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范文
时间:2023-03-31 00: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餐饮:4
万亿餐饮市场,火锅独占鳌头
1.1、规模:收入增长+城镇化推进,4
万亿餐饮市场持续向好
中国餐饮服务市场近年来稳步快速增长。2017
年我国餐饮消费总额为3.96
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连续3
年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社零消费总额增速;餐饮消费占全国社零总额约10.9%,维持稳定。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延续反弹趋势,餐饮业回暖。
人均收入和城镇化率提升,驱动餐饮需求持续向好,预期2022
年餐饮收入6.28万亿元。
§
“十二五”期间餐饮高端需求受到抑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消费升级下餐饮支出持续增长。2017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
万元,持续稳步增长。2017
年我国人均GDP
为0.88
万美元,约为同期美国5.95
万美元的14.8%,可比提升空间大。
§
§
此外,城镇化稳步推进带来更多城镇人口,而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外出就餐。2017
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58.5%,若是以世界银行的可查最新城市化数据进行比较,显著低于其他可比国家的80%-90%,可比提升空间明显。目前我国外出就餐的比例已增至约三成,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一比例仍将不断提升。
§
1.2、分类:自营连锁店日益流行,中式餐饮主导,火锅为最大品类
自营连锁餐厅日益流行。中国餐饮服务市场历来分散,并由独立运营餐厅主导,2017
年自营连锁餐厅收入仅占中国餐饮服务市场销售的4.3%。但是,自营连锁餐厅拥有更强大的资本平台,更高的品牌认知度、更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且提供优质食物及服务,因此预期其2017-2022
年将以11.4%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越独立营运餐厅及加盟连锁餐厅的增长。
中式餐饮主导,火锅为最大品类。中国餐饮服务市场由三个分部组成,即中式餐饮、西式餐饮及其他餐饮。中式餐饮是最大组成部分,2017
年市场份额为80.5%。中式餐饮总收入由2013
年的2.18
万亿增至2017
年的3.19
万亿元,CAGR=9.9%。预期2022
年将达到4.89
万亿元,CAGR=8.9%。在所有中式菜品中,火锅占有最大市场份额,按2017
年收入计,其份额为13.7%。
1.3、机会:易标准化+高自由度+社交功能,火锅是餐饮中的最佳赛道
易标准化,适合连锁扩张。中餐不同于西餐,对于火候和调料的拿捏没有明确的说明,需要厨师自行控制,因此很难标准化。而火锅不具备这种天然劣势。火锅消费者自行选购食材、配置蘸料并且自己涮煮食物,因此火锅企业只需严格把关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化相对容易。易标准化意味着火锅企业可复制扩张。常见的火锅食材包括薄肉片、绿叶蔬菜、根菜头及蘑菇、肉丸、豆腐及海鲜。
高自由度,满足多样化需求。火锅的高自由度体现在它有许多可选择的东西,消费者可以选择汤底、食材种类和份量、调料酱料,甚至决定食物加热到几成熟。灵活的选择机制使得消费者在同等价位上有更多的饮食体验,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体现了火锅的高性价比。
火锅具备社交功能。口味不同、偏好不同的人可以围坐在同一个火锅旁,拉进了社交距离。围坐在火锅的温暖感和亲切感、涮煮的自由惬意感、鲜爽刺激的食物带来的满足感,都是社交的催化剂。火锅可以是朋友聚餐、家庭聚餐、工作聚餐等各种社交聚会的选择。
2、火锅餐饮:4362
亿市场,海底捞执牛耳
2.1、规模:4362
亿市场,非一线城市占九成,中高端增速较快
火锅餐饮2017
年4,362
亿元收入,近五年CAGR
为11.6%。据Frost
&
Sullivan数据,火锅行业的规模从2013
年的2,813
亿元增至2017
年的4,362
亿元,CAGR为11.6%。未来五年,火锅行业会继续按CAGR
为10.2%增长,为中式餐饮中增速最快品类,预计到2022
年火锅行业收入将达7,077
亿元。
据Frost
&
Sullivan
数据,中国火锅餐厅的数目由2013
年的约40.6
万家增至2017年的60.1
万家。受益于其受欢迎程度及可扩张性及高度标准化的独特业务模式,火锅餐饮相比其他中式餐饮拥有更大增长潜力。预期中国火锅餐厅数量将在2022年增至89.6
万家。
火锅餐厅市场一线城市占比近10%,增速略微快于非一线城市,但差别不大。2013-2017
年一线城市火锅餐厅市场CAGR
达12.44%,主要由于一线城市居民收入逐渐增长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居民外出就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一趋势持续推动一线城市火锅餐厅市场的增长,预计2017-2022
年CAGR
约10.6%。非一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市场规模受一线城市外出用餐文化的影响,以及城镇化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增长潜力巨大。整体来看,火锅作为大众消费品在不同线城市之间的需求增速差别不大。
大众火锅市场份额最高,中高端火锅增速最快。从消费层级来看,人均消费金额在60
元以下的大众火锅是主流,2017
年占比约70%,人均消费在60
元-200
元的中高端火锅2017
年占比约28%。城镇化及消费升级是推动中高端火锅餐厅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消费者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更为重视食材品质和用餐环境是否舒适等因素。因此中高端市场的复合增速最快,2013-2017
年的复合增速为13.9%,预计2017-2022
年复合增速约11.3%,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2、分类:成瘾性使川式火锅最受欢迎,龙头布局全产业链
2.2.1、辣味的成瘾性使川式火锅最受欢迎
火锅细分品类众多,川式火锅约占64%。火锅细分品类包括川式火锅、北派火锅、粤系火锅、云贵系火锅、江浙系火锅、其他地方特色火锅及海外火锅。其中川系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一直是火锅餐饮品类的主流,2017
年按收入计约占火锅餐厅市场的64%左右。以北京、山东火锅为代表的北方系和以海鲜、牛肉等火锅为代表的粤系是另外两类占比较大的火锅细分品类。
辣味的成瘾性使川式火锅最受欢迎。辣味能够让人产生轻微痛苦感,大脑受到痛觉刺激时会释放内啡肽来减少刺激,而内啡肽是会上瘾的,因此辣味食品成瘾性强,这也是小龙虾、鸭脖、泡椒凤爪、辣条等辣味食品能成为爆款的原因之一。
2.2.2、火锅龙头积极布局全产业链
火锅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料生产基地、中游的火锅调味料与料制品、下游的火锅门店与火锅外卖。
上游原料生产基地。火锅产业链上游是火锅配菜原料生产基地,并提供现代化配送服务。常用原料包括肉制品、绿叶蔬菜、辣椒、香油等。大型火锅连锁企业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以保证食品安全、降低采购与配送成本,如海底捞的蜀海国际提供食材和物流配送、小肥羊建立了养殖基地。
中游火锅调味料与料制品。火锅调味料包括火锅底料与蘸料两类,而火锅料制品则以鱼糜制品与速冻肉制品为主。火锅连锁品牌如海底捞、呷哺呷哺、德庄均自主研发并生产火锅底料。布局火锅调味料不仅打通产业链,节约成本,更是看中火锅调味料细分市场巨大的潜在规模。
下游火锅门店与火锅外卖。火锅产业链下游主要有传统的火锅门店和火锅外卖。值得一提的是火锅外卖市场。中国外卖市场在过去几年增长迅速,2013
年总收入为465
亿元,2017
年总收入2,091
亿元,CAGR
为45.6%。预期2022
年外卖服务市场总收入将增至4,770
亿元,CAGR
为17.9%,占2022
年中国整体餐饮服务市场的7.6%。火锅餐饮品牌向外卖市场延伸具有先天优势,海底捞在2010
年推出外卖服务,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火锅外卖的餐厅。2017
年外卖收入达2.19
亿,同比增长50%左右。
2.3、盈利性:火锅创收能力、盈利能力强于其他餐饮
火锅行业的创收能力强于其他餐饮:据中国饭店协会《2018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2017
年火锅每平米营收为2.63
万元,高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人均劳效23.3万元,仅次于正餐的23.5
万元;营业额增速24.7%,远高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主要是由于火锅门店营业时间较其他餐饮子行业更长,坪效高,翻台率高。
火锅行业的盈利能力强于其他餐饮:据中国饭店协会《2018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2017
年火锅行业平均净利率为11.8%,远高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人力成本比例为17.9%,三项费用比例为29.6%,远低于正餐、快餐及西餐。主要是由于火锅后厨简单,门店管理标准化,成本与费用较低。
2.4、格局:高度分散,海底捞执牛耳
中国中式餐饮市场与火锅餐饮市场均高度分散化。2017
年中式餐饮市场CR5
为0.8%,火锅餐厅市场CR5
为5.5%。主要因为:
进入门槛方面: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连锁占比低:行业独立营运餐厅占主导,集中度高的自营连锁餐厅份额小;
标准化扩张方面:中式餐饮难以标准化,因而难以高效组织管理,不利于扩张;
供应链方面:扩张后供应链跟不上,因而难以确保高质量、安全及新鲜的食材。
大型连锁自营餐厅仍具较高竞争力。虽然中式餐饮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是想要做好还是具有一定难度,一些大型连锁自营餐厅具有一定壁垒:
初始投入资本方面:经营大型连锁餐厅需要大额初始资金来支付租金、装修费用、设备、员工工资等。新进入者想要连锁经营面临初始资本不足的现金流困境;
供应链方面:新进入者对食材供应商缺乏议价能力,且缺乏供应链管理经验,使得食材的价格较高,新鲜度及质量难以保证;
管理经验方面:餐饮服务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除了好吃的菜品,还需要餐饮企业有好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员工遵守公司制度、提供更好服务并且减少员工流失率。
§
海底捞执牛耳。海底捞是我国中式餐饮和火锅餐饮的双龙头,且各项经营数据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中式餐饮市场中:海底捞市场份额第一,2017
年为0.3%;
在火锅餐厅市场中:海底捞市场份额第一,2017
年为2.2%,第二名仅为0.9%;
在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海底捞市场份额第一,2017
年为0.2%。2017
年海底捞的海外收入达7.03
亿元,而第二名的海外收入仅1.84
亿元。
关键经营数据方面:2017
年海底捞年客流量高达1.03
亿人次,位列行业第一。
各项关键绩效指标如翻台率、收入增速、每间餐厅年收入等,均在主要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一。
3、火锅餐饮代表企业:海底捞vs
呷哺呷哺
3.1、定位:以服务著称的中高端多人火锅vs
