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兑换范文

时间:2023-03-18 06: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货币兑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货币兑换

篇1

货币兑换”科目应是银行存款-外币户。货币兑换是指按照一定的汇率将外币现钞、旅行支票兑换成人民币(简称“兑入”)或者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现钞(简称“兑回”)的一种交易行为。

人民币是中国法定货币。在中国境内,禁止外币流通,商品买卖不得以外币计价结算。同时,人民币尚未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无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 资产结构 纳税

绪论

2006年2月25日,中国财政部正式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现行的16项企业会计准则修改为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经修订后的具体准则在内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对会计要素内涵、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报告体系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与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主要变化在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从而在会计处理上新旧会计准则产生了差异,并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损益的确认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企业纳税(主要是所得税)以及权益、损益和资产结构等经济事项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念方面的差异

(一)非货币性资产的概念

新的准则与以前及修订的准则在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易事项的标准上是一致的,均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其中:货币性资产,是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及新旧准则方面的差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常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此时,既有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又涉及部分货币性资产,在实务中如何判断该项交易属于货币性还是非货币性――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是否低于25%作为参考比例。

1 新准则的判断标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标准是:收到补价的企业:收到的补价一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支付补价的企业:支付的补价÷(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2 旧准则的判断标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标准是:收到补价的企业:收到的补价一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25%

支付补价的企业:支付的补价÷(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25%

由此可以看出,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在于:新准则将原来的旧准则“补价占整个交易金额等于25%”划分为了货币性资产交换,这就是新旧会计准则在确定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显著不同之处。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与会计处理方面的差异

(一)账户设置的差异

新准则下,在以账面价值计价的情况下,不涉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在公允价值计价且交易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确认资产转让损益:(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投资损益。

旧准则下设置“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易收益”、“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易损失”科目,分别用于核算在收到补交的情况下,补价方补加中所含收益和损失。

(二)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计量,其换人资产的价值为:

1 在不涉及补价的条件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一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2 在涉及补价的条件下:(1)支付补价的一方: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一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2)收到补价的一方:

换人资产的人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一收到的补价一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或一)确认的收益(或损失)

另外,在同时换人多项资产的情况下,新旧准则对换人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人账价值的分配原则基本一致。不管是否涉及补价,基本原则是按换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总额、补价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人账价值。

总之,新旧准则对换入资产人账价值的确定的主要差异是: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作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重要判断标准。

三、交易损益确认的差异

(一)在旧准则下

1 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无论何种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不确认损益。换人资产的账面价值一般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

2 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的一方不确认损益,而收到补价的一方确认损益。从收到补价的一方看,由于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和应交的税金及教育费及附加(不包括应交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盈利过程已经完成,因此,要确认已经实现部分的利润或损失。在确认实现部分的利润或损失时,确认的收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人(非货币易收益);确认的损失计人当期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易损失)。其确认的损益的公式如下:

其确认的损益=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一换出资产的价内税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如果上述公式计算出的金额为正数,应确认为当期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如果上述公式计算出的金额为负数,应确认为当期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二)在新准则下

1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只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相同,就一定会涉及损益的确认,因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通常是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予以实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视换出资产的类别不同而有所区

别: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相当于按照公允价值确认的收和按账面价值结转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也即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利润的构成部分予以列示。

(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2 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情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换人资产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因此,在新准则下,是否确认损益的关键――首先应该确认所交换的资产是否是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进行交换的,如果是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只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相同,就一定会涉及损益的确认。而在旧准则中,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的一方不确认损益,而收到补价的一方确认损益;这也是新旧会计准则中一个很大的区别。

四、公允价值运用的差异

(一)旧准则下

在旧准则中,不强调公允价值计量,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基础计量,涉及公允价值的地方只有:

1 在判断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易时:收到补价的企业: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25%

支付补价的企业:支付的补价÷(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25%

2 将公允价值作为换入多项资产时的一个分配标准:涉及多项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中,在确定各项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时,按照各项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进行分配,并按分配后的各项资产的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3 作为收到补价的一方,在确认损益时:其确认的损益=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一换出资产的价内税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新准则下

在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并且强调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但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限制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并分不同情况确定换人资产的人账价值。

1 在判断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易时:收到补价的企业: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支付补价的企业:支付的补价÷(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2 在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时:只有在同时满足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和换人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时,换入资产的人账价值才能以公允价值作为人账基础。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对于同类或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同类或类似的资产价格为基础为其公允价值。

(3)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空间很小,或在其公允价值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其公允价值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的,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价值计量。

3确认损益时: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只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相同,就一定会涉及损益的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视换出资产的类别不同而有所区别。

4 涉及换入多项资产时:若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人资产的总成本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总额为基础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应该按照各项资产原账面价值占换人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按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确定的换入资产的总成本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人资产成本。

五 披露方面的差异

附注中披露内容的变化在准则的披露范围方面,旧准则仅仅只是规定了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应当披露“非货币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的类别及其金额。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第一,换人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第二,换人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第三,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第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

可见,新准则一方面缩小准则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扩大对相关交易的披露范围,这充分体现对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监管的强化,进行这样的调整和变化是保证准则顺利实施和遏制企业以此为手段来进行利润操纵的必要策略措施

另外,新准则要求披露换人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因为旧准则是按账面价值计价,而新准则则在符合条件时按公允价值计价,不符合条件时按账面价值计价。

六、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新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而账面价值则是在历史成本法下的一种历史计量观。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条件的资产,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而2001年颁布的准则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人账价值。由于在现实中,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背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倘若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人账,在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会造成资产价值的高估,违背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相反的,当账面价值低于公允价值时,以账面价值入账,会造成资产价值的低估,这种低估会在后期资产评估的调整中反映出来,导致企业的资产在不同期间内发生大幅度波动,从而违背了一致性原则。可见,运用账面价值作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入账价值有着很大的不合理性,使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大大降低。既不能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也不能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经济价值。此时,公允价值的优势就明显的凸现出来。以可靠的公允价值作为换人资产的人账价值,能更加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性显著提高,为企业信息使用者的

