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4 16:1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自20世纪后期,地球的整体环境在不断恶化,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资源节约”与“环境协调”的概念日趋凸显。而材料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材料(Ecomaterial)是世界各国在认识到当今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来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
1 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及特点
1.1 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
Ecomaterial――这一名词最初是由日本山本良一[1]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后来在材料领域逐渐演变,最终以“生态环境材料”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然而对其的具体定义并未达成统一共识。通常认为,生态环境材料是一种功能特殊的材料,可以与环境相协调。它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加工与使用,以及过程中废弃物的处理,都充分考虑到了环境、生态、资料等多方面因素。广义上说,生态环境材料不仅包括这种环境、生态多方面协调的新材料,也包括对传统的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在环境协调性评价,或者称为材料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改造和完善材料的制造工艺,逐步实现传统材料向生态环境材料的转化。
1.2 生态环境材料的特点
生态环境材料不但具有优秀的使用性能,还兼有良好的环境协凋性,在具有先进性及舒适性的同时又能改善环境。所谓的环境协调性是指材料在开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较少,循环使用和可再生利用率较高,并且对环境污染较小;先进性则是指能够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和环境,舒适性即使人类的居住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设施更为便利。概括来讲,这种绿色制造工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量很少,对环境造成的毒副作用很小,负荷很低,是科技发展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生产工艺(见图1)。因此,生态环境材料是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与理性选择,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解决环境恶化、能源过度消耗以及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材料的分类
生态环境材料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其制造生产的生态化程度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可循环利用材料,例如循环利用复合材料、循环利用合金、低杂质合金等;二是绿色过程环境材料,这类材料采用生产过程绿色化,原料使用可再生资源或者再利用废弃物;三是高资源利用率材料,如生命周期评价设计材料、精益结构设计材料、低损耗材料、导向应用材料等;四是原料无害化材料,如无汞材料、无镉材料、无铬材料、无铅材料等。
如果从材料的功能及用途方面来划分,生态环境材料可分为生态环境建筑材料、生态环境工程材料、生态环境净化材料、生态环境降解材料、生态环境修复材料、绿色包装材料以及生态环境替代材料等。生态环境修复材料有用于治理工业废水污染的重金属沉淀、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材料,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颗粒物吸附和催化转化材料,以及用于减少有害固态废弃物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的固体隔离材料、用于防止土壤沙漠化的固沙植被材料等;生态环境净化材料有过滤、杀菌、分离已经消毒材料等;生态环境替代材料的代表是用作制冷剂的氟里昂替代材料,以及工业和民用的无磷化学品材料[2]等。
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企业已研发出一系列具有与环境高度协调性的材料产品,像Misawa Home公司的100%可再生房屋、DAIKIN公司的房间空调器、BMW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以及YOKOGAWA公司的便携式示波器等。这些新型的生态环境材料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潜在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的应用
所有人造材料之中,建筑材料的用量最大、产量最高,因此带来的能耗消耗与资源消耗也最高,污染最为严重。在当前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除了轻质、耐久性和高强度等性能以外,还要从循环的角度来考虑它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或生态兼容性。这一改变形成了多种具有明显特点的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日益崭露头角,逐渐出现在建筑的各个角落。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是生态环境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以下几种材料作为代表来进行阐述。
3.1 生态水泥
生态水泥是通过回收利用工业废渣或城市垃圾进行加工,以充分发挥各种废弃物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活性,来生产无公害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水泥材料是多组分的混合物,从理论上讲,凡是可以提供钙质材料和硅质材料的物质,都可以作为水泥原料。在传统的水泥生产中,大多采用页岩或石灰石等天然矿物作为水泥原材料,原生资源消耗大,废气、粉尘的排放量大,对煤炭的消耗巨大,被称为“煤老虎”,这完全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对人类及社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若由其原料本质的化学组成来看,其完全可以用其他含有相似成分的物质替代,如粉煤灰、铜矿渣、电石渣、高炉矿渣以及煤矸石等。加入某些工业废渣以用作水泥的矿物掺合料,在有效节省水泥熟料、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还可以改善并提高水泥的性能,比如加入一些经过加工处理的矿渣能够有效提高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抵抗硫酸盐侵蚀以及抗渗能力[3]并显著地降低水化放热,粉煤灰可改善含碱水泥的泌水性能。
水泥在生产过程中温度很高,反应稳定,并且伴随充分的气固相热交换,因此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同时对可燃的工业废弃物及可燃的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节约了单独对垃圾焚烧处理所消耗的能源,还另外拥有独特的优势。在水泥回转窑中,窑内气体温度可高达1800℃,物料温度在1450℃,可以保证熔点较高的有机物也能完全焚烧;回转窑内的高温气体湍流强烈,更有助于彻底焚烧工业废弃物;除此之外,气体在窑内的停留时间一般在4s以上,而物料的停留时间更是超过30min,为待焚烧的废弃物提供了充分的焚烧时间[4];焚烧后的废弃物残渣可以用作水泥的矿物掺和料,避免了废弃物的二次处理;同时水泥窑体系本身高效的除尘系统能保证废气快速顺畅地被净化处理,从而限制了燃烧产生的粉尘的肆意排放(见图2)。
澳大利亚某生态技术公司最近宣布开发成功一种能吸收温室气体的新一代生态水泥,其主要原料为粉煤灰、废料、氧化镁以及普通水泥。据报道,如果世界所产18.5亿吨的普通水泥中的0%由生态水泥替代,将会有16亿吨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普通水泥每生产1吨,就会释放出1吨的二氧化碳,与之相反,生态水泥制成的产品是二氧化碳的中和物,如若这种生态水泥与有机废料纤维相结合,它们会成为二氧化碳的吸收物。除此之外,这种生态水泥不仅在强度上完全不逊色于普通水泥,还具有更高的耐氯化物性、耐硫酸盐性以及耐其他腐蚀性化学物质性。
