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意向范文

时间:2023-03-21 15:4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意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意向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跟踪;莆田学院

1.莆田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系近年来的就业情况

1.1基本概况

土木建筑工程学系于1993年成立,拥有四个综合实验室和一个实训中心,教职员工4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博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30人。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学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科研梯队。目前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三个本科专业和建筑装饰一个专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287人。

1.2就业率分析

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考核高校办学质量的指标[1],同时也是填报志愿的一个重要参考。莆田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系近三年的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签约率在50%左右,年底就业率均达到100%,连续三年就业率稳居全校前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良好的就业态势。

1.3用人单位反馈

从09年起,我系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走访用人单位,通过座谈、跟踪,了解用人单位、校友和社会对就业工作的评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5.2%。调查显示,毕业生满意率均在90%以上。认为我系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学生有较好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政治素质高,能吃苦,有团队意识;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业务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但工作经验不足[2];适应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再学习能力强;学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用人单位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毕业生的高期望值,定位不准,频繁跳槽,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实践、实习环节不足等。

2.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土建类学士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诸多的建筑企业在招聘人才;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土建类毕业生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存在就业误区,眼高手低,就业能力低,表现为:①就业心态错位,不能正确定位,比较挑剔,喜欢工作轻松、待遇高、有假期的工作;②学生不能主动去捕捉就业信息,往往没有机会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准备各类招聘;③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④就业心理不过硬,心理承受力较弱,遇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自暴自弃;⑤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爱好和潜能不了解、定位不准确,频繁跳槽,缺乏就业竞争力[1]。

3.提高土建类学生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与途径

3.1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

在就业上,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以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为主要目的;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职业素质、就业技能。对此,要从大一就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改变就业观念,避免盲目追求。通过日常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基层就业的观念,摒弃盲目追求高层次、高薪酬,眼高手低,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等不正确就业观点[3]。如我系06级有一学生在毕业时放弃了去某高校当老师的机会,选择回老家自主创业,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突破被动的“等、靠、要”,多元化就业。

3.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我系在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调查问卷时,41.7%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43.5%的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不明确,只有15.8%的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设计。为此,首先帮助学生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次,帮助学生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和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根据专业发展与市场需要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最后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顺应市场需要。

3.3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和就业心态。能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血型歧视、身高歧视等问题,努力增强抗挫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及时改正,在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一步步从失败走向成功。例如,我系07工程管理一个学生曾在各类招聘会上一共求职了近20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证明自己的实力,最后考上公务员。

3.4掌握丰富的就业知识

3.4.1搭建平台,构建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要拓展知识面,丰富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动态,掌握与现代建筑企业紧密相连的管理知识和建筑知识。系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与社会各界联系,取得双赢,让老师去企业锻炼,同时也邀请企业老总担任我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企业一线的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学生在全国英语竞赛、省结构设计大赛、全国高等院校BIM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

3.4.2着重提高社会知识

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策划、写作、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在进行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拓展实践能力,让学生自己在就业前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3.5就业技能提升

鼓励在校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技能;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举办各类就业、创业培训班或让学生参加就业培训,邀请校外专家、企业老总做职业指导,进行分析、判断和战略决策,参加一些包括职业规划、就业意识、求职技巧、职业素质培养为内容的系统的、科学的培训。例如,我系就举办创业培训班,实现“校企合作”,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企业老总、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3.6提高学生应聘能力

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有充分的准备,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首先强化学生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精心编写自己的简历,突出自己的优势,定期收集用人单位的信息,投递简历[4]。其次,掌握面试礼仪、面试技巧和方法,进行模拟面试。最后要提高自我推销的能力,勇于推销自己,既不夸张也不过分谦虚。如我系举办模拟面试大赛,模拟公务员比赛等活动,邀请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来担任评委,企业中也现场设置招聘岗位,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锐.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对策[J].北京教育,2007,02:42-43.

[2]张梅.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途径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4-68.

篇2

乙方:

第三方:系接受甲方规定学时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关证书的新东方学员

一、 鉴于

1、 甲方系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正规学校,其教学方法、教材配备、课程设置、教师资源、管理模式均按企业需求量身定做培训方式,既“学校=公司,毕业=就业”培训方式;

2、 乙方有意吸纳优秀的新东方学员,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后续教育;

3、 新东方学员具有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的特征,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沟通需求信息的意愿;

4、 双方平等协商,在互惠基础上达成本意向书。

二、 本意向书性质

本意向书就优秀新东方学员的实习及就业在甲乙双方设定优先权,该优先权在公平竞争条件下优先给予新东方学员。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三、 第三方权利

本意向书为第三方设定权利,但不设定义务,第三方有权放弃权利。但第三方一旦行使权利既被看作是一种承诺,第三方自己作出的承诺应当遵守。

四、 优先权

甲方培训的“新东方学员”,通过认证考试合格后,可优先送至乙方实习、考察,乙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五、 其他合作

