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范文

时间:2023-04-03 13: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篇1

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政策;改革;分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于2009年3月24日宣布了一系列贷款政策改革方案,扩大贷款项目的灵活性,并减少不必要的附加条件。之后,分别于4月17日和5月6日通过了墨西哥和波兰对IMF新贷款工具“灵活信贷额度”的总额达675.8亿美元的申请。本文通过评价其贷款政策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对策略。

一、IMF贷款政策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一)背景

随着起源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很多国家发现,它们的政策回旋余地受到更大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及时获得融资,而且融资的数额和形式得当,可以缓冲外部冲击引起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在这个背景下,IMF于2009年3月24日宣布通过下列措施对IMF的贷款框架进行一次重大改革:对IMF的贷款条件进行现代化改革;推出一种新的灵活信贷额度;提高IMF常规备用贷款安排的灵活性;将贷款限额提高1倍;调整和简化贷款的成本和期限结构;取消某些很少使用的贷款机制。此外,IMF还寻求大幅度增加其非优惠和优惠贷款资金,同时还准备改革面向低收入国家的优惠贷款工具。

(二)具体内容

第一,贷款条件现代化。IMF通过两个主要办法实现这一现代化。一是更多地依靠事先确定的资格标准(事先条件),而不是传统的(事后)条件,作为向各国提供IMF资金的基础。这项原则体现在新的灵活信贷额度(Flexible Credit Line,简称FCL)当中。二是在所有的贷款安排(包括在与低收入国家达成的安排)当中停止使用结构性业绩标准。

第二,设立灵活信贷额度(FCL)。这是IMF对经济基本面、政策及政策实施记录十分强劲的国家实行的一项新的信贷额度。成员国可以出于危机防范目的而使用FCL。FCL的批准要求有关国家达到事先确定的资格标准,并在个案基础上决定贷款限额。与传统的IMF支持的规划不同,FCL的拨款不是分阶段的,也不以政策谅解为条件。

第三,加强备用安排(SBA)。改革SBA(IMF使用最多的解决危机的贷款工具)的目的是提高其灵活性,并确保没有资格利用FCL的成员国能够将SBA用作危机防范工具。新的SBA框架允许前倾式借款,并且在该国的政策实力和所面临的国际收支问题的性质允许的情况下,降低检查和购买的频率。

第四,将贷款限额提高1倍。将对成员国的非优惠性贷款限额提高1倍,新的使用IMF资金的年度和累计限额分别为成员国在IMF份额的200%和600%。

第五,调整和简化成本与期限结构。有效延长IMF贷款的宽限期并简化还款表。新的承诺费费率表(随预防性贷款规模增大而增加)将有助于降低IMF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不阻碍使用IMF资金。

第六,简化贷款工具。取消近期未被使用的一些贷款机制(补充储备贷款和补偿融资贷款)。

二、对IMF贷款政策改革的分析及评价

(一)改革措施体现了IMF面对日益恶化的危机表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纷纷指责IMF长期以来忽略对主要发达国家和金融市场实施有效监督。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后,二十国集团(G20)成立了旨在改革IMF的工作组,体现了其对各成员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呼吁的积极回应。

以“灵活信贷额度(FCL)”的设立为例,FCL的条件代表了对早先的“短期流动性工具(SLF)”的增强,SLF将因此终止。为了帮助成员国抵御危机,IMF于2008年10月设立了SLF贷款项目,但由于贷款期短、金额有限等原因,迄今没有发放出一笔贷款。尽管SLF也只针对表现非常强的成员国,但它的几项设计特征(包括贷款数额有上限,偿还期短,以及无法用于预防目的)限制了其对潜在借款国的有用性。FCL既可用于防范危机也可用于解决危机,专门针对表现非常强的国家,各项特征非常灵活。FCL的灵活性体现为:确保有资格的国家能够在没有持续实施的(事后)贷款条件的情况下先期获得大量IMF资金;可续信贷额度(有关国家可自行决定最初期限是6个月,或12个月);较长的偿还期(3.25-5年,而SLF的滚动期最长为9个月);对使用IMF资金的数额没有硬性规定的上限,在个案基础上确定限额(SLF的上限是份额的500%);具有在任何时候提取信贷额度或将其视为预防性工具的灵活性(SLF不能被用作预防性工具)。

(二)停止使用结构性实绩标准,有利于增强借款国对改革计划的所有权

长期以来,IMF所实施的宏观经济业绩计划中通常附加结构性条件。亚洲金融危机时期IMF对有关国家所实施的贷款计划以及1996年对俄罗斯的贷款就是如此。一国在制订调整与改革计划时,这些计划必须更多地是由本国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即国家对这些计划应拥有更多的所有权;与此同时,IMF在提供贷款时,须附加贷款条件。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结构性条件实绩标准给借款国国内政策的余地太小,因而会削弱国家对改革计划的所有权,从而会降低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同时,如果结构改革对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并非十分重要,那么在实施这些结构改革上的失误会削弱社会对总体改革计划的信心,从而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引发负面反应。本次贷款政策改革后,IMF停止使用结构性实绩标准有利于今后借款国增强对改革计划的所有权。

(三)更多依靠事先条件提供资金的方式,有利于具有良好政策记录的国家在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迅速获得资金,但操作非常困难

依靠事先条件的方式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在减少贷款条件后,必须有更严格的预选程序来选择那些符合条件的国家,以确保IMF的贷款得以偿还。它符合这样一条原则,即一方面要保证IMF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鼓励相关国家在向IMF申请贷款之前,能够通过市场手段获得资金,从而使IMF成为最后的贷款人。显然,选择具有良好政策记录的国家,就可以减少那些明确的贷款条件。

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会降低IMF资金的安全性。此外,事先选择国家的条件较高,可能会使得许多无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国家无法获得IMF的贷款。当一国政策恶化时,这也是IMF所应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一国不符合IMF贷款所设定的条件,这本身就会加剧危机。

