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8 13: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篇1

1、国际经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或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是大学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际能力,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四,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统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很重要但落实困难。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贸易公司签订协议,供学生全真的实践平台,另一手是搞好专业仿真实践平台建设,近年建成了专业仿真实验室、贸易谈判室、外贸仿真操作室,配备多套实习软件。切实解决了实践的难题,收效显著。

第五,以社团为平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围绕专业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社团,作为学习交流,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邀请名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本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误区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125-02

1 引 言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各高校都正在积极地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尝试,构建了许多有意义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的研究成果有:①建立模拟实验教学体系,如通过课堂模拟、网上模拟和现场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外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王萍,2004)。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建立良好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洪林,2006)。③实行项目式教学法,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课程教学外包”的形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侯俊军,2008)。④加强案例教学,如管理动态案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研究企业仿真环境,发现问题,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循环式过程,鼓励学生突破传统,使他们能够参与研究,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刘长义,等,2008)[ZW(]当前,有的课程,如SQL Server 和VFP课程实行“大案例”教学,我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课程的紧密性、连续性和实践性,也可以尝试“大案例”教学。[ZW)]。⑤实践教学与考证相结合(李洁,2009)。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如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及院校联建实训基地(郭金刚,等,2010)。⑦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高雁鸣,2008)。还有的学者从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双语教学等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将国际贸易基本程序与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统一起来,显得很“单薄”,不具有“体系性”;同时也没有从培养方案的角度进行探讨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也没有将本地区的企业区位优势与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相结合。笔者将从这些方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知识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在,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2.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知识结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应当遵循教育普遍规律,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总体而言,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性实践、形成性实践、巩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贸易程序,这是实践教学的主线。但是,有两个条件制约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即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见下页图)。当前,各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2.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外型专业,在该专业中会很广泛地应用相关英文专业术语、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等,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UCP60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都是英文形式。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规范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按照国际统一的规则进行,提高专业素质和形象。但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普遍现状是专业课和外语课教学脱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常常是单一型的,即专业的英语能力不强。学生毕业后无法使用英语与外商进行谈判,即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事“国际贸易”,只能从事“国内贸易”。国际贸易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出现了电子提单、电子报关单等电子单据,而且进出口商在进行贸易磋商时,由于两国距离远,大多数采用邮件的形式完成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过程。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重视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专业课的讲授与计算机的教学没有同步进行,学生很少通过计算机将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践。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3.1 以“3+1”培养方案为基础,实现外语、计算机与贸易实践的“无缝对接”

“3+1”培养方案是关于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做出的重大改革措施,它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3”指利用3年的时间,教授所有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3”,主要进行基础性实践的理论课课内实践、形成性实践的操作模拟和暑期社会实践、巩固性实践的专业实习和综合性实践,这些实践教学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完成。“1”指利用第4年的时间,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训模块、报关报检模块(在外贸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基础上,详讲报关员和报检员考试课程,争取让学生考取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相关证书)和实验模块(由基础实验、单证实验和综合实验组成)让学生体验外语和计算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魅力,并且达到熟练应用。“3”和“1”的各学年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衔接,自成体系,满足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要求。

3.2 以“项目式”教学和“计算机大案例”教学为载体,弥补外语和计算机教学“空洞”

以辽阳市的辽化、忠旺、奥克等外向型企业为依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对“实战”的要求。在教师讲授理论的同时,聘请辽阳市的外向型企业以及海关、商检、货运、银行等专家指导“实战”,即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外包”给各相关企业和机构。这样,相关企业和机构的专家会以鲜活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同时也方便教师和学生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以弥补“重理论,轻实践”的贸易专业的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建立起学生与企业直接联系的机制。让外语教学更生动、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采用“大案例”教学法,通过计算机,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案例来展开教学,笔者称之为“计算机大案例”教学。“计算机大案例”教学非常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因为每一笔贸易都涉及较多的环节和部门,让学生体会计算机的实用性。通过“计算机大案例”教学,学生很容易了解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整个贸易过程,达到间接“实战”的效果。这样,外语、计算机和贸易实践操作能够首尾相接,形成“合力”。

