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货币范文
时间:2023-03-14 16:3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结算货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业革命之后,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温升高,世界各国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使得碳减排量成为了一种可以交易的金融产品,从而催生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加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碳交易结算货币绑定权以及货币职能等问题,将对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进程产生影响。
一、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内涵
碳交易结算货币是指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中,由于其币值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好而被交易者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货币,具体用于碳排放权的计价、支付等。成为结算货币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起点,在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发行国将会得到巨大的收益和更高的国际地位。而对于成为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国家来说,首先能有利于获得碳信用的定价权,在全球碳交易中获得收益;然后能进而占据全球低碳经济和碳金融体系的制高点,在新的一轮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新确定中取得有利位置;最后对于发展中国家,该国货币成为碳结算货币,将有利于推进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带动本国金融体系的完善,获得铸币税、维护本国贸易安全、最终取得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等诸多好处。正是由于巨大的利益空间,各国为本国货币能成为碳交易结算货币展开了新一轮博弈。
二、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博弈模型及分析
在这一轮充当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博弈中,欧元起步较早优势明显,美元依靠其传统地位也占据了有利地位,二者呈鼎力之势,其它货币如英镑、日元、卢比、卢布等虽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少,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这次的碳货币交易主导权的争夺中,我们将参与人简化为两国:国和国。假设这两国的行动空间都为争夺和不争夺。
2.博弈模型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争夺国、不争夺国的博弈模型及其收益如下图所示:
其中:在一国争夺碳货币时,节能减排力度为;不争夺时,节能减排力度为。且;
和分别表示为国和国的低碳技术系数,越大,表示该国的技术水平越低;
为一国进行节能减排获得的收益,该成本与节能减排力度成正相关;
为一国节能减排付出的直接成本,该成本与节能减排力度成正相关;
为一国达到本国的节能减排目标需付出的其他成本,该成本与节能减排力度成正相关;
为一国夺得碳货币交易主导权获得的超额收益,该收益与节能减排力度成正相关;
为由于他国掌握碳货币主导权,一国遭受损失。
3.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
(1)给定国选择争夺的概率为,国争夺与不争夺的收益分别为:
(3)根据以上结果,所建立的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见式和式。
4.博弈模型的结论
根据模型求解结果可知,取决于、);取决于、)。和分别代表国和国的低碳技术高低;)和)分别代表国和国不同的既定减排目标的完成。由此说明:一国是否争夺碳货币取决于技术水平和该国的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高低。
(1)若国和国都为发达国家,都承担一定的既定节能减排目标,则争夺碳交易货币主导权的最优概率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技术因素影响:取决于,越大,国技术水平越低,则越大,国争夺碳货币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越低,我国争夺碳货币的最优概率越高,拥有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国家更容易获得碳交易货币主导权。二是一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影响:取决于),)越大,国需要完成的既定节能减排目标越大,则越大,国争夺碳货币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国的节能减排目标越多,对我国越有利,较低的既定节能减排任务越有利于一国掌握碳交易货币。同理可推,得出结论一致。
(2)若国和国一为发展中国家,一为发达国家,若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暂不需要承担一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所以,争夺碳交易货币主导权的最优概率仍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影响:取决于),)越大,国需要完成的既定节能减排目标越大,则越大,国争夺碳货币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国(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越多,对我国(发展中国家)越有利;取决于,又由于,国不需要完成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使发达国家在争夺碳货币主导权上处于劣势。技术因素影响:取决于,越大,国技术水平越低,则越大,国争夺碳货币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越低,我国争夺碳货币的最优概率越高,拥有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国家更容易获得碳交易货币主导权,同理,但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在技术因素上,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
(3)若国和国都为发展中国家,都不承担既定节能减排目标,且,则争夺碳交易货币主导权的最优概率受技术因素影响:取决于,越大,国技术水平越低,则越大,国争夺碳货币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越低,我国争夺碳货币的最优概率越高,拥有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国家更容易获得碳交易货币主导权。
三、碳交易货币博弈模型的现实意义
欧盟和美国对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以上模型,不难发现,欧元和美元均有可能成为掌握碳交易结算货币主导权的有力争夺者。原因如下:首先,碳排放权资源占有额度较大。从当前碳交易市场的供求现状看,可以把碳排放权视作一种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的占有程度包括资源占有量和对资源控制力度,资源占有程度高的国家就相应地拥有选择资源结算货币的权力。根据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欧盟市场EU ETS所拥有的碳排放权占世界总份额的比例相当巨大,数据显示,EU ETS2007年的交易量达到16.5亿吨,成交额达280亿欧元,分别占全球碳交易量的68%和交易额的70%,2008年仍保持在很高水平,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占全球总交易量、交易额的64%和73%[3]。巨大的占有量决定了全球超过60%的可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权与欧元挂钩。美国区域性碳交易强制市场(RGGI)也呈快速上涨趋势,点碳环境分析公司预计,2010年RGGI二氧化碳的交易量将达到9.8亿吨,交易额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29%,达到22亿美元(约合16亿欧元)。总之,以美元计价交易的强制和非强制碳交易市场规模不管是在碳排放权交易量还是在交易金额上仅次于欧盟碳交易机制市场,因而美元成为目前仅次于欧元的碳交易结算货币。然后,欧盟和美国在低碳技术和资金支持上的优势。最后,稳定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的标的物已逐渐成为一种金融产品,所以,欧盟和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完善无疑更为欧元和美元掌握碳交易结算货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除欧元、美元外,英镑、日元、卢比、卢布等也在碳交易中占据一定份额,但比重较小。首先,由于本身有减排义务,碳排放资源占有额度较小,能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权很少,所以以这些国家货币进行计价的货币份额也就较小;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和碳交易所,JI市场中主要的碳排放权供应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并没有掌握碳交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权;最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碳交易风险不能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有效化解,如印度,虽然它坚持用本国技术和资金进行减排,获得碳排放权,由印度提供的碳排放权就采用卢比进行结算,但由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和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因而以卢比进行计价的交易份额也就不如欧元、美元。
人民币也面临成为碳交易货币的选择,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欧元和美元双足鼎力,英镑也能维持一定的比例,日元、港元、卢布等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发展中国家的卢比也占有一席之地[4],人民币如果还不能及时赶超,将有可能失去成为碳交易结算货币进而成为国际货币的机会。因此,助推人民币成为碳交易结算货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为我国碳交易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逐步掌控碳排放资源的定价权,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国际碳交易,不仅为参与者提供金融咨询服务,还为交易风险的缓释提供碳金融创新工具,提高人民币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地位,增强我国金融机构在二级CERs市场上的话语权,从而增加人民币成为国际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可能性;其次,填补我国在碳交易法律政策上的空白,使我国企业在选择碳交易结算货币是有法可依;再次,鼓励我国自主碳减排技术的研发,摆脱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降低在CDM交易过程中失去技术支持的风险,在国际CDM交易中提供企业的主动权,从而掌握碳交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权;最后,适度放松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上的可自由兑换,通过货币互换等手段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稳定汇率,保证币值,借助国际碳交易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范围,帮助人民币成为国际碳交易结算货币。
参考文献
[1]王留之,宋阳.略论我国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现代财经,2009(6).