(四)贷款政策改革并未改变美国和欧盟试图通过其实际控制的IMF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事实

从表面上看,FCL有助于危机影响国得到资金缓解国际收支困难,但是,符合FCL严格的“事前条件”的国家并不多,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获得FCL。事先确定的资格标准是FCL的核心,旨在表示IMF对合格成员国的政策及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的能力具有信心。根据IMF的说明,确定资格过程的核心是就以下方面对成员国做出评估:一是拥有十分强健的经济基本面和体制政策框架;二是正在实施非常强劲的政策,并且过去具有持续的实施记录;三是仍然承诺在今后继续实施这种政策。

评估FCL安排的资格时使用的相对标准包括:可持续的外部头寸;以私人资本流动为主的资本账户头寸;具有国家以有利条件稳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记录;在预防性基础上申请FCL时具有相对充裕的储备头寸;健全的公共财政,包括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头寸;在稳健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框架下,具有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银行清偿能力不存在问题,不会立即造成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威胁;有效的金融部门监管;具有数据透明度和完整性。不难看出,以上标准对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

IMF在4月17日和5月6日先后通过墨西哥和波兰的FCL申请。这两个国家都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接受过IMF的附带严格条件的贷款,其国内经济金融结构和资本开放早已向着美欧希望的方向改革,美国和墨西哥、欧盟和波兰之间的经济关联度相当高。FCL一旦使用,将有利于美国和欧盟在墨西哥和波兰受困的资金安全撤离,因此,FCL的实际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和欧盟。难怪IMF管理层在不同场合高调宣传FCL,并对FCL的使用设置极其宽松的条件(高额度、发放迅速)。

三、中国对IMF贷款政策改革的应有态度

第一,FCL的灵活性可能危及我国对IMF的出资安全。我国可对此工具持谨慎态度,在讨论其未来的制度框架时兼顾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我国利益。FCL对使用IMF资金的数额没有硬性规定的上限且具有在任何时候提取信贷额度的灵活性,这对IMF的资金安全构成了威胁。近日,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的蔓延必将对其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增加其使用FCL的可能性。由于对墨西哥和波兰使用FCL的讨论将决定该工具未来的制度框架,中国作为出资国,应高度关注IMF对墨西哥和波兰申请使用FCL的处理情况,并在对贷款使用的后续讨论中提出上述关切,督促IMF尽快对FCL的关键细节和程序进行评估和说明。同时可联合“金砖国家”呼吁IMF将救援重点放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兼顾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同时维护我方利益。

第二,停止使用结构性实绩标准有利于增强借款国对改革计划的所有权,符合我国一贯立场。停止使用结构性实绩标准给予借款国政府在选择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性政策时更大的决策权和灵活性,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争取的结果,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

第三,加强备用安排、提高贷款限额、简化贷款结构等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低收入国家)有利,我国可敦促IMF尽快明确这些改革措施的操作细则改革备用安排(SBA)可以使没有资格利用FCL的成员国能够将SBA用作危机防范工具;提高贷款限额使成员国确信它们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满足融资需要;调整和简化成本与期限结构有助于建立从IMF借款的正确激励机制;改革优惠贷款机制可以增强IMF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短期和紧急融资的贷款工具。这些措施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低收入国家)有利,但是IMF并未明确这些措施的实施细则,增大了发展中国家申请使用新的贷款工具的难度,不利于这些国家及时利用IMF资源抵御危机。我国可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呼吁IMF尽快出台便于操作的细则。

第四,对于欧美等国要求我国出资的呼吁,我国可强调“权利和义务对等、各国按份额共同承担责任、多种方式融资和自愿参加”的原则。份额增资是IMF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尽快推动,在显著充实IMF的可用资源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更大幅度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使份额分配更能体现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应加快启动并完成IMF第14次份额总检查,尽早设计和通过新的份额改革方案,并为改革制定有时限、有约束力的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争取早日实现份额增资。在份额改革的基础上各国可按份额比例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购买IMF债券)做出贡献,这将迫使欧美等国等比例出资,从而减轻我国因储备规模较大而承受的外部压力。在上述增资方式仍然不能解决IMF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各国可按照自愿原则决定出资数量,从而为我国今后开展工作留出空间。IMF应以创新、务实的态度积极探讨各种融资方式,充分考虑出资国对资金安全、合理回报的要求,并贯彻出资贡献与权利对等的原则。

参考文献:

1、IMF,IMF implements major lending policy improvements[EB/OL].省略/external/np/pdr/fac/2009/032409.htm.

2、IMF,IMF Approves $47 Billion Credit Line for Mexico[EB/OL].省略/external/pubs/ft/survey/so/2009/CAR041709A.htm.

篇2

次贷:危机开始深化并扩散

IMF认为,世界经济最大风险仍在金融市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动荡将造成近万亿美元损失。目前,危机正从次贷领域向优质房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等领域蔓延,并演变成全面的信贷紧缩,拖累宏观经济。这反映了银行脆弱的资产状况和资本基础,以及金融创新监管滞后等深层次问题,并意味着危机的影响可能更广、更深、更持久。

虽然摩根士丹利、瑞银等机构近期作出了次贷危机即将见底的判断,但IMF认为,目前金融市场依然面临巨大压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次贷危机真正结束尚需2至3年时间,因为危机终结必然有赖房市反弹,但从目前数据看,美国房市仍持续恶化。

同时,次贷危机有从美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的可能。IMF认为,房价偏高、企业和个人资产状况偏紧的发达国家,以及依赖外资拉动国内投资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较高风险。

不过,也有机构对次贷危机前景表示乐观。瑞银集团最新研究报告认为,鉴于美国应对危机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有力,以及美国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保持良好,金融市场已经“作好反弹准备”,走出次贷危机指日可待。

