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范文

时间:2023-04-01 12: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货币银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货币银行

篇1

一、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减弱,货币政策调控作用增强

1998年以来,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随着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不断释放,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宏观及微观环境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比前几年明显增强,经济的内生性自主增长机制在逐步形成。这就相应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要减缓“积极”力度的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通货紧缩有所缓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也面临着新的矛盾。2003年8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债市出现暴跌,继而引发国债发行困难,先后出现第八期国债流标和第九期国债推迟发行,这集中反映出收缩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冲突。

由于经济形势出现变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原有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也面临着调整。一方面,在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必要的连续性的同时,应逐步校正财政职能的越位和缺位,淡化“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意味,并逐步转向正常的更好发挥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再成为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力时,一直处于配合地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地位将相应上升,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将有所加强。主要体现在保证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为经济运行提供较为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在保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货币政策有所“收缩”,但不会出现“紧缩”

针对2003年以来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央行已经做出了“偏快”、“过猛”的判断,并果断地采取了“收缩”的货币政策措施,因此,2004年货币信贷的增速将有所降低,不会超过2003年的较高水平。但货币信贷不会出现“紧缩”。

首先,当前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危险是生产过剩导致通货紧缩加剧,而不是通货膨胀。之所以形成以上判断,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当前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目前只是投资出现了增长过快的迹象,而国内消费仍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仍是剩余经济。

其次,当前所面临的是投资需求旺盛,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商业银行积极放贷。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而不是紧缩银根;另一方面,在利润增长的要求下,在储蓄存款高增长以及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下,各商业银行仍可能保持放贷积极性。

再次,从2003年以来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运行的情况来看,面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央行尽管采取了收缩的政策,但政策手段较温和。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央行并无大力收紧银根的意图。

最后,我国坚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将相应扩大国内货币投放。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下,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大量买进外汇,从而被动形成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

总之,货币政策当前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新一轮经济增长不会夭折,在防经济“过热”的同时治理“通货紧缩”。因此,货币政策不会采取“急刹车”的措施,在总量上“收缩”得太快、太紧,货币信贷也不会出现“紧缩”。2004年,央行将尽可能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预调和微调,在保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正确引导社会心理预期。预计2004年全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将达到18.5%左右,狭义货币M1增速将达到18%左右。

三、贷款高增长格局难以再现,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将加大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一反前几年“惜贷”的局面,开始出现加快势头。进入2003年以后,贷款更是“超常”增长。今年前10月人民币贷款同比累计多增11069亿元,超出上年全年贷款6857亿元。

今年贷款之所以“超常”增长,其中既有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需要这一合理因素,也有地方政府推动,商业银行急于“抓降”不良资产率等体制性问题。由于央行对贷款高速增长果断地采取了控制措施,今年贷款的高增长的局面在2004年很难再现。目前货币政策面临复杂局面,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不能“紧缩”。信贷作为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在总量上也不能出现紧缩。预计2004年全年新增贷款将保持在2.8万亿左右。

我国贷款高增长所潜在的金融风险恰恰在于我国信贷结构的不合理。例如,贷款多投向中长期贷款和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这种信贷集中孕育着新的风险隐患。再如,在房地产业与汽车这两个高增长行业带动下,钢材、水泥、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出现普涨,并吸引贷款向以上行业集聚。不但造成行业“过热”,也形成新的不良贷款的风险。与货币政策的功能不同,信贷政策除具有调控总量功能外,还具有调整结构的功能。在强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将有所侧重。通过鼓励和限制的信贷政策措施,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在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同时,减小潜在的金融风险。

四、居民储蓄分流力度加大,但仍将维持高增长格局

2002年,居民储蓄增长出现提速,在保持原有增势的基础上表现得更为“突飞猛进”。2003年,居民储蓄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持续高位运行。继本外币居民储蓄在2003年2月末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后,9月末,人民币居民储蓄也突破10万亿大关。10月末,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同比增速达到21.2%.

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存在的“超储蓄”现象(即居民储蓄增速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既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也反映了我国融资体系的不合理和居民投资工具的匮乏。而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还加剧了银行放贷的压力,使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积聚。因此,面对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主管部门一直在寻求对其进行合理分流的途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

2003年10月,几家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提出设立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请。货币市场基金(MMF)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例如短期国债、债券回购、央行票据等安全性极高的金融品种。在国外,MMF以其低风险、高流动性、稳定收益三大特性,成为替代银行存款的常用工具,有“准储蓄”之称。在美国,家庭短期金融资产的22%以MMF的形式存在,其规模已远超储蓄存款。

尽管居民储蓄面临分流,但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态势,在2004年仍将维持。这是因为:首先,近年来储蓄存款增加的刚性和稳定性在持续增强。这主要体现为居民储蓄意愿的不断增强。

其次,MMF等新兴的投资工具,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分流储蓄。一方面,很多因素制约MMF发展。例如,货币工具的缺乏。另一方面,MMF对多数居民而言还非常陌生,对其接受度可能会较低。

再次,由于居民储蓄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主要来源,也是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在当前,信贷业务仍是银行主流盈利业务的情

况下,随着经济回暖,商业银行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势必积极放贷,从而必须要求积极吸取储蓄,以保证信贷来源。

五、存贷款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

进入2003年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持续下降14个月后,也出现连续10个月的上涨。物价的走高引发出通货膨胀的预期,社会各界开始预期利率调升。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2004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将基本保持稳定。

首先,利率的升降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汽车、房地产两个高增长行业的拉动下,钢材、水泥、建材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2003年10月份,更是出现粮棉、油料作物以及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情况。但是,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上涨,物价缺乏持续、全面上涨的基础。

其次,提高利率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目前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在形成,“过热”现象只是出现在部分行业和地区。如果调升存贷款利率,将直接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因此,除非出现全局性,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否则不宜采取调升利率,这一全局性、效果较猛的“收缩”手段。

再次,由于目前普遍存在较为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将扩大人民币与外币利率之间的利差,使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政府已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为了消除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预计人民币利率近期也应保持稳定。

第四,全球低利率时代是否马上结束尚不确定。而即便明年出现全球加息的局面,在我国实行资本项下严格管制的前提下,的加息因素也并不能对我国构成实际的压力。

2004年,在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稳定的同时,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将得以推进。主要表现为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进一步扩大,并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

六、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2年底以来,国际社会出现唱“升”人民币的声音。进入2003年后,日本、美国、欧盟都陆续要求人民币升值。随着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相关讨论也逐渐热烈,人民币开始承受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目前,人民币升值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在坚持现有汇率制度的前提下,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其二是放弃现有的汇率制度,采取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使人民币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实现升值。不管采取哪种路径,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都是弊大于利。预计2004年,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立场不会变。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及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

