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3-19 00:1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转口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转口贸易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市场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外贸进出口业务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而以中间业务为背景的转口贸易,近几年来发展异常迅速。转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方转手进行的贸易。传统意义上的转口贸易为两头在外的模式,即境内企业将境外购得货物直接销往其他国家,货物不出入境。转口贸易的发生,主要是有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因素,其所处的位置适合于作为货物的销售中心。这些国家或地区输入大量货物,除了部分供本国或本地区消费外,又再出口到邻近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都是国际著名的中转地,拥有数量很大的转口贸易。它们通过转口贸易除了可以得到可观的转口利润和仓储、运输、装卸、税收等收入外,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金融、交通等行业的发展。随着转口业务的发展,其模式也不断地延伸,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为转口企业从境外购买货物,将货物存放在境内保税监管区域,然后视国际市场行情再决定是否将货物卖给境外;还有一种为境内企业向境外购买货物,将货物存放在境内保税监管区域,而仅将货权凭证转卖给境外公司(或区内企业),再由境外公司(或区内企业)将货物卖给下家单位(如境外公司、保税监管区域内公司、境内保税监管区域外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很多转口业务属于转卖模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转口业务。转卖贸易模式下,交易对象以货物的物权凭证为主,物权凭证包括提单和仓单,实际交易货物一般不发生进口报关行为,货物的抵运地一般为境内某保税区,交易下家事先存在不确定性,当货物的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企业出于套期保值等需要转而实施转卖。转卖业务交易的货物以基础性原材料商品为主,交易的主体以大中型贸易公司为主。由于基础性原材料商品作为国际大宗交易商品,具有交易面广、价格波动大等特性,因而成为转卖业务的主要交易对象。而大中型贸易公司由于在资金规模、交易客户群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其从事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直接获得差价利润,因此成为转卖业务的主要交易主体。目前转卖业务套用转口贸易的概念,但转口贸易物流跟随资金流发生转移,因而同一货物很少会再次被转口;转卖业务主要以物权凭证为交易对象,货物价差是交易双方关注的焦点,因而同一货物多次转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此交易过程中货物并不一定发生实际流动。

二、转口贸易剧增的原因

(一)增加企业经营模式,拓展利润获得渠道

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采用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渐变得灵活多变,贸易方式出现多样化。转口贸易就是近年来备受企业青睐的贸易方式,它不仅能增加企业经营模式、品种,提高进出口业务能力,而且能更多地了解、掌握市场信息,从中搜寻有价值的市场供求信息,作为企业开展一般贸易的有益补充。自二次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对出口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减少,甚至出现无利润现象。转口贸易的平均利润已超过出口的平均利润。因此很多外贸公司都在做大转口贸易,扩大业务范围。

(二)规避市场价格风险

由于转口贸易属于两头在外,受国内的贸易环境、供给、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较小,特别是在市场内外盘倒挂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利用各国商品市场行情不同,价格信息不对称,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进行转口贸易,以此减少公司损失,甚至可以博取一定利润。

(三)合理避税,减低运作成本

外贸竞争日益激烈,外贸利润空间减少,企业在成本方面尽量缩减。某些企业通过在香港等地办一个企业,利用离岸公司做转口贸易,将利润分流。由于香港具有海外利得无须纳税的税务优势,那么利用香港公司做转口贸易就可以起到合理避税,降低运作成本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A:国内涉外企业B:香港的关联企业C:国外公司正常途径:A在C处进口了60万成本的货物,最终销售给国内其他客户100万,那么A企业就要按40万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但现在可以利用B完成这样一笔业务:首先,先以B名义将这笔60万成本的货物先买下来,再以一个较高价95万卖给国内自己的公司,A最终还是以100万元销售给最终客户,这样一来,国内只需按5万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另35万利润则成功留存在香港公司账户内。

(四)获得多头外汇融资

由于对转口贸易的界定完全依赖企业的申报,银行在为企业办理业务时,如果企业没有说明是否为转口贸易时,很难判断该笔售付汇的贸易方式。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的存在,增加了企业对美元融资的需求。客户通过贷美元付汇,然后再购汇还贷,可以赚取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带来的好处。具体可以如下操作:国内A企业从境外进口一批化工产品货物,销售给国内B企业。正常贸易途径:A企业只能在进口项下获得一笔外汇贸易融资。B企业因无外贸背景,无法获得外汇融资。通过转口贸易:A企业在香港等周边地区成立一家C企业,通过C企业做一笔转口贸易,C再把货物卖给B企业。单从资金流来看,A企业相当于做了一笔进口和一笔出口,在企业未说明的情况下,A企业可以获得两笔贸易融资。而B企业,等于做了一笔进口,有了外贸背景,可以获得一笔外汇融资。

(五)规避国内贷款规模控制,获得海外短期融资

随着国内外汇资金的紧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特别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加快,银行外汇存款持续下降,银行可贷外汇资金来源减少。由于境内外币资金紧缺而境外外币资金相对宽裕,境内企业为了博弈人民币升值收益,对外币贷款的需求一直高企不下。因此企业可以使用先收后支的转口贸易,通过香港等地的关联企业获得海外融资,且海外的美元融资利率比境内低,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境内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

三、转口贸易的风险点

1.转口贸易两份合同,交易对手均在境外,且资金与货物跨境流动脱节,银行只能审核其表面单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交易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难以核查;转口业务中,进口企业可能会利用其境外关联公司虚设交易第三方,通过签订虚假进出口合同,可以开立远期信用证进行融资甚至二次融资,而在相应的业务管理中,对于这种企业间的关联易的识别存在一定困难。

2.资金链问题。转口商利用远期信用证方式套现,如果流动资金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或套取资金亏损,只能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运转。而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资金链就有断裂的可能,使银行遭受损失。

3.资本风险问题。转口业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在经常项目交易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交易行为。特别是物权凭证交易为基础的转卖,交易的动机更多出于投机获利或套期保值。由于其交易过程中收支不对等且其交易背景的真实性把握难度较大,容易成为违规资金流出入的通道。

4.供应链问题。转口商的上、下游企业是否稳定,一旦供应链出现断裂将会形成连锁反应。

8.价格风险。在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转口商是否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避险机制,如通过套期保值等交易规避价格风险或者设立一个止损点等。

6.资金监管风险。按目前相关规定,转口贸易仅需根据贸易合同、核销单等有效凭证即可办理购付汇和收结汇业务,但由于合同造假较易,单凭贸易合同很难证明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目前的外汇政策对转口贸易的购付汇和收结汇并无实质性的限制,转口贸易成为外汇可随意跨境流动同时又无法审核资金真实性的缺口。境内和境外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关联公司、协商或其他手段,利用“转口贸易”这个政策缺口将异常资金汇出境外,或汇入境内办理结汇。

四、转口贸易的银行风险控制1.由于转口贸易形式多样,银行无法从单据表面上判断真实的业务流程,因此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整个贸易流程,具体业务具体分析,从业务源头予以把关。

2.时刻关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若跌幅巨大,应及时要求企业补交保证金。

3.落实担保措施,尽量以抵、质押的形式办理业务,或者落实有效的担保措施。

4.关注企业的现金流是否稳定。

5.了解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转口商的上、下游企业是否长期合作且具有一定实力,是否有稳定的价格行程机制。

6.尽量做有正本提单或是企业能够提供正本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即保税区第一手的交易,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篇2

一、转口贸易低位企稳

(一)区域金融风波后增势逆转

近年来,温州市转口贸易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转口贸易收支从2007年的2.47亿美元,飙升至2011年的141.80亿美元。随着2011年8月温州区域金融风波爆发,转口贸易增长势头发生逆转。2012年温州市转口贸易收支99.4亿美元,同比下降23.0%;其中,收入41.8亿美元,同比下降35.7%;支出57.6亿美元,同比下降10.1%。目前,温州2011年转口贸易结算量排位前10的企业中,4家已破产或面临清算,2家出现大额境外未收款项。全市从事转口贸易企业只剩数十家,80%以上企业已被淘汰。

