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奴隶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奴隶社会

篇1

“将他们带来,用他们给我去换一匹马。”说话的人是一个彪悍的男子,他个子矮,双眼突出,睫毛乌黑,身边站着一群精神麻木的大力士,他身边还有一大群穿着粗衣麻布的年轻女人,看样子她们随时准备好了献出身体的样子,因为她们都是身不由己的女人。

我是被大力士带来的其中一个奴隶,本来我不应该这样的,只是因为我先辈所带领的部落被他们征服了,所以我自然一生下来成了他的奴隶,我真恨世道的不公啊,我多想坐在上面说话的那个人是我,那样我就可以随便搂着个女人入睡,我原始的欲望使我想把那个奴隶主杀了,说到底我太嫉妒他。

在我的理性判断中,我认为暂时忍忍好,我被那些国家的工具——大力士带走,结果我和我身边的五个可怜伙伴加在一起才换一匹马,那以后的岁月我简直不敢想象。

来到田里,老实说我们六个是被鞭子赶到了田里,我们拉着最原始的犁头,你不清楚,我和我的同伴身上只拴着一块破麻布遮 羞,鞭子抽打在我们身上真难受,即使鲜红的血留下来又能怎样?我们几个必须在日落之前耕完一大片地。

我们的休息时间很短,我们非常不自由,其实都是奴隶了还渴望有什么自由。在休息时,奴隶主的帮凶会给我们身上带上大枷,当我们耕地时手上又套着绳子,至于吃饭那是我最不忍提起的一件事。

吃的东西完全吊不起胃口,那些吃的东西只是维持我们的一条贱命而已。我每天都渴望太阳早些落下晚点升起,我每天都想少花点力气去耕地,可是太阳照样按时升起,无情的鞭子一次次落在我结满血痂的背上。

我多么渴望自己不是人,不是替人卖命的奴隶,然而我生来就是一条贱命,我必须要为奴隶主们劳动,我要为他们耕地,做牛做马。我想改变这种状况,这个想法在我受了无数次欺负和耻辱后变得更深刻起来。

我的所作所为始终得不到一点回报,机遇不再等着我,机遇没有向我降临,有时我真想死,我的不甘心使我继续苟延残喘下去,我舍不得,我舍不得那个花花世界,我在幻想中度日,我在睡梦中梦见自己成了一位奴隶主,梦见我身边有一群美丽的女人。

寒冷和饥饿使我几乎死去,我的命也不知是怎么搞的,每次都化险为夷,我生存的世界只有很狭小的一个天空,狭小到我连呼吸的空间都不够。有时我望月竟会走火入魔,我幻想月亮里可能有某个伟大的神住在里面,他在望着我,看着我,在对我笑。

我的生活是如此单一。无论我被卖到哪个人的手里,我的生活都不会好过,但是我在不同的奴隶主手里遭受的鞭子和苦痛总是有差别的,我天真地幻想某个奴隶主能还我自由。

有一天干完活吃完饭后,我和我的几个同伴没有被上木枷,原因在于看守我们的那个凶恶之人突然犯了什么疾病,凶恶之人躺在地上痛不欲生。

“兄弟们,我们该怎么办?”我问我身边的那几个人。

“他可能吃错东西了,我们赶紧跑吧。”其中一个人说道。

“ 他那样对我们,我们难道就这样算了?干脆打死他吧,免得他活得那么痛苦。”我咬着牙齿握紧拳头,我大有斯巴达克的愤怒。

“对,打死他,打死他……”我们几个呼喊着口号一拥而上,顺利地结束了那个要死不活的人。

“现在我们要找个地方藏起来,不然被抓住了又要做奴隶。”我说的这句话不是没有根据,当初我亲眼看见奴隶主杀死了几个逃跑的奴隶,在他眼里,我们都是他的私有物品,他杀我们何止是捏死蚂蚁那样用力呢。

“好,我们各自去寻找地方吧。”几个人说散就散。

我走了很远的路,遇到了许多飞禽猛兽,但我从来没有怕过它们,我选择躲在一块山清水秀的丛林里,白天出去找吃的,晚上睡在树上。

自从我获得自由,那是无比兴奋,我道不出那种快乐滋味,我也很想做个老实的臣民,可是我清楚老实的臣民照样要受人的剥削和欺负,我选择独处世外。

我也不知道日子晃去多久,有一天,我成功地杀死了一头豹子,那种刺激你绝对猜不到,我的腿都颤抖许久才恢复了平静,我吃着香味四散的烤肉,我似乎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直到偶然有一天一个女人闯入了我的领地,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日子并不完美,我原始的欲望一次次勾引着我,我压根不清楚什么是文明,我坏,我真想……

许多次我都坐失良机,我担心,我怕我会陷入圈套,当我实在忍受不住原始的冲动时,我俘虏了一个女人,俘虏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尽管她狂叫,挣扎,流眼泪,我也没有放过。

事情发生后,我才发现自己酿成大祸,她竟然是当初买我的那个奴隶主的女儿,我又将自己陷入了被人追杀的绝地吗?