首先,对美国而言,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主要是由于中国对美出口冲击了美国的就业市场。而今年三季度,美国经济达到7.2%的高增速。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继续复苏,乐观预期进一步加强,就业压力可能随之缓解。

其次,出乎以日本为代表的部分亚洲国家的意料,其唱升人民币竟引致美国指责多数亚洲国家均存在低估本国币值的问题,进而要求日元等货币对美元实现升值。2003年下半年,美国要求日本央行停止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而日元、韩元等兑美元已经出现走高。这些都将促使以上国家改变态度,不再公开地对人民币汇率横加指责。

第三,我国政府切实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例如,调整个人购汇政策,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第四,“双顺差”将有所减少,来自国际收支的压力相应下降。

尽管针对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强大预期,我国仍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是应在国际收支形势很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扩大的利好下,着手考虑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七、货币政策将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面临发展新机遇

我国一直采取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率过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相当不协调。2003年前三季度,股票市场累计融资同比下降4.6%.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通过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4和1.9个百分点。

直接融资的大幅下降,使得当前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加剧,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不协调问题愈加严重。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易刚曾表示央行将在货币政策上体现支持直接融资增长、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意图。2004年,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持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货币政策不会“紧缩”,仍将为全社会提供较为宽松的资金环境。这有利于资本市场保持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

其次,货币政策执行将考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今年8月底以来,尽管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针对信贷市场,但由于我国资金运行存在一致性,各金融子市场普遍感到资金偏紧。因此,货币政策针对实体经济中存在的“过热”而“收缩”银根时,还要同时兼顾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

再次,推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沟通,疏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合理流通渠道。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提供更多沟通两个市场的投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就是一种有效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品种。另一方面,要允许更多的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措市场与债券回购市场,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渗透程度得以进一步加强。

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上市逐渐提上日程

截至目前,除农业银行之外,工中建三行均在不同场合和时间表露了上市的打算,并聘请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清产核资。2003年11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指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

目前关于国有银行上市的方式,有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两种,其中选择后者的可能性相当大。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所提交的方案也均选择了整体上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首要解决的是股份制改造,以及不良贷款和资本金充足率的问题。

针对降低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央行及银监会的领导在不同场合均提出,国家将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此次注资可能不再采用1998年向国有银行发行特种国债的做法。在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安排上,国有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不同的条件遵循“一行一策”的原则。

九、邮政储蓄面临困境,吸储将有所减少

2003年9月,央行通知,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制度进行改革。此次改革一方面降低了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部分的利率,另一方面,允许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包括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与中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承销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此次邮政储蓄转存款制度改革,有着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消除了邮政储蓄对货币供应的干扰。其次,消除了邮政储蓄对农村金融的侵蚀。由于邮政储蓄只能吸收存款而无法发放贷款,这就使得邮政储蓄从农村资金市场吸取资金,却不投放资金,使农村资金“倒吸”入城市加剧。最后,减轻央行财务负担。在降低新增储蓄存款转存利率后,邮政储蓄资金不会再有上存央行的强烈冲动,央行的财务压力可望因此减少。

但邮政储蓄转存款制度的改革也将给邮政储蓄带来一些困境。

十、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但外资银行一时难成气候003年11月,我国按照WTO协议,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四个城市

自此,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已扩大至13个城市。随着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的业务开展也逐步深入。就2003年外资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在2004年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加大参股中资银行的力度。2003年,银监会将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从5%提高到25%,这为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创造了条件。

其次,重点开发个人业务市场。主要有以下方面:个人消费信贷,主要是汽车信贷、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及购汇业务。

篇2

我演讲的题目是《风雨洗礼,再迎挑战》。自中支实行竞聘制以来,一批批青年才俊,业务精英,通过这个阳光平台厚积薄发、放飞理想,使人心悦诚服,催人昂扬奋进!今天,我又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了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今天,一眨眼就是12载寒暑春秋,4000多个朝朝暮暮。12年的酸甜苦辣,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锤练了意志,宽广了胸怀。我学会了谦虚为人,宠辱不惊;我学会了位卑不敢忘忧行,从没有本位主义想法,无论哪个部门需要我配合,都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我也学会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荣辱与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总行优秀共青团员和总行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曾经眷顾我,第一次在总行用稿的喜悦更是清晰如昨。忧的是常常害怕自己的工作有闪失、没突破,让领导和同事们失望,尤其是在办公室担任综合秘书的七年更是常感如履薄冰。当然,忧也是缘于责任感,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风风雨雨的洗礼,使我今天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迎接新的挑战。如果我有幸竞聘成功,我为我现在服务的货币信贷科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在某某中支处室有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为、在总行司局有名。去年,在两位优秀科长率领下,我们勤奋耕耘,却于收获在望的时候遭遇上级行目标考核的滑铁卢,大家虽然失落过沮丧过,但我们这个坚强的团队不会气馁。我认为,我们至少可以延展四个空间:

一是延展突出地方特色做调研的空间。基层央行开展调查研究,最忌拾人牙慧,而必须紧扣地方实际形成特色。当前,光伏业是我市新崛起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它已经成为我市的一张名片,它的盛衰关系到我市的荣辱,我们要密切关注,深入调查研究,为政府谏言献策。

二是延展政银企对接的空间。众所周知,“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是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瓶颈,而信息不对称则是其症结所在。我们要采取多种途径为政银企三方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畅通资金需求的推荐渠道。

三是延展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空间。督促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如开展园区开发贷款,中小企业发展贷款等业务品种;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联保贷款、仓单质押等担保方式;同时进一步开发信用资源,用好信用评级。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造福一方水土一方人。

四是延展金融预警的空间。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金融稳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我们要强化对金融业整体风险、跨市场风险和交叉风险的监测与防范,尤其密切关注房地产和光伏等行业的发展走势,及时预警信息,从“事后分折”提高到“事前预测”,真正做到未雨稠缪。

我相信,只要有想法,有激情,有使命感,我们一定能做出不凡的业绩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传导;非同步性

一、商业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几种行为方式

1资产运用和配置结构。一是超储率水平。超储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之一。当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时,其货币派生能力(信用创造能力)就相应减小;反之,就较大。二是信贷资产规模及配置结构。在一定资产规模下,信贷资产占比越高,信用创造能力越大。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信贷资金规模、结构,改变非金融部门融资便利和融资机会,进而影响其投资、消费决策。

