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范文
时间:2023-03-31 18: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逆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是继2003年和2004年一季度之后,中国7年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引起广泛关注。
对此,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中国的贸易逆差是局部的,总体还将是小顺差。中国一季度逆差不会改变中国扩大进口政策。中国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出口,促进自由贸易。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主要源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大进口举措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平稳等综合因素。而一般贸易出口增速提高,进料加工贸易比重的上升,表明中国经济活动较为活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是一般贸易项目产生的逆差,这种一般贸易主要包括铁矿石、汽柴油以及大豆等原材料大宗商品的进口。
今年一季度,上述大宗商品进口几乎都呈现出量价齐升势头,其中铁矿石进口均价为每吨156.5美元,同比上涨高达59.5%;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573.9美元,同比上涨25.7%。这种量价齐升直接导致输入型通胀加剧,并将这种通胀压力沿产业链传导,最终使得社会消费品因生产成本增加而面临更大的涨价压力。
可见,一季度我国出现贸易逆差是大宗商品进口居高不下的结果,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全球流动性泛滥、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等因素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贸易逆差。加之我国逐步实施“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政策措施,未来进口同比增速仍将继续上升。
专家提醒,中国对某些大宗商品的消耗量过大,如果不能有效增强在国际贸易和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系将更难把握,对进出口的调控难度也将更大。逆差持续短暂
进口增长迅猛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增长较快拉动了进口需求、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有鉴于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今年一季度的贸易逆差还不至于造成全年贸易收支格局彻底逆转,全年贸易收支仍将维持顺差局面。
“我们将把贸易顺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小额范围内,中国的对外贸易会更加平衡。”陈德铭说。
陈德铭强调,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政策,坚定支持WTO多边贸易体系。但他同时表示,中国也的确有继续扩大开放的空间,例如服务业,但其它WTO成员,尤其是发达国家成员,应当对中国对等开放。
市场仍然普遍预计,中国今年全年将实现大规模贸易顺差,因为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季节性周期倾向,企业年初通过进口原材料建立库存,随后再将原材料加工成出口商品。
“当前中国市场需求强劲,同时大宗商品价格较高,但由于中国每年下半年出口通常有所增长,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说。
继续扩大进口
首次季度贸易逆差并未改变中国政府持续扩大进口、推进贸易平衡的坚定决心。“坚持扩大进口的战略方针将持续下去,不会由于季度性波动而产生影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说,
美国华盛顿3月份承认,中国正在采取措施增加进口。
4月22日,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报告指出,2011年全年中国外贸发展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增长速度比2010年可能略有回落。在国内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政策支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增长有望继续快于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姚坚透露,政策将鼓励三个方面的进口:一是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产品。二是扩大居民消费品的进口。三是扩大农产品,包括大豆、粮食的进口。他说,“关于进口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确实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特别是要在体制机制上长远地研究资源类商品进口模式。”
“中国需要完成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依靠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要素驱动阶段,转变到规模和创新驱动阶段。适度增加非生产性产品的进口、大力增加加快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的进口,是中国优化进口结构的方向。同时,中国要加强传统出口项目和新兴产业的出口力度,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跨境服务能力。”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
中国今年一季度的进口仍处在30%以上的水平(一季度进进口4006.6亿美元,增长32.6%),这说明进口的动力依然强劲。分析人士认为,进口名义增速的走高有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但从进口细项来看,铁矿砂、钢材、原油和汽车的进口量都处在过去半年的较高水平。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证实,内需尤其是投资性需求依然强劲。这符合国内经济的现实,因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投资仍然是地方政府确保经济增速的最大引擎。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中国的贸易逆差是否会持续并不明朗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数字,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七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强劲与目前原材料价格高涨。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贸易收支3A2004年后7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朝鲜日报评论说,中国实施的紧缩政策是否会导致中国经济下行,令人担忧。
瑞士银行一名分析师向法新社指出:导致第一季度中国外贸出现逆差的原因是进口大幅增长。
上海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胡月晓表示,一季度贸易收支出现逆差的原因在于,随着占中国进口总额三分之一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材料价格暴涨,进口额大幅增长,而出口增长速度缓慢。中国经济的巨额贸易顺差时期已经过去了。
韩国东亚大学教授纪敏洙说:“今年中国的经济政策从增加出口转向扩大内需,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进口。”
中国的贸易逆差是否会持续并不明朗。因为2月的贸易逆差是74亿美元,但3月的贸易收支已转为顺差1亿4千万美元,是最近11个月以来首次出现的月贸易顺差。此外,春节对第一季度贸易收支的影响很大,从年度贸易收支看,中国仍保持着稳定的顺差。比如,去年3月中国的贸易收支是逆差73亿美元,但当年仍获得了1851亿美元的顺差。
(编译/竹子俊)
顺差收窄
虽然出现季度贸易逆差,但对中国全年进出口状况,经济学家们普遍比较乐观,他们认为,贸易顺差的整体格局短期难以改变,幅度则可能会收窄。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表示,今年中国依然会保持顺差态势,但下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将加快,全年顺差额缩窄幅度将超过市场预期。
交通银行分析报告称,展望未来中国贸易环境,总体而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加快对于改善中国整体出口环境有利,但考虑到欧美日与中国贸易摩擦加剧,未来中国出口增长仍将面临一定的压力,进口可能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交行预让中国4月份出口同比增速趋稳,进口同比增速继续上升,今年全年贸易顺差可能会收窄到1200亿美元左右。
“这一迹象表明,中国在恢复平衡方面努力的进展快于很多人原先的设想。”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经济学家沈建光预计,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将从去年的1830亿美元降至1500亿美元以下。年度贸易逆差悬念
中国出口全球第一,占全球出口比例超10%,出口规模大,因此个别年度有适当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均属正常现象。
摩根大通报告称,中国的现贸易逆差可能持续到4月份,预计恢复贸易顺差可能要到5月份以后。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扩大进口的努力不会导致中国外贸在全年范围内产生逆差,但不排除更频繁出现季度逆差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外贸失去竞争力,而是显示其发展模式更加合理。
针对中国未来的贸易走势,陈德铭认为,今年二三季度仍不能排除继续出现逆差的可能性。
篇2
关键词:中关文化贸易;贸易逆差;对策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面临越来越多机遇和挑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经济政治实力日益增强,而文化贸易发展却处于相对劣势,多年以来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如今中国向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当中,真正有思想性和艺术创造力的文化产品并不多,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符号也不够突出。总体上,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一、中美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到如今增长了120多倍。2016年,我国对美国市场继续保持着我国文化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这种巨额增长使得中美两国都从迅速发展的互利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然而,我国的文化贸易发展明显处于相对劣势,多年以来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数据显示,2009年上映的电影《阿凡达》票房超过10亿美元,比当年中国所有电影的票房还要高。由此可见,这种对外文化贸易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亟待调整。
(二)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问题
1.中国图书在美国的出版发行情况不乐观
图书是一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传统产品,从图书的进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对美国有着绝对的逆差。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6种。文化隔阂、阅读习惯等多种因素是影响中国图书在美国出版发行的原因。纵观出版发行市场,中国文化产品的翻译作品仍然吃老本,以传统文学名著居多。莫言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离不开优秀的翻译家葛浩文,而葛浩文曾说,中国有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但因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使得这些作品无法准确的传递给西方读者。
统计表明,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产品,如:中医、气功、风水之类的图书恰恰最容易“走出去”。国外的出版社和读者,更青睐那些远离现实社会,带有“中国传说”意味,又有明显的“中国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书。
2、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美国的遇冷
我国影视文化创新不够,经常翻拍,经常山寨国外创意,经常出现题材撞车、手法雷同的现象,这些都是是阻碍我国影视文化远行的拦路虎。相比之下,美国大片制作手法别出心裁,创意十足,例如,《阿凡达》动作捕捉技术的创新使用,斩获全球27.88亿美元票房,并创下海外票房新纪录。《速度与激情7》运用电脑成像CGI技术让保罗“复活”,并在电影最后让他向每个人一一告别,感动了全世界的粉丝。而我国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长城》虽投资数亿,却在引入美国时遭遇票房惨淡的窘境。
此外,电视节目也面临着创意不足的困扰。我国每年花费超过2亿元从海外引进节目模式,如表1,目前热门的综艺节目几乎都是引进海外的节目模式。国内自制的节目模式却因缺乏新意难以流行。
3.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逆差
加入WTO后,我国赴外留学人数增长迅速,吸收国外来华留学人数有所增长,但远赶不上前者的增长势头,因而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2000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出国留学的人数要大于来华留学的人数,呈现“逆差”状态。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外汇流入与外汇流出也存在巨额逆差。除了人员“流出”c“流入”的“逆差”外,从资金的流向上来看,我国赴外留学的费用要高于来华留学的费用。
4.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突出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4年前三季度旅游经济形势分析称,前三季度,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为2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市场将达27.1亿人次,同比增长10.1%:国内旅游收入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入境总人次9500万,同比下降1.5%,入境过夜4070万人次,同比下降1.8%。入境旅游收入约为377亿美元。出境旅游8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出境旅游花费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旅游服务贸易逆差770多亿美元。