乙方根据自身经营要求及技术发展状况,提出培训要求交由甲方设置相关课程,甲方实施定向培训。

六、 保证的排除

甲方保证其培训合格的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并提供职业道德教育,但并不构成对其学员未来职业品行的绝对保证,雇员之道德风险由雇主自行控制。

七、 意向书期限

本意向书自双方签字盖章生效,有效期一年,自XX年 月 日起

至XX年 月 日止。到期本意向经双方协商后可顺延。

八、 修改与终止

本意向书的修改经双方协商一致。终止意向书应提前三个月提出。

甲方:

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代表: e-mail: 网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

地址: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意向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9-03

高职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只有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本文以广西某高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两届毕业生为基础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研究工具与对象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自编了《高职学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该问卷主要设置了6个问题,分别是:毕业后选择的方向、选择就业的途径、就业希望所在区域、就业单位类型意向选择、对工作与专业的匹配要求、对月薪的期望。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广西某高校2011届和2012届两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2011届学生进行调查,间隔一年后再对2012届学生进行调查。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每次调查都是当场分发问卷,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22份,回收率为100%。其中2011届毕业生114人,2012届毕业生108人。测试完成后用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19.0进行数据的输入、处理及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毕业后选择的方向。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创业、继续深造和入伍。调查中发现,在2011届毕业生中,94.7%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0.9%的学生选择创业,2.6%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1.8%的学生选择入伍;在2012届毕业生中,90.7%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6.5%的学生选择创业,2.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没有学生选择入伍。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两届毕业生毕业后的选择方向没有显著性差异,数据表明高职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都是倾向于直接就业,在就业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高职学生选择就业的途径。就业途径是高职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两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途径如表1所示。

经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X2=32.487,p=0.000

(三)就业希望所在区域。就业希望所在区域是高职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单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反映高职学生的就业偏好。两届毕业生就业希望所在区域如表2所示。

经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X2=9.960,p=0.019

(四)就业单位类型意向选择。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企业单位的性质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意向选择如表3所示。

经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X2=21.089,p=0.000

(五)对工作与专业的匹配要求。工作与专业的匹配要求是指个体从事的工作内容的需求与其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的程度。它是高职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两届毕业生对工作与专业的匹配要求如表4所示。

经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X2=98.791,p=0.000

(六)对月薪的期望。对月薪的期望是高职毕业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期望的回报,它的高低能反映高职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如果对月薪的期望和现实的要求较接近,则反映高职学生对现实的认识比较客观,如果对月薪的期望和现实的要求相差太远,则反映高职学生对现实的认识比较主观。两届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如表5所示。

经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X2=8.252,p=0.041

三、对策

针对两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为帮助高职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有效地进行职业决策,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首先从高考招生宣传开始,招生就业处可以根据需要介绍不同专业的就业范围,让考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次,从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开始,引导专业教师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大一阶段,专业教师就要为学生介绍专业的概貌,明确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大二阶段,专业教师要对学生强化专业训练,明确专业技能所需的技能证件;大三阶段,专业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职业发展路径,让学生坚定职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职业指导教师要在三年不同的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同时训练求职技巧。再次,建立学院、系部、学生三级联动机制,从政策宣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重视就业工作。最后,根据专业的发展规律,定期邀请在不同岗位的校友回校介绍成长体会,邀请外出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谈实习心得,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谈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及用人标准,用现身说法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发展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成才氛围。

(二)构建创新型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型专业教学团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深入研究专业办学定位、就业趋势和岗位特点。根据研究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依据岗位技能特点,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更新,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专业教学团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行业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此外,创新型专业教学团队可以与企业加强沟通,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层力量。多联系学生就业稳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途径,同时,邀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能手、高管等到校为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企业对技术的要求,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学校与企业一起探讨人才培养方式,采取顶岗预就业的形式进行实习,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就业平台。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应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是经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的都属于就业。要正确看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三资企业等不同企业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只要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无论在何种企业工作都是有意义的。此外,还要正确处理职业与专业之间的问题。专业是为职业设置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胜任工作,要清楚地认识到,找工作和专业不一定要完全匹配,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专业仅仅是敲开职场大门的“敲门砖”,即使专业不对口,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不断充电,从而更好地胜任职场的要求。最后,还应教育学生正确合理地对待薪资。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入职场,不能以薪资的高低评价岗位的好坏,也不能随意地与身边的人攀比收入,而是应实事求是地认识岗位与自己的匹配程度。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待就业人数不断膨胀。前期就业规划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针对大学生 “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意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因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满意度。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的相关文献,以准确全面地把握研究动态,从而保证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样本为在校大学生。对调查回收的问卷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在湖南师范大学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6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30%,大二学生占25.5%,大三学生占24.5%,大四学生占20%。男生占

20.6%,女生占79.4%。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18.8%,文史哲类的学生占54.6%,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6.6%。

