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范文

时间:2023-04-12 05: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由贸易

篇1

【关键词】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对外贸易政策

一、自由贸易含义及特点

自由贸易主要指假如某类经济组织或直接与其他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协定是两国或躲过以及区域贸易实体间所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允许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这些协定伙伴国会组成自由贸易区,来自谢定国的货物可以获得进口税和关税减免优惠。无论是在进口国还是出口国,自由贸易协定均有助于简化海关手续。当协议国间存在不公平惯例时,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协助贸易商进行补救。

二、自由贸易实现途径及影响

自由贸易协定最终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来贯彻落实的,在自贸区内的货物绝大部分没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没有市场准入限制,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实现国于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双方的社会福利水平,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降低消费者支出的同事提升消费品质。并且激励国内相关产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力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进口外国产品必然会对本国相应产品形成一定的威胁,进口竞争部门必然面临严峻的国内形势,可能会花费更多成本或压缩利润空间与进口产品竞争,那么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被挤出市场,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压力,不利于本国产业的发展。做出选择必然有机会成本,要理智做出取舍。

三、中国的自由贸易发展阶段

中国的自由贸易发展经历了3个突出阶段:一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外贸经营者从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统一实行行政管理转变为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创汇,大幅削减关税以与国际经济接轨,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积极利用市场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新时期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讯号,为中国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前提。二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削减出口补贴、减弱国内扶持力度、开放服务贸易、制定符合世贸组织协定相符合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的标准等。无论2016年过去这些承诺实现与否,都标志着我国在实现自由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由有限范围、领域、地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单位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全面开放;由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稳步快速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三是近年自贸区的相继设立。我国自由贸易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并与世界众多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以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例,利用这一自贸区扩大出口和转口贸易,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吸引外贸,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自贸区在中国经济被欧美大国刻意压制时期和世界经济普遍萧条时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必将继续开展自由贸易,提高开放程度,寻找更多与国际市场交流的机会。

四、保护贸易含义及分类

保护贸易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主张。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前者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进口配额等各种名义的壁垒限制外国商品的自由进入。在鼓励出口方面,主要是通过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刺激出口,求得Q易顺差,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点:由关税向非关税政策转移,更具隐蔽性;针对性越来越强,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贸易保护政策,而对其他国家适当放松。

五、保护贸易实现途径及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已转变为以环境为名筑起“绿色壁垒”,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及针对中国劳动力廉价的“蓝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比关税等限制措施更让人难以招架。因此,要提高科技水平,努力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说是不利于国家及世界经济的长足发展的,它损害了两国的福利水平,使消费者消费水平降低,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动,国际间分工合作不能很好开展,但他可刺激企业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员工福利待遇,从另一角度来说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大国为例:

Pw为国内原价格,Pt为收取关税后国内价格,Pw为收取关税后的国际价格;实施进口关税政策后,国内价格上升,国际价格下降;国内生产增加S2-S1,国内消费减少D1-D2,进口减少S2-S1+D1-D2;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政府收入增加c+e;净福利不确定,变为e-b-d。

六、中国的保护贸易发展阶段

中国保护贸易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封闭型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我国对保护的对象不加选择,没有明确的保护期限,导致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失去了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充分利用国际生a力的机会,不利于中国工业的进步,延缓了工业化的速度。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征收较高的关税来保护国家的产业和提高财政收入,虽然保护了本国有一定基础的工业的正常发展,但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错过了提高本国竞争力,增强国家实力的大好机会。二是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来实行开放的保护贸易。这一时期国家重点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本国企业的良好发展,不被跨国企业践踏起到了较强的保护作用,实行了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三是入世后“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在加强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注意保护本国产品的出口顺畅,通过出口退税等政策维持我国的贸易顺差。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产生贸易摩擦,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其认为中国采取不正当的贸易保护政策,出于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对中国出口到其国家的产品进行诸多限制等。针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包括提高关税和“报复性”反倾销。对影响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进口品征收较高关税,减少贸易损失;针对国外对中国出口品的反倾销措施,我国采取同样的反倾销。从政府方面保护本国出口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起到了均衡作用,从国家层面对保护贸易政策进行抗议;另一方面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两国在限制另一国进口时必然会使本国经济遭受损失,降低本国福利水平,民众消费的选择空间缩小,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神话,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nth Edition,205--208.

[2]P.E.K Kenen,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SR NO.29,May 2009.

篇2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汇率协调;货币融合

自从蒙代尔(Mundell)1961年发表了《最优货币区》一文后,国际货币合作与协调便一直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话题,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和欧元的启动为亚洲货币合作带来了相应的示范效应。东亚金融危机让东亚国家和地区意识到进行区域汇率合作是东亚货币的出路,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必要手段。货币合作又必需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来承载,纵观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除了强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之外,还强调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协调,维护区域汇率的稳定,以此来推动区域性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在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则会趋向货币一体化(欧元)或强势货币逐步替代弱势货币,由此来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从而促使自由贸易区向真正的经济货币联盟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初期也必须要加强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家之间的汇率协调,因为稳定的汇率机制可以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和跨国投资的风险,促进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使自由贸易区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东盟主要国家汇率安排的取向与构建东盟货币区的前景

