于影响PBL效果因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是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或者是构筑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以达到与真实学习环境同样的效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问题情境中,以此来达到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1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步骤

1.1 PBL教学过程

根据Barrows的模型,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组织学习小组:呈现问题之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5~6人为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之间都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协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

2)开始一个新问题:呈现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复杂的问题以接近真实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每个小组有一个记录员记录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便于指导教师从问题记录中发现问题。

3)后续行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及时互相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小组成员间的自评及他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活动汇报:各个小组以召开学习汇报会、书面报告等形式来阐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发掘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潜在价值。

5)问题后的反思:在PBL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整个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要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进一步反思,提炼问题的精华。

1.2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的呈现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因此,问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关系PBL效率的高低。PBL中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置于真实生活的场景之中,问题的解决途径也可以是多样的。在问题呈现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1)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2)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不要使用所给条件与所需条件完全对应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问题呈现

方式研究

2.1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此为例有利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2 小学数学PBL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呈现方式研究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可将问题按如下方式呈现。

1)通过动态表象来呈现问题。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将所要呈现的内容以教师手动或动画的形式演示。利用三条绳子,首先固定一条绳子的长度,通过变更另外两条绳子的长度,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作相应的记录。根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与不能围成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相比,得出只有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心里想象的图形与实际相结合,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个原理。

2)创设动态情境。运用Flas、Authorware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动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研究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这一节课时,既可以用已经折好的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等演示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动态情境。

3)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研究立方体的体积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例如,新建一个已知大小的游泳池,需要多少瓷砖?在处理类似这样的问题时,可将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动画模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4)编制试题。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各种信息高度共享,将各种问题编制成交互式试题,根据测试的情况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学生进行自主测试,并根据测试的情况及时选择要重点复习的知识,及时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语

目前,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这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终身学习是一致的,同时也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相符,其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琴.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网络化环境;传统学术期刊;期刊上网;纯网络期刊

学术类期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它不仅是科技信息的载体,还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刊发,学术期刊记录了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为新的科技研究提供参考,奠定基础。可见,学术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正导致一场新旧媒体之间的战争。例如,网络新闻和视频正吸引着大量观众放下报纸,关掉电视机,走出电影院,坐到电脑前。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能否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将决定它未来的走势。

一、互联网与传统期刊转型

(一)互联网的普及

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自1997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被不断地促进,网民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从十年前的62万增长到1.62亿,2009年底已达到3.84亿,是1997年上网人数的619倍,占全国人口的28.9%[1]。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到2011年6月,互联网使用人数较18个月前增加了1.01亿,占全国人口的36.2%,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8.7小时。4.85亿的互联网使用者中,通过家庭电脑宽带上网者达到3.90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3.18亿。

(二)网络期刊的发展

中国期刊的网络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994年,由“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ND)”主办的,服务于大陆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人的《华夏文摘》面世,标志着中文网络期刊的正式诞生。同年,《电子信息与网络杂志》在上海China-Link信息网络上免费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种网上发行的期刊。1996年,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期刊集中上网工作,使国内期刊网络化工作步入正轨。2007年,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一些有实力的学术期刊开始在网上创建编辑系统[3]。此外,自20世纪末以来,在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运动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所谓开放存取,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它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以免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学术信息,即在互联网领域里,作者提交(存放)作品供他人免费阅读、下载、拷贝、传递及打印(获取)。

目前,包括OA在内,中国互联网发展下的期刊网络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传统期刊上网和纯网络期刊。前者将传统的印刷版期刊收录在可联机检索的全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或在互联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这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后者是直接在互联网上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以及发行的,没有相应纸质版本存在的纯电子版期刊。

二、网络化期刊的优势

(一)打破时空 易于传播

和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从空间上看,只要接入互联网,即使相隔再远,人们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从时间上看,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是受到限制的:报纸、杂志的出版总是遵循固定的刊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总是在固定的时间。消费者不仅是被动的等候者,还往往因时间上的冲突而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被互联网改善了。在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期刊网络化后,读者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通过互联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内容更丰富

