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范文

时间:2023-04-09 13:0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欧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欧贸易

篇1

不平静的2005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也是中欧经贸合作协定签署20周年。

回首看来,中欧关系经历了探索与磨合阶段后,正逐步走向理解和成熟。 2004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双方扩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石。

此后,双方日渐升温的经贸往来更成为双边关系迅速提升的催化剂。2005年中国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与扩大后欧盟25国的贸易额达到2173亿美元,占中方进出口总额的15%,欧盟继续保持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方,而中国也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有人称中欧经贸关系已进入甜蜜美好的“蜜月期”。

表象:烽烟不断

然而,正如“蜜月”也会有争吵一样,近一年来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也出现了不少磕磕绊绊。

2005年本是全球纺织品配额完全取消的最后时限,但未至年中,欧盟纺织业界就提出中国纺织品对欧出口激增,将造成欧盟纺织业出现大量失业。欧委会不堪压力,启动了针对源自中国的T恤和麻纱等产品的特保程序,大量中国纺织品滞留欧洲各大港口。经过双方艰难的交涉与谈判,最终达成了《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和服装谅解备忘录》,稍后并签署了《磋商纪要》,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暂告一段落。

进入2006年,中欧经贸往来再起波澜。

2月,欧盟向WTO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发出有关电池指令的TBT通报,引入便携电池中镉的含量0.002%的新限制,中国电池出口面临欧盟新技术标准挑战。3月,又传出欧洲家具业联盟(EFIC)以行业受损为由,拟向欧委会提交针对中国产家具的反倾销申请。同时,欧盟以中国彩电龙头生产企业康佳公司不愿接受现场认证调查为由,再次对中国输欧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

尤其是,中欧双方在鞋类产品领域的贸易纠纷也浮出水面。2005年6月开始,欧盟委员会分别对从中国进口的劳保鞋和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8.49亿美元,而其中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达7.3亿美元,创下欧盟迄今对华反倾销案值之最。2006年1月,欧委会做出了拒绝给予中国13家鞋企“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2月23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在获得了“充分”证据证明中国和越南鞋类存在“倾销”行为之后,欧盟将从4月7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进口鞋类逐步征收惩罚性关税。起步税率为4.8%,并将在6个月内逐步提高,中国产皮鞋的税率最终将达到19.4%。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30日欧盟宣布,已与美国携手,要求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就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与中国进行双边磋商。根据欧盟散发的文件,认为中国有关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的规定与世贸组织的规则不符,中国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实际上等于变相规定了零部件“国产化的比例”。

同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05年非食用危险消费品年度报告》,共列举了701种在欧盟看来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产品。这701种产品涵盖电器、玩具、健身器材及家居和装饰用品等,其中“中国制造”(包括“香港制造”)的产品竟高达50%之多,如此众多中国商品上榜的原因是由于大多产品在设计上缺乏安全意识或环保意识。而此时,从直布罗陀传来的欧洲某公司注册“非中国制造”商标的消息,更成为中欧经贸健康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

溯源:贸易差额

中欧贸易频频出现摩擦,在笔者看来,与近年来中欧双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有着密切关系。

2005年中方统计对欧贸易顺差为701亿美元,比2004年中欧贸易顺差(370.4亿美元)增长近一倍。而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欧中贸易逆差为783亿欧元,几乎为中方统计的一倍之多。

撇开中欧双方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仅根据2005年中方海关统计的中欧贸易数据来看,“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包括针织与非针织衣物)项下的中方对欧顺差高达157.5亿美元,“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项下的中方顺差为31.9亿美元。

直观的数字往往会触动欧盟贸易主管机构的敏感神经,而欧盟内部诸如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面临来自中国同行的严峻竞争,其行业生产协会对本国政府及欧委会施加的强大压力,是造成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重新设限及启动鞋类产品反倾销的重要原因。

应当看到,在全球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欧盟部分传统行业由于本土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高昂,已逐步丧失竞争能力走向衰退,而中方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这一点上,欧盟对中欧双方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不同的分工地位应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近期欧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日渐强大,在笔者看来,这一趋势是有悖于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原则的,对此欧方应有所察觉。

另一方面,中国在以纺织、轻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内,的确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低价竞争的现象。

企业为扩大出口而竞相压价,极易被欧方贯以“倾销”罪名。而在应对欧方反倾销时,中国企业应诉经验不足,大量缺乏通晓国际法律、会计准则的人才,在建立有效的应诉行业联盟方面也远没有欧方成熟。可喜的是,此次面对欧盟对中国皮鞋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内温州、广东、泉州三个最重要的鞋业基地的鞋革行业协会签署了《联合组建欧盟反倾销应对联盟》方案,为组建行业反倾销应对联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而此次中欧双方在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上产生分歧,中方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外国汽车厂商通过将汽车“化整为零”的方式“变相逃税”。在对此问题展开双边磋商时,中方应表明遵守WTO框架协议的态度,力争在60天的磋商期内,与欧盟达成双边自行解决的方案,避免诉诸世界贸易组织裁决。

中欧双方在食品、电子产品与化学品领域的贸易争端多与欧盟繁杂的技术法规标准有关。

欧盟不断出台新的技术标准与法规,既符合欧洲人一贯注重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风格,也是出于对本土相关产业的保护。可以想像,未来欧盟还会出台更多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并且逐步向环保、社会责任、劳工标准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延伸。这一趋势无疑会加大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中国产品对欧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对于这些既定的标准,中方在没有多大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对欧盟各行业技术标准与法规的研究,鼓励企业加快对符合欧盟质量与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的开发,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解决:理性对待

随着中欧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双边经贸领域今后可能还会燃起更多战火。笔者认为,面对“战事”,中欧双方都应理智处之。

中国与欧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并不存在重大分歧,自2004年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经贸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也正日益走向全面成熟。中欧双方都应明白,矛盾的出现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冲突却可以通过高超的手段与技巧去化解。

从全球贸易发展的角度看,越是亲密的贸易伙伴间发生贸易摩擦的比例越高,而如何正确看待并妥善解决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中欧双方只有本着“正视摩擦,积极解决,加深沟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妥善处理贸易争端,才能巩固现有经贸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使双方合作向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发展。