决策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其进步意义不言自明。

(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执行新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将可能产生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人当期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将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提高当期利润。虽然新准则规定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但企业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企业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会计弹性。另外,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从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一定空间。

(三)对企业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第五条特别指出:“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换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别提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项改进。2001年我国颁布的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并没有将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很大的准则漏洞。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确认盈利的目的,很有可能利用这一点来操纵利润,如将一次完成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割成了两次完成,他们把本可以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形式完成的资产置换,改为先卖出资产获得货币性收入,再用此货币性收入去买入资产的方式来实现交换,这样既达到了资产置换的目的,又规避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的特别说明意在将这一特殊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特别提示,区别于一般的非货币资产交换行为,针对关联方的交易应参照新《关联方交易准则》进行处理。这是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步体现,具有理论进步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四)对企业纳税、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的影响

新准则实行后,在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人资产成本时,会计与税法的处理是一致的,换人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金额更加真实、可靠:但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人资产成本时,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与按税法确定的计税成本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对企业纳税(主要是所得税)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换出、换人资产公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在旧准则及新准则账面价值法下,只要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变化(主要是提取折旧政策不同或者计提减值准备额度不一),所确认的换人资产入账价值及其损益及跟着变化,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在新准则公允价值法下,不管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多少,也即不管换出资产单位采取何种折旧政策与计提减值准备方式,换入资产的人账价值均保持不变,较能反映换人资产的实际价值。因资产确认价值的不同,反映所确定的当期损益(利润总额)不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差距大,则差额影响当期损益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司金山《非货币易换入资产涉及应收账款》财会通讯(综合).2005年第12期

[5]杨荣军.《关于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纳税影响的研究》.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2期

[6]高志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重点及难点解析中国财经报2007年

篇3

[关键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 新准则

一、公允价值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分析

1.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①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可选择性。 为减少对公允价值的滥用情况,新准则对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了严格的条件限制。但实际上,由于这一规定,会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这一可择性规定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资产等目的。②关联方之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润操纵一些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交易经常利用非货币易来操纵利润由于交易双方的关联关系,使得它们更加具有可操控性。关联方为了能使子公司为其担保或转移资金,利用非货币易转移利润使子公司包装上市或实现再融资,以便达到无偿或低于正常利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或直接利用非货币易侵占关联子公司的财产。

(2)表内确认损益易造成净利润和现金流相背离

执行新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将可能产生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提高当期利润,但是此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可能没有现金流作为支撑。在没有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下报告利润或亏损的增减,无疑会加大上市公司分配利润的难度,同时影响投资者决策。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较少,不利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监管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①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②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③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未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的披露作出强制规定,仅披露资产的公允价值及交换中确认的损益,这样不仅难以判断交换的公允性,也会给审计造成困难。

(4)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决策相关性。但与此同时,要准确计算公允价值,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无疑,对上述三项因素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然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使公允价值的确定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缺乏可靠性、真实性。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优势

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确保中国会计准则顺应会计国际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准则中引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新准则将极大地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推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了公允价值局限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

3. 对于我国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改进建议

(1)对于无法从活跃市场取得报价而需引入估价技术的非货币性资产,对不同类型换入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大小和折现率范围做出具体规范。

对非货币性资产,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不是完全由主观判断决定,也不将折现率固定为某一值,而是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不同类型对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规定一个范围,允许有一定浮动。由此既可以缩小主观判断的空间,又能因各非货币性资产具体交换业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可提高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披露,重点披露交易中的关联方关系。

准则的规定过于细致会造成可操作性较差,但过于宽泛则可能造成滥用。所以,笔者认为应对其中的“显著”、“重大”给出具体的数字参考,至少对其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披露。若某项交换满足条件一,应要求企业在附注中分别对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简要罗列及对比;若满足条件二,则要求企业简要披露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3)详细规范估值技术并披露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在没有活跃市场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采用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也是反对运用公允价值的学者认为其缺乏可靠性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估值技术还应做出详细规范,并且披露所需要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以及二者的确定方法和依据,使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更加准确、公开、透明。

(4)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确认的损益与其实际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对比披露

这是针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确认的损益与实际现金流相关性差这一弊端而提出的,旨在提醒投资者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产生的无现金流支撑的损益有所警惕,以免高估或低估企业的价值而作出错误决策。

三、结论

新会计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大突破,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仍然有许多不足,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我国应尽快完善市场,从而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逐步提高,将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过渡,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06,02

篇4

关键词:非货币易;现金流量;资产结构;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29-02

在会计实务工作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通过交换,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货币资产的流出,这有助于保障企业货币资金的充足性,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由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

为适应我国实际经济环境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相对应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改中。1999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将非货币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易和非同类货币易,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同时后者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公允价值“不公允”的现象,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利润“操控”的重要手段。因此,2001年对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规定了非货币性资产计价基础为账面价值。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要求有连续的报告期间,账面价值只能片面地反映资产的时点价值,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在此前基础上修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符合商业实质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加亮,不符合条件的采用账面价值计量,同时完善了关于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条件。

二、涉及损益确认的会计处理及其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新准则下,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会计处理有三种。第一,视同销售下根据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销售成本;第二,交换无形资产等根据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第三,换出长期股权投资等,按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差额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

下面,分析以上三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下损益确认操作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说明下企业愿意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原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不涉及或者少量(货币资金占交易总额小于25%)货币资金的交易。货币资金是否充足是企业是否稳健经营、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相比货币性资产交易,一方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能够减少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出,保证企业公开财务报表上的现金存量充足,向外界传递企业健康发展的正面信息,便于后续开展融资筹资等活动。另一方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不涉及应收账款等货到账款未到的情况,不存在坏账损失风险,有助于保证交易实质的有效性。

