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19 21: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语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88-01
一、法语广告文体的语言特征
广告的功能决定了一则出色的广告必须做到吸引人,迎合大众品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决定了法语广告的语言特征:简洁明了,喜用比较级和修辞。
一是简洁明了。广告词一般都短小精悍,不仅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住,同时是为了达到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费用内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因此,法语广告词必然要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这就决定它的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从而有利于加强广告的传播效果。
二是法语广告中喜欢用比较级。为了突出所宣传商品的优越性,法语广告经常采用评价性语言,用比较级加强语气。
三是法语广告喜欢运用修辞。广告用语要求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更加醒目,引人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大品牌的广告词讲求唯美,不仅推销产品,也达到宣传品牌文化的效果,一般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修辞。
反衬(antithèse):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拿来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反衬手法是法语广告中最喜欢运用的修辞手段,给人以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
复辞(Antanaclase):重复使用同一个词,但每次取其不同的含义,使得广告生动别致,语趣大增,欣赏广告的同时,也能体味到法语文化给人的美感,同时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如,Quandonfaitsescomptes,laqualitécompte.―――译为:“算账要算质量账。”第一个compte是名词,与动词搭配,指的是算账,第二个compte是动词变位后的形式,是“重要”的意思,单词同形同音,加强声律的节奏,在玩文字游戏的同时把产品之优点无意间透露出来,委婉地说明了自己产品的质量上乘,值得信赖。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修辞,还有比喻、暗喻、夸张、拟人、重复等很多修辞手法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无论以什么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二、法语广告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直译
直译,即指在不违背原语和译入语广告词特点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留形式又保留内容的翻译策略,译文所呈现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忠于原文。如Carvouslevalezbien.―――L'oréal.―――你值得拥有。欧莱雅是目前世界化妆品行业中最大的公司之一,它推出的商品当然高档,这句广告词既简洁,又影射了消费者的高品位,激发顾客来购买。翻译也把握了这一原则,形式和内容完整地体现了原文广告词的特点,直译既简洁又没有损害原文的美感。
(二)意译
有的广告语如果在翻译的时候字字对译,就失掉了原语广告的原汁原味和宣传作用,为使广告译文不仅能正确表达原文信息,又要把内容和言外之意传达给受众,还要保留法语广告词新颖、醒目、有说服力的特点,这就要不拘泥广告原语的形式,灵活翻译,从而把广告贴切的语义和宣传效果表达出来,这时就要借助于意译的方法。Quandc’estplein,onlevide,quandc’estvide,onseplaint.―――酒满一口干,酒空多抱怨。这是某啤酒品牌的广告及翻译。这里法语广告词运用了交错配列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是语言回环往复的声律美,如果把这种节奏美感翻译出来,就要考虑到汉语语言的特点,汉语多使用四字短语或五言律诗的形式使表达朗朗上口,具有美感,翻译的时候语译者用了意译的方法,既做到了节奏流畅明快,还把最完整的意思传达给消费者,使译文既契合了原著的意境,又兼顾到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让人听起来就感受到人们对该啤酒的钟爱,好像酒杯斟满后立即被一饮而尽,再斟满再饮尽,激发购买欲望。此条广告译文就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加入了新的创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不失为一则上乘的翻译。
(三)套译
谚语和格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明深刻的哲理。法语广告词,为了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经常用仿造、替换谚语、格言等手段。这种情况就可采用直接套译的方法。如,Montrezvotremontre,puisjevousdisquitues.―――此广告语为一手表广告,从其手表,知其品味。源于谚语Dis-moiquituhantes,jetediraiquitues.“从其交友,知其为人”。广告翻译巧妙套用这一俗语意蕴,采用四字结构,翻译成中文成语的样式,可以说形式和内容上都符合了原语的特色,很好地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加好感,在暗示消费者自身高品位的同时,也赋予了手表的高档次。
篇2
关键词: 法语谚语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一、法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的范围来划分,文化又可分为:①物质文化,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即各种物质产品。②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规及相应的风俗习惯等,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来的。③精神文化,即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中法两国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在各自谚语中都带有语言、文化、社会、历史、宗教、传统等方面的烙印。
1.生活习惯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法语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说的是“吃饭时没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没有太阳。”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人们则是以米饭,馒头,白酒为主,所以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谚语。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饮食文化特点的谚语。
2.不同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法中两国各自的文化当中。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无绝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千百年来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佛教有关的谚语也很多,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维方式不同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和动物的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个民族都从动物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总结出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来阐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有时在描述同一现象时,法中谚语中却用到了不同的动物。法语谚语“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猫儿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达同样地意思,中国人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两种语言分别用猫、老虎和老鼠、猴子来代表强弱两种势力。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狸不吃自己周围的母鸡。)汉语则常用“兔子不吃窝边草”。
4.历史文化不同
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谚语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恺撒的当归凯撒,是上帝的当归上帝。)出自《圣经》新约部分,意思是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汉语中的“物归原主”表达了相同的意义。“物归原主”出自明代凌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二、法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对等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要么放弃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选择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等值。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选择。直译是从形式出发的翻译,因此又被称为“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意译是从意义出发的翻译,意译的方法追求的是拨开原文形式的阻挠和囚禁,将原作所蕴含的内容和神韵表达出来。
法语谚语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倾向于选用中文的谚语和成语,进行对应性的翻译。因为不管是法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谚语,其中的一些谚语都是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往往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丰收的年份。)可意译为“瑞雪兆丰年”。但是对于某些法语谚语,中文里虽然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文化内涵并不能完全对应,有时字面意义一致但内涵却相距甚远,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远离了眼睛,远离了心灵。)可意译为“人走茶凉”,而非“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对法语谚语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直译法。
(1)直译不加注法。
有些法语谚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从内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这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用尽量符合谚语形式的汉语对法语谚语进行翻译,试着正确表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译加注法。
当法语谚语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时,有时需要对整个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释,有时还要注明谚语的出处来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该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腊神话,比喻致命的弱点。)
2.意译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较法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找到一些无论在意义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墙上长了耳朵。)
隔墙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过之后就是好天气。)
雨过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铁应当在其热得时候。)
趁热打铁。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着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转换形象。
一些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或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这时转换原语句中的形象,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进行翻译。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面前打狗。)
杀鸡给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3)舍弃形象。
某些法语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性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又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这时原语中的词性、词义、结构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饿的时候,一切皆是面包。)
饥不择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谈到狼的时候,看见了狼的尾巴。)
说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猫就有刁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中法谚语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法语谚语翻译过程中,直译法注重原文的表面形式,意译法主要针对法中两个民族在伦理道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些共识一些共识性的东西。两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功能和各自的特点,不应该互为矛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翻译的目的。
三、结语
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法语谚语的汉译过程不能简单地做语言移植。既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应当充分认识中法两国文化交际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加深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化、句意、词义的特点,使原语与译文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缩短两种语言文化的距离,才可能跨过两国文化之间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董启汉,马骏.法语常用谚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许钧.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罗顺江,马彦华.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2004.
