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仲裁范文
时间:2023-03-27 12: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涉外仲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争议事项可仲裁性问题的法律意义在于:
第一,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决定了有关仲裁协议的效力。如果双方当事人所约定的事项在有关国家法律中属于不可仲裁的事项,则该国法院将依一方当事人之申请而判定该仲裁协议无效,继而判令终止仲裁程序。在此意义上,判断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准据法通常是仲裁机构所在地国的法律或者仲裁协议的准据法。相对而言,仲裁地国的法律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范围受到本国法律的支配。若一方当事人依据仲裁协议提交仲裁的事项为当地法律所禁止,其结果或者是该仲裁机构拒绝接受案件,或者因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法院依当地法律裁定仲裁机构终止仲裁程序。所以,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直接决定了仲裁协议能否实施。
第二,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决定了仲裁裁决是否能够得到有关国家法院的承认及执行,换言之,如果争议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则仲裁机构所作出的仲裁裁决将无法获得外国法院的承认及执行,该仲裁裁决就没有实际的法律效力。1958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第1条第3款规定,缔约国可以声明“本国只对根据本国法属于商事的法律关系——不论其为契约关系与否——所引起的争执适用本公约”,因而,凡是依据此条款作保留声明的缔约国就不会执行其他缔约国仲裁机构所作出的非商事性质的仲裁裁决。《纽约公约》第5条第2(1)款又规定,如果被请求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国家有关当局认为,按照该国的法律,裁决中的争议事项不适合以仲裁方式处理,可拒绝承认和执行该项仲裁裁决。正因为此,世界各国的常设仲裁机构受理当事人提交的仲裁案件时,就非常注意有关争议事项能否以仲裁方式解决的问题,以避免作出的仲裁裁决因不具备可仲裁性而无法得到外国法院的承认和执行。
二、商事争议可仲裁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过去,不少国家的法律对可交付仲裁解决的商业争议的范围规定得很狭窄。根据各国法律的一般原则,涉及知识产权本身效力的争议不可仲裁解决;破产的争议为不可仲裁的事项。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都规定联邦法院对因证券发行和交易所产生的争议有排他的管辖权;至于不正当竞争以及反垄断案件,长期以来便认为它们超出了一般商业争议的范畴,作为民间团体的仲裁机构是无权对行为是否触犯国家市场竞争秩序一事作出裁决的。①
但是,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ance)的加强,自80年代以来国际商事仲裁的受案范围越来越宽。在此情况下,假如各国的法院仍固守过去对于商事争议可仲裁性的陈旧观点,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仲裁裁决因不具备可仲裁性而遭到法院的拒绝承认与执行,从而使商事仲裁囿于传统的契约争议的范畴。所幸的是,许多国家的法院对争议事项可仲裁性问题采取了积极相适应的态度,其司法实践的总趋势是区分国内交易与国际交易,对于因国际商业活动所产生的争议,只要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就决不轻易地援用“争议事项不具备可仲裁性”这一保留条款来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
在美国,从70年代至80年代的10年间,通过美国最高法院以及各联邦法院的一系列法院判例,使美国法院对于可仲裁性问题的观点发生逆转性的变化。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谢尔克诉阿尔伯托—卡尔弗”案(Scherkv.Alberto-CulverCo.)中,②否定了自己于1953年在“威尔科诉斯旺”案(Wilkov.Swan)中确立的“基于1993年《证券法》所提起的申诉是不可仲裁的”原则,认为“谢尔克”案中的仲裁协议载于当事人之间的一份国际合同,依据美国1925年《联邦仲裁法》,国际关系中的仲裁协议应该具有约束力,是不可撤销的(Irrevocable)和可执行的(Enforceable)。此后,美国最高法院在1987年判决的“谢尔逊/美国运通公司诉欧杰尼·麦克马洪”案中(Shearson/AmericanEx-press,Inc.v.EugeneMcMahon),又一次重申了证券争议的可仲裁性原则。③
美国最高法院于1985年判决的“三菱汽车公司诉索勒·克莱斯勒—普利茅斯”(MitsubishiMotorsCorp.v.SolerChrysler-Plymouth,Inc.)案④,首次确认反托拉斯案件是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的事项。该法院在判决中指出,“美国反托拉斯法在本质上完全不禁止当事人同意以仲裁来解决因国际商业交易而产生的反托拉斯请求。”因此,如果当事人同意以仲裁方式来解决此类“法定请求”,除非国会本身已表明这种法定权利争议排除仲裁,否则当事人必须受仲裁协议的约束。美国最高法院还进一步指出,反托拉斯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但仲裁的灵活性使当事人得以从各专业领域中选择仲裁员,可为胜任这项工作提供最多的机会。此后,美国波多黎各联邦地区法院在1989年11月17日的GKB加勒比公司诉诺基亚—莫比拉公司和移动电话世界案(GKBCaribe,Inc.V.Nokia-Mobira,Inc.andCellularWorld,Inc.)⑤中,将三菱汽车公司案的原则适用于纯国内交易中的反托拉斯争议。
在“日本Kakiuckhi和Kakiuchi诉杰纳斯科公司”一案中,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认为,不当得利、不正当竞争、欺诈等行为,均属可仲裁的事项。在该案中,杰纳斯科公司(Genesco,Inc.)是美国的一家成衣制造及销售商,长期以来从日本Kakiuchi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购买纺织原料用于加工,所有的买卖合同中均载有仲裁条款。1979年,Kakiuchi公司与杰纳斯科公司的采购副经理通过行贿进行共谋,由后者安排杰纳斯科公司从Kakiuchi公司或者其子公司独家采购所需的产品,还批准从Kakiuchi公司进口不具有竞争力的高价产品或不适当的其他产品。发现这一共谋行为后,杰纳斯科公司就在美国纽南区地方法院对Kakiuchi公司提讼,指控其实施欺诈、违反《罗宾逊—帕特曼法》、不当得利(UnjustEnrichment)、侵权行为干预契约关系(TortiousInterference)、不正当竞争(UnfairCompetition)等非法行为。一审时,两被告依据《联邦仲裁法》第3节和《纽约公约》第2条之规定请求法院在仲裁以前暂停诉讼程序。纽约地方法院裁定同意停止一审基于欺诈的诉讼请求,但拒绝停止对其他事项的诉讼程序。两被告均不服纽约地方法院的判决,上诉于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该法院了纽约地方法院的判决,并作出前述支持仲裁的判决。①
此外,英国高等法院在“Lonrho公司诉壳牌石油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案中、印度最高法院在“Renusagar诉通用电气公司和国际商会”案中、意大利最高法院在“Scherck股份公司诉Soc.DelGrandesMarques”案中分别判决侵权行为、商标许可协议争议等争议为可仲裁事项。②
从上述一系列判决清楚地表明,不少国家的法院对“可仲裁性”问题是从宽解释的。只要在合同中存在有效的仲裁条款,即使由于某些传统上属于“法定请求”的事项导致当事人的争议,即使争议的性质已超越纯商业性质而扩及公法领域的违法行为,法院仍认为应通过仲裁解决,并依据《纽约公约》执行仲裁机构据此作出的仲裁裁决。
1995年9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第一次对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作了原则规定。然而,该法的颁布并未自然解决我国仲裁制度中的可仲裁性问题。该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又规定:“下列争议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仲裁法》第3条的规定十分明确,因为其第(一)款的争议一般将涉及第三方的权利义务,争议双方无权通过仲裁方式对此加以处分;其第(2)款所涉及的争议并非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属于国家机关实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政府管理行为时所产生的争议,作为民间组织的仲裁机构无权对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与否进行裁决。然而,《仲裁法》第2条所规定的可仲裁事项,却大有可研究之处。
(一)
合同纠纷交付仲裁解决是最普遍的方式,自然不会发生歧义。可是,关于“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与1958年《纽约公约》所规定的“非契约性争议”相比较,显然存在区别。从争议所涵盖的范围考察,“非契约性争议”的涵盖范围大于“其他财产权益纠纷”。“非契约性争议”一词,既包括财产性的非契约性争议,又包括非财产性的非契约性争议,通常包含所有的一般侵权行为之争议,甚至包含不正当竞争之类的特殊的侵权争议。由于使用“非契约性”的定语,从争议的范围和性质来说,并不仅局限于与财产有关的争议;换言之,即使争议不涉及财产权益,即使提起仲裁申请一方并未要求金钱的损害赔偿,仅要求加害方停止侵权行为,此类争议仍属于《纽约公约》所确定的可仲裁事项。
