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贷范文
时间:2023-03-23 19: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信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个人信贷是伴随着信用消费而产生的,个人信贷的产生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贷的内涵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由此导致个人信贷的概念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个人信贷是指消费信贷,即金融机构或者零售商向给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给予贷款支持,广义的个人信贷则是指个人或者家庭所获得的一切贷款。本文这里所指的个人信贷是指商业银行提供给个人或者家庭的各类贷款,从定义来看个人信贷的对象是个人以及家庭,这是个人信贷与其它信贷最大的区别。与商业银行其它业务相比,个人信贷业务的特点在于处理流程复杂,单笔现代金额一般较小,同时这一领域的竞争强度要远远大于对公业务。个人信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非为不同的种类:以信贷资金的使用目的来看,个人信贷可以分为消费信贷以及经营信贷,按照担保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信用贷款以及抵押贷款,按照偿还方式可以划分为分期还贷以及一次还贷。
(二)个人信贷业务意义
个人信贷业务的开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意义重大,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可持续性,伴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银行传统业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同时经济发展增速的放缓意味着依靠公司信贷获利的前景正在日趋黯淡。在此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个人信贷业务有利于弥补其它业务增速放缓所带来的营收增速减速已是刻不容缓。二是利于银行经营风险的分散,上文已经谈到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具有分散性的典型特征,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在风险分散方面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业务收入多元化,避免了单一业务波动太大带给商业银行营收的冲击。三是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断地朝着核心竞争力层面过渡,在既有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一个银行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业务的突出并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银行之间的竞争是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公司信贷业务的竞争,同时也体现在个人信贷业务方面的竞争。
(三)个人信贷风险类型
个人信贷风险是指贷款客户违背其与商业银行所签署的按其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个人信贷风险种类较多,一般根据是否可以规避可以划分为系统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宏观的、全面的对所有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这类因素一般不可规避,这类风险主要是指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利率风险等等,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出台的影响个人信贷的政策,经济风险是指经济景气与否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是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局部的、可以规避的风险,一般来讲这种风险是商业银行自身原因所导致的,这类风险有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信用风险是指因为贷款人失信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是指银行工作人员因为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一般来讲,个人信贷处在特定的环境下,其风险因素是多方面,任何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注意把握个人信贷的主要风险,对主要风险进行重点解决。
篇2
摘要:个人信贷岗位在国内各商业银行有着广泛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培养高端技能型金融人才的最终目的也是最终能走上商业银行的工作岗位,如何实现高职高专金融专业毕业生与商业银行热门岗位的无缝对接,笔者试图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探寻一条双赢之路。
个人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该业务指运用从负债业务筹集的资金,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有偿让渡给个人,并在贷款到期时收回资金本息以取得收益的业务。目前国内房地产业、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出国留学热情高涨,带来的是个人贷款业务的旺盛需求,也带来了巨大的个人信贷业务岗位需求;但是,与之相对口的,高职高专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迟迟没有打开,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和毕业收入水平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停滞不前。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让金融专业学生有岗位以实习、有工作以就业、有前途以发展,变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金融人才;利润来源;收入水平
1.个贷业务校企合作的需求分析
1.1 企业有用工的需求
个人信贷岗位主要是办理个人的贷款业务,从工作流程上看,首先需要和客户接洽了解客户的贷款需求,之后介绍相应的金融产品,等确定金融产品细则如贷款金额、还款方式、还款年限后,即要求客户提供资质证明和收入流水,收到材料后,整理客户的资料上报审核部门审核,待审核完毕后办理放款业务,还要处理贷后的催收督促工作,该岗位工作技术性不高,但需要认真细心,避免出错,随着经济发展各商业银行的个贷业务增长的速度逐渐超过了银行招聘员工的速度,这直接导致了银行用工方面捉襟见肘,往往个贷岗位长时间加班加点,以应对对蓬勃增长的业务量。然而个人信贷业务与经济走势关系明显,经济向好时,业务量大规模增长,经济衰退时,个人信贷又会近乎枯竭,盲目增加正式岗位只会给银行带来负担,所以商业银行需要有一定工作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临时性员工作为人员结构的补充,提升业务效率的同时,不增加企业的包袱。
1.2 学校有实习的需求
从学校的角度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喊了多年,但是落到实际是少之又少,政策难落实,师资匮乏,缺少企业的帮扶,导致了高职金融专业在校生很难在学校接触到实务,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缺少岗位适应能力,什么是个人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流程如何操办,如何填写贷款审批表,如何做好风险控制,这一切仅靠书本,是无法深刻体会,不能深刻体会又如何适应未来的工作呢?
不仅是学生,在校老师往往也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里去”,对银行的具体工作流程仅限于书本的理解,还需要落到实处。所以学校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迫切实习的需求。
综上所述,用工方有用工的需求,学校有人员输出的需求,做好个人信贷岗位的校企合作,是对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工作。
2.校企合作实施步骤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高,金额大,贷款出错如何避免,责任由谁承担,收益如何分配一系列的问题困扰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所以应该按照步骤、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校企合作。
2.1教师进企业
个人信贷业务虽然业务难度不大,但是涉及大量客户资料,很容易出错,开始就交给在校生来完成,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丢失客户重要原件,更是十分麻烦的事情,所以开始应该由金融专业的老师,首先顶岗实习,金融专业教师虽然在理论水平上,大多强于银行的在职人员,但是论实际业务操作,也确实需要岗位锻炼,我们在于G银行的校企合作中,首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业务流程后,也可以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到企业工作,个人信贷业务主要分为接贷、整理资料、报贷和贷后工作,基本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贷款的循环,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和G银行签订了工作分成的协定,对于教师的劳动成果按件计算报酬,另一方面也按学校行政工作量给予补助,使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了解银行信贷工作的整套流程。
教师进企业,更多地是为了熟悉工作流程,总结出整个工作的技能点,并且转化为教程教育学生,在教师进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学生岗前培训的课程和实训材料,帮助学生在正式实习之前,能够掌握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
2.2实训进课堂
待老师对信贷工作流程有了足够的了解,经过学校同意即对现有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做了适当的调整,将金融专业的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加入信贷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在实训课中,教师用模拟化的资料锻炼学生的完成各个信贷所需的技能点,并且设置了考核方法,考核优秀者可以通过老师推荐进入G银行实习。
2.3 学生进企业
完成了金融专业的教学环节,三年级下学期的金融专业优秀毕业生,试点进入G银行参加实习工作,G银行与学院签订协议,明确责任风险,先期由三到四名最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师徒制的方式跟随银行员工掌握业务流程,逐渐可以独立完成,接贷、整理、报贷、放贷和贷后的各项岗位工作,实习学生按照协议约定领取实习工资,由G银行领导和其师傅对其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与实习成绩认定。
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几名学生很快适应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G银行地处我是新城,楼盘众多,业务量极大,实习生又快又好的解了G银行的燃眉之急,并且得到该银行员工领导的一致认可,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闯出了一条道路。
2.4 企业进学校
两三个实习生的成功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模式的成功,能够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岗位引进学校,让每一个专业在校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是校企合作深入的破冰一步,但是企业是讲效益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学生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少错甚至不错,但是学校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是让学生掌握技能,一个是要已经具备熟练技能的人员为我所用,一个是要让一批批的学院掌握技能,学校和企业的矛盾也就在此对立起来。(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魏金萍.我国房地产个人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卢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于心红.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
篇3
银行工作总结
银行信贷岗个人工作总结
