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期望范文
时间:2023-03-20 06: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期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 言 在17世纪中叶,以为赌徒向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一个使他苦恼长久的份赌本问题:甲、乙两赌徒赌技不相上下,各出赌注50法郎,每局中无平局.他们约定,谁先赢三局,则得到全部的赌本100法郎.当甲赢二局、乙赢了一局时,因故(国王召见)要中止赌博,现在要分这100法郎.1654年帕斯卡提出了分法,在其解法里面也首次出现了“数学期望”.
本文通过借鉴诗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山大学数力系翻译的P.L.Meyer的《概率引论及统计应用》和石庆东发表在中国科技信息上的例谈数学期望这篇文章,对数学期望的相关性质以及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1.数学期望的定义
由于随机变量分为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所以在定义数学期望式分两种情况.
1.1 离散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设离散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这里例题所求运用了期望的定理1,对随机变量所得函数进行了期望计算.
3.2 数学期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1 数学期望在商店进货问题中应用
例2 设某商店销售某种商品,该商品每周的需求量ξ是一个服从区间[100,300] 上的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正常情况下,每销售一单位商品可获利500元.若供大于求,则削价处理,每处理一单位剩余商品亏损100元;若供不应求,可以外部调剂供应,此时一单位商品获利300元.问该商店进货量应该为多少,可使平均每周的利润达到最大?
y实际上为变量,对y求导得0,得到y=23.33.又因为 E L ″ y=-15
3.2.2 数学期望在法律纠纷中的应用
在民事纠纷案件中,受害人如果将案件提交法院诉讼,其不仅需要考虑诉讼胜利的可能性,还应该考虑承担诉讼的费用问题.如果对案件进行理性思考,一般人往往会选择私下解决而不通过法院.现在以一个民事纠纷案件来说明.
例3 某施工单位A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居民B受伤,使居民受伤并使其遭受了20万元的经济损失.若将该案件提交诉讼,则诉讼费共需要0.8万元,并按所负责任的比例双方共同承担.而根据案件发生的情形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法院最后的判决可能有三种情况:
(1)施工单位A承担事故100 % 责任,要向受害人B支付20万元的赔偿费,并支付诉讼费0.8万元;
(2)施工单位A承担70 % 的责任,要向受害人B支付14万元的赔偿费,并支付诉讼费0.56万元,另外0.24万元诉讼费由受害人支付;
(3)施工单位A承担50 % 的责任,要向受害人B支付10万元的赔偿费,并支付诉讼费0.4万元,另外0.4万元诉讼费由受害人支付.
居民B估计法院三种判决的可能性分别为0.2,0.6,02,如果施工单位A想私下和解而免于诉讼,至少应向受害人B赔偿多少数额的赔偿费,才能使受害居民B从经济利益考虑而选择私下和解?
首先从受害人B的角度来看受害人通过法院诉讼所获得的期望赔偿.设受害人B上诉可获赔偿为:(万元),则ξ的分布列:
由上述分析和求解可以看出,若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私下和解赔偿给受害人B的数额应该不超过14.976万元,否则,私下和解对于施工单位A便失去了意义.
结束语
本论文主要涉及了数学期望的概念,性质,定理并通过商品进货,法律问题方面的举例来说明数学期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整体是由数学期望的理论转向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上述众多性质和所列举的例子中可以体会到数学期望的奇妙之处和应用的广泛性,它是减少随机性的重要手段,在涉及概率统计和决策时,往往会利用数学期望理论,但数学期望只是一种平均值,在实际问题中往往要结合其他的数字特征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茆诗聪,程依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 .北京:高等出版社,2015.
[2] P.L.Meyer著,中山大学数力系翻译.概率引论及统计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篇2
【关键词】数学期望;经济;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021
1.引 言
数学期望的定义:
设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为
若∑ixipi
2.数学期望在产品销售问题中的应用
例1 设国际市场每年对我国某种出口商品的需求量X(吨)服从区间[2000,4000]上的均匀分布.若售出这种商品1吨,可挣得外汇3万元,但如果销售不出而囤积于仓库,则每吨需保管费1万元.问应预备多少吨这种商品,才能使国家的收益最大?
解 设预备这种商品y吨(2000≤y≤4000),则收益(万元)为
当y=3500吨时,上式达到最大值.所以预备3500吨此种商品能使国家的收益最大,最大收益为8250万元.
3.数学期望在商品流通问题中的应用
例2 春季某服装店计划订购一批夏季服装,根据以往经验来预测,这批新服装销售量为40,100,120(件)的概率分别为0.2,0.7,0.1,这件夏季服装的订购价为60元,销售价为100元,如果夏季售不出以后处理每件为40元,试由概率统计知识来预测应订购多少件新服装?
分析 售出一件服装能得到利润40元,处理后剩书则将亏损20元,为决定进货量,应先求出在不同销售量时盈利的数学期望.
解 (1)订购40件,销售40件,盈利为40×(100-60)=1600(元),
则:Eξ1=1600元.
(2)订购100件,销售40件、100件,盈利分别为40×100-100×60+60×40=400(元),
100×(100-60)=4000(元),
则:Eξ2=400×0.2+4000×0.7+4000×0.1=4000(元).
(3)订购120件,销售40件、100件、120件时的盈利分别为40×100-120×60+80×40=0(元),100×100-120×60+20×40=3600(元),
120×(100-60)=4800(元),
则:Eξ3=0×0.2+3600×0.7+4800×0.1=3000(元).