而“财产权益纠纷”一词,已将可交付仲裁解决的争议的性质限定于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在此列。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争议并不一定与财产有直接关系。例如,民事关系中的侵害公民名誉权、公民隐私权等侵权行为,如果加害方并不以此追求财产目的,而受害方在采取法律行动时仅要求停止侵害,不要求损害赔偿,这就与财产权益纠纷完全无关。若按我国《仲裁法》第2条的规定并作严格的解释,显而易见,因其不属财产权益纠纷,故不能采取仲裁方式来解决。
此外,即使在“财产权益”本身,仍有值得探讨和解释之必要性。以非契约性财产权益纠纷为例,财产权益本身就需要加以界定。因为“财产”一词在我国一般仅理解为有形的财产,而“资产”是既包括有形的物,又包括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以及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商誉等。因而,若对“财产权益纠纷”从严解释,则无形资产的纠纷不在其列。退一步说,即使将“财产权益纠纷”作广义的解释,问题也并未最终解决。如知识产权中,著作权人的权利既有涉及财产权的出版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又包括署名权、修改权等与人身权相联系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因而,倘若某项侵权行为仅侵害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如何来认定当事人能否将此争议交付仲裁?若从广义的财产权角度考虑,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均属于知识产权这一广义财产权的一部分,故此类仅涉及人身权的侵权之争议属于可仲裁事项;然而,若从《著作权法》本身的规定来考察,显然侵害著作权人的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等与人身权相联系的侵权行为争议,不属于“财产权益纠纷”,只能推定它们不属我国《仲裁法》所规定的可以仲裁方式解决的事项。但是,按照《纽约公约》的规定,此类不带有财产权益的非契约性争议,却属可仲裁之事项。由此可见,在我国《仲裁法》的现行规定下,关于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从法理上并未解决。
(二)
关于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并非纯粹的法理探讨或者被认为是在抠字眼。问题还在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已从80年代起确立了侵权争议不可仲裁的判例,这一判例将对我国法院处理此类事项继续产生影响。该案便是引起广泛讨论的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技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SwissIndustri-alResourcesCompanyInc.,以下简称IRC)案。①该案大意是:1985年4月1日,IRC与中技公司在中国上海订立前者向后者出售总价为229.5万美元的9180吨钢材的《合同修改协议书》。中技公司根据合同通过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出以IRC为受益人的229万美元的不可撤销信用证,IRC利用伪造的全套装运单据于1985年6月1日从银行取走了信用证下的全部款项。中技公司未收到货便连续10余次向IRC交涉,后者多方搪塞,最后全盘推卸自己作为合同卖方和货款受益人的责任。中技公司发现受骗后,遂于1986年3月24日在原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IRC提起侵权行为之诉,要求赔偿货款、利息、经营损失等,并申请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冻结IRC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一笔托收货款440.8299万美元。原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本案,并裁定采取保全措施。此后,该法院判决IRC赔偿中技公司513.6668万美元。IRC上诉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1988年10月11日该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在本案的一审和二审期间,IRC均以合同中存在仲裁条款为理由,对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但是,原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认为:“被告采取了一系列欺诈手段,利用合同形式侵吞了原告的货款,已经构成了侵权,而不再是合同争议,因此,不能适用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在驳回上诉人IRC的管辖权抗辩时指出:“IRC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诈,已超出履行合同的范围,不仅破坏了合同,而且构成了侵权,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已非合同权利义务的争议,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中技公司有权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而不受双方所设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姑且不论本案的是非曲直,也不论本案发生于80年代的特殊情况,仅对法院否认仲裁条款效力从法理上进行分析,有些问题也是值得讨论的。因为法院接受中技公司的侵权之诉,其立论基础是:尽管合同中载有仲裁条款,但因案件的性质被认定为侵权行为,故仲裁条款无效,法院可以管辖。显而易见,我国法院的这一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便是:侵权行为属于不能通过仲裁解决的事项,仲裁条款因侵权行为而失效。
此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将两判决全文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转载,通报全国,表明我国最高法院对此的态度,事实上已成为指导我国法院处理类似案件的先例。这样,尽管我国《仲裁法》已经生效,但是该法在可交付仲裁的争议事项的规定上语焉不详,仍将使各地法院可以依据上述先例作出侵权行为不可仲裁的认定。而这种对于争议事项不可仲裁性的认识,无疑是跟我国所参加的《纽约公约》规定相背离的。从我国近年来各地法院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上看,这一担心并非多余。
事实上,由于“中技公司诉IRC”案的影响,至少在我国相当一部分法律界人士中产生了“侵权行为不可仲裁解决”的概念。例如,就在《仲裁法》生效后的1996年,有人撰文道:“涉外经济合同如果事先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争议发生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合同纠纷就必须提交给条款或协议中选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法院不能受理有仲裁协议的合同纠纷案件。但是,如果对方有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侵权行为,我方当事人可不以合同纠纷提讼,而以侵权赔偿提讼,只要侵权行为发生地在中国领域内,我国法院就有管辖权。这是我方当事人不要轻易放弃的权利。”②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意思:若一般的合同争议,只要存在仲裁条款,法院不得受理;但是,若属侵权行为,只要侵权行为地在中国,即使存在仲裁条款,我国法院仍然可以进行管辖。这一说法的立论基础实际上源自上述法院判决。
显而易见,关于侵权行为的不可仲裁性已经相当程度上成为一些人的共识,并在其影响范围内继续发挥着作用。
(三)
如果说上述讨论仅是理论讨论,那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已对此理论的解决提出了现实的需要。1995年9月11日,美国A公司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对中国某进出口公司提讼,指控该公司侵犯其版权以及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提出1.35亿美元的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此案成为我国公司自对外开放以来所遭遇的数额最大的涉外诉讼案。该案的起因是长达数年的进出易中,A公司拖欠中方巨额货款,有关的进出口合同均载有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或其上海分会解决争议的仲裁条款。A公司为避免在中国仲裁的被动局面,故抢先在美国提起侵权之诉。在该案发生以后,中国公司一方面积极聘请美国律师在美国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另一方面以违约和侵权的双重诉因在中国涉外仲裁机构提起仲裁。
由于中国公司在诉讼和仲裁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该纠纷最终以A公司向中方支付200万美元的庭外解决方式结案。