转眼间从进入xx银行那时算起已经满了第二年。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时间让我对于xx银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通过自身的学习、领导和同事的教育帮助,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更加胜任自己从事过和正在从事的岗位工作。最近这一年,我作为一名xx银行员工,亲身感受了xx银行股改给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如经济增加值、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等概念的引入,使经营部门的经营理念真正从过去只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岗位分工和收入分配的显著变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我们xx银行“规范经营”提出了许多更为明确和细化的要求,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精细化管理,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也有了更多的预防和惩戒措施,特别是行内开展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向我们再一次地敲响了警钟——工作不仅要做得“好”、“快”还要“合法”、“合规”,不仅要懂得“亡羊补牢”,重要的还在于“未雨绸缪”。2004年末,我报名并经行内的择优选聘有幸被调动至xx地审批组担任合规性审查岗工作。从××支行理财中心的个贷综合岗转到原先从未接触过的以公司类信贷和个人大额信贷业务为主的审批组合规性审查岗,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但领导的教育关心、同事的帮助指导和我个人的自学努力下,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解读文件规章,我很快渡过了起初的不适应,迅速地融入到现在的岗位角色中。从××年初至××年××月末,我总计完成了××笔公司类贷款、××笔公司类授信业务的合规性审查工作,合计金额××万元;完成了××笔公司类信用等级评定的合规性审查,其中aa级××笔、a级××笔、bbb级××笔;完成××笔个人类贷款的接收、送审、下发决策意见工作,合计金额××万元。较好地完成了本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xx地审批组属于行内审批部门,面对的都是行内的经营部门,受理审批xx银行信贷经营部门报送的各类信贷业务。因此,树立内部客户理念,把经营部门作为我们所服务的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服务,是我作为一名审批组合规性审查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日常业务中,我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经营部门工作,耐心解答他们对于审批中存在的各种疑问,并时常通过各种合规、有效的渠道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经营部门的现实情况和问题,及时向领导、专审进行汇报,尽可能帮助解决审批与经营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为行领导与专审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实现xx银行利益的最大化。xx地审批组是行内一个日常工作量较大、工作较为繁忙的一个部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在工作中发现,大量工作时间都是消耗在一些相对机械的简单重复劳动中,如在合规性审查工作中对申报单位一些财务指标的验算,计算比较简单,但要检查多个单位的多个财务指标也要花费合规性审查人员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我通过自学,运用我们常用的execl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公式与函数编制了一张表格,只需要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据填入表格,相应的各年度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利润率、本息保障倍数、抵押率、担保率等数据就能自动计算生成,极大地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我还把这张表格与周围的同事、经营部门的同事共享,力求大家都能更高效的工作。我还将部门内部许多相关的报表进行了关联共享,相互取得所需数据,消除了很多重复劳动,也使许多数据更为精确;把一些常用表单进行了优化,本着简单、易用的设计,在规定的位置录入数据,电脑就能自动生成相应的规范页面供使用了。此外,我在许多工作流程的细节上想点子、找方法,在符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审批组的工作,是一项全面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全行的各项业务都有深入的了解。加强对各类文件和制度的学习,是我履岗最基本的要求;积极参加行内、部门内组织的各种定期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和例会、学习会,则是对我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在xx地分行与xx地人寿保险公司共同举办的“盈向未来”客户经理培训班上,我学到了不少营销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方式,明白了团队协作的至关重要;在由xx地分行组织、省分行有关部门领导与相关业务人员讲解的“xx银行优势产品与营销”培训班上,我对于xx银行的各类信贷业务有了明确而充分的认识,知道了哪些是应该重点向客户推荐的,哪些是正在开发并着力推广的,以及如何办理,有何优势与不足;在省分行组织的由总行资深贷款审批人讲解的全省专职贷款审批人培训班上,我对于原先工作中一直存在的一些难点、盲点都有了一些全新的理解,如对于企业集团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关注,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从一些表面的绩优或是绩差中发现企业的真实状况,合理判断,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岗位的重要性与任务的艰巨性——需要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来当好“xx银行资产的看门人”。除此之外,每当有新的有关行内发文,我也认真参加部门内的例会和学习会,学习文件精神,在工作中落到实处。特别是有时还请来行内相关部门人员现场讲解业务中的疑难点,更是我学习的好时机。学习制度、理解制度、在制度的要求下办事,掌握全方位的知识,了解政策变化、行业风险,才能在审批组岗位上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作为xx地分行系统团委的宣传委员,参加了团委组织的多项活动。将行内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团员的美文佳作、学习心得推荐给大家,是我与另几位团刊《××》的小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我组织搜集各类优秀的稿件,对原稿进行合适的排版、美化,套上精美的插画与底纹,最后上挂网站上与大家一同分享,得到了广大团员的好评。其中大量佳作被省分行《××》选取上挂,为全省的xx银行系统所了解。系统团委组织的“规范化阳光服务演示”,我积极参与了多份演示文稿的编写工作,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意见也为领导与同事认同和采纳。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银行的工作也时时变化着,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新的情况发生,这都需要我跟着形势而改变。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巧,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提高自己的履岗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xx银行员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我所努力的目标。当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操作上我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磨练自己,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中提高自己,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篇4
一、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现状
消费信贷因其特有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作为消费信贷的接受者――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态度更多的却是观望,参与实践者寥寥。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在去年全国几大城市的调查表明:35%的人表示决不贷款买东西,59%的城市居民还没有把贷款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消费信贷陷入热而不火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作为消费信贷的提供者――银行方面也遇到了自身的问题。就拿曾经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上海作为例子。1998年至2000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耐用消费品贷款共贷出14964笔,贷款金额达103亿元。而2001年,只发放此类贷款983笔,金额仅1033万元。据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在运作当中频频发生信用危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拖欠率上升,以致银行无利可图,是导致银行大幅缩减此项业务的直接原因。
我国的消费信贷发展较快,但是消费贷款在银行所有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只有6.95%(至2003年3月),相对于西方国家消费贷款一般占整个贷款总额的20%~40%的平均水平,这个比例明显偏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相对于同期储蓄存款超102万亿人民币的总量,消费贷款总额和储蓄存款的总量的比率依然存在严重的失衡。尽管上述数据实例表明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的发展存在种种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全国银行的消费贷款额逐年增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我国发展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前后两方面来看问题。
一方面,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初期进展不快,除了我们对消费信贷缺乏经验、在操作上有不少问题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1.消费者层面上的种种缺陷。其一,居民收入水平偏低。1998-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总额分别为5425元、5854元、6280元、6860元、8595元、7703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2162元、2210元、2253元、2366元、2476元。从其环比增长速度来看,有逐年放缓之势。为了防范未知风险,有点钱不敢多花,更不敢举债消费,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其二,居民消费率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为60%左右,而我国居民消费率1981年为53.1%,此后一直下降,1998年为47.3%,居民消费率低必然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旺。其三,消费观念滞后。还没有破除传统观念,加之过去长期受短缺经济的影响,片面强调节衣缩食、量入为出,不敢讲能挣会花,也不愿负债消费。
2.“消费信用”不作为。“‘消费信用’不作为”是指个人愿意支付现行利息率已获得资金,确保生活水平不下降和提高生活质量,但被商业银行以种种理由全部或部分的拒绝的行为。这种现象常发生在人们最需要钱的时候,如某人正处于失业或他所在的企业运营状况不佳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银行在资金上是最不乐于助人的。正如谚语所说“银行只把钱借给那些不需要钱的人”,这种“不作为”既限制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使商业银行丧失了盈利的机会。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改革还不配套。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还是针对下岗工人等低收入群体,且这方面需求尚不能满足,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更是远未普及,距离大规模全社会性质的社保体系建立仍有较大距离。连基础保障都不能完全解决,有多少人又会想到借钱消费呢?当前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只有1.5亿,占总人口的12%,还有88%的人要考虑自己今后生老病死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很多人有后顾之忧,因而对消费信贷的愿望淡薄。