[2]碳点公司.2009年碳市场报告[J].Carbon,2009.
[3]王颖,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现实与选择[J].当代亚太,2009(1).
[4]管清友.低碳经济下的货币主导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8).
作者简介:
韦起(1988―),女,河南南阳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007级本科生。
篇2
关键词:两岸贸易;货币结算;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213762011)阶段性成果。项目指导教师:刘贤昌副教授、林泓助教
一、两岸贸易现状及货币结算机制建立
(一)两岸贸易现状
2002年至2013年,闽台两岸的进出口总额整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的出口额由于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呈现略微降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出口年增长率为20.2%,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6%,结算平衡杠倾向台湾,台湾在对大陆进出口贸易上处于顺差,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到2013年,两岸贸易总额超过了以往每年的水平。同时,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两岸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两岸贸易额逐年递增。
大陆对台湾的进口产品中排名前五为:纺织制品及原材料、贱金属及制品、化学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机电产品;大陆对台湾的出口商品中排名前五为:矿产品、纺织制品及原材料、贱金属及制品、化学产品、机电产品。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贸易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极为相似。
(二)两岸货币结算机制建立过程
2009年4月2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先由商业银行等适当机构,通过适当方式办理现钞兑换、供应及回流业务,并在现钞防伪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加强两岸货币管理合作。2009年11月,大陆方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代表与台湾方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代表签署了《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两岸进一步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奠定基础。
2012年8月31日,两岸货币管理机构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以备忘录确定的原则和合作架构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随后,双方就清算行的选择问题进行商讨。同年 9月17日,台湾“中央银行”宣布台湾在大陆的两岸货币清算行为台湾银行上海分行;12月11日,大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陆在台湾的货币清算行为中国银行台北分行。2013年2月6日,首批46家台湾外汇指定银行及境外金融机构,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签署清算协议并开户,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两岸“通汇”开始实质运作。
二、两岸货币结算对两岸贸易的影响
(一)方便贸易清算,节约清算成本
根据《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经过两岸双方的协议商量,选择一家符合所需要条件的清算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两岸在进行购置货品,劳务清算和投资产业等经济贸易时,两岸的金融机构可办理在法律范围内允许的合法业务,还可以开设相应货币类型的账户,进行满足客户多需求的结算业务。两岸清算机制的建立使两岸银行将能直接使用双方的货币进行结算,不仅节约了汇兑产生的额外成本,还能防止国际汇率变动对双方货币产生的不利影响。两岸货币直接清算,为台湾努力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奠定了基础,并促进台湾金融业的利润增长。
(二)拉动两岸贸易和促进经济交流
随着两岸货币结算机制的建立,两岸企业可以开设人民币账户,投资两岸产业还有相关业务的开展,两岸在贸易中可使用的币种增加,提高了厂商资金调动的灵活性,两岸贸易合作中使用本币产生的各种问题得到解释,拉动了两岸贸易,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三)促进两岸金融机构的发展
随着两岸贸易的深入,台湾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台湾银行由此开展人民币业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两岸金融机构随之推出了人民币相关的理财产品,以及有价证券等,并开展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人民币业务,扩大台湾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领域,有利于台湾各银行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业务。随着货币清算机制的逐步建立,台湾银行的人民币有望超过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的存款,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必将促进台湾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促进两岸民众来往,增加就业机会
两岸贸易货币结算机制的建立也方便了旅游及游学期间货币的使用、清算和汇兑,可以做到随时直接通汇,有利于两岸民众来往,两岸可以各自为对方设计旅游线路,另外方便两岸大学进行交换生及互访,加进两岸人才及学术交流。一方面拉动两岸经济相互促进,增加两岸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人才在两岸就业、创业,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三、当前两岸贸易货币结算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清算行的选择问题
清算行选择的定义是,经过双方的协议商量,双方各自采取最优原则,选择一家符合所需要条件的清算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业务包括:提供清算服务及结算业务。2012年9月,台湾货币管理机构商议决定,台湾银行上海分行成为了大陆的台湾清算银行。而大陆方面还在商议。大陆方会以公平公开的原则,大陆会选择一家符合双方条件,以有着银行清算经验的,对于相关两岸贸易货币法律政策熟悉掌握目前并且有着便利的网络来往的标准来选择。目前,已确定会在交通银行台北分行和中国银行台北分行中选择。
(二)清算机制完善的问题
如今两岸货币往来从较少到逐渐频繁,两岸货币贸易的交流合作也出现新的气象。在此情况下,银行作为双方的基础,面临着一些困难,由此产生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完善问题也极为紧迫。例如,两岸双方货币回流的问题、货币如何兑换以及货币由哪些银行供应等问题,这些问题仍然在两岸贸易的发展中带来许多阻碍和不利因素。
篇3
结算担保金是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这一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实现会员间的风险分担,激励会员参与风险管理,并可以在结算会员违约时使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保证存款(security deposits)、伦敦清算所(lch.clear-net)的违约基金(default fund),香港交易所的违约交割基金(reserve fund)及我国 台湾 期货交易所的交割结算基金,尽管名称各不相同,但均是结算担保金的具体实现形式。结算担保金制度在近些年来 发展 较快,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刘德明、高曦慧等(2001)对结算担保金在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张昌邦、柳汉宗、张惟晴(2002)比较了国际资本市场跨市场结算的现状,并探索了跨市场结算下交割结算基金的收取和使用规则;科索·瑞普提(kirsi ripatti,2004) 总结 了目前欧洲各期货交易所或结算机构应用结算担保金的现状;陈威光、郭维欲(2004)以我国台湾期货交易所各上市合约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期货市场持仓量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结算担保金;菲利普·鲁索(filippo russo,2004)则从结算会员与交易所或结算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角度人手,指出结算担保金可以减少结算会员逆选择行为发生的概率。国际期货市场中简单法、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的担保金算法并存,且对同一个市场,使用这三种 计算 方法得出的结论差之甚远。我国期货市场目前仅有
二、我国期货市场结算担保金制度的实证研究
成立于2006年9月的中金所是我国第一家引入结算担保金制度的期货交易所。由于在本文的写作阶段,股指期货合约仍处于仿真交易阶段,因此利用简易法、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对沪深300期货结算担保金的分析是基于2007年第四季度(10月8日至12月28日)的仿真交易数据。
(一)结算担保金的简易法。假定中金所需要在2007年12月28日收盘后基于简易法预测2008年第1季度的结算担保金总额,中金所2007年第四季度沪深300日均交易保证金为4141818万元,根据中金所现行规则,结算担保金总额是交易保证金总额的8%,即为33.1亿元。
(二)结算担保金的风险价值法。风险价值的结算担保金算法主要涉及未来持仓金额和期货合约风险价值估算两部分:第一,未来持仓金额的估计。 台湾 期货交易所于2004年建立了期货市场持仓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中,期货合约总持仓量的 自然 对数为因变量,时间趋势变量、非交易时段与交易时段的期货价格波动率和股价指数波动率、定价误差幅度及持仓量与总成交量自然对数的滞后期为自变量。由于中金所的仿真交易时间有限,数据量有限,无法通过模型来预估指数期货合约的每日持仓金额,本文基于谨慎性原则选取2007年第四季度最大持仓数据作为未来持仓金额的估计。第二,期货合约风险价值方法的选择。风险价值可供选择的 计算 方法很多,笔者在2007年基于方差——协方差和蒙特卡罗模拟的风险价值方法实证研究了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和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的动态保证金,经检验,波动率模型假设为egarch,收益分布假设为t分布的风险计量模型可以准确的定量我国期货市场的风险状况。为此,本文采用egarch-t模型计算期货合约的风险价值,结算担保金需涵盖未来5天价格波动,25%持仓违约的情况,置信度为99%。假定中金所需要在2007年12月28日收盘后基于风险价值法预测2008年第1季度的结算担保金总额,预估的持仓金额是20604214万元,根据egarch—t模型计算而得一个交易日的风险价值是1032147万元,五个交易日的净风险价值为2095666万元,则结算担保金总额是五个交易日的净风险价值的25%,即52.4亿元。