围绕着这项纠纷所进行的在美国的诉讼和在中国的仲裁,其所面临的先决问题就是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尽管双方的合同中载有仲裁条款,但美国公司却在美国法院提起侵权之诉。中方聘请的美国律师的管辖权异议的理由就在于:双方的合同中存在仲裁条款,而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侵权行为属于可仲裁事项,故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应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尽管本案通过庭外和解结案,然而,本案倘若被美国法院裁定应在中国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这两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未必就能通过仲裁程序而一揽子了结。因为按照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仲裁规则》,该仲裁委员会理所当然可以审理包括侵权行为在内的非契约性纠纷案。然而一旦该仲裁委员会就本案包括版权和不正当竞争的侵权问题作出裁决,中国公司在美国申请承认及执行时,其后果仍然将是不确定的。其原因就在于:在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判断争议事项是否属于可仲裁解决的事项,通常要同时适用仲裁机关所在地法和执行地国法,只要其中一国的法律认定所争议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裁决就将被拒绝承认及执行。因我国的《仲裁法》仅规定“其他财产权益的纠纷”可以仲裁,并未直接规定非契约性的侵权行为属于可仲裁事项,特别是关于不正当竞争的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更是谁也没有涉足的空白点;而我国的司法判例在1987年4月22日《纽约公约》对我国生效之后,仍确认侵权行为是不可仲裁的。这样,我国仲裁机构就侵权问题作出裁决,将被认为对侵权行为之申请不具有管辖权而超越权限,最终影响有关裁决的效力。
(四)
基于上述法律和事实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仲裁性”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仲裁制度中的纯理论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仲裁协议的效力和仲裁裁决的承认及执行等重大权利和经济利益。
篇2
【关键词】临时仲裁协议 准据法 仲裁地法 有效要件
临时仲裁,是与机构仲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不由任何已设立的商事仲裁机构进行程序管理,而是由当事人双方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给他们选定的商事仲裁员,根据他们自己设计或选定的仲裁规则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商事仲裁。这种仲裁形式存在已久,为许多国家和国际公约所采纳和认可,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也颇受当事人的亲睐。然而我国的仲裁法并不承认临时仲裁,而将选定的仲裁机构作为仲裁协议有效的一个要件。那么,在仲裁日益普及的今天,涉外商事合同中一旦出现临时仲裁协议,其效力如何呢?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临时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准据法
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是由仲裁程序法决定的。按照传统的法律观点,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受仲裁地法支配,但这一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受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严重挑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法律制度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或决定仲裁适用的程序法,只有当事人无此约定时,才适用仲裁地法;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主张,仲裁应摆脱仲裁举行地国的法律控制,实现仲裁程序的完全自治。这种“非当地化”仲裁的主张,虽然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但在一些国际条约、国内立法及国内司法判例和仲裁实践中已有所反映。同时,根据“与其使之无效,不如使之有效”的法律格言,在当事人未作法律选择时,出现了一种尽可能适用能够使仲裁协议有效的法律作为其准据法的理论与做法。这些发展动向,都反映了在现代国际商事仲裁领域中对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日渐宽松的趋势,尽可能地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而使仲裁协议有效,这对仲裁地法在仲裁程序上的适用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仲裁程序法适用规则在结构上的变化。
1、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确定准据法。根据“契约自由原则”,在当事人明确约定仲裁程序法的场合,这种合意应得到国家的尊重,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示选择适用的法律应作为适用于仲裁协议的首选准据法。其理论基础在于:首先,仲裁的发生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当事人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的一项基本原则,无论是仲裁实体法还是仲裁程序法都应当尊重当事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其次,仲裁与诉讼不同,并不是国家公权力的象征,仲裁员基于当事人的委托而行使仲裁权,一般没有忠于仲裁地法律的义务,可以不拘泥于仲裁地法进行仲裁。
意思自治原则不仅是国际私法在确定涉外合同之债法律适用中的基本和首要原则,也是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为大多数国家和国际条约所采纳和认可的确定仲裁程序法的重要准则。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规定:“仲裁庭的组成或仲裁程序同当事人间的协议不符,或在当事人间没有这种仲裁协议时,又同仲裁地国家的法律不符,被请求承认或执行裁决的主管机关可以拒绝承认和执行该项裁决。”根据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解决仲裁程序法适用问题上起首要作用。1985年《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9条第1款规定:“以服从本法的规定为准,当事人各方可以自由地就仲裁庭进行仲裁所遵循的程序达成协议。”也就是说,在不违背《示范法》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承认当事人自由选择仲裁程序法的效力。
2、以最密切联系地原则为补充确定准据法。在当事人未对仲裁所适用的法律作出明确约定的情况下,通常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准据法。一般而言,与仲裁协议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就是仲裁地国的法律。其理论依据在于:首先,根据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权理论,国家具有控制和管理发生在其管辖领域内的所有仲裁的权利。其次,随着国际私法中“场所支配行为”原则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推广适用,意味着仲裁行为亦必须受仲裁地法律的支配。由于仲裁地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具有关键地位,这就使仲裁地法成为决定支配仲裁程序法律的一个关键因素。
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经普遍承认,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在当事人未作约定的情况下,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通常应该适用仲裁地法。瑞典的商事仲裁法律规定,在当事人未指明仲裁适用法律的时候,如果瑞典被指定为仲裁地,则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应根据瑞典法律来确定。
综上所述,仲裁协议效力的准据法的确定应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补充,在仲裁程序的准据法承认临时仲裁,而当事人订立的临时仲裁协议又是合法有效的情形下,临时仲裁协议原则上是有效的。
二、仲裁地法在临时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中的角色
仲裁地点作为仲裁协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仲裁程序问题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决定商事仲裁准据法的关键要素之一,更直接影响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仲裁程序及仲裁裁决的作出、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因此,在探讨临时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中,就不得不分析仲裁地法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目前国际实践中在认定仲裁协议效力的准据法上采取了约定地法优先,仲裁地法为补充的做法,但当事人的自愿选择是否就可以完全排除对仲裁地法的适用呢?如果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法律与仲裁地法,尤其是仲裁地法的强制性规定发生了冲突,又应当如何确定法律适用呢?