极具性价比的快餐小火锅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处于不同的火锅细分领域,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海底捞是传统火锅的领头羊,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是川式火锅;而呷哺呷哺是快速休闲火锅店的开发者和龙头,主要面向大众市场,是台式火锅;海底捞以超预期的特色服务出名,客户追求的是周到的服务和高品质的食材;呷哺呷哺以U
型吧台设计出名,一人一锅,客户追求的是方便快捷的用餐,即高性价比。
因此从目标消费人群的角度看,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当然呷哺呷哺2016
年推出中高端火锅聚会餐厅品牌——“湊湊”,与海底捞目标消费群体出现一定重合,标识着两者在未来开始直接的竞争。
3.2、收入端:海底捞加速开店,呷哺呷哺稳步扩张+升级
2017
年海底捞营业收入达106.37
亿元,同比增长36.2%;2018
上半年营业收入73.43
亿元,同比增长54.4%;营业收入加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加速开店。从营收结构来看,餐厅业务收入占比在98%左右,是核心主业。其次是外卖业务,近两年增长迅猛,目前占比2%。此外海底捞还在餐厅销售底料包装产品,但营收占比很低。
2017
年呷哺呷哺营业收入达36.64
亿元,同比增长32.8%;2018
上半年营业收入21.29
亿元,同比增长35.1%。主要为餐厅业务收入,占比近99%,其他为销售调料产品收入。
从接待顾客总量来看,2017
年海底捞接待用餐顾客1.1
亿人,同比增长32%,2018上半年达7131
万人次,同比增长49%。呷哺呷哺2017
年顾客人次7214
万,同比增长25%;2018
上半年3654
万人次,同比增长12%。
从同店的单店销售收入来看,海底捞2017
年同店单店收入约5477
万元,是呷哺呷哺同店单店销售收入的10.2
倍。
3.2.1、门店扩张:加速扩店,区域下沉vs
稳步扩店,继续一二线
海底捞加速扩店,呷哺呷哺稳步扩店。
§
截至2018
年6
月底,海底捞有餐厅341
家,包括316
家境内餐厅及25
家境外餐厅,均直营。2017
年起,公司加速开店,2017
年新开98
家,2018
上半年新开71
家,预计海底捞2018
全年开180-220
家餐厅。到2020
年,预计将超过900
家餐厅,CAGR
约50%。
§
§
截至2018
年6
月底,呷哺呷哺共有808
家餐厅,其中呷哺呷哺店780
家,湊湊店28
家,均直营。呷哺呷哺稳步扩店,每年新增100
家左右。预计未来仍将保持每年100
家左右的新店扩张速度,到2019
年呷哺呷哺店可达939
家,CAGR
约15%。
§
海底捞区域下沉,呷哺呷哺继续发力一二线。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都起始于重点城市,但海底捞区域分部更加均匀,从一线向二三线城市扩张;
呷哺呷哺店铺集中在北方,由北京、上海向其他城市扩张,且主要是一二线城市。
从盈亏平衡期和投资回收期来看,海底捞的首次盈亏平衡期为1-3
月,呷哺呷哺为3
个月,二者均快于行业。海底捞投资回收期通常在半年至一年左右,呷哺呷哺为16.7
个月。
3.2.2、翻台率:海底捞高于呷哺
海底捞的翻台率领先所有竞争者,甚至超过快餐厅,近两年维持在5.0
次/天左右,一方面由于海底捞的服务,另一方面海底捞的营业时间从9
点-次日7
点,远远长于同行。但翻台率过高一方面会使得员工劳累,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客户的体验,就餐前排队时间太长,因此翻台率将不是公司经营追求的核心指标,预计未来翻台率将保持稳定。
呷哺呷哺2017
年翻坐率为3.3
次/天,领先于火锅行业其他品牌。主要由于呷哺呷哺定位于快餐小火锅(由于其独特的U
型吧台经营模式,故呷哺呷哺公布翻坐率而不是翻台率,翻坐率比翻台率更为严苛)。但由于作为正餐品牌的凑凑餐厅数量的增多,呷哺呷哺的翻座率一直在下降,从2015
年的3.4
次/天降到了2018
年H1
的2.8
次/天。
(翻台率=年内服务总桌数/(年内餐厅营业总天数*平均餐桌数)
翻座率=年内服务总客数/(年内餐厅营业总天数*平均座位数))
3.2.3、客单价:海底捞稳定提升vs
呷哺店面翻新+新品牌促提价
由于餐厅的档次直接对客单价进行了区分,所以客单价大幅提升的难度较大,多数情况是随着CPI
的增长有小幅度的增长。
海底捞客单价稳定提升,增速略高于CPI
增速:海底捞的客单价在2018
H1
正式突破100
元大关,凭借优质的服务和品牌,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海底捞有这较强的提价转移成本的能力,其客单价增速将一直快于CPI。
呷哺呷哺店面翻新+品牌推新促提价:呷哺呷哺的客单价在2018H1
也首次超过50
元达到52.2
元。未来随着凑凑门店的进一步增加,呷哺呷哺的客单价还有提升的空间。
3.3、成本端:海底捞优质食材+高员工成本+低租金打造服务护城河
火锅行业成本端主要是员工成本、租金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70%。2017年海底捞三项成本率为73.7%,呷哺呷哺为72.0%。
员工成本持续增长,保证优质服务。2015-2017
年,海底捞员工成本率分别为27.3%、26.2%、29.3%,而呷哺呷哺的员工成本占比稳定在23%左右。2017
年海底捞人均年薪约6.2
万元,远高于呷哺呷哺的3.9
万元。海底捞以优质服务出名,服务完全依赖于员工,而培养优秀员工需要具有激励性质的薪酬架构和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海底捞的高员工成本在意料之中。而高员工成本也能创造高回报。2017
年海底捞人均创收21.2
万元,高于呷哺呷哺的17.3
万元。预计海底捞上市后,业务规模将不断扩大,招募员工数量与培训成本都将快速增加,员工成本占比还将持续增长。
全产业链布局控制原材料成本。海底捞2017
年原材料成本占比40.5%,高于呷哺呷哺的37.3%,两者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食材的优质。近年来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但海底捞的原材料成本占比由2015
年的45.2%下降至2017
年的40.5%。这是因为海底捞布局全产业链,控制原材料成本。
海底捞租金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海底捞的租金成本仅占营业收入的3.9%,主要因为:(1)凭借超高的翻台率提升店铺坪效,压低租金成本占比。(2)早期门店大量选址于非商圈地段,且租约期较长,占尽优势。(3)依靠强势品牌影响力,无需依赖商圈引流,反而为商圈带来人气,获取租金优惠。
3.4、盈利端:海底捞高周转+高杠杆使得ROE
高于呷哺呷哺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净利率均领先于同行。2017
年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净利率分别为11.2%和11.3%。同行业其他餐饮公司净利率均为高单位数,二者盈利能力领先于行业。
篇2
关键词:商业贸易 电子商务 网络。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贸易交易形式,与传统商业贸易形式相比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企业而言,则提供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和丰富的宣传与交易途径,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网民数量已达4.77亿,电子商务规模达到4.7万亿,预计到2013年将突破12万亿,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商业贸易的贸易形势正在逐步发生转变,日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营销成为了企业自我展示宣传和增加销售途径的有效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业贸易中电子商务体系的构建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当下我国电子商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商业贸易中电子商务体系又该如何构建?相关问题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1 商业贸易中构建电子商务体系的优势。
1.1 成本降低。
传统的商业贸易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的店面租金和员工工资,其产品宣传推广与客户资源的开发也都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成本,这在短期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成本的上升,这也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电子商务利用网络作为企业宣传和营销的媒介,不需要专业的销售场所和大量的业务人员,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商业贸易的成本。
1.2 商业贸易更加便捷。
电子商务从商品展示到下单,再到订单、付款以及发货,可以完全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客户理论上可以在任何地点与时间获取到企业的产品信息并进行相关操作,而交易也可以在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支持下及时完成。不仅如此,企业和客户双方信息的变更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及时反应,便于双方更加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而企业与客户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留言、邮件等多种形式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
1.3 加强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传统商业贸易中,对外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之间可以进行高效的互访与交流,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取采购、原材料、物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从而使自身的营销策略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电子商务平台下,与其他企业有更加多元与便捷的交流与沟通的可能,因而能够谋求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1.4 加快研发速度,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是以数据流的形式体现的,因而可以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建立起自身的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对客户的喜好,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客户希望改进的方向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而这些都为企业产品的研发与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企业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和精确。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顾客的需求和归纳,能够对顾客的意见与投诉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及时把握市场脉搏,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1]”,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使之更加灵活化与人性化。