3.3 以实验教学和“双语”教学为桥梁,跨越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的鸿沟

国际贸易的实验教学以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场景的软环境设计(如构建文化氛围)、场景的硬环境建设(如空间建设)和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的选择(如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外贸案例分析系统、海关操作系统、国际货物与运输操作系统等)。教师可以针对国际贸易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买卖合同的履行。当然可以结合“项目式”教学和“大案例”教学的内容,设置国际市场调研、建立业务联系、出口报价还价计算、交易磋商、出口合同签订、出口合同的履行等实验。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双语教学模式包括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我们欲以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和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为起点,逐步过渡到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外贸环境。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

4 结 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有“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要求理论内容的扎实,又要求实践技能的熟练,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更加严格。我们通过基础性实践、形成性实践、巩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将实践教学延伸到大学一年级,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活,而且,通过“3+1”培养模式,对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也发现了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将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该实践教学体系,争取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1):92-93.

[2]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586-1588.

[3]侯俊军.项目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104-106.

[4]刘长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动态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4-76.

[5]李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60-61.

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专业;烟台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以期对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篇5

一、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贸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大数集中在国际贸易,在外贸公司从事相关的进出口工作。而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来看,这些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为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所共同关注的重点。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在实践操作上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实训、实习,但在具体的落实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盲区。国贸专业的学生即使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了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了相关实验、实训的实际操作,可这些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才衡量的标准。学生毕业后到了用人单位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时,仍然无从下手,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外贸公司的需求。

2.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也属于“传授——接受”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单向灌输多、念讲义多,学生参与实践少,动手少,大多数民办高校把实践环节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管理也是职责不清,流于形式,甚至严重缺失。如此管理现状,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民办高校要想在人才培养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思维,把理论和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3.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进一步地推动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也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教学的具体规划上、资金投入方面、实验室的具体建设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实践教学并不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展开的,更多地只是把它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缺少系统地规划,室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软件更新相对较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衔接不紧密,造成两者相脱结的现象非常普遍。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往往流于形式,作用不大,实践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民办高校实验室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缺少应有的条件。

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主要侧重于投资较少的相关专业的建设,比如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等为主,而忽略实验室以及实验基地的建设。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没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重理论、轻实践,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验基地的建设较之公办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科研氛围不强,科研团队的建设相对落后,实践教学缺少相应的支持,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建设。

2.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出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较之公办院校学生较差

再加之长时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因,他们自身对于实践教学也不会引起较高的重视。但从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来看,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强,而这一部分正好也是民办高校应重点去关注的,社会需要的就是毕业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进入实际操作,民办高校的学生竞争力,培养的人才正是应用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3.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

在运作模式上,有部分民办高校实行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各负其责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理论课教师只管理论教学、实践课教师只负责实验的情况,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在教学管理上,理论课与实践课也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一方面,理论课教师完成在教学大纲内的理论部分授课,而对实验的具体环节和内容并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实验课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教学的了解,单一以实验内容来安排实验,经常是一个模块,一个系统使用多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随着理论的发展及现实情况的改变而适时地作出调整。

4.民办高校国贸专业模拟课程实验较少

而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讲授的是理论知识,而案例却较少提及,在单证方面的讲授上还处于较薄弱的环节,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在考证时(如报关员证、跟单员证)这些是非常最要的知识点,且对以后的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及措施

1.加大对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验室的投入,除了资金上的投入外

还应加强实验室专业队伍建设。在实验室的基本配置方面,要保证一些基本的实验设施配备到位。在此基础上,应建设国贸专业的特色模拟仿真实验平台,把进出口企业中用到的一些实际操作引入实验室,以此建立民办高校的硬件设施。让实践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让实践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为以后的就业作准备。

2.构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民办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考虑,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把理论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按照合理比例给出两者所占课时量的多少,按现在的模式,教学计划安排中,理论课时占据大多数部分,而实践课程所占课时却非常有限,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学生刚一熟悉操作流程就已经结束了的这种现象。因此,实践与理论课时分配最好是各占一半甚至于实践课时应多于理论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强化训练,才会由开始熟悉变得熟练,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一定的提高。