4.消费信贷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一是信贷品种比较单一;二是有些规定还不合理。如贷款期限短、首付率高、对申请者条件要求高、担保难度大等,限制了大多数人参加消费信贷;三是手续烦杂、费用高;四是还没有建立消费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无法可依,这些都影响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解决好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优化问题。一是要着力创造依法合法开展消费贷款业务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有法可依,使商业银行等信贷供给部门有所依托,放心开展业务,进而探索创新抗风险能力强的个人消费信贷种类。只有商业银行等相关机构充分认可并积极推广,才能以期此项业务深入人心。三是金融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贷款手续,便利居民贷款。产品有了,服务上不去,客户请不来,一样得不到公众的认可。
2.解决好风险防范问题。一是要建立对个人客户的信用征信机制。将消费信贷活动纳入网络体系,彻底地解决银行和商业企业因对个人信用难以把握而人为设置比较繁杂的贷款申请与办理手续的问题。这将对促进我国消费信贷的普及起重大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保证机制。根据国外经验,可考虑由政府组建个人贷款担保基金及相关机构,为个人消费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提供政府信用担保,以降低消费信贷风险。银行可以将由此担保的个人消费贷款批量出售给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重组、细化形成标准化和约,一次向投资者发行抵押贷款证券,这些证券可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和转让,从而形成个人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提高消费贷款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使银行在获取稳定资金来源同时转移贷款风险,提高其开办消费信贷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个人消费贷款一级市场的发展。
3.解决好业务开拓的市场定位问题。一是重点发展信用卡业务:由于买方市场已在我国形成,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从单方面向生产者提供信贷转向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提供适度信贷,而信用卡分期付款方式正是向消费者提供信贷的最好方式。可以刺激人们日常消费的增加,从而使消费和生产市场都繁荣起来。二是重点发展住房贷款:帮助人们解决最关心住房问题,先“安居”才能“乐业”。三是重点发展汽车贷款等耐用消费品贷款:它可以缓解汽车消费者的资金压力,加快了企业生产资金的流动,被称为消费的“蓄水池”和生产的“加速器”。四是重点发展助学贷款:教育是当前内需市场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目前中国正处于消费转型期,教育消费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消费观念,将成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还应探索增加消费信贷品种。
篇5
第一条为准确揭示个人信贷风险程度,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等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以下简称“五级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个人贷款划分为不同形态的过程。
第三条五级分类的工作目标是能够准确揭示个人贷款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为提取风险拨备提供依据。
第四条五级分类采用定量认定和定性认定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认定是指个人信贷管理系统(PCM2003)根据违约月数、累计违约月数等指标,对贷款形态进行自动认定。定性认定是指贷后管理人员综合分析借款人、担保和项目情况等因素,对贷款形态进行人工认定。
第五条五级分类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综合分析。贷后管理人员通过对个人贷款违约情况以及借款人、担保、项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风险程度。
(二)动态调整。个人信贷管理系统按照定量标准,对贷款形态进行实时调整;对定量分类结果无法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的,要启动定性认定程序,按月申报调整贷款形态。
(三)真实反映。五级分类结果要能够准确揭示贷款风险,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质量。
(四)规范操作。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重点依托个人信贷管理系统完成分类工作,实现分类工作的规范化。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我行全部个人信贷业务。
第二章五级分类含义与标准
第七条个人贷款按照风险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为不良贷款。
(一)正常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充足,不存在影响贷款本息按时足额偿还的不利因素。
(二)关注贷款:借款人已出现违约或虽能还本付息但已存在影响贷款本息按时偿还的不利因素。
(三)次级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已不能保证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通过要求保证人、保险人承担责任或处理抵(质)押物等方式追索债权,贷款也可能会发生一定损失。
(四)可疑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明显不足,即使通过追索保证人、保险人责任,或处理抵(质)押物等方式,贷款也肯定要发生较大损失。
(五)损失贷款:借款人已丧失还款能力,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贷款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部分贷款本息。
第八条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个人贷款,可认定为正常:
(一)贷款无违约本金和利息;
(二)借款主体、借款行为依法合规、真实有效;
(三)有担保的,贷款担保合法、有效、充足;
(四)不存在其他影响贷款本息按时足额偿还的风险隐患。
第九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个人贷款,可认定为关注:
(一)贷款违约3个月(含)以内;
(二)借款人累计违约月数与贷款已到期月数之比超过30%;
(三)借款人为我行特别关注客户信息系统中“禁入”类客户;
(四)应办未办抵押登记或质押冻结手续,或保证人保证能力明显下降的贷款;
(五)按揭项目停工6个月(含)以上的贷款;
(六)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和二手房中介等批量代替借款人偿还的贷款;
(七)经认定,尚未出现违约的假按揭贷款;
(八)其他需要认定为关注的情况。
第十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预计贷款损失率在18%以下的个人贷款,可认定为次级:
(一)贷款违约3个月至6个月(含);
(二)经认定,违约3个月(含)以内的假按揭贷款;
(三)借款人在我行或其他商业银行曾有诈骗银行贷款的行为;
(四)借款人涉及刑事或民事案件,并已影响到借款人还款意愿及能力;
(五)贷款担保被认定无效,形成事实上的信用贷款;
(六)其他需要认定为次级贷款的情况。
第十一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预计贷款损失率在18%—45%之间的个人贷款,可认定为可疑:
(一)贷款违约6个月以上;
(二)已经提讼但法院尚未出具终结(中止)裁定,且采取多种追偿手段后仍不能清偿的贷款;
(三)贷款形态为次级,抵(质)押物已出现价值贬损或保证人保证能力明显下降,且借款人不予配合补足担保的贷款;
(四)其他需要认定为可疑贷款的情况。
第十二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个人贷款,可认定为损失:
(一)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宣告失踪或死亡,或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劳动能力,贷款行以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二)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补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贷款行以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三)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贷款行经追偿后仍未收回的债权;
(四)借款人或担保人涉嫌违法犯罪,被公安或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贷款行为实现债权向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提讼或申请强制执行,经法院予以驳回或裁定终结、终止或中止执行,未能收回的债权;
(五)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本息,贷款行诉诸法律,申请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或其财产执行后不足以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债务的,或其财产无法强制执行的,经法院裁定终结、终止或中止执行后,贷款行仍未收回的债权;
(六)对借款人和担保人提讼后,因借款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问题,被法院驳回或裁定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丧失诉讼时效,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贷款行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或我行虽未、但能取得他行有关法院裁定借款人已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证明文件的贷款;
(七)由于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贷款行依法取得抵债资产,抵债金额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八)经测算清收成本大于预期收回额的小额贷款。
第十三条一笔贷款同时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贷款形态条件的,取最低者为该笔贷款的形态。
第十四条对总行确定为低风险的个人贷款品种(如本币存单质押贷款等),贷款形态不能低于关注。
第十五条对认定进入不良贷款的个人贷款,应及时经由内控合规等部门完成责任认定工作,并严肃追究主观责任人责任。责任认定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意见及材料应及时纳入个人贷款档案。
第三章认定程序
第十六条个人信贷管理系统根据实际违约月数、累计违约月数等定量指标对个人贷款自动进行定量分类。若定量认定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直接采用系统定量认定结果。
第十七条在贷后监督、监测、催收及各类检查等过程中发现定量认定结果无法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的,还须启动定性认定程序。
第十八条申请定性认定时,消费信贷贷后管理中心人员要按月组织认定资料,填写《个人贷款定性认定申报(取消、调整)审定表》,并将认定材料和审定表报消费信贷贷后管理中心主任审定。超过中心权限的,经中心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其所属分行消费信贷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分行消费信贷管理部门要对认定材料进行审查,确认申请调整的贷款形态是否准确。审查同意的,签署意见后报主管行长或行长审定。超过其认定权限的,经主管行长或行长签字盖章后,逐级上报审定。
第二十条认定材料包括贷款档案、分析报告、申报审批表及其他能够证明贷款风险的证明材料。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借款人基本情况、贷款发放情况、影响贷款形态的原因、认定依据和清收措施等。
第二十一条申请认定为损失贷款的,还应提供以下有关证明材料:
(一)法院关于借款人死亡或失踪的宣告,或公安机关或医院出具的借款人失踪或者死亡证明,财产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二)司法部门出具的借款人完全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借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财产清偿证明;
(三)气象、消防、水利、地震、民政等部门出具的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书面证明,保险公司出具的保险赔偿证明,财产清偿证明;
(四)司法部门认定借款人触犯刑律的刑事判决书及财产清偿证明;
(五)能够证明公安或检察机关已对借款人或担保人立案侦察,贷款行已提讼或者申请强制执行证明,法院已驳回、不予受理或终结、终止、中止执行的相关法律文书;
(六)法院驳回或者认定免除债务人或担保人责任的裁定书、判决书或者民事调解书等司法文书;
(七)抵债资产接收、抵债金额确定证明;
(八)贷款行出具的,并经二级分行消费信贷管理部门认可的,清收成本大于预期收回额贷款的报告。
(九)其他证明材料。
第二十二条定性认定结果审定通过后,消费信贷贷后管理中心人员要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个人信贷管理系统申请调整贷款形态,经中心主任审核后,完成贷款形态调整工作。