“事情已经这样了,放心,我会让你自由的。”那个被我的女人揉揉带泪的眼睛。

“我不相信,你父亲身边有一群不要命的疯狗,他们会杀了我的。”

“怎么,父亲若杀了你,我也不活了。”她倒在我的怀里。

“你们女人真傻,真傻……”

我们再一次温习了功课,她快乐我也快乐,我想,自己此生应该满足了吧,自己一个卑贱的奴隶,能跟奴隶主的女儿搞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他们要杀我那只好自便。

当我见到奴隶主后我又有些后悔,他凶神恶煞的眼神盯着我,他恨不得吃了我啊!我找不到一个和他平等的地方,我那么贱,实在找不到一点和他奴隶主平等的地方。

“贱奴隶,你竟敢欺负我女儿,来人,将他拉出去剁了。”

“阿爸,不要啊!他现在是我的人了,阿爸执意要他死,先杀了女儿。”

“女儿,为了这样一个穷奴隶,你值得吗?”“乖乖听话,阿爸给你找个好的。”

“女儿心意已决,求阿爸给他自由,让他不要做奴隶。”

“混账东西,没出息的家伙,将他们统统关在牢里,带下去。”

真想不到我和她竟然还能在一起。

奴隶主最后妥协,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奔到天涯海角找了一块地方安顿下来,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灾难再次降临。

我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之夜,冷风嗖嗖,我们居住的小茅屋还飘着雨,我和我的女人都躺在床上开始睡了,门外却意外响起了一连串的声音,在黑夜中我看清了进来的是一个人,从他的声音中我听出了那是个男人。

千不该万不该,我不该收留他,没想到在午夜时分,他做着禽兽不如的事,我的女人竟然……,她被霸占了,由于我和他实力悬殊,我战败而逃,我恨,我痛,我颓废,我抛弃了我的女人,我恨我为什么没有和他玉石俱焚,我恨我的软弱,我恨我保护不了我喜欢的女人,我恨我自己是一个废人,我恨我的那些英雄气概全都消逝了。

篇2

廉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腐败是和谐社会的大敌,是破坏社会发展的毒瘤。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败坏了政府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杜绝腐败现象,通过加强廉政及廉政文化建设,采取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等形式,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占领文化阵地,满足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廉政文化的迫切需求,引导其自觉地参与到廉政建设中。在全社会培育崇尚廉洁、反对腐败的良好风气,有效抵御各种消极腐朽文化的侵蚀。形成一种廉政文化对意识形态的约束机制,遏制拜金主义,培养浩然正气,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增强干好事业的责任感,激发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干部职工把精力投入到为社会奉献之中。

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和谐社会才有保障。从实际上看,腐败现象就是对民主法治的挑战。廉政文化建设要强调以民主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提高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产生,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当今社会,腐败蔓延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祸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了,民利充分享有了,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广泛调动,每个社会成员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生活各个环节才能井然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有可靠保障。

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和谐社会才有根基。从本质上讲,腐败问题就是对公平正义的亵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由于分配不公甚至是非法的因素造成的,这是滋长腐败的温床。要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必须反腐倡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否认任何特权,遏制腐朽思想和专制作风,根除主仆颠倒的现象,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整个社会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才能创造天下祥和的太平盛世,才能营造人人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和基石,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成员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社会才能融洽。从意识上看,腐败就是对人们思想道德的践踏。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友爱的传统美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际关系淡漠,道德危机,人与之间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等等。可见思想道德的低迷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大障碍,信用危机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培育社会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使诚实守信、平等友爱深入人心,在全党全社会形成讲信用、重承诺、互帮助的良好风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来激励人们的创新精神,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发展。从实质上看,腐败就是对人民群众创新精神的剥夺。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的创新精神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个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腐败盛行,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受到危害,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就会窒息,这个国家和政党就会缺乏凝聚力和创造力,就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激发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愿望和动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财富的主要享用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和思想文化智力的支撑。

篇3

“八荣八耻”的论述,对于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以此规范人们的言行,净化人们的心灵。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国家把封建主义的道德规范定为法律。如:“三纲”,“五常”。“三纲”即“臣以君为纲,子以父为纲,妻以夫为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三权”:君权、父权和夫权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为荣,以违背“三纲”、“五常”为耻,这种封建主义的荣辱观,使中国封建社会维系了几千年。

解放以后,我们了三座大山,打倒了封建主义,批判了封建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消极因素,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特别是树立了民主革命时期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等英雄形象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光辉形象。同时,树立了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这些都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些好的传统和道德规范被给破坏了,经过一场所谓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扰乱了人们的思想。结束以后,我们虽然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但是,在道德伦理上,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迎来了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的大潮。