(二)转口贸易形势有所趋稳

从转口贸易逐月数据来看(见图一),经过一年多的下行整理之后,温州市转口贸易形势有趋稳迹象。一方面,经过一轮风雪洗礼,绝大部分投机型企业被淘汰。留存的企业交易真实、投资谨慎;另一方面,银行对转口贸易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查、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降低信贷支持力度,筛选过后的企业具有较强实力。同时,2012年8月份新货物贸易政策取消对A类企业转口贸易“先收后支”限制,也有利于企业借此政策机遇,得到喘息。

(三)人民币转口贸易异军突起

由于90天以上人民币信用证不纳入外债额度、不受汇率波动影响、不入待核查账户等多重优势,人民币转口贸易增幅迅猛。2012年1-11月,温州人民币转口贸易收支折合3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38%;其中收入15.20亿美元,同比增长5.41%,支出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529.36%。

二、外汇指定银行密集调整

区域金融风波之前温州是金融生态最为良好的地区之一,银行对于企业尤其是授信额度高的优质企业的转口贸易非常宽松。金融风波之后,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转口贸易风险凸显,银行坏账大增。截至2012年末,温州市银行外汇垫款5.3亿美元,较年初增加3.6亿美元。为防止转口贸易风险扩散,外汇指定银行对企业转口贸易采取加强真实性审查、严格审批、上收权限,降低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措施,实施密集调整。

(一)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查

外汇指定银行加大对企业转口贸易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力度,通过合同、单据、商品行情等,充分掌握企业业务运作流程、经营模式和经营现状。

1.更加关注物权单据真实性

在转口贸易开证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物权凭证。如为保税区货物转口,提供“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如为非保税区货物,提供“货物提单”、“海运单”等,并且部分银行要求运输托运人与合同卖方要一致。同时,外汇指定银行还通过海关网站、船运公司网站等渠道,查询物权单据真实性。在进口信用证开证时,部分银行可以接受单据副本,而承兑时,大多数银行都要求企业提供“进境货物备案清单”或“货物提单”原件,并在原件上签注,防止重复融资。而以往企业只需提交复印件即可。

2.严审转口贸易合同真实性

一是重点核查与进出口合同相关的有效商业单据,以及各单据之间的匹配性、关联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审核代表货权的运输单据,并跟踪资金流向。二是密切关注合同价格,在确定转口贸易信贷额度时,银行会关注该转口货物的国内外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价格等,还会关注该商品价格走势,充分掌握转口货物价格风险。对于不合理的合同定价,银行拒绝进口开证申请。三是关注合同执行期限,由于以往融资期限往往远远大于货物流转期限,导致信贷资金被挪用,造成还款风险。因此,目前各个银行都加强融资期限与物流期限的匹配,密切关注转口货物船期和到港时间等,防止资金被套做他用。

3.对转口货物实施分类管理

由于企业转口贸易种类繁多,过程复杂,监管难度大,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交易金额大、流通变现快,容易成为投机炒作和融资套现的对象。因此,多家银行对企业转口商品实施分类管理,如温州工行根据上级行制定的“大宗商品清单”,只接受转口货物为清单内的企业的转口业务申请。

(二)降低信贷支持力度

温州转口贸易业务具有境内外企业串通套取资金、虚假交易、贸易融资流贷化、单据造假等风险。经历区域金融风波之后,各外汇指定银行信贷风险凸显,纷纷降低对转口贸易信贷支持力度。

1.压缩授信额度

温州外汇指定银行从授信端严把转口贸易企业风险,仅对一些资质好、实力强的企业的转口贸易予以支持。部分银行规定,只有在授信时注明“可用于转口贸易”的企业,该企业才可以开立转口敞口信用证(部分保证金)。否则,该企业授信额度只能用于“一般贸易”而不能用于“转口贸易”。同时,各银行大幅调低涉外企业授信规模,如温州某投资公司2012年银行授信额度相比2011年下调40%。

2.降低抵押率,提高保证金率

由于坏账频发、房地产价格低迷,温州外汇指定银行均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抵押和担保。如温州中行,原先房产70%的抵押率调整为60%。对于转口贸易进口开证,部分银行已将保证金率从10%-30%提高到50%,甚至100%全额保证金。降低抵押率、提高保证金率,直接影响企业资金流。

篇3

1.出口增长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等各种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8.1%,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需疲软,出口增速明显趋缓,尤其是2009年,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速为-16%。2009年~2013年,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仅为6.4%;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累计增长6%,我国出口在10年的高增长之后开始逐步放缓。

2.出口产品结构及贸易方式发生变化。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0%左右降至2013年的3.12%,而工业制品则一路攀升至96.88%,表明出口商品结构持续改善。一是资源型产品出口增速减慢。2014年,原油出口4.9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3%,下降31.7个百分点;焦炭出口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7%,下降104.14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放缓。2014年,服装累计出口182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2%,下降6个百分点;塑料制品累计出口3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9%,下降6.71个百分点;箱包制品累计出口27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下降10.7个百分点。三是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本稳定。2014年,机电产品出口1.3万亿美元,增长3.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1%,竞争力持续增强。一般贸易比重提升,加工贸易增长放缓。出口结构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8%,提高0.62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装配贸易总额达到79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速3.3%,提高2.76个百分点。

3.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14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达12.2%左右,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全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5%。民营企业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军。201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占外贸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70%,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7475亿美元,下降0.2%,连续3年负增长。外资企业进出口1.98万亿美元,增长3.4%。虽然2014年我国外贸增速依然未能“达标”,但在全球背景下,整体表现不差,特别是在提质量、提效益、优结构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外贸增速放缓,出口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当前从需求看,发达国家外需下降;从供给看,新兴国家的竞争激烈。这是我国出口不振的主要原因。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出口贸易金额占全球GDP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一国出口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金额占全球GDP达到2.99%,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1.76%。世界市场难以消化我国大规模、高速度的出口,继续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出口波动幅度较大,出口增速在中长期将逐步回到全球整体贸易增速水平。

2.要素成本上升及汇率波动制约外贸企业发展。从要素成本角度看,随着我国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环境资源成本的上升,外贸企业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加。从汇率角度看,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已不再是单边升值状态,呈现“升贬互现”的双边波动走势,浮动区间有所扩大,外贸企业需及时适应汇率变化的新形势。

3.出口放缓对经济造成冲击。目前,我国出口总额大约占整体需求的20%左右。由1980年商品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仅为6%增长到2013年的23.3%。不难发现,出口占GDP比重与GDP之间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出口增速高的年份,经济增速往往也较高;而出口占比低的年份,经济增速也往往面临挑战。此外,出口增长放缓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普遍下跌,将对我国部分企业效益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4.国内出口贸易地区分布过于集中。改革开放前,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仅有1/3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到2013年大约90%的出口贸易总额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表明国内出口贸易商品地域分布越来越集中,使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进而导致中国地区贸易结构失衡。从微观角度分析,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是导致出口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企业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大小不同、企业劳动生产率不同、企业工资水平不同和企业所有权归属不同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出口贸易地区分布还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5.出口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欧美。近年来,虽然我国日益重视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但至今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仍然集中在欧美国家。

三、对策建议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在传统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逐步由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进行转化。如进一步完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品出口,加大对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培育一批能够促进和带动相关企业实现精细化分工的行业核心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型产品出口,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不断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争取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场定价权。

2.推动贸易平衡发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巨额净出口格局难以长期维持,而回归贸易平衡,即在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不失为保持外部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搭建平台以提高进出口便利化程度。同时,应积极推进中韩自贸区、亚太自贸区的运行。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加大资本品进口和技术引进,把进口作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媒介,充分发挥进口支持投资与资本形成的作用,以增加国内资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以减少单纯的结构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中长期增长。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拓展海外投资。在新常态下,我国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新的发展动能,需要继续深化发展与欧美日等传统贸易市场合作,用好用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开拓与俄罗斯、印度、中东、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全球贸易空间合作格局。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应积极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生产。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步入快车道。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7亿美元,截止2014年前10个月,累计已达818.8亿美元。我国经济的重点将由招商引资转变为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一、引言

