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0 03:0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撰写英文简历或者阅读英文资料时看到不懂的词语、句子,一般都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利用在线翻译软件来帮忙。不过用过这种服务的人都对在线翻译的质量无可奈何。“查查词语还行,翻译成句子就不成样子了。”这是很多使用过在线翻译工具的人的体会。无疑,像译言这样的分享平台更适合对翻译要求比较高的用户。

“译言这样的网站适合专业的翻译人士,比较小众。”金山软件有限公司金山在线和金山词霸事业部的总经理黎万强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辅助工具有很多,最传统的就是电子词典,现在又有了在线翻译软件。而以往看到捧着英汉词典查找单词的情景现在在办公环境下已经很少见了,甚至是大学生在阅读和翻译英文资料的时候也都动辄打开金山词霸。黎万强告诉记者,现在全中国金山词霸的用户超过3000万。这可以理解,因为金山词霸早就实行在线免费下载使用。

黎万强认为,现在对学生群体和其他人员帮助最大的是在线英语学习社区网站。金山的爱词霸网就是这样的一个社区网站,目前注册用户达到250万。

黎万强告诉记者,一般来讲,要一个人查询一个词语的英文意思,最权威的是词典,但是传统英语词典更新周期一般是5年,很多新词语根本来不及收录进去。这时候到在线英语学习社区去询问,往往会得到及时的回复。而这样的在线社区再与搜索引擎合作,往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5月8日,Google和金山联合开发的“谷歌金山词霸”正式。

我们都知道英语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大生意,新东方、戴尔英语等培训机构生意红火。那么像金山词霸这样的提供英语学习和使用辅助工具的企业能否也发展壮大呢?黎万强认为是可以的,但金山词霸不需要进入英语培训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金山只需要隐藏在各个行业的合作伙伴后面即可,“我们要找每个行业最强势的合作伙伴来进行合作,并充分遵守每个细分渠道合作伙伴已有的赢利模式”。

金山词霸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授权和分成收益。这种收益不需要自己做大力的市场推广,需要的只是把翻译技术不断提高。

而免费提供给广大普通消费者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的金山词霸,也可以凭借庞大的用户量卖广告。用户一旦使用金山词霸查词,点击某个词语,将马上被转到爱词霸网上。这个网站的流量大都是如此带来的。记者看到这个网站上的广告主大都是各种英语培训机构。

随着手机上网热潮的兴起,手机版的翻译辅助软件也流行开来。金山词霸手机版已经授权给300多款手机使用,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篇2

写作翻译网权威经典散文英汉互译:春天的融化,更多经典散文英汉互译相关信息请访问英文写作翻译网。 Every April I am beset by the same concern-that spring might not occur this year. The landscape looks forsaken, with hills, sky and forest forming a single graymeld, like the wash an artist paints on a canvas before the masterwork. My spirits ebb, as they did during an April snowfall when I first came to Maine 15 years ago. "Just wait," a neithbor counseled. "You"ll wake up one morning and spring will just be here."

Andlo, on May 3 that year I awoke to a green so startling as to be almost electric, as if spring were simply a matter of flipping a switch. Hills, sky and forest revealed their purples, blues and green. Leaves had unfurled, goldfinches had arrived at the feeder and daffodils were fighting their way heavenward.

Then there was the old apple tree. It sits on an undeveloped lot in my neighborhood. It belongs to no one and therefore to everyone. The tree"s dark twisted branches sprawl in unpruned abandon. Each spring it blossoms so profusely that the air becomes saturated with the aroma of apple. When I drive by with my windows rolled down, it gives me the feeling of moving in another element, like a kid on a water slide.

Until last year, I thought I was the only one aware of this tree. And then one day, in a fit of spring madness, I set out with pruner and lopper to remove a few errant branches. No sooner had I arrived under its boughs than neighbors opened their windows and stepped onto their porches. These were people I barely knew and seldom spoke to, but it was as if I had come unbidden into their personal gardens.