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东盟主要国家而言,汇率制度是一个两难选择:一是由单一主要货币钉住汇率制转向货币篮子钉住制。在实行货币篮子钉住制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同时要慎重地选择货币篮子的组成,在此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调整钉住货币的权数、拓宽货币篮子的组成。二是根据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管理模型,制定各国汇率波动的区间。事实上,汇率波动的区间安排是界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间的一种中间型汇率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集中了两种极端性汇率制度安排的优点,不仅有助于实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纪律,而且在资本流动性较强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也提供了抵抗冲击的灵活性。鉴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东盟主要国家目前正实施一种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即实行一种不公开的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其好处是货币当局可以避免根据事先公布的安排和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而被动地进行频繁的调整,同时可以避免在固定汇率制下本币贬值给其他国家实行报复性措施以口实的情形。选择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有利于货币当局依据未经公布的一篮子货币调整汇率,利用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来掩饰本币的有效贬值。

东盟的经济体大部分为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往往倾向于选择固定比率制度。因为在这些经济体内,汇率变动不大,可能伴随着对实际竞争力的明显效应。而且,在开放经济体内,由于总的价格指数会比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更为波动。经常的汇率调整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作为这个标准的推论,经济体的规模越小,它就可能更为开放,因此,东盟国家更倾向于加入货币区。在东盟十国中,经济实力主要以原来的东盟五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为主,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等方面比较接近,正在加快建立经济一体化进程,各国存在较强的政治意愿,并存在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所以东盟核心国家在很多方面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将来可以实现较高层次的货币同盟。至于东盟四个新成员,它们与核心成员差距较大,经济发展落后,政治上强调和不干预内政。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不具备实行统一货币的条件。应当看到,东盟如能实现货币一体化,将有助于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助于经济复苏,对区域经济和中国的经济也无疑将起到正面影响。

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反应及评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称人民币汇率不钉住单一美元。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各国反应及外电评论不尽相同。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对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规定表示欢迎。日本内阁厅长官佃田博之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人民币国际货币的第一步。马来西亚央行即日宣布,允许林吉特汇率实行管理浮动,决定即时生效,林吉特汇率将由经济基本面决定。韩国央行表示,如果美元对韩国的汇率过度下降,该国央行将采取强有力措施稳定外汇市场。而新加坡则称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仅可能成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暗示,而且可能对全球的货币安排产生显著的长期影响。从总体上看,亚洲没有完全可兑换的货币。除日元以外,亚洲大多数规模较大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韩元、新台币、泰珠等)在资本账户内都不可完全兑换。这就意味着亚洲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和其他金融交易的定价、开发票和结算都是以美元来进行的。货币不可兑换的另一个派生物是美元已经成为亚洲各个国家保护其与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竞争的参考基准点,结果亚洲事实上成为美元区的一部分。随着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相对干预的政策,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已经被减弱甚至被消除。随着中国放松人民币与美元的联系,并继续开放其资本账户,我们应该开始考虑亚洲国家货币开始表现得更像一个脱离美元区的货币联盟,而不再是作为一体化的障碍。鉴于以上论述,亚洲作为一个整体与美元脱离联系的步伐将非常缓慢。这一速度取决于亚洲希望且能够多快地它们的货币完全可兑换。考虑到亚洲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完善状况,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与众多表示赞同的意见不同,麦金农在2005年7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货币战”指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措施对中国经济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具体存在以下五个问题:(1)中国货币当局在放弃了过去的货币政策对象(即“锚”)之后,没有相应响应一个新“锚”,从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运作变得不明确起来。(2)中国经济将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出口的经济增长减速。(3)在大量“热钱”进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货币市场将面临“零利率流动性陷阱”,货币当局将发现在新形势下难有作为。(4)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出口,而且也会影响进口,尤其是通过影响国内投资和国内经济增长而引起进口需求的减少,从而升值对中间贸易平衡的最终效应变得不确定(即不能断定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贸易顺差缩小甚至转为逆差)。(5)如果中国贸易平衡格局不因人民币升值而出现显著改变,来自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只会有增无减。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汇率协调与人民币区域化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的汇率协调

汇率协调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降低与各国货币兑换有关的交易成本和远期抛补成本,同时间接地减少外贸企业内部关注地区内货币兑换和汇率风险的人员及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区域内未来汇率不确定的风险,从而降低决策成本,使价格体系成为进行正确经济决策的更好的向导。因此,稳定的汇率必然会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即产生所谓的“贸易及投资创造效应”。Frankel、Schmukler、Serven(2000)提出了“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取决于其经济、政治等对外依赖关系,因而应使其货币与某一关键国家的货币(锚货币)挂钩,以稳定经济发展,至于采用何种货币作为锚,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政治关系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名义锚”理论风行一时,主张对汇率确定一个目标,以此来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计划。因此,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汇率协调、合作初期的原则应是:一是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立自贸区最优货币区的时效性和效益性;三是自贸区货币合作的权力制衡性。可以在建立统一目标系统框架后,分阶段、多层次,高速度推进。

中国向货币篮制度过渡,然后与东盟国家采用共同的货币篮,这在技术上说并不困难。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的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方案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参与方相互间的均衡汇率以及波动的大致幅度,同时明确机制参加方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2)自贸区内实行钉住美元、欧元和日元的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至于这几种货币在自贸区各国货币篮中的权重,考虑到货币合作的特点和降低实施货币合作的难度,各国在初始阶段可以根据各国的贸易方向和政策偏好有所侧重,不要追求“一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后,将“锚定货币”的权重由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对外贸易比重自行选择的权重过渡到根据整个后贸易整体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确定的权重。(3)区内各个国家宣布一个钉住一揽子货币的中心平价水平,并自行确定平价浮动的范围,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共同确定波动幅度。(4)每个国家或地区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名义汇率制度。比如印度尼西亚保持爬行钉住汇率制度,这将大大降低各成员国制度转换成本、减少货币合作的阻力,从而迅速推进货币合作的进程。(5)实行“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允许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和汇率失调程度的判断,调整中心平价水平或者是平价波动范围;或者制定某种调整的规则,根据规则来做出自动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固定汇率制或者钉住汇率制下因汇率僵化而诱发的投资冲击。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自贸区汇率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6)建立一个类似欧洲短期融资安排的融资机制以帮助成员国家对抗货币投机,防范投机冲击、稳定外汇市场,保护汇率制度,或者就此建立自贸区货币基金。