二、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能力自评与企业要求: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依次为:做事效率(18.6%)、沟通能力(16.5%)、时间管理(15.8%)、逻辑分析能力(13.7%)、自学能力(8.9%)、文字写作能力(8.4%)、外语能力(5%)、计算机应用(3.8%)、公众演讲(3.6%)、其他(5.8%)。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劣势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29.8%,对社会不了解28%,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20.7%,专业成绩一般15.8%,其他5.7%。

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则依次为:自学能力74%、职业道德68%、团队合作能力67%、专业技能64%、人际交往能力63%、心理素质62%、组织管理能力44%、仪表礼仪38%、专业成绩29%、计算机应用15%、英语水平3%。1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欠缺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用人单位倒是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会电脑,只要自学能力强,提高水平不是问题。倒是团队合作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大学里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表1 你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显示,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兴趣、工资待遇、专业对口、自我实现、地区、行业。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女生更看重工作地区。分析认为,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所以倾向找离家近的单位,父母也希望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男生更在意专业对口和行业发展,这和男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

在问及“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作”时,85.7%的大城市家庭的学生坚持留在大城市,26.2%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选择大城市。来自中小城市家庭的毕业生选择居中,但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分析认为,城市家庭的学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他们的父母会为孩子就业出谋划策、积极创造条件,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工作。而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会资源较少,择业时家庭的建议和约束较少,他们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

在被问及“对以后的就业,是否感到有压力”时,25.5%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8.5%的学生表示“压力较大”,14.2%的学生选择“压力不大”,1.8%的学生表示“没压力”。在被问及“导致你就业压力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选择依次是:个人能力不足(16.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太多(14.7%)、对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不了解(14.1%)、就业机会太少(12.3%)、所学专业就业很难对口(10.1%)、本科学历太低(9.8%)、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9.2%)、薪酬太低无法接受(8.1%)、社会歧视应届毕业生(3.9%)、其他(1.7%)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规划意识现状。在被问及“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吗?”时,33.0%的学生表示“知道”,3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35.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以后就业择业方向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需要得到进一步指导。

在问及“你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9.9%的学生选择了“有,很清晰”,51.4%的学生选择“有,但不清晰”,24.5%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14.2%选择“没有”。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认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就业指导与培训期望,25.9%的同学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得到实践工作机会;22.9%的同学期望得到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培训;20.9%的同学希望接受职业挑战训练或参加商业实战特训营;15.7%的同学希望参加潜能提升课程;12.2%的同学想听成功职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课程。

在被问及“你希望谁来为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企业人员(37.7%)、专业老师(35.5%)、学长学姐(19.1%)、辅导员(7.8%)。可见,大学生更希望由企业人员、专业老师来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和意见。在就业指导方式上,学生的选择依次为:面对面咨询(41.5%)、网络咨询(22.6%)、团体咨询(15.3%)、同学互助(12.0%)、电话咨询(8.6%)。可见,大学生更喜欢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咨询,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就业、求职的特长和兴趣。从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来看,面对面咨询指导是一种效果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便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是大班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最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应采取的改进就业指导的措施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23.1%)、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22.0%)、加强就业个体指导(20.4%)、呼吁校友帮忙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6.2%)、加强对学生考公务员、考研支持力度(10.0%)、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5.2%)、其他(3.1%)。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1)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这几方面的能力。(2)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和行业发展。城市家庭的学生父母会为子女就业出谋划策;农村家庭的学生择业时,父母的建议和束缚较少。(3)90%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意识。(4)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培训是,能够到企业实习,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大学生最期待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是:由企业人士、专业教师为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结合以上结论,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首先,政府应从社会就业现状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定降低创业门槛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微型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发、提供社会管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政府基层服务管理岗位就业,并在公务员晋升提拔时,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再次,政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要求知名企业每年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二)学校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邀请大学生喜爱的授课人员前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并且增加个体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取面对面咨询或是网络咨询的方式效果最佳。因此,学校可积极组织大四实习生或已就业学生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会,分享面试现场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成功经验及心得。

(三)大学生自身提前做好职场规划。大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正确详细的就业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前提。理性看待就业压力,认清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咨询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可以上网搜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司的资料,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按计划进行,使大学四年学习有的放矢。其次,分析自身就业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大学生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提前对就业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扬长避短,加强劣势然后全面发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创业所需条件,如资金、理论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因而有重点、有目的提高能力,做好创业准备;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可积极了解企业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就业前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总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规划意识,是否提前进行了就业准备,对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只要大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定能为自己谋得不错的工作,提高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就业意向 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生力军,由于其将普通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已经成为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重大问题。商学专业作为独立院校专业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就业数据直接影响了独立院校的整体就业率。以会计、财务管理、银行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等为主要专业的商学专业,由于商业涉及范围广,对口岗位多,成为就业的热门专业。因此为了更好了解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首先应当全面了解独立学院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了发放问卷的方法,样本涉及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商学系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九个专业的全体12级毕业生,采用自编的《南湖学院商学系12级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调查问卷》。调查虽然局限于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商学系,但从样本涉及的人数,性别,专业等方面来看,样本的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了解当代大学生总体的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3份,有效回收率为97.2%。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1.4%,女生占58.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独立院校商学专业就业意向基本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可分解为就业准备、就业意愿和就业价值观三个维度。