二、中美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探究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弱。
据悉,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平均7%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品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3%。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依然偏弱,知名文化品牌依然偏少。文化产业的源头是创意,核心是内容。源源不断的创意才会带来丰富多样的产出。据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我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国内动漫企业生产的影视动画片中,盗版或山寨的超过50%以上。原创不足、品牌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在国际竞争中,中国文化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与美国等文化产业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产业规模还较小、产业链还不完善。美国在开发文化产品的同时,会同时发展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开发下游产品。而中国则往往局限于某具体产品本身;文化产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突出,缺乏创新意识;因此,这种不平衡状况在短时间内还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我国文化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近年来兴起的IP剧,虽然有广大的国内受众群,但也不得不承认,各大IP剧抄袭之风严重,很多作者没有知识产权意识。作者的作品没能收到保护,自然无法在适合的环境中安心创作文化作品。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
三、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一)文化产品“走出去”,不断推出文化精品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立足之本,为根本解决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必须要积极采取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方式,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品牌产品。尽管目前中国的电影作品在国际上,还无法同好莱坞竞争,但是随着我国电影人的努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产优秀大片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已经在50多个国家上映,并被翻译成为20余个语种。
(二)全球化与特色化相结合
为顺利开拓国外的文化市场,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了解对方的文化;其次要创造双赢的局面。
(三)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知名品牌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努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为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培养知名品牌奠定了基础。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会标、开幕式、闭幕式、装饰、奖牌、体育场馆、展馆等的文化设计工作充分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四)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篇3
2005年2月1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比2003年猛增了近四分之一,再创历史新高。报告说,去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6177亿美元,比前最高纪录2003年的4965亿美元增长了1212亿美元,增幅为24.4%。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4.5%上升至5.3%。从贸易项目来看,2004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为6662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484.6亿美元。
众所周知,美国一向是贸易逆差大国,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200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如此之高?而且,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达1620亿美元,创下美国有史以来与单个国家贸易出现的最大赤字。面对巨大的美中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又会采取什么举措呢?
是谁让美国贸易逆差高企?
2004年美国出现庞大的贸易逆差,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近年来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因而增大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泰勒最近在西方七国财经会议上说,美国2004年度经济增长率已经达到4.4%。从2003年5月至今,美国国内新增加了27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已降到5.2%,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数字。
通货膨胀率及利率继续维持在较低幅度,为此美国人个人收入增加。政府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美国个人的税后收入增加12%。2004年美国出口增加了12.3%,达1.15万亿美元,但进口增长更快,增幅为16.3%,达1.76万亿美元。这一切都显示美国经济在稳定复苏中。
复苏的经济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因而扩大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当前,美国总消费约占GDP的82%,而总储蓄率又非常之低,经济系统中内生出强大的进口需求。从2004年美国进口商品的类别来看,相应地主要表现为消费品进口的快速增长。
而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激烈变动,也是美国贸易逆差高企的“始作俑者”。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费国。虽然美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为了防备未来可能发生的能源危机,美国政府通过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空气清洁法案等,限制石油的开采,鼓励大量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统计数字显示,美国现在每天大约消耗2100万桶石油,其中1200万到1400万桶依靠进口。
因此,长期以来,进口石油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受石油的闲置生产能力的短缺、需求的急剧膨胀,中东等石油产地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变动激烈。年初只有30多美元一桶的原油期货,在10月22日的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价格,一度攀升到每桶55.5美元,创下历史纪录。而且,全年多数时间在每桶35美元上方运行,几乎完全脱离了每桶22至28美元的价格带,使得美国去年进口原油及原油制品的支出高达18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7.5%,进口石油商品的逆差大幅增加。
另外,农产品贸易顺差走低也促使美国贸易逆差高企。美国长期以来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1996年的顺差额更曾高达273亿美元。但是,去年进口的葡萄酒、奶酪以及其他农产品创下历史纪录,使得2004年度的农产品贸易顺差降至96亿美元,大大减弱了农产品出口在降低美国贸易逆差方面的作用。
人民币升值压力陡增
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显示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赤字达162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0.5%。这个数字不仅创下美中贸易史上的新纪录,也是美国有史以来与单个国家贸易出现的最大赤字。
今后数月,美国政府可能迫于国内压力,继续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最近批评政府没有对其他国家的一些国际贸易行为采取果断措施时,特别指出政府没有给中国足够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
美国产业界一方面指责美国政府偏袒中国,另一方面指责中国政府人为操纵人民币汇率,长期实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从而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不公平的低廉价格优势。
代表全美50个州数百万家大中小型企业的美国全国制造业协会,在近日向美国政府和国会提交了中国贸易议程书。该组织宣布,人民币升值将是他们2005年要求美国政府和国会向中国施加压力的首要建议。美国全国制造业协会认为,人民币币值至少被低估了40%,这就无形中等于对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加征了40%的关税,而对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提供了40%的补贴。该协会宣称,这是去年美中贸易中美国出现1620亿美元赤字的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跨国公司显然对人民币升值的兴趣不大。摩托罗拉公司的CEO爱德华・J・赞德(Edward J. Zander)就明确表示,“我们是一家全球公司,在中国有许多制造工厂和研发机构,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也很大。”因此,摩托罗拉公司不会去游说人民币升值。
非价格竞争力备受重视
面对巨大的美中贸易逆差,美国还将改变对中国市场的出口策略,提高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
200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开始出现巨增。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底,中国市场仅占美国全部出口的1.9%,但是,2004年1至6月,中国市场已经占到美国全部出口的4.3%。
为了缩小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美国将主要通过不断扩大美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来实现。比如,在美中先进技术产品贸易方面,2002和2003年的逆差分别为118亿和211亿美元。出现逆差的原因是美国对产品出口设有各种技术限制。而且,这种逆差主要产生于信息和通信产品,在生命科学、航空技术、电子技术等领域,美国仍然是顺差。出于弥补逆差的需要,美国可能在生命科学、电子技术等领域适当放宽技术限制,增加出口。
篇4
关键词:文化贸易;逆差;文化产业
一、国际文化标准以及文化折扣问题
现如今国际文化市场进入了垄断竞争的新时代,跨国性文化娱乐传媒公司表现出了绝对的垄断地位,而且其不断根据自己的运行规则来进行国际文化资源的开发,其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念影响着国际性标准的制定。这种全球化的文化标准成为阻碍我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障碍。欧美国家那些有跨国垄断性质的国际文化娱乐传媒企业,其作为国际文化的制定者,左右着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因为本国的观众对外国影视产品所体现的价值观、历史背景、文化信仰等内容相对缺乏了解,导致了“文化折扣”的产生。调查发现,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于我国的文化产品认可度普遍较低。我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产品,十分注重其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民族性建设,这也是影响着我国文化产品输出的重要原因。语言也是产生文化折扣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的普及率不高,导致了文化产品的输出出现障碍。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西方不被认可,主要是受到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因为“文化折扣”问题的限制,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处于劣势地位。除此之外,还加剧了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各项权利的丧失,使我国的文化产品艰难生存于垄断企业所制定的差别定价体系中。
二、造成我国文化贸易逆差深层次的原因
(一)文化贸易缺乏法律规范
以我国服务出口和文化产品出口问题为例,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竞争无序情况。很多海外的演出商利用我国内部的竞争无序,压低我国文化产品的价位。缺乏文化产品相关扶持措施以及相关规范,也是导致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必须认识到,货物的贸易市场是主要通过企业自行开拓,但是文化产品的贸易与货物贸易截然不同,文化贸易的主要引导者是政府,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品品牌缺乏的建设
我国的文化产品之所以在出口上出现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度不大,而且现代文化产品和精品文化相对比较少。品牌对于文化产品贸易来说,影响重大。当前以及未来的国际市场,将迎来品牌竞争的时代。我国正是因为缺乏中国特色的知名品牌,才导致了我国文化产品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的认可。
(三)中西文化缺乏“摆渡者”和“架桥人”
在发达国家,经纪人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而且在经纪人的培养和发展上都有着较好的规范,这对促进文化产品的贸易出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在经纪人建设方面就比较欠缺,要想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就需要对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和创造,必须大力发展经纪人市场,要培养出一批较为优秀的摆渡者和架桥人。
