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互换范文
时间:2023-03-24 13: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货币互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货币互换正面效应分析
第一,筹措及时。以我国银行贷款为例,首先企业要向银行提出借款申请,填写《借款申请书》,并提交资产、项目可行性等资料;其次,银行审查借款申请,包括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相关调查;再次,双方签订合同;最后企业才能获得贷款。企业筹资不论是为了投入再生产还是进行投资,都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否则企业会因资金在筹集和投资环节不到位,而承受违约罚金、信誉受损、生产进度阻滞等直接或间接损失。货币互换则能在这方面起到有效的弥补作用。企业可以在项目确定后发行债券来与交易方交换,更可以利用已有的债券马上进行交换,而不必将时间消耗在手续审批的漫长等待中。
第二,有利于企业拓宽筹资渠道。有了货币互换,筹资者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双方可以在各自熟悉的市场上筹集资金,互换之后达到各自的目的,而不需要到自己不熟悉的市场上寻求筹资机会。同时,货币互换业务还可以打破特定市场对信用等级产品的限制,即使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允许其在国外某市场发行债券筹资,但只要其信用等级可以在国内发行债券,那么就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得到其需要的币种资金。通过货币互换,不同国家币种的借贷市场被有效连接起来,不同借贷款项之间转换的摩擦也大大减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筹资平台,使得双方的筹资来源更加合理。
第三,降低筹资费用。在决定最佳资本结构的因素中,资金成本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通常由资本成本率来计算。在这方面,货币互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首先,货币互换不用承担清偿发行在外债券的交易费用以及相当比例的承销费用;其次,只要公司清楚自己在利率上的比较优势,那么互换市场就能使其在更便宜的市场上发行债券,然后再把它换成最适合自己商业需要的融资形式,从而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
[例1]假如一家美国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需要马克,而另一家德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需要等值的美元。通常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筹资人的信用等级越高,人们对它的信赖度就越高,从而筹资成本就越低。两个公司在本国均具有筹资优势,而在非本国筹资则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来补偿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总筹资成本,双方进行了货币互换。
双方所需的币种与筹资优势错位,因此存在互换的获利空间,若不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22%(11%+11%);而如果进行互换,两家的总筹资成本为20%(10%+10%),互换总收益为2%(22%-20%)。A公司借美元,替B公司还德国马克的借款利率为100/0;B公司借马克,替A公司还美元的借款利率为10%,这样双方都获得了1%的互换利益,节省了筹资费用。
第四,规避汇率风险。例1中,A公司的母公司在筹集美元资金上有相对优势,那么母公司完全可以选择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筹措到的美元资金兑换为马克,然后再汇入子公司账户。假设子公司需要200万马克,当日的市场汇率是1美元=2马克,则母公司需要通过发行债券筹集100万美元。一个月后,美元债券全部发行完毕,资金筹集到位,很可能此时市场汇率变为1美元=1.6马克,则此时的100万美元只值160万马克,比子公司实际需要的金额少了40万马克。而如果当初母公司选择货币互换,双方可在互换开始时通过协议商定一个固定的汇率来进行本金和利息的核算,这样就避免了因汇率浮动带来汇兑损失。
第五,保持企业目标资本结构。以例1为例,假设A公司的母公司现有的资本结构即是企业最佳资本结构,而由于某种需要,在德国的子公司需要一笔马克融资。假设该公司在德国有足够的信用等级可以发行马克债券,漫长的注册过程和发售时间也是能够容忍的,承担的各种费用、利息与进行货币互换发生的费用、利息相等,甚至更少,是否就应该选择通过在当地发行债券而扩大负债、改变企业原有资本结构呢?企业确定适合自身的最佳资本结构需要长时间摸索,处于一个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最佳资本结构的,否则将意味着更高的筹资成本以及更多的不确定风险,并且对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不利。而货币互换作为一项表外融资,既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中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筹资,又可以使企业在保持原有负债比例的情况下,获得所需的其他货币种类的资金,既维持了原有的最佳资本结构,又调整了存量负债。
第六,有助于企业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其一,采用货币互换技术,企业对于政府法令的修改、市场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将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利用货币互换锁定资产负债的汇率,降低风险,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许多企业都存在所持资产与负债币种错位的问题,而利用货币互换可以锁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币种,使其与该资产或负债在未来相匹配。其三,有些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在海外发行债券、出口创汇等方式拥有一定数量的外币资产,通过货币互换可以将弱币转换为强币,即用可以完全自由兑换、汇率稳定、票面坚挺的货币来代替那些兑换约束大、汇率不稳定的币种,规避风险。
二、货币互换局限性及负面效应分析
第一,无法彻底调节企业资本结构。我国企业负债水平普遍偏高,筹资方式单一,债务结构不合理。这必然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充足程度不够,资本来源多元化与资本结构调整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实现企业最佳债务比率的有效控制,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其中的基本问题即是企业负债水平偏高。由于我国企业融资途径与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单一,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一直是银行贷款,这就使得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融资,背负沉重的财务费用包袱,而更为严重的结果就是极不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难以获得较大的最佳负债率范围。在不可能迅速降低负债水平的前提下,企业本身就会承担较高的财务风险。尽管货币互换不会为企业新增债务,但是进行互换的对方公司可能会担心债务过多而无法按期进行本金和利息的互换,给自
身带来由信用风险引起的损失。