3.引入激励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否,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相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激励机制,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行的状况是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较少,激励机制缺乏,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理论课程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课成绩占比却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忽略实践课的重要性,投入时间和精力也会相对有限。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通过量化的形式加以固定,同时制定单独的考核标准,对实践操作具有一定成效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另外,可鼓励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试,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到临近毕业时基本上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4.提供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两类教师教学意义上的真正融合。

民办高校通过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脱节的现象。如果可以,直接让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真正的融合,这样教师也可以灵活调整两者的进度及安排流程,实现两者的互补,一方面能使学生尽快地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让理论知识及时地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地提高实际运用水平。

5.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

引言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日益深入,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升。由于我国开始融入于世界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扩大,这样一来也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了明显的发展。然而据近期的调查研究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率以及收入水平皆较为低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憾等。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我国大学生现今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荒”以及“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许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也进入了高校学习,大学生的总体数量激增。

致使现阶段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人口总量严重超过了社会岗位的数量,劳动力过剩;其次是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没有紧随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最后是劳动力市场有待改善,就业的信息渠道受阻。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尽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均有待提升,难以快速融入于实际工作当中,致使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极其严峻[1]。

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一)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

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是致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所谓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就是要和外国的公司进行贸易往来,先决条件便是语言,另外还需熟知国外的相关法律。然而事实上,许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学好外语,甚至连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也没有熟练掌握,无法与国外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而且许多学生对国内的法律都一知半解,国外的就更加茫然。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陈旧落后,而且与实际已经完全脱节了。现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司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是多样性以及实用性,但是高校却过于强调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输送,没有将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难以满足公司对人才的多样性以及实用性的要求,从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三)大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以及职业资格

现在许多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并不十分看好,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许多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并没有过多的资金运用于新人的培训之中。而且外贸行业与别的行业行业相比,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外贸业务,对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很多学生完全不做准备就参加考试,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就致使许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适应期较长,丧失自身的优势[2]。

三、改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各方面技能

学生应当刻苦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对语言给予高度重视,尽可能做到精通,特别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规划好今后的职业生涯,确定自身的奋斗方向。大学生最好在大学期间,寻找一家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企业进行实习,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使自身的阅历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当密切关注我国对外的国际经济和贸易,适当了解国外的法律及文化。

(二)高校应当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给予高度重视,除了向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将理论知识融入于实践之中,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企业以及市场的需求,塑造出全面性以及实用性相统一的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点着手,一方面,应当建立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思维。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新增《外贸软件综合运用》、《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等重要课程。除此之外,还应当强化专业教育,将学生的行业优势、英文优势以及专业优势全部凸显出来,加强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课程的内容,引进非学历认证教育

尽管外贸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外贸业务员等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考取了这些证书,必定会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学生的竞争优势明显提升。所以高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将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内容吸纳进来,发挥非学历认证教育的实用性,让学生们在学校内通过这类考试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时间,快速融入与工作之中[3]。

结语

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现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落后,学生素质偏低,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高校应当尽快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S富课程的内容,引进非学历认证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个方面的技能。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是应当面向整个社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雪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5,10(3):186-190.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双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74-03

近年来,双语教学课程发展迅速,各高校均力求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双语化。双语教学课程,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语言课程或使用外来语种授课的专业理论课。其不能取代正规的外语教学,也不应该降低专业课程及该学科的教育质量。除了最基本的学科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学生还应该同时收获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外文词汇,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甚至更深层次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目前,R悼谓萄Ш屯庥锟谓萄е间缺乏紧密联系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普遍现状,所培养的人才往往是单一型:专业方向精通的人士,英语能力不强;能熟练应用英语的人,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来说,两种能力都必不可少,如何将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融合,一直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涉外方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熟知国际贸易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操作规程,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学科角度来看,国际贸易的大部分理论最初源自西方,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著作均由外语翻译而来。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环节,不管是引进外资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都需要既熟悉业务又精通外语的人才承担信函起草、商务谈判、合同签署、单证审查等工作。甚至是包含保险运输、货款支付、检验索赔、报关通关等进出口环节的操作,都对实践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富有实践性、全球通用性、与国际最为接轨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该通过实现“专业课程双语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原始语言环境,运用英语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目前,梧州学院开设两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中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设普通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由国际交流学院开设双语教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英双语教学),后者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设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学生在报考时先确定大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后自行选择培养模式。在与选择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肯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给出了好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巩固自身原有的英语水平,并在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方面也获得一定的提升。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困境

