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方式范文
时间:2023-03-27 07:1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际贸易格局创新。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创新,主要体现为:(1)传统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方式被以地缘经济为中心的贸易方式代替。基本确立了贸易集团化发展趋势。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区、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等等。(2)区域贸易集团范围逐渐扩张,全球贸易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3)国际贸易重心由单一重心变为多个重心并存的状态。
(二)国际贸易工具创新。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工具创新所起到的作用变得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与投资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这说明在国际贸易发展创新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所起到的作用。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现代通信技术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开始广泛的应用此类技术,建立了信息化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也使得国际贸易朝着更为便捷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
二、当代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发展
在当前国际贸易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尤其在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大量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以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各国在发展国际贸易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更新国际贸易方式,从而建立更完备的国际贸易体系,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一)电子商务引起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引起了这一领域的重新整合,带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成功的打破了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类障碍,将国际贸易成功的推入到无界限的贸易领域,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为其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运营机制,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使得各类资源能够在各国之间得到最优配置,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国际贸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这种创新式的经营方式能够紧密的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从而实现国际贸易过程中生产者的零库存,保证供需平衡。通过采用电子商务这种贸易方式,外贸公司与生产者之间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交换信息,参与交易的双方只要支付较低的网络费用即可达成交易目的,进行信息交换,这种全新的贸易方法取代了过去传统的纸面单证,大大简化了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办理贸易业务,完成谈判、订购、签约、备货等流程,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时间,提高贸易效率,加速外贸资金周转速度,这对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为各国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了良好的条件。这种贸易方式是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重要标志,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网络贸易引起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建立起了网络贸易。网络贸易具体指的就是在网络平台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这种贸易方式通过运用数字化网络技术将贸易企业、金融机构、海关、运输等相关部门紧密的联系起来,以此实现自动化的浏览、谈判、签约等贸易过程。目前网络贸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因特网贸易和无纸贸易。这两种全新的贸易方式和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相比,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网络贸易主要是在虚拟市场上完成的,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可以将贸易双方更直接地联系起来,降低贸易成本,实现全天候交易。这对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一些跨国贸易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贸易进行分工和管理,这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各种资源能够更合理的在各国、各地区之间流动。目前网络贸易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主导性贸易方式,是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成功果实。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具有较长的营销链,贸易成本较高等缺陷,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仅需要经过国内商,还需要经过国外商、批发商等多个环节,这就增加了产品从生产商转移到消费者之间的时间,提高了生产风险。但是网络销售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直接联系,从而降低生产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将成为全新的主导方式。
(三)运输工具以及结算方式方面的创新。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运输方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也从马车转变为火车或者是轮船,到目前为止,随着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也朝着更加快速、更加多样、规模更大的方式发展。在贸易过程中信息工具也从传统的纸质传媒,转变为更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方式,这就大大提高了贸易过程中的信息传播速度,保证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多种运输方法,比如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等等,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开始趋向于综合性的组合式运输方法,这就大大降低了贸易过程中存在的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运输效率。国际贸易结算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世界货币职能的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欧元产生以后,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的结算货币又增加了。在传统的结算过程中,纸质票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的产生,传统的结算方式逐渐被取代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打破贸易之间存在的各种障碍,促进贸易发展,还可以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的隐性成本,提高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三、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过程中不仅要面临极大的机遇,也要面对更多挑战。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对我国外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融合。当代国际贸易方式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进行的创新,这种贸易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地域限制,加快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能够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推动我国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我国对外贸易产品更方便的运送到世界各地,有效地降低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人工、运输等成本,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制度。虽然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贸易制度,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支付方式;风险分析;理性选择;汇付;托收;信用证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100-02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中,最基本的有三种:汇款、托收、信用证。另外,还有一些延伸的结算方式,如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在实务中,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结算方法,如电汇中加入第三方(船方)来控制风险。