2 当下商业贸易电子商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海关事务中尝试网络化操作,90年代电子商务大规模进入民用领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社会公众消费观念的变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支付宝等第三方运作平台在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逐渐成熟,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渐迈入了正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子商务体系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2.1 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不够成熟。
虽然网购的消费观念在我国基本得到认可,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基本形成,但是还不够成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信用问题,由于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通常无法获取到更加直接和真实的资料,因而在交易中普遍存在着担忧和不信任,这在BtoC类(销售商对顾客)电子商务网站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国内某调查机构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淘宝、易趣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顾客询问后下单率虽有70%,但真正付款的却低于50%。针对交易双发的不信任,我国目前对于电子商务中产品描述以及买卖双方的信息核实、验证机制并不完善,这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存在大量的虚假广告和不实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后续服务和配套服务的缺失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不够成熟的另一表现,电子商务途径售出的产品往往不能和实体店售出的货物享受同样的后续服务和配套资源,有的商家虽然提供,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往往需要客户自己承担物流的费用与风险,因而这样的服务往往流于形式。
2.2 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电子商务并没有系统完善的法律出台,而是以《电子商务管理条例》作为当下规范交易双方行为和保护相关权益的主要法律手段,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其取证和定案往往比较困难,在《电子商务管理条例》中,电子商务中常见的聊天记录、图片截图等并不能作为有效的直接证据,而其他法律体系又缺乏将电子商务教育中网络部分和实体部分有机衔接起来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于制定年代较远,在电子商务领域诸如描述不清,信用卡手续费用纠纷、退换货物费用等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使得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也成为了当下影响我国电子商务改革的重要方向。
2.3网络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与网络经济繁荣相伴随的是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急速上升,2009年我国网络诈骗涉案金额高达80亿元,由干网络设备和安全防护措施的不足,用户在交易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套卡、钓鱼网站、盗取密码、银行卡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而在大量的电子商务网站,用户的购买信息可以随意浏览,这些对干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交易安全都是十分不利的。另方面,由干电P商务完全依赖干网络计算机技术,当网络或计算机发生异常时,往往使得正在进行的交易行为受到影响,有的款项“不翼而飞”,出现客户已经付账但卖家并未收到的呀青况,这实际上也是网络安全应急措施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3现代商业贸易中电子商务体系构建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电子商务改进措施和对策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考虑。
3.1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体系的架构。
这是现代商业贸易中电子商务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环节,在这一环节,企业需要明确和解决的是电子商务需要实现哪些功能,而相应的功能需要哪些资源配套,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功能填充”的模块法对各个功能子系统进行细化,通过不断的细分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电子商务体系更加健全和明细,对相应的岗位与职位职权更加明确,还便干通过划分发现功能与人员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而这些系统架构主要包含了网络平台管理、数据库维护、人员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
3.2加强物流配送资源的整合。
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的商业贸易交易平台,货物的配送和线下交易还是需要相当强大的物流资源予以配合,若物流跟不上产品的配送,那么电子商务线上交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企业应该与物流公司谋求更加贴切的合作,对于大型企业还应该考虑建设自身的物流基地,不仅可以解决货物配送为题,还可以对外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而中小企业则可以合作建立物流基地,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提供物流基地的使用效率。
3.3 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管理和服务机制。
在这方面应该加强政府的参与和引导规范,一方面需要政府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电子商务进行专项管理,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商品展示等行为和用语规范化,并对电子商务中的买卖双方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大对社会计算机网络硬件基础的升级和改造。而在企业和客户层面,应该完善产品的售后与服务体系,使得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品可以享有同等甚至更加实惠的售后与配套服务,同时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资源整合。
3.4 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其核心在于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交易法》的制定和出台,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电子商务交易进行规范。一方面,需要对电子支付中的电子签名、订单号、交易号等电子信息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同时对盗窃、伪造、非法破译、获取他人电子信息的行为进行法律认定,为以后电子商务中的违法行为定罪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还应该将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凭证、知识产权等与现实中的财务管理结合起来,以更加有效地保护电子商务中各方的合法权益。
3.5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网络安全建设是安全网络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的核心与技术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安全建设的提升必不可少,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网络安全与时间戳、数字加密、数字证书等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结合起来。以数字证书为例,若在电子商务中采用此项技术,可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即认证中心(CA)来签发,证书通常包括公开密匙、口令、签发机构、签发对象和签发日期等信息“。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交易实体身份的真实性,签名信息的不可否认性[4]”,从而保障网上银行系统应用的安全性。
电子商务在商业贸易中的渗透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经济结合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电子商务模式将在未来的商业贸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将逐渐成为一类企业商业贸易的主流和必须层次与系统,虽然当下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只要充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积极探索和创新,从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配套制度等多个层面入手,相信我国现代商业中电子商务体系的一定可以进入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宋德萱。现代网络安全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 付冷冷。电子商务的变革[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3] 汪芳,查尔斯,柯里亚。中国电子商务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贸易;流通体系;影响分析
从桌面电子商务到移动电子商务,从大宗贸易到零售体系,从O2O到上门服务,从垂直平台到跨境电子商务,从社区众包到社群微商,这些现象无不昭示着互联网正在通过改变信息获取、展示、连接的形式,推动着整个社会向新一代商业贸易和流通体系加速演化。
1塑造资源汇聚度更高的新型流通生态和组织模式
1.1资源、服务的网络集散门户和新型集聚形态形成