接下来,说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

例:甲公司自有的房产与乙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设备进行交换,假设双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不涉及补价和税费问题。甲公司房产原值800万,计提折旧200万,交易日公允价值为650万。乙公司固定资产750万,折旧50万,交易日公允价值650万。

本例中,双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两项资产公允价值都能够可靠计量,因此两公司都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换入资产的成本,并确认损益。

甲公司: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650万

交易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50万

乙公司: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650万

交易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50万

本例中,双方交易后,从资产结构上说,生产用的设备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科技进步而加速折旧,而房产相对供小于求,具有升值空间,即未来的变现的金额、变现能力和变现风险都优于原本拥有的固定资产,所以此次交易提高了乙公司的资产质量。

最后,说明非货币易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仍参照上例。甲公司通过交换,换入资产高于自身原始资产账面价值50万,即甲公司资产增加50万,同时确认收益。无论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该交易的收益与资产确认在交易日就完成,既没有导致企业现金流出,也没有增加应收账款等变现存在风险的资产,体现了交易的稳健面。

乙公司根据实际交易情况,确认营业外支出50万。假设,乙公司由于这50万的损失无法支付跟丙公司签订的购货协议,形成50万负债。表面上看,交易过程中乙公司有亏损;实际上,乙公司的房产本身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50差额本身就会计入公允价值损益调整,而形成负债后,显然会减少企业应缴纳的税费。费用的减少等于企业利润的变相增加。

若上述案例数值扩大两倍甚至更多,甲公司收益增加、对外财务信息质量好显而易见。我国目前的企业税收水平表较高,对于乙公司,提高了企业资产结构质量,只要为负债支付的利息小于免除的相关税费,那么,此次交易对于甲乙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

确实,自金融危机后,企业更加关注资金营运的稳健与风险,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稳健程度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非货币易在我国市场上越来越频繁,同时相关的法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相信,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更加有助于改善企业资产结构质量,保障资金营运。

参考文献:

[1]李家红.非货币易的特点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财富,2011,(03).

篇5

【关键词】 不同能量; 钬激光; 输尿管; 上段结石; 疗效

在临床上,UUC的大小通常是医务人员决定选择何种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直径约为1 cm的UUC,通常选择体外冲击波类碎石术,此种方式虽可行,然而碎石时间相对较长,同时疗效亦不确切,临床有较多患者经历多次碎石后仍无法获得成功[1]。因此可考虑通过其他方案加以实现。有报道称,钬激光碎石技术对于治疗UUC,疗效较好,但在能量选用方面却有所争议[2]。鉴于此,笔者通过本次研究比较本院实施的60 W及40 W钬激光对于治疗UUC所产生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186例UUC患者,男96例,女90例,年龄25~69岁,平均(38.7±2.3)岁。全部患者在术前均由泌尿系统的CT检查确诊,排除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以及尿路畸形等病症者。结石所在输尿管位置为左侧者86例,右侧者94例,双侧者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1例。观察组95例患者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25~67岁,平均(37.9±1.8)岁。结石所在输尿管位置为左侧者44例,右侧者48例,双侧者3例。结石大小为0.4~1.5 cm,平均大小为(1.1±0.2)cm。对照组91例患者中,男46例,女45例,年龄27~69岁,平均(38.8±1.6)岁。结石所在输尿管位置为左侧者42例,右侧者46例,双侧者3例。结石大小为0.5~1.6 cm,平均大小为(1.1±0.6)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结石位置及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参数 产于德国的wolf/9.8型输尿管硬镜以及国产的沈大灌注泵。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选择产于以色列的Lumenis钬激光仪器,相关技术参数为:60瓦型号,2.1 μm波长,平均功率为60 W,操作频率为5~40 Hz,峰值功率为10 000 W,脉宽无级能够调至500 μs,激光功率的不稳定度为±10%。相应指示光在650 nm时为2.5 mW。有3种亮度调节,传输系统是可重复使用的光纤,仪器大小为(46×84×99)cm,内置水冷却系统。工作电源为200~240 AVC,50/60 Hz,15/30 A单相。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所用钬激光仪器产于中国的瑞科恩公司,技术参数为:40 W型号,在光纤末端的单脉冲能量最大为4.2 J,调节增量为±0.1 J,能量输出的不稳定度为±10%,激光输出的波长为2100 nm多模。重复频率5~24 Hz。双脉冲宽度为250 μs及500 μs。电源为220 V/50 Hz,内置水冷却系统。

1.3 研究方法 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亦或是全麻,尿道置入输尿管镜进至膀胱,于F4导管或导丝引导下将硬镜进至输尿管中,待镜至结石下部,以拦石网经结石处,在结石上部将其拦住,防止碎石过程结石滑进肾盂。而后经输尿管镜放置钬激光光纤实施碎石。对照组选用60 W型号激光,频率20 Hz,脉冲能量3 J。观察组为40 W型号激光,频率20 Hz,脉冲能量2 J。两组术后于输尿管中放置双J管,若放置双J管较为困难,可留置其输尿管导管。于术后3~5 d移除双J管亦或是输尿管导管。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碎石成功率和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1 d为患者拍腹部平片,结石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碎石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碎石成功率90.53%(86/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2%(71/91),未成功率9.47%(9/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98%(2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522,P=0.019)。