对于贸易双方而言,不同的支付方式在贸易结算中的风险及经营中的资金负担各不相同。支付条款是国际贸易合同的一个主要内容。选择正确支付方式能使进出口双方在货款收付方面的风险得到控制,并在资金周转方面得到某种通融,从而促进交易目的的实现。在一般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通常只单独使用某一种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在同一笔交易中把两种甚至两种以上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总之,在选择中应从贸易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出发,本着风险分摊的原则,选用综合结算方式,从而促成进出口商的双赢。
一、常用支付方式简介以及风险分析
(一)方式简介
贸易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有三种:
1.汇付(Remittance),是指汇款人(债务人)主动将款项交给银行,委托其使用某种结算工具,通过其在国外的分支行或行,将款项付给国外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其分为:电汇(T/T),票汇(D/D),信汇(M/T),其中电汇使用较其余两种普遍。
2.托收(Collection),是指由债权人(出口商)开立汇票,委托银行通过其海外分支行或行,向国外债务人(进口商)收取货款或劳务价值的一种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托收方式下大多采用跟单托收,跟单托收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付款交单(D/P远期,D/P即期),承兑交单(D/A)。
3.信用证(L/C),信用证支付方式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L/C)是开证行根据买方(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
(二)常用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分析
1.汇款。汇付的缺点是风险大,资金负担不平衡。因为以汇付方式结算,可以是货到付款,也可以是预付货款。预付货款的结算方式有利于出口商,对进口商不利,对于出口商来说,就资金而言,货物运出前已得到一笔货款或称之为无息贷款,出口商可以先收款后购货出运,主动权在出口商的手中,就风险而言,一方面,预付货款的支付对于进口商日后可能出现的违约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一旦进口商违约,出口商预付货款抵扣部分货款及费用,减少其损失。
因此,汇款方式结算,资金负担和风险承担在买卖双方之间不均衡。结算的风险(如货物运出后能否顺利收回货款以及货款付出后能否顺利地收到货物)和资金压力由一方完全承担,另一方则相对有利。
2.托收。使用托收方式时,对于出口商来说,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在D/P条件下,代D/P远期业务最大的风险在于有些国家的银行有将D/P远期等同于D/A处理习惯。在D/A条件下,由于承兑交单是进口人只要在汇票上承兑之后,即可取得货运单据,凭以提取货物。也就是说,出口人已交出了物权凭证,其收款的保障依赖进口人的信用,一旦进口人到期不付款,出口人便会遭到货物与货款全部落空的损失。因此,出口人对接受这种方式,一般采用很慎重的态度。
3.信用。在信用证贸易中,作为信用出借方的银行面对风险其实也难以独善其身。虽然有UCP500作为银行的“免责条款”,但信用证的一个重要特征――“银行付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如果在Applicant不能按期付款的情况下,则为第一付款人的银行也得必须将信用证项下的款项付给Beneficiary。这样银行便会面临大量的呆坏账,从而会给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在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信用危机的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因此出口企业应当采用不同收款方式,其所承担的风险不同,从而影响到外汇的及时收回,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要选择正确的支付方式,使贸易风险降低到最小,从而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二、选择支付方式时货币时间价值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对时间指数的变化关系。例如为一个组织收购出口产品或出口产品的生产,一次贷款为a元,利率为1;经过n段时间后,累计偿还国家的本利和为b-a(1+I)b,b为资金的外来值。现在从动态角度来考虑时间因素对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1994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10亿美元,假如我们能从支付方式上争取早收汇一天,短短一天之差,而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出口可使国家全年增加或减少利息收入为5041.7万美元,可使外贸企业全年增加或减少的贷款利息支出为3.056亿人民币元。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的合理选择,决定收汇时间的长短,决定单据所经过的路线,必须正确选择支付方式。
1.汇付方式中的时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汇款方式中,电汇最为常见,电汇通常是银行间的直接通讯,中间环节少,电汇速度极快,一般卖方在一两天即可收到。货款汇付的收汇时间则取决于买卖双方采用的汇付方式。对于预付货款,随订单付现,卖方可以取得利息而且不必担心国际上汇率变动的风险,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交货付现,买方有可能拖欠货款,使其承单贷款利息支出,而且可能有汇率波动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2.托收方式中时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托收方式下结算时间是先发货后付款,其收款时间又因托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托收方式中,由于银行的介入,加长了单据和货款的寄送距离,同时,委托人在委托银行收取货款时,还必须加上办理托收手续的时间,在代收行收到货款时,通过邮告(或电告)托收行,款已收安转账,托收行收到款后再将货款划拨出口方,这样收汇时间大大加长,我们从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考虑,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丧失利息收入。
3.信用证付款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卖方收款时间在发货后备齐所需单据后到银行议付货款,若果单据齐全并符合要求,议付银行就可支付货款。由于信用证方式是银行信用,只要单证相符,不必因进口人故意阻拦而推迟收款,时间短于托收。由于我国中国银行不采用真正意义的议付,往往等到付款行把钱汇到通知行(或议付行)才付款给出口人,影响外贸企业及时收汇,从而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国际外贸过程中,对于金额数目稍大款项,往往在出口企业订立合同时,订立电报索汇条款来缩短收款时间,并且采用即期付款信用证方式收款,加快资金的国收。在以上三种分析中,由于支付方式不同,收汇路径不同,收款时间的长短也不相同,从而使企业在利息收入,支出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同时还必须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三、支付方式的合理选择
在国际贸易业务往来中,买卖双方对于支付问题的矛盾始终存在,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资金的周转和双方的信任。要想顺利的促成交易的达成,就必须找到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有时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这种矛盾。但一笔交易的货款结算,可以只使用一种结算方式(通常如此),也可根据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方式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使之或有利于促成交易,或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或有利于妥善处理付汇。因此从国际贸易实践情况来看,单纯用某一种结算方式并不能满易各方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有必要采用综合支付方式进行结算。
托收与信用证结合使用。信用证与托收结合也是一种双方容易接受的支付方式。信用证和D/A和银行保函结合在一起使用,或要求使用由代收银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样原来的商业信用就被转变为银行信用,出口商的风险转嫁给银行。在这种方式下,一笔交易的货款,余额用托收方式结算,部分用信用证方式支付。这种结合形式的具体做法通常是:信用证规定受益人(出口人)开立两张汇票,属于信用证项下的部分货款凭光票支付,而其余额则将货运单据附在托收的汇票项下,按即期或远期付款交单方式托收。
此外,还有汇付与托收结合、汇款与信用证相结合等形式。我们在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时,究竟选择哪一种结合形式,必须酌情而定。
汇付与托收相结合如:定金的部分以T/T办理,主要的货款采用L/C的方式进行支付,至于一些余款,以T/T的方式进行。汇款与信用证相结合如:先采取T/T的形式预付定金10%,在装船后T/T合同款的40%,剩余的50%采用D/P即期付款的形式。这种选择既能保证供货方及时履行发货的义务,又能约束进口人及时付款,同时节省了更多银行费用的支出,也节约了宝贵的贸易时间。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支付方式选择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出口人能否安全、快捷地得到货款。因此,我国出口商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对支付方式的选择除了要考虑自己的风险、对方的成本外,还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应出口商的经营意图、货物的供求状况、综合考虑对方的资信等级、合同金额的高低、运输方式和种类、财务结算成本高低、尽最大努力达到双赢的目标。同时,灵活熟悉地运用组合的、综合的支付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的结算,对于分散结算的风险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促进国际贸易更顺利地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武.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J].中外企业文化,2004,(1).