第二十三条同时存在定量认定和定性认定结果的,由系统进行自动判断,选择两者较低的形态作为该笔贷款的实际形态。
第二十四条定性认定结果原则上不得取消。当定性认定因素发生变化,贷款风险减小或消失的,可组织相关材料,填写《个人贷款定性认定(取消、调整)申报审定表》,逐级报至一级(直属)分行审定。经审定同意的,方可在系统中取消或调整定性认定结果。
第二十五条消费信贷贷后管理中心对认定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并对权限内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合规性负责。消费信贷管理部门对权限内认定材料的合规性和申请认定贷款形态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六条定性认定实行授权审定制度。授权机构应按月将其在授权范围内的定性认定情况报送上级行备案。
第四章监测和检查
第二十七条消费信贷贷后管理中心要通过个人信贷管理系统,对五级分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准确地了解个人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按月提交监测报表和监测报告。各级行消费信贷管理部门要通过个人信贷管理系统对五级分类情况进行定期监控,重点监控定性认定调整较大、不良贷款率波动较大等情况,及时掌握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变化动态,按季提交监测报表和监测报告。
第二十八条各级行消费信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内分支机构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工作的检查。各一级(直属)分行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二级分行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一)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执行情况;
(二)五级分类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越权或干预五级分类认定工作的行为;
(三)分类标准掌握是否准确,信贷资产质量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虚报、瞒报五级分类数据的行为;
(四)五级分类相关资料录入是否准确、及时;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九条各级行要严格按照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开展工作,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质量。严禁越权、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严禁虚报、瞒报和缓报。
第三十条对违反五级分类认定标准和程序,人为调整五级分类结果或未按规定进行定性认定造成信贷资产质量失实的分支机构,总行将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业务预警、整改直至停牌处罚。对机构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总行将按照《××银行稽核处罚暂行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
篇6
(一)个人贷款客户的深度营销是一种创新性理念
影响竞争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营销理念。纵观传统的营销理念,无论是生产观念、产32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社会观念等,总体上来说,更多地还是站在金融产品供应者的角度、针对市场的显性需求。从根本上看,这些观念都注重营销手段,只是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因为这些观念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基础之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市场拓展现状,不能有效支持维护大客户和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个人贷款的市场营销需要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以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个人消费市场需求,并通过关心和满足客户的内在需求,在营销者和客户之间搭起互动的、相得益彰的沟通桥梁。个人贷款客户的深度营销,是依托现代传媒技术,以商业银行和个人贷款客户之间的深度沟通、认同为目标,从关心客户的显性需求转向关心隐性的客户需求,进而达到与顾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一种新型、互动、更为人性化的营销新观念。个人贷款客户的深度营销要求顾客参与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给客户提供超值的关怀,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大量的人性化的沟通工作,使本行的个人信贷产品品牌产生潜移默化的吸引效果,维护和保持客户长久的品牌忠诚。它强调将人文关怀体现到从信贷产品设计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因而有效的深度营销工作将对个人贷款业务的营销服务水平产生一个质的提升,也为有效的中间业务服务性收费等创益项目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度营销的创新能够使个人贷款业务更适应差异化市场需求
个人信贷市场不断成熟,客户面临更多可选择的银行和多样化的产品,同业以及不断涌入的中、外资商业银行在不断分割新的市场份额,在分流我行的存量贷款市场,客户贷款需求显现更强的差异化特征,存量客户的稳定性越来越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客户价值相差悬殊,这是导致我们必须研究差异化营销以提高营销效率的关键。我们曾经对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个人贷款客户的单位信息资料作过统计。根据客户所在单位稳定程度和目前客户的不良率状况,将客户划分出三类,一类人员包括国家机关、科教文卫、部队系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水电气供应和工业交通,该类客户占我行个人贷款总户数的42%,不良率均未超过1%,显示了具有较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的信用程度;二类客户包括商业贸易、房地产建筑、农林牧渔和社会服务等,该类客户占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个人贷款总户数的33%,除房地产建筑类客户不良率超过2%外,其他均在目前评价不良率附近,属于一般客户,占我行个人贷款客户的25%左右,贷款额占全行的18.4%,不良率高达6.8%,应属于我们应该规避的客户群。可见客户价值相差之悬殊。客户差别化对开展深度营销的经营行来说,首先,可以使营销工作定向明确,以集中有限的资源从最有价值的客户获得最大的收益,毕竟经营行不可能有足够的营销资源与所有有需求的不同客户建立服务关系,客户能够创造的利润也各不相同;其次,经营行也可以根据现有的顾客信息,重新设计组合产品,从而对顾客的价值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再次,经营行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一定程度的差别化,将有助于经营行在特定的经营环境下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
(三)深度营销创新有利于在存量客户群以及现有业务中获取新的营销价值及进行客户价值提升
挖掘存量客户价值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个人贷款增量市场资源的有限性,使同业竞争更趋深入,作为原来的市场主导者,因此必须摆脱单纯以发展增量客户为手段的业务模式,进一步细分市场,充分挖掘存量客户资源,创新业务提供方式,在提升存量客户价值上多下工夫。二是存量优质客户的再营销成本低,营销基础好。存量客户进入售后服务后,其基本信息已录入,进行再营销成本低,客户若有较高忠诚度其个人金融需求的开发价值往往较高。
个人贷款客户深度营销创新的原则与客户市场定位
深度营销需要消耗各种营销资源,因此必须采取差异化市场战略,并遵守一定的原则。原则之一:集约性原则。就是在营销目标明确后,业务分工主体要随之明确,流程环节需要整合修缮。深度营销讲求的是银行各种效益综合化,营销需要整合化、一体化,形成深度的战略营销体,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营销流程整合的程度明显不同,如个人贷款前、中、后台分离初期的两年间,职能不够明确,导致相当的工作环节管理松懈,很多品种因种种原因业务停办,市场份额迅速下降,管理层次的增多不能取得好的市场效果反而形成掣肘,这是违反集约原则和整合缓慢的代价。原则之二:效益性、渐次性原则。深度营销需要消耗人力、物力及信贷政策规模等各种营销资源,在引入深度营销以前必需对市场进行战略性分析,做好战略布局,在重点市场导入新模式,取得成功经验后,进行梯形推进,渐次实现覆盖全辖的深度营销。深度营销推进要有层次性,这是因为深度营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纯的营销模式改革,它涉及到战略、管理、流程、市场、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等众多的要素,如果盲目大面积启动并不熟悉的深度营销模式,会造成了人力资源等其他相关资源的严重不到位。原则之三:接续性原则。深度营销可能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市场效果,但是更大的效率及价值是需要用长期坚持才能够得以体现。在引入深度营销的过程中如果操之过急,或急于追求效果,或认为深度营销没有速效而选择放弃,都是缺乏长效性战略规划的表现。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个人贷款深度营销可选择的市场定位,应该是有个人贷款以及再融资贷款潜质需求的中高端客户人群,营销主体首选个人信贷营销平台功能强大的经办机构。
工商银行现行个贷营销服务流程下的深度营销创新策略
(一)构架个人信贷深度营销的管理基础
个人信贷业务极具成长性,随着其市场地位日见突出,运营模式的科学性,营销管理的效率化愈显重要。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至今,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多已进入规模扩张期,市场不断生成新热点,潜力客户群不断出现新变化,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去研究顺应业务发展,实现专业化、延伸、联动、创新发展的营销管理新路径,为深度营销开展铺垫管理基础。应从几个主要方面思考营销管理的创新。一是构建适应于深度营销的专业化新型营销管理组织体系。个人贷款业务属于零售信贷业务,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达到一定规模,特别是以同业市场领先发展为目标的主导行,必须按照业务发展规律,同步地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建设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在总行为一级部管理,各个分行均设置个人贷款中心,对全面延伸发展本行个人贷款品牌,抢占市场主导地位形成管理模式上的支持。构建个人信贷业务“多渠道、大范围营34销——集中式、专业化处理”的新型业务布局,是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需要。从2007年开始,工商银行开始对“个人信贷业务营销标准化工程”项目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实践,在特色支行建设、消费信贷汽车贷款、综合消费贷款等品牌营销工作中取得过显著成效。随着工商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经验的不断积累,特别是随着零售银行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贷款专业化升级建设应早日纳入营业网络改造的整体框架内。二是客户关系管理要形成系统化创新,构架新型营销管理平台。客户关系管理的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搭建分层次管理系统,实现对个人信贷客户群的换手维护和重点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维护流程。零售化的个人贷款服务,需要大量的个别接触,而存量客户管理环节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分层次、有侧重点的管户和个人金融产品再营销后续系统。个人客户营销管理系统(PBMS)为这一贷后“再生产”后续营销提供了极佳的管理平台,MOVA系统整合后,个人信贷客户经理角色也并入PBMS系统进行管理,但介于个人信贷专职经理均属于专业化个人信贷经理,受个人金融业务特别是个人理财专业技能和平台非管户模式角色限制,对个人信贷客户的后续需求开发与关系维护缺乏专业化支持。如能走出专业客户维护的局限,对普通贷款客户实现贷款发放后的换手维护,以及对重点星级客户采取个人贷款中心(俱乐部)集中管理与个人理财经理双线维护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提高对个人信贷存量客户个性化营销的效率,又降低了营销成本,形成贷款售后的良性营销循环,进而得以实现信贷管理功能服务化的新型营销管理模式。创新客户关系管理关键点,是要借用个人客户营销管理系统为贷款客户分层,由个人贷款中心提供相关的贷前调查、业务处理和受理等专业服务支持,随后对存量个人贷款客户分层,将个人信贷高端客户业务的后期维护换手,通过个人客户营销管理系统,交由个人理财经理通过管户模式进行维护,这样,个人信贷业务的服务链可延伸至贵宾理财中心、个人理财中心、一般理财网点,个人信贷客户形成了个人信贷客户经理营销识别客户、受理业务、接办业务——客户分层、个人理财经理维护客户、实现个人金融业务再营销,个人信贷中心双线维护高端客户的循环营销服务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个人信贷高端客户的服务维护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个人金融客户吸纳能力。三是强化营销支持体系及特定营销团队的整合,形成新型个人信贷联动营销组织体系。创新个人信贷营销服务组织的关键在于组成以营销支持体系、特定营销团队和营销客户经理队伍构成的具有高效业务拓展和市场分层服务能力的经营行营销体。个人贷款营销支持体系的推进主体是二级分行,要形成新型个人信贷营销网络,营销支撑体系首先要完备。在分行营销支持体系架构的设计上,应该保证合作单位管理岗、市场分析岗、产品创新岗、营销支持岗等岗位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个人贷款营销支持体系更好地担负起组织策划市场营销活动、加强个人信贷业务管理、贷款申请的审查和审批、重点客户的跟踪服务等工作,强化营销支持体系对支行市场营销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功能。特定营销团队应针对批量热点业务和大型市场、单位,以强化组合联动,有效切入市场,抓住重点目标客户群有效需求,为个人客户整合营销与交叉销售,为相关个人信贷、个人金融等客户经理进一步跟进服务和培养优质、忠实客户群为组织目标,成为完善批发营销和定向营销职能的枢纽。如此全面的营销管理创新后,将形成以个人贷款中心为依托,个人营销管理系统新型平台为支点,营销支持体系、团队以及个人理财人员整合联动和延伸售后服务的新营销格局,个人贷款产品的渗透率提升、规模扩张以及客户的综合贡献提高都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个人信贷整体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力将得到质的提高,个人信贷业务的贡献度将大幅提升。