1.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包括大学生何时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以及具体从哪些方面为就业做准备两个方面。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商学系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的比例有7.3%,大二开始考虑的有18.2%,大三开始考虑的有33.8,到大四才开始考虑的有40.7%。由此可见有59.3%的学生在进入大四之前就已经在考虑就业的问题了。在新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不管是否面临毕业,都早早地将就业问题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积极主动地思考、设计着自己的未来。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努力从多方面为就业做准备。在“为就业做的准备”这一问题中,43.8%的选择了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还有27.3%的人选择了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其比例有18.5%。

2.就业意愿。就业意愿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在这里,大学生的就业意愿通过二个方面来体现:(1)对就业方式的意愿。调查显示,有42.5%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有10.7%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深造。(2)对专业对口与否的意愿。统计表明,有10.9%的学生认为一定要找有专业对口的工作,有60.7%的认为应该先就业再择业,有28.4%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与否不重要或者无所谓。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太强求。

3.就业价值观。就业价值观是个人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个体在对社会职业的追求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信念、态度和评价。本次问卷调查中显示,在就业初期的首选上,有15.7%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有4.5%的学生选择学术研究,有38.5%的学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有41.3%的学生选择一般企业。

(二)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商学系的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一些特点。

1.就业意识明显增强。从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从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就在开始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并为了就业这个目标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就业做准备。

2.就业的方向更加多样。从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大学四年学习结束后大部分人选择了就业,但同时也有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深造。而选择就业的学生中,他们的就业方向也各不相同。

三、建议与思考

(一)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逐步趋于理性,但仍然有就业期望偏高,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需要高校进一步指导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标准,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始终。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教育,让就业教育成为一门必修课。

(二)培养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刻苦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在选择就业、应聘面试、岗位训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很多困难和矛盾,要勇于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来解决困难,而不是过多的依靠学校和家长。要增加就业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担风险,靠竞争就业,凭本事上岗。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意向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通过访谈与问卷法结合的方式,找到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并根据就业辅导员的工作状况,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以在就业指导工作时更好指导学生就业。

1 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概述

1.1调查的技术性参数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2015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调查时间是在2014年11月份,此时调查有利于反映其最真实的心理状态。问卷调查实行开放和闭合两种问题形式从选择单位的考虑因素、就业单位意向、就业单位性质和行业、自身对就业的态度、求职现状五个方面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析,并辅以访谈的方式以保证全面了解就业意向信息。

1.2调查对象的基础情况

调查对象为管理学院2015届毕业生。实发问卷150份,共收回13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0.7%,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29.4%、70.6%。

1.3大学生就业意向数据统计

1.3.1选择单位时考虑的因素调查分析

从调查中了解到社会知名度、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作的社会意义成为大学生就业考虑的三个最关键因素,重视程度分别达到了91.2%,98.5%,96.3%,相比较而言,换岗的难易程度、户口问题和专业对口则不在毕业生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范围之内。

1.3.2就业地区意向的调查

在是否愿意赴基层的调查中,仅有50人选择愿意一项,占36.8%,在最希望的就业地区调查中,有21人选择去北上广就业,占15.4%,更多的毕业生则是选择到东部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占77.9%。在对就业地区选择的原因调查中(限选二项),有72.7%的毕业生认为发展前景好是选择就业地区需要考虑的原因,有47%的毕业生选择到生活质量高的地区就业,48.5%的毕业生选择距离家乡近地区就业。

1.3.3就业单位性质和行业调查

在毕业后你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调查中,有46人选择到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占33.8%,有34人选择到国有企业,占25%,有25人选择到学校和科研院所,占18.4%,有21人选择到三资企业,占15.4%,有8人选择到私营企业,占1.5%,其他1.5%的毕业生选择到其他类型的单位工作。

1.3.4自身对就业的态度

在关于今年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影响调查中,较多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占42.6%,有39位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占调查人数的28.7%,有32位同学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占调查人数的23.5%,只有7位同学认为找工作比较轻松。在关于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态度调查中,32.4%的毕业生认为乐观,51.5%认为前景一般,21%认为不乐观,0.7%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清楚。

1.3.5关于毕业生的求职状况

在对毕业生求职状况的调查中,只有8.1%的同学已有2个以上的工作选择,30.9%的同学目前有一个实习或工作,但仍有61%的毕业生还没有开始进行就业准备。关于对毕业生目前的心理状态的调查,仅有24.3%的毕业生对自己及职业有准确合理的定位,37.5%的毕业生比较清楚自身优劣势,但缺乏职业规划,19.9%的毕业生打算先找份工作再想职业发展路线,18.4%的毕业生信心不足、茫然、焦虑。