总之,生态水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减少了废弃物的数量,并使其更容易被处理,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从而与环境相协调,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转变为地球的“清洁工”。
3.2 新型墙体材料
实心粘土烧结砖曾经是我国墙体材料的主导,比例高达90%左右。在生产和使用环节中,每年需要耗用粘土约109m3,毁坏无数农田,消耗大量标煤,排放若干粉尘及有害气体,粘土砖块小体重、不利于现代化施工、不满足轻质高强等当今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现在,人们开始研发利用各种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各种轻质板材、墙体砖、矿棉、砌块等,利用甘蔗渣或麦秆等植物纤维生产纤维板,利用各种工业石膏,包括排烟脱硫石膏来生产纸面石膏板等,这些均给墙体材料带来一场全新的生态革命。
具体来说,轻质板材包括加气混凝土板、石膏板、石棉水泥板、普通混凝土墙板、有机涂层彩色钢板、玻璃纤维水泥板等品种。其中,石膏板以其所具有的保温、防水、吸声、轻质、隔热、装饰、空气湿度自动调节以及低廉的价格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在单一的轻质板材基础上,将这些轻质板材作为面层,在中间填充保温材料制备成复合墙板。目前人们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复合墙板有很多种,如“泰柏板”系列的中间填充的是聚氨酯、发泡聚苯乙烯、合成纤维、岩棉等保温材料,两面喷涂水泥砂浆并辅以钢丝网而形成。还有采用复合材料蜂窝或纸蜂窝做芯材的金属或石膏复合板、玻纤增强水泥夹心复合板以及陶粒混凝土复合外墙板等。以上这些材料,不仅体现了能源方面的节约,而且因其可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控制而能够维持室内环境舒适程度,建筑物使用面积大,安装方便,是我国墙体材料(见图3)改革的必然趋势。
同时,新型砌块以其隔音、防火、质轻、强度稳定以及工效高等优点,将在中小型建筑中广泛使用。新型砌块的主要种类包括多功能石膏砌块、装饰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隔热砌块以及轻骨料混凝土砌块等。其中,以利废且成本低的多功能石膏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应用最为广泛。砌块类似于板材,正在向复合型材料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砌块的保温隔热效果和减轻砌块重量,目前已生产出掺入膨胀聚苯乙烯颗粒或膨胀珍珠岩的混凝土空心砌块。或者为了使墙体兼顾围护与保温功能,还可以在空心砌块的空隙中填充各类保温材料。而装饰砌块则是同时具有围护与装饰功能的砌块。
新型墙体材料的市场前景光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新型墙体材料(见图4)制备加工和化工高新技术科技产品的研究,以生态环境建材设备、技术工艺(高压高强标准压砖机、盲孔压砖机、各种砌块机、彩色水泥瓦机、轻质隔墙板机、节能挖掘装载设备等),利用工业废渣类似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冶炼渣、大砂和各种尾矿渣,任意选取一种或两种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符合要求的新型墙体产品。
由于墙体材料对原材料的适应性比较强,只要其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并且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即可。利废墙体材料主要包括工业废渣类墙体材料、建筑废渣类墙体材料和农业废渣类墙体材料。这些墙体材料充分利用了废弃资源,并具有保温、减震、隔音等特性。其中农业废渣类墙体材料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水泥板、麦秸人造板、纸面草板、麦秸均质板等。秸秆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棉花等作物的秸秆,纤维组分含量很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简称UNEP)报道,全世界种植的各类谷物,每年可提供秸秆约17亿吨。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表明,全世界农作物的秸秆纤维有6成以上作为生活能源而被烧掉甚至在田中直接烧掉,并未形成工业化规模的生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一些粮食生产大省,有着非常丰富的秸秆纤维资源,我国的秸秆利用率仅为30%左右,大量的秸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在田中燃烧销毁,不仅是宝贵的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新型利废墙体材料凭借充分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的特点,将占据未来庞大的建材市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3.3 纯天然木材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iony”为你整理了这篇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杜杰
行动是最好的引领,实干是最好的示范。在脱贫攻坚战中,他用行动践行初心,与嘉陵区广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2018年,嘉陵区以零漏评、零错退,满意度98.87%的高分退出国贫县序列,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他就是脱贫攻坚的“孺子牛”,嘉陵区委原副书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波。
培育产业 找到稳定增收致富路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就业是核心。为此,王洪波提出了“三围绕”的脱贫致富路,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分红”的增收方式。
十月是柠檬采摘时节,嘉陵区大通镇三洞碑村的荣天柠檬产业基地里,每天都有几拨工人穿梭忙碌,为采摘做准备。贫困户何会清和其他工人一样,每天早早地来到基地干活。自从村里建成柠檬产业园后,她便成为了在家门口务工的“农业工人”。何会清不仅能够通过在园区务工挣钱,还凭借土地流转收取一份租金,一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结合嘉陵实际,我们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龙头抓带动、围绕园区抓协作,切实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路。”王洪波不断在脱贫攻坚一线探索和总结经验。
“特色就是品牌,就是优势。”为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风险,王洪波提出并积极推进以技术、品种创新为核心的桑、果产业发展。2018年,他积极邀请西南大学教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带领专家团队与嘉陵区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在新庙、土门等15个乡镇发展优质蚕桑10万亩,生产黄金茧。推动银海丝绸公司成为中国蚕丝被标准制定单位,产品远销国内外。邀请中科院唯一蚕桑院士向仲怀,与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合作,在嘉陵建立了全国首个“桑食品研究院”,在双桂、太和发展茶桑5万亩,变传统产业为优势产业。
扶贫“十字歌” 探索帮扶好机制
在王洪波看来,精准扶贫贵在识别、帮扶、退出“三精准”,工作、责任、政策“三落实”。2017年2月,王洪波在长期一线扶贫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动(员)、二申(报)、三评(定)、四公(示)、五派(遣)、六查(找致贫原因)、七定(帮扶措施)、八帮(扶)、九教(导群众)、十退(出)”的扶贫工作方法、步骤“十字歌”,并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帮扶措施、过程、成效,真实准确记录在“综合手册”上,被全市广泛推广。
在帮扶过程中,王洪波要求必须开好“群众家庭会、党员干部及乡贤代表会、政策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会、以五星农户评比为主的群众教育会、村两委年终工作总结会”,用老百姓的语言、关心在乎的事、听得懂的道理,讲清政策、讲明亲情、讲透乡情,以及帮扶干部的热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年来,王洪波深入到30余个乡镇分别召开村群众大会150余场,深受干部、群众欢迎,帮扶工作满意度大幅提高。