(三)结算担保金的压力测试法。香港的结算担保金总额能够覆盖市场连续20%的涨跌幅及25%的持仓发生违约情况下的风险。考虑到中金所现行的10%涨跌幅、6%熔断的价格限制制度,本文考虑让结算担保金可以覆盖16%的单边涨幅或跌幅,违约率仍假设为25%。假定中金所需要在2007年12月28日收盘后基于压力测试法预测2008年第1季度的结算担保金总额,预估的持仓金额是20604214万元,则:担保金总额=(预期持仓总金额×0.16一期货保证金)×25%=77.1亿元。
篇4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结算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的背景
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结算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两国的银行必须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才能实现货款的最终清算。一笔贸易款项可能涉及进(出)口方、进(出)口开户行、进(出)口方的外币清算行等多家机构的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过多的环节使资金流转速度、到账速度放慢,且每个环节都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
对境外企业来讲,其在进行结算币种时一般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结算的货币要有最广泛的可接触性;二是币值要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
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币结算中人民币能否被市场选择作为结算货币,是由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后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币支付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的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需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中的风险。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要摆脱当前各种不利状况的影响,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业务的适时启动,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这些都为人民币在未来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元强大的规模效应,且其已经形成了市场的自发选择,在短期内对于美元体制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进这种变革的,无疑是东亚地区。
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无疑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周边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准周边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第二步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第三步扩大至整个亚洲,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即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其货币职能的三个阶段为,一是鼓励外资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二是通过股票、债券和资本帐户交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货币功能;最后在外贸和金融交易对人民币达到某一临界量之后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为例,如果全部转换为人民币结算,现在的总贸易额约为1730多亿美元,占国内年度贸易总额的7%左右。事实上,国内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目下,即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亿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币对外支付)相当于仅在贸易项目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因此,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产生“亚洲人民币”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金融保持现有稳定增长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会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与英镑、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二)对进出口企业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节省了用外币收付款而引起的汇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经营理念不同,进出口企业无需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就能够在从事进出口贸易中锁定汇率风险,使企业平稳运行,改变以往企业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四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其收汇资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备案,无须审批,不影响进出口企业货物通关速度,按照有关规定还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结算领域的重要创新和探索。从准入角度而言,从事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将国际结算业务的币种进行调换,并不需要用类似资本金、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限制银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是实现银行间的帐户对接,清算等,相当于通过境外行或港澳行作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的区域半径。而且,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之后,跨境贸易的清算行范围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仅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拥有与央行大额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试点之后,几乎所有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都可以成为境内人民币贸易的清算和结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在银行现有的国际结算体制下,将为境内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开辟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业务,同时也带来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产生,而且当人民币在境外产生一定的沉淀资金后,势必会对银行其他的理财服务产生需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一直都在承担着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如果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减少银行外汇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
另外,银行可能因为这项业务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外资银行由于拥有网络和头寸优势,以前一些大型进出口企业更趋向于在外资银行办理业务。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这种优势将转向中资银行,尤其是能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拥有绝对优势。
三、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展较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和银行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磨合;二是因为试点企业地域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试点规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业和银行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从人民币本身来看,一是美元作为传统货币有着巨大的优势,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很难放弃原有结算方式;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程度不足,资本账户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也在近年来力推本币国际化,对于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信随着试点地区的扩大,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该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婧薇,史进峰.首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上海写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
2.刘昕.汇改四年[N].国际商报,2009.7
3.魏革军.人民币对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国金融,2009(14)
篇5
《关于积极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试点的提案》提出,关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货币,国内已有过不少研究和探索。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吉晓辉认为,积极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有利于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密切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同时,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可以使国内企业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加快企业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可以使国内商业银行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提升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已经具有现实可能性。