对于中国政府来讲,应继续加大同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的沟通力度,通过中欧首脑会议、工商论坛、经贸混委会等多方途径,化解行将出现的贸易争端端倪;加大对欧盟贸易政策与市场规则的研究力度,提高贸易争端谈判技巧;提高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规则的运用能力,必要时在纺织品、鞋类产品等领域建立针对欧盟的反诉机制;建立健全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提供各行业进出口预警信息;进一步发挥驻外使团及经商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欧盟有关国家政府的游说力度,在贸易争端发生时争取更多欧盟成员国政府的支持。

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内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功能,发挥其在应对贸易摩擦时的引导与协调作用;加深与欧盟相关行业协会的信息沟通,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开展与研究机构的调研合作,组织力量为企业提供欧盟技术标准法规的培训。

企业也应苦练内功,在提高产品档次与质量方面多下工夫;从行业发展大局出发,杜绝出口“低价恶性竞争”的现象频繁发生;加大对欧盟市场的调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避配额与反倾销风险;充分借鉴此次组建“鞋业反倾销应对联盟”的经验教训,在日后面对新的贸易摩擦时建立更为有效的行业联盟机制。

对于欧方来说,在面对中欧贸易争端时也应慎重权衡利弊,充分考虑不同成员国的利益与诉求,尽量降低各方的利益受损程度。

篇2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与特点

(一)中欧双方认为贸易摩擦是影响双方贸易的主要原因

在近几年的广交会期间,我们连续对中国参展商和来自欧盟国家的客商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我们发现对于中欧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的问题,中欧双方企业中有33.64%认为是关税壁垒,29.09%认为将是贸易摩擦,22.73%认为是意识形态分歧。可以说,贸易摩擦已成了中欧贸易障碍的重要因素。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关税的比率明显降低,由关税壁垒造成的贸易障碍渐有退居次要地位的趋势。随着进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中国对欧盟贸易的顺差在2006年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916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30.7%。近年来欧盟对日益扩大的中国出口引起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特别是欧盟所倡导的“非市场经济”反倾销条款,不仅给我国贸易造成了不利的经济影响,同时引起了不良的连锁反应,使得其他国家纷纷仿照其做法,以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由,采取“替代国家价格”对我国出口商品课征高额的不公正的反倾销税。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我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案件数量急剧上升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涉案金额居高不下。据WTO统计,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WTO成员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约每七起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居WTO各成员之首。贸易摩擦所涉及的金额日趋增大,贸易利益受损程度加剧。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86起,涉案金额20.5亿美元。其中,仅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案件就有12起。国外对华贸易及救济案件涉案产品种类繁多,达到4000多种,传统的出口产品如轻工、化工、纺织等依然是国外重点限制对象。而且,随着我国电子信息、通讯、生物等高科技产品出口的迅速增加,该出口领域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贸易摩擦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的趋势。涉案产品更为多样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的产品日趋增多。

(三)中欧双方贸易摩擦形式多样化

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的同时,以技术性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劳工待遇、食品卫生、产品安全等形式出现的新形式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形式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例如,欧盟2005年推出针对电子产品的电子垃圾处理标准WEEE、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标准ROHS,据推算实行ROHS指令后,用新材料、新工艺替代旧材料、旧工艺所生产的产品成本要提高约10%至15%左右,导致我国对欧盟机电产品出口出现下滑。2006年欧盟推出规范化学品安全的技术法规REACH,涉及三万多种化学品,以及300万至500万种含有化学物质的商品,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的97.53亿美元化工产品,以及更多下游产业出口。

中欧双方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中欧贸易关系障碍虽然不是主旋律,但是也不可忽视。目前中欧经济贸易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人为造成的障碍有:关税壁垒和贸易摩擦。两者相对而言,贸易摩擦更容易引起中欧关系的变化,也更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中欧贸易关系中存在的可能引起贸易摩擦或者已经造成贸易摩擦的因素主要就是反倾销等,导致中欧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WTO规则中非市场经济规则的随意性,使得我国出口产品遭到歧视性限制,并且导致连锁反应。根据GATT附录I对GATT第6条第1款的规定,使各国在反倾销法中处理非市场经济国家案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欧盟据此规定,在计算我国出口商品正常价格时采用“替代国价格”,而且在运用市场经济替代国选择时存在随意性。如,在1979至2000年期间对华反倾销案件中被选为替代国的有美国、澳大利亚、欧盟、日本、韩国等,欧盟所选择的替代国大多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工业化水平高,使得我国的反倾销关税程度高于正常水平。而且这些做法使得其他国家担心我国产品流入国内,因此也对我国该产品进行了反倾销的制裁,这种制裁在同期形成一定规模,造成我国产品在全球受阻。

2.结构性贸易顺差激增,造成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30%,大大高于世界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已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高速的外贸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国始终把维护贸易利益置于重要位置,这就必然伴随着国家间经济利益的争夺。当双边或多边贸易中出现利益失衡,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以及国际市场的争夺时,便会产生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近年来,在欧盟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的同时,我国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国际为了遏制中国崛起频繁叫嚣“中国”,掀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分工和贸易格局,必然会损害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上的既得利益,促使其国内经济进行结构调整,这相应造成了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压力。

3.国际产业结构不协调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按照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是国家间进行分工和合作的基础,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顶端,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经济利益驱使,发达国家往往不会轻而易举地退出一些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出于技术赶超或独立自主的需要,往往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增强了政府对贸易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性贸易政策已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由于各国的政策介入能够改变其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往往招致他国相应的报复性政策措施。因此,对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利益的争夺是引起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

自2004年起,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2723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5%;中国对欧盟出口1819.8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1%;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916.6亿美元,仅次于香港地区和美国,占第三位。可以说,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设和谐的中欧贸易环境,达到双方经济往来中的互惠互利、共促双赢,必须积极化解贸易摩擦。在对中欧经贸合作关键的看法上,我们在2006年、2007年分别对中国和欧盟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应对中欧贸易摩擦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第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巧妙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中国贸易最大利益。我们要认真分析欧盟特殊的政治结构和成员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并善加利用。如,欧盟各成员国在特保问题上的立场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分歧,由于每个成员国的利益各不相同,意见往往不一。对此我们应当善于分析并且加以利用。总的来说,欧盟内部主张贸易自由化的成员国势力略占上风,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欧盟对我国采取特殊措施。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健全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出口商品数量、结构和市场的宏观监控,规范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行为,避免出现我国产品出口大幅激增而导致进口国市场价格下跌的局面,防止授人以柄。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反倾销、反补贴专项基金。这是因为大多企业在面对反倾销、反补贴的应诉时,都会遇到一定的资金困难。如果政府建立相应基金,可以缓解企业短时间的应诉资金紧张,同时还可以应对较大的应诉案件,避免造成企业超过应诉日期而蒙受更大的损失。