[2]任晓燕,任哓鸿.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9).
[3]高增安.国际贸易出口方支付方式的理性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2,(4).
[4]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1 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性失衡
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区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笔者将重点结合天津海关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天津海关2011年的相关资料,2011年11月天津口岸的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1749387万美元,其中一般贸易为1238233万美元,加工贸易为298820万美元,分别为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的第一、第二位贸易方式。2011年11月份,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加工贸易占据首要位置,加工贸易次之,保税区相关的贸易方式较少,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进口的设备及物品极为有限,出口加工区进口的设备物品也十分有限。这说明,当前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中,明显存在贸易方式的结构性失衡。
在天津口岸2011年1-11月,一般加工贸易的比重为70%,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的加工贸易及其他贸易方式,并且其幅度较大,这说明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不均衡性十分明显。并且,进口贸易数额9198265万美元大于出口的8718899万美元,其主要原因在于进口贸易的一般贸易高于出口,在其他贸易方式份额较低的情况下,决定天津口岸的进口贸易高于出口,形成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一定程度失衡。
此外,结合天津海关的相关资料,笔者对天津口岸具体贸易方式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更全面了解其结构性问题。2011年1-11月天津海关加工贸易主要由三方面组成: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其金额分别为19279万美元、279541万美元和19万美元。进料加工贸易明显高于来料加工贸易,并且基本占据加工贸易的90%比重,而加工贸易进口设备的份额极低,基本不能够对加工贸易整体数值产生较大影响。这也就说明,在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具体贸易方式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明显存在传统进料加工贸易比重偏高的问题,这也使得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及影响更大。
2 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性失衡问题逐渐提升
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整体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为更全面的了解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的内部结构情况,笔者将结合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增长速度对比数据,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当前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的结构性问题。其数据内容如下。
第一,一般贸易方式的增长速度居中,但是表现为出口与进口的同时增长,但出口相对高于进口增速,这说明一般贸易方式作为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主要部分,其地位不断提升。然而,相对于保税区贸易的增长速度,一般贸易的增速明显较低,这说明一般贸易与保税区贸易这类新型贸易方式相对增长能力相对有限。
第二,在加工贸易增长中,来料加工贸易处于负增长状态,进料加工贸易增速相对缓慢,但是进料加工贸易的极高比重最终使得其整体的加工贸易增长呈现正增长趋势。这说明加工贸易的内部结构增长速度差异明显,其结构性失衡问题因此更加突出。
第三,在保税区贸易及出口加工区进口设备物品的贸易方式增速更快的同时,其增长根源均在于进口中此贸易方式的扩大,天津口岸的出口中此贸易方式无明显变化,这说明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的贸易方式作为较新颖的贸易方式在天津口岸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主要发展在进口贸易中,出口贸易中的影响较低,其在整体贸易方式结构中的影响不足。
第四,对比2011年11月与2011年10月的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口岸各贸易方式的增速并不稳定,一般贸易的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这说明一般贸易作为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的主要部分,其传统贸易方式的能力并不稳定且有所下降;加工贸易方式的能力逐渐提升,且年度和月度增长均相对稳定;保税区贸易方式的发展潜力最大,较之于2010年为天津口岸的贸易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而言,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内部结构存在失衡,并且失衡情况逐渐增长,需要加以关注。
3 推动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的建议
综合上文分析,天津口岸贸易方式中,占最高比重的一般贸易的市场能力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加工贸易和保税区贸易有着较大的潜力并将成为天津口岸为例发展的重要贸易方式。天津口岸的贸易方式结构性问题在贸易发展中的影响和限制作用将逐渐提升,这就需要重视优化改革天津口岸的贸易方式格局。
第一,针对当前一般贸易地位明显较重的现象,结合其贸易能力相对下降的现实,笔者认为天津口岸需要进一步改善一般贸易方式,为传统的一般贸易增加新的贸易内容。鉴于一般贸易方式与物流承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天津口岸需针对当前一般贸易分布优化物流布局,形成专门物流集散区并提升物流效率,大力发展第三物流和第四物流企业,考虑物流服务体系构成的相关要素,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强化政策引导效果等,并不断强化区位优势的发挥形成完善的区域功能等,促使物流服务体系的功能基础能够有效确立,为天津一般贸易能力的保障奠定基础,在改善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时保证传统贸易能力的市场效果。
第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天津口岸应加快建立中长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规划、并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等鼓励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比率,并大力引进外资促进联合研发与营销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天津口岸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专业贸易和技术人才等。推进传统工业升级,针对当前加工贸易的主流企业及产业情况,制定优化产能提升创新的战略,逐渐淘汰落后工业产能,不断培育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天津口岸的加工贸易实现能力升级和结构升级,进而促进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调整优化的实现。
第三,积极推动保税区贸易发展,充分发挥保税区优势及功能,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提升保税区贸易能力并促进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性调整。这需要建立健全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贸易秩序和竞争公平。改善保税区管理机制,明确保税区的“境内关外”地位,并建立完善统一管理组织,发挥“区港联动”的作用。不断完善保税区的服务能力和配套设施建设等,促进保税区综合贸易能力的提升。培育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主体,扶持新物流模式,并通过专业的国际物流与贸易人才的培育促进保税区发展,提升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实现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优化升级。
篇4
关键词:运输方式;货物贸易;中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4702
1 引言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货物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货物运输可以实现商品的进出口、物资的跨国转运,以及其他从一国(或地区)向另一国(或地区)运送的物流活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促使国际货物运输的不断变革,并且逐渐形成全球的物流供应产业链,实现了各国货物在更大的空间及地域的转换。
我国货物跨境交易主要运输方式包括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其中采用最广泛的属于海洋运输。本文将立足于三种运输方式,分析其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影响。主要的分析方式是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包括建立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与经济意义分析。并联系现实,总结三大货物运输方式的实证分析结果。最后,对我国货物运输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议。
2 数据分析过程
2.1 数据描述
本文的贸易实验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收集了2004年到2013年的相关数据,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Y)、水运货运量(X1)、铁路货运量(X2)以及航空货运量(X3)。同时这些数据分别代表着我国货物贸易、海洋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以及航空运输业的经济指标,并通过Eviews软件实现分析过程。
2.2 货物量与货物贸易的模型分析