传统媒体总是通过单一的模式(文本、音频或者视频)信息。作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提供给使用者的是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不像传统的以文本为全部内容的印刷版期刊,网络化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兼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刊物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户摆脱单一化的文本信息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大程度地得到感官上的满足。

(三)搜索、检索更高效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来得到需要的信息,这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搜索工具。根据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超过90%的互联网使用者习惯通过互联网而不是其他媒体搜索信息,在中国,这一比例也高达70%。如今,搜索引擎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据统计[2],截止到2011年6月,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已达3.86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搜索工具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这意味着人们在获取学术信息时,将不再仅仅受限于传统的期刊杂志,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搜索所需内容。

针对网络化期刊而言,这种高效、便捷的搜索功能突出体现在数据库中的期刊检索方面。在万方、维普等各种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从上万篇学术期刊中检索出需要的内容。而一些更高级的功能,如跨库检索服务,更是免去了用户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

(四)刊期更灵活

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中,由于版面限制,一些优秀稿件不能及时发表,再加上审稿、编辑、排版、印刷、装订、邮寄等过程消耗大量时间,导致期刊的出版发行周期较长,违背了学术期刊注重时效性的原则。而网络化期刊,特别是纯网络期刊,从作者的投稿到读者的阅读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免去了印刷、发行等繁琐的环节,真正地实现了即时出版,即时发行。同时,在互联网上信息时可以随时添加、随时更新,这使得期刊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学术论文可以以单篇的形式上传于互联网或收录于数据库中,也可以像传统期刊一样以期为单位在网站上,颠覆了传统出版物的刊期模式。

三、互联网与网络化期刊的缺陷

(一)信息鸿沟

“信息鸿沟”这一名词源自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9年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Chadwick[5]将其解释为由种族、收入、教育、地里位置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即互联网并不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服务,同样,并不是所有人都钟爱互联网。和高收入、高学历、精通电脑的人相比,低收入、低学历、懂得少量电脑知识的人通常较少使用互联网。以收入为例,中国目前约73%的网民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2]。

对于期刊的读者而言,阅读网络化期刊将比购买传统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首先,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设备(电脑或者手机),还须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其次,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这样,不同收入水平的读者必然会在印刷版期刊和网络化期刊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6]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们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人们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在2007年对台湾两所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大约75%的学生表示自己无法从互联网上找到所期望的信息[7]。

与受篇幅、页码限制的传统期刊相比,互联网上所能搜索出的期刊及学术论文堪称海量,但内容良莠不齐,需要仔细筛选,去粗求精、去伪存真,这实际上给学术研究工作增添了麻烦。

(三) 舒适性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语句可随手圈点,中途休息时可将纸张随意折叠或插入书签作为记号。相反,阅读网络化期刊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不方便在期刊上做标记;其次,在操作电脑时,人们通常身体前倾,不能得到足够的放松,如果时间过长,极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视觉疲劳、近视;此外,电脑所带来的辐射也不容忽视。因此,传统印刷版期刊在读者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四)传统期刊上网的滞后性

传统期刊上网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被收录在数据库中,部分期刊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虽然这种网络化期刊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易于下载、复制、传播,但它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只是印刷版期刊的翻版而已,依附于传统印刷版期刊而存在。这类期刊具有滞后性,出版周期并不比印刷版期刊短,往往是在印刷版期刊发行后才被上传于互联网。因此,从时效性这一方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化期刊都比印刷版期刊有优势。

转贴于

(五)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

和传统期刊上网不同,纯网络期刊没有对应的印刷版存在,是一个独立体,不受传统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这类网络化期刊使得学术论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站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但是,这类网络化的期刊追求的是高效、快捷地,往往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不像印刷版期刊那样具有权威性。由于期刊本身受到公众质疑,无法吸引作者投稿,期刊缺乏高质量的稿件,也就无法提高其权威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也面临着权威性的威胁。在互联网上,作者可以各类学术文献资料,包括未投稿的、未被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评议便与读者相见,质量参差不齐,其权威性必然低于印刷版学术期刊上所刊载的内容。