根据盈利的数学期望大小,决定订100件这样的夏季服装.
4.数学期望在试验决策问题中的应用
例3 假设由自动线加工的某种零件的内径X(毫米)服从正态分布N(μ,1),内径小于10或大于12为不合格品,其余为合格品.销售每件合格品获利,销售每件不合格品亏损,已知销售利润T(单位:元)与销售零件的内径X有如下关系:
T=-1, 若X
20, 若10≤X≤12,
-5, 若X>12.
问:平均直径μ取何值时,销售一个零件的平均利润最大?
解 E(T)=-P{X12}=-P{X-μ12-μ}=-φ(10-μ)+20[φ(12-μ)-φ(10-μ)]-5[1-φ(12-μ)]=25φ(12-μ)-21φ(10-μ)-5.
两边取对数有
由此可得,当μ=10.9毫米时,平均利润最大.
5.数学期望在有奖销售中的应用
例4 某商店在年末大甩卖中进行有奖销售,摇奖时从摇箱摇出的球的可能颜色为:红、黄、蓝、白、黑五种,其对应的奖金额分别为:10000元、1000元、100元、10元、1元.假定摇箱内装有很多球,其中红、黄、蓝、白、黑的比例分别为:0.01%,0.15%,1.34%,10%,88.5%,求每次摇奖摇出的奖金额平均值.
解 每次摇奖摇出的奖金额X是一个随机变量,易知它的分布律为
可见,平均起来每次摇奖的奖金额不足6元.这个值对商店作计划预算时是很重要的.
6.数学期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5 某人回家探亲购买了上午9点的火车票,当日上午8:50从家乘汽车到火车站,途中有3个交通岗,假设在各交通岗遇到红灯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概率都是0.4,遇到红灯汽车需要等候5分钟,问此人能否在9点前到达火车站不耽误上火车?
解 设X为途中遇到的红灯的次数,易知X~b(3,0.4),故
P{X=k}=Ck30.4k0.63-k,(k=0,1,2,3).
则X的分布律为:
0.4=1.2,所以此人到达车站时间为8:56,能够按时上火车.
【参考文献】
[1]魏宗舒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这天晚上我正在为“鸡兔同笼”这种题型发愁时,忽然,我的身边飘起了一朵朵彩云,等云散去时,我身边的环境已换了一幅模样,天空中的云都是一个个数字,这时,走过来一个国王模样的数字,说:“你好,人类朋友,我们在数学探望镜中发现你为鸡兔同笼这种题型发愁,所以来请你了解一下。“呼”的一声,我的面前出现了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有一群鸡一群兔子在一起,总共有头50个,脚140只,多少只兔子多少之鸡?
下面写着,鸡兔同笼有多种解法,最常用的是假设法这种,假设全部都是兔子:50×4=200(只)这样看,全都是兔子不可能,还多出了200?140=60只脚,为什么会多呢,那是因为你把鸡当成兔子了,所以才会多了60只脚,那咱们把它一个一个换过来不就行了,一只兔换一只鸡就会少2只脚,那60只脚就是60÷2=30只,所以鸡有30只,兔子有50-30=20只。或假设成全部是鸡。2×50=100(只)这样看,全都是鸡不可能,还少了140-100=40只脚,为什么会少呢,那是因为你把兔子当成鸡了,所以才会少了60脚,那咱们把它一个一个换过来不就行了,一只鸡换一只兔就会少2只脚,那60只脚就是60÷2=30只,所以鸡有30只,兔子有50-30=20只。
我看懂了,忽然我听到有人叫我,一睁眼,原来我睡着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白睡”!
篇4
关键词: 附加数据数据抽取专业学术期刊网站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55-02
1 引 言
专业学术期刊以文献形式发表研究成果时,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公布这些研究的数据,其中文献的补充材料是最普遍的方式。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研究实验以促进行业的发展,显得非常必要。如何将附加数据与其相关信息抽取出来,转换为统一的格式,并最终加载到本地数据库供用户访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探讨以数据仓库技术中常用的ETL工具??解决生物医学专业学术期刊网站附加数据的收集整理问题,通过数据抽取,将附加数据从网站抽取到本地??。
2 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Web生物学信息的抽取??一直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难点,各数据源网页自治和半结构化的原因,排序不固定等,都向传统的自动识别抽取技术提出了挑战。
通过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的期刊附加数据以电子格式在期刊网站的文献归档中,对10本国际知名生物医学期刊进行的调查,初步总结了附加数据的规律,如表1所示:
表1 附加数据规律分析
附加数据主要有以下特点:⑴层次性:多数期刊的文献归档具有层次性,依次访问归档入口、年归档、卷期归档和附加数据归档(或全文),便可到达附加数据的链接,少数期刊不具有层次性;⑵标记语言:期刊归档网页的标记语言为HTML或XML;⑶关键词:在卷期归档或全文页面中,可以找到链接到附加数据归档的附加数据关键词,但每种杂志的关键词不同;⑷分散性:附加数据与文献对应,由所属期刊维护,造成网页排版和数据形式多样;⑸时间限制:附加数据大多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访问。
上述特点得出,一个成熟的附加数据自动抽取模块??应具有以下功能及特点:
⑴提供交互式的操作界面,实现“半自动化”的抽取;
⑵提供归档查询的功能,根据用户的选择,可从期刊的文献中解析出附加数据的URL;
⑶提供附加数据页面浏览功能,辅助用户筛选URL;
⑷可进行下载控制,将数据存储至本地;
⑸可获取附加数据对应的文摘信息;