在决定仲裁程序法适用问题上,当事人意思自治虽然居于首要地位,在实践中仲裁地法的适用仍然十分普遍。一方面,当事人将争议交付一国仲裁却明示指定适用另一国仲裁程序法,这在理论上不是不可能,但在实践中却极为罕见。依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并不排斥当事人选择仲裁地法,即使当事人未作选择,仲裁庭亦可根据当事人指定了仲裁地而推定当事人意图适用仲裁地法,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仲裁程序的仍然是仲裁地法。另一方面,即便当事人选择了非仲裁地法,该约定地法的适用也不能排除仲裁地法的强制性规定的适用。至少在目前的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意思自治原则不能排除仲裁地法的强制行规定,一旦两者发生了冲突,以仲裁地法为准。
我国的《仲裁法》对法律适用问题并未作出专门规定,但在《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七条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4条中都有所体现。可见,我国两大涉外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都承认当事人自由约定仲裁程序法的权利,反映了我国仲裁制度发展中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趋势。但关于意思自治的适用,两大涉外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又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要求这种关于仲裁程序的约定须经仲裁委员会同意,或必须可实施且不与仲裁地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事实上,在实践中我国也不允许当事人选择其他国家的仲裁法支配在我国举行的仲裁程序。
因此,即便仲裁程序的准据法认可临时仲裁的合法性,如果仲裁地法不承认临时仲裁,临时仲裁协议依旧是无效的,仲裁地法对临时仲裁的承认也是临时仲裁协议获得法律效力的一个要件。
三、临时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
临时仲裁协议作为临时仲裁的基石,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仲裁协议有效成立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即有效要件时,才能具有法律效力。临时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与仲裁协议有效的一般要件一致,对于这些要件的判断,需要依据上文所确定认定仲裁协议效力的准据法来进行。尽管各国对商事仲裁协议有效要件有法律上的不同要求,但归纳起来,特别是在商事仲裁理论上,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主要是从主体、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界定。
1、签定临时仲裁协议的主体合法。签订商事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双方具有法律规定的缔约资格,临时仲裁协议必须由有关商事法律关系的利害关系人或其合法人签订才能对缔约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同时当事人双方要具备缔约的民事行为能力。
2、临时仲裁协议的内容合法。商事仲裁协议内容的合法主要包含三方面因素:首先,双方当事人申请临时仲裁的意思表示必须是真实的,一方当事人出于恶意,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或乘人之危,迫使对方签订的临时仲裁协议是无效的;其次,提交临时仲裁解决的争议必须具有可仲裁性,限于准据法所规定的允许当事人运用仲裁途径解决的争议;最后,临时仲裁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公共秩序的要求,仲裁中的任何行为,如果违反公共秩序都将失去效力。
3、临时仲裁协议的形式合法。临时仲裁协议必须具备准据法所规定的形式要件才是有效的。现代各国对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要求已越来越宽松,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的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都得到承认,甚至有国家承认口头仲裁协议和默示仲裁协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涉外商事仲裁中,一旦出现临时仲裁协议,并非一概无效,其有效性认定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在临时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我国法,或者仲裁地在我国的场合下,基于我国仲裁法明文规定仲裁协议必须确定仲裁机构,临时仲裁协议是无效的,除非当事人就仲裁机构作出补充约定,将临时仲裁改为机构仲裁;
二是在临时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外国法,而仲裁地又不在我国的场合下,如果该准据法不承认临时仲裁,则临时仲裁协议无效;
三是在临时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外国法,而仲裁地又不在我国的场合下,如果准据法承认临时仲裁,则需要进一步分析该临时仲裁协议是否具备准据法所规定的有效要件:如果具备,则临时仲裁协议有效;如果不具备,则临时仲裁协议无效。
临时仲裁作为一种在国际上得到普遍尊重的仲裁方式,在我国却得不到承认,这不仅与国际上通行做法相悖,更极大影响我国仲裁机构对商事争议仲裁管辖权的行使,造成我国当事人在涉外商事仲裁中的不利地位,对我国的投资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创造制度与观念条件,在我国合理借鉴引入临时仲裁,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 齐树洁:《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朱克鹏:《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法律出版社,1999年。
[3] 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
篇3
关键词:广告色彩;色彩规划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城市户外广告色彩研究的现状
国外户外广告色彩的研究建设的相对要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对“城市环境色彩”的关注日益增多,在“保护环境发展人类社会”的主题下,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建筑景观色彩、城市户外的广告色彩、城市色彩和地区文化间的联系等问题开始重视,并形成了相关理论成果。国外城市法律规定中对于户外广告牌的位置、尺寸、色彩以及数量时间等都有非常明确而严格的相关规定,并在设立后还要经常定期检查。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例如纽约是世界商业发达的城市,然而其广告的摆放却极为严格,除商业中心外,其他地区是较少出现广告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尽管是举世闻名的商业中心,但户外广告的数量、位置、面积等却是极为节制有序;美国法律规定,凡住宅区内都一律禁止设置各类广告。而这些成功的经验和例子,首先是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从事专业的色彩配色人员参与城市环境色彩的专项规划以及户外广告的主体外观色彩的配色。如果没有此环节,那么规划设计将不能通过主管部门审批。
(二)国内城市户外广告色彩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户外广告色彩的现状是,与国外相比严重滞后,管理无序,很多城市的户外广告严重损害了建筑外观形象和街道大面积的景观主色,使原本有序的城市环境变得混乱无章。现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第一、户外广告牌子的布局数量过多,从色彩角度看杂乱无章,这就与城市的功能分区互相排斥。第二、户外广告布置的位置不当,喧宾夺主,反而破坏环境。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户外广告随意设置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在文化广场、文教中心这样的一些公共活动场所,甚至一些学校的门口、主题公园的绿地也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户外广告,这样不仅破坏了城市街景,更遮挡损害建筑整体形象,喧宾夺主。第三、户外广告设计的形态与尺度随意性太强,种类繁多,巨幅广告招商牌、电子显示屏、霓虹灯广告、大型灯箱、商店标牌、彩旗等,形态繁多,规格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完全有效地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给人的感觉是视觉污染。广告设计通常会以低价的投入进而影响设计的质量,具体表现在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材料和样式设计上的不尽人意,甚至很多年前使用过的木架铁皮的临时广告牌,至今仍随处可见。由于受广告主对费用和时间的要求,广告画面的设计质量低俗和呆板也相当普遍。
二、街区现状调查
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建筑问题:大多数街面建筑,被广告画面所吞噬以致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功能形同虚设,更谈不到形式美,建筑设计受到严重损毁,建筑物进而成为户外广告的附庸品。高层建筑屋顶广告,布局混乱,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更存在年久失修的安全隐患。城市户外广告色彩与城市色彩问题:城市色彩是集中完整的色彩环境系统,包括城市色彩的构筑和城市色彩的象征环境。城市户外广告既关乎城市的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又是城市硬质景观色彩的构成元素。城市户外广告由于长期的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没有统一的色彩规划,导致户外广告色彩存在单一、杂乱、品质低、毫无艺术性的问题。
三、解决途径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
(一)通过对户外广告色彩的现状调研、明确户外广告色彩与城市功能分区结合、加强分区的特色塑造,打破原有规划中色彩“赋色模式”应该更多地考虑“色彩弹性规划”,确定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等方面进行规划,并进行设计方面的色彩引导。(二)城市户外广告导则设置: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力求以城市整体色彩规划相协调,从城市整体环境色彩出发,使城市户外广告设置与城市整体环境色彩相统一,最重要的是要以不损害城市整体形象的统一性为原则。那就要将户外广告作为城市点缀,与城市建筑、道路和设施一起组合成一整体景观,切忌喧宾夺主。此外,某些地段,例如街区的各类广告内容和形式虽然不同,但其设置的位置大小尽量统一规划。(三)城市户外广告色彩导则设置:对城市环境色彩设计区域中色彩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对象,收集色彩信息,通过色样形式表达出来,提出户外广告色彩规划导则,建立广告色彩配谱。(四)城市户外广告色彩总体分区导则设置:城镇户外广告总体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户外广告点的分布、广告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户外广告色彩分区结合城镇不同的功能区特点,对城镇户外广告色彩进行规划。对于不同区域室外广告的位置、内容、尺度、形式要提出不同的审定、检查与管理方法。城市户外广告色彩规划实施与管理导则设置:对于不同区域户外广告的位置、内容、尺度、形式要提出不同的审定、检查与管理方法。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城市建设中户外广告色彩乱象的分析及规划整治得以实践的关键在于与同城市功能分区相结合,采用分区设计的方法,构建以“特色塑造”为主的发射性色彩设计规划模式。初步提出了打破城市色彩规划的“赋色模式”应该更多地考虑“色彩弹性规划”的原则。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城市建设中户外广告色彩规划的实际,控制和引导城市户外广告色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崔唯著.《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2](美)斯文诺芙著,屠苏南,黄勇忠译.《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J].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2.