第二,应认真研究欧盟的反倾销法规,研究欧盟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熟悉欧盟反倾销、反补贴法。我们应当通过多种媒介,向企业介绍欧盟反倾销方面的知识,及时通报欧盟反倾销立法的情况及实施动向,介绍我国企业应诉方面的经验及教训。从法律意义上讲,反倾销是一种较规范的行政调查机制。我国商务部成立了公平贸易局负责反倾销应诉工作,政府部门有责任做好调研工作,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利润、生产能力、库存量、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等因素,运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指导企业随时调整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以减少被反倾销调查的概率和受损害的程度。另外,要充分了解和利用WTO中关于反倾销的法律规定,积极争取要求欧盟取消对中国的贸易歧视,减少歧视性的反倾销,增加其随意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难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不会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企业需要积极利用欧盟的双层利益结构。欧盟市场一方面对非成员国来说是一种贸易障碍,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中方企业应积极研究欧盟地域文化,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入欧盟市场,形成一定品牌性。一旦进入一个欧盟国家,由于欧盟各国高度自由流通性将相当于打入整个欧盟市场。应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整体质量水平,同时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才能使企业不断处于竞争优势。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科技兴贸的战略,开展贸易市场调查,做好产品开发、多方位的营销组合、售后服务等。

第四,中国欧盟双方应加强适时沟通。特别在贸易障碍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合作是双方的主要矛盾,障碍是次要矛盾,在抓住合作这个主要矛盾的时候,适当地将障碍这些次要矛盾加以释放,避免其由于积累,由量变产生质变而最终使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互相转换。积极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识形态差异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减少障碍带来的危害和减少一些新障碍的出现,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国欧盟之间经济贸易的年会机制,加强合作年会的整体规划,促进交流和沟通。

篇3

这项《备忘录》规定,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年底期间内,对上述10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的出口数量,这个增长率高于遭受特保情况下的增长率(7.5%)。因此,可以认定,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停止特保调查,中国不仅赢得了“面子”,而且赢得了“里子”。

8%~12.5%的年度增长率看起来并不算很高。按照欧盟有关官员提出的期望数字,他们希望进口中国纺织品增幅上限设定在17.5%。今年1~4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增长率为18.9%,大大超过该《备忘录》设定的8%~12.5%年度增长率。但必须看到,今年年初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是纺织企业和美、欧进口商担心美欧政府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因而开足马力生产、加快出口造成的,这种高增长必定不可持续。

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成功是欧盟承诺在2005年~2007年间对上述10类产品之外的、2005年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款;2008年,对所有2005年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242条款;双方一致同意,对今后纺织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将通过磋商予以解决。这几项条款可以保证中国企业在今后几年无需过分担心来自欧盟特保措施的无妄之灾,在安排生产经营时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摘自2005年6月12日《新京报》社论)

相关链接

纺织品出口数量激增有合理原因

当前,国外部分人认为一体化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出现了数量激增,价格下降,视中国纺织品为威胁。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说, 2005年一体化的产品出口仅占中国纺织品出口的11%,对欧美出口的部分类别出现了数量增长、价格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方达成的协定为发达成员设立了长达10年的过渡期,明确要求分阶段将其纺织品配额体制纳入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以1990年进口量为参照系,分四步按比例完成:1995年1月1日减少16%,1998年1月1日再减少17%,2002年1月1日再减少18%,2005年1月1日取消其余的49%。但美欧等发达成员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拖延,对自身纺织业实行过度保护,美国、欧盟分别将90%和70%的配额保留到最后时刻才取消。这不仅剥夺了广大发展中成员在过渡期内理应享受的正当权益,而且直接导致一体化后国际纺织品市场短期内的波动。因此,对部分纺织品贸易数量激增的问题,发达成员政府自身应负全部的责任。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进出口;中欧贸易;经济增长;发展对策

一、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以此为开端,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升级,这副“多米诺骨牌”迅速蔓延,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陷入空前困境。

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一的欧洲经济体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波动幅度剧烈。正如GSR投资咨询公司高级战略分析师T.D Stevens所说,“欧洲的问题不会比美国的小。”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欧洲经济一路下滑,各项关键指标呈现低靡状态。时隔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5年时间,欧洲经济仍未走出低谷。根据IMF预测,201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在-0.9%和0.3%之间。欧洲经济依旧不容乐观。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欧盟是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对世界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的入世、欧盟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中欧间的贸易发展突飞猛进,比重持续提升。自2004年欧盟和中国贸易重要地位确立以来,欧盟连续多年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欧洲经济衰退,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如表一所示,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9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中国对外贸易受到重创,其中,对欧盟出口额从2008年的2706.8亿美元降至2362.8亿美元,缩窄19.4%。据数据统计,2009年中国GDP增长仅有9.2%,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出口的锐减[1]。分析表一不难发现,中国出口额下降幅度最大的并不是风暴眼中的美国,而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欧盟。

表一 2008-2009年中国四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度 国家(地区) 贸易额 同比增长 贸易总额占比 出口 同比增长 出口总额占比

2008年 欧盟 4255.80 19.50% 16.60% 2706.80 21.80% 22.00%

美国 3337.40 10.50% 13.00% 2330.90 9.60% 11.60%

2009年 欧盟 3640.90 -14.50% 16.50% 2362.80 -19.40% 19.66%

美国 2982.60 -10.63% 13.50% 2208.20 -12.50% 18.38%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欧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2013年我国第一贸易伙伴国欧盟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有不同程度下降。据数据显示,我国与欧盟进出口总额为2592.1亿美元,下降3.1%,其中,出口额1566.3亿美元,下降3.9%;进口额1025.8亿美元,下降2.0%[2]。尽管欧盟仍维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但与第二大伙伴美国的占比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入,受欧盟市场复苏情况以及欧元区经济运行情况影响,中欧贸易呈如下特点。

