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信贷范文
时间:2023-03-19 06:3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信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本期贸易信贷抽样调查样本企业共220家,其中普查层出口样本企业26家,抽查层出口样本企业89家,普查层进口样本企业40家,抽查层进口样本企业65家。按照抽取层次来区分,普查层企业共66家,占比30%。按照企业经济类型来区分,内资企业121家,外资企业57家。按照调查行业来区分,涉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
二、样本企业贸易信贷存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末,湖南省样本企业贸易信贷资产总量422924.19万美元,其中,出口应收未收款150780.67万美元,进口预付款33292.97万美元。贸易信贷负债总量238850.55万美元,其中,进口应付未付款149918.32万美元,出口预收款88932.23万美元。贸易信贷总体状况为净资产(资产-负债)-54776.91万美元。
(二)特点分析
一是贸易信贷负债大幅增长,导致净负债增长。2013年末220家样本企业贸易信贷总量增长至42.29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6.06亿美元,环比增61.19%。其中,贸易信贷资产总量为18.41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6.6亿美元,增长55.93%,贸易信贷负债总量为23.89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9.46亿美元,大幅增长了65.52%。由于贸易信贷资产仍然小于负债总量,导致贸易信贷总体表现为净负债5.48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08.66%。
二是贸易信贷短期化特点仍很明显。2013年末,一年以下的短期贸易信贷资产15.14亿美元,占总信贷资产的82.24%,;一年以下的贸易信贷负债为22.37亿美元,占总信贷负债的93.64%,其短期化特点很明显。
三是贸易信贷资产负债结构没有明显变化。2013年末,辖内贸易信贷负债23.89亿美元,占总量的56.49%;其中,资产以出口应收款为主,出口应收款余额为15.08亿美元,占贸易信贷资产的81.91%;负债以进口应付款为主,进口应付款余额为14.99亿美元,占贸易信贷负债的62.75%。
三、影响样本企业贸易信贷存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影响了贸易信贷存量变化。欧元区经济和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美国、日本经济复苏缓慢。为刺激经济复苏,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将继续面临全球流动性整体宽裕的形势,再加上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的内在因素,下阶段或将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入压力,贸易信贷存量将会随之增加。
(二)贸易进出口量变化影响贸易信贷量的变化。由于湖南产业结构特征的偏资源性,导致开放型经济的周期性特征明显,在国际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市场变数加大的情况下,2013年湖南省进出口规模平稳上升,进出口总额251.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出口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进口10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7%。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导致贸易信贷总量的增长。
(三)人民币升值趋势影响贸易信贷量的变化。自2013年1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单边升值走势,从6.23升值到6.11,企业主体汇率预期、资金运作随着改变。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主要影响有:一是企业结汇意愿增强。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使得企业主体结汇意愿增强、购汇意愿减弱,更偏向于持有人民币资产,从而导致贸易信贷资产降低。二是人民币升值趋势助长热钱流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导致汇差套利空间加大,助长国际热钱的流入,从而影响贸易信贷存量的变化。
四、需要关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贸易信贷管理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贸易信贷管理现状
根据《国际收支手册》定义,贸易信贷的实质是反映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之间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关系,包含贸易信贷资产和贸易信贷负债两大项目。其中,贸易信贷资产包括贸易出口应收款和贸易进口预付款;贸易信贷负债包括贸易进口应付款和贸易出口预收款。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国内房价继续大幅上涨,CPI持续高位运行,GDP连续多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重,但我国对外贸易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我国贸易信贷将延续增长趋势。
二、我国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分析
目前,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管理主要通过贸易信贷登记和贸易信贷调查两种手段得以实现。其中,贸易信贷登记在整个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是对贸易项下出口预收货款、延期收款、进口预付货款、延期付款实行逐笔登记的管理模式,该制度实施以来,进一步完善了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对贸易项下跨境资金的均衡管理。虽然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在政策设计等具体细节方面尚存在欠缺和不足,但应该看到,该政策在贸易信贷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完善了贸易信贷管理统计体系,统计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得以提高
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的实施,将货物贸易项下对外债权债务全部纳入管理,构建了全口径贸易信贷管理体系。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盲区现象得以改进,统计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全面提升。贸易信贷登记政策实施前,贸易信贷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申报数据,以及贸易信贷调查中对贸易信贷数据的估算。
(二)完善贸易信贷监测体系,大大降低了“国际热钱”借道贸易途径入境的可能性
将贸易项下债权债务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对企业特别是有非法企图者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政策实施前,过度宽松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管理政策,曾使合法形式遮掩下的非法资金运作路径一度畅通。将贸易信贷纳入债权债务管理,屏蔽了贸易项下的“热钱”运作,其收付均受到严格控制。
(三)通过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企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
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实施后,有效抑制了异常跨境资金流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实施后,企业逐笔进行贸易信贷合同登记、提款登记、注销等手续。通过登记系统控制贸易信贷业务,企业程序性违规的政策性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强了银行前台人员的监管责任,减少了银行的业务审核难度,控制了由虚假贸易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贸易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规定不完善,导致监管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预收货款贸易方式的真实性难判断。政策规定,企业在银行办理出口收汇资金的结汇或划转手续时,无需提交出口报关单,银行无法判断企业该笔资金为预收货款还是货到付款,若企业对其发生的预收货款隐瞒不报,则银行无法对企业是否登记进行及时监督,只能根据企业自行申报的贸易方式为其办理业务,企业不进行贸易信贷预收货款相关登记即可将资金结汇或划转,造成外债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影响外汇局对企业贸易信贷行为的监管。
2.预收货款余额管理存在漏洞。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上线时,根据企业前十二个月收汇情况在该系统中核定给企业预收货款初始可收汇余额,由于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预收货款项下无银行端口,如企业单次或累计预收货款金额未超过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最初的预收货款可收汇余额,则企业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中不做相关登记也可在银行结汇。
3.延期收款政策不衔接。出口管理政策规定,企业在银行办理正常的结汇手续无需提供出口报关单,所以,银行无法判断判断资金是否为延期收款;而贸易信贷管理政策规定,银行在办理延期收款的结汇或划转手续时,需要审核企业提交的出口报关单。若企业其延期收款不予申报,则银行无法监督企业是否已办理贸易信贷登记并予以注销债权登记。
(二)系统功能不健全,导致监测准确性不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登记信息的准确性问题。目前,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只有延期付款和延期收款的注销登记由银行进行操作,其余各项贸易信贷业务的合同、提款/付汇/债权及注销等信息均由企业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中自行登记。
2.登记信息的及时性问题。政策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登记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企业需结汇或付汇时才进行提款或债权登记、在预收货款或预付货款额度不够的情况下才进行注销登记等情况。超期限登记、超期限注销造成系统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贸易信贷行为,无法满足外汇局统计监测的需要。
3.系统功能更新滞后问题。目前,相关文件已取消预付货款企业注销申请与外汇局确认注销申请环节,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外汇局端)预付货款货到注销与退汇注销的审核功能已不存在,而相关的功能模块依然保留,相对应的注销登记查询功能至今未及时完善。
4.系统功能不完善问题。目前,外汇局针对企业贸易信贷行为的非现场监测主要依托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及进出口相关监管系统对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关联信息进行核对。
三、政策建议:完善政策规定,堵塞管理漏洞
一是增加出口报关单校验功能。在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中增加银行端用户的电子关单查询功能,以关单号进行识别。银行在处理业务前,如企业申报收汇款项为预收货款,则银行依管理政策进行操作和审核。
二是增加预收货款银行端口。借鉴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预付货款、延期收款、延付货款须逐笔指定银行的做法,增加预收货款银行端,银行办理预收货款项下结汇时,需登陆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进行核查才可结汇,以此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对企业贸易信贷登记行为的有效监管。