实验目的是反映三种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影响,首先,选择以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Y=-207110.87+1.22*X1+13.78*X2-439.498*X3。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出水运以及铁路货运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呈同向变化,而航空货运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呈负相关,与预期不符。采用简单相关系数(如表1)检查多重共线性可以知道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多重共线性,容易对假设检验做出错误判断。
在此采用变换模型形式来修正多重共线性,再对模型做出以下估计:LNY=-17.76+0.16*LNX1+2.43*LNX2-0.51*LNX3。修正后航空货运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仍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且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依然较高。探讨该现象的原因可以发现:相对于海运和铁路运输量,我国的航空货运量较少。且航空运输集中于体积小、时效性较强、价值量高的商品。因此,不能仅仅根据模型中的货运量评定航空运输对我国的货物贸易起到阻碍作用。因而,下面将采用剔除变量法分别考虑各种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影响。
2.3 货物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贸易的独立模型分析
(1)海洋运输与货物贸易的模型分析。
首先建立水运货运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散点图,从散点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水运货运量呈增加趋势,进出口贸易总额也随之均匀增长,近似于线性关系。建立简单的对数回归模型:LNY=-2.83+1.35*LNX1,该模型的可决系数2=0.8623432,即拟合优度较好。解释变量“水运货物量”对被解释变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大部分增长做出了解释,而水运货运量得以增加应归咎于我国海洋运输方式的进步。
(2)铁路运输与货物贸易的模型分析。
通过上面的假设可知,铁路货运量代表着我国铁路运输水平。运用相同的方法建立相应回归模型:
LNY=-9.32+2.11*LNX2
其中可决系数2=0.950443,拟合优度很好。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得t(2)=12.38672>t0.025(8)=2306,显著性检验同样通过。该模型的经济意义为:如果铁路货运量每增加1%,则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加2.1%。即铁路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贸易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航空运输方式对货物贸易的模型分析。
采用与上述分析同样的方法,其模型关系表示为:LNY=4.87+1.19*LNX3。拟合优度高,显著性检验同样通过。除此以外,可以发现航空货运量在2010年发生了跳跃式增长,对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的影响也尤为显著。
综合以上分析,海洋货运量、铁路货运量以及航空货运量的增长都对我国的货物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这也同样归结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物流系统的完善以及运输方式、运输技术的进步。同时国际货物贸易需求的增加也激发我国运输行业的发展潜力。
3 实证分析结论
以上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海洋运输、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近年来的发展水平,包括运输技术的进步和运输方式的革新。另一方面,这三大运输方式在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方面作用突出。
3.1 海运仍是我国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
海洋运输具有货物承载量大、运距较长且运价低等特点,且多数企业具有节约运输成本的意识。因此,对于大宗商品、原材料等商品价值较低的货物,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来满足货物运输的需求。同时,由于近年来各港口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码头泊位数、吨位数以及吞吐量的增加,使得海洋运输在国际货物运输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3.2 运输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各运输方式的货运量也随之增加。从统计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各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在2004―2013年间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而这在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和货物贸易的发展上同样重要。就水运来说,根据统计局数据我国2013年水运货运量达到559785万吨,水运货物周转量为79435.65亿吨公里,平均运距达1419.04公里,较2012年有着明显增长。这将标志着我国由海洋大国逐步转为航运大国。
3.3 航空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贸易的贡献日益突出
航空运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其自身具有运价较高的特点,仅适用于体积小、时效性强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因而在我国货物运输中运输量是最少的。但是,电子商务、全球物流供应产业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而且航空运输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逐步提高在国际货运运输中所占用的比重,以此增加对我国货物贸易的贡献。
4 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海洋、铁路以及航空运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货物运输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物流运输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如现代物流联运管理不完善、运货能力不足以及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而这需要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方面的政策引导,从而提高我国货物运输能力并促进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4.1 政府应继续为港口、铁路以及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扶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提供财政支持。就目前的发展而言,我国运输业的现状说明了这一系列的政策扶植是具有显著成果的。包括港口、集装箱、铁路以及民航等运输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货物运输的需求,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对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激励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
4.2 建立现代化物流协调、联运的管理模式
我国货物贸易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现代运输业的进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应该大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以此提升我国货物运输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也应该满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各运输方式的协调合作,促进现代物流业联运管理模式的形成。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综合利用我国的运输资源、有效提高我们运输业的整体绩效。
4.3 不断提高我国运输业自身的服务水平
我国运输业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物流业全面开放的演化下日益激烈。因此,我国的货物运输业要想得到持久长效的发展,就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我国,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时不仅会考虑商品的质量,服务水平同样重要且在影响消费选择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货物运输提供方应该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这方面工作的完善可以满足不同货物运输方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企业形象。
5 结束语
从实践中可知,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只是影响其贸易额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国际货物贸易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中显示出2003年以来,随着各种货物运输能力的提升,货物运输量也在逐年增加。这在增加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以及推动国际货物贸易方面也具有积极影响。
但是,保持这种影响效益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首先从政府方面分析,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继续进行政策的扶持。其次,我国运输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和良好的运输业服务意识。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运输方式的进步可以提高我国运输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激发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潜力。因此,我国应逐渐重视运输在我国货物贸易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储昭P,王强.航空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5).