⑹为以后数据导入主题数据库提供支持;
⑺将所有查询、浏览、筛选、下载等操作以工程项目的形式串联在一起,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具体实现方法
程序半自动化抽取而实现从互联网自动下载数据,其中系统流程是设计的核心,我将其划分为URL解析、文摘信息获取和用户判断三个重要部分,各部分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3.1 URL解析
附加数据的层次性、标记语言和关键词等优势,可为编程人员所利用。根据手动下载的经验,页面链接一条记录一般包含多个字段,分别为如下含义:
jouranlID:(4位流水号,每本期刊分配一个不变的id);
jouranlArchiveURL:(期刊文章存档URL);
yearURL:(期刊按年份归档的页面URL,含正则表达式);
volumeURL:(期刊每卷的URL,含通配符,可以匹配期刊每卷的URL);
dataURL:(附加数据的URL,含正则表达式的字符串,用以匹配下载数据的URL);
keywords:(此期刊附加数据的关键字,可以是多个,并含正则表达式,以逗号隔开);
可通过以下步骤到达附加数据的下载页面:
⑴提供期刊Archive地址,作为程序的入口;⑵ 进入期刊按年份排列的归档页面,解析出所有的年份;⑶ 进入某一年份按卷期排列的归档页面,解析出所有的卷期;⑷ 进入某卷期的文章列表页面,解析出所有的文章标题;若没有附加数据关键词,进行第⑸步,否则跳至第⑹步;⑸ 查看全文;⑹ 寻找关键字;⑺ 进入附加数据的归档页面;⑻ 将附加数据的URL列表返回给用户。
3.2 文摘信息获取
除解析URL以外,获取附加数据对应的文章信息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数据管理和工程导出等操作。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⑴与3.1节的第⑷步联系起来,进入某卷期的文章列表页面;⑵ 解析出卷号、期号及文章标题??;⑶ 调用PubMed??提供的API,下载相应卷期的PubMed XML文件;⑷ 将文章标题与XML文件中的标准题目相匹配??;⑸ 根据匹配的正确标题,返回相应的文摘信息;⑹ 将文摘信息与附加数据相对应。
3.3 用户判断
这一部分是ETL技术中抽取和转换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归档网页中存在着数据更新、链接错误和多重链接等情况,目前的编程水平还无法针对所有期刊提出统一的解决方案,所以在抽取过程中引入人工判断是十分必要的。
在附加数据下载页面中,存在多种形式的URL,抽取程序可以将它们从源文件中解析出来,但无法判断哪些才是真正的附加数据URL。因此,我们根据手动下载的经验,将URL分为5个级别,辅助用户进行判断: 1级以常见文件扩展名结尾的URL 多数需要下载;2级“DC”+num+“/”+num结尾的URL多数需要下载;3级文章提供附加数据下载链接的页面自身取决于是否有页面数据与数据描述;4级由本期刊网站维护的URL(参考性页面)仅少量需要下载;5级由非本期刊网站维护的URL(参考性页面)极少量需要下载。
对于附加数据URL分级策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⑴在工程管理区的数据记录中,Level项表示附加数据URL级别;
⑵第3级的URL将自动显示在查询结果中,若此类页面存在用标记语言实现的数据或重要数据描述,则需添加至工程;
⑶第1、2级的URL多数需要添加至工程;
⑷注意:文献的全文(.pdf)属于第1级URL,但不需要下载;
⑸第4、5级的URL仅少量需要下载,若本文数据确实由这些网页提供,则需要下载;
⑹某些期刊要经过多级链接才能获得真正的附加数据URL。
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⑴与3.1节的第⑺步联系起来,首先将附加数据URL列表返回给用户;⑵ 用户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规则,浏览网页,筛选URL列表;⑶ 将筛选好的URL列表添加至当前工程项目,即添加到下载队列;⑷ 下载数据;下载任务在杂志内串行,杂志间可并行;⑸ 将附加数据存放到本地;⑹ 与3.2节的第⑸步联系,将附加数据与文摘信息对应;⑺ 导出附加数据存放目录及数据信息表,最终导入数据库??。
4 结语
学术期刊网站附加数据抽取,是ETL工具对附加数据的应用,能为主题数据库提供更多的资源;其次,数据内容是统计分析的重要资源,而附加数据描述可作为文本挖掘的研究对象,为挖掘隐含知识提供支持,若能根据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扩充附加数据抽取的功能,就能成为具有自动分类和文本挖掘功能的综合软件。最后,以上述技术为背景,可逐步实现包含分类系统的附加数据主题数据库,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注释:
Santos C, Blake J, States DJ. Supplementary data need to be kept in public repositories[J]. Nature. 2005, 438(8).
周茂伟,邓苏,黄宏斌.基于元数据的ETL工具设计与实现[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 6(21).
黄利辉.文本挖掘在生物学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6, 27(3).
成瑜,何洁月.基于本体的生物信息数据源的发现[J]. 微机发展,2005, 15(1).
张宁,贾自艳,史忠植.数据仓库中ETL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38(24).
王斯锋,史波.XML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06(4).
PubMed网站[DB].ncbi.nlm.nih.gov/pubmed/.