篇3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 对外贸易在一国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 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 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 ,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 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 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 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 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 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 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 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 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 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 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 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 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 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的推出,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 、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篇4
>> 金融危机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其应对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外贸的影响与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及其应对 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江苏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试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影响及对策探讨 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外贸出口战略与实践对策探析 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制约策略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陈松洲.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5-39.
[8] 中国遭受贸易摩擦连续17年居首 专家开出两剂药方[EB/OL]..
[11] 欧志葵.广东成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重灾区[N].南方日报,2011-09-07(A18).
[12] 陈松洲.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45-147.
[13] 陈松洲.SA8000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与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08(12):50-53.
[14] 郭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冲破新贸易保护围堵[J].广东经济,2010(11):30-35.
[15] 肖子拾.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53-57.
[16] 丘杉,刘伟,郭楚.广东企业应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定价权、标准制定权对策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2(1):56-65.
[17] 戴翔.危机冲击、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6):1-6.
Influence of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on the Export
of Coastal Economic Belt in Guangdong and It's Coping Strategies
Chen Songzhou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Shantou Polytechnic,Shantou 515078,China)
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贸易统计
马云说,在大家还没搞懂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在大家还没搞懂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进入2012年,大数据(big data)一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以之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眼下,从硅谷直到北京,大数据的概念正在被许多人追捧。“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对此,业界并无共识,不过,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移动互联网浪潮下,数据产生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信息革命带来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渐渐地,人们发现原有的零散地对数据的利用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浪费。于是,人类达成共识,开始系统性地对数据进行挖掘。这就是大数据的初衷。
虽然很少有人能说清大数据究竟是什么,但大数据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却是被公认的。海量化是大数据最明显的特征。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增长量超过了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再没有一种方式比大数据提供的机会更多。当然,海量化的数据也奠定了多样化的基础,大数据能为企业提供种类繁多的信息。当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并能快速制定出适当的运营策略,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反应在数据层面,则是数据的实时洞察,这就是大数据的快速化。以上这些特征,还不能说明大数据已成气候,还需要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些处理结果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价值才是大数据的终极意义所在。
“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渐渐被人们认可,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及共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维克托在他风靡全球的新书《大数据时代》中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即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更多地基于事实与数据做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可以预见,将推动一些习惯于靠“差不多”运行的行业发生巨大变革。
在国内,“大数据”作为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尚未直接以专有名词被中国政府提出给予政策支持。不过,在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四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被提了出来,其中包括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及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这都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三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包括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也都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大数据时代来了,贸易统计会面临哪些新的要求?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现统计监督,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贸易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映流通与消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搞好贸易统计,全面准确地反映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贸易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贸易统计对象复杂,统计数据收集难度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贸易统计调查对象的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国有集体商业的比重越来越低,代之以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贸易统计呈现出对象小、多、散、配合程度差等特点。
第二,贸易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差。目前,贸易统计的调查对象,尤其是不少私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没有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大多由会计兼任统计而且人员经常变动,所以基本上没有统计台帐和完整的财务资料。
此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给贸易统计基础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从2012年年报开始,国家全面推行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直接通过互联网向国家报送数据,这就要求调查对象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专业人员及技术水平,这给贸易统计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大数据浪潮”袭来,统计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为提高统计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海量的非结构化、电子化数据,极大地丰富了统计数据的来源。统计调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搜索引擎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贸易统计形成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某种程度上对贸易统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贸易统计相关人员需要更新传统统计思维方式,确立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虽然孕育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渐普遍和成熟,但它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技术层面。在本质上,它是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行为将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而是基于数据分析做出。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而是正在重构和“吞噬”很多传统行业。广泛运用数据分析手段管理和优化运营的公司其实质都是数据公司。对统计学而言,大数据将突破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传统方法,而直接对总体进行相关分析,并更加注重结论的相关性和实时性。对贸易统计工作而言,大数据是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式、整合多种数据来源的数据,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架构高速处理及挖掘、具有高度应用价值和决策支持功能的数据、方法及其技术的集成。所以,贸易统计从业人员需要摒弃传统观念,确立大数据意识以尽快熟悉和适应大数据时代贸易统计新的形势和局面。