篇5
关键词: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出口相似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增长方式,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文献进行了探讨。部分学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继续利用自身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东盟)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已经给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笔者就想通过以美国市场为目标市场,采用中国和东盟四国历年出口至美国市场的数据,尝试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两个指标,对中国和东盟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做一个对比,进而分析得出中国所拥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出现减退,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越来越大的竞争,依赖于劳动力优势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不太适合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贸易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本文是以中国和东盟四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的相关比较来进行分析的。笔者选择的四国是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东盟四国)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在整个东盟的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四国产品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与中国类似的出口贸易结构。
二、中国与东盟四国出口相似度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进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中国、东盟四国在2000~2009年间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演变情况。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四国的出口相似度在经历了21世纪初一个平稳的下滑过程之后,从2005年开始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四国在SITC6+8类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相似度逐步提高,也就意味着中国同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性产品的出口上竞争加剧,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虽然21世纪初相似度的下滑过程,也并不是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四国的竞争程度降低了,而是由于中国在2001年刚刚加入WTO,使得中国进入美国市场的商品相比东盟有所增加。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与中国的相似度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对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将面临来自东盟四国更加强有力的挑战。这也说明中国和东盟的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的领域存在竞争。中国按照传统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碰到了更大的阻碍。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将在下节中,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行细分,并按照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中份额最大的SITC8类产品数据作为样本,单独与东盟四国出口美国市场的SITC8类产品进行一个比较。
三、中国与东盟四国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统计的中国与东盟四国进口至美国市场的历年数据,计算了SITC8类产品的RCA指数演变情况。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还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而尽管东盟四国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同期都小于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但是其显性指数却稳中有升。其指数的增长也就意味着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在美国市场上面临来自东盟国家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长远来看,SITC8类产品的竞争力将很有可能被东盟国家反超。因而,继续坚持按照传统贸易增长方式的发展道路,继续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按照中国具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经济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中国所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也不会消失,仍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之一。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在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其比较优势面临着东盟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其自身的RCA指数也是呈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相比,其比较优势也还未形成,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贸易增长方式,长远来看,中国现在自身具有的优势将可能不复存在,而新的比较优势也还未形成,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因此,中国经济要能够继续稳定健康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以数量、规模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获得更大的收益;也能减少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与他国的摩擦,同时还能减缓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最终使中国由一个贸易大国转变为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 王航,史智宇,《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竞争: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比较》,《世界经济情况》,2003第24期
[2] 张鸿,《关于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中国贸易》,2005年第9期
[3] 张鸿,《我国对外贸易及其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4] 张建清,宋士菁, 《中国和东盟产品竞争力比较的实证研究》《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加工贸易
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渐进性升值,一般而言,一国货币的持续升值,会使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贸易顺差减少。但我国自从汇改之后这一现象并未出现,2005年我国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亿美元,2006年顺差2499亿美元,2007年顺差达3718亿美元。其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特殊性,即加工贸易出口有相当大比重,近年的比重一直超过总额的一半,而加工贸易进口环节的成本降低可以减缓出口环节因本币升值造成的损失。在现行的贸易政策下,实际税负的差异和本币的升值导致的出口利润降低成为促使企业从一般贸易出口转向加工贸易出口的动力。
一、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税负及利润分析
假定某生产型出口企业A全部产品出口销售额为400万元人民币(不含增值税,下同),美元兑人民币初始汇率为8.0,升值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7.0,即人民币升值12.5%,而以美元计价的商品销售价格不变。生产耗用的原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全部国内采购,总成本为300万元人民币,不考虑人工成本,增值税率17%,该产品出口退税率13%。