为了使脱贫攻坚干部不歇气、帮扶不松劲、工作不滑坡,王洪波还牵头在全区抽调83名业务骨干,组建21个督战组,常年全脱产,包乡负责,在“日查日报日反馈”基础上,建立考核机制;对未完成任务或挪用侵占扶贫资金的个人或单位,实行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责任人一律就地免职,追责问责一律从重从严“三个一律”。
倾情帮扶 一心扑在扶贫一线
四年多来,1700多个日日夜夜,王洪波一心扑在攻坚一线。乡村是他的战场,车子是他疲惫了打盹的“床”。为迎国检考核,连续几天住在乡村,衣服脏了,没有时间换,身上汗臭了,无法洗,手脚被蚊虫叮咬了,红肿溃烂,至今还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办公室是他的家,刚到嘉陵时,正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了迅速全身心投入战斗,便于研究、指挥工作,吃住都在办公室,一住就是半年多。
“感情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我们必须要有把贫困户当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的感情,才会有他们不脱贫,我们吃不香、睡不着、内心有愧的不安;也才能静下心、俯下身、住进村,当好贴心人、引路人。”帮扶路上,王洪波总是这样说。
篇3
一、积极调度全面推进
自3月份创城以来,生态环境组先后召开6次工作调度会,开展现场督查活动,积极调度各成员单位的创建工作,区人大副主任、生态环境组组长孙爱英同志,每周听取汇报,每月召开工作调度会,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旬一调度、一月一小节”定期调度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发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进行报告,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进行对接,市区共建,资源共享。为了确保各项指标落实到实处,严格要求生态环境工作组各小组单位的责任人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和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以方便有效调度各单位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二、细化目标严格督查
生态环境组各成员单位按照“精、细、严、实”的工作要求,先后6次对照测评指标体系,逐项查找薄弱环节,细化分解任务,每项指标责任分到单位科室、明确到人;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倒推工作进度,公布上墙,实行挂图作战。同时生态环境组按照各阶段的工作重点,要求各单位对创城工作,自查自纠,在此基础上与市生态环境组、区创城指挥部积极交流,并对材料认真梳理针对测评指标把握不准、吃不透的现象,逐个认真排查,限时整改,杜绝创建中出现不必要的工作漏洞和死角,确保完成各项指标。
三、严格奖惩务求实效
严格要求生态环境组各成员单位,不讲条件,确保完成任务督查各成员单位创城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情况,及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对测评体系的梳理认识情况,严格责任追究,严格落实机制,明察暗访,坚持奖罚分明。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影响创建工作进度的单位,严格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四、规范材料整理归档
篇4
关键词:室内生态环境;影响;设计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全球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使世界上每年都有大量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如何科学地正视环境,把自己居住的环境与生态设计联系起来,如何把室内生态环境设计好?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正确认识室内生态环境入手。
1 生态在室内环境的形成
环境有大小区别,小环境如一间居室、庭院;较大的环境如居住区、公园广场等;大环境如城市地区、国家乃至全世界。
“生态”直接所指的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们与其室内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称室内生态。在室内生态系统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条件(因素),称室内生态环境。
室内生态环境是一个空间实体,室内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人居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人和生物圈规划”的研究中,虽然没有专门讨论室内污染问题,然而它从生态学角度在研究方面的进展对于问题的解决却暗示了一个方向,促使我们从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室内的环境。随着室内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自然要求把室内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构成了重要的人与室内环境的生态关系。
室内环境的研究对象为所有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特别是内部具有某种或某几种特殊污染源的空间,如办公室、居室、公共设施(包括学校、电影院)等。
2 室内污染的缘由
2.1 室内空气污染
(1)人们烹调、取暖所使用的燃料所释放的气体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如煤、天然气、液化气等这些含有碳物质燃烧时都要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等有毒物质。(2)吸烟也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3)家具、装修装饰材料等。例如,地板砖、地毯、油漆、内墙涂料和壁纸等,这些都是甲醛、苯、醚类、脂类等挥发性有机物会散发到空气中污染室内。(4)通过室内用具如被褥、毛毯和地毯而滋生的尘螨等各种微生物污染。
2.2 室内噪声污染
噪音与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公害有很大的区别。噪音对环境的影响不持久,噪声源停止,噪音也就相应消失。室内噪音将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干扰工作、妨碍谈话、使听力受损,甚至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2.3 室内辐射污染
各种家电,如电视机、电脑、微波炉、电热毯等家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电磁波和射线辐射,造成室内的污染。
3 如何搞好室内环境的生态设计
室内生态环境的设计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绿色设计。它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在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双赢的住宅。
3.1 引入自然因素
将自然因素引入室内,不仅是为了生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过分”装饰而使设计生硬的现象,强调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创造出人工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将自然因素引入室内,如搬进(直接将花草、山石等搬进室内);微缩(即设计小尺寸的自然景观如假山、小桥等);模拟(即运用灯光来点缀用鹅卵石等铺装的小道等);因借(通过敞廊、幕墙等形式将室外的自然景观“借”到室内环境中来)等艺术手法,是室内外环境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
3.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当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经过产业革命以来长期掠夺性的开发攫取,人们已经开始惊呼能源危机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更加紧缺,其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如何利用主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1)采光。室内采光的设计不但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涉及能源的利用。通过布置不同位置、形态的天然采光面造成的天然光的强弱变化、光景流动,为人们提供全面的时光概念,消除人们在封闭结构的室内的窒息感,使室内空间环境具有神秘感和运动感。为使室内产生不同的光照效果,可以在采光口设置不同透光材料和不同角度的格片及各种反光、折光、调光设置,来控制和调节光线。在人工照明设计中,采用系统化的节能灯以及室外设置光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会节约大量的照明用电,同时尽可能选择光效好、显色性好的光源。只有将以上因素全盘考虑,才能创造出理想的绿色光环境。