My mobile-home neighbor was the first to speak."You"re not cutting it down, are you?" Another neighbor winced as I lopped off a branch. "Don"t kill it, now," he cautioned. Soon half the neighborhood had joined me under the apple arbor. It struck me that I had lived there for five years and only now was learning these people"s names, what they did for a living and how they passed the winter. It was as if the old apple tr

篇3

【关键词】《虎丘中秋夜》 散文翻译 韵律 意境 情感

一、散文的韵律

由声音和节奏组成的韵律是散文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韵律再现对于散文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对押韵,格式等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但是散文也十分讲究节奏,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言,“所有的散文都有节奏,即便是最散文化的句子也不例外。”那么节奏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其实,任何节奏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具有对比性特征;相等时距;交替重复。三者相互依赖,但关键在“对比性”。英语的音步有轻重音的对比,而汉语的音步有平仄的对比。例如:

(1)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It was late at night, and orchestral music had gone. Only the voice of a piece of a vertical bamboo flute could be heard, sorrowful and soft.

此句中的“洞萧一缕,哀涩清绵”,译文采用倒装的形式,强调洞萧之音的特色之处,sorrowful和soft两个形容词采用押头韵的方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轻快。由此可见,在散文的节奏方面,译者必须深入感受并领悟原作的旋律,再在译文中再现其神韵,而这种再现同样应该是自然流畅,毫不做作的。

二、散文的意境再现

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困难之一。一般来说,散文的意境具有两大重要特征:传神逼真、含蓄朦胧。鉴于意境的这两大特征,译者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从字里行间感悟原文的意境。然后诉诸于形象流畅的语言形式。例如:

(2)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From Shenggongtai, Qianrenshi, Hejian, Jianchi, Ancestral Temple of Shenwending, to Shijianshi, all people sat on matted ground. Looking from above, the scene was just like wild geese resting on the sand as well as the sunset glow spreading out on the river.

原文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众人欢庆过节的热闹景象,作者在虎丘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并被这气氛所感染了,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折服。译文用两个动名词形式“resting on”和 “spreading out”勾勒出“雁落平沙,霞铺江上”人潮涌动的画面,再现了原文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作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散文的情感共鸣

散文翻译要想实现意境美的再现,首先要做的就是传达原文中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情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情感基调的把握直接决定了对译文的选词、用词以及句子结构的风格。例如:

(3)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From 9 to 11 p.m., the crowd dispersed while officers and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amused themselves by boating on the lake. Performances were been putting on in every table, so that various songs, from north to south, mixed together while wind instruments alternated with those with strings. Listeners carefully distinguished lyrics, tasting implications in them.

译文用while将拥挤的人群与官员及其家属形成对照,这些人群消散的同时,官员们却乘船游水,译文巧妙再现原文的这种意境,但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句法,而是发挥英语的优势,在合乎英语的语言习惯的基础上,保持细节描写的逼真。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尽量传达原文的风格,做到译文和原文在韵律、意境、情感和个人风格的再现。在对原文风格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选择合适的词句,保持原文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基调,又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韵味,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剑晖.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4).

[2]罗国林.风格与译风[J].中国翻译,1996(2):23.

篇4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翻译 美学特征 阐释学

一、《古诗十九首》的美学特征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在南朝梁政权期间太子萧统编汇编的《昭明文选》之中,被认为是一批名姓失传的文人所作,为我国古诗由四言发展成五言的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现存十九首,主题内容主要是男女别离伤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它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风格质朴却不失优雅,是古诗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们写的是人类感情的“基型”或者“共相”,即使是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超越时空产生共鸣。

情感的表现离不开恰当的表达方式,《十九首》的美学特点有形式上和内容上的:

首先,是音韵上的美感,《十九首》运用了大量叠词,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长路漫浩浩”等,这些叠词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诗句低回婉转,一唱三叹,表现出绵长幽怨的情感,与诗句的本意交相辉映。另外,《十九首》继承了《诗经》中的“兴”的传统,先言他物,借以联想,烘托情感。如,《青青陵上柏》中首句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起兴,由常年郁郁葱葱的柏树,水流冲刷的石头,联想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时,《十九首》运用了不少的典故和民间传说,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翻译中最有难度的文化隔阂。比如,《迢迢牵牛星》一诗,写的是天上牵牛织女的故事,表达的却是人世间的离别之情。

二、《古诗十九首》的翻译难点

诗歌的翻译被认为就是文学翻译中最高级的翻译,同时也是最有难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古典诗歌翻译的难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来自形式上和内容上:

1.首先是音韵上的。“由于音美与语言本身固有属性紧密结合,从符号学的观点看,那部分仅仅依赖符号本身的结构才能产生艺术效果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译的,故而在英译过程中完全再现古诗的音韵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调整来符合英语的音韵规律,达到一定的音韵效果。”意思是说,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都是依赖于汉语存在的,那么说来,一旦翻译成其外语,其依赖汉语音韵的这部分艺术效果便不存在了。另外,古诗翻译的难点还表现在文体上,《十九首》是整齐的五言诗,但是英语诗歌的句式却是长短不一的,所以,翻译成英语后,便不能满足整齐划一的形式。