(四)缺乏先进的国际营销手段
我国的传播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传播的方法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导致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都比较薄弱。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营销的开展,而我国却往往在影视的制作上大做文章,但是对宣传推广却缺乏重视,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的销售能力比较薄弱,销售网络没有有效建立。
三、完善中国的文化贸易赤字战略
(一)促进文化贸易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政府支持保护机制
要想实现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我国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市场,相关部门要根据文化贸易出口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文化产品出口补贴以及出口优惠政策,简化文化产品出口的程序,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限制,在设立相关推动部门和机构的同时,对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建设,从而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出口的良好链接。
(二)推动国内文化品牌建设
在目前和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和积累在我国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因此我国的文化企业要提升品牌竞争的意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树立传统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提高文化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对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文化企业而言,一定要注重发扬本土文化,要在发扬的同时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打造文化精品来建设民族性文化产业。
(三)建立经纪人机构工作机制我国要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学习国外的文化经纪人的机构建设,通过完善其机构工作机制,推动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新闻出版等与国外文化的对接工作。通过与国际电影、出版等相关经纪人合作,实现对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在吸取国外先进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文化中介机构的摆渡人建设。这对我国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需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和全球发展战略的结合,通过经纪人合作,使得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四)创建新型营销方式
企业需要加强对国际营销的产业投入,在充分了解国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尽量避免“文化折扣”。在文化产品出口之前,需要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建设,要深入国际市场,对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包装,并将民族文化元素与营销进行结合。营销不仅仅是产品营销,将来的发展趋势,将以品牌营销为主,产品营销为辅。
(五)强化对文化贸易的了解和认识
要深化现代意识,放弃传统理解,以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传统文化,要注意缩小中西文化的差异。因为文化贸易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任何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高附加值是文化生产、贸易的重要特征,使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国家财富的积累,也为其他相关产业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它在提升国家形象和整体竞争力以及传播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不管是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还是文化资源角度来说,我国现如今这种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现象急需解决和处理。我国需要加大文化贸易的发展力度,从而扭转现代文化贸易的逆差,让我国出口贸易的格局发生变革,这是现如今十分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文中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品的发展,需要扭转文化产业逆差,推动文化产品进步。
参考文献:
[1]繆凯,姚拓洲,郭新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J].特区经济,2009(6):200-201.
[2]缪凯,姚拓洲.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J].理论前沿,2009(5):33-35.
[3]谢晓芹,易锐.论当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问题[J].经济论坛,2008(14):57-59.
篇5
11月底,东芝宣布,伴随东芝集团对影像产品事业的结构改革,主要生产供应日本市场液晶电视产品的生产基地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将于12月末停产并终止运营。
这则新闻被外界解读为东芝电视业务撤离中国,于是就有了东芝的声明。声明称,东芝并未剥离电视业务,今后,东芝将通过代工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形式提高电视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开拓电视产品业务。
东芝旨在通过此次中国生产基地的调整进一步削减固定成本,达成2013年下半年度实现盈利的目标。这背后凸显的则是东芝面临的困境。大连工厂从1997年起生产主要面向日本出口的电视机,但近来持续亏损。该公司9月份曾表示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的电视自主工厂集中至一处,撤出在华工厂也是其中一项内容。2014年以后,东芝的自主电视机工厂将仅剩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家。
与东芝一起陷入困境的,还有其他电子企业。此前,松下电器宣布为了推进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事业构造改革,2013年12月将停止等离子显示器的生产,截止到2014年3月底,将停止位于兵库县尼崎市的第3工厂(已停止)、第5工厂(停顿中)以及仍在生产中的第4工厂的事业活动。
8000亿日元逆差
日本电子企业的变化已经影响到电子产业的贸易格局。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曾支撑着日本出口的家电、电子零部件等的电子产业预计将在2013年首次陷入贸易逆差。相关产业2013年1至9月的贸易逆差约为8000亿日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年同期则是约2200亿日元的贸易顺差。
这一逆差也成为日本近期整体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2月18日,日本财务省的11月贸易数据显示,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收支为逆差1 2929亿日元。逆差额高于上年同期的9570亿日元,创有比较的1979年以来同期的最高逆差纪录。
报道指出,随着日本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加上日元贬值,出口低迷的状况未见好转,而智能手机等产品的进口却在增加。电子产业和汽车一直支撑着日本的出口,但今后面向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投资将很难预期,因此贸易逆差的局面有可能持续。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和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统计,电视机和冰箱等家电产品与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加到一起,日本整个电子产业的贸易收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达到9万亿日元的顺差。然而,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开始,经过“失落的20年”后,顺差出现大幅减少。2012年,这一贸易收支勉强维持了近400亿日元的顺差,但在2013年的统计中预计将出现自1991年有可比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逆差。
究其原因,报道解读为,金融危机后,日本电子企业的生产正式开始向海外转移,出口额出现了大幅减少。
曾是日本电子产业火车头的电视机在2013年1至9月出现了1100亿日元的贸易逆差。松下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大多从马来西亚等国进口,尽管在日本市面上仍以日本厂商的品牌为主,但产品本身基本都已在海外生产。在1991年的日本电视机市场上近八成是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但到了2012年,在市场规模640万台的平板电视机市场上,进口产品已占到620万台。
此外,智能手机进口的剧增也对贸易收支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日本信息通信网络产业协会(CIAJ)的统计,在智能手机尚未全面普及的2008年,手机的贸易逆差约2000亿日元,到2012年扩大到将近1万2000亿日元,截止到2013年9月份已经超过了1万亿日元。索尼2013年3月从日本国内撤出智能手机生产,加上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ITDoCoMo引进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等因素,预计逆差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形势仍待观察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电子产品凭借其优势风靡市场多年,而在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日本电子产业有些疲于招架,其优势的电子零部件也难以填补贸易失衡的缺口。
报道指出,日本企业拥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零部件和器件”2013年1至9月的贸易顺差为2万2100亿日元,同比减少了5%。日本六大厂商7至9月接到的订单按季度统计创下历史新高,保持着良好势头,但增产部分大都依赖于海外生产,无法弥补家电产品等出口减少的部分。
尽管整机厂商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但由于韩国企业的崛起等,仍有不少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经营收支亏损明显。今后如何发挥出精细化技术等优势,在可穿戴终端等新型业务的产品和零件领域站稳脚跟将成为日本各企业的课题。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韩国等后发经济体在电子和汽车产业崛起,与日本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特别是中国大陆崛起,使得竞争更为强烈。另外,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日本电子企业显得创新不足。而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美国国内认为其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导致工人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的声音此起彼伏,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与其经济增长和失业人数变化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另外,美国对华贸易虽有逆差之名,但事实上美国通过对华贸易逆差获利颇多。
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问题。
一、认为对华贸易逆差给美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美方观点简介
从1978到2006年,中美贸易差额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双方统计的具体数额不尽一致,但美国对华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并且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据美国统计,1978年美国对华贸易为5亿美元的顺差,到2006年为2 325亿美元的逆差;根据中国的统计,1978年美国对华贸易顺差为5亿美元,到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 443亿美元。随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美国政界和企业界人士开始认为其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甚至国家经济安全也受到威胁。
在所有持上述观点的人士中,以美国参议员Charles.Sehumer最为引人瞩目。据中国商务部政研室统计:Sehumer在2003年7月16日第一次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他认为中国有意保持人民币的低汇率,使其出口更便宜,让美国,特别是纽纹州的制造业失去了众多工作机会;2003年9月9日,其联合多人组成跨党派的小组,提交了新议案1586,议案中提出中国低估币值不仅是美国制造业自2001年3月来减少260万个工作机会的罪魁祸首,还导致了服务业和工程方面的就业流向中国。中国崛起为制造业大国,是以美国的经济安全为代价的。将给财政部官员180天的期限与中国谈判,如果不行则对中国人境产品征收27.5%的关税伙。
二、美国贸易逆差增加与其经济状况没有明显联系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认为贸易逆差往往会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由此,许多人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不利于美国的经济增长,加剧了美国的失业。但也有学者肯定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Robert G. Murphy (1999 )将贸易逆差称之为美国的朋友,认为贸易逆差有助于防止美国经济发展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率上升。