[4]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 立法语言 模糊词语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为了确保立法语言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准确性历来被视为法律的灵魂。但事实上模糊词语大量存在于立法语言中,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情节严重”出现了138次,“数额巨大”出现了46次,而“严重”“巨大”都是典型的语义模糊的形容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立法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英译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我国法律工作者更有效地选用和翻译立法语言。
二、立法语言中的模糊词语及其翻译策略
立法语言中,模糊性集中体现在词汇的语义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语义都普遍具有模糊性。在翻译中国立法语言中的模糊词语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翻译方法。
(一)模糊对等直译法。
模糊对等直译,即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词语直接去翻译另一种语言的模糊词语。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船舶在海上为救助或者企图救助人命或者财产而发生的绕航或者其他合理绕航,不属于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Any deviation in saving or attempting to save life or property at sea or any reasonable deviation shall not be deemed to be an act deviating from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汉语中的模糊词语“合理”,在译文中翻译成“reasonable”,属于模糊对等直译。
(二)模糊变异译法。
有时,一种语言中用一个词表达模糊概念,可在翻译时用另一种语言的非对等词来表达相同的模糊概念,这就是模糊变异译法。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和广告审查机关的工作人员、、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Where any functionary of an organ in charge of advertising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r of an advertisement examination organ neglects his duty,abuses his power or practices favouritism or other irregularities,he shall be subject to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If the case constitutes a crime,the offender shall be investiga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
汉语中的四字格“、、”,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在翻译成英语时很难找到形式上和意义上都对等的表达,因此这里采用了模糊变异译法。
(三)增词译法。
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适当增加词语,使译文更通顺、更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机械地保持译文与原文之间词量上的对等。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条规定:“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Data,statistical information,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or survey,digest and quotations used in an advertisement shall be true to facts and accurate,and their sources shall be indicted.)
在翻译“真实”这个模糊词语的时候,译文增补了其内在涵义,所谓“真实”,即指“与事实相符”,因此增译为“be true to facts”。
(四)减词译法。
原文中的一些模糊词语,删减掉之后,其意义仍然可以蕴涵在目的语中,且不影响表达效果。对于这样的模糊词语,可以采取减词译法。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海关查问违法嫌疑人或者询问证人应当制作笔录,并当场交其辨认,没有异议的,立即签字确认;有异议的,予以更正后签字确认。(When interrogating a person suspected of violating the law or questioning a witness,the Customs shall take a record there of and show him such record on the spot for him to identify.If there is no dissent,such record shall be confirmed with signature;If any dissent arises,such record shall be corrected and confirmed with signature.)
“立即”是模糊副词,在译文中将其删掉之,其意义仍然包含在句意中,并不影响整体表达效果,因此可将此模糊词语在译文中省掉。
三、结语
模糊词语广泛存在于中国立法语言中,在翻译策略上可以采用模糊对等直译法、模糊变异译法、增词译法、减词译法等方法,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必须做到忠实原文的实质内容,即需要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表达,确保译文的规范和通顺。
参考文献:
[1]董晓波.略论英语立法语言的模糊与消除[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60-63.
[2]林纪东.法学理论[M].台湾: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53:89.
篇4
关键词: 法语 口译教材 编写原则
一、当前口译教材的分类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于口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需要大量口译人员的同时,对口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这都促使市面上各种口译教材的诞生。总的来看,目前的法语口译教材可以分为三类:
1.针对某一从事专业领域工作人群的教材,比如关于导游、经济、航天、机械、财会等。这类书籍并不少见:《法语导游》、《商贸口语脱口说》、《商务法语教程》、《经济与管理法语》、《医学专业法语教程》等,书中大部分都是各类场景的交际对话。
2.针对需要掌握口译主要技巧和方法的人。很显然,口译技巧是口译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对记忆的训练,记笔记、对数字的翻译、译前准备、跨文化翻译等。比如《法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等。
3.口译备考书籍。例如《法语口译实务》《法语口译综合能力》。该类书籍一般分为二级和三级,其练习取材于报纸、杂志或其他法语出版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技及司法。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更多社会事件。
4.综合类书籍,其中包含口译理论、口译的方法技巧,并有配套的口译练习等,当前大部分的教材都属于这一类。比如《法语口译教程》、《汉法口译教程――教你从容地表达》。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口译教材出版,但口译教材的编写还有待完善。笔者将目前口译教材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目前的口译教材很多都是由大量词汇和阅读材料堆砌而成的,单纯强调语言的能力,不够科学也不够系统化。虽然有些教材按照主题分单元,但大多是阅读材料改编为口译练习素材,再配以同语注释、口译评析和参考译文,忽略了口译材料之间的衔接,没有很好地将口译技巧和材料结合起来。再者,一些口译材料过于专业,没有梯度的递进,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口译的阶段性。
2.一些口译材料机械地选取了报纸或杂志上的文本,没有引入真实的口译材料。而且教材中的同声传译的比例较少,大多都是交替口译。刘和平在书中提到许多口译教材都要求学生完成非日常生活中的口译任务,比如谚语、寓言故事、诗歌或者文学作品。这些材料并非实际的交际场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笔译教材类似,对于提高口译水平帮助有限。
3.口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译是一个方面,听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因此,作为口译教材的补充,音频或视频类的语音材料是相当有效的。口译区别于笔译,因为口语是自发的且不可逆,在时间链上衔接而成。此外,口语不仅涉及选词,还牵扯手势、动作、眼神交流、语调、重复、口误等。所有这些特点只有通过音像或者影像材料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些语音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加易于学生练习。由于口译教材的纸质印刷品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往往在运用语音材料方面有所滞后。
三、编写原则和方法
如今的口译研究已经不断深入,与语言学、认知科学、跨文化交流学等交叉借鉴,口译教材的编写也应该注意其特点和规律。笔者认为,口译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口译教材中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每个单元侧重讲解一种口译技巧,并有配套的练习,以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口译技巧应当作为一个出发点,总结口译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这些口译技巧,在今后的口译实践中规避这些问题。此外,口译教材中的题材应由普通到专业。当今不乏以主题来编写的口译教材,这类教材的主题的专业术语相对较难,学生一方面会从心理上产生畏惧,另一方面在接受程度上也不是很理想。
2.真实性。口译教材中的内容应当取材于真实的口译场景,通知、公报、散文、报纸或杂志的内容不应被选为口译教材的内容。此外,现在许多口译教材有配套的语音材料,其中需要有标准发音,也需要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方言发音或非母语人的发音,以呈现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同口译场景。学生通过这些真实的语音材料,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交际状况及处理突发状况的方法。
3.多样性。教材的例句与练习应当涉及各类主体,形式也需要多变。在日常会话中,人的讲话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语病或逻辑不明的现象。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之前进行逻辑分析,明确脉络,才能恰当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
4.创新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口译教材不应该局限于纸质书,网络也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但目前的口译教材还没有和网络结合。今后的口译教材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资源多、传播速度快和易普及的特点,推出一些软件帮助学生在线进行口译实践。
四、结语
在所有影响口译教学的因素中,口译教材起着首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给予学生口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书中的口译技巧及练习也能更好地为学生今后的实战口译打下坚实的基础。口译教材作为转载口译知识的主题,除了要以口译理论为基础外,还应与时俱进,真正与口译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接轨。随着口译市场的发展和口译经验的累积,相信口译教材的编写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和平.法语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徐岚.同传捷径:法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伟.法语口译实务(二级).外文出版社.