2 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2.1择业目标明确,注重个人价值与物质财富的实现

单位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是毕业生重点考虑的因素,企业知名度会给毕业生带来自豪感,得到亲朋好友的赞许与羡慕,经济效益好从薪酬层面对毕业生的价值予以肯定。如果毕业生过于关注企业目前的经济效益则可能导致其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愿意到知名度低的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工作,选择单位时也关注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2.2求职压力较大,就业迷茫

经济形势的不容乐观,让很多学生感受到了求职压力,没有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没有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部分大学生求职开始较晚,错失很多求职机会,招聘会的数量和层次的下降都会增加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短期内是不可改变的,大学生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缓解求职压力,较早地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提高职业素养,增强求职竞争力。

3 就业辅导员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3.1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要做到未雨绸缪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就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该承担起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的任务。就业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各学生社团的联系,举办就业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平台。

3.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为学生提供发展势头、前景、管理良好中小企业的就业信息,让学生与这些优秀的中小企业一起成长。鼓励创业,为学生争取到更好的创业环境,建立专门的部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地创业尝试。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创业成果明显或是实习经验丰富的学生加以鼓励,加强就业创业意识。

篇7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employment intention;Hefei Norm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245-02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力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1]。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深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不断攀升,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但现实中很多企业每年都计划吸收一批新员工,但却很难招收到满意人才。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经常发现毕业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存在脱节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人员招募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3]。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理性呢?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就业意向。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意向情况,为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2 调查对象:合肥师范学院2015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6名学生。

1.3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该问卷分三个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具体就业意向项目以及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组成。总共发放问卷146份,收回初步有效问卷133份。为了直观分析就业意向情况,因此我们在毕业后打算这个问题上,将选项为考研、自主创业、其他等选项的问卷剔除,最后剩下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有效问卷82份。为检验问卷的有效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可靠性统计量检验,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可靠性较强,信度检验通过。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照性别划分:男性30人,女性52人;生源地划分:农村63人,城镇19人。如表2 所示。男女生分别占36.6%、63.4%;农村城镇分别占76.8%、23.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女生、农村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2.2 调查结果 本次调点选取了求职准备时间、就业形势认识、择业途径、就业地区、意向单位、希望月薪标准、对就业政策有的了解程度、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的帮助程度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

2.2.1 求职准备时间较短 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准备时间主要集中在半年以内、半年-1年这两个区间,累计值占到75%。一般来说,求职准备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准备时间。长期准备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时间,短期准备时间主要是应聘前的准备。从求职准备时间调查时间可以看出75%学生选择在大四阶段做求职准备。

2.2.2 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 在就业形势认识方面,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占到将近一半,占到48.8%,认为就业形势乐观占到40.2%,就业形势不清楚占到11%,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累计占到89%。一般来说,就业形势的认识程度对于学生就业选择具有指导性作用,就业形势认识越清楚,就业选择更加理性。

2.2.3 择业途径偏网络化 在择业渠道选择方面,40.2%的学生选择网络投递渠道,网络投递简历尤其便捷、成本低、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等优势,但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而校园招聘是专门面向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开展的招聘活动,一般来说针对性强,应聘成功的概率较大。

2.2.4 就业地区省内比重大 在就业地区选择方面,毕业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省内城市,所占比重为50.2%,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比重为25.6%,而选择户籍所在地的仅有8.5%一方面。这与调查对象76.8%来自农村地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更倾向于经济相对发达、个人发展机会较大的城市地区。

2.2.5 意向单位选择多样化 就业单位的选择一直是毕业生很关心的就业意向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意向单位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占34.1%、30.5%。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打破了传统就业思维,意向单位选择符合自身特点。

2.2.6 薪酬标准选择较理性 薪酬标准反映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选择就业单位较为重视的指标之一。一方面学生想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们对薪酬标准的选择更加理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选择2000-3000元的月薪标准的人数占到48.8%。一般来说,影响薪酬标准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业标准、企业经济实力、劳动力市场等因素[4],学生在选择薪酬标准时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平台、企业福利等因素。

2.2.7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够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不太了解,说明学生关于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在选择就业、创业等方面缺少具体政策指导。

2.2.8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一般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程度,认为比较有帮助、很大帮助的累计值占到59.7%,说明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学校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对求职有帮助。但同时也有37.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因此建议学校应该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理性求职。

2.3 影响因素分析 从单位地理位置、单位性质、社会地位、单位薪酬、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家庭影响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通过表4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单位个人发展机会、单位薪酬、单位地理位置。说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加看重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平台,其次是单位提供的薪酬,再次是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考虑因素方面较理性。

篇8

一、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对就业前景较有信心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吗? A 非常了解 4 5.12