事实上,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与其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联系。1992-2005年间,美国的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0.6%上升到了5,7%,但此期间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均在3%左右("9·11”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造成美国在2001.2002年经济增长严重下降除外);另外,1990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为1.4%,实际GDP增长率为1.9% ,1991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降为0.5%,但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为一0.2% 。
另外,1990-2005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4%逐渐上升到5.7%,但美国的失业率除1992,1993年外,基本是在4%--6%左右徘徊,并且美元随着贸易逆差占GDP比重的提高而土升,并且在某些年份,随着贸易逆差占GDP比重的增加,失业率还出现了下降。1992-2000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0.6%上升到3.8%,但失业率却从7.5%下降到4% a 2001年和2002年,美国失业率的增加主要是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当前美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与其经济状况没有明显联系。
三、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与美国制造业工人失业增加没有必然联系
1.中国产品的竞争不是造成美国人失业的主要原因
不少美国人认为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是造成美国人失业的主要原因,但其与事实不符,如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曾表示:“目前美国制造业失业人口的80%,与贸易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无关。美国制造业失业率中的so%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有关,只有20%与贸易及其他因素相关。”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迅速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去工业化”。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1965年达到28%的高峰值后,便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对于“去工业化”的原因,瑙索恩(Rowthorn,1997,1999)指出主要是国内因素引起的,比如需求模式从制造品转向了服务,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相对服务业大幅度提高,以及与之相关的制造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竞争这一外部因素对去工业化的贡献不足1/5。
2.中国不应该对美国产品外包造成的失业负责
另外,还有些人认为美国公司将国内产业转移到中国(即外包)导致了美国国内失业的增加,从而认为是中国人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强迫美国企业来华投资,是美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主动进行的选择,美国工人如果要抱怨,应该向这些公司抱怨,因为是这些公司抛弃了美国工人。并且,从总体而言,美国从外包中获利巨大,如Feenstra (1998 )指出,“外包”过程恰恰是美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实现方式,而且有利于美国高技术含量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美国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当然,美国政府要在“外包”的获利中注重收人再分配,来调节由“外包”带来的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收人差距。
四、美国从对华贸易逆差中的获利情况分析
从上文可知,美国贸易逆差增加并未给美国的经济增长或就业问题带来麻烦,其贸易逆差增大与经济增长并行不悖,并且,美国从中获得了诸多收益。
1.满足了美国的消费,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在美元作为国际信用本位货币的前提下,美国出现贸易逆差的过程也是美国输出美元获得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过程,然后通过美元回流,美国又得到外国廉价的融资,从而保证美国的国内投资水平和对外投资水平。极端而言,美国以纸片获得了外国的商品和服务,保证了本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
2.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量增加也可以促进美国的就业增加,收人增长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量增加也可以促进美国的就业增加,收人增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06年公布的“评估美
中贸易投资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报告中指出,从长远看,美国将从对华贸易投资中获得实质性、可持续的利益,到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因为对华贸易投资增加使美国每个家庭可支配收人每年增加1 000美元,也可以使服务业主要是分销业和金融业相应增加50万就业机会。总体而言,对华贸易投资增加将对美国经济的产出、效率、就业和工资产生持续的、增加的、积极的影响。
3.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量增加方便了美国人的生活,减少了美国人的支出
廉价的“中国制造”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美国人民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日常支出。据世行报告指出,如美国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进口同样的商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增加140亿美元的支出。据摩根士丹利2004年估计,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多亿美元的开支。
4在华投资的美国公司获利巨大
从对华投资者来看,衡量中美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不能只看货物贸易,还要看贸易与投资结合后的整体利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2002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营业收人达2.7亿美元,是当年美国出口额的3.9倍,它们为美国母公司创造的利润高达1 340亿美元。在华美国企业也是获利颇丰,据中国美国商会2004年的调查,3/4的美国公司在华盈利,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利润率,估计在华获纯利35亿美元。
5.美国可以利用自身的贸易逆差对顺差国施加影响
篇7
一 引言
我国自入世以来,获得了比以往更为便利和平等的参与对外贸易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我国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并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由2001年的5096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41600亿美元,顺差额由2001年的22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592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这一庞大的货物贸易规模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货物贸易大国。
而在我国货物贸易飞速发展长期顺差的同时,作为货物贸易引致需求的运输服务贸易却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短板。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总额虽不断增加,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2009年之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额一直大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2007年甚至达到服务贸易逆差额的157.2%。2009年首次小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占比78%。此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在服务贸易差额中占比逐年下降。尽管如此,运输服务贸易仍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长期增长的逆差给我国货物贸易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探讨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长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具体数据见表1。
二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增长的原因
(一)货物贸易迅猛增长,运输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运力供应明显不足
200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096.51亿美元,入世后货物贸易显著增长,到2013年已达41600.09亿美元,增长了716.24%,年均增长率达到60%。货物贸易的迅速增长必然引起运输服务需求的大幅增加。我国外贸货物运输的90%以上由海运完成。近十几年来我国港口投入资金多、基础设施建设快、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迅速提升、吞吐量增长迅猛。截止2012年底我国沿海主要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泊位数5715个,较2001年底1772个增长了222.5%,年均增长率22.23%,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数由2001年底的527个增长到2013年底的1453个,增加了926个,年均增长率16%。2001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42634万吨,2012年达665245万吨,年均增长率33.3%。2012年底我国拥有机动船158309艘,净载重量21879万吨,驳船20282艘,净载重量969万吨。2001-2012年我国船队净载重量年均增长率29%。运力的增长远不及货物贸易规模的增长,由此反映出我国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运输服务的进口实现的。
我国运力供给相对不足有以下原因:一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型运输工具及基础设施的建造建设周期长,成本投入大,运力的增长存在较长时滞,运力供给的增加短期内难见效果。由此,造成了运力的供给缺口,必须靠运输服务的进口来弥补,这是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增长的一大因素。
(二)运输服务市场开放程度高,航运业竞争激烈
我国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在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基本保持逐年上升的态势,尤其是海运服务业。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取消货载保留制度,并随后承诺开放国际海上运输服务。目前,我国航运市场开放度已超发达国家水平。货物贸易飞速发展引起的巨大运输服务需求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运输服务企业。外国班轮公司和货代迅速进入我国航运市场,给我国本土运输服务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交通运输业共接受10494家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投资总额达1078亿美元。目前从事进出中国港口的班轮运输业务的境外公司数量占2/3。
航空运输领域,我国的对外开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无明显差别,但较之发展中国家仍然很高,这对本处于劣势地位的我国航空业非常不利。总之,由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国际竞争力较低,尚处于成长壮大阶段,过高的对外开放度不利于本国运输服务业的发展,给本国运输服务企业带来巨大威胁。
(三)外贸企业大量按照FOB条款出口、CIF条款进口
我国集装箱货物进出口贸易中80%以上按FOB条款出口,以CIF或CFR条款进口,这种贸易形式将货物的国际运输权拱手让给外方。国外企业采用自有船舶或外资班轮公司承运,我国承运人承运比例只有15%-20%,严重影响了本国运输服务业的市场份额,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大量进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第一,我国运输服务业服务水平不能很好的满足外贸企业的需要。外国船公司提供的服务到位,网络健全,外国货运的服务及组织能力甚至比船公司更胜一筹,可以有效整合船舶、火车、飞机等多种运输方式,提供“门到门”服务,而中国却少有货代企业能做到。第二,我国全面对外资开放运输服务业后,国外有实力的运输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第三,一些外贸企业主观上认为采用FOB出口和CIF进口,由对方负责运输事宜,可以规避运费波动及运输过程的风险,也可以减少自己的合同义务,简化进出口流程。事实上,FOB与CIF同属于装运条款,风险划分都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第四,我国运输企业、外贸企业缺乏合作及保护本国运输服务市场的意识。
(四)重要进口物资享受不到“国货国运”的待遇