[4]唐杏英.法语口译综合能力(二级).外文出版社.
[5]蔡小红.法语口译实务(三级).外文出版社.
篇5
关键词:法律翻译;法律英语;语言特点;难点
近年来,随着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同时,为了向发达国家学习,我们也大量翻译外国的法律、法规以便学习借鉴。本文试图以法律英语语言特点为切入点,探讨法律翻译的难点。
法律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的一种,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别于其他场合的语言,法律文本应属于庄重文本,是各体英语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法律语言呈现出以下特点:
1准确性和正确性
鉴于立法语言所表述的内容是全体公民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司法人员的执法依据,立法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来表述国家的立法思想和具体的法律内容。因此,翻译时一定要反复推敲,做到用词准确,不产生歧义。
所谓准确性(precision),就是指内容表达清楚明了,用词准确无误,不产生歧义。正确性(correctness)是指用语恰当、符合、一致。为保持法律专业术语的稳定性及概念表达上的一致性,英美国家的法学界和司法界人士常常奉行的是坚持一贯的原则,结果既保留了法律英语惯有的表达方式,又明显地区别于其他行业用语。
2庄重性
法律代表着国家意志,是权力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法律英语即赋予正式和严谨的特点,表现出庄重性的特点。法律语言的庄重性主要体现在法律词汇的特殊性征上,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汇。
法律英语和普通英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法律英语中用到的很多普通词汇往往具有专业特定含义。例如:prejudice指损害,counterpart指有同等效力的副本,更复杂的,如:dominion在民法中指完全所有权,在国际公法中为;estoppels在合同法中是不得反悔,在刑事讼诉法中是禁止翻供。因此,法律英语有其特定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
(2)特定的法律专业术语。
法律法规的规范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言语行为来实现的。正是法律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使法律语言成为表达特有法律概念的专门术语。如defendant(被告),causeofaction(案由),damages(损失赔偿费)等,这些术语通常不会在其他语域中出现。
(3)古英语词的运用。
古词语在现代英语中不再广泛应用,但它在法律英语中却不可或缺,多为一些表示语法关系的复合副词。这些副词由here,there,where词根加上一个或几个作为后缀的介词构成,用于英语法律公文,例如:hereafter,hereof,thereby,therefore,thereafter,thereon,whereat,whereby等等,以增加法律英语的神圣性、权威性和严密性。
(4)外来词。
英语词汇的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法语与拉丁语。当代法律英语的基础是普通法,普通法的基础是中世纪的罗马法,而罗马法是拉丁文写成和实施的,故法律英语中留下许多拉丁词不足为奇,例如:alibi(某人不在犯罪现场的申辩或证明),declaration(申诉,陈述,证言)。
(5)模糊性词语。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是指某些法律条文或法律表述在语义上不能确指,它一般用于涉及法律事实的性质、范围、程度、数量等无法明确的情况。
如:Everyonehastherightonarrestordetentiontobeinformedpromptlyofthereasonstherefore(theConstitutionAct1982)。这里采用模糊词汇promptly(迅速)对无法量定的情况进行限制,概括地规范了法律主体应当施行的法律行为,体现法律的科学性。
3复杂性
复杂的名词结构、被动句的频繁使用是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复合条件状语从句与高频率介词短语的使用更增加了法律语言的理解难度。正式的法律条规和文本中由于对中心词的限定过多,语法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大句套小句,小句套分句。
4规范性
英美国家沿袭的是判例法,故对各种文书、表格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中美两国属于不同的法系,实行的是不同的法律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法律英语时,不仅要求我们要读懂常用的司法文书格式,而且还要学会起草这类文件。法律文件中常有些平常不大用的词语,例如条约和合同的序言或前言部分,常有以Whereas(鉴于)开头的几段,文件的最后则用inwitnessof(以资证明)等词。
鉴于法律英语的上述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法律翻译的难点所在。在今后的翻译中,对于相关翻译难点给予相应的重视,便可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1)要用法律专业术语来译,而且要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
这一点是针对法律英语中词汇具有特定含义而言的。例如:opinion按字面意思很容易被翻译成“判决意见书”。实际上,judgment的正确译法应该是判决,decision是裁判(包括裁定和判决,如reporteddecision正确含义为既决案件的判决),而opinion则是判决书。再如,execution一词,与合同、文书、协定等连用时,根本不是“执行”,而是“签订”的意思。合同等的performance才是合同的“执行、履行”。
(2)以直译为主,掌握固定的表达格式,甚至直接仿效套用。
鉴于法律文本涉及权利、义务关系,产生法律效力,具有法律后果的特殊性和法律语言庄重、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对原文的忠实是法律翻译特别强调的方面。因此,翻译法律文件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运用固定的表达格式,以免使人产生多变反复之感。
(3)尽量使用被动语态。
篇6
关键词:关键词:南极,非同质术语,语言经济原则
中图分类号:N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3-0032-03
中文关于“南极”的术语来自西语,即拉丁语系。它们在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中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①。为了表述方便,这里立足英语,讨论和评论这些术语的中译,并进而讨论非同质术语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地理学术语,“南极”在英语中有含义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即:①south P0le;②Antarctic。前者是一个地理点概念,指南极极点;后者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指与“围绕这一极点的整个区域”有关。可见,South Pole和Antarctic虽然均与南极有关,但有着不同内涵,属于“非同质术语”。这样,在英语中,与南极极点有关的术语和与南极地区有关的术语,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示。如:Polar icesheet不同于Antarctic ice sheet;South Pole Station不同于一般Antarctic station。它们各自作为一个地理点的术语与作为地理区域的术语,在英语使用中是不会混淆的。
在将上述术语介绍到中国时,所有英汉词典均将The South Pole译为“南极”――应当说,是一个符合中国语言修辞传统的精炼且又传神的翻译;将Antarctic(adj,n)译为“南极(区,圈,地带,的)”。并且,当Antarctic用作形容词时,它意指“南极区域的”;当Antarctic用作名词时,即the Antarctic,则意指“南极区域”或“南极地区”。由Antarctic派生的专有名词Antarctica则称“南极洲”。应当说,这些译解是对的。
然而,这两个术语在中文实际应用中却发生了嬗变。
在英语文献中,绝大多数与南极有关的术语多指Antarctic(南极地区),但它们的中文翻译和使用,均径直以“南极”呼之。如:地理科学领域的Antarctic Circle(南极圈),Antarctic ice sheet(南极冰盖),Antarctic Peninsula(南极半岛),Antarcticstation(南极科考站);气象科学领域的Antarcticclimate(南极气候);生态、环境和生物科学领域的Antarctic ecozone(南极生态区),Antarctic ecosystem(南极生态系统),Antarctic ozone hole(南极臭氧洞),Antarctic meteorites(南极陨石),Antarctic hairgrass(南极发草),Antarctic krill(南极虾);社会领域的Antarctic expeditions(南极探险),AntarcticStamps(南极邮戳),Antarctica Marathon(南极马拉松),Antarctica tour(南极旅游);国际条法领域的Agreed Measur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Fau-na and Flora(《保护南极动植物区系协议》,1964)The Conven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Seals(《保护南极海豹公约》,1972),Convention for the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0),The Conventionon the Regulation DfAntarctic Mineral Resource Activi-ties(《规范南极矿物资源活动公约》,1988,迄今未实施),Protocol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theAntarctic Treaty(《南极条约的环境保护议定书》,1991);等等。最具代表性的译作是The AntarcticTreaty,其中Antarctic译为“南极的”,Antarctica译为“南极洲”。这样,The Antarctic Treaty(1959)的中文官方译名是《南极条约》。