市场经济能不能创造出新道德呢?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家王元化教授提出:“市场经济创造不出新道德。”然而,有一些人却认为,市场经济一出现,新道德就随之而来,过去的东西就可以全部送进历史陈列馆,而美好的全新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了。于是,有一个时期出现了“全民经商”,“下海经商”的热潮。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说道:“张思德不烧炭了,白求恩出院了,雷锋不在了,都进贸易货站了。”

这句顺口溜反映了人们当时对于“全民经商”现象的一种理解;另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大潮到来之时,人们道德观念上的一种扭曲。认为,什么张思德、白求恩,什么雷锋,都可以不要,只要经商就行了。更没有正确的荣辱观,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不清楚。于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淡化了,使许多人是非不分,黑白不分,一切向钱看,使拜金主义广泛存在。更为严重的是:虚假广告不断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充斥市场,目睹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麻木不仁……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们虽然能够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而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们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正错误。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学习“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既然市场经济创造不出新的道德来,那么,我们就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树立社会主义新道德。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论述,就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和人们道德观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此,我们要枳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八荣八耻”的论述,努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我认为,学习“八荣八耻”,要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坚决反对“五种陋习”。

自觉做到:(1)不随地吐痰;(2)不乱倒垃圾;(3)乘车不拥挤;(4)看球赛不起哄,不说脏话;(5)管好宠物,不让宠物随地便泌。总之,做一名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合格的首都市民,为迎奥运和残奥运做好充分准备。

学习“八荣八耻”,有利于残疾人健全人格的塑造,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但是有的残疾朋友,缺乏自尊、自信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了困难存在等、靠、要的倾向;也有的残疾朋友遇到困难不能依靠残联去解决,不能用法律手段去解决,而是采取某种过激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解决的好方法。

篇4

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2.6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财政总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2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48.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2亿元,同比增长20.2%。人民群众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成果的社会满意度为84.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74%。

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提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63.2亿元、15.3亿元,同比增长41.9%、41.7%。现代农业迅速壮大。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32.7亿元、20.0亿元,同比增长11.9%、7.1%。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游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7.9%;实现旅游总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35.1%。产城互动格局基本形成,工业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14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3家,初步形成“四化同步、产城互动”的“四轮驱动”发展格局。小城镇成效明显,完成城镇建设投资55亿元,新增建筑体量136万平方米,新增城镇道路53.4公里,新增县城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达到13.2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35.2%提升到39.4%。

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基础平台不断夯实,27个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数的160.5%。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扶贫攻坚深入推进,乌罗、沙坝等10个乡镇实现 “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4.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6.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86元,同比增长3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5元,同比增长15.2%。

综治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努力推进“平安松桃”建设,城区基本实现“天网工程”全覆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的满意度分别达96.7%、94.9%,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主攻重点 统筹兼顾

2014年是松桃自治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一年。松桃将坚持“提速赶超、转型发展、改善民生”总基调,深入实施“五县五化”发展战略,着力于“求稳”、“求实”、“求快”,自加压力,提速赶超,努力创造经济发展高于过去、高于全市、高于全省的“松桃速度”。

坚持项目带动,加速扩大投资规模。做到项目争取有新突破,力争申报完成省市重点项目35个,年内完成投资56.1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有新进展,要突出以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项目推进有新举措,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统筹项目建设、产业联动、招商引资和品牌创建,积极提供土地、融资、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保障。同时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重大项目联系挂钩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和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按照“路线图”和“进度表”完成投资计划;加快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努力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坚持工业主导,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力提速新型工业化,是松桃实现跨越赶超、同步小康的核心动力。松桃要深入实施“产业富县”战略,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快速扩张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化水平:做大园区平台,启动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力争年底建成1.5万平方米;做强传统产业,重点抓好锰钒矿产品精深加工和煤电锰一体化项目,促使产业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力争年内锰工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做优产业结构,吸纳更多企业入驻园内,力争年内实现产值14亿元以上。

坚持城乡统筹,加速城镇化发展进程。松桃自治县要围绕建设“山水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原则,全力提升城镇建设水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特色城镇。做到规划引领,彰显特色;强势推进,做靓城镇;产城互动,聚集人气。坚持城镇与产业、城区与园区相结合,加快城北工业园、城南物流园、太平农特产品加工园等园区建设,启动建设九龙湖旅游景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深度融合,解决群众居住、置业、就业问题,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力争年内实现3万人进城镇居住;强化管理,提升品位。要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为目标,坚持“建管并重”,下大决心抓好城市管理。加大“两违”建筑管控,坚决依法“规范一批、曝光一批、制止一批、拆除一批”,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坚持固本强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坚实基础和根本出路。松桃要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向低丘缓坡、低产低效、土地流转要地,全力抓好“三个万元”和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做到生产粮食不放松、调整结构不动摇、培育企业不减力、提升农民不松懈。