(二)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区域化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趋向成熟以后,着眼亚洲统一货币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要确定机制化的“货币锚”,即以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双锚,这是由日本现有的经济、科技、金融等综合实力和我国经济规模、发展前景及其市场潜力等因素所必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以这个货币锚为核心构建成特殊的双层框架:一方面日元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保持相互的汇率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其他参与方货币不直接与美元挂钩,而与日元和人民币挂钩,随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上下浮动而波动。这个框架基本可达使参与方面货币的汇率波幅不大,且对美元汇率有调控的联合浮动,为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东盟特别具有吸引力。据预测,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年均为7.2%。东盟货币区与人民币货币区的融合,除了经济发展上的需要外,还有地利、人口、地缘上的优势。据统计,东盟地区有50多万华人,形成一张覆盖东南亚的“华人经济网络”,这对两大货币区的融合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个“华人经济网络”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湄公河黄金水道的开发,中国一东盟陆路交通的贯通,将把中国与东盟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市场——至少是地理意义上的,到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时,就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但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定位仅仅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而没有较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和各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统一协调,就如同建在流沙上的大厦,随时都有被中断和倒塌的可能。

篇3

国家立法需明确规定建立自贸区的条件、允许入区的商品、授权操作以及海关监管程序,具体包括对适用性、自贸区建设及其布局的专门要求。海关有权对自贸区仓储货物进行自由查验。不仅进口商品,国内商品也须经过授权方可进入自贸区。对进口货物的进入限制通常出于公共道德、安全、健康和动植物检疫等方面的考虑,或是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海关通常要求申报人提供抵押,如缴纳相关税费,以确保相关海关义务得以履行。在自贸区内,应允许以保存货物为目的而对货物进行处理。另外,应明确规定加工和制造业务的规则。国家立法需明确规定,哪些商品在自贸区内部消费时可享受关税和其他税费全免待遇。除特殊情况外,货物在自贸区内的停留时间需符合规定。允许转让区内货物的所有权。对于已进入或在自贸区内生产的商品,应允许其转运到另一自贸区或是适用其他海关程序。若货物从自贸区转出内销,则国家立法须对确定货物数量、价值的时点加以明确,同时确定所应适用的关税税率。若自贸区要关闭,应给予有关人员足够的时间,以便他们将货物转运到另一个自贸区,或是根据海关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安置。

WTO规则下的自由贸易区

原则上,WTO规则适用于成员国的全关境,当然也包括自贸区。此外,WTO规则明确要求成员国“在国内法律法规、管理程序上与附约中所规定的责任保持一致”,因此自贸区的法律组织形式必须符合WTO的相关要求。

WTO新成员的加入文本中,明确定有自贸区适用的四类规则:(1)非歧视性;(2)补贴;(3)贸易相关的投资手段(TRIMs);(4)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TRIPs)。

在自贸区适用非歧视原则的问题上,需从纵横两方面考虑。从纵向看,由于自贸区经常给予投资者大量额外激励,以致区内外的法律管理机制可能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种优惠能否扩展到WTO成员国全关境。持纵向观点的人认为,自贸区的存在动摇了非歧视性原则的基础,扰乱了世界贸易体系,并将无可避免地导致欺诈。而持横向观点的人认为,政府在自贸区内外采取了平等的政策,且自贸区内外的政策无需完全相同。

政府为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会导致贸易扭曲,因此被WTO所规制。大部分自贸区坐落于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附近,提供此类一般性基础设施不能被视作补贴。但是,政府为自贸区内企业提供低于市价的土地、电力、水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将被视为补贴。一般而言,非商业性的政府贷款、贷款担保和其他财务支持将被视为津贴和福利。在自贸区内,出于商业考虑而采取的措施不被视为补贴。退税方案同样不被视为补贴,因此可在自贸区内运用。

WTO规则禁止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例如本土原料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外汇管制或出口限制。各国政府设立自贸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投资,因此他们倾向于放松或者不执行TRIMs。与补贴情况不同,TRIMs的特殊差异化待遇并没有在自贸区被广泛适用。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许多国家在许可的转变期内,并没有披露其自贸区内前后不一致的TRIMs。也就是说,WTO成员国不愿使用禁止陛的TRIMs,也不愿将其告知WTO。

篇4

一、概念区别

(一)FTZ与FTA的本质区别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缩写为FTZ)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这种方式属一国(或地区)境内关外的贸易行为,即某一国(或地区)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地盘作为市场对外做买卖(贸易),对该地盘的买卖活动不过多地插手干预且对外运入的货物不收或优惠过路费(关税)。

与国际上传统自由贸易区(FTA)不同的是,传统自由贸易区是多个国家一起玩,游戏规则多国共同制定;而这种方式是一国在自己的地盘玩,自己地盘自己做主,游戏规则自己制定。

传统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缩写为FTA)是根据多个国家之间协议设立的包括协议国(地区)在内的区域经济贸易团体,指多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之间做买卖生意(贸易),为改善买卖市场,彼此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至于怎样做买卖,不是某一国说了算,而是在国际协议的基础上多国合作伙伴一起商议制定游戏规则。