“国货国运”是一国为了保护本国航运业的发展,以立法形式规定进出口贸易货物,必须全部或部分由本国承运人承运或优先承运,是政府通过为本国承运人提供稳定货源以提高本国承运人市场份额的贸易保护措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均不同程度地推行“国货国运”政策。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凡涉及国防军用物资、国家进出口银行提供信贷的贸易物资必须有本国籍船运输,对外援助物资的3/4、政府采购物资一半以上必须由本国承运。世界各国对铁矿石的外贸运输基本控制在进口方手中。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航运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如与本国钢铁企业签订长期运输协议进行战略合作,将铁矿石运输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欧洲国家进口铁矿石的95%以上由本国企业承运。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运输权却基本控制在出口方,国轮承运比例不到30%。我国企业每年仅支付铁矿石航运费就高达100多亿美元。同样,石油运输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进口量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7 027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5 37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20%左右,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1%。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在每年的进口石油海上运输中,自主运输的比重只有不到40%。本国承运量少,一方面源于我国自主运力较弱,与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石油进口企业与运输方缺乏战略合作意识,许多石油进口企业没有固定的合作船队。
(五)国内航运业缺少保护政策致使本国航企税负重、成本高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韩国不完全取消补贴政策的时候,我国已取消各种形式的补贴政策。税收方面,外国投资企业在我国不但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还享受更低的税率;港口、码头的投资经营方面外商也有多种优惠;造船方面,我国给予外国船公司出口信贷优惠,而本国船公司在国内造船却没有补贴;海运业的政府补贴在各国都非常普遍,如美国政府从90年代开始,每年至少补贴1亿美元给本国籍船公司。日本对本国船队也采取大力保护政策,在船舶制造方面给予补贴和贷款优惠,本国商社租用本国船队享受税费减免。日本油轮船队是由船公司、银行、石油公司、造船厂多方合作发展的。船公司只有在与石油公司签下长期合作协议的前提下方可取得银行贷款。日本油船队几乎都采取期租方式租赁给石油进口商,租赁期长达 10-20年。反观我国政府已不为国内船公司提供任何形式的财政补贴。
三、扩大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对策
第一,加大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资本投入,增加运力供给。货运量的增加必然对船舶、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和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运输服务企业应广开筹资渠道,扩大资本规模,为提高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政府投资。政府方面要加大财政支出,健全交通网络。(2)吸引外资。我国交通运输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从2001年的9.09亿美元连年增加到2008年的28.51亿美元,2009年小幅下滑,2012年又增至34.74亿美元。尽管外商投资规模近几年明显增加,但仍无法满足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外资,帮助解决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不足的问题。吸引外资同时,要注意监管外资的使用、监督优惠政策的合法运用,并适当保护内资企业,以促进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3)民间投资。可以通过发行政府贴息的交通运输建设债券、设立交通运输业投融资基金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增加融资渠道。
第二,遵循适度开放原则,对国内运输服务企业尤其是海运服务企业适当保护。首先GATTS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敏感政策上采取保留和例外,这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逐步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应该充分利用WTO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保护性条款,科学制定对外开放程序,使开放程度与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吻合,达到合理保护的目的,以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公平竞争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政府应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海运大国的优势,与大型企业联合,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活动和相关规则制定,明确自身立场,充分发挥话语权维护自身利益,尽力为本国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提高国货国运比例。首先,我国进出口企业要建立国际物流管理理念,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本着服务于本国市场的原则,尽量采用CIF或CFR条款出口、FOB条款进口,给国轮争取更多的外贸承运份额。这便要求船东与货主加强战略合作,航运企业和货主间密切配合。我国可以学习日本的经验,通过船公司与货主达成长期包运合同等形式,实现运贸一体化,以运促贸,以贸拉运。其次,政府应该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军用物资、战略物资、政府采购物资、对外援助物资的国际运输保留给我国承运企业。加强国货国运政策的透明度,明确规定国轮承运的比例,发挥政府在保护本国运输服务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大力发展石油、矿石资源型船队。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且这种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石油运输事关重大。目前我国石油运输服务主要靠进口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我国必须全力组建大型石油、矿石等资源型船队,提高我国石油、矿产资源运输能力,从根本上掌握海上运输环节,掌握我国的经济命脉。对现有船舶可优化其结构,推动船舶更新换代,提高船舶技术水平,形成梯次合理的船队结构。
参考文献:
[1]韩超.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
篇8
关键词:两岸;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逆差
“十五”期间,我国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加入WTO的第三年2004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逆差。就祖国大陆而言,农产品的贸易逆差的出现绝非个别偶然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从2006年开始,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防范难度加大。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进出口双增长的局面下,进出口逆差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从而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大国,由于经济发展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国内资源短缺的制约,农产品进口增长不可避免。要缩小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重点是要扩大国内农产品的出口。
1入世以来大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1.1 入世以来大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加入WTO对大陆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陆农产品在出口和进口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进口的增长幅度更大;进出口的产品结构、进出口国的市场份额、各种贸易方式的占比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1.1 从贸易总量来看,进、出口总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出现了经常性逆差。在2000年和2003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度超过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继续超过农产品出口增长幅度,农产品出口增长了9.1%,而进口增长了48.1%,最终导致大陆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46.4亿美元逆差。这不仅是自1984年以来大陆农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而且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农产品进出口大逆差。2005年内地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有所缓解,由46.4亿美元减少为14.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多。尽管受到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但是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额不仅连续第9年增长,再次创造历史新纪录,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1.1.3 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亚洲和北美洲分别是大陆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和进口市场。大陆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是中国三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美国位居第一。其中,出口额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北美洲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市场。
1.1.4 从发展趋势来看,大陆农产品进出口将保持双增长,并将呈现经常性逆差。受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制约,以及大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增幅将下滑,出口形势严峻。同时,受土地等资源条件的制约、国内需求的拉动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低廉等因素的影响,进口需求将持续增加。
1.2 入世以来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经常性逆差的原因及应对举措
关于中国内地农产品出现经常性逆差的原因,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现归纳如下:
一是土地、水等资源相对不足;
二是人民币升值和禽流感的影响;
三是缺乏金融支持;
四是农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隐患;
五是中国内地农产品生产行业组织发展滞后;
六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产品;
七是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和其他贸易争端频繁发生。
笔者认为,从当前中国内地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来看,发生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首先,在总量上,由于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小,农产品的进口大于出口;其次,在出口产品结构上,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支持,中国内地出口的农产品大多为初级农产品,且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容易经常受到进口国的贸易制裁;最后,在出口市场结构上,由于内地农产品出口的几大市场大多也是我国的几大贸易顺差来源国,其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对农产品的进口要求也比较严格,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因此遭遇了大量的反倾销。
针对中国内地农产品经常性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应对举措:
一是增加优势农产品出口、减少农产品进口决策与操作失误,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从中国国情来看,土地资源匮乏,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未来不可能大量出口。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要调整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现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及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能,拓宽农产品出口市场。
四是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的重点企业,加快农产品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五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缩小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经常性逆差,关键在于谨慎进口,扩大出口,必须从上述五项对策入手。但要在短期内全面达成上述五项举措的目标,囿于中国内地目前的“三农”实际情况,仅依靠中国内地政府和农民不可能顺利完成,必须借助于外力的支持与合作。考察周边国家与地区,根据目前中国内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宏观经济政治环境,与中国内地农业最适宜合作且最可能合作的非台湾莫属。笔者认为,通过两岸农业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农业的土地、水资源高利用率、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健全行业的组织等。通过两岸农业合作,可以提高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改善出口农产品结构和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减少遭遇各种国际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的净出口,缩小贸易逆差。