其次,要重视大数据技术,主动熟悉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
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词语,例如NoSQL、Hadoop,MapReduce等都是2013年新兴起的技术,不是所有的IT人员对大数据都很了解,更何况非IT专业的统计人员。Teradata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辛儿伦曾对新浪科技表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应该在内部培养三种能力:整合企业数据的能力;探索数据背后价值和制定精确行动纲领的能力;进行精确快速实时行动的能力。贸易统计也需如此。
对统计而言,对大数据的运用更应从数据采集走向数据挖掘。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通过深入的统计分析,为宏观决策社会发展反映社会消费需求提供更加及时、有用的参考。
再次,贸易统计行业还需加强业务培训,培养专职统计人员。
既有的技术架构和路线,已经无法高效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对于贸易统计来说,如果投入巨大精力,采集的信息无法通过及时处理反馈有效信息,那将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大数据时代对贸易统计人员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大数据的作用相当了得,但是真正具备分析能力的数据分析师却凤毛麟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那么在海量的数据面前,我们也只能是一筹莫展。所以,统计人员要加强大数据处理技术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统计人员掌握更多大数据相关技术,保证统计人员真正理解并掌握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处理技术,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贸易统计面临的难题。
此外,贸易统计还应积极加强同企业的协作。“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是大数据利用的先行者,当前,越来越多的从事数据掌控、生产、分析以及交换的企业正在快速生长,已衍生出很多的数据设计、数据制造、数据营销的新产品。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大数据应用的主力军和弄潮儿,推动着我国大数据应用的快速发展。统计行业同这些企业的“强强联手”,表明了大数据在统计中的应用正从研究论证阶段转入实际操作阶段。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国家统计局与协议签订企业的合作是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也是国家统计局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重要举措。通过合作,必将极大推动大数据开发利用的科学性、统一性、规范性。”
大数据时代已轰轰烈烈地到来,迎头赶上,抓住机遇,贸易统计一定会在这此挑战中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6
电子商务背景下,交互式的网络运行机制能够为国际贸易提供一定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呈现出的变化是对新的贸易环境和贸易方式适应的表现。这些新变化的特点有:国际贸易优化的产品结构,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国际贸易市场虚实相结合、交易主体错综复杂,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给国际贸易带来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利用它可以进行网上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换,创建新的、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开放的、立体的市场空间,带动全球的网络经济发展,加强各国的经贸联系;其特有的商务模式将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最大地刺激消费;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信息跨国界传递,让资源得以共享;它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国际贸易实现的广度和深度,简化了贸易中的繁杂程序,缩短了贸易的时间,最终真正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智能化、全球化。
3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消费观念问题
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现实的商场中购买实实在在看得到的物品,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却可以达到消费者的满意。但是,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消费者只能在网络中对各种商品进行挑选,并不能看到货物的真正质量,并且商品的售后服务也很难得到保障,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并不是特别热衷于网上购物;加之货物买卖采取的是电子支付方式,网络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也进一步导致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排斥心理。
3.2法律制度问题
(1)关于各种单证真伪的问题。当前,随着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电子商务中各种单据资料的真伪问题以及各种资料在法律事务中如何运用的问题,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法规的重要问题。
(2)关于书面材料的形式问题。由于电子商务贸易过程中,许多单据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的,相对来说,交易双方的书面文件、材料比较少。同时,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具体的书面文件形式方面也未作明确的规定,这就极可能引起交易中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3)关于认证的要求。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草拟了一份《统一电子签名规则》,从而使得“电子签名”制度有法可依,制度规定电子签名分别由代码和符号加密组成,这种电子签名的密钥具有惟一性和可识别性。但是,在实际的电子商贸中,国际上没有对此形成统一的规范要求,使得许多国家之间仍然有差异性存在。
(4)计算机网络订立合同的细节问题。作为国际贸易公断的重要证据,各种贸易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必须保持一致,但是,由于交易双方的文件在传递过程中受各种不同规章制度的限定,使得合同的生效时间和生效地点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当前有必要制定一部全球范围内系统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个法规的形成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3.3物流配合问题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需要各国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度统一,所以,国际贸易中形成了以信息流为核心、以资金流为形式、以商品流为主体的全新物流体系。在电子工具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轻轻点击就可以完成资金流、信息流的移动,而物流资料的位移是不能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来完成的,因为这涉及到具体的运输、存储、装卸以及保管等各种复杂的活动。物流的硬件技术主要包括货物的包装、运输、流通以及加工、配送等,其中还涉及各种货物运输工具、设备、场站建设、仓库建设以及通讯网络设备等。新型的国际贸易运输体系离不开通畅的道路、先进的运输设备和以集装技术为主的运输容器以及连贯的运输连接手段等。
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创新
4.1国际贸易理论创新
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跨国公司的改革,跨国公司的实物流动由平行的二维的流动变化为立体化、开放化、多维化的物质与非物质皆有的流动,从而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在贸易中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就是资本、自然和人力资源等的差异。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就是信息,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虚拟经营”作为跨国公司的新型合作方式,拉开了企业经营运作方式改革的序幕,进一步超越传统公司机构的界限,将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看待。运用这种“虚拟”的外部资源内部化方式,使得跨国公司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利用这种“虚拟现实”的技术进行协调。
4.2经营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国家对国际贸易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管理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运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管理、推行电子商务管理创新模式要注意以下方面: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出口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企业不要局限于把网络看成营销、推销的场所或一个做老业务的新渠道;要增强理性思维,实行战略转变,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改变企业的贸易模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内企业要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打破了传统的运作规则,给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同时,由于电子商务贸易的网上交易,这就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用户能够直接进行沟通,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拥有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就能在贸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国内企业必须在思想上要充分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而充满潜力的市场,必须即刻更新企业的观念,赶上企业改革的步伐。
在实践中,企业应在保持基础技术的研究和进步的同时,注重经营和技术的有效地结合,也要加大网络技术的投资。另外,企业还应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争取在全球贸易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3政策管理创新
地方各政府在对全民信息化意识进行强化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迎击全球信息化浪潮可能带来的各种冲击的准备,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活动急剧推广的今天,更要提高企业管理的主动性。这个时期政府方面的鼓励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那些先进的电子商务国家的共同经验。所以,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时不可待。这些对话活动不仅对制定新的贸易规则有影响,而且相对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最终实现了电子商务的国际性。除此之外,信息基础设施是制约新型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我国过去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国外相比还差的很远,所以我国要切实有效地加大信息基础建设,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打好基础。此外,还要加强政府信息化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电子商务意识。
4.4安全问题的解决