2贷款利率定价。中央银行基础利率的变动能否影响市场利率相应的变化,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非金融部门根据商业银行利率调整对自己成本收益率的影响重新调整其融资策略以及经营、消费行为,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

3信贷管理方式。如信贷权限划分、内部资金价格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都会影响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灵敏性。

4商业银行预期。当商业银行预期中央银行将采取某种货币政策时,会先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些调整(当然可能与货币政策调整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而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

综上,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中,商业银行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并不总是一致,“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往往在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采取其他手段规避政策变化对其资产负债状况造成的影响”王春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评述》,《商业时代》2006-1.这一方面造成货币政策执行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增加货币政策外部时滞,一定程度影响货币政策最终效果。这种“冲突”和“博弈”,主要是由于两者目标差异产生的行为差异所致。众所周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制定货币政策或出台调控措施具有“逆周期”性特征。而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更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在既定的可获得资源和市场机会的综合制约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其行为具有“顺周期”性特征,表现为在经济增长较快,企业景气的环境下,放贷意愿较强,而在不景气情况下,会出现“惜贷”、“惧贷”。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这种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有其必然性,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这种“博弈”是否在合理、可控的范围。

二、商业银行行为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以2006年为例

1与2004、2005年相比,2006年商业银行的基本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对其经营行为作出调整。

总体看,2006年商业银行基本面有以下四方面突出变化:(1)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2006年初全国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53个,比2005年初增加45家。其中建行、中行经过注资和改制后,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要求成为制约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达标之后这种制约明显减弱。(2)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继建行之后,中行也成功上市。上市的完成将在一定程度削弱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3)信贷管理模式选择上,经济资本取代传统的规模管理和比例管理成为主导。2004年建行率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到2006年已有多家商业银行采取此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核定经济资本指标,约束资产增长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引导信贷资产在区域、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调整。(4)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充裕。2005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金面持续宽裕,货币市场利率在不断走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率上升,至2005年末达到4.17%,比2005年6月末提高0.45百分点,即银行半年内增加可随时动用的资金1292亿元数据引自夏斌:《货币政策的下一步》,《中国企业家》2006-8.2006年以来,在存款大幅多增情况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突出,由此带来的资金配置压力不断加大。

在上述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理念明显转变。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渠道仍相对狭窄,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并未改变。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显示,总净利息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8%数据引自国研专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评析及展望》。由此使得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表现出以下特征:(1)放贷意愿和放贷能力明显增强。这可以从年初商业银行适度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调整内部资金价格、下调部分贷款品种利率等得到反映;(2)业务发展更注重信贷投向优化和存量结构的调整,以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3)支持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适当加大对战略性和关键性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的考评。

2商业银行基本面的变化及其行为调整,使货币政策作用的环境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得到加强,进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提高;同时这种日趋完善的良好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行为的规范和理性,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

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变化为例。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到2001年,当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或者说是宽松的。但在商业银行责任追究较严而正向激励缺乏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关心的是贷款的风险,具有明显的“惜贷”倾向,因而对央行旨在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反应是不灵敏的,信贷传导渠道也是不畅的。2003年,商业银行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既关注不良率,也关注盈利情况,员工的分配与绩效挂钩。为实现盈利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双重目标,普遍采取以资产带动负债、以负债做大资产的经营模式,并且在信贷投向上表现为“喜大(大项目)好长(中长期)”倾向。这导致2003年信贷规模急速扩张,期限错配问题突出,金融潜在风险加大。这显然与央行当时采取有保有压原则,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贷款过快增长以及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货币政策目标相左。

而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有了根本性转变,普遍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经济资本增量分配约束基层行资产规模的增长;通过对每类业务(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建立以经济利润为核心,账面利润为辅助的利润考核体系,引导各行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和真实的利润积累。总体上,商业银行这种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集约化经营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资本的配置受资本金总额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经济资本系数确定参考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风险权重,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本行的政策导向、发展目标、资产风险状况等实际(见表格1-2),从而使基层行业务(资产)规模扩张受到约束,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资金可得性也因之发生变化,进而达到货币当局要求约束信贷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和调整信贷结构的效果。同时,其审慎经营思路也符合央行一直来强调的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关系。

表1某行某二级分行2004年经济资本系数情况表

贴现、小额质押、外汇担保个人住房贷款、贸易融资、银行卡贷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其他贷款

经济资本系数2%4%8%10%12

资料来源: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课题组《经济资本管理对基层农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分析和策略选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2

表2某行2006年经济资本系数分配变化表

产品结构调整客户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资本系数分配调低了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分别比2005年调低5个和45个百分点住房类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按客户风险评级及保证方式差别设置差异化分配系数;AAA级客户贷款可以比A级(含)以下贷款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低2—4个百分点对部分重点中心城市单独配置经济资本;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逐步向具有独立利益和决策权的真正的经济主体转变,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市场变化情况以及自身管理要求、发展需要,自主决定其资产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由此可能加大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导致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工具有效性减弱,增加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时滞,加大调控成本。

以2006年来央行紧缩性货币调控政策传导为例。

本论调控有以下特征:一是政策出台密集,二是交错动用数量型、价格型调控工具;三是经济、行政手段齐下,表明央行在多种外部条件制约下,调控难度和成本较大。2006年4月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一是两次上调贷款利率以抑制贷款需求过快增长;二是不断收紧基础货币以影响银行可贷资金量,包括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1000亿元定向票据、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发行(1—8月发行26312.2亿元,同比增长61.6%)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1—8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回基础货币11956亿元);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包括要求金融机构注意把握信贷投放;与其他部委联合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等等。

从货币调控措施在银行体系内传导和实际效果看,也表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商业银行内部政策调整、向下传递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如对贴现政策调整较快变化较大,其他业务或规模控制调整相对较慢或不明显;部分银行总行政策调整一直到2006年8月份才传达到县一级支行。二是实际贷款增长回落慢,且存在反复和区域差异;贷款结构变化看,压下来的主要是操作灵活、弹性较大的票据融资,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仍较快增长。三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变动情况看,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提高幅度低于央行贷款利率上调幅度。