第二,交易对手选择范围有限。为了达成货币互换的交易,一方必须努力寻找合作方,即使作为中介的金融机构强化了信息的公开性,但是想要找到交换本金额度相等,且双方对对方债券的利率定位、发行期限、是否有担保等条件都满意的合作方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有时双方为了互换的达成,其中一方或双方都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如缩小交换额、增加利息支付等,从而影响了交换的整体互利性。
第三,公司本金可能存在信用风险。货币互换的两个主要特征如下:一是互换不在交易所交易,而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场外交易;二是互换市场几乎没有市场监督。因此如果是两家公司选择直接交易,一方面会比通过银行进行交易节省更多的筹资费用,但另一方面两家公司都要承担更大的信用风险。由于货币互换交换的债券价值都比较大,此时的信用风险多是互换交易的一方无力履约或故意不履约造成的,如有的企业通过货币互换交易获取通过正常途径难以取得的某种外币后到期有意不履行合约,不还回初始交换的本金,这将给另一方造成巨额损失。
第四,制动性较差。企业从银行贷款或在海外市场直接发行债券,可以通过提前还款或赎回条款的设置提前解除负债。而货币互换是基于两个对手之间的合约,一旦签订了互换协议,双方就有义务在互换期内按协议履行义务。但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公司内部或自然灾害、政治等外部因素,一方发现其原来签订的互换协议已经不适应公司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公司的生产扩大和再投资,此时企业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更改或终止原协议。但站在交易另一方的角度,终止协议将意味着其生产、投资的现金流的中断,必然会造成损失,其必然要求相当的直接、间接损失补偿费用。如此一来,这又给提议提前结束协议的一方增加了巨额的费用支出。
三、货币互换保障条件
一是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创造货币互换使用条件。货币互换是在市场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项可以使交易双方互惠互利的金融工具,但它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和发挥有效优势的,其使用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我国企业面临的过高的银行信贷,即使使用了货币互换也无法调整已有的资本结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企业资本结构调整行为逐渐推向市场,企业的债务融资应在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中展开。首先,企业应区分哪些情况下使用权益融资,哪些情况下使用债务融资;其次,在确定适用债务融资的前提下,企业的融资渠道不能仅仅局限在银行贷款上。企业应凭借市场化评估的资信等级,获得对应条件的融资地位,以此为基础来安排适合于自身的银行贷款债务与企业债务融资,而不是将银行贷款作为“救命草”,在任何情况下都选择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大幅度偏离合理资本结构,最终还是要通过基本的筹资手段进行有效调整,货币互换等金融工具的适用只能在局部范围内适度调节,企业不应抱有投机的侥幸心理,在不具备使用货币互换的条件下一意孤行,否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培育互换市场。由于货币互换存在交易对手选择范围的限制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企业在进行货币互换时一方面需要一个中介机构交换信息,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担保机构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由于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掌握着大量的金融信息,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资金需求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可迅速进行操作,因此可为大多数公司之间的货币互换提供中介服务;对于某些银行而言,不仅作为经纪人,更作为互换交易的直接参与者参与互换市场业务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若要在我国企业中发展货币互换业务,首先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法人主体,使银行企业产生对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的需求,这是互换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基本主体要求;其次,银行应通过制定金融互换交易规范,建立互换交易的标准操作流程与规范,并作为对这些机构实施有效监督的标准,使货币互换能在一个规范的环境中发展。
篇2
关键词:货币互换;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8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订双边互换协议以来,“互换”这个词就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互换是金融衍生品中种类最为齐全的一种金融工具,其历史虽然只有30多年,但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截至2009年3月底,短短几个月内人民币互换协议竞签署了6次,这在当代中国金融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次贷危机背景下,这些互换必然会对人民币迈向国际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货币互换的含义及功能
1 货币互换的含义
货币互换,又称外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之间达成一种协议或合约,在合约中,交易双方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互相交换约定的不同货币、相同期限的本金额以及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利息。
通俗来说,就是两国进行贸易和投资时,可以不使用第三国货币,而是直接使用本国货币来计价和结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汇兑损失。在一定时期内,累计到一定额度时,由两国央行之间进行汇总结清。
2 货币互换的功能
(1)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投资者可以利用货币互换交易,充分利用双方的比较优势这种经济资源来提高资产收益。同样道理,筹资者也可以利用货币互换交易大幅度降低筹资成本。
(2)规避风险
投资者或筹资者可以利用货币互换交易规避汇率风险。
(3)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筹资者可以很方便地筹措到所需的任何期限、币种、利率的资金,实现资产负债的最佳搭配。
二、次贷危机下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的比较
1 自2008年年底以来央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央行与上述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外汇储备总额的5%。
2 六份货币互换协议的作用