1. 欧盟购买力下降决定我国出口形势

在双边贸易中,我国为产品供给方,欧盟为消费方,即欧盟的有效需求是我国出口数额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其GDP下降,其需求能力下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也会随之下降。欧盟委员会2月22日公布的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欧盟经济将继续衰退,预计GDP将萎缩0.3%[2]。处于经济萎靡购买力下降的欧盟,对我国对欧的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 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降低市场竞争力

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而越南、印度等其他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其价格没有太大变化。欧债危机以来,我国劳动成本正在失去原有的廉价优势。相比之下,欧盟从孟加拉国、柬埔寨等亚洲国家的进口有所增浮以纺织品为例,去年1-5月自孟加拉国的进口增加36%[3]。

3. 贸易保护壁垒的增加,加剧贸易摩擦程度

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近年来欧洲经济持续萎靡,失业率增高,内需不足。欧盟为了促进净出口,恢复经济增长,其对中国这一主要进口市场,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严重影响了中欧贸易的正常发展。

四、保持中国对外贸易良好发展的对策

欧盟是我国第一贸易伙伴,其经济状况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当前全球处于复杂敏感的多变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有增无减。欧美债务危机阴霾不散,国际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全球贸易增速回落。面临如此严重风险,中国必须时刻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合理实施对外战略措施。

1. 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稳住老市场

欧盟、美国一直以来是我国两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在欧洲市场萎缩、美国市场刚刚复苏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依据国际市场变化趋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历史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成本低廉的国际竞争优势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目前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很高,在被金融风暴席卷的国际市场中,低端产品的销售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满足国际市场消费需求,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产品结构的转型,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在此特殊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重新定位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应该逐步摆脱对廉价、低利润率产品的依赖,向附加值更高的制成品转变,不断提高产品品质、科技含量,营造品牌,把劳动、技术、资本进行联系和创新,提升产品档次,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稳住欧盟等国际主要市场。

2.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当下,欧洲已成为中国出口最大拖累。降低对欧美地区的贸易依赖成为中国进出口增长的良好出路。尽管从绝对量上,新兴市场短期内还不能取代欧美国家的重要地位,但长期来看努力开发新兴市场来弥补传统市场缺口是有有效的、可行的。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巴西、东盟、印度、俄罗斯、南非等国已成为中国出口最大的支撑。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有低劳动力成本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优势,出口商品低廉,有助于刺激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中国出口的增长。

3. 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以出口为导向是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方针。为了鼓励出口,中国政府实施多项优惠政策,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这些措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现如今的国际形势下,不惜代价促进出口、关注贸易顺差的战略模式已不再适宜。中国必须尽快实现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更加重视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国民福利水平和保持贸易平衡等。

4. 政策性支持的不断完善

面对当今国际市场格局,中国政府已清楚意识到拉动投资、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策略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科研创新,中国应积极采用财政政策,不断出台鼓励和限制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制定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与投入力度、支持自主创新、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

5.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恢复迟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以欧盟为例,欧盟将其失业问题与中国出口相联系,将中国作为替罪羊,接二连三地向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直指中国产品的不安全性等问题。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不积极应对,中国出口势必深受其害。一方面,中国应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合理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站稳国际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外贸交涉力度、采取法律辩护、公关游说等多种方法积极应对。2011年中国河北兴茂轮胎有限公司的标志性胜诉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6.稳中求进,扩大内需

欧债危机仍在蔓延深化,面对国际经济的下行风险,中国应更好的利用国内条件维持经济的增长。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大动力,考虑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和国情特点,消费具有平稳优势。扩大内需可以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关总署网站 统计数据http:///publish/portal0/ 2012年7月16日访问.

[2] 搜狐财经网网站 统计数据http:// 2012年7月16日访问.

[3] 韩秀云.中欧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国际贸易[J],国际商务,2013(2).

[4] 周颖.中欧贸易:重返快车道[J],中国海关,2011(6).

篇5

关键词 引力模型;紧密度;互补性;贸易潜力;中欧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5-0047-06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英国的“脱欧”公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巨浪,英国“脱欧”是在动荡的世界中再添一把火,尤其对正处于经济增长乏力的欧盟来说更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贸易增速趋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所有抬头,贸易争端不断。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幅出现下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加快自由贸易谈判进程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先选项,中国已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自贸协定。目前中国已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2013年以来,中国先后与欧洲非欧盟国家冰岛、瑞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加快了中国与欧盟间展开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步伐。目前,学术界和政界都在密切注视着这一动向,双边的智库机构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前期研究。当前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研究中欧之间的贸易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在对中欧之间贸易发展现状,尤其是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和互补性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双边的贸易发展潜力。

一、文献基础

贸易在塑造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贸易的发展是一国或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贸易发展潜力是衡量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发展前景的重要概念,经济学家通过引力模型来分析和预测双边或多边贸易发展规模,分析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引力模型已经成为分析贸易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Tinbergen(1962)[1]和Poyhonen( 1963)[2]将万有引力概念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中,构建了用于分析两国或地区间贸易的“引力模型”。最简单的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认为两国或地区间的贸易量与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与双方的经济总量正相关,即两国间距离越远,双边贸易额就越低;两国的经济体量越大,贸易额越大。之后贸易引力模型得到不断扩展,人口变量、贸易协定、贸易限制、共同语言、边界等变量也被引入到模型之中。Nilsson(2000)和Egger(2002)将贸易引力模型估算出的双边贸易估计值称为“贸易潜力”(Trade Potential)[3]。这种方法具有含义明确,简单直观的优点。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其它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研究中国在双边和多边贸易中的潜力上。林玲等(2004)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潜力有限的结论[4];盛斌等(2004)运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的决定,对中国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认为中国出口在总体是“贸易过度”[5];周念利(2010)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测算了中国的贸易出口潜力[6];郝景芳等(2012)对近10年的引力模型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最新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7];金缀桥等(2015)通过贸易结合度和互补性指数分析了中韩之间的贸易现状,并通过引力模型实证的分析了中韩之间的贸易潜力[8];王亮等(2016)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紧密度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潜力和影响因素[9]。部分学者对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进行了分析,燕春蓉等(2010)通过贸易强度指数和出口相似性指数对1999~2006年间中国与欧盟新老成员的贸易状况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与欧盟新成员的贸易潜力大于老成员国[10]。也有学者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尹翔硕等(2011)分析了和中国已经签署和正在谈判的FTA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密集度、距离因素及贸易互补性[11]。

