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小额信贷范文

时间:2023-03-25 06: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小额信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小额信贷

篇1

[关键词]小额信贷覆盖面可持续性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自出现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中国小额信贷的历史只有十几年时间,但是发展迅速,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小额信贷还不尽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额信贷的相关概念

从国际流行观点定义,小额信贷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无担保、无抵押、服务于贫困人口。小额信贷可由正规金融机构及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或组织提供。小额信贷组织按照业务经营的特点,分两类:商业性和福利性,也称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前者更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以印尼的人民银行为代表;后者则更注重项目对改善贫困人口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

二、我国小额信贷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小额信贷组织主要分三类,即依靠国际组织援助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或国内公益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项目;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试点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本文主要比较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和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因此在发展小额信贷运作思路上,主要按照独立的小额信贷机构来设计,而不涉及正规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组织设计问题。总体上,我国小额信贷现状存在制度主义与福利主义的矛盾,也就是覆盖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覆盖面广,但是不能可持续运营

我国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和国内公益组织的小额信贷项目基本上都属于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它们着重强调小额信贷为低收入的贫困人口服务,注重对这些人的收入和福利的改善,不少机构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受益群体。在这方面,这些机构的小额信贷确实给贫困人口提供了信贷上的帮助,提高了他们的自立能力和生活水平。在我国,这类小额信贷机构约有300家,但是现在仍然存在的约有100家,能够经营的约有50家,能够可持续经营的不足10家。它们不但经营状况不理想,而且市场份额很小,约1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对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普查数据显示,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比例超过50%。

(二)试点的商业化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覆盖面难以顾及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初衷是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探索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新路子。其经营原则是为在农村的自然人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度的贷款服务。2005年12月27日,山西平遥晋源泰和日升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在经营一年后,小额信贷公司遵循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平均贷款利率为20%左右,运转良好,公司基本都实现自负盈亏,实现了经营性可持续发展。但从05至06年成立的7家贷款公司的贷款方式和贷款对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的贷款方式依旧采取抵押和担保形式,贷款条件过于严格,单笔贷款额度过大,贷款对象倾向于回报较大的微小企业和经济能力比较好的农户,在可持续发展的背后,贫困者真正从中获益的较少。

三、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之路

(一)小额信贷的双重目标

小额信贷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农村扶贫的一种有效工具,但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若只注重社会及扶贫效益,必然导致自身难以生存和持续下去。反之,如果没有扶贫理念,社会责任感缺失,纯商业化的经营会带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可能真正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完善的小额信贷机构应以为真正的穷人提供资金支持和追求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双重发展目标,兼顾覆盖面和可持续性。而且,扶贫和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目标是不矛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国际小额信贷的实践来看,小额信贷可以兼顾消除贫困和持续地扩展金融服务的双重目标。如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的拉基亚特银行尽管分别以扶贫和扩大商业银行持续性为其主要目标,但殊途同归,最后都实现了扶贫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具体的制度设计建立覆盖面和可持续并重的小额信贷模式

1.在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首先,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从整体上尚未完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贫困地区的市场机制的发育情况更为缓慢,因此,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小额贷款运作的市场载体,小额贷款的扶贫效果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情况下,必定大打折扣。其次,政府应充分肯定小额信贷机构在扶贫和金融创新领域的作用,给予其合法经营权。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经营历史达到一定年限并具有优良业绩的机构,给与一定金融业务的合法经营权,并在中央银行的指导下,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加以监管。

2.具有社会责任感扶贫的目标

首先,确定目标对象,把低收入的贫困人口作为服务对象。这要有一套有效的识别目标群体的作法。对农民的土地、收入和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做出基本判断,区分贫困人口。其次,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设计符合贫困者需要的信贷产品,建立完善的贷款和还款机制。小额信贷应根据贫困户的经济和社会特点,合理设计一套有利于改善对贫困户的信贷服务,使得贫困户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金融产品。

3.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在利率方面,政府应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允许小额信贷机构按照合理的市场利率开展经营活动。制定激励贷款人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自负盈亏的利率政策。在资金来源方面,除了接受捐助外,还应获得优惠贷款,当地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向小额信贷组织提供贷款。另外,还可借鉴国外经验,创立一个总部机构或批发式资金形式。其次,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建立有效的运作机构,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有效运作资金,保证信贷活动正常进行。

总的来说,在我国,不管是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还是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根据其各自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是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是可以兼容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可以在发挥其覆盖面优势的同时,多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在保持其商业运作的基础上,多注意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两种组织形式不一定要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发展,可以在侧重某方面的同时,适时兼顾另一方面,发挥出组织自身的特色。只有实现覆盖面和可持续性这两方面的目标,小额信贷机构才会实现其真正的使命,取得其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我国正在探索小额贷款的发展之路,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防止小额信贷产生变异。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组建形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而应根据我国金融体制环境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江夏区;调研报告;脱农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小额信贷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进程仍然较为缓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贷款门槛较高,担保抵押仍然是制约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因素;其二,小额信贷业务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啄序”行为难以避免(郭兴平,2012);其三,信贷市场供给不足,金融服务业务缺少,市场定位不准确。

村镇银行方面,在大部分拥有涉农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城市后,农村地区出现了较大的信贷供给缺口。2010年10月,位于武汉市内的第一家村镇银行——江夏民生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武汉城市圈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增加了农村金融的活力;但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并没有完全弥补信贷市场的供给缺口,很多村镇银行缺乏公众认同,客户资源稀缺,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课题组结合江夏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反复通过预调研和反馈来设计和完善问卷。2012年9月至10月,成员走访了江夏境内郑店街道办劳一村等6乡镇1林场共计近30余村庄,共派出18批次调研组,参与调研人数达44人次,期间共发放了202份调研问卷,成功回收197份有效问卷。

(二)数理统计

课题组运用数理统计对问卷结果做了基础的分析,得出问卷中的各问题选项的答案频率、频数及问题间的相关性联系等信息。

(三)访谈法

调研期间,课题组成员同时对江夏民生村镇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金口街道办金水闸支行等几家银行进行了走访,获得了当地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关信息。

三、调研样本基本信息

(一)样本农户的年龄机构特征

从年龄分布上看,大多数户主年龄在30岁至60岁间,属于主要劳动力年龄内人口,其合计比例高达81.22%;其次,30岁以下的农户有22人,占11.17%;最后就是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只有15人,占7.16%。另外,30岁以下的农户主要集中在20岁到30岁区间,其数量较少的原因是大多数该年龄段内的农户外出务工或者与父母共同生活。

(二)样本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

从样本户主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共有93人,几乎占到一半的比例;其次是高中及中专,合计有48人,占比24.36%;再次是小学,占比19.80%;最后是数量极少的大专、本科和文盲,合计有17人,占比8.64%。与以往的相关资料对比,农户整体上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样本农户户主的专业技能

该地区的农户户主有近一半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个体经营最多,有41户,占比高达20.81%;其次是司机,有17户,占到8.63%;再次是手工艺者,占6.09%的比例;泥瓦、养殖、兽医等行业内的从业人口较少;最后,完全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户有38户,占比例19.29%。而其他项有大约38.58%的农户,这部分农户属于非土地种植业,主要有乡村教师、护士等,但比例都非常低,在此不再枚举。

(四)农户家庭成员务工及农业收入等情况

受访者中,有63%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其余没有家人外出务工的家庭有72户,占比37%。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外出务工的时间占农业生产时间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其余大部分也占到了51%-80%以上。与此相对应,务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看:该比例占到80%以上者有50户;其次,有41户的收入比例在51%以上(见表1)。

关于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有112户家庭,没有农业收入;其次,有49户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下;再次,20户的比重在50%以下;剩余只有少量农户的农业收入占据家庭总收入的较大比重,其中,9户比重在50%至80%,7户在80%以上(见表1)。

(五)江夏区村镇银行的基本发展历程和现状

截止2013年7月,江夏区仅设有村镇银行一家——江夏民生村镇银行。该行是2010年10月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当地8家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的,其注册资本8000万元。主要信贷业务有:组合贷、联保贷、高管保证贷、机械设备抵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近3年来,该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增加,存款贷额也有所增加。但该行在各街道办均没有开设分行、办事处、甚至自动银行机等设施。