众所周知,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已经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和有关地区的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成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在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通常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一旦启动货币互换,两国将可通过本币互换,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从而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先周边,后拉美”的货币互换协议,虽然都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但具体作用又有所不同:与韩国的互换,主要作用是方便韩国在华企业进行融资;与香港互换,是由于香港是人民币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准备在香港发债,货币互换主要是为满足资金供给;与马来西亚和印尼互换,是用于双方的商业贸易结算;与阿根廷的互换,人民币主要是在贸易中充当支付结算的角色;白俄罗斯则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三、货币互换能否“换”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
1 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一个国际化的货币至少要具备三项基本职能,即结算职能、财富职能和投资职能。其中结算职能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现在很多人一提起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总是要提到周边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事实,好像货币只要用于国际间结算了就一定能够国际化似的,于是也就有了别人换你的货币是为了树立你的货币的国际化地位的逻辑,这个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其实,财富职能和投资职能才是国际化货币的最重要支撑,前者体现了货币的“硬”价值,后者则体现了货币价值的实现渠道。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
2 六份货币互换协议的运行机制
中国央行签署的6份货币互换协议该怎么看呢?据介绍,此次货币互换旨在支持贸易融资。其运作机制是,央行将互换得来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由此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也就是说,货币互换主要是一种服务于双边实体经济的金融安排,是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的约定用双方货币进行互换的市场行为。其目的在于锁定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开展经贸与金融合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高经济的可预期性,防止经济生活受过多干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并不是某种特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
如果按照所谓货币国际化的逻辑,参与双边货币互换就等于国际化,那么与中国签定协议的6个经济体,其货币不也是国际化了吗?不也是迈出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一步了吗?这种思考逻辑,未免太简单了。而中国的货币互换活动,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现在,之所以要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签下6500亿元的互换协定,主要是为了外贸的需求。
篇3
【关键词】 辨证施护;气虚痰瘀;麻痹性痴呆;生活质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90
麻痹性痴呆起病隐匿、病程缓慢, 潜伏期一般为5~25年, 易被忽视。中医对麻痹性痴呆研究已久, 认为痴呆为髓减脑消, 气血失和, 日久气血生发失源所致。其辨证类型主要以“气虚痰瘀型”多见[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以及卫生保健理念的改变, 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 辨证施护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基本法则, 也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色[2, 3]。鉴于此, 本研究就辨证施护对气虚痰瘀型麻痹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以期为其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的96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广州市精神病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气虚痰瘀型麻痹性痴呆患者, 其中男74例, 女22例;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46.24±10.59)岁;病程2~25年, 平均病程(15.24±3.50)年。随机将9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 5];②依从性较高;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阿茨海默型或血管性痴呆等;②合并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史;③物质滥用者;④先天性梅毒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合并严重心、肺、肝、肾脏疾病者;⑦不同意接受研究者。
1. 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予以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用药护理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及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给予施护, 具体内容如下。
1. 3. 1 补气施护 ①饮食调护:予营养丰富、健脾益气之品, 如人参黄芪粥、胡萝卜、粳米、猪肚、小米、香菇、扁豆、黄鱼、菜花等, 宜清淡、易消化, 切忌滋腻、辛辣之食。②艾灸疗法:可每天为患者艾灸劳宫、内关、血海等穴位。③按摩:膻中、足三里、脾腧、气海等穴位。④起居调护:早晚应适当保暖, 忌汗出当风, 防止外邪侵袭。可微动四肢, 流通气血。
1. 3. 2 化痰施护 ①饮食调护:少食辛辣、油炸、生冷等食物, 戒烟戒酒;可适当多进食一些山楂、冬瓜、小豆、扁豆、荷叶等能够健脾益肾、宣肺化湿的食物。②穴位按摩:可按摩丰隆、支正、解溪等穴位。③起居调护:保持居室干燥, 经常晒太阳, 以舒展阳气, 通达气机。湿冷气候, 避免受寒雨淋。
1. 3. 3 祛瘀施护 ①饮食调护[6]:宜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 如山楂、油菜、番木瓜、金橘、黑木耳、洋葱等。②穴位按摩:可取百会、四关、肝俞等穴位。③起居调护:避免寒冷刺激, 注意动静结合。
1. 3. 4 情志护理 ①安神静志法:让患者静卧或静坐, 利用“安静”的自我控制法达到精神内守、消除烦恼、忘记忧愁。②“喜胜忧”法:运用心理干预的方法, 通过笑话、相声等幽默的行为, 让患者喜笑颜开、愉悦开朗, 从而克服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③说理开导法[7]:指导患者顺应环境的变化, 节制七情, 同时指导家人配合, 尊重患者, 接受现实, 避免急躁、厌烦的心理。