二、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与欧盟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在经贸领域,欧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一直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一)中国与欧盟间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

中国与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双边贸易总量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欧盟的GDP合计达到16.2万亿美元,即使扣除掉刚刚“脱欧”的英国,其GDP规模仍然达到13.38万亿美元①;2015年中国GDP达到10.86万亿美元,人均GDP为7 922美元②。2015年中欧之间贸易总额达到5 659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2 093亿美元,出口3 566亿美元,中欧贸易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2.3%。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进口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占欧盟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4.8%(见表1)。

篇6

【关键词】中欧贸易;经济与就业

一、中欧贸易概况

我国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往来,源自于1975年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78年签订了第一份贸易协议,该协议于1985年由“欧洲经济共同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暨经济协议”所取代,成为欧盟与中国双方合作的基础。在此之后我国与欧盟一直维持密切的经贸关系,中欧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与欧盟15国的贸易额更是发展迅速,占中国与欧盟27国贸易额的90%以上。而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双方的经贸关系也更加频繁。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年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总额仅为403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4345亿美元,增长近11倍。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商品出口总额由191亿美元增加到2755亿美元,在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83%增加到17.46%。扩大后的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一举超过日本,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盟对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额由192亿美元增加到1431亿美元,增长6倍有余,在欧盟商品总出口中的比重由2.56%提高到7.19%。对于欧盟而言,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除此之外,中欧双方经贸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逐渐实现了中欧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产品优势互补。有关专家均认为,目前,中欧经济贸易关系已经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表1 中国—欧盟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二、中欧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重视对欧盟的贸易,欧盟组织发展一方面在深化经济集团的组织化水平;另一方面在不断地扩大其市场容量的规模与潜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市场中令人瞩目的一个经济体。欧盟的经济发展较为平稳,与美国、日本经济状况相比,提高了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潜力地位。正确认识欧盟市场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是开拓欧盟市场战略的关键。要保持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没有欧盟市场的支撑是无法想像的,要在战略高度上重视欧盟市场的开拓,确认欧盟市场对我国出口市场的战略性支撑地位。为此,必须调整我国对欧盟的贸易政策导向,提高欧盟市场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中的战略地位。欧盟同样也可以从双边贸易中获益。通过将产业转移到中国,欧盟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生产产品后再返销欧洲市场,获取高额的利润。欧盟从中国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降低了中间商、销售商的成本。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欧盟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欧盟市场的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物价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在中欧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欧盟也有对我国出口商品所采取不公正待遇,数量限制是一种直接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贸易保护措施,而这一措施在双边贸易关系中是不受约束的。反倾销问题愈演愈烈,发展成为双边贸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双方应该从战略伙伴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切忌因为急于求成而激化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破坏双边贸易的良好氛围,努力将这一问题对双边经贸关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呼吁国内企业积极应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应诉。在处理贸易摩擦问题时,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制度环境,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可以启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

三、中欧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潜力巨大。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通过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在对外销售产品的同时还可以输出劳动力,缓解国内市场的压力。

篇7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最重要的欧美国家消费市场快速萎缩,跨国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技术合作的动力增强。2009年初,美国把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逐项审查调整为向我国民用企业发放执照;2009年10月,作为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美方承诺在进行出口管制体制改革进程中,将与中方合作,妥善解决中方关注的放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欧盟也加强了与我国在大型客机、民用核能和磁悬浮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横亘在欧美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技术贸易壁垒有所弱化。

一、金融危机为利用高新技术外商投资带来难得机遇

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进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然而这项政策的后果却是大大制约了美国对华贸易,加大了美方贸易逆差,而且使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日本紧随其后,美国仅排在第三位。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经济衰退,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求在金融海啸中赢得生机。在这场源自西方的重大经济结构和产业战略调整中,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无疑成为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

(一)跨国公司延长在华投资产业链,优化地区和产业布局。

为占领市场、拓展业务,跨国公司缩短了产品研发和推广周期,在全球收缩业务的同时,增加了对华投资,延长了在华投资的产业链,重点是扩大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流程,以期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产品竞争力。

美国超成半导体公司(AMD)计划在2009年把新加坡工厂三分之二的设备转移至苏州工业园,其中包括所有的高技术生产能力,使得苏州工厂的芯片生产能力从AMD全球总量的30%增长到70%。同为电脑处理器制造商的英特尔公司(Intel),2008年净利润下降九成,在全球关闭八家工厂的同时,计划增加在大连新工厂的投资,使其能够生产最先进的新品,并同时向在上海的投资性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追加1.1亿美元的注册资本。

三洋能源为了应对中国对镍镉电池生产的限制,把原本在日本生产的爱乐普(Enloop)镍氢电池的生产线转移到苏州,并加大营销宣传。运营总部位于上海的全球第三大专业通路商联强国际(SYNNEX)财务总监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中国市场,2009年预计在华增资1亿美元,加强区域布局和网络建设,为二到三年后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二)跨国公司加强在华总部建设,提高技术研发力量。

金融危机条件下,跨国公司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不得不重新配置全球资源,重点是加强了对生产加工业务密集的中国市场的总部建设和研发中心建设。随公司业务重点转移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整,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截至2008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6家,比2007年末增加了184家,其中“《财富》世界500强”中已有60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

同时,随着在华研发中心的设立和产业链的延伸,跨国公司对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量进入中国。随着跨国公司业务在中国的快速提升和发展,其在中国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工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产业振兴迫切需要高新技术外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规模宏大的经济振兴计划,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为新一轮经济快速增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制定了包括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钢铁、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重点是加强科技创新,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对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外商投资的作用,既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国投资的重要机遇。

二、新形势下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外资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加快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资,我国各级政府应从长计议,精心谋划,做到定位准确、政策到位、服务跟上,切实抓住难得的机遇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步伐,提高质量水平,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克服内外需不足的眼前困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用全球视野谋划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工作,在全国设立了数十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各地方政府也设有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新的经济带和产业带正在梯度北移,原有的高新产业园区功能落后,作用减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站在世界角度谋划后危机时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整合国家级和地方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源和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聚集的质量,为扩大吸收高新产业外资打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进而全面推动我国高新产业发展,推动结构升级。