2.其次是内容上的。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许多意象已经根植于中国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很容易就能理解诗人的含义,但是完全陌生的西方读者能明白多少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读者很熟悉客观意象与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就不一定好理解了。

三、阐释学的翻译观点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翻译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阐释学的翻译观。这种观点认为,翻译即是阐释,文本的意义就是在不同译者不停的阐释中形成的。“译文只有阐释的不同,而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可以接受的”。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其它因素如文本,作者,读者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等,只能作为影响译者的因素。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但是创造力是不能无限发挥的,总要受到原文本和读者期待视野,以及本身能力的限制。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在脑海中形成的前理解,也就是先结构。

四、《古诗十九首》汪榕培译本分析举例

例:叠词的翻译

原文: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ā

(《青青河畔草》)

译文:

Green, Green spreads the bank-side grass; lush lush grow the garden willows/ Fine, fine stands upstairs the lass; fair, fair her shape behind the widows.

汪榕培

这四句诗每一句都有叠词,“青青”描写的是草木青翠的样子,“郁郁”是指树木茂盛的样子,“盈盈”用来形容女子优美的体态,“皎皎”形容的是女主人公光彩照人的样子。

汪榕培的译本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体现原诗的节奏感,译者仍然使用两个英语形容词来翻译原诗中的“叠词”,比如将“青青”翻译为“green green”,用 “lush lush”来翻译“郁郁”,用 “fine fine”来翻译“盈盈”,在译文中,读者仍然可以感受到充满活力的青翠之色,以及女主人公美好的想象,为下文描写她孤寂的心绪做了铺垫。

五、结论

《古诗十九首》作为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原诗的美学特征,是摆在每个古诗译者面前的难题,在汪榕培的译本中,译者采用了直译与意译想结合的方式,保留原诗的旨趣,兼顾其节奏感和形式上的美感,同时又加以适当的解释。按照阐释学的观点,翻译即是阐释,不同时代的不同译者对同一个译本都会有不同的阐释,它们只有不同,并没有对错。

篇5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影视字幕翻译 目的论

在传统思想和翻译观框架下,原文被放在首要地位,译者的身份被忽视。翻译价值低于创作。随着西方翻译界出现“文化转向”。人们对译者的探讨更加多元化。翻译研究领域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论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文化转向”不但为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也把译者从边缘从属地位推到了中心舞台。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文化的可接受性来进行翻译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受制于目的语的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诸因素。巴斯奈特和勒弗菲尔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基于对等的“忠实”根本不存在,译者面对的是大量难以理解的、容易误读的文化材料,翻译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文本。还需研究对翻译带来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及社会习俗制度。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表现在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问性四个方面,其中翻译过程是译者主体性最为彰显的方面。任何译文里,都隐含着译者的主体性,不管这种主体性对广大读者而言是有益还是有害,它都是不可能避开的。因此对于译者,不管他愿不愿意在译文中加入自己的意志,他实际上都是在自己的文化参照系统内对原文进行吸收、消化和选择性再现。作为译者,他就必须学会怎样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二、目的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

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是指以文本目的为翻译准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转换,而是在目的文化中对源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目的论共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所有翻译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一项具体的翻译任务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翻译文本的翻译策略,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在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由翻译过程的发动者决定。连贯法则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的译文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法则则指译文和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性,与其它翻译理论的忠实与原文一致。目的论使翻译的研究跨越了语言层次,突破性地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讨论,提出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目的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源语地位的降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

对于影视翻译来说,它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第一,娱乐不同层次的观众。因为影视翻译具有强烈的商业性和市场化特点,作为顾客的观众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观众对翻译满意,才会有高票房、高收视率,委托人才能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也才可能继续委托关系,译者的价值才能得到认可和体现。因此较之其他形式的作品,影视翻译要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在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第二,向观众传达影视片的文化信息。翻译不只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移植,翻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而且涉及两种文化。英语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它们为汉语文化所不知,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对于肩负文化传播使命的译者而言,他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而且更应该通晓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正是影视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翻译人员的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更使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