但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尚待观察。2008年第一季度,信贷市场紧缩状况缓解有限,美联储降息效应未能有效传导到相关领域,部分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反而有所上升,而财政政策也要在第二季度才能开始发挥作用。而受次贷危机影响,第一季度全球股市剧烈震荡、全线重挫。据彭博新闻社统计,当季全球股市蒸发掉3.9万亿美元市值。

衰退:美经济放缓波及全球

IMF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经济增长率预计为0.5%。第一季度,美国失业率升至5.1%,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5年来最低水平,服务业连续3个月收缩,住房市场持续恶化,信贷紧缩未能有效缓解,金融动荡影响到更深经济层面。

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预计,随着货币和财政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美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恢复增长。美国《商业周刊》高级编辑库珀认为,得益于贸易和金融全球化、商业管理及美联储调控能力增强,美国经济即便出现衰退也将短暂而温和。

同时由于经济衰退导致美国内需下降将使全球贸易出现萎缩,日本、欧盟和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日本政府预计,受企业设备投资、工矿业生产下降等因素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处于停滞状态。日本经济界对经济前景的看法更为悲观: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美元贬值趋势难改,因此日本工矿业生产和出口2008年第二季度仍有可能继续恶化。欧洲经济同样复苏乏力。欧元对美元第一季度继续快速升值,一度逼近1∶1.6。欧元持续升值导致欧元区1月份贸易逆差再创欧元诞生以来新高。欧洲银行业的次贷损失估计近800亿美元,金融市场信贷紧缩,投资者信心受挫,作为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投资短期内也难有起色。

此外,美国为应对危机不断降息,将导致全球宏观调控政策冲突。

通胀:粮油价高企压力加剧

美国经济衰退与次贷危机相结合加剧了全球经济风险,大宗商品市场热钱涌动,投资组合变动和资金无序流动增加,使得全球通胀和金融形势面临更大考验。IMF称,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坚挺造成全球总体通货膨胀加剧。发达国家在经济减速情况下核心通胀率仍然升高,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则更为明显。

对美国来说,美联储不断降息增加流动性、美元贬值、能源食品价格高企将导致美国未来通胀压力骤升。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认为,美国摆脱目前困境后将面临严峻通胀问题。

对欧洲和新兴经济体而言,通胀是目前经济的最大威胁。由于经历此前数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已充分利用,资源供给压力陡增,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导致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胀风险。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应对通胀可能比应对美国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放缓具有更大挑战性。法国经济学家勒穆瓦纳认为:新兴经济体融入世界带来的低通胀时代已经结束,产业转移带来的通胀抵消因素已经消失,对此西方必须调整相应政策,而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结构转型考验。

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或升温

正值美国大选之年并发生经济减速,欧盟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加上产业转移等因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贸易冲突可能性增加,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难以推进。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全球经济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总会抬头。

2007年底至2008年初,美国权威民意调查和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相关论题表明,美国可能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3月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2008年度全国贸易评测报告》,指责62个贸易伙伴对美国出口产品和服务设置壁垒。目前经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等已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关键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唐宜红教授说:美国整体经济不景气、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产业转型和业务外包造成的工作岗位流失、底特律等传统制造业城市的衰退以及美国大选等因素,都使美国近期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

除美国外,整体经济形势好于美国的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很强。唐宜红认为,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趋强的原因,主要是欧盟外贸,特别是对部分亚洲经济体贸易逆差扩大及欧盟内部一贯强大的保护主义势力的推动。不过,欧盟贸易政策的制定比单一国家复杂,在反倾销案件中,其内部分歧也很大。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也承认,全球经济减速将不利于多哈回合谈判。唐宜红教授认为,今年的多哈回合谈判很可能没有结果。

脱钩:新兴经济体将受影响

近年来全球化的特点是,出口的构成和目的地更为多样化。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量相对于实际GDP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稳步增长,亚洲已超过20%。世界银行4月1日的《东亚经济半年报》指出,东亚经济得益于地区内部贸易的发展和与美国以外其他市场贸易的扩大。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此前曾说,由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不断增长,亚洲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在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支持下,即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亚洲经济也不会遭受重创。

篇3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篇4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

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主权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

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3]周文贵等.国际货币体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下面是今后数十年看来尤为突出的六大问题:

1.经常项目失衡

对于迅速增长的经常项目失衡,我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支持,特别是在失衡现象初露端倪,似乎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我们对此如此担忧有何不妥吗?伴随着经常项目迅速发生逆转的往往是汇率急剧、并很可能是破坏性的调整,或更严重一些,是增长模式的急剧破坏性调整。可是,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未雨绸缪,那么很显然真正的挑战不是减少经常项目失衡,而是寻找办法,维持更大的失衡,尽管方向适当。

工业化国家的孤立主义者应当停下来,看看自己日益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本世纪晚些时候赡养和受赡养比率急剧增长,谁来为退休人员提供商品和服务呢?解决办法有很多,特别是允许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要年轻得多。不管怎样,一个可取的办法只能是工业化国家通过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进行海外储蓄。这些累积起来的盈余尽管眼下促进了较穷国家所急需的投资,但日后随着婴儿潮一代停止工作则可能有所下降。

正如我们在2001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讨论的那样,因此而形成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可能发现:到2030年工业化国家累积的海外财富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随后,这个进程将发生逆转,工业化国家将因为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4%,而出现财富减少。此刻,这一体系无法轻易承受如此巨大的债务积累。我们必须对它加以改进。扩大贸易有助于支持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合。改进国际货款合同的管理手续也同样重要。

2.官方债务

遗憾的是,尽管全球化进程增加了重新分配全球储蓄的好处,可是它也限制了政府增加用于管理特别庞大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收入的能力。由于生产要素流动日甚,对它征税也日益困难。