分析原因,从商业银行行为角度看,(1)部分商业银行较强的放贷冲动不利于中央银行收缩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最主要因素。首先在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下,商业银行会通过压缩其他非信贷资产,抵消央行收缩流动性对其可贷资金的影响,换言之,并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可获得的资金状况,仅仅对公众产生“紧缩”心理预期。从银行资产配置看,信贷资产占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反而上升。以某地区为例,2006年9月末,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全部资产比重比6月末上升2.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则提高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存放央行准备金存款、二级准备比年初净下降69.7亿元,而2005年同期为增加107.0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7.1%,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其次在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的前提下,加息很大程度上被银行优惠“让利”的营销措施所抵消,在部分贷款冲动较强的区域,贷款利率甚至逆势下行,使得央行通过信贷渠道引导市场利率,提高社会各部门机会成本的效果不明显。最后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导致部分银行在紧缩预期下采取非理,如在央行紧缩政策出台前加快放贷;基层行利用上级行政策传递的时间差,加快放贷。这种“博弈”显然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另外需强调的是,单纯的流动性较多并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加大放贷的压力(以前“宽货币、紧信贷”便是佐证之一),但在资本充足率达标、资本回报压力增加、盈利渠道单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才构成较大放贷压力并转化成现实的放贷能力(变成今年“宽货币、宽信贷”特征),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这与当前诸多研究将流动性过甚(甚至认为泛滥)归为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最主要因素的观点不同。

(2)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后,更注重将有限的资本向低风险、高回报的区域、行业、业务、产品、客户倾斜,导致资金的‘洼地效应’更为明显,加剧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如一些总行信贷投放倾斜地区,在调控背景下贷款增速继续加快,与全国反差明显(当然有些地区可能回落过快,出现矫枉过正情况)。

三、结论和启示

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将产生双重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三个“非同步性”: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革与银行业改革的非同步性,导致货币政策控制力和引导效应弱化;银行业机制改革与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转变的非同步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货币调控反应灵敏性和传导政策意图的有效性;外部环境变化对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灵活性的现实要求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环境建设非同步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我国货币调控中历来注重运用数量型手段,价格型手段因金融约束而受到严重抑制,而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更多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威。商业银行改革后决策的自主性增强,必然削弱数量型调控工具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管理体制明显转变,导致货币政策通过信贷途径传导的环境发生变化,同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因素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提高货币政策系统性、灵活性,但与此同时,完善而货币政策工具、拓宽传导渠道又受外部多种因素制约。

为此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必须多方面入手,改变以上三种“非同步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另外,针对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不一致的客观存在,双方应从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利于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创导“合作博弈”,即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虽然从自己利益出发,但其产生的实际结果对其他主体有利。

参考文献:

[1]刘锡良,戴根有。M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王春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评述[J]。商业时代,2006,(1)

篇4

一、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大对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深刻领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涵,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2012年,全县信贷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增幅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进信贷营销、激励和授权授信,抓进度、求均衡、重落实,务求实效。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要予以信贷支持,与企业共克时艰。我支行将通过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综合评价等方式,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情况的评价。

二、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促进辖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涉农贷款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县域金融机构要将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对支农力度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人民银行将给予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符合辖区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和微型金融服务方式,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和满足率。扩大农村有效担保品范围,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占涉农贷款的比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有机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二是积极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配套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重点项目建设对于促进辖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围绕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技改项目、重要民生工程项目,特别是对今年县政府计划安排的47亿元投资项目要积极给予配套的信贷支持,主动与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对接,加快贷款审(报)批,明确授信额度,加快信贷发放进度。对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重点项目,要利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模式,增强贷款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期,越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2012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量要不低于上年水平。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增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弹性,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完善审贷模式。健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科学独立的考核机制,形成与中小企业风险相对应的差别化风险拨备制度。强化并理顺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通过动产质押、第三方保证等方式构筑多层次的风险共担体系,满足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创新和发展基于价值链、供应链的贸易融资业务,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加大对成长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是加强对外经贸企业的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高,在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冲击仍在加剧的背景下,尤其要加强对外经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外经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贷款审批制度,积极争取扩大业务审批权限。在确定外经贸企业的授信额度时,充分考虑企业的订单情况、出口收汇情况、还款记录、发展潜力等,与外经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关于调整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做好出口退税账户托管信息登记备案工作,继续拓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对于优质外经贸企业,可发放信用贷款,实行利率下浮。

五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县服务业发展已处于加速阶段,各金融机构要主动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特别要支持辖区外贸出口、进口及内贸、运输物流、金融服务、会展、休闲旅游等支柱产业和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中介、高端培训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针对服务业的特点,加快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生产性的农村服务业、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服务企业的融资支持。

六是坚持“绿色信贷”原则。各金融机构要增强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信贷投入机制,充分运用征信系统,将企业和建设项目通过环评审批作为贷款发放的前置条件,改进授信措施,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扶优限劣,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发挥金融资源的导向和集聚作用,拓展节能环保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十大节能工程”和“24·10”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

七是强化房地产信贷管理。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房地产信贷管理的各项政策,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变化,适时反馈房地产金融政策效应,进一步提高房地产金融服务工作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廉租住宅项目、经济适用房项目等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做好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企业或项目的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的住房消费,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的贷款需求,尽量在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上按照优惠条件给予支持。

八是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继续大力推动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加强对消费信贷借款人资信状况的调查,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改进消费信贷管理方式,积极培育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发展文化、旅游等潜在消费市场,扩大银行卡消费市场。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配套金融服务,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九是改善对就业、助学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深入学习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2〕4号)精神,积极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切实做好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重点就业人群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和金融支持帮扶工作,推动小额担保贷款逐步向个人创业贷款过渡。进一步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和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面。

三、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稳步推进海域使用权、渔船捕捞证、林权抵押贷款以及股权、专利权、收费权、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探索农房、宅基地抵押等业务,大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方式。把握股权投资试点契机,搭建信息对接平台,促进股权投资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进一步发展表外融资业务,发挥票据承兑、信用证、保理、保函、信托理财等表外融资业务的贷款替代功能。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稳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信贷组织的信贷业务,充分发挥民间金融、民间投资和微型贷款组织在支持小企业、“三农”以及扩大民间多样化需求中的独特优势。

四、主动适应市场改革,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定价能力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县农村信用联社地位的长期稳定,确保支农方向不变。县域涉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化经营机制,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防止不良??经济社会发展。县农村信用联社要认真配合当地人民银行扎实做好专项票据兑付后的监测考核工作,改革进程中的典型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认真做好农村经济金融和农村信用社经营财务状况数据库统计工作,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要求,认真、准确填报农村信用联社经营财务状况相关数据,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各金融机构要认真执行利率政策,及时反馈政策效应和利率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在利率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主动完善内部计结息操作规则,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客户,增强利率政策执行的透明度。继续按时向人民银行报送各类利率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即将出台的Shibor建设工作推进方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扩大应用范围,拓展以Shibor为基准或参照其定价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五、扩大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强化内控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创新,扩大市场规模。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要积极申请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和外汇交易市场,拓宽金融机构投融资渠道,疏导流动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要积极利用发行金融债、次级债的机会,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补充资本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人民币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力争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业务上取得进展。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培训、创新产品宣传、投资者风险教育等活动。