(二)识别个人信贷客户,定位深度营销目标
取得尽可能多的个人贷款需求顾客的详细信息,对经营行开展深度营销来说至关重要。最高效的识别就是能直接挖掘出一定数量的客户,而且大部分是具有较高服务价值的潜在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池,并与潜在客户池中的每一位顾客建立良好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顾客的服务价值。识别客户的工作不仅在个人信贷经办行,而且应该有个人金融理财经理、营销经理等共同参与进来。1.通过信息库引导优先服务。识别有需求的个人贷款优质客户需要多岗位的营销人员参与。首先应该提升有贷款需求客户的服务跟进级次,根据有需求的贷款客户的需要,引导其获得个人信贷客户经理的优先服务,以提高其在办理业务的概率,提升其满意度。个人金融的营销经理接待的个人优质客户有贷款需求的,如果优质客户在本理财中心有专属客户经理,应该立即安排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服务;如果优质客户在本理财中心没有专属客户经理,可在客户需要的前提下介绍个人信贷中心的客户经理为其提供服务,或者直接引导到个人信贷中心办理业务。实现核心竞争力的个人理财网点原则上都应开设个人信贷经办专柜或绿色通道,保障优先服务;如果网点没有条件开设经办专柜,应该尽量通过内部沟通管道,可直接引导到个人信贷中心办理业务,减少对其他普通客户的影响。2.分析存量客户资料,确认待跟进客户。个人信贷客户经理应该根据前面活动提供的客户推介清单,了解客户的基本状况以及贷款情况,了解包括上次识别客户在内的近期接触情况,对客户实力、客户性格爱好以及客户可能的贷款需求做一个基本的分析。客户经理应该根据上述分析情况确定联络客户可能达到的目标。如果一些客户防范心理比较重,第一次联络客户就不应该推销什么产品,而另外一些客户可能本来已经在营销活动中表示出对某些产品意愿和兴趣,此时则可以在约定客户会面的同时推销产品。要及时整理客户清单,分配后续工作计划,保持适当、高效的工作节奏,保障及时与有意向的客户取得联系。
(三)通过客户池分类,实现顾客差别化
深度营销较之传统目标市场营销而言,应由注重产品差别化转向注重客户差别化。个人贷款客户的差别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客户代表不同的价值水平;二是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充分掌握了客户的信息资料并考虑了其价值的前提下,合理区分客户之间的差别是深度营销的一项定制前必要工作。个人贷款业务可以通过客户池分解,进行客户差异化分类,进而为开展定向深度营销打下基础。个人信贷定向营销强调营销的主动性以及潜在目标优质客户进行营销,以激活优质客户业务,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因而个人贷款客户池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优质客户可能通过广告、营销宣传活动以及亲戚朋友的推介了解银行理财服务,而在专职个人贷款客户经理和理财客户经理36的推介服务引导下,即定向营销方式引导下成交的概率更大。为提高销售行为的准确性,集中销售力量,这些营销活动往往针对某个具体的市场方向进行。这些市场方向可能包括:已有客户群体的分析结果,通过系统识别并分配的未开户优质客户群体;某类新产品的目标人群;个人信贷中心、理财中心所属社区;现有优质客户推介的社交团体;合作伙伴的优质客户群体;通过特定团体或社会机构可以接触的特定目标人群;通过我行对公业务优质企业可以接触的高收入人群。定向营销下,可以通过高端客户介绍,在一个特定社会圈子中发展更多的客户关系。得到很多高价值的客户,成功率比较高,客户经理应该充分发挥优质客户的引荐潜力。可以通过社区访问、合作伙伴客户访问、特定团体或社会机构访问等客户经理的主动定向访问,发现各类优质客户,引导到个人信贷中心或理财中心。在分析社区特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社区有效人群的确定并与销售策略相匹配。
(四)开展关系利益人深度营销,加强合作分销的渠道吸引力
开展个人信贷深度营销,不仅要考虑直接营销业务营销渠道的平台深度,更要考虑通过改进关系利益人的合作努力,即加强分销渠道的方法取得渠道差异化的改进,尤其对于个人住房信贷业务,销售渠道可以是银行的各营业网点,但更大量的客户要通过与合作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房产中介等关系利益人间接取得,而个人汽车贷款业务则很多需要通过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特约经销商等关系利益人的“间客模式”获得。关系利益人深度营销的对象是为个人贷款客户提品、服务和为个人信贷提供配套服务及产品的各类合作机构。包括产品供应商一类的合作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公司、汽车生产商、汽车经销商、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大中型零售商场等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并与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还有服务提供商一类的合作者,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房地产评估机构、担保公司、资信评估机构、保险公司等与商业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或组织。尤其要注意做好前者的深度营销工作。与关系利益人合作的主要方式是:银行为合作机构的产品购买者提供个人信贷服务,如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并可派专职人员现场提供咨询及办理业务;合作机构为银行的个人信贷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并通过其营销渠道,搭配营销银行个人信贷产品,双方还可以通过签订业务合作协议的方式,互换客户资源,捆绑营销及推介对方的产品,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目前,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市场争夺异常激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售楼部的深度营销已经引起各行注意。因而做好此项分销的关键在于对合作机构的深度关系维护,同时要保证业务处理效率,避免削弱营销效果。能够在良好关系和高品质产品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信贷产品与合作机构能形成互补优势,彼此直接促进对方的销售,实现银企双盈无疑是事半功倍的高效营销。
(五)建立“银行—顾客”双向信息沟通制度,保证深度营销效率
一是建立重点联系客户定期沟通制度。要赢得真正的顾客忠诚,必须是经营行和客户产生互动。深度营销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够和顾客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信息沟通关系,以发现市场机会,发挥最大的顾客价值。建立重点联系客户定期沟通制度,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顾客告诉银行他需要什么,并且分析这些需求,把有效的建议反馈给顾客,由此永远保住该顾客和该类客户的业务。如果顾客付出努力提供给银行需求信息的回报是更加个性化的满意的产品或服务,那么这种行为可以促使顾客更忠诚,会更加愿意付出努力来提供给经营行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二是通过售后服务挖掘存量优质客户营销内涵。存量客户进入售后服务后,其基本信息在我行,进行再营销成本低,客户若有较高忠诚度其个人金融需求的开发价值往往较高。要根据个人信贷营销标准化工程的循环流程思路,开展差异化的存量优质客户市场营销。三是加强存量待跟进处理,提品改进和强化方案。个人信贷客户要形成众多“代跟进处理”客户,在已经识别出优质客户但销售或引导不成功的情况下,将该客户的基本信息予以记录并纳入需跟踪服务的客户进行管理,个人信贷客户经理应根据记录的客户情况,有重点的进行跟踪接触,为客户提供一定范围内的个性化服务。争取在我行产品品质改进后或争取一些办理条件后,重新取得客户信任,促使销售成功。要在识别销售过程中就尽量详细记录客户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的同时,对客户有跟踪服务表示的做待跟进纪录,除客户有明确需求,二次接触客户,尽量不要以销售为目的,在记录和分析客户有关信息后寻找销售机会。用服务作为切入点,可以让客户感到被重视,这也是关系营销促进的潜在目标。
(六)进行业务的中心化重构,提供深度营销的组织保障
篇7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个人征信体系;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
当个人消费者的收入无法满足其支出时就产生了消费信贷的需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飞速发展起来,随之又产生了新的风险,随着个人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势必会推出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
一、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以往传统线下购物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国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日益增大。由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无法完全满足其消费需求,所以类似于线下的“先消费,后付款”的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模式便应运而生。其中以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花呗”最具有代表性。由于其申请门槛比信用卡低,所以受到了学生党和白领的喜爱。此类互联网消费信贷模式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应的监管保障措施还不是很完善,一旦发生风险各方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应该设计一款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所谓的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实际上与个人消费信贷保险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贷款人或者是消费者作为投保人,银行或者互联网小微贷款公司作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对其予以承保。只不过两者的承保业务和范围领域不大相同而已。
2.发展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的必要性
(1)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风险是保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无风险则无保险。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就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新兴产物,为此必须得设计新的险种,也就是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来应对新的风险。如果不对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加以控制,就会造成一系列的恶劣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通过保险,把不能自行承担的集中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小额的固定支出换取对巨额风险的经济保障。因此,伴随着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及时发展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等相关险种,适时管控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风险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保障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由于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时间短,监管保障措施不完善,一旦发生信用违约、恶意拖欠款项等现象时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通过发展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大大缓解了消费者因突发状况无力还款时的还款压力,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互联网小微小贷公司而言,也不会因为消费者无法偿还贷款而使得自己遭受财产损失,更有利于促进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时间较短,相应的保障监管措施肯定不完善,在发展的初期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如何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上,而不是发生违规坏账现象时相关各方的权益应该如何得到保障。所以现在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的发展仍然处于空白期,至今仍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推出过相关的险种,甚至是连相关的意向都没有。