气候变暖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消费等各个方面造成影响。这一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对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近年来,天津市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天津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方面也面临极大压力。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⑵淠扇牍家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同时还拟定了一系列能源供应安全的保障措施。朱启荣(201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2002年和2007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排放量进行比较测算,得出结论: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排量比2002年增长了2.14倍,我国出口贸易中高碳排放行业出口比重的提高加大了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将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额度目标。聂文星、闫文利(2013)以2005~2012年中国29个地区为例,分析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环境指标与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不同,且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出口贸易排放效应差异明显,而且环境管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也是不同的。刘爱东、曾辉祥、刘文静(2014)通过分析中国1990~2011年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脱钩关系,得出:1990~2011年间,中国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弱脱钩关系;出口贸易增长与碳排放增加存在正相关,出口贸易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天津市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现状

(一)天津市出口贸易现状

1、出口贸易总量。随着天津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津市的出口贸易总值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自2007年至2014年,除2009年外,出口总值一直呈现增长状态,2014年出口总值达到526.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7.3%。而2009年天津市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额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出口贸易结构。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来说,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落后。2014年天津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增至22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额达1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然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14%,服务贸易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在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竞争力相对较弱。

3、出口贸易市场。天津市出口商品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虽然出口份额有降低的趋势,但仍然都在60%以上,其中美国是天津市的第一大出口国,而非洲、巴西等新兴市场所占的出口份额较小。由于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依赖严重,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策法规直接影响天津市外贸出口,大大增加了天津市的对外贸易风险。

(二)天津市碳排放现状。随着天津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造成的能源消耗量日益增长。2004~2012年天津市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2004~2008年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09~2012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从碳排放强度来看,天津市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由2004年的0.96吨/万元下降为2012年的0.79吨/万元,天津市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降低表明了天津市碳排放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天津市出口贸易的碳排放现状仍不容乐观,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升级转型。天津市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由2005年的1,088.65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467.50万吨。可以看出,随着天津市出口总额和GDP总量的快速增长,天津市能源和碳排放总量与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出口贸易隐含碳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这也充分说明了,近年来天津市的出口贸易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市的碳排放总量。

三、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1、低碳经济推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化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天津市打破环境约束和资源瓶颈,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有助于天津市技术创新和工业升级,使天津市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助于天津市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低碳经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学习低碳技术和低碳科技,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对国际高标准和国际低碳经济规则,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

3、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只有绿色产品才具有强大竞争力,低碳经济要求各类企业不断增强低碳概念,增加环保意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方式,逐步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而且有利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天津市的出口贸易伙伴集中,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大都是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时间较长,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有较为完备的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较强的国民环保意识,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权。近些年来,这些国家一直希望将贸易与环境相联系,并且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而这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这必将导致天津市的出口市场有所缩小。

2、出口贸易量下降。低碳经济背景下,一系列的低碳贸易壁垒应运而生,美国宣称自2020年起,要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作为天津市的主要出口市场,如果美国启用碳关税对天津市的出口贸易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天津市的出口产品包含一定数量的低端产品,具有较高的碳隐含量,如果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实行无差别的碳关税,必定会使天津市的出口量大幅度减少。

3、出口企业经济效益受损。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使天津市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天津市日益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全面建设低碳城市,这将导致劳动力、环境、资源等基本要素的价格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升高,面对逐渐上涨的成本压力与天津市商品的竞争力会持续走低。同时,由于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出口企业丧失成本优势,而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使出口量出现大幅度下降。

四、天津市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推行绿色贸易政策。结合天津市的发展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有关的激励制度纳入到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中,把节能减排作为全市新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长点。一方面促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规避出口贸易受阻后经济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促使本市出口产品的相关标准不断向国际低碳标准靠拢,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天津市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贸易优化结构,促进贸易升级转型。面对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重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方面通过积极扩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突破口;另一方面通过树立优势领域的自身服务品牌,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现代化服务经济体系,努力使天津市成为东北亚地区服务贸易的重要城市。同时,推行加工贸易升级的有力政策,掌握全球产业发展的态势,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正确处理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关系,通过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来促使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三)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天津市的出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地区,而这些地区是最早推行低碳经济的地区,有完善的低碳经济政策,因此在产品出口过程中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的限制,阻碍出口产业的发展。天津市应积极调整产品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贸易市场,增加对非洲、巴西等地的出口额。此外,天津市应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努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力度,逐步降低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些高低碳贸易壁国家和地区的依存度,降低出口贸易风险。同时,天津市应充分利用自贸区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和对外投资来规避碳关税限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利用自由的际贸易环境进入这些新兴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Society.Feb,2003.

[2]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活动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12.5.

篇5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107-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14

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近年来水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热点。虚拟水由英国学者Allan[1]提出,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如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 000吨水资源。虚拟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虚拟水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进行区域间转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生产所在地的水资源,因此,产品向外输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将产品中隐含的虚拟水向外转移的过程,产品输入的过程实际上是将隐含的虚拟水向本地区转移的过程。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是实现区域水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目前,中东地区的埃及、约旦、以色列等许多缺水国家和地区通过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且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水资源量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中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5.25 m3、941.26 m3以及1 042.33 m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资源量2 059.69 m3。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中国不同区域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了解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状况对中国各地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区域间贸易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农产品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陈丽新、孙才志[2]的研究发现,黄淮海和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东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邹君等[3]研究发现,农畜产品虚拟水适宜输出地较适宜输入地多,且多位于内陆;刘宝勤[4]根据粮食虚拟水净输入输出量的多少,将全国31个省份虚拟水平衡和流动状况分为六个类型:虚拟水高输入区、虚拟水一般输入区、虚拟水低输入区、虚拟水高输出区、虚拟水一般输出区以及虚拟水低输出区。

农产品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耗水量较多,使得区域间农产品贸易隐含的虚拟水转移量较大,因此更容易得到重点关注;另一方面,与其他产品相比,农产品隐含虚拟水的测算方法较为成熟,便于测算和分析。当然,农产品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仅考虑农产品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不能完整地体现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动状况。

王勇:全行业口径下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 (2)全行业口径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全行业口径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对中国所有行业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进行测算,在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上较好地弥补了农产品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不足。目前,关于全行业口径的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较少,仅有Chao ZHANG,Laura Diaz ANADON[5]和王雪妮[6]分别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中国30省区间和8大区域间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进行了测算。

目前关于全行业口径的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缺少动态比较分析。目前研究仅测算了固定时间点(2007年)的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没有考察虚拟水转移动态变化;其二,数据全面性上存在欠缺。目前研究并非基于全行业口径的测算,缺少部分服务业行业和建筑业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应用水资源扩展型MRIO模型,基于2002、2007中国8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状况和动态变化进行测算,多角度展现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的虚拟水转移,揭示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时空演变规律,为不同地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启示。

1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测算的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1.1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数据由两部分组成: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

投入产出表:本文采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7],该表由国家信息中心与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合作编制完成,采用Chenery―Moses模型,通过典型调查和模型估算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得到,是目前中国最新的、较为权威的能够反映我国区域间经济、贸易联系的投入产出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根据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等关系将我国划分为8个区域,分别为: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区域(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区域(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区域(上海、江苏和浙江)、南部沿海区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区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西北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和西南区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无相关数据))。同时,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包括17个行业部门:农业,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