与Antarctic相对的是与South Pole有关的术语的中译。我国无论是传媒还是地理学界,现在多将The South Pole译为“南极极点”;将Polar icesheet译为“极点冰盖”,以区别于一般的Antarcticice sheet(南极冰盖);将South Pole Station译为“南极极点科考站”,以区别于一般的Antarctic stolon(南极科考站)。
可见,South Pole与Antarctic的中文实际使用已经颠覆了它们在英汉词典中的译名。在中文使用中,“南极”成为一个地区名称,而非极点;而“南极极点”才是词典所称的“南极”。
应当说,这样的使用并未造成中文的理解困难。中国人不会将“南极生态系统”(Antarctic eco-system)理解为“南极极点的生态系统”,而是正确理解为“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使用符合中文语言习惯。
任何语言在使用中都不得不遵循“语言经济原则”,即“在正确达意的前提下,用语愈少愈好”。这样,在中文中,一个有着“地区”含义的术语,其“地区”字样往往隐而不提。比如说一个人是“北京市人”,一般可将他称为“北京人”,其中“市”字可省。据此可理解South Pole和Antarctic在中文实际使用中的命运。由于Antarctic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South Pole,因此,将Antarctic译为“南极”、South Pole译为“南极极点”,远比将Antarctic译为“南极地区”、South Pole译为“南极”更能节省语言成本,更符合语言经济原则。这样,在使用与Ant,arctic有关的术语时,基本是将其中的“地区,圈,大陆”等字样隐去的。试想,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这些字样一一加上,语言上该是何等累赘!由此可见,语言经济原则应是翻译工作者,尤其是术语译制者,必须考虑和自觉遵循的翻译准则。当然,这一改变也是有缺点、有代价的。它使“南极”一词失去其原初的中文精致含义。
“南极”术语翻译和使用出现的上述问题,主要技术起因是对非同质术语做同质化翻译。前已指出,The South Pole与Antarctic的英语含义不同,是不同质的。但它们的中译都采用“南极”作为核心词素,从而同质化了。又由于语言经济习惯,使它们在中文实际使用中易于发生雷同与混淆。因此,对于非同质术语应力避同质化翻译;应有明显区别,专词专译,使它们的中文译名的区别如同英文原名那样鲜明。如果我国翻译界在最初翻译Antarctic时就考虑到它与South Pole的非同质性,考虑到语言经济习惯,将它们做完全不同的处理,比如保留The South Pole的“南极”译名,而将Ant-arctic试译为“南陆”。这样做,既可保持“南极”这一精致术语的原初含义,又能避免现时出现的混淆。
篇7
关键词:法律英语;模糊性;精确性;法律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69-02
在英美法系中,法律英语被称为Legal Language或Language of the Law,也即法律语言。它是以英、美等国为首的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官、律师以及法律工作者所惯常使用的习惯用语(customary language)和行业用语(professional jargon),包括某些词汇、习惯用语或者特殊的表达方式(mode of expression)。它通常是在表述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以及与法律科学相关的概念时所使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法律英语语言在讲究准确性与严谨性的同时又不乏模糊性,二者在法律语言中是相辅相成的。
一、精确性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灵魂与生命[1]。“精确是法律的生命线。”[2]与科技、文学等其他语言相区别,法律语言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精确性。法律语言之所以对精确性有较高的要求,与法律工作的特点不无关系。比如,全体公民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通过立法语言表达出来的,法律语言通过法律严谨的表现出来,要求公民不容置疑的遵守,它因此也成为了司法人员的执法依据。法律语言在词语的选用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庄严与权威,同时也力求语言无懈可击,精确严密。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概念表述不清或词义歧义,进而对法律的实施产生消极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朗富勒认为,这样一个原则应该被确立:“法典适用于特殊案情与其他情况下的适用同样不清楚时,被告不应被判为有罪,法典因其含糊而失效。”[3]也就是说,我们在应用法律语言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意义模棱两可或外延较大的语词。
法律语言的精确性主要表现为选词的准确严密,尤其在
法律专业术语以及惯用句式的运用上体现的更为显著。以国际商会制订的UCP600,即《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为例,如“non-negotile sea way bill(非转让海运单)、advisank(通知行)等大量专业术语的使用就将法律英语语言的精确性体现得较为严谨。
法律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语言的用词必须精确。基于此,立法者要通过准确运用法律上的语言文字将国家的立法思想和具体的法律内容表达的恰如其分,使得无论是执法者亦或是全体公民均能清楚地了解作为一国的公民,他们拥有何种权利和义务,进而了解法律许可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违法后果如何承担。
例如,The death penalty may be imposed only for offences of treason,piracy of setting fire to any of Her Majesty's warshipsor dockyards.It may not in any event be passed on a person under 18 years of age,nor on an expectant mother.死刑仅适用于叛国罪、海盗罪或纵火烧毁女王陛下之任何战舰及其修造厂等三种犯罪,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判处未满18岁者或孕妇死刑[4]。
上述法律条文中,对死刑的适用范围的阐释是通过三个具体的词汇来界定的,同时又用了“under 18 years of age”和“expectant mother”这两个具体词语作为对两种情况予以排除的适用。
以严格解释原则为依据,在适用法律时,书面文字成为法官解释法律文件时的唯一准则,这也就意味着法律语言用字用词必须将精确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5条第2款的规定,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第92条第3款又规定,人民法院接受当事人关于财产保全的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在计算该48小时时,人民法院在接受当事人申请的那一个小时即不应计算在期间内,而应该从第2小时开始计算。期间以日为单位计算的,应该从第2日起计算。这样的规定,内容表达清楚明确,不易产生歧义,便于法官执行和当事人适用,也使得法律对其所规范的内容有了权威的保障,让法律的效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此外,在法律语言中采用下定义的方式来做到准确表达法律内容也是较为常见的用法,如In this context,“defective”means that product does not meet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the ordinary consumer concerning the safety of the product.本句对“defective”进行了解释,将本来泛指的“缺陷”明确地圈定在“产品安全性”这一范畴。
二、模糊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礼德在其论文《模糊集合》中提出的“模糊理论”的概念。语言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也提出“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个构成要素” [5] 。可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也造成了法律语言的表达具有模糊性。日常生活中模糊语言随处可见。英国学者乔安娜认为,英语中有三类模糊语言现象:模糊附加词,如around,about;模糊词,如loads of,heaps of;模糊蕴含词,就是用精确数字表达模糊意义。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很多情况下都使用了模糊概念。正确使用和理解模糊语言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法律语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对法律的完善也起着必要的补充作用。恰当使用模糊语言,不仅能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增强,同时也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缓和含蓄、礼貌客气,进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些精确性语言不能完整阐释某一法律现象时,就要使用模糊性语言作为补充。