二是强化内部管理,切实防范风险。在货币市场低利率背景下,各金融机构要适当平衡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加强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研究与管理,完善市场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切实防范风险。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业务的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尽快在交易中使用该协议文本。要根据创新产品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同业拆借管理实施细则》、《辖区金融市场业务信息报告制度》(修订版)等有关要求,合规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及时上报业务信息。已加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的有关要求向市场披露信息。承办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试点的金融机构应按季向人民银行报备新增或减少的网点数、具体增减的网点名单。各银行间市场成员要将业务开展情况、内控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市场交易出现的异常情况按年报送人民银行。

篇5

[关键词]货币错配,汇率风险,金融危机

一、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货币错配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用不同的货币计值,或者其业务经营活动中收入与支付用不同的货币计价,并且没有采取任何工具或手段规避汇率风险的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货币错配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巴西及俄罗斯的金融动荡均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汇率急剧波动甚至货币危机,而货币错配是汇率风险产生的前提,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错配既是导致这些国家出现汇率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也是这些国家在危机之后经济不能很快恢复起来的重要原因。在所有发生过危机的国家中,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敞口(近似货币错配)都有显著上升,见表1。阿尔巴(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不仅银行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在上升,在韩国、印尼和泰国,它们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币负债也快速上升。伯恩塞德、艾克鲍姆和雷贝罗(1999)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在危机前夕,存款货币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存在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叫。

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增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以外,它还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的选择,它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出现“浮动恐惧”,并最终被迫走上美元化道路的重要原因。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币错配程度相当轻微,再加上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自从2000年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FDI的不断增长,我国近年遭遇一种新型的货币错配即债权型货币错配,同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债务型货币错配一样,债权型货币错配对我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构建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全面及时地把握我国银行体系的货币错配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变化,相关部门可以据之迅速做出反应,将货币错配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这对保障银行部门的安全营运和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国出现货币危机或者本币急剧升值时,较低的货币错配程度有助于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关系

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与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目标是不同的。金融危机预警的目标是根据相关指标值的变化以及经验数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为决策当局采取措施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决策参考。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监管当局了解银行系统的外汇风险并对银行危机的发生进行提前预警。正由于它们的目标不同,因而功能上也存在差异。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在于识别和揭示银行体系中蕴含的外汇风险,它不能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它能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经济重建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强调全面性不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仅关注银行与企业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的币种匹配情况,或者说只关注经济的货币层面,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不仅关注经济的货币面,而且关注经济的基本面。

卡明斯基等人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有效的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应当包括一套广泛的指标,并能获得充分的统计支持。他们认为,可以作为货币危机先行指标的变量是:国际储备下降数量、货币升值、信贷扩张、持续的通胀率、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实际GDP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上升、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财政赤字。基本上不能用于危机预测的变量是:对外债务、经常账户。而其他变量与危机的关系难以确定。从他们的研究来看,货币危机的先行指标如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以及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等已经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换言之,货币错配指标应该是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说明,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重要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并非可有可无,因为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侧重于测量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应该说,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是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有关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来看,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其相应指标主要由外债余额、外汇储备及其同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如GDP、进出口总额之比而构成。从这些总量指标上很难看出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严重程度,因而是不全面的。此外,这些指标中不涉及企业货币错配情况,其实企业部门如果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同样会给银行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是信用风险)。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弥补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存在的这些问题。

三、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功能及主要内容

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并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对银行危机进行提前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功能是,通过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密切监控,对银行体系系统性的外汇风险提出预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风险。同时,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或指标相结合为监管当局提供金融危机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模块:(1)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模块;(2)风险预警信号模块;(3)对策反应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为了准确测量银行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货币错配程度,为风险预警做准备。第二个模块主要是设计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临界值,对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程度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将是下一步采取应对措施的依据。第三个模块设计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货币错配程度,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预警系统构建的关键是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选择。笔者将结合相关货币错配指标及本国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银行总体货币错配指标体系,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银行货币错配的测算指标应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还要包括直接货币错配指标和间接货币错配指标。具体说,指标的选取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相关性,即选择的指标与货币错配具有高度关联性;二是数据可得性,即指标中涉及到的数据能从一定渠道获得,最好来自国民经济统计与金融统计;三是互补性,即指标之间能相互补充,从而全面反映货币错配状况。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体系如图1:

一是直接货币错配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1)全部银行净外币资产总额与银行总资产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银行资产币种结构,在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下,这一指标非常有效,比值越高说明债权型货币错配越严重;(2)外币存款占全部存款之比(即货币替代指标),这一部分刻画国内的外币化程度,比值越大,表示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3)国外负债占全部负债之比,反映国内银行承担的外债水平,比值越高,同样表明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4)全部银行净外汇敞口头寸与全部银行资本金之比,反映银行承受外汇风险的能力,其比值越高,越容易出现系统性的外汇风险;(5)表外业务未抵补外汇合约总值,是针对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参考指标,表外业务中涉及外汇的部分增长越快,货币错配的可能性越大,同样给银行带来的外汇风险也越大。

篇6

关键词: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货币政策;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2-0063-05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了139万亿元以上,位居世界第一位。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长与信贷的快速扩张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断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信贷快速扩张的作用。自2003年至今,民间借贷活动日益频繁,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快速增长,影子银行逐渐被我国学术界所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规模的社会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实现资源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银行体系的信用中介功能,导致了央行货币政策在调控过程中受到掣肘。因此,针对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Geoffey Ingham在其著作《货币的未来》中提出,但是与现在影子银行的概念并不一样。Ingham(2002)认为影子银行主要指地下外汇交易[1]。现代公认的影子银行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在2007的美联储年度研讨会上提出,他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存在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吸收短期资金、具有传统银行特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中介及工具等[2]。迄今为止,对于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界定最全面的是由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2011)提出:从广义上来讲,影子银行体系指的是存在于传统银行之外的实体及实体的活动所组成的信用体系;从狭义上来说,影子银行体系指的是金融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3]。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影子银行的范围,使得影子银行不仅仅指金融机构,还包括可以替代传统银行业务的部门或金融工具。2014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Bernanke(2014)提出,影子银行指的是能够执行银行信用功能,但是没有得到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4]。

对于我国来讲,由于金融市场尚不完善,金融创新较为落后,我国影子银行的范围与特征同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具有很大的差别。易宪容(2009)最早提出影子银行体系指的是金融创新所产生的融资工具,这些融资工具可以将银行资产证券化后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从而使得信贷资金起到了扩张的效果[5]。此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2012)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Ⅲ或等同程度监管的实体或准实体[6]。