四、主要发现

(一)村镇银行方面

1.缺少市场推广活动

村镇银行在其所在地的知名度较低,加之“村镇”二字,以及储户不愿意在新成立的银行办理业务的倾向,都增加了农户对其业务能力和资金安全的质疑。调研数据显示,只有23.9%的农户了解过村镇银行,其中只有8.6%的农户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其业务;相反,农户对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了解程度较高。针对此种情况,村镇银行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农户接触银行信息的主要途径(见表2)进行其品牌宣传及业务推广,从而提升农户对其了解程度和认可度,促使农户参与村镇银行的信贷及存款业务。

2.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少,业务办理成本较高,导致吸储能力差。在江夏范围内,江夏民生村镇银行是该行在武汉的总行,也是唯的一家营业厅,其他街道办或者乡镇均无支行或业务处。相反,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在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营业网点。由于村镇银行几乎没有分支机构,无法完成通存通兑,农户接受金融服务时,需要前往县城营业厅柜台办理,交通极其不便,业务办理成本较高,造成村镇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小额信贷业务脱农化现象严重

村镇银行成立的目的是弥补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但是部分村镇银行却变成外资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躲避监管限制,进行市场拓展的工具。同时,由于村镇银行远离农户所在地,工作人员较少,双方没有充分的了解,为规避风险,村镇银行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较少,农转非、脱农化现象明显。调研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客户中,农户数量极少,小企业、乡镇企业较多,有相当部分是非涉农企业,并且信贷产品大部分是针对小型企业而非个人。

(二)农户方面

1.社会关系好的农户贷款需求小,贷款成功率高

该项研究中,我们把社会关系好坏的标准定为农户家庭中是否有亲友在村委会或者地方政府任职。在我们收集的197份问卷中,只有22户农户有银行机构贷款经历。在这22户中,其中5户社会关系好,贷款5次;其余17户社会关系差,贷款32次。而社会关系好的农户贷款次数占比13.51%,低于其人口比例23.7%。由此可知,社会关系好的农户贷款的需求较小。另一方面,5个农户共申请贷款5次,4次成功贷款;17个农户共有申请贷款32次,22次成功贷款;其贷款成功率分别是80%和68.8%(见表3)。由此可发现,社会关系好的农户的贷款成功率高于社会关系差的农户。

2.农户信贷需求较大,贷款额度需求较小

总体来看,农户非常支持小额信贷,有很大的贷款需求。数据显示,约45.2%的农户认为小额信贷对改善农业生产的帮助比较大或者非常大,另有37.6%的农户认为小额信贷对提升生活水平的帮助比较大或者非常大。在农户对政府和银行的态度上,六成以上农户希望政府鼓励农户银行间的信贷业务,也说明农户对贷款的需求较大。另外,94%的贷款需求在5万元以内,可见农户的小额信贷具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即以生存为目的,不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刘玲玲,2009)。

3.农户反映贷款门槛较高

在江夏民生村镇银行中,基本上所有信贷业务都需要抵押物或者较高的信用评级,对农户的要求门槛较高。这样做可以规避小额信贷的道德风险,但却把大部分农户拒之门外了,使很多需要贷款的农户因为没有规定的抵押物而放弃贷款,转而寻求亲友帮助,形成“内源融资”(张杰,2004)。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筹资方式上,八成以上农户会选择亲朋筹资,只有一成会选择银行机构。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李冠华,郭慧.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研究——村镇银行贷款“脱农化”调研报告[J].才智,2011(14):18.

[2]郭兴平.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两家村镇银行的调研报告[J].银行家,2012(03):92-95.

[3]刘玲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调研报告综述[J].甘肃金融,2009(11):4-7.

[4]何惠珍.发展我国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J].学术探索,2013(02):43-46.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额信贷 风险管理

1、小额信贷定义

小额信用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2、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基金。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小额信贷的实践,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各国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国有机构、国有政策性或发展银行、商业银行、非政府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社区团体。国际上几种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体系等。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信贷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行试点。中国的试点项目主要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响。而且这些项目主要有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小范围试验,大多数是依靠补贴维持下去的。这些依靠补贴的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很难有效、迅速的推广他们的经验。这些项目都没能在中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定程度的覆盖率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小额信贷扶贫转向为以政府和指定银行操作,使用国内扶贫资金为主。

3、小额信贷发放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指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尽量建设和避免信贷资金遭受风险和损失。

(2)流动性原则,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现贷业务时能预定定期限收回贷款资金或者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将信贷迅速转化为现金的原则。

(3)收益性原则,指通过合理的运用资金,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谋取利润最大化,力求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小额信贷的发放原则条件

从目前实际看,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中国大陆居民;二是有稳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经营地点;三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是无不良信用记录,贷款用途不能作为炒股,赌博等行为。

5、小额信贷面临主要风险及成因分析

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是指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小额信贷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小额信贷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到期的资金偿还需求和未能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付的现金需求,而使其自身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该风险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出现财务困难,甚至破产倒闭。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无力按照与小额信贷机构所签的合同条款全部或部分偿还债务,造成贷款逾期、呆滞、呆账等而产生损失的风险。小额信贷是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贷款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这是小额信贷经营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是导致小额信贷机构亏损甚至倒闭的主要原因。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的不利波动而导致的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信贷资产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小额信贷机构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其收益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该风险因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使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或内在价值与预期值不一致。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在汇率变动时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一种损失的可能性。许多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资金来自于国外捐赠、国际机构优惠贷款等国际渠道,由于接受的资金不是本国货币,其部分硬通货贷款组合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因汇率波动而面临损失的风险。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小额信贷机构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操作风险直接与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管理体制有关,一旦发生,引起的损失可能非常巨大。

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骗、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导致小额信贷机构信贷资产受到损失。

(5)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的存在也是影响小额信贷机构存亡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中国尤为突出。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民间小额信贷机构随时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可能性。中国的小额信贷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近三年来政策的拓宽,机构种类、资金渠道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管理模式、监管办法都有所创新,出现了更多的市场竞争。

6、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小额信贷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及成功经验

(一)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由乔布拉尤纳斯创立于1976年。如今,孟加拉乡村银行已是孟加拉国最大的企业之一。到2008年3月,孟加拉乡村银行已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超过2500个分支机构,为8万多个乡村提供服务,覆盖孟加拉国97%的范围,借款者高达749万人,其中97%是女性。第一、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孟加拉乡村银行不需要抵押或担保,而是通过社会压力来解决信用问题。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每个分支机构约覆盖15~22个村庄,由一个分支机构经理及若干中心经理运营。第二、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的对象是穷人,主要是贫穷的妇女。对她们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第三、与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同,其主要源于国内政府、国际组织以及从乡村吸纳储蓄。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个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机构。因此,它的利息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从乡村吸纳储蓄,利用吸收的存款贷款给乡村的借款者。第四、孟加拉乡村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为: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借款人的组织实行会员形式,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在自愿基础上建立农户自助组织,30~50人为一个中心,5~10人组成的借款小组。小组同伴的支持和压力,提供给每个借款者充分的动力去履行贷款条件。小组构成了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中心经理。他选择借款人、批准小组成立并监督创收项目。作为风险管理的补充机制,小组成立还必须获得分支机构经理的批准。第四、每年孟加拉乡村银行都会根据贷款偿还率、盈利、存款超过贷款、借款者脱贫等五个方面情况,对分支机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给予谈判权利,这有效促进了个分支机构的良性竞争。

(二)孟加拉乡村银行成功经验

1、服务对象针对性强、服务项目多样化。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一个发行微型贷款的机构,其国内贫困人口占很大比例,以穷人为对象,向他们发行不需要担保的面额较小的贷款。发行小额信贷人,尤其强调以贫困妇女作为主要贷款对象,是孟加拉国针对国内具体情况,面向乡村,对制造到零售、包括上门兜售的商业活动提供支持。孟加拉乡村银行区别于一般的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对象是贫困地区的极贫户,所以,提供免担保的贷款。但毕竟不是慈善机构,需要正常运作,保证一定的贷款偿还率是有必要的。以小额信贷为中心吸收存款、保险、选择发展项目、提供教育与技术咨询等多功能综合业务相继开展,这一系列针对性的服务有利提高贷款者的还贷意识和能力。