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①农业生产用水数据来自当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或者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的农业用水总量指标;②分行业的工业生产用水数据分三步获得:首先,各地区工业用水总量指标可由当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或者国家统计局数据库获得;第二,假定各地区各工业部门的单位产出用水量与全国相同,继而得到推算的各工业行业用水量,加总得到推算的工业用水总量;第三,用各地区实际的工业用水总量与推算的工业用水总量的比例作为调整系数,对各行业推算的用水量进行调整,得到“真实”的各工业行业用水量;③分行业的服务业生产用水数据与工业用水数据的计算过程相同;④建筑业生产用水数据是通过假设各地区建筑业单位产值用水数据同全国相同,然后推算得到各地区建筑业用水量。为了与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时间一致,本文采用的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均为2002年和2007年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官方并没有各细分行业的生产用水数据,本文采用了推算的方法间接获得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这也是目前关于虚拟水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1.2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模型构建:8区域水资源扩展型MRIO模型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测度模型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构建,加入水资源因素,得到水资源拓展型MRIO模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主要应用于区域间的关联研究,目前在区域间碳排放[8-11]、区域水资源[12-14]、区域生态足迹[15-16]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构建的中国8区域水资源扩展型MRIO模型的具体过程如下:

式(4)中:Hrs为17*4矩阵,表示s地区最终需求对r地区的完全用水需求矩阵;其中,hrsik(k=1,2,3,4)表示s地区的第k类最终需求对r地区.行业的直接和间接用水需求之和,即完全用水需求;Hrr表示为了满足地区最终需求,地区的完全用水量;∑1r1r≠sHrs表示由于s地区的最终需求导致其他地区虚拟水转移到s地区的虚拟水(即s地区虚拟水进口矩阵),∑1s1s≠rHrs表示由于其他地区最终需求导致r地区虚拟水向外转移矩阵(即r地区虚拟水出口矩阵)。

此外,对于8地区最终需求进口导致的虚拟水进口计算,由于每个地区各最终需求的进口只有加总项,需要将进口分布到各行业中。对r地区各行业的进口估计,我们采用如下的估计方法:

首先,将r地区第k类最终需求按照相同行业加总(包括r地区的最终需求和其它7大地区转移到r地区的最终需求),得到r地区第k类最终需求17行业的分布并求得各行业的分布比例。

第二,将r地区第k类最终需求的进口按照第一步求得的各行业分布比例进行分摊。

第三,将第二步求得的r地区4类进口最终需求按照行业相加,得到r地区各行业进口数。

第四,根据式(10)计算得到r地区的虚拟水进口向量。

Wr-im=Q^r・Lrr・Fr-im(10)

式(10)中:Wr-im为r地区的虚拟水进口,Fr-im为r地区最终需求进口向量。

2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整体现状利用式(8)和式(9)分别计算中国8区域虚拟水流出和流入,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为负表示该地区的虚拟水为净流入状态。

2.1动态来看,东北区域、中部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净流出情况发生逆转2002年到2007年,东北地区由虚拟水净流入区域变为虚拟水净流出区域。2002年,东北地区转移到其它地区的虚拟水数量为43.97亿m3,而从其它七大区域流入的虚拟水数量为73.61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29.64亿m3;2007年,东北区域转移到其它地区的虚拟水数量为175.16亿m3,从其它七大区域流入的虚拟水数量为51.59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123.57亿m3。

2002年到2007年,南部沿海区域由虚拟水净流出地区变为虚拟水净流入地区。2002年,南部沿海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84.74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66.09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18.65亿m3;2007年,南部沿海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101.73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180.75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79.02亿m3。

2002年到2007年,中部区域由虚拟水净流出地区变为虚拟水净流入地区。2002年,中部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206.10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131.28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74.82亿m3;2007年,中部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240.41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306.38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65.97亿m3。

2.2京津区域、北部沿海区域和东部沿海区域始终为虚拟水净流入地区表1显示,2002年到2007年,京津区域虚拟水净流入量下降显著,下降比率为65.17%。2002年,京津区域虚拟水流出为4.88亿m3,虚拟水流入为97.17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92.29亿m3;2007年,京津区域虚拟水流出为20.85亿m3,虚拟水流入为52.99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32.14亿m3。

2002年到2007年,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净流入量上升明显,上升比率为144.30%。2002年,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60.81亿m3,虚拟水流入为120.52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59.71亿m3;2007年,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02.77亿m3,虚拟水流入为248.64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145.87亿m3。

2002年到2007年,东部沿海区域虚拟水净流入量上升明显,上升比率为1084.17%。2002年,东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00.04亿m3,虚拟水流入为120.70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20.66亿m3;2007年,东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82.90亿m3,虚拟水流入为327.55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244.65亿m3。

2.3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始终为虚拟水净流出地区

表1显示,2002年到2007年,西北区域虚拟水净流出量上升明显,上升比率为1 189.54%。2002年,西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38.06亿m3,虚拟水流入为105.27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32.79亿m3;2007年,西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483.64亿m3,虚拟水流入为60.80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422.84亿m3。

2002年到2007年,西南区域虚拟水净流出量下降明显,下降比率为72.09%。2002年,西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25.13亿m3,虚拟水流入为49.10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76.03亿m3;2007年,西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67.20亿m3,虚拟水流入为145.98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21.22亿m3。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整体现状显示,由于区域间贸易隐含的虚拟水转移对京津地区、北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等缺水区域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有一定程度缓解,三个地区均为虚拟水净流入状态;而贫水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区域则通过区域间贸易的方式流出了大量水资源;同时,作为富水地区的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则通过贸易形式流入了大量水资源,虽然节省了本地水资源的消耗,但是却对其他地区水资源造成间接的消耗压力。

3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主要流向 为进一步探析不同地区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动状况,分别对2002年、2007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主要转移去向进行分析。

3.1各地区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增长幅度较大 表1显示,2002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大于30亿m3的转移路径仅有7个,2007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大于40亿m3的转移路径有11个,大于30亿m3的转移路径则有17个,显示了中国各地区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显著增加。

具体到各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增加显著。2002年到2007年,东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由43.97亿m3增长到175.16亿m3,西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由138.06亿m3增长到483.64;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也是仅有的两个虚拟水转移增长量超过100亿m3的地区。

2007年,东北地区虚拟水对外转移增多主要体现在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的44.35亿m3、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的32.47亿m3以及转移到中部区域的40.37亿m3。西北区域虚拟水对外转移增多主要体现在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107.18亿m3、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117.38亿m3、转移到南部沿海区域51.40亿m3、转移到中部区域114.92亿m3、转移到西北区域280.88亿m3、转移到西南区域60.87亿m3。

从经济层面看,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外虚拟水转移增长显著显示了两个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但是却并不符合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作为缺水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通过区域间贸易的形式在不断向外流出水资源,这将会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

3.2中部地区与其它地区间的虚拟水转移量明显多于其它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量 2002年,中部地区与外部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中,大于30亿m3的转移路径有4个(分别为:东部沿海区域转移到中部区域的41.98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的39.54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的61.75亿m3、西北区域转移到中部区域的32.04亿m3),而2002年所有区域间虚拟水转移中,中部地区与外部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路径超过30亿m3的个数仅为7;2007年,中部地区向外转移虚拟水或者流入其它地区虚拟水中,大于30亿m3的个数为8(分别为:中部区域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的44.54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的111.50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南部沿海区域的36.74亿m3、东北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40.37亿m3、北部沿海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40.97亿m3、东部沿海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31.69亿m3、西北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114.92亿m3以及西南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46.41亿m3),明显多于其它区域的虚拟水转移数量。

中部地区与其它地区间的虚拟水转移明显多于其它地区间的虚拟水转移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是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中部地区位于中国中心地带,与其它7个区域中的5个相接壤,地理位置使得中部区域与其它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隐含于贸易产品中的虚拟水转移较多。另一方面是中部地区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粮食及工业基地,且交通便利,是中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来源基地,与其他地区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3.3总体来说,中国各地区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存在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两条转移路径 尽管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入和流出,中国大体存在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两大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路径。数据显示,2002年和2007年,西部地区(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向东部地区(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净流出虚拟水分别为154.02亿m3和501.67亿m3;同时,北部地区(东北、京津、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向南部地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和西南地区)净流入虚拟水分别为-148.84亿m3和368.42亿m3。这一点并不符合中国各地区水资源禀赋的分布现状,富水的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没有将水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生产较多的水资源密集型产品输出到其他地区。而贫水的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则向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流出虚拟水增加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中国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生产过程所必须的原材料、农产品及最终消费必需品需要通过国内其他地区的输入。同时,由于具有更为发达的产业结构,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大多生产高附加值和低耗水产品,而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大多以具有高耗水特点的农业为主。此外,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行业的用水效率也普遍较低,使得贸易产品隐含的虚拟水含量较多。