1.模糊性语言的使用是对法律的必要补充
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又一重要特征。法律现象既复杂又难以穷尽,这也决定了模糊性在法律语言中的存在。也正是模糊性语言的存在弥补了法律上的空白与不足。某些情况下,模糊语言的使用,反而会能让法律语言显得更为准确、灵活、生动。甚至在法律英语中如若恰当的使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会为法律事务的解决带来益处。如:The contract shall be performed in due process.合同应通过正当程序履行。
法律英语强调准确性的同时并不排斥对模糊性语言的应用,例如:After service,the defendant is entitled to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within which to file his pleading,or answer,to plaintiff's petition.传票送达后,被告有权在一定期限内对原告的申请提出答辩。“a certin period of time(一定期限内)”是不确切的时间,是模糊表达[6]。
2.模糊性语言的使用确保法律语言表意更准确
模糊语言的使用,必须从立法者的意志出发,并与立法者的意志高度重合,充分体现立法精神,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更好的体现精确性。例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其制订的反不正当竟争法中,使用了“unfair ethods of competition”。通过该项法律,美国政府明确表明了其对不正当竟争行为持反对的立场,但究竟何种行为是不正当竟争,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藉此应用模糊性语言来适应不断发生变化的新情况及新需求。
3.恰当使用模糊性语言
由于中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制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得我们在翻译英美法中的很多法律概念时陷入困境,因为在我国很难找到意义相同的对应对等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影响法律文件的权威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同时,合理的采用一些模糊性语言。例如,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A mortgagor and mortgagee shall conclude a mortagage contract in writing[7]。按照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抵押仅限于不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在英美法系中mortagage可以理解为任何财产,而不仅仅指不动产。那么,我们在翻译时将mortagage译为“抵押”就是采用了模糊译法,而对这一词语的模糊翻译并不影响译文的准确和完整,我国的当事人也不会因为此种翻译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此处采用模糊译法是可行的。
4.灵活使用模糊性语言
在英文典籍原文中有模糊表达方式的,翻译时也可化模糊为精确,这样的方法在法律英语翻译中也较为常见。
例如,It is two and two makes four that the corporal punishment administered by the defendant was minimal,and not excessive[6].很明显,被告所施加的体罚属最低限度而并未过当。“two and two makes four”是确切词语,这里译作模糊词语“很明显”。
5.模糊性可以扩大法律所包含的内容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赔偿诉讼案件:(1)被告为海关、专利管理机关的;(2)被告为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3)本辖区内其他有重大影响和复杂的行政赔偿案件。这里的“其他”就是法律模糊用语,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立法者在制订法律的过程中难免有疏漏,而法律也不能朝令夕改。为了增强法律的包容性,在此处使用了模糊语言。依此类推,在法律英语翻译中如果涉及到模糊性词语,翻译者必须准确理解词源语言所表达的语义范围,遵循模糊度的对等原则,采取模糊对等译法。例如,“Pa.Barner never received the check,some unknown person obtained it in mysterous manner…Each acted in good faith…”[8]中的mysterous和good为模糊性语言,可以翻译为“恶意的”和“正确的”,从而保留了法律英语的本意。
结语
法律语言作为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其使用过程中既要用精确性来体现法律的权威,又要用模糊性来体现法律的全面。法律语言表达的模糊性是有特定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在司法实践中,模糊性语言受特定的使用环境制约,并且是有条件的使用。在法的制订过程中,立法者要恰当合理地使用模糊性语言,增强法律的涵盖面和包容性,将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与行为通过法律条文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且留有回旋的余地。
法律语言中的准确性和模糊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意思表达的准确与完备,常常是由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共同完成的。二者的合理搭配使得法律条文的表述更为完整确切,降低了法律漏洞的产生,使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明显增强。将准确性与模糊性法律语言合理的应用于法律英语的翻译中,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条款提供可靠保障。在翻译法律文件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结合上下文及本国特色,选择最为适当的词语进行表达,使得译文准确而得体,这是每一个法学英语翻译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能。只有将精确性与模糊性语言运用得恰当,丰富语言的表达方法,才能保证法律文本在翻译时体系完整,顺利完成法律诉讼,维护法律的尊严。
参考文献:
[1] 潘庆云.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 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 Burns,L.C.Vagueness:An Investigation into Natural Languages and the Sorites Paradox.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5] 法律思维学统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05.
[6] 肖云枢.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
篇8
关键词:法律英语 介词与介词词组 翻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83-03
The Use and Translation of Prepositions in Legal Litigation Texts
Zhang Lan
(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Huangpu Branch,Shanghai,China 200127)
Abstract:The legal text translation is the conversion of legal language,the target language shall express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ccurately to reflect the authority of the legal documents.Proficient in the use and translation of prepositions can help translators express the content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ore accurately and completely.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use and translation of the sentences containing prepositions in the text of litigation to make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more accurate.
