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4 23:0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韩语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韩语翻译

篇1

关键词: 韩汉翻译 长句 翻译技巧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交换,两种语言在各国社会习俗、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两种语言在句子语序、习惯搭配、固定用法与文体修饰手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翻译首先要关注两种语言句子表现的独特特征,熟知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才能成功地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要成功突破韩语长句的翻译,首先需了解韩语长句的特点及韩汉两种语言的区别。

1.韩国语长句的特点及韩汉句式的区别

韩语属于黏着语,修饰成分往往相对较长,句子结构复杂。韩语是有形态的语言,可以用词尾和词形的变化表示相互间的关系,结构比较严谨,正由于这些特点,韩语较容易出现长句。韩语的长句往往是包孕句或是复句形式,句中谓语前的成分在语序上一般是自由的,依靠词尾连接成句①。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虚词表示意义关系,属于逻辑性很强的语言,修饰成分相对较短。韩语和汉语在词的语法变化、句法结构等方面各有特色,韩国语句中中心语前通常有各种各样的修饰语,且修饰语篇幅长,很少使用逗号,甚至能够达到几十个单词。相反,汉语往往是短句,通过逗号把句子隔离开来,然后由短句构成复句,再由复句构成一个个句群②。

由此可知,在翻译时,尤其是长句翻译时,首先需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才能迅速地找到突破,然后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翻译出符合译入语语言特点的句子。最后在语言文字上进行加工推敲,从而使翻译有价值,达到翻译要求。

2.韩语长句汉译技巧探析

韩语的助词和词尾系统丰富,且属于黏着语。因此,韩语中长句一般以复句和包孕句形式出现,韩语的复句指由多个分句组成,分句有连接词尾连接,句子由终结词尾结束整个句子的长句。包孕句是指由一个句子形式经过变形后充当句子成分的句子,一般构成间接表达长句和长定语句。韩语的这些复杂定语可以活跃在各种句子之间,灵活修饰句子中主语、宾语、状语和谓语等主要成分。由此,韩语的长句类型一般有:一般复合长句、间接表达长句、长定语句(主语定语句(包括主语中心词定语句)、宾语定语句、状语定语句、谓语定语句等)。

2.1一般复合长句――把握句子内部逻辑关系

一般复句是指由多个分句由表示各种关系(并列、转折、让步、原因等)的连接词连接而构成的句子。

例1③:史无前例的财政和货币(原因)避免了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的完全崩溃(让步),这次事件仅次于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顺成)可以称之为历史上第二大经济危机的程度,规模巨大。

分析:首先,此句有三个明显表示句子关系的连接词,由此分析出此复合句有两个分句组成,其中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是让步关系。然后,分析各分句的句子结构,前一分句是表原因的句子,直接按因……的结构翻译即可。后一分句翻译时注意汉语表达简洁明快的特点,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出即可。

译文:尽管空前规模的财政货币支援政策避免了2008年金融危机转化为全球经济的彻底崩溃,但是,这仍然是世界历史上第二大经济危机,仅次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小结:一般复句的翻译关键突破点是把握整个句子内部关系,通过断句找出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然后分析各个分句,翻译成符合目的语的表达即可,同时在翻译时注意一些关键词汇的翻译。

2.2间接表达长句翻译――引语内句子充当宾语

韩国语中为表达严谨和准确,经常出现间接表达的情况,此句式的特点是整个引语里的内容是整个句子的宾语。例如:

例2:①自由主义者②人应按成就而非身份来获得回报,给穷人投票权就是破坏民主主义③主张。

分析: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语①,谓语③,引句②,②是引语可以把此句单独充当句子宾语。

译文:自由主义者主张人应按成就而非身份来获得回报,给穷人投票权就是破坏民主主义。

小结:对于间接表达长句,通常将引句内容充当宾语,先翻译句子主干内容,引语内容太长时可以先找合适词代替句子宾语,然后把长宾语单独拿出来处理。

2.3长定语句翻译

韩语的定语表现形式较灵活,善于使用长定语句来表现句子的包容性④。按定语可以修饰的成分划分,长定语句类型有:主语定语句(包括主语中心语定语句)、宾语定语句、状语定语句和谓语定语句等。

2.3.1主语定语句。

主语长定语句是指修饰主语的定语句型,句子的主语处于被修饰限定的地位。韩语与汉语的一个明显区别是韩语的主语不突出,往往前面带有很长的修饰定语。

例3:主语中心词定语句―主语中心词前定语单独处理

①长跑比赛中,无夺冠实力的选手开始遥遥领先,乍一看好像挺风光的,但很快就会被一个个后来者甩在身后的②现象非常③多见。

分析:整个句子的主干是②③。②是主语中心词,前有很长的定语,翻译时要考虑到目的语句式的特点,为了避免中心词前长定语的累赘、中心词不突出,可以把中心词前的长定语拿出来作为中心词的解释和说明。

译文:在长跑比赛中,常出现这种现象:一些本来无夺冠实力的选手开始遥遥领先,乍一看好像挺风光的,但很快就会被一个个后来者甩在身后。

小结:在韩国语中,“事实”“场面”“情况”“想法”等词语前面经常会出现例文3中这样的结构,在翻译时,可以使用指示代词“这”把定语“事实、场面、情况、想法等”提出来,而长定语作为对“事实、场面、情况、想法”的解释和介绍。

例4:主语定语句――突出主语,把主语前定语转化为谓语

①对通货膨胀持极度敌对的态度的②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们③经济稳定的话,储蓄和投资被增加,以这种结果促进经济增长④主张。

分析:句子的主干为②④③,主语前有定语①,汉语的特点是主语突出,所以把主语前的定语单独拿出来,可做谓语,这样就避免主语前定语太长,而使主语不突出的弊端。

译文: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持极度敌对的态度,他们主张经济稳定的时候,增加储蓄和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小结:韩语句子主语前有长定语修饰的情况,在翻译成汉语时,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主语突出,常把主语前长定语处理为谓语。

2.3.2宾语长定语句――把定语转化为对中心语的解释或是介绍说明。

所谓的宾语长定语句是指宾语前有长定语修饰的句型。

例5:①我④许多慈善家并没有认真评估其资金用到其他方面的长远成本和利润,就把资金投入到看着不错的项目的③事实②想指出

分析:句子的主干为①②③,此句的宾语中心语是③,而其前面有很长的定语,长定语不符合汉语句式特点,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先把句子的主干翻译出来,然后把这些定语当做中心语的解释或介绍。