2.2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两组的结石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32%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2.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UUC疾病,以往常通过开放术式加以治疗,伴随泌尿外科中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大部分UUC,在临床均不提倡实施开放手术[3]。对于该类疾病,临床上目前主要以经皮肾穿刺取石术(即MPCNL)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即ESWL)以及HL碎石术[4]。其中MPCNL方案造成的手术损伤相对较大,且并发症较多,实施难度较大,此外住院时间更长,医疗费用更高[5]。ESWL方案病程长,若结石较大,则冲击波无法粉碎结石,可能会使结石的排出受阻。此外,容易导致肾盂积水,患者输尿管发生扩张,蠕动减弱,降低机体排石能力[6]。而HL碎石术结合输尿管镜由于其安全和微创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治疗UUC的首选方案。然而对于HL碎石术,临床上钬激光能量的选取常困扰着医务人员,本文即对此展开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当钬激光碎石时,由于激光形成光热反应,致使结石吸收瞬时高能量,加之能量可导致局部水体形成气化泡对结石造成冲击,而结石表层温度变化及高温引发的有关化学反应,最终使结石成功破碎[7]。此外,钬激光碎石时效率较高,对于结石的推动力亦较小,因此可同时处理患者输尿管狭窄及息肉,效果较佳[8]。

本文对比本院实施的60 W及40 W钬激光对于治疗UUC所产生的疗效,结果发现,以40W钬激光实施治疗的观察组碎石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符合杨发武等[9]的报道。表明观察组治疗方案疗效更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60 W激光在碎石时,能量相对更大,因此对于结石造成的冲击力亦更大,致使结石移动幅度较大,更易自输尿管移至肾盂而无法于输尿管镜下操作,较易形成结石残留[10]。而40 W激光的能量相对更小,结石移动幅度亦较小。同理,结石进入肾盂的概率明显下降,残留率降低,最终提升成功率[11]。在手术时间方面,可能因40 W激光产生的碎石成功率较高,因此碎石难度相对较小,而60 W激光容易产生结石进入肾盂等情况,相对增加了难度,因而增加了手术时间。但国外Aho[12]亦有报道称,两种不同能量激光实施碎石时,手术时间并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可能和样本的选择有关。

此外,对于并发症而言,观察组共计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为3例结石移回肾脏,1例感染性休克,2例大出血。对照组共计11例患者产生并发症,主要为6例结石移回肾脏,2例感染性休克,3例大出血。笔者相继采取了以下措施予以处理,(1)对于结石移回肾脏,在留置双J管之后实施ESWL。1个月复查B超及KUB,结石清除。(2)对于感染性休克,予以加强抗感染的措施治疗后逐渐好转。(3)对于大出血患者,则再次经输尿管镜术式行电灼止血之后恢复。综上所述,临床以HL对UUC患者实施治疗时,选用40 W能量的钬激光疗效更好,安全性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敖劲松,汪波,邱承俊,等.输尿管镜与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4):289-291.

[2]杨金校,程伟,姚吉,等.钬激光碎石联合等离子电切治疗高龄高危BPH并膀胱结石46例[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3,19(6):569-571.

[3]杨嗣星,宋超,刘凌琪,等.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3,34(9):666-669.

[4]杨建军,杨关天,周翔,等.组合式输尿管软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17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13):6141-6142.

[5]周永平,陈波,戴途,等.腹腔镜下钬激光治疗胆总管末端嵌顿结石[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4):310-311.

[6]马艳.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7):1147-1148.

[7]郭常军,王兰香,黄洁,等.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尿胸一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5):543-544.

[8]靳建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1):76-77.

[9]杨发武,吕更生,王二庆,等.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4):42-44.

[10] Sozzi M,Fornaini C,Cucinotta A,et al.Dental ablation with 1064 nm,500 ps,diode pumped solid state laser:a preliminary study[J].Laser Ther,2013,22(3):195.

[11] Gu S P,Huang Y T,You Z Y,et al.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yScope? endoscope system combined with holmium laser lithotripsy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urinary calculi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2 cm[J].Exp Ther Med,2013,6(2):591-595.

篇6

进入新世纪,外贸业务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对外汇业务的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正是此文的研究背景。本文通过介绍外汇业务的相关知识,通过详细研究外汇业务的具体管理,具体核算细节,详细了解了整个外汇业务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通过学习外汇账户的开立和管理,领会外汇账户管理实质,并详细介绍了外汇业务的核算与汇兑损益的核算方法以及外汇的收入和支出业务。

【关键词】

外汇;外汇管理;外汇业务核算

1 外汇业务概述

随着我国外贸业务的不断发展,外汇的利用也得到飞速的推进。通常意义下的外汇指能够用来进行国际间清偿支付的手段和资产。目前我国规定的外汇有外国货币、外汇的支付凭证以及外币有价证券,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等其他能够用来清偿的手段也被视为外汇的一部分。

而外汇业务是指那些通过商业银行办理的涉及到外汇收支的交易处理服务。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受理的外汇业务主要有:外汇的存汇款;外汇的借贷款;承兑和贴现外汇票据;发行和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进行贸易和非贸易金融结算;买卖或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进行外汇投资;以及外币的担保和兑换;或者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其他外汇业务。

2 外汇常见业务核算

外汇业务核算主要又包括了结汇、售汇和套汇。三项业务有着不同的会计要求。

2.1结汇

指商业银行按照规定的汇率买入个人或企事业单位的外汇,并支付他们对等的人民币的金融兑换服务。

如以下例子:某行收到A行的贷记报单,报单的内容为复地集团的65号信用证下的50万美元设备款已经收到。现根据外汇管理规定对该公司进行结汇业务。假设当天美元买入价为1美元=6.20人民币元。

借:存放同业外汇款项―A行(+) 50万USD

贷:货币兑换―美元结汇户(6.20) 50万USD

借:货币兑换―美元结汇户(6.20) 310万RMB

贷:吸收存款―活期―复地集团(+) 310万RMB

某客户将现钞8000美元结汇给银行,美元汇率:1美元=6.1400人民币。

借:库存现金 8000(美元)

贷:货币兑换 8000(美元)

借:货币兑换 49120(人民币)

贷:库存现金 49120(人民币)