四、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作为印刷版媒体的一种,报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即使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重夹击,它在读者心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虽然学术期刊不像报纸那么普及,但其在学术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学术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但网络化期刊的出现远远晚于传统印刷版,特别是无相应印刷版本存在的纯网络期刊,在整个网络化期刊中所占比例很小,难以对传统期刊造成威胁。比较两者的关系发现,印刷版和网络版期刊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为网络化期刊,主要是有相应印刷版存在的网络化期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互联网及网络化期刊也带动了传统期刊的发展。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传统期刊在互联网上出版后,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再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甚至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走向了世界。截止到2006年,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的师生,以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等,海外大型的图书馆的借阅者们,也早已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期刊。

作为学术期刊的两种类型,传统印刷版和现代网络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传统的印刷版期刊的发行受地域限制、发行周期长、刊期不灵活,但论文质量高、具有权威性,且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两者之间的竞争只是推动期刊进步的动力,合作才是期刊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根本。对传统印刷版学术期刊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并不会导致其灭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促使其卓越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R/OL].scio.gov.cn/,2010-06-08.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cnnic.net/,2011-07-19.

[3] 张宜军,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03-12.

[4]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cnnic.net/,2008-10-06.

[5] Chadwick A.Internet politics:states,citizens,and new communica- tion technolog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篇7

关键词:双向电视 网络技术 教育应用

一、引言

双向电缆电视系统是在单向电缆电视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率信息传输系统。所谓双向传输系统,一般是指在电缆电视系统的单根馈线上载有正反两个方向的电视信号,一是从前端站或控制中心向用户传输的下行信号(45~550~750MHz),二是由用户端向前端站传送的上行信号(5~30MHz)。这两类信号可形成前端站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因而扩展了电缆电视系统的应用功能。这一功能的开发应用,就是为了使建成的电缆电视系统可以将各种开路和闭路的电视信号传送给所有的有线电视用户,而且能够实现各用户向前端站交换各种信息。例如,目前我校利用双向传输设备,把课堂教学通过摄像机传送至前端,再由前端站传送到网络内的各用户,实现现场转播,投入小,见效快。这种传送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双向电视网是区域性的综合服务网络,由于该信息网信道稳定,容量大,可以传送各种信息。因此双向电视网络必将成为教育主干网。

二、双向电视网络组成

双向电缆电视系统由于功能的扩展,可以实现多种交互式信息的传输,应用功能形式繁多。随着用户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系统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其组成形式也是千差万别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将系统大致分为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1.上行信号产生部分,上行信号有两种主要来源

(1)来自用户终端。用户采用现场直播的摄像、编辑设备、产生数据信号的计算机终端、产生控制信号的控制键盘、以及产生状态信号的各种传感器,并利用调制器、变换器、调制解调等设备,将上述信号转换成易于在电缆中传输,这是双向传输技术应用功能的主体部分。

(2)来自电缆线路上各级放大器的信号发生器。其作用是将放大器等设备的工作状态转换成一种特殊信号,自主地或者是在前端站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被动地发回前端站供前端站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状态监视,检测各种技术参数以及分析和记录。

2.电缆线路传输部分。这一部分是由电缆线路上的各种双向传输设备组成,它包括了从用户终端到前端站的电缆线路上的全部设备。这些设备所具有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能同时上、下行信号进行传输和补偿。主要设备包括双向干线放大器,双线桥接放大器、分配器、分支器等。

3.前端部分。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接收并处理上行信号。根据应用功能要求的有同,对接线的上行信号进行现场转播视音频播送,检查分析和登记等操作,组成前端的设备根据功能不同而繁简程度不同,典型的有:变频器、调制解调器、分波器、集中器、微机及静止图像库等。