(二)FTZ与FTA的中文译名

FTZ与FTA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为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商务发展而设立。为避免两者混淆,商务部等部门2008年专门提出将FTZ和FTA分别译为“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贸易区”,以示区分。

二、贸区简介

(一)格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设于上海市的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将为上海带来十年发展红利。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试验区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该项目立项的过程中曾遭遇阻力,但国务院总理“力排众议”努力促成该项目通过。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

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是“四区三港”的自贸区格局。

(二)特点

上海自贸区具有国际性及双边性,侧重于金融改革试点;而设立在广东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属于区域性自贸区,侧重于对外,着眼于广东省与香港、澳门两地的经济联系,更侧重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整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试点。

三、基本概况

(一)规模

1.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1990年9月正式启动,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

2.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1.03平方公里)是国务院特批的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同时是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的三大物流基地之一,于2004年4月15日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其与外高桥港区连成一体,距离外高桥保税区仅有3公里。

3.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3.59平方公里)。

4.洋山保税港区(14.1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5平方公里,岛域面积7.31平方公里)。

(二)功能

2013年上海综保区将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功能、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十项功能先行先试,即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运作、融资租赁功能全面发展、以期货保税交割功能促进大宗商品产业集聚、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推动机场区港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探索“前店后库”联动模式、试点全球维修检测业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当天国家有关部门及上海市领导为第一批入驻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颁发了证照。首批入驻自贸区包括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其中11家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发及上海银行8家中资银行,花旗、星展2家外资银行和交银金融租赁1家金融租赁公司。

(三)入驻企业

1.首批进驻企业具体名单

25家企业如下。

(1)上海百家和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百视通、美国微软全球金融)

(2)卜蜂进出口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泰国正大集团)

(3)上海盛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盛大集团)

(4)上海东方明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东方明珠集团)

(5)广视通网络通信发展有限公司(SMG、国家电网)

(6)上海跨境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东方支付)

(7)上海东方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东方网)

(8)上海泛亚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硅谷天堂资产、盛富投资、山水控股)

(9)上海亚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铁物资、中信证券、上海乾阳投资管理)

(10)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联交所)

(11)上海中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国盐业)

(12)上海汽车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上海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

(13)世天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荷兰世天威)

(14)上海布瑞克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全球网交所、金砖国家创投基金、成都中美基丕基金)

(15)联碧德(上海)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联碧德)

(16)艾摩珂海洋工程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芬兰Almaco(爱买客)集团)

(17)法巴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法国巴黎银行)

(18)上海运力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汇锝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宏世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19)上海浦东保时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保时捷)

(20)杰尼亚(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意大利杰尼亚控股公司)

(21)弘毅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弘毅投资有限公司)

(22)申银万国智富投资有限公司(申银万国期货有限公司)

(23)华安未来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4)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贸区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5)大众保险股份邮箱欧诺公司上海市自由贸易区支公司(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8家中资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发及上海银行。

2家外资银行:花旗、星展。

1家金融租赁公司:交银金融租赁。

2.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相当于列出“黑名单”。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于2013年9月30日公布,包括了国民经济所有18个经济行业门类,涉及89个大类、419个中类和1069个小类,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此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内容。以后,在这个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将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

2013年11月3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运行平稳。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将不断修改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调整的方向是越来越开放。

(四)战略意义

1.国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这项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提升软实力,各项工作影响大、难度高。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任务是要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现代物流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主编杨达卿在2013年9月23日《论道》节目“升级的试验自贸区”中指出,上海自贸区也是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下突围的重要一棋。

杨达卿指出,面对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美国要捍卫全球贸易霸主地位,采取三大步骤欲捍卫霸主地位,并逐步架空WTO:第一是在东半球,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建立TPP贸易同盟;第二是在西半球团结欧盟建立TTIP贸易同盟;第三是在全球建立PSA服务贸易同盟。这三个同盟都把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排除在外。中国建立自贸区既利于捍卫中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利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上海自贸区将促进上海成为亚太供应链核心枢纽。

2.上海

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将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这将使得上海获得更多的制度红利。

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四、规划建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方案》又指出,扩大服务业开放。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

(一)总体方案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该总体方案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扎实做好组织实施等主要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包括: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等金融创新;未来企业法人可在上海自贸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个人则暂不施行;上海自贸区也很可能采取分步骤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方式,如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上海自贸区在中国加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中国加入TPP的首个对外开放窗口。

(二)建设背景

中国自贸试验区花落上海并非偶然。在国务院的期许中,上海自贸区将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很可能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促进作用。

2013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位于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所指28平方公里即上海综合保税区范围,其中包括2005年与浙江跨区域合作建设的洋山保税港区、1990年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2010年9月启动运营的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上海口岸服务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达3.6亿吨,同比增长5.9%,上海港继续保持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外高桥港区完成1536万标准箱,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国际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区。

(三)自贸区规模

1.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1990年9月正式启动,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

2.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1.03平方公里):国务院特批的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同时是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的三大物流基地之一,于2004年4月15日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与外高桥港区连成一体,距离外高桥保税区仅有3公里。

3.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3.59平方公里):2010年9月28日正式运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流域交汇点,紧邻货邮吞吐量世界第三的浦东国际机场,又处于亚、欧、美三角航线上。

4.洋山保税港区(14.1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5平方公里,岛域面积7.31平方公里):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开港时正式启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区域合作建设,实行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四)任务措施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

2.扩大投资领域开放。选择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3.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

4.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

5.完善法制保障。各部门要支持试验区深化改革试点,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问题。上海市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试验区管理制度。