(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有关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中,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都以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为背景进行分析。Sheng(2011)首次在货币供应量的构成方面提出了新颖的看法,他认为货币供应量应该是M2与影子银行之和,于是他选择了相关的数据指标,并运用VAR实证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7]。Verona et al.(2011)将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DSGE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对央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原因是货币当局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8]。周莉萍(2011)认为影子银行的产生提高了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因此导致了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狭义货币乘数论不再适用,也就导致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弱化[9]。李波 等(2011)认为,由于银子银行体系存在信用创造功能,从而对商业银行准备金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影,进而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产生影响,使得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更加难以判断与控制[10]。王博 等(2013)认为影子银行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创造能力,并且其能力受权益留存率的影响[11]。

随着影子银行规模在国内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对影子银行的概念、类别以及影子银行发展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日益深刻,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在理论模型方面通过比较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货币乘数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货币乘数的大小,来确定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实证模型中,本文增加了能够作为测量货币政策有效程度的中介目标作为变量,同时重新定义了影子银行规模的变量。

三、理论模型

一般来说,信用创造指的是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的循环方式,从而增加银行资金来源,进一步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类似,影子银行业具有信用创造过程。下面通过两个简化模型来探求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型

假设:1.金融体系中只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商业银行需要提取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率为α(0

客户初始持有货币量为B。客户将B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Bα提取作为法定准备金,将B(1-α)作为贷款放出。此笔新生贷款仍然流入商业银行,变成商业银行新增存款,开始新一轮的信用创造。以此类推,表1为商业银行信用创作过程。

由于0

(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型

影子银行通过吸收资金流入进行信用创造的过程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该影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吸收资金流入,从而减少资金流入传统商业银行,减少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部分是影子银行吸收资金流入后,自身进行信用创造,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两部分之差,就是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下面,通过一个简化模型来具体分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

假设:1.金融体系中只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2. 商业银行需要提取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率为α(0

客户初始持有货币量为B。客户将B(1-γ)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Bα(1-γ)提取作为法定准备金,将B(1-α)(1-γ)作为贷款放出。客户将Bγ的资金存入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将Bγβ提取作为准备金,将Bγ(1-β)作为贷款放出。经过一轮信用创造,总共新生贷款为B(1-α)(1-γ)+Bγ(1-β),此笔新生贷款仍然按照比例分流到商业银行存款与影子银行存款,开始新一轮的信用创造。以此类推,表2为影子银行信用创作过程。

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尚不健全,这样也就导致了传统银行的准备金制度无法对影子银行进行限制,进而导致了影子银行预留的准备金率远远低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也就是β

由于A=(1-α)(1-γ)+γ(1-β),可得A=1-[α(1-γ)+γβ],由于0

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以得出,最终全社会的资金总量为■,因此,可以认为货币乘数K2=■=■。

(三)货币乘数的比较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产生的货币乘数K1=■,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产生的货币乘数K2=■。γ为影子银行分流存款占客户持有的总资金量的比例,必然存在0

最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子银行参与信用创造后,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因此,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近年来,银信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银信理财产品也逐渐成为典型的影子银行形式。所谓银信理财产品,指的就是银行通过信托公司将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转化为能够向客户出售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发行银信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方式专项用于替换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发放贷款。同时,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物价水平。因此,为了研究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采用银信理财产品的月度环比增长率(RX)、狭义货币供应量(RM1)、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月度环比增长率(RM2)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月度增长率(RCPI)进行回归分析,以观察银信理财产品规模对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数据描述与稳定性研究

本文采取的数据是2013年10月到2015年12月的月度数据,主要数据指标如下:

RX:银信理财产品规模月度环比增长率,为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托业协会。

RM1:狭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由活期存款和流通于银行之外的现钞构成)的月度环比增长率,樵露仁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RM2:广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是狭义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之和)的月度环比增长率,为月度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R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月度环比增长率,为月度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针对以上数据,本文对数据进行ADF检验。经过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水平下,RCPI,RM1,RM2,RX的原始值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也就是都是平稳的。如表3所示。

对于上述数据运用AIC和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滞后阶数为一阶。对RX,RM1,RM2,RCPI建立VAR(1)模型。进一步检验模型平稳性可得出,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内,如图1所示。因此,模型是平稳的。

(三)模型结果分析

银信理财产品规模对M1,M2的脉冲响应分析:如图2所示,在初始时刻给予银信理财产品单位正向冲击,M1与M2均表现为正效应,说明银信理财产品规模的扩大导致了M1与M2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符合本文之前的推测。此后,在第二期出现负效应,并在之后围绕零轴上下波动,说明银信理财产品的规模与M1,M2货币供应量之间关系并不确定,这是由于我国银信理财产品规模较小,同时没有脱离传统商业银行,因此导致银信理财产品的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

银信理财产品规模对CPI的脉冲响应分析:如图2所示,在初始时刻给予银信理财产品单位正向冲击,CPI表现为正效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此后冲击效应减弱,并在第三期出现负效应,之后围绕零轴上下波动。因此,可以看出,银信理财产品规模的扩大会导致CPI的上升,也就是通货膨胀的加剧。

五、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影子银行信用创造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稳定物价的影响:影子银行参与信用创造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过了政府原本设计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削弱了政府货币政策的效果。

(2)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影子银行参与信用创造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超过了政府原本设计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利率的下降。由于利率下降,从而导致了资本的流出,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削弱政府货币政策的效果。

针对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1. 加强与影子银行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数据统计。由于在次贷危机之后,影子银行才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具有隐蔽性。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首先就应当加深对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等相关内容的学术研究,以及丰富影子银行相关数据的统计。

2.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范围内,这样一方面央行可以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能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降低影子银行由于不需缴纳法定准备金所导致的高杠杆率。但这样的政策势必会抑制金融创新。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与传统商业银行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不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强行将影子银行纳入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范围内,会导致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竞争力^低,从而抑制影子银行的发展。二是建立相关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也就是建立能够针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机构以及法律法规,这样就可以达到在监管影子银行的同时,保持影子银行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独立与竞争力的作用。但这样的政策则会导致监管成本的增加,以及由于中央银行与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监管口径不一所导致的监管盲区或双重监管。

3. 中央银行应当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在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央银行应当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将调控目标着眼于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针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方式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增加调控的多样性以及针对性,才能不断面对影子银行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INGHAM G.New monetary spaces?The future of money[M].OECD Publications Service,2002.

[2]MCCULLEY P.Teton reflections[Z].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2007.