篇6
关键词:中日贸易;人民币;日元;结算比例
在中日贸易中,双方为了避免汇率风险,会更愿意以本国货币结算,但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很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也是刚刚起步,而日元由于汇率波动很大,不利于汇率风险的规避,目前大部分以美元、欧元等第三国的货币进行结算。随着两国对美元的依赖降低,中日贸易中日元与人民币存在着更大的竞争,但是二者可以优势互补,进行更好的协调。
一、中日贸易现状
虽然2012年和2013年中日贸易额虽然稍有下降,但是一直保持在3200亿美元左右。并且,现在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来源地,日本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其中,在2012年,日本对中国的进口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1.27%,比美国高处12.67个百分点。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8.05%。
而日本对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食品饮料和烟草、轻工产品、杂项制品以及皮革制品。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电气设备、机械、原料制品和化学制品。虽然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中日贸易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近期由于日本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优于我国,并且复旦大学教授华民认为在中国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前,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货币的空间是有限的。
二、中日贸易结算比例的简析
在国际中,石油、黄金、矿产和粮食等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结算的,虽然中日贸易中大宗商品的份额较小,但是由于美元规模经济的惯性原因,中日两国一直主要使用美元计价。
随着2012年6月,人民币可以直接兑换日元,这样中日贸易结算可以不再绕道美元,减少美元兑换风险,进而还可以在中日贸易中可减少美元计价的比例,加大人民币与日元计价的比例。又根据大井搏之等日本学者归纳的出口计价货币的选择标准所述,如表2-1。
表2-1对外贸易结算理论
大小
出口对象国货币对本国货币的方差与出口国货币对美元的方差相比第三国货币生产者货币计价
商品差异化程度生产者货币计价当地货币计价
进口国的进口中出口国所占比重生产者货币计价当地货币计价
出口国规模生产者货币计价当地货币计价
本国货币供给的方差与外国货币供给方差相比当地货币计价生产者货币计价
从中我们可以把中日贸易中涉及到矿产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以及差异化程度较小的原材料以美元计价。又由于日本和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和差异化产品的存在,这些以出口国货币计价,即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电气设备、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以日元计价。
从我国的统计局网站可知,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及原料的国别构成中,中国占据第一位,大约占到77%,其次为越南4%,泰国3%。而日本进口的杂项制品国别构成中,中国以 69%的比例占据第一位,其次为越南和泰国各占4%。还有,日本进口的轻工制品的国别构成中,中国占据74%,其次为意大利和越南各占5%。
另外,日本进口的皮革制品中中国比重最大,为59.4%,进口的塑料、橡胶也是中国比重最大,为25.8%,进口的贱金属及制品中,也是中国比重最大为24.8%,进口的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中也是中国比重最大为28.9%,又由图表2-3、2-4、2-5可知,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和皮革制品中中国占有绝大比重,这些日本进口的货物中中国占有比重大的产品应以人民币计价。
据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可知,2012年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中,一般机械占到27.4%,原料制品为13.8%,化学制品是13.9%,矿物性原料为1.3%,原料为3.8%,运输类机器占到9.6%,电气机器占到23.7%,食品的比例为0.3%,其他占到12.9%。
而2012年的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中,一般机械为16.5% ,原料制品为11.6%,化学制品为5.5%,运输类机器为0.6%,原料占到1.3%,食品为5.3%,电器机器为26.3%,其他为32.9%。
三、中日贸易中人民币与日元应有的结算比例
依据以上所述,可知,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原料和矿物性燃料由美元等第三国货币计价,而食品与原料制品因差异化较小,以人民币计价,其余的可由日元计价,则可得现阶段日本向中国出口的计价比例如图表3-1,美元等第三方货币结算比例为5.1%,而日元结算比例为80.8%,人民币为14.1%。
图3-1日本向中国出口各货币应有结算比例
同样基于计价理论的分析,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原料与矿物性燃料由美元计价,由于食品、化学制品、原料制品、一般机械在日本从世界各国进口的总额中的比重最大,用人民币计价,而电器制品及运输类机器用日元计价,在其他类中科学光学机器用日元计价,而衣服类、家具、皮革制品等用人民币计价。则可得现阶段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的计价比例应如图3-2,美元等第三方货币结算比例为1.9%,日元结算比例为28.4%。人民币结算比例为69.7%。
图3-2日本从中国进口各货币应有结算比例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付丽颖 日元国际化与东亚货币合作[M]商务印书馆 2010.4
[2]露口洋介 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J]国际经济评论 2014.02
[3]孙杰 跨境结算人民币还是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金融研究 2014.09
[4]付丽颖 孙汉杰 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地区主导地位的难点与策略[J]经济纵横2014.04
篇7
关键词: 支付结算体系,转移机制,公开市场操作,金融监管体制,货币体系,资金清算
一、支付结算体系概述及其前沿研究的重点领域
支付结算活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行为,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也是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制度性安排。
完整的支付结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交易、清算和结算。交易是指债权债务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收付款人身份、支付方式、支付能力的确认和支付指令的生成与发出。清算是指在收付款人金融机构之间,按照约定的清算规则,完成支付指令的交换并计算出待结算的债权债务的过程。其中,支付指令的交换包括支付交易数据的接收、存储和发送。结算是将清算过程产生的待结算债权债务,在收付款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应的账簿记录、处理、完成货币资金最终转移并通知有关各方的过程。
现代社会中,货币的转移机制表现为完整的体系,即支付体系,它指实现货币转移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安排的有机组合。支付体系则由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服务组织、支付体系监督和相关的法规制度等构成。支付体系作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一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离岸市场等紧密联结起来。支付体系通过严谨的法规制度和技术设施安排,向金融机构和社会提供资金运行的工具和通道,满足金融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因此,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付清算系统促进经济活动,方便市场交易,减少现金的使用,维护市场次序,规范结算行为,防止支付风险,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打击洗钱、逃债、逃贷、腐败等,维护金融稳定,为央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提供基础。同时,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使得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也使得金融系统越来越多采用科技进步成果,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营效率,增强金融系统竞争性,改进金融系统管理效率。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支付清算系统的改革与完善,推进了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创新。支付结算体系既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它的创新与金融服务产品及金融制度的创新密不可分。
支付服务组织是指向客户提供支付账户、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为这些机构运行提供清算和结算网络服务的支付清算组织,主要包括央行、金融机构和支付清算组织等。央行是银行间资金转移等支付服务的法定提供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或应收、应付款项,通常通过其开立在央行的结算账户办理划拨转账。商业银行直接面向客户,为单位和个人提供各种类型的支付产品和支付服务,如银行卡、自动取款机以及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新兴的电子化产品和服务。支付清算组织是提供支付指令的交换和计算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包括票据交换所、从事银行卡数据交换的网络公司等。健全的支付系统是保持和促进金融稳定的重要保证。
支付体系监督是为维护支付体系的安全和高效进行的公共政策活动。支付系统通常还是传导金融市场冲击和波动的主要渠道。因此,仅凭市场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自动地实现支付体系的安全与高效,因为市场主体没有足够的动力承担所有的风险和成本。为弥补市场缺陷,必须由政府对支付体系进行监督。央行通常在支付体系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央行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责,并且在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支付体系监督的核心目标是维护支付体系的安全与效率。此外,央行可能还会关注其它目标,如犯罪预防、竞争政策以及消费者保护,等等。此外,为实现支付体系监督目标,央行需要与银监会等相关部门合作。