(二)保持财税、土地等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近年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轮外资政策调整,外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流动性不足使得各国吸收外资更为积极,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竞争力减弱。外资企业纷纷表示政策的变动较快且不可琢磨,很难制订相应的企业长期战略,无法系统规划和梯次投入,甚至出现经营用地在合同期内都被收回的情况。创新是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大多数技术和研发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金融危机导致的资金链收紧必然减弱企业研发的动力。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投资政策的稳定性,是企业选择投资东道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我国只有进一步提高外资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更加从容、稳健地吸收高新产业外国投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提升外资利用质量。

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强度大,单位面积产值高,对经济贡献大,对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各级特殊监管区在中国利用外资中的战略定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定,要避免各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门类上的趋同化发展模式。依靠开发区吸收外资需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物产、金融环境、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禀赋特点,有针对性地吸收高新产业外资,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避免一拥而上和盲目招商,为外资提供全流程的呵护服务,营造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财税支持和重点扶持安排。

利用2009年的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的同时,对重点行业大型跨国公司研发类投资免征购置设备增值税。上海商委反映现有享受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的企业尚不足制造业总量的百分之一,政策的作用很小。应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科学性,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覆盖率,充分考虑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对业务增长率等评定指标暂缓考虑。通过一定比例的财政扶持鼓励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和技术引进。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尽管在过去十年来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因此,新形势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用好知识产权这柄“双刃剑”,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加知识产权的侵权成本。把握欧美放松技术出口管制的机遇,引导企业技术水平的引进和升级。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缩短知识产权交易的审核周期,发展有公信力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减少企业知识产权交易和应用的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交易的积极性。

(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内外交流。

毫无疑问,吸收高新产业外资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既要加大与技术发达国家政府的沟通和磋商,减少技术引进的壁垒,又要加强国内外产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拓展合作的领域、方式和发展空间。尽管美国政府已经松动了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但另一方面又在立法、清单管理、机构设置、部门协调、多边体系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对华出口管制力度。这其中还包括了“视同出口”管制。美政府规定,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在接触美国敏感知识和技术时,必须申请“视同出口”许可证。其范围既包括在美中国公民,也包括可能将敏感技术携带来华的外国公司。美国商务部还专门成立了“视同出口建议委员会”,向商务部长建议如何强化包括中国在内的“视同出口”管制。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违规的本国和外国企业与个人的惩处,包括严惩所谓涉嫌对华出售敏感技术的国内企业和个人,加强对外国公司的制裁,刻意炒作所谓“涉华间谍案”。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营造更加有利于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外部环境。在产业层面,要加强中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找高新产业合作的新途径,例如在外资较为集中的重点区域中心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有效承接外资研发中心转移和技术资源的流入,引导外资风险投资参与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鼓励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

(七)打造科学、统一、稳健的制度标准。

篇8

关键词:中国;欧盟;贸易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中国和欧盟分别作为是世界两大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彼此之间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整体来看,两者的贸易关系仍处于良好且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摩擦,不利于中欧双方的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又为中欧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从中国和欧盟贸易关系的现状入手,重点分析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发展的因素,为推动中国和欧盟之间贸易关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关系现状

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这十几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从贸易额来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欧盟间货物贸易达4672亿欧元,其中欧盟对中国进口额增长了8%,高达3024亿欧元,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11%,达到1647亿欧元,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三倍。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排在美国之后,2014年中欧货物贸易额占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14%。2016年,仅前九个月,欧盟与我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就达到了4178.1亿美元。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由此可见,我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一直于稳定快速发展的状态,合作在不断加强和深入,我国在欧盟的对外贸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外,从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结构来看,彼此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我国对欧盟从最初的更多传统商品的出口和成本设备的进口,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欧盟在我国的投资也在不断地向大规模、大范围、多形式以及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汽车等方面的企业的进驻,不断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贸易也同样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欧盟以及各个国家的经济。

二、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1.我国与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竞争

任何经济组织都会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再加上新加入欧盟的一些中东欧国家与我国的贸易结构和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国际贸易当中就存在了较大的竞争关系,这样一来难免会在贸易中出现摩擦和冲突,而这些国家作为欧盟的内部成员在对组织内部成员的贸易中必然更占优势,从而必然影响到我国与欧盟这一经济体的贸易合作和发展关系。

2.欧盟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上迅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在质量优势外还存在着较强的价格优势,进入欧盟市场后,使其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进行地方保护,一方面,欧盟不断采用反倾销手段,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来限制我国商品的进入欧盟市场;另一方面,欧盟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理由,搬出繁琐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向出口国征收高额的环境进口税,以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减弱我国的出口贸易竞争力,以达到降低对本国商品和行业的不利影响的目的。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发展。

3.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

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欧洲对我国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在2011年就已经达到了2112以亿美元,且在近几年稳定增长。这种贸易严重失衡的情况无疑刺激到了欧盟,使其强烈要求我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平衡当前贸易局面。一方面我国对欧盟的这种贸易顺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拉动力,但有成为了欧盟变本加厉地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的由头,使双方不断发生贸易摩擦。

三、促进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制约中欧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的因素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帮助两者之间的贸易关系获得新的发展。

1.调整贸易结构,进行出口产品升级

我国和一些中东欧国家在出口产品上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种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和一些发展中的欧盟国家出现同类型产品,从而产生竞争。因此我国可以在巩固我国与欧盟的现有的贸易关系的基础上,调整我国的出口结构,对欧盟的出口贸易转向高端制造、信息通讯产业以及环保等更高层次和更新的领域,不仅可以减少双方的贸易摩擦,也提升了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2.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进自贸区建设

通过构建自贸区、加强区域合作来降低贸易壁垒的威胁,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推动自身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也要重新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欧盟各国大都处在这一经济带上,这样一些就为我国与欧盟带来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而欧盟想要打造的里斯本-符拉迪沃斯托克自贸区,与我国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可以借助双方发展合作战略的实施,来推送中国-欧盟自贸区的建设,以推动双方在更加深入、更大范围的合作。

3.注意协调合作关系,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由于欧盟对我国的贸易逆差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欧盟对我国频繁使用和增加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导致贸易摩擦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国要加强对贸易环境的研究,尽可能地防止贸易争端的出现,减少对方对我国实施贸易制裁的理由和机会,采取一定措施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协调双方贸易关系;另一方面,我国面对已经产生的贸易摩擦和欧盟的贸易制裁,也需要采取妥善的措施进行处理,可以学习“光伏”案中我方有效控制双方摩擦以及危机化解的经验,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妥善解决已经产生的矛盾,使中国与欧盟双方的贸易关系能够顺利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旭峰.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8).