坚持旅游振兴,加速带动第三产业。松桃要按照“苗王故里・绝技之城,神奇苗乡・美丽松桃”品牌定位,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优化旅游产业、激活商贸服务、做响文化品牌。

坚持改革创新,加速破解制约发展瓶颈。今年是松桃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全县要把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着力深化改革、强化多元保障、狠抓招商引资,力争全年签约项目90个以上,签约资金12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

坚持改善民生,加速推进社会和谐化进程。松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医疗卫生水平、积极鼓励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创新社会治理。

转变职能 提升效率

今年,松桃自治县将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群众满意的人民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松桃将加强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做到简政放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决杜绝“越位”、“错位”、“缺位”现象。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完善部门职能职责,严控人员编制、严控机构增加、严控职数增长。加强政府管理,做到不增加“三公经费”支出、不建设楼堂馆所、不新增财政供养人员、不增加非民生性支出。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和市委“十项规定”以及县委相关要求,严禁违规违纪使用、挪用财政资金,坚决执行公开招标和公开采购,在招商引资和企业交往中严格遵守“相敬如宾、不勾肩搭背”的原则。

篇5

对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应始终坚持高度的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为民意识,在具体办案中,做到法律与理性相结合,将“强化监督、服务大局、维护稳定、化解矛盾”贯彻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用平等、谦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用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办理每一起案件,切实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一)、突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深层次化解社会矛盾

客观的看,当前许多社会矛盾来自于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产生的不平衡心理。检察机关承担着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责,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因此,检察机关要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突出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和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突出查办发生在热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商业贿赂犯罪。认真开展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将预防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角落,编织严密的预防网络,形成大预防格局。通过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发生。

(二)、突出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提高群众对执法机关公信力的认知度

检察机关要树立执法办案就是依法调处社会矛盾的观念,就是在为社会的和谐而努力。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把打击犯罪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密切配合,重点打击杀人、抢劫、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和盗窃、诈骗等多发财犯罪。充分发挥批捕、公诉职能,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在办理一些重、特大抢劫、杀人案中,检察机关要适时派人介入案件侦查活动,引导侦查取证,以利于快捕快诉,及时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的恐慌和不安全心理,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多渠道化解民事纠纷导致的社会矛盾

当前,许多社会矛盾由民事纠纷引起,因此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好群众涉检涉法工作,采取领导接访、定期约访、主动下访、接访包案等措施,通过息诉和解、再审检察建议等多种方法和途径,依法对原判决、裁定进行检察监督,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在息诉工作中,选择适当的方式,把工作做细、道理说清,理顺申诉人情绪,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对反复申诉、多级申诉的案件,主动与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沟通汇报,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增强息诉服判工作的实效。

(四)、实行案件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应对每一案件在拟作出处理决定前,对可能性、案件质量等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决定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程度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及时解决矛盾纠纷问题,形成案前风险评估、案中说理答疑、案后责任追究的大预防格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五)、落实首办责任,做到责任细化明确

现实生活中,许多群众认为检察机关是控告申诉的最好去处,因而有关法律方面诉求往往找检察机关的多,对于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权益的举报控告、刑事申诉和赔偿等处理不好,便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或越级上访。因此检察机关对此要高度重视,在接待中执行首办责任,采取定专人、定期限、定责任的方法,对群众有关涉法涉检上访案件做到来件必接,每件必查,每件必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通过认真落实首办责任制,明确责任,防止推诿塞责,使社会矛盾化解从最初的源头治理上得到落实。

(六)、强化诉讼监督,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具有监督职责。在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监督过程中要着眼于化解矛盾。如在民事行政监督工作中,既关注案件的判决、裁定是否公正,更关心涉案的矛盾是否得到化解。对于矛盾得到化解,已经案结事了的,即使判决裁定存在一些问题,也不能为了追求司法公正而轻易启动抗诉程序,对人民法院在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可灵活地通过检察建议等形式督促其进行纠正。对于判决裁定基本公正,但涉案矛盾没有化解,当事人反复申诉的,不是简单的作出不抗诉决定,而是耐心做当事人工作,使其服判息诉。在立案监督工作中,要把重点放在危害群众利益,群众投诉无门,有可能引发上访的案件上,并始终关注案件进展和矛盾的化解。对一些轻微刑事案件,特别是初犯、偶犯、未成年和老年人犯罪以及因邻里、亲友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尽可能的做好化解矛盾工作,慎重启动立案监督程序,防止监督立案不当而引发新的矛盾。