2、贫困农户双重受益。这种农户自助模式使得贫困农户成为直接的受益人,通过贷款获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始动力。孟加拉乡村银行不需要抵押或担保,而是通过社会压力来解决信用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紧密的纽带关系,促使贷款人在获取贷款后,谨慎使用以确保贷款回报率,增强了成员的责任感。如果中心与合作社的作用发挥得好,在组织贷款运作的同时,还可以为贫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从而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与合理流动。

3、政府支持。孟加拉乡村银行已是孟加拉国最大的企业之一,这与孟加拉国政府支持是分不开的。第一是提供资金支持,以较低利息向孟加拉乡村银行提供贷款。第二提供法律支持,孟加拉国家法律允许孟加拉乡村银行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从事金融活动。第三提供政策支持,在税收方面对孟加拉乡村银行大量的优惠政策。第四是组织支持,为支持孟加拉乡村银行发展,孟加拉国政府成立了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以及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国有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等。

(三) 孟加拉乡村银行对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启示

1.政府应鼓励从事农村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带动经济发展,资金是原始动力,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很大部分受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的影响。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由以往的四大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个渠道,现在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我国剩余劳动力大部分由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给城市发展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问题,例如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子女教育、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相关难题。而且地方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逐年缩小,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导致金融资源贫乏。这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更加困难。政府政策支持为农村提供农村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值得借鉴。就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和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情况类似。

2.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应提供多样化服务。孟加拉乡村银行不仅提供存款、贷款等业务还提供保险、选择发展项目、提供教育与技术咨询等多功能综合业务。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支农的主要金融机构,它的存在是应该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3.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懂金融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目标客户是那些最贫困的人,特别是贫困妇女,她们对各行业了解后才能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寻找适合的投资项目。而我国小额贷款的成功,很大部分在于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政府加大对农民培训投入,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了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项目投资。农村金融部门可以提供农民技能培训贷款、信息咨询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项目,提高农民内生性生存能力,在业务方面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创新。政府、金融机构两方面共同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脱贫能力。(作者单位:汉族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敏.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7,(8).

[2]张国亭.孟加拉农村银行模式及其启示,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2).

篇5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办,有助于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引导邮储资金返还农村,有效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同时有助于解决微小型企业主、个体户和农户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需求问题,使正值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以及个体户及时获得资金支持。缓解其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一、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小额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和生存能力。

(一)小额信贷业务市场营销工作存在风险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业务起步较晚,要想在短期内开拓市场,其市场营销工作必须到位。为此,邮储银行改变传统商业银行被动的贷款经营模式,主动出击,通过媒体、广告牌、信贷员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客户推荐自己的小额贷款产品,得到很好的营销效果。但小额信贷辐射面广、客户分散、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造成信贷员在营销中无法详尽了解每个客户的详细信息:再加上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大多数缺乏规范的财务资料。只能通过信贷员的实地调查和经验估算:外加贷款人的非财务信息分析得出结论,这样使小额信贷的审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做好贷后的跟踪监控。避免贷款逾期及不良贷款的发生。这种粗放式的管理,使邮储银行的小额信贷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的使用质量。

(二)小额信贷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人员素质总体偏低

邮政储蓄银行在组建过程中与中国邮政在资产如何分配、人员如何分配的问题上经过了长期的“拉锯战”,但最终分到银行这边的营业网点和工作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较差。特别是员工素质水平总体偏低,大多数员工没有合格的学历,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专生很少,本科生、研究生更是寥寥无几,男女员工比例严重失调,平均年龄偏大。

这些因素导致邮储小额信贷业务缺乏高素质的业务骨干,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虽然从事信贷的员工都要经过业务培训。但效果并不明显。小额信贷业务尽管比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相对分散,业务处理上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但毕竟还是一项具有风险的业务,要求必须配备相应专业岗位的人员,对于某些岗位胜任力特质来说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培养来获得。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信贷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一套完备的激励体系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各地分行出台了小额信贷业务绩效考核办法。然而这些指导意见、办法并没有从战略目标出发,有的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简单,有的考核指标权重又脱离了实际的经济环境,小额信贷工作劳动强度大,手续复杂,承担风险高,而奖励相对较少,导致激励体系不能完全反映信贷人员的劳动付出,使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工作热情,甚至出现了人员流动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

(四)小额信贷业务办理环节复杂,工作效率低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一般实行垂直化的管理体系,小额信贷业务流程可划分为贷前处理、贷中处理、贷后处理三大部分。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因此,目前一笔小额信贷业务从申请到最终发放至少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但实际工作中一般需要一星期以上客户才能拿到信贷资金,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工作效率。

二、邮政储蓄银行呼市分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观。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

逻辑检验是针对小额贷款业务中,客户无正规可信的财务报表情况下设计的验证工具。必须经过逻辑验证的客户财务信息,才能作为财务依据提供给贷审会。逻辑检验的理论基础是:信息之间有逻辑关联,我们可以用信息之间的比例验证客户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逻辑检验得到的数据并不一定完全就是客户的真实情况,但却能够确保它和客户的真实情况相差不会太远。例如信贷员需要通过逻辑检验来考核客户口头信息与书面信息、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原始单据、银行账单、经营记录是否相符;声称利润与信贷员估算利润的比较:经营记录与存货盘点的比较;销售额、淡旺季、市场需求与贷款的时间、额度是否相匹配等等,从不同角度对客户信息进行交叉检验,筛选出那些没有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不强的风险客户,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二)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培训建立高素质的信贷队伍

小额信贷面对的是农户和从事小型商业活动的微型企业主,他们往往缺乏正规的财务报表。信贷员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客户的信贷资格,并在发放贷款后跟踪还款情况。这个工作和传统信贷相比更繁琐更辛苦,个人的责任更大。因此,信贷员除了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更好的交流沟通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还需要拥有专业的信贷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信贷员能够满足这些要求,邮储银行必须积极引进高校人才,增加信贷员数量并经过培训建立高素质、高技能的信贷队伍。树立邮政储蓄银行的良好形象,为邮储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建立和完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

信贷员身处与客户接触的第一线,创造了小额信贷机构的绝大部分收入,相比组织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他们掌握着更为详尽准确的信息。因此有必要给予有效的激励,来保证其进一步提高生产率,达到更大产出。高度分权下的信息不对称,要求对信贷员实施有效的激励,以此把信贷员的个人目标纳入组织目标框架之内,保证信贷员的决策能符合组织利益。

因此,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综合性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特别是对基层人员的考核要综合考虑资金、效益、业务量、客户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同时,要在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给予物质奖励和用工制度激励。比如在用工制度上,可以让业绩突出的劳务工信贷员优先转正成为合同工,让优秀的信贷人员更好地为银行尽职工作。

(四)提升小额信贷产品价值,不断创新设计新的信贷方法

篇6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额贷款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要健全农村合作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要落实信贷审批责任;要加强贷款后的检查督促制度;提高信贷员整体素质;实施信贷公布制度。

【关键词】

农村;合作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随着横山县城的深入开发,横山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成了需要资金周转的首选对象,因此很多不良贷款由此产生,县法院受理的金融纠纷案件一年比一年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农户的小额贷款方面。笔者对以往发生的小额贷款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额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信用合作银行在发放借款时候不认真审查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有些贷款农户不具备还款的条件,却得到了贷款资格,提高了贷款回收的风险。

二是在发放贷款时,业务人员存在审核不严的情况,不把贷款人的身份与真实的有效证件进行比对,部分冒用他人名字的农户得以蒙混过关,并与银行签订了贷款或保证合同,致使贷款无法收回。

三是银行对于贷款回收的监督机制仍有待完善,贷款发放后的管理流于形式,对于到期的贷款催收力度不足,导致要走法律程序去收,结果走入程序后才发现贷款人和担保人均已难觅踪迹,便成为不良贷款。

四是部分信贷人员职业素质和责任感有待提高,有时为了逃避责任,在已核查出借款人使用他人名字时,吃点回扣便不声张,等到走入法律程序后却声称借款人和保证人难觅足迹,向执法部门要求以公告方式送达相关法律文书。