目前,从国际上应用来看,双向电缆电视大体分为两大类。

1.以电视和广播节目为主的双向电缆电视系统。它在原则上不打乱原来的电视和调频广播频道配置。上行频带较窄,为低分割方式(上行5~30MHz,下行45~550~750MHz),向前端站回传少量电视节目(1~2个频道)和低速数据传输。

2.以各种业务通迅为主的本地网。它为中、高割方式。中分割为:上行5~108MHz,下行150~550~750MHz;高分割为:上行5~168MHz,下行223~550~750MHz。上、下行信号传输容量相近。主要用于企业之间或总厂与分厂之间点对点的高速数据等通信,电视传输则为次要的。

三、双向电视网络发展方向

双向电视网正逐步发展成为“超信息高速公路”其应用功能非常广泛,包括点播电视、视频游戏、重复播放、选举投票、电视采购、广告、电子商务服务、可视电话、交互式电视教学等。双向电视网正迅速发展成为HFC网:它能高速传输数据业务,是目前最理想的用户接入网,不远我们将看到以双向CATV网作为电信网和Internet的接入网,实现“三网合一”。

四、双向电视网在教学中应用

学校双向电视网一般都是由单向闭路电视传输网络改造成为双向传输网络,改造价格低廉,见效快。主要前端增加控制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主干线不用更换,更换放大器为双向放大器、分支分配器、更换为1~1000MHz,用户端增加控制设备,摄像头及附件。改造后的双向网络主要具有教学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信息查询功能。

1.教学功能

主要应用双向网络,根据需要传播教学信息(图象、文字、数据等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功能。

(1)播放教学节目。这是单向网络的主要功能,双向网络同样具备。

(2)插播教学,教员通过上行信号控制前端设备的播放,随时插入教学内容中。这一功能在双向网络中应用较为广泛。

(3)现场直播教学,把一个教室的教学活动通过摄像机进入上行网传入前端,再由前端使给其它教室,达到1人讲课、全院听课。

(4)定时播放,我院每天早上播放英语节目,中午10点播放运动节目。

(5)交互教学,双向教育电视系统,允许师生通过电视参与交流。使给另外教室传送声音和画面的同时,也可以收到信息,更趋于实际的课堂。

(6)点播教学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点播目前的部分软件。

2.管理功能

利用双向网络对教学过程,场所及电视收视功能进行监控、管理。

(1)监控管理,教务部门教研室对教室的教学过程,通过网络进行检查监控管理。

(2)收视管理,主要是对学员收看节目,进行统一管理,我院在晚上7:00前端主机发出指令,学员队电视机统一打开,统一收看中央1台新闻,学员对电视的各种操作不灵,当晚上10:00熄灯后,所有电视关闭,无法打开。节假日、双休日学员队电视无任何的限制。

3.教育功能,主要利用双向电视网络对学员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美学修养,思想品质等。使他们成为德质体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1)思想品德教育,播放爱国主义教学影片,播放形势教育,及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影片,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美学修养的教育,在我院自动播放片库中,存放有大量的“摄影及鉴赏”“音乐及鉴赏”等大量艺术与美学的影片,学员随时可以点播,使学生在这种艺术的环境中,得到教育和陶冶。

(3)娱乐教育,在节假日、双休日,学员通过网络点播歌曲、故事片及交互式游戏,使他们在欢乐中渡过假日,同时通过双向网络系统,学员队和学员队之间,还可以进行联欢。

4.信息查询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为学员提供图书馆的资料信息及学校闭路电视节目信息。随着这一功能不断得到软件开发的支持,功能将更强大,应用将更广泛。