三、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
1.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对个人信用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信用记录不全,缺乏科学权威的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互联网小微小贷公司很难把握个人收入的真实情况,这不利于个人授信额度的确定,不利于贷前风险控制,使得个人消费信贷在贷前就存在潜在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尚未颁布任何一部与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有些互联网小微小贷公司利用法律的漏洞大打球,通过各自平台的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产品收取较高利息,已经构成了所谓的“高利贷”,这在法律上是肯定不允许的。
2.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方面还远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近年来,教育、住房、医疗等大额支出增长迅速,而失业也不断涌现。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者在留存满足日常生活开销和一定存款后,无力再缴纳高额保险费。同时极其不稳定的收入预期也影响了保险公司对消费者的风险判断,不得不采取谨慎经营的原则,迟迟不推出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
四、发展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的对策
1.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及法律制度。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不便及阻碍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信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一些公司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个人征信工作,比如支付宝和蚂蚁金服公司推出的芝麻信用。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法律制度在新兴领域的空白逐渐开始完善。由此看来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够有利于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才能敦促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的推出。
2.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消费收入水平。中国消费者传统的消费观念是攒够钱,再去消费。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大大制约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只有转变消费者自己的消费观念和保险观念才有助于我国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只有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达到了小康水平,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增加时我国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保险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作者:史英超 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奕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法律制度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篇8
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也逐渐完善起来。个人信贷业务在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其盈利的主要途径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当数量的消费人群都会选择各种形式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就目前国内的个人消费信贷而言,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以及其他贷款。然而,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
(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总体贷款金额数量上的增加,还体现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领域的拓展上。就数量而言,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权威统计数据,在总体数量方面,2010年全年,在个人消费信贷方面国内的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信贷新增1.89亿元,较之2009年增加899亿元;在所占比重方面,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贷款的新增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18.7%提高到23.7%;在贷款余额方面,2010年年末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较之2009年增长35.7%,与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业务相比增速明显。就业务领域而言,个人消费信贷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我们上面已经提到个人消费信贷已经涵盖了个人住房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以及其他贷款。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商业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领域也必定会更宽。
(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不平衡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间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不平衡。就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四家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较之四家银行,其他银行在此类业务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就地区分布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
(三)个人消费信贷方式单一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受理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相当大比例的消费贷款方式是终极消费品作抵押的。这类贷款的用途主要集中在大件物品或贵重商品上,具体如住房、汽车等。除此之外,个人相对较少地使用银行信用卡消费。
(四)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潜力大
虽然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业务领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和拓展。但是,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在的个人信贷业务水平还很低,在整体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也不高,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例越高。美国的个人消费贷款能够占到全部贷款的百分之七十,德国则能占到百分之六十。就整体而言,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中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50%。较之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所占比重还过低。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要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消费信贷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潜力巨大。
(五)个人消费信贷进度缓慢
总体来讲,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相比,个人信贷业务的进度还是有些缓慢。
此外,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制约,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人更为崇尚“量入为出”式的消费,很多人都持有“有几分钱,办几分钱的事”的观念,在个人金钱方面总是以积累和储蓄为主,秉承“勤俭节约”、“积少成多”的理财理念,很少有人能接受超前消费、贷款消费。因此,要实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破除种种束缚人们消费的传统观念。
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应对之策
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自然也会面临一些风险问题。总体来讲,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包括信息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法制风险四种。信息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缺失导致的。这种信息缺失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借款人的一些关键信息不掌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的消费政策滞后导致的。消费政策不能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便利,反而成为其绊脚石。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对贷款的监事和检查不力,从而造成许多不利于贷款回收的问题。法制风险,主要是由于相关立法滞后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其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障碍。
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求破解之策:
(一)严格消费者贷款收进水平
严格消费者的贷款收进水平,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明确的法律来保证其切实履行。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改善贷款收进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保证银行具有切实的追偿权利等方式和手段。
(二)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有效规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手段。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首先,进行个人信用的登记,登记的信息必须真实并且尽可能的全面;其次,要对个人信用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来确定不同贷款个人的信用等级,以此来为银行是否为其提供贷款提供依据;再次,要建立严格的个人信用监管制度。通过对个人信用信息的监管,一方面有效约束个人贷款行为,另一方面就是一旦发生逃款,能够进行有效的追偿。