[3]郭红雨,蔡云楠著.《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9.
[4]松涛等编著.《城市色彩规划原理》[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05.
篇4
【关键字】课堂教学;预设;开放;互动;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有生命力的过程,其间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在思与思的博弈中,在情与情的触碰中滋生出来新的想法,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应该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新契机,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那么,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基础
预设体现教学计划性和封闭性,课堂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低效的。只有以预设为基础,才能提高生成的数量与质量;只有发挥预设的针对性,才能使生成更精彩。
我们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基于充分预设,在不同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才不至于手足无措,才能做到从容应对。我们老师从备课开始就给各种不确定情况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预设首先是考虑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学预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因素、知识储备,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其次,从教材入手,明白所教教材所处的知识结构的位置及学段,在本单元的重要程度,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方法的应用等等都需要老师充分的预设;第三,教师对自我也要进行“预设”,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特长与个性,扬长避短的“使用”自己;第四,有时候还可以有意识预设些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质疑、讨论、探究,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入和高效。
二、开放教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保障
如果课堂教学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牵”着学生,使学生就范;学生则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开放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更大的空间,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大胆思考、大胆实践,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彩性,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大胆组织和调整教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问道:“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学具自主探索、大胆创新。”由于没有限定思路和方法,学生们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思维非常活跃。在汇报中,有的学生用“绕绳法”,有的用“滚动法”,当有些学生评价这些方法不好操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时,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在原有方法上进行改进,使测量时较好操作,还不至于误差太大?”通过积极思考,有位学生得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他不是用绳子直接测圆的周长,而是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用绳子测出扇形的弧长,进而求出圆的周长。
像这样开放了的课堂教学,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学生所释放的激情已不再是老师赋予的学习任务,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生成更多精彩。
三、交流互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让学生们估计5天(1200、1400、1000、800、600)平均每天售出的门票大约多少张。学生们估计的结果有:1300张、1100张、1000张、900张、800张等等,可有个学生却估计1500张。这时,教师没有作任何评价,而是引导:“你估计得准吗?请你计算一下。”待结果一出来,教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张左右的学生。其中,估计1000张的学生特别高兴。教师赞赏:“你的估计怎么这么准!”同时,把话筒递给了刚才估计1500张的学生:“你去采访,好吗?”这些估计结果是1000张的学生都很自豪很乐意地介绍了他们的想法,可教师心里装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她问这位估计1500张的学生:“现在你有什么启发?你能把你的启发说给大家听听吗?”当这位学生说完后,教师又表扬了他:“这位同学虽然错了,但是他能从同伴的学习中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他以后的学习进步会很大的。”
像这样,教师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互动交流的环境,并且捕捉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真诚地帮助所有学生建立自信,为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四、捕捉“偶发”——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发言中有价值的想法与疑问,随时捕捉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添加一个个精彩的、智慧的瞬间。
篇5
经管类专业由于合作难度较低,办学投入和成本不高,目前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占的比重较高。作为财经类院校,经管类专业是其特色和优势,具有先发优势。近期,江浙沪地区的高校都相继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和项目评选工作,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以教育质量获得社会声誉,以品牌打造内涵建设。
1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中心
学生及其家长是中外合作的教育消费者,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的中心。因此,中外合作品牌建设应围绕学生,以其对该品牌的了解、熟悉和评价为目标,核心是提升教育消费者的满意度。办学方须在尊重消费者的前提下,关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生及其家庭付出了比传统学费更高的金额,进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学习,因此他们也期待获得超过传统教育的额外、优质教育服务。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项目主办方需要转换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的建设重心
既然教育消费者是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中心,那么优质的教育服务质量便是赢得品牌价值和社会声誉的关键。教育质量是教育品牌的核心,是品牌长盛不衰的关键。就中外合作本身而言,培养国际型人才是品牌质量的最终产物。国内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就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比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宁波诺丁汉大学旨在培养了解中英两国文化并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经管人才。教育质量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要想通过合作办学提升财经类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创造学校的品牌效应,必须严把合作办学质量关,把合作办学办成有口皆碑的优势学科或专业,通过项目学生、家长和校友等的口碑为学校形成国际影响力。
3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品牌教育质量。学生是中外合作的消费者,学生及其家庭对于品牌有着直观体验和直接发言权。办学方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中外合作往往对于多媒体教学设施有很高的标准,办学方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强化多媒体教学,提升外语水平。此外,为了营造中外合作的国际化氛围,办学方要多和国外合作方联络,多开展一些双边或多边交流活动;经常开展一些课外、假期的中外交流活动,邀请外教、留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张嘴说外语,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口语能力和双向思维方式。
2.外引内培相结合,培养名牌教师。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实践者,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外合作的社会声誉。办学方应该注重外引和内陪模式相结合,对外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担任全职或兼职教学工作,提升中外合作品牌的内涵。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潜力、教学科研强的青年教师,赴国外合作方学习进修,获得更新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较高忠诚度的优质师资,为中外合作的发展提供后发潜力。
3.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品牌推广方式多元化。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达到2000多个,竞争日趋激烈,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要避免之前单一的品牌宣传方式,引入多元化品牌宣传途径。办学方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品牌意识,在管理机构内部建立专门的品牌宣传团队,并提供专门的办公设施和充足的宣传经费;在原有的网络、新闻、报纸等传统媒体基础上,要运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方式,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品牌。
篇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24-02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它主要解决专业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由谁来培养这些核心问题。2005年,黄淮学院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和考文垂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了黄淮学院国际学院。合作办学的专业有多个,会计学是其中的一个专业。会计学专业作为国内外人才需求较大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就显的尤为重要。以黄淮学院国际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展开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
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从事会计职业之初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能有针对性地继续学习。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扎实的会计及会计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知识面宽;有熟练的会计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熟悉国际惯例;未来能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就业、留学的需求,我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一)素质目标
职业素养是学生将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在校期间,我们将努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使其能够妥善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
(二)基本能力
1,基本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沟通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珠算能力和必要的会计书法,以及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所需要的计算机水平。同时熟练地掌握使用基本的商务礼仪。
2,职业岗位能力。在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本专业学生还应具备与财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税收筹划和必要的文字表达能力等,并能熟练掌握中英文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但可以担负核算、监督等职能而是能提供五大核心服务。五大核心服务分别是资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顾问服务及绩效管理、财务规划和国际化服务。
3,职业发展能力。会计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专业,经济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会计产生影响。所以,对于财务人员而言,终身学习是必须的。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这是保持其职业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三)职业证书目标