篇5
关键词 PBL;网络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36-02
Web-based PBL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 of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Chen Jiayu1, Chen Honghui2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traditional PBL teaching methods, but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t can have a new strateg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about the research of PBL and a series of rela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BL, then design a teaching process. Finally, it takes Primary Mathematics space and graphic for example, listed new presentation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PBL; network environm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Author’s address
1 Community colleg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314
2 Accounting Institute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 Technology, Jinan, China 25010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的,目前,已由单一的医学领域运用到本专科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我国对PB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领域和教育领域。其中,PBL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相对成熟,涉及基本理论、设计、开发与评价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对于一些应用型的研究比较困乏。
国外对于PB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关于学生业绩的研究、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关于元认知技能的获取与运用的研究和关于影响PBL效果因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是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或者是构筑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以达到与真实学习环境同样的效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问题情境中,以此来达到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1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步骤
1.1 PBL教学过程
根据Barrows的模型,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组织学习小组:呈现问题之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5~6人为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之间都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协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
2)开始一个新问题:呈现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复杂的问题以接近真实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每个小组有一个记录员记录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便于指导教师从问题记录中发现问题。
3)后续行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及时互相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小组成员间的自评及他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活动汇报:各个小组以召开学习汇报会、书面报告等形式来阐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发掘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潜在价值。
5)问题后的反思:在PBL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整个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要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进一步反思,提炼问题的精华。
1.2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的呈现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因此,问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关系PBL效率的高低。PBL中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置于真实生活的场景之中,问题的解决途径也可以是多样的。在问题呈现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1)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2)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不要使用所给条件与所需条件完全对应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问题呈现
方式研究
2.1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此为例有利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2 小学数学PBL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呈现方式研究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可将问题按如下方式呈现。
1)通过动态表象来呈现问题。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将所要呈现的内容以教师手动或动画的形式演示。利用三条绳子,首先固定一条绳子的长度,通过变更另外两条绳子的长度,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作相应的记录。根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与不能围成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相比,得出只有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心里想象的图形与实际相结合,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个原理。
2)创设动态情境。运用Flas、Authorware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动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研究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这一节课时,既可以用已经折好的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等演示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动态情境。
3)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研究立方体的体积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例如,新建一个已知大小的游泳池,需要多少瓷砖?在处理类似这样的问题时,可将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动画模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4)编制试题。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各种信息高度共享,将各种问题编制成交互式试题,根据测试的情况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学生进行自主测试,并根据测试的情况及时选择要重点复习的知识,及时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语
目前,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这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终身学习是一致的,同时也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相符,其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琴.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网络化环境;传统学术期刊;期刊上网;纯网络期刊
学术类期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它不仅是科技信息的载体,还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刊发,学术期刊记录了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为新的科技研究提供参考,奠定基础。可见,学术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正导致一场新旧媒体之间的战争。例如,网络新闻和视频正吸引着大量观众放下报纸,关掉电视机,走出电影院,坐到电脑前。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能否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将决定它未来的走势。
一、互联网与传统期刊转型
(一)互联网的普及
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自1997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被不断地促进,网民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从十年前的62万增长到1.62亿,2009年底已达到3.84亿,是1997年上网人数的619倍,占全国人口的28.9%[1]。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到2011年6月,互联网使用人数较18个月前增加了1.01亿,占全国人口的36.2%,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8.7小时。4.85亿的互联网使用者中,通过家庭电脑宽带上网者达到3.90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3.18亿。
(二)网络期刊的发展
中国期刊的网络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994年,由“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ND)”主办的,服务于大陆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人的《华夏文摘》面世,标志着中文网络期刊的正式诞生。同年,《电子信息与网络杂志》在上海China-Link信息网络上免费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种网上发行的期刊。1996年,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期刊集中上网工作,使国内期刊网络化工作步入正轨。2007年,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一些有实力的学术期刊开始在网上创建编辑系统[3]。此外,自20世纪末以来,在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运动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所谓开放存取,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它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以免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学术信息,即在互联网领域里,作者提交(存放)作品供他人免费阅读、下载、拷贝、传递及打印(获取)。