篇9

关键词: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中欧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44-02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一直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理论。亚当・斯密从国际贸易带来国际分工的角度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卫・李嘉图从贸易对一国利润率的影响来说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古典经济学家中对外贸易发展理论阐述最完整的经济学家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能够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应。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则着重从技术扩散和规模经济的角度支持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

然而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备受争议。经实证分析,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阻碍经济增长、不一定对经济增长有作用。佟家栋较早地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但总体上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杨全发将巴拉萨建立的模型代入中国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中欧贸易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和欧洲贸易的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欧洲贸易的发展。2005―2006年间,虽然出现纺织品争端和皮鞋反倾销案纠纷,但是中国欧洲贸易关系一直处于比较友好的阶段。2009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开始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中国出口严重受阻。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其健康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作用。因此研究中国欧洲贸易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中国欧洲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欧洲作为中国较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之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对欧洲进口、出口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协整分析是近来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分析工具,主要研究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在协整分析之后本文还对时间序列经济变量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了三个经济变量,y代表中国GDP指数(按1978年为基期,价格等于100计算),x1代表中国向欧洲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万元),x2代表中国从欧洲进口贸易总额(单位:万元)。在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1986―2008年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口贸易总额数据均出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进口和出口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以上数据取对数,变换为lny、lnx1、lnx2,变换后不改变原来的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式。实证分析所用软件为Eview 5。

(二)平稳性分析

直接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可能会存在谬误相关或谬误回归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对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为了从理论上准确的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并判断差分的阶数,本文对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lny、lnx1、lnx2 的ADF 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以看出,lny、lnx1、lnx2 这三个时间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lny、lnx1、lnx2 序列的ADF 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在1 %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即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一般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和E-G 两步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对两个或多个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时,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比E-G两步法效果好,因此本文利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lny、lnx1、lnx2进行协整检验。

表2 Johansen检验结果(滞后期为3)

*注:该检验只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

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有零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下,拒绝了lny、lnx1、lnx2三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三者之间肯定有协整关系。而在在5%的显著性水平至少有一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下,接受了原假设,即三者之间有1个协整关系。所以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长期均衡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不能说明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及其关系的方向。因此,本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对欧洲进出口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x2既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又是其结果,lny既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又是其结果,lny是lnx2的格兰杰原因而非结果。这说明中国对欧洲的进口和出口互相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互相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中国对欧洲的进口。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额、进口额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1.尽管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都是非平稳的,但是他们的差分都是平稳的,并且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这说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2.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国从欧洲进口贸易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这基本符合古典经济学的出口导向理论和中国现实的国情;中国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中国对欧洲出口贸易,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实现对欧洲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

因此,中国要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结构优化升级,多元化出口,确保中国欧洲之间的贸易健康有序进行;中国应加大对欧洲出口的支出力度,同时保持进口的同步的增长。由第三部分检验可知扩大对欧洲出口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中国对欧洲出口和进口相互影响,所以在扩大对欧洲贸易出口的同时要保持进口规模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原洪.欧盟的困惑于中欧关系 [J].国际问题研究,2006,(4):20-23.

[2]贾瑞霞.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现状与展望[J].和平与发展,2008,(3):10-12.

[3]张彬.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12-14.

篇10

[关键词]英国脱欧;引力模型;自由贸易

[DOI]10.13939/ki.zgsc.2017.10.018

1 引 言

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决定“脱欧”。根据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英国脱欧会使得英国和欧盟间的贸易量减小,使得非欧盟国家与英国的贸易量增大。如果这一理论在现实中成立,那么从整体上看,英国脱欧就会有利于中英贸易发展。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英国脱欧对中国对外贸易来说是否是真正的利好消息?在中国与英国贸易联系紧密、全球经济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方向至关重要。这样方能及时有效地应对英国脱欧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并抓准时机为未来扩大中英贸易、中欧贸易创造良好条件。

英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学界对中英间的贸易往来也做了较多的研究。但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对中英贸易的研究鲜少利用引力模型对中英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另外,引力模型在现实中运用广泛,而文章尝试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些许不足。

同时,目前学界对英国脱欧的研究仅限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不足。自英国脱欧以来,讨论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的文献也大量涌现,涉及金融、农业、贸易、政治等多个领域。研究英国脱欧对贸易领域的影响虽也不少,但主要是进行数据的描述统计和基本的定性分析。例如,江清云、张磊(2016)认为英国脱欧会引发国际贸易风险和经济不确定性,会迫使企业调整贸易策略。陈泽华(2016)认为英国脱欧使得英镑汇率下跌,有助于缩小长期以来中英货物贸易的顺差和服务贸易的逆差。樊西玉、何群(2016)认为英国脱欧是启动中英自贸协定谈判的重要契机。虽然学界研究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但存在深度不足和缺少实证检验的问题。文章尝试对英国脱欧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期用事实说明英国脱欧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2 理论模型

引力模型由物理学中的引力模型发展而来,由丁伯根首次提出。引力模型均能从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模型、传统的H-O模型、李嘉图模型和Melitz模型中推导而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国家间贸易量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基本的引力模型认为,两国间的贸易量与两国的国民需求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两国的国民需求可以用两国的GDP来衡量。其基本形式为:

Xij=GSiMjΦij

Xij:i到j的出口价值。

Mj:进口国所有的特定因素,表征进口国总需求。

Si:出口国所有的特定因素,表征出口国总供给愿望。

G:与i和j无关的变量,例如世界自由化程度。

Φij:表征出口国i进入j国市场的难易程度。

为了检验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量的影响是否显著,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在考虑了影响双边贸易量的关键因素后,纳入英国脱欧这一突发的事件因素Bothnonine,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文章选取了中英进出口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了中英贸易量。选取中、英两国GDP、英镑兑人民币汇率、中英相对贸易成本、代表英国脱欧的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为消除异方差,本文对中、英两国进出口总额,中、英两国GDP和中、英两国的相对贸易成本分别取对数,并构建了以下模型:

lnXce=β0+β1lnGDPc+β2lnGDPe+β3lncost+β4Bothnonine

中、英两国的GDP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分别记作GDPe和GDPc。由各国GDP数据的统计单位最小的是季度数据,由于英国脱欧发生仅有半年时间,若使用季度数据则数据量太少,即使是月度数据,目前更新的数据量也不到五个。因此,文章利用计量软件Eviews中的frequency conversion―Quadratic-match Sum低频调整到高频的方法,估算出两国GDP的周度数据,以实现增加样本量的目的。另外,由于估算出的GDP数据单位不同,需要利用汇率将GDP数据统一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数据。根据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一国GDP越高,需求和供给就越大,双边贸易量也就越大,因此,β1、β2预期为正值。