电子商务平台将流通市场的各类资源、服务汇集到网上。平台以第三方经营的模式,整合流通交易的供应方、需求方和其他第三方服务商。电商平台可以聚集各种流通过程中的交易、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是传统集贸市场、超市、百货商店在互联网上的存在形式。电商平台可以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统一入口,具有流量汇聚、资源汇聚和服务汇聚的作用,比传统集市型流通资源整合模式更加高效,是综合门户型实体流通模式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形式。电商平台可以通过信息模块延伸的方式,低成本地添加各种价格比对、零售消费信贷、店铺转换、支付及物流服务商挑选等配套服务,还能集成通用积分、各类折扣券、社交代付、打赏等创新型流通要素和功能,实现了各类流通资源在互联网上的新型产业聚集形态。
1.2第三方中立平台模式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通过评价数据解决产品质量和信誉问题。电商平台是市场交易的中立第三方,以交易制度维护和环境营造者的身份出现。与传统的实体市场平台不同的是,依托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商平台掌握着每笔交易的具体数据,同时可以实时接收消费者的评价和投诉。传统市场单次交易形成的商家逆向选择和消费者道德风险问题都可以通过交易评价体系成为下次交易的口碑和声誉,可以被实时的、近乎零成本的查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其次,通过支付中介解决交易纠纷,提升交易效率。传统的现货现金交易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种纠纷,互联网平台交易模式将支付与购买行为分离,成交后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通过中介支付机构的退款解决。如淘宝平台的支付宝产品允许顾客在收到产品核查满意后确认支付,商家在消费者确认支付后才能得到货款。这种制度设计避免了部分交易欺诈行为,减少了交易纠纷,提高了交易效率。最后,电商平台在营销、物流、融资等方面更加便利。传统市场的商家促销活动需要大范围投入广告,而平台的单一入口和大流量可以减少传统促销操作的复杂性。在平台上,物流提供商由消费者进行多重选择,改变了以往只能商家选择配送物流,消费者完成“最后一公里”物流的模式,这使得消费者可以在家里方便购物。此外,由于支付工具和资金信息可以在交易平台上实现绑定,各种分期付款、小额投融资变得更加便利,这些制度进一步降低了平台的交易成本。
1.3流通市场的极致细分化与专业化水平提升
流通市场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长尾化、定制化的客户需求。反馈评价机制、销售量等大数据的获取,可以使各种需求变化信息更快捷地被供给方获取,使供应链的敏捷性大大提升。专业化、创新型的营销、物流、导购、金融服务不断出现。例如平台搜索引擎可以使优质产品信息更加精准的被潜在客户获取。预售制和冷链物流可以更有效的服务于产品鲜度要求高的客户。导购网站专业的内容意见可以直达消费者,从而使好的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小额产品零售也能使用平台服务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务等。
2大宗B2B贸易平台和零售B2C平台冲击传统实体渠道
在B2B和B2C平台的冲击下,线上贸易体系和线下交易体系可能形成边界清晰、相辅相成、共生发展的新一代流通产业。标准化、高频化的日常需求可以通过线上交易获得,注重服务、注重体验的产品流通和贸易则在线下交易完成。同时,交易过程的体验也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方便快捷、及时定位需求”的B2B贸易流通体系,以及“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注重交付体验”的B2C交易流通体系成为了市场发展的方向。线上流通平台和线下流通实体鼎足而立的流通体系成为互联网时代新一代流通体系的特征。
3O2O推进流通市场业态向“消费”时代迈进
3.1O2O实现流通市场的全渠道运营
线上线下融合(O2O)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条件下,电子商务流通体系与实体流通体系融合发展的产物。通过O2O实现流通市场全渠道运营,是指流通市场的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打通,实现共同运营和配合发展。O2O营销除了包含新兴的线上营销和传统线下营销之外,还包括如下几种混合型的模式:(1)线上引流到线下,如各种线上成交、线下消费的形式,包括团购、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打折券营销等;(2)线下引流到线上,如地铁广告中的二维码扫码订单,实体展示店线上成交等。(3)其他混合的模式,如线上成交、线下消费之后获取线上返利,折扣等营销模式。
3.2O2O推动服务业流通模式的变革
O2O预约上门服务正在改变传统社区门店的服务产品流通渠道,如“美团外卖”(上门送餐),“美到家”(上门化妆)等都在用上门服务替代传统渠道;O2O众包模式正在改变传统服务业的组织模式,如“人人快递”提出人人都是自由快递员,其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利用顺路交通提供快递服务;服务业O2O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服务产品消费习惯,例如提供上门家政的“阿姨帮”应用,使原来按月雇佣单一家政人员的消费市场逐步转变为按小时、按工作种类随时雇佣多位服务人员的模式;服务业O2O还存在服务一体化整合模式,例如“饿了么”应用整合社区周边品牌食品商家实现上门送货。
3.3O2O将推动以定制化和需求实时响应为特征的场景化消费
O2O全渠道运营对流通渠道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推动场景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渠道化消费。O2O场景化消费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实现消费者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的各类即时性需求,能够实现快速引流和成交。例如在百度地图上同时可以看到目的地周边的餐馆、酒店、银行、医院等信息,可以随时跳转相关需求网页并实现下单。未来,经过大数据分析司机消费者的习惯后,导航场景对司机消费需求的预测更加精准,地图应用可能成为事实上的“交易渠道入口”。这种基于场景的O2O渠道有可能颠覆传统渠道甚至电商平台,未来的流通渠道可能成为终端到终端(P2P)的“无渠道”或“去平台化”模式。
4关系型销售网络和共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互联网也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和生存模式。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代表的线上交流互动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交模式。由这种新兴社交模式衍生出的部落化社群商业业态也在改变着传统流通体系。
4.1微商等新型营销和导购模式不断出现
微商等社交平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和导购模式,形成了以熟人、圈子和关系为纽带的商业推荐、营销体系。例如,化妆品销售商“韩束”2014年9月开启微商渠道,依靠熟人关系、朋友圈关系进行产品推送,形成了商业信息快速传播、上下游信任快速建立的销售形式,实现了2015年1月单月微商销售业绩超3亿元。微商在模式上也存在平台、多级等不同模式,但依托朋友圈的刷屏销售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4.2集体订单、分享专业产品知识等形式快速发展
微信群、QQ群等社群电商以集体订单、分享专业产品知识的形式,提升了流通渠道的定制化和专业化程度。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社群通过将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有类似收入、兴趣的消费群体,容易开发社群团购和C2B反向定制生产,经过社群充分讨论的产品,一般具有极高的定制化程度。这种社群电商充分发挥了关系型网络的优势,有助于产品创新、迭代和升级。类似的社群电商企业包括“美兮村”、“豆果美食”、“赞客”等。
4.3社区化众包成为新兴共享经济模式和业态
社区化众包也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基于社区关系的交易渠道、共享经济模式和业态。社区化众包是利用社区居民的聚集性,开展产品本地化销售和本地化物流的“众包”模式。例如“趣活网”平台立足于本地化的O2O和社会化营销,以3公里,30分钟保温速递送餐,同时对送货员采用类似“人人快递”的本地社区众包模式进行整合,实现了渠道和配送,提升了O2O渠道“最后一公里”服务的社交属性。
5C2B定制进一步重塑我国未来流通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3D打印、云计算等技术的结合,未来的流通环节将更加扁平,C2B、C2M(从消费者到商家,从消费者到制造企业)的理念将重塑流通体系,流通渠道的概念内涵将极大丰富。
5.1C2B定制带来流通渠道的“泛在化”
未来的商业区与旅游区融合,除了一些私人定制性、试穿试用性很强的商品(时尚、美妆)保留专门的门店外,传统商场、商城可能转化成为休闲旅游和享受面对面服务(咨询、治疗等)的场所。又如,物联网带来网络终端平台的泛在化,手机、汽车(车联网)、冰箱(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都将具备上网购物的能力,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获得的“流通渠道”。
5.2推动流通渠道自身迭代更新的速度加快
篇4
关键词:供给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intensificationofmarketingcompetitionand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thesystemofenterprisewhichis“largeandfull-scale”isbreakingdown,thecompetitionbetweencorporationsareturningaroundthoseofsupplychain.Inordertodecreasethecostoffinancing,increasetheamountofthesaleandenhancethecapabilityofcompetitionintheinternationalmarket,thoseenterprisesonthesupply-chainof“product-supply-sale”haveabigneedofSupply-ChainFinancing.Ourcommercialbankshouldconsiderthesituation,expedite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finance,andestablishthecoexistedandcontinuanceecologicalindustryofthebank,enterpriseandsupply-chainofcommodity.
Keywords:Supply-ChainFinancing,;CommercialBank;Riskmanagement