目前,包括OA在内,中国互联网发展下的期刊网络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传统期刊上网和纯网络期刊。前者将传统的印刷版期刊收录在可联机检索的全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或在互联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这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后者是直接在互联网上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以及发行的,没有相应纸质版本存在的纯电子版期刊。
二、网络化期刊的优势
(一)打破时空 易于传播
和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从空间上看,只要接入互联网,即使相隔再远,人们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从时间上看,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是受到限制的:报纸、杂志的出版总是遵循固定的刊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总是在固定的时间。消费者不仅是被动的等候者,还往往因时间上的冲突而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被互联网改善了。在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期刊网络化后,读者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通过互联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内容更丰富
传统媒体总是通过单一的模式(文本、音频或者视频)信息。作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提供给使用者的是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不像传统的以文本为全部内容的印刷版期刊,网络化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兼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刊物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户摆脱单一化的文本信息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大程度地得到感官上的满足。
(三)搜索、检索更高效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来得到需要的信息,这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搜索工具。根据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超过90%的互联网使用者习惯通过互联网而不是其他媒体搜索信息,在中国,这一比例也高达70%。如今,搜索引擎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据统计[2],截止到2011年6月,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已达3.86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搜索工具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这意味着人们在获取学术信息时,将不再仅仅受限于传统的期刊杂志,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搜索所需内容。
针对网络化期刊而言,这种高效、便捷的搜索功能突出体现在数据库中的期刊检索方面。在万方、维普等各种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从上万篇学术期刊中检索出需要的内容。而一些更高级的功能,如跨库检索服务,更是免去了用户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
(四)刊期更灵活
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中,由于版面限制,一些优秀稿件不能及时发表,再加上审稿、编辑、排版、印刷、装订、邮寄等过程消耗大量时间,导致期刊的出版发行周期较长,违背了学术期刊注重时效性的原则。而网络化期刊,特别是纯网络期刊,从作者的投稿到读者的阅读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免去了印刷、发行等繁琐的环节,真正地实现了即时出版,即时发行。同时,在互联网上信息时可以随时添加、随时更新,这使得期刊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学术论文可以以单篇的形式上传于互联网或收录于数据库中,也可以像传统期刊一样以期为单位在网站上,颠覆了传统出版物的刊期模式。
三、互联网与网络化期刊的缺陷
(一)信息鸿沟
“信息鸿沟”这一名词源自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9年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Chadwick[5]将其解释为由种族、收入、教育、地里位置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即互联网并不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服务,同样,并不是所有人都钟爱互联网。和高收入、高学历、精通电脑的人相比,低收入、低学历、懂得少量电脑知识的人通常较少使用互联网。以收入为例,中国目前约73%的网民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2]。
对于期刊的读者而言,阅读网络化期刊将比购买传统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首先,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设备(电脑或者手机),还须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其次,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这样,不同收入水平的读者必然会在印刷版期刊和网络化期刊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6]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们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人们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在2007年对台湾两所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大约75%的学生表示自己无法从互联网上找到所期望的信息[7]。
与受篇幅、页码限制的传统期刊相比,互联网上所能搜索出的期刊及学术论文堪称海量,但内容良莠不齐,需要仔细筛选,去粗求精、去伪存真,这实际上给学术研究工作增添了麻烦。
(三) 舒适性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语句可随手圈点,中途休息时可将纸张随意折叠或插入书签作为记号。相反,阅读网络化期刊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不方便在期刊上做标记;其次,在操作电脑时,人们通常身体前倾,不能得到足够的放松,如果时间过长,极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视觉疲劳、近视;此外,电脑所带来的辐射也不容忽视。因此,传统印刷版期刊在读者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四)传统期刊上网的滞后性
传统期刊上网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被收录在数据库中,部分期刊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虽然这种网络化期刊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易于下载、复制、传播,但它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只是印刷版期刊的翻版而已,依附于传统印刷版期刊而存在。这类期刊具有滞后性,出版周期并不比印刷版期刊短,往往是在印刷版期刊发行后才被上传于互联网。因此,从时效性这一方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化期刊都比印刷版期刊有优势。
转贴于
(五)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
和传统期刊上网不同,纯网络期刊没有对应的印刷版存在,是一个独立体,不受传统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这类网络化期刊使得学术论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站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但是,这类网络化的期刊追求的是高效、快捷地,往往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不像印刷版期刊那样具有权威性。由于期刊本身受到公众质疑,无法吸引作者投稿,期刊缺乏高质量的稿件,也就无法提高其权威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也面临着权威性的威胁。在互联网上,作者可以各类学术文献资料,包括未投稿的、未被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评议便与读者相见,质量参差不齐,其权威性必然低于印刷版学术期刊上所刊载的内容。
四、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作为印刷版媒体的一种,报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即使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重夹击,它在读者心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虽然学术期刊不像报纸那么普及,但其在学术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学术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但网络化期刊的出现远远晚于传统印刷版,特别是无相应印刷版本存在的纯网络期刊,在整个网络化期刊中所占比例很小,难以对传统期刊造成威胁。比较两者的关系发现,印刷版和网络版期刊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为网络化期刊,主要是有相应印刷版存在的网络化期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互联网及网络化期刊也带动了传统期刊的发展。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传统期刊在互联网上出版后,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再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甚至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走向了世界。截止到2006年,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的师生,以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等,海外大型的图书馆的借阅者们,也早已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期刊。
作为学术期刊的两种类型,传统印刷版和现代网络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传统的印刷版期刊的发行受地域限制、发行周期长、刊期不灵活,但论文质量高、具有权威性,且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两者之间的竞争只是推动期刊进步的动力,合作才是期刊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根本。对传统印刷版学术期刊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并不会导致其灭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促使其卓越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R/OL].scio.gov.cn/,2010-06-08.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cnnic.net/,2011-07-19.
[3] 张宜军,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03-12.
[4]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cnnic.net/,2008-10-06.