三、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最新的影视作品是通过字幕来突破语言限制,向全球各地的观众表现其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而且,配以字幕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最新的电影,而且可以使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因而受到影视爱好者和语言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字幕翻译文本的接受有相对短时性、瞬间性。一般来说,字幕的显示时间应该与画面中人物的讲话速度同步,讲话速度越快,字幕的显示时间越短。译者必须使翻译长度适合观众的阅读视野,也就是每行最大字符数大约11―16个字。第二。影视字幕翻译具有口语性。影视字幕翻译大部分是对白翻译,在语言类型上属于口语范畴,将其转化为字幕译文时,语言既要通俗易懂,自然上口,又要清晰简洁,连贯流畅:此外。影视翻译不仅与译语文本的语言因素由关,还受到译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宏观因素的影响。影视字幕文本的这些多样化特征,也决定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一)选择、接受原文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选择原文本是翻译的第一步。译者为让观众了解别国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主体性,通过审美判断,调动观众意识选择电影原片,认为向本国观众译制该影片是有价值的过程。对电影翻译者来说,了解电影的特点和创作趋势是翻译的基础。然后。译者需要作为读者发挥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融入自己的情感思维能动地解读原语文本,与作品达到“视域融合”,尽可能完整地构建文本意义。在这期间,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字幕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从来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策略便是译者实现翻译目的的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译者的翻译理念。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很多,所处时代主流文化趋向、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翻译发起者的要求、读者的接受心理等等。一般情况而言,译者为了能够兼顾这种多边关系,在着手翻译之前,往往会根据翻译目的、翻译角度等因素制定翻译策略。

例如,由于影视语言的口语化的特征,译者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字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选择删减、增添等策略。

1 He doesn’t have one now.That’s theproblem.(西雅图夜未眠)

译文:问题是他现在也没有。

2 Five minutes in the microwave.Anyone of the.five minutes and done.(西雅图夜未眠)

译文:放在微波炉上热五分钟就可以吃。

另外,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处理的。源语语篇中会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它们为译语文化所不知、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出现了文化词语的处理问题。影视翻译不可能利用小说中的注解来说明译文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凡是直译无法使观众立即听懂的信息,通常采用意译,实行归化式的翻译,及时有效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文化翻译观下的影视翻译)

“Shall we day swords.gentleman?Pistols at down?”(美丽心灵)

如果直译为“我们应该谈谈剑吗,绅士们?还是黎明的手枪?”观众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译者应该归化的方法翻译为“先生们。让我们一决雌雄,看谁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而对于一些观众熟知的词语。译者可以直译过来,保持源语文化信息。例如,

A server goes down On Wall Street she’s there anytime,day Or night.She’s likeBatman for computers.

观众对于华尔街和蝙蝠侠都很熟悉,因此就译成“要是华尔街的服务器坏了,她就会随时到位,她就像电脑界的蝙蝠侠。”

篇6

1、价值观的区别西方文学著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就对主人公阿喀琉斯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了极大的渲染,并特别歌颂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伟大英雄精神。但是在东方国家,阿喀琉斯的行为是无法被人理解的,尤其是阿喀琉斯由于个人的尊严遭到挑战而拒绝参战并导致军队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因而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将会影响到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会造成错误的文学导向。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对这类问题进行巧妙处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降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

2、风俗文化的区别风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因而风俗文化有着历史的味道,是对一个民族内涵的具体再现。同时在这些风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意识、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处世态度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从而共同形成了一个民族风格。例如,对于中国而言,“红色”是一个富有喜庆意味的颜色,代表着吉祥、欢快等褒义含义。将“红色”翻译为英语时就是“red”,然而“red”一词在英语背景下就有一些负面含义,如“seered”表示的是一个人大发雷霆的样子。因此,中文的“红色”与英文的“red”在内在含义上不是对等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内涵的差异化将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之所以要做文学翻译就是为了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但是如果不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内含有效地剖析出来,那么将会与原来的宗旨背道而驰。