篇8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学术期刊旨在传播某一领域的优秀前沿科研成果,交流科研心得,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我国科研的发展,繁荣我国科技事业。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它是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在不断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加快资源整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使其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能力。本文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素划分为基础竞争力、人才资源竞争力和期刊影响力三个部分,其中,基础竞争力是前提,人力资源竞争力是关键,期刊影响力是载体。基础竞争力是学术期刊所拥有的办刊资源和基础设施,是期刊社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基础竞争力可以是有形的,包括地理位置、固定资产、财政实力、出版平台、信息资源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包括办刊历史、办刊定位等。人力资源竞争力是期刊社的关键,包括编辑队伍、作者队伍、顾问或编委队伍、管理人员。人才资源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以上因素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竞争力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支撑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是学术期刊能否赢得自身竞争优势的关键。期刊影响力是期刊社办刊效益的体现,是学术期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能力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能力,主要指期刊刊发文章的转载、引用情况,期刊在各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期刊的影响力强,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办刊资源和教育资源投入,从而创造出更高水平的产出,树立较高的社会声誉,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网络时代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新技术不仅强烈冲击着社会经济形态,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刊发优秀科技成果的阵地,传统学术期刊也面临网络的冲击,正在经历一场新型出版方式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改变了学术期刊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出版流程,也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人力资源结构、服务营销方式等;不仅对期刊的基础条件提高了要求,也对期刊的人力资源、期刊内容的影响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基础竞争力方面,信息化设备设施亟待完善。有的期刊不上传网站或者主页很少更新,主页上的资料不全、版面单一、内容栏目不多,提供的有效信息少,这样难以提高点击率,更不用说扩大学术影响力。虽然当前许多学术期刊都实行网上编辑校对的编辑流程,但部分期刊只在理念上接受了开放存取OA(OpenAccess,OA)出版模式,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并未贯彻实践,仅采用了现代化的稿件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进行审稿、编校,出版发行仍依靠纸质印刷和邮局,没有实现投稿、编校、出版、发行等整套的在线出版,网络化程度较低。部分期刊仍实行纸质稿件或电子邮件投稿方式,没有实行编审系统网络化。部分期刊虽已实现了OA模式,缩短了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时间,但在期刊的即时出版上仍有滞后性,对OA出版模式的普及和认可程度还不够。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学术期刊编辑的个人素质亟待提高。当今网络传播的知识和信息纷杂,而且更新速度快,对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质、编辑业务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编辑加强学习和提高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变化,难以适应期刊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没有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的编辑队伍,学术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举步维艰,更不用提增强核心竞争力了。在期刊的影响力方面,部分学术期刊忽视了期刊检索数据库的作用。期刊的影响力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网络出版而言,期刊检索数据库是影响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繁荣,比较大型的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期刊检索数据库纷纷出现。大多数学术期刊都依托这些数据库来实现网络化。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分散上网多次点击、多次检索的烦恼,也解决了分散上网在技术、版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读者快速、便捷地阅读期刊,了解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期刊发展情况。但是,不少学术期刊仅把数据库当成一个传播平台,定期向数据库提供文章,由数据库安排上传文章即可,忽视了数据库在提高期刊转载率和引用率方面所起的作用。许多期刊没有研究期刊出版平台上公布的相关数据,从而不能根据大数据统计结果对本期刊的发展现状、期刊在相关学科期刊群中的地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标、优秀作者群、优秀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策略。期刊检索数据库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促进学术成果传播、扩大期刊宣传、加强期刊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知名度和信任度、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应受到期刊社的高度重视。