[5] Chadwick A.Internet politics:states,citizens,and new communica- tion technolog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篇7
关键词:《读书》 学理性 思想性 知识分子 公共空间
在汪晖、黄平卸任前,《读书》经历了三代主编,1979年《读书》创刊伊始至1986年:陈原、范用;1986年至1996年:沈昌文;1996年至2007年:汪晖、黄平。在陈原、沈昌文主编时期,《读书》文学类文章一直占较大比例。从陈原到沈昌文,思想性逐步增强。到了汪晖、黄平执掌时期,《读书》减少了文学类文章,拓宽所关注学科领域,含括思想类、政法类、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女权主义、大众传媒等,关注三农问题、全球化、亚洲问题等国内外热点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学术化倾向。
汪晖主编期间《读书》为人诟病的有两点,一是不好读、读不懂;二是小圈子化,有倾向。无论是不好读还是小圈子化,都可以归结到《读书》学理化倾向上来,因为学理化而显得小圈子化,也因为学理化而难读难懂。本文即试图从对《读书》办刊理念的继承与新变、时代原因、主编本人的思想性此三方面来探析汪晖主编期间《读书》学理化的原因。
一.对《读书》办刊理念的继承与新变
《读书》创刊于1979年,秉承“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办刊宗旨,以书为中心探讨相关社会文化问题,展示不同知识领域的声音与思考。创刊号上就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读书无》,表达了当时知识界共同的心声。创刊伊始的《读书》“继承了中国知识界的淑世情怀和传统,以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旗帜,致力于拨乱反正,恢复汉语写作的博雅风范,以其思想的开放,议论的清新,文风的隽永,赢得了读书界的青睐”。[1]三十多年来,《读书》以引领社会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其在知识界的地位可用八十年代作家王蒙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为证:“可以不读书,但是不能不读《读书》。”
沈昌文主编《读书》期间,正值八十年代思想解禁,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之际。作为主编的沈昌文以开放的思想兼收并蓄,使《读书》成为自由的言说空间,成为新思潮、新观点的前沿阵地。当时的《读书》以开放的姿态敏锐地捕捉时代的气息,介绍海外、港台的文化现象,新的思潮。沈昌文曾说:“办杂志而大量刊用海外当地作家的专栏(而不只是我们驻外记者的作品),应当说是从《读书》始,而当年也似乎只有《读书》办得到。”[2]
在沈昌文那里,《读书》就形成了介绍新思潮、新思想的传统。而到了汪晖,《读书》走得更远,由观念启蒙、文化熏陶变成思想探讨,加强了干预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分子的现世关怀。这是汪晖时代《读书》的价值所在,《读书》从学理层面关注现实,提出问题,介绍新知,开展评论,逐步由人文思想性走向学理化。
“我的方针是渐进地对《读书》的风格作一些调整,一是注意反映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新动向,二是发现新人,三是提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争鸣。”[3]汪晖主编期间,《读书》扩大了关注范围,涉及包括文史哲、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等内容,关注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九十年代,《读书》围绕俄罗斯改革、全球化问题、亚洲金融风暴、西方中心论、科索沃战争等产生了大量的争论,进入21世纪之后,围绕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产权问题、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反恐战争和新帝国主义问题、发展主义与社会分化、生态问题与社会保障体制等公共领域的问题。《读书》加强了介入现实的深度,以专业性来分析社会问题,这就必然导致《读书》的学理化。在汪晖主编的十年里,《读书》从人文科学向社会科学拓展,以学理的角度回应中国自身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
汪晖主编期间的《读书》致力于为各种不同声音提供表达的平台:“我们的方针是渐进的调整,是因为即使介入这些现实性的问题时,《读书》的主要策略还是从思想的、知识的和理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进行直接的公众讨论或政策性辩论,它致力创造的是一个立足于反思和批评的建设性的思想氛围。”[4]在介入现实问题时,《读书》并非旨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众讨论,而是力图从学理方面进行反思与批评。
虽然自汪晖入主《读书》后,《读书》的风格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但它始终秉承“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宗旨在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这一杂志定位和宗旨始终未变。《读书》试图从学理的角度回应、反思现实问题,从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因此,《读书》干预现实、反思现实的方式延续了一贯的人文传统,始终秉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以知识分子的微薄力量参与社会,影响公共政策。
二.剧变的时代促成《读书》风格的转变
1979年至1984年,刚刚结束,整个社会思想大解放,《读书》成了思想解放运动的中心,当时冯亦代、金克木、吕叔湘、王佐良、张中行等有威望的老一代作家关注国家、人民和思想界、知识界的前途命运,在《读书》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形成了《读书》关注现实、思想性与批判性兼具的人文色彩浓郁的传统。1984年后思想解禁的中国大量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短短几年间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以最大幅度、最快的速度传播了几乎全部二十世纪西方学术文化的精华,变成新启蒙名副其实的先锋”。[5]这时期包括之后九十年代前后,《读书》始终持思想启蒙者的身份,介绍新知,激辩思想。而作者群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如甘阳、徐友渔、刘小枫、王众、嘉映、周国平等成长于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加入进来,以及后来的新学人如赵一凡、钱满素、张宽、崔之元、汪晖、樊纲和刘军宁等人,《读书》的思想性逐步增强。
进入九十年代,西方文化热退潮,尤其是在1989年之后,曾经整个社会处于共识状态热烈讨论、交流思想的景况消失,知识界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分化、学院化,也逐渐边缘化,“从实际是虚幻的中心位置移向社会边缘”,[6]在思想解禁的八十年代,知识界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心,承担起文化启蒙的身份,但是在社会逐渐发展后,知识界退回知识系统,逐渐边缘化,那也是必然的常态。八十年代的思想热退潮后,知识界应该走向良性的学术化、专业化的路途。此时知识分子共同的言说环境逐步分化、小群体化,从单一的“思想共识”价值体系转向以各自的独立的专业话语体系。“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强势话语是新启蒙主义或称新启蒙思想。九十年代的强势话语则是反对新启蒙主义的,在各主要领域均反其道而行之。”[7]从此意义上说,八十年代是“共识的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思想界、知识界形成了一些普遍关注的、共同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立场,八十年代的《读书》是人文杂志,是当时中国拥有共同意识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九十年代是反启蒙的时代,九十年代之后,知识界思想、意识出现分化,“在这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处于一个分化组合的过程之中,观点纷纭、立场各异、各种纷争纷至杳来,像80年代那样的、一种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尺度的‘共识时代’已经消失。”[8]这时的《读书》由八十年代启蒙者姿态的文学刊物逐渐转变成持不同价值观知识分子发表不同见解的综合刊物,也由启蒙者的身份转向学者的面孔。这种转变是《读书》能在今天在知识界依然保有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九十年代以后,国内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出现阶级分层,城乡差距拉大,出现制度性腐败,生态危机等问题,整个社会处于剧变的时代,也促使了学术的分化。《读书》正因此显示出它的价值,《读书》介绍、讨论包括自然、社会科学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对此作出专业性的学理回应,能够吸引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共同关注现实、干预现实。九十年代中后期,知识界开始出现重大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当时知识界展开了“人文精神讨论”,围绕改革、自发私有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论争,发生了所谓“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论争。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新的危机。这些都引起人的反思。《读书》反映了这种思想界、知识界认识的变化。“所以,它不仅成为中国知识界最著名的思想平台,同时通过思想的传播而在中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知识群落。”[9]