一、供给链融资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供给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给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给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和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给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和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给链融资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供给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给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给链失衡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给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给链融资业务的特征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给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给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目前状况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给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给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给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和供给链金融活动,全球供给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给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给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给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给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功能。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给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给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给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给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给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和欧美企业相比,供给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和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给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给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给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给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给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给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给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给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篇5
一、总体目标
根据《*县商贸业发展布局规划》,通过3年(2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建设,把人民西路(人民西路15-145号、人民西路22-214号)、大佛路(大*至劳动大楼)创建为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商贸特色街。
二、基本原则
扩大开放原则。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学习国际商贸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引更多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落户*,树立“取长补短、互为推进”的竞争理念。
商旅结合原则。坚持商贸业与旅游业互相配合,充分发挥*旅游优势,挖掘商贸特色,形成以商促旅,以旅活商的良性互动。通过商旅结合,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贸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服务内容,创建商贸特色街区。
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消费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有效监管和适度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力推进商旅特色街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规划导向
1、鼓励类业态:*农特土产品销售行业、休闲娱乐行业、西餐连锁行业,旅游用品行业,以及老字号商店、国内外著名的专卖店和连锁店。
2、限制类业态:普通副食店、杂货店、餐饮店;普通服装店,美容美发店,其他无特色的商店。
3、禁止类业态:五金建材、陶瓷卫浴行业;其他污染或噪音严重的业态。
四、业态布局
创建商贸特色街,重在理念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特色创新,重在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一)调整业态:把现有的限制类、禁止类业态,通过市场手段逐步调整出来。主要包括以下3类:
1、建材类:包括建材、油漆、卫浴、五金等。这类业态与*规划和特色街建设不相称,应予引导搬迁,集中到建材专业市场。
2、餐饮类:包括普通早点、面店、小副食店等。这类业态面积较小,卫生状况差,油污排放大,应该予以提升改造。
3、日杂类:包括杂货店、理发室、服装店及其他。这类业态没有特色,档次较低,应予调整。
(二)引进业态:在调整的基础上,把鼓励类业态引进来,形成有特色的商贸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农特产品类。汇集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突出*农特产品,吸引广大旅客。
2、旅游用品类。汇集佛文化、石文化、茶文化、唐诗文化、丝绸文化特色产品,吸引特色工艺品,形成既有本土乡情特色,又有共同赏识的旅游商品市场。
3、“老字号”类。积极引进各地中华老字号企业,突出街区文化与历史品味。
4、珠宝古玩类。汇集黄金、珠宝、古董、书画商店,形成高档消费品区。
5、休闲娱乐类。汇集酒巴、西餐、健身等休闲业态,让游客有休闲娱乐的地方。
6、其他符合布局规划的业态。
五、政策扶持
1、对特色街区内符合业态培育要求的临街房屋,经规划部门对其规划用途核准后,工商部门准予办理相关手续。
2、对新进入或调整原有业态,且符合业态培育要求的门店,经有关部门认定,自开业(或调整)之日起3年内,免房产税,工商管理费减半收取,业主经营形成的所得税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给予全额返还。
3、按照业态培育要求,安排部分公有店面房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按照业态布局要求统一招租。
4、对新进入或调整原有业态,且符合特色街业态培育要求的门店,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含)以内的,奖励0.5万元;营业面积在50-100平方米(含)的,奖励1万元;营业面积在100-150平方米(含)的,奖励2万元;营业面积在150-200平方米(含)的,奖励3万元;营业面积在200-500平方米(含)的,奖励5万元;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奖励8万元。以上营业面积以街面实际经营面积为准。上述奖励一次性核定,分年度支付,第一年度支付30%,第二年度支付30%,第三年度支付40%。其第二、三年度的奖励分别到次一年度第一个月支付到位。
5、开展特色商店评比工作,对被评为最佳特色商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6、鼓励调整业态在20*年底前搬离。在20*年底前搬离的调整业态,根据原经营面积的大小,按扶持政策第4条对应额度的1/3实施奖励,并一次性兑现。
六、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创建好“*商贸特色街”,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商贸办、公安、财政、建设、规划、文广、卫生、环保、城管、安监、旅游、国税、工商、质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街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县商贸办设立办公室。
2、加强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发挥各自职能,切实做好特色街的创建工作,特别要加大对现有不符合特色街建设要求的经营业态加强引导。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把符合特色街建设要求的业态店引入特色街。
3、加强舆论宣传。*广播电视台、《今日*》、*新闻网等媒体要大力宣传特色街创建工作。积极做好招商宣传,吸引中外广大客商落户特色街,不断丰富特色街的业态。
篇6
一、制度创新,转变职能
1、新一轮改革的“助推器”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释放的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信号。八十年代深圳的开放,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先河;九十年代浦东的开放,带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参与到全球经济交流合作中,开放推动了改革,为中国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红利。十几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商品贸易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还相当滞后。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就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促进企业转型,为经济注入活力。
2、管理部门转变职能