4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产业分解为进一步研究不同产业对各地区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影响,对不同区域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进行产业分解。结果显示,各地区主要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既具有明显的行业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

4.1各地区主要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具有明显的行业共性首先,农业和电力蒸气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工业是各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数据显示,2002年和2007年,中国8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中,排名前两位的行业几乎均为农业和电力蒸气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其次,各地区对外贸易隐含虚拟水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2002年和2007年,各地区虚拟水含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所含虚拟水占各地区全部虚拟水比重几乎均大于90%,部分地区甚至接近100%。

4.2各地区主要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各地区对外贸易主要的虚拟水行业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东北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京津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服务业和商业运输,北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其他服务业,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南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中部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西北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采选业,西南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4.3各地区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虚拟水流动有显著增加,中部地区为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地区,京津地区为主要的服务业虚拟水流出地区

考虑到以往关于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建筑业和服务业,本部分重点对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情况进行分析。表2为2002年、2007年中国8区域建筑业和服务业虚拟水转移。

表2显示,2007年各地区的建筑业与服务业虚拟水流动比2002年绝大部分有明细上升,表明各区域间建筑业和服务业间贸易流动不断增加。各地区建筑业和服务业

中部地区为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地区。表2显示,2002年和2007年,中部地区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分别为0.03亿m3和1.1亿m3,京津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也是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出地区。对服务业来说,京津地区为主要的服务业虚拟水流出地区。

5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动能够对地区水资源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流出本地区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本地区水资源,使本地区的可供生产和消费的水资源量减少;另一方面,流入本地区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外地区水资源,降低了本地区的水资源消耗。为了进一步考察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对各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分别计算各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和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比重,得到表3。

5.1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的比重:南部地区低于北部地区 表3显示,2007年各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具体地,南部沿海、东部沿海、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均低于10%,分别为3.46%、5.83%、2.18%和4.97%。说明了中国南部四个地区本地水资源中仅有较小比重用于生产输出到外部地区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并未对本地水资源的使用并未造成显著影响。与之相反的是,北部沿海、京津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均高于15%,分别为20.27%、59.40%、15.93%和19.84%。说明了中国北部四个地区水资源中有较高比重是用于生产输出到外部地区的产品,这部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已经对本地区水资源造成显著影响。

以上分析显示,中国各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与中国各地区水资源量成反比:北部缺水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较高,南部富水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则较低。这并不符合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作为贫水地区的中国北部各地区,应节约本地水资源的使用,增加高耗水产品的输入,降低本地区对水资源的消耗利用;作为富水地区的南部各地区,应适度增加虚拟水的流出,从整体上使中国水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5.2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的比重: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指的是本地生产和消费活动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既包括生产和生活的直接消耗用水,也包括最终消费品生产过程中对本地区和外地区的间接消耗用水。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体现了本地区生产和消费活动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越高,说明本地区生产和消费对外部水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表4显示,中国各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东部各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均大于20%,说明了东部各地区本地区完全消耗水资源对外地区的依赖性较大。具体地,京津地区最高为47.66%,北部沿海地区为37.08%,东部沿海为26.91%,南部沿海为20.39%。由东部地区向内陆地区,各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则逐渐降低,中部地区为18.86%,西南地区为14.66%,东北地区为8.79%,西北地区为5.71%。

东部地区对外部水资源产生严重依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从经济角度看,东部各地区的产业为服务业、轻工业及高技术产业为主,最终需求部分的农产品等高耗水产品需要从外地区大量输入;从社会角度看,中国东部各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大,对最终消费用品的需求量较大,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最终消费品需要从外地区输入,导致东部各地区由外部地区流入大量虚拟水;从用水效率角度看,西部各地区技术水平较低,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水量要高于东部各地区,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如农业生产的原始灌溉等方式在西部地区仍较为常见)又间接增加了西部地区的虚拟水流出量。显然,富水的东部地区对贫水的西部地区水资源有较大依赖会进一步加剧西部贫水地区的用水紧张程度,不符合我国各地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6结论及政策启示

基于水资源拓展型MRIO模型,本文对中国八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进行了具体测算。结果表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显著增加;中国存在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的两个主要的虚拟水转移路径;各地区主要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既具有明显的行业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北部地区的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较大,东部地区对外部地区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入存在较大依赖。总体来看,中国目前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存在贫水地区“反哺”富水地区的现象。为了改进目前并不合理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现状,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重视贸易隐含虚拟水对节约地区水资源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发现,中国各地区虚拟水进口占本地区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均大于5%,京津地区甚至高达47.66%,显示了贸易隐含虚拟水能在很大程度节约本地区的水资源消耗。未来,要进一步重视贸易隐含虚拟水对节约地区水资源的重要作用,通过区域间贸易带来的水资源流动,调节不同地区的用水结构,这对于缺水地区尤为重要。

(2)建立科学的各地区节水型产业结构。目前,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并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贫水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产业结构以高耗水的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如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而富水地区由于技术水平先进,产业结构以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这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水资源的不平衡程度。今后,各地区应从节约水资源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地区节水产业结构,对于高耗水产品的生产,应逐步由贫水地区向富水地区转移,通过贸易满足贫水地区对高耗水产品的需求;同时,贫水地区应该加强对于节水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3)改进目前并不合理的区域间贸易结构。贫水地区通过贸易形式向富水地区净流出水资源并不符合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改进区域间贸易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具体地,对于西北地区等贫水地区,今后应该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如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等),同时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产品(如农产品、饮料、纺织品、木材及家具等),通过贸易的形式缓解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富水地区应该在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富水产品的生产,减少对于农产品等富水产品的外部需求,这有利于全国层面的水资源科学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llan T.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 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 [R]. 1993.

[2]陈丽新, 孙才志.中国农产品虚拟水流动格局的形成机理与维持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25(11):44-53. [Chen Lixin, Sun Caizhi.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upport Mechanism of Virtual Water Flows Pattern Embedd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25(11):44-53.]

[3]邹君,李红伟,杨玉蓉,等.中国省际间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合理性评价与调控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0):1299-1306. [Zou Jun, Li Hongwei, Yang Yurong, et al. Ra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of Provincial Virtual Water Flow for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3, 21(10):1299-1306.]

[4]刘宝勤.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空间格局及其调控政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0, 10(2):16-20. [Liu Baoqi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Control Policy of the Food’s Virtual Water Flow in China[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0, 10(2):16-20.]

[5]Zhang C, Anadon L D.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Domestic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Provincial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 100(2):159-172.

[6]王雪妮.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虚拟水贸易格局及趋势研究[J].管理评论,2014,26(7):46-54. [Wang Xueni,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and Tendency of Virtual Water Trade in China Based on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Management Review,2014,26(7):46-54.]

[7]张亚雄,齐舒畅. 2002,2007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Zhang Yaxiong, Qi Shuchang,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of 2002 and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8]Wiedmann T. A Review of Recent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 Used for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and Resource Account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9(2): 211-222.

[9]Lenzen M,Wood R,Wiedmann T.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a Case Study of the Uk’s Carbon Footprint[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0, 22(1): 43-63.

[10]Druckman A,Jackson T.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Uk Households 1990-2004: A Socio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 Quasi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2066-2077.

[11]Wiedmann T,Wood R,Minx J C, et al. A Carbon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the Ukresults From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0, 22(1): 19-42.

[12]Daniels P L,Lenzen M,Kenway S J. The Ins and Outs of Water Usea Review of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Water Footprints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and Policy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1, 23(4): 353-370.

[13]Lenzen, Manfred. Understanding Virtual Water Flows: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Case Study of Victoria[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9, 45(9):318-326.