2.2售汇

商业银行按照规定的基准汇率售予个人或企事业单位外汇,并收取对等的人民币的兑换服务。

如下列实例:祥科公司欲支付给境外公司100万美元的设备款,现他们持相应的进口单据到A行进行人民币兑付业务。经审核无误,A行同意售汇。假设当日的美元卖出价为1美元=6.20人民币元。

借:吸收存款―活期―祥科公司(-) 620万RMB

贷:货币兑换―美元售汇户(6.20) 620万RMB

借:货币兑换―美元售汇户(6.20) 1000万USD

贷:汇出汇款(+) 100万USD

某客户需汇出港币20000元,港币卖出价:1港币=0.7910人民币元,该客户交现金15820元。

借:库存现金 ¥15820

贷:货币兑换 ¥15820

借:货币兑换 HK$20000

贷:汇出汇款 HK$20000

2.3套汇:

套汇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一种外汇兑换成第三种外汇;另一种就是同种货币之间的套算:其中包括钞兑汇或汇兑钞。

如下例子:庆丰公司有活期存款20万美元,现公司需要将美元存款兑换为港币并存入相应账户以备使用。假定当日美元买入价为1美元=6.20人民币元,港币卖出价为1港币=1.00元人民币。

借:吸收存款―活期―庆丰公司户(-)20万USD

贷:货币兑换――美元套汇户(6.20) 20万USD

借:货币兑换――美元套汇户(6.20) 124万RMB

贷:货币兑换――港币套汇户(1.00) 124万RMB

借:货币兑换――港币套汇户(1.00) 124万HKD

贷:吸收存款―活期―庆丰公司户(+) 124万HKD

某外商将出售样品款现钞10000美元存入其公司的美元现汇活期存款户。当日钞买价1:8.22,美元汇卖价1:8.25。

借:库存现金 US$ 10000

贷:货币兑换――(钞买价) US$ 10000

借:货币兑换――(钞买价) ¥82200

贷:货币兑换――(汇卖价) ¥82200

借:货币兑换――(汇卖价) US$9963.64

贷:吸收存款 US$ 9963.64

3 外汇业务管理

外汇业务的管理又包括了外汇收入业务和外汇支出业务的管理以及外汇存款利息管理。

3.1其中外汇收入业务主要有

1)、个人外汇存款业务

存款人将外币现钞存入现钞户时:

借:库存现金 外币

贷:吸收存款―××户 外币

2)、汇入汇款。收到帐户行的款项后,应根据汇入款项的收款人,分别不同情况办理结汇或入帐。汇入行收到汇出行的贷记报单或票据,经审核后,即办理转帐。汇入行收到境外汇入汇款,而收款人在汇入行没有开立帐户时,汇入行应以原币转汇收款人所在地开户行办理解付。

3)、对于单位外汇的活期存款利息,按照规定全部采用余额表按季计息,个每季度的末月20日为结息日,如遇利息调整,不分段计息,以原币入帐。结息时会计分录为:

借:利息支出―活期存款利息支出户 外币

贷:吸收存款―××单位户 外币

3.2外汇支出业务管理

外汇贷款种类繁多。常用的主要有外汇票据贴现和外汇现汇贷款还有进出口押汇以及银团贷款和打包贷款等业务。

1)单位外汇取款。从现汇帐户支取原币现钞时,银行做汇买钞卖套汇后,支取原币现钞,会计分录为:

借:吸收存款―××企业户 外币

贷:货币兑换―套汇账户(买汇价) 外币

借:货币兑换―某币种套汇账户(买汇价) 人民币

贷:货币兑换―××币种套汇户(钞卖价) 人民币

借:货币兑换――套汇户(钞卖价) 外币

贷:库存现金 外币

2)、个人外汇取款。以现汇户支取现钞时,若支取的现钞量较少,其分录与现钞户支取现钞相同,若支取的量较大时,其会计分录为:

借:吸收存款 外币

贷:货币兑换―套汇户(汇买价) 外币

借:货币兑换―外币套汇户(汇买价) RMB

贷:货币兑换―外币套汇户(钞卖价) RMB

借:货币兑换―套汇户(钞卖价) 外币

贷:库存现金 外币

4 外汇业务的核算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外汇业务核算通常采用分账制。

1、各种外币单独设立一整套独立、完整的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分帐核算,对各种外币的收付,直接按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

2、设置“货币兑换”科目,不论外汇买入还是卖出都通过此科目核算,以联系和平衡不同货币间的帐务;

3、年终,先按人民币和外币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然后再按决算汇率,将各种外币资产负债表的各科目发生额和余额折成人民币,与人民币资产负债表的相同科目对口合并,编制出汇总的资产负债表。

按存款对象和管理要求:甲种外汇存款、乙种外汇存款和丙种外汇存款。

1、甲种外汇存款――单位外汇存款

外汇存款币种:美元、英镑、欧元、日元、港币等。

定期存款起存点不低于人民币一万元的等值外汇,存期为1个月、3、6个月,1年、2年五个档次;活期存款不低于人民币1000元的等值外汇。

2、乙种外汇存款

存款币种:美元、英镑、欧元、港币

定期起存点500元人民币等值外汇,活期不低于100元人民币等值外汇。

3、丙种外汇存款:

存款对象:中国境内居民。币种:美元、港币。起存点等与乙种外汇存款相同。

5 结语

外汇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业务部分,小到企业大到国家,外汇都是重要的交易工具。提升外汇业务的办理效率,积极拓展外汇业务范围,简化办理流程可以积极地服务于国际交往,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商业银行同国际银行的接轨;帮助了外资和先进设备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汇业务的管理与核算是对于合理利用外汇,用好管理好外汇可以更加有力地促进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有了制度的约束,管理的提升,我国的外汇管理必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崔明秋. 银行外汇业务监管机制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2]钱敏华.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与防范[D].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于海丽. 浅议汇兑损益处理方法[J]. 广西财务与会计. 1992(10).