(七)、积极探索推行刑事和解,追求办案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并重

近年来,检察机关越来越重视化解矛盾,推行刑事和解。在公诉环节积极开展刑事和解和附条件不,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办案中,尽力化解矛盾、排解纠纷,将矛盾化解情况和达成协议及履行情况作为考虑从宽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犯罪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同受害人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协商,在前达成谅解,做出赔偿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对不。

篇6

1.“社会运行学派”。这是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由中国社会学家自觉提出来的最早的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它强调“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研究社会”,并试图综合东西方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理论资源来达成这一理论目标。主要倡导者为郑杭生等人。

2.理性选择(与社会交换)学派。其基本特征是将社会交换和理性选择学派的主要概念和观点运用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并试图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修正和推进这一学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命题。主要倡导者为李培林、刘少杰、周长城等人。

3.结构—制度分析。这是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绝大多数社会学者所采用的一种研究视角,基本特征是试图将社会学者以往较熟悉的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视角,同近年来兴起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侧重于从制度方面来观察与解释社会现象这两种宏观的社会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从宏观的结构与制度方面来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强调结构和制度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刺激、引导与约束作用”。主要倡导者为李路路、李汉林、张静等人。

4.过程—事件分析。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将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学和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可以摆脱传统的、静态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具体事件与动态过程之中(或社会现象的实践形态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研究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经验研究,以揭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主要倡导者为孙立平、应星等人。

5.话语分析(或“话语—文本分析”)。基本特征是试图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取向,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中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的一些分析技巧,对它们进行必要的修订、整理与综合,形成一种与传统的实证分析、诠释学(或现象学分析)和批判分析有所不同的社会研究模式,并以此来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一种具有另类价值的研究和分析。这一理论视角现有的选取者主要有成伯清、佟新、方文、吴毅、谷孟宾、毕向阳等人。

篇7

一、保持联社的持续发展,

必须打造好“三大服务平台”

根据市联社“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市联社将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和“四个提升”:产业转型加快进行,管理效能持续提高,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经济效能新提升,管理效能新提升,服务效能新提升,党建效能新提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联社系统工业销售与服务业主营业务收达到145亿元,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上缴税金7~8亿元,资产总额155亿元,年均增长9%~11%。使市联社进入全国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先进企业行列。实现上述目标,涉及的工作很多,但重点是抓好服务,服务工作做好了,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首先,从联社系统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必须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服务。联社系统的企业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它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比大中型企业多,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对比较差。联社要通过服务,帮助它们解决一些困难,力所能及地关心支持它们,使它们逐步发展壮大。过去,市和各区县联社努力为企业服务,建立了新的服务项目,开辟了新的服务渠道,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今后,要通过“三大服务平台”,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其次,从履行联社的职能来看,必须为系统内的企业和成员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联社的职能是“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在这几项职能中,服务是贯穿全过程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他职能要履行好离不开服务。联社的定位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联社要发挥好这个作用,也必须强化服务功能。通过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通过服务努力促进企业解决矛盾和困难,向党和政府反映企业的合理诉求,为改善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建言献策。

第三,从联社的体制来看,必须通过服务来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联社系统内的企业,存在不同的隶属关系和不同的所有制关系,联社与企业及成员单位之间少部分存在资产纽带关系,大部分是会员关系,没有上下级之间的约束关系。这种连结方式,既是紧密的,又是松散的。因此,联社只有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和成员单位都得到实惠,联社自身才能更好地发展。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打造好“三大服务平台”,促进联社的持续发展。

二、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必须丰富“三大服务平台”的内涵

资料显示,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真正地为企业所认可的行业组织还未形成;二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不准不全,导致基本经济数据可信度不足,企业决策难以找到可靠的依据;三是培训支持体系不健全;四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五是各级政府在支持属地企业开拓市场方面工作力度明显不足;六是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融资渠道。从我们市联社来看,上述不足或多或少也存在着,长期以来,企业想要的服务我们却难以提供。因此我们在打造“三大服务平台”过程中,要进一步找准企业的服务需求,充实和调整服务内容,及时提供比较对路的服务。

1.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形势分析解读,提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及应对建议,提供本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提供相关产业的市场动态。及时提供各类培训、职称评定、人才招聘、项目开发和投融资等信息服务。市联社拟建立开放性、社会性的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该中心要与市经信委信息中心紧密衔接,与市中小企业办等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建立信息传递网络,把信息发送到系统内的成员单位和经济小区的落户单位。

2.政策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国家、市政府及市经信委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提供国家和市重点扶持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专精特新项目的优惠政策;提供促进技术进步、市场推广、市场拓展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特殊行业与军工产业的支持政策;提供财政税收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提供政府资金项目咨询、申报与辅导、申报材料编制等服务。另外要通过调查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中小企业对政策的需求。市联社要加强与市中小企业办对接,开展优惠政策培训,使这些优惠政策能够被联社系统的中小企业了解、领会和运用。