Key Words:legal English;Prepositions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Translation
作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一种,法律英语指的是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它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语言特征,如文本意思艰深晦涩、用词准确严谨、句子结构冗长复杂等等,使得法律文本的翻译难度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翻译。
为了使法律英语的文本行文严谨、措词准确,会大量使用到介词或介词短语,介词对法律文本语义的理解往往起到非常微妙而重要的作用。对介词的处理常常是法律英语翻译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诉讼文本中含有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多种句型的例举,来具体阐释介词的使用与翻译方法。
1 大量使用介词和介词短语是法律英语的显著特点
为了保证法律文本的严谨和避免产生歧义,律师在诉讼文本中常常大量使用介词和介词短语,来确保条款所涉及和包括的范围。例如:
(1)The main point of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arties was the acquisition issues,especially the purchase price of H&W by AMF,rather than the purchase of H&W’s bowling products by AMF.
译文:诉讼双方之间讨论的重点是收购问题,特别是AMF对于H&W的购买价格,而不是由AMF购买H&W的保龄球产品。
(2)In view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your company to cause the current directors to sign the relevant resolution and documents, we tried our best to ask for the help of AIC and other authority.
译文:鉴于由贵公司敦促现任董事签署有关决议和文件,这是困难的,我们尽力寻求工商局和其他权威机构的帮助。
(3)In the view of BSK,H&W was already an existing competitor in PRC, having a huge market share in PRC bowling market.
译文:在BSK看来,H&W已经是其在中国现有的竞争对手,在中国保龄球市场上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
(4)Therefore,the termination conduct of BSK on 15th October 2001 was in breach of the Contract.
译文:因此,在2001年10月15日,BSK的终止行为是违反合同的。
(5)H&W provided,free of charge, sufficient office space and facilities for BSK,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ree offices and one warehouse and other necessary facilities.
译文:由H&W提供免费的、足够的办公空间和设施给BSK,包涵但不限于3个办事处、1个仓库和其他必要的设施。
2 使用带前缀的介词(古体词副词)
法律英语古体词是指古英语时期和中古英语时期的英语词汇。因为西方法律融入了希腊的思辨精神和罗马的法律精神,而且英语从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中借用的外来法律词汇70%仍沿用至今。这类古体词的使用可以避免重复、误解或歧义,使语言精练直观,行文简练准确,在法律文书、商务合同中的使用可体现其严肃性和正式性,故法律界人士对其有着特殊的情结。
这类古体词如herein(在此处,于此), herebefore(到此以前,到现在为止),hereafter(以下),thereof(由此,关于这个), hereby(特此,因此,藉此,兹)hereinabove(在上文)等。这类词实际上是由after、by、in、of、 below等介词加上前缀here、there、where等副词,构成一体化形式的古体词副词。古体词在句子中修饰动词时其位置与普通副词类似,而修饰名词一般放在后面。
(1)It is averred that BSK knew or ought to have known that the alleged patent infringement claims which were repeated as set out here in below were without reason able basis and it is further averred that the same was made in bad faith.
译文:可以断言,BSK知道或应该知道,被指控的专利侵权索赔的重复列于下文是没有合理的依据的,这进一步证明其同样是存心不良。
(2)As regards your proposals and questions,we would like hereby to provide our answers and raise our qu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译文:针对您的提案和问题,我们想在此提供我们的答案,同时提出我们的问题。
(3)Paragraph 133 is denied and BSK is put to strict proof thereof.
译文:诉讼第133段被否认,BSK必须提出关于此处的严格证据。
(4)As to Paragraphs 182 to 187,H&W repeat their Amended Statement of Defense and Counterclaim herein and each and every allegation contained therein is denied.
译文:在诉讼第182~187段,H&W重复了修订抗辩并在此提出反诉以及否认在彼文中所包含的每项指控。
(5)BSK wrongfully terminate the Contract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18-month term,without cause and without providing the requisite notice and opportunity to cure alleged breaches thereby repudiating the Contract.
译文:BSK于合同的期限届满前18个月非法终止合同,没有原因也没有提供必要的通知和机会弥补其宣称的关系破裂,从而拒绝履行合同。
3 复杂的介词短语的使用
由于国际贸易中诉讼文本关系到案件双方的的经济利益,所以对诉讼文本的翻译格外要求精确、严谨,译文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不能随意增减。为了增强法律文本的准确性,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状况,法律英语中常用复杂的介词短语来代替简单的介词。如“因为”常译作“by virtue of”,很少译作“due to”,一般不译作“because of”;“关于”常译作“with regard to”“in respect of”“with reference to”,而不译作“about”;“根据、依据、鉴于”常译作“in accordance with”“in the light of”“by virtue of”,而不译作“by”或“under”。
用according to,等来代替by和under。这是法律英语保持鲜明的语言特点的重要之处。例如:
(1)关于附件5.2。
译文:With respect to Attachment 5.2.
(2)关于你最近为我们提供的文件和一些与案件相关的重要事情,我们会提供您以下信息和意见。
译文:In respect of the documents you recently provided to us and some important matters of the case,we would render you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and comments.
(3)然而,BSK还没有给H&W就其质量低劣的产品提供正式的通知。
译文:However,BSK has yet to provide an official notice to H&W in regard to its poor quality products.
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分层次教学;语法翻译;语义认知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的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而客观存在是可认识的【1】。因袭此培养大学生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也是完全可能的,同时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英语翻译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水平作出了明确要求:“能借助词典将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法错误,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同时《大纲》还指出,在培养学生翻译技能时“既要强调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又要注意应用语言时的流利程度和得体性。”【2】综合以上要求,大学英语翻译过程可以分为理解原文,转换表达和校对核准三个阶段。能让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够正确的理解原文,并创造性的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而在1996年1月之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没有翻译考试题型,直到2006年12月采用了新题型,增加了句子层面的汉译英测试,但仅占卷面分数的5%,使翻译还是处于次要地位。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生针对考试的题型结构和分值配比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因此,学生和一些老师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增大词汇量,提高听力及阅读就足够通过考试了,没有必要把英语学习重点侧重在又难分值又小的翻译题目上。所以英语翻译教学和英语学习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次要地位。有许多学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并不开设翻译课,由于缺乏翻译技巧的指导与练习,大学生英语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失分率很高。
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中语法翻译和语义认知的导入
所谓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指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指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都到达最佳效果。【3】(洪欣,2009)本文所指的分层次教学是按着学生英语成绩从高低将学生分A班,B班和C班。从翻译水平来看,A班同学虽然英语语法扎实,词汇量大,可以完成翻译任务但是技巧不足,英语卷面总分高,翻译能力低。B班和同学英语语法不扎实,词汇量小,仅有简单翻译能力,C班同学没有英语语法概念,词汇量特别少,无法完成翻译任务。根据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A,B,C班不同的英语翻译水平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翻译需求,本文主张在B班和C班英语翻译教学中导入语法翻译译法,而用语义认知理论指导A班英语翻译学习。
语法翻译法通过分析一门外语的语法规则,然后应用这一知识把外国语译成本族语,或者把本族语译成外国语。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语法翻译法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非常流行,它强调语言的准确性,注重通过讲授语法规则和翻译技巧训练以提高英语翻译水平。针对语法意识薄弱,翻译技巧缺失使B班和C班同学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英文内容的缺失。语法翻译教学法重视阅读和写作,通过双语词汇表和词典学习背诵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传授翻译技巧会大大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的准确性,让学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增词法,减词法,抽象法,具体法,合词译法,转性依法等。所以在B班C班英语翻译教学中导入语法翻译法是行之有效,势在必行的。
B班C班同学处于英语翻译的初级阶段,只有对英语语法进行有意识的讲解分析,才有助于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而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A班同学,在翻译时,语言形式在其对原文的理解中也起一定作用,但因材施教,知道他们不以语言形式为重点。在翻译时,因为学习外语的匹配心理,译者容易对原文语言形式依附性强,总有着对字直译的倾向。从语义认知角度指导A班同学进行英语学习,有助于A班同学在翻译时以意义为中心,不将语言形式的对比作为重点,更不会为了使用翻译技巧去做语言形式的对比。
如从认知语义角度,指导A班同学理解突显定义。在认知语义中,突显定义为语义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受到突出。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基体和侧面是组成词的语义的两大部分。基体覆盖了语义结构在相关领域的范围,侧面是在基体基础部分上衍生出来的部分内容。而在译文中需要使侧面成为注意的焦点,即突显的地位。【4】如:
(1) development发展过程
(2) stability 稳定性
上述单词,development和stability的的基体语义是“发展”和“稳定”,而其侧面意义强调的是“过程”和“性”。教授A班同学在译文中聚焦语义的侧面和突显地位,有助于学生翻译更加准确。
又如可以从认知语义角度,教授A班同学识别隐喻表达法,并如何用隐喻表达法代替非隐语表达法。如:
(1) And why do we fall into it, year after year?