译文:我想指出一个事实:许多慈善家并没有认真评估其资金用到其他方面的长远成本和利润,就把资金投入到看着不错的项目了。

小结:宾语定语的情况,翻译时先将句子主干翻译出来,然后把定语当做中心词的解释或介绍单独处理。

2.3.3状语定语句――长定语单独处理,添加相应指示代词。

所谓状语长定语句是指表示时间、地点等状语成分前有长定语修饰成分的句型。

例6:第一个殉教者异次顿在②新罗国还没有确立国家的统治体制的①智澄王七年诞生。

分析:此句中时间状语“①”前出现了长定语②,在翻译时为了避免句子略显冗长把长定语单独提出来,然后添加适当的指示代词,做另一个句子的状语。

译文:第一个殉教者异次顿诞生于智澄王七年,那时新罗国还没有确立国家的统治体制。

小结:翻译状语定语句时把长定语单独拿出来,然后添加相应的指示代词,做另一个句子的状语。

3.结语

韩语长句翻译需根据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技巧。复合长句翻译――把握句子内部逻辑关系;间接表达长句翻译――引语充当宾语;主语中心词定语句―主语中心词前定语单独处理;主语长定语句――突出主语,定语转化为谓语;宾语长定语句――定语转化为中心语的解释或是介绍说明,必要时添加相应指示代词;状语长定语句――长定语单独处理,添加相应指示代词。还可以把长句的翻译技巧归结为一个:断句理清关系找主干处理定语成分译文大意。当然,只是韩语长句翻译的技巧,这只是翻译的第一步,要做好翻译还需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及价值观等知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韩语长句的翻译质量。

注释:

①王懿.文化语言学视域下汉韩长句翻译研究.

②李民,宋立[M].韩汉翻译研究理论与技巧[M],P192.

③注:例句均按韩语表达顺序表述.

④张敏,朴光海.韩中翻译教程(第二版),P190.

参考文献:

[1]李民,宋立.韩汉翻译研究理论与技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第一版.

[2]申慧淑.韩汉翻译中复杂定语的翻译[J].首都外语论坛.

[3]王懿.文化语言学视域下汉韩长句翻译研究[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5年春季号).

[4]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修订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余高峰.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技巧探析[J].科技翻译研究.

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 韩语翻译 高职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2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韩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韩语翻译能力作为高职韩语基本技能综合应用的一种体现,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于韩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岗位,还是某个工种的有机部分,韩语翻译技能都是要掌握的必备技能。

一、翻译职业能力

CBE理论认为,职业能力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态度、技能和方法”,过程学派认为,职业能力是由一般能力l展和整合而成的,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情境,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一般能力得到特殊发挥和整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翻译职业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翻译任务所需的天资、知识、行为及技能的集合。一般认为,翻译职业能力由多种能力组成。蔡宇星(2016)通过对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的问卷调查及一对一访谈,研究得出翻译职业能力中语言能力排在首位,其次是信息搜寻能力,然后依次是翻译服务提供能力、跨文化能力、特定领域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高职韩语翻译教学应充分考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二、高职韩语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学制为3年,其中授课2年,实践性教学半年,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学生语言水平低,词汇量不多。目前多数学生为90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翻译课难,对自己的翻译没有信心,上课时不积极实践操练,因此学生翻译能力还比较低。基于学生目前现状,结合本校韩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情况,探讨高职韩语专业学生职业翻译能力培养方法。

三、高职韩语专业学生翻译职业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双语转换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翻译能力由一系列子能力构成,各子能力密切联系,互相补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译员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翻译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韩汉双语转换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1)培养韩汉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职业能力最核心的是译者的双语转换的能力。翻译过程包括原文理解和译文重构两个方面,因此译者必须熟练掌握和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然而,高职韩语专业学生存在词汇欠缺,语法知识不够,理解能力较弱,遇见较难句子就不知所措等问题。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必须加强双语基础训练,让学生掌握韩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特点。在口译训练方面,教师应从学生复述常用语句到口译,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翻译技巧,才能在今后工作中胜任翻译任务。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手段,传统的翻译教学忽视翻译的跨文化实质,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转换和翻译技巧的学习。中韩文化差异赋予韩汉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中会出现语义空缺现象,学生缺乏文化信息能力,不能灵活运用翻译方法而造成误译。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翻译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加大文化教学的比重。

2.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模式

从岗位需求来看,高职韩语专业学生主要担任信函翻译、产品翻译、合同翻译以及客户接待、会议洽谈等口笔译工作。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模式,把韩汉双向笔译和口译融合在一起,针对各种具体的翻译项目开展任务教学。比如,可模拟新产品会,部分学生担任活动邀请函、产品介绍等笔译工作,部分学生担任致辞、产品说明等口译任务。通过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实际工作顺序,也让学生充分活用所学的翻译技能,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提升学生职业翻译能力。

3.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翻译是一项技能,知识向技能转化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学生提供了课外翻译实践的平台。教师可利用网络建立多媒体资源库,根据不同学习模块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络模拟情境中,进行大量的口笔译实践。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教师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学生培养了综合翻译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能力。

4.完善教学测试评估手段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根据期末一次测验为学生打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程度,应结合翻译职业与岗位的特色与分类,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中不仅对学生翻译文本结果进行评定,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和职业规范。终结性评价要分笔译和口译两个模块。在笔译测试中,要注意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重,题型除单句、短文的翻译外,还可增加填空、选择、判断等题项。口译考核中应结合市场需求,把考核重点放在商务活动常用句的掌握上。

四、结语

高职韩语教学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韩语翻译教学应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蔡宇星.从行业角度看翻译职业能力[J].大学英语,2016,13(2):148.

[2]宁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2):12.

[3]安秀兰.高职应用韩语专业翻译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46):124.

篇3

鉴于此,本文以《鸣梁海战》为例,观察其汉语翻译情况,指出其翻译偏误现象,并给出相应的参考译文,为汉语言翻译教学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鸣梁海战》;韩语;汉语;翻译;偏误

中韩翻译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翻译视角和翻译方法。翻译视角和翻译方法的多样性给中韩翻译的创新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以《鸣梁海战》为例分析其中文字幕的偏误,如字、词、语法特征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在中韩翻译中找到翻译规律和翻译技巧,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翻译韩语。

电影《鸣梁海战》主要讲述了韩国民族英雄李舜臣在“鸣梁海战”的战役中,与中国明朝的援军一起,打败了日本的丰臣秀吉,从而奠定了朝鲜半岛200年的和平基础。他的名字和故事在韩国是尽人皆知,从而也带来了该部电影的群众基础,自从该部电影上映以来,观影人数甚至突破了1500多万人,成为了韩国电影史上之最,可以这么说,每三个韩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观看了该部电影。甚至该部电影在国外上映,也拿下来非常好的票房记录,以北美为例,创下了韩片的首周上映记录。因此此论文以《鸣梁海战》为题材进行研究。

这篇论文以《鸣梁海战》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电影中的台词和译文字幕。首先整理《鸣梁海战》电影中的台词和汉语译文;其次对整理好的台词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整理。

一、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

作为翻译的一个普遍原则,译者不应该对原文的内容随意增减。不过由于韩汉两种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字、词、句上完全一一对应。因此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往往在翻译的时候做一些增减,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而这种方法分别叫做加译法和减译法。

加译法

加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按照意义上或修辞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的一种翻译方法。加词不加意是加译法的原则,不是无中生有地增词,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但有其意的一些词。加译法能够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明白易懂,更加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合乎表达习惯。例如:

①原文:?? ??? ??? ????? ?????? ???? ???? ??????? ??? ???? ???? ????? ????? ????? ???.