(一)开展全英教学具有局限性。中英结合或全英授课是目前双语教学的两种主要模式。其中,中英结合方式可以根据语言主次归纳为“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和“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两类。前者更适合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但缺点是学生所学的是基于中文的知识体系。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英语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拥有娴熟的英文技能及充分的备课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提高。

相较于前两种方式,全英授课是双语教学最高级的开展方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全英文讲授,学生可以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在外语视角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实现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融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生涩难懂,且本科阶段学生英文词汇水平有限,采用全英文授课,会使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同时,学生来源的地区差异也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时对英语水平没有额外要求,来自区域不同的学生仍存在基础学习水平上的差距。一些初高中阶段未打好英语基础的本科层次学生未能拥有英文授课、英文试卷或英文答题所需要的丰富词汇量和专业素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在双语教学课程中,原则上授课时应维持外语思维模式,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教学较容易做到教学语言通俗化,讲授深入浅出。然而,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在需要介绍的概念或需要详细说明的定义上,全英文教学不一定能达到解释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误解或迷惑。因此,母语作为解释语言仍然是必需的。如此看来,中英结合的双语教学仍然是当前较为适宜师生课堂沟通的方式。

篇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教育: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3)取消部分课程,如外贸会计(不合实际需要)、金融英语(建议教师在讲授《国际金融》时适当补充有关的英语专业词汇);根据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增设新课程,如报关实务、经贸英文报刊选读、商务礼仪、金融市场学等。

2.1.4 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方向课,为此调整了部分课程性质。如世界经济概论由专业基础课调为专业方向课。学生可从9门课中选修12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修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并做出准备,特别对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大一、大二闲、大三累”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弹性教学计划与方案。如在第六学期同步开设《现代物流》汉语和双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在双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弹性机制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证和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2.1.5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加强基础、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继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再出现。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提供专门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教师们还积极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及课外活动作品竞赛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建立了稳定的包括海关、港务局、国际贸易公司、外经贸局等在内的实习基地。

2.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我们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佛罗里达湾岸大学、台湾东华大学订立交换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以双语教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烟台大学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其中“现代物流"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双语课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双语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全英文电子课件,统一用英语命题试卷,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答题和提交英语作业,做到所有书面文字表达100%使用英语(个别图表除外),课堂讲授和讨论要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低于50%。主讲教师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授课,而不停留在语言点的教学上。课程组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文献及案例资料)、习题等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阅读,促使学生养成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强化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些条件都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对高质量的经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与领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体现时代要求与专业特色,全面规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烟台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

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123”人才教学模式 “以证定课”

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从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来看,每年大量经贸类毕业生难以胜任企业的外经贸工作。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传统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三本院校,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外向型的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一、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现在高等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过于形式化,不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经过四年培养出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还得重新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这等于是资源的浪费,这也是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决定的。具体来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如下:

1.培养方向模糊。很多高等学校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既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而获得。现在,很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教学目标,讲课过程中课程照搬、教材照搬、教育模式照搬,脱离实际需求,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另外,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都降低了人才培养标准,削减理论课程、基础课程的数量,甚至减少实践课程,打破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科学性、系统性。

2.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虽然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要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避免重新“学习”,而目前很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偏重的是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授课的内容多是纯理论性的内容,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动手能力较差是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较为普遍的评价,因为大多数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考入大学,基本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所以对对外贸易工作本身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解为主的单向传递,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起来有困难,而且也难以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在完成学业后去适应变化快而复杂的实际工作了。这样就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人员的“来则能干”的要求。

3.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是涉外性的工作,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以后工作中的贸易谈判、合同的订立以及单证的制作等环节中都离不开英语,英语不仅要看懂,还要能听懂、会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三本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拿到英语六级证住的都不多,这对于以后从事相关涉外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也使得很多单位不敢接受三本院校毕业的国贸专业的学生。