B 有所了解 47 60.25

C 不太注意 17 21.79

D 不了解 10 12.82

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什么态度? A 乐观 29 37.18

B 一般 44 56.41

C 悲观 3 3.84

D 不清楚 2 2.56

学前大专新生非常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同学占5.12%,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占60.25%,不太注意的占21.79%,不了解的占12.82%。这说明65.37%的同学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有利于开展就业指导;但是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毫不在意,需要加强引导。

学前大专新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占37.18%,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占56.41%,对就业前景持悲观和不清楚态度的占6.4%,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总体上(93.6%)对就业前景较有信心,十分有利于开展就业指导;但是持悲观态度的同学还有3.84%,这部分同学特别需要关注,正确引导,也要让他们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二、就业首选公办学校与家乡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的就业单位意向是 A 公办学校 40 51.28

B 基层项目计划 8 10.25

C 私立学校 18 23.07

D 其他 12 15.38

您期望的工作地区是 A 家乡 39 50

B 省内任何地 9 11.54

C 重庆市 12 15.38

D 其他 18 23.08

51.28%的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就业首选公办学校,76.92%的同学选择省内或家乡就业(选择重庆的学生大都是重庆户籍),这说明过半的学前教育新生就业时看重的是工作稳定,更愿意在家乡任教;愿意参加基层项目计划的同学占10.25%,愿去私立学校的占23.07%,愿去其他部门的占15.38%,毕业后去向多元化,这有利于因势利导开展就业指导。

三、渴望面试技巧与就业信息,但月薪期望值偏高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是什么? A 更多招考公告 10 12.82

B 更多的公司介绍和企业招聘信息 24 30.77

C 更多的笔试知识答疑 4 5.13

D 更多的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 40 51.28

您对月薪的要求是多少元? A 2000 1 1.28

B 2500――3000 29 37.18

C 3000――4000 33 42.31

D 4000以上 15 19.23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有51.28%渴望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在平常教学中应加强面试技能训练,以提高学前教育大专学生的面试能力;43.59%的学生希望获取就业信息(招考公告与招聘信息),这需要就业指导者尽可能多地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们参考。

只有1.28%的学前教育学生月薪期望值在2000元以下,98.72%的高职学前新生薪酬期望值在2500元以上,甚至有19.23%的同学月薪期望值达4000元以上,与现实相距甚远。因为目前一般大学生的平均月薪约为2400元,这需要在就业指导中正确引导,适当降低学生月薪期望值,毕业后才有可能顺利就业。

四、比较注重专业,就业途径多样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想就业的职位一定要和所学的专业相对口吗? A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 11 14.10

B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近 25 32.05

C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31 39.74

D 无所谓 11 14.10

您会选择哪种方式找工作? A 参加公招 43 55.13

B 参军 2 2.56

C 参加现场或网络招聘会 23 29.49

D 通过他人介绍 10 12.82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希望就业的职位与所学的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占46.15%,这部分同学比较看重专业;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同学占39.74%,对专业无所谓的同学占14.10%,这也需要在就业指导中分类因人制宜进行引导。

有55.13%的学前教育大专新生选择参加公招方式就业,29.49%的同学选择参加现场或网络招聘会,这说明学校在就业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同学们提供就业信息;选择参军的仅有2人,占2.56%,需要加强国防教育,引导学生踊跃参军;选择通过他人介绍就业的同学占12.82%,就业指导中可以充分利用,以促进顺利就业。

五、岗位稳定待遇好,重视技能与实习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A 工作稳定有保障 25 31.65

B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26 33.33

C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0 0

D 有较好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 27 34.62

您觉得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什么? A 学习成绩 1 1.28

B 专业技能 29 37.18

C 实习经历 33 42.31

D 资格证书 15 19.23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在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时,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31.65%)、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33.33%)、有较好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34.62%)的同学几乎平分秋色,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并不看重社会地位,无人选择,这需要就业指导中分类引导。

选择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时,37.18%的同学选择专业技能,42.31%的同学选择实习经历,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知道专业技能与实习经历有多么重要,必须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抓好保教保育实习工作,顺利就业才有基础;选择资格证书的同学占19.23%,而选择学习成绩的同学仅1人,占1.28%,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不能够凭空产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才更加可靠,实习才会更加顺利。

六、创业意识浓厚,就业准备扎实

非常高兴的是,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创业意识浓厚,如果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有一半的同学选择创业,需要积极鼓励;有26.92%的同学选择参加专生本考试,有进取心,同样需要鼓励;有11.54的同学选择外出打工,有自我谋生意识,应当支持;但也有11.54的同学选择回家等,需要正确引导。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假如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您愿意 A 参加专生本考试 21 26.92

B 创业 39 50

C 回家等 9 11.54

D 外出打工 9 11.54

您从哪些方面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多选) A 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67 85.90

B 考取各种资格证书 76 97.74

C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73 93.59

D 经常了解就业信息 63 80.77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基本上在为未来就业做扎实准备,85.90%的同学选择了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有97.74%的同学选择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有 93.59%的同学选择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有80.77%的同学选择了经常了解就业信息,就业准备积极,就业指导中应当充分利用。