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国家和上海市相关管理部门纷纷制定实施细则和意见,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探索宽进严管措施。国家发改委表示,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投资,将按照内外资企业一致的原则,管理方式上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由核准制管理改为备案制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若干意见”支持自贸区建设,试验区企业将试行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年度报告公示制等宽进严管措施,创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优质营商环境。国家海关总署创新优化了海关监管模式,允许利用舱单备案信息“先入区,再报关”。银监会自贸试验区监管给力八条措施,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支持民资进入区内银行业。上海检验检疫部门推出18项具体举措,检验检疫将全面推进“快检快放”、“即查即放”。
二、试点将循序渐进
从商贸服务业来看,这次扩大开放领域新增了增值电信和游戏机、游艺机销售及服务两大项目。随着电信增值业务的开放,全球一些云计算大牌供应商有可能抢先进入上海自贸区。而游戏游艺设备销售及服务的开放,则意味着我国过去游戏机禁售规定的解除,这不仅将刺激游戏终端和游戏机产业,也将进一步促进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智能电视等的创新。
外界曾有在自贸区内设立免税店的期待和猜想,但公布的方案中并没有涉及免税店。其实,从自贸区的功能来看,仍以产业功能为主,居住、生活只是辅助。而且,免税店形成价格洼地,只会让自贸区外的购买力转移到区内,对整个市场的带动不会太大。
从批发、零售行业的负面清单来看,列入特别管理的品类并不多,只涉及粮食、棉花、植物油、烟草、盐、化肥、农膜、原油、成品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商品,部分音像制品和文物;还有直销、邮购和网上销售。而在此之前,安利、麦考林等外资直销、邮购业态早已进入上海市场很长时间,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
当然,这只是2013版的负面清单。笔者认为,今后的升级版本只会作“减法”,不会作“加法”。随着开放试验的推进、管理的完善、企业的适应,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力度会逐渐加大,开放的内容会增多。
三、商贸服务业的影响
1、促进消费规模和需求升级
从市场需求来看,上海自贸区设立后,将吸引外资企业入驻,会带来更多的中高消费人群。自贸区也将吸引国内各省市企业的入驻,上海的商务活动和商务人口将大大增加,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旅游人口也会相应增长,消费规模将扩大,消费需求会升级。
从市场供应来看,更多的商业新业态、新业种、新的经营模式将被引进,新的商品品类、品种、品牌进入,市场将更加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将大大增加。
从商品价格来看,商业企业将因流通环节减少、结算方便、流转加快,而降低交易成本,再加上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促使商品优质低价、更新加快,最终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2、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在自贸区方案中,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是一大重点。贸易转型升级有一个核心,就是内外贸易一体化。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上海商业试行改革开放已经有20多年,这段时间海外商业企业纷纷进入上海。目前上海零售贸易中20%以上是外资企业实现的。但我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没有大的突破,进入国际市场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在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可以明显看到,包括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等一系列政策,都松开了口子,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分有利。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已经转发了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包括支持企业正常收结汇、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实施相适应的税收政策(电子商务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免税退税政策优惠),以及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等措施,在已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的上海等5个城市试行,并将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实施。
长期以来,我们内外贸分割。内贸企业只做内贸经营,了解国内消费需求,但缺乏熟悉国际市场的买手(采购员),缺乏国际市场渠道;外贸企业只做外贸业务,具有国外客户、国外信息渠道、国际贸易人才、了解国际市场等优势,但对国内消费需求不熟悉,缺乏国内零售渠道。内外贸一体化,可以将这些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内外贸互为依托,既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进口适销对路的商品,丰富国内市场、引导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又可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当然,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还需要加快培养大批既懂内贸又懂外贸、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商贸企业的人才结构,促进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商贸企业转型升级
上海商贸业二十多年的开放试点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商业能级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商场设施等“硬件”方面,上海商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不相上下;但在经营品类、品种、品牌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管理、营销、服务等“软件”方面的差距还非常大。国内商业企业促销较多的是通过降价、送券等优惠来吸引消费,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商品品种、品类的丰富度不够,经营同质化,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主要原因。
在连锁经营方面,内资企业在超市、便利店、大卖场等“超商”和快餐等业态连锁已趋成熟,但百货等业态连锁鲜有成功案例。还有,内资商业在自营和自有品牌运营方面更是“短板”;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有成熟经验。自贸区的设立和商贸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对我们商贸企业自营、商业自有品牌、百货连锁及增强软实力等方面将有大的促进。
4、促进商业业态升级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试点的城市,零售、批发行业最早进入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试点行列,餐饮行业1989年已经有中外合资试点(肯德基),零售行业1992年开始中外合资试点(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批发行业1999年开始中外合资试点(百红公司)。
外资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专业专卖店、折扣店等先后进入上海,为内资企业提供了借鉴,促进上海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兴起。外资商业的进入促使国内商贸企业在市场份额被抢占时奋起直追,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国际新业态的引进,将进一步产生鲶鱼效应。外资商业的业态、管理、运营、营销等模式和经营理念将为上海商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5、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国际上的自贸区有一个共同趋势,即由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发展。我国以“世界的制造工厂”著称,货物贸易顺差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但服务贸易却是弱项,服务贸易逆差始终未能改变。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充分利用服务业外资引入的机会,发挥外资服务企业的示范作用和鲶鱼效应,为我国各行业提供新兴服务产品,填补我国服务业的一些空白,并使我国在技术、研发、管理、经营的理念和方向、营销手段及服务态度等各方面通过不断学习进取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与质量。
6、机遇与挑战并存
设立自贸区对于商贸企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扩大开放,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上海,竞争将更趋激烈。企业能否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关键还看如何创新转型。
另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融资租赁、外资投资性公司的发展,也有利于金融与商贸业投资的融合,对商贸业融资、商业地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也有利于商贸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开放,与商贸业将交相辉映、互相带动。
篇7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钢贸行业 中小企业
自2010年钢贸行业开始陆续出现各类风险或潜在风险事件,宏观经济下行是全国性的,而偏偏是涉钢行业出现的问题如此引起关注。总结起来原因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过剩引起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受到压制、铁路、公路建设放缓后需求不足;行业特点导致钢贸企业现金流大,进行纯批发的企业净利润率极低――二者引致的高收益诱惑也就大;钢材价格近年来波动巨大,有进行类金融化杠杆操作的条件;钢贸行业内企业实际控制人整体素质不高等等,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了钢贸企业风险频发。而继之而来的媒体关注则将事态进一步放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在陆续出现在公开媒体的文章中,也有不太恰当的分析。故本篇文章结合近年来同钢贸企业打交道的经历、商业银行内外政策变化、目前商业银行企业情况逐一分析得来。
1 钢铁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