1. 3. 5 特色护理 ①耳穴压豆法:根据实际情况辨证取穴, 选用一侧耳穴如肝、心、脑等穴位, 协助患者每隔4~6 h按压1次, 隔3 d为患者更换另一侧耳朵。②心理干预:针对缺乏信心患者, 可通过一些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同时, 还可将其与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便于患者间交流心得、开导互助、启发影响, 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③运动疗法:患者缓解期, 可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 如健走、打太极、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 以达通调气血、活血化瘀之功效。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入院时、住院7 d、出院时, 分别使用BRMS、HAMD及ADL对两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价[8, 9]。
1. 4. 1 BRMS 标准BRMS共11项, 各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无该项症状或与患者正常时的水平相仿);1分(症状轻微);2分(中度症状);3分(症状明显);4分(症状严重)。评分越低, 症状越轻。
1. 4. 2 HAMD 本研究选用24项HAMD, 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很重)。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0分(无);1分(轻中度);2分(重度)。评分越低, 精神越佳。
1. 4. 3 ADL ADL共有14项, 各项目采用1~4分的4级评分法进行评价: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难);3分(需要帮助);4分(根本无法做)。评分越低, 生活质量越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BRMS、HAMD评分比较 入院时,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7 d, 研究组下降趋势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入院时,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7 d, 研究组下降趋势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世界各地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梅毒新发患者数也快速增长。据报道[10],2010年全国报告梅毒病例358534例,2010年发病率26.86/10万,比2009年增加17.02%,居全国乙类传染病的第三位,麻痹性痴呆发病率也成正比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麻痹性痴呆中医辨证主要以气虚痰瘀型多见, 其主要症候表现为沉默寡言、口齿含糊、词不达意、失认失算、表情呆滞、反应迟钝、智力衰退、记忆下降, 或喜怒无常、自言自语、弃衣而逃、无故登高而歌, 或终日无语、气短懒言、口多涎沫、头重如裹、伴肌肤甲错, 或口干不欲饮、双目暗晦、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舌红苔少或无苔, 脉沉细弱、脉细涩。本病多数患者伴有精神异常表现, 其表现复杂多样, 是临床护理的难点。因此, 采用何种更有效的护理方法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长期困扰着护理人员。
中医护理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考方式, 以关注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而强调整体护理观念, 正越来越受到国际护理界的青睐。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11, 12], 进行整理、分析、综合, 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 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 应用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护理原则, 采用中医辨证护理、中医情志护理及中医特色护理等手段完成医疗服务。所以, 对麻痹性痴呆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将更适合于麻痹性痴呆患者的护理, 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 出院时, 研究组BRMS评分为(11.59±5.60)分、HAMD评分为(11.59±5.60)分、ADL评分为(19.77±6.12)分, 对照组依次为(15.17±4.49)、(12.44±3.54)、(23.45±7.50)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中医辨证观指导下, 对气虚痰瘀型麻痹性痴呆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而且还能为其的新护理方式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辛茹, 宁玉萍, 施海姗, 等.麻痹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和精神行为症状比较.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4, 47(12): 841-846.
[2] 吴李硕, 罗文静, 黄文, 等.麻痹性痴呆12例分析.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1(2):98-101.
[3] 张伯礼, 薛博瑜.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22-129.
[4] 贾建平, 陈生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48-250.
[5] 兰智勇, 胡伟明, 祝云龙, 等.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麻痹性痴呆病例分析.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10):576-578.
[6] 苏书贞, 李燕峰, 张素馨, 等.中医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河北中医, 2012, 34(11):1713-1714.
[7] 杨丽明, 李敏娇. 10例麻痹性痴呆患者驱梅治疗的护理管理对策.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3):369-370.
[8] 官红霞, 陈明达, 王翔, 等.五行学说在老年痴呆病人情志护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0, 24(14):1290-1291.
[9] 肖慧莉, 曾萍香, 郦萍萍, 等.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5):1154.
[10] 尚小英. 12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36(36):5515-5516.
[11] 吴培香.辨证施护干预对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8):4-8.