4.忽视了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结合。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相应的也有很多职业资格的考试,如报关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员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这些岗位资格证书更能体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特色,使毕业生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但现在很多三本院校对职业证书的考试不够重视,没能够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这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也是一个缺陷。

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为了解决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报关、单证、报检、货代、跟单、外贸业务员等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需要,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参照其他同类院校的改革状况,各位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了 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123”人才教学模式以及以证定课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跟原来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1.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每年都定期对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就业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人员访问与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就业市场上国际贸易专业适用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

正是根据市场对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货代员和报检员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我们确立了“能在外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报关、单证、报检、货代、跟单、外贸业务员等业务工作的高级直接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应用性,设置了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综合实习等课程,并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加大了实践课时的比例,通过这样的改变,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光学到了理论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与原来的培养模式只培养“书呆子”相比,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直接适应工作的需要。

2.“123”人才教学模式

“123”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如下图1所示:

“1”即“一个中心”,是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原则为指导,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坚持以培养学生“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为中心,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

图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

“2”即“两个依托”,是指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既具有“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又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目的,一方面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以“理论教学”为依托,向学生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为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平衡“两个依托”,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强化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以加大校内课外集中实训力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以创造真实训练环境等多种措施以凸显实践性教学,使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0.91:1。

“3”即“三个基础”,是指培养的国贸专业的学生一是要有外贸职业素质基础,二是要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三是要有经营管理能力基础,以确保其具有“一个中心”所要求的“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和良好理论素养。

“123”人才教学模式首先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就要求学生具有专业应用能力,并且重视实践,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能够避免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以后重新学习、适应岗位的要求;其次,“123”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避免学生需要长时间从事打杂跑腿工作,不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第三,学生在校期间,外贸职业素质基础的培养液很重要,比如外贸英语的讲授,国贸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本科毕业之前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外贸英语课程的考核分数达到一定水平,这样在毕业以后才能够很好的从事相关的对外贸易工作,所以“123”教学模式注重对外贸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工作以后的素质水平。通过“123”教学模式,我们希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素质,满足社会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的要求。转贴于

3.“以证定课”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自身特点,还可以构建“234”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在该体系中,6个“职业技能模块”中的每个模块均对应一个相应的行业从业资格证,而每个从业资格证又都对应行业企业中的一个具体的职业工作岗位,“职业技能模块”中的课程直接选用考证教材,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样的改革,避免了原有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能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从而解决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图2:“234”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

[2]张明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初探[J].chinaacc.com/new/287_294_201012/31yi42682745.shtml.

[3]杨光明.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5).

篇10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的实施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实施模式、手段等都须要探索。文章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征,从教学的实践出发,分析双语教学实施的条件,并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策略进行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大批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科技,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较高学术水平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后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采取了很多方法,而双语教学就是其中之—。

高校的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国际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成功率较高,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比较难以把握。

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属于新事物,在很多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研究讨论的东西也很多。笔者在2004年上半年赴美国接受双语教学的培训,回国后开设了相应的双语教学课程,因此,拟结合专业的特征,从教学的实践出发,分析双语教学实施的条件,并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双语教学的实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教育部要求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六个专业之一。在这一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外向型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尽管英语也占有相当比重,但是与专业课严重脱节,结果造成该专业学生四、六级的通过率虽然很高,但是专业词汇相当贫乏,也不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在实际应用时遇到诸多困难。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将外语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培养出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必要性也为学生所认识,在最近关于本专业双语教学的一次调查中,9o%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双语教学很有必要开展,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很大作用。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也是可行的。因为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热门专业,学生入校时的分数高,英语基础相对比较扎实。因此,我们选择了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作为试点,目前,开设和拟开设的双语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原理、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等。

本学期笔者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为国际贸易原理,该课程的总学时数为48学时,选择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的原版教材InternationalCEonomicS(8thediiton),作者是DominickSalvatore,20(0年6月出版。在内容上共分为11章,分别是nItroduction,ClassicalTrade Thoeries,Neo--classicalTradeqheories,Modem Trade Theories,the EffectsofFreeTrade,Tariffs,Non—tarif Tradebarriers,ExportPromotionandohterPolicies,Argumenst infavorofProtectivetrade,Globalizationnad和Regionla Economic nItegraitono