(五)政策

1.拟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金融领域试点最惹人关注,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徐权表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上海市市长杨雄也在前不久的陆家嘴论坛上证实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申请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而且这一改革方向不会因为短期的流动性变化、热钱流向的变化而变化。

2.构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是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一脉相承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也看好上海的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汇率价格发行机制能使外流资金更好地周转,提高人民币使用的效率。

3.税收优惠。税收政策优惠是大家争议较多的话题,因为自贸区的政策和创新需要有可复制和可推广的价值。因此,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不是传统的由优惠和特殊政策构成的“政策洼地”。27日公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没有提到之前媒体盛传的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而是“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缴纳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适用中关村等地区试点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自贸区的税收政策优惠程度低于预期。不过方案表示,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4.贸易领域监管模式创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这是与上海综合保税区的主要区别。所谓“一线”,是指国境线;“二线”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也就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空间分界线。创新监管模式提出要将一线监管集中在对人的监管,口岸单位只做必要的检验检疫等工作,特别是海关方面将不再采用批次监管的模式,而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达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

5.推动外贸物流创新发展。整合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大保税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利好外贸物流。长江是全球最大的内河水运通道,被称为黄金水道。上海港90%的集装箱货源来自长江经济带,浦东机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货运机场也依赖长江经济带。

篇5

正方:自由贸易是世界大势,自贸协定是通往自由贸易的必由之路。相对于双边自贸协定,多边自贸协定涉及的国家更多,对全球贸易规则的影响力更大。多边自贸协定目前生效的有WTO协定等,现在正在谈判的有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可能会形成新的全球贸易规则。

反方:自由贸易是经济学中最成熟的理论之一,其基本依据是比较优势而不是自贸协定。譬如比尔・盖茨一小时能写千行程序,或能把自己的别墅打扫干净,某清洁工不会写程序,要花十小时才能把别墅打扫干净。相对于该清洁工,盖茨在写程序与打扫卫生上都有绝对优势,但他还是应该写程序赚更多钱,并雇用清洁工来打扫别墅。大家都有比较优势,大家都有饭吃。

正方:自由贸易难道不需要规则吗?自贸协定就是给自由贸易设定一系列的规则。如果有一个多边自贸协定,规定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零关税,但设定了较高的劳工标准、环保标准与知识产权标准。它的成员组成一个封闭的朋友圈,关起门来自个儿玩;非成员被排除在朋友圈之外,就被孤立了。这样的贸易规则如果上升为全球贸易规则,非成员就会成为游戏输家。

反方: 这样的多边自贸协定能叫自由贸易吗?叫贸易保护主义才差不多。所谓自由贸易,就是要消除各种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让比尔・盖茨与清洁工能够自由交易。商品零关税是消除了关税壁垒,但过高的劳工标准、环保标准与知识产权标准则是建立了新的非关税壁垒,此消彼长,自由贸易的程度是否增加了还很难说。自由贸易就是自由贸易,理论上没有任何前提。

正方: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难道不应讲求对等吗?我对你开放某个领域的市场,你也得对我开放相应的市场,这样才对等,这就是国家之间要签订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的原因所在。我对你片面开放市场,容许你向我出口;你却对我封闭市场,不让我向你出口,那钱全让你赚去了,我岂不是吃亏大了?也太不公平了。自由贸易必须基于公平与对等的原则。

篇6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中免公司三亚免税店20日正式开始向我国公民提供免税购物服务,国内外游客和海南本岛居民在离开海南岛前,在三亚免税店凭有效身份证件并提供从三亚机场离岛的日期和航班信息,就可以在免税店内购买免税商品。国内游客不必出国,就可以享受免税购物的待遇和优惠。继日本冲绳、韩国济州岛和我国台湾妈祖、金门两岛之后,海南岛成为全球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的第四个地区。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在给广大游客带来免税购物实惠同时,必将进一步提速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建设。现在人们在旅途买东西不仅仅是为了退税,而会更看重商品的实用性以及购物环境。“离岛免税”绝不是海南旅游的自身特色,因为其他一些地方将来可能还会继续申请这个购物免税政策。所以,海南的旅游业界还是需要静下心来,要从自己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角度寻找战略突破口,从而真正将其做大做强。

按照国家颁布的政策要求,每一个公历年度内非岛内旅客和海南本地居民分别享有2次和1次离岛免税购物机会。每人每次免税购物金额,在符合规定的免税商品购买数量范围内总额不得超过5000元人民币。若还想购买单价超过5000元的商品,在全额缴纳进境物品进口税的条件下,每人每次还可再买1件。作为目前海南唯一的试点商店,三亚免税店准备了价值3亿元人民币的商品,希望“离岛免税”政策能有一个良好开端。

海南成为世界第四个离岛免税区

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的大门正式向国内外游客敞开,海南成为世界上继日本冲绳岛、韩国济州岛和马祖、金门之后,第四个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区域。

三亚免税店是海南目前唯一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商店,营业面积达7000平方米,涵盖香水、化妆品、首饰、手表、服装、皮具、箱包等众多国际品牌商品,迪奥、香奈儿、兰蔻、阿玛尼、古驰、蒂芙妮等顶级奢侈品牌应有尽有。进入免税店后看到,迪奥、香奈儿、兰蔻、雅诗兰黛等化妆品专柜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不一会儿,很多游客手中就已抱着一摞一摞的化妆品,排队等待付款。短短半个小时,部分化妆品柜台的商品被抢购一空。有的游客已经来免税店看过四、五次了决定后来购买。