安全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建立一部统一的电子商务法规。特别是2005年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其次,在电子技术层面,采用有效的方法来保证业务交易的安全性。对于网上交易中身份的认定问题可以应用数字证书来解决;交易信息传输中的保密问题可以用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来克服;此外还有安全协议认证等,在电子交易的安全保障方面这些技术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后,对国际贸易中的业务人员,必须要求其对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的特性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贸易的风险存在高度的警觉性,对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风险,保证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7
[关键词] 新贸易保护 FTA 美国337条款 社会责任壁垒 贸易救济
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经选择,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作为一对并存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对外竞争时必须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一方面,如何选择经济发展的原则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发展水平、自身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另一方面,政策的选择往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在竞争中不断升级、完善。
相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更关注外界因素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作为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上世纪末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方兴未艾,保护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经济的范畴,通过绿色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达到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进而保护本国就业,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既有竞争加剧、经济理论发展的推动,也有多边贸易体制自身的原因,但根本原因依然是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自由和保护的相互交织必然贯穿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一方面保留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部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一、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一方面是区别于暂时已经过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脱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反复随时可能出现,因此,此阶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是对之前新贸易保护方式的延续和精细化。具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1.实施主体的全球性和区域性
一方面,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有所变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由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地区,通常一国对他国采取保护贸易措施,会引起他国“报复”,这样一来会引发贸易保护“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新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和FTA,区城性经济集团,集团成员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构筑贸易壁垒,以此保护成员国的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共同应对外部国家的报复行为。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区城化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中国迄今共加入了9个自贸协定,同时,官方和民间机构也在不断推动更多FTA的构建。
2.保护措施更加复杂和隐蔽
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日趋复杂,其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为:要求对方国限制国内商业行为,管制对方国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妨碍竞争的行为和干预对方国家经济政策等。此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从传统工业品和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制成品和劳务,并且开始进人高技术产品领域,以上这些方面也使得我国应对和解决其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新旧贸易保护主义区别的根本点在于旧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关税壁垒,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手段以非关税为主。其中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明显性的非关税措施主要是进口许可证制度、自动出口配额、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等,而世贸组织规则对以上这些非关税措施的约束越来越严。在这种情况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更多的采用更为实用的隐蔽性的技术壁垒如技术标准,质量认证,检验程序,环境保护与国民健康等。
3.保护措施表面日趋合法化
如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在WTO规则的约束下,经济发展都在向自由贸易的方向迈进,可现在的多边贸易体制还是存在一些漏洞,这样贸易保护主义总是设法从中寻找“合法”的生存土壤。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以保护本国的利益,这就为各国以 “公平贸易”为由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腾出了余地。另外,当前,WTO规则保留各成员国的经济自主性,不仅包括发达国家,而且还包括发展中国家。因此,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此外,各国同样通过自身立法来绕开WTO规则的规制,如美国337条款,337 条款是美国《1930 年关税法》第337 节的简称, 它主要规范的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方法和不公平行为进行调查的行为,337条款并不要求实际损害为前提。若ITC 裁决原告胜诉,ITC 可向美国公司提供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和停止令等救济措施,但实践中,337条款更多起到的是一种敲山震虎的作用,往往程序一经启动,未等裁决,出口国方面即会规范自身行为以达到相应标准。此外还有以SA8000为代表的社会责任壁垒,它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劳工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目前,全球的一些大采购集团都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促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我国目前也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积极争取参与如ISO26000等相关规则的制定,以保护本国权利。总之,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日趋表面合法化,可其实质并没有改变。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主义的发展,全球竞争必然不断升级,对于中国而言,其工业自1949年后经过了几十年的保护发展, 自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面对国内外竞争,在这些竞争下中国的多数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从历史的角度看,今日中国面对的挑战跟19世纪初英国面对的类似,一方面要继续开发海外市场以扩大出口,另一方面需要不断从国外进口各种资源。此外,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中国必须保证极大的海外市场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必须通过外资继续引入外来竞争,避免由于发展初期对国内经济的过度保护而导致的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垄断对经济带来的伤害。当今,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2009年我国整体出口市场受到阻碍,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20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2009年美国政府对我国轮胎增收35%进口附加税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轮胎行业产品的出口,还使得我国其他行业出口产品也遭遇到同样的待遇,总的来说,出口企业订单直线下降,利润严重下滑,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部分企业倒闭,失业率提高,还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继轮胎案之后的中国玻璃、无缝钢管等都遭遇无辜调查,影响恶劣,甚至于其他国家也都纷纷效仿,对我国产品不断的采取变相抵制措施,这些行为对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中国影响是极为负面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2.我国的外部经济风险开始向宏观层面渗透
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增加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在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往来中,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影响着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美国对我国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正是为了调整两国间的贸易顺差,维护其在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美国不仅对对中国产品进行贸易制裁,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对华投资、技术出口等领域对我国进行全面的施压,影响着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欧盟也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激化了当地企业与中国相关企业的矛盾,发生了砸店、烧货等事件,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也影响着中国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在欧盟各国家开始形成针对中国产品的“民间壁垒”。再者,中日“政冷”的常态化对两国经贸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两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方面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难度。
3.“中国”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由贸易领域向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扩散