[3]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Shadow banking: 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EB/OL].(2011-10-27)[2016-03-26].http:///wp-content/uploads/r_111027a.pdf?page)moved=1.

[4]本・伯南克.金融的本质[M].陈剑,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5]易宪容.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4):8-15.

[6]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8):61-76.

[7]SHENG A.The erosion of U.S. monetary policy management under shadow banking[R].Thaila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2011:5-19.

[8]VERONA F,MARTINS M M F,DAUMOND I.Monetary policy shocks in a DSGE model with a shadow banking system[Z].cefUp Working Papers,2011,9(3):73-117.

[9]周丽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3-8.

篇7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段相应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末支付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业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冲击就成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结论

虽然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但近年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与电子货币有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银行POS系统,以及使用IC卡代替现金用于小额支付的预付式系统等。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网络用户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业务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子交易业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与Internet结合,应积极研究并及时展开工作。首先抓紧时机上网,以防再度发生被抢注“域名”事件。网络银行业务可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开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务,分阶段逐步展开。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著作)金光华、田昊箭、王蓓、刑林明:《电子货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页。

(著作)唐应茂:《电子货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页。

(著作)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页。

(著作)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著作)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页。

(论文)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广东经济》2006年第7期,第72页。

(论文)孔立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页。

(论文)陈湛匀、李文斌:《我国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发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页。

篇8

关键词:货币政策;汇率;货币战争

一、“货币战争”的兴起原因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当局把主要原因归结于新兴市场国家人为操纵汇率,使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加大,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改善贸易格局,美联储除了继续维持低利率,不断的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将多国货币卷入升值漩涡,各国为应对美元的不断贬值,人为干预外汇市场,降低本国利率水平。这场货币战争就这样在美国的主导下兴起。

二、货币战争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中国不可避免的卷入这场货币战争,美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向中国发难,美元的不断贬值,对人民币造成很大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由本币和外币组成,在外币构成中美元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外币资本金主要是通过国家用外汇储备注资,在境外资本市场公开发行上市直接融资,还有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三种途径获得。在这场货币战争中人民币升值加快,每月兑美元升值超过1%,如果把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那么银行每月外汇资本金就缩水1%。

(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影响

在这场货币战争中,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的预期一旦形成,企业和居民预期持有外汇不但不能保值可能还会蒙受损失,所以更愿意把外汇存款变换为人民币存款。这将导致银行的外汇存款将会出现较大降幅趋势,商业银行将成为汇率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另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加快,将导致境外资金及大量热钱涌入我国境内,使外汇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剧,以及外汇存款不断的转变为人民币存款,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流动性过剩,消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对商业银行资产的影响

市场有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加快的预期,不但商业银行外汇存款有较大降幅,还会刺激企业和个人增加外汇贷款需求,造成外汇存贷比不断上升。这场货币战争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一些影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但要承担货币战争引发的汇率风险,同时还应关注流动性风险。

(四)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影响

货币战争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产生的影响,首先,国际上的汇率波动会刺激外贸企业选择一些规避外汇风险的措施。比如,出口企业会提前结汇,在合同期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更愿意选择卖断等业务,进口企业更愿意签订远期合约,来进行保值或套利。企业这些规避风险的行为,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扩展国际业务。

三、我国银行业的对策

这场货币战争对我国银行业以上这些影响,对有利方面应该积极利用,对不利影响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

(一)合理选择交易货币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融资时合理安排好交易的货币,合理安排好各货币所占资本金的比例,合理分散汇率风险,避免风险敞口过大。

1.根据不同的交易策略选择软硬货币。所谓硬货币是一段时期内汇价比较稳定且趋势上浮的货币,而软货币是指汇价比较疲软且趋势下浮的货币。我国银行可根据其不同的融资手段,来选择不同的货币,若银行在海外发行债券筹资应该选择软货币,这样可以在还款时因汇率的下降而减轻债务负担。如果进行权益类融资,银行可以根据自己融资目的来选择是选择软和硬货币,因为这种融资不需要偿还。

2.要遵循货币多元化原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分散风险的原则。国际金融市场变换莫测,对单种货币不可能精确的预测汇率走势,所以银行资本金可以选择多种货币进行组合。如果外汇市场波动,资本金中的多种货币有升有降,互相抵消,分散风险。

(二)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

由于这场货币战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会产生影响,一方面我国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时,应该选择与原债权债务相同的货币,使资产负债在货币上相匹配,以消除汇率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合理安排资产与负债中的期限结构,以免发生流动性风险。比如,近期银行可以增加以美元为标的的长期负债,减少一些美元长期资产,以增加外汇流动性。

(三)加强银行外汇产品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业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为客户打造一系列特色产品,加大对外汇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满足客户需求,以应对外汇储蓄存款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在国际业务上,要紧跟形势与外贸企业加强合作,用创新产品与业务来满足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求。

(四)加快“走出去”的战略步伐

自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这场货币战争中美元不断贬值,给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虽然美元贬值,但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只要不兑换成人民币,就不会对银行构成损失,我国银行可以用大量闲置的美元资产,在海外寻求并购机会,加快海外的扩张速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经济背景知识

《货币银行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发国债拯救银行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为了拉动内需,中国也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和4万亿投资计划。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美债危机尚未平息,欧债危机又接踵而至。面对错综复杂风云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急需大量既精通外语,又熟悉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知识的人才。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内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重视《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建设,并纷纷将其作为双语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在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丰富学生金融知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和教学语言选择上欠合理

当前国内高校《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常见的形式如下:1.中文教材英语授课。这种方式教师常常可以利用原有的教案,适当翻译一下。虽然中文教材英语授课简洁明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货币银行学》中涉及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自己翻译,难免存在翻译语言不地道和专业术语不准确的弊端。对学生英文水平提高帮助不大不说,甚至可能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2.英文教材英语授课。《货币银行学》欧美英语教材通常体系严密,内容厚实,读下去需要耐心和毅力。一些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欠佳,即使阅读中文教材也存在一定困难。英文书籍中陌生的单词词组、复杂多变的英语句型,都是一道道拦路虎,让学生难有兴趣和毅力阅读下去。书看不明白,英语听课时便如囫囵吞枣,难以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3.英文教材双语授课。这种方式学生上课时接受情况比英文教材英语授课有所改善,但英文教材仍然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英语不太好的学生仍然容易拘泥于教师课堂讲授内容,难以充分利用英文教材课后阅读与思考。