3.融资平台。资金短缺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问题,由于缺乏融资渠道,解决的难度非常大。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都具有急用、小额、短期的特点,如果有了合适的融资渠道,就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就能救活一批项目,甚至救活一批企业。为此,市联社想了不少办法,做了多种探索,去年有了突破。市联社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合作筹建了“民生银行――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以无抵押信用贷款为主打产品的金融服务,有七种服务类型。服务对象为市联社系统企业、园区落户企业和其他单位。服务用途为生产经营需求,不包括发展房地产等对外投资。 这个实事项目受到企业的欢迎,短时期内已经有200多家企业申请成为金融服务中心的会员。

以上三个平台提供的服务,目前都是无偿服务,以后发展成熟了,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了,再适当收取一些费用,降低服务成本。

三、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必须增强工作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

联社的服务工作面广量大,“三大服务平台”是联社做好服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后的任务是如何提高“三大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其作用,真正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好。这就需要联社的工作人员切实增强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审时度势,坚忍不拔,克服困难,使“三大服务平台”越办越好。

首先,要发挥联社的独特优势。市联社是市经信委直属单位,党务和业务都归口市经信委管理,与市经信委各职能处室联系比较紧密,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本市制定的产业政策及大量的国内外经济信息了解得比较多、比较及时;在市经信委的支持下,市联社广泛联系相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取得工作上的支持,有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市联社还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员单位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成员单位,长期以来得到全国总社的支持,与全国各省市联社有工作上的往来。各区县联社的情况大体相似。这些都是联社做好服务工作尤其是打造好“三大服务平台”的独特优势。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好这些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来支撑“三大服务平台”的运转。

第二,要处理好服务和经营的关系。联社是成员单位和直属单位组成的联合经济组织,性质为非公司企业法人,是指导和服务机构。多年以来,联社作为集体资产的管理者,投资兴办了许多经济实体,既有自营的,也有对外参股的,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联社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展了指导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在经营上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服务上投入比较少。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服务是联社的职能,经营是为了降低服务成本。服务搞好了,也能促进经营,从而正确处理好服务和经营的关系。今后,我们除了要继续抓好经营以外,要把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篇8

[关键词]矛盾凸现期 和谐社会 经济基础

[作者简介]廖其成,福建省龙岩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

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至此,人们从各个方面探讨和谐社会。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和谐社会,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矛盾凸显期”的矛盾表现

所谓“矛盾凸显期”,就是社会矛盾突出和社会问题多发期,也是社会最容易出现不安定的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并不断激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近年来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台阶跨越。在发展过程中凸显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矛盾,即高成长与高成本的矛盾。一方面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递减,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增加,资源消耗大,发展的总成本进一步提升。据统计,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以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50%、钢铁的34%、煤炭的31%、氧化的25%、电力的13%、实现的却仅仅是世界4%的GDP总量。

(2)经济增长与总量过剩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困境”,这就是在高增长低通胀的基础上,出现既增长又过剩的局面。一方面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保持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面临总量过剩的风险,社会生产的主要领域同时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使得经济越是快速增长,总供给能力越增强,总量过剩趋势越明显,由总量过剩累积的问题越突出,而且表现为全面过剩、总量过剩和长期持续的现象。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但总量过剩趋势却有增无减,据商务部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3)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将推动消费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住房等成为家庭消费的热点。居民的吃、穿、住、用消费向优质、高档化迈进,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间、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从2005年上半年的消费支出结构来看,增长在前几项的分别是:交通支出增长30.9%、衣着类支出增长15、9%、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长15、3%、商品和服务类支出增长15、1%、居住类支出增长9%。同时,需求越来越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但经济结构调整缺乏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对应性,一方面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加速,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转移过时技术和产业,进行产业、技术的整体置换,实现了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整体水平不高,并且还在不断地重复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样就形成一个需求与增长的落差,适应于需求增长的产品与产业供给不足,而原有结构下的产业和产品大量过剩,造成新形势下的短缺与过剩并存,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增长,加剧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

(4)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1:2.57;2003年成为1:3.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在1985年是1:2.12;2003年成为1:3.35。

第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2004年1-9月,平均劳动报酬较高的行业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分别为18789元、15982元和15489元;平均劳动报酬较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4655元、8057元、8159元。从历史同期看,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2000年同期为2.62倍,2003年为3.98倍,2004年为4.25倍。这还不包括工资外的福利收入。

第三、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和福建(5879元),五省市半年人均收入为7453元。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区、市)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人均半年收入为3661元。后者是前者的1/2。

(5)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捷径,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装备总额达到752亿美元,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但我国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三是在专利技术与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四是基础研究费用不足。