[14]Cazcarro I, Duarte R, SánchezChóliz J.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Spanish Water Flows [J].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21):12275-12283.

[15]Kuki Y. Analyzing Canada’s Ecological Footprint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Unidirectiona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pproach [D].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11.

[16]Zhou X, Imura H. How Does Consumer Behavior Influence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Chinese Regions Based on the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1(2):171-179.

篇6

[关键词] VAR;专利授权;贸易进出口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22

[中图分类号] F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34- 03

0 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专利的应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断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又推动着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比起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才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障碍。而专利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也越发紧密起来。

1 中国专利及对外贸易现状

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代表了该地区的科技实力。在中国,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了解有限,更欠缺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一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对有关商品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一方面是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起企业无意识的侵权情况不断增加,比如定牌加工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在签订定牌加工合同时,没有审查委托人是否真正拥有所委托使用的专利,经常造成无意识侵权。

鉴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走势,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知识产权战略。由于中国的出口业务主要来自于“三来”业务,而非真正的自主生产、发明出口,所以为了推动高端产品的对外贸易,必须加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从1985年4月到2010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3种专利申请6 285 211件,其中,国内申请5 305 218件,占总量的84.4%,国外申请979 993件,占总量的15.6%。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2 098 964件、2 169 735件和2 016 512件,在总量中各自占33.4%,34.5%和32.08%。目前专利申请呈现的主要特点:3种专利申请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但较前两年不同的是,发明的申请增速大幅提高,改变了之前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占主导的局面,实现3种专利申请份额基本持平;在国内的专利授权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荷兰、瑞士、英国、意大利、瑞典。且累计数量日本以195 243件遥遥领先于位居第二的美国94 135件,足见日本不仅是技术输出大国,并且对于在中国的技术策略是非常明显。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22 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 016.7亿美元,下降16%,出口价格下跌6.2%;进口10 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口价格下跌12.7%。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 960.7亿美元,减少34.2%。

从统计数据得知,中国的专利数是不断增长的,但从实际来说中国的专利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中国的外贸发展,基本上是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将从计量的角度研究我国的专利状况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数据处理及方法选择

2.1 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运用了3部分的数据:中国知识产权局所统计的年报数据、联合国UNCOMTRADE提供的中国对外贸易数据以及WIND数据库的宏观经济数据。在专利数据上选择在华的专利授权数,因专利申请数反映的是技术创造者的专利意识,而专利授权数才如实地反映了专利的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即授权数决定了技术是否可以真正应用于实践。考虑到中国对外进出口,将专利数据又分为国外在华3种专利的授权数,中国在国外及港澳台申请专利的授权数。而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因此数据包括:GDP、进口额(IM)、出口额(XM)、国内3种专利授权数(DPG)、国外在华3种专利授权数(FPG)、中国在国外及港澳台申请专利授权数(TOF)。

本文采用1987-2007年的数据。选择这21个年份的数据主要是受限于中国的专利年报所提供的数据记录,在1987年之后的数据的统计口径是保持一致的。

为了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对进出口、GDP的影响,我们用GDP平减指数(deflator)作为通胀率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用这个指数作为价格指数,是由于CPI、PPI等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物价变动情况,而GDP平减指数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物价走势。转化公式:

上式中,我们以1978年的数据作为基期(GDP指数为100)。GDPdeflatori表示各年GDP平减指数,GDP表示各年GDP名义值, GDPindexi表示各GDP指数。

2.2 方法选择

研究中国专利的发展变化与外贸进出口之间的关系是为确定它们之间的稳定关系和统计学上的依存度。应从整体综合考虑, 而不能仅仅研究两两关系。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对变量间的动态关系给予充分说明,而用非结构性方法建立表明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是对传统模型的一种有力改进。

本文使用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的,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个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实际建模时滞后期p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确定, 两者取值都越小越好。所有的数值运用R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篇7

香港―东盟的自贸区倡议可以追溯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香港提出以关税区的名义加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并在2011年得到了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和东盟的回应。东盟开始进行评估和研究,协调和沟通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2013年4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宣布,香港和东盟同意共同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2014年8月26日第13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相关方正式达成一致并宣布开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香港―东盟自贸区谈判。按照规划,香港―东盟自贸区将在2016年左右建成并开始运作。

201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提到了建议的自贸区谈判范围。主要包括:撤销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原产地规则、开放服务贸易、促进和保护投资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谈判内容将涵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诸多方面,转口贸易关税、服务领域开放以及促进和保护投资将是主要事项。

香港―东盟自贸区谈判开创了中国地区直接参与国家间自贸区谈判的新模式,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并驾齐驱,将推动中国香港、内地和东盟的经贸投资往来。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同时富含实际价值。

金融危机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掀起了新一轮浪潮,亚太地区是焦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推动了亚太区域合作的整合。在此背景下,香港―东盟自贸区谈判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亚太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协定之一。

香港―东盟自贸区谈判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的背景下启动,两者同步发展、相互补充,它将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象征形式和补充内容,共同推动中国内地、香港和东盟之间的经贸投资一体化发展。故而,香港―东盟自贸区谈判象征着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

香港以单独关税区名义对外开展区域协定谈判是一个创新,有利于推动香港的对外经贸合作,同时带动中国内地的经贸发展,有利于更加灵活地发挥香港的作用。可以说,香港―东盟自贸区谈判开启了中国地区直接对外进行自贸区谈判的先河,创立了一个新的模式。

香港和东盟的经贸和投资往来源远流长。东盟是香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香港和东盟的贸易额为7512亿港元,占香港贸易总额的9.9%。另一方面,香港也是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同时,双边的服务贸易和投资同样呈现了紧密合作和快速发展的趋势。可见,香港和东盟的区域合作必将极大推动相互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第一,自贸区将推动香港转口贸易,以及中国香港、内地和东盟之间贸易的发展。香港是一个对外贸易的自由港,转口贸易占据重要地位。香港和东盟的自贸区将推动东盟通过香港开展对外转口贸易,也有利于中国内地和东盟之间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而由香港提供贸易的服务和物流等。另外,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还会推动有关服务输出、货物运输、贸易融资和保险、法律会计和检测认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香港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自贸区将促进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是香港的竞争优势行业,自贸区在服务领域的开放将推动双边服务贸易发展。一方面,转口贸易发展所需的服务往来将推动服务贸易;另一方面,自贸区将推动香港离岸贸易的发展,进而增加与离岸贸易相关的服务往来;同时,自贸区还将带动更多的旅游服务贸易。

篇8

[关键词] 中美贸易失衡贸易方式影响分析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加速了境外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也促使全球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同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相结合,在中国接受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重要生产基地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如下三种显著变化:一是由于东亚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使得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举转移至中国,促使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为重要的贸易方式;二是在东亚生产基地转移过程中,由于香港的地缘优势和宽松政策,产品仍然依赖于传统的销售渠道,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等传统市场,促使香港转口贸易在中美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三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量迅速增大,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迅速增加,使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正是这三种贸易方式的出现,使得中国向美输出的价值被夸大了。

一、加工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1.“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外国制造”的成份较大

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4164.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额的54.7%美元,加工贸易已经超过一般贸易而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方式。与一般贸易中的商品单向流动相比,加工贸易中的商品往返流动使得确定产品的“归属”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得复杂起来。在大量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出口产品中,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的外国的零部件。据中国统计,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零部件等中间材料。一台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电脑中,主要零部件都得依赖进口,真正在中国创造的价值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正是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两头在外”的特点,使中国贸易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即为出口而进口大量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使得中国的出口加工产品中包含有大量“日本制造”的成份,甚至是进口国――“美国制造”的成份。