1.企业税负分析。一般贸易出口货物耗用原材料、辅助材料是国内采购,因此购进原辅材料时所需负担的进项税额为300×17%=51(万元),无法退税转入成本的损失400×(17%-13%)=16(万元),留抵税额51-16=35(万元),而免抵退税额400×13%=52(万元),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因此企业的出口退税金额为35万元,企业的实际税负为51—35=16(万元)。同理可计算人民币升值后企业实际税负为14万元。
2.企业利润分析。初始条件下,企业出口利润为400-300=100(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35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100+35)×100%/400=33.75%。
升值后假定出口销售价格不变,即按美元核算的销售额不变,共计50万美元。由于国内采购原辅材料,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采购成本没有影响,国内总成本仍然为300万元,而总收入变为50×7=350(万元),企业出口利润为350-300=50(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35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50+35)×100%/350=24.29%,和升值前相比,利润率下降约28%。
二、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税负及利润分析
这里选择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为例进行分析。进料加工是我国企业从国外保税进口原辅材料,加工后再出口外国。根据我国的外贸政策,进料加工免征进口税和增值税,材料款也不能退税。企业的出口情况及出口退税同上,生产耗用的原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变为国内采购100万元人民币,国外保税进口200万元人民币,总成本仍为300万元人民币。
1.企业税负分析。初始条件下,国内购进原辅材料时所需负担的进项税额为100×17%=17(万元),无法退税转入成本的损失(400-200)×(17%-13%)=8(万元),留抵税额17-8=9(万元),而免抵退税额(400-200)×13%=26(万元),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因此企业的出口退税金额9万元,企业的实际税负为17—9=8(万元)。同理人民币升值后的企业实际税负为3万元。
2.企业利润分析。初始条件下,企业出口利润为400-300=100(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9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100+9)×100%/400=27.25%。
人民币升值后,进料加工出口耗用的原材料25万美元是国外免税购进,可因升值而享受成本节约,只需人民币175万元人民币。出口销售价格共计50万美元,合350万元人民币。企业出口利润为350-(175+100)=75(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9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75+9)×100%/350=24%,和升值前相比,利润率下降约12%。
综上所述,首先就企业的实际税负而言,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下企业的税负更低,可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其次,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相比,对抗人民币升值风险的能力较差.上面的例子中,人民币升值相同幅度,但一般贸易的利润率下降幅度远远超过加工贸易。出口商可以从加工贸易的进口环节中得到本币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下降的好处,部分补偿人民币销售收入的下降,因此对企业来说加工贸易出口优于一般贸易出口,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企业出口贸易方式偏向加工贸易。
参考文献:
[1]许梅恋: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我国贸易顺差的作用分析—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J].2008(3)
篇7
关键词:国际结算;汇付;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48-01
1 汇付风险
(1)汇付定义:remittance,又称汇款,是最简单的国际贸易货款结算方式。采用汇付方式结算货款时,买方将货物发运给对方后,有关货运单据由卖方自行寄送买方,而买方则径自通过银行将货款交给卖方。
(2)汇付风险表现形式:
①赊销(O/AOpenAccount):是出口商将货物发送给进口商,在没有得到付款或付款承诺的情况下,就将货物运输单据交给进口商,让进口商提取货物的一种结算方式。这种先货后款的方式是一种给了进口商较大信用、较长融资时间的结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能否得到货款,完全依赖于进口商的信誉,一旦出口商违约,就会出现钱货两空的局面。而进口商则在没有支付任何货款的情况下得到了货物,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货物。
②货到付款:出口商先行将货物出运,在进口商收到货物后再将货款汇付给出口商。货到付款具体又可以分为寄售和售定两种,在付款时间点上两者有细微的差别,但是都是出口商向进口商提供的单方融资渠道,并且出口商还要承担进口商拒付的风险。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多用售定方式,即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在进口商收到货物后立即将全部货款以电汇的形式付给出口商。
③预付货款:进口商先将货款汇交出口商,出口商在收到货款后再发货给进口商的方式,多见方式为预付定金。
(3)汇付风险的防范:
①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资信调查,弄清对方的资信情况,仅和那些资信可靠、经营作风正派的贸易商采用汇付结算方式。
②在预付货款的交易中,进口人为了减少预付风险,采用凭单付汇的做法。进口人将货款汇付给汇入行,并指示汇入行凭出口人提供的某些指定的单据和装运单据付款给出口人。因此对进口人来说,比一般的汇付方式多了一层保障,对出口人来说,只要按时交货交单就可以拿到全部货款。
对于预付定金,一般为合同总值的25-30%,或者以起运地到目的港所需运输费用的两倍或者略高一点。这样做,首先预付金并不算多,如果是有一定信用的进口商,这种方式并不会触及其根本利益,从而体谅出口商的苦衷而给予配合;其次,进口商预付了货款,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牵制,即使日后想毁约,也会考虑其预付金而勉强履约。退一步而言,就算进口商到时真的不提货、不付款,出口商还可以降价销售或用其他办法处理,其损失的部分可用进口商的预付金来补偿,最坏结果也可以将货物全部运回。
2 托收
(1)托收定义:collection,根据《托收统一规则》,托收定义如下:托收是指由接到委托指示的银行处理金融单据和/或商业单据以便取得承兑或者付款,或者凭承兑或者付款交出商业单据,或凭其他条件交出单据。
(2)托收风险的表现形式:
①进口商的信用风险和代收行银行风险。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进口商会找借口拒收货物拒付货款;还有可能与代收行串通,或者伪造代收行骗取提货单据。
②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进口商可能会因为进口国的战争骚乱、罢工、未能取得出口许可证、进口国的外汇管理等原因造成不能按时付款。这些都属于出口商需要考虑的进口商所处国家的政治风险。
③财务风险。一旦进口商拒绝付款收汇失败,出口商即使在掌握物权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独自承担相关的财务损失。如:货物转售的价格损失;目的港的仓储、提取和保险费等,货物存储时间过长还可能腐败变质;实在不能转售,还不得不承担往返的运费等等。
(3)托收风险的防范:
①加强对进口商和进口商银行的信用审查。详细调查客户的信用状况及代收行银行的可靠程度。
②投保出口信用险以转嫁出口收汇风险。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政府为鼓励和扩大出口而以财政资金做后盾,由专门保险机构向出口商提供的保证其收汇安全的一种政策性风险保障制度,是一种政策性保险业务,它所保障的风险是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或不能承保的境外商业信用风险或政治风险等。
③多种结算方式结合,预收部分货款以降低收汇风险。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为使人有足够的激励去自动选择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就必须在合同的设计中让人也承担一部分不确定的风险,并从这种风险承担中获得相应的补偿。所以,为了确保托收方式下的收汇安全,出口商可以预收一定的预付金,余额用D/P即期的方式收汇。预付金的比例和汇付一样,一般为合同总值的25-30%为宜。
3 信用证
(1)信用证的定义:letter of credit,即由一家银行依照客户的要求和指示或自身的名义,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凭规定单据,向第三者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兑并付受益人出具的汇票;或授权另一家银行进行该项付款、或承兑并支付该汇票;或授权另一家银行议付。
(2)信用证风险的表现:
①开证行信用风险。信用证虽然是银行信用,但是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在一些国家银行的成立不像中国这样严格,并且需要有注册资本的限制,国外银行的所有权也大多是私有性质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资信非常重要。进口商会同一小银行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银行联合进行诈骗是完全可能的。
②信用证硬条款风险。在信用证的规定格式中,有许多的硬性条款,这些构成信用证的基本要素,如受益人、有效期、装运期、交单期、议付行等,任何一个条款的细微变化都可能给出口商带来麻烦。
③信用证软条款风险。在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或开证行有可能利用信用证只关注单据这一特点设置“陷阱条款”,或称为信用证软条款。