由于中国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存在一些问题,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而另外,发达国家提出的“中国”也是中国遭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的发展,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引来许多发达国家提出“中国”,认为中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他国的发展及世界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希望借以中国广阔的市场发展其经济,使其成为其成熟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另外,又担心中国不断的发展壮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的提高,会使得发达国家自身遭受经济发展的障碍。如今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中国”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由贸易领域向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扩散。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在全球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情况下,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共有10个国家对中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及中国出口金额12亿美元。而回顾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成员。此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筑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等新贸易壁垒,出现了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保护主义倾向,限制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投资,甚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针对以上新情况,我国应在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寻求经济发展之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1.宏观层面--政府
(1)我国应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必须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首先,中国应利用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如联合国、WTO协商机制、G20峰会,与其他经济大国进行充分沟通,坚决反对少数国家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遏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形成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其次,在制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及采取相关的行为中,应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尽可能保护我国企业,带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这样也会在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变得更有力量。最后,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争取改变现有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制度安排,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WTO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制定和修改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发挥主导作用,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我国政府应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功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再者考虑到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在当前有关法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下,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
(3)加快建设中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虽历史不长,但其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还是在技术法规的合理性方面,其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负面影响更为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加快建设中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完善和提高体制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加强政策的艺术性,进一步地提高技术手段的多样性。我国应争取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力促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4)加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与FTA建设。当前,区域性贸易集团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其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而对区域外国家则实行贸易歧视,不利于区域外国家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国自身也应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去,争取在贸易自由化的世界浪潮中扩展国家利益的实现范围和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性目标。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和发展双边及多边FTA,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获利。
(5)完善贸易保护主义立法。在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等诉讼中,应认识到我国贸易保护主义立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而只有我国熟练掌握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及技巧,贸易保护立法更加完善,才能在其他国家向我国提出贸易保护主义诉讼时应对自如,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于保护我国涉诉企业的利益。
(6)引导我国企业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我国企业应认识到新贸易保护主义又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竞争加剧,最初由发达国家为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保护贸易的措施。我国企业应一方面检讨自身的倾销行为,另一方面应主动参与到贸易保护主义诉讼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自身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受到公正的待遇。
2.中观层面―行业
中国应该转变观念,要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对行业协会的定性决不应仅仅将其定义为政府的“二机关”,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立性与中立性,这样行业协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便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企业的纽带作用,充分代表本行业,为规则的制定,行业自身利益的保护和救济等贡献力量。
3.微观层面――企业
(1)充分了解和学习WTO规则和各国的新贸易保护手段。我国企业应充分了解和学习WTO规则和各国的新贸易保护手段,以使在应对和应诉他国企业时,可以避免遭受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贸易壁垒打击。如今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呈现出新的特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趋复杂性和隐蔽性,我国企业只有通过认识和掌握这些新贸易保护手段和有关贸易调查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对方采取一些不利于我国的保护手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应对和应诉,合理、合法的保护自身权益。
(2)优化出口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第一,我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改善自身存在的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经济性差等状况,改变中国商品低价的形象,并努力创建自主出口品牌,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从而占领新兴市场国家的高端市场。第二,我国企业应该正确的看待新贸易保护主义,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数量为目标向效益为目标的转变。第三,我国企业应着眼未来,努力拓宽出口途径、灵活选择生产和销售等,在品牌培育、营销、保护等方面要舍得投入,带动企业出口及长远发展。
(3)团结应对和应诉,避免同行业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当前,在我国行业遭受反倾销指控时,往往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能够积极应诉,结果也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企业若能够团结应对,做好充分准备,胜诉率也应该会有所提高,自身利益也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另外,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存在一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竞销谋取利润,而这样做却使得进口国找到了借口,向我国整个出口行业提讼,使其遭受严重打击。我国出口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协调组织作用,避免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恶性竞争”,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行为究竟应视为贸易保护还是贸易救济,由于标准的选取不一往往不容易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不必太纠缠于他方的贸易保护,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认真的学习并掌握世界游戏规则,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以便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竞争世界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齐洪华: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 西方经济,2008年07期