而我们又为什么年复一年被它欺骗?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方式,同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fall into,基于fall 作为动词意为:跌落,fall into 可以直白的理解为:跌落于……之中,而汉语中被某人欺骗即是落入某人的圈套之中,可见fall into翻译为欺骗,是隐喻表达的体现。A班同学可以通过对隐喻表达的学习,便于理解英文习语和惯用方法,有助于将翻译更加准确。
还可以从认知语义角度辅导A班同学学习增词法和减词法。Jackendoff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提出概念结构可以独立语言结构的存在的观点。语言形式和作为概念体现的意义之间是触发和被触发的关系【5】。既然然语言形式仅是起到触发意义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应教授同学在翻译时不应执着于词的多少。
如:(1)在观看棒球比赛之后,她有一个重要约会。
After the baseball game,she’s got an important date.
(2)市长在出席颁奖晚会之前,他有很多工作要做。
The mayor had a lot of work to do before (attending) the award party.
由此可以看出,针对A班同学语法和词汇方面的优势,学会从语义认知角度宏观把握翻译对象的中心意义并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翻译会使译文更为达意,准确,争取达到翻译“信、达、美”的标准,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 结论
大学英语翻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英语和汉语有规律的转换,但绝不是机械的转换和简单的交易。理想的翻译是一门艺术,犹如画家画画,先领会客观人物的形态及神态,然后运用技巧将画面付诸纸上。与之相同,翻译者应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感情,及写作风格,然后再运用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用另一种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在大学英语分层次翻译教学中,根据不同班级对提高翻译能力的不同需求,本文主张对英语程度好的A班学生结合认知语义理论讲解翻译技巧及方法较为可行,而对于英语程度较弱的B班和C班同学,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进行教授更为合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是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 郭磊.大学英语翻译分析现状及对策[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 洪欣.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规范化[J].江苏高教,2009.
【4】 谭业升.从语义认知角度看翻译技巧[J]. 上海:上海科技翻译,2001.
【5】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7】 谭业升.从语义认知角度看翻译技巧[J]. 上海:上海科技翻译,2001.
篇10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刺猬法则”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法则,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领域,尤其以企业中领导者对员工的管理为重。如今,“刺猬法则”更多的运用于教学中师生关系以及婚姻家庭中夫妻关系等人际交往中。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刺猬法则”可以用来指导翻译活动中两种语言文化关系的处理中,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这为管理学知识运用于翻译研究带来了启示,拓宽了翻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关键词 :刺猬法则;翻译活动;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94-03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2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重点项目(皖-032-A)资助,系2012年及2013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378)(SK2013A154)与2013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3012)的研究成果
一、刺猬法则简介
“刺猬法则”(hedgehog effect)源于生物学家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的一个实验:在寒冷的冬天将刺猬没有任何遮挡和保暖物的放到户外,刺猬为了取暖只能紧紧地靠在一起。可是靠在一起后,彼此身上的长刺的刺痛又让它们不得不马上分开,但是因为天气寒冷不一会儿又会靠在一起。它们就这样反复,靠在一起分开,分开又靠在一起。最终它们找到了一个最适中的距离,既可以彼此取暖,又可以不被刺痛[1]。从这个实验中人们得出了“刺猬法则”,即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合作,合作才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行为;其次,在合作的基础上,寻找双方之间的适中距离,这样才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如今,“刺猬法则”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和人际交往之中,不仅指导着企业领导对员工的管理,还给教学中师生关系和婚姻生活中夫妻的相处带来启发。翻译活动反映的是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翻译的过程也往往是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之间的斗争过程。将“刺猬法则”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可以指导翻译活动中如何处理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采取什么翻译策略。
二、“刺猬法则”运用于翻译活动分析
(一)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合作”
翻译活动反映的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即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对于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的关系,之前一直存在着矛盾的观点。其实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之间是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的。而且源语语言文化与译入语语言文化之间的合作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翻译理论中一直存在着直译与异译,归化与异化的二元对立,其实这使复杂的翻译活动简单化和刻板化了。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两种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和赞助人等的各种因素,并不是简单地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如果只偏向于源语语言文化,译入语语言文化读者可能不易于接受,翻译的效果不一定好。但是如果只偏向于译入语语言文化,原文作者可能觉得译文缺乏原文的特色,违背了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意图。而且根据原型学理论,并没有十分严格的二元对立,对立双方是存在着模糊的界限的,双方是存在着彼此重叠的部分的[2]。即使是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有时也是难以明确严格区分归化和异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选择综合考量双方各方面因素,归化和异化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里举张爱玲翻译的《海上花列传》中一段对话为例,来看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如何在译文中配合的相得益彰的。
原文:只见一半老娘姨,一手提水铫子,一手托两盒烟膏,蹭上楼来,见了小村,也说道:“阿唷,张先生嘿。我们只道你不来的了,还算你有良心哒。”王阿二道:“呸!人要有了良心是狗也不吃屎了!”小村笑道::“我来了倒说我没良心,从明天起不来了!”王阿二也笑道:“你敢!”[3]
译文:A middle-aged maid came shuffling upstairs holding a kettle of water in one hand and two boxes of opium paste in the other hand. Seeing Hamlet she also aid, “Ah-yo, it’s Mr. Chang! We thought you were never-coming. So you do have a conscience!”