中、英两国的进出口总额数据也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记为Xce。月度进出口总额数据转化成周度数据的方法与GDP数据的转化方法一样。进出口总额单位为千美元,也需要利用汇率将其转化成人民币单位。

出口国i进入j国市场的难易程度可认为是i国与j国的相对贸易成本即cost。如果一国周围有其他贸易大国那么该国与距离较远的贸易小国的贸易量会较小。在时期较短的情况下,贸易量的变化多是需求行为变化所引起的,生产方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消费者信心指数(CCI)能够很好地代表需求行为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景气情况。在文章中,运用两国间的加权距离即两国间的地理距离除以两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a与两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占世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份额b的乘积即ab的加权来代表两国间的相对贸易成本。即贸易成本:

cost=distab a=GDPc+GDPeGDPW b=CCIc+CCIeCCIW

中、英两国的距离dist数据来自Jon Havemans 建立的世界贸易统计数据库,以中、英两国首都的距离代表中、英两国距离。由于由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GDP的数据只有年度数据,因此本文寻求另外的办法来估计世界GDP。由于欧元区、美国、日本、中国的GDP在世界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文章利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欧元区、美国、日本、英国的支出法计算的GDP(不变价)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支出法计算的GDP(不变价)的加总作为世界GDP。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在计算两国的相对贸易成本时利用的GDP均是消除通货膨胀后的,即不变价的GDP。构建的引力模型中的解变量――中英GDP的对数均没有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原因是中英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没有经过通胀的调整,为保持前后统一而故意为之。而消费者信心指数(标准值=100)的相关数据也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用欧元区、美国、日本、中国、英国五大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加总来代表世界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频度调整方法与汇率的调整方法一样。当中、英两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所占份额越大,中英贸易成本就会越小,中英贸易量会越大。这与中、英两国的GDP份额对中英贸易量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一般来说,贸易成本越大,两国的贸易量越小,因此变量lncost的系数值预期为负值。

二值虚拟变量Bothnonine代表英国脱欧这一事件的发生。当Bothnonine=1时,意味着英国脱欧,中英均不属于欧盟。当Bothnonine=0时,意味着英国仍属于欧盟。由于欧盟内部存在优惠的贸易政策,当英国脱欧后,英国不再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预计英国脱欧后,英国和欧盟的贸易量会减小,英国和中国的贸易量会增大,即虚拟变量Bothnonine的符号预期为正号,代表英国脱欧后贸易的转出效应。

3 实证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在回归之前,我们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除虚拟变量外)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变量、lnGDPc、lnGDPe、lnXce,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变量lncost无法满足平稳性条件。在不满足平稳性条件下,我们无法得到无偏且一致的OLS估计量,因此有必要对原来的模型进行修正。

3.2 模型修正

文章修正模型的方法是运用lncost的一阶差分来取代lncost,即运用变量Δlncost来取代lncost。一般来说,当Δlncost增加,即后一期的lncost减去前一期的lncost差值增加时,即预期的相对贸易成本增加,则双边贸易量会下降。且经过平稳性检验后,变量Δlncost是平稳的。因此,修正后的模型如下,其中变量Δlncost的预期符号为负数。

回归结果显示两国的贸易量与两国的GDP正相关。对于中、英两国来说,英国的GDP若增加1%,中英贸易量就会约增加0.7151%;中国的GDP若增加1%,中英贸易量就会约增加0.36%。这表明了对英国来说,中国是英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GDP的增长对中英贸易量的拉动性较小的原因主要是与英国相比,美国、日本、欧盟是联系更加紧密的贸易伙伴,这也意味着中英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较大的贸易潜力。当预期的相对贸易成本增加一单位时,则中英贸易量会约减少727.3%,这表明了从减少相对贸易成本角度来提高中英贸易量不失为明智选择。

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个契机。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虚拟变量Bothnonine的回归系数接近0.155,且统计性显著。这意味着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英国脱欧本质上就是英国不再享有与欧盟国家进行贸易的优惠政策,英国和欧盟国家的贸易量减少,减少的一部分贸易额转移到了中英贸易中来,实现了贸易的转出。

3.3 序列相关性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一般会存在序列相P性,但序列相关的存在并不影响OLS估计量的无偏性和一致性。为了对数据和现实有更加准确和完善的理解,我们仍有必要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根据修正模型,通过检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获得的数据存在着显著的序列相关,残差与残差滞后项的相关性大于0.9。利用Newey程序对一阶序列相关进行处理,回归后得到的变量均具有显著性,P值小于0.020,回归得到的系数与OLS回归得到的系数相近。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3.4 小结

在本节中,我们利用已有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英贸易量与中、英两国的GDP正相关,两国GDP的增长对双边贸易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两国的相对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量的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同时,文章感兴趣的要点――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量的影响方向符合我们的预期,即英国脱欧有利于促进中英贸易量的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英国脱欧后英欧贸易存在转出效应,中英贸易存在贸易创造效应。

4 结 论

根据前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中英贸易量的决定机制符合引力模型的思想。中英贸易量与中、英两国的GDP总量正相关,两国GDP总量的提高有助于拉动中英双边的贸易增长,两国的相对贸易成本的增加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增长。英国脱欧会增加中英双方间的贸易总量。英国脱欧使得英国不再享有也无须给予欧盟国家的优惠的贸易政策,因此英国脱欧会使得英欧贸易量减少,减少的贸易量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来说,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英国脱欧是中英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契机,中英双方应抓准时机,为释放中英贸易潜力、促进中英贸易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江清云,张磊.英国脱欧对国际投资贸易影响几何?[J].WTO经济导刊,2016(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