七、问题与建议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具有关注就业形势、就业前景乐观、就业途径多样、重视技能与实习、创业意识浓厚、就业准备扎实等优点,但是也有固守家乡观念、月薪期望值偏高、追求岗位稳定待遇好等不足,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特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导同学们抛弃固守家乡观念,“好男儿志在四方”,“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同时指导同学们正确分折自己的职业取向,确立合理的未来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以顺利就业。

篇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生源地;就业意向

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再创新高。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存在相似,也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异同点及其原因,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91份,收回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53份,问卷调查的有效性达93.6%。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其中农村生源的学生远高于城镇的。

在选项“你觉得自己在就业过程遇到的主要困难”中,总共有54.6%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社会社会实践是就业过程中将遇到的主要困难,其中45.9%的城镇毕业生与73.1%的农村毕业生选择此项。从此可以看出,过半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其中农村毕业生比城镇毕业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很多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首要选择是回生源地,城镇生源学生比农村生源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

据调查,56%的城镇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要选择是回生源地,24.5%选择留在海南,即就读学校所在地,16.8%选择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41.6%的农村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要选择是回生源地,26.4%的选择留在海南,18%选择珠三角、长三角。总体来看,有51.4%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要选择是回生源,其中城镇毕业生首要选择回生源地的比例高于农村毕业生的比例。

(三)自主创业虽然诱惑很大,但大多数毕业生创业意愿不强,农村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低于城镇毕业生的比例。

调查显示,80%的毕业生表示都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认为自主创业才是快速积累财富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风险太大、自信心不够、没有好的项目、没有人帮助指导等一系列原因,只有6.3%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其中8.5%的城镇毕业生、1.7%农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从此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创业意愿普遍不强,其中农村毕业生比城镇毕业生更为保守。

二、生源地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城镇毕业生与农村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条件不一样。

首先,高校对社会实践课程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有些高校仅为了完成任务,嫌麻烦,缩短实习期,不考虑实习单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不考虑是否能提高学生技能。其次,社会提供的实习实践岗位有限。近年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而社会提供的实践岗位却没有同步增加,导致实践岗位供不应求。第三,城镇毕业生与农村毕业生社会实践的条件不一样。城镇毕业生由于家庭背景等原因,获得实习实践岗位的机会更多。而农村毕业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本身可能有一种心理负担,在大学生活中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家庭因素导致城镇毕业生与农村毕业生对回生源就业的比例有差别。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城镇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其父母希望也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女回到身边,回到生源地就业。而农村毕业生有较大部分不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工作的地点没有太多的要求。其次,虽然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多样,就业机制灵活,但是招聘录用机制还不健全,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是不可低估。城镇毕业生家庭条件较好,有较好的社会关系,毕业生回生源地更有利于找工作。农村毕业生由于经济条件本身较困难,缺乏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在生源地与在其他城市就业的难度是一样的,甚至在其他城市可能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村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比例比城镇毕业生的比例低。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与措施

(一)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高校作为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工作做到实处,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这样能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解决了大部分农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忧虑,缩小了农村毕业生与城镇毕业生在就业竞争过程中的差距。

(二)社会要完善招聘机制,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程序要公平合理,阳光公开有监督,防止社会人情主观因素在招聘过程中起作用。对农村毕业生要消除歧视,给予农村毕业生以特殊关照和帮助,使农村毕业生才能得到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三)健全相关机制,激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要激励更多的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不仅要改变其传统观念,更需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首先,要推动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要制定措施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对一些从事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其次,要落实好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毕业学年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第三,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创业不能单纯的鼓励,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作者单位:三亚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晓阳.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23(3):21-24.

[2] 李迎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应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新建本科院校;对策

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困境。立足于应用型定位,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意向如何?影响他们就业意向的因素是什么?基于此,本文展开调查。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本文以新乡学院专科生为调查对象。新乡学院具有60多年的历史,设有文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理学等70多个本专科专业。2012年新乡学院毕业生为8033名(本科1599名,专科6434名)[1],所以,该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调查的展开

首先编制能体现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大学生毕业后打算、大学生就业的地域和单位选择、就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前景和能给予就业者施展才能的情况、薪金和待遇期望、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等就业意向;就业的关键、目的和工作的动力等认知因素;等等。

问卷形成后,于2012年5月28日至6月15日对新乡学院不同院系的专科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近2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7份(占2012年毕业生的30.6%左右),有效回收率为93.67%。收回的问卷样本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最大的25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为22岁;党员占3%,独生子女占6%;来自省城的占3%,市县的占13%,乡镇的占5%,农村的占79%;父母都是农民的占70%,父母都是事业单位的占5%。