公司可能更加乐于将生产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随着全球投资选择范围扩大,对财富持有者进行征税也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能指望劳动力留在国内。实际上,未能弥补效益(比如采取超过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办法保证税后收入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可能发现:随着21世纪的深入发展,自己越来越难以找到贷款。否则,如果一个政府任凭债务无限增长,那么就会出现资本和劳动力外流,限制了回报留下的投资者和劳动力的能力。更严重的是,政府的借贷能力将降低,即使是在国内,如果债务不与主要货币挂钩的话。债务与主要货币挂钩也降低了可维持债务的水平,因为债务加大了受汇率调整的影响。

所幸除了提高生产率之外,政府仍有很多办法增加其日后偿还债务的承诺的可信性。改善国家税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如此,在我们找到更好的答案以前,一些政府也许已经在循循善诱之下变得更加谨慎,至少在经济繁荣时期保持经常项目盈余,这样在急需的情况下还能留下一些借贷能力。当然这应当是阿根廷事件留下的教训之一。阿根廷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仍保留了赤字。

3.汇率

也许经济史学家将来回顾今天大杂烩式的全球汇率安排时会把它看作是一个巴别塔。但是,还有什么体系呢?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的预期寿命短得像好莱坞的姻缘。而且,整体上看,试图通过资本管制实行呆板的固定汇率的国家的历史经验并不令人满意。除非货币和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的要求完全一致,否则一个平行市场很快就会在实际上的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繁荣起来。通常,平行市场不断壮大,资本管制失去作用,官方汇率本身不得不取消。

在战后历史上,大量所谓的固定汇率制度实际上都成了通过双重和平行市场进行“后门”秘密流通。而很多国家名义上实好浮动汇率,但由于种种原因,通常是因为某种形式的债务美元化,而对汇率进行干预,从而将汇率保持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

切实实行浮动制的汇率(如美元与日元、欧元与美元)的变化又令人非常难以解释,更不用说加以预测了。决策者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

自1945年以来,世界货币种类大约翻了一番,几乎与国家数量相等。我认为本世纪晚些时候,货币将出现合并,最终可能只有两种或三种核心货币,同时会有一些零星的边缘地区实行浮动汇率。实现这个目标,在汇率变化较小的情况下管理宏观经济,这是下一个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政治和经济挑战之一。

4.资本管制

必须承认,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日常监管中有时可能过于宽容而有所忽视,因为亚洲国家在尚未制定内部管理结构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短期资本流动市场。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有了细微差别。不过,我们应当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平衡,原因很多。

首先,随着各国经济形成日益复杂的金融部门,资本管制也就得愈发难以执行。其次,在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国家,资本管制可能成为腐败问题挥之不去的源泉。第三,在某种程度上,资本项目和贸易自由化是并肩发展的。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多开或少开发票可能都会被用来逃避资本管制。如果资本管制太重,遵守复杂的规章就限制了贸易。发展中国家向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特别重要。外国直接投资是资本流动形式中变化最小的一种形式,而且近年来也是数量最大的形式,2001年达1700亿美元。这就是说,有限而暂时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处于金融发展过度时期的经济体,其作用需进一步研究。.非洲

宏观经济稳定,包括某种程度的价格稳定,无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请考虑一下非洲的宏观经济决策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吧。内部冲突和干旱暂且不谈。许多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少数初级产品出口(如棉花、咖啡、可可、大豆、金属和石油)。而所有这些产品都深受世界市场的价格波动的影响。此外,国际援助的可预测性非常差,因此可以发现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稳定都将难以实现。

在制度发展不完善的国家,就更困难了。决策者难免受到诱惑,采取大量价格和汇率控制的办法,企图保护经济不受变化波动的影响。不幸的是,完全封锁价格信号妨碍了通常长期存在的冲击调整,更不用说控制政策通常滋生的低效和腐败了。非洲的很多地区在降低通货膨胀、开放市场和恢复增长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了帮助。尽管如此,未来的挑战仍然令人可怕,需要进一步重新思考标准宏观经济管理办法。

6.败德风险与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

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风险贷款是裸的紧急救济,帐单主要由工业化国家的普通纳税人支付。这种观点的影响之大,怎么说都不为过。关于限制这类紧急救济及其长期负面影响的必要性几乎是所有已经提出的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方式的每一项重要计划的核心内容。紧急救济观点提出的挑战并不仅仅是缺乏透明度,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实际上是即时转帐,应当这样称谓。并非如此。它所包含的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不安的含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败德风险”理论。简单地讲,如果放款者相信他们最终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大补贴的贷款得到补偿,他们就会以不能反映真正潜在风险的利率向新兴市场的举债者提供大量贷款。结果呢?危机的程度和频率就会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存在的情况下更大、更频繁。人们认为,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较广,它本意要减轻的危机反而会加重。

不错,这是一个上好的理论。但是,它的前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是补贴性的紧急救济”,这种说法正确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几乎一成不变地是要偿还利息的。为了保证富裕国家的纳税人支付帐单的主要部分,就得相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不断重新贷出它的本金和利息,这样才能保护帐目。这个庞大的计划总有一天要彻底修改。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这一主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有些情况下存在非常有限的“紧急救济败德风险”,但似乎并不经常或大规模发生。

篇6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提款权可行性分析

引言

2007年初开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发展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全球经济危机。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通过了特别提款权的新一轮分配,目的在于恢复世界经济使其发展重回正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前段时间撰文,提出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来应对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危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联合国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格利茨表示,全球储备货币体系改革早该进行。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以综合研究、历史研究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为依托,着重分析了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本位货币的可行性。同时针对当前特别提款权的缺陷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利于特别提款权更好的发展,以期推动国际货币新秩序的形成。