目前,对支付结算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支付体系的成本与效率,主要包括支付工具的创新、支付服务组织的创新、支付系统的改进与完善、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协调等。二是零售支付中,消费者的支付选择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对传统的纸质支付工具和电子支付的选择、对各种支付服务方式的选择,以建立个人消费信贷及理财的行为模式。三是支付体系的技术安全、风险控制、技术创新等,如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对于支付体系安全性的影响,技术规范及监管细则等。四是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与对相关跨境支付活动的监管,尤其是支付结算体系的危机扩散机理及监管协调。五是支付体系、支付工具的创新、虚拟货币、电子货币等与传统上货币法偿性的关系、大额支付系统效率改进与虚拟货币对货币发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支付电子化、虚拟货币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实现途径的影响等。
二、中国支付结算领域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
(一)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的结构及特点
中国支付结算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主要包括:(1)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支付清算全过程的银行账户管理体系。(2)以票据、信用卡为主体,以银行卡、互联网、手机等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不同经济活动需求的支付清算工具体系。(3)多元化、多层次的支付结算系统由2000多家同城票据交换清算所组成,处理行内和跨行支付交易;四大国有银行的全国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处理全国三分之二的异地支付清算业务;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处理异地跨行支付的清算与结算;银行卡授信系统、邮政汇兑系统以及正在推广、试图逐步取代现行电子联行系统的现代化支付系统。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沪深分公司仍然分别按照不同的登记结算方式负责两市证券交易登记结算,尚未形成统一、互联,证券交割和资金转账之间的电子连结还不完善,难以实现真正的DVP。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国债、政策金融债的场外交易则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登记结算。联网客户在系统中开设有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三大期货交易所的结算部门则提供期货交易的结算服务。此外,还有政府债券登记、交割和结算系统。
(4)支付清算管理体系,包括支付结算法规的制度性管理如《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支付清算系统准则》、《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及日常监督检查、支付结算风险控制管理如结算违规社会举报制度、结算纪律定期检查制度及结算违规处罚制度等;支付结算纪律监督管理;支付结算纠纷协调管理及反洗钱工作管理,如大额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及国际反洗钱合作等。
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已形成如下特点:一是在同城支付清算和结算的高效与安全性上。分布在全国城市和县城的2500家同城票据清算所处理了三分之二的支付清算额,便于监管,控制支付结算风险。二是支付清算系统的综合性及较高的自动化。
央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对交易、结算的自动化、电子化进行大量投资,基本上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通讯网络和各级各类支付清算系统。此外,以各种支付卡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方式成为零售小额支付领域的重要形式,各类信用卡、借记卡、非银行卡层出不穷,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工具高速发展。当前,重点是优化支付系统的功能,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换系统。
(二)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的缺陷及其改进
金融改革进程中,形成了央行主导,多家商业银行为主体,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等共存的多种利益格局,基本上实行四级管理的模式,形成多级宝塔式结构。因此而建立的业务管理系统突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即逐级汇总,层层把关。这种高度分散的账户管理方式,一是分割了国家银行体制,使得银行监管变得困难,不利于商业银行有效管理行内资金。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只能将支付清算工具交换最末端实行电子化。二是阻碍了支付清算系统的一体化进程,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基于RTGS方式的大额支付系统,使得业务管理系统既不能体现科技的促进作用,也难以适应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
篇8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市场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同是造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最主要原因。从我国商务部统计的对外贸易国别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出口最大的市场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除欧盟外,东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占据很大一部分。而美欧等发达国家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意愿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人民币意愿较高。2012年西联公司旗下的西联商业支付部门针对1000多家允许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我国大陆试点企业进行的调查报告明,美欧等发达市场的公司更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美国企业的不愿意度最高(占42%),欧洲企业(占23%)其次,而日本企业(占8%)和澳大利亚企业其次的不愿意度最低(占2%)。一般来说,要使贸易对象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最主要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用人民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优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我国一般有能力满足,但对于发达贸易对象国所需的很多商品和服务的要求,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和环保型产品,还不能满足,美欧贸易对象尤其如此。因此,在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美欧等贸易伙伴。由于美欧是我国最大出口市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又在我国进口来源中所占比例较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局面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导致企业议价能力低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一笔贸易采用何种货币计价一般由进出口双方事先协商约定,可以是出口方所在国家的货币,也可以是进口方所在国家的货币,甚至可以是第三国货币。但是由于从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到贸易合同的履行要经历很多环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后到货款的收付一般时间较长,在此期间一旦计价货币的汇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出口双方的经济利益必然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如何选择计价货币对双方都显得格外重要。而到底由谁来选择计价货币这就关系到贸易双方企业的议价能力,企业的议价能力高,自然就有选择计价货币的权利。虽然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全球贸易处于低位增长,我国贸易地位继续提升,但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上,我国还处于低价值链环节,无论是在生产分工还是收益分配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差异性不强,且面临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东盟激烈的竞争,企业议价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在计价货币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关于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自然大多参照贸易对象国所指定的货币,再加上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在我国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自然较小。如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产品,一般附加值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偏小,技术含量也比较低,属于买方市场,替代性强,需求价格弹性大,买方议价权高,多采用进口方指定的交易货币结算。