译文: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至关重要的是要超越集团利己注意,普及一种追求共同利益的市民意识。

在例①中并没有“发展”这一词,但根据句子的

含义为使句子能够通顺就一定要加上“发展”一词。

减译法

减译法指从全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翻译方法。减形不减意是减译法的原则,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则更加不通顺和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语言单位,但省略的部分不能把原文的思想内容删去。这样能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明白易懂,更加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合乎表达习惯。例如:

②原文:?? ??? ??? ??? ??? ??? ??? ??? ?? ??? ??? ???? ??? ???? ????? ????? ??? ??????.

译文:任何社会,都不会没有矛盾和分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在调整矛盾与分歧的基础上,引导谁会走向统一和谐。

在译文中“??”和“???”都没有翻译出来,如果翻译出来句子就显得嗦,还会起到混淆的效果。

二、 基于《鸣梁海战》汉语翻译的偏误分析及字幕翻译处理

偏误分类

翻译一部电影首先要做到对电影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总结和提炼,这也是翻译一部电影的基本准则。很多人把翻译看作一种艺术,在进行日常翻译的时候有许多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翻译人员要全面透彻的了解电影的内容和所说的台词,可见翻译工作一定要真实反映出电影的内容。一个成功的电影翻译不仅能够准确的表达出电影的内容,更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要完美的处理。但是在芒果TV上《鸣梁海战》的中文字幕中在运用增译、漏译等方面却存在着多种偏误,并且还存在着漏译、翻译词汇不当等现在。

增译偏误

增译法是为了翻译更加通顺流畅的,能够使译文更符合逻辑和本民族的语言习惯。但在这部影片中由于字幕组的主观意识而对译文进行了更改,但有几处是更改是不符合逻辑和当时的场景的。例如:

①原文:???? ??????! ?? ?????. ?? ???? ???? ?????? ???. ?. ??!

原译:没听到将军的命令吗!大家都回营吧维修战船,清点士兵才是当务之急,快离开!

改译:没听到将军的命令吗!大家都起来吧,维修战船,清点士兵才是当务之急,快离开!

上面的例①中“?????”没有“回营”的意义,虽然根据语境,可以理解为“回营”但在这句台词中“起来”的意义更强一些。因此,我们认为,应用“起来”更为合适,如参考译文。

②原文:?? ???

原译:全部烧掉

改译:放火!

在例②中“?????”就是放火的意思,而原文的翻译是“全部烧掉”这就是主观性的添加了翻译者的想法这不符合“信,达,雅”中的“信”,这句没有忠于原文。

因此在运用翻译方法的时候要忠于原文的意思。

漏译偏误

众所周知,翻译中的失误在所难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遗漏则不然,或因译者疏忽,无意间漏掉该译而没有译的内容,或因译者偷懒,随意大刀阔斧地砍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无论是哪种情况均会大大影响译文的质量。例如:

③原文:? ????? ??? ????? ??????.

原译:十天之内,已经有五十多人逃离军营了吧。

改译:近十天之内,已经有五十多人逃离军营了吧。

在例③中原文的意思是指在这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所以用到了“?”而在原文的翻译中就说“十天之内”这就把时间固定在了这十天里了,因此应该改成“近十天之内”就符合原文的意思了。

④原文:?? ???,? ?????? ?????

原译:那黑压压的是什么啊

改译:那是什么,那黑压压的是什么啊

例④中原翻译少翻译了“?????”,改正后的“那是什么,那黑压压的是什么啊”明显比原翻译的“那黑压压的是什么啊”语气要强很多,并且也符合当时的情景。

综上所述,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电影中的内容,不要因为主观意识而进行删减。

词汇误译

词汇误译有因为韩语文化水平欠缺所导致的误译,或者无视汉语表达习惯导致的误译。因此这种错误是由于翻译者自身水平欠缺导致的原因。例如:

⑤原文:?? ? ???.

原译:把他们拉开。

改译:快点把她们拉出去。

例⑤中“? ???”是“让……出去”的意思,而原翻译是“把她们拉开”显然是翻译的错误。

⑥原文:??? ??? ?? ???.

原译:父亲 父亲 俊沙把送信来了。

改译:父亲。俊沙的信送来了。

在例⑥中原文的意思是“俊沙”亲自把信送过来了,而电影中是“俊沙”托人把信送过来的,这就与电影内容不相符了。这是因为汉语表达方式习惯导致的误译。

⑦原文:??? ?????!

原译:不要再苟且偷生了。

改译:不要再期待还能活命了!

在例⑦中是用词不当“苟且偷生”是指将就着活下去不顾将来的祸患的意思,而在这里是指不要想着还能活命了。这是由于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不够所导致的失误。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译文的语言习惯和用词方法。

直译偏误

直译是一种对文章进行直接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能够直接表达出字面的含义,在理解层方面是比较浅显的,因此这种翻译方法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改变一下我们翻译的方式,而这时候要用的就是意译法。意译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再加上翻译者的主观思想,不是作逐字逐句的翻译。通常使用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例如:

⑧原文:???.??????.?? ??? ??.

原译:干得漂亮 还能再见你一面 我可以安心地走了。

改译:干的漂亮,还能再见你一面,我死而无憾了。

在例⑧翻译中“??? ??”是指“安心的走了”,但是把这句翻译成“死而无憾了”意思将显得更加明确并在表达上生动简洁,形象鲜明。例如:

⑨原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译文:抱着必死之心战斗则生,贪生怕死则必死无疑兵法中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人拼命能让千军万马颤抖这句话不就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地吗。

这段翻译就使用的意译的方法,如果按照原文意思的话就是“如果想活命就一定会死,但是如果抱着必死的决心战斗就能活。这就是兵法中所说的一个人拼命会让千军万马颤抖。这不就是只我们现在的处境嘛。”但是原文翻译的是“抱着必死之心战斗则生,贪生怕死则必死无疑兵法中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人拼命能让千军万马颤抖这句话不就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地吗。”两个翻译相比较,后者显得更加庄重有气势,也更加符合电影的场景。

字幕翻译处理

注意使用语

电影产业是大众化的产业,而在电影中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而口语过于书面化会使得语言不灵活,好像做报告。翻译的台词过于书面化那么会使观众产生一种非常正规的感觉,而去看电影的是为了放松自己,并不是去看专业的讲座。因此影视翻译过于书面化会给人一种别扭、拘谨的感觉。例如:

⑩原文:??? ???? ???. ??? ?? 2??? ?????. ???? ????? ???? ??. ????!