一、特别提款权的设立

20世纪60年代中期,普遍存在的流动性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的增长始终无法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由于不断爆发的美元危机让人们对美元同黄金间的可兑换性产生怀疑,对美元的信心严重不足,许多国家不愿意继续增加其国际储备。但是另一方面,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又必定导致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不断增长。这一矛盾始终无法很好解决。

因此,从60年代中后期起,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英美方面认为,为了维护美元、英镑日益衰落的地位,防止黄金储备进一步流失,补偿美元、英镑、黄金的不足,才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西欧六国则认为,这一问题并不是国际流通手段不足所致,而是“美元泛滥”的结果。因此强烈要求美国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并极力反对新的储备货币的建立,相反他们主张建立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储备货币单位来代替美元与英镑。随后在1986年,由当时的“十国集团”提出了特别提款权的正式方案。在美国政府单方面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美元无法兑换黄金,因此也就不能独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同时其他国家的货币又没有能力充当国际储备货币。这样一来,如果不能增加国际储备货币,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贸易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提供其他的流通手段或者储备货币就成了货币基金组织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69 年的年会上正式通过了“十国集团”提出的特别提款权方案。由此,特别提款权正式成立。

二、特别提款权的配额与使用

(一) 特别提款权的配额

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会员国可以通过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成为特别提款帐户参加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规定了5 年为分配特别提款权的一个基本期限。第一次分配期被设定为自1970 年至1972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发行95亿特别提款单位,按照各个会员国所担负的基金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基金份额比例越大,分配得自然越多。第一次分配过后美国分得最多,为22.94亿,占此次发行总额的24.63%。

(二) 特别提款权的使用

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原则是:会员国分得特别提款权单位后,即将其列为本国储备资产,在本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可以使用。而且使用特别提款权时必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其指定一个相关会员国接受特别提款权单位,同时提供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主要包括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参与特别提款权分配的会员国还可以直接使用特别提款权支付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利息费用并偿付相应款项;只要参加过双方同意,还可以互相使用特别提款权进行相应借贷或赠予行为,以及其他诸如远期交易和担保等金融业务。

三、特别提款权的优势与缺陷

(一)特别提款权的优势

特别提款权主要具有两方面优势。首先,特别提款权是参加其分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享有的对其储备资产的提款权,它不同于成员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账户下享有的普通借贷性提款权。《基金协定》规定,参加国使用特别提款权只要符合《基金协定》规定的国际支付目的即可,除此之外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同时其行使特别提款权无须偿还,并且拥有的特别提款权资产还能够获得利息收益。

其次,特别提款权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而发行的,由参与国共同管理的储备资产。按照《基金协定》的规定,特别提款权每几年再发行一次以适应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对储备资产的要求。这种发行方式能够更好平衡与稳定全球储备货币。

(二)特别提款权的缺陷

1、特别提款权缺乏牢固的国际社会基础

特别提款权是设立在不稳固的国际社会基础之上的储备资产。60年代以后,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国际货币体系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其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美元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地位。设立特别提款权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

2、特别提款权实体与形式相分离缺乏自身稳定的物质基础

与黄金脱钩之后,特别提款权仅仅成为一种纯粹的价值形式或者说是记账单位,而缺少和这种价值形式相对应的价值实体。特别提款权使得货币实体与货币形式两者相分离,因而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稳定存在的物质基础。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货币,仅仅是《牙买加协定》人为规定的。因此它既不像黄金那样本身具有稳定的价值,也不像美元一样以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一旦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储备货币很有可能大幅度贬值,更严重的,甚至成为毫无价值的废纸。

四、特别提款权的完善

针对特别提款权的完善问题,首先应该扩大组成特别提款权的货币范围,比如可以尝试把目前比较稳定的中国人民币、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等货币吸纳进货币篮子。其次,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会议上提出的,可以适当考虑制定一个路线图:逐步扩大特别提款权在非官方持有者中的使用范围,使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交易、国际贸易中的可供选择的支付工具,最终达到推动发展特别提款权的市场的目的;鼓励推出以特别提款权计价基础的金融资产,为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决定提供简单便利的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很好地应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对储备货币的需求,并为其最终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基准做准备。正如欧洲货币单位成为欧元一样,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提款权也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

五、结论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本位货币在目前来看是不现实的。特别提款权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缺陷,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当下现行的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随着特别提款权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相信特别提款权在不久的将来还是可以承担起全球货币体系的重任的。当然,本文的分析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中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在分析中并没有太多考虑美国方面的作用。同时由于数学知识与理论知识的限制,分析的深度不够,没有能够挖掘到深层次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杜泳评.试论特别提款权定值的缺陷.万方数据 2009

[2]金中夏.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与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2000(3)

[3]米歇尔·康德苏.迈向国际金融新秩序[J].资本市场 2009

[4]陈元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改革方向和中国的参与策略[J].金融研究2010(5)

[5]陈煜.关于特别提款权的未来展望研究[J].现代商业 2009

篇7

    一、反自由市场机制的政府干预

    马来西亚的外汇管制:为了防止国际组织和外国势力掺活进国家内政,马来西亚一开始就拒绝了有附加条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企图凭自己的力量应付危机。然而,巨额国际游资的冲击实在太强大了,岂是区区一小国能够独立招架?2 马元和股市无法遏制地持续下滑,迫使总理马哈蒂尔最终选择了外汇管制。管制内容包括非居民的货币兑换、离岸户口转帐、沽售股票所得的转出、海外投资、进出口结算以及现金的出入境。简而言之,退出游戏,关门不玩了。公布外汇管制措施的当天,马元汇价上升了7.2%。3

    香港的庄家下场和增加磨擦的“七招三十式”:面对国际炒家“按提款机”式的新一轮摧毁性攻击,香港当局忍无可忍,直接入市,大笔作多,买港元,买股票,买期货。8月28日一天,香港股市成交790亿港元,创历史最高记录。特区政府照单全收大量抛售的恒生指数股,抛多少收多少,大有不惜“国有化”恒生指数股企业的架式。