五是在借款人和保证人收到相关法律文书后,信贷人员却阻止其出庭,并指使借款人和保证人声明合同上非本人的签字与他毫无关系,在借款人未出庭的情况下,致使审判人员对于案件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形成错案,借款最终无法收回。

二、小额贷款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

1、自然和市场的综合因素

小额贷款者主要是农民和农民个体户,为扩大种植和养殖的规模,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种植和养殖业虽然利润大、见效快,但也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一般的农民文化水平都较低,不懂得科学管理办法,主要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销售的影响很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1)自然灾害,刮风下雨,病虫害等使产品成色不好,销售受阻;(2)农业减产,收不回成本,直接影响了农民的还款能力。上述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加之贷款人的涵盖范围较广,一旦出现状况,农户的贷款就难以偿还,自然和市场的综合因素便转变为贷款风险。

2、调查信息不准确

目前农民所获得的贷款主要靠当地的村民和村支书的担保和资信评估,对于进行小额贷款前,一般会由村委和其他农户组成的信用评级小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由于组内成员大都是当地农户,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人情问题,致使评估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并存在一定缺陷,使得需贷款的农户信用度都相对较高,也有一部分信贷人员在进行贷款发放时,听取村组干部对所要贷款农户的片面说法就将钱款放给农户,对农户的真实状况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的贷款风险一直难以降低。

3、信贷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在为农民办理贷款时,有时不能严格执行银行的内部管理规定,农户只要提供其身份证明和印章就能够获得所要办理的贷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履行的手续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如果农户将贷款证转卖或借给别人,或是被他人恶意盗用就会产生不良问题。

在农户办理担保贷款时,往往由于特殊原因,农户不能到现场亲自办理,签字的笔迹或是手印等都非本人所有,在此情况下,若出现问题,则为职责的区分带来一定困难。如果这些贷款超过还款期限,很容易由于不能履行责任并产生贷款风险。

4、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存在问题

实施贷款审查制度是贷款发放的重要一环,必须要严格审查,如果审查不严,将会出现以下问题:(1)农户贷款数额不大、涉及人员较多、地域分布也较为分散,其从事的行业也较为复杂,而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不能定期对农户的进行跟踪催收。(2)有些工作人员在意识上只重视企业忽视农户,单纯认为农户只要人跑不了,贷款就不会烂掉,所以对农户贷款即使到期也不进行跟踪催收,(3)由于监管部门对农户贷款风险认识不足,使得信贷员忽视对农户贷款风险的发生,对贷款逾期的农户也不闻不问,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逐年上升。

5、信贷人员素质不高

农村合作银行有些信贷工作人员会利用职务之便,钻空子,在贷款时吃、拿、卡、要,甚至有人进行自批自用贷款,更有甚者,用自己手里农户的身份证件假冒贷款,增大了信贷风险。

6、农户缺乏必要的信用观念

有些农户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这使得农户贷款风险在不断加大。现在的很多乡镇企业效益普遍不好,多数面临着改制的问题,在改制的过程中,信用合作银行明明知道该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仍然往出放贷款,再加上有些农户信用意识不强,甚至存在钻空子的思想,使得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的贷款存在很大风险。

7、有人贷款后举家外出

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农闲时间贷款后,举家外出找工,更换通讯工具,致使贷款到期通知单无法按期送签。有的农户逃到外地打工,被信用银行的人找到后还以各种理由拒绝还款,认为只要贷款拿到手,不还他们也不敢怎么样。

三、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1、健全农村合作银行内部管理机制

一个单位,只有建立了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才能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要想如期收回贷款,首先就是要规范员工的行为,制订单位的奖罚制度。其次是要将合作银行的信贷人员的工资与贷款农户的贷款回收情况相挂钩,对农户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示,以使得整个银行的工作人员都能够较为明确,使得工作责任能够明确到位,督促其清收。同时,把评级结果公布于村公务栏中,接受来自群众的监督。再次,在发放过程中,要直接发放给农户,不得将款项转交给村干部或农户代表。在放款的过程中要严格比对身份证件和本人的真实性,以防出现骗贷、顶贷的现象。

2、落实信贷审批责任

研究各类回收贷款困难的案件发现,所有出现不按时还款的原因,大多是在放款的过程中出现审批不严格的情况。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原则性强、执行力度大的信贷审批委员会,有效贯彻和落实贷款审批制度,提高审批力度,使信贷审批工作规范化,通过实施不同等级的审批权限,将信贷审批责任分级到人,杜绝审贷工作审而不力。要将信贷员的责任强化到位,落实到位,并强化乡镇合作银行主任的责任,对贷款审批加强审查,有效贯彻和落实贷款手续,拒绝出现代办、代操作问题,确保贷款真实可靠,手续符合规定,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3、加强贷款后的检查督促制度

要保障放贷后贷款能够顺利返还,还需要加强检查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贷后监督和检查制度,并做到切实执行和监督检查,将检查职责责任到人,建立一定的责任目标和管理目标,并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强贷后的管理。

4、提高信贷员整体素质

部分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合作银行某些员工自身素质不高导致的。因此,农村合作银行首先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素质和能力,建立一支素质强、工作能力可信赖的工作队伍,防止由于个别工作人员的道德失误所造成的信贷风险。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审查制定和工作规范,并做好严格执行和有效监督和审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位,奖惩落到实处,切实杜绝各种恶意串通骗取贷款、违规贷款、人情贷款等不良行为。对故意违反规定的事件,严惩不贷,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行问责任,同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而使得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资产降到最低。

5、实施信贷公布制度

对于贷款到期却不进行主动还贷的农户要进行公示,将有钱故意不还、有意逃避的农户公布于众,在严重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使其受到来自社会的监督以及经济及法律的制裁,达过治理一个,以儆效尤,教育大众的目的。对信用良好的贷款户,可以进行信用累计,在日后的贷款中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以此激发广大农户主动还款的意识,培养农户定期还款的习惯,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

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即如何保证小额信贷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的经营来实现生存与发展,其最本质的要求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保证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要求小额信贷机构自身有一种内生机制,能够保证其在小额信贷过程中实现收入大于成本,从而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存在和发展,而不是依靠机构的外部力量,如政府的补贴、捐助者的资金注入,来维持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盈利性是小额信贷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分析

目前,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银行类和非银行类的两种,银行类小额贷款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类村镇银行;非银行类的机构有:小额贷款公司、政策类的小额贷款。其中,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定义的小额贷款公司为: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不吸收公众存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各类小额信贷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作用有限

虽然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大力倡导大中型银行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各银行也在积极应对,但是服务中小企业的深度仍然不够。以浙江为例,浙江有银行曾推出“信贷工厂”模式,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平均的贷款额度在1000万元左右,仍然是对中小企业中的中型企业支持的多,而贷款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或100万元以内的微小型企业支持的相对较少。2007年《银行家》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在农村微小企业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是主要供给者,但其信贷供给方式与农户信贷需求产生的各种要素不配套,农村信用社业务仍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作用是政策性金融组织,开展小额信贷的时间并不长,各方面经验和力度还不够,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在吸收存款,再通过网点和机构将存款转移出去,在农村地区进行贷款的额度和规模很小。这些都说明,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二) 新型小额信贷机构面临重重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试点推出的新型小额信贷机构。三类机构中,各方面发展最好的是小额贷款公司,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资金来源非常少,因为银监会和央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其资源来源主要是自资本,险些以外的运营资金很少,随着业务的开展,资金需求量增加,后续资金保障不足,影响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利率受限。由于小额信贷额度小,而在农村地区进行信贷行为其成本和风险较高,增加了经营成本,所以要采取较高的利率,但目前政策规定其贷款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4倍,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自主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并且,由于业务开展有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小的区域内扩展,其发展壮大受到影响。近几年村镇银行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约束,银监会和央行规定的存贷比的上限是75%并且其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创新能力有限,这些都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村镇银行虽然可以吸收存款,但是吸储能力有限,其他的筹资渠道又受政策制约,比如不能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对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限制影响到这个新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阻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的因素从大类上划分,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看,主要包括:机构和运营的合法地位;政府政策的宽紧程度和支持程度,如利率政策、规范要求、报告制度、监管制度等;获取信贷或其他资金的难易;当地政府对项目的态度和行为;当地其他项目对本项目的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影响机构可持续性的内部冈素,主要有利率、规模、还贷率(贷款质量)、管理效率、清偿力(现金流动能力)等,其中实行商业利率原则是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经营收入能覆盖运营成本)的最基本的要求。影响收入的因素很多,而利率水平的升降与收入水平变化的相关度最高。