除了取得教育部门规定的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和英语证书以外,经过考试,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还可取得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五级证书和会计实账证书。我院同时提供拓展职业证书的辅导服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等学生可自愿报名考试。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中外合作办学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的问题。搞好国际会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关键;它是体现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不仅要科学、系统、合理,而且还要反映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学生在人校后,通过第一学年英语的强化学习,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尊重学生自身的意愿选择,把会计专业分成出国留学方向班和国内升学、就业方向班。兼顾考生国内就业和出国留学两方面的职业规划。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分为两个体系:
(一)出国留学方向
该方向以英国合作院校全英文专业课程体系为框架。2/3的专业教材均采用海外原版进口教程,保证了课程与海外教学体系的衔接。同时原版教材为学生营造了语言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国际通用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国际上反映学科进展的前沿文献资料都以英文发表,因此选用英文原版教材能使授课教师更贴近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另外,采用原版教材方便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完善的课程体系。原版教材中涉及大量与时俱进的实例、数据、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知识原理,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国际视野、掌握分析方法,这与当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相符。毕业后的专业课成绩也均能受到外方认可。
在引进海外原版进口教程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中文课程和引进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核心会计课程开设为中文课程,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而统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国际会计、高级会计等课程开设为海外引进课程。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只要把会计的核心的几门课程学好了,就可以延伸其他几门课的学习,而不在乎是英文课程还是中文课程了,最差的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可以基本满足会计工作实务的需要,另外通过学习其他英文课程来扩充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视野和提升能力。
(二)国内就业、升本方向
该方向针对国内专升本考试及就业的需要,为学生打造一套实用性较强的中文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经济法、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会计和税法等。通过以上课程的开设,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自愿报名考取会计上岗证、外贸会计证等。另外,我们还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学生今后发展的竞争潜力。在设置中文会计核心课程体系时,注意不要全部抛弃英文教材,英文教材可以作为补充,适当增加一些会计学专业英语课,比如国际会计、国际财务分析等,以增加学生在专业外语方面的能力,也不偏离国际学院培养国际性人才的目标。
三、课程学时数量的设计
(一)专业课程课时设计的三个“1/3”原则
1 专业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划分。学科基础课课时不应少于专业课程总学时的1/3。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学科基础课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更符合通才教育的特点,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以及管理类、金融类、信息系统、统计学等交叉于会计领域的学科这类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邻近学科的认识、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不禁锢于本专业的理论而真正做到教育的“宽口径”。
2 海外原版进口课程的学时不应少于专业课程总学时的1/3。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开设三门专业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国外教材不同于国内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较少涉及实例的特点,它含有大量的案例和讨论,用以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动辄七八百页。所以一定要有适当的课时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课时过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弄懂教师课上讲的理论知识,忽略教材相应的案例和讨论,大量外文原版教材上的优秀案例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对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为部分引进课程配置中文辅导老师,对教材相应的案例和其他外籍老师收集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
3 实践课程课时不能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1/3。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提到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会计职业行动和职业岗位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通过“基础技能实训一岗位虚拟实训一会计综合实训一企业顶岗实习”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并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如果实践课程课时较少,就无法保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英语课程课时的设计
在合作办学的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听不懂,学习效果很难保证。一般学生在人学时的英语水平有限,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强化的不间断的英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尽快让学生适应未来出国后的纯英文环境,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用英文获得专业课学分。对英语教学一般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第一年大学英语教育,第二年雅思课程,第三年引进课程双语教学(外籍老师讲授,国内专业老师中文辅导)。第四年外籍教师纯英文授课,取消中文辅导,逐步使学生适应国外课程模式。
由于上述英语教学的特点,所以在英语课程课时设计时,第一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要适当加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强化,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写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年要设置雅思课程,以便学生今后顺利通过雅思考试,为今后的出国深造做好准备。第三年要为引进课程配置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和辅导。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给予力量倾斜,加大语言课的比例,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外语培训力度,强化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确保将学生全部或绝大部分能接受纯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
篇7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石材幕墙;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早期的建筑设计中,石材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近些年来,钢材以及混凝土占据了建筑行业材料市场的大部分,但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改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优雅大方,石材特殊的颜色和纹理更具有自然气息,质感得到很好的呈现,这是现代建筑材料所缺少的,因此,石材作为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建筑材料正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
一、建筑外立面概述
1、含义
一般来说,建筑外立面主要指的是建筑跟建筑外部进行有效接触的外界面结构,通常状况下,屋顶外建筑也包括在建筑外立面的范畴当中,基于某种特定情形,难以区分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墙体结构跟屋顶结构相互之间所表现出的比较强的连续性质,处于特定的观察监督,在外立面范畴中需纳入建筑屋顶,所以说,建筑屋顶结构同样也是建筑外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设计所需遵循的相关原则
(1)时代性
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时候需立足于时代特征,由先进社会时尚潮流出发,寻找相对应的设计灵感,同时,又要就当前的时尚观点进行不断突破与超越。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时代特征通常是由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即经典时尚的建筑外立面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外立面设计,但是,无论所实施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有多么完美,若是其跟时代总发展趋势相背离,则自身所具备的观赏价值将消失殆尽。所以,建筑外立面设计所持有的时代特征是跟传统以及时尚可谓是相辅相成,难以分离,有着必然联系。
(2)地域性
每个民族的建筑都有着自身大的特征特色,正可谓是将建筑的地域性充分突显出来。在地域性设计原则中,所在地域的建筑构建方式以及地形、地域光线等等是自然资源的重要表现。在实施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进程当中,需结合实际的地域特征,将各个民族所具备的显著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们找到归属感。
(3)大众性
该种原则要求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时候不可以专门追求个性,应该在充分结合时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实际发张过程情况的基础上展开具体设计活动,相关建筑设计人员需依照当前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生活时间经验,处于大众的角度,让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可实现跟大众的良好有效结合。
二、石材幕墙的组成
相对正规化的石材幕墙一般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横梁、立柱和面板。其中,横梁和立柱组成了石板的边框,立柱是用螺栓、角码等连接件在预埋件上进行连接的,横梁则是可以在立柱上连接的。
对于石板外的装修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湿贴法和干挂法。所谓“湿贴法”,就是用水泥、胶或者是砂浆将石材贴在建筑的外表面上;所谓“干挂法”,是指直接用一定的物件将石材固定在建筑外表面上。石材与建筑物之间不能相对位移,但可以在建筑物表面进行固定。幕墙应是一套完整独立的结构,能够悬挂在建筑物外表面,同时又可以进行相对位移。
三、建筑外立面装饰石材幕墙的合理设计
选择加工石材面板,要求与规定——通常使用的天然石材实际壁厚度是25毫米跟30毫米,面板尺寸的最大值为要求为单块石材面积需小于等于1.5平方米;为充分符合相应的等强度计算需求,需使得火烧石板的厚度相较于抛光石板的实际厚度来说多出3毫米;通常选择使用火成岩也就是花岗岩作为主要的石材幕墙材料,这在上一部分中提到过,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石材吸水率需控制在小于百分之零点八的范围内,在进行一般石材加工处理的过程当中,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相关法定检测机构需针对所选用的花岗石板材的实际玩去强度实施有效检测与确定,确保其弯曲强度大于等于8.0MPa;用于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石材幕墙材料应该保证不存在有较为明显的色差情况,且没有裂缝跟暗伤。
材料选择——花岗石以及砂岩、大理石等等均可以被用作石材幕墙,建筑外立面幕墙则通常选用花岗石。在处理加工石材表面的时候通常是由所处的环境以及具体的石材用途所决定的。针对毛面石材,荔枝面则是采用人工凿毛跟点状纹理的方法,线形纹理则是用于斩毛面,对于火烧板来说,则是采用的在进行加热以后实施水冷措施,表面爆毛;针对光面石材来说,在切割完成石材之后,需做好相应的磨光处理措施,若是需要更高的镜面度则会产生更高的加工费用,在进行不同镜面度石材选择时候需结合相应的设计需求,通常选择使用85度的镜面石材。
除此之外,在切割曲面石材的时候是会带着一定的弧度的,易造成较大的石材损耗情况,产生相对较高的费用。同时,需针对石材表面实施防护处理,这主要是因为外挂石材本身具备有一定的孔隙率,当水份渗如以后易导致风化情况的产生,所以建议实施有效六面防护。
四、分格缝的设计
建筑的外立面幕墙中一般有两种形式的分格缝,一种是开放式分格缝,一种是密封式分格缝。
开放式的分格缝主要是指虽然石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但是并不进行相应的诸如打胶的措施,而是只需做好防水防护措施即可,并根据具体要求设计相应排水出口。密封式的分格缝主要是指在建筑的外立面幕墙中,由于设计需要,应针对局部进行连接,通常做法是用胶等粘合剂涂抹于两块石材之间,紧密度一定要达到要求。石材转角处的拼接方法主要有三种做法,即垂直拼接、四十五度的倒角拼接以及四十五度的密封拼接。
石板主要在横梁及立柱上发挥作用,钢材和铝合金式材料通常被用作横梁、立柱材料,这便是建筑的骨架,而在连接石板和骨架的时候,其主要拼接方法有短槽式、通槽式、结构装配式、背栓式以及钢销式等。
在安装石材幕墙的时候,首先的必备工作是有良好的石材,因此,在挑选石材的时候,应态度认真,并考虑建筑物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做到既美观又实用。其次,挑选完石材后须进行精密严格的加工,有效凿孔定位,以免造成石材浪费,例如,使用一个螺栓时,那么石材面板和螺孔的相对距离应小于300毫米,使用两个螺栓时,那么板端和螺孔中心的相对距离应小于400毫米,以此获得良好的建筑设计效果。
在进行石板安装之前,应在符合结构轴线的基础上进行干挂石材的外露面尺寸和结构外表面的审核,在一些建筑的大角处,应合理设置上下生根的金属丝垂线。安装石材时,应当按照一定顺序,从上到下安装好已经制作完成的石材板块,再根据实际要求和情况对其进行相应调整,例如螺丝的高度,作用立边。
安装门框、窗框时,应把握好进出口的位置、中心部位以及水平数值,并进行合理调整,在安装固定之后进行复核,复核后再锚固,然后再进行填缝,再复核。安装门框、窗框务必保护好铝框,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固定。