篇4
关键词 :过渡性账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多借多贷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然涉及换出资产的终止确认与计量和换入资产的初始确认与计量。
二、现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账务处理
例题:2013 年6 月20 日,甲公司与乙公司达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协议:甲公司用一台设备A 与乙公司交换一批库存商品。甲公司设备A原价200 万元,已提折旧40 万元,已提减值准备20 万元,公允价值120 万元。乙公司商品成本110万元,售价(等于公允价值)130万元。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甲公司换入的商品作为原材料核算,乙公司换入的设备A 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假设此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甲公司换出设备的公允价值低于换入存货的公允价值,应另向乙公司支付二者的差额10 万元(补价)。加换出资产销项税与换入资产进项税的差额1.7万元,共需支付11.7 万元。(补价比例=10/(120+10)=7.69%<25%,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协议执行情况如下:
(1)7月1日,收到乙公司交付的库存商品;
(2)7 月15 日,停止使用设备A,转入清理,发生清理费用5000元;
(3)8月15日,支付补价及增值税差额11.7 万元;(4)8月25日,甲公司将设备A交付乙公司。
按照现行会计处理方法,甲公司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A 1400000
累计折旧--A 40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A 200000
贷:固定资产--A 200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A 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借:原材料1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1000
营业外支出20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A 140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0
银行存款117000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账务处理问题分析
由上述的最后一笔分录,可以看到,现行的会计处理将甲公司换入原材料,换出固定资产,支付补价和结算损益等会计事项放在了同一笔分录之中。这意味着甲公司7月1日收到乙公司交付的库存商品,却等到8 月25 交易全部完成才能做相应账务处理,特别是,8 月15,支付银行存款11.7 万元,本应及时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却要等到8 月25日才能完成相关处理。以上的账务处理与实践中的会计实务不相符。同时,多借多贷的分录,账户对应关系不清晰,令人难以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入一个过渡性的账户予以解决。从本质上来说,过渡性账户是综合记录复杂交易信息的临时性账户,该交易进行过程中的相关事项通过这个账户进行记录,交易事项结束时,该账户余额全部结转,余额为零。目前会计实务中使用的具有过渡性质的账户有: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制造费用等。此处我们将引入的过渡性账户称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来”,并根据不同的公司设置明细账户。
四、引入过渡性账户的账务处理
(1)7月1日收到乙公司交付的库存商品;
借:原材料1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1000
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来--乙公司1521000
(2)7 月15 日,停止使用设备A,转入清理,发生清理费用5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A 1400000
累计折旧--A 40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A 200000
贷:固定资产--A 200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A 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3)8 月15 日,支付补价及增值税差额11.7万元;
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来--乙公司117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
(4)8 月25 日,甲公司将设备A 交付乙公司;确认处置收入(记入固定资产清理)和应交税费,二者合计借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来”,同时结转固定资产处置净损益。
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来--乙公司1404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A 1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0
借:营业外支出20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A 205000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个过渡性账户的完整记录如下表所示: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来- 乙公司这个账户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过渡性账户的引入使得改进后的分录均是一借一贷或是一借多贷,账户之间对应关系清晰明了,分录便于理解。同时对于每一笔发生的交易事项都能及时记录,操作方便。对于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一些涉及多项交易事项的复杂交易,同样可以引入过渡性账户简化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危机;美元弱化
一、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1.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决定其货币国际地位的最主要的因素。“强国无弱币,弱国无强币”,一国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信用度。正如商业银行贷款给私人或者企业时,首先要考虑和审查的就是该私人或者企业的信用情况一样,要国际交易者和投资者接受另外一国的货币也要考察该国的信用,而该国的经济实力很好的给予了本国信用的支持。
2.一国的政治实力是决定其货币国际地位的必要支撑。 一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越强大,国际声望和地位越高,该国就越稳定,信用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就会越快,该国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一)国内的经济基础
1.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依靠着牢固的基础和得力的政策,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约合4.92万亿美元。虽然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危害不大,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仍然位于世界前列,给予了人民币很大的经济支持。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拥有的巨大的潜力,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
2.充足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我国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我国对外支付和清偿的能力。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我国国际收支也一直保持着顺差,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到了19460.30亿美元,到2009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4531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具有充足的对外支付和国际清偿能力,可以很好的抵抗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是国际金融风险的防护林。
3.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外汇汇率可以分为三个时段来讨论:1994年之前,我国人民币外汇汇率波动幅度较大,在1994年进行了汇率并轨,进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外汇汇率基本稳定在827左右;到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稳中有升;到2009年6月为680左右。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波下,人民币还可以保持稳中有升的币值是很不容易,这得益于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储备的充足水平。人民币对内价值也很稳定,通货膨胀率一直稳定的保持在低水平。
(二)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周边化
为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流动性不足,提高市场投资者信心,我国中央银行频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以人民币/外币的形式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边货币互换国家的扩大以及协议金额的提高,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机会。在清迈倡议框架下,截至2008年12月12日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起,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 6500亿元人民币。
受货币互换协议的鼓励,在中国和那些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他国之间,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会越来越普遍。通过货币互换支持需要救助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于中国稳定周边环境,也有助于帮助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提振信心,共同应对危机。货币互换协议不但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支持,也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其成为地区甚至全球主要货币的进程。
(三)美元国际地位呈下降趋势
纵观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演变历程,美元的国际地位与美国经济实力息息相关。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的逐步降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等的地位也相应降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对使用人民币作贸易支付结算货币的期望与需求增加,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需求减少。国际贸易中一般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波动剧烈,如果继续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会造成其他国家之间的汇兑损失,人民币由于币值相对稳定而倍受青睐,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大大降低汇兑风险。