网络时代提升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学术期刊必须根据当前期刊发展的实际和网络化发展的现状,从完善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入手,充分调动各方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整合有效资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期刊社的信息化建设。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建设期刊网站、深化开放存取模式、构建自媒体交流平台等形式,积累期刊资源,完善期刊社的基础设施,增强学术期刊的基础竞争力。一是加强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学术期刊往往刊发某一学术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有较强的时效性,读者群相对固定,读者及时获取期刊内容的心理较为迫切,因此,应及时更新期刊网站,如提前下一期的目录,将本期或下期的优秀文章重点推介给读者,供读者提前、快速地在网上阅读,增加文章的阅读量和下载量。要对外展示期刊封面,体现办刊理念和特色以及办刊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学术期刊应在网站上明确指出办刊理念、选稿标准、审稿流程、具体联系方式等,便于读者了解选稿要求和办刊人员的专业程度,从而提高期刊在业界的影响力。二是深化开放存取模式。这一出版模式有助于促进学术信息的吸收和利用,实现信息传播和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有效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及期刊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当前推行OA模式遇到的问题,学术期刊要从全面实现编审系统网络化入手,建立在线稿件处理系统,吸引优质稿源,缩短录用周期,为作、编、审、读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使编审过程透明、出版质量严格。从印刷版的OA模式逐步过渡到完全OA期刊。当前许多学术期刊还依赖于传统的纸质媒介,为此,可以采取期刊先开放访问标题、摘要等,逐步扩大到开放访问全文,进而实现完全网络出版。深化OA模式,能够达到扩大期刊影响力、增加期刊影响因子,进而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三是构建自媒体交流平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利用手机、电脑等上网工具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及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及时、便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渠道更通畅。学术期刊可以利用自媒体的优势,通过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搭建平台。期刊网络化的日益深入,使作者、读者和编辑三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作者是文章的提供者,读者是文章的阅读者,编辑是文章的再加工者,三者之间的联系是两两进行的,没有交互性。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使得三者形成了一个整体,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与编辑、作者进行交流,缩短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学术期刊编辑要借助自媒体交流平台,加强与作者、读者的联系,想方设法了解读者和作者对期刊的学术水准、出版流程、服务营销态度的看法,为期刊改革发展积累经验。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和自媒体带来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纷杂,学术期刊社尤其是编辑人员要善于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对事物或问题有客观、理性的判断,真正发挥好自媒体的优势,避免其负面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应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网络时代对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既要为面向作者市场的网络需求服务,又要体现网络出版的运作观念,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术期刊编辑应提高信息素质。编辑应增强信息意识,及时与作者沟通,通过参加与本刊相关的研讨会议和课题论证会,关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还应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工具,并能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鉴别、整合和评价。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有效整合网络化时代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二是学术期刊编辑应提高专业素质。编辑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无论是传统的出版模式,还是新兴的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模式等,都对编辑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编辑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扩充和巩固专业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学术领域的著作、参加相关学科的课题论证会和研讨会、浏览科研网站、加强与专家和作者沟通等方式,不断扩充专业知识,对学科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从而对稿件的专业学术水平有客观、正确的判断。近年来学术研究呈现跨学科研究之势,不少学术期刊发表的成果跨越了传统的学科藩篱,有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对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三是学术期刊编辑应提高编辑专业素质。编辑工作涉及对文章层次结构和逻辑顺序的判断和整理、文章字词的修改、排版格式和图表的整理等。网络化虽然使编校工作和排版工作更为便捷,但也容易使编辑标准混乱,为此,编辑应加强编辑业务学习,提高自身对文章结构、字词把握、排版的能力。四是学术期刊编辑应树立创新意识。当今知识更迭速度加快,网络更改变了传统编辑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学术期刊编辑应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接受和采用对期刊发展有利的网络新技术,积极开展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内容开发,尝试多种有利于期刊发展的出版形式。重视期刊检索数据库的作用。当前大多数作者通过查找期刊检索数据库里的相关文献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科技成果,这就涉及所查阅文献的转载率和引用率,而文献转载率和引用率又与所属期刊的影响因子密切相关。在现有评价指标下,如何在不弄虚作假的情况下提高转载率和引用率?笔者认为,除了重视期刊刊发文章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水平外,还要注重文章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对转载和转引的影响。文章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应直奔主题,有较强的辨识度;摘要不宜泛泛而谈,而要涉及文章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从摘要中了解全文,以决定是否有继续阅读或参考的价值;关键词不宜过多,不宜以问题、对策之类词语概括,应突出重点词语和核心词语;参考文献要尽可能选用距离目前时间最近的资料,不宜选用时间跨度过长、参考价值不高的资料。以上是编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增加期刊转载和转引可以采取的策略。随着期刊检索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数据库承载的信息越来越多,构成了一个个庞大的数据集群。期刊社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体来说,一是可以从数据库公布的影响因子、载文量、半衰期、H指数等数据,了解期刊在本学科或相关学术期刊群中的地位,从而对期刊发展以及与同行的差距有清醒的认识。二是可以对数据库公布的优秀作者群及其所在地、优秀科研机构及其所在地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主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为打造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约到优质稿件奠定基础。三是可以对数据库勾勒的学科研究态势和重点热点问题加以分析,从而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国内与国际研究比较情况,便于期刊社确定选题计划和栏目范围。充分发挥期刊检索平台的作用,能不断扩大期刊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增强期刊在读者和潜在作者中间的认可度,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结语