免税政策对游客来说很好,现在不用出境也能买到免税的高档化妆品,在海南可以一边度假、一边购物。这里化妆品的价格比国内其他商场都便宜,三亚免税店所售免税品全部由中免集团直接从品牌原产地采购,没有中间环节,且免税商品免除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三亚免税店免税品不仅与有税商品保持价差优势,还力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免税价格持平或更低。

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也让“免税购物游”成为海南新的旅游产品,国内多家旅行社将“免税购物游”加入到旅游线路当中。海之缘推出的中高端团旅游线路已将免税购物项目纳入其中,很多游客都对免税购物表示出极大兴趣,预期购物游的市场效果会很不错。

离岛免税政策肯定会激起游客来海南旅游的热情。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优惠程度比日、韩更大一些,而且国际知名品牌对中国游客吸引力较大,因此,离岛免税政策带来的购物规模会比较大,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将直接带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离岛免税政策在国际上没有更多经验可借鉴,难免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创新,未来的任务将长期而艰巨。

海南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国家赋予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是我国对外开放又一项重大尝试和重要创新。这项政策含金量高,影响面广可以直接带动海南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

“盛况”赤膊上阵

中免三亚免税店作为海南唯一一个“离岛免税”政策试行店,受到了众游客的极大关注,更有甚者提前一天进店踩点选商品。启动仪式过后,游客蜂拥进入三亚免税店选购物品。此时,免税店门前早已是摩肩接踵。

经过一番比较,大部分游客都觉得在海南买香水、化妆品最合算,一到商场就觉得人太多很热,可即便是“赤膊上阵”,也有挤不进“疯狂的女人堆。”

为迎接客流高峰,营造良好有序的购物环境,确保游客安全,“五一”期间,免税店将限制客流量。“五一”期间三亚免税店每天可能有3万人次客流量。借鉴上海世博会经验,三亚免税店正在制作不锈钢护栏,5月1日摆放在店外,人流将“回”形排队,波段放行进入店内。店外停车场临时封闭,增加4至5个休息棚。“五一”期间,预计将有6万多名旅行团游客和散客前往免税店参观、购物。我们将与旅行社进行协调,引导旅行社团队进行错峰购物,并安排旅行社提前做好旅客的购物意向调查,建议不购物的团队不要设置免税店购物行程。

最适合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大的消费品生产与出口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以来各生产经营企业各自为政,没有联盟形成统一、集中贸易的大气候,在商品出口贸易环节发展并不理想。依托自身的生产与消费能力,中国需要把握未来亚洲区域的经济发展脉搏,筑造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平台。

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要求建设具有广大空间的自由经济基地,香港、澳门地区的范围太小已饱和,环境资源并不优越;珠三角、长三角属生产制造基地,不具备隔离的先天条件,特别关税优惠政策无法实施,都不是理想、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现阶段以及未来较长的时期里,东盟经合组织的位置与作用将更加突出,而海南岛地处东盟经合组织的中心枢纽。根据自由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海南岛的环境资源与历史渊源,在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支持下,先行试点建设自由贸易区可行。体现我国迫切想拥有自由贸易的政策,与WTO的充分接轨,没有选择大陆和其他的地区,是在我国多方面的考察结果,决定在海南进行,海南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地方,在这一个小岛上与大陆隔海相对,它寄托着大陆人民自由贸易的希望,是我国理想商业贸易的奋斗目标。

在海南先行先试是因为该项政策目前国内还没有执行,为了加快海南经济的发展,特别审批并优先试点的商品税收减免政策。中央政府再次给予海南特别优惠政策是因为海南有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环境与资源,存在再造一个“香港”的可能。

运用国人离岛免税政策可以促进海南岛商品自由贸易跨越式发展,与建设国际旅游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确的引导可以实现两者螺旋上升,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否则海南国际旅游岛徒有虚名、旅游只是一般的休闲观光,改变不了海南岛。海南岛市内免税店先行先试国人离岛免税政策不单纯是为了促进海南旅游的发展,国人离岛免税政策近期将促进游客大幅增长,从而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长远规划可以汇集世界品牌商品集中展销,逐渐将海南岛发展成为自由贸易区。

篇7

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以及其他多个发达国家在这份联合声明中说,协议将会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参与之后生效。这样的设计希望绕开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协议的一致性要求,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Roberto Azevedo)所提出的,希望打破世界贸易协定谈判长达十年的僵局,让部分最有可能达成协议的地区率先参与其中的建议。

世界贸易组织在上个月的巴厘会议中达成了首个贸易改革协议,有望为全球经济带来数千亿美元的贸易额。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估算,包括太阳能面板,风力发电涡轮和水循环处理工厂在内的绿色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全球市场价值会有1.4万亿美元。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Michael Froman)则是认为,这个市场的价值应该是1万亿美元,并称已经签署了协议的国家和区域代表了全球贸易的86%规模。

声明说,“我们在此宣布我们的承诺,共同创造环保产品的全球性自由贸易,誓言为此共同协作,并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有类似自由化承诺的成员一起,开始准备协商,以推动这个共同的目标。”

声明还说,“我们坚信,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成员可以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所做的最具体,也是最立即的贡献之一,就是寻求一个消除对我们所需要的,保护环境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产品关税的协议。”

声明没有提及一个具体的协议达成时间,迈克尔・弗罗曼说,“最终的时间表将由谈判本身来确定。”他还表示,这只是整个进程的开始,政府将需要和包括美国国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协商,才可以开始谈判。