(6)高增长与低就业的矛盾。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20多年以平均9.4%的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比较缓慢,其中国有单位就业非但没有增长,反而逐年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在改革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0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2003年以后这种状况进一步持续。

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因素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不平衡。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较低,“蛋糕做得不够大”,且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还具有典型的而二元经济特征。同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大生产和小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现代化自动化设备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同时并存。

(二)利益失衡,分配不公。利益失衡,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得同其所增进的社会净利得不对称的失衡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再分配。市场内部形成的利益均衡机制,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确保劳资关系大体均衡的种种具体机制;在深层原因上表现为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是否均衡。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是否均衡,在相当程度上来自社会力量各阶层之间的弈,由于能力的大小不同而导致失衡。

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划公平、分配公平等内容。分配不公,从经济学上说,是指由于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较大,“蛋糕分不平”,它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贫富差距表现为地区、城乡、部门(行业)、贫困群体与富裕群体差距呈现分化趋势。产生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社会的深层运行机制存在缺陷,公平与效率两个政策目标没有得到较好的兼顾,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法律意识淡漠,国家机关的司法、执法问题较多,整个社会的法制化水平较低;金融、财税体制不完善;再分配及社会保障能力差,利益协调机制缺陷多;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软弱无力,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到位等。

(三)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

1、农业人口过大,农业投入比重低,且收入低下,消费能力低,不能有效带动国内市场需求。

2、经济增长方式不够协调。G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外贸拉动。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外贸主要靠对外加工贸易(2004年占外贸进出口的50%左右)和外商投资企业(2004年占外贸进出口的50%左右)。由于加工贸易的“两头在外”,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实际可以视为不跨境的劳务输出方式,中国主要在其中赚取加工费。另外,中国出口的70%是美国和欧洲,只有对美国800亿美元的顺差(2004年),对其他国家全是逆差。这样造成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偏大,尤其是美国。由于投资基础设施和对外加工贸易的偏大,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成为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

3、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经济发展中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片面追求速度的现象,由单纯的经济现象蔓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引发的土地问题、拆迁、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问题比较集中,并呈现出群体性特点。

(四)经济结构的矛盾扩大为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同时存在两类矛盾:一类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如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另一类是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并可能扩大为社会矛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这类矛盾主要有:(1)过剩与短缺的矛盾。加工能力、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但个别领域和少数产业又存在严重脱节。(2)需求结构升级与经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人均1000美元后,需求结构整体升级并呈多样化变化,但经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3)经济增长与资源紧缺的矛盾。2004年后经济发展与能源和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给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4)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比较缓慢,使得经济发展中的就业矛盾日渐突出,并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5)企业改革的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我国最初的改革是由政府推动的,因此初试改革全部由国家买单。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由国家推动转向由企业自主改革、自担成本。现阶段的改革已经深化到社会各个层面,所有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改革中来,既要从改革中获益,也要为改革支付必要的成本,改革进入了“共担成本”的阶段。这样就把大量的企业改革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加快经济发展。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加快经济发展

(一)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更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坚持可持续发展。

篇9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党带领全国人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整个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和人民生活平均水平提升方面的进展,也显著超过了按20年奋斗目标平均折算的预期。同时,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的五年。从国内来看,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不断增强,制约我国进一步健康发展的资源、环境、社会协调等因素在继续滋长;从国际上看,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波动、资源价格上升等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并影响到国内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党的十七大强调了5方面要求:

要求之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要求之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要求之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义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等。

要求之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要求之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篇10

【关键词】 院校;仪器设备;管理;效益提高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高级人才的基地,也是大型仪器设备相对集中、固定资产占有比例较大的地方。怎样在有效培养人才、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利用仪器设备、争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长期以来,我校在仪器设备购置引进、日常维护维修及清理调整等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我校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但随着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凸显出当前院校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与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作为院校仪器设备主管部门,除了继续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结合当前形势,多方面深入研究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管理水平的办法、方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综合效益,为院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坚实、有利的保障。

1 现状分析

目前军队院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和使用综合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需要与投入的矛盾、投入与产出的矛盾、占有与共用的矛盾、小而全与使用率的矛盾等诸多方面。

截止2005年10月,我校校直各单位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多元,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就达1147台(套)。2002~2005年,我校共购进单价在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751台(套),总值达5800多万元,其中单价在8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01台(套),价值3500多万元。这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为我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相继出现了仪器设备在管理与使用上的诸多问题。比如,重买轻管,只用不管,重复购置,使用率低等,造成很大的浪费。以上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初步归纳有以下几点。

1.1 随着教学、科研手段、方法的进步,对更高档次精密仪器设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投资不足、经费有限成为限制院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2 仪器设备购置资金来源不统一,有总部下拨、有院校自筹、有科研经费预算、有教学经费预留等等,造成购置的仪器设备往往成为使用科室的专有财产。尽管有些仪器在本科已完成使命,但留着总比不留好,外借不肯,调离更舍不得,根本没有考虑成本收回和经济效益等问题。