2两岸农业合作对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1 当前两岸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
入世前两岸农业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源于经济上的互利互补,已经成为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市场共享。两岸农产品结构和产品特性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农业部门的相互投资(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中国内地到台湾的投资较少)。资本市场,为应对WTO,台湾确定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方向,而部分传统农业和长期经营农业积累起来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管理经验需要到岛外寻求发展机会。祖国中国内地是最佳选择目标。
2.1.2 农业技术、管理领域的合作。入世后,台湾把实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通过投资等方式用于中国内地农业生产。同时,部分台湾农业企业也正在尝试利用其充足的资金和市场营销管理优势来转化祖国中国内地诸多农业科研成果。
2.1.3 资源、要素互补。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合作分工,台湾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总体上高于中国内地。其中,劳动力的费用大约是中国内地的3倍以上,并且就其与该年的生产资料费用相比,一般也是同年生产资料费用的2-3倍(主要为农作物产品)。②祖国中国内地地域辽阔,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耕地相对充裕,劳动价格低廉,但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2.1.4 制度合作。祖国中国内地农业在结束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后,确立了以农户为主体的统分双层结构经营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中国台湾省凭借发达的行业组织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同样在小生产的格局下,面对“大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两岸农业在经济上的落差是两岸农业可以互补而且需要互补的重要经济前提,而两岸农业经营主体同文同种本为一家人,又同样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这就为两岸农业的制度合作奠定了基础。两岸农业以来,中国内地农业的各种制度创新陆续出现。如,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在台湾农民的带领下与日俱增。
2.1.5 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和林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如,在园区内扩大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领域;鼓励台湾同胞投资农业、林业项目;鼓励台商在中国内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等。
通过上述合作,中国内地在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就业、农业资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给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2 两岸农业合作对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两岸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为近期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提供化解通道。从目前中国内地农产品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思路来看,两岸农业合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正面影响中国内地农产品贸易逆差。
2.2.1 提升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交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主要由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农产品营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三方面决定。因此,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主要由价格、质量和信誉三部分竞争力组成。③价格方面,台湾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与中国内地丰富的劳动力和相对低廉的土地要素相结合,必然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用相对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无疑降低中国内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台湾农业企业不仅在技术、管理还在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具有比较高的水平,通过利用充足的资金和市场营销管理等优势,转化中国内地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必将对中国内地农产品结构带来升级,同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性。另外,台湾农产品在品牌创立和自有品牌的维护方面也具有较成熟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中国内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2 规避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近年来,中国内地的贸易顺差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引起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受到殃及。通过两岸农业合作,特别是大量的台商到中国内地投资农业后,通过其跨国机构的运作可以规避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针对中国内地的一些贸易制裁和贸易壁垒,改善中国内地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扩大出口,降低风险。
2.2.3 提高中国内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的主体地位。要缩小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不仅需要能够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养技术和工艺过程,科学高效地组织、实施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的高素质农业生产者,还需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一定谈判地位的涉农行业组织。两岸农业的合作,不仅能够为中国内地培训和造就一批懂生产、懂技术、懂销售的农业人才,而且可以引进台湾比较先进的农业合作组织的运作管理经验,创立更多区别于政府的民间行业组织,以让政府不便出面的地方由农协或者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出面,提高对外谈判的能力,提高中国内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整体实力。
2.2.4 扩大对台湾农产品的出口。在两岸经贸大逆差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对台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不仅可以为中国内地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外汇,而且也为缩小当前中国内地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作出贡献。
3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业合作,缩小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
由于当前两岸关系受政治因素影响,农业合作和贸易往来受制于若干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业合作,缩小中国内地农产品贸易逆差,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两岸双方不谈政治先谈经济。应将政治问题暂时搁置一边,按两个单独关税区的身份进行两岸农业合作,尽快实现“三通”。主要包括:先建立两岸农业合作协商民间机构;建立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建立中国内地行业协会和台湾对口协会之间的定期沟通和磋商机制;建立两岸授权的民间渔业争端协调机构;建立正规的两岸农业资讯网络系统等。
3.2 正确规划中国内地对台湾的农业生产分工。政府应该为两岸农业及关联企业的合作提供宽松的环境,开展更充分的农业发展经验的交流,让两岸农业企业充分利用各自具有的优势,相互合作,共同进行跨国性的农业活动和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在农业研发方面,应该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人员互访,进一步设立长期合作计划,建立两岸农业科技成果资讯体系,共同进行大型的研发计划。
3.3 适当提高台商产品在中国内地市场内销的比例。台商的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相对较高,与中国内地农产品不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数量相对较少,中国内地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仅占中国内地进口农产品总量1%左右。④为了扩大台商投资中国内地农业,先要缓和现有台商农产品与台湾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适当放宽中国内地的农产品市场,让涉农台商企业有适当的利润空间,同时可以用中国内地一小部分市场去换取台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4 加大扶持台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共同体。实施鼓励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如,对台资企业采用中国内地农业原料生产加工出口的产品,除不得退税的出口货物范围外,可实行出口退(免)税政策。台资企业为履行农产品出口合同而进口的用于出口产品的原材料(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海关给予保税进口。
3.5 共同开发渔业资源,促进两岸渔业发展。两岸渔业资源比较丰富,通过两岸双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渔业资源(特别是有争议的海上渔业资源),促进两岸渔业的共同发展。
3.6 合作发展畜牧业。抓住台湾畜牧业萎缩并向外转移的时机,引进台湾优良种畜种禽,以中国内地为新的生产基地,填补台湾退出的市场。
3.7 应进一步完善“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增加对试验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财政投入。把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作为两岸农业合作的窗口,纳入各部门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区内、园内重点建设项目、招商平台建设、两岸人员交流活动等予以支持。
注释:
① 文中出现的“我国”不包含中国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专指我国内地。
篇9
关键词:留学服务贸易;逆差;经济;汉语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76.03
1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潜在的发展商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中国高校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国际化程度深化等外因与内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留学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大量海外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且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中国出国留学规模也持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全球经济交融更紧密。留学生在国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身份,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有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是描述中国的高效信息源,其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效果胜过官方宣传;出国留学生是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生力军,不可避免地将汉语、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等渗透到留学目的国,是中国国际形象的直接表现群,对于中国和各留学目的国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分析
2.1 中国来华留学服务贸易分析