3、的区别信仰是人们实体化的一个精神支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主旨,而这些主旨又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西方,是自由的,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其中很多人信奉上帝。而在东方国度,有的人不多,且大多数以信仰佛教和道教为主。在西方作品中常见到引用《圣经》中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在东方作品中常展现的“超然物外”以及“普度众生”等态度则是借鉴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而这些东方思想文化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他们甚至很不理解这种思维想法。与此同时,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有着一种神圣的心理,是他人所不能够亵渎的。因而,在做文学翻译时,应该巧妙地处理对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民族应该采用不同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虽然文化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承载体,但是它也可以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流传,并且应该如此。但是由于语言以及地域理解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现在翻译打破了这层阻碍,加速了文化的流传,并且也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面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化,文学翻译其实深受影响。第一,文学翻译受限于文化。翻译其实是对文学作品的一次再创造过程,只是这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因地制宜”。“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文学。其实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纸质体现,将文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文学里面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那么文学翻译也应该遵循文化的发展模式。从而,现在的文学翻译受限于不同的文化体制,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再创造出合适的文学作品。第二,文学翻译中目的语言信息的完整性。原作品与原文读者之间是存在一种天然的默契的,而这种默契的形成是由于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这种默契是不会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因为两者在文化交流上存在障碍。为了越过这些障碍,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在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风俗习惯等处加上相关的详细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同样地,对于译文读者而言有些信息是不必了解的,可以有意地删除,或者通过一定的语境加以诠释。

三、在中西文化背景差异下文学翻译的要点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也是在“跨文化”现象中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而翻译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巧妙处理这一冲突,减少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在理解上的出入,增强文化传递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如何处理两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是一个难题,同时也会影响到文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因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

之所以要做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因为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记载着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而这也是读者真正需要汲取的营养成分。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保证在翻译的过程中意思传达的准确性,降低思想传递的误差。然而作者思想的表达是蕴涵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因而要保证将文化背景植入到翻译过程中,从而确保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恰当把握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通过运用语言的力量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从而体现出文化交融的魅力,并且加快读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对于译者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是一个拦路虎,而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运用语言的魅力,根据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原文作者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传递,而这个传递的过程就依赖于译者的再创造过程。

2、注重不同文化特征的体现

篇7

1、《庆余年》范闲最后和林婉儿、柳思思在一起。

2、在《庆余年》里面,范闲娶了五个妻子,分别是正室——林婉儿,侧室——大丫鬟柳思思、北齐圣女——海棠朵朵、北齐贵妃——司理理和北齐女帝——战豆豆。

3、不过最后范闲隐居的时候只带走了林婉儿和柳思思,海棠朵朵、司理理和战豆豆带着女儿红豆饭留在了北齐,并没有和范闲一家生活在一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论文摘要]凡·高敢于与传统决裂,把艺术从关注客观主体转向了关注内心、内在精神的主体。他的绘画中主观色彩的通畅、激悦表现令我们为之感动。凡·高是人类绘画史上最杰出的运用全部生命倾注于主观色彩表现的画家,在他的主观色彩的激流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

色彩作为绘画的“特定”媒介,只有在主体的积极创造中才能获得特定的精神内涵,它不仅仅是再现性的客观色彩,而且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主观色彩。所以绘画的色彩不单是对客体的一种映象,它应该是画家对色彩形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创造,是自我感情的形象表达。欲达到此目的,画家只有在艺术创造中把色彩基本规律的运用与色彩的艺术表现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绘画色彩成为一种包含有主体感情因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精神语言。[1](p91)其中,作为后印象派代表之一的凡·高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画家。

一、主观色彩的形成

主观色彩的形成在主体方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画家把对客观景物的观察所获得的视觉感受直接转换为画面色彩,主要运用光与色的结合,表现特定光源和环境里的色彩气氛与效果;另一种则是画家把个人的情感意念转换为画面色彩,不受客体外在真实的局限,其色彩具有程度不同的主观性,绘画艺术中主观色彩的创造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画家主要是利用对色彩感知中所产生的感情和象征意义的体验与指向,通过色彩的运用去创造与自己情感表现主题相吻合的画面视觉效果。主观色彩所具有的表情作用和象征意味,使油画艺术产生丰富的表现力。[1](p91)

另外就是客体方面,表现在色彩的重构。是以客体作为参照系,运用色彩的组合与色块(色域)的对比把它转换为感情符号和具有表现性的色调,从而使作品产生某种视觉心理效应,达到以色传情的目的。画家通过对色彩的转换与重构,把对客观色彩的内心感受转换为主观的色彩表现,超越客观物象,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色彩现实,体现了绘画色彩的精神价值。[1](p91)