[2]王佃凯: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原因、特点与趋势[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张晓霞: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J]. 企业研究, 218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技术的积累与利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竞争力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依赖不断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知识密集型产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贸易对象,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影响国家贸易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力促进了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技术贸易的蓬勃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育承担着培养能够掌握技术贸易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意义重大。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国际技术贸易课普遍存在着被弱化的倾向,这将严重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通晓国际技术知识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予以重视,采取改革措施,推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的革新发展。
一、当前国际技术贸易课程面临的弱化形势的分析
1,缺乏对课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相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国际技术课程的价值与作用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学校认为该课程应用性不强,与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的关系不大,因此一般只作为选修课程,通常安排于其他主干课程之后,选修时间也多为大学第四学年,由于许多学生忙于应对考研与就业准备,该课程的选课率较低,上课出勤率也不高。在近年来教学计划修订中,因学分的缩减,技术贸易课程甚至遭到删除或停开。而事实上,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货物贸易频频遭遇贸易壁垒,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也逐渐成为国外制衡我国贸易竞争的新手段。扩大技术贸易,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创建,已成为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国际技术贸易将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对外贸易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愈加明显。因此,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知识的弱化对于复合型国贸人才的培养将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加强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讲授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具体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胜任今后的国际贸易各类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2,相关师资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欠缺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比,教学内容差别较大,前者内容侧重于技术转让与管理,涉及知识产权管理、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管理学与法学的专业知识,需要教师在这些方面具有较为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但目前许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因专业背景所限,通常在此方面知识会有所欠缺,担心难以深刻把握教学内容,开设难度大,因此课程开设兴趣不大,即使开设,讲授也只能停留于书本知识的讲读,缺乏生动具体的讲解技巧,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不高。因此,在许多高校来看,教师与学生对该课程的开设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课程应有意义的实现。
3,教材内容陈旧,安排不当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性与实务性都很强,需要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应了解实践运用的基本技巧。目前,在校的教师与学生都很难有较多的相关实践机会,因此更多的是通过教材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技巧的学习。但从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来看,不仅可选择的教材版本较少,内容上也大同小异,且论述陈旧,缺乏反映时代变化的新要求的学习内容。有的教材过于强调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教学,内容艰深难懂,有的教材则过于简单粗浅,难以系统传授理论与实务知识,教材的单调落后也阻碍了教师对课程的深刻把握与学生对课程的系统学习。
4,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由于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知识的把握能力不强,教师通常以“填鸭式”的满堂灌进行纯理论的教学,脱离实践,也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工具和设备过于落后和陈旧。粉笔+黑板+课本是一贯采用的方式,即使现在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也只是限于教材理论的简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案例阐述。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反映课程教学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缺乏实践运用指导,参与性不强,因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改革创新措施
1,提高认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国际技术贸易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的这一现实意义,应当高度重视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国际技术贸易相关人才的重要性。应认识到,该课程教学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国际贸易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各种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管理与转让问题,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知识内容不仅对学生从事专门的国际贸易工作有直接意义,对于从事其他类别的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该课程的现实意义,科学合理地调整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设置。从课程安排设置上,应将该课程作为学生重点学习的课程之一,在开课时间安排上,应在考虑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的基础上,提早安排课程学习,以使学生能够较早掌握相关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得以运用。
2,紧跟时展,加强教学内容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发展迅猛,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技术贸易形式,产生了许多新概念、新规则,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也应紧跟形势发展,重视教学内容创新。当前国际技术贸易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知识产权的形式也从传统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版权等演变出许多其他形式,如地理标志、拓扑图保护等,贸易形式上,传统的技术转让与许可贸易到如今的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国际技术贸易的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涌现。同时,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也成为研究把握的热点问题,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紧随时展,积极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创新。
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基石,需要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掌握,这也符合目前对知识产权教育愈加重视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今后的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中将包含更多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制度等内容。
3,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手段多样化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实践里通过各种声音、视频等获取更直观的大容量的学习知识,同时,应积极推广运用案例教学。在近年来涉及国际技术转让的知名案例不断涌现,如思科诉华为案、朗讯优盘保护案等。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学生通常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以案说法,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案例收集与报告,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搜集信息的能力,与思考问题演讲表达的能力。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就相关热点理论与实践问题举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
4,深入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作为影响课程教学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从目前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看,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与国内及国际的相关制度要求,同时也应当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法律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能力,如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或者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进修与培训。
篇9
关键词:盐业公司;屋顶花园;规划设计
Industry and Trade of Chongqing Modern Logistics Center Roof Garden Design Discussion
Zhang Song-er
(Chongqing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construction, Chongqing 400039)
Abstract: salt industry company is located in chongqing modern industry &trade center logistics warehouse roof roof garden, opened up a large roof garden building in chongqing.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certain rectangle given by special plane design concept provides us with some attempt, worth thinking about.