译文:什么?我说统制公大人敌船已经超过二百多艘了,营内逃兵日渐增多,您知道吗?

改:

改译:什么?我说统制公大人敌船已经超过二百多艘了,营内还有不少士兵在逃,您知道吗?

例⑩中“????”是有渐渐的意思,但是在译文中“日渐增多”显得太多书面化不符合当时语境,看起来非常的生涩,而“还有不少”则显得更加通顺,也符合当时的语境。

注意字幕的长短

在影视翻译词是快速且多量的,而翻译的字幕是要与观众看到的一一对应。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还要注重与口型的对比,尽可能原话字数相当,长短一致,以免影响和破坏任务性格的塑造和情绪的表达。比如台词的发声时间是五秒,那么字幕也要在五秒的时间里看到。还有一行字幕中包括空格不能超过13个字,同时不能超过两行。例如:

?原文:??? ?? ??? ?? ???? ????? ??? ????? ???? ??? ??????? ??? ??? ??? ???????.

原译:敌人没把我们放在眼里,还酒后狂言要杀光我们,一直杀到汉阳。

改译:敌人根本没把我们水军放在眼里,他们还酒后狂言,要把我们一举歼灭,一路杀到汉。

在例?中原文由57个字组成,但在原译中只有短短的26个字,这样会给观众没有翻译完的感觉会觉得还缺点什么。因此在改译中把字数增加到了34个字,这样就会感觉翻译的很充足。

三、结论

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发现在对韩语影视剧的翻译中,还应该力求通俗易懂、通顺流畅、自然,毕竟影视是大众化艺术,要求台词译文不能有太浓的文学味道。在翻译中要时刻记住翻译过程的三步骤,并要利用正确的方法来对电影进行翻译。

在这篇论文中找出了《鸣梁海战》中的翻译错误的地方,还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了翻译错误的问题以及纠正,并分析了错误翻译和正确翻译的差别,使得更好地理解翻译中存在的偏误。

但是在这篇论文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影片中的“??”的翻译只是进行直译为“血岛”。而“血岛”是指出现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的早期,为形成原始血细胞及其有关的血管的细胞群。

最后在此希望译者们在翻译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本意和更加容易地使观众接受你们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公晨. 韩中人称代词翻译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林苹,肖梦.韩中旅游文本翻译规范化研究――以山东半岛旅游景点标示语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5-36.

[3]朴艺丹.试论韩中翻译教学[J]. 语文学刊,2013,(17): 118-119.

[4]刘博杰.浅议经贸韩语翻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157-158.

[5]刘淋.张家界景区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2):182-184.

[6]刘薇. 浅论韩中翻译过程中同类\同义单词的择选原则[J]. 云梦学刊,2013,(3):150-152.

[7]马汉蓉.韩中翻译与文化[J].经营管理者,2015(10): 56-57.

[8]彭雨薇.韩中新闻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朴艺丹.试论韩中翻译教学[J].语文学刊,2013(1): 24-27.

[10]全哲洪. 电影:《鸣梁海战》[J].海洋世界,2015.

篇4

关键字: 邯郸 公示语汉英翻译 规范化

一、引言

邯郸市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优势。近年来,随着邯郸举办的大型商务洽谈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邯郸。在这一过程中,规范、统一的英文公示语不仅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便利,还会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为了解邯郸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课题组对邯郸市区内非旅游景点主要英文公示语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邯郸市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站点,并根据德国功能学派费米尔和诺德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邯郸市英文公示语在翻译方面主要存在拼写错误、选词不当、词汇冗余、语法错误等语言和语用错误方面的问题。[1]如何有效纠正这些错译、误译的公示语,进一步推进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化进程,成为邯郸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和实践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有人开始进行公示语研究,但最初的公示语研究多通过列举当地公示语错误翻译实例,在语意层面上分析选词和语法的错误以及多重翻译标准对公示语汉英翻译带来的混乱。[2]目前,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功能、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等领域,并逐渐从个体研究发展到集体研究。

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汉英公示语研究中心”,并在2004年和2005年暑期,两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到欧洲进行实地考查,在欧洲17个城市采集了3千余幅公示语资料图片和10小时的录像资料。2005年7月,中国日报网站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全国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规范大行动”。北京市政府也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开通了“北京市民讲外语”(省略/)网站。2005年9月,首届全国公示语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2007年7月,第二届全国公示语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在此期间,由政府和权威媒体共同支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纠错网站相继开通,如由中国翻译协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标识网、中国华侨协同中国日报网站共同开办的“全国双语标识路牌纠错协作网”(language.省略/herewego/index.shtml)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和微软公司联合支持的“雷人英语街头大搜索”(engkoo.省略/expo/default.aspx)等。

除此之外,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成果也逐渐多样化。除了论文之外,公示语翻译研究成果中还出现了词典。2003年3月,《英汉汉英揭示语手册》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汉英公示语词典》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工具也逐渐增多。2008年7月8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全国公示语翻译语料库”(一期) 并网运行。此数据库收入汉英公示语5万余条,涉及食、宿、行、游、娱、购方方面面,同时此语料库以“平行语料库”为主体,辅以可比语料库,利用平行语料库(配以检索工具)查定特定表达法和参考译法,使术语和短语的翻译更加准确、地道,是目前为止最具权威的公示语翻译语料库。

三、对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建议

从以上对全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的综述中不难看出,地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工作不仅具备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还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支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必将对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和统一大有裨益。

1.利用丰富的研究成果,指导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实践。

在规范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实际工作中,邯郸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积累的丰富成果,在理论指导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规范和统一,并从公示语汉英翻译文本的文体特点、功能对等性、语用等效性、文化切合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信息性、规范性和得体性。

2.政府和研究团体共同参与,确立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

潘文国教授曾在中国翻译协会和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指出,公示语翻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性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性问题[3],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在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方面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早在2003年,为规范上海市混乱的公共场所英文公示语,市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并在2004年,组织“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会”,讨论并制定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从而确定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006年,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也在广泛考查国外公共场所英语标识,深入听取了国内外专家和研究团体的基础上,起草并制定了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地方标准,从而对北京市公共场所混乱的英文公示语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由上海和北京市政府和研究团体共同参与,成功确立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的实例为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可参考性样本。在具体实施中,邯郸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根据邯郸地理文化特点,成立由英语语言研究、汉语语言研究、汉英翻译研究、邯郸地方文化研究、法学研究、在邯外籍专家及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的“邯郸市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专家委员会”来起草和制定具体的标准,并可聘请国内已有的权威研究机构对该标准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地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和全国汉英翻译规范化的进一步接轨。