来华留学服务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将教育推进国际轨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前,中国的国际环境以及经济的缓慢发展阻碍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留学生来源的结构很单一,仅仅停留在与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府层面的交流,以加强友好合作,而不属于出口贸易。1950年到1978年间,来华留学生累计为12800名,培养费用几乎全部以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的形式承担(章新胜,2004)。改革后,中国对留学教育政策做出调整,允许部分高等院校接收自费来华留学生,自费生的数量从1979年的300余名发展到2011年的266924名,增加了近889倍,目前,自费生所占的比例超过91%,而总的留学生接收规模也出现空前的发展。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凭借经济发展的奇迹优势吸引来华留学生规模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留学生的吸收量也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7.8%,年均净增长人数达21860人,在2004年出现历史增速最高值42.63%,此后由于总人口的基数增大而导致增速保持相对稳定,2009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到6.6%,但总数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来华留学生的总量达292611人。现以最近六年来华留学规模增长幅度与GDP名义年增长率(扣除通货碰撞因素)的数据分析为例,以图1来说明两者变化的相关情况。
利用CORREL函数得出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与GDP名义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9,表示两者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中国GDP增长越快,经济总量增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企业青睐于具有中国学习经历或者生活背景的雇员,许多年轻的外国人瞄准中国市场商机,因此,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随之扩大,对留学生的来源国别、层次类别等都有影响。就生源结构来看,国别数和接收单位数也逐年创新高,从建国初期有限的几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现已遍布全球五大洲。2011年的来华留学生分别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660所高校和教学科研机构中学习。自中国加入WTO跻身成为国际舞台重要的成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毗邻国家注重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再加上地缘优势,周围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并居五大洲主体地位,尤其是韩、日、越几个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国贸易圈的扩大使得欧美两大洲的来华留学生不断上升,尤以美国最为突出,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的人数在2001-2007年期间一直排列第三,2008-2011年排为第二,2011年约占总人数的8%。
2.2 中国出国留学服务贸易分析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通过外交途径向海外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对象的80%属于公派进修和访问学者(魏浩, 籍颖 ,赵春明,2010),严格来说,不完全属于国际贸易的行为。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放宽出国留学政策,出国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90年代形成规模,尤其是入世后,中国亟需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经营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出国留学的人数迅速增长,大多以自费留学为主,形成一股强大的留学热潮。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约以20%的速度递增,2011年出国的总人数近34万,已居全球首位,且出现低龄化倾向,而据其保守估计,2011年的留学经济达600亿人民币。另外,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显著提高,回国的人数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近5年,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的比例分别为30.6%,38.5%,47.2%,47.3%,54.8%,其中,高层次的留学回国人数的比例有所提高。现以2004-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回国人数以及GDP总量变化的情况为例,见图2。
利用CORREL函数得出出国留学人数、留学回国人数分别和GDP总量的相关系数均为0.97,表明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受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据一般规律,人均GDP达4000美元时,海外人才的回归出现转折。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33美元,人才回归趋势也很明显。整体来说,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个人出国留学提供了经济承担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回国的高素质人才的建设,海归人员带回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对国内经济的贡献不可估量。据统计,中国科学院85.3%的院士是留学回国人员,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超77%有海外留学经历,由海归人员创办的企业数超万家,推动中国经济在各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李芳,2012)。
3中国留学服务贸易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提升的影响
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促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的规模都有较大增长,且前者在数量上从2005年起反超后者,但金融危机爆发后,英美等发达国家为提振本国经济,放开签证政策,并加以其他优惠政策和服务招揽中国留学生,再者,汇率兑换的优势使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在近两年又超来华留学生,在贸易量上由顺差转为逆差。
从贸易额来看,外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始终存在巨大逆差。尽管来华留学生的自费生比例在提高,给中国经济创造了一定收益,但与中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费用相比,完全不属于同一收费水准。发达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和先进教育水平的优势吸引了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留学生征收高额费用,比其本国学生多征收1~3倍的学费,以同样获取硕士学位为例,发达国家的学费是中国对来华留学生所收取学费的4~10倍,而近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高校又普遍提高了学费标准,且降低了资助覆盖的比例(韩琪, 王建坤,2012),加之发达国家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其他成本,造成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进口金额大量外流。以各留学咨询机构提供的学费为参考,以人民币计量,自费留学去美国约8~25万,去英国8~20万,去加拿大10~14万,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约11~20万,若以平均每人每年10~15万来计算,加上人均10万/年的生活费粗略估算,2011年中国约31万人自费出国,则至少约有620亿~775亿的留学资金流向国外。而来华留学生按《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以人均2~3万学费,加上生活费人均5~6万计算,2011年,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出口额约134亿~160亿,进出口贸易差额至少达486亿~615亿元。可见,与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的逆差极其明显。
改善这一逆差的关键是发挥其优势。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为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带来了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逐年扩大得益于中国经济已占据全球“明星”地位,贸易伙伴呈多元化发展,宛如磁石, “来华热” 迅速掀起,为中国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在此前提下,中国需要提升留学教育服务和产品质量,改善教育投资机制和留学教育制度,树立教育国际化的形象,针对已有和潜在的留学生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
中国在汉语学科上具有绝对的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当前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生源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完全可以模拟发达国家对留学生实施预备教育这一成熟做法,对汉语水平考试进行科学合理地测试,提高到如同托福、雅思等语言门槛水平,以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高校的学习,且其母语对汉语学习有正迁移作用,易于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语言转化。而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来华留学生逐年上升的情形,其携带的语言文化与中国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如汉语与印欧语系就有天壤之别。作为留学教育服务提供方,中国应积极探索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态度,正确把握其汉语学习动机,帮助其顺利渡过汉语启蒙与文化适应的阶段,如各高校可安排相应的文化对接活动,在教学服务上借鉴国际先进的模式,尤其在不具备强大优势的领域,引进国外优秀的师资或出国留学回归的人才,让该领域或项目实现英文授课常态化,一方面借机培育国内有潜质的教师,另一方面深化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消除国外潜在留学生的语言担忧,吸引高端层次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换句话说,英语授课既能彰显中国教育有能力与国际接轨,又能帮助来华留学生过渡到转向对汉语的自主需求,毕竟在中国留学多以输出中国汉语和文化为主,尤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影响力的提高,以及全球“汉语热”的影响,更易激发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促进汉语的经济价值提高。
此外,中国不能停留在低端的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各高校要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利用在中医学、基因组研究等具有吸引力专业的优势,开拓具有各学科特色的强势领域,形成教育品牌效应。另外,中国在经济改革中摸索出来的发展道路、经济奇迹萌生的独特模式、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复苏能力以及具有“中国元素”的社会、法律、金融等话题都为全球学术界的课题研究提出新的视角,引起各国高层次人才的兴趣,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实施相应地语言策略来提升汉语的经济价值,从而使汉语在海外的语言地位提升,中国出国留学生在语言使用和选择上具有一定民族优越感,进而在留学目的国传播汉语和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增。
在留学服务贸易进口方面,短期看来,中国需要学习目的国语言以融入当地文化,完成原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换,对于之前在中国投入的资本全部转移到国外,反作用于汉语经济价值的提升。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出国留学的投资是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周期性。根据Theodore Schultz(1982)的实证分析结果,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后期利润比一般物质资本带来的利润要高出14倍。因此在出国留学人数与留学回国人数双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助长海外留学生对汉语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再加上孔子学院为满足各国的汉语需求而扎根全球的助推力,使得汉语被带入世界话语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出国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长远来说,这种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提升有利,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在争取海归人员时,中国应拓展教育体系,优化配置国内教学资源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鼓励性措施引导出国留学生回国发展,增加中国人力资本存量。
4结语
中国经济的崛起,为其留学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之而来,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发生积极转变,汉语学习人数剧增,教育开放程度更加深化,海归逐年递增,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水平相比,尚存很大差距,留学服务贸易的逆差现象明显。
根据留学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 中国政府应采取相应策略,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利用快速增长的经济支撑,收窄留学服务进口,重视海归人员,减少人力资本的流失,实施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发挥海外留学生对汉语进行二次传播所产生的语言网络外部效应,潜移默化传播汉语和汉文化国粹的自主性,继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国内,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打造语言文化产业品牌,全面提升汉语经济价值,实现留学服务贸易健康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建树,张木森.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及成本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3).