[4] 刘鉴堂. 关于分币记帐法汇兑损益的核算问题[J]. 财务与会计. 1997(04).

篇7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叙事医学护理;生活质量;自我效能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该病与患者的生活行为方式、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大多数患者具有迁延不愈或治愈后又复发的特征[1]。反复发作的鼻窦炎不仅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也该患者带来沉重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疾病困扰,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恐惧、惶恐不安的情感状态。如何有效提高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是耳鼻喉科护士的重要任务[2-3]。叙事医学护理模式,是具备叙事医学知识和能力的护士开展的,能够提供人道且有效的护理活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关怀[4]。在叙事医学护理中,护士通过聆听患者内心的诉求,尊重患者的需求,理解患者表达的思想,体验患者的感受,从而为其提供充满尊重、人道和共情的医学护理。本科室自2018年3月开始采用叙事医学护理模式,为慢性鼻窦炎患者提供人道关怀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8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证实鼻腔和鼻窦黏膜慢性炎症,病史及症状持续超过12周。排除标准:非慢性鼻窦炎患者,或症状持续时间不足12周。根据患者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22~46岁,平均(36.2±3.8)岁;平均病程(4.2±1.8)年。对照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3~45岁,平均(37.2±4.1)岁;平均病程(4.1±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耳鼻喉科日常护理进行护理管理,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体感需求调整病房的温湿度,避免环境因素加重患者的症状;指导患者高维生素、低脂及高蛋白饮食;及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向主治医师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患者用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叙事医学护理,具体包括:(1)病情评估。入院当天,评估患者心理状態,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护理应对方式。(2)叙事医学教育。①引导患者述说对疾病的治疗期望,鼓励患者通过讲述疾病的故事宣泄负面心理情绪。②认识自我。指导患者学会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认知、情感、行为变化情况,然后接受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③分享与支持。在倾听患者叙述故事的同时,鼓励患者分享“积极故事”,有效调整“消极心理”,充分肯定患者健康的心态,及时排除患者负面的情绪。④患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定期组织交流活动,通过护理宣教,增加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认识。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生活质量评分通过门诊随访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别。评分量表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该量表是世界卫生组织研制,并用于测量研究对象的生存质量,分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活力、心理健康及总体健康,每个维度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其相应生存质量越好。

1.3.2自我效能测评采用Schwarzer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1个月后的自我效能改变。GSES量表共有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5]。GSES采用4点李克特量表评分,每个项目均为1~4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量表评分10~4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好,表明其自我照护水平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情感职能、活力和总体健康更为显著(P<0.001),见表1。

2.2两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测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为(34.5±1.7)分,高于对照组的(33.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7,P=0.017)。

3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发生于鼻窦和副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6]。临床上,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不易治愈等特点,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的时候,往往会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可继发颅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眶内感染等[7]。多数慢性鼻窦炎在药物、手术治疗下可以治愈,但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不少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病情复发、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篇8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补价;增值税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13101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补价的,用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比例,或者用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收到的补价)比例,若低于25%,则认定该交换为非币性资产交换;若该比例等于或高于25%,则视为货币性资产交换。但准则对于补价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只说涉及少量的货币资产就是补价,那补价是不是就是实际收到或支付的货币资金呢?但是通过中级会计考试的教材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教材上的举的例题来看,补价指的是不含税公允价值的差额,补价与实际所涉及的货币资金不相等。同时,准则也没有对交换中涉及增值税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明确规定,也就是到底是用含税的公允价值计算还是不含税的公允价值计算,是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还是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计算。这些都给会计工作者和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学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笔者拟对这类些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说明。

1 等价交换的情况

这里的等价交换,笔者是这样界定的(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换出资产方将换出资产出售可能收到的价款等于换入的资产出售后收到的价款。涉及货币资金收付的,换出资产方将换出资产出售可能收到的价款加上收到(或减去支付)的货币资金等于换入资产出售后收到的价款。这里的价款均是含增值税的价款。

例1: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计税价值为不含税的公允价值,资产置换日有关资料如下:(1)甲公司换出:库存商品―A产品:账面成本22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0万元,不含税公允价值170万元,含税公允价值198.9万元。(2)乙公司换出设备(2010年购入):原值400万元,已提折旧100万元,公允价值225万元,含税公允价值263.25万元。甲公司将换入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乙公司将收到的存货作为库存商品核算。假定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其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双方已经互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此项交易中,甲公司支付乙公司银行存款64.35万元,包括不含增值税公允价值的差额55万元和增值税差额9.35万元。

分析:这项交易是等价交换。

理由:甲公司若将资产出售可以收到的货币资金是价税合计198.9万元,甲公司还支付了乙公司银行存款64.35万元,两者相加,正好等于乙公司将其资产出售可收到的价税合计263.25万元,所以是一项等价交换。

以乙公司公司为例,我们假设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公允价值界定为不含增值税的,补价界定为实际收到或支付的货币性资产。此时,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64.35/225=28.6%,大于25%,此项交换不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6435/(170+64.35)=27.46%,大于25%,此项交换不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二种,公允价值界定为不含增值税的,补价界定为不含税公允价值的差额,也就是用实际收到或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减去双方增值税差额后的金额。此时,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55/225=2444%,小于25%,此项交换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55/(170+55)=24.44%,小于25%,此项交换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三种,公允价值界定为含增值税的,补价界定为实际收到或支付的货币性资产。此时,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6435/263.25=24.44%,小于25%,此项交换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6435/(198.9+64.35)=24.44%,小于25%,此项交换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四种,公允价值界定为含增值税的,补价界定为不含税公允价值的差额,补价与实际收到或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不一致。此时,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55/263.25=20.89%,小于25%,此项交换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55/(198.9+55)=2166%,小于25%,此项交换应当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含增值税价值,补价界定为实际所涉及的货币资金,与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不含增值税,补价界定为实际的货币资金扣除增值税差额后的金额,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2 非等价交换的情况