(一)在政策方面,监管责任不明确削弱执行力,对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谁来监管意味着监管的缺位,监管的缺位限制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上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行业法律和制度建设的空白反映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区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上,并直接导致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困境;利率管制造成效率低下,利率控制使大部分小额信贷经营机构收取的利率不能补偿操作费用,从而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不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实施的利率高于或远高于银行基准利率,而这过高的市场利率并没有减弱民众对小额信贷的旺盛需求;资金来源的持续性无法保证,不仅仅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农户小额信贷上面临资金实力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即使能够吸收存款也面临这个问题。

(二)在经营方面,业务拓展与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基层网点信贷人员普遍紧缺,极易使贷前和调查贷后管理形同虚设,信贷人员凭主观想法或经验来决定信贷情况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真正需要小额信贷款项的农户有可能得不到这项服务;农村信用环境缺失,有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赖债、甩债、逃债等失信行为还比较严重。

(三)在操作方面,小额信贷具体操作上,由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的民间组织都开展小额贷款业务,致使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我国现行的制度下,对农村小额信贷各个经营机构的市场定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容易造成抢夺客户资源的无序竞争。各个小额信贷经营机构也缺乏相关的约束制度来防止经营的重复性,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每个机构都派出相关信贷人员做相应的贷前调查,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

国际上成功小额信贷的经验证明,大的银行是可以发放小额信贷的,比如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印尼人民银行等。因此,在我国除了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小额信贷供应机构外,也应该从更好地利用现有的金融机构入手。一方面,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制度上通过设立专门的小额信贷部,使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变为常规化,在操作中通过灵活授权、重视一线信贷员的作用、适当的员激励等,改变原有的大企业贷款模式。另一方面,大中型银行可多方面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的合作,银行为这些机构提供资金,这些机构为银行推荐小额贷款优质客户,既可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不足问题。又保证了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客户质量和来源,银行也还可向这些客户营销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产品,拓宽金融产品营销渠道。

(二)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小额信贷的发展。离小开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政府财政资金的运用要做到用在“刀刃”上,落到实处,既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又要避免鼓励道德风险。建议:一是对涉及小额信贷的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制定考核标准对其“支农支小”行为进行奖励,提高其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对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以维持稳定经营;三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灾害和农产品市场风险等集中风险,建立小额信贷集体风险缓冲基金,以应对可能产生的大面积偿债危机;四是要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 完善农户信用评价制度,建立信用档案。

根据农户以往借贷记录、家庭收入、借贷项目的规模等方面,对农村居民的信用进行评级,建立信用档案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居民,可以给予相对较好的信贷政策,如增加贷款的额度,延长还款的期限,而对信用较差的农村居民,则要谨慎对待,要减少贷款的额度和规模,必要时取消信贷资格,为农村地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农户需求。

不同农村居民,其信贷的需求会有所不同,有农业生产、养殖、购买机械等多样化的需求,小额信贷面对这种情况,要进行灵活的制度设计,满足农户不同的信贷需要。同时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居民的闲置资金,增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使小额信贷利率与市场一致,降低信贷用户的利息压力。

参考文献:

[1] 三农政策与规划部.2009 年“三农”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 2010 年发展展望.[R]. 三农政策与规划部 .

[2] 丁璨,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212-213.

[3] 杜晓山,孙同全,张群,公益性及商业性小额信贷社会纯净管理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23):42-47.

[4] 黄心田,易法海.小额信贷的制度核心、类型及启示[J].我国软科学,1999(04).

[5] 杜晓山,刘文璞等.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3 - 24.

[6] 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11).

[7] 李辉.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8] 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6(08).

篇8

关键词:扶贫贷款;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8-0050-04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和发展

小额信贷是信贷机构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主要是低收入客户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小额信贷在上世纪70年端于孟加拉国,是满足穷人信贷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自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贷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到80年代微型企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90年代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覆盖率为目标的小额贷款,目前,多元化模式的小额信贷正逐步融入金融体系。

小额信贷的迅速发展反映了对过去金融扶贫方式存在问题的反思。以往,贫困人口被视为不具信用,同时考虑到较高的操作成本及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对低收入阶层提供贷款服务。为弥补这种对贫困人口金融服务的空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及国际发展机构协助建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并通过其发放大量低息的农业、扶贫贷款。由于指导思想、政策和项目执行机构存在问题,加上对吸收存款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这类金融机构的扶贫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小额信贷的产生改变了原来由政府发给贫困户补贴信贷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由金融机构按市场运作。和传统的政府贴息贷款项目相比,小额信贷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第一,高还款率。成功小额信贷项目的平均还款率在90%以上;第二,高入户率。小额贷款能保证100%的贷款最终达到农户手中;第三,贷款对象是弱势群体,是对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补充和完善;第四,市场化运作;第五,重视针对贫困妇女的服务。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已在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国家实践。数以千计的小额信贷项目力图把金融服务推进到那些以往得不到此类服务的贫民阶层中去。在世界各地实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孟加拉的格莱明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印尼的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及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BANCOSOL)。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包括正式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以及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从发展金融市场来看,低收入阶层、微型企业为扩展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大的潜在市场。如果能找到比较好的降低经营成本,减少金融风险的方法,小额信贷机构就可以把金融服务推广到穷人中的一部分,并能维持其本身的正常经营及利润。从微型企业的发展来看,小额信贷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部分初始资金,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从扶贫来看,存款服务可以帮助穷人增加储蓄,从而克服资金不足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当穷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后,贷款服务则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从而最终摆脱贫困。

二、多元化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小额信贷发源于非正规金融组织。小额信贷项目发展与银行有两种方式的联系: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小额信贷项目的开展,从小规模的项目逐步成为独立机构,进而发展成为正规的金融机构,例如孟加拉“格莱明乡村银行”和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第二种类型为正规的国有银行引入小额信贷项目,逐步服务于大量中低收入客户,实现正规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的小额信贷部门,并按市场机制运作,可以盈利。如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东欧的试点;改革后的蒙古农业银行等。目前,世界各国的小额信贷模式千差万别,以各种方式存在,包括非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和正规金融机构等。

1.非政府组织模式:格莱明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例子。格莱明乡村银行创建于1974年,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但其实质上仍为非政府组织。到2003年末,格莱明已经拥有1195个营业所、1.2万名员工,并覆盖了312万贫困农户,存款余额2.27亿美元,贷款余额2.74亿美元,基本贷款年利率20%,贷款回收率99.06%,净利润11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格莱明为摆脱依赖补贴的负面形象自1998年起不再接受政府和国际机构援助资金的注入,还针对客户需求和同行竞争压力,开始发放额度较大的中小型企业贷款。格莱明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者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在小组基础上建立中心,作为进行贷款交易和技术培训的场所;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分期还款,定期参加中心活动。对于遵守银行纪律、在项目成功基础上按时还款的农户,实行连续放款政策。经营机构本身实行商业化管理,特别是以工作量核定为中心的成本核算。