(三)建立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是有效规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就要做到加大对个人消费信贷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银行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除了以上三点,有效规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还可以通过增加市场风险分散和转移的途径来实现。总之,通过多种措施的共同作用,要力图建成有效规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大网”,最终实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顺利的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丽丽.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J].法律出版社,2004.
[2]邹浩.美国消费信用体系初探[J].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借贷给个人或家庭使用和消费,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能够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改善和优化其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减少金融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目标。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居民更愿意把钱存放在银行以获得一个保障,这样无形之间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负债压力。而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就可以平衡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拓宽金融业务空间,是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又便于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改善其经营效益,促进其经营机制与观念的转变,对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处理消费信贷业务的水平。本文基于此,对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业务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一)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刺激消费,以消费者个人信用及偿还能力为依据,以特定的商品为对象,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刺激消费,以消费者的个人信用和还款能力为基础,以特定的商品为对象,通过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以商品作为提供货币的条件,以支持消费开支,让消费者能够实现消费的行为。通过消费信贷的不断发展,它可以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手段,让消费者减少银行储蓄,进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的流动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产业。消费信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近年陆续开办的用于个人消费目的的贷款。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现状,从1995年开始,经济开始发生变化,以前我国经济资源一直处于一个不能满足的状态,但是由于经济的变化,转变为一个剩余的状态,使得买方市场受到约束,这种转变同时也为以后的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越来越高,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能得到满足,超高的消费需求推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但间接上影响了商品的出口。为了解决这个危机,央行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更加严格、规范、合理的要求办理住房贷款的对象和条件,进一步促进消费者在房产上面的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1999年央行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让商业银行办理消费信贷的工作,从政策上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支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呈不断发展的趋势,消费信贷从1997年的172亿上升到2012年的102723亿元,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了597.2倍。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和工具,使得消费信贷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金融机构。
三、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仍处于研究阶段,应该说,这是广泛的。这不仅有银行内部管理的问题,客观环境也存在不符合的问题。
(一)贷前调查无法全面翔实且效率低下为了控制贷款所产生的风险,个人要想办理消费信贷业务,首先要进行一个信用调查,信用调查是风险识别的第一部分。金融机构需要核查贷款申请者各项资本资料和信用资料,然后填写出了客户评估报告,确定信用评级和贷款额度。中国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较迟,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一般采取判断式信用评分,客户评价报告包括的基本情况和客户信用等级规模。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等外部金融环境还不够合理规范,对客户信息的收集是不完整的,能收集到的只有客户在银行的信用情况,而对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收集是不能做出判断的。
(二)贷款审批环节较繁琐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个人消费信用支付,风险审计过程中可能有自己的运作程序和要求,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贷款前期调查、贷款审批和贷款后期管理三个方面。
(三)贷后管理手段落后消费信贷贷后管理是指从发出到收回全部本金和贷款利息,期间包括贷款的跟踪调查和处理,贷款检查,统计分析,日常管理,偿还贷款的管理,不良贷款管理和收集,贷款管理后的文件管理等等一些过程,直至借款合同履行完毕。商业银行在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比较滞后,许多核心环节都是手工完成,计算机利用率不高。风险预警系统并非基于本地数据,导致系统不集中,许多银行仍处于手动发现问题的阶段,更严重的是当出现延期支付的情况才发现问题。在风险类别中,中国的商业银行比较重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忽略了信用风险管理。而中国的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无法准确获得的个人信息,让客户用“虚假”个人信息时不能得到充分证实。此外,商业银行在中国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中比较散了。一般是有总行根据本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以及当前社会的市场状况来分配分行信贷任务。这种风险控制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信贷授权在这样的水平下会扩大到突破发展规划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带来资金和信用风险的扩大。第二个问题是,风险控制权力分散,各分公司,支行拥有消费信贷部门和配套的监测部门,看起来风险控制比较严密,每一层都有人在监控,但是实际上由于涉及的层级太多,导致权力过于分散,个人的风险控制是有限的,很难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风险管理团队,难以发挥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四)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1.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消费信贷管理制度。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信贷人员素质偏低,操作手段相对落后,在贷前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了解不够,贷款过程中对贷款人提交的信息审核不够严谨,发放贷款之后跟踪不到位,当出现风险问题的时候很难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使其存在越拉越大的风险。另外,消费信贷业务的办理手续繁琐,环节众多,费用较高,效率较低。2.抵押品难以变现,消费信贷担保制度不完善。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商业银行除了要求借款人以自身的信用或保证人为贷款提供担保之外,一般还要求其提供抵押物,防止发生风险时可以将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但由于我国拍卖市场、房地产等二级市场尚未完善,抵押品变现手续繁杂,交易费用高,银行虽有最终处置权,却很难将其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此外,我国担保机构缺乏,有关消费信贷担保的法律法规较少。3.我国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欠缺,相配套的保险体系尚未形成。且商业银行也未开发出金融衍生品以对冲消费信贷风险。一旦消费者无力还贷,所有风险将由银行自身承担,这对于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十分不利的。
四、加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个人征信系统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向社会征集信贷的方式,即有政府建立了信用评级机构,并直接管理。但信息来源主要限于金融机构,而且收集到的数据也要为金融机构所用。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居民可以通过个人的身份证号码申请一个唯一的个人资信账户,该账户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人信息,主要是姓名,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态等。二是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来自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如果存在债务且还没有偿还清楚的情况。三是个人的社会信息,如来自税务机关的信息,存在检察院,法院的司法案件等等,让个人信息更完整,为公共数据库提高一个准确、无误的信息参考。在同一时间,调节个人信息的评价体系。个人信用账户信息在客观上表现了个人信用状况,不具有评价的功能,只有对客户的信用进行严谨、规范审核,才能保证公平和公正的评价结果。此外,要完善失信惩罚制度。对于那些曾经存在不守信用,存在信用污点的人,为加强社会监督,对其进行失信惩罚,以示警告。比如除了经济处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失信者的失信行为,让其接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对于严重的情况,需要利用法律法规将他们绳之以法。最后,可以通过学习国外一些优秀的征信用机构,健全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通过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与国际合作,打造有竞争力和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健康发展的保障,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缺乏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消费信贷法》,《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个人信用管理法》,《个人破产法》等。