(2)通风。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新鲜的空气是人类健康的必要保证。人们的居室空间越大,单位面积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就越稀薄,但是城市人口的规模使人们居住空间受到了限制。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通风系统的净化功效,室内空气很难排出,导致中央空调系统和中央主机及风管霉菌滋生,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因此,室内空间是否设计成封闭的,应同当地环境、使用条件和最终达到的目的,以及节约能源、工作者身体健康状况等结合,拿出理想的设计方案。
3.3 使用天然材料或以自然物质为原料的建材
天然材料的运用使室内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必然会成为营造室内绿色环境时所刻意追求的效果。“绿色饰材”也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居住环境。它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无污染、可再生、节能性等特征。目前,已研究出的无毒涂料、再生壁纸、人造板材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家具的选用方面,人们最关心的是价格、款式、做工,而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材料却未能考虑,选用“绿色家具”可减少室内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量。因此,我们应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制作的家具,这样就不会给室内环境带来污染。
3.4 合理的室内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
室内布局、改造、再利用,应利于通风、降低噪音、以减少破坏为主要目的。在家具的选型和设计上,应符合人体尺寸,操作方便,避免产生疲劳。设备选用应以节水、节电,减少废水、废气排放为原则,并运用生态技术,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4 结语
室内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室内设计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然而如何使生态设计观推广到室内设计中,如何运用生态技术和设计理论来指导室内设计,营造一个生态平衡的环境体系,把人类的室内环境改造成为一个绿色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篇5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兴建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其对于农业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具备较强的现实价值,从这一点上来看,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兴建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建设来说,其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注,尤其是要保障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受到损害,这也就是要求水利工程施工必须要加强生态工程施工建设。
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问题
对于当前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来说,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到生态破坏问题上来看,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水环境的破坏,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还是基础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一旦水环境遭到破坏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周围的生态环境,而这也是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中最为典型的一个生态问题,尤其是对于蓄坝拦水工程的施工建设来说,其对于整个河流的影响都是极为严重的,比如对于河流中动物的繁殖和过冬必然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干扰,而这也正是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表现;
(2)其次,虽然说水利工程的兴建确实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周围农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对于周围农田的灌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对于水利工程上游土地的影响更是极为明显,比如再以蓄坝拦水工程的施工建设为例,其建坝蓄水确实对于下游的一些土地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却导致上游的土地产生大量的泥沙沉淀,进而导致上游周围的田地不断升高,并且因为上游水位的升高导致其农田所含的水量不断增加,还有可能导致上游田地盐碱化现象的出现,最终对于水利工程现场周围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3)最后,因为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炸药的使用噪音更是极为突显,进而便会给周围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些噪音的存在必然也会对于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生物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是水利工程施工对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2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2.1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
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来说,其复杂性是比较突出的,这一点也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的,尤其是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这种水资源比较密集的环境而言,其生态环境更为复杂,所以说,要想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就应该首先针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生物的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进行详细的了解,最终建立有效的多层次生态体系,并且在具体的施工中加强保护和关注,避免受到破坏。
2.2恰当选择施工材料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材料选择不当导致的各种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在今后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就应该重点加强对于施工材料的恰当选择,最好是能够充分应用一些循环可再生资源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来说更是应该加强管理,最好是能够做到回收再利用,避免其长期堆放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2.3优化施工方案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还应该重点针对其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施工方案中是否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周围生态环境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最终保障整个水利工程施工具备较好的生态效益。