(三)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中主要计价及结算货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美国金融体系整体陷入信用和债务危机,造成美元汇率处于动荡之中,流动性骤然紧缺。与此同时,欧元、日元也大受影响,出现大幅波动。而与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全球“货币锚”的剧烈动荡相比,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广受国外机构和企业欢迎。2010年6月我国实行汇改,自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新进入双边波动的升值通道。重启汇改三年来,人民币年均升值3%,这个预期可能还会持续若干年。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使得境外企业和居民有较大的动力持有人民币长头寸。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而将负债美元化,所以在我国出口贸易结算中,境外机构和企业即使拥有人民币,也不愿意用于支付,而希望选择其它的外币去支付,让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享受升值收益,这样我国出口就大多采用外币而不是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收入少。同理,在进口贸易中,境外机构和企业则更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反对外币结算,收入人民币,获取升值收益,我国进口贸易就大多采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付出多。因此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
(四)跨境套利存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是指在无真实贸易背景或融资需求背景下,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来获取利差和汇差的行为。跨境套利操作会进一步促使人民币结算失衡,这主要是因为与内地相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香港存在着溢价。即使外国出口商不想持有人民币,外国出口商也可以从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中获取人民币,然后拿着人民币以更具吸引力的离岸汇率将其兑换成美元,从而在两个市场间进行套利。以最常使用的信用证套利为例:进口商提出申请之后,银行给其开具30万美元远期人民币信用证;转交香港银行,由其审证核押后再交给境外受益人,即该进口商的境外关联体;关联体以此信用证作担保,在香港银行即期借入30万美元;关联体随即在香港银行做一笔“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的远期合约。通过此过程,进口商获30万美元融资,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获取利差收益。实际上,在此过程中,内地银行、香港银行、进出口商均获益,最终央行为套利承担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境内企业一般会向我国境内银行申请保付加签或者远期信用证等银行信用担保。关联企业在向境内出口之后,就会利用应收境内的人民币债权,特别是银行担保信用,在境外申请低息美元贴现,到期利用无本金交割远期(NDF)汇率卖出人民币归还美元贷款,获得汇率和利率的双重套利。因此,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的存在使得外国出口商更青睐于用人民币结算,收入人民币,加大了我国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率,也使得外国进口商不愿意支付人民币,减少了我国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率,从而造成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
(五)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缓慢离岸金融中心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制条件下,主要由非居民参与的、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在货币发行国境内或境外进行资金融通的、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自由交易中心。目前我国主要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中国香港、英国、新加波、法国、中国台湾等,但总体来说,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缓慢。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是我国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0年内地与香港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到内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七成以上,2012年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逾2.6万亿元人民币,年上升37%,占内地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总额的九成以上,大量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流入香港。截至2012年底,香港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证余额分别为6030亿元及1173亿元,恒生银行曾预计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在2015年会超过美元存款,成为香港存款第二大主要货币。尽管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规模仍小,流动性不足。对除香港企业之外的其他境外企业而言,获得人民币贸易信贷以及用富余的人民币投资都比较难。再加上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借贷利率较高,造成人民币融资业务规模较小,有融资意愿的企业宁愿选择以港元或者美元借贷而不愿意采用人民币借贷。而境外进口企业由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转换成本较高以及获得人民币融资比较困难使得我国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开展较为缓慢,这样我国出口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比率较低。
(六)境外人民币来源不足一般说来境外人民币来源有居民境外消费、贸易交易、金融交易等,金融交易有对境外发行人民币国债、提供远期购售汇、发展银行间借贷市场,还可以进行股票投资等等。当前境外人民币来源主要有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内地居民境外消费的人民币(主要集中在港澳、东盟国家和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由于人民币存在预期升值、跨境套利等人民币需求量大,境外人民币处于供远小于求的局面,加上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需要人民币时不能用其它的货币进行兑换,在境外也没有形成自由的人民币买卖市场,人民币自由流通性较差,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得不到满足,这给境外进口企业用人民币支付贸易造成困难。这样势必造成我国出口贸易采用美元、欧元等流通性较强的外币,方便了国外进口商支付,从而降低了我国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率。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应对策略
第一,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现状。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并不等于限制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而是在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同时,进一步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国家可以采取相关政策支持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如在出口退税政策上可以将人民币结算与外汇结算实行差别待遇,在现有外汇结算的出口退税率下,适度提高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退税率,鼓励出口商采用人民币进行进出口贸易结算的积极性;在出口信贷方面将出口信贷的贴现率与出口结算的货币币种联系起来,对采用外币出口结算和采用人民币出口结算两种不同做法实施不同的贴息率,对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信贷予以较高的贴息,对出口信贷采用外汇结算的实施较低的贴息,这样选择人民币作为出口结算货币的出口商可以享受更多的政府贴息,从而刺激出口商采用人民币出口结算,提高人民币出口结算的积极性,最终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现状。
第二,优化出口商品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企业的定价权。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差异性程度,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商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优化升级外贸结构,促进市场多元化等措施优化出口商品贸易结构,提高本国出口企业的议价权。如在规模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上,可以提高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完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和促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措施,从而获得更大范围的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场议价权。
第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单边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之所以挥之不去,主要是因为汇率机制僵化和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无风险的单边投机行为,又造成了预期的自我实现。因此可以加大汇率弹性,形成汇率双边深度波动,增加单边套利的机会成本,可一定程度上弱化升值预期。
篇9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货币国际化
引言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是一条崎岖而又漫长的路。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然而在开展试点的初期,结算规模并未达到政府的预期。截至2009年9月11日人民币跨境结算施行两个月时,贸易结算量仅为700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交易额终于突破了500亿元,逐渐走出了初期的低谷。
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是打破美元垄断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国家也认识到想要实现人民币更深度的国际化,我们必须走好这一步。