中国应当抓住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人民币自由化的进程,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论文摘要]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 经济 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文章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对策。
亚洲 金融 危机 警示了东亚各国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必要性,区域性的货币危机需要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来防范已成为共识。同时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本身在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也是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 指导 ,该理论最初关注的是成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问题,蒙代尔、麦金农、彼得凯南、伊格拉姆分别提出了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开放程度、低级产品的多样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随着实践进程的发展,单一标准的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后来的 经济学 家将该理论作了发展,克鲁格曼对参与的 成本 和效益作了模型解释,博弈论者则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这些进展使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上。
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主要是:各成员国会损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丧失巨额的铸币 税收 入,同时要支付较高的货币转换成本,会使其 财政 政策 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进而会影响到其国内经济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而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单一货币区建立后,区域内货币交易被取消,这将节免货币兑换的成本,可以节约大量 人力 财力,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货币交易的取消还能避免短期国际资本的冲击,因为单一货币会使最优货币区内的货币规模巨增,致使投机者无力制造差价实现套利。二是减少外汇储备成本,节约外汇储备。三是货币一体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和通货预期,稳定成员国国内的宏观经济 环境 。四是货币一体化还将扩大各成员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且为各成员国接下来的深层次 政治 合作打造平台。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分析
从长远看来,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间贸易、 投资 、金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再由于受国际趋势的影响,东亚地区构建单一货币区是势在必行的。但就目前而言,需要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按照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构建单一货币区的成员国应当符合的内部条件有: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各国经济的关联程度高;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趋同;成员国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强;各国政策的协调一致性强;所建货币区内拥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
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目前的现状看来,在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方面,东盟、亚洲四小龙和日_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机制分析
篇7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理论;东亚货币合作;冲击对称性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0107
The Research of Eas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Based on
Symmetry of Economic Shocks
AN Hui, ZHAO 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are always greatly concerned after every financial crisis.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ame to the birth of 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CMI), which is a cornerstone of the Eas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as the regional assistance relief mechanism. And Chiang mai initiative multilateral mechanism(CMIM)was launched as a marking result of cooperation amid this crisis .Based on above fact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East Asian symmetry of economic shocks to examine the new features and trends of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mmetry of economic shocks among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has been high and is still rising,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most remarkable change is that the symmetry of economic shocks among the great powers, represented by China and Japan, increases evidently, thus paving the way for East Asian deeper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ast Asia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should timely set the goal as “East Asian co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to “great power impetus” by China and Japan from the past “crisis ’s impetus”.
Key words:optimal currency areas; Eas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symmetry of economic shocks
篇8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急遽演变,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新契机,提供了新的合作领域。其中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两岸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金融危机与大陆经济角色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及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为:
第一,近年来中国经济崛起,再加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体正逐渐形成。它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在其中人民币势将处于中心地位。由于亚洲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亚洲货币区、若能于欧元区、美元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将能更好地维护亚洲地区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利益。
第二,由于以美元为主要计价单位、结算货币和价值储藏手段的现有国际经贸和金融框架所存在的缺陷,使东亚国家极易因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增加、美元汇率的波动,造成各国汇率随之波动,对各国经济和贸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各国已明显意识到东亚国家正面临日益增多并需要由区域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种区域意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显现。
第三,随着东亚区域意识的觉醒,亚洲地区的经贸和金融整合已有实质性进展。在金融领域,2005年5月东盟“10+3”达成《清迈协议》,日本先后与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而中国也期望能在区域金融合作扮演重要角色,使人民币能在区域货币互换、监督机制、金融市场和区域货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依中国的规划,短期目标是扩大已有的货币交换协议,而长期目标则是要在亚洲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地区货币。
金融危机与人民币区域化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其严重冲击使人们更加意识到美元一币独大的弊端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而何种机制才是最理想的国际货币体制,再次成为政策讨论的焦点,其中周小川的提议受到广泛的关注。周小川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挂钩的一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主要经济大国,应包括卢布、人民币和黄金。周小川的提议随即得到若干亚洲国家以及巴西和俄罗斯的支持。曾任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的Fred Bergsten亦撰文支持周小川的提议,而“欧元之父”蒙代尔(Robert Mundell)更表示,人民币可能于2010年成为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内的一种。