中级会计考试的教材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教材上的举的例题都是一种等价交换的情况,对于非等价交换的情形没有涉及,但这种情形在现实是是可能存在的。

例2:A、B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A公司以一批库存商品与B公司持有的一项交易性目的的股票投资进行交换。在交换日,A公司库存商品成本140万元,不含增值税公允价值为200万元,含增值税公允价值234万元。B公司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交易日的公允价值为180万元。假定双方不具有关联关系,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A公司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

分析:A公司若将资产出售可以收到的货币资金是价税合计234万元,B公司若将金融资产出售可以收到的货币资金是180万元,双方相差54万元,其中不含增值税公允价值的差额20万元,增值税差额34万元。

以A公司为例,我们设计三种情形:

(1)假如B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15万元给A公司。这显然是一种不等价交换。那补价应当界定为多少呢?这种情况,将补价界定为不含增值税公允价值的差额即20万元显然不合适,只能将补价界定为实际的货币资金,即为15万元。

(2)假如B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50万元给A公司。这仍然是一种不等价交换,这种情形下补价应该界定多少呢?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按准则规定,补价界定为实际所涉及的货币资金,则补价就是50万元。

第二种情况,按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上的例题,若补价界定为不含税公允价值的差额,则为20万元,其余30万元为增值税差额。

(3)假如B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80万元给A公司。这仍然是一种不等价交换.,这种情形下补价应该界定多少呢?很显然,80万元减去增值税的差额后为46万元,超过了不含税公允价值的差额,补价不能是20万元。这样,补价要么界定为实际所涉及的货币资金,则补价就是80万元,要么界定为实际的货币资金减去增值税差额的金额,则补价=80-34=46万元。

3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准则和注会以及中级职称考试教材例题不一致的情况,也为了避免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和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不一致的情况,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中补价和公允价值的界定应当有更明确的规定。在笔者看来,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对于涉及增值税应税范围的资产的交换,补价应当界定为实际所涉及的货币资金,计算比例的公允价值也应当用含增值税的公允价值。而对于不涉及增值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补价可以界定为实际所涉及的货币资金,即双方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在双方公允价值都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篇9

【关键词】磨痂术 换药 烧伤病人 体温

【Abstract】Based on the burn patients treated with dermabrasion, dressing two method of treatment, the patient's body temperature, treatment results in obvious contrast.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in dermabrasion group patients.

【Key words】Dermabrasion; Dressing; Burn patients; Body temperature

1.资料与方法

1. 1磨痂疗法本组患者76例,其中男56例、女20例,年龄5-44岁,烧伤总面积10%一85 % T BSA,其中深Ⅱ度面积3%一67% TBSA,创面位于颜面部、躯干及四肢。磨痂时间均在伤后48h内,最早在伤后 18h磨痂部位:面颈部3例、前胸部32例、后背9例、上肢15例、下肢11例。磨痂方法:采用市售钢丝清洁球消毒后进行磨擦,伤后48h内创面水肿、磨擦较容易,磨擦至创面呈均匀密集的点状出血为止,对于深度偏深的创面(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采用台式牙钻配以钢刺磨头磨削相对比较容易。用1 %o的新洁尔灭溶液及生理盐水行创面冲洗后,0.5%碘伏彻底消毒,外用生物敷料覆盖,至其自然脱落,露出新生红润而光滑的皮肤。

1. 2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银(保痂疗法)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龄12-38岁,烧伤总面积25%一72% TBSA,其中深Ⅱ度面积15%一38% TBSA,创面位于颜面部、躯干及四肢。患者入院后立即清创并外涂磺胺嘧啶银糊剂,包扎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体温的影响。

2.体温比较

2.1 磨痂术前后体温变化

2.2换药前后体温变化

3.讨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采用磨痂术的病人体温升高幅度不是很大,由于早期磨痂术可较大限度的将烧伤坏死组织去除,有助于控制和减轻感染的发生。术后机体炎症反应轻,保留了间生态组织和正常组织,促进了间生态组织的血液循环.而加速创面愈合,。而生物敷料为一种新型的无毒无菌的胶原纤维膜,能阻止细菌通过,具有通透性及粘附性好、柔软、可塑性好等优点。应用生物敷料可减少创面渗出,部分替代皮肤的屏障作用,使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减少了细菌及其它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会,而目具有单向渗透性(即生物敷料上的渗液不向创面回渗),本治疗不仅能缩短疗程,治愈后创面平整光滑,疤痕增生少,色素沉着少。而表2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体温上升幅度较大。因为保守治疗使用膏类或霜类药物涂于创面使痂皮溶解,然后由基底细胞移行覆盖创面愈合。弊端是痂皮组织及痂下组织易于滋生细菌,创面感染,甚至发生全身侵袭性感染、脓毒血症。由于感染还会使创面加深,创面愈合后疤痕形成明显,功能较差。坏死组织未祛除而产生大量的烧伤毒素吸收入血,引起机体代谢致免疫功能的损害及其他脏器损伤[1],导致创面愈合缓慢,病人消耗大,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治疗费用增多。

结 语

磨痂组患者磨痂后取创面基底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发现磨痂后有较多的真皮组织残留,网状组织层中有多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残留于创面。说明磨痂能有效地保留较厚的真皮组织及皮肤附件中的表皮干细胞,通过表皮干细胞增殖再上皮化有效地修复创面,使创面愈合质量好,瘢痕轻。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包扎治疗明显缩短,差异显著。经观察,磨痂前创面苍白,温度较低;磨痂后,局部红润,手感温度明显升高,说明磨痂术能使微循环得到改善。本组病人体温波动幅度小,病情平稳,减轻病人及家属的恐惧感,住院时间短,花费少,值得推广