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我国进行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驱动模式成为了我国习惯性的经济指导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支持了GDP的增长,而钢材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必需品,各大钢厂也因此多上项目,增加钢材产量,导致了产能过剩。
但是这种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产品。体现为高端产品的产能不足和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例如,我部门的企业中有一户自行开发、生产冷轧机的企业,通过其冷轧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冷轧板带,该产品用途很广,如汽车制造、电气产品、机车车辆、航空、精密仪表、食品罐头等。冷板是由普通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经过进一步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由于在常温下轧制,不产生氧化铁皮,因此,冷板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再加之退火处理,其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都优于热轧薄钢板。目前受家电、汽车行业影响,冷轧钢板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是价格变动幅度较小,基本能够维持供需均衡状态。
另有一种钢材产品称为“高速钢”。高速钢是一种复杂的钢种,主要用于制造切削硬度HB≤300的金属材料的切削刀具(如钻头、丝锥、锯条)和精密刀具(如滚刀、插齿刀、拉刀)等等。从价格上看,该钢种各个系列的产品价格1万-9万元不等,近年来价格基本处于稳定区间,可以证明这一产品处于供求相对平衡。
通过分析可得至少整个行业性的产能过剩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第二,产能过剩是否一定导致风险蔓延到整个贸易环节。因为专业化分工和主辅分离的政策导向,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目前的钢材分销模式,是各家钢厂不对终端客户,都通过一级商,再销售给二级批发商,再由二级批发商销售给终端用户或其余小批发商,而钢厂只对其一级商有年度、季度或临时性的提货任务,而再往下的批发商则没有类似刚性的任务,所以钢厂低端钢种的产能过剩存在、一级商存货增加利润压缩存在,而其余批发商存货积压不一定存在,需要进行细致分析,需要关注的就是其经营模式。
大体上,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类:存货方式销售和“走单”方式销售。存货方式销售即从一级商或公开市场上采购钢材,存在自有或租赁的仓库内再销售,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钢材价格上涨的趋势下可以通过囤货获得更多的额外利润,劣势在于资金占用量大,而如果钢材价格下降,则有可能导致利润降低或者“赔本”,附带而来的存货流通不便,处置困难。采用“走单”方式的企业不实体存货,而是以销定采,下游客户需要多少货,它们就向一级商采购多少,只是利用自己积累下的终端用户或资金量大的优势来进行销售,这类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资金周转快,没有占压风险,劣势在于不会获得钢材涨价时的超额利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能过剩导致的产品积压和价格下降的风险对于第一类经营模式批发商影响较大,而对于第二类经营模式的钢贸商影响相对较小。
2 行业经营者素质与高额利益诱惑
经营者素质低、资金量大、利益诱惑大将大大增加企业不按常规方式经营的可能。目前在京的钢贸类小企业多为福建莆田籍人士,莆田人有行商天下的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北上东北将丰富的木材资源行销全国,也是在全国持续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建设大背景下,许多人从建筑用木材行业上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且当时建筑物资相对不足,甲乙双方地位相对平等,这批商人也较为容易的维护了不少时任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关系,在完成了资本和人脉的初步积累后,因为建筑木材和建筑钢材所面对的都是建筑类企业,维护关系不用再投入更大的成本,所以整合资源进入了钢材贸易行业,目前这部分贸易商几乎垄断了北京的建筑木材市场,建筑钢材市场也有大约70%的业务由这部分商人提供。
但是他们也有自身的问题,年少来京,受教育时间短,除了贸易之外,企业发展方向、管理思路都不是很清晰。这也导致了这部分企业经营很不正规,即使拥有了几个亿的销售规模,其经营模式与其起步之初大多也没有什么变化,例如避税的方式更多不是通过抵扣而是通过个人卡流水,合同原始单据保留不全,企业实际控制人对于银行操作方式和规模还不是很理解等等。
在钢材价格波动巨大的情况下,钢材贸易企业可以通过各个渠道筹集资金,进行低买、囤货、高价卖出的经营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经营是偏离正常经营思路的,因为在采购的时候,其并没有落实下游销售客户,且有可能产生判断错误产生存货积压。近7年钢材价格走势如下图所示:
2006年至2009年钢价波动巨大,虽然近年来波动幅度越来越狭小,但是也有获得超额利润的空间。防范这方面的风险主要是靠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需要其多年的经验对于局势做出相应的判断,且真正有长期思路的控制人也不会以此为主要的利润来源。
另外,近年来,钢贸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其利润率大致为:纯批发在5%左右;供给工地终端客户在15%左右,但是一般有3个月以上的账期,那么低利润率加上资金沉淀量大,所以大量资金被挪离了企业主营领域,进入了利润率极高的资金拆借等领域――目前的民间借贷收益2%-5%/月不等,甚至更高。照此计算,资金的年收益率将达到24%-60%的水平,差距是很大的。
如果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那么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可能导致企业对于本身资金风险的忽视。以上两种高额利益来源对于经营素质低没有长远思路的借款人来说,会产生巨大的诱惑。
管理此类风险的方法主要需把握:第一,企业经营规模,一般而言销售规模越大企业会越正规,其单笔销售利润率虽然不高,但是因为销量大,所以每年仍可以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所以违规经营的动机也就小;第二,实际控制人经营时间越长企业违规经营的可能性越低;第三,企业经营模式中直接销售给中建、中铁等大型终端客户的比重较高时,其违规经营可能性也就较小;第四,企业实际控制人社会地位较高时(例如商会常务会长或常务副会长、家乡的人大代表等),其违规经营可能性较小。
3 商业银行钢贸类小企业产品和行业风险分析
伴随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逐步出台,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强了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创新品种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但2009年以来钢铁行业逐渐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在2011年后显现的愈发明显,部分商业银行对于钢贸类中小企业贷款纷纷出现欠息、逾期、不良等现象,由此商业银行钢贸类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钢贸企业银行贷款出现风险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因为行业利润下降,企业资金量大又无处释放,钢贸行业出现了行业金融化的问题,即大家不干贸易开始干拆借,或者集中几个钢贸圈内亲戚朋友的资金开始投资地产、股权等长期收益项目。第二,通过货场出租方的配合,欺骗质押监管企业和银行,用一份商品质押重复融资,一份货物可以融出几倍的资金。某大型商业银行的储商银项目也曾一度因此处于危机边缘。
这样来展开分析,先做一个假设,即小企业的自身是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这个假设虽然极端,但是并未完全脱离实际,因为第一,经验数据来看,小企业的生存周期大致3-4年,第二,从各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思路来看,也是更加依赖于抵押物、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即使有信用贷款品种也仅是补充。也就是说,小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银行融资,需要“增信”,而增信的标的物又一般为抵押物、保证人、应收款、存货、股权等等,也就是说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可以快速处置变现的标的来实现一旦出现风险能够快速收回。但是当某个增信标的出现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重复利用时就会埋下风险损失的隐患。
而就标的物中的抵质押物,无论是房产、汽车、设备、流通股权,都需通过相关权力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因此信息公开对等,不存在此类状况。而应收账款,则以通过向核心企业确认的方式,在核心企业财务、采购部门都确认情况下,可以保证其不被重复利用。
通过分析,最终问题指向的品种是联保和商品融资,归结为实物增信与保证增信的重复利用。
商品融资的业务流程是:融资企业将商品质押给银行,银行委托专业监管公司监管,质押货品是否可以发出需要征得银行同意,而一旦货物贬值达到一定幅度,银行可以进行处置或融资企业补充质物。
联保的业务模式是:三户或更多的企业,每户在融资的同时为联保圈内的其他企业承担相应份额的保证责任。例如,五户企业,每户贷款1000万元,其中一户企业融资得到1000万元的同时,为其他4户企业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圈内的一户企业出现问题,剩余4户企业按照比例承担对银行赔偿责任。
但是如果联保圈都是亲戚之间搭建,那么很容易就可破除其业务原理,其本身是一个经营主体却得到了多份融资,多分融资的用途一致,且多为偏离主营业务范畴,而经营特点又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那么经验风险概率就将失去作用,损失也无处分担。
4 结束语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各家银行风控手段的不断严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保持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随着经济形势放缓,同时出现产能过剩行业,商业银行如何在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限制的前提下让利于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又能良好的控制好产能过剩或一些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仍是一个值得金融界时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琳.从商业银行角度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价值工程,2011(08).