在对石材幕墙进行相关养护工作时,应有专门人员定期检查、养护。不能用水直接清洗,也不能乱用非中性洗涤剂等非中性物品,应将污染物与石材分离开来,并根据不同石材选择不同防护剂。在实际养护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劣质的防护剂用到了石材幕墙中,导致石材出现一系列问题,给养护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增加了养护资金的支出。因此,应提倡使用优质防护剂。
结束语
综上可以知道,建筑外立面装饰将建筑设计以及艺术美学、环境等等多方专业知识集于一身,学科综合性较强,所进行的设计能够起到进行城市环改善的作用,实现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改善。石材幕墙自身具有既典雅又高贵大方的特征优势,其应用范围愈发广泛。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相关设计理念的更新与提升,建筑外立面石材幕墙质量稳步提高,得以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天森.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
篇8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外语人才
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1 中原经济区下的人才市场背景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次,中原经济区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教兴豫、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省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实力水平持续上升,外企数量也在增加,和国外合作的贸易活动也持续增加;与外语人才相关的企业给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有利的影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应。这样使得对外语人才需求量也在上升,尤其是高质量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中原经济区现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外语人才市场供给:(1)与外语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2)海归;(3)外语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近期中原地区的人才结构指出:复合型人才少,单功能性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
2 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必要性
2.1 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基本定义
应用型人才就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就是把各大高校学习的外语基础知识能力和综合能力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重在利用相关外语知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将知识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因此社会对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
2.2 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要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各大高校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应该满足于整个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与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知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于是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想实现中原地区的崛起,就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资源,这是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及河南与世界的合作交流的不断扩大需要多元化、开放型的外语人才。
2.3 对高校外语人才就业的调查结果
针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就业走向,我们以安阳师范学院为重点,进行了有关外语专业人才毕业后就业走向问题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5份。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在毕业后择业以工作稳定为主,教师,事业单位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这导致我国事业单位编制的日趋饱和,相当一部分外语专业学生无法找到工作。学生在校所学习的外语知识无法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没有充分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一系列现象导致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困难重重。因此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是社会趋势发展的大潮流。实现校企结合的模式,让高校学生在校进行实践训练,使一定的专业性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把外语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4 外语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现状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相互碰撞对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外语人才大多数从事教育职业,专业结构单一,大多数人选择一条传统外语教学之路,其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上,选择就业方向单一,不能更好的使自己学习到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社会实际当中,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外语人才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让专业知识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外语学生的现场口译不够熟练,翻译科技文章不够切实、主持商务贸易,签订商务英语合同也会感到举步维艰,口语不流利,专业知识匮乏,很难使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因此学生在各大高校学习外语知识的时候,各大高校应该转变思维模式,采用新型教学观念。优化专业结构,确定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向,改变学生以的传统的单纯的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向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之路发展。
3 目前已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社会更需要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人才队伍总量较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人才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机构和政策,不能适应建设的需求。这要求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还需要在对经济区建设的想法上创新。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所以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然教学生的时候纯粹是理论的学习,缺乏工作经验,不知道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很难培养出适合这方面的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与英语相关的爱好,推荐更为机智的学习方法。
3.2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类型,好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培养出来优秀的外语人才。目前教学体系更重视学生理论上的知识,忽视了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大多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对于案例教学、校企合作种种实践性的活动少之又少。仅仅课堂教W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真正掌握实践技能。由此可见中原经济区的人才资源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匮乏状态,这就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3.3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适应性不强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单一专业基础上构造的单向、线性、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注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最基础、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教学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体系相对孤立、死板。这种知识结构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所以只有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才能促进中原人力资源建设,才能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原地带振兴、中原崛起提供有力支持。
3.4 高校外语学生参与经济区建设的机会匮乏
高校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禁锢学生的思想,课堂上的枯燥学习加上学生没有一定的自觉性,生活中的很多时间都被浪费了。而且一些企业觉得高校学生能力不够,不愿意给出实践机会,以至于外语学生找实习岗位受到限制。同样学校里也缺乏这样的机会,所以死板的理论学习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对于上述问题的应对措施
4.1 强化师资力量,打造品牌教学团队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更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教育理论学家倡导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在高校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外语人才,高校教师在教给学生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能力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讨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多进修、多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紧随时代的发展方向,在日常授课中无形的给学生丰富创新理念。
4.2 课堂教学价值的提升和课程建设的创新
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教师应该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背景知识、课堂提问等形式提问学生,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在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罗列出来,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并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语教师应注重全英文教学,因为全英文讲解更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应用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的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4.3 为高校外语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
学校学生的实践环节过少,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实习,应该真正通过实习学到东西,而不是有一个过场。现在很多大学生自觉性很低,学校在这个方面可以多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在校学生拥有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学校可以举办英语演讲比赛,配音比赛,充分利用学校英语电台,英语杂志等积极打造校内实践基地。同时学校也可以打造校外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加强与企业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语言技能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吸收企业的经验与知识,使专业课程能符合实际需要,并使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
4.4 鼓励经济区建设创新改革,向市场需求多方面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初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一步,教育事业应全面发展,为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方向的指导下,高校应鼓励外语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自主应用能力,不断的开拓思维,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外语人才的实用性,在企业中不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让应用型外语人才可以在商务、旅游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也可以在一些公司为外语人才提供实习机会,锻炼他们应对各种状况的能力,从不足中不断提升,从而适应公司发展,直接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篇9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人驾车经过一路段时,看到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患了重病的老太太,一个是曾救过他的医生,一个是他心仪的女郎,而他的车只能搭载一人。
应该搭载谁?