2007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6%,居第四位;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的7%,而外汇储备占世界的比重更超过25%。然而,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地位却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相匹配。人民币在国际上支付、计价、结算和储备的比例微乎其微,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交易也主要以美元或欧元等国际货币计价和支付,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此种货币体系将使美国获得铸币税、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定价权。同时中国以大量外汇储备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这些美元往往又以各种短期流动资金的形式重新投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经济呈现流动性过剩,推动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基于此,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议题便被提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将给中国带来的利益包括有:获得铸币税;巩固对外贸易和贸易伙伴的联系;维护中国的金融稳定,促进其金融发展;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未来亚洲货币合作机制中居于有利的地位等。
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
尽管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还很不完备,但是近年来中国正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见表)。
以货币互换协议而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主要是为了帮助各国解决短期国际收支问题及稳定金融市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同样加强了与周边国家、贸易伙伴的货币互换合作,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互换合作不仅是为了短期救助、稳定市场,更重要的是基于便利双边之间的贸易结算、贸易融资,进而有利于抵御此次全球经济衰退对区域贸易的冲击。这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同时,也为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提供了基础。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人民币区域化的操作
当一种货币在本国以外被广泛使用,一般便会被称为区域或国际货币,而基本条件则是此种货币在本国以外被用作为记账单位、交易媒介及价值储存,譬如作为跨境贸易的计价单位、储备货币及其他货币汇率的依据。依目前形势的发展,中国期望借力此次国际金融危机,透过与周边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使人民币在区域金融稳定方面发挥若干影响力,同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推动。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对实体经济的间接影响却日益显现。由于美元汇率波动等因素,使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受到相当影响。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措施,将可消除中国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和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衍生交易费用,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操作形式可分为方式和清算方式两种。所谓方式,是指国内银行选择几家大的外资银行作为其海外人民币结算的行,境外企业在行开设人民币账户的形式;而清算方式则是指在中资银行境内总行和境外分支之间进行清算业务,即境外企业在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开设人民币账户。
一个国家货币走向区域化或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之一,在于国际上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和需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维持基本稳定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此次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对象包括东盟国家、港澳地区等。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正不断扩大,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国为维持经贸稳定发展,亦乐于接受此项安排。因此,中国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仅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并且扩大了人民币的周边影响力,为人民币的区域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对两岸金融合作的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方案,以扩大内需、促进出口,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则借扩大货币互换机制和推行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增强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
无可否认,人民币的国际化仍不具现实条件,而区域化也将是长路漫漫。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为例,何时推行及试点的具体形式如何,仍未有具体规划。除此之外,中国一再强调将尽快推进国际收支资本账户的改革和开放,亦未有具体方案。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恐将延迟中国大陆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这将成为阻碍人民币区域化的制约因素。
尽管人民币区域化面临这些制约因素,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经济格局的重整,使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强。中国近期将以香港为试点,建立离岸人民币兑换清算中心、人民币远期利率和汇率期货市场,以及人民币债券市场等,势将对区域金融和资本市场造成相当影响。事实上,在中国大陆表示将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时,中国台湾的金控业者便表示有兴趣经营此项业务,足见中国推行人民币区域化的措施将对两岸经贸关系带来实质影响。
篇9
关键词:金融互换 利率互换 定价管理
一、利率互换的定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金融互换交易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最大的融资工具之一,对国际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开放国家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互换业务中最核心的两种互换工具就是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尽管利率互换的产生比货币互换晚,但是自从1981年出现了第一笔利率互换之后,利率互换就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利率互换的发展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货币互换的发展规模。
所谓的人民币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的人民币本金和利率计算利息并进行利息交换的金融合约,该业务自2006年初在银行间市场开始试点。利率互换本金的载体可以是债券,也可以是银行贷款。利率互换名义上交换的是利息支付条件,但实际上交换的是不同的利率预期和比较优势。
二、利率互换的定价方法
利率互换定价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为零息票定价法和债券等指定价法。而零息票定价法是利率互换定价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所以下文主要研究的是零息票定价法。
零息票法就是利用零息利率来确定利率互换期间任何未来一系列的利息现金流动的现值,计算固定利率部分和浮动利率部分总价值的差额。这个差额可以表示该利率互换的价值。对互换合约估值之前要先明确合约中的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利率互换期限以及与之相一致的零息票利率。在明确了各种利率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估值了。
第一,固定利率部分的现值
假定互换期限被分割成为N个时间段:t=0,1,2,…,N;PVc表示固定汇率部分的现值;ic和C表示互换协议的固定利率和本金;dt表示时点t的贴现率;m表示一年中付息的次数。则一笔N期的利率互换协议的固定汇率部分现值的表达式为:
第二,浮动利率部分的现值
用PVf表示浮动利率部分的现值,ift表示自时点t-1至时点t的远期利率,C和dt依然表示互换协议的固定本金和时点t的贴现率。那么一笔N期利率互换的浮动利率部分现值为:
由远期利率公式得:ift*dt/m=dt-1-dt
对上述公式从t=1到t=N求和,得出
所以最后得出的结果:PVn=C(1-dn)
第三,利率互换合约的价值
对于收取固定利率利息并支付浮动利率利息的一方来说,利率互换合约的总价值为:
而对于收取浮动利率利息并支付固定利率利息的另一方来说,利率互换合约的总价值为:
其实零息票定价法就是一种无风险定价法,它将利率利率互换分解为一个浮动利率债券和一个平价固定利率债券的组合。
三、人民币利率互换的现状
目前人民币利率互换参考利率主要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与Shibor挂钩的利率、以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其中以大量真实交易为基础的7天回购定盘利率是最主要的参考利率,同时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以Shibor利率做互换交易的参考利率占比逐渐提高。从规模上看,利率互换交易量逐年增大,2010年交易名义本额突破万亿元。
随着今后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利率互换业务是大势所趋,在我国的应用也将日益娴熟,但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浮动利率工具尚属空白;人民币市场利率的权威性不大;债券市场不成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民币 资本项目 输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91-03
一种货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在境外要有一定规模的流通,以便于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国际交易中广泛的使用人民币,其他国家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交易的手段,进而就会有一部分人民币留在离岸市场。这部分离岸人民币是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清、结算渠道输出的。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推动人民币跨境输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益之举,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输出则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
一、人民币资本项目跨境输出的路径