    紧接着,政府推出“七招三十式”。其中“七招”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七项新措施,旨在强化货币发行局制度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减少港元利率被人为操纵的机会。“三十式”则分别针对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中央结算公司、政府财经事务局五个机构,提出新纪律或重申一些交易规则,加强对股票抛空的监管。这些技术性措施,归根结底是给国际炒家的“提款”程序设置障碍、增加摩擦,让炒家没那么容易赚到钱,知难而退。虽然联系汇率发行局制度不变,这些限制性措施不仅在特殊意义上绊住国际炒家的脚,同时也在一般意义上为国际资本在香港进出的流动增加了摩擦。

    各国家和地区政府纷纷出手,干预市场:早在1998年1月初,新台币兑美元在三天内大跌之后,台湾就立即关闭了NDF(无本金远期外汇交易)。 4 9月初,为了防止索罗斯旗下基金“空袭”,台湾金融当局指名道姓地宣布,不准台湾投资人将资金汇出境外投资索罗斯基金,严禁台湾证券商为索罗斯旗下基金下单买卖。5 新加坡则修改了股市指数,将原来以价格加权的计算改为市值加权计算,使炒家通过操纵指数成份股获利的难度增加。6 俄罗斯为了扞卫卢布,曾经在8月宣布限制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其实就是外汇管制。7 后来又放弃了,结果,卢布汇价一路下滑,从8月17日到9月9日,卢布贬值超过60%,8 外汇交易几度被暂停,银行也一再停止卢布的兑换。最近又有消息说,总统叶利钦正在考虑限制美元在国内的流通。9

    二、“资本神话”幻灭

    自由派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权威巴格瓦提(Jagdish Bhagwati)说,资本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理念延伸,可是,鼓吹资本自由化的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象自由贸易经济学家那样拿出足够的实证分析。大量事实证明,不规则和难以控制的短期资本流动,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渊薮。越来越多的证据和逻辑推理都支持限制货币自由流动。贸易自由化和货币自由化是完全不同的是两回事,云云。10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说,亚洲的“病因”是资本市场过早开放。11 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署名文章说,全球资本流动使穷国的经济越发不稳定,同时反过来损害了富国投资者的利益。12 投资银行Warburg Pincus & Co.的执行总裁Rajiv Lall说:“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本来就是“双刃剑”,人们原来以为好处会大于坏处,现在看来不对了。对国际资本流动作某些方面的限制,也许不是一件坏事。13 有迹象表明,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七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都有可能改变反对管制资本流动的一贯态度。因为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可能需要某些特定的资本管制措施,应付特殊情况。14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说得更直接,亚洲各国经济苦苦挣扎,丝毫没有起色,随时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资本流出浪潮和更严重的危机。对此,唯一的方法是外汇管制,尽管这是很多人所忌讳提到的。他认为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却能成为亚洲金融风暴中的“安全岛”,靠的就是有效的外汇管制。 15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能为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年度财政报告,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财政年度,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最多的是南韩、印尼和阿根廷。16 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己已经出现财政危机,希望美国国会尽快批准180亿美元的拨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执行总裁Fischer估计,现在可用于援助的款项只剩下50至90亿美元。17 姐妹机构世界银行也发出警告,向遭殃国家提供大量援助贷款,已经影响了世界银行资产的稳定性,除非股东再注入资金,世界银行将无法继续向有问题的国家施以援手。到目前为止,世界银行已经向亚洲国家和俄罗斯提供了84亿美元贷款,占可提供贷款额度的77.7%。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钱又出力,为受援国提出一大套进一步自由化的改革开放方案,要求那些急需刺激经济景气的国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严格控制财政赤字,而且不能实施货币局制度。19 结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的国家,至今没有一个可以摆脱困境。克鲁格曼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划不但没有将亚洲从危机中挽救出来,反而使情况越来越糟。20 虽然有种种资本自由流动和开放金融市场的理论,作为各国“最后贷款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国际游资巨大的破坏力面前无能为力。

    四、欧元面对严峻挑战

    1999年1月1日,欧盟11国正式启动欧元。但是,要到2002年7月,创始国货币才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三年过渡期,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等货币与欧元并存,同时发行和流通。这样“双轨制”的过渡期,为国际炒家利用欧元中央银行与各国中央银行之间政策取向的偏差,选择薄弱环节各个击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典型的前车之鉴是1992年的英镑“阻击战”。 当时欧洲汇率稳定体制(ERM)中,弱势货币英镑兑马克币值明显偏高。英国既要维持货币币值(维持高息),又要摆脱经济衰退,唯一的出路是要求德国减息。可是,德国刚刚统一,西德马克与东德马克按一比一的汇率合二而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率飙升的强大压力,非但不能减息,反而要加息。于是,弱势英镑成为投机者大笔沽空的攻击目标。一场恶战下来,英镑被国际游资打出欧洲汇率稳定体制。索罗斯志得意满,大赚10亿英镑,英国财相灰头土脸,被迫辞职。21

    如今,参与欧元的11个欧洲联盟国家中,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政策取向也不一致。这些民主国家的民选政府,政治必须服从选票,关键时刻制定政策,只能从本国选民的利益出发,很容易在货币政策上不能共同进退。欧元挑战美元,是一伙钩心斗角的联盟与一个统一强大的巨人搏斗,前景令人担忧。22 如果说1992年,英镑和意大利里拉可以被相继打出欧洲汇率稳定体制(ERM),不能说1999年以后,欧元区的其它货币,譬如德国马克,没有可能成为国际游资投机的目标。如今,德国对俄罗斯的巨额问题贷款已经可能冲击德国的银行体系。23 与原东德和俄罗斯经济关系密切的东欧国家,受俄罗斯危机的直接拖累,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的货币已处风雨飘摇之中。24 德国建议用欧元救援俄罗斯,希望由此把自己在东欧和俄国的利益卷成欧盟的集体行动。25 如果俄罗斯和东欧情况恶化,影响到德国的货币和经济政策,造成德国与欧盟其它国家不一致的政策取向,逻辑上,不能排除马克面临1992年英镑处境的可能性。倘若马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甚至被打出欧元体系,欧元、乃至整个欧盟的前景都将面临空前未有的严峻考验。