当被问到是否希望在2017年1月,也就是奥巴马政府的执政期结束之前完成这个协议时,迈克尔・弗罗曼肯定地回答,“是的”。

篇8

签订自贸协定,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首先,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减少意识形态分歧,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贸易谈判,谈判内容相对单纯,因而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其次,自贸协定谈判往往先易后难,在程序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由于权利义务局限于当事国,所以,在谈判中可以通过增加贸易量或者提供其他的援助,开展所谓“补偿性谈判”。

再次,在自贸协定谈判过程中,往往会达成过渡性安排协议,譬如通过单个的双边协议或者部分货物或者贸易协议,平衡当事国的利益,然后再签订自贸协定。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不会因为细微末节而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自贸协定往往建立在地缘政治关系基础之上,所以,政治上的互信有助于自贸协定的签订。所以,没有地缘政治因素,没有优势互补的经贸关系,在短时期内很难签订自贸协定。

在历史上,新西兰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协议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早在两年前中国与新西兰就确定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现在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这说明新西兰重视对华贸易,并且希望通过带头示范作用,使中国尽快融入国际贸易市场。中国与新西兰关于自贸协定的谈判,是在成熟的地缘政治关系基础之上,,优势互补,通过友好磋商达成的。

但必须看到,自贸协定的谈判同样受到国际政治的干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于政治因素的存在,承受了许多不应有的代价。可以预见,在自贸谈判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来自少数发达国家的阻挠。但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中国的谈判代表坚持原则,就一定能够捍卫中国的经济利益。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是策略,而争取更多的利益才是根本。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围堵的政策,无非是因为他们掌握着世贸组织的钥匙。而在自贸谈判中,他们没有了主导权。但是,中国贸易谈判代表不能掉以轻心,在自贸谈判中,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降低贸易壁垒或者彻底取消贸易限制,是谈判的既定目标。在谈判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贸易存量,也要看到贸易增量,看到某些中国外贸行业发展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兼顾,游刃有余。

第二,传统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是谈判的基本原则。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必须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服务贸易的潜力,利用中国巨大的服务贸易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和消费者,到中国投资或者消费。

第三,先易后难,是谈判的基本策略。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中国贸易谈判代表与少数发达国家长期周旋,从而阻碍了自贸谈判的步伐。在自贸区谈判中,可以先易后难,并且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争取最为有利的贸易谈判条件。

篇9

[关键词]中国 东盟 自由贸易区 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东盟而言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意义

1.有助于化解东盟对中国的疑虑,也有利于我国全面、深入地发展与东盟的友好关系。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大多数东盟国家出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与中国保持良好的邻居关系;但同时,又认为中国的发展崛起对它们构成威胁。在经济上,认为中国抢走了东盟的市场和分流了东盟的外资;在安全上,担心中国终有一天会用武力解决,或以大欺小,实行霸权政策。

2.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和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双方通过建立自贸区形成有效的互补机制,将提升各自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减轻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倚重,从而开创发展中国家互助合作的新典范。在建自贸区中,中国与东盟本着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精神和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谈判,充分考虑东盟内部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对东盟的欠发达国家予以照顾。我国一直希望实现平等、互利、共存、共赢的全球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成为这方面重要的实践。中国迫切期待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国―东盟自贸区将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3.有助于确保中国海上航道的畅通和开拓海洋战略空间。

中国要走出近海、进入大洋,就必需经过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东南亚诸群岛组成的“岛链”,然而这一岛链的北部为美日同盟所控制,正面则受台湾的阻隔,这两个地区在战时极易被封锁。目前,只有东南亚的南海海上航道是中国进出大洋受牵制较小、比较安全的通道。通过这一通道,中国可以东出太平洋,西进印度洋,对中国在未来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极为重要。因而,东南亚地区已构成中国海上地缘线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东南部的战略边疆。

4.有助于东盟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确立之后,这一意义已经显现。一是外界对东盟信心增强,投资增多;二是美、日等大国纷纷与东盟发展新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三是东盟凝聚力增强。目前,东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东盟国家的独立性、稳定性也得到增强。

5.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助于解决。

由于东南亚国家邻近台湾,长期以来与台湾有着广泛的经贸联系。东南亚各国出于对中国的戒备,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利用牵制中国的意向。而“”势力一直费尽心机在东盟国家拓展所谓“国际空间”,从事种种分裂祖国的行径。,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使得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将形成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更加重视与中国大陆的经贸联系,而把与台湾的关系摆在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从而在客观上对“”势力的政治图谋无疑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促进两岸的融合,促进两岸统一将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合作规模,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

1.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有利于中国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

(3)有利于中国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4)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

(5)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得海外发展新空间;

(6)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东南亚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要;

2.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的发展

(1)有利于东盟抢占中国庞大的市场。对于东盟来说,中国既是巨大的现实市场,也是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及开放经济的成熟,其进口量将逐年增加,从而为东盟国家提供无限商机。

(2)有利于东盟吸引外资。2004年10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指出,除少数国家外,曾在6年前发生金融危机的东南亚2003年吸引到外来直接投资已回升,东盟国家在2003年吸引到的外资达1070亿美元,超过了2002年的940亿美元。

(3)有利于加快东盟一体化进程。东盟各国财政部长于2004年9月5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取得共识,将进一步推动东盟会员国市场成为类似欧盟的单一市场。2004年11月在老挝召开的东盟高峰会中宣布,在2012年前互免橡胶、电子、汽车等11项产业的关税。后加入东盟的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四国将在2012年对会员国开放自由贸易,从而最终完成东盟地区的经济整合进程。

三、结论

中国―东盟自盟区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能够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对中国和东盟来说具有积极的政治、经济意义。可以预计,中国与东盟做出的这一选择,必将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从而为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有益环境。