对于双语教学,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原版教材,英文课件,英文板书,讲述时同时使用英语和中文;二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讲述。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在国际贸易原理双语教学的实施中采用的是第一层次的做法,考试则采用的是全英文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总体反应比较好,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双语教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双语教学实施的条件

通过本学期双语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要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合适的原版教材、高素质的教师和高度配合的学生。

一是合适的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一本合适的原版教材对于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国内引进的教材有限,而且价格偏高。比如说在选择国际贸易原理的教材时,其实最合适的一本是在国外看到的PirncipleofnItenrationalTrade。但是当时的价格就在100美元以上,选作教材显然不太合适,而回到国内以后,发现根本无法找到类似的教材,最终只好选择nItenrationla Economics。其次,原版教材的思维模式、理论体系与现行的中文版教材有一定的脱节。在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出,双语教学应该使用原版教材,但是,还必须要有配套的中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中本身就融合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等要素,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思维方式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因此,在理解原版教材时,特别是起始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是教材的难度。有的时候,无法选择到一本难度适中的原版教材。比如说微观经济学,目前我国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大概介于国外的初级微观和中级微观之间。选择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原版教材,数学分析少,难度偏低,而选择中期微观经济学的原版教材,基础知识偏少,数学分析过多,从本科生的角度,难度偏高。

二是高素质的教师。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双语教学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无论是在课程材料的准备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而学校对于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与普通教学并无二样。从国际贸易原理这一课程来说,书本上的信息量总是很有限。例如,在我们所选择的原版教材中,因为是美国人所写,举的例子自然是美国的,美国的学生因为了解案例的背景,所以也许一句话就可以带过,而学生可以有很深的体会,但是中国学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在准备课程内容时,除了必须把基础知识介绍清楚外,必须去搜集有关案例的背景资料,并增添本国的案例。中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搜集,而英文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此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案例讨论等方式。作为教师,在讨论前准备时就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想出应对措施。用英文去准备,去实施案例教学,要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高度配合的学生。学生的配合也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双语教学的内容便无法讲述,特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课程太难,以后出去找工作时大多数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表面的成绩,同样一门课程,由于难度加大,双语教学的分数可能比普通教学的分数低。另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很多双语教学课,才开始时使用的外语比较多,后来由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所使用的外语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纯中文讲述,双语教学的目标便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因此,在课前必须复习,课中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后还要花相当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同时也不能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在本学期的双语教学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相当配合的,例如,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在分小组要求结合给定材料查找资料,制作Pfrr并进行讲述时,学生的热情令人感动,所取得的成果也非常令人满意。

三、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思考

毋庸置疑,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进行国际交流所必须的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进一步加深,要求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也是势在必行。从双语教学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激励。双语教学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双语教学都非常重视,有的学校甚至会选派一些教师去国外进行短期培训。笔者在今年上半年也有幸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在国外短短五个月的学习和生活感觉受益匪浅。但是,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不应该是间断的。因为讲外语最重要的是环境,从我本人的经验,在国外时感觉进步很大,听课、和国外的教授进行交流几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回国以后,说的机会很少,有的时候会发现表达不是很精辟。虽然说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但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可以在平时也组织一些培训班和讨论会之类,要求所有上双语课的教师参加,一方面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也提供英语对话的环境。也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国外的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等。另外,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评价体系又与普通课程一样,这也就意味着,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的劳动也许得不到相应的承认,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开设双语教学课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对于双语教学加大支持力度,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第二是学生的选择。我们目前的双语教学课程因为是必修课,所以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一样,在这次调查中,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增加英文讲述的比例,建议可以在新知识讲述之前,通过用英文进行场景模拟、讨论等方式先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示,然后再进行详细讲述,而基础差的学生希望不要用英语讲述。同样一份试卷,基础好的学生觉得非常简单,而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连题目也看不懂。而老师在进行讲述时,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只能是按照学生的中等水平安排英文和中文讲述的比重,结果,基础差的学生觉得压力很大,久而久之,甚至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分层次进行双语教学。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学时所使用的英文可以多一些,而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学时所使用的英文可以相对少一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达到双语教学应有的效果,即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