Keywords: salt company; Roof garden; Planning and design
重庆市盐业公司现代工贸中心物流仓库,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果塘片区B05-8/01地块,仓库屋顶平面距地面高度7.0M,平面矩形,总长度120.0M,最窄处77.1M,最宽处83.7M,屋顶总面积为9600.00㎡,现状由南侧天桥与科研物流综合楼相连,构成主入口关系。
屋顶花园在规划布局方面,具有许多局限性。如:入口空间狭小、位置独特;使用功能突出、场地有限;垂直荷载偏小、植物选种有限;屋面防水要求较高、水景设计须格外谨慎…等等。在建筑结构安全方面,还得考虑屋顶花园承重布点问题,使屋面较大垂直荷载点(区),放置在建筑框架结构体上保证其安全性,所以,其方案设计的重要意义可想而之。以下为笔者针对该项目所做的两个设计方案简要剖析,不足之处,翘望指正。
1.方案一:以艺术构图对话方式,刻画序列、强调主题
因借屋顶花园东南隅天桥主入口场地特征,作为园林空间序列设计的起点,进行总体空间艺术构图编排。通过一种动态曲线关系巧妙地将整个屋顶花园有机地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即:公共活动区、休闲区、眺望区以及运动区。
1.1公共活动区
位于主入口处,采取“渐进线艺术构图”方式,设计了一座小型集散广场(见图一)。广场中心为圆形艺术铺地,周边以小品门式构架、圆弧形花架等组成同心圆放射状图案。在这个图案上由近而远的交替布置了弧形花台、弧形艺术铺地、弧形绿地等,巧妙地组成了两种“渐进线”关系,即向西弧线表现为渐开线;向东北弧线表现为辐射线。在地界面硬质景观处理上,采取了“材质对比”和“色调对比”景效合一的手法,使铺地材质符合艺术铺地动态线形构图规律。如:主入口由芝麻灰花岗石(600×600×25)大块面规则式铺地广场向黄色花岗石火烧板相间、黑色雨花石填缝的圆弧形艺术铺地过渡,再经辐射状红色陶土砖带状铺地、实木桥等向铺地边缘蔓延,既整齐有序,也具艺术感染力。
(图1)
在主入口软质景观设计方面,强调了水景“动态”线形与植物造景的偶合功效。首先,围绕花架做成弧状艺术喷泉,利用多组冰柱单射流“此起彼伏”的水景造型特点,空间上使“水、桥、路、植物”等彼此和谐。其次,通过八株桂花组成的广场空间氛围,向弧形区做植物线形分层设计,如由圆心向东北侧构成了“二环、三带、三片”的植物艺术配置格局(见图二)。
1.2 休闲区
位于公共活动区西侧,本方案采取自然式布局手法,通过自然理水的办法,将各个休闲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整体上“寓景于憩、寓景于乐、寓景于趣”。
于屋顶花园西北角餐厅外墙处作“峭壁山”——附墙塑造GRC仿黄砂石大假山。引水瀑布下跌,任其“分流”。其势顺时东环则隐喻:“重庆物流,辐射全国”。其形则“收—张—开—合”,蜿蜒流长。所到之处,休闲文趣…乱石跌瀑、曲水流觞、木桶摇曳、草坪渐入。人们身临其境,各得其所。特别是“溪流”围合成的艺术铺地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户外需求。如:凭栏眺望、品茗坐憩、推杆练球、拂袖弄水等。在植配设计手法上,于筑坡基础上强调自然林相的艺术配置处理,坡顶黄桷兰、红枫、紫薇以及含笑球等组合成林,坡下草坪渐入溪中。
(图2)
1.3眺望区
本方案利用屋顶南北两侧对外开敞可眺望的优势,设置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眺望区。即:南侧“小品景墙式坐憩点眺望区”,北侧“自然步道式眺望区”。前者,以景墙将坐憩点有机地划分为四个“私密型空间”,坐憩其中,享以其乐,或打牌、或栾棋、或品茗、或赏景、或眺望...皆可;后者,则以青石板自然式铺地组成慢步眺望区,行于其间,运动休闲。在植物艺术配置上,两者各有区别。前者,于女儿墙基处整齐划一地配置整形佛顶珠桂花常绿篱,既观花、增绿,也围篱和安全防范。景墙下采取矮小色块篱状配置,使人坐其中,有绿可观、有花可看。后者,于青石板自然式铺地中列植老人葵较高大树种十五株,绿荫之中、拮趣自然(见图三)。
1.4运动区
位于屋顶花园餐厅南侧角隅区,为了满足人们户外多种需求的要求,设置了一座标准网球场,场内附设了羽毛球场。网球场进出入口位居南北两侧,北侧通过游廊与餐厅相连,人们在此可以“小驻品茶”,也可以遮荫纳凉等。南侧则直接与景墙坐憩区相连。在植物艺术配置上,采取天竺桂常绿植物围合网球场作基础性配置,树下配置迎春花,任其向女儿墙外自然垂吊。
(图3)
2.方案二:以“中西合璧”方式,强化景效、写意自然
重庆市盐业公司现代工贸中心物流仓库屋顶花园,面积大(9600.00m2)、区位好(渝北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果塘片区B05-8/01地块)、对外辐射功能强,建成后可供国内外友人登临参观。所以,当第一方案形成后,又按照甲方的要求提出了本方案。即“中西合璧”条件下的自然景象艺术构图方案。所谓“中西合璧”,就是将屋顶花园有机地划分为两片,即西式花园区、中式花园区。该方案现已竣工。
2.1西式花园区
位于屋顶花园东侧,由模纹花坛、网球场及欧庭水景(局部)、铺地等组成。
2.1.1模纹花坛
从天桥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落在芝麻白花岗石铺地中的规则式模纹花坛,植物模纹图案取自食盐“方解颗粒”状,采用三种植物色块(红继木、金叶女贞、西洋鹃)做简洁艺术配置,表现场景主题。为了烘托其夜晚艺术氛围,花坛两侧各设计了三盏乳白玻璃水泡灯,华灯初放,模纹拾趣。
2.1.2网球场
位于模纹花坛北侧,紧邻女儿墙,系标准网球场(长×宽=36.57M×18.29M,注:球场周边含缓冲区)。围网东、南两侧设置出入口。其中,东侧出入口与办公区相连,工作之余人们到达和运动都十分方便。南侧出入口与广场铺地相连。球场系塑胶地板,围网四周设置高杆照明灯十盏。
2.1.3欧庭水景(局部)
位于模纹花坛西侧,由六个小品仿黄金砂花岗石喷水球、柱灯、卵石滩、水景等组成。源于屋顶花园西北隅的溪流在此自然汇成了一汪清池,喷水啪岸、卵石润泽,小品球与柱灯错位布置等,表现出了“简约主义”欧庭水体景观。为了让人们接近水景,本方案在道路设计与实木亲水平台设置方面,巧妙地拉近观赏视距,即为景、也为境。驳岸设计讲究三种手段的交替组合变化。即驳岸曲线变化、草坪渐入式变化以及卵石滩自然式水际的变化等
在植物造景方面,于老人葵林下自然式地配以植物色块图案、整形球阵等,通过疏密结构性配置来取得艺术效果。
2.2中式花园区
位于屋顶花园西侧,由茶楼品茗区、假山溪流、涉水曲廊、游步道等组成。
2.2.1茶楼品茗区
本方案于西北角设置了一座占地面积480 m2的歇山顶小青瓦实木茶楼,平时除了可以组织本单位职工举行茶话会等活动外,还可以适当对外服务。楼前为青石板铺地广场,置青石方桌几张,为职工小憩提供方便。广场东侧结合涉水曲廊及眺景需求等,设置了一座实木方亭,从视线组景上构成了屋顶花园长轴向“看”与“被看”的关系。楼后配置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园林植物的“掩隐设计手法”,使楼侧假山小溪的“源头感”自然和野趣。
2.2.2假山溪流
按照风水相地“西进东出”的布局原理,本方案利用屋顶花园茶楼角隅设计了一座仿青石喀斯特地貌景观大假山,引水下跌形成蜿蜒小溪。小溪在流淌中,收张开合、自然变化,加之廊、桥、岛、岸、植物的巧妙布置,意境深邃、层次丰富。小溪水深控制在50厘米以内,水中选择性地配置了鸢尾、巴茅草、水棕竹、睡莲等,努力构成屋顶花园湿地景象。
2.2.3涉水曲廊
按照甲方屋顶“设置游廊”的思路,本方案结合屋顶花园道路交通组织特征,设置了一座东西向实木曲廊。其线形尽量北靠以增大庭院“内向”使用空间;曲廊端头巧妙地连接着道路与铺地广场,并且,所经之处,鸟语花香、游鱼摆尾、瀑布轰鸣…,好似一曲自然交响曲。在夜间营业时,还可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引为乐趣。
2.2.4游步道
为了组织屋顶花园南侧交通,本方案设置了一条宽度1.2M的自然式游步道,道路两侧通过自然植物景观“点、线、面”的艺术配置,表现出“步移景异”的功效。此外,将涉水汀步与岛屿的艺术整合,在硬质景观处理上加大了表现力,也构成了本方案的另一设计特点。
3.结束语
屋顶花园设计,除了防水、荷载两大必须考虑的施工问题外,还得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设计风格问题、植物配置问题、空间最大景观化处理问题以及使用功能等问题。所以,设计师在现场踏勘之初,就应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好第一手资料,现场“多画画、多量量、多问问”,设计思路往往就产于此。在具体构图表达时,应把握好基本顺序:设计风格—使用功能—艺术构图—景观成型。如果有两个以上方案要求时,应记住:方案设计的“阶段性”和“不应期的转换”等。千万不要今天一个方案、明天一个方案,中间毫无“间段”。要知道:设计师的设计思路需要一个缓冲期、调整期。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时期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一般为3-5天为宜。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同劳动群众有致富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由此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产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二战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崛起深刻改变了世界局势,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新形势、新条件之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是否还适用?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也必然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