④单据风险。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买卖,实行的是凭单付款的原则。首先,银行审单只要“单单一直,单证一致”就会把货款付给出口方而不管实际货物是否符合进口方的要求。其次,如果单证可能完全做到一致,就会出现单据不符。对于单据不符包括两种情况,UCP500 也有明确的规定:一是无关紧要的不符;二是名符其实的不符。无关紧要的不符是指虽然单据表面与信用证不符,却可以视为相符的不符点,这种不符点单据仍可为银行所接受。名符其实的不符,即构成可以拒收拒付的单证不符。包括单据不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规定;单据不符合 UCP500 的规定;单据之间相互矛盾三种情况。该类型不符点单据的后果是开证行解除了单证相符条件下的付款责任,将银行信用证转为商业信用证,也就给进口商提供了拒付的理由。
篇8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形式和结构,还改变了对外贸易的形式和结构。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文章分析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中小企业
作为信息技术在贸易领域的积极应用,一种基于互联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媒介Internet是全球性的,具有高效、快速、准确、安全、低成本等特点,突破了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益;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已开始走向电子化,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必须要顺应这个趋势。
一、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1.电子商务能有效地弥补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
在工业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有着先天的不足。如存在信息不灵、市场狭小、客户群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大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这些缺陷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
电子商务的兴起,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新的商业机会。利用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能够摆脱原有狭小生存空间的限制,将市场扩展到过去依靠人员推销或广告推销所不能到达的遥远的地方。同时,中小企业凭借便捷而廉价的网络信息服务,可以频繁地接触国内外的潜在客户,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文化,从而发现更多的潜在目标顾客群,获得新的商业机会。总之,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这些中小企业不但可获得以前他们无法获得的信息,而且也获得了和大企业一样的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
2.电子商务促使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下降
第一,电子商务降低了生产企业的库存成本。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生产企业对于客户订单的接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对于客户需求产品的相关信息,也可以直接传送到自动化生产线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需要存储到仓库中而直接运达客户手中。因此有效地避免了为应付用户的各种可能的需求而造成的大量产品积压,实现无库存生产。
第二,电子商务降低了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企业完全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快速传递,降低了采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必须通过书面形式传递而发生的费用。而且由于各个企业都建立有自己的网站所以生产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可以进行仔细的比较研究寻求更理想的供应商。
第三,电子商务降低了生产企业的营销成本。在传统商务环境下,由于高昂的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绝大多数出口型生产企业都将大部分的营销活动交给贸易中间商去完成,自己只负责新产品开发和广告等少数的营销活动。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专业商业网站来企业的各种信息。另外可以通过增强与大众的交流,获取他们对产品、服务的意见等。
除此以外,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平等竞争的环境,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加贸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强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由于网络贸易具有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等特点,企业可以给客户提供“全天侯”的产品和信息服务,任何客户都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
二、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1.转变观念,积极投身电子商务发展大潮
据iResearch统计发现,到2005年底全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由于亚太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政府对电子商务市场的重视,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局面。据iResearch预计,到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将会达到27.4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商机,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尽快抛弃电子商务可有可无等错误认识。立即转变观念,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尽早在国际市场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2.积极打造电子商务环境
真正的电子商务绝对不仅仅是企业前台的商务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包括后台在内的整体运作所必须的高效率的、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这需要大量的前期工程,包括组织体系、业务流程、工作制度、协作环境等的重组优化,以及经营理念的根本转变和网络文化建设等。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与外部环境的无缝对接。
3.着力塑造网络品牌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品牌的作用已显得十分突出。品牌知名度的高低和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档次和售价。网络品牌的作用是指引客户进入企业的网站,是吸引访问者注意力的重要武器。因为因特网上的各种商务信息是“海量”的,所以无论是商家选择贸易伙伴还是消费者选择满意的商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网络品牌来进行选择的。因此,着力塑造有影响力的网络品牌是进出口企业成功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的关键。
4.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及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进出口企业的每一笔业务,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之上的。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帮助进出口企业把握市场机会,不仅有助于现有产品的贸易,而且还能够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赢得客户的忠诚。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ARM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市场逐渐成熟,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CRM对于赢得更多的客户并且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实际上,CRM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改善与管理企业销售、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关系有关的业务流程,提高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从而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量、增加销售与盈利、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和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李丽.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发展[J].经济纵横.