    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国时代

篇8

发达经济体从去年3%的经济增长减缓到2.5%

新兴市场将会从2010年的7.1%降到6.5%

世界经济稳定形势仍然严峻,亟需综合的快速的应对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尽管世界经济正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但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包括发达经济体的高失业率、银行不良业务和新兴市场过热等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更新的两个分析报告,《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处于两种恢复状态,一种是发达经济体的缓慢复苏,另一种是新兴市场甚至是一些低收入国家的相对轻松的复原。

“此次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现已经接近四年的时间,但全球的金融状况仍然没有稳定,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

2011年全球经济形势

2011年全球经济产量预计扩大到4.5%(见表),比2010年10月的预计多出0.5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认为,这反映出2010年下半年超出预期的经济活动性以及美国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将对2011年的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发达经济体2011年的增长预计为2.5%,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为6.5%,去年这一数字为7.1%。中南非洲预计为5.5%,去年是5.0%。

亟需应对措施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到:“重振经济最迫切的需要是综合的快速的应对措施,以克服欧元区及其政策中的风险和金融问题,从而弥补财政失衡,从整体上修复并改善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系统。这些措施需要控制经济过热和减轻关键新兴经济体外部失衡的相关政策所支持。”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认为,目前阶段全球经济主要面临两大关键问题。他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桑顿会议中心时说道:“首先是新兴市场国家如何处理资金流入的问题。这些国家的经济高增长与发达国家的低利率,两者共同导致资金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流入。这些资金的流入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它减少了这些国家使用资金的成本。说它是挑战是因为,这些资金会带来经济过热和泡沫。”

第二个问题是,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低增长率意味着高失业率的保持,而旨在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积累的政策环境依然艰难。“低增长给财政整顿带来困难,但整顿又势在必行以防止赤字的扩大。”布兰查德说。

综合的解决方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顾问、货币和资本市场部主任何塞.比尼亚尔斯表示,发达经济体的低增长以及财政收支方面的薄弱加强了市场对债务可持续性风险的敏感度。“欧元区也如此,许多国家针对其风险和银行风险采取的敌对行为已经加剧,这导致了某些基金市场的混乱。”比尼亚尔斯说。当前,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解决这种为了各自金融系统稳定和债务可持续性而采取的敌对行为,以切断这种可能会从欧元区小国家中传播开来的恶性循环。

物价继续上升

篇9

【关键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财政 财政透明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社会公众对财政收支状况的透明度、财政支出的用途、结构及其效果等愈加关注。另外,政府财力的增强和支出规模的扩大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但其中反映政府职能的财政活动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因此,提高财政透明度和建立有序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我国当前财政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财政透明度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的核心思想是政府应当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且真实的财政信息,并对公开财政信息的内容、程序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质量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提高财政透明度、增进政府活动的效率以及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改善财政管理的三个重点。所谓财政透明度,主要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算等信息的程度,具体内容可涵盖以下几方面。

1、政府应当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范围

《财政透明度手册》清楚地界定了政府的职能和范围,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主要是指广义政府(有时也扩大到公共部门),并建议各国遵循联合国《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中关于广义政府的定义域,即包括“所有以履行政府职能为其主要活动的实体”。一国经济体系主要是由非金融公司、金融公司、广义政府部门、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和住户组成的复杂系统。一方面,广义政府不具有金融部门调节货币供应量、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维护金融稳定等许多职能。虽然中央政府部分地执行中央银行的政策职能,但中央银行也不属于广义政府部门。另一方面,广义政府与公共非金融公司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前者拥有后者权益的程度,即政府可以通过权益的变化来控制和监督公共非金融公司的运营。

2、政府必须全面公开财政信息

根据《财政透明度手册》,政府提供的财政信息至少应包括预算信息、资产和负债信息以及各级政府的财务状况等。其中预算信息涵盖了所有的预算内和预算外活动,包括年度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相关年度预算的比较信息、未来年度的预测情况和预算外资金的明细情况等。资产和负债信息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为载体,辅之以表外披露形式。政府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所有的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即公共债务和其他负债),并进行分类披露。同时,政府应当对或有事项、税收支出和准财政活动进行充分披露,在可能条件下予以计量并考虑在表内确认。另外,政府还必须编报各级政府的合并财务报告。总之,为了赢得公众的信誉,政府应把实现“财政透明”作为一项法律义务,以法律条款规范财政信息提供的时间、频率和公开方式等。

3、政府应公开其预算编制和决策程序,提供预算报告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预算是各国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因此,预算信息就成为“财政透明”的核心内容。《财政透明度手册》之所以要求政府合理公布预算编制和决策程序,是源于有些预算过程的敏感性和公布过程中的附加成本问题。但是,为了使公众对国家的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框架以及财政风险能有所了解,为了体现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政府务必编制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预算报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规范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在此基础上提供现金流量表。权责发生制会计相对于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优点是:能够有效解决财政风险的评估和披露;预算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政府财政状况指标的计量等。可见,只有采取权责发生制会计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反映政府所有公共交易活动结果(如政府的拖欠款、被低估的实际财政赤字、应收未收的税款拖欠等)。