篇10

关键词: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15

1中国-新西兰的农业贸易现状

1.1中国与新西兰农产品贸易额

由表1看出中国与新西兰2007年的货物贸易总额为39.08亿美元,农产品的贸易总额为5.62美元,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为14.38%。中国与新西兰在2008签订了自由贸易后,在2008年货物贸易总额为44.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6%,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569%。到2014年中国和新西兰的货物贸易总额增长了81.6%,农产品的贸易额增长了87.5%。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有很大的增长。

1.2中国与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的行业布局

表2和表3的所选取的是中国与新西兰贸易额前六的农产品(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这些农产品在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代表的性质。可以充分的显示在自由贸易下双边农产品的贸易情况。

由表2和表3对比可以发现,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的贸易不均衡,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属于贸易逆差,而新西兰在农产品贸易中属于贸易顺差。新西兰是农产品的净出口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乳制品、羊毛、肉类、皮革、水果、渔业。新西兰的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80%,2001的羊毛出口中国的贸易额为3.6亿美元。在自由贸易签订后,2007年到2014年中国对新西兰的乳制品增长92%,蔬菜进口增长49%,肉类增长54%,软体动物制成品增长35%,水果增长32%,鱼类增长63%。中国对新西兰出口的农产品蔬菜的增长9%,肉类增长49%,软体动物职场品增长37%,水果增长47%,鱼类增长32%。

1.3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的地域布局

2015年5月,新西兰的哈密尔顿市市长朱莉・哈黛克与中国成都市政府签订了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哈密尔顿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城市,而且在农产品和畜牧业十分发达。哈密尔顿在与成都正式结好后加强两个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的交流与发展。新西兰南岛的坎特伯雷、奥塔哥等地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因近年来畜牧业利润少,许多畜牧行业转变为饲养奶牛和改作经济作物和饲料牧草。

2中国与新西兰在自由贸易协定下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为了对新西兰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有必要对中国与新西兰的贸易的互补性进行研究。从而发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双边贸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1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优势互补性分析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和新西兰进口的一些农产品如水果、肉类、蔬菜、乳制品、鱼类、软体动物制成品一直都存在互补性。虽然新西兰与中国都是农产品为主的国家,但由于生活习惯及两个国家自然禀赋不同,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对新西兰的乳制品出口几乎为零,其他的农产品的出口额也并不多。新西兰在农产品方面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新西兰是世界市场上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因为其工业品贸易的薄弱,使得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更加突出,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达到一个更加充分的互补性。

2.2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两国贸易互补性的积极影响

在自由贸易签订后,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进出口的互补性增强,为两个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宜、质量更好的农产品。因为有了更多的进口商品,是本国的生产商更加重视自己产品的创新性和质量。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促进市场的发展,就会给予企业家更大的信心。可以使更多的投资者加入中国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中,加速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增长明显的超过了其他的贸易伙伴,而且双边贸易的农产品的互补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满足了中国国内的广泛的消费市场,而且丰富了市场上的农产品种类。

3中国与新西兰在自由贸易协定下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

虽然中国和新西兰贸易在总体的结构上体现了较强的互补性,但是新西兰和中国都是农产品贸易的大国,在产品出口进口结构和种类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两国的农产品出口就有很大的竞争力。本文就乳制品和蔬菜进行分析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

3.1中国与新西兰在农产品种类上的竞争性

由中国对新西兰农产品的进口量和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不足,而且这种贸易的逆差有加剧的趋势。但是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要明显比中国有优势,很多中国与新西兰互补的商品没有被挖掘出来。新西兰的人口数量较少,市场购买力不足,但是新西兰本身也是一个农业国家,但是在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量与中国字新西兰进口的农产品的量比起来会很少。而且中国的人口数量大,自然进口数量大所以中国很容易行形成贸易的逆差。

3.2中国与新西兰在签订自由贸易后的竞争性

新西兰的乳制品大量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牛奶行业造成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曾经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了国内的消费者对国内的乳制品心存疑虑,一方面造成了国内乳制品有所剩余,奶源过剩。另一方面,奶源的收购价格低,进而使国内的奶制品行业出现低迷现象。中国对新西兰进口的大量农产品基本上都是零关税的状态,而中国出口到新西兰的农产品却因为新西兰严格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的措施而造成很大的影响。

4提升中国―新西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为了弥补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单一而出现的农产品贸易竞争的问题,根据本文以上的分析结果,并结合中国与新西兰两国贸易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如下对策:

(1)两个国家应该开展共同的研发平台,对双方的农业贸易技术进行创新。转变以往的农产品生产结构。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中国应该积极的去调整本国的生产结构,着力去培养本国的幼稚产业和有优势的产业,淘汰一些没有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的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档次,创造属于中国的农产品的品牌,改变自身农产品的结构模式,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

(2)充分利用中国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来形成中国与新西兰农业系统的物联网。从销售、运输、储藏、加工、科研、种植等环节进行细致划分,如运输上应该采取全程低温保鲜、加工上严格控制品质管理、加大对科研上的投入、原生态种植提高中国与新西兰贸易的农产品的品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中-新双方农产品的贸易利得。

参考文献

[1]王贝贝,肖海峰.FTA框架下中国新西兰农产品的贸易发展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3):5158.

[2]王岩,高鹤.FTA框架下的中国-新西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世界农业,2013,(3):4954.

[3]刘李峰,程国强.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相似度[J].中国农村经济,2006,(9):2026.

[4]邵丽华,赵磊.中国-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研究[J].世界农业,2010,(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