八十年代的《读书》在当时思想单纯的时代背景之下承担起类似于五四的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九十年代的时代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此时的《读书》关注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从学术上去关注现实,提出问题,介绍新知,开展评论,保持批判锋芒,不做花瓶、摆设的消闲读物。”[10]在越来越消费主义的当下,花瓶、摆设式的供人躺着读的消闲读物太多了,关注现实、思想性和批判性兼具的让人坐着读并思考的读物太少。九十年代是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像《读书》这样以思想文化批判见长的杂志的存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知识分子需要一个不向大众文化媚俗的独立的“公共空间”,相对于消费主义引导的大众文化,《读书》坚持的是思想者的精英文化,构建的是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这样的一个空间是当代知识分子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与九十年代名目繁多的大众文化刊物相比,《读书》的存在显得悲壮,试图在大众消费主义的文化刊物和学院派的专业刊物之间寻找自由独立的空间。“学术生态平衡很重要,只有一种学术或者一种声音,那是不行的——《读书》代表的是90年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另一种倾向,它与占主导地位的消费文化和学院派文化之间构成了张力,造就了相对健全的学术生态环境。”[11]无论是消费主义,还是学院化,都回避复杂尖锐的现实问题。而此时期的《读书》正承担起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的责任,针对消费主义和学院化的思想淡出、批判性削弱、问题意识淡薄等问题,积极对现实问题作出学理的回应。一方面,《读书》继续保持思想批判的锋芒,问题意识强,回应现实;另一方面,针对如三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全球化等问题,从学术的角度作出学理的回应,而不是一般的政治文化批判刊物式的回应。
九十年代后,学术研究逐步规范化、专业化、体制化,学术界从八十年代的“文化热”转向专业化、规范化的学术研究。知识分子学术化,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的《读书》也因此逐步走向学理化。汪晖执掌《读书》的十年,《读书》从带着理想浪漫色彩的思想启蒙转向以学理方式关注不同学科领域和社会问题的学术性思想评论刊物转型,这种转型暗合于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知识界的变迁。
《读书》“凝聚了在这十年中间不断被边缘化的知识和思想的尊严和力量,有些甚至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对社会文化的变化产生作用……它使自己关心的问题成为有效的真问题,把被边缘的东西拉向中心,把被遮蔽的问题彰显出来。当一个社会过于偏向的时候,需要有这样的拉扯的力量”。[12]当代知识的发展是惊人的,九十年代乃至今天的《读书》不可能满足于八十年代那样仅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必须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创设一个公共空间,打破专业边界,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作出学理性回应。
三.主编汪晖的思想促进《读书》学理性增强
汪晖本身是一位极具思想性和批判性的学者,其《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现代性问题》一文完整地表达了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看法,在整个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比如李欧梵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会议,集中讨论汪晖的文章。在上海,许纪霖、刘擎、薛毅也召开了研讨会,题目叫《寻求第三条道路》。当年还有很多学者写文章回应汪晖,例如汪丁丁的《启蒙死了,启蒙万岁》、任剑涛的《解读新左派》等。汪晖著有《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汪晖提出的很多思想命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左翼学者,而是对整个中国思想品质的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13]作为主编的汪晖他的思想性也反映在他的编辑思想下,在他主编的十年内,《读书》增强了学理性,可以说,汪晖个人的思想,提升了《读书》的品格。
九十年代在中国学术界的一本著名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曾倡导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规范化”和“本土化”论争问题。当时学术界处于大量引进西学的时期,中国社会科学也在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而汪晖正是一位采取跨越方式消解“本土化”与“规范化”之间二元对立的学者,“我们现在的学科分类非常细化,有了二级三级及各种学术方向的划分和限制,路子越走越窄,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里面,像汪晖这样频频跨越自身受教育领域限制的学者肯定会越来越被主流学界所承认。”[14]“汪晖的探索,使得我们探讨一种叫‘中国问题’的东西成为可能。不然的话,我们就只能全部回到我谈经济学、你谈政治那种分类的学科体制里面,无法形成对话关系,也无法对现实问题做出回应。”[15]汪晖在主编《读书》时,正是持这样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理念,使《读书》成为跨学科的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
有人评价大陆知识界时说过八个字:“思想衰落,学术上升。”而汪晖的研究始终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为知识界提供了一种富于启发性和反思性的理论视野。“他认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职能主要是提供比较独立的分析和思考。”(章剑锋,汪晖的十年,人物,2012年10月。)汪晖依然秉承知识分子的专业精神,其主编的《读书》介入现实,反映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尽可能丰富地引入和彰显各种还在边缘的甚至不入流的思想和言说——而这些思想和言说对于应对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16]《读书》使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为人所共享,让知识和思想渗入社会,对社会文化的变化产生作用,使被遮蔽的问题凸显出来。“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大国的知识群体对于各种具有世界性的问题所应该有的宏阔视野和对‘他者’问题的关心。——一句话,它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知识群体的刊物应该有的样子。”[17]
四.结语
《读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对中国问题、对世界问题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反映的及时和迅速,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18]读书始终坚持介入现实,反映社会问题。“在深刻介人中国当代的社会与文化问题,在全方位呈现新的历史与知识时空等等方面,这十年的《读书》都居功至伟。也因此,它的影响可以说是国际性的。”[19]《读书》的影响力是国际性的,国外的学者通过《读书》了解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动态。
“《读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反思性的空间,它要通过知识的、思想的、趣味的讨论引发出一些问题。”[20]“我们努力提供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图景,一个重新看待当代现实的视野。”[21]读书是有着淑世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力图呈现新的世界图景,力图揭开被遮蔽的真理。
注释:
[1]《读书》编辑部.《读书》创刊三十周年告读者[J].读书.2009(4).