很多人会悲壮地选择老太太,关键时刻,牺牲自我成全他人。许多年来,我们的思想和道德一直行走在这条轨道上。
然而,这个人的选择却出人意料:把钥匙交给医生,让他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郎一起等公共汽车。
原来,做好事、报恩、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竟然是可以兼顾的――崇高和世俗竟然是可以兼得的“鱼”和“熊掌”。
崇高并不一定要毫无意义地选择最悲壮的自我牺牲。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羁绊,与最佳的解决方案擦肩而过。
“不舍也得”――完美的“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对善良的褒奖。
(摘自《光明日报》 卢海娟/文)
把电梯装在楼外
多年前,有家酒店的电梯不够用,打算再增加一部,于是请来工程师研究如何增设新的电梯。工程师给出建议:大厦停业整修,在每层楼打个大洞,直接安装新电梯。
建议很快被付诸行动。
一位清洁工路过说:“每层楼打个洞,不仅会弄得尘土飞扬,还会破坏楼面。”
工程师白了清洁工一眼说:“那是难免的。”
清洁工又说:“与其这样,不如把电梯装在大楼的外面,既可缩短整修时间,又可成为一道景观。”
工程师和建筑师听了这话,相视片刻,不约而同地拍手叫绝。
于是,便有了近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变革――把电梯装在楼外。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创新想象得太复杂,其实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对最简单、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的观察。
(摘自《领导文萃》 郝金红/文)
重要的才是要做的
大学毕业,参加过一个汽车公司的招聘会,招聘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要求每个应试者做一份试卷,答题时间只有20分钟。
当试卷发下来时,大家都愣住了。
试卷共分为上下卷,有正反两面,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哲学艺术――要在20分钟内做完,根本不可能。
求职者们开始风风火火地做题。面对试卷,我却不知从何下手。
我只好从头到尾把试卷看了一遍,发现试卷中只有最后两题与汽车销售有关。于是,我选择了解答这两道题。
一个星期后,我接到了招聘方录用的通知。
报到那天,主考官笑着对我说:“你是所有求职者中答题最少的,但你做了要做的,你是一个能够分清主次,会动脑子会做事情的人,所以我们看中了你。”
人生有很多“试卷”,我们不可能去一一完成,要学会选择重要的事情来做,只有重要的才是要做的。
(摘自《扬子晚报》 张宏宇/文)
毕加索的另类智慧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向画店推销自己的画,却频遭拒绝。
“为什么不要我的画?”毕加索问一老板。
老板说:“你画得还是不错的,但你没有名气,所以卖不动。”
毕加索一下恍然大悟。
当晚,他就到巴黎高校找了几名学生,拿出仅有的十几枚银币,雇他们到巴黎每一家画店去转悠:询问有没有毕加索的画。
没几天,毕加索的名字就在画店传开了,大家纷纷打听毕加索的画,想要一睹为快。画店老板急得不得了,可就是找不到毕加索。
这样过了一个月,毕加索在整个巴黎画坛已经赫赫有名了,隐身旅馆里的他笑了,并抓住时机推出了自己的画,短短一月,毕加索就完成了从无名青年到著名画家的华丽转身。
篇10
【关键词】外国仲裁裁决 承认执行 外资企业
一、案例介绍
(一)案情简介
北京朝来新生体育休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朝来新生公司)是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朝阳分局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北京所望之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所望之信公司)是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外国自然人独资),股东(发起人)安秉柱,大韩民国公民。
2007年7月20日,朝来新生公司(甲方)与所望之信公司(乙方)签订《合同书》约定,甲、乙双方合作经营甲方现有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高尔夫球场,并就朝来新生公司的股权比例、投资金额等相关事宜达成协议。合同中写明签订地在中国北京市。合同中还约定:如发生纠纷时,甲乙双方首先应进行友好协商,达成协议,对于不能达成协议的部分可以向大韩商事仲裁院提出诉讼进行仲裁,仲裁结果对于甲乙双方具有同等法律约束力。
合同签订后,双方开始合作经营,在经营过程中高尔夫球场土地租赁合同解除,土地被收回。因土地租赁合同解除,高尔夫球场获得补偿款1800万元,朝来新生公司与所望之信公司因土地补偿款的分配问题发生纠纷。为此,所望之信公司于2012年4月2日向大韩商事仲裁院提起仲裁,请求朝来新生公司支付所望之信公司土地补偿款248万元。朝来新生公司提起反请求,要求所望之信公司给付朝来新生公司土地补偿款1100万元及利息。
大韩商事仲裁院依据双方约定的仲裁条款受理了所望之信公司的仲裁申请及朝来新生公司反请求申请,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作为准据法,于2013年5月29日作出仲裁裁决,裁决:1.所望之信公司给付朝来新生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1000万元整及利息;2.所望之信公司及朝来新生公司其余之请求驳回。裁决作出后,朝来新生公司于2013年6月17日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承认上述仲裁裁决。
二、案例分析
(一)本案是否具有涉外因素
首先,从主体上看,所望之信公司不具有涉外因素。同时,我国《公司法》中有“刺破法人面纱”的制度,在本案中,所望之信的公司股东安秉柱并没有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因此不能适用“刺破公司面纱”这一制度,也不能根据股东的身份而认定该公司作为整体而言具有涉外因素。其次,双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发生在我国境内、诉讼标的亦在我国境内,不具有涉外因素。
综上所述,我认为本案涉及事项均不具有涉外因素。
(二)国内争议是否可以申请国外仲裁(即仲裁条款是否有效)
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讨论过最基础的问题,仲裁双方是否有任何一方具有涉外情节,得出的结论是双方均不具备涉外因素。进而,我们要讨论国内争议能否申请国外仲裁。
首先,在本案中,我们已经分析过,本案不具有涉外因素。因此不属于《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制的范围,即涉外案件可以提交任一仲裁机构仲裁。据此,我国法律并未授权当事人将不具有涉外因素的争议交由境外仲裁机构仲裁或者在我国境外临时仲裁。其次,在本案中,朝来新生公司和所望之信公司签订的仲裁协议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并且有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但是该案中选的仲裁委员会根据上面的分析是不符合我国法律的要求,因此该仲裁协议是无效的。再者,大韩商事仲裁院在2013年5月29日作出的仲裁裁决所适用的准据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因此,我认为大韩商事仲裁院受理本案依据的仲裁条款是无效的。最后,从保护我国司法的角度,本案中主体为中国法人,所涉标的物在我国境内,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发展均发生在我国境内,因此应由我国进行司法管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内争议不能协议适用国外仲裁。
(三)我国法院是否要承认该项裁决
首先,在本案中,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明确,该案不具有任何涉外因素且双方间的仲裁协议是无效的。其次,本案提交的仲裁法院是大韩商事仲裁院,若是我国法院承认和执行了大韩商事仲裁院的仲裁裁决,首先从法律上不合法,其次也是侵犯了我国的司法。再者根据《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甲)项的规定,被申请人所望之信公司提供证据证明了大韩商事仲裁院受理此案后依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进行仲裁,其是无效的。综上,我认为我国法院不应当承认和执行大韩商事仲裁院作出的仲裁裁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