二、生命的色彩

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活跃于法国,是后印象派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他以高昂激烈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强烈的个性气质。他不满足只要轻松愉快的题材,也不投入那些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他的绘画观念不在于构图而是在于色彩,火焰般的笔触下出现的向日葵,好似射出万道光芒。他的调色板实际是太阳的光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化在对太阳的热烈追求之中。他画笔下的树木仿佛在萌发100棵树苗,他的神经在激荡,热血在沸腾,他用极度鲜艳的色彩,甚至是血红的色彩,来点染阿尔的强光烈日。他的画笔下流泻出来的黄色,是那样的艳丽多姿、感人心魄,从他最喜欢的题材——向日葵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追求真理、渴望生活的痛苦灵魂。他喜爱画向日葵,用黄绿色的地面作陪衬画成的向日葵,真是光彩照人。[2]

堪称凡·高化身的《向日葵》仅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画家用抖颤、飞动的笔触和欢快的色彩来描绘心爱的花儿。这种非同寻常的花儿,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也是他内心翻腾的火热感情的写照,更是他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那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和粗犷的旋搏、放射着的笔触,使他的向日葵就像有生命的热情的精灵和燃烧的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2]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动,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如果说塞尚的画表现出艺术家对形与色微妙关系的冷静的探索,凡·高则是用色彩和形体传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切感受。

在《星月夜》中,星、月、夜,共同织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黄色的星星,橙色的月亮,紫色的天空盘杂交错。无声无息地,似乎我已随着黄色的星月一起卷动,跟着紫色的群峰一起摇动。画中一切的一切都在动,仿佛有一个极欲解脱的精灵在挣扎,在疯狂地寻找情感宣泄的归宿。显然,这是一幅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奇特的月亮和星星。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了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它们好比一团正炽热燃烧的火球,以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即使在今天,我们站在这幅名作面前,仍然能够感受到画面中蕴藏的那股神圣的力量,它激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起我们对艺术的渴望,也激起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的敬仰之情。《麦田上的群鸦》(1890年)是凡·高成熟期的作品。画面中,乌云密布的蓝色的天空深沉而又神秘,天际的落日和提前升起的月亮似两个滚动的光晕,一群凌乱低飞的黑色乌鸦群如飞动的线条,橙黄的麦田如热浪涌向天边,仿佛要顶住蓝天与鸦群的重压,画面的笔触粗短有力,造成强烈的颤动感,流露出画家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与骚动,[2]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在绘画色彩领域中有突出地位的画家凡·高,就色彩而言,他的贡献非常显著。他把色彩分解、排列、重置所造成的效果开创了现代色彩的先河,他摆脱了以往传统色彩的制约,根据整体调子需要,主观能动地处理画面色彩。尽管凡·高的作品都是面对自然物象进行写生,但他所表现的色彩是自己主观的需要,是从自然物象中抽取出来,来表现自己情感的主观色彩。凡·高的大多数作品都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的热情奔放与凡·高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他那以殉道者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艺术,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在凡·高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追逐太阳盛开的黄色向日葵正符合凡·高的理想——对阳光的追求,对生活和友谊的渴望。凡·高不但把他的画室外墙涂了黄色,而且还在画室里画了一批向日葵的油画。他用柠檬黄、洛黄、土黄组成黄色之音,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座座丰碑。[4]

三、结语

注重内心的感受,注重绘画形式的表现,运用变形、夸张、寓意、象征等手法给色彩、线条和构图以强烈的感彩,达到表现自我,表现主观,表现内在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6](p39)他的大胆实践已将绘画色彩向前推动,以被动的再现逐渐转为主观表现的主观色彩,为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凡·高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外在真实,他将形与色进行变化,使画面效果变得单纯而强烈。[5](p34)他的作品已不再是纯客观的写实,而是画家根据感觉和想象对形和色的重新构成,带有明显的主观表现成分。

参考文献:

[1]刘忠军.浅析绘画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J].鸡西大学报.2007,7(6):91.