2.“中国制造”的产品中“中国人制造”的成份较少

在确定产品“归属”时,有必要分清“中国制造”和“中国人制造”的概念。“中国制造”以出口金额表示,而“中国人制造”则以加工增值率表示,计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表示真正在中国创造的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出口加工产品除去支付进口外国中间材料费用以后所剩无几,因此以出口金额表示的“中国制造”的规模,与实际中国人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和外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仅仅扮演着外国公司的加工车间的角色,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生产决策权。加工贸易已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外资企业的加工增值率为45%,低于内资企业的62.6%。当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时,意味着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中国制造”的产品中“中国人制造”的含量较少。因此由外商投资企业推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虽然在出口的“量”上实现了扩张,但出口加工的“质”并不高。

3.原产地标准进一步夸大中美贸易逆差数额

目前,各国依然根据产品是否经过实质性加工作为评判商品原产地的主要依据,即原产地原则。在中国企业加工增值率较低的情况下,按照原产地原则,将中国出口加工的产品全部计为中国出口,相当于将其他国家所创造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全部记在“中国”的账上,无疑存在着对实际利益分配关系的掩盖和扭曲。在中国出口加工过程中,中国大陆境内获得的产品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部分很少。这种以是否经过“实质性加工”为标准的原产地原则将加工贸易产品的价值都记为原产国――中国的出口,不仅夸大了出口国的出口规模,更容易掩盖国际贸易中实际的利益关系。正是这种建立在原产地规则基础上的贸易统计方法,在加工贸易成为中国主要贸易方式的情况下,虚夸了中国的出口规模,使得中美贸易逆差数额虚高。

二、转口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香港从事转口贸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的金融、保险、资讯和海运等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十分发达;同时作为一个自由港,商品输入输出基本不受限制;又与欧美和亚太地区有着传统经贸易关系,这使得香港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历史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中的一半需经香港处理,而在对美贸易中,这一比例可达70%。实际上香港主要是通过做中美两家的生意来“吃饭”。在香港的总出口中,转口贸易就占了80%~90%。如果香港转口贸易只占中美贸易的很小一部分,我们也许可以将其忽略不计。但实际上,香港转口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很大比重。1999年~2005年间,香港每年对美国转口出口有近3000亿港元,即300亿~400亿美元(这里按HKD7.80=USD1.00的汇率计算,下同)。中国内地和美国是其两个最大转口来源地和市场。

据统计,1999年~2003年间,香港将美国商品转出口中国大陆的金额平均为53亿美元,香港将中国商品转出口美国的金额平均为303亿美元,从商品在转口过程中的增值程度看,中国商品经香港转口增值幅度则平均高达26.40%,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美贸易平衡的计算准确度。由于中国内地商品经香港转口至美国时, 由于商品性质未发生重大改变, 仍标明为“中国制造”, 美国海关根据原产地规则便将其视为自中国内地的进口。假设中国大陆出口货物600美元时只知道货物最终运往香港,因此其贸易统计为“出口香港600美元”,香港对来自内地的货物改换包装,再出口到美国,货值由进口的600美元增殖到800美元。美国根据原产地原则判定货物原产于中国,其统计为“自中国进口800美元”。这样,将中间商在转口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记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上,无形中夸大了中国的出口额,从而使得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

三、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1.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成为中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简单地以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子公司, 其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半壁江山, 而且逐年增加, 由1994年的28.69%增加到2005年的58.3%,其中相当部分是公司内部贸易。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与其美国母公司之间的商品内部贸易稳步增长,1992年美国在中国的子公司从美国的母公司的内部进口仅占全部中国从美国进口的4.9%,出口到美国母公司占中国出口到美国10.5%,而在2001年在中国的子公司从美国母公司的进口所占的比例上升到13.0%,对美国母公司的内部出口也上升到18.1%。中国和美国内部贸易的结构是内部出口高于内部进口, 即美国在华的子公司具有较强的出口倾向。

2.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扩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改变了两个数字:一个是自中国输往美国的价值被夸大。由于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在华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所生产的产品再对投资母国――美国的“返销”出口。这些产品属美国公司自己生产,而现行的贸易统计却将此归为自中国出口的产品,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式将此部分价值转计在中国的账户下。据统计,超过一半以上的中美贸易增幅是由美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实现的。在中国40家出口企业中,10家是美国大公司。戴尔电脑、沃尔玛、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等美国大公司均是对美出口的大户,其中仅沃尔玛一家就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量的10%。

另一个是自美国输往中国的价值被忽略。在海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分公司在当地的销售实际上有很强的出口因素,出口贸易通过本国产品输出到国外市场从而获得收入及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考察, 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具有与出口贸易相同的实际效果。大多数在华运营的美国公司的投资目的是在东道国的国内市场销售。如果我们将跨国公司的“出口”因素考虑进来的话, 那么中美贸易逆差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美《商业周刊》载文指出,自1994年~1998年, 美国跨国公司所属的海外子公司创造了1.5万亿美元的生产销售, 但并未包括在美国的出口统计数字中。

3.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虚增”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当产品的全部生产经营环节都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即国际贸易演变为公司内贸易时,转移价格手段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转移的有效机制。转移价格作为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不是一种按照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而是一种服务于一定的公司目的而用行政手段形成的划拨价格。由于存在对产品性能、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在华子公司很容易以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购买跨国集团为之提供的零部件,或支付高昂的技术转让费和商标使用费,再以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将制成品输送给跨国公司。比如,我国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生产成本13美元,而支付外国公司专利费竟高达18美元,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只有1美元。苹果公司现在的主打产品mp3播放器iPod,售价差不多265美元,其中中国公司的利润大概只有4美元,设计芯片的公司利润是5美元,苹果公司的利润是65美元。因为iPod的成功,过去一年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从21美元涨到64美元。在中美贸易统计中,美国从中国进口iPod使得美方逆差增加了15亿美元,而这15亿美元的逆差给美国苹果公司带来的是160亿美元的利润。这样,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的办法实现利润的转移,并使得中国子公司在产品价值增值链中所占份额进一步缩小,从而“虚增”中美贸易不平衡。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一国的出口商品很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是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即国际贸易所交换的远不是单个国家生产的产品,而是跨越国界的“世界性产品”。按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标准,显然难以准确计量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和商品的流动状况。简单来说,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及公司内部贸易等三种贸易方式,掩盖了中美贸易真实的经济关系,歪曲了其真实利益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朱延: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曹乾何建敏: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额的重新估算――兼析美中贸易巨额逆差的原因[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篇9

    1994年1月10日,深圳市工商局对深圳南洋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公司)存放在深圳市中银公司的1833箱"白鸽"塑料拖鞋进行了封存。

    经查实:1993年7月至11月期间,南洋公司共购进"白鸽"塑料拖鞋4014箱,总货款为117.68万元。其中向福州华侨塑料厂购进1830箱,货款为62.44万元;向福州第二塑料厂购进1019箱,货款为37.22万元;向泉州华侨塑料厂购进530箱,货款为18.02万元。除封存的1833箱以外,其余2181箱已销售,销售金额为78.50万元。

    深圳市工商局认为,使用在塑料拖鞋上的"白鸽"商标是福建省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在注册商标,其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南洋公司从对"白鸽"注册商标没有合法使用权的福州华侨塑料厂、福州第二塑料厂、泉州华侨塑料厂购进"白鸽"塑料拖鞋进行经销的行为,构成《商标法》第38条第(4)项、《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1条第(1)项规定的商标侵权行为。1994年3月12日,深圳市工商局根据《商标法》第39条、《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3条的规定,对南洋公司经销"白鸽"塑料拖鞋的侵权行为作出如下处罚:

    1.责令停止商标侵权行为;

    2.消除被封存商品上的商标标识;

    3.对已销售的2181箱"白鸽"塑料拖鞋处以非法经营额78.50万元40%的罚款,罚款额为31.40万元;对库存的1833箱处以非法经营额61.75万元20%的罚款,罚款额为12.35万元。两项罚款合计43.75万元,缴交该局上交国库。