1.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资本项目跨境输出的一个重要渠道。境外直接投资是指境内机构经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使用人民币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深入开展,境内机构对于使用人民币到境外直接投资的需求日益强烈。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支持企业“走出去”,从2010年第二季度起,我国政府开始通过个案审批方式试点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个案试点的基础上,于2011年1月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允许银行和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8%。截至2014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3264.2亿元。
2.境内银行向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与提供外币贷款相比,境内银行向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拓宽了人民币的跨境输出渠道。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规范了商业银行开展境外项目贷款的业务操作。截至2013年底,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已批贷金额1040.8亿元,贷款余额402.3亿元。境内主体在国外所经营的项目在向国内出口产品时,很可能会继续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因此,境内银行向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也为后期的人民币跨境输出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3.货币互换。货币互换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即允许双方在进行贸易和投资时直接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不必使用第三国货币,从而避免了汇兑损失。以此约定为基础签订的协定称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旨在保持双方贸易正常发展,避免周边金融不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人民币跨境输出的重要潜在渠道。
2014年,人民银行先后和瑞士、斯里兰卡、俄罗斯、卡塔尔、加拿大等5个国家央行新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新签规模5450亿元。截至2015年6月末,我国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境外货币当局发起本币互换交易金额约2.3万亿人民币,动用人民币金额共计807亿元;人民银行发起本币互换交易折人民币共计41亿元,动用对方货币折人民币金额共计15.8亿元。本币互换协议的积极动用标志着央行间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
4.人民币纳入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外汇储备。2014年,共有10家境外央行、1家国际金融机构和2家财富基金获准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获批额度为773亿元。截至2014年末,我国香港金管局等27家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机构和财富基金共持有债券总面额为2868亿元。部分境外央行还通过在离岸市场购买人民币债券等形式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据不完全统计,超过47个国家央行或货币当局把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
5.“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的建立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了机遇。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日益活跃,金融市场持续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拓展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周边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逐步落实,400亿美元丝路基金的成立以及亚投行的建立,都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的动力。沿路沿带的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和传统产业转移等方面和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巨大的合作空间,将会派生出更大、更广的人民币跨境投资和国际使用的市场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民币跨境输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人民币走出去离不开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配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使得国内外经济主体和个人的人民币资产得到有效保护,才能够促进人民币跨境资金的良性循环,才能够有效遏制信用欺诈与逃避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人民币跨境输出的时间还很短,与人民币跨境输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处于完善之中。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时间很短,法律意识亟需加强。最后,在制定政策时缺乏沟通和协调,相关部门的协调意识有待加强,各部门的法律法规协调性亟需完善。
2.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较低。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是人民币资本项目输出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企业“走出去”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2011年1月开始实行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试点至2014年底结算额只达到了3264.2亿元,其中,2013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856.1亿元,仅占全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的1.38%;2014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1865.6亿元,仅占全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的1.87%。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做大,在外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在向中国进口产品和服务时,就会成为出口人民币定价和结算的重要推动力量。
3.人民币跨境回流渠道还不够顺畅。虽然现有的人民币跨境循环渠道已基本满足了实体经济需求和境外人民币资金部分保值增值的需要。但是人民币跨境循环中回流渠道有限。在境外人民币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自我循环的情况下,境外人民币资金使用渠道有限。由于离岸人民币衍生品和以人民币为标的金融产品较少,一旦人民币出现大的波动,对冲工具的缺乏会使企业无法应对汇率风险,缺乏以人民币为标的投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当前,境外机构或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很难像美元、欧元那样可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丰富的投资避险工具,人民币流回境内渠道有限,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贸易伙伴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不高,从而制约了人民币跨境输出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与人民币跨境输出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一国政府在货币国际化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推动力度,影响着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和进度。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际化关键环节之一的人民币跨境输出,即是以国际贸易和投资为基础的市场需求下自然发展的过程,也应是主管部门合力推动的过程。(下转第96页)(上接第92页)为了配合人民币走出去,要构建中央银行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及其他相关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另外,政府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法律法规时,应加强沟通,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冲突。
2.完善配套机制建设,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一是配合“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境内机构使用人民币对外贷款、投资和援助,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等业务。二是优化金融机构和企业“走出去”的环境,支持境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发人民币业务,加快培育人民币国际资本市场,建立境外人民币资金池。支持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股票等证券,扩大开展个人对外投资。三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降低境外人民币兑换难度,增加人民币保值增值渠道。四是建立健全人民币现钞回流机制,以防范人民币境外持有和流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减少与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动相关的违法行为。
3.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利用人民币结算的话语权。紧抓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人民币跨境输出。加强境外投资业务的法规建设和宏观指导。政府要从境外投资的产业政策、投资主体、投资区域、投资行业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定期更新投资合作产业国别导向指引,完善境外产业布局。要在政府层面加大与相关国家就投资产业合作、科技研发、设施建设、劳务管理、投资保险、政府服务、业务监管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为境外投资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尹继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研究.南方金融,2012(5)
[2] 单宏,孙树强.提高货币互换资金使用效率.中国金融,2014(11)
[3] 田涛,王豪.人民币国际化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海南金融,2015(8)
[4] 时东.完善人民币跨境循环机制.中国金融,2012(22)
(作者单位: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