3.政府联合权威宣传媒体,加强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宣传和监督。

无论是上海市的《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还是北京市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都只是规范当地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指导性和推荐性方案,离开了政府的管理和民众的监督,地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工作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同样借鉴北京和上海的做法,邯郸市政府可以联合地方具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体,如地方报纸、杂志或其网站,向广大市民进行城市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的宣传,并利用它们在市民中广泛的影响力,鼓励市民对规范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切实推进此项工作的进程。同时利用权威进行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的宣传也可以带动当地市民英语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城市良好国际交流环境的营造。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现代化。

公示语网站和在线语料库的出现,使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研究和实践突破了以往方式单一、例证单薄、调研基础随意性强等局限,逐步走向研究的科学化和实践的现代化。因此,邯郸市政府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中应注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有力工具。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参照“北京市民讲外语”、“全国双语标识路牌纠错协作网”、“雷人英语街头大搜索”等网站的建设模式,开辟适合地方特点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网站,利用网站吸引普通市民和公示语汉英翻译专业人士对邯郸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为他们参与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评判和规范工作监督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为适应语言的不断变化和调整,邯郸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不断建设的在线语料库更新报告保障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及时调整和完善。

总之,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是评判一个城市国际人文环境的重要标准。错译、误译及不规范的英语公示语不仅会极大地损坏邯郸在外国友人心中的良好形象,还会给外国友人在邯郸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邯郸市政府、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个人和团体、权威媒体机构应加强协调和配合,尽快出台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和规定,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规范工作的宣传和监督,以使邯郸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梅娟,李静.邯郸市非旅游景点英文公示语使用情况调查.科技咨询,2010,(1):239-240.

篇5

中日韩近代翻译词汇形成传播中日韩三国的很多汉字具有相同的形态和使用方法。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用语是最典型的例子,即汉字的写法相同发音则是各个国家语言的发音。

中日韩汉字以同一种形态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三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中日韩三国语音虽然各不相同,但由于同属于汉字文化圈,通过汉字这个媒介,很容易实现词汇的交流。直到近代以前,词汇的传播方向是从中国向韩日方向传播。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开始,西风东渐,词汇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近代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认为从对西方门户开放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期,为了翻译传播西方的技术思想而创造的词汇,可称为近代翻译词汇。

一、中日韩三国近代翻译词汇的形成

近代,伴随着门户开放,从西方涌进来大量技术、思想和文化,为了理解和学习它们,近代翻译词汇应运而生。翻译也被称为是第二次创作,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翻译者本人固有的概念体系的影响。翻译不可能是把一种概念体系一对一翻译成另一种体系,所以,翻译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中国

中国较早地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设立译书局,进行翻译工作。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接受西方文化,充分地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要实现改革,必须使国内具有健壮体魄和远大理想的人多读西洋书籍,理解西洋文化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改革。因此,翻译书籍是使改革变成现实的最紧迫的意见事情”(梁启超,1898)。以后,香港、上海、宁波等地成为西方传教士活动中心地,他们创办报刊杂志,编辑介绍基督教教理、西方文明的书籍,涌现出大量翻译词汇,如“权利”“意味”,等等。同时,不少杂志流传到日本,汉语的翻译词汇也流传到了日本。

2.日本

日本通过翻译实现了国家主导的近代化。日本的明治维新设立了翻译局,由国家推进翻译事业。为了实现近代化,日本政府最先在军队里设置了外籍教师,随后邀请外国教师到日本大学任教,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作为探索独立自主之路、了解西欧的一环,德川幕府开始推进翻译事业,医学、工学、哲学等翻译专门术语,最迟在1890年前后已经固定下来。日本学者创造的翻译词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重新组合汉字,对其进行创新。如“哲学”(丁巍/付元清,1999)“定义”“抽象”等;二是借用科学家使用的词汇。如“神经”“水素”“炭素”等;三是参考中国古汉语,并赋予新意。如“经济”“理性”,等等。

3.韩国

1870年前后,从中国传入的近代汉字和韩国自创的翻译词汇是通用的。中国的开化论书《易言》(1875)的汉字本-《读解本易言》(1883年)传到韩国并为韩国所接受。除此之外,西方的有关哲学、科学、天文、地理、宗教知识的中文译本也传入了韩国。并且很早就传入中国的天主教按照西语-汉语-韩语的顺序,以汉语作为中介语言传入韩国,并在民间广泛扩散。自19世纪末期开始,韩语翻译开始起步,渐渐地变成了西语-韩国语的直译(Kim,2004)。

此外,受日本侵略影响,从1910年到1945年,韩国的翻译词汇日本式色彩鲜明。在近代韩语翻译词汇中除了原有的中国式汉字词的词语之外,出现了大量的日本式汉字词。例如,韩国学者俞吉睿的《西游见闻》,就是受日本开化启蒙的影响,书中大量采用日本式翻译词汇。因此说,韩国语中的翻译词汇受中国和日本影响很大,大量采用了中、日两国的翻译词汇和语言习惯。

二、中韩两国近代翻译词汇的传播情况

新的翻译词汇以它的生成地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散,使用领域也随之变宽,频率也会增高。翻译词汇通过书籍、电话、广博、电影等媒介,实现空间的转移,由一个中心点移至另一个中心点,并由新的中心点向周围扩散。这种翻译词汇的传播不仅仅是在一个国家发生,而是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都通过汉字这个媒介,积极地进行词汇交流。在各个国家间的词汇传播过程中,如留学生交流、翻译书籍等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近代翻译词汇存在的问题

为了将西方语言文字系统转换成汉字文化圈的文字,以使两者的沟通交流成为可能,近代翻译词汇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但是为将思想概念不同的文化圈间的词汇准确表述明白并为易事。在汉字翻译词汇中,由于当时对西方思想理解不够充分,译者在接受外来思想时,往往夹杂着个人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或偏见,从而导致翻译错误。

对于儒教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来说,理解并接受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方思想观念是比较困难的。“society”这个词刚传入东方的时候,中日韩三国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因此,最初这个词被翻译为“同事”“交际”“世界”等,包含的意思很多。后来,产生了“社会”的翻译词汇,译者一看到“society”这个词,就会机械地将其替换为“社会”,缺乏深入的体会。“社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与“society”基本上没有什么违背的地方,但同时基本上也没有共同的部分(石冢正英,2002)。类似这种情况,即由于在当放的原有概念里,缺乏切合西方词语本意的表达,因此译者创作此类词汇。而且,当此类词汇一旦用法固定,该词汇就不能在认为是还缺乏乔当意思的用语了。因为使用该词汇的当事者即使不知道,但词汇本身已被看作是原本就具有它现在所表达的深远的意思的用语了。还有一些词汇,因为译者不清楚其意思,词汇本身跟别的词汇有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被滥用(Yanabu,2003)。

一般来说,翻译词汇多为专门学术用语,但在西方,这些词汇原是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语,在被翻译成汉字并为人们所接收到过程中,生活用语和学术用语之间产生了距离,对我们来说就有了距离感。

四、结论

中日韩近代翻译词汇是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冲突的过程中适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当时,三国国内自创了不少与西方文明概念相关的词汇,同时也吸收了同属汉字文化圈的邻国的翻译词汇。宏观探讨近代翻译词汇在中日韩三国的传播状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近代翻译词汇。近代翻译词汇尽管在翻译过程中经过不少推敲,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即由于对西方文化理解的不够充分,导致翻译词汇表述不够准备、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戊戌记.中华书局.