篇9

选择题

1、X(-1≤x≤1)

2、(-oo,5)U(5,+oo)

3、π/3

4、 y=sinx

5、 x=-3/4 6、(1,7)

8、(-2,0)和(1,0)

9、(4分之 1-根号3i)

10、设A大于b大于1,则a-211、已知平面,3分之π

12、常数项为:-3

13、每次射击,0.44

填空题

18,已知空间向量a=(1,2,3)……答案:(3,2,9)

19,曲线Y=……方程为Y-X-2=0

20,则f(3)=2/3

篇10

【关键词】培养目标;物联网技术;精炼整合;教学方式;创新型;技能型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明确提出了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由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由传统产业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转身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亦面临着重大的改革,物联网技术专业正是在这中背景下设立的一个新型专业。

物联网作为一个在2011年才开始招生的新专业,又是应国家“感知中国”的创新需求产生的,教育教学都具有新代性的特点。2013年开始一批高职院校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专业,高职院校具有面向应用的特殊性,其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与普通高校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都需要做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优化革新。

1 培养目标的革新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系统,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间接推进经济增长。物联网技术是国家大力提偿扶持的创新型新技术,因此它的培养目标应该不同与以往的传统专业。在传统行业中,培养目标相对当一,但是物联网专业则应该是分层互通的,它培养的人才可分为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三种。应用型的人才面向安装测试与应用,要求学生技术熟练,动手能力强。技能型人才是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二次开发,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以后,能够在原有应用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研发。创新人才对学生的要求最高,要求学生在当前的需求下,着手研发新标准,新技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应用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占多数,但是亦可以把创新型才纳入培养目标,把学生按照这三个层次组成团队,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 课程设置的革新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校企合作和项目化教学已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教学团队和课程群的建设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这些对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物联网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相当的多,不仅仅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学习电路和通信信息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它是一个横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两个专业的新专业,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但是高职学制只有三年,最后一年还需要有七个月的实习。课程的设置就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有所选择,并做出整合革新。

课程的整合是指把同一类型具有关联的课程合并精练,物联网课程的整合可分为下位机和上位机两个部分。在下位机部分,把电路基础和单片机整合在一起放在第二学期,无线组网技术和网关设计整合在一起在第三学期学习。第四学期做在整合后的实验项目。整合后的课程与项目能够更好的适应高职教学的需求。

3 教学方式的革新

物联网的教学方式与传统专业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实践,特别是在高职阶段,也就是说在教室里听教师讲理论是无法掌握技能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实验实训条件,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创新。物联网的相关实验都是模块化的,从基本配件的安装、调试、写出相关的应用程序到完成测试,都需要学生去研究掌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从学生入手,鼓励学生实践为先,热爱新技术,关心最新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从实验入手,在做出了相关的实验现象后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到芯片网站申请最新的安装配件,到互联网上购买学习实验套板,组建物联网体验室。有些学生甚至自己组装了3D打印机和骨传导耳机,自己动手制作物联网沙盘,这些沙盘在教师的设计下,由学生动手组装。这些新式的教学方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更一步的深造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经济转型使得部分区域产业结构在加整调整、优化和升级,现代工业、新型服务业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与产业间关联程度提高,使得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及产业间关联的高度化。这对于物联网专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物联网出现促使了传统产业的加速升级,便利化和智能化是当今中国科技的一个发展方向。加速物联网技术专业教学的革新,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联网人才是每一个物联网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 2014(7).

[2]刘松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