“Pei!” Second Wong made a spitting noise. “If he has a conscience, dogs don’t eat shit.”
“I came and still I’m told I have no conscience,” Hamlet said smiling. “Then starting from tomorrow I’ll never come again!”
“You wouldn’t dare!” Second Wong said smiling.[4]
原文写的是赵朴斋和他的室友张小村在法租界新街尽头的一家青楼内和里面的两位女子调情的场景。语句活泼生动,很自然朴实,人物性格跃然纸上。翻译时既要表达出语意,还要注意原文的文体风格以及各个人物的不同语气。张爱玲在翻译时,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像英语里常用的口语语气词“Ah-yo”和“Pei”。尤其是在翻译人物姓名时,将“小村”译成“Hamlet”,将“王阿二”译成“Second Wang”,这样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意思。同时,译者也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像原文中“人要有了良心是狗也不吃屎了”,极具源语语言文化特色,译者对此予以了保留,进行了直译。张爱玲在翻译这段对话时就是同时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描写特征又易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二)翻译活动过程中的“保持适中距离”
正如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二者间的冲突和矛盾性也不可忽略。正如“刺猬法则”中刺猬如果靠的太近会被彼此身上的长刺刺痛,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也会导致彼此“刺痛”,毕竟二者之间是存在着一些无法改变的矛盾和冲突的。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寻找双方之间的适中距离,既能双方合作,彼此受益,又能避免冲突。符合双方利益的适中距离一直是译者所追求的,但这其中的度是较难把握的,可能需要译者反复推敲实验,正如“刺猬法则”中的刺猬一样,过程是有些艰难的。但是,也是有这方面的较为成功的例子的。下面是希拉里自传《Living History》的中文版《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一句话的翻译:
It is a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when women are denied the right to plan their own families, and that includes being forced to have abortion or being sterilized against their will.[5]
当妇女被剥夺规划自己家庭的权利时,这就是违反人权[6]。
在美国,“堕胎”和“节育”是属于侵犯女性人权的行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中国,由于国情的不同,这一观点是有所不同的。而且这一问题牵涉到政治意识形态,在翻译时必须谨慎处理。处理不好,会导致意识形态间的对立。但是看译文,可以发现译者并没有站在源语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忠实的将源文本中的“堕胎”和“节育”直译出来,但是也没有因为译入语的政治意识形态进行“篡改”。而是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既没有一味的满足源语对外推销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没有完全服从译入语强化自身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是各退一步,腾出空间,保持适中距离,避免矛盾冲突的出现。
(三)译者的责任
翻译活动反映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译者必须同时站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疆域上,代表他们相互对话,其结果不可能仅仅满足一方的利益[7]。译者处于源语语言文化和译入语语言文化之间,作为双方的中介。正如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诺德提出的“忠诚法则”。这里的“忠诚”是指译者的伦理道德观,不同于传统翻译研究中的“忠实”。它的含义有两层,既对原文又对译文,对原文是指尊重作者,对译文是指不欺骗读者[8]。译者在这其中负有很重要的责任,既要综合考虑源语与译入语语言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努力促成二者的合作,又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距离,找到适中距离,避免冲突和矛盾。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基于这点而灵活运用的。其实,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翻译活动除了受到源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制约,还受到译者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和喜好,另外来自赞助人的压力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中的适中距离是很难掌握的,会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需要不断磨合,反复协调的过程,正如“刺猬法则”中刺猬之间多次实验一样。
三、“刺猬法则”运用于翻译活动分析的利与弊
“刺猬法则”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双方之间应该合作,合作最符合双方的利益;二是合作应该是“亲密有间”的,双方应保持一定的适中距离,避免矛盾和冲突。翻译活动是两种语言文化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的关系性存在。首先,合作是前提,合作是有利于双方利益的。其次,矛盾和冲突是存在的,译者所能做的就是寻找双方之间的适中距离,避免矛盾和冲突。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和因素,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当然受其他因素影响,译者可能会选择侧重于归化或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归化和异化策略还是同时存在的。另外,翻译活动中两种语言文化的合作和斗争,是无法与译文直接对应起来的,必须通过译者才能得以实现。这里译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作为两种语言文化的中介,力图代表双方利益。这时译者就需要找到二者之间的适中距离,过度的合作也意味着差异和冲突的直接对立,难免会不利于双方。这个过程可能有些艰难,就像“刺猬法则”中刺猬之间的反复实验,但是不能否定适中距离的存在。综上,管理学中的“刺猬法则”是可以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给翻译活动在如何处理两种语言文化,以及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带来重要启示。这拓宽了翻译研究跨学科的领域范围,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虽然“刺猬法则”可以在大方向上指导翻译活动和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但是其中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刺猬法则”中的刺猬并没有冲突对立的方面,同处于寒冷的室外的它们只能选择合作。而翻译活动是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活动,两种语言文化间是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其次,“刺猬法则”中的情境比较简单,只涉及两只刺猬,适中距离也只是两只刺猬之间的。但是翻译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各方各面,还有译者自身的主观因素,译入语读者的接受以及赞助人的影响等。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显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做出的。再次,“适中距离”有些理想化,译者一般很难找到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适中距离,虽然这是众多译者所追求的。如果不是经过多次斟酌或是翻译经验丰富,是很难做到的这种完美状态的。最后,翻译活动虽然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译者,译者的责任重大,但是也不能过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因为翻译活动并不完全受到译者的操控,两种语言文化、赞助人以及译入语读者都对译者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不足之处也是运用“刺猬法则”指导翻译活动和译者翻译策略选择,所需要特别重视和克服的。
四、结语
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和人际交往的“刺猬法则”,其强调“合作”和“保持适中距离”的重要思想。经过分析,是可以应用于翻译领域的,可以指导翻译活动如何更好的处理两种语言文化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该如何选择翻译策略。这无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和渠道,为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当然“刺猬法则”的运用也存在着双方关系并不是合作又对立的、翻译活动更为复杂、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适中距离很难找到以及过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等不足之处,需要给予重视和克服。翻译是一门与其他众多学科密切结合的学科,但是又不依赖于其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希望本门能够为建立翻译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做出贡献,给相关翻译与管理学之间的研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黄荧,等.金科玉律:管理中不可不知的101条黄金定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综合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韩邦庆.海上花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Chang Eileen.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M].Renditions,1982;本雅明.译者的任务[M].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CLINTON H R. Living History[M].New York: Simon &Schuster 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Singapore,2003.
〔6〕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7〕陈志杰.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间的隐形博弈[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