(二)调查结果总结

1.调查结果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在就业去向的选择上,大多数男女生选择中小城市,男生较倾向于去沿海城市,女生较倾向于回家乡;在薪金要求上,男生较多选择5000元以上,女生较多选择2000-3000元;在首选就业单位上,男生较倾向于三资企业,女生较多选择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在其他方面,没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2.就业意向调查总结。大学生在毕业后的打算上,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占70%,继续深造的占21%,创业的占5%,还没有想好的占4%。没有选择去国外或考公务员的。

毕业的地域选择上,选择去中小城市发展的比例最高,占46%,其次是回家乡工作的占18%,选择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和沿海城市发展的都占16%,选择去国外发展的占4%。

就业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和选择私企的比例相等且最高,都占24%,其次是国有企业,占23%,选择自主创业和三资企业的分别占12%和5%,其余的未明确表示。

薪金要求上,选择每月3000-4000元的比例最高,占42%;其次选择月工资2000-3000元和4000-5000元的基本持平,分别占20%和19%;选择5000元以上的占15%,1000-2000元的占4%。

(三)调查结果分析

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既富有远大的理想,又深知现实的严酷,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煎熬之中。一方面较理想化,从个人的兴趣出发。近51%的学生基本同意“兴趣爱好是我工作的动力”、15%则完全同意。

在评价职业好坏的依据上,53%的学生选择是否能施展才华、有发展前景,23%的学生选择待遇、福利如何,17%的学生选择职业的稳定性,1%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其他的占3%。从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46%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说明他们又有较现实的一面。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很明智地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难道他们不希望到大城市发展吗?

虽然是年龄不大的专科生,但他们毕业后打算找工作的占70%,选择进一步深造的只占21%,印证了新建本科的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资本紧缺,上学期间花了大批费用,急需参加工作赚钱。

大学扩招和收费给广大农村孩子带来了上大学的机遇,但更多的是困惑,教育不公现象在增加。广大农村孩子不仅难入名校之门,好的就业单位也会将他们拒之门外。在对大学生择业的主要问题选择上,占比例最高的38%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二、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分析

(一)就业信心不足

据调查访谈所知,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在问卷“我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的征求意见中,只有14%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38%选择“不确定”,7%的学生选择“不太同意”;在问卷“在求业的过程中,我会越败越勇”的征求意见中,选择“完全同意”的只占20%,“不太同意”的占7%,“不确定”的占26%。信心不足将成为大学就业的严重心理障碍。

(二)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少

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少将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家庭经济资本是家庭社会资本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占53%、较低的占31%、很低的占13%,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占1%、较好的占2%。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签约及就业岗位的选择上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势必会影响到家庭的社会关系,对“您认为大学生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38%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凭关系”现象严重。据有关研究认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就业认知存在障碍

就业认知是毕业生对自己职业和职业发展的认识,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都会成为就业的障碍。在“判断一个职业好坏”调查显示,53%认为是“是否能施展才华、是否有发展前景”上,在“我认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会轻易跳槽”的意见征求上,选择“完全同意”的占25%、“基本同意”的占48%、“不确定”的占18%、“不太同意”的占5%、“完全不同意”的占4%,这说明大学生仍固守着传统,比较看重第一份工作,可能会丧失更具竞争力的工作。

(四)高校自身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属于地方性院校,依靠政府投入相应少一些,而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全。这些势必会影响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自然消弱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此外,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不顾学校发展实际,盲目追崇热门专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在“您认为大学生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28%的学生认为是“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在减少”。

三、对策探究

(一)开展创业教育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年10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

在党和政府关于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不太浓,据“毕业后您将会选择”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据相关调查所知,真正走向创业之路的毕业生占1%左右。事实上,不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创业的潜力,而是创业教育工作做的不够。应该在毕业前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具有创业意识,立下创业之志。大学生们也希望尽早对他们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据问卷调查所知,35%的大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36%希望从大二开始进行就业指导,29%希望从大三开始进行就业指导。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及时搭建信息平台

大学生一进高校之门,就开始关注就业。大学生们也希望尽早对他们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据问卷调查所知,35%的大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36%希望从大二开始进行就业指导,29%希望从大三开始进行就业指导。据此,可以从大一开始开设一些与就业有关的选修课。

适时举行“就业洽谈会”、“供需见面会”,邀请社会企业到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同时,为毕业生创建就业的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等。据“您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给学生提供的帮助的是”问卷显示,比例最高的26%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职业需求信息及问题咨询。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新乡学院将“实践育人”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实践育人”不仅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实践”可以使他们渐渐了解到劳动力市场信息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时,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态度和各种能力,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在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应该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和创业的决心,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动他们就业的主动性;注重用人单位所需的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注重个体指导;吸引企业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等。

(四)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一方面利用“实践育人”的理念,重视假期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触基层,感受基层事业发展的潜力。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大学生进基层的宣传和学习,系统学习农村社会文化和村官应具备的能力方面的知识。

总之,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选择适宜的就业方向,增强其就业能力,挖掘其创业的潜力,在高校大众化和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使其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