2.4加强监测和治理
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而言,其在具体的施工中不可避免的总会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对于这种干扰来说加强相应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还应该针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治理和保护,最终避免生态环境受影响。
3结束语
篇6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施工地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等方式于当地的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得旱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得以避免,而且雨水的径流还可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自我调节和互补,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会在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这样就会导致水库的水位不断的上升,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水的蒸发会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加快,这样就会使得水库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出现。
2)水利工程的施工产生的噪音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地常常会是峡谷或者山区等地方,这就需要对某些路段进行爆破或者挖填,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噪音对施工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袭扰,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2生态工程管理原则
2.1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
物种种群分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确保物种种群不受影响,不要打破周边环境和物种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物质的分级,并建立多层次利用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分布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主体空间的应用可以使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障碍得到有效的处理,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使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和建设格局相互适应,还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对生物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2.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
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2.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物种共生原则
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以保护施工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计划,这样才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要循环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和各种物品
并进行综合的利用,要尽可能的实现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既能够保护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总成本降低,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对于那些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项目和接近完工的工程项目
也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对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管理,要确保在整个施工期都能够有严格的环境监测,及时地发现施工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将相关环境保护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配置最专业的监测设备来实现信息数据的收集,聘用最专业的人才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4)工程区域系统和工程系统是构成生态工程系统的两部分
工程是工程系统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依照生态学原理的基础,并立足于运行的目标,进而使得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得以实现,想要保证工程系统和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必须具备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这样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能够协调的发展,进而提高生态工程的效益。
5)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有机的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通过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得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问题被解决,还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6)想要工程水利的施工,就必须保护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
篇7
摘要:回顾人类的设计史,我们发现人类在享受现代设计文明的同时,也逐渐导致了设计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设计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破坏,设计能否重新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实现设计与自然共生等严峻的问题导致人们开始对设计进行重新反思,在这种背景下“生态设计”理念也就应运而生。生态设计是对追求一般性、均等性、标准化的现代设计价值观的一次反叛.它重视并且开拓个人与区域文化之间、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积极意义,强调对区域性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在区域文化与全球化思想的交汇处开创出更加独特的新文化。
关键词:生态设计:环保;节约;可循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以尽可能小的经济成本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发展取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实现节约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属性和市场目标,把生产和消费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留待以后“末端治理”。“生态设计”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从源头节能治污,是促进节约型生产方式形成的有效路径。