篇10

[关键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2006年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与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事项的标准上与旧准则是一致的,主要变化在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并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损益的确认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将对企业纳税(主要是所得税)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新准则对企业纳税影响的分析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根据税法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实质是一种有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应将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和购置另一种非货币性资产两项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如果某资产交换满足新准则规定的条件,则会计与税收的处理应该是一致的,即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对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产生影响,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当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收益,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增加;(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将产生资产交换损失,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会减少。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新准则还规定,如果某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就应以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任何损益。在会计按账面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税收却仍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将产生差异。具体来说也包括两种情况:(1)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收益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未确认该收益,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由于税法确认了该资产交换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而会计未确认该损失,将导致当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小于所得税费用,该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举例说明

(一)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1. 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以其不再使用的设备与乙公司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汽车交换,甲公司设备原值12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甲公司为此交换支付清理费用1万元;乙公司汽车原值14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假定双方换出资产均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换入资产也都按固定资产管理。

甲公司:

(1)将换出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

累计折旧 20

贷:固定资产——设备 12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贷:银行存款 1

(3)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110 + 1=111万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 111

贷:固定资产清理 111

(4)结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

贷:营业外收入 10

将上述分录合并即为(为简便起见,下列分录均为合并后的分录):

借:固定资产——汽车 111

累计折旧 20

贷:固定资产——设备 120

营业外收入 10

银行存款 1

乙公司会计处理合并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 110

累计折旧 30

贷:固定资产——设备 14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甲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10万元大于其账面价值100万元,产生资产交换收益1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应增加10万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增加10×33%=3.3万元;而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等,未产生资产交换收益或损失,对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产生影响。

2. 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取乙公司的一辆汽车。甲公司设备的账面原值为5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35万元;乙公司汽车的账面原值为35万元,已提折旧3万元,公允价值为30万元,乙公司另向甲公司支付补价5万元,乙公司对换出汽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万元,甲公司为运送设备支付运费2万元。

甲公司:收到的补价(5)/ 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35)=14.29%

借:固定资产——汽车 32

累计折旧 20

银行存款 3

贷:固定资产——设备 50

营业外收入 5

乙公司:支付的补价(5)/ 〔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30)+支付的补价(5)〕=14.28%

借:固定资产——设备 35

累计折旧 3

营业外支出 2

贷:固定资产——汽车 35

银行存款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甲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35万元大于其账面价值30万元,产生资产交换收益5万元,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应增加5万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增加5×33%=1.65万元;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30万元小于其账面价值32万元,产生资产交换损失2万元,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应减少2万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均减少2×33%=0.66万元。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

1. 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A公司以账面价值为9 000元、公允价值为10 000元的甲材料,换入B公司账面价值为11 000元、公允价值为10 000元的乙材料,A公司支付运费300元,B公司支付运费500元,两公司均未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33%,假定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和B公司年末均实现盈利100 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A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9 000)+支付的运费(300)=9 300元

借:原材料——乙材料 9 3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9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00

银行存款 300

借:所得税33 000 (100 000×33%)

递延所得税资产 33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 330(101 000×33%)

B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11 000)+支付的运费(500)=11 500元

借:原材料——甲材料 11 5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00

贷:原材料——乙材料 11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00

银行存款 500

借:所得税33 000 (100 0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2 670(99 000×33%)

递延所得税负债33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A公司而言,由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0 000元大于其账面价值9 000元,将产生资产交换收益1 000元,税法要求确认该资产交换收益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增加1 000元;而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得确认任何损益,该资产交换对税前会计利润和所得税费用不产生影响。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大于税前会计利润1 000元,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1 000×33%=330元,该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B公司而言,由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0 000元小于其账面价值11 000元,将产生资产交换损失1 000元,税法要求确认该资产交换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减少1 000元;而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得确认任何损益,该资产交换对税前会计利润和所得税费用不产生影响。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小于税前会计利润1 000元,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小于所得税1 000×33%=330元,该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 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取乙公司的一辆汽车。甲公司设备的账面原值为5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35万元;乙公司汽车的账面原值为35万元,已提折旧3万元,公允价值为30万元,乙公司另向甲公司支付补价5万元,甲公司为运送设备支付运费2万元,另支付营业税及附加1.925万元,乙公司对换出汽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万元,支付相关税费1.65万元。假定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和B公司年末均实现盈利10万元(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A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30)+支付的税费(3.925)-收到的补价(5)=28.925万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28.925

累积折旧 20

银行存款 1.075

贷:固定资产——设备 50

借:所得税 3.3(10×33%)

递延所得税资产 0.354 8 (公允价值35-账面价值30-支付的税费3.925)×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654 8

B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31(原值35-折旧3-资产减值准备1)+支付的税费1.65+支付的补价5=37.65万元

借:固定资产——设备 37.65

累积折旧 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

贷:固定资产——汽车 35

银行存款 6.65(5+1.65)

借:所得税 3.3(1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425 5

递延所得税负债0.874 5(公允价值30-账面价值31-支付的税费1.65)×3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A公司而言,由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35万元大于其账面价值30万元,将产生资产交换收益35-30-3.925=1.075万元,税法要求确认该资产交换收益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增加1.075万元;而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得确认任何损益,该资产交换对税前会计利润和所得税费用不产生影响。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大于税前会计利润1.075万元,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1.075×33%=0.354 7万元,该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B公司而言,由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30万元小于其账面价值31万元,将产生资产交换损失|30-31-1.65|=2.65万元,税法要求确认该资产交换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减少2.65万元;而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得确认任何损益,该资产交换对税前会计利润和所得税费用不产生影响。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小于税前会计利润2.65万元,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小于所得税2.65×33%=0.874 5万元,该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总 结

综上所述,新准则实行后,在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时,会计与税法的处理是一致的,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金额更加真实、可靠;但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成本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与按税法确定的计税成本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对企业纳税(主要是所得税)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S]. 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S]. 2003.

[3] 财政部会计司. 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