1.3 仪器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的使用政策,造成仪器设备管理单位间的交流不足、共用率低,致使很多仪器设备在管理单位使用任务完成后闲置不用,而需用的单位却难以方便使用,带来诸多矛盾和极大的浪费。

1.4 实验室建设多而散、追求小而全,不仅容易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而且使用率普遍不高,效益差。

1.5 管理部门对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及维修的管理不够,多看成是软任务,往往不能保证仪器的完好率和故障仪器的及时维修,非使用性消耗较大。

2 改进措施

近年来,我校领导针对新时期院校教育训练面临的新任务,为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适应新形势下实验室发展的趋势,让有限的投入获得较好的回报,与各职能部门、教研室协调一致,紧抓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规范管理,在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与使用上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2.1 把住调研、采购、验收三关,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仪器设备的添置计划,是在掌握经费情况的前提下,以教学、科研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的。为了做好仪器设备购置的前期准备工作,添置计划按照“调研—采购—验收”的模式执行。特别是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和大批量物资采购计划前,须经专家论证和实地调研后方可实施;采购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和军队的公开招标等采购制度;购置后,须经教研室试用,对仪器设备及技术资料进行验收。把握好这三个关键环节,为今后的仪器设备管理奠定了良好的运行基础,创造了良好的规范管理条件。

2.2 结合实验室特点,加强相应的使用、维护和维修管理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同于技能科室的仪器设备,由于其高档、精密、种类繁多、来源不一等特点,我校针对其使用阶段性强、使用率低、综合效益不够等现象,要求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比如,采取集中所有权统一管理、调整实验室分布与结构、落实专管共用、专人负责等方法,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作为保管仪器设备的实验室,配备仪管员,作为管理结构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配合管理部门实施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具体工作是建立健全有关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负责操作指导、日常维护保养、报告仪器故障、严格使用登记、配合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等。

2.3 重点加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定期进行效益分析

对单价8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采取逐台建立单独使用档案、定期考核单台利用率及完好率的管理办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配备专管人员。同时管理部门定期现场了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实验结构,防止长期闲置,解决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对单价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效益分析,逐台进行调查统计,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项目。

2.3.1 教学科研效益

包括承担教学实验课程数目及课程名称;供各类学生使用时数及效果;承担科研课题数及课题名称;科研完成情况;使用时数;以及开发新技术、新项目等情况。

2.3.2 经济效益

包括开放项目名称、收费标准、开放时数、总收入等。

2.3.3 效益评估

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年总收入与材料、水电、人员、设备折旧、维修基金等支出比例等。通过对仪器设备效益的调查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反馈结果,为实验室自身和管理部门提高仪器设备综合效益、促进科学管理、制定整改措施提供合理参考。

2.4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规范运行机制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不仅仅是管理工作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充分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措施。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建设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发现,以前我校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中有不少是可操作性较差的条条框框,甚至有些是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老套套,基本上与现代化管理需求不相符合,反而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校近年来不断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建设,及时修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以适应教学科研改革、发展的需要。

2.5 独立研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近年来,我校教保处始终把更新管理手段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总结管理经验,结合学校管理现状自行研发了“第三军大学教学保障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已在全校范围内装备使用,并适时完善、更新了管理系统主机及配套设备,多次完成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保持了软、硬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使用过程中注重管理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把数据库维护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并指派专人管理,采取了与科研部、财务处、各部院系实行横向管理的方式,通过校园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各实验室仪器设备已实行微机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与各实验室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的联网,实现了仪器设备管理网络化,为仪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 建 议

3.1 改革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实施使用与管理结构调整,采取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

部分军队院校实验室既多且散,互相独立,缺少必要的协调交流。每个实验室为了工作方便,又都希望自己的实验室什么都有。这样势必形成要设备、争设备,一般设备购置重复,高档设备难以引进的状况,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效益差、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因此,积极稳妥地实施结构调整、逐步打破条块分割、各为己有的现状,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刻不容缓。部分通用仪器设备可以相对集中调配、使用,提高利用率;部分专用仪器设备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相对分散使用(比如归到导师、课题组),利于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使实验室建设向着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

3.2 改革仪器设备管理职能,保障与服务相结合

保障与服务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两大宗旨,而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更多地注重保障,较少地提供服务。我们应进一步改革仪器设备管理职能,特别是要把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从管帐、管物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到为实验室、教研室服务中去。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3.3 改革仪器设备管理方式,专职与兼职管理相结合

目前,军队院校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流动的多、固定的少,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通过进一步改革管理机制,改变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方法,调整管理人员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专职与兼职管理相结合还是可取的。

3.4 在发展中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