一、室内生态设计考虑的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中的所谓生态方法是指在设计中注重建筑环境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环境的创建过程以及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并采取措施降低其负面影响,使建筑环境逐步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运用生态方法进行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但其前提是要能满足建筑的基本需求,即建筑的功能要求和不同类型建筑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在此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确定在设计中采取哪些“生态”措施,以达到设计“可行的、具有实效的”生态型建筑的目的。在设计时从绿色、生态方面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生态设计把材料的环保性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
其一,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二,选择低能耗、少污染、无毒无腐蚀性的材料,减少材料对环境的破坏-其三,选择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同一产品单元尽量选用较少的材料种类以利于废弃后的有效回收:其四,选用可回收再利用或可在大自然中自行分解且不产生污染的材料等。
2 生态设计把节约资源作为最优级选择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是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它们构成从高到低的优先级,即首先选择从生产的源头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资源节约不是不消耗资源,而是要物尽其用,使资源高效、循环使用。使经济发展逐步从依靠自然资源投入转向依靠知识要素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使技术和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其次,尽量对零部件或者经过再制造后的零部件再利用,其中模块化设计是常用的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既可以解决产品品种规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方便维修,又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废弃后的拆卸、回收。其三,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的价值、回收处理方法等一系列与回收有关的问题,实现资源有效使用,减少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最小化。由此可见,减少资源使用是生态设计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选择。与其在生产末端采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不如在生产的规划设计阶段周全地思考。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业;生态建筑;能源
一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工业社会里要真正做到高品质的无污染的室内外环境、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是需要牺牲大量的建筑面积或经济利益的。然而我国的建筑业,尤其是老式建筑的资源和能源高消耗,所造成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突出。而建筑建造从选材到完工,建筑的全过程对资源和能源带来的持续消耗,在建筑年限过期限后,而拆迁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大多的建筑所产生的高消耗型发展为环境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发展生态建筑的现存问题
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2)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3)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三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二、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建筑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人、建筑和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方式。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成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内,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发展的导航器。
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大大降低了其耗能。生态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生态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三、发展生态建筑的意义
绿色、低碳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少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必须发展生态建筑。
四 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 节能环保建材的开发
在所有人造材料中,建筑材料是目前资源和环境负荷最重又具有巨大节约潜力的材料,而且还是可以成为再生资源的材料。建筑材料很容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健康安全造成损害和威胁。据统计,我国单位数量产品的能耗与资源消耗比先进国家高得多,资源再利用率低,社会最终产品只是原料投入的30%,大部分原料变成了废弃物,既消耗了宝贵的资源、能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为建造生态建筑、为创造与自然环境协调的人类环境打下基础。
2 整合性设计模式
当前国内生态建筑的建设实践可以发现,在传统建筑设计模式背景下,比较普遍地存在一种“创可贴式”的伪生态建筑。大江南北的生态建筑普遍采用了包括屋顶绿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十大”流行生态建筑技术,在一拥而上的技术拼盘中,将众多流行生态技术被强加于传统建筑上,暴露出建设方和建筑师对技术措施缺乏了解,忽视地域差异、经济效益以及建筑整体生态效率问题,所谓的生态技术常沦为风格标签[5]。这种标签化的生态建筑往往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带来了更深层的环境问题。传统专业分隔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要求,整合设计方法适应了作为复杂系统的生态建筑的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符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加成思维模式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当前生态建筑设计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3 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之路