(三)增强消费者信贷意识,构建良好信用意识一是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消费者了解信用消费的重要意义,让消费者明白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是又不能过度节俭,不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副作用,并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现在的中国经济是需要消费者进行消费才能拉动起来的,我国居民应建立“量力而为”理性的消费理念。第二,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肌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有提高支付贷款的能力。在保证国民增长的同时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工资和其他收入。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他们的税收可以适当减免,以解决融资问题,从而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农村、低保、低收入的人群,优先考虑这些边远山村的财富分配,投入更多的财政收入进去,确保民生福利开支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二、对于腐败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第三、加大实施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使收入达到均衡。第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特别是新闻媒体,以达到宣传信贷的作用。与此同时,举办各类诚信教育活动,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守信的良好氛围,让全民认识到失信可耻,以培养人们的信用第一的观念,使诚信行为成为自觉行动。此外,为加强社会信用监督,建立公示制度,使居民有意识地珍爱自己的信用记录,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
(四)培养银行运作消费信贷业务水平1.加强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在越来越多不同的消费需求面前,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出不同的配套的消费信贷产品。因此,商业银行可结合信用证,银行卡,科技,结算等部门的优秀人才,组成了产品研发部门,致力于产品需求的研究,发展和创新。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还可以学习国外商业银行一些优秀的经验,例如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教育等于消费信贷业务结合起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自己消费信贷产品进行二次开发、重组,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上,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目前,偿还中国的消费信贷产品的方法主要是本金和利息等额偿还,虽然操作很简单,但是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对其他类型的消费贷款,如助学贷款的偿还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约束,无法适应不同的借款人及其变化的还款能力。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应尽快制定能够适应不同借款人的还款方式消费信贷产品开发,创新,再发展,再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使其更加方便,更加高效。2.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人人负责的信用风险文化。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现状,制定自己的风险管理目标,将今后的消费信贷业务按照这个目标执行。其次,要强化消费信贷风险研究和监控。第一,我们要加快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形成一个共享性的数据中心,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分析水平,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早期风险的预测。第二,加快建立内部风险评级模型,风险评级模型被分为两个分析指标,定性和定量。最后,要加强研究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建立不良科目,核销那些真的无法收回的不良消费贷款,这部分的损失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盈利抵消,按照这个周期循环下去。此外,分散个人消费信贷证券风险,减少融资的消费信用保证基金公司承担额风险,利用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保险的组合来降低风险,这些措施都是可以考虑实施的。
五、结语
篇10
一、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推广,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消费形式,人们的“积蓄——购物——积蓄”的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在向“贷款——购物——积蓄还债”的观念转变,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虽然个人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目前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情况来看,由于它风险小、收益高,各家银行竞相积极拓展此项业务。但随着业务的展开,贷款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个人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比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但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还款率一般为70%~80%,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应该说,贷款风险的加大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加大除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外,关键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完全准确。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的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它的高低由个人所拥有的资产的多少来决定,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上述观点是把道德信用当成了个人信用的主体,而忽略了个人资产信用的存在,因此这种观点不完全准确。笔者认为,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以及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这两种信用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产生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信用缺失,而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在具体工作中,按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信贷市场模型的分析,信贷市场中的借款人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之分,但这一信息只有借款人自己知道,而银行并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当利率升高时,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意借款,而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因此仍积极借款,从而出现低风险的借款人逐渐退出市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充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当双方签订合同后,银行对借款人的行为无法监督,如果借款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银行和借款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偿还的能力,但必然会更多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尽量少提或者干脆不提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不确定性因素。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或采取抵押担保形式,这样就增加了客户的交易费用,使许多信用良好但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个人不能或不愿向银行借款,从而产生事前的逆向选择的现象。同时,由于银行面对着千家万户,不可能对所有借款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不遵守信用的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归还借款和利息,就会产生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信用缺失现象和信息不对称是密切联系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信用缺失现象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导致信用缺失现象,而信用缺失的程度直接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密切相关。信用可以看做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非正式的合约安排,其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社会平均交易成本,使市场交易更加公平合理和有利可图,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信用缺失则会增加交易费用,使得原本可以发生的交易不能维持下去。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缺失现象将不能避免。
三、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简单地说,在出现逆向选择现象时,委托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完全知道人的私人信息,需要通过信号传递机制来解决,即需要设计一种机制让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将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委托人,或者后者诱使前者披露其私人信息,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契约安排。在发生道德风险问题时,委托人在签订合同后不能充分掌握人的信息,这时委托人就需要设计出一个最优的激励机制,诱使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总之,应该充分利用个人信用信息,通过建立和完善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解决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建立信号传递机制方面,要利用个人消费信用记录信息,通过自身的良好信用来取得贷款,以解决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要有效地利用个人资产信用信息,通过完善抵押担保手续,以个人自有财产进行抵押担保,以防止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笔者认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社会信用观念建设和信用法制建设。一是政府要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公民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个人信用是“第二身份证”,是“经济通行证”,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有效地加以维护,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二是要加强社会信用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规范信用信息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个人的信用行为。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经济管理执法部门的合作,建立社会信用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不履行还债义务行为的法律约束。
第二,要坚持个人消费信贷审批条件。银行要坚持贷款条件,完善贷款手续和合同,简化贷款程序,工作中坚持“先抵押担保,后信用放款”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个人消费贷款可分为抵押、担保、信用三种。抵押担保贷款一般需要客户以自有财产作抵押或担保,即以个人资产信用作保证。信用贷款可以仅凭个人信用记录,即以个人道德信用作保证。为了防止出现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保证贷款的安全性,一般只在信用体系健全的城市才采取信用放款形式。但是,为了防止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银行必须了解客户的信用记录,只向信用好的客户发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