一、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意义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可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相关结算服务。其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多种结算方式。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是一种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业务,而一般来讲货币国际化益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货币发行国获得铸币税收益,即凭借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第二,本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金融清算中大量使用可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第三,有助于减少外汇储备、缓解经济结构失衡状况。第四,提高本国金融机构业务水平和竞争能力。而对于业务本身来讲,主要有一下三个意义:
第一,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稳定我国企业的出口。近几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脚步的启动,对于境内企业来说,由于汇率变动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损失。这一问题在出口贸易型企业,或是对外销售份额较大的企业中尤其突出。与此同时,以往很多出口贸易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在进行结算时往往还需要通过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使用金融工具来锁定汇率风险。但使用这些衍生产品,如远期结售汇时,会产生一笔不小的交易手续费。直接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企业也可以减少这一费用的支出。
第二,对我国企业贸易结算费用的节约作用。是节省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
费用。当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根据测算,委托银行进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若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我国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外汇衍生交易费用即可消除。二是节省两次汇兑所引起的财务成本。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对贸易双方来说,存在着各自货币兑换为美元再进行结算的两次兑换成本,企业购汇结汇存在相应的汇兑损失。若人民币可用于国际结算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则可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有利于企业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实现汇率风险最小化。
第三,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截至2012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
32557亿美元,并不断以每年约3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后,我国部贸易顺差将体现为人民币,这既可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又能降低因汇率升值造成的外汇储备损失。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人民币“走出去”,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进展如下: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及业务种类不断扩大,结算量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明显增加。央行统计显示,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804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4165.7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出口结算金额1638.3亿元。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498.7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8.7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470.0亿元。图1为2010年一月至2012年3月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结算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交易额在近两年增长十分迅速。
(二)国际货币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乐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至此,中国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支付。
为配合跨境结算业务开展,央行还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国外人民币存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公开数据统计,从2008年底至今,货币互换规模总计高达21162亿元人民币。今年以来,央行又先后与阿联酋、马来西亚、土耳其、蒙古、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3500亿元人民币。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10
一、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路径回顾与启示
(一)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路径回顾
英镑的国际化历程。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占据世界经济领先地位。通过巨额贸易盈余积累了大量黄金储备,使得英镑币值成为世界其他货币比价的参照系,借助伦敦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操纵着当时国际金本位制乃至金融秩序。从而使英镑成为黄金替代物,成为那一时期世界主导国际货币。
美元的国际化历程。美国内战结束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美元渐成强势货币;经二战,美国成为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第一大国,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正式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此后,美元虽然历经多次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等严重打击,但目前,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主导货币,其国际货币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日元的国际化历程。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异军突起,拥有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同时美元地位渐衰为日元国际化提供了契机,日元国际化道路逐渐起步。80年代,日元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但“广场协议”重创了日元,加之90年代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日元国际化进程开始有停滞。亚洲金融危机后,日元大幅贬值使其失去区域锚货币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日元国际化进展再次遭挫。
马克的国际化历程。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马克地位不断提高,为马克国际化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德国金融政策着力维持马克币值稳定,为马克赢得了国际信誉,促进了马克发挥国际记账单位、价值贮藏和交换媒介职能,使其成为了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强势货币。此后,德国借助欧洲区域合作大趋势,通过发展贸易和货币联动机制,推动马克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最终促成了欧洲统一货币联动机制。
(二)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路径的启示
首先,从经验角度看,较为成功的国际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都遵循了多层次并进和各层次间彼此促进的演化路径。英镑、美元、日元、马克国际化历程表明,多层次推进货币国际化无可回避。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具有天然优势,是市场自然选择过程,都经历了先发展储备职能和国际化,后发展结算和计价职能的演进过程,演化过程具有自身特色。其中,英镑崛起于全球金本位制度确立,美元则利用了国际金本位制向现代信用制度过渡的大趋势,两者均通过国际制度以替代黄金并成为计价单位而实现国际化。
其次,从教训角度看,实体经济必须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日本虚拟经济畸形发展教训值得汲取。日元国际化进程中金融深化是其重要路径,但因“结算货币+离岸市场”模式脱离本国实体经济发展,金融过度超前与泡沫化,阻碍了日元国际职能延伸。事实再次证明,货币国际化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政策的稳定;另一方面,德国发展实体经济为其货币国际化打造了良好基础。依靠强劲突出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马克实现了先区域化再国际化的道路,其基本模式为:“经济实力+币值稳定+区域合作”,正所谓“内在一致、高度稳定、质量优越是伟大货币的共同品质,它们将在竞争中胜出而成为国际性货币”(蒙代尔)。
最后,相关问题引发思考。例如,完善货币输出机制、科学处理金融市场改革、自由化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区域货币合作使货币走向国际化等问题都引发了人们持续思考。
二、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演进路径现状
(一)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演进路径总体轮廓