2.正规金融机构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和泰国(BAAC)是正规金融机构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下设地区人民银行、基层银行和独立营业中心。独立营业中心是基本经营单位,独立核算,可以自主决定贷款规模、期限和抵押,执行贷款发放与回收。机构内部建立激励机制。独立营业中心实行独立核算,每年经营利润的10%在第二年分配给员工。实行商业贷款利率以覆盖成本(年利率32%);如果借款者在6个月内都按时还款,银行将每月返回本金的5%作为奖励;储蓄利率根据存款额确定,存款越多,利率越高。这种政策使BRI吸收了印尼农村约3300万农户手中的小额游资,储蓄成为其主要的贷款本金来源。严格分离银行的社会服务职能和盈利职能。银行不承担对农户的培训、教育等义务。BRI-UD高利率和鼓励储蓄的政策,使金融机构实现了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3.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是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G)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该模式开始于1991年,NABARD通过其员工和合作伙伴(亦称互助促进机构,指基层商业银行/信用社/农户合作组织/准政府机构)对由15-20名妇女组成的农户互助组进行社会动员和建组培训工作,农户互助组内部先进行储蓄和贷款活动(俗称轮转基金,类似国内的“会”),NABARD验收后直接或通过基层商业银行间接向农户互助组发放贷款。NABARD对提供社会中介和金融中介服务的合作伙伴提供能力建设和员工培训支持,并对基层商业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提供再贷款支持。在2002-2003财政年度,NABARD共向26万新成立的农户互助组提供约1.6亿美元的新增贷款。截至2003年3月,NABARD已累计对国内1160万贫困家庭提供贷款,覆盖全国近20%的贫困家庭。

4.社区合作银行模式和村银行模式:社区合作银行(又称信用联盟)是完全由社员管理、自助式的金融机构。它由特定的群体或机构组织管理。合作银行是一个民主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合作社。由所有社员拥有并管理,每个社员有一票的投票权来选举合作社的负责人。

村银行是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FINCA)开创的一种提供小额信贷的组织形式,它采用经济民主化的方式运作,提供市场利率的贷款是其主要业务。村银行与社区合作银行的区别在于村银行不是一人一票,可以一人多票。村银行小组就是由10-50人组成的互助小组,小组成员每周或每两周开一次会,小组会为自己提供三种基本服务:(1)提供小额自我就业贷款来开办或扩大自己的生意;(2)提供一种储蓄激励和一种积累储蓄的方法;(3)建立一个提供互助帮助并鼓励自立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系统。村银行小组的成员相互担保彼此的贷款并在组织内部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国家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孟加拉国批发式小额信贷机构PKSF独具特色,是一个成功的自主性批发小额信贷机构,受到了国际小额信贷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为了集中管理国内外捐助机构和政府的扶贫资金,并推动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发展,孟加拉政府于1990年设立了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PKSF),该基金会注册为非盈利性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1.7亿美元,由国内外赠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组成,其董事会成员由7名独立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主席和其中2名成员由政府推荐,另外4名成员由15人组成的理事会推选(格莱明乡村银行总裁尤诺斯教授就是董事之一)。PKSF仅对符合其标准的合作机构提供能力建设和免于担保的小额信贷批发业务。截至2003年底,PKSF已接纳189家合作机构,通过他们为213万贫困农户提供了1.65亿美元的小额贷款。PKSF通过现场调查,审计和提交会计报表对合作机构实行监督,并帮助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PKSF这一国家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的设立,促进了小额信贷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的推广,推动小额信贷机构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也大幅度减少了国际和国内用于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设计成本。正是由于存在一个有效竞争的小额信贷市场,PKSF的合作机构才能不断创新,提高效率,PKSF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得到相应保证。

三、小额信贷成功的经验

成功的商业可持续小额信贷机构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项目具有可持续性,二是项目有一定的覆盖率。所谓可持续性是指小额信贷从信贷操作中取得的收入能够抵补其操作费用、资金成本、贷款损失、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同时还能够有项目扩展的盈余资金。所谓覆盖率就是项目服务于特定的人群比例。

事实上,只有那种符合客户需要的,根据他们的特点所设计的金融业务才能持续。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实现,也就是要建立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操作成本的制度,确保高的贷款偿还率;同时贷款利率能补偿成本和风险。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来持续地扩展为穷人服务的金融市场。大部分的小额信贷机构利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组合来降低贷款的风险:小的贷款规模,通常起始于50美元;短的贷款期限,大抵适合于3-12个月的周期;奖励按时还款以将来有权使用更高的额度;必需的存款保证金,与借款数额成比例;定期的小组会议;逾期还款处罚,例如收费,拒绝给予更高的贷款额度;培训借款者金融和商业经营方面的技能;反映风险因素的利率。在评估贷款申请时,根据申请人的资产,或申请项目预计的现金流,或申请人的信用。就放款的方法,有对个人放款,对小组放款,或在村级建立代办机构或二级信用机构。就金融产品而言,提供比较灵活的满足借款人需要和存款人需要的产品。

缺乏正式的抵押品,如土地和房屋,这是贫困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障碍。小额信贷是以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抵押担保和风险方面的关键问题。当商业银行放贷时,借款人通常需要提供抵押品。穷人没有有价值的抵押品,这使得他们被排除在商业信贷市场之外。小额信贷机构依靠抵押品的替代形式进行贷款。社会担保是最常见的替代方式,并且被用于村银行模式和小组联保型借贷。通常对抵押的替代为组成连带小组。建立小组并承担本小组成员还款责任是给成员贷款的条件,小组成员相互担保各自的贷款。这种方法的实现能使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连带责任的作用。小组往往有5-8个人。逐步增加贷款额是抵押的另一种替代。在下一贷款周期能获得更多贷款的保证,有利于鼓励还贷。此外,以低收入阶层为目标群体的小额信贷项目多采用直接担保形式或小组联保和直接担保相结合的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动产抵押形式也是一些小额信贷机构采取的办法。

四、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为了帮助中国政府解决扶贫贴息贷款到户率低和还款率低的问题,一些国际机构和国内非政府组织开始探索引入小额信贷,以使贫困农户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随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多边和双边援助机构对小额信贷产生兴趣并投入可观的资金开展试点项目。政府扶贫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小额信贷在扶贫中的有效作用,把部分扶贫资金以小额信贷的方式投放给贫困农户。目前,我国从事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项目、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一般由农行、扶贫办及扶贫社操作)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非政府组织、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均是单一项目型模式,资金主要依靠外部供给,不具备持续性。小额信贷从业人员多为兼职,小额信贷经营没有组织机构的保证。在管理机制上无法创新,只是在形式上照搬了国际上的做法。

随着小额信贷在中国多年试验,客观上提出了中国如何建立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的体系问题。农村信用社在经历了垒大户的挫折以后,重新进行了市场定位,把小额信贷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但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仍有许多地方需借鉴国际最佳实践。

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都是补贴型的小额信贷,与国际小额信贷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金融机构不是自发开展小额信贷,也就无法创新。此外,农村信用社从事小额信贷已开始对一些操作相对规范的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构成竞争的压力。由于农村信用社可得到中央银行的贴息支农再贷款,成本较低,贷款利率也远低于国外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户借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还国外非政府组织资助小额信贷等现象。

当前,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是农村金融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在农村发展不吸收存款的小额信用贷款,不但有助于创造一个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还有利于缓解农村资金外流,解决农民和微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试点小额信贷组织是整体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推动其他农村金融改革起促进作用,尤其有利于促进完善信用社的治理结构。

推动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必须走多元化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既要促进不吸收存款的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又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同时政府应制订适合小额信贷机构生存发展的政策环境等等。

参考文献:

[1]Adams D.W.and GI.Nehman(1979),‘Borrowing Costs and the Demand for Rural Credit’,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15,1979

[2]Adams,D.,Graham,D.and Von Pischke,J.(1984),Undermining Rural Development with Cheap credit,Westview Press,Boulder,CO

[3]Park,Albert,and Changqing Ren(2000).“Microfi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orld Development 29(1)39-62

篇9

关键词: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双重目标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49-04

中国的小额信贷是从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引入的乡村银行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随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小额信贷的试验,对扶贫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现状。同样,在中国这样的特殊国情下,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机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定位不清,导致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同三农紧密联系的农村小额信贷常常出现不升反降的局面,更突显出解决三农问题时举步维艰。如果小额信贷机构发展良好,将会给贫困人群带来巨大收益。研究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能够开拓农村金融理论创新研究,并有效地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由于数据原因,目前关于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实证研究很少,我们很难清晰地看出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是否存在双重目标冲突问题,以及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双重目标问题对指引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体系

国外学者关于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多,本文根据对前期国外文献的总结后得出了如下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在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采用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本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后发现,大多数学者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Francisco Olivares-Polanco,2005;A H Makame,V.Murinde,2006;Anthony Kyereboath-Coleman,Kofi A.Osei,2008;Ben Soltane Bassem,2009;Ahmad Nawaz,2010)。