4、政府应提供真实的财政数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保证财政数据的真实性应当通过达到高质量的数据标准和进行公开、独立监督两个方面来实施。达到数据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对预算收支的准确预测、采用公认的会计标准、财政数据内部的交叉核对和与其他数据的协调,并通过内部有效的审计来实现。公开和独立的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审计、专家认定监督和严格按照国家统计机关的统计数据核对,宏观的财政数据必须通过微观的会计系统产生。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各国政府参照《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编制政府会计和公共部门财务报告。

三、提升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总结出《财政透明度手册》的指导思想:各国政府必须公布政府的结构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能与责任范围,以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形式全面、及时地向公众提供包括预算信息在内的所有财政信息,并通过内部控制、独立权威审计等确保公开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这一目的的实现要通过建立微观的会计系统,即全面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通过成本―效益核算原则,建立政府财政状况指标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1、转变政府职能,创建一个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

根据《财政透明度手册》要求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特征,必须重新进行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进行战略调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到底应管什么、如何管、政府管理绩效如何考评等等一系列问题,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

《财政透明度手册》中提出的遵循《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对政府与政府职能的界定的建议值得我国参考。我们认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企业化、法治化、道德化、统一化和公开化的效率政府。

2、建立健全政府财务会计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所有的政府职能均为财务活动。”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与企业的经营性目的相比,政府的活动虽然不考虑盈利指标,但政府对财务资源的利用要受到有关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来自外部的约束。也就是说,限定政府对财务资源的使用用途,保证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能有效地达到相应的公共目的(这构成政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受托责任)。我国当前政府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定期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现金流等信息,构建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三位一体”式的财务监管体系,提高政府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和效率。

3、建立科学的政府收支分类和管理体制

按照IM F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收入是增加政府权益的交易,支出是减少政府权益的交易。基于这种概念,IMF按经济的性质和功能划分财政收支体系,这与我国现行的财政收支概念和收支划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分类体系存在着不规范、不统一问题,使得财政收支统计不能直接、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从而不利于加强财政分析,不利于提高财政透明度和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借鉴IMF的收支分类标准,完善我国现行的财政收支体系。另外,我国目前的政府收支管理体制直接影响政府的财务活动效率,这主要表现为:其一,税收征收部门与财政支出部门的责任脱节,增大了政府资金的运用成本;其二,国库管理的银行制造成公共部门多重设置账户、财政资金分散付出等,严重影响了政府资金的运用率;其三,政府各部门的预算体制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考核评估体系,各部门的“小算盘”形成大量的预算外“漏损”。有鉴于此,政府的收支管理体制必须改进,其目标是“责任制、透明度、预测能力和参与制”,即用法规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财政收支活动的职责,定期提供公正的财政收支信息,执行政府资金流的预测机制,形成公众对财政收支活动的参与和监督。

4、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体制

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的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政府资金运营效率和增强公共支出效果的关键手段。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绩效评价工作缺乏制度化、经常化,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使得评价过程和结果约束乏力;二是缺乏权威综合的管理机构,具体评价工作分散于各个管理部门,因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三是缺乏一整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指标体系,评价内容侧重合规性,而忽视效益性,评价工作只是表现出一般意义上的审计特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我国财政绩效的评价工作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而且影响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因此,我国必须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结合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绩效评价制度。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绩效评价的系列法规,明确执行评价的机构主体,加强与国际评价机构的合作,提高评价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财政透明度的要求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实际上对很多国家的财政制度改革提供了规范性建设意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种建议逐渐形成国际性惯例。我国对外经济的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必须关注国际社会的信息需要,在财政制度改革过程中,尽可能地与国际通行的作法相协调,努力提高财政透明度,规范政府行为,从而提高公共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

[2] 程晓佳:财政透明度与政府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2004(9).

[3] 孟春、李晓慧:建立高效的政府现金管理体系[J].财政研究,2004(7).

篇10

进入2015年,所谓的“一带一路”计划的受关注度逐渐上升,特别是在亚洲博鳌论坛举办期间,已经被称为三大国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为这个巨大经济规划的金融支持,亚投行的设立也相应被瞩目。

3月31日,是中国财政部宣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简称“亚投行”,AIIB)创始成员申请的最后截止日期,越是接近这个时间点,申请就越是众多重量级经济体关于中国态度的一个站队活动。3月29日俄罗斯也加入了申请,这个位于中国北方的巨大国家,几乎占据了亚欧大陆土地面积的一半,其势力范围又基本和中国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有很大的重合。所以它的加入让亚投行声势大壮。

从功能上看,与亚投行类似的巨型国际金融机构已经有3家了。它们是世界银行(WBG)、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亚洲开发银行(ADB)。其中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任务方向更为类似,它们主要的任务是协助全球和亚洲地区的国家克服穷困,为其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或者捐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为一些国家出现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提供贷款并稳定国际汇率。

这三家金融机构的组织特点都是,按照理事国出资多少来分配决策投票权。由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建立的,所以美国在其中占有的权重非常大,并且对这两个组织的决策持有一票否决权。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国会对这两家机构有支配作用。在亚洲开发银行中,美国和日本占有最多的股份也享有最多的投票权。

在三大国际金融机构中,执行层的最高职位的归属也很有规律,世界银行的行长始终是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总是欧洲人,而亚洲开发银行的行长一直是日本人。2013年中国曾经想趁黑田东彦离任的机会,把一位中国官员放到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的位子上,但最终没有成功。在三家机构中,中国的投票权顺位基本在第二或者第三。而且,这些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令人尴尬的决定,比如向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地区提供基础设施贷款。设立一家能持有更强话语权的国际金融组织,已经成了中国这种新兴大经济体的一种本能。

对于亚投行这个新加入的竞争者,欧洲国家的态度最为灵活,欧元区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使用英镑的英国对此都表现积极。而离中国更近的日本则持一种比较抵触的态度,2014年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对亚投行的表态是“不欢迎”。其后日本的看法也一直维持在相当谨慎的态度。虽然,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3月31日表示不排除以后加入亚投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