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更加注重综合效果,结合各地地域特征和经济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生态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生态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生态建筑技术体系,努力实践建筑生态化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搭建国内外生态建筑合作交流平台,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界密切合作,推动生态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主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促进生态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当下我们发展生态建筑的主要趋势。也是促进人、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然之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积极推广立足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生态建筑循环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拓展传统建筑的知识、理论及范围,促进生态建筑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达到努力实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清华大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篇9
关键词:防洪工程 生态护坡 效益
叶尔羌河托乎拉克下段防洪工程在《新疆叶尔羌河防洪规划报告》中为一期工程,工程为V等小(2)型工程,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洪峰流量4250m3/s。修筑浆砌石护岸2.15km,护坡采用斜坡式。河床以上平均堤高5m,堤顶宽5m。堤防基础埋深为7m(顶冲段深8m),一卵石格宾笼装卵石护丁坝坝脚。工程总投资2000.0万元。本次工程对堤防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护区进行了植物恢复,栽种林草,保持林草的覆盖度,并在堤防当中应用了生态护坡方法。
1 防洪工程当中生态护坡技术种类及选择
1.1 植物护坡
植物护坡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生态护坡技术,也是最出现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就是栽种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发挥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达到一定的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又能保证在工程建设当中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河岸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的景观设计,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塑造城市景观的双重目的。在防洪工程中应用这种生态护坡技术中应该做好表面的水土流失防护措施,一般可以栽种一些根系比较发达的草坪,这样就能避免在表面被雨水冲刷形成沟壑,影响到生态护坡在防洪工程中的作用,并能满足整个植物护坡的美观性需要。
1.2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这种技术主要是由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制成网垫、种植土和草籽等组成,其中聚乙烯高分子网垫可以分为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牯按,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结构。这种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疏松性、柔韧性,空间和高度也比较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并可以根据需要填充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各个网孔往地下均衡的生产,通过植物的根系将网垫、草皮和泥土表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表层生态防护面。
1.3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这种生态护坡技术是在考虑上述两种技术不足的基础上,将生态护坡技术与混凝土护坡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态护坡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空混凝土是由粗骨料、水泥、细掺合料等物质构成的,这才材料决定着中护坡技术的稳定性。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本身具有较高的透气性,这样能够保持土壤与空气之间的湿热交换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水材料主要是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可以与无机保水剂进行混合使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对水流速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不仅能够降低水位骤降对护坡功能的影响,还能具有良好的抗冲刷能力和结构的稳定性,能够用于堤防迎水坡面防护。
2 防洪工程建设期间生态护坡技术的运用建议
2.1 给予生态护坡给多的政策支持
相比传统的浆砌石、混凝土结构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对于环境的适宜性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它的主要优势就是生态性,使防洪工程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魂品的影响,由于人们已经习惯的使用传统的护坡技术,对于这种较为先进的技术接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实践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策的支持,各地在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上可以出台专门的管理规定,通过财政补贴、材料支持等形式给予工程建设单位更多的政策支持,这能够有效的拖动这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2 重视生态护坡的方案设计
生态护坡有很多种类,适合防洪工程建设的种类也有很多,而每一种护坡技术都有着比较严格的使用要求,尤其是对岸堤环境要求和防洪的需要。比如说在植物护坡、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三种当中,前两种不适合堤防迎水坡面防护,只有第三种适合堤防迎水坡面防护。这就要求在生态护坡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施工地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同时详细查阅最近几年河流洪水期的相关资料,掌握洪水期的流量及破坏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符合防洪工程的实际建设要求。
2.3 要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生态护坡技术刚刚兴起了几年的时间,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在防洪工程生态护坡建设当中,建设施工单位要不断的总结和设计施工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了技术探索与创新,鼓励设计施工人在设计和施工当中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一定要重视护坡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的技术创新,加快开采、加工,运输各环节配套升级与完善,制定既开放竞争、又保证规模生产的产业政策,将护坡工程技术发展引入到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轨道,促进这项技术在防洪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
2.4 选择合适的护坡植物