    对神州华侨塑料厂、福州第二塑料厂、泉州华侨塑料厂的商标侵权行为,移送福建省工商局查处。

    案件评析

    本案是一起在流通领域发生的商标侵权案件。在现实生活中,流通领域往往是商品商标侵权行为的多发阶段,因为侵权人只有通过销售环节,才能最终实现获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对于在商品销售中发生的商标侵权行为,《商标法》第38条第(2)项、第(4)项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1条第(1)项作出了规定,概括起来分为四种:一是经销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二是经销应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三是经销明知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行为;四是经销应知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行为。这四种商标侵权行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商标侵权人存在着"明知"或"应知"的主观过错。对于经销者经销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或商标侵权商品为非明知、非应知的,则不构成商标侵权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告知其立即停止经销该种商品,对于及时停止经销该种商品的经销者,可以免于行政处罚,经销者应当消除侵权商标标识,侵权商标商品不得再进入流通领域。但这种"明知"、"应知"的规定过于笼统抽象,不便于操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994年11月22日《关于执行〈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这种行为时,对以下情况,应判定经销者为《商标法》第38条第(2)项和《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1条第(1)项所指的"明知"或"应知":

    1.更改、掉换经销商品上的商标而被当场查获的;

    同一违法事实受到处罚后重犯的;

    事先已被警告,而不改正的;

    有意采取不正当进货渠道,且价格大大低于已知正品的;

    在发票、帐目等会计凭证上弄虚假假的;

    专业公司大规模经销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或者商标侵权商品的;

    案发后转移、销毁物证,提供虚假证明、虚假情况的;

篇10

[关键词]货物贸易;外汇制度;贸易便利化;成本;效率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82

[中图分类号]F832.6;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109-02

201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告,自2012年8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货物贸易外汇制度改革。本次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是对以前出口收汇核销、进口付汇核销、出口退税和外汇收支管理的巨大变革,涉及范围广泛、意义深远。对企业来说,涉及到变革贸易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操作流程与业务配合,以及与企业外部有关的银行、外管局、海关、国税等部门的对接方式的变更。

1 改革宗旨和改革要点

1.1 改革宗旨

一是完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涉外经济发展;二是贸易外汇收支与货物进出口一致性、真实性;三是外汇局建立进出口货物流与收付汇资金流匹配的核查机制,对企业外汇贸易收支进行非现场总量核查和检测,对异常或可疑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对金融机构办理业务的合规性实施非现场和现场核查。

1.2 改革要点

改革要点包括:企业名录管理、企业报告和登记管理、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管理、非现场/现场核查制度、企业分类管理(A、B、C)对于A类企业的业务办理便利化、B、C类企业电子数据核查制度。

2 货物贸易外汇改革对企业业务影响

2.1 对一般贸易的影响

2.1.1 政策引导

通过海关和外汇局同时对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实施监控,更加规范了企业的进出口行为。对报关金额与实际货物价值的对等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控制企业走私行为的发生,防止企业偷逃应缴纳税款,防止热钱涌入与境内资产转移。

2.1.2 操作层面

外汇管理局停止发放核销单,无需口岸备案;报关单上批准文号不再显示核销单;电子口岸出口收汇中交单一环取消,报关单自动传送至外管局,无法依据电子口岸核销信息查询并核对发票开票信息,需要依据预录单结合电子口岸报关单信息核对发票开票信息。

2.2 对转口贸易的影响

单笔合同项下转口贸易收支日期间隔超过90天且先收后支项下收汇金额(或先支后收项下付汇金额)超过等值50万美元的业务,企业应当在收付款之日起30天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相应的预计收付款日期、收付款金额等信息。

2.3 对出口退税的影响

第一,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须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并按规定提供收汇资料;未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出口货物,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

第二,单据由两票两单(即核销单,报关单,对外发票,增值税票)改为一票一单,不再提供核销单以及对外发票,备案资料中保留对外发票复印件即可。

第三,退税资料申报期限由以往出口日期起90天后第一个征期改为次年4月15日前。

2.4 对业务系统操作的影响

第一,原外汇核销系统关闭,无需进行核销工作。第二,原贸易信贷登记系统关闭,贸易信贷业务改为以报告形式在新系统进行登记;新启用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须在此系统上进行报告以及业务查询。第三,外管局对贸易项下国际支付不予限制和取消对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核销管理,提高了企业对外支付的效率,有利于企业收汇和及时结汇,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 企业应对改革的措施建议

外汇局通过对企业报告的制度设计,实施监测和管理,确定企业分类,实施分类监管。绝大多数A类企业贸易获得便利。被降级为B或C类企业,适用于严格政策,受到重点监测。这就要求企业的总量差额、总量差额比率、资金货物比率、贸易信贷报告余额比率四项主要指标应保证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现场核查和降级。

3.1 业务台账登记工作

设计外汇收支业务办公平台(统计台账),业务部和财务部协同填列,包括正常收付汇和涉及信贷的收付汇业务。业务部主要填写进出口报关信息,财务部主要填写银行收付汇信息。主动掌握需要报外管局的数据信息。根据这样的序时统计台账,由业务部及财务部专人登录外汇监测系统,分别填列业务信息和银行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监测指标结果。

3.2 进出口台账登记工作

每笔进出口业务发生后第2天,由业务部登记货物贸易外汇监测台账,标注以下项目:

第一,出口业务的统计台账内容包括出口日期,报关单号,报关金额,出口批次,预计延期收款日,预计延期收款金额,实际收款日,实际收款金额,实际收款银行水单等;预收款日期,金额,预收款银行水单号,预计出口日期,出口合同号,实际出口日,实际出口金额,实际报关单号。

第二,进口货物的预付付汇,延期付汇也比照出口收汇填列统计台账。

3.3 收付汇台账登记工作

每笔货物贸易项下收付汇发生当日,由财务部登记收付汇统计台账。可延用办公系统现有拨款及收款统计台账,增加收付汇水单号信息列,并筛选货物贸易项下的收付汇进行登记。

3.4 转口贸易台账登记工作

业务部设立转口贸易登记台账,登记每笔业务相关信息。

4 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报告工作

每月25日前后登陆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检查针对上月25日-本月25日中下列信息是否已进行义务报告及主动报告。

4.1 报告范围

第一,预收货款,货物30天内尚未出口;预付货款,货物30天内无法进口。第二,货物已出口,但预计90天内无法收到货款(根据业务不可控性质,将此日期调整至30天,然后每月25日做延期处理);货物已进口,但90天内无法付款(根据业务不可控性质,将此日期调整至30天,然后每月25日做延期调整处理)。第三,90天以上信用证结算的业务。第四,转口贸易收汇和付汇之间间隔90天以上并且收或付汇金额大于50万美元。第五,进出口与收付汇金额之间的差额超过2000美元,要在差额出现起30天内做报告。第六,转口贸易,收汇和付汇之前超过20%差异时要到外管局现场做出报告。第七,上述1-6项未能及时在系统做出报告的,可持相关文件到外管局现场报告。

4.2 报告分工

第一,业务部负责。贸易信贷业务中,延收延付业务报告、贸易融资业务(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报告;差额业务报告。第二,财务部负责。贸易信贷业务中预收预付业务报告;转口贸易收支业务报告;现场报告。第三,注意使用月末调整功能,如遇到不能按照当初填报的日期收付汇,则应该在月末进行适当调整日期。一般结关后5天左右,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将显示关单信息,可在此基础上做延期收汇或者延期付款的报关。报告预付或者预收货款时,根据向银行做申报的单据号码、水单号码或收付汇时间查询相关信息。经外管局做现场报告的无法自行调整。

5 关注总量核查指标

财务部时时关注总量核查指标,分析导致指标异常的原因,业务部协助提供相关业务信息。

6 应对现场核查

由财务部、业务部共同应对现场核查。

7 结 语

本次货物贸易外汇制度改革,在业务操作层面简化了具体业务操作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了企业与外管局、银行沟通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则通过对总量指标的总体分析替代了对操作层面的把空,实质上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企业的外汇风险防空意识。希望各企业通过对改革意义的理解与政策措施的掌握,规范业务行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发展更为高速,前景更为广阔。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Z].2012.

[2]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 2013.

[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公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