[2]何庆佳.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EB/OL].四川:论文之家,

[3]47董菲.凡高《星月夜》[EB/OL].北京:文学博客网,2008-12-15

[4]巫维轩.主观色彩与当代色彩教学[EB/OL].湖南

篇9

[关键词]网络翻译 电子 评价 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34-01

一、传统的课堂翻译教学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教学当中的其他时间,教师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施展空间,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不会去独立思考。翻译质量的评估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直觉判断,而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往往以总结性的评价进行考察。综合传统课堂翻译的模式来看,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发挥和展示,一方面是没有能够展示学生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属于抑制了学生的潜能所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测试当中,测试的内容与教师日常当中所讲授的内容有所不同,测试内容脱节,也是当今教学当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于当代的社会情况来看,传统式的课堂翻译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代社会的需求,当代更需要的是能够很好适应信息化技术的社会型人才。

二、网络翻译教学的在线评价模式

(一)参与程度评价

在网络学习当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能够测定出学生是否参与网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当中,对于“参与”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学习项目能够跟踪学生在网络上或是在论坛上的参与指标,例如在线时间的长短或是点击次数的多少等都是能够反映学生参与程度的数据和指标。通常情况下对于帖子的回复分为以下几大类,很少参与或回帖;回复积极性不高;对于多数的帖子在当天进行回复;始终坚持当天回复。以上这些是几种回复帖子关于积极性的调查。除此之外对于帖子的关注性也有着一定的调查结果和显示数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发帖主题与讨论无关,字数较少且走题;偶尔发帖走题;经常发与讨论相关的帖子,常常引起热烈的反应。以上几种网络的回帖方式是当今在网络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情况。

(二)电子档案袋

现如今电子档案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今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式的档案模式在如今已经变成了电子式的档案。电子档案的使用有着自身的优点,电子档案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操作性,无论任何时候都可以将自己想要的档案或是作品调出来。使用电子版的档案能够更方便地将学生的多媒体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监督和检查。为了能够改进翻译教学效果,促进形成性评价,对此有些人研究出了“翻译课程档案袋”这样的教学手法,这种做法的优点就是能够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收集和归类,通过收集和整理就能够了解到学生翻译能力好的一些作品。

(三)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

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今的网络翻译教学当中,学生不仅仅要时刻对自身有着自我的评价手段,还要与同学之间进行互相的评价。在自我评价当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或是自己身上还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当中,再加入同学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这样能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和认识自我。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其他的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互评环节。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评价找到学习者期待的方式。同学之间的互评有着很大的优点,在调查自我评价的工具和程序、程度上产生了相关而可靠的效果。互评不仅局限于同一小组的同学之间,还可以出现在任何同学之间,因为互评是听取他人对于自身翻译作品的建议和意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会有着新颖的想法或是创意。互相进行批阅不仅包括同学间对翻译结果的互相批阅,还包括学习者之间彼此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角色和贡献度的互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三、结束语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当中,延续着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思想。但是如今的网络翻译却有着新一代独有的创新和特点。在21世纪的网络翻译当中有着网络和数字信息化的技术。综上笔者所述是一些关于现如今网络翻译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事实告诉人们,新一代的社会是需要信息化的人才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在这个网络领域广泛的社会当中,一定要培养一些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替,所以只有提高网络翻译教学的效果,推进翻译教学的信息化,才能够有利于培养翻译人才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慧琴.多媒体辅助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2]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篇10

[摘 要]《刑事诉讼法》将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被告人供述规定为同一种类证据,但司法实践中未能在不同诉讼阶段所具有的不同证据价值这一层面上对两者作出严格区分,导致庭审中公诉人往往将被告人原在侦查机关的有罪供述直接作为被告人供述向法庭示证。对犯罪嫌疑人供述在庭审中证据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完全不能作为证据为法庭采用,甚至公诉人不能在举证中举示,这一观点完全否定了犯罪嫌疑人供述在庭审中的证据价值。犯罪嫌疑人供述在庭审中具有有限采用的证据价值。

在司法实践中,公诉人在庭审中往往宣读被告人原在侦查机关的供述,作为“被告人供述”向法庭示证,辩护人对此往往未能对该证据证据价值予以有力抗辩,法院也往往对该证据予以采信,并在判决书中言称“有被告人供述在卷予以证实”。这种似乎已习以为常的司法运作一直未能被提出质疑,在日益倡导司法诉讼程序公正与保障被告人权益的今天是令人遗憾的。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证据的七大种类,其中第四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述和辩解”。这说明立法上对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被告人供述是作了区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被告人供述虽然刑事诉讼法将其列在一大种类证据内,但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犯罪嫌疑人供述是指犯罪嫌疑人侦查阶段及审查起诉阶段所作的供述,在将案件提起公诉后,涉嫌犯罪人才可称为被告人,其在审判阶段(主要是庭审当中)所作的供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告人供述。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把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被告人供述统称为口供,司法人员在证据观念上也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出现在法庭上公诉人经常宣读在卷的“被告人供述”作为证据举示,其实其宣读的只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