在生态护坡建设当中,护坡植物的选择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园林植物都适合作为护坡植物的,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根系比较发达,能有具有一定的耐水性和耐旱性的植物,只有发达的根系才能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而耐水性和耐旱性都比较好的植物,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减少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2)尽量选择当地有的植物,这样能够使生态护坡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当中,减少生态护坡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建筑学;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的出现对于缓解城市土地压力来说有着重要作用,从现代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高层建筑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需要注意,高层建筑在在建筑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材料与能源,并且会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基于此,人们能提出了生态建筑概念,并将其应用在高层建筑中。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以生态学作为基础,是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者结合的产物,将自然系统作为根本,构建一个建筑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对建筑学、生态学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将环境与建筑两者构成一个合理的结合体,使其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并且使建筑、人、自然生态环境都可以构成一个优秀的循环系统[1]。生态高层建筑设计,就是将在自然环境中设计高层建筑,充分考虑,建筑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原则
生态建筑最初追求是对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合理的对能源进行应用,避免资源浪费,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如下:(1)较高的环境友好度,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使生态建筑学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对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合理保护措施,避免其周围环境遭受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节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要尽量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浪费,能不用尽量不用,能少用则少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建筑行业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基础,不断对能源的利用方式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使能源的利用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3)以人为本,神态建筑的本质还是对生态环境改善,从而营造出符合人们发展与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建筑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放在首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3高层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建筑学的合理应用
3.1建筑与生态环境节能相一致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对高层建筑周围的产地、生态环境、资源等多项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对各项因素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与优点,在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基础下,对生态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进行充分吸收与合理应用[2]。例如,高层建筑采光,其是高层建筑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该项内容设计中,应当尽量对多种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诸多方案中选择出一种合理的方案,从而使高层建筑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光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灯光照明系统的依赖,达到节能目的。
3.2生态表皮设计
高层建筑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对其表皮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建筑外形的美观性和保护功能得到提升。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注意的是,建筑物的表皮指的是能够使建筑物的内外物理环境产生变化的外部互为结构,其主要包含底层楼板、屋面、外墙等多项内容。在对高层建筑的表皮进行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表皮对高层建筑起到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表皮”本身能够起到的支撑作用,两者必须要同时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最终的合理性。例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风、光照等人体可以感受到的天然光热、舒适度等内容考虑在高层建筑的表皮的设计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设计,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还需要注意,建筑表皮设计要避免对周围其它建筑造成不良影响。
3.3突出生态化
高层建筑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而诞生的,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进行应用与改造的能力。从该角度进行分析,在设计高层建筑过程中,要与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应当不断为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环境系统而努力。这也就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高层建筑所在城市的植被覆盖情况、气候、土壤、水文等各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在对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与周边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结构样式,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可以对改善生态环境也有着巨大好处,推动了高层建筑发展,设计出与大自然永续共存的“产品,”,满足人们对高层建筑的需求。此外,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无毒无害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挥发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对不良气体辐射和电波进行严格控制,对建筑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自动调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还需要注重隔音效果,避免高分的噪音对人们的休息和生活造成影响。
4结语
高层建筑能够减少对土地的使用,但是其在建设与应用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对生态建筑学进行合理应用。从长远角度来看,将生态建筑学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并且能够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王刚 单位:易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