[2]韩琪,王建坤.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探讨[J].国际贸易,2012,(4).
[3]李芳.中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现状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2).
[4]任荣.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J].外语教学,2002,23(5).
[5]魏浩,籍颖,赵春明.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6]袁俏玲.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
[7]张鹂.商务英语的语言价值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3).
[8]周红.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4).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中美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增大,美中贸易逆差已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主要焦点之一。通过对近30年来美中双边贸易数据的分析,并在结合维农(Raymond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似性比较分析,得出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结论。另外,这种结构性的逆差对中方也是不利的,但会随着中方的经济发展而逐渐缩小,甚至消除。如果双方加以不适当的人为干预,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损害双方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政策建议。
1、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来发展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美贸易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美国在2004年成为了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占我国对外贸易的14.8%,仅次于欧盟(15.5%)。1997年美国超过日本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根据美国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06年,我国取代墨西哥成为了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已经成为两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美中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3659.8亿美元,短短的30年时间增长了146倍之多。近几年来,美中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中贸易中,美国自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2009年贸易逆差达到2268.3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中,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为逆差,1993年开始转变为顺差,2009年底顺差为1960.7亿美元。
由于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导致美中经贸关系引发许多问题,如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配额问题等。本文结合产品周期理论从两国贸易逆差总量、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对美中贸易逆差进行分析。
2、中美贸易额及产品结构的比较分析
产品周期理论主要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如果要分析美中贸易逆差是否是符合产品周期理论假设条件所规定的结构性的,那么就不仅要讨论中美间双边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入探讨中美贸易产品的结构性差异,只有结合了这两方面的因素,才能说明美中贸易逆差的首要原因。
2.1中美贸易额的总量分析
为了更真实客观的反映数据的可信性,本文分别采用中国官方公布的中方贸易顺差数据和美国官方公布的美方贸易逆差数据,虽然双方的加总并不是平衡数据,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哪方的统计存在误差,只是统计范围的差别,比如对直接外资投资企业进出口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的不同等原因。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整理了美中双方1980年至2006年27年间的贸易总量的统计数据,见图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中美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双边贸易额以每年约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美国成为中国的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美国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2)尽管中美双方的统计口径存在上亿美元的差距,但是纵观美中贸易26年间的差额变化,总体趋势是不可争议的,即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增大,但增速有所放缓;美国的贸易逆差也逐年增大,但逆差的扩大也呈逐年减小趋势。
2.2中美贸易的产品结构的比较分析
对中美两国的历年贸易总额进行分析,只能得出美中贸易逆差的感性概念。因此,除此之外,还应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商品结构进行仔细分析。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根据中国从美国的分类商品进出口值,我们可以得出美中贸易逆差的分类商品值。本文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5-2006年进行分析。数据的选取标准采用SITC一位数,本文将两国出口商品按1位数的SITC代码分为农产品(0+1+2)、初级产品(3+4)、相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6+8)及相对资本密集型制成品(5+7+9)。因此在具体分析时,本文将0-9类商品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图2形象地显示了美中贸易在这四类商品上的不平衡值。
由上图可以看出,1995-2006年期间,中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从1996年开始由逆差转为顺差,虽然2001年出现小幅回落,但2002年以后增长迅速;而相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处于缓慢上升的顺差状态,但是其比重却占了美中逆差额的绝大部分;初级产品相对处于较低贸易额平缓发展的状态。
2.3结合产品周期理论分析美中贸易逆差的性质。
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他认为某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完成一次循环,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各国由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不同,贸易的形式、范围和数量都有所区别。如图3所示,t0-t1时期是产品的研发期,t1-t2时期是贸易的初始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这两个时期共同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初始期;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在t2-t3时期扩展至新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进口需求旺盛,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海外市场,在t3时期,次发达国家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成为净出口国,在t4时期,首要发达国家由于竞争激烈,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成本的提高,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逐渐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这三个时期就是产品周期理论中的成长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汇总,参与国际贸易各国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劳动力红利成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制人的主要手段,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t5时期由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这一转变即意味着产品周期理论中的成熟期的到来。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绘制的图3中代表中国进出口商品平衡额的L3曲线和代表美国进出口商品平衡额的L1曲线,与根据中美贸易实际发生量绘制的图2.1种的中国顺差额和美国贸易逆差额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此外,由于美中贸易逆差额主要来自相对劳动密集型和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使上述分析由曲线上的“惊人的相似性”转变为实际贸易状况符合产品周期理论的指导。
综上,可以得出美中贸易逆差额是结构性的,是美中两国在长期经济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必经阶段。图2.3中标出的t5时期即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前后的时期,是中国经历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卓有成效的积蓄性发展所达到的必然高度。
3、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向中国出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中国向美国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国际贸易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定的稳定性。结合产品周期理论,本文认为,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并且随着中国的发展,这种贸易逆差将会经历一个峰值,随后逐渐下降。2009年和2010年的初步数据显示,美中贸易逆差额的扩大趋势正在逐步放缓。但是,由产品周期理论(图2.3L2)可知,即使中国发展到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能够实现零顺差的地步,即中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时候,美国仍会面对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这些问题不是美国施加政治压力、外汇压力以及舆论压力所能克服的。这种贸易逆差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发生自由国际贸易时所必然产生的。
另外,美中贸易巨大逆差的存在也表明中美经济潜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这种贸易顺差对中方来说也是不利的。
综上,我国应该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建设创新性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成本中的比重,努力实现由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的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向出口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长期的、渐进式的进行,因此,本文建议尊重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人为的给双边贸易加以负面限制,这样对双边贸易各国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高筠燕,姚益龙,产品周期理论的重温与思考,世界经济文汇,1991,(01)
[2]李坤望,张伯伟,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1-93
[3]李强,唐磊,中美贸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