二、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一直都是广受学界关注的议题。林金忠考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的学说史,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某些论述,后来逐渐被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所依据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推演存在逻辑漏洞。”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是必然没有前途的。张雷声在《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看资本主义历史走向》一文中总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认识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的关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机制在当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垄断与竞争并存、国家与市场并存的新机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在挑战促使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自我更新,但是毕竟从根本上说它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显露的资本主义弊端,表明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考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特征新发展,也是学界的关注点之一。吴茜总结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三大动因:“信息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全球性扩展;经济全球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和影响;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三大表现形式:“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的周期性波动和全球性经济的危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针对基本矛盾作出过自我调整,但是金尚培则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仅仅是局部缓和,而不是总体上的全面缓和,而且基本矛盾从总体上讲,走向激化的总趋势根本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除此之外,李建松、包宗羲的《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及其最终解决》、刘昀献的《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张雷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演化及在当代的深化》也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深化做了比较系统的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不少学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探讨世界金融危机。张俊山认为世界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仅仅源于技术或监管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结果。“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张雷声也认为:“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结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的观点,在《反杜林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包含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两方面,从而导致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正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所以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19世纪20、30年代,英国发生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第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实际上印证了马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科学性。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私人垄断阶段,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阶段。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而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世界形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诚如金尚培所言:“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应如何正确认识,既是理论上的难点,又是教学上的难点。科学地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对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有何新变化?我认为,要研究变化,首先要看到其不变之处。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关系。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客观存在促使资本主义制度要不断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调整;而另一方面,无论资本主义制度怎样自我完善,基本矛盾都是无法克服的痼疾,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
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也必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世界形势相联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呈现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问题,将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牵涉其中,无一能够幸免;其二,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它的基本属性仍然是为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积累和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但同时,它又具有了归全社会所有的形式并未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全体居民服务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其三,资本主义集团所有制的发展,“随着资本的集中、垄断的发展、新技术的发现和使用,企业和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资本家个人或家族已经无力独揽企业、公司的经营,而只能由资本家集体经营,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管理体制。”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的激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在最近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一种进程。这一进程是在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当代资本主义取得的进展(如信息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信息传递的加快和国际经济交往的快捷,以及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作用的增强等)既为这一进程提供了经济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为这一进程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另一方面却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的基本动因。而“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集中体现。”
经济全球化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缓解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但另一方面却又加深了矛盾。“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又在全球范围内积累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导致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而联系当今实际,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妨看作经济全球化的代价的体现之一。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为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缓解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仅不是解决基本矛盾的途径,反而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加深。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当资源又一次趋于贫乏时,资本主义又会爆发新一轮的危机,比如金融危机。从历史动向看,虽然当今现状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大大不同,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是资本制度无法避免的痼疾,资本主义走向衰亡依然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