[2]丁巍,付元清.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3]Kim Insu.韩国基督教会的历史(上).长老会神学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 汉语四字词语翻译

一、汉语中的四字词语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随意拆散,例如“经济繁荣”、“弘扬文化”等。固定词组则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也称为成语,如“三心二意”、“曲高和寡”等。汉语中的四字习语由予其长期习惯、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相对定型、富予含蓄,意在言外,音节优美、韵律协调。四字习语的描绘语言极具汉语的特点,特别有感染力。四字词语不仅大量地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四字词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四字词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二、汉语四字词语的英语翻译方法

(一)把四字词组带译成英语的一个单词

一部分汉语西字词组译为英语时只需要一个英语单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替换就足以表达它的意思:有一些四字词组前后两部分意思重复,就只需译出其中一个意思;而英语里的有些动词或名词,已经把汉语里修饰名词或动词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含义包括进去了,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可以把这些形容词、副词略去不译。

例如:虽然我们前面的路崎岖不平……

Although the road before us is rough...

解析:按字面翻译崎岖不平应该是rough and bumpy,但只用了rough,是因为两个词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二)将四字词组译成短语

这种方法就是把四字词语译成短语。如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

款式繁多with various patterns

出类拔萃above average

驰名中外to be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德才兼备with both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品种齐全in complete range of articles

(三)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四字词组中有一部分是成语。成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英语里也有一些和汉语的成语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的习语,它们都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借用英语里同义的习语来翻译。

(1)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捧上天去to praise to the skies

混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2)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七上八下at sixes and seven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四)综合整合法

当一个长句或自然段落内连续出现几个四字词组时,适合采用综合整合法,也就是打破四字词组的形式。兼用各种技巧于一体的翻译方法。它既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风格。

三、四字词语在汉英翻译中的优势

从内容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从形式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从语音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节奏感强、铿锵锐耳。

四、使用四字词语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语的一些四字结构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而这些具有民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为数不少,笔者简单将其归类如下。

(1)反映汉语动植物名称方面特有文化观念的四字结构,如“望子成龙”、“李代桃僵”;

(2)反映中国特有物质文化的四字结构,如“拂袖而起”、“罄竹难书”;

(3)反映中国的四字结构,如“苦海无边”、“立地成佛”;

(4)反映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四字结构,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5)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四字结构,如“暗渡陈仓”、“完璧归赵”。

在英译汉时,译者要避免运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否则,一不小心,落入文化陷阱,便会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不忠不信。使用时须充分考虑到语境、四字词本身的感彩,以及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特点等。使用四字词语进行翻译决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境而勉强生成,必须依照原文的语义结构进行构思。原文节奏缓慢,译文则不可明快,原文平直朴实,译文也不必纤巧生动。无论是选择已有的四字词,还是创造新四字词,对原文深刻的理解和对语境的准确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翻译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译文对原文的反映不应是机械的、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翻译不仅仅是原作各个部分与汉语的生硬组合,它应该蕴含更多的内容,使译文充满生气。四字词语的使用在许多时候都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又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以上分析说明,汉语中四字词语的运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传统的,也是积淀;是特点,也是优势。它在人们的语言交往中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地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汉语习语 翻译 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48-02

1 汉语习语及影响其的主要文化因素

1.1 汉语习语的定义

就像很难定义“文化”一样,也很难给“习语”一个明确的定义。习语不同于其他语言项目,一个习语的意义不能从其形式上来预测,而一个普通的语言项目的含义可以或多或少的从他们的各个组成部分来预测。

英文中“idiom”这个词,相当于中国的“习语”,其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典故等。而中国习语往往是和中国的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很难通过字面意思理解中国习语的文化背景和真正内涵。

1.2 影响汉语习语的四个主要文化因素

作为汉语的精华,汉语习语通常受到中国的文化特征,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它们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这里将分别从地理和物质因素,习俗,,和历史文化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它们对汉语习语的影响。

1.2.1 地理和物质的影响

生活环境是影响中国习语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外国人和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如1949之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普遍贫穷落后。只有少数人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穷困人民总是缺乏他们基本的生活用品。因此,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和“衣食足,然后知荣辱。”但富人总是生活在“锦衣玉食”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

1.2.2 习俗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国家对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为了说明这一点,就以动物词为例。在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也是权威,力量和好运的象征。下列成语表达人们对龙的欣赏和喜爱,如:龙凤呈祥 (in extremely good fortune),龙飞凤舞(lively and vigorous flourish in calligraphy)。

1.2.3 的影响

在近代以前,中国文明受到了佛教的深远影响。佛教教义宣扬:如果人们抛开幻想,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们死后才会成为佛。所以现在人们还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我们遇到善良的人,我们会说他们有一个“菩萨心肠”。下面的短语也很普遍:“佛法无边”,“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这些都是基于佛教教义的习语。

1.2.4 历史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典故,神话,诗歌,古典书籍,记录等上。其中,典故是最重要的,它反映了民族的特点。蕴涵历史文化的习语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石,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传承。对汉语习语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真正的涵义。如:身在曹营心在汉――body in Cao,but heart in Han-in one place physically bur another place in mind and heart.