篇9
关键词: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外贸企业;效益贡献
一、前言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外贸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传统外贸发展环境较为严峻,国际的外贸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就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而言,现阶段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外贸的发展遇到一定的问题,发展速度缓慢,成产成本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外贸企业必须寻找新型的发展模式,积极面对挑战。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简称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出口企业直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实现货物交易,而境外买家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购买并实现支付。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外贸发展形势,我国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这一点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因此,研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的效益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
1.市场发展较为迅速
现阶段,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型模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4万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外贸的增长速度。但是,与我国整体外贸市场份额相比,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所占的比例相对不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外贸整体规模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2.进出口规模相差较大
从我国外贸结构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出口规模较大,主要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服饰、电子商品以及饰品等,其增速较快。其进口规模相对来说较小,进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奢侈的化妆品、奶粉以及粮食等。但是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进出口方面的政策,网购的基础环境开始不断完善,同时,不少消费者逐渐养成境外购物的习惯,其进口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之所以会出现进口规模较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相关政策以及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等。
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的效益贡献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外贸发展模式,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缩短贸易流程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可以大大缩短贸易的流程,缩短交易所需的时间,进而大大提高外贸经济效益。传统的外贸方式要经过以下环节:一是外贸交易的双方要进行贸易合同的签订;二是出口这一方要根据签订的合同在国内寻找相应的生产商,进行商品的生产,一到合同签订的交货时间,将商品交给进口这一方,并将货物运输到相应的指定地点;三是进口这一方一般不进行商品零售,他们主要的售卖方式是将商品转卖给他们国内的批发商;四是批发商再将商品销售给零售商;五是零售商才能将商品卖给相应的消费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外贸交易方式要经过较多的环节,每经过一个销售渠道的时候,其销售成本就会不断增加,最终零售商销售商品的价格远远高于进口时的价格,进而导致消费者要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进口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十分不利于外贸发展。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则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的定义,国内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将商品出售给国外企业或消费者,而国外企业则可以直接在网上实现购买、支付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外贸的流程将大大压缩,出口这方的企业能与市场进行直接的接触,并获得中间环节的利益。除此之外,通过这样的外贸形式,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的价格,进而积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十分有利于外贸规模的发展。
2.创造较多的贸易机会
根据分析我们发现,通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这一方式,还可以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相关问题。在以往的外贸方式中,无论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往往会花费较大的人力与物力,然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这一模式不仅仅具有开放性,同时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可以进一步解决国内外消息不流通的问题。通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这一方式,无论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可以对合作伙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相应的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得到合作伙伴相关信息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全面掌握该地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情况,让市场信息不断透明化,并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同时,相应的外贸企业还可以得到“长尾效应”。这一效应主要是指相关企业将徘徊在市场边缘或是较为零散的需求信息收集,并进行一定科学分析,可以为相应的企业提供意想不到的作用。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中,进行交易的形式主要是大宗商品,这种交易模式对于一些较大的外贸企业来说较为有利,但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刚刚发展起来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十分有利。但是,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这一模式中,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来选择合理的交易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为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进而积极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
3.有利于外贸企业的转型
在传统的外贸方式中,国内大部分的制造商往往会采用贴牌生产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商往往只会根据所签订的合同进行相关产品的生产,然而自己的企业并没有创造能力,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不可否认,这种外贸生产模式曾经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这导致我国始终存在于生产链的低端,导致我国外贸经济效益不断降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粗放型出口。通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这一模式就可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在这种外贸形势下,相关外贸易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转型升级:一是相关外贸企业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与反馈,从而积极对自身的生产方式进行调整,不断改善自己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二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以上两种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相关外贸企业的发展,推动其进行转型以及升级。
四、总结
通过以上可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可以进一步推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并不断简化外贸的流程,让进出口流程信息化、透明化,积极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此,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特点以及对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石良平,汤蕴懿.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以小额跨境网购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4,09:3-18.
[2]杨坚争,郑碧霞,杨立钒.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境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贸经济,2014,09:94-102.
篇10
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风险意识欠缺,管理粗放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贸易背景真实性、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等缺乏有效调查和了解;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的银行缺乏风险管理和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导致无法有效识别风险,易出现操作风险;在贷后管理上,缺乏比较系统的实时监控贸易流程的贷后体系,银行对企业违约下的第一还款来源难以掌控。上述种种,就造成团队整体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较低的现象。
2.融资模式落后,产品创新性不足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出口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商票融资等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相对于进出口保理、福费廷、买卖方信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且各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同质化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3.缺少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和进出口公司也都有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体系文件、流程办法等,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传统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方法等的影响,经营方式粗放,为应对同业竞争,片面追求市场份额和业务量,有时不可避免的降低了贸易融资条件,忽略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缺乏对全球背景下的贸易融资业务的详细了解、分析和研究,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4.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综合知识能力有待加强,因而急需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需求。
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防范对策
1.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科学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对存在于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业务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以实现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有效防控。一是要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分体系,选择其中的优质客户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二是要做好贸易融资前期调查,把握贸易整体过程。银行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国内外贸易政策等实时了解和掌握,应该清楚的了解整个贸易的上下游结构,以及交易是否真实。通过这一系列的前期调查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融资企业的背景,从而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可能性。三是提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精细化管理水平,严控内部操作风险,降低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做实贷后管理各项工作,关注企业资金流动,确保还款来源。
2.强化产品创新,着力融资方式多样化
受当前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企业的出口贸易融资需求不足。国内商业银行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应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经验做法,根据企业需求,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不断开发新业务,扩大保付福费廷和新兴组合融资等业务的覆盖面,帮助客户实现贸易融资方式多样化,降低融资成本,获得全方位伴随服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针对企业在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需求设计合适的产品。比如,商业银行可通过对进出口企业上下游贸易链所产生的资金流、物流的跟踪,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融资产品。银行也可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设计物流融资产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报关、报检、运输、监管,以实现银行对物权的有效控制。而如果有物权为保障,银行就可以不仅着眼于企业的规模等方面,可适当放宽授信条件,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
3.加强贸易融资业务专业人才培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它既要求从业人员精通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求从业人员了解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规则、熟悉外汇管理政策。故而,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针对性、适岗性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同时,考虑到贸易融资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还要注重对贸易融资业务后备人才的培养,防范因贸易融资业务人员流失而造成的人员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