[2]沈昌文.散忆冯亦代.光明日报[J].2005(4.19).
[3]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9年.P43.
[4][8]《读书》编辑部.《读书》精选[M].三联出版社.2007.
[5][6]朱伟.《读书》记.当代作家评论[J].1994(2).
[7]王思睿、何家栋.新威权主义与新左派的历史根源——评汪晖《“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及批判》[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2002(3).
[9]王晓明语.引自张汝观、汪晖等:巨变时代的世界观——《读书》十年文选座谈会摘要[J].天涯.2007(5).
[10]李泽厚语.引自甘敏:读书事件四人谈[J].南风窗.2007(8).
[11]钱理群语.引自甘敏:读书事件四人谈[J].南风窗.2007(8).
[12][16][17]高瑞泉语.引自张汝观、汪晖等:巨变时代的世界观——《读书》十年文选座谈会摘要[J].天涯.2007(5).
[13]章永乐语.引自戴锦华、张志强、赵刚、孙歌、杨念群、强世功等:超越“左”与“右”[J].天涯.2010年(4).
[14]杨念群语.引自戴锦华、张志强、赵刚、孙歌、杨念群、强世功等:超越“左”与“右”[J].天涯.2010年(4).
[15]贺桂梅语.引自戴锦华、张志强、赵刚、孙歌、杨念群、强世功等:超越“左”与“右”[J].天涯.2010年(4).
[18]张汝观语.引自张汝观、汪晖等:巨变时代的世界观——《读书》十年文选座谈会摘要[J].天涯.2007(5).
[19]倪文尖语.引自张汝观、汪晖等:巨变时代的世界观——《读书》十年文选座谈会摘要[J].天涯.2007(5).
篇8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一册《可能性的大小》时,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同学们见过福利彩票销售吗?”大家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因为学校旁边的小镇上有个销售点,同学们都比较熟悉。②“买彩票的人一定能中奖吗?”似懂非懂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没有买到奖票就不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每张彩票都是奖票,那就一定能中奖。在一个个问题的回答中,同学们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能”产生的条件,知道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③“如果100张彩票中有1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可能摸到哪一张,有几种可能,摸到奖票的可能有几种,占几分之几?”学生踊跃回答。④“如果100张彩票中有2、3、4、5……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摸到奖票的可能性分别有多大?”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数学作业中,体验数学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老师应紧扣教材,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布置符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后,会有很多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我们不妨把这类题目改成测量身边物体的面积。例如:让学生回家帮父母计算一下装修房间所需要的地砖数量或地板数量及其钱数。于是学生就必须对房间的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去市场了解地砖的尺寸或地板的尺寸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又如:在学习《路程问题》后,可让学生算一算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分钟等问题。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篇9
一、复习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一般,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平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目前在两位数加减中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计算,在乘法有关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问题,特别是解决问题和自己提问题不够完整。通过期末总复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三、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和问题。
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复习重、难点:
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表内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复习的具体措施: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总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练习,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本册教学内容可以分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把知识串起来,确立复习的重点,有的放矢的搞好复习工作。
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表内乘法,让学生玩猜一猜、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记忆,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也可创和情境,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4、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篇10
无
(2)直线、平行线、垂直线 曼尼斯·凯洛许
(10)熊是什么颜色的 无
(16)令人目眩神迷的威尼斯 王敏
(22)圣诞夜神奇之旅(上) 胡贵军 朱巧珍
(30)五年级1班的数学博客——竖着的硬币 卢声怡
(32)五年级1班的数学博客--打折不如不打折 卢声怡
(34)囧版三国之催眠大师 黄旭军
(40)大牙妹梦游塞纳河 陈宜家
(43)猎人和狐狸 丁奕
(44)慢羊羊称重 张韩旭
(46)最后的胜利者 沈佳杰
(47)这口枯井有多深 胡忻玙
(48)寒假快乐频道 无
(52)动物界的举重冠军是谁? 无
(54)幽你一默 无
(55)卷尺 无
(56)小半片的旅行 图画树
(60)吃吃课 鸟鸣涧
(62)神奇的预言家 陈东栋
(64)医生的难题 无
(66)孙大圣大战二郎神 王冠
(70)安神花儿变变变 麦子
(74)乐天数学报 无
(76)十二星座睡姿大亮相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