2 汉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文应重视译文的预期功能,完全对等的原则是不恰当的。所以当我们按照目的论来翻译中国习语时,我们应该考虑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标准以及外国读者的理解力和感受等的因素。

从汉语习语和主要的文化因素的特点来看,译者应根据目的论选择最适当的策略。这些翻译的方法策略有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归化等。

2.1 直译

当源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形象能够很容易被目标语的读者理解时,我们采用直译法便可达到目的。基于相同的外部世界,说不同语言的人可以共享相同的内涵的文化形象。以中国习语“纸老虎”为例。有人将其转换为“paper tiger”,字面上的意思。尽管这个习语是由中国人创造,外国读者也可完全地接受和理解。因为这个形象,“paper tiger”,表达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现在,这个词被广泛的应用在西方国家。

2.2 直译加注释

一般来说,直译往往保持原文的内容以及形式。然而,文化缺省的文本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直译似乎无法充分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相关的文化信息可能会丢失在翻译文本。因此,有时还需要注释和其他的解释,才能更好的达到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对于有典故的中国习语,注释就成为了与直译互补的方法,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汉语习语起源,如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Note: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然而,由于注释和解释通常不那么简洁,有时它们可能会打破文章的连续性,以致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此,直译加注释或额外的解释应谨慎使用。

2.3 意译

当源语言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很难在目标语中体现,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意思可能含糊不请,不能确切表达原话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有时还可能引起严重曲解,甚至与原意风牛马不相及,完全两回事。这时意义就应该优先于形式,译者应该转化或改变原形象,对词汇或结构作适当修改和调整,译出原话的真正含义,才能让原文中隐含的意义被读者充分理解。这就是意译。

英语词语和句子若按字面意思或对等关系直译,结果不是产生歧义就是词不达意,只有意译才能确切表达原意。如:这些年来我一直给他们做牛马。I’ve been slaving all these years just to make money for them.在这个例子中,原作者使用了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一些隐喻的说法。如果译文直译“牛马”译文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能理会它们在他们头脑中的隐喻意义。因此译者提出了扩展的意义直接中和源语言的文化形象。

2.4 归化

作为交际活动,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以及文化移植。归化是用来使源文化的具体表达方式转换成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表达;它使译文符合译语文化的表达习惯和规则,因此译文更生动,更连贯,更有可读性。

虽然是不同的国家也存在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这为翻译中的归化提供了客观依据。世界各民族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有非凡的相似之处。例如,“诸葛亮”,在中国现已成为“the symbol of wisdom”,如成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事后诸葛亮”,如果我们直译成“Zhu Geliang”,那么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或“三国”的外国读者来说,就不会知道诸葛亮是何方神圣,也更不会理解这些习语所想表达的寓意了。与其我们绞尽脑汁地花大篇幅向读者解释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多么神机妙算的人,还不如直接把他归化成西方的“Solomon”。通过描述成所罗门这个相应的形象,目标语的读者就能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归化看成是弥补文化缺失的一个较好的方法。还有关于归化法的例子如:山中无老虎,猢狲称霸王(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用两种文化相似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语义等值,这是非常合理的。然而,如果过度归化,就会使译文读者只研究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不吸收的源语言的文化,这也是不可取的。

其实在汉语习语的翻译中,还有很多策略来做到文化补偿,如更换,释义,视角转换,异化等。但无论译者采用的是什么策略,翻译都不可能是没有任何文化遗弃或缺失的,所以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把这些缺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让翻译的文本更具可读性。

3 结语

通过分析一些习语和比较包含在源语言和目标语文化中的一些内涵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自由地采取一定的策略来翻译汉语习语,只要译文可以达到目的,也能让外国读者完全接受和理解,这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如果我们想要到达目的,我们也应该知道更多关于反映汉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便我们能更适当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乌鸦”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联想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乌鸦相关的表达。汉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关于乌鸦的习语与谚语,若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传达汉英语言背后乌鸦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 :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

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郭璞注:“中有三足乌”[1]《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架日车者。”从这些神话描述中可以看出,“乌鸦”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除了作为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还被认为是孝鸟。《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倍加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墓,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尽管“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神鸟,但也有人认为乌鸦是邪恶的代名词。人们逐渐发现,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的时候,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了。

(二)“乌鸦”在英语中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乌鸦”的含义虽然不及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下面从《圣经》和《伊索寓言》这两部西方作品中引用几则故事来分析乌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1.《圣经》中乌鸦的忠诚与失信

1)忠实的信使

在《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2)失职的信使

在《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中,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40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And he sentforth araven,which went forth to and fro,until thewaters were dried up from off the 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推测,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 he sent forth adove from 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可以看出,相比于鸽子的表现,乌鸦实在不是一个好信使。

2.《伊索寓言》中乌鸦的正与恶

1)聪明的乌鸦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水,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好办法。

2)背信弃义的乌鸦

在《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承诺。

二、有关乌鸦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虽然中西方对乌鸦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乌鸦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能在某些方面对乌鸦产生相似的联想。所以,在翻译某些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Crow has smiled pig black.

(乌鸦笑猪黑。)

(2)The crow thinks his own bird 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

(3)Wheresoever the carcase is, there will the ravens be gathered together.

(哪里有死尸,乌鸦就成群。)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对“乌鸦”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许多情况下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是不能直译的。译者必须随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下乌鸦的文化内涵,并尊重两种语言中对“乌鸦”一词的习惯表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虽然译文会失掉一定的民族文化成分,但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如果将原文中的形象直译过来,不仅不能诱发读者恰当的联想,还可能引起误解。若对原文中的形象进行意译,便可收到形神兼顾之效。

(4)A flying crow always gets something.

(谁都会有走运的时候。)

(5)Crow’s nest.

(桅杆瞭望台,火警瞭望塔,交通岗亭。)

(6)To pluck a crow.

(争吵,吹毛求疵,有困难的事情要解决。)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套译法撇开原文语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在翻译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既要坚持翻译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既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又要确保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7)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

(猫哭老鼠假慈悲。)

(9)Crow like a cock and snatch like a dog.

(鸡鸣狗盗。)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鸦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仅以乌鸦这一动物为例探究了其文化内涵及翻译,意在表明,对于动物习语、谚语等这些文化特色浓厚的习惯表达法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一因素,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生动。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82.

篇9

关键词: 汉英翻译 语境译词 语篇分析 文化差异

一、引言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00年版)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就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把握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逐步达到《大纲》对英语八级中的翻译要求。

本文以汉英的语段翻译为例,分析如何通过语篇分析理解原文词汇的含意,如何论证汉英文化差异导致的选词取向不同,如何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实现语境译词。本文所选语段出自《中国翻译》杂志2002年第5期,在篇章结构、选词模糊化偏向和传统文化的承载上比较典型。

原文如下:

(1)万事万物由方方面面组成,而那个“男女都一样”的口号,只是向女人提出要求,却没有相同的口号要求男人和女人做得一样:一样耐心持久地抚育孩子;一样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一样尽心尽责地侍奉老人。(2)仔细想想,“男女都一样”的口号曾鼓励着许多妇女竭力地建树了和男人一样的丰功伟绩,同时,女人却依然要做那些和男人不一样的事。(3)其实,所谓“一样”的口号,使女人在做着女人的同时再做男人;其实,所谓“一样”的口号,让女人们又给自己加重了一挑担子;其实,女人和男人在根本上还是不一样的。