[2]张继业.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11).
篇9
[关键词]逆差 贸易方式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增多,许多国家常常针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指控,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随着最近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不得不使我们再一次重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
1.中美贸易持续增长。中美两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2.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目前,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不当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以及中美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地区产业调整等,本文主要是基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产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转入生产和销售阶段,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外资企业在贸易方式的选择的突出特点是更倾向于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2.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的统计,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三、 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适度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发挥我方比较优势。
四 、结语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还是对加工贸易的限制都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甚至会丧失一些比较优势。若要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难以调节等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贸易,使之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只有当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层次得到提高时这一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3)
[2] 陈明 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3)
篇10
关键词:外贸企业;品牌创新;出口方式;转型升级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特别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经济减速明显,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幅放缓的前提下,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在国际上的竞争较为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种种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因此,外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出口产品品牌创新,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显得尤其重要。
1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意义和机遇
品牌创新是出口贸易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产品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自主品牌,而我国的外贸企业目前主要做“贴牌”,赚取的只是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要想获取高额的产品附加值,品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品牌创新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的企业,也影响了我们为之进行产品加工的企业,出口订单纷纷被取消,外贸企业面临停工、破产的境地,如果不进行品牌创新,就无法应对危机。摆脱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创立自主品牌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时机。
2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许多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创立自主品牌,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在品牌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程,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意识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品牌的作用还不是特别了解,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创品牌的道路上走得还很艰难,这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品牌意识的淡薄还表现在对企业品牌的保护方面,我国企业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被抢先注册的现象很为严重,有一些百年企业的管理者因其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及时注册,导致被国内或国外的一些企业抢先注册了商标,从而丧失了自己应有的法律权益,例如熊猫,长虹等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商标被抢注,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流失,价值降低,因为商标是由法律确认的品牌内在的权益要素,产品只有依法注册之后,才能享有应有的法律权益。
2. 品牌研发投入不足
一个品牌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长期以来,我们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外贸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出口企业创立名牌的重要障碍之一。首先,研发投入总量少。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2%。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
3. 品牌营销力度缺乏
品牌的培育是一个很精炼的过程。许多外贸企业虽然也注重品牌的创新,但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出口品牌在全球的宣传力度缺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产品同质化和传播的过度化逐渐培养了消费者的挑剔眼光。如不能保持持续的传播,消费者就会忘记你,忽视对品牌的宣传和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消费者品牌情感的持续培养,最终将导致顾客群体转移。
3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对策
1. 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它引导着品牌定位。在品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着手培育自主品牌,实现从OEM ODM OBM的发展,也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机会,收购国外强势品牌,从而达到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目的。作为外贸企业,在增强品牌建立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保护意识,对自己的商标品牌进行及时的注册登记,只要经过注册,就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2. 加大品牌研发投入
加大对品牌产品的研发投入,以质量为本,提高产品美誉度。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要有稳定上佳的内在品质,一个新兴的品牌要想成功,更要把品质作为整个品牌营销过程的重中之重,品质是品牌的基础,更是品牌的生命,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质量过硬才是宣传推广的前提,产品才有优秀的溢价能力。
以优质创信誉,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健全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在竞争中完善自我,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以高境界的质量理念强化管理,不断确立和赶超新的质量目标,不仅整体质量管理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也使品牌保持强盛的生命力。
3. 加强品牌营销力度
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谁赢得了消费者的“眼球”,赢得了“关注”,谁就赢得了“市场”。企业品牌推广,销售产品是目的,是一切工作的核心。要通过品牌推广服务于销售产品工作,就必须在完成品牌知名度宣传推广之后,进一步加大品牌深度的推广工作,以真正产生品牌销售力。这一步工作,也是品牌推广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而这一点,也正是被国内众多人所忽视的工作。如果某一品牌推广宣传很成功,其推广结果使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但如果我们看不到其任何的后续工作,看不到其任何的实质性动作,那消费者对这一品牌还是会漠然的,因为品牌知名度并不等于销售力。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知名度对消费者的决定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绝不是主导性作用,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消费者购买产品,除了价格、功能等基本因素外,对品牌的认同也是其做出决定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和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才能达到的,而绝非简单的靠打广告就行的,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已日趋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