客观上,现有人民币国际化演进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一般考察角度包括,一是模式选择,与主要国际货币如美元、日元和马克国际化模式比较,总体看,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道路遵循了“结算货币+离岸市场”模式,力促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尽量充当结算货币,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二是货币职能延伸,即人民币职能向国际货币职能延伸。具体指结算职能、计价职能、投资职能和价值储备职能次序选择与优化。结算、计价、投资和储备职能依序拓展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演进基本思路。但在东亚地区,人民币国际化正朝三职能同时延伸方向发展;三是区域定位,核心是理顺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主流观点和实践中,我国对货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次序并不强调,即使注重借助开展经济区域合作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但也并不认为区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四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与国内金融改革相协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改革方向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在具体改革步骤上,央行课题组在《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中指出,金融改革并无固定次序,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是循序渐进、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措施上应成熟一项,推进一项。
(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政策
一是加速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大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对象和数额。二是加快香港离岸市场建设,双向推进人民币双向流动机制。其中流出机制包括: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贷款和金融机构向境外分支机构增资。回流机制包括:前海双向跨境人民币贷款、双向跨境ETF交易、点心债和人民币货币期货。三是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步伐。今年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即为积极信号。四是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直接兑换逐步开始。央行课题组报告《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为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时间线路图做基本描述。实践中,前海已成资本账户开放试验区和桥头堡。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演进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结算+离岸市场”模式内生动力不足
该模式立足人民币双向流动机制,但缺乏双向流动机制的支撑和内生优势。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企业缺乏议价能力,致使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不平衡;二是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占比较大,中国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选择人民币计价,但人民币结算动机不稳;三是资本账户管理限制了境外企业持有和使用人民币资产;四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香港离岸市场作为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延伸的补充人民币资金池较小,人民币计价产品发展缓慢。
(二)货币职能延伸缺乏联动机制
价值尺度是结算职能的基础,而结算职能必会产生货币存量。而存量则需要价值尺度、投资和储备职能方可消化。同时结算和投资职能又需有关经济体持有的该储备货币可以避免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结算职能首当其冲,而实际上计价和储备职能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标志。当前,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快速上升,但单边替代美元现象凸显,核心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缺乏议价能力,人民币计价职能有限,计价职能与结算和储备职能间缺乏相互促进机制;同样,由于离岸市场资金池较小、投资品种有限,投资职能也未对结算发挥有效支撑作用。
(三)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定位有欠清晰
人民币国际化仍需坚持双边和多边结合发展原则。立足在不同区域内的区域化逐步实现国际化。但基于文化、历史和政治等非经济因素考虑,人民币区域化路径较为复杂。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区域布局,贸易结算区域多在周边较小国家,规模和范围有限,战略侧重似乎有待深化清晰。
(四)离岸人民币市场供求失衡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重点在于创造人民币供给。如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贷款等;需求层面,在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只能借力香港离岸市场开展人民币业务,如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但香港离岸市场规模、品种与渠道尚难满足投资需求,境外居民使用人民币积极性不高,供给和需求存在失衡。
四、完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复杂性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货币国际化路径受其国内外环境制约。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危机冲击尚未消退,国际货币体系仍由美元主导;国内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大,金融抑制客观存在,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双顺差格局将长期存在,人民币双向波动尚难预期,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任重道远。上述因素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仍需较长过程,路径演化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而人民币国际化演化路径很难是既定且稳定的具体方案,路径设计应是战略稳定性与具体措施灵活性的综合。
(二)认清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演化针对的目标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需要针对切实可行的演化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世界基本格局判断,未来国际货币不会唯一。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并非服务于人民币取代当前国际货币,而是部分替代有关国际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之一。
(三)认清人民币国际化演化的保障与货币职能目标
一方面要突出人民币国际结算职能。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尽可能使人民币充当结算货币并非是人民币国际化归宿,但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保障;另一方面,储备职能是货币国际化的最高形态。即使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被广泛接受,也不能替代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发挥作用。综合上述,人民币国际化演化路径必须围绕结算职能为基础,围绕国际储备职能为最终目标。
(四)慎重判断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中的必经之路
理论上,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并不唯一,有些过程并非是必经环节,因此在路径设计上要避免误区。例如,人民币区域化即非人民币国际化必经之路。
(五)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和政府力量综合推动的结果
一方面,某种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另一方面,由于货币与政府信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国际化货币形成也不可能脱离国家引导与推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是市场与政府联姻的产物,是政府承认、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结果。
五、构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建议
(一)“结算货币+离岸市场”模式与“资本输出+跨国企业”模式相结合
现实中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必定是复合路径,前者模式利于短期内人民币输出和流入并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货币职能;后者模式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计价货币职能,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综合两者,中国应加大对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资本输出,鼓励国内企业率先抢占该类国家产业链高端,获得中非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贸易定价权和结算货币选择权,同时争取在全球产业整合过程中走向价值链上游。
(二)建设“先易后难”务实路径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演化构想必须切合实际,“先易后难”是基本原则。首先,我国与东亚各国贸易关系紧密且为逆差国,利用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难度较小。应优先力促人民币成为该地区国家储备货币之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其次,我国应加大对非洲国家等经济实力较小国家直接投资、提供买方信贷和加强对外援助;最后,加强投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和推动企业海外并购。
(三)以创造人民币海外需求丰富强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建设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演进必定伴随货币职能间的相互激发,其中,增加海外人民币需求是激发人民币各项职能联动,丰富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关键。应优先创造人民币海外需求,随后增加海外人民币供给,借以形成国际结算、计价、投资和储备职能互动机制。建议立足全局加大我国海外有抵押的买方信贷业务,并以香港为依托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和其他金融产品交易。
(四)完善国际资本监管机制,加快资本账户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