(二)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比例没有很好协调

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比例协调方面的常见问题主要如下:1.部分教师在《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案中生僻词汇较多,将大量时间放在英语的单词拼写、句型和语法讲解上。学生的学习重点也不由自主地较多集中在专业英语学习上,一定程度耽误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2.另一部分教师在《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在课件中找来大量相关英文资料。单个课件上信息量太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课件讲解速度偏快,学生还在揣摩句子中文含义,尚未理解专业知识时,已经到了下一个页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好进行。3.《货币银行学》现实案例较多,也比较适合讨论。但在双语教学时,由于各大高校常常有教学检查,部分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效果,难以像中文教学时开展灵活深入的案例讨论。毕竟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自由利用英语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所以教师常常将问题设置得比较简单,案例讨论难以对教学重难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也有个别教师为了讨论效果好,讨论时完全使用中文,又失去了双语教学的作用。

(三)对中国和欧美经济差异背景知识缺少适当补充

欧美教材通常是介绍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下的各种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理论,而中国的经济体制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部分教师担心学校教学双语考核,就较少介绍相关经济差异背景知识。例如在介绍金融市场利率理论时,欧美教材通常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理论介绍,流动性偏好理论、债券市场供需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的利率却未完全市场化,国债市场也不发达,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不同于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国债利率操作来影响美国金融市场利率,欧美各种利率理论的适用性会大打折扣。又例如在讲解货币政策时,中国和美国央行经常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侧重点也有差异,美国国债市场发达,美联储常常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而中国国债市场相对落后,中国人民银行喜欢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容易引发银行信贷的强烈变动,对经济冲击比较大,欧美国家已经很少使用。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发生后,美国要拯救银行体系,中国要在国内通过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同样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效果和负面作用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差异,如果课前没有提示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或者课上没有花一定时间进行补充,学生就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理解,更缺少足够开阔的视野。

二、《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改进建议

针对我国《货币银行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已经引进的欧美主流双语教材

欧美主流双语教材经国内知名出版社引进,兼顾中文版和英文版,翻译错误较少,学生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情况选择对应的教材进行学习。英文版教材可以保证学生领略到欧美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让学生接触到欧美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中文版教材则可以促进学生对英文版教材中英语表达较晦涩难懂的部分加深理解,相辅相成良性循环。例如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中文版和英文版在2012年年底时都已经是第9版,更新非常及时,对美债危机有深入浅出的分析,网络电子资源也很丰富。此外,国外原版教材配备大量的真实案例,实用性强、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易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当的案例的分析和小组探讨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学与用脱节的矛盾,同时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当然,使用欧美主流双语教材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国内教材,国内教材具有注重理论阐述、语言风格符合中国学生传统学习习惯的优点。教师可以推荐国内学者撰写的经典《货币银行学》教材作为学生课外参考书,开阔学生的思路。

(二)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动态调整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比例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货币银行学》教学前,教师应该尽快摸清学生的英语水平,四六级通过率和英语考试成绩都是教师可以参考的信息。如果整个班级四六级通过率较高,那么上课时就可以更多采用英语教学,如果整个班级四六级通过率不理想,那么上课时应适当增加一些中文解释。当然,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教学的后期可以逐步调高英语教学比重。此外,《货币银行学》整个教学内容中各章节难度也存在差异。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例如利率的基本知识,建议教学时可以保持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比较难的教学内容,例如利率理论,则应突出重点概念、基本思想,不宜采用过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总而言之,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点,然后才是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否则只注意专业英语弱化基本知识点教学,就是得不偿失了。

(三)适当补充教学相关的中国和欧美经济背景知识

欧美主流双语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但以欧美发达国家为背景,对于欧美大学生的常识性知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就相当陌生。此外,欧美主流双语教材很少介绍中国的案例和经济背景,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补充。教师可以选择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时间允许前提下也可以在上课时适当补充。例如,在介绍货币计量知识时,美国M1包括通货、支票账户存款和旅行支票,中国的M1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在分析其差异时就需要补充中美居民的习惯,美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除了用信用卡外,还非常喜欢用支票支付,支票账户存款对应中国老百姓的活期存款。中国由于金融业不及美国发达,城市化率不高,一些老百姓喜欢用现金支付。当然,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人使用银行卡活期存款,但很少个人使用支票。这样的支付习惯影响着中央银行进行货币计量,就形成了中美M1货币计量标准差异。通过适当补充中国、欧美经济差异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教学重难点,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琳,严良,范傥.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173-175.

[2]洪颖况,况新华.双语教学效率低下问题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110-111.

[3]段军山.“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1(3).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2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现代金融体系下《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内容重构与实践”支持(项目编号:2012255)。

作者简介:

篇10

一、填空:

1、处于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私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 )、( )。

2、我国1999年建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 )( ),用以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工、农、中、建四家过于独资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

3、截至2003年,我国已经在证券市场上市,可以吸收个人股份的伊娜很难过有四家:( )( )( )( )。

4、我国的《证券法》明确了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分类管理原则。前者可从事( )( )( )业务,而后者只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5、保险深度,即( )占GDP的比值;保险密度,即( )。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以会员国( )认缴的( )( )和( )组成。会员国缴纳的( ),是基金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二、判断

1、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各项存贷款及其结算业务的银行。

2、我国的财务公司是由大经济集团组建并主要从事集团内部融资。

3、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可以开展直接营利业务。

三、单项选择

1、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中介有:

A 存款货币银行 B投资银行

C 证券公司 D 证券交易所

2、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的银行是:

A 中央银行 B 存款货币银行

C 投资银行 D 储蓄银行

3、一般是由政府设立,以观测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为目标,盈利目标据次要位置的金融机构是:

A 中央银行 B 存款货币银行

C 投资银行 D 政策银行

四、多项选择题

1、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中介有:

A 商业银行 B投资银行

C证券公司 D 证券交易所

2、投资银行资金来源的筹集主要依靠:

A 发行股票 B 发行债券

C 吸收活期存款 D吸收定期存款

3、西方国家按照保险种类建有形式多样的保险公司,如:

A 人寿保险公司 B 火灾及意外伤害保险公司

C 信贷保险公司 D 存款保险公司

4、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是:

A 中国银行 B国家开发银行

C中国进出口银行 D 中国农业银行

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

A 财政拨付 B由原来的各专业银行划出的资本金

C发行票据 D发行金融债券

6、处于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有:

A 中国工商银行 B中国民生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 中国光大银行

7、多年来,阻碍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效率提高的因素有:

A 股权分置 B垄断经营

C机构臃肿 D 人员过多

8、目前我国已经在证券市场上市,可以吸收个人股份的银行有:

A 中国工商银行 B中国民生银行

C深圳发展银行 D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9、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在于:

A 改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

B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化

C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

D 为居民提供最有的金融服务

10、我国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