二、语境译词的理解阶段:通过语篇分析理解原文词汇的蕴涵意义。

语篇指句子之间相互衔接,文内意思相互连贯的一个有机整体。居祖纯认为,“完整的语篇材料或有明确的上下文的语段”而非“孤零零的单句”,翻译中应把语段看成一个整体,重视这个整体的有机性,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和连贯,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居祖纯,2000)。胡壮麟指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9)可以看出,语境译词离不开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第一步即划分意群。如上文标识,原文分为三个意群:第一个意群提出论点:一样的口号不一样的要求;第二个意群中的“曾”字体现出用过去的事实做例证;第三个意群作出结论:“一样”的口号本质体现“不一样”。

所以从意群分析看,第一句“万事万物由方方面面组成”点名了作者的观点,即很多事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方式。多数学生翻译为“All the things consist of/are composed of different aspects.”基本按照词义的字面意思翻译,不能体现这句话和意群内其他句子之间的联系,也不能体现意群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一句没有实际意义的句子。所以此处要通过语篇分析理解原文词汇的蕴含意义,“万事万物”蕴含“普遍的事物”的含义,而“方方面面”蕴含“不同”的含义,“组成”蕴含“理解和阐释的方式”。

三、语境译词的表达阶段:汉英翻译中词义的具体化处理体现出中英的模糊化和精确化思维差异。

中国的传统思维具有明显的模糊性特点。老子的“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认为人与万物是个混沌的整体,只能通过直觉把握。而英美强调对自然事物的精确把握。例文中的“万事万物”中的万字是汉语常用的虚词,强调普遍性。句中的“组成”也不是指事物的成分构成,都体现出选词的模糊性。而英美的语言表达力求选词的准确,这就需要译者在表达阶段根据原文语境适当选择词汇。所以在语境译词的表达阶段,译者要在语篇分析的基础上,表达出汉语词汇具体的蕴涵意义。例句译为“All matters are given various interpretations.”更为恰当,其中的“interpretation”正体现出为什么一样的口号却对男女“不一样”。

四、语境译词的校核阶段: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

随着近年来交际理论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在翻译研究领域已经从语言学途径向文化途径转变。翻译已被广泛地看成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郭建中,2000)。汉英翻译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英翻译的选词上就要从语篇理解、思维差异和交际目的各方面考虑,实现最佳的语境译词。正如上文讨论的汉语原句“万事万物由方方面面组成”。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划分意群,确定这句话概括出全文主旨,陈述作者论点。而因为中英思维的差异,汉语原句的“万事万物”、“方方面面”和“组成”都是模糊化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成英语时需要理解其蕴含意义,对词义做具体化地处理,分别译为“all matters”,“different aspects”和“interpretations”。这样的翻译方式符合英美精确化思维影响下对语言的准确化表达的要求,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参考译文如下:

All matters are given various interpretations(模糊思维精确思维:从上下文取隐含意).The slogan that“men and women are the same”is merely put forward to require women for there isn’t the same slogan for man to do what woman do:to foster children with persistent patience,to do chores without complaints,to support the elders with full responsibility.

To recall(模糊思维精确思维:从上下文取隐含意)carefully,the slogan—men and women are the same—once encouraged women to attempt themselves for achievements as men did,but women still had to do what men didn’t do.

Actually,the so-called“slogan”gets women to act as both roles of men and women,making women shoulder extra burdens.Thus,women and men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in this sense.

五、结语

依据语篇翻译的理论,对比中英思维差异,以跨文化传播为目的,以例文中的第一句为例,详细讨论了语境译词的翻译步骤、翻译理据和词义选择方法。首先,根据语篇分析上下文,发现这里的“想想”和下文女人过去“曾”做的事情想照应,所以这里的“想”蕴含了“回想过去”的意义。其次,汉语的“想想”是一个概括性的动作,符合中国传统思维的模糊性,而译为英语时要精确表达“回想”的含义,即选择“recall”这个更具体的词汇进行翻译。

总之,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就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把握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Carter,R.&M.McCarthy.Language as Discourse. London:Longman,1994.

[2]Crystal,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n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汉诗;模糊;翻译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72-01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基本现象。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来看,语言必定是模糊的。语言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而世界上的许多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并不清晰,而是模糊的。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人们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以模糊达到某种语用目的,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珍贵遗产,诗歌中大量朦胧的描写和意境的烘托正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通过对这些模糊语的分析,对翻译我国古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一、汉诗的模糊性

诗歌长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诗人习惯按个人感情选辞藻完成意象,主观色彩极浓,所用语言简隽空灵,具有一种朦胧的美。诗歌是抒情的产物,而情感作为一种生理现象,缺乏明晰性,无法作量化的分析,更无法以可推论的形式描述,所以语言大师在诗歌面前常常感到困惑而笔拙词穷,唯有借用模糊词语表达感情。此外诗歌的语言及表达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诗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历代诗人都追求语言的凝练,以求“一语胜人千百”、“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高度凝练的语言,由于信息量大,外延包含广,最具模糊性。因此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无限来遐想。但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二、汉诗英译的原则

翻译一直以来是以“信”为要旨。在翻译中,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为模糊语言或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为准确语言,似乎有不忠实之虞。但实际翻译的情形往往复杂多变,如果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作为翻译工具,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忠实”或“相似”,而很可能会陷入“死译”的泥淖中。事实上,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的互相替换在翻译中应用得相当广泛,尤其是在诗词的翻译中。

1.译者可以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

如《昆仑》中“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人或为鱼鳖”译为“Menarefish’sfood,too”(赵甄陶译)。原文不是说人变成了鱼鳖,而是葬身鱼腹之意,引文将其转化为准确的语言,但原意并未丧失。若是直接译成“Turningmenintofis

handturtle”则显然有违原义。

2.可以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成模糊语言

如唐代诗人张说的诗“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Fletcher译为“My eagerness chases the sun and the moon. I number the days till I reach home. 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 I would be.”译者用模糊语言“thither where I would be”代替准确语言“洛阳城”,而在第二行点出“home”,使译作更易理解了。

3.有时也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

如杜甫《佳人》里的“新人美如玉”被译为“Sweet as a lily or a rose”。原文用“玉”来比喻美人,而译文则用“lily”和“rose”,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从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翻译中巧妙地运用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的替换,能够增强译文的表达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精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翻译中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之间的替换并不是随意而行的。

三、结语

古代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瑰宝中的精粹,既有以高度浓缩语言抒情达意,简洁含蓄的特性,又有各个时期诗歌特有的诗行结构的要求。在这两个要求的作用下,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度是最高的,模糊信息的翻译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也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在处理诗歌中的模糊信息时译者在追求精确表达的同时,更要注重模糊的审美效果的传递。语言的模糊性绝不是糊里糊涂、模棱两可、不可把握的同义语,而是精确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言以蔽之,译者只有正确理解语言的模糊性,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语言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陈位祥.诗歌与模糊修辞[J].暨南学报,1993,(2).

[2]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