(二)变量选取

国外学者选取的主要变量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小额信贷机构的特征指标和社会目标变量。其中,盈利能力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其余指标为解释变量。

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回报率(ROA)和经营自给率(OSS)是衡量小额信贷机构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反映了小额信贷机构能否在不接收外界补贴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其中,资产回报率=税后净利润/平均总资产,经营自给率=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财务成本+贷款损失准备)。这两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绩效越好。

小额信贷机构的特征指标: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的年限、员工成本率、信贷方式。其中,信贷方式分为个人信贷和小组信贷两种。小额信贷机构通常不会只采取一种借贷方式,而是两种信贷方式并存,因此为了反映信贷方式对小额信贷机构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国外学者通常选取个人信贷方式的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百分比这一变量来替代。Ahmad Nawaz(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额信贷机构的年限越长,财务绩效水平就越好。同样,个人信贷所占比例越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能力越强。

社会目标变量:(1)小额信贷的深度。小额信贷的深度通常选取的两个变量为:1)人均小额贷款额与小额信贷机构所在地区的人均GDP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明小额信贷的深度越浅,小额信贷机构的社会绩效越差。2)女性借款人数占总借款人数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表明小额信贷机构的社会绩效越好。(2)小额信贷的宽度。小额信贷的宽度通常选取的变量为借款客户的总人数,客户数量越多表明小额信贷的服务面越广。

因此,利用国外学者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体系,在选取了研究变量之后,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数据构造面板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就可以得出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小额信贷机构与一般的扶贫救济项目不同,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扩大穷困人群覆盖面的社会目标,还包括实现盈利能力的财务目标。因此,研究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找到小额信贷机构均衡发展的合理方式,对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种类较多,其中,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小额贷款(尤其是涉农贷款)的主力军。然而目前中国农村信用社的财务数据大多并未向公众披露,无法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而且,随着农村信用社转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采用商业化经营的手段,为所在地区的农民和小企业主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不同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充分明确了以盈利为目的。这样的经营理念会让人们质疑农村商业银行是否存在使命漂移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否面临着双重目标冲突的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重庆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将近六十二年的历史了。2008年6月29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融资132亿港币,是2010年全球第二大银行IPO,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上市企业,重庆农村商业在数据披露方面较为详尽,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及其是否面临着财务目标与社会目标冲突的问题。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将采用国外学者通常利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但由于数据有限,此部分的实证分析无法完全按照国外学者选取的研究变量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依据可以获得的数据对研究变量做了相应的修改。

1.模型构建

2.变量解释及定义

本文模型中的变量的选取方式参照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并根据现有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筛选。

盈利能力指标:本文选取了变量ROA,以ROA为被解释变量,研究该指标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准备金的数据不全,因此本文省略了变量OSS。

小额信贷机构特征指标:本文选择了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这两个变量。由于本文只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一个研究对象,因此,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年限这一变量无法纳入本模型的研究。同时,由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年报中未披露不同信贷方式的贷款额,本文也无法选取该指标。最后,本文根据中国的现状,加入了储蓄资产比率变量。中国小额信贷领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资金供不应求,小额信贷机构资金短缺,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资金需求,而提高储蓄额有助于解决机构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储蓄资产比率引入模型,研究储蓄对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

社会目标变量:由于无法获得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借款客户中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具体数量,因此,本文将人均贷款额替换为贷款相对规模这一变量。研究农户贷款相对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因此,本文选取了资产回报率、员工成本率、储蓄资产比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这5个变量(如表1所示)。我们预期这些指标会影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水平。这些指标包括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经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表2显示了所选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3.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PCt,SAVt,ELt,FLt的T值大于2,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β1,β2,β3,β4都显著不等于0。员工成本率、储蓄资产比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农户贷款相对规模都显著影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可持续性。其中,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与资产回报率呈负相关的关系。降低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能够提高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然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了提高资产回报率而一味降低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也不是明智之举。农村商业银行要保证一定的储蓄量,以便有更多的资金发放贷款。同时,员工成本代表了企业花费在员工身上的资金,它能够用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贷款质量,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间的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组成部分,因此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财务目标和社会目标相权衡的问题。在上述回归分析中,资产回报率代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目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代表其社会目标。根据回归结果,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的关系,表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存在财务目标与社会目标冲突的问题。下页图1描述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回报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之间的关系。下页图2描述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走势。下页图1表明资产回报率与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且从下页图2可以看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经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有助于改善其财务绩效水平。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在扩大穷困人群和中小企业覆盖面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

然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仅仅是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一家企业。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不存在双重目标冲突的问题并不代表中国所有的农村商业银行都没有这一问题,更不能代表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整体水平。因此,研究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整体情况需要对更多小额信贷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与资产回报率的关系暂时仍无法确定。同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不存在双重目标冲突问题,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变化趋势一致,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兼顾财务目标和社会目标,利用自身的经营优势,在扩大穷困人群覆盖面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财务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实证分析部分仅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这部分的分析结果不能代表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整体情况,本文旨在为今后分析更多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要加入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小额信贷机构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杨迪航,罗荷花.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1,(3):571-574.

[2] Francisco mercializing microfinance and deepening outreac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J].Journalof Microfinance,2005,7 (2):47-69.

[3] A H Makame,V.Murinde.Empirical findings on cognitive dissonance around microfinance outreach and sustainability[C].Universityof Birmingham,2006.1-35.

[4] Anthony Kyereboath-Coleman,Kofi A.Osei.Outreach and profitabilit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the role of governance[J].Journalof Economic Studies,2008,35 (3): 236-248.

篇10

关键词:小额信贷;大连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大连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大连是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很多金融机构都聚集于此,最近几年大连市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比较快,在2011~2017年期间,大连市共有7,000多户企业获得小额贷款,大连市的小额信贷相关的机构多达70多家,总共发放贷款68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9,045笔,小额贷款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大连市的经济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为很多小微企业带来了资金,使得一些因为资金问题濒临倒闭的小微企业重新开始正常运营起来,增加了大连市的整体经济效益,也降低了大连的失业率。

(一)大连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1、信用环境不完善。大连地区对于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量很大,抵押门槛低、贷款程序简单是小额信贷的特点之一,对于信贷客户的抵押物要求很低,小额信贷业务也经常会因此出现信用风险、客户不还款、抵押物难以偿还贷款等。在大连地区有很多小企业或是个体户进行创业,在创业的前期进行小额信贷,企业在发展好的情况下会如期偿还一些本金和利息,但是一旦企业的经营遇到困难,产生资金链断裂等现象的时候,企业借贷的资金就难以偿还给银行了。还有一些贷款公司,由于其正规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业务员和客户联合进行骗贷,业务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贷款客户提供方便,贷款客户在填写资料的过程中提供虚假地址、虚假信息等,这样一旦客户拒绝还款资金就难以追讨回来。如,大连某小额信贷公司业务员张某民,伙同其朋友李某,骗取该公司信贷资金11.7万元,在骗贷的过程中张某民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帮助李某进行包装,伪造假的房本、身份证、电话号码、行车证等信息,利用虚假信息进行骗贷,最终被公司发现。2、企业商户存在违约行为较高。小额信贷客户违约的行为,目前在大连地区频发。小额信贷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弱,企业对于资金数额需求不大,这些小企业首先没有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价值低,并且在资金链断裂以后无法再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很多中小企业都会违约。尤其是在目前阶段,大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股市行情一路下跌,银行放款率低,同时受到世界金融的影响,国内的资金流动性很差,很多大连地方企业都相继破产倒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目前大连地区的小额信贷业务违约度很高,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度提高。以大连农商行为例,2017年不良贷款率达4.95%,大连地区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大幅提升。

(二)大连银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特点

1、复杂性。在对大连银行小额信贷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小额信贷业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风险的发生主体不是单一的,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不仅仅只存在于企业的违约之中。首先,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可能是风险发生的主体,由于大连银行的征信、调查、跟踪等工作没有做好,在信贷源头上没有预防好,成为之后风险发生的根源;其次,一些贷款公司,在和银行建立信贷合作关系以后,企业内部管理松懈,容易产生骗贷等现象,这个时候贷款公司就成为了风险发生的源头;最后,就是来自于贷款申请人本身,本身的风险还分为市场利率变化风险、道德性风险和政策漏洞风险等。2、分散性。小额信贷在借贷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小额信贷贷款金额非常少,借贷的对象范围比较广,像农民、个体商户、个人借贷、小微企业等这些都属于小额信贷服务的范围,广泛的服务范围也带来了一定的分散性。例如大连银行这种地方性商业银行,是当地小微企业以及农民贷款的主要银行,也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在这种发展情况下,大连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变得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不利于集中风险管理,容易产生风险。

二、大连银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内控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连银行在小额信贷业务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风险内控机制不完善,防范意识比较差,防范的手段比较落后。首先,从监控的及时情况来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做到时时监控资金流向以及用途,不能够实时掌握借款人的资金情况,在借款人产生重大财务危机的时候采取催收贷款,往往资金的收回率不高,为银行带来重大的损失;其次,借贷前的调查体系也不完善,对于这些小型的客户来讲,很多客户的征信信息存在一定的缺失,经常逾期或是拒还贷款,银行应该对贷款人的真实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但是目前大连银行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调查,只是简单地通过网络征信等数据对其进行评估,无法识别一些会包装的客户,还有一些企业伪造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等信息,骗取银行贷款。

(二)人员专业性程度低。

小额信贷业务虽然发展的较快,但是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却比较高,信贷风险的发生,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主要就是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政策,而内部则是人员专业性、防范体系等,其中人员的专业性程度对于小额信贷风险的控制影响比较大。在很多小额信贷违约风险中可以发现,业务人员工作疏忽导致数据统计出错、银行内部人员与贷款人员联合骗贷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都充分地反映出大连小额信贷业务人员存在专业性程度低的问题。大连银行在人员的招聘过程中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很多员工都是大学刚毕业就进入到银行工作,工作经验比较少,会导致专业性程度低。再有就是权力和责任不明确,一个贷款业务涉及多个员工,在问题追责的时候无法确认主要责任人,业务员之间相互推诿责任。

(三)信贷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本身就是属于银行的高风险业务,尤其是小额信贷潜在风险更高。近年来大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逐年的上涨,不良贷款率的上涨充分说明了在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不仅仅是管理体系的问题,还存在管理理念等问题,这是信贷业务风险预防的根本。大连银行很重视小额信贷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经常会召开关于信贷风险防范的会议,经常举行小额信贷风险交流会,交流相关的经验,但是在制度执行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大连银行在小额贷款的过程中,制定的相关制度主要是针对业务来进行惩处的,对于风险管理的治理制度很少,像贷款业务完不成和完成的好都有相关的惩罚和奖励,但是对于风险问题的发生,银行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对其进行惩处,对于风险防范好的员工没有相关的奖励措施;其次,信贷风险管理理念落后。目前,大连银行主要的风险管理都是集中在风险发生以后,在客户拒还贷款以后银行开始增派人员对其进行催收,将其信息录入征信黑名单,给其打电话进行贷款催收,但对于贷款之前的信息真实度调查缺乏重视,风险预防体系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小额信贷业务在发展中风险难以有效防范。

三、大连银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优化对策

(一)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1、加强个人信贷业务的征信力度。大连银行要管理好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必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是风险发生的可控因素也是管理风险的源头。只有将小额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小额信贷的风险。首先,大连银行应该在征信力度上进行加强,征信数据是征信体系的根本,加强征信力度的根本在于加强征信数据的有效性、及时更新征信数据、扩充征信数据库,不能够收录单一的数据,应该进行多方面数据收集,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分析一个客户的信誉度,另外还应该提高数据库的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且建立数据纠错机制,在征信数据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及时修改;其次,在对小额信贷业务征信调查的过程中,大连银行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以数据为依据,还应该委派相关的调查人员进行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并且分为暗访和明访,明访主要是看看客户提供的地址等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暗访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出现人为包装、欺诈贷款的行为。2、健全内部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小额信贷业务相比较于正常的信贷业务,小额信贷业务的抵押物价值低,像大连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抵押物门槛特别低,对于一些个人贷款,银行只是对其名下的财产进行核对和对其工资流水进行查验即可为其进行贷款业务。像一些中小企业,也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这些地方性的小企业也是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主要客户,在对其营业收入和企业财务进行了解以后就可以为其放贷,但是关于厂区的固定资产现值等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建立风险识别体系,风险识别主要是通过数据分析等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信贷风险发生前准确的锁定,及时的解决,避免银行产生风险和损失;其次就是要建立好评估体系,虽然小额贷款业务对于客户抵押物的要求和门槛比较低,但是对其抵押物产品的真实价值缺乏有效的评估,评估还要针对一些贷款的企业,对其企业价值、企业固定资产等财产进行有效的评估,根据评估数据为其提供相对应的贷款资金,评估体系对于小额贷款来讲能够减少银行的损失。

(二)提高员工专业性水平

1、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大连银行在进行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主要的执行者是银行职员,银行职员的专业素质对于贷款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合理地进行权责分配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银行员工信贷风险防范意识。首先,需要制定风险惩罚措施,根据银行所受到的损失来定惩罚强度,惩罚要具有针对性,针对贷款的各个环节来进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每一个员工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认真地对待工作,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使员工时刻警惕风险的发生,增强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应该建立好奖励措施,对于及时发现风险的员工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不仅仅针对相关岗位的员工,奖励应该针对整个银行内部,这样能够调动银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全员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最后,应该定期实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防范讲座,将员工组织起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加深对小额信贷风险的认识,并且在讨论中创新出更多具体防范风险的措施,在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也能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2、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大连银行在进行小额信贷过程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大连银行应该针对该问题为员工提供统一的培训和管理。首先,银行应该为员工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应该主动进行分享;其次,应该与外国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相互进行学习,学习国外银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该提高信贷员工的专业素养,想要及时地发现和判断信贷风险,需要具备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信贷工作经验,需要全面的知识储备,不仅仅是金融方面的知识,还有会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所以银行应该加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全面发展性的员工。

(三)提高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1、创新风险管理模式。目前,大连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延用的是传统的信贷管理方式,大连银行想要提高贷款收缴效率,就必须创新风险管理模式。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来强化风险的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银行应该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进行总结,完善贷款前、贷款中和贷款后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监管体系,针对细微的问题要做到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其次,在风险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大连银行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家银行风险管理的优点,制定出一套属于自己银行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最后,在管理的过程中,以往都是主要约束银行内部的人员,现在应该对和银行合作的贷款公司进行相应的约束,银行应该明确贷款公司的责任,在出现骗贷、拒还等情况时贷款公司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根据贷款金额的大小实施惩罚。在大连地区很多个体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有限,无法在银行直接获得贷款资格,所以会通过贷款公司来获取贷款资金,所以银行应该在管理自身的过程中加强对贷款公司的约束。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在建立内部数据系统的同时,建立外部数据系统,对客户进行综合性的衡量。2、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大连银行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首先,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大连银行应该注重对资金的管理,虽然将资金借贷给客户,但是银行应该为其开立一个特殊的账户,将资金单独地划入账户之中,该账户的资金只能刷卡消费或是转账,这样能够解决一些企业或个人在借贷完资金以后,将资金用于炒股、赌博等高风险投资上,能够有效地监督资金流向,及时地预测和预防风险的发生;其次,在小额信贷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大连银行应该要求客户提供贷款抵押物,并且按照贷款资金的大小,对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进行不同的要求,例如数额较低的贷款,银行规定抵押物的实际价值,不能够低于贷款金额的百分之多少,如果贷款数额大一点,可以适当地增加抵押物实际价值占贷款的百分比,这样银行不权能降低管理风险还能减少损失。

四、结论

大连银行属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地方性商业银行中小额信贷业务的竞争十分激烈,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是全国市场,但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所能够面临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任务也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小额信贷业务所产生的风险也是很难把控的,大连银行应该在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制定出完善的策略,使大连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得更好,防范风险的能力更强。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敏.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8